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小孩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孩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孩教育问题

第1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一、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贵有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开课伊始,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动脑思考重点、难点,引出疑难;课堂总结部分,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求异。这个过程中,“问”与“答”还要有机结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相机诱导,及时做出评价,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明确思考的范围。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到的问题可以综合为: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这时再引导学生用这种问的方式去文中探索、发现,这样促进学生在“问”与“答”的互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发展了思维。

二、把“讲”的机会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认识、想法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让智慧的火花不时迸发。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指名回答问题时要耐心帮助、指导,给学生讲的机会,不急于求成;在不同的课时中创设争论的矛盾点、分歧点,提倡争辩,唤醒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地发挥。在教学《舍生取义》一课时,展示“义无反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见义勇为”等成语,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或生活见闻展开讨论,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着重理解“义”字的内涵,从而深刻理解“舍生取义”的“义”的含义。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既体现出他们的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课堂上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语文味。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看似讲得精彩、细致,但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都被老师无情地占用,甚至一堂课下来,学生还读不通课文,更谈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教学中,应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享受“读”的乐趣,自由遨游于阅读的广阔空间。教师应精心设计默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注重读的方法指导,做到各种读的方法灵活运用。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设计轻声自由朗读;在理解、感悟课文时,人物对话、表现不同角色的内容可设计分角色读,简短的内容、重点段可设计齐读,篇幅较长的内容可设计默读,让学生做到每段课文内容都读得非常流利;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注重读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不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效果,从而加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整堂课安排给学生读的时间会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摆脱了学生围着老师转的被动局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把“写”的机会还给学生

第2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28-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外出打工等原因,将自己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责任转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这种主要由祖辈承担孙辈抚养和教育责任的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多。毋庸讳言,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性格孤僻、行为失控等心理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以韩××同学为例,谈谈隔代教育的隐忧及对策。

二、韩××的身心偏差及原因分析

韩××,女,7岁,连云港市东海县某农村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外出6年,均在浙江宁波打工。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一个小学毕业,另一个初中没有念完,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爷爷奶奶均50多岁,爷爷初中文化程度,奶奶文盲。这样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导致其身心出现了一些偏差:

1.逃避作业、惯于说谎。她经常少写、漏写家庭作业,有时干脆不做,非书面作业从来没有好好完成过。在校实习期间,笔者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东方明珠》这篇课文,要求找出课后的生字词并会辨认,可第二天检查时,发现她的书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问怎么没完成,她一直默不作声,最终吞吞吐吐说忘记了,一连几次都这样。对于作业中的错题,她从不订正。很多时候,家庭作业不会写或不想写,她就说没有作业,家长信以为真。三番五次之后,她形成了不写作业、说假话等不良习惯。

2.内向自闭、消极被动。韩××多次不写作业引人注目,笔者开始留意后发现,坐在班级倒数第二排的她,上课从不乱讲小话,也不积极举手发言,是一个不爱交流也不善交流的学生,每当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她常常会感到恐慌和紧张,在家时,对于爷爷的批评,她大多保持沉默,爷爷拿她没办法,有时气得直跺脚。

3.不讲卫生、习惯较差。笔者家访得知,韩××有起床不梳洗就去上学、晚上不洗澡就直接上床睡觉的坏习惯,她脸上总挂着鼻涕,小手一天到晚脏兮兮的,干净的衣服也穿得不成样子。

上述身心偏差的出现,主要与孩子特殊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当然,学校、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孩子身心偏差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忙于生计,无暇辅导孙子的学习。爷爷一年四季忙于农活,奶奶在家伺候年幼的弟弟,加上二老文化程度低,根本无暇也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二是长期远离父母的怀抱,孩子缺乏生活关爱和情感慰藉。父母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渠道主要是屈指可数的电话联系,在电话里,父母大多数只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有没有调皮之类的表层问题,而对学习困难、个人心事这样的深层次问题则基本不涉及。心事无处诉说,烦恼无法排遣,久而久之,压抑、自闭等现象应运而生。三是临时监护人缺乏教育素养,对孩子的监管无法到位。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同时,作为临时监护人,他们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素养,加之身体状况较差,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教育孩子。

