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城市设计的类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的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的类型

第1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建筑工程裂缝的类型,为正确判断裂缝的性质、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探讨有效防治的措施等均有指导意义。并在设计中加大力度,采取事前控制,避免或减少建筑物裂缝的产生,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

关键词:建筑物裂缝类型预防措施

一、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

(1)干缩裂缝(2)地基下沉裂缝(3)温度裂缝(4)应力集中裂缝

(5)荷载引起的裂缝(6)冻融(涨)裂缝(7)两种结构体系变形不协调裂缝(8)沉降温度裂缝(9)地震作用裂缝

二、混凝土结构的类型

根据混凝土裂缝的特点规律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十二种类型。(1)塑性塌落裂缝(2)塑性收缩裂缝(3)干缩裂缝(4)温度裂缝(5)水化热裂缝(6)收缩、温度裂缝(7)地基沉陷裂缝(8)应力集中裂缝(9)冻融裂缝(10)钢筋锈蚀裂缝(11)碱骨料反应裂缝(12)荷载作用裂缝 (13)水化热裂缝(14)钢筋锈蚀裂缝(15)碱骨料反应裂缝

三、设计中的预防措施

1、建筑工程裂缝的控制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为减轻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设计单位可采用下列措施: 采用轻质高强、尺寸稳定性好、收缩值小的墙体材料; 选用结构重量较轻的轻型屋面板;对于砌体结构,宜内外纵墙贯通和采用较小的横墙间距,并控制开洞率,洞口处过梁应加强;首层外墙窗台下第一皮砖下,应设置4φ6通长钢筋或做现浇配筋窗台板,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120mm;顶层外墙窗台下,应设置配筋砌体带,钢筋应伸入构造柱内,长度不应小于120mm。 地圈梁和顶层圈梁,应沿每个轴线均设置闭合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

3、在抗震设防地区建筑基础的选型应考虑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引起的沉降及可能的不均匀沉降;设计时,宜考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采用天然地基和人工处理地基的建筑,除应进行持力层承载力的验算外,尚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及地基变形的验算。复合地基除应做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外,尚应进行增强体强度的检验。基础施工时尚应进行沉降监测。在满足地质勘察报告能满足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0021的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

4、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砌体结构或内框架建筑,应采用较小的长高比。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宜在(1) 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 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3) 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4)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5)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6)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设置沉降缝。

5、建筑工程的伸缩缝的设置,建筑工程楼(屋)盖设计时,应考虑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对构件和结构变形、开裂的影响;必要时不同墙体材料采用钢筋网片加强连接。

6、建筑工程屋盖宜进行热工性能计算;为避免屋面板变形过大,不应采用将保温层做在屋面板下面的构造做法。屋顶保温层宜延伸至挑檐板尽端。刚性防水屋面和保温层上面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应设置伸缩缝,并做好屋面防水。建筑外墙宜优先采用外保温。建筑外墙外保温层应包覆门窗框洞口外侧、封闭阳台、女儿墙以及屋顶挑檐等热桥部位,以减小室外气候条件对这些部位的影响。在保温层截止部位材质变换处应采取防止保温层开裂的措施。建筑外墙不宜采用内保温。当建筑外墙不得不采用内保温时,应避免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外露。当不能避免时,宜在圈梁和构造柱外侧用高效保温材料做保温层。

7、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强度不宜过高,提倡采用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较小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建筑工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由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组成水硬性胶凝材料,其品种和组成宜通过试验进行优选,选择相互适应性好,收缩较小的材料。

8、建筑结构的水平构件(梁、板)和表面积较大的墙体等构件,宜选择体积稳定性好、抗裂性能高的建筑材料。

9、建筑增层和增加荷载的装修、改造,在设计中应考虑地基基础或某些构件因荷载增加对变形或开裂的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同时不损坏原有结构。

10、为避免在结构中积累过大的约束应力(或应变)而引起间接裂缝。结构缝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缝的各种功能要求,合理设置结构缝的位置和间距,避免约束应力积累过大;尽量合并不同类型的结构缝,做到一缝多能;采取合理的形式和相应的细部构造措施;

11、混凝土结构应按设计规范的规定,根据荷载效应验算构件的抗裂性能及裂缝宽度,并符合有关裂缝控制的要求。在设计时合理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后浇带不能代替伸缩缝。后浇带间距不大于30m,浇灌混凝土的间距时间2个月以上,且宜用膨胀混凝土浇筑。采用预制构件(特别是预应力构件)的装配式结构及叠合结构,具有较好的裂缝控制性能,但应通过有效的构造措施消除拼接裂缝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12、 板中受力钢筋间距,在现浇简支板的支座部位,宜配适量的负弯矩板面钢筋,板底伸入支座正弯矩钢筋的锚固。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与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混凝土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不少于8mm直径,间距200mm的构造钢筋。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应不少于8mm直径,间距不大于200mm。现浇混凝土板的角部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也可按方向斜向布置放射筋。单向板应沿垂直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基础筏板当厚度大于2m时,除在板的顶面、底面应布置纵横钢筋以外,尚宜在板厚方向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

