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写兰花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兰花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写兰花的诗句

第1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当我进入兰花大世界,一眼望到的就是用各种兰花做成的一堵花墙,上面的兰花五颜六色,有紫色的,有红色的,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粉色的,漂亮极了。它们散发出的香味,清香扑鼻,沁人心脾。

穿过兰花墙,沿着一条用小碎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一眼清泉旁,清泉流入水池,水池里树立一座假山,假山上也摆满的兰花,有白色的吊兰垂在山崖下,有黄色的剑兰摆成一只大帆船,上面书写“一帆风顺”,四个大字,吸引好多游人在这里拍照留念。

我走过清泉,进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唐朝大诗人李白赞扬兰花的诗句,我看了觉的真好,忍不住朗读起来“为草当为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送,松寒不改容”。真是从古到今,大家都这么喜欢兰花。

第2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记得老爸过去对我说:“画的生命,就是要把画的对象的有限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的美。”梅、兰、竹、菊,是中国画家用以“感物咏志”的常见题材。

梅花有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性格。它不屑与群芳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百花凋谢的时节,独自傲然挺立,在凛冽的风雪中花开满枝,放出幽幽冷香。从梅花的傲然风骨中,使我看到自己的修养模式。它“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画家、诗人们常以“清逸”姿态来画梅、咏梅的神韵。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有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象征着“隐逸淡泊,坚贞自守”。梅花的冷香色调,蕴含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历代文人墨客大多数都有写梅赞梅的诗章。苏轼的《红梅》云:“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朱熹也说:“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兰花最令人倾倒的是“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清幽品性。它有林泉隐士的气质,文人墨客的通性。只求仕途通达,不图沽名钓誉,追求坦荡胸襟,疏远污水浊尘。兰花清贞廉洁的美好品性,从不取媚于人。一旦离开清幽净土,落入泞泥,死而无悔。兰花适宜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幽深静谷,自愿与世无争。但它也永远香在闹市文人的理想境界之中。稍微有点文化气息的家庭,都会养一盆兰花作伴。至于诗人笔下,兰花更拥有一席之地。“拳心难寄民生苦,曾将天道念酬勤;奈何流年因书谪,空余血气伺兰根”。连康熙皇帝也曾提笔赞美兰花。他写道:“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兰花真的是“潜在深山人未识,不以无人而不芳”。善养生者,一定能从中悟出“通灵圆融”、“安静平和”的大道理来。

竹,生长在“明月如霜”、“清风如水”的山问。它身材梗直,百尺高杆,不受任何强者欺压。有时被大雪压顶,最多只是短时间弯腰向大自然鞠一躬而已,过后仍然是挺直昂首向上。生长在庭院的小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似有梅树凌寒傲雪而不惧的铁骨雄心。竹更有兰叶翠绿清幽的高洁本性。它以“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折服历代诗人,充分品味其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不挠的情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襟:它的“萧疏”代表超群脱俗的气质。竹在浩洁月光底下疏朗身影,在凌厉风霜中苍翠俨然,故被诗人引以为同道,又与多少画家结下不解之缘。诗人以咏竹为快,画家以画竹为荣。咏竹、画竹、爱竹成为文人一大嗜好。南朝的刘孝先在涛中写道:“竹生荒野外,梢云耸自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真心。”唐朝李群玉也有:“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的佳句。更有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明竹在诗人心目中比美食更加珍贵,更加重要。

也是一种斗霜抗冷、见寒不却步的高尚名花。它有不与群芳争圃而遍地献艳的精神,富有随遇而安的风格。它似儒道二家的人物,富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普济天下”的思想境界。陶渊明深情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刘禹锡写有“素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繁华照旄钺,荣盛对银黄”诗句。

的中和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苦闷彷徨而获得精神上的安祥宁静相契合。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欣赏,自得其乐,获得儒道双修意境。

梅、兰、竹、菊以应天时地利,各占春夏秋冬。中国人誉其为花间“四君子”,以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中肯得体,名不虚传。

我爱梅的高洁傲岸,兰的幽雅空灵,竹的空心有节,菊的冷艳清贞。

我画梅花,铺纸在案,聚精会神,身临其境,既用脑,也用心,寓乐与画,心旷神怡,心脑双修。笔下梅树,突出老态,枝条苍劲有力,似有老而不朽,活而不浮,沉而不僵之势。枝头点点花蕊,意味着老当益壮之姿。

我画兰花,运笔自如,落纸成画,无用更改。三、五片绿叶,如利剑,如玉带,婀娜四出,飘飘欲仙。叶色浓中有淡,强度刚柔相济。条条枝杆,随意四出,朵朵兰花,暗香欲滴。非动似动,栩栩如生。呈现宽容和谐情调。

我画翠竹,笔底生花。线条从粗到细,由下而上,一气呵成。竹竿笔直,苍天劲长。细细枝桠,软而有力。三划成“个”,组成一组组绿叶,浓淡交加,富有神韵。从竹子的空怀胸襟中,领悟出一种劲节向上的养性之道。

第3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这钟一声,鼓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小时候读徐志摩的诗《常洲天宁寺闻礼忏声》,眼前浮现的除了轻烟缭绕的大殿,还有花团绵簇,清香一瓣。

爱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花卉美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观,花卉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中华民族爱花养花历史悠久,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荷花花粉化石,证明我国人民利用荷花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观赏花卉,并以花为赠、以花为饰。《周礼》中有一句诗:“诸侯执薰,大夫执兰”,描写的是当时上流社会人人佩戴兰花的情景;《诗经》中也有关于在三月三在芍药盛开时节,男女青年聚会,赠送芍药等习俗的诗句。

[1]

[2]兰花

唐朝,盛世伴随鲜花留在了历史里,以致后人在拍摄杨贵妃出浴时,都要给满浴桶的花瓣一个很长的特写镜头。唐代的花卉的栽培已有相当水平,百花繁茂,香飘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阅尽长安花”;“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共道牡丹对,相随买花去”……文人墨客们以花吟诗,观花饮酒,写尽大唐盛世的浪漫与雍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除了赏花,“花馔”盛行。所谓“花馔”,是食疗的一支,即将花做成菜,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比如当时就有将桃花入菜,不仅补气养血、强健脾胃,还有很好的养颜的作用,深受官家小姐、富家太太的欢迎。

到了宋代,花卉品种更是日益增多,同一种花有了颜色上的类别。比如山茶花有红、黄、白、桃红、粉红等色;兰花品种也很多。此外,还出版了许多专门阐述花卉培植的著作,著名的有《洛阳牡丹》、《范村梅谱》等。

历经岁月的变迁与沧桑,鲜花的清香穿越时空,飘到了现代。而今,千里山河不仅山花烂漫,就连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少不了一两盆花。各大旅游城市春天有桃花节,夏天有荷花节,秋天有节,冬天有梅花节;不过“节”的时候,人们就买上一两束花,送给爱人、亲友、师长,传递祝福,手留余香。

培育

“爱养花者多康寿”,养花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心理调节,还能有效地净化空气,实实在在地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香怡身心,我们从几个方面,点出家庭养花的基本知识。

家庭养花选择

室内最适宜选择四季常青的花木或能吸收有毒气体的品种,如吊兰、文竹、万年青、仙人掌、龟背竹、常青藤等。

不宜养的花有丁香、夜来香等,它们在夜间能散发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不良影响。此外,夹竹桃的花香能使人昏睡、智力降低; 洋绣球散发的微粒会使人皮肤过敏发生瘙痒; 郁金香的花朵有毒碱,过多接触易使人毛发脱落; 松柏类花木散发出的油香,会影响人的食欲。

有些花对人体无害,但却与其它品种相克,买花种时也应避免。如:玫瑰和木犀草在一起,木犀草就会凋谢,但木犀草在凋谢前会释放出一种物质使玫瑰中毒死亡;虞美人、兰花、石竹花、紫罗兰、百合花等草花和别的花卉难以相处,容易造成植株死亡。

[3]绿叶衬白花

[4]仙人球

家庭养花技巧

合理浇水合理浇水是养花成功的关键。家庭养花,一般而言,尤室内花卉不能浇水过勤,置阳台的花卉可多浇;气温炎热时多浇,气温凉爽时少浇,草本多浇,木本少浇,并按照干湿交替进行,即在土壤相对较干时才浇水,每次浇水要浇至盆底有水渗出为止。