第二,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职是孩子身心偏差未能有效缓解的重要外部因素。受制于学生成绩排名等因素,学校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老师与孩子的监护人也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这导致学校教育未能有效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等社会因素制约了孩子身心偏差的积极矫正。韩××的家长也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使得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孩子留在家中。

三、因势利导,培养隔代教育子女的阳光心态

对于隔代教育的孩子,努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只有抬起头来,才能注视远方。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1.就家庭而言,重在各司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家庭教育的有效合力。一是父母采用增加沟通频率和充实交流内容等方法换取关爱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父母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打开心扉。建议韩XX的爸妈:通话的频率由以前的一星期一次提升到每周两次,并确保一次视频通话;通话的内容不再只是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充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或成功之处,及时给予激励和奖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孩子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主动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告诫孩子多与老师和爷爷奶奶交流,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每学期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2~3次,以便把握孩子的在校表现。二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竭尽所能当好教育“配角”,切实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卫生习惯。建议孩子的爷爷奶奶:多与孩子父母交流孩子的现实表现,出现了问题及时反映,并配合孩子的父母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监督检查,定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养成复习、预习习惯;密切关注孩子的卫生状况,要求孩子早晨起床后刷牙洗脸,饭前便后勤洗手,保持衣服干净、整洁,随时携带卫生纸,及时擦掉鼻涕等;每周与孩子的父母保持电话联系,对孩子的在家表现及老师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共商对策。

2.就学校来说,应积极开展心理补偿教育,切实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教师上课时不时地提问她一下,如果有进步了,就及时表扬;对于孩子出现的小问题,及时提示,督促改正;鼓励孩子大胆融入集体之中,主动与人交往、交流。另一方面,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她在遇到不懂的学习问题或生活方面的困难时,勇于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鼓励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逐步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多组织课外活动,让孩子单调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培养她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大力充实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

3.对于社会来讲,要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平等、和谐的成长氛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户籍歧视,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表现。由此看来,农村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工作岗位,使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有机会回到家乡就近、就地就业,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让父母也留在孩子身边,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命运。

参考文献:

[1]黄耀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以湖南省武冈市晏日乡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2008,(6):35-37.

[2]罗宗祺.愿关爱留在每个孩子身边——来自江西省全南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J].理论导报,2005,(5).

第3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引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衍生出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便是其一。随着人口的城市化迁移,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人口的迁移使得大量的农村成为的资源丰富的“荒原”,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困境,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生活教育水平却在不断的下降,留守儿童行为教育问题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广大农村幼儿园中,普遍面临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队伍水平令人堪忧以及儿童行为规范标准缺失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幼儿园教育中关系到小孩的健康成长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与国家提高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关注,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综合建设在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一、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现状

留守儿童随着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就西南地区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地段以及城乡接合部,例如位于重庆的黔江区的黔江区册山小学,黔江区是重庆东南翼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黔江区册山小学则位于该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小学,该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城市周边的山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一半以上,由于学校的设施有限,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住宿要求,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有些学生每天甚至来回得走两三个小时。不同的年龄阶段留守儿童的比例各不相同,对于幼儿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根本无童年的欢乐可言,许多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家里面哥哥姐姐多,都留守在了家里,小小年纪便开始养家糊口,照顾生病的奶奶或爷爷,根本无书可年,更提不上所谓的行为养成教育。黔江区册山小学便是如此,他们中许多人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除了读书,他们身上还兼顾着照顾弟弟妹妹和养家糊口的责任。在西南地区其他的地方也有许多类似的留守情况,例如位于四川的大凉州,很多的父母为了生活将孩子留给了上一代照顾,一年都不能回来一次,在生活条件十分窘迫的情况下,他们根本难以接受到正规的教育,许多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便经历了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行为养成教育根本无从谈起。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其中52.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而42.8%的儿童面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艰难境地。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