13、多层砌体房屋减少和防治温度裂缝的措施:1)加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包括挑檐板的保温隔热,减少温度应力对屋盖和顶层墙体的影响,并注意做好屋面的防水,防止因屋面漏水造成屋面保温层效果下降。对于炎热和寒冷地区,建议设置架空屋面板等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楼板仍然会产生温度变形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尽量采用柔性防水,以防刚性防水破坏造成保温层破坏这类情况的发生。适当提高顶层圈梁的厚度和配筋,顶层圈梁对于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减少楼板温度应力对墙体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建议顶层在纵、横向每个轴线均设置圈梁。圈梁高度不宜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小于4ф10。提高墙体的抗剪和抗拉强度,顶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应采用M7.5,并在山墙和两端一个单元的内外纵墙沿高度每隔500mm配置2ф6(240mm厚墙)或3ф6(370mm)厚墙的通长水平钢筋,并设置ф4的垂直钢筋,间距可为300mm;洞口砂浆面层应配置2根ф6的钢筋,并设ф4箍筋,间距可为300mm。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内纵墙沿墙高1/2~1/3范围内在墙体顶部设置抗裂构造钢筋,配筋范围沿墙长方向通长。控制内外纵墙的开洞率,横、纵墙的局部尺寸应满足要求,窗间墙的宽度不应小于1500mm;应尽量作外墙外保温,使外墙温度常年接近室温。

要控制建筑物的裂缝,必须明白各类裂缝的类型及成因,做到事前主动控制,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筑物裂缝的控制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总之.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在墙体材料改革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一些适合本地材料.但我们的总体思想“小震无碍,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不变的.无论哪种材料.都要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保证国家、人民的财产不受到损失。

参 考 文 献

[1]赵峥.浅析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山西建筑.2006,32(12):112-113

[2]邹凌霄,刘中云.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江西测绘2005.18-19

第2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城市管道 天燃气工程设计 流量计 选型

一、前言

城市管道天然气用户多种多样,既有工业企业用户,又有城市公用事业用户、商业用户、还有居民用户,是一个复杂的用户群。每一类用户的天然气使用情况各不相同。

二、常用流量计类型介绍

目前我自治区内城市天然气用户计量所使用的流量计主要有涡轮流量计、腰轮流量计、膜式(商用和民用)流量计三种类型,其他类型的比如旋进旋涡流量计也有部分地区使用,但应其特点与涡轮流量计类似,且市场占有份额较小,不单独讨论。

1、涡轮流量计

涡轮流量计属于速度式流量计,它采用多叶片的转子(涡轮)感受流体平均流速,从而推导出流量或总量的仪表。

涡轮流量计的优点是精度高、重复性好、范围度广、结构紧凑、无零点漂移、抗干扰能力强等,缺点是不能长期保持校准特性及流体物性对流量特性有较大影响。

2、腰轮流量计

腰轮流量计属于容积式流量计。它利用机械测量元件把流体连续不断地分割成单个已知的体积部分,根据测量室逐次重复地充满和排放该体积部分流体的次数来测量流体体积总量。

腰轮流量计的优点为精度高、范围度极宽、输出信号与流量为线性关系、无零点漂移、抗干扰能力强、直读式、可以无电源工作、无需直管段等。缺点为对介质洁净度有一定要求,颗粒状杂质会引起仪表卡死,造成断气,需定期清洗和添加、更换油。

3、膜式流量计

膜式流量计也属于容积式流量计。其工作原理是在仪表进出口的压差作用下,气体通过滑阀和分配室,使两个计量室的隔膜形成交替进排气的往复运动;各自往复进排气一次巡回体积为一额定值即一回转体积量;与此同时连接于隔膜主轴上的传动转换机构,将隔膜一回转的次数连续输入到计数机构,进行流量累计,从而显示出气体流出的总量。

膜式流量计的优点是精度高、范围度广、安装管道条件对计量精度没有影响、直读式仪表无需外部能源即可直接获得累计总量,缺点是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不适合用于高、低温场所。

三、流量计选型

面对各种不同的天然气流量计,如何为各种不同的用户选择一种合适的流量计称为一个难题。要正确和有效地选择天然气流量计,必须熟悉各种流量计的性能(包括其原理、精度、范围度、压力损失、是否具备温度压力修正、所配套的智能积算仪的功能等)和工况(包括环境的温湿度、周围设备的干扰、安装空间及天然气介质的压力、温度、清洁度、组分等),另外还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1、选型原则

流量计选型可从仪表性能、流体特性、安装条件、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1.1仪表性能方面

精确度、重复性、线性度、范围度、压力损失、上下流量、信号传输特性、响应时间等。

1.2流体特性方面

流体压力、温度、密度、粘度、性、化学性质、磨蚀、腐蚀、结垢、脏污、气体压缩系数、等熵指数、比热容、声速、混相流、脉动流等。

1.3安装条件方面

管道布置方向、流动方向、上下游直管段长度、管径、维护空间、管道振动、接地、电源、辅助设备(过滤、排污)等。

1.4环境条件方面

环境温度、湿度、安全性、电磁干扰、防爆等。

1.5经济因素方面

购置费、安装费、维修费、校验费、运行费、使用年限、备品备件等。

2、选型步骤

3流量计规格的选择

3.1涡轮流量计规格的选择

涡轮流量计的流量范围的选择对其精确度及使用期限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在工作时最大流量相应的转速不宜过高。使用状况分连续工作和间歇工作两种,连续工作是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间歇工作是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对于连续工作最大流量应选在仪表上限流量的较低处,而间歇工作可选在较高处。一般连续工作是将实际最大流量乘以1.4作为流量范围的上限流量,而间歇工作则乘以1.3。

如果仪表口径与工艺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则应以异径管和等径直管改装管道。

对于流速偏低的工艺管道,最小流量成为选择仪表口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常以实际最小流量乘以0.8作为流量范围的下限流量,使其留有一定的裕量。若配有分段线性化功能的显示仪,在传感器流量下限值不能满足实际最小流量时,应要求生产厂在实际最小流量及其附近进行流量校验,将测得的仪表系数输入显示仪,这样就能既降低仪表的流量下限值,还能保持测量的精确度。