适时施肥家庭花卉一般不需要太多肥料,其它生势较为旺盛的花卉,一般每月施肥一次即可。介绍一个自制有机肥的窍门:将淘米水、洗奶瓶水,加入桔皮、蛋壳密封浸泡半个月后,就成了无臭味优质有机复合肥料。

无污染治虫害家庭养花,对虫害最好以人工捕捉为主,也可自制无公害花药喷杀,如将大蒜捣汁加入少量洗衣粉,稀释50倍;或将烟丝加水25倍,浸泡48小时,取其滤液加适量洗衣粉,或用风油精加水500倍等,对一般害虫均有明显的毒杀效果。

[5]盆花

[6]含苞待放

家庭养花注意事项

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在阳台上养花,希望在客厅、室内也弄些花花草草,室内养花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耐荫性较强的观叶植物为上。冬季它们需要在室内过冬,在夏秋生长季节,只要放在室内空气流通处,或者室内与窗台、阳台、庭院轮流调换摆放,最好晚上能把盆花放在室外,就可使植株生长繁茂,四季常绿。

(2)盆花生长的姿态和放置的地方要适当。如直立生长的,或者植株较高的,宜放在低处。对有些枝叶悬垂的或扩展性的盆花,则应放置较高的地方,这样就会产生立体美的感觉。

(3)植物大小与房内的空间要相协调。居室小的摆放小型盆栽花卉,显得精巧玲珑,雅而不俗。居室大一点的,可适当放一些大型盆栽花卉,如橡皮树、龟背竹、苏铁等,使人感到美观大方。

(4)盆花的颜色要和室内墙面和家俱的颜色相协调。这样能产生对比,反映厂整体美。另外可在泥盆外套上合适的紫砂盆、釉盆或者花篮、竹编盆套。

礼仪

传情、致意、慰问、祝福……现代都市生活中,鲜花广泛地运用在人际关系中,但什么时候送什么花,什么场合送什么花,对什么人送什么花,都是有所讲究的

传说

牡丹

相传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有个有名的孝子叫英哥,为了给母亲治病,得到南极仙翁的帮助,去天宫偷王母娘娘的灵丹妙药,不料却发现,丹药洒落人间。英哥伤心回家后,发现屋前屋后,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娇艳无比的鲜花,并用它的其根皮煎汤,治好了妈妈的病。这就是王母娘娘仙丹所化的 “母丹”。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睢雌、雄两种,雌的称“牝”,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称“牡”,改名“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水仙

“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男孩叫那格索斯,英俊漂亮,生下来就被预言,他只要不看见自己的脸就能一直活下去。有一次他打猎回来,不小心在清泉里看见自己,并爱上了自己的形象,目光离不开自己的脸,直到死在清泉边。就这样,在他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株鲜花――水仙花。

[7]郁金香

[8]荷花

[9]蓝色妖姬

郁金香

古代欧洲,有位美丽的少女住在雄伟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一个送她一顶皇冠,一个送一把宝剑,一个送一块金堆。但她对谁都不于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堆变成球根,这合起来便成了郁金香了,郁金香有白天开花夜间闭这一特征。

兰花

春秋时期,郑文公的姬妾燕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气味芬芳的花,并对她说:“我叫伯,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 第二天郑文公来见燕,并留宿于燕的寝宫,几天后,燕就怀孕了,生下一子,取名为“兰”,他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来,人们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荷花

相传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动了凡心,下界来到秀丽的西子湖畔,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拜倒在石榴裙下”由来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杨贵妃却认为大臣们对她不尊敬,唐明皇闻之,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施礼。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行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花与男人

如果在大街上看见一位男士手捧鲜花,人们只有两种猜测:要么是他还没送出去;要么是他为他老婆拿的,他老婆在旁边系鞋带。

为什么总是很少有人给男人送花?为什么男人说爱花总是羞羞答答?

在大自然里,花木是有强劲生命力的,花有它的性格与情感,如迎春花个性顽强;石竹对友谊真挚,坦率;杏花个性诚恳、直爽;的雅号叫“花中隐士”,有克己耐劳的美德;兰花,君子兰温文而雅,又不失落落大方的君子风度。

花内外皆美,是值得一交的“好朋友”。这点我就不嗦了,宋代学者曾端伯早把十花称为十友:茶糜为韵友;茉莉为难友;瑞香为殊友;荷花为净友;岩桂为仙友;海棠为名友;为佳友;芍药为艳友;梅花为清友;栀子为禅友。 在男人的世界里,也许总忘不了征服和理智;那么,在爱花养花护花的过程中,会给男人们很多的启示,随手摘录几则吧:

1.这个世界上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2.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3.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4.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是不是它是要向人们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

男人,就不该为自己买束花么?

链接:

数字花名拾趣

半支莲、 一品红、

二月兰、 三色堇、

四季海棠、 五月梅、

六月雪、 七月菊、

八仙花、 九重葛、

十姊妹、 百子莲、

千日红、 万年青。

世界主要国家的国花

中国:牡丹

日本:樱花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俄罗斯:向日葵,

德国:矢车菊

法国:莺尾

英国:玫瑰(月季)

美国:山植花玫瑰

第4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里,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阅读这些诗篇,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美化心灵。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金色花》、《花的学校》和《职业》这三篇文章,使学生领悟散文诗的韵味和内在的节奏,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对《新月集》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欲望。

教学流程:

一、赏读《金色花》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老师先给你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幻灯播放)怎么样,漂亮吧?

2、有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路两边种满了这样的花,正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金黄色的小碎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他们簇拥着开满枝头。假如我们来到了这条小路上,当你抬起头,看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你会有什么感觉?

3、假如这些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变的,他们长在那些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

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再抬头,看着眼前一片金色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感觉?

4、生活中,你们见过这种花吗?在咱们中国可见不着这种花呢!因为它是印度的

圣树,在印度人眼里,它不但是美丽的,更是神圣的!

5、有一位作家以这可爱的花名为题,写了一首散文诗。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我们一起来走进《金色花》。(板题)

(二)整体感知

1、老师特别喜欢这首小诗,我已经读了至少不下十遍。可是,课堂上,老师还想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听吗?

2、师范读。(配乐)

3、这样的一首小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好玩,捉迷藏似的,孩子可爱,妈妈慈祥,体现母子亲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韵味……)

4、既然大家都喜欢它,那就读它吧,把它读通读顺了,行吗?学生初读。

5、指名读

(三)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过渡:老师觉得他们喜欢这首诗已经喜欢到骨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2、生朗读,师巡视。

3、交流:围绕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淘气与依恋妈妈,谈感受与朗读相结合,重在朗读。

4、选读,进一步感受散文诗语言的韵味。

请大家推荐班级里朗读水平最棒的4位同学。如果让你们从这首散文诗中选相邻的4节,要求这4节诗最能体现这首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会选哪4节?其他同学也帮他们出出主意。选好后分节朗读。读后问:你们为什么选这4节?(结构相似,都写孩子依恋母亲,有韵味,有节奏感。)

(四)介绍作者

1、这是一首富有童真童趣,又充满想象的小诗,写这首诗的作者会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作个大胆地猜想,好吗?(提示:从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去猜)

2、师介绍:刚才同学们作了大胆的猜测,那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

看这位作家。(图片出示泰戈尔)认识他吗?师介绍:泰戈尔:印度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称为印度的“诗圣”。他的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吉檀枷利》和《园丁集》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师补充介绍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

上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从1901年设立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们亚洲只有4个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

二、小组合作选读《花的学校》、《职业》

1、过渡:刚才,我们从《金色花》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依恋**的孩子,感受到了散文诗语言的韵味与节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泰戈尔的另两首小诗——《花的学校》和《职业》,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首来读,就最吸引人的一点准备向其他小组推荐,提示可以联系整首诗谈,也可以选择有关的句子朗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间相互推荐

预设推荐的理由:《花的学校》字里行间充满了丰富的想像;《职业》表达了孩子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生活,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谈感受点到为止,重在朗读,读出韵味与节奏

三、拓展延伸推荐《新月集》

1、学习了《金色花》、《花的学校》、《职业》以后,你们觉得这三首诗会是出自泰戈尔的同一本诗集,还是不同的诗集呢?为什么?引导归纳出共同点:童真童趣、想象力、儿童为主,读起来都很有韵味)

2、那这三首诗会出自他的哪一本诗集呢?出示《新月集》并简单介绍:有人说,《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课件出示这两句话)庄雅惠编者在《新月集》里有这样一句话说:在世界文学里,几乎没有一本诗集比他这个《新月集》描写儿童更好而且更美丽、更真切的了。(出示句子)《新月集》里共有40首像《金色花》这样的诗歌,我们一起翻开目录来看一看。(出示目录)

3、有位文人这样评价: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虽然诗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那就让我们也来品茗泰戈尔的诗,从阅读他的《新月集》开始,说不定我们也会变得更智慧,心里也不知不觉会暖洋洋,亮光光!

