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教学
因为长久以来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各个学校无论是在课程数量设置,还是在上课时间安排上,“牺牲”最多的就是体育课,体育课往往被放在快放学的最后那节课,而且学校有活动被耽误的还是体育课。在这样的形势下,无论是体育课教师还是学生都慢慢形成体育课不重要的错误认知,所以旧的体育课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势并没有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乐观,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依然较差等等。这些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的要求相违背的,从而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严重阻碍了体育新课改的更好实施。所以理解新课程的教学含义,把握体育新课程教学原则,对于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含义
我们一直在说,做好中学体育教学首先就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呢?在我们体育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是这样要求的:新课改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的健康第一定为课程的中心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强调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但是这里所说的“健康”不单单指我们体育课所强调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与参与、运动与技能这四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体育技能的专项知识,还应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健康、社会安全等一系列的技能,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完善的、全新的教学观。
二、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这就要求在全新的课堂理念下,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个环节上,而学生能不能接受,能接受多少,往往被忽略掉了。应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怎样让学生领悟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教师最终成为知识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这就是导学者的角色。
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合作者。新课改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体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有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上课地点在室外和亲自动手这两个特点。有些体育活动项目,学生是初次接触,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所以要学会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就会比较明确的了解学情,可以针对具体的学情变化来调整课堂教学。同时,对于某些体育项目,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在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亲自示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这样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合学生实际状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中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精力充沛,喜欢刺激和新奇,感情丰富,思维敏捷,容易接受外部信息,但自制力较差,表现在体育课堂上就是好奇心大,好胜心强,娱乐兴趣大,不喜欢长时间约束于某个单项项目。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心合理地设计安排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前提,在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适当的指导,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从而乐学。而对那些学生不太喜欢的知识,要及时予以引导和说明,并调整方法,尽可能的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其次,结合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进一步通过活动来巩固知识。比如,现在中学篮球项目的逐步深入开展,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如三人制、五人制、班级篮球对抗赛、师生篮球对抗赛等,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同时也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团体意识。
再次,我们体育教师也要充分把握体育课外活动课、体育节、运动会这些学生关注的体育事件,通过有效的设计,合理的安排,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团队意识、增强对体育活动的理性认知,并树立终身的体育精神。
结束语
总之,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体育工作中带来了工作上的新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既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又是不断试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的创造者。现代生活方式要求体育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体育的生活化,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引路人。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精深的业务素养,始终处于体育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提高驾驭教研的整体能力,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课程改革前沿探索的先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季浏,胡增荦 . 体育教育展望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不断地改革,已经成了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对角色进行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关键词] 新课改 中职体育 有效教学 策略
一、对“有效教学”和“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内涵的理解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符合一定的比率)和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中职体育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职体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职体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教学技术层面问题
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实施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具体教学内容,应看这节内容对应的体育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注意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适切度。标准中的“点”一般对应教材中“面”,并且内容的顺序和教材中的表达顺序往往不一致,课标和教材表达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其中差异性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的考虑。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可能。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在使用的顺序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引发体育教师的教学探索。
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有效的体育课堂交流。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问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和完整;注意改进课堂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综合运用纪律控制、目标控制和评价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促进体育有效教学的实现。
开发和使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要努力探索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明确体育教科书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的地位;要注意研究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系列化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鼓励建立符合当地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内的充分利用。(1)开发课程资源,要研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避免脱离实际教学要求、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2)注意课程资源的使用策略,把握恰当的时机,努力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最优。要有符合教学需要的科学标准,繁简得当,难易适度。(3)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应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视角,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造力。(4)要注意体育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健身性,注意防止和避免忽视教科书,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的教学倾向。
