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口语交际;家校合作;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值得我们深思。
一、家庭与学校双方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在不断开放,教育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学校与家庭间的隔阂、教师与家长间的误会,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建构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
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好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进行着感悟。通过家校间的相互合作,家长能有意识地利用身边的语文素材积极地引导孩子观察、感悟,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教师也能在家长的支持下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身边常见的语言现象启发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因此,家长和教师之间应尽可能地保持畅通的交流平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健康地成长。
二、口语交际中有效的合作途径
当前“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活动包括:家长访校、家长学校、家长会、电访、教师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参与最多的方式是家长会。其次是通过电话联系和家长到学校去了解情况,其他的方式使用率很低,具体的操作又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好现在普遍采用的家校合作方式,结合语文学科社会性的优势,进行发展和完善,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1)网络应用。通过调查,我发现现在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家长会等传统的方式为主。语文教师要争取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现代化的家校合作方式已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和重视。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建 QQ 群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向家长通报近段学生在校所开展口语训练的各项活动;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馈学生在家训练的情况,进行探讨与互补,并有针对性地搜集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各种信息。如果有的家长不能经常上 QQ 的话,教师也可以利用收发E-mail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这种互动交流,可以使家长知道在家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口语水平,既规避了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
(2)亲子间的游戏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由此,在这轮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要打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单一的口语说教和训练,发挥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语文优越性,使学生的口语练习过程既清晰又主动。
如何体现初中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优势呢?无疑,家庭中亲子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在家庭中创造交际情境,进行亲子间的口语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得到不断的提高,还能改善家长和学生的亲子关系。
亲子间的游戏活动中可以是孩子与爸妈一起参加,也可以跟爷爷奶奶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的主题很多,如“故事表演会”“家庭辩论会”等,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亲子关系得到了良好的互动。
(3)创新性的家长会。传统的家长会,通常是教师向家长的交流比较多,双方互动的共同交流少,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事实上,家长会不仅仅只有向家长通报学习成绩、作业这些内容,还应当将学校、班级及任课教师开展的一些活动,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向家长说一说,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语文教师应把近期内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开展的活动、成效及学生个体存在的不足等作一介绍,以便使学生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知晓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方面的安排。召开家长会时,教师可以创新多种方式,可以让优秀学生家长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体会谈出来,也可以让部分家长反思一下教育孩子的欠缺及不妥之处,促成家长间的互动交流。
孩子在校外的情况,教师无法直观地看到,所以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因此,家长会是教师通过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学生在家学习语文的时间是多少,口语训练是如何安排的,日常生活中对发生的一些言语素材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和家长一起进行亲子间的口语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了解的东西,同时也增加了师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4)举办家长讲座。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家教经验交流式的小讲座,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谈谈他们在家庭里面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向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口语水平,传授有关语文及口语交际的基础知识,或者就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进行赏析。
当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的训练还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如课堂上的复述课文、口头评改作文、课前3分钟演讲、家庭中的亲子辩论、角色扮演等等。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尤其强调实践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家庭和学校必须通力合作,协调沟通,多为学生创设各种“说话”的场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语言,锻炼口才。使我们的中学生能读会听、能说会道,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芸.家校合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J].苏州
大学学报,2010(6).