在涡轮流量计的设计选型中,要兼顾用气设备的最大流量和进入精度的最大流量(Qmax)之间的匹配和最小用气量与流量计进入精度的最小流量(Qmin)之间的匹配,即确保计量结果稳定可靠,需满足以下条件:Qmax=0.6~0.8,Qmin≤设备最小流量。

3.2腰轮流量计规格的选择

根据腰轮流量计的特性曲线,用气设备常用流量段应该使用在0.2Qmax~0.8Qmax之间。

腰轮流量计一般使用在食堂或小型锅炉房,如前所述的原因,一般希望锅炉的最大流量选在流量计进入精度的最大流量Qmax的0.6倍~0.8倍之间,这样既能保证用气设备打流量时运行稳定,也能保证小流量时运行稳定。

因此,在腰轮表的设计选型中,要仔细核算用气设备的最大、最小流量,确保计量精度的稳定可靠。需满足以下条件:Qmax=0.6~0.8,Qmin≤设备最小流量。

3.3膜式流量计规格的选择

3.3.1商业用膜式表

流量计在设计选型时应考虑其在实际运行使用中的常用流量点情况,保证流量计运行稳定,计量准确。

目前使用较多的商业用膜式表主要有G100、G40、G25三种规格。在选用流量计时应仔细核对工作流量情况,选择合适的规格,如果最大、最小流量相差较大,可考虑使用两台不同规格的膜式表对不同流量段的天然气设备分别计量。

3.3.2民用膜式表

对于居民用户来讲,打部分用气设备为一台双眼灶加一台热水器,目前使用较多的民用膜式表主要是G2.5和G4两种规格。

按照一般的居民用户用气情况考虑,厨房内最小流量出现在小火保温的时候,此时计量误差大多是偏负的;经常使用的是一个火眼或两个火眼,G2.5表的流量点均在0.1Qmax以上,示值误差相对稳定;G4表的流量点分布在0.1Qmax前后。如果灶具和热水器同时使用,G2.5的流量点罗在0.8Qmax左右;G4的流量点罗在0.5Qmax左右。因此可见普通居民用户选用G2.5膜式表是比较合理的。

在民用表的设计选型时,应根据用户的具体设备情况,如果是普通居民住宅,选择G2.5表比较合适,如果是高档住宅区,需考虑灶具和其他用气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四、.结论

第3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犯罪嫌疑人陈某是收购废旧物品的个体户,陈某在明知是李某某盗窃所得的情况下,为李某某转移价值900余元的赃物,收购李某某价值500余元的赃物,并代李某某销售价值700余元的赃物。

    对本案中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有人认为:陈某所分别实施的转移赃物、收购赃物、代为销售赃物的行为,但各行为的涉案数额都达不到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标准,因此其行为不构成相应的犯罪。

    笔者认为,对陈某的行为定性的数额应当累计计算。通过累计计算,其行为所涉及到的数额已达到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标准,应当以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定罪处罚。主要是因为刑法第312条规定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为行为选择性罪名。如果行为人只是实施了其中的一项行为,则只能按照该行为定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其中的多个行为,每一行为都构成了犯罪,则将涉及的几个行为并列定为一罪,不能对行为人数罪并罚。如果数个行为数额分别达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但其数额累计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的,应累计计算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原因就在于行为人的数个行为具有同质性,其情形与行为人数次实施了同一行为本质上是相同的。对这样的情形如不累计计算其犯罪数额,会造成行为人单独实施其中的某一个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实施数个具有相同性质的行为,按累计数额已构成犯罪,却仅因单个行为不构成犯罪,最终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尴尬。这明显有违立法目的。

第4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设计色彩写生;课题任务驱动;能力

从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几年来,发现许多艺术设计教师在设计色彩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设计色彩训练形式单一,总是进行写实色彩训练,设计色彩训练方法照搬普通美术院校的模式,训练题材过于狭窄等方面。由于设计色彩课是专业基础课程,如果色彩训练方法不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应该引起艺术设计教师的重视。近几年的高职高专以及本科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都在传统色彩写生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引用一种新的色彩写生方式――色彩归纳写生。下面笔者将就这一课题的任务型训练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色彩归纳写生与传统色彩写生的区别与联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有设计“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或从事设计工作的基层人员,而不是培养画家和设计专家。这决定了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计色彩的学习与写实色彩训练有点明显的区别,就理论层面而言,两者有许多共同点,但就整体而言,设计色彩更倾向于在感性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来创造新的色彩表达意念、情趣以及效果。同时,作为设计色彩训练,不必像写实色彩那样过分注重对客体的真实表现,而放弃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与多元化的表现。应着眼于以开拓学生的色彩创意能力为目标,在色彩表现方式上力求多样化与原创性。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实践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动手操作等各种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构建

在设计色彩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中的“明暗归纳”、“结构归纳”“平面归纳”三个任务。 结合学科特点,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任务呈现;教师指导,任务准备;分工实践,任务完成;成果展示,任务反省与评价”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任务呈现

将任务融于情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将任务呈现出来,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两大部”、“三大面”、“五调子”是与写实色彩非常相似的要求过程,要领是对物象丰富的明暗变化采用减法进行归纳。是第一个任务的重点、难点。因此,笔者通过对明暗色彩相关过程及其意义的介绍,明确第一个任务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是通过每位同学的亲手实践学习、相互交流,学习画法和表现手法等。

(二)教师指导,任务准备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色彩写生习惯,将色彩归纳学习当成是最重要的任务,让学生明白要完成的任务是与我们的设计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真实任务;告知学生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及意义等,从而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操作;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完成任务有关的知识信息和学习材料。