完善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实现教育增值。实施有效教学,需要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和师生合作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及效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涉及教师对学科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等。例如,提问、启发和组织讨论技巧,师生交流与合作的状态,还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地学练思考;教师是否采用了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是否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实现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发挥评价作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体育作业问题、测试结果,判断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教学,分析教学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及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1.达成目标的多元性策略。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依据。中职体育每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都要以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为标准,从3个维度来表述。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达成课堂教学多元性目标策略的具体内容。
2.探究兴趣的持久性策略。新课标重视对体育问题的探究。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有手段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价值。这种探究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探究体育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展开――课堂教学的深入,要“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解决――课堂教学的收尾,要“再现”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发探究过程中兴趣持久性的策略要求:让学生联系鲜活的生活情境、联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联系发展的体育科技;只有亲自经历和体验了趣味的学习过程,才能唤起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火花,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3.师生关系的融洽性策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之一。为此,师生关系融洽性策略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其中第四点是师生融洽关系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①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②由课程的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③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④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这些角色相互渗透和联系,统一于课堂的活动中。从教师角色看,上课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从学生角色看,上课是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和三维目标全面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目的是影响和吸引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从而创设生命论的课堂氛围。
4.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策略。(1)课堂教学培养个体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该策略程序是:质疑,提出学习目标――释疑,自主学练――讨论,群体参与总结,教师归纳提升――拓展,应用巩固。可见,自主学练突出体现了对学生元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要求。(2)调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互动性。合作学习针对学习内容较多,个人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经个体发散地收集“资料”,最后交流、完善,得出正确结论。合作中的教与学多维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引导,设置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意识、相互协调意识和团队精神。该策略的基本程序为:确定主题――小组设计――安排课堂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实践活动――总结评价学习结果。(3)注重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其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方式的执行评价结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一般来说,人文体育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可有选择地进行探究性学习。(4)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但要注意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问题解决式、案例学习等学习方法,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练过程得出结论,而且要对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5.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策略。(1)注重课堂教学必须注入时代气息。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课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更新、补充,使课程具有动态性和生长性。(2)注重课堂开放性课程资源的筛选。资源必须科学处理、精心筛选,尤其是要精选那些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体育锻炼、发展有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其目的是储备未来公民必备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从而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体验和生成。(3)注重课堂教学多科整合的和谐性。中职体育新教材强调以整合的视野认识、解决体育问题,对突出体育学科特色,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强化学生系统思维及多学科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促进体育学科综合化改革等,均有重要意义。所以,新课标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纵横联系、互相渗透,注重多学科整合的和谐性。(4)信息技术的融合性策略。“融合”的要求是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整合。“融合”的重点是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搭建探究平台,力争使互联网基础知识与教学内容融合、与教学过程融合、与教学其他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提高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5)反馈评价的综合性策略。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等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知识、技术技能要求及达标标准;通过自评和他评等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主动学练的兴趣和情感内化为主动学练的动力,从而提升学练体育的能力和促进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习惯的形成。评价的功能由选拔性向诊断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转变,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6)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教学策略实施后的评价反思,目的在于总结策略的得失。评价反思内容有:从上述七大策略方面的反思;从教学效果中的反思;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从同仁的交流中反思等。只有通过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才能使教学策略更具有开放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四、关注体育教育理念,反思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爱因斯坦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瞬即逝,但只有事物背后的本质――理念是完美的永恒存在。”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应当关注和追求理念的转变和升华。体育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取向是实现体育教育理想,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的现代公民,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体育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体育,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体育教育应该“有思想、有技能、有情感、有视角、有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体育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胡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2]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3]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4]堪启标.美国有效教学标准框架及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6).