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取代不了的。幼儿园时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家庭的关爱必不可少,而留守儿童却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在学习的起步阶段便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主要以幼儿园孩童作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讨论为切入点,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幼儿阶段的小孩按道理来说应该正处于活泼乱跳,天真无邪的成长阶段,可对于这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却愁云满布。这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缺乏,自身安全感极低,正处在渴望父母关爱的年级段,可是对留守儿童,他们恰巧缺乏了家庭的温暖,对世界的恐惧让他们内心充满了阴影。大部分幼儿阶段的留守儿童目前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了内心的自我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以及和他人交流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性格的塑造。

基于当前幼儿阶段留守儿童的主要现状和他们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一步对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不良现状,农村幼儿园依然停留在教育小孩读书写字的阶段,而忽视了对小孩的性格启蒙,为小孩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从另一角度上看,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由于留守儿童本身的性格问题而使得教育出现更多的问题,许多的留守儿童由于不愿意交流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意义,而农村幼儿园缺乏对这部分“问题孩童”的积极引导,而使得他们的身上的问题毛病越来越严重,自我封闭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三、关于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分析

在对农村幼儿园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详细剖析之后,如何提高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水平值得社会与国家深思。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本身的水平出发,更要着眼于缩小区域差距,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的大背景着手。

从短期来看,完善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从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水平着手,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理念的普及,同时政府与国家要重视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投资,完善教育设施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的行为养成教育对于缺乏家庭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的目的,引导内心封闭的孩子主动去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以塑造孩子健康性格为主要的目的,为缺乏安全感的留守孩童营造健康阳光的成长氛围;此外,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幼师在施教时应该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与耐心,杜绝对留守儿童的隔绝行为,给留守孩童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养成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援助,丰富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普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积极纳入教育的大背景之中。

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家应该着重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加重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短期的师资力量引入,改善现有教育的措施对缓和当前的局势有所帮助,但是却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缩减区域发展差距,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幼儿行为养成教育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行为养成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幼儿园教育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对于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幼儿园更应当充当父母的角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蒲永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安岳县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DOI:10.7666/d.y1875467.

[2]卞海霞.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做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115.

[3]周陈佳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5):74.

[4]林忠红.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在行动--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4,(12):265-265.

第4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在农村建设中不断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把广大劳苦民众从黄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农业劳动越来越简单化,由此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外出务工的农民基本是青壮年,有着自己的家庭,迫于城市中高昂的生活费用,由于他们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户籍制度在子女上学方面的限制条件等因素,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交由其他人对他们的子女代为照看。本文通过对HZ村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访谈,找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社工的介入来进一步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帮助HZ村的农村留守儿童改善教育条件,为其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并为其家庭教育找到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二、家庭教育的含义及作用

(一)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道德品质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爱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需要家庭当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倾注心血,?P注教育。

(二)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孩子在成长中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例如三四岁的孩子在家里听到父母说一些脏话,一旦孩子听多了,他也会跟着讲。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孩子很容易受其影响,同时父母的也要积极向孩子传播正能量。由此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的耐心与细心,不对孩子强加压力,让孩子能够有自己独立成长与自我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对孩子保持一种“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能更好地接受孩子成长。

三、HZ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一)留守儿童现状

1.学习成绩下降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从小缺少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导致其容易放纵自己,对学习不上心,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以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访谈的贵州省HZ村小学四年级的王同学为例,她和父母在一起在家时,父母每天会监督她的学习,督促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作业做完的时候才会准许她看会电视,所以王同学的成绩一直比较好,曾获学校三好学生荣誉。她的父母外出务工之后,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她的学习,致使王同学的自我约束力下降,不去做作业,只对看电视“情有独钟”。学习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各科成绩不升反而降下来了。