(三)分工互动,任务完成

任务型教学法体现了“在做中学”、以用促学的教学思想。任务的执行应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按照色彩表现的现状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不超过6人,本例为4人)。组内成员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属于自己的那种表现效果。并在一起讨论互相评价,以帮助绘画者能最快捷的接受新知识,并主动用于绘画的装饰表现中。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小组所表现的问题给予指点与交流。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我们的设计色彩教学就需要注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恰当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可以促使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加活跃,对于色彩的表现手法更加灵活,从而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终端教育,然而高职院校学习的知识仅是其人生奋斗的起跑线,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充实提高,成为较高层次的设计专业人才,设计色彩教学就应注重知识的超前性。为学生奠定科学、合理、扎实、宽厚的设计色彩基础,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向阳,许烨鸣,王俊琪编著.《设计色彩归纳与表现》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赵云川.《色彩归纳写生教程》 安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5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 项目策划 导向策划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 言

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城市规划始终。城市设计重视城市空间和实体的形态研究,而较少关注功能业态、市场需求等方面,更少考虑在实际开发中的市场可能、收益程度以及开发动态[1]。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缺乏内在的市场支撑和开发动力,往往使得美轮美奂的设计空间无法通过市场化运作得以实现,出现了设计和实施的断层。因此,科学、合理的前期策划研究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设计前期的功能目标体系起到产业定位、商业引导与实施策略的导航作用。

项目策划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

城市设计过程中,项目策划被认为是一种上层的计划过程,是明确项目前期的设计内容。在城市设计没有明确的上位指导或者任务书的情况下,前期策划日益成为城市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城市设计科学性和市场性的前提保障。在开发项目的城市设计中,项目策划更多关注的市场策略谋划、资金运作过程、经济收益等方面。项目策划核心内容往往包括了城市设计或者项目的定性、定位、定向等战略决策,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提出思路,对重大开局,和为下一步城市设计/规划的设计组织、实施运作提供导向。

城市设计中的策划手法

项目策划作为城市设计的向导和依据,城市设计中的策划手法根据资源条件、服务对象、市场需求分为资源导向型策划、服务对象导向型策划、市场导向型策划三类。

资源导向型策划

资源导向型策划是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先天优势条件进行项目策划。从现有的资源条件入手,现有的资源条件适合做什么。如现有的自然条件、山水资源、人文历史资源,这是目前规划中最常见、最直观的策划思路。此类策划放方式仅仅是以单一的从资源条件为导向,有一定的局限性,策划出来的项目不能保住其有市场竞争力。

对象导向型策划

对象导向型策划是根据规划区未来主要人群的生活特点与需求为导向,策划有使用需求的项目,利于规划的实施。从服务对象人群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休闲需求等各类需求入手,保证项目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保证策划的项目具有市场性,使用性。

市场导向型策划

市场导向型策划是分析市场,寻找市场空白,真正理解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策划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项目策划不是主观凭空想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中的策划出来的项目,最终都得进入市场,如果没有市场竞争力,策划出来项目应该只是“空中楼阁”。所以项目策划需从分析竞争市场入手,寻找市场空白,分析项目到底适合怎么样的定位,与周边同类型项目如何竞争,是否应该错位发展。

案例---炎陵县九龙商贸中心城市设计

项目概况

炎陵县九龙商贸中心地处炎陵县西城区,九龙工业园核心地段,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规划面积约为93.6公顷。

目前九龙工业园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九龙园区开发缺乏动力,很难保证园区后期有效的滚动开发,项目又地处炎帝陵分路口,具有良好的形象展示面,九龙商贸中心的建设势必将体现九龙工业园乃至炎陵县的形象 ,因此炎陵九龙商贸中心需承担园区配套与旅游服务两大功能,起到激活土地价值,展现园区形象两大作用。

策划先行

针对上述规划区需解决园区配套、旅游服务问题,起到激活园区土地价值,展现园区形象作用,确定项目定位,业态功能。

(1)项目定位----以提升九龙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功能为契机,依托其良好的区位、交通、环境条件,将规划区打造成为九龙工业园区核心生活配套区,炎陵县旅游形象展示区,旅游服务接待区。

(2)业态功能----规划以园区两大配套功能为导向,寻找出有需求与市场潜力的配套项目,以项目的服务对象的生活特点为导向,通过模拟项目服务对象24小时生活路径,策划有使用需求的配套项目。

策划引导下的规划设计

规划通过“筑心造景”“串水联城”“显山透绿”设计手法进行构思,落实策划出来的项目。

“筑心造景”:利用现状地势低洼地段、现有水塘打造九龙湖景观中心,吸引投资,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体现园区形象。

“串水联城”:保留水塘,建设公园绿地,打通水系,连接各个组团绿地、公园绿地。

“显山透绿”:控制山水景观通廊,保证九龙文化广场、九龙休闲谷、九龙公园三者的渗透与联系。

规划实施保障

城市设计空间规划落实后,通过重点研究开发建设模式、分期建设、拆迁安置方案、提供开发控制图则,直接指导项目的开发建设,保证项目具有操作性。

结语

城市设计中的项目策划以上述三类型策划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凭空想象,主观意愿,应该以现有资源条件、自然条件、优势条件为基础,分析规划区内的各类人群使用者需求,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准则,策划出初步项目,最终纳入市场体系进行评估,分析与周边同类型项目竞争的优劣势,寻找市场空白,最终得出的项目才真正的具有操作性,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第6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 城市设计 编制 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码:

1、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与问题

1.1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正是存在这样的客观需求,城市设计开始受到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亲睐。如南京市在2013年5月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其根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即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不但强调空间秩序、视觉景观、美学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等物质要素,还注重人、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要素,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1.2法定规划对城市空间营造指导的局限性