附:三首散文诗

金色花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①,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②,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①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学名Michelia

Champaca,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②《罗摩衍那》(Ramayana)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Valmiki)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即罗摩犍陀罗。十车王之子,悉多之夫。他于第二世(Treta yaga)入世,为毗湿奴神第七化身。印人看他为英雄,有崇拜他如神的。

职 业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下午四点,我从学校里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得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得见更夫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萧萧地响着,雷云拍着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第5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景观植物 感官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158-03

植物在四季中各有不同的风姿妙趣,可以形成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美感,并配以气候景象的辅助。比如日光的移动,阴影的变化等,赋予植物多变的动态美。同时,有些植物的自然属性,比如外在的形态常常会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了植物的风韵美,体现出植物的风格、神态和气质。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景观植物表现出特别的美感,这种美蕴含着植物的形体、色彩、香味等,展示着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下我们从感官的四个方面来分析植物的审美特征:

一 视觉审美

1色彩美

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色彩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四季的色彩变化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太过单一的色调也会给人产生疲劳感,合理的色彩组合与搭配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潜意识地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然而自然界提供给我们每个季节不同的颜色组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环境。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章烈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春夏秋冬的景色: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枝翠叶绿,偶尔还有些红色,就可以动人心弦;暮春时节,微风扫过地上的花瓣,一片片绿树间飘舞着漫天的柳絮,真是“树枝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别有一种雅静的感觉;夏季绿树成荫,仲夏是黄绿色和明亮的艳绿的世界,檐前芭蕉成林,密树浓荫,风不来时也自凉;秋天是暖色统治的季节,一片片枫叶,一丛丛黄菊,由绿而变为淡黄的树叶和一些常绿树交相辉映,这样细微的色彩变化迎来了入冬前的最后的繁荣;到了冬季,尽管大部分的植物都已进入冬眠状态,花寂叶静,却依然有青竹傲雪,红菊斗霜,腊梅花开的傲然冬景。盛衰枯荣的生命规律为创造四季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将不同季相的植物进行搭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景观变化效果,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观,有色可赏,创造出各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色彩也可以引起人们不同情绪和情感的反映。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带有很大主观性,不同民族、地域及个人由于性别、年龄、职业、个性、气质不同,而对色彩爱憎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由于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又往往使人们对色彩的情感反应具有某种共同性。与色彩表情相联系,通过联想作用,可使色彩获得一定象征意义,使得植物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比如,在西方红玫瑰象征着冲动、欲望与肉感之美,白玫瑰代表清白、纯洁和童贞,是完美无瑕的象征;红色的代表着热爱之情,而黄色则预示着脆弱的心灵。这些同种类花在不同色彩上的微妙区别,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花文化,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

2姿态美

花木有着千姿百态的形象,细细品味和观赏植物的枝干、树冠的形态、纹理等微妙的自然变化,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比如一些大树,以其高大的身躯遮掩了天空的一角,使园林的天际深浅莫测,小空间似乎也是无止境似的,如狮子林的古银杏和留园中银杏,香樟等大树,都起着丰富园林山林天际线的功能,加强了立体效果,也增添了一份画意。一些普通乔木树种成长后,颇具有画意,他们可以以姿取胜。比如江南山野间,城市隙地上有一种极易繁殖,成长的朴树,成长后枝丫虬曲,干皮灰褐,五六十年生即古意盎然。寒山寺钟楼旁一株近五百年生的朴树,给该寺平添了几许古意。怡园临水山崖上的白皮松,也是姿态可人的典例,只是都需较长的年代才能有这样如画的树姿。(图1)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藤本植物,大多数景观中的紫藤,都随棚架的形状而发挥其气势,而苏州网师园殿春m前的紫藤,却别具一格,不攀附于棚架之上,而是在连年强修建后如同灌木,每年抽生之新梢如游龙曲枝似的斜倚在山石之上,绰约多姿自成一景。(图2)

除了植物本身固有的姿态美外,以某些叶片萌发力强的植物,进行人工特定的栽培与管理,如摘心、牵引、缠绕、压附、编制等整枝技术,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如方块、圆锥、球形等;或者是剪成某些动物的造型,作为绿色雕塑,烘托环境的趣味性和主体性;可以利用植物围合成拱门、廊道之类的建筑形式,赋予其一定的实用性,或是修剪成各种高度的绿篱形成景墙。

植物本身有它的生长规律,其形态也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外部力量改变它原来的形态,并使其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3光影美

光与影是形影不离的天生一对。在生活中,光将生活中的美景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景象,影则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将物体的影像投射在界面上,物体和其倒影的组合也可以成为一幅美丽的动态画面。这些画面在一天中会有浓淡、疏密的变化,画面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可以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有无穷的魅力。

影是形的映像。比如梅旁的疏影、石边的怪影、花下的碎影、水中的倒影等,都能体现出意与景相统一,虚与实相结合。在各种影中,美学情趣最为浓厚,应用最为广泛的要属水中倒影和粉墙剪影。粉墙是一种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它可以作为立体空间中的画布背景,将山石水体置于墙前,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无景的白墙便可形成表情达意的“景”。粉墙前面常栽种芭蕉,“芭蕉丛从生,月照参差影”,描绘了芭蕉的月影之美。粉墙前常栽种竹子,“几竿清影映窗纱,筛月疏风带雨斜”,竹可以说最能获得“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的光影美效果。至于植物在景观水体中倒影,如池塘中荷的花叶的倒影,河岸旁柳树的倒影,水岸畔灌木的倒影,都能获得纯美的诗趣画意。(图3-4)

一种花木的美丽姿态,一旦与日光、月光、烛光、水面、冰面、镜面等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各色各样的光影美,如诗若画,妙不可言。杨万里“梅花寒雀不须摩,日影描窗作画图”,陆游的“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餐只自如”,朱之蕃的“斗帐香浮月欲斜,纵横疏密遍窗纱”都是描写梅花光影之美,而带月弄影,瘦影横窗,比起光照光影美来,更富诗情画意。再如吴龙翰的“会被清池写疏影,一枝分作两枝妍”是描写梅花水面倒影美,意外地获得虚景与实景相得益彰的双重美艺术效果。

“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虚景中的光影美,则集形美,意美于一身。只有将“感悟睹形”与“捕风捉影”两者相结合,方能全面领略花木光影美的意涵。

二 嗅觉审美

据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会随着花木气味的不同而变化,一些刺鼻浓艳的香味会使人急躁、沮丧;一些芬芳的气味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心平气和。这些对花木气味的研究在医学界已是医疗手段之一。目前,俄罗斯,美国,日本正在兴起的“香花医院”,在院内种植四季开放的鲜花,让病人吸入一定剂量的活的香气,而不是依赖于设备和药物来进行医疗。日本心理学家曾做实验表明,芳香花木能消除人的疲劳,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总之,花木的香气,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浑身舒畅,身心健康。因此,在选择花木时,凡在特定的场合可以适当考虑之。

在我国,早就注意到香味的价值。春秋时代,齐桓公在迎归管仲时用的“三熏三浴之”,以表其诚意。一些古代的诗人对各类花木的香味美,除了对它尽情欣赏外,还用美好的语言进行描绘和歌颂。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就表明梅花的特点在于香。还有很多赞赏牡丹、栀子、茉莉、蔷薇、玫瑰花、荷花、桂花,兰花等香味的诗句。可见,文人通过诗句将花香对人的情感影响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花镜》中写道,“水仙、瓯兰之品逸,宜磁斗绮石,置之卧室幽窗,可以朝夕领其芳馥。”可以看出在古典园林中常常应用芳香植物营造环境,而现代景观中则难寻清雅之处。

三 听觉审美

声音,又称音响,是由人的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时间性的美。不同的树叶在风、雨、雪的作用下,经过相互碰撞摩擦,会产生不同节奏的声响。这类声响,有的萧瑟优美,有的汹涌澎湃,具有不同的韵味,从而产生音乐感。使欣赏者在观其形、色的同时兼获听觉享受,使得植物美更富感染力,从而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