2.心理问题堪忧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致使其找不到诉说对象,心理问题随之堆积起来,到达一定量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变化。HZ村男孩李某原本是个热情大方的孩子,父母外出后,心里面的话无人倾诉,被别人所不理解,性情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孤单、自闭,把自己隔绝在世俗之外,不但不喜欢与别人人交流,终日忧郁不断,还总是会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难以承受而情绪崩溃。有的时候被老师或朋友说了几句重话,就沉浸在自己的伤痛中。

3.道德缺失

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工作,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能够让孩子更好学习和生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父母的初衷和出发点都是好的,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为孩子提供坚实发展的基础。但最后最容易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他们虽然挣到了一些钱,但是忽略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极其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同辈群体是留守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由于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极其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不良习惯的影响。在对调研地的参与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自利或性格孤僻,部分留守儿童,从小就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会了抽烟、打架、偷窃等不良恶习。

与此同时,在外面打工的父母亲觉得在家陪孩子的时间较少或者基本没有,觉得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就希望能够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零花钱,以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生活上补偿这些孩子。但正处于人格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还未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感觉钱多了就可以随便花,想怎么花怎么花。养成了生活上的恶习,甚至还会产生犯罪行为,例如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等,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让父母了解后,很是无奈。

4.自身安全意识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监护人的有效督促,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儿童的好奇心重,喜欢玩耍,对危险的事物总想去尝试。父母不在身边,祖辈由于自身精力的限制,对孩子的关注力度不够,缺少对安全知识的教育。对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缺乏意识,没有能力应对突发或人为的危险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拐卖儿童等现象。

(二)家庭教育现状

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不管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亲朋好友,都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留守儿童家庭中的临时监护人时代观念较为落后,仍然有多数的临时监护人持有“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家长的事,监督孩子学习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这样的观念。除此之外,孩子的心理变化频繁,老一辈人对其的关心不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临时监护人监管方式欠妥

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多数孩子的监护人没有文化,加之农业繁重,没有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并且临时监护人教育观念和方法较为滞后,对于孩子的抚养存在明显的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倾向。HZ村中的留守儿童在家基本都是由爷爷奶奶在照顾,爷爷奶奶对孩子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管教孩子。以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的访谈对象H为例,他的父母在家的时候他特别听话,有不会做的作业,都拿去问爸爸,爸爸也会很认真的和他讲解,所以学习成绩一直特别好。后来父母出去打工了,当他拿着作业去问爷爷奶奶的时候,奶奶很无奈的告诉他奶奶连字都不认识,让H还是留着回学校问老师。H到学校后,老师问他为什么没做作业,他觉得老师是在责怪他,也不敢对老师讲实话。这样的状况不断恶性循环,致使H滞留的作业堆积起来,H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H的成?越来越差,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呈现出叛逆的状态。

四、社会工作介入对策

(一)资源链接

1.链接资源以提供家乡就业机会

社工运用宣传手段,大力提倡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让孩子能够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不断健康快乐的成长,许多孩子正是迫于环境的影响才导致成长的道路充满曲折性。社会工作介入其中,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才能让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如链接更多的外地资源,发展本地企业,使HZ村村民不用外出务工,比如说通过政府,引进外地资金进行开发建设。

2.链接公共资源以增强亲子关系

城市中工作的父母,时刻担心着孩子,倒不如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城市中高额的学费和迫于户籍制度的压力,无法让孩子在城市中生活。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帮助这部分群体获取政府的支持,链接其他的一些资源,帮助这些孩子能够在城市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从而避免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倡导政府兴建收费合理的打工子弟学校,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等优惠条件。

3.链接教育资源以提供家庭教育

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对HZ的留守儿童作为访谈对象,针对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大多数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留在其身边。通过社工的介入让其父母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倡导父母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爱,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4.链接社工服务以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现状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拉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但同时却把孩子留在了家中,成为了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社工利用当地现有的条件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其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