现行法定规划是以处理二维关系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等,这些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功能设施等做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达到改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的目的。其在以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三维城市空间比如形态特征、视觉形象、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城市的立体空间特色塑造是远远不够的。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与规划管理联系最为紧密的规划层次,是土地开发建设的直接依据。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的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中,仅在第三条提出需要对“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筑空间、体量、体型方面的研究深度较浅,不足以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同时控规在建筑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内容也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规划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单个地块的控制,难以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形成。

1.3城市设计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与有效的管理手段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作用更多的是突出其作为一种理念或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而没有赋予其明确的法定地位。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仍未把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城市设计一直以来都未能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只能作为规划管理的参考性文件。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效用取决于管理者对此的认识,城市设计的成果能否得到贯彻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在涉及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的协调力量是难以奏效的。城市设计的尴尬地位是城市设计难以得到贯彻实施的客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改进城市设计的运作机制,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才能实现通过城市设计协调开发建设、改善城市空间的目的。

1.4城市设计体系不清,分类混乱,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

目前我省开展的城市设计,根据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及规模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根据其研究目的又可以分为概念性(策划性)和实施性两类。各层次或各类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控制要素、成果深度又因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缺乏规范性是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城市设计的层次划分不明确,编制目的不清晰,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统一,无法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的严肃性,不利于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1.5编制成果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与法定规划缺乏有效的衔接

由于缺乏规范性,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成果深度因人(编制者和管理者)而异,有的研究内容过于粗浅、原则,控制要素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相应阶段规划管理的要求;有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又过于追求建筑形体刻画,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行为的过程性、动态性等特点,对控制要素的把握不准确,同样使规划管理缺乏可操作性。城市设计在编制的内容上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的情况,是造成城市设计难以实施的主观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说,城市设计无法直接指导规划管理或具体的开发建设。而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又存在编制的客观需求。法规环境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关系使得城市设计的编制始终游走于法定规划之外,其编制的时间、内容和深度都很难与法定规划相衔接,更无法做到在法定规划层面广泛地推广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之间的模糊关系也导致了各级城市设计在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

2、《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简介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是建设系统科技项目(项目编号为JS2007JH12)。该课题由江苏省建设厅主持、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经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还获得江苏省省优一等奖。当前,《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已经颁布实施,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该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创新点总结如下:

2.1、系统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模式、层次划分及其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法定规划体系有机衔接,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定需要,提出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和针对特定地段或节点地区的单项城市设计。明确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统一管理实施;独立编制的单项城市设计,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管理,按法定程序审批后转化为特定地区的管理规定。通过赋予城市设计相应的法定地位,为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提供保障。

图1 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深度关系示意(总规到单项)

2.2、立足江苏省情,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本课题针对各层次城市设计,提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的编制技术指引。课题研究明确了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研究重点,强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可行,体现科学性;明确各阶段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和成果要求,体现规范性;综合考虑全省的地区差异和管理水平,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留足创新空间和余地,体现普适性。

2.3、突出城市设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控制特性

针对城市设计编制指引的难点,即如何平衡合理控制与过度干预、设计创新与循规蹈矩、过程控制与终极产品、客观标准与主观判断等,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指引突出目标导向,强调过程控制特性而非终极产品控制,加强公众参与,合理引导,鼓励创新,并注重成果内容与规划管理手段紧密衔接,真正发挥城市设计指导和协调开发建设的作用。

2.4、探索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并体现在导则要求中

针对新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综合策划、经济性分析、公交引导、功能混合与交通减量等新理念,并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要求中,提高城市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

2.5、关注城市设计中新技术应用并融入到导则要求中

课题系统梳理了新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各类新技术的特点、使用平台以及应用效果等,鼓励城市设计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3、《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成果解析――以控规阶段城市设计为例

3.1、目的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划定的控规编制单元,深化研究片区的空间特色、景观体系、活动空间等内容,加强片区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环境塑造,并为下层次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二是通过空间形态的专项研究,对控规的功能布局、地块划分、路网体系、开发强度以及高度控制等内容进行检验、校核,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更加完善、合理、经济、可行,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

3.2、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针对建筑与空间、街道所构成的关系,综合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重点研究片区的空间形态、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局、活动通道特别是慢行系统、景观体系、开放空间、重要界面控制等内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明确控制要素和引导内容,提出景观塑造的重点地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3.3、研究重点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点包括功能布局、高度控制、景观风貌控制、慢行活动通道、开放空间、界面控制、地下空间利用、实施策略等内容。

功能布局、景观风貌控制等内容以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功能、景观风貌结构等内容为主,同时结合片区特点提出具体措施。片区的功能布局应注重推进土地混合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并结合各类活动人群的行为内容、行为特征进行空间引导,创造各类公共交往空间;景观风貌控制应重点研究视廊、节点、地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风貌引导,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对高度控制的研究鼓励通过GIS、三维建模等新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点等视线分析,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等因素进行经济性研究,兼顾与周边区域协调,提高高度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重点加强高层建筑布局引导,避免形成无序的空间形态。

图2GIS技术在控规阶段城市设计高度控制中的应用示意

对活动通道的研究,重点关注慢行通道即非机动车通道以及人行通道,慢性通道系统的组织应充分考虑与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的衔接。应加强慢行通道特点分析,如通过型还是游憩型,根据人在不同类型活动通道中的行为特点,对通道的尺度、两侧用地功能、服务设施、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开放空间、界面控制是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片区的文化内涵、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基地自然条件等要素组织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并考虑与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工程相衔接。要求对重要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绿地、水体及沿岸空间等进行具体研究,提出相关功能设置、生态保护等控制要求,并从经济性、生态功能、多样化景观等角度对植物配置、环境景观提出引导要求。界面主要指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以及广场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是人们感知城市面貌的主要场所,要求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山体、绿化、建筑等)、人群活动特点、景观要求等,提出界面控制要求,重点要求加强基准界面(即建筑外墙后退道路红线,也称街墙)的控制,并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与平面布局提出控制要求,对沿线建构筑物风貌、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