一、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观适应新课标的原因
1.受竞技运动和运动技术教学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课程的核心,教学过程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没有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胆实践与勇于探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且教材运动技术部分在编写上几乎全是竞技运动内容,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以提高学生体质为主。而新课程则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感情和行为表现,反对体育课程竞技化,而不反对竞技运动本身。竞赛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被用于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重视的是“跟我做”,学生可以不知其然,更不必知所以然,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被认为是最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3.受升学考试的影响。
受升学考试的影响,体育课完全是针对考试内容的练习课。
二、教学方法的适应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组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这个角色重要,也最难当,成功的教学源于教师良好的组织。首先,教师要设计好用什么样的情绪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还要提供适合的练习场地、时间、检查练习并适时提供正确的反馈,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始终起一个指路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适应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生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难以形成教育体系和现行教育制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教学技巧上做足功课,要转变教育关系,摆正在教学中的师生位置,同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朋友关系。
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进者的角色适应。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明确的练习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锻炼。同时当学生在自主观察、练习或讨论时,要积极地去看,积极地去听,认真地去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注意收集信息反馈。其次,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坚信每个学生均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及团结合作,让学生通过相互对话、相互帮助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从而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灵活决策者。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的教师的执行角色,赋予了教师决策的权力,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把现成的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不能消极地使用教材,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有计划、创造性地选择和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及目标,调整教学活动的范围、深度和类型来适应学生的需要。
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学者型教师
关键词:高中体育 思考 学习体育 方法
1新体育课程的理念
1.1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2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
2.1开发和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材的改革,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大都围绕着老大纲的几个固定项目进行教学,内容变化小、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不仅学生对这些项目了无兴趣,就连体育教师也感到索然无味,使得体育课教学陷入到师生都不满意的怪圈。而新课标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动权还给了教师,体育教师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一些健身性、娱乐性强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把竞技体育素材加以变化运用到平常的教学中,丰富了体育课程资源。乡土教材的开发,传统及竞技教材的重组与改造,反过来又推动了体育课程的改革。
2.2创新性学习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实际上,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常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或手里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沙滩上、山沟里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天地。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新性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挖掘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棍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
2.3探究式学习法
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提起探究式学习,会给人一种很高深的感觉,似乎只有科学家才有探究世界奥秘的本领,小小一个学生能探究些什么呢?其实,探究行为是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由于大人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看似简单、荒谬、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儿童越来越少地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淡漠。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
2.4延伸性学习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课程标准重视课程的延伸性。所谓延伸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和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延伸性学习的原因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也就有限;现在流行的运动项目很多,这些流行的运动项目不可能都进入课堂,但其中多数项目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在节假日进行体育活动等。因此,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课程资源,积极进行体育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5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保证。只有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我们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中应有相当数量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在骨干教师的劳动下还要有一批青年教师作教学队伍中的主体,青年人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对新生事物接受快,接受能力强,他们是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建立一支中年教师为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并且使中青年教师团结一致、配合默契、努力合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就能继续往开来、蓬勃发展,我们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适应21世纪学校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0年主要工作安排[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与其它课有明显不同之处,体育课为学生提供了独特开阔的学习活动环境,给学生充分观察、思维、操作与实践的表现机会,但也受时间、空间、场地器材、教学内容、师生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1 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1.1 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教学有效性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针对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热情并积极地投入到学练之中,并且通过多次的练习后,学生能够喜欢甚至能够引用所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
1.2 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也就是教学的质量,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课堂教学的效益要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在的进步与发展。
2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现状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体地位可言,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习得与掌握,相当多的体育教师干什么事都只讲投入,讲主观愿望如何,但却不太讲产出,特别是产出的效率和客观效果。这与当代教育自由平等的原则是相悖的。
小学体育教学无效与低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大而空,不具备可操作性;二是教育内容既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教学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及新课标要求;四是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不合理;五是教学方式方法呆板、生硬、无趣,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六是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时间少,课堂强度、密度不够;七是教学评价欠妥,重教轻学,最常见的就是知识技能或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单一缺失。归纳起来就是主体性缺失、创造性缺失、情感性缺失。从以上分析可见,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课程改革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更新教育理念