社工在有的时候可以承担起“妈妈”、“爸爸”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些孩子的倾诉对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并让其有一定的释放。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阻隔,依旧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家庭社会工作

1.协调与父母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宣传手段,让孩子的父母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理解到父母的艰辛,同时父母也要理解孩子的苦衷,促成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父母的艰辛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不断努力工作的源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正好促成了这一段好事情,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对父母和孩子分别进行访谈,打通他们之间的“桥梁”。

2.协调与监护人的关系

孩子的监护人或者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不够,由此引起孩子的叛逆和不合群。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倾诉对象,从而表达他们自身情绪的不良状况,得到心里的释放。社会工作者慢慢地将这个角色转换成他们的父母,让其父母来理解孩子不满情绪,从而让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同时社工也会对监护人的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处理好孩子与监护人之间关系。

(三)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工的专业理论、工作方法及实务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的条件,帮助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自学能力和生活自主,通过与在校学生及其学生的家长以及学校本身和居住社区的互动融合,协助学校预防和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寻求高度个别化发展和日常学习生活化的教育,让学生自己明确自身的社会化人格魅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与未来生活职业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学校教师的沟通,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开展个案评估,对于情况特别严重的可进行实时监控,随时关注其心理变化。同时也要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利用学校的公共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电话、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在校留守儿童增强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联系给予方便。在班级活动中,建立起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互相支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四)社会工作行政

政府社会行政机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而的一些政策,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孩子们融入这个“大家庭”,从而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发生。督促其抚养人或留守看护人对留守小孩进行有效而完整的家庭教育,并教给留守小孩集中的乡村也应为放学回家的孩子建立完善的活动基本设施和活动场所,对小孩子的业余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正确的文化素养价值观。例如,村里面的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要随时开放,供应孩子们的兴趣需求。同时,村民小组组长也可通过集中小孩趣味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以古代儿童教育文学如《弟子规》之类的书籍来对留守小孩进行优良道德品质培养,以及小孩人格魅力进行成功的塑造。

第5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首先,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了个九年义务制的教育就不用在读了。原因之一是有些比较困难的家庭供不起孩子读书,就断了孩子的读书路;二是有少数的家长也认为读再多的书不也没多大的用处,最后大学生不还有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吗?三是有些孩子实在是读不进书,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就退学了,早早的就跑到社会上打拼,去吸收经验。就像是比尔盖茨一样,人家不一样大学没读完,就自己开创了微软公司,最后不也成为了大富翁吗?

对于一些思想比较封建的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读职中的都是一些扶不上墙的稀泥,整天在学校混日子,没一点文化素质,应该都是一些不良学生。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职业学校去就是毁了一生,有的宁愿花大价钱买进普高、重点高中。他们是否想过,在那里读书,孩子是否跟得上课?接受知识能力上是否接受得了?而有的在接受过学校老师的劝导的家长,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将孩子送去了职中。最后,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强调的观点是职中,也能学习成才。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也朝着建设文明社会的方向发展。现在的社会要的是知识丰富的博士、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能以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踏踏实实工作的农民……而最不缺少的就是一无是处在社会上混完一日就是一日的人。所以,这些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进步、不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那么,他最后将会跌入社会的最底层。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教育和学习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两句话:“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兴趣”、“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很多家长认为棍棒下能出孝子,就有很多的家庭采取暴力来教育孩子。往往,结局只会适得其反,反而给孩子留下了阴影。相信大家都看了电视上的一所这样的广告,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大量的钱在不符合孩子的年龄下就让孩子上早教班,接受各种培训。结果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反而是一部很便宜的动画教育,将小孩子培养成了小天才。这种事例告诉我们,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一切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

第6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留守学生 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8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许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进行打工,因而,出现了许多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就是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代为监护的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缺乏父爱母爱的关怀、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留守学生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就会出现许多完整家庭孩子所不会出现的问题。