当有意识地要去营造这种自然声响的效果时,就需要人为选择一些容易产生较佳声响效果的树种,栽植合理数量的树木,从而达到最佳的声响效果,利用好自然产生的天籁之音。从现今的一些园林景观中,就可以发现在古代文人造园时就开始重视音乐效果的植物景观营造。比较经典的就是在亭台楼阁旁种植叶片较大的芭蕉、荷花、大片的竹林等,可以在雨滴的作用下产生音乐声响。还有不少诗句,来描写刻画这些景点的声响美。比如在描述怡园玉延亭外的景观中,有“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这一诗句来表述这样的景象,也就是说怡园外通过栽植竹子引来了秋风,从而产生了“清风时一过,交戛响呜玉”的音乐效果。(图5)坐落在河南颊县茨巴乡的三苏陵园,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及其父苏洵,弟弟苏辙的墓地,历来有“苏坟夜夜有雨声”之说,即使皓月当空之夜也不例外。(图6)究其原因,原来此处古柏参天,至今有三百多株,遮天蔽日,山风袭来,萧然作响,如同“哗哗”下雨声,人在深夜之时,感受尤甚。这些都是描述了花木景观利用风吹花木之夜,借听天籁清音。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以欣赏荷叶受风吹雨打,发声清雅这种绿叶音乐为其特色,所谓“干点荷声先报雨”。刘颁也有类似的诗句:“东风忽起垂杨舞,更得荷心万点声”这是多么高尚雅致的情调和意趣,引得众多游人前来观赏。芭蕉,它的叶片宽大而长,颜色秀美,雨点击打叶扇,像是山上泉水倾泻,酣畅淋漓,让人心胸畅快。杜牧,白居易,杨万里等诗人都有对雨打芭蕉淅沥沥的诗句描写,从细雨到暴雨,再到屋檐滴雨,这一系列的微妙变化形成了一组交响乐。这种来自植物与风雨自然现象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不可与人工奏乐相媲美,难怪很受人们的喜爱。

四 意境审美

通常容易为人们注意的是前面各节所叙述的植物的形体美和色彩美,以及嗅觉感知的芳香美,听觉感知的声音美等。除此之外,植物尚具有―种比较抽象的,但却是极其赋予思想感情的美,即意境美。

植物的意境美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等有关,是多方面的因素相结合,其中包括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所体现出来的品性、主人的文化修养、人格审美观念等,这些因素综合的影响景观的最终效果,使之成为景观体系中最有生气的,最能反映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境。以哲理为命脉的精美的文化环境,意在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文化环境。因而在总体上,意是含蕴无尽,理趣横生的。比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名的景点之一――“万壑松风”,这里栽植了从片的松树,当微风吹过,这些细长如针的叶子便会振动产生声音,一丛一丛松海中,坚挺的叶子相互碰撞,犹如万马奔腾之势。还有一些园林景点中常常会运用“竹径通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雅致的配置方式,将光影、声响、姿态等综合诗画意境于一体,以白墙为背景、植物为画景,再配以漏窗为画框的意象,让游人可以在亭台楼阁中听松涛、观疏影等美景,这些都淋漓精致地表达了园林花卉的色、形、姿、香、韵及声的美学特征所产生的意境。

追求植物意境美又是隐逸文化中,士人们求逸、求乐的表现。而城市之地面积有限,难以广拓园地,只能在造园技巧上作艺术上的需要,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就必须把文化的精华贯穿在植物景境配置的“意”中,重在突出文化意趣,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如下图四川乐山竹溪文化公园,竹筒景墙、镂空花窗、文人诗词、下沉亲水空间等手法结合于一体,尽显文化韵味。

五 结语

第6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我是网络编辑,工作繁忙已成了定律,加班也是常有的事,一个星期能真正休息半天就很不错了;作为家庭主妇,家务也得操心,对渐渐长大的孩子更要费功夫。

从前我总是紧张兮兮的,时间不够用,压力越来越大。丈夫看我疲惫不堪的样子,也很怜惜我,尽量分担家务,与我齐心合力抚育孩子,还经常建议我去户外娱乐娱乐散散心。但这些对我好像没有用处,繁琐的事务总是处理不完,哪还有时间休闲娱乐?

直至3年前,我结识一位很有名望的心理咨询师孙博士。他了解我的情况之后,建议我在办公桌上养一盆花――那种适合于室内、比较容易打理、花期又比较长的盆花,给她浇浇水,不时看看她、闻闻她

“她是有灵性的,很快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不久后,你再看看你的状态。”孙博士说。

也许女人是天生比较信奉专业人士,特别是有名望的专业人士,我听从孙博士的话买来了一盆荷花蔷薇养在了办公桌上。

真没想到,虽然我花了一些时间照料这盆荷花蔷薇,但工作反而显得没从前那么紧张了,效率提高了不少,特别是从5月份起荷花蔷薇开始开花,桃红色的重瓣花朵簇生于梢头,状似荷花、色泽鲜艳、气味芳香,养眼又养神,让人精神振奋,真是“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香”。这蔷薇一直到9月份都开花,漫漫长夏,工作中有她陪伴,我不再感到烦闷燥热。

盆花之乐乐无穷

盆景不愧是我国古老的园林艺术珍品,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塑。一盆花,开启了我修身养性、美化生活之旅。

养了这盆蔷薇花后,我渐渐对盆花栽培、花品鉴赏、名花趣史等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搜罗这方面的书籍资料阅读,并不时抽时间去花卉艺园找花卉栽培师、园艺师讨教盆栽、花品鉴赏艺术;办公桌上,我后来又养了一盆石竹,在家中阳台、窗前养了仙人掌、吊兰、芦荟等盆景,还弄来了花期较早、颜色鲜艳的黄蔷薇、比较有特色的七姊妹、粉团蔷薇、红蔷薇、黑蔷薇、白蔷薇等,在客厅大落地窗前搭建了一个幔帘型的花架,到了夏日,花繁叶茂,乳白、鹅黄、金黄、粉红、大红、紫黑等各色花簇齐放,在窗前营造出了“蜜叶翠帷重,浓花红锦张”的景色。

关于花的学问真是永无止境,永远能让人耳目新奇;对花的了解越深,我越是发现这其中乐趣无穷。慢慢的,我不但成了花的好朋友,精力竟然也越来越旺盛,工作、家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再感到疲劳难以消除,性情也越来越柔和,郁闷烦恼越来越少。丈夫说我不再像个“怨妇”,气质越来越优雅,像一下子年轻了五六岁。

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摆脱疲惫和痛楚。”老舍在散文《养花》中写道:“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我也逐渐体会到马克思和老舍的心得。

花是能带来美好心情的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大自然中的精灵,她净化空气,美化和改善自然环境,还消烦解闷、愉悦心情。人们在欣赏花卉的色、香、姿、韵的同时,陶冶了性情,获得了美的享受,增进了健康。特别是许多花卉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服用后能治疗疾病、改善体质、延缓衰老。

春季品花随时随地

在冬天,户外活动往往只能是单位和家中的一线之间,天气晴好的日子也只能看到寒山瘦水,不免有些单调;虽然学会了忙里偷闲让自己可以随时放松,但长久不与大自然中充满生机的精灵接触,到底少了几分乐趣。

自从我与花儿成了亲密的朋友,去公园、植物园、花卉园赏花成了我最来劲的嗜好。

办公桌上和家里养的花儿也是我亲密的朋友,但毕竟品种单调,而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也养不起太名贵的花品,到一些专门的花园欣赏名花,理所当然就成了我给自己的最好奖赏。说来也奇怪,这样的想法让我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来了。丈夫和孩子也因我喜欢上了鲜花,乐意与我一同品赏花的妙境。

后来,孙博士告诉我,这正是忙里偷闲的最佳境界。因为有了心态的改变,就有了行为的转换,因为有了心灵的和应,就有了快乐的时光,于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工作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又充满乐趣。

我听得似是而非,也就懒得去捉摸这其中的哲理,只管尽情享受自己忙里偷闲的生活,品味着生活的情趣。

春季正是品花赏花的最佳时节。无论是樱花还是桃花,迎春花或者玉兰,都在枝头乍绿的时候蓬蓬勃勃地怒放。这就叫做春花烂漫。一枝枝、一簇簇、一片片,即使在忙碌得昏头转向时,能看上一眼户外的花儿,心都会飞到三千英尺以外的蓝天。