在涉及城市各级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等控规编制单元的城市设计中应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提出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规模以及功能布局要求,合理组织地下空间的交通流线,对地下步行系统、出入口、竖向联系、地块间的衔接等提出控制要求,对地下空间的环境、生态保护提出引导要求。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还应加强经济性评估和实施策略研究,以保证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根据规划范围内的开发主体、相关利益主体,以有利土地经营、促进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时序进行策划、研究,制定实施措施,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

3.4、成果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成果需相应纳入控规的文本、图件、说明等三个部分,因此该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深度应当充分考虑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第7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控规基本功能控制指标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析研究对城市规划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而且揭示和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运作过程和实施结果,不断地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巩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会地位,促使城市规划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1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

1.2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1.3城市规划管理缺少约束。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

1.4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密度过大.公共设施不足.绿地面积不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的继续提高。

2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2.1控制作用。合理保护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2.2协调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作用还在于社会行动的协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

2.3引导作用。合理促进城市开发与城市经营。控制性详细规划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最终形成平面+高度+时序的四维控制体系。同时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及控制要素

3.1土地使用控制。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3.2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三项,相应延伸的指标还有空地率.人口密度和人口容量等。

3.3建筑建造控制。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主要控制内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等。

3.4城市设计引导控制。城市设计引导控制主要是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空间序列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同时,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

3.5配套设施。配套设施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配套设施控制即是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4控制性详细规划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4.1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编制层次之一,是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直接依据。选取控制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规划控制意图,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用地性质,有不同的规划意图和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内容也应各有侧重,确定控制指标体系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采用相同的控制指标体系,忽视了各地块不同的控制需求,难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文化特色。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4.2因地制宜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针对规划区的不同用地类型,如新发展地区.基本建成区.老城区.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各地块建设状况不同,建设方式与更新改造方式也不同。因此,本着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取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和制定多层次的控制深度。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4.3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

4.4从理论上讲,规划的弹性就是指规划思路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规划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广阔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弹性规划体系。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5 结束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析研究对城市规划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而且能巩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会地位,促使城市规划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刚.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10年

[2]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9年10月

[3]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第8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空间重构 生态触媒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产生及发展与非可再生自然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密切相关的一类城市。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有118座,占中国城市总数的18%【1】。伴随矿产资源的开发殆尽,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的走向发展的衰退期,同时长期的单一产业主导下的城市建设,以及对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采,也随之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分三批分别于2008年,2009年以及2011年公布了共69个(第一批2008年12个,第二批2009年32个,第三批2011年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与此同时,面对城市竞争的现实压力,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越来越成为决定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的特有资源,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矿衰城竭”的现状,其城市空间具有的明显的单一产业导向的空间结构特征,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重构是其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必须。

1、生态触媒带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的可能性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导致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相当显著的特点,其中,对资源掠夺式开发与粗放式排污引发的城市生态资源与生态机能的全方位恶化最为普遍与严峻,带来诸如沉陷土地大量出现、资源露天开采引发生态危机、城市流域水系污染、粗放发展模式吞噬城乡绿地等问题【2】。多样化的生态危机,一方面深刻影响着城市面貌并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的过程中,污染带来的可建设用地的减少及其对城市空间的撕裂,使其同样扮演着负面角色。

有鉴于此,生态修复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转型与重构过程中几乎必不可少的一步,事实上,经过多年各地的实践,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也较为成熟。【3】但同时需注意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修复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其目的不单集中在受损生态空间的治理上,更须将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城市其他相关资源相搭接,使城市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的生态整治发挥出放大效应,触媒理论的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

2、生态触媒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运用的城市设计方法

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系统化与网络化地凸显生态资源的触媒效应,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以生态修复为策略,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引导城市空间重构的可行路径。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凸显已修复与待修复生态资源的触媒效应,加强生态触媒的辐射能力,促进城市发展条件的改善,以此带动城市更多地区的发展。将生态资源用地按其大小、形态及辐射能力分类,将生态触媒分为点触媒、线触媒与面触媒(图1)【4】。

图 1 发挥生态资源触媒效应的城市设计方法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1生态点触媒

主要指原有较小型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后,重新加以利用的街心公园、小型城市广场、小片水面等。由于点状生态空间的面积较小,因而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能力与影响范围有限。在对其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应注意:1、注意多个点状生态节点的步行化连接,以此带动城市整体生态空间与休闲空间的建设,以点状生态触媒为契机,促进城市生态节点网络化建设,凸显规模效应。2、对单个的点状生态空间,注重提供完善的设施,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提高人群停留、聚集的可能性,避免无人问津。3、注重周边社区对点状生态空间的支持与利用,应提供步行化路径,方便达到。

2.2生态线触媒

资源型城市为便于资源的对外运输,有大量选址于河流附近,有鉴于流域线绵长的特点,河流无疑都是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最主要生态空间之一。生态线触媒也主要指此类污染治理后的河流。发挥线状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主要的城市设计方法包括:1、发挥河流的方向性强的特点,结合资源型城市特点,使其成为城市范围内空间定位的良好参照系。2、注重设计顺河道方向的慢通系统,滨河生态空间两侧应有足够宽度的步行道路,以便串接河岸线上的多处公共空间节点或区域,以充分发挥纽带作用,避免滨河快车道紧邻河道两岸,造成生态空间与日常活动的割裂。同时注重河道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设,滨河步行道局部应放大为露天广场,并增添相关服务设施,使其更适于步行与市民的日常休闲,提升使用价值。3、应提高其他线状生态廊道与主河道正交的可能性,使更多的道路与河道发生关联,特别是步行道路,是市民更方便的到达河岸边,使着力打造的优质的生态资源蔓延至纵深,以此带动相关城市区域的发展。