本文就留守学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作初步的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亲情,心态堪忧

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外打工,由于工作时间和路途遥远等情况,因而不会经常回家看孩子,一年的回家次数极少。这些家庭的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传递沟通,再加上祖辈的溺爱,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生理、心理的成长都受到严重的制约。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心理和生理成长上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的形成。

1.2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学生的学习上生活上无暇顾及。虽然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认真读书、学习成绩好,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没有时间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可能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在孩子学业产生退步的时候也无法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业都不甚理想。

1.3 违纪与犯罪现象严重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生活在亲情缺失的家庭,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而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受到了社会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就更容易依样学样。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判断力,禁不住诱惑,再加上成年在外的父母又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导致留守孩子极易产生违纪和犯罪行为。

2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2.1 家庭方面

由于留守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往往由家里的长辈或者比较熟识的亲戚帮忙照顾,因此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亲情的环境里,不易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中的长辈在孩子的教育上思想老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一是过分溺爱孩子。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祖辈们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事事依着孩子,就怕孩子受苦,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其二是大多数农村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对留守儿童学习进行辅导,不能规范其学习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低下。其三是在教育方式上,他们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简单、不切实际,往往会与留守儿童难以沟通,产生隔阂,而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已经渐渐成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旁观者。

2.2 同辈群体方面

由于留守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父母在一边指正引导,因而留守儿童会更容易受到同辈孩子的影响。因为无人约束,这个群体的孩子会更早的接触到社会,会更多的和同龄人在一起,更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气,再加上自身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就很容易走上青少年犯罪的不归路。特别是近几年社会信息化传播急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各种来自网络、电视剧、电影、书籍的思潮使得这些孩子多方面接受信息,在分辨不出好坏的情况下,又无人监管,从而走上了歧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阶段,父母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种父母外出挣钱,忽略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现状,对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3 改善留守学生教育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十分重要。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搞好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他人无可取代的,家长应当时刻关注孩子的教育情况,掌握孩子的思想,定期和子女沟通感情。父母当中最好是至少有一方能够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家庭教育与影响保持存在和完整性,切勿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条件的话,建议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接受当地教育,现在国家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提供了许多便利。

3.2 抓好留守孩子的学校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在留守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学校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要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竭尽所能保证留守学生健康成长。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学校要对留守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不同的留守学生制定个例教育方案。要对问题学生作心理辅导,排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的言行。学校要积极及时地与家长、学生沟通,以充分而有效地监管学生。学校还要积极与学生所在的社区或村委会沟通,让社区也充分介入到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中来。

现今社会,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改变留守儿童的问题迫在眉睫。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让社会多一些包容,让学校多一些温情,让父母多一些关爱与呵护,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汪冠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7).

[2]甘卫红.为留守儿童撑一片天[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9).

第7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实施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产物,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殊的历史现象(章国平、何建华2007)。长期以来,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教育问题、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安全教育问题等方面。下面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1.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学习成绩、学习辅导监督,学习动机和目的等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只是少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出现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和学习态度的散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1,叶敬忠等2006);而新华社记者周俏春、邬焕庆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也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中国农村研网,2004.11.17)。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周宗奎等2005)。

在学习辅导监督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者出现空缺的较多,学习监督力度不够。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外出,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学习辅导机会,部分孩子的辅导者出现了转移,少数孩子的辅导者出现空缺。留守儿童中需要辅导但没有人来辅导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了21%,超出了非留守儿童(叶敬忠等2006)。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或请他人照料,监护人或者由于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或者由于要承担沉重的家庭内外事务,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辅导小孩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叶敬忠等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学生学习落后,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