春天品花赏花大可不必受时空限制,或独自一人、或携家带口,半日时光,就可游览一处花园胜地或花卉艺苑。

在樱花齐聚的地方,耀眼的樱花如云似烟,春风掠过,花瓣随风漫天飞舞;在桃花齐放的山坳,或白山桃,或粉山桃,或保桃、日月桃、绯桃、绛桃、人面桃、合欢二色桃,漫山遍野;而丁香花米白淡紫,晴天看花团锦簇,雨天就有了戴望舒的雨巷邂逅

花可开颜亦解语

花态如此美艳绝伦,劳累烦闷之际,或漫步公园花丛,或一瞥案几盆景,那如鸟似蝶、如钟似管、如杯似盏,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花朵怎能不令人精神振奋。

一种极致的美的冲击,总让人眼花缭乱。而细细品赏鲜花的色、香、姿、韵,绝不仅仅是美的诱惑。花香馥郁,花亦如人,观之闻之似能解人苦乐。淡香仿佛在轻轻地诉说,浓香犹如在欢愉地歌唱,芳香恰似在唤起美好的回忆,幽香好像在安抚烦乱的思绪。千姿百态,在和人们进行情感的交流。

“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步入花的世界,花香沁人心脾,忧愁自然烟消云散;当人怒火难平之际,来到百花丛中,香气袭人,也会令人心平气和。

古人云:“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有诗云:“幽兰花里熏三日,只觉身轻欲上升。”这些诗句,都是品赏花卉养生的写照。

我国传统医学历来就有“七情之病也,香花解”之说,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香味分子经人的呼吸道黏膜吸收后,刺激了人体嗅觉细胞,进而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作用或抑制活动,促使大脑中令人精神振奋的内啡呔分泌,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神经功能,消除紧张、压抑感、激发灵感。当芳香油的气味和人鼻腔内的嗅觉细胞相接触时,会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使血脉调和,气顺意畅,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节了人的各种生理机能。

而心理学家指出,五彩缤纷的天然色彩,也能调节人的情绪,如红色能促进人的食欲,绿色、白、蓝色给人清爽、宁静、肃穆之感,可稳定情绪、消除焦虑、缓解视疲劳,紫色能使孕妇心情安定,红、橙、黄色能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

在宁静的花园里,人们也容易消除神经的紧张和视觉的疲劳,还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而改善机体的各种功能。例如,能使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放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的负担减轻,嗅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也会得到增强。

奇花趣事解烦忧

一些奇花趣事,能让人感觉新奇,一笑忘忧。

如国外一种名贵的花卉五色水仙花,呈蓝、紫、白、黄、红五色,并有浓郁的芳香味,开花期可达3周;又如花产于云南省僳族自治州的变色花,高达4米,花瓣有单、双两种,花蕊呈金黄色颗粒状,开花时不断地长出新花蕾让人惊奇,更罕见的是早晨花开时为淡红色,到了正午就变成了白色,下午3点钟左右呈粉红色,夜里9点为深红色,深夜12点左右又变成玫瑰色,真可谓是“百变奇花”;而在南亚大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名叫“看林人”的花,花朵和茎叶内饱含着挥发性物质――极易起火的某种芳香油脂,当森林中空气干燥灼热时,它就会无火自燃,造成火灾;非洲坦桑尼亚有一种木喜欢生长在荒山野岭之中,花色彩夺目、香气浓郁,不但博得人们喜欢,就是野生动物也常常立足欣赏,然而,此花具有强烈的催眠作用,人们只要用舌头舔一下花瓣,马上就会入睡,野生动物吃后,立即卧地而眠,即便著名的大块头犀牛,只要吃了此花瓣也不例外,昏倒在地呼呼大睡。

还有各地各种各样的奇异花木能让人耳目一新,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潘格兰格山上能预报火山喷发的时间的奇花,前苏联白令海峡海岸上一种能使周围的白雪融化的“融雪杜鹃”,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娇艳而令人畏惧的吃人植物叫日轮花,南美洲海拔四千米的安第斯高原荒凉的草地上百年一放、花穗高达10米的奇花,山东省崂山县太清宫三宫殿园内隆冬盛开的山茶花等。

所有奇异花卉,往往带着一个故事、一段传说或一个传奇,光是看到一些图文资料,就有了找机会“一饱眼福”的冲动,如果有幸观赏到这样的奇花,更能让人心旷神怡,好奇心获得极大满足。

实际上,无论是品相皆高的名花,还是五彩缤纷的山花、野花,无论是随处可见的平常花卉,还是偏居一隅的奇异花木,都能带来美好的感官享受,给人积极地心理暗示,怡情悦性。

第7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我来北京参加文化部艺术司文艺评论人才学习班时,正逢中国文联第十次文代会即第九届作代会召开之即,朋友们以为我有此殊荣,让我惶恐又不安。虽然我是写作者,但我一向处江湖之远,无甚成就,加上偏隅于散淡平庸久矣,怎敢有此之妄想。呵呵,我其实只是一个学生而已。

此次参加艺术司在文干院学习的评论学员共有37人,均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文化工作者,大多数都是高级职称、单位骨干,还有主管单位业务的领导。我翻开此次的学习课程时间安排表,人的个天啊!我随之发出惊叹。2016年11月27日――12月12日开班仪式后,上午下午晚上周末,白天上课听讲座,晚上观摩戏剧,尔后穿插讨论并写作,要交作业的,几乎没有一天的休息时间。那天,我和同房的浙江姑娘――学明清戏剧史的博士生晓燕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已经有大多数学员坐在了那里,教室里异常安静。我俩不由地倒退一步站在门一侧,她悄声问我:我们坐在哪里?嘿嘿,我这个人万事不喜出头的。我说:找个偏一点的地方,坐在最后面吧。哪知道,走进教室,很快就发现事情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回事,学校弄得像开报告会似的,半月形的教室座椅,每个座位的桌上,透明名片夹里红纸黑字正反两面写着每个人的姓名,我的名字呃在第一排的正中央,正对着老师的讲台,晓燕坐在我后面。我们哑然失笑。我心想,这可真是到北京后接二连三的第三重欣喜哦!是不是意味着,此次学习虽然可以交往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友,但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同时我还必须老实做人,埋头学知识。呵呵,老师盯着你啊,来不得半点马虎!好在我这人其它优点不突出,唯一值得表扬的就是好学,因为当学生永远单纯。

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是全国一流的学者教授大咖来授课,我更应该好好珍惜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说实在地,我最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了,尤其是工作经年后,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与生活感悟,突然有了一段可以抛开日常繁琐事务的时间,远离喧嚣,静心地只做一件事,读书学习思考,如此纯粹而专一的生活,让你有机会去亲耳聆听学者们传授他毕生的学识与见闻,与智者对话,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给我们开课主讲的第一位老师是浙江大学黄河清教授,他是留法后回国传授艺术教学的导师,著书颇丰,对当代西方艺术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他是毛粉,个人非常崇拜。他指出我们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西方文化中心实际上就是种族文化中心,对西方文化的崇尚已经构成了“精神鸦片”。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他说,不要简单地说中国的就是传统,外国的就是创新,我们要说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与外国戏剧、外国建筑二者的融合、创新。中央党校的李媛媛教授是一个美女,她讲授的是“文艺座谈会讲话解读”,文艺与政治总是隔着一定距x的,真没有想到,她竟然会讲得如此生动浅显易懂。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核心,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占领了市场,就拥有了多少观众。她VS当下大家熟悉的电影电视片,我仅撷取其中一例,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国产片《集结号》,这两部影片的票房与影响都非常大,我们知道,美国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都不会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去拯救少数人利益这样的事情,但《拯》片却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做到了宣传的目的,国家是什么?国家就是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但是别忘却了为救一个士兵而牺牲的其他人,他们是不是也是属于国家的每个个体?显然是模糊了这个概念。《集》片在最后的处理上却让价值转向,观后让人心里纠结。她的话就像是一束亮光照进了幽深峡谷,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传媒资深人士徐涟老师,她是我国某知名报刊的副主编,美学博士,学养精深,主讲“艺术评论有没有标准”,她说,艺术的普世情怀指向精神世界的核心,而艺术核心价值最大的公约数是“真善美”。北大教授蒋一民,这个我们经常在他人口中听到的著名学者,他来到文干院的讲台上讲授了“歌剧美学与评论”,指出,中国歌剧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能照搬外国的东西,如何才能洋为中用?要照着中国人的喜闻哀乐方式去表现中国人的情感,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啊!