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在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等方面有着比较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新或转变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传授他们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之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变被动学习和机械训练为自觉的锻炼行为。以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上基本采用“注入式”的方法,直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动作生硬地强“塞”给学生。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需要体育教师去认真研究和思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2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的目标如果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导致学生不知练什么,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一些教师上体育课制定目标的随意性较大,课的设计虽然有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按要求完成或出现目标转移等情况,致使学生对教学要求模糊不清,在课中不知练什么,一堂课学完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针对以上情况,在设计教学时,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例如,设计一节游戏课,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游戏的内容,简单说出游戏活动对身体的作用;其次是介绍游戏的方法,并能和同伴共同设计;最后能说出在游戏结束时的收获。这样,不仅教师明确了在课中主要教什么,学生也知道在课中学什么。因此,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3.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一是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游戏教学以增强小学生体质为主,同时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并使其获得快乐,但在运用游戏教学时注意避免单调重复,并在已有的趣味性基础上,增加体育游戏的偶然因素,让学生始终对游戏充满期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始终对下一个游戏充满期待和憧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刺激学生求知欲的效果。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情景,提高教学质量/将情景教学故事化。在教学中能够依托教材,挖掘有一定价值的相关内容,结合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练习中设计多种形式的竞赛,提高练习效果。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如“运球接力”、“障碍跑接力”等,它们能充分满足小学生争胜好比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设计竞争性游戏时一定要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在分组上也要做到实力平衡,而且能够科学地分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使其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
总之,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终身体育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小学时代是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最佳时期,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掌握新技能,树立新观念,准确地把握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童哓超.新视域下小学体育情境有效性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2010,(12):93-94.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体育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现有的体育教育依然无法脱离传统模式的禁锢,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仍旧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体育教学陷入困境,处于为难的境地。鉴于此,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与深化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相关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以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切入点,进行优化创新,以提高体育教学成效,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水平提供平台,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对学校教学活动的配合。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身的努力上提高综合素质。对于大学体育教育来说,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师生互动问答,而是围绕学生的思维模式、身体素质的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体育活动,其不仅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为其日后的终身体育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实现体育教育创新发展,在体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的实质,从而深入学生心理深层,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用的积极性,是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标视野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新思路
(一)革新教育理念,构建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结构
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各教育人员现代教育意识的提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束缚性太强,对学生而言有太多的约束,不利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新形势下,大学应脱离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态势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体育教学中所有关联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力求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一方面,大学在新建体育教学结构时,要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组织新颖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需要把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宗旨融入进去,在实施体育教育活动时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
(二)更新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设置体系
对于地方大学的体育教学来说,是难以像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著名专业体育高校一样,采取师生“1对1”课堂教学模式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地方高校的体育师资配备与专业体育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大学应针对自身办学特色以及体育师资配备建设情况,立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有选择地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增强学生体魄。此外,大学的体育教学还应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发展方向学生的职业特点,对体育课程进行调整,适当地减少一些必修类体育课程,增设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选修课程,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扩展他们的体育知识面。
(三)完善评价体制,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
积极的评价,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主动参与意识,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国大学都在沿用单一发展的体育评价模式,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时,把重点放在结果和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感态度、参与积极性等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虽然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进行系统总结,但是对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帮助作用并不明显。为了凸显评价的激励功效,帮助大学生体验体育的魅力,各体育教师应把评价作为手段,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实行“全员锻炼”的教学理念,切实将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譬如说:学校可以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人评价与自己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现多层面、多维度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和合理,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摘 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本论文从以生为本的内涵出发,在促进小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以期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小学体育 分层教学 分组教学
新课改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很多年,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小学体育教学也应该充分尊重这一客观规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体育课堂自然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主动自觉,进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里,感受小学体育课的魅力,感受掌握体育项目技能的成功和乐趣,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提高身体素质。
一、“以生为本”的内涵
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具体来讲,就是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传授、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以生为本,提高学生体育技能
(一)从班级学生的体育层次的实际出发
以生为本的前提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在一个班级任教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摸清本班学生的体育素质层次的差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体育素质相适应,才是最恰当的。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即以教师传授知识和扮演的“独角戏”为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问题解决的引导者,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生为本,注重分层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采用分层教学方式