在学习动机和目的方面,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有的为减轻父母负担而学习;有的是为出去而学习,憧憬外面的生活;有的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而读书。有的研究者从调查数据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就学习目的来讲,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性。多数儿童都认为自己上学主要是为了考大学、减轻父母负担、为父母增光和找个好工作(吴霓等2004,段成荣、杨舸2005,叶敬忠2006)。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动机和目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生活目标就是外出打工,不愿意继续上学。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逃学旷课、厌学乃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及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影响(林宏2003,范先佐2005,吴霓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

张鹤龙(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前者神经过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一些教师认为,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李立靖,200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闭锁、白暴自弃、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中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神经过敏,有的充满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林宏2003,李立靖,2004,范先佐2005,吴霓2006,于慎鸿2006,殷世东、张杰2006)

有的研究者发现也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这样孩子是少数,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3.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正常成长的家庭环境,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教育和关爱,存在着学习生活放任自由,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的问题和危机。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产生了诸多不良的社会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陆士桢等2004,李秀英,2004,叶敬忠等2005,范先佐2006,许立华2005)。

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放任自流,我行我素。部分留守儿童常常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约束力差,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道德严重滑坡(林宏2003,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吴霓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②生活奢侈浪费,好逸恶劳。有的留守儿童生活上爱攀比、奢侈浪费,好逸恶劳。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缺少社会责任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黄应圣、刘桂平2004,吴霓2006,殷世东、张杰2006)。③不尊敬长辈,狭隘自私。许多留守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不尊重师长;不诚实守信,狭隘自私,不关心别人(林宏2003,于慎鸿2006)。④社会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沾染上说谎、讲脏话、吸烟、吸毒、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甚至抢劫或犯罪;有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欺负同学;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上网成瘾,看不良录像、夜不归宿,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此外,留守学生中早恋的比例也较大。(林宏2003,李立靖2004,周宗奎等2005,范先佐2005,吴霓2006,

殷世东、张杰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的良好引导,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等原因,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社会化不完善,早期社会化陷入困境,人格发展存在缺陷,社会化行为产生偏差或失败。

4.日常生活的教育问题。关于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教育的影响较复杂。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监护人一般也会将他们的生活上尽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吴霓等2004,周宗奎等2005);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有的留守儿童生活上会发生困难,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吴霓等2004,周宗奎等2005)。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与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省鲁山县、叶县的4个乡镇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专项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中国信息报,2005.02.03)。

研究者主要从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和衣着状况(满意度)、疾病照料状况、劳动负担状况、上学方式、零花钱使用状况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来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饮食和衣着卫生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别,与父母外出前后的对比也差别不大,但少数监护类型下(如隔代监护、父亲监护等)的留守儿童在饮食和衣着上所得到的照料状况较差,形成一些饮食不规律、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叶敬忠等2005,殷世东等2006)。

在疾病照料方面,留守儿童一般疾病的照料情况和非留守儿童差别不大,只是带孩子看病的人发生了变化;在严重疾病的情况下,监护人普遍感觉到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有不安全感;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在疾病时得到的照料较其他孩子要差很多(叶敬忠等2005)。

在劳动负担方面,由于留守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等职责,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叶敬忠等2005,段成荣等2005)。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在中国第一个“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一一江苏如皋市林梓小学进行调研,留守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南京晨报,2004.11.27)。

在上学方式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很多低年级、年幼的留守儿童在上学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零花钱并没有过多增加,相反,很多留守儿童更加体验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他们在零花钱的使用上更为理智。

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的外出务工使部分留守儿童交友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时还受到侵犯,一些留守儿童还会因交友不当而导致行为的偏离。

另外,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求助的对象有所不同,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

5.安全教育问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吴霓2006,周福林、段成荣2006)。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吴霓2006)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人身安全容易受到侵害的安全问题,指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三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有的留守儿童由于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周福林、段成荣2006)。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因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而溺水、触电、车祸、自杀、小病拖成大病等意外伤亡事故不断发生。这对我国农村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第8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湖北省随州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从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关键词】湖北省随州市 教育 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200多万,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8%。据随州市妇联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该市留守儿童人数己达到12.56万,占全市儿童的32.12%。