某杂志主编唐凌老师她跟我们分享了她自己的剧本创作与剧目搬上舞台呈现的经验体会,让我们众多从事不同职业的学员,窥见了平日不曾见到或平日虽见到却不曾思考过的东西。评论的目的,是要给予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以准确的鉴诊和正确的指导,她建议我们从事评论写作者要与剧目创作者进行有意义地交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尽可能关注其领域当下潮流与发展趋势。这是一次精神饕餮盛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还有许多,他们都是在艺术领域里重量级的著名学者教授,如周庆富、陈鹏、景小勇、苗培如、谢柏梁、黎继德、刘祯、张萌等等。中戏戏文系主任谢教授著书颇丰,无论日常事物多么繁忙,每天笔耕不缀,现今他每年皆出书,每天写几首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让懒散的我,汗颜不已,心犹羡慕之!

为了更多地拓展我们的视野,负责此次培训班的老师们甚至请来了78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继承人孙毓敏会长,这个一生坎坷的艺术家却是个乐观的人,在课堂上她且讲且歌,声音还真是婉转动听,在精彩处,她会停下来,童心般地需要我们的掌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与她合影留念。那天晚上,我把与她的合影发在微信朋友圈里,随手写下心中无尽的感概:

这个美丽高雅的知性女子

以奶奶般高龄端坐在讲台

岁月忽略了她年轮的步伐

穆桂英尚在高挑她的弯月眉

纤瘦玉手翘起兰花指

声音仍如黄莺出谷 婉约绕梁

让人惊叹她那一瞬的如花貌美

纵然历经坎坷迭加狂风骤雨

舞台荀派小花旦 一生痴迷

在北京大兴文干院的一间教室

我只是她生命中两个半小时过客

无法穿越她绚灿的岁月

尽管坦诚写在心间

在掌声和鲜花的后花园

有些伤痛我们永远不会知晓

就像历史不会回到原点

笑颜却定格在此一时刻

七十八岁的绝代风华

闲暇时我写一点小文章,那只是娱乐自己,散淡人生。我来到另一座城市,最初也不过是逃离一种生活方式罢,不期想却撬开了世界的另一角,紧张而忙碌的学习,让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青春年少岁月,更多地是反省我的人生与艺术观。我知道,课堂上老师们的有些话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或许已经溶入血液中,必将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走向。

坚韧不拔是一种品质,执著追求更是一种精神。选择平淡还是自强不息都在一念之间。如果注定此生要写文字,那么平庸与睿慧就是你这个人的符号。打铁先要本身硬,矮子何以搀巨人?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来说,理论学养和思维思辨就是占取和弥合这种距离感的思想尺度与艺术材质,只有在岁月衍移中经过沉淀和过滤了现实的浑沌之后,即在明得失和知方略的高度自觉中不断地提升和发展,其所熠射出来的才会是烈焰与光彩。

第8篇:写兰花的诗句范文

姜今的绘画迄今可见者很多,笔者见到的最早作品是1952年的《白荷花》,画面高35厘米,宽34厘米,左半部画了两朵白荷花,一正一背,相映成趣。从画面的左下方向右边中部,呈斜线画了十几片荷叶,水墨晕染,淡墨点就,浓墨勾筋,在用墨技巧上属于“以浓破淡”,是绘画中常见的破墨之法。画面的右边,一只鲜艳的蜻蜓正在荷叶上搔首弄姿,轻盈剔透,活泼可爱。画面的左边中部,有姜今题款:“五二年画于武昌九龙井。”画面的右下角,是姜今的落款。落款下方有朱文方印“姜今”。画面的左上方,有另外一枚印章,为白文方印“今”。整幅作品造型饱满、清新怡人、诗意盎然、赏心悦目,可以说代表了姜今在绘画人生中毕生追求的审美境界。姜今曾经谈道:“中国构图学的形成,是从意境着眼,从全象来看一点,又从一点回到全局,始终贯穿着气韵的内在核心。而且在形与神、气与象、分与合、奇与正、疏与密、略与精、取与舍、虚与实等的关系上都是辩证的,它没有走上极端的自然主义或形式主义的道路。”(《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前言)仔细欣赏姜今的绘画作品,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中,就已经表现出相当准确的审美追求。类似的情况,在姜今后来的绘画作品中屡见不鲜。比如他的《上海鲁迅纪念馆》(1961年),画面高69厘米,宽46厘米,是对景写生之作。前部近景的两棵树,绛色的树干,浓墨挥写的枝叶,一左一右分布在画面上。这种构图让人想起鲁迅的《秋夜》里写的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画家把鲁迅故居的老房子安排在画面的下部,白墙黛瓦,曲径通幽,屋舍俨然。画面的上部是大段的题跋,姜今写道:“补天铸剑,搏斗平生。鲁迅先生居沪,虹口公园为其游息构思之地,今建馆纪念。五八年余亦曾寄居留青小筑,常之馆学习。深感先生确有铸剑之雄才、补天之壮志,战斗一生,令人敬仰。六一年秋,于夏口石松园。姜今画此记之。”落款的下方有两枚印章,一枚朱文方印“姜今”,一枚白文方印,印文漫漶。纵观姜今70年代之后的作品,这种兼工带写的小写意作风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过。比如他的《吊钟》(1976年)在发挥毛笔柔软特点挥写自如方面,显然保持着其一贯的审美方式。从起笔到收笔,干脆利索的一起一伏,墨色和颜料在纸面留下各种痕迹,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姜今绘画过程中的那种随意、随心的潇洒,也很轻易地从画面上感受到源自内心深处的“小清新”似的快乐。姜今的绘画作品不是在大山大水中营造宏观整体的气势,他仅仅是借助于画面的精致构图、笔墨的轻松挥写,就已经足以表达内心的丰富感情。特别是题款“可惜无声,一九七六年吊钟花开,姜今画”,从中也可以感受到画家姜今在美好的视觉造型欣赏过程中的更多期待,如果是在今天的“手机控”们的手上,恐怕不仅要将这件作品用视频合成短片,而且还要给这些美好的绘画作品配上悠扬典雅的背景音乐,以免画家在表达审美情怀的时候有任何的遗憾。除了小写意作风,姜今的绘画作品里也有着特别浓郁的农家氛围。比如他的《荔枝》(1975年),画面高136厘米,宽34厘米,从画面的底部腾空而上的荔枝树干,在狭长的画面上显得格外高大挺拔。大簇的荔枝果实在画面的左边聚集,格外有一种审美的现场感受。对于生活在南方的观众而言,明显知道画家的这种构图方式属于艺术的二次创作。只要去过荔枝园的人都知道,荔枝树并不是以高大挺拔为主要特点,尤其是农场栽种的荔枝树,为了满足产量的需求,必然是以树干低矮粗壮、树冠蓬勃丰满、荔枝果实盈盛为其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姜今画面上的荔枝树,显然就是艺术家眼中沉淀、提炼和二次加工的荔枝树。尽管姜今在画面题跋中也写道“七五年夏至荔乡增城赏荔”而有所见、有所感、有所画,显然也是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但读者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中,还是可以体会到画家笔下的“第二自然”既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疏离,也不是画家心目中的偏爱,而是以画家的艺术加工营造了一番更为有趣的精神表现。睹画思人,读者也能从画面上的农家氛围获得跟画家同样的积累。“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挂绿凝香露,晓风醉江天”,如果说姜今画面上的小写意作风体现了画家的诗人情怀,那么在他的农家氛围的作品中则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从70年代开始,姜今的绘画风格开始兼顾大写意,比如他的《白荷花》(1978年)在大笔挥写的过程中有着显然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内涵。姜今在画面的安排上,把画面的主要空间用于荷叶的渲染,只是在画面右上方有勾勒的荷花。硕大的荷叶造成的视觉冲击力与浓墨画的花茎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个前提下,白荷花的花并不是画面的主体内容。对荷叶的表现,那种风樯阵马的艺术体验,完全不同于1952年的《白荷花》。画这件作品的时候,画家已经55岁,似乎希望在作品里开始有所突破,有点想打破曾经一贯坚持的那种小写意,在大起大落的潇洒中寻求更多的表现空间。两件作品对比,也可以发现前者是精心专注,后者则是自由奔放。画家在早年曾经有所酝酿的丰富情感,在这个时候得到更为自由的舒展。但这个时候的作品,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还是比较内敛的。具体表现在:(1)荷叶的色彩处理和明暗处理,显然带有中庸的成分。中而求其平和,庸而求其典雅。画家并没有采用张扬跋扈的尽欢方式,即便是在不拘小节的过程中,也还是放中有收、扬中有抑。(2)反复皴擦的笔墨,也还是能见到画家的精心之处。尽管这件作品朝着“大写意”的“大”方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也只是“大”,还不是“泼”。在笔墨关系的处理上,笔还是主角,笔对墨的引领和统筹作用还处于主导地位。画家在一笔一笔的自由表达中,还是很讲究笔痕对各种造型的决定意义。跟泼墨、泼彩的那种先泼完了再收拾的做法,还是完全不一样。由此也可以看到姜今的绘画,即便是在解衣般礴的时候,那种骨子里的矜持,也还是有着决定力量。