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内港城市更新设计是付诸实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线状生态空间更新中比较典型的案例。以“使城市生活重新回到水边”为城市更新目标,在城市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首先对内港河道水体进行污染整治,并通过筑坝等多种方式提高沿岸的亲水性。在线状生态空间治理过后,努力将优美的河道景观与周边的城市建设建立关联,充分发挥其触媒效应。具体的城市设计策略包括:①跨河公路的建造,加强市中心与内港区域的交通联系,以提高区域的人流量与关注度;②改变临河道路的属性,将货运道改为林荫道,并增加游艇码头、露天平台等亲水设施,保证市民的休闲需求;③将原产业遗存以功能置换或雕塑化等方式进行更新,满足当代消费、休闲等时尚功能需求,并以此提高其知名度;④通过将河边保留价值不高的建筑进行拆除,将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有效扩展,得以承载更多公共活动;⑤修建三条新的人工运河,并与内港河道相联系,向纵深方向引入内港业已打造较为成熟的优质环境。人工运河边新的建设项目得以在此条件下推进,如700套临小运河的住宅的修建,以及相应的市民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整合过后的内港区域由于充分发挥了优质线状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加强优良景观及产业遗存与步行交通体系的充分整合,带动了周边地块多样化类型项目的建设,使地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2.3生态面触媒

面状生态空间主要指城市范围内整治的较大面积的面状水域、沉陷土地、山体等生态空间。面状生态空间在城市范围内占据空间较大,对原有城市空间造成割裂,往往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障碍,在对其生态修复后,面状生态空间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无疑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起到带动作用。发挥面状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主要的城市设计方法为:1、面状生态空间所占空间一般较大,地形地貌较为特殊(如水体、山体等),宜将其设计成为城市内空间定位的参照系,注重视线通廊的设计,并有意识提供特殊观察视点(如开阔地远眺与全景鸟瞰等)。2、生态面触媒一般具有边缘线绵长的特点,往往串接多处城区区域,在其与城市不同位置的交界处,应提供相应的活动空间,特别是步行道与市民广场一类的慢行空间与步行空间,以发挥生态面触媒的边缘效应,促进城市发展。3、加强生态面触媒与周边区域联系的路径设计,以保证生态影响力的向外辐射,最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德国拉茨合伙人景观设计建筑事务所进行的唐山南湖地区城市设计。南湖位于唐山市中心以南2公里,原为城市的南部采煤沉陷区,是经过长久以来的煤炭挖掘,形成的较大较为集中的一块沉陷区域,面积1300公顷(水面165公顷),且处在城市南向扩展的关键区位上,因而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1996年起,唐山开始对南部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治理,经过近十年的综合整治,初具生态规模,被命名为南湖公园。为充分发挥治理后生态空间的触媒效应,德国拉茨合伙人景观设计建筑事务所在此进行的城市设计,其具体策略包括:①公园主路与湖边设置两条主要的混合功能区域,同时在面向城市的不同界面上设计相应的活动场地,如居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园,城市的度假休闲区等,促进多样化活动在相应区域的进行,吸引多样化人群;②不同类型与等级的道路系统的设计,如湖滨休闲道、城市林荫道等,并专门设计了短途旅游轨道交通,以期加强区域与城市中心的联系。③着重视线通廊的设计,如对区域内的制高点煤矸石山进行夜景设计,使其成为区域内的标志物与参照系。

3 结语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重构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原本破败的生态资源为触媒,集中力量进行生态修复,并进一步从点触媒、线触媒、面触媒三个层面,加强其生态资源的辐射能力,将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相搭接,促进城市发展条件的改善,将生态修复的成果产生放大效应,以此带动城市更多地区的发展,这将是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重构的一条切实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赵景海. 我国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耿殿明、姜福兴. 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 中国煤炭,2002,07:21-24+4.

[3] 范英宏、陆兆华、程建龙、周忠轩、吴钢. 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 生态学报,2003,10:2144-2152.

第9篇:城市设计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适宜性评价;对比研究;海绵城市;水敏性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00-02

1.引言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柄息地丧失等各种各样的水危机,问题非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总体目标是强化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出现了一种城市规划新方法――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如今WSUD为解决城市水体、污水和暴雨雨水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并转向关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内涝等近年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城市水问题。《水敏性城市设计评估选项》(以下简称《选项》)编写于2009年,并随水源提倡法案条文(National Water Initiative(NWI))的发展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指南》建设流程和内容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参考依据,通过对《选项》的评估过程和方法进行介绍,并比较研究国外雨洪管理体系,促进中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比较方面包括二者的目标、场地类型、具体设施三个方面。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不同基址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因而还补充介绍了WSUD的评估选项和内容,以说明在海绵城市设计阶段的场地评估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设计目标

WSUD的目标设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功能角度出发,注重雨水措施的生态多功能性。“水质”目标包括减少污染荷载及环境保护的多重目标。“水量”目标包括对径流持续时长、洪水频率、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控制。“养护”目标包括敏感区域维护和自然排水系统养护等目标。“水供给”目标包括饮用水需求和供给缩减及可持续循环。我国《指南》的目标设定于规划阶段,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其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且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

《指南》的目标着重于雨洪径流总量控制,目前径流污染强调对悬浮物(SS)年总量进行控制,在污染严重的区域并具有过量的有害化学成分类型的情况下,其原有功能会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发生二次污染。因此用地类型应当具体到实际项目中,宜结合专业分析软件与单项设施事先进行适宜性评价。