学生的体育天赋和能力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别来进行分层教学。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把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体现在备课内容当中,精心设计教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在体育课中都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说,在做引体向上的过程中,学生双臂力量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学生酷爱锻炼,有很好的基础,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制定更高的目标,做出示范给大家看;而对于那些从来都不锻炼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下就能提升到很高的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酌情降低目标。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在体育训练课中积累了自信,并喜欢上这些体育课项目,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过于单一,极易造成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因此,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是衡量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还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说,仅仅一个简单的集合站队都能采取不同的策略,一般常规的集合队形是男女各两队,一共是四列横队。但是每次站队的队形都一成不变无疑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队列方式,也可以是男女混搭的队形,每堂课都会有一个新的队形出现,而且每一个队形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创新设计出来的,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自然就很高,特别是在下午第一堂课,完全改变了以往昏昏欲睡的状态,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之,教师的教学策略的适时改变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四、以生为本,精心组织教学
(一)以生为本,进行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是提高课堂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进行情景式教学。特别是在上室内体育课时,这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就体现了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运用视频和影像资料进行体育场景的再现,如雅典奥运会时刘翔跨栏夺冠时的场景,注重对教学气氛的营造,使学生对田径体育项目的神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德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要求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不仅仅是身体方面,还体现在体育道德素质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二)精心组织分组教学,提高积极性
在新课改理念的导向下,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可以尝试着把不同体育能力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体会到体育训练的成就感。教师要采用引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尝试体育训练项目的兴趣,使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充分的调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要求过高而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让学生摆脱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以一种平常心去面对体育训练课。
五、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精心布置场地器材
体育教师在布置相关器材和场地的安排过程中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要保证场地布置的安全性,其次,要根据年龄的特征和体育能力的差别来布置相关器材,在安排布置场地过程中要做到新颖创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场地的布置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并在开心愉悦的过程中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下,教师教授体育训练的动作要领过于死板,学生难有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教师有效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动脑,努力创新。例如,在篮球运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游戏。当学生学会体前运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启发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拍出新花样,也可以模仿喜欢的NBA球星的运球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模仿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乐在其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体育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以生为本,教师要提高动作示范的实效性
动作示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如何“授业”,标准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检验体育教师专业性的重要标准。教师的动作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印象,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富有个性美的示范动作,不仅在教学之初可以用到,而且在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也可以用到。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感觉困难的技术动作要进行分解示范,也可以在上体育室内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每一个示范性的技术要领进行逐一讲解,直到学生领悟为止。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的体现,就是让体育课教学过程和效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线,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能力层次,因材施教,不仅注重学生体育训练能力的提高,也要注重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也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所在。以生为本体现在体育课堂中,要做到持之以恒,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荆军体.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启发作用[J].体育师友.2010.04.
[2] 黄利东.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09.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原本经常被冷落的体育学科也日益受到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重视。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高中体育教学成为了一个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问题。依照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专注于学生身體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过去的教学模式低效,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有效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创新教学形式,实现高效教学。
一、扮演导演身份,调动学生情感
好的导演,会用演员,会根据演员的特点导好电影,并同时“导”给演员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激发演员的“演”的激情,在导演“导”的作用下,演员能快速进入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感情进入到导演“导”的情节中,而置身度外。所以,笔者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是位好的“导演”,会给每个学生都有角色,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角色”,并调动学生投入于自己的角色感情中,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或者示范,在“演”的过程不断完善自我,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从而完成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进行“耐久跑”内容时,教师设计了“长跑迎国庆”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分成6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教师给6组学生安排了不同“景点”的起点,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长手持国旗,另一个小组长用秒表记时间)“游玩”景点,回到集合地点并及时登记一次跑动所花的时间,通过教师张贴的评价表,小组长和同伴商量后调整下一次“游玩”的时间。在“游玩”中,教师不断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如何跑(跑姿),在练习间隙指导学生体验“如何呼吸”(呼吸与跑的配合)。整堂课,学生在“游玩”中不断在提高自己的跑的能力和技能,并在“游玩”中调整跑的速度,学生乐于其中。
二、借助体育故事,培养体育品德
在运动赛场上,人们总是习惯于关注奖牌与名次,却常常会忘记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其实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女子5000米比赛中,在赛程过半时,一名新西兰选手突然倒在了地上,而紧跟在她身后的一名美国选手因为离得太近,速度太快,没能做出反应,也倒在了地上。这名美国选手迅速地站起身来,想要继续比赛,但在起身的时候也发现了倒地的新西兰选手像是受了重伤,仍然没有站起来。随即她把这位选手搀了起来,两人一起向终点走去。虽然他们两人最终没有取得优秀的成绩,但她们互相帮助的举动却完美地展示了奥林匹克精神。
三、融合民族体育,提升文化渗透
众所周知,高中生课业负担很重,而且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从而疏忽了体育方面的锻炼,在高中学校的操场上往往是人影稀少。有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要想学习好,身体素质也必须过硬,对于学习压力大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唯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为此,我们必须要积极给学生创造适合学生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场所,并且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上给讲解民族体育文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体育理论知识,或者是学校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民族体育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