姜今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作品,以毫无悬念的方式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风荷》(1982年)又是荷花,并且又是把花放在画面的右上角。但整幅作品的面貌又回到了姜今本来的路子上了。贯穿在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是荷叶,呈反S形排列,下半部用浓墨破淡墨,上半部用淡墨破浓墨,在精神气质上向1952年的那件《白荷花》回归,并跟1978年的《白荷花》显然拉开了距离。这种情况表明,姜今在寻找自己的绘画艺术之路的时候,一方面是不断探索各种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一直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路数。如果把他的作品做一个纵列对比,可以发现,姜今的绘画显然是介于大写意和小写意之间,在骨子里还是小写意的。诚然,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不少类似1978年的《白荷花》那样充满大写意精神的画面,但是在总体意义上追求的精神状态,还是以小写意为主。换而言之,姜今的绘画内涵还是以典雅为主线,即便他也曾经追求张扬不羁的大写意,但在一番对比、考究之后,他的绘画经验还是重新回到曾经最熟悉、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之中。再有一点是,不同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画家,在姜今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风格变化,还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感,并且能够在多年之间恪守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很难。可能因为姜今的生活环境早年受到艺术市场的冲击比较小,后来在艺术市场放开之后,已经进入年龄和心态稳定期的姜今,不自觉地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世界。从艺术创作的立场上来说,这种发展轨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喜欢不断变换花样的艺术家,对艺术史的贡献是公认的。风格相对稳定的画家,对艺术史的贡献也值得关注。姜今的艺术道路,归类于后者。在对艺术家的研究和界定中,一般的观点都会认为,艺术家的成长有一个渐进和变化过程,随着时间轴的移动,会产生丰富多样的变化。并且一般的观点也往往把这种变化性作为艺术史上绕不过去的褒义词,放之四海而皆准地用在每一位艺术家的身上。似乎不谈变化就没有创新,不谈创新就不能体现出艺术史的演进。但姜今确实可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特例,他的绘画作品从早期到后期,至少在精神气质上始终保持着典雅的主体意蕴。他不是为市场而画画,或者更进一步说甚至不是为画画而画画。所谓的画画,对他来说可能就是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发掘自我的一种方式。并且饶有趣味的是,通过他的绘画作品看到的他的“自我”在很多年之间没有太多的变化,是一种很稳定的状态。《不拟画牡丹》(又名《荔枝图》,1986年)是姜今的又一件荔枝题材的作品,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仍然是清新可人,荔枝的枝叶和果实仅占画面的一小半空间,其余的空间留给题跋。姜今在题跋中写道:“不拟画牡丹,忖思描兰蕙。忽闻荔枝香,忘却胭脂贵。民间疾苦声,马蹄催人泪。满纸色斑斑,花为今口诲。予曾游荔乡增城,亲尝挂绿,名为贵品,然入画均不得其神。何故?颇有愁滋味。八六年夏,姜今画并题,客居羊城珠江南岸廿三年矣。”这件《不拟画牡丹》(1986年)与《荔枝》(1975年)相比,都在画面的题跋上提到了荔枝,都提到了画家在广东增城品尝“挂绿”荔枝的经历,都试图把荔枝名品“挂绿”搬到画面上,画家本人对于艺术的再创作都表现出意犹未尽的心态。从画面和题跋来看,至少表现出姜今在艺术创作中的这几个特点:(1)以小写意的绘画风格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姜今的绘画作品不是从画册中来,不是仅仅从古人中来,不是为了表现某种绘画的视觉样式,而完全是来自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对于画家本人而言,是原汁原味的本真状态。画面上看到的,不管画家本人认为尽兴与否,那种扑面而来的小清新情调与小写意紧密结合在一起。读者从画面上看到的其实就是画家本人最真实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内容。(2)笔墨技巧的变化,是跟画面描绘的具体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姜今的绘画中没有那种炫技的倾向,即便是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绘画技巧的时候,一笔下去,再一笔下去,也都是带着朴实的情感,踏踏实实地落笔。姜今并不是刻意地为了技巧而去展示技巧,他在绘画中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笔墨技巧,都是来自画面客观物象的需要,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的破墨技巧,墨色与其他色彩的比例构成关系,墨色与水色的相互映衬,画面的色调与层次感在表现绘画情绪和营造空间氛围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等,都反映出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和性格取向。(3)姜今的绘画多取材于生活所见,是他的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或者是曾经经历过的若干场景。姜今在绘画过程中追求的不是把这些场景复制下来,而是通过艺术思维加工提炼,变成更高层次的艺术内容。姜今多次画荔枝,多次提到荔枝中的“挂绿”品种,多次表达了他希望通过绘画作品把对“挂绿”的美味感受挪移到绘画中变成视觉体验的尝试。尽管姜今多次谈到这种尝试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做这种尝试的过程中,姜今已经用他的绘画实践活动给后人提供了一个研究艺术发展历史的话题,那就是画家心中永远保留着的那块圣地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时间轴的意义上引申的另外一个话题是:永远究竟有多远?姜今在绘画作品中的这种认真态度,时常通过题跋文字体现出来。他的《藤花开放长城外》(2001年),画面高136厘米,宽34厘米,画的是紫藤花开的喜庆场面。在题跋中,姜今写道:“藤花开放长城外,荒漠沙丘变油田。故园千年庄梦醒,春风已度玉门关。岁首2001年紫藤花开,姜今画于广州。”在画面的左边,紫藤深处,姜今又有一段题跋——“题句应为变绿田”,就是对前文题跋中“荒漠沙丘变油田”的更正。可见画家在题跋完成之后,或者是被读者发现诗句有疑问,或者是画家自己发现题跋中的错别字,所以赶紧在旁边小字注解,不是“变油田”,而是“变绿田”。