3.具体设施

最佳管理实践(BMP):是指在WSUD中具有保护、收集、治理、传送、存储和再利用水资源的结构和非结构性元素。WSUD结合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且能够影响开发过程中居民的用水行为。导则将工程性BMP分为了两个种类集群,包括“饮用水需求缩减技术”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术”,并对其特征进行介绍。

《指南》中将具体设施按功能分为渗透、存储、渊节、传输和截污净化设施。指南列出了每种设施的施工做法。在实际建设项目中,应当注重设施中不同土壤类型的渗水能力需要与设计目标的降雨频率相适应,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各个设施能够将其中的雨水排空以承担下次降水事件;此外《指南》中欠缺对每种措施所承担的污染物去除功能的量化评估方法。

4.场地类型

最佳规划实践(BPP):指WSUD的基址评价,规划和设计部分,是由在城市范围内能够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最佳实践规划方法所构成的。它基于基址的物理和自然属性以及容量评价,将水体和相关环境管理目标融入规划和设计中。

《选项》中将BPP所涉及的场地类型划分为:公共开放空间网络;房屋、道路布局;街道景观等几种场地类型。《指南》巾的场地类型分类也囊括了所有城市室外用地类型,针对各实际情况提出了参考设计理念,并提供了设施规模计算方法,此方法已运用于大量理论研究中。

基于现有的BMP,在具体的发展类型和用地规模中则可以在现有工程技术成果中选用适当的BMP达成WSUD设计目标。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导则不同之处在于,该导则同时也将饮用水供需缩减技术与雨洪管埋技术同时加入到了WSUD中,每项技术措施各自对应各种类型的场地提供了一系列是否适宜的建议,并由等级评分的方式决定是否选择某项具体措施。

5.WSUD选项的评估

《选项》的特点在于其WSUD选项评估,可以分为对WSUI)选项的价值评估和WSUD评估过程。WSUD选项的价值评估方法利用了三重底线对各个选项进行评估,但这种方法若进行量化则更佳;在WSUD评估过程中,将评估尺度分为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广域评估,作用是保证WSUD达成总体目标:即现有成果是甭达到总体水文影响最小化、是否保护环境的特定生态功能、是否具有备用水源、是否达到总污水处理目标、总成本是否最低等;第二等级是局部范围评估,该评估确定的是具体目标(包括水质,水文和饮用水,污水减排目标等)所对应措施的类型。第三等级是详细评估,即埘详细设计要素的评估以及检查与导则不相符的技术措施。评估过程由第一等级逐级发展至第三等级。

5.1局部范围水敏性城市设计目标的评估

在局部范围WSUD目标评估中,导则将评估过程以不同的技术类型分为两部分:“暴雨雨水管理技术”评估和“饮用水缩减技术”评估。在前者的评估中,评估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是WSUD措施针对特殊的基址的可行性、适宜性和威胁性的基址评估。基址评估利用评分系统来衡量WSUD措施实施的危险因子的重要性,如果危险闪子得分高,其重要性也会随之提升,危险因子包括平均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壤渗透能力等。并且对每一项危险因子进行权重分配再合计总分,从而得出该项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的分数段又推出了低、中、高实施风险所分别对应的评估等级和与其形成正比的所需信息量(图1)。

第二步则需确定WSUD所采用的过滤净化技术是否能达到相应过滤目标。例如在暴雨过滤净化评价中,单一过滤设施都应有多种功能和形态,该导则罗列出不同占地面积的治理设施所能承担的过滤和净化能力,其研究成果显示其面积与所承担的过滤功能数量和可过滤的污染物粒径以及限制因素数量成正比。所以需要根据设计方法措施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对象及规模。

5.2综合化的暴雨、雨水和污水评价

在局部评估过程之后则是整个设计方案的综合化评估。WSUD综合化适宜性评估项是基于水质、水量、水供应、污水、环境设施的WSUD总体目标而设立的,选择适当的BMP并进一步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最适合解决基址特定问题的措施,量化评估中得分过低的项目需要对其必要性进行判断。

针对分值低的特定低分BMP则需要对其缺欠功能进行补充,并对为每个BMP重新进行适宜度量化评分,具体设施正如前文所述分为两个方面,“饮用水缩减技术”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术”。用这些具体BMP设施再次与以上评价方面一一对应,分析评估其适宜性,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整个WSUD项目都有参考性的价值(图2)。

《选项》以评估的方式将基于实际条件的BPP所对应下的BMP与最初的总体WSUD设计目标相互融合,一旦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某些BPP与整个项目不相符合,则会进行调整和重新评估,即第三等级详细评估的任务。

6.结论

经过对《指南》和《选项》的目标、设施、场地三个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分析,应当认识到我国海绵城市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并且详细介绍了后者的评估过程和方法,从而得出《选项》对我国《指南》所具有的借鉴性意义。

(1)从二者的设计目标量的比较可知,在总体目标的设定阶段益将目标设定得更为充分,需要考虑污染较为严重和降水频率较高的条件下,降雨事件对设施排水的不利影响;并在污染物净化目标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证设计目标对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导向作用。

(2)由于《指南》中的各种技术措施相比于《选项》缺乏系统的评估及评估方法的介绍,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净化能力、使用寿命、建设成本、适应能力等各项数据据应经过专业评估和实验得出,为项目各个目标提供参考数据。

(3)与《选项》极为相似的是《指南》中的场地类型的编制,应当注重各个地区场地的特殊性,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并通过量化评估选择适当的措施类型,在评估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外对水文、地形高程等数据的相对易于获取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