感情缺失。当问到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的时候,80%的孩子都会回答“父母的爱”。由于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父母和孩子感情逐渐淡漠,即使回家,父母和孩子交流也非常少。并且和孩子交流内容多是关于金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在父母给钱的时候才能感到温暖。

性格极端化。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化的性格。一种是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一种是性格极度张扬、骄纵。由于父母的远离,孩子出现怨恨情绪,从而出现反抗心理,身边的监护人或者不敢管或者不能管、不会管,或者过度宠溺,从而使留守儿童变得骄傲放纵。

学习无助。目前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非常关注,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校舍,a充师资力量,课业负担加重,成绩逐渐下滑,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辍学。

生活失助。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很多老人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安全缺位。由于老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学校缺少安全知识的普及。

2013年9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随州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解决留守儿童感情缺失、生活失助、安全缺位等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州市还向每个留守儿童发放一张爱心联系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

二、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本团队成员以社会工作伦理为导向、小组工作为工作方法,为随州市草甸子社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小组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和留守儿童的交流,当地的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

(一)亲情缺失。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正常的家庭交流已经逐步被其他方式替代,孩子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平时多用电话联系,大部分都是一周1―2次,交流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关于学习。因此,父母们会经常忽略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性格缺陷。父母们不能行使监护人的责任,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因受本人年龄、文化素养、教育观念等的因素制约,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会出现偏差。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形成放纵、胆怯、自卑或是社会逆反、厌世自闭等种种不良性格。性格也会带来一系列人际交往的问题,存在性格缺陷的小孩经常是个人活动,不善于交际。

(三)学习兴趣低下。孩子们的学习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单纯,多数人认为学习是为了给“父母增光”或是“出人头地”,而忽略学习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由于家庭监督不利,留守儿童们课余学习环境也很差,他们回家后很少会帮助家里人做家务,这些问题亟待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留守儿童一片健康发展的天地。

三、解决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可以通过间接沟通,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

(二)学校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活波、互助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又缺少辅导或在家无人指导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第二,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实践证明,结对帮扶活动,能通过其学习伙伴的影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使其优势或其他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唤醒他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会关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李娟.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第9篇: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的保育实习结束了。在这个五天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很多,也让我真正感觉到了做一个幼儿老师的难处,特别是幼儿教师的难处。不过在这次的实习中,也让我受益颇丰。

同时,在实习中也让我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我这一次是在大四班实习的。班里的孩子一般都是6~7岁,有很多事情孩子们都已经懂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非常注意家庭教育。有可能家长的一句话就能让一个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我们有一个孩子那天穿了一件很帅气的衣服过来,一早上就很开心地围着我们问我们他的衣服还不好看,向我们展示他的衣服。没想到下午的时候他和我们班的另一个孩子xx发生了争吵,还打了起来。xx往他衣服上打了一下。那个孩子就立马很生气地说:“这衣服是我爸爸帮我新买的,很贵的,还是限量版的,打坏了你赔的起么?”这一句短短的“你赔的起么”就已经我们懂得他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

而同样是一个班的,同样是一个生活在很富裕的家的孩子确实这样的:他叫xx,今年7岁。那天,他拉着我们,让我们和他一起画画。当我们看到他翻到一页已经画了很多的画纸上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让他重新翻一页,因为那一页已经有很多画了。可是那个孩子却跟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妈妈说我们不能浪费纸,一定要把那一页画满了才能翻。”那句“一定要把画纸画满了才能翻”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同样是两个孩子,同样是家里很富有。可是性格为什么相差那么大呢?这就是的家庭教育问题。现在的家长为了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严重的就是家长平常在家里的一些坏习惯也全部被小孩学到了。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又多重要了。这点是幼儿老师无法教孩子的。

所以经过这次实习更让我懂得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也让我知道身为未来的幼儿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重要,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我们也一定要与家长沟通好,让他们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