姜今的绘画题材变化多样,在他的画面上可以见到荷花、荔枝,紫藤。此外还可以见到棕榈树、牵牛花、松、竹、梅花、兰花、、霸王花、蝴蝶兰、牡丹、吊钟、葡萄、板栗、木瓜、丝瓜、南瓜、芭蕉、八哥、白头鸟、鹰、鹤、鹭、雉、小鱼、金鱼、蜻蜓、蜜蜂、蝴蝶等多种题材。这些绘画物象,分别散见于姜今的《吊钟》(1976年)、《梅石八哥》(1982年)、《潇潇静听窗前竹》(1984年)、《快雪晴梅》(1989年)、《雄视图》(1990年)、《八哥葡萄图》(1990年)、《满山红叶醉不醒》(1991年)、《松雉图》(1991年)、《庄周梦蝶》(1999年)、《霸王花》(2000年)、《牡丹》(2000年)、《蕉红》(2000年)、《东坡画朱竹》(2000年)、《醉花阴》(2000年)、《农家乐》(2000年)、《万寿松》(2001年)、《金盘托玉》(2002年)、《明目以察秋毫》(2003年)、《牵牛花》(2004年)、《朱鹭》(2004年)、《白头鸟牡丹》(2005年)、《葡萄》(2005年)、《金栗园》(年代不详)、《灵鹫》(年代不详)、《芙蓉小鱼》(年代不详)、《八哥》(年代不详)、《兰花》(年代不详)、《蝴蝶兰》(年代不详)、《金鱼》(年代不详)、《木瓜》(年代不详)、《牡丹蜜蜂》(年代不详)、《鹤》(年代不详)、《绿葡萄》(年代不详)、《棕榈》(年代不详)、《睡八哥》(年代不详)。上述这些作品,以有年代可考的而言,纵跨了画家从53岁到82岁的阶段。由此可以知道,姜今作为画家的艺术生活,在他的晚年一直都是跟花、草、鸟、鱼为伴,借助各种美好的形象,以表达自己对艺术世界的真实追求。姜今的绘画题材不拘一格,还体现在他的山水风景画作品中。姜今并不是只专注于花鸟鱼虫,他还通过“行万里路”的方式,用画笔记录了他所见到的山山水水。比如他的作品《华山幽谷》(1983年),画面高96厘米,宽34厘米,描绘的是华山风景。画面底部坡石有松数株,沿着画面往上,从右中到左上,弧线形的山势蜿蜒而起,体现了华山的险峻。如果说姜今的花鸟画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清花鸟画的清新怡人,那么他的山水画则上溯到更远的宋元山水。其中既有北宋山水画的大山堂堂、大水泱泱的气势,又有南宋山水画一角半边的趣味,还有元人山水画的不落窠臼的清奇气象。尤其是在画面上妥善使用的点子皴,在点醒画面的过程中,又传递出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灵性所在。从这个意义上看,姜今的山水画造诣并不亚于他的花鸟画,如果说他的花鸟画是在描绘身边的生活,那么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源自传统绘画的文脉和精神。姜今在画面题跋中写道:“华山山谷游人醉,一曲松风天上来。忆六年前登华山情景,一九八三年夏仲,姜今画并题于广州。”姜今的华山题材作品,还有1993年创作的《华山麓》、2000年创作的《华山》等。《华山麓》(1993年)画面高92厘米,宽62厘米,在构图方式上显然直接取法南宋山水画的一贯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姜今在花鸟画作品中的那种清新格调,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管是疏密对比关系的反差,还是粗重的笔墨线条的运用,都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源自大自然的雄强气派。这种雄强的作风,令人也想起姜今早年求学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的老师潘天寿。姜今在题跋中写道:“雄姿英发。七八年春,杜鹃花盛开,首口写华山,姜今于广州珠江南岸留青小筑。”“拟颐翁法,癸酉,今又记。”从姜今的题跋判断,他的这件作品,显然跟潘天寿的四边四角上做文章的艺术追求一脉相承。颐翁,指的就是潘天寿。潘天寿的雄强作风、强其骨的审美追求,在姜今的山水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姜今的画面,即便是在感情最浓烈的时候,色彩语言也有一定的节制。比如《爱晚亭红叶图》(1993年),画面高91厘米,宽66厘米,描绘的是岳麓山爱晚亭的秋天景色。在画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红色枫叶,不管是色彩的浓艳程度,还是在画面上占据的物理空间,都保持着姜今一贯的矜持。类似这样的红色,让人想起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那种把整幅画面染成红色的极致。

姜今的做法则是进三退二,尽管达不到像李可染的那种极致审美,但是在精致、俊秀、剔透玲珑等方面,传递出属于姜今特有的气质。雄壮,但不霸道;清新,但不软弱。姜今在画面题跋中写道:“岳麓临江近,渐闻读书声。白云惊艳句,红叶醉晚晴。”类似的情况,在姜今的另外一件岳麓山题材的山水画《岳麓淡秋》(1986年)中也有表现。姜今用笔直瘦硬的线条勾勒山体,凸显山势的雄壮。但很快又在画面上用浓墨的晕染和浅绛色、土黄色装点画面,在刚劲的氛围中加入了温情的调和。姜今可谓到一处、画一处,他的绘画作品就是“行万里路”的视觉日记。他曾经到过三峡、扬州、成都、深圳、钱塘江、肇庆鼎湖山等,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感受融会在作品里,在抒发自我情感的时候,也跟读者获得互相对话和共鸣。他的这些作品包括《瞿塘峡之秋》(1981年)、《西风过后夕阳醉》(1990年)、《郁郁葱葱》(1991年)、《满山红叶醉不醒》(1991年)、《烟花三月下扬州》(1991年)、《江山铁铸》(1992年)、《杜甫草堂》(1993年)、《深圳小梅沙》(1992年)、《秀丽山河写不尽》(1998年)、《忆放鹤亭》(1998年)、《钱塘江观潮》(1999年)、《古堡盘溪》(2000年)、《阳溯山水甲桂林》(2000年)、《鼎湖飞瀑》(2001年)、《北望中原气如山》(2003年)等。姜今在师承关系上,很多地方吸收借鉴了潘天寿乃至宋元诸家的作风,但骨子里的最深刻的东西,其实是姜今自己的气脉。那种不急躁、不张扬的雅致,构成了姜今绘画艺术的审美话题。四姜今具有多方面的才干,1982年出版的《画境: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是他在绘画艺术研究方面的扛鼎之作。姜今在该书的开篇借用了《石涛画语录》的“境界章”而谈到“必须意匠经营,可达画境”,“开合分破,存想分疆,使构图达到画的意境,为石涛将构图归入于境界章之真谛”。姜今从“中国构图学原理”“民族形式的构图”“构图法则”“中国古画构图分析”“论中国画构图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姜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坐标,把中国构图学原理分为6个部分,分别探讨晚周帛画和西汉彩画的构图与变象、东晋顾恺之的构图与情势、南齐谢赫六法论的构图与气韵、南朝姚最和唐代张彦远的构图与总纲、五代荆浩和宋代郭熙的构图与法式、明代唐志契和清代石涛的构图存想与分疆。姜今认为,中国构图学形成的因素是以形传神、以意立象,并把哲学、文学和绘画三者结合在一起。姜今谈道:“中国构图学,它不只是绘画自身发展的产物,它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文学基础,它始终是在和自然主义、形式主义作斗争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反自然主义非常彻底,在艺术创作的深度上,它与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画不偏向形式主义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姜今把“民族形式的构图”概括为5个方面,分别是“文字艺术”“画面比例”“空白处理”“散点透视”“装饰色彩”。

文字艺术在平衡、连续、点醒、衬托、虚实、呼应笔致、装饰等立场上产生文字结构的美,文字的抽象思维形式对于绘画构图的启发意义,连同画面的题跋一起促进中国绘画构图学的发展。在画面的比例方面,姜今把中国绘画作品分为立轴、长卷、册页、团扇等四种类型,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和阐述。姜今强调画面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认为“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让一个大的空间获得了主题活动自由的余地。空白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姜今认为散点透视打破了时间、地点、人物相互统一的“三一律”,是中国画构图的魅力所在。散点透视对于表现者和欣赏者来说,都是非常自由的。它可以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它可以达到一幅画远看大势、近看细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提供了绘画艺术的多样性。姜今认为中国绘画的颜色是装饰性的,并且自成体系。姜今引用古诗词名句来阐述色彩语言的内涵,比如“绿肥红瘦”“西风惊绿”等。第三,姜今在研究构图法则的时候,认为新的构图学把美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姜今提出构图八法是“矛盾统一”“内外关联”“主次分明”“细节典型”“调和对比”“差距平衡”“动静互衬”“虚实相生”。姜今认为中国绘画传统喜欢情节性的绘画,喜欢浪漫抒情的故事,喜欢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这些特点反映在构图上就是意、理、趣、势、满、变等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姜今总结中国绘画的格局技巧是“画面分割”“取势导向”“支点结构”“凝聚疏旷”“化入切出”“险峻跌荡”“微差出窍”“变象达意”等。第四,姜今认为中国绘画构图学的理论价值在于其实践性。姜今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名作《洛神赋》图卷、《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加以具体分析,认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的情势构图打破了环境和空间的限制,让静止的空间艺术获得了时间的生命力,以浪漫的神话形式结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用丰富的想象力安排各个场景,做到了形与情的合一。《韩熙载夜宴图》的空间突破了构图,把画面的主人公韩熙载作为各种关系的焦点,把复杂的夜宴理出了一条线索,有节奏,有段落,有层次,隔而不断,断中有连,别开生面地打破了空间的局限,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等段落,把画面中的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紫薇朱铣、状元郎粲、名僧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妹、歌姬王屋山的形象表现出来。12个人物,9个视线方向是一致的。构图方向的统一和变化,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在中国人物画中独树一帜。《清明上河图》属于散点构图,巨大的横看画卷,从远远的郊外开始,一直到热闹的街道。画中550多人,分布在长河两岸,杨柳成行。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