关键词:活动;体验;感悟;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51-01
在与新课改的零距离接触中,作为教学一线的品德教师,我既有惊喜、欣慰,又有徘徊、疑惑,感慨颇多。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活动”激发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以“活动”激发兴趣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品德与生活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课文中设置了许多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种活动,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让我们学会合作》教学时,主要通过玩合作的游戏来探究合作的方法。整节课中,以学生喜欢的少儿节目《大风车》为主线,穿插了很多游戏活动。这些游戏符合学生的特点,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游戏时,我们能感觉到学生的每根神经都在跳动,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着。学生参与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能情绪高涨,又能学会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在游戏的结果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而有灵性。
二、在活动中体验
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就品德学科而言,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在教学中,我尽情地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
1、比一比,赛一赛 学生好胜心强,潜意识里总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比赛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演一演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好模仿,表演欲望非常强烈。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不妨让学生来排演课本剧或者生活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品质。
3、试一试,玩一玩 学生都喜欢玩,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接受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他们不会觉得有负担,而是积极性非常高。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和春风一起玩》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4、走一走,看一看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和秋天一起玩》,恰逢国庆节就快要到了,这是孩子们了解秋天的最好机会。结合长假,让孩子们来一次与秋天的亲密接触,走进秋天,了解秋天,是再好不过的了。基于这几点思考,我确立了每个主题活动的目标。
对于活动的内容则指定得比较宽泛:可以用相机拍下自己眼中的秋天,可以用画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天,可以用铅笔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秋天,还可以通过比较去发现不同地区秋天的不同,当然还可以上网找找秋天的图片看一看,找找秋天的歌曲唱一唱。
国庆节回来,孩子们如约带来了特殊任务的成果,有去旅游时拍的照片,有体验日记,有色彩斑斓的图画……孩子们侃侃而谈,连上课经常调皮捣乱的孩子也完成了一幅看起来还比较“笨拙”的图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三、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如在教《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我设计了蒙眼夹花生米、单腿行走、独臂穿衣等活动,让学生模拟盲人、肢残人、聋哑人,体验他们的生活。学生积极投入,纷纷融入角色,切身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在交流感受时,同学们深有感触,对残疾人勇于克服困难、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表示敬佩,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油然而生,溢于言表,这样就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加强家委会建设,搭建“和悦”平台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家长委员会日益成为中小学校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抓手。为此,学校不断加强家委会机构建设,依托家委会,创新家校合作平台,营建“和悦”家校合作氛围。
“和悦”,源自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家长学校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家长委员会则是家长学校的核心,负责与学校沟通,共同成立工作组,为搭建“和悦”平台建言献策。鸿图苑小学家长学校由校长任组长,负责统领工作;学校德育小组成员担任组员,分头负责具体工作;家长委员会领导小组则推选出家长代表担任副组长,并邀请社区领导参与各项工作。各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责,实现家长与学校的密切沟通。每学年期初,家长委员会都会调整成员,并制定家长学校的学年计划。每学期则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工作会议,反映家长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家教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家教方法。
例如,学校根据家委会的建议,制定了班主任家访制度。每学年,班主任每生家访不少于一次,并详细记录家访过程,为后续工作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建立学生成长册,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记录,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见证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足迹。每一个新学年,家长学校都会喜迎一年级家长“新学员”,采取“系列讲座经验交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并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中小学德育》等刊物,印发学习资料,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新生、毕业班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和建议,一起讨论、研究解决方法。
“和悦”,在拓展渠道中不断增进。随着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家校沟通的方法不断增多。家委会与学校同心协力,不断拓展家校沟通平台。《鸿图校刊》在鸿图苑学生家长中负有盛名,“教子有方”“心灵沟通”“好书推广”等栏目,面向老师和家稿,以文会友,交流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共话孩子成长;及时刊发学校、班级动态,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并欢迎家长提出宝贵建议。家委会根据家长建议,与学校沟通开拓了家校沟通新手段。如建设班级QQ、微信、校讯通等,解决了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各科老师之间的沟通问题,打开了班级管理模式的新局面。学校网站还开通了“和悦”家校栏目,宣传红棉文化,报道校园活动,通报学生的获奖、进步喜讯等,及时更新内容,让家长随时掌握学校的“大事小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这为家委会的成员结构和家长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支持家委会及时成立了“红棉工作坊”,推选来自不同背景的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组建工作组,为家长提供家教学术交流平台。“红棉工作坊”工作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工作坊借助各种渠道,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如“红棉家校通”“好家长评选”“红棉家校网”“红棉亲子活动”“教育论坛”等,为家长、学生提供服务,宣传最新的教育资讯,推动家校沟通。
多年来,鸿图苑家委会的积极建设,极大提高了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的热情。在家委会的组织倡议下,家长们支持成立了“快乐成长基金”,为学生送出六一节礼物、资助贫困生参加夏令营活动、奖励优秀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学校的重大校园活动,如六一节表演等,都有家委会的倾情参与和支持;家长会上,更有家委会成员现身说法,普及家教知识、法制知识等,形成了“和悦”家校合作氛围,为孩子成长共创良好成长环境。
二、引入“真人图书馆”,增进“和悦”互动
和谐愉悦的家校合作必然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学校关注家长与师生的热点话题,引入“真人图书馆”,积极回应家长和师生提出的困惑与建议,为家长、师生解疑答惑,提供成长营养。以此实现有“学术味”的新型互动,促进师生、家长的共同成长。
“真人图书馆”是学校与家长、社区共建的新型家校互动平台,以资源共享,鼓励师生、家长通过对话消除偏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为宗旨。在这里,每一个都是一本书,“看书”就像是一场互动学术沙龙。家长、师生因共同的关注点或兴趣爱好,在这一平台相互认识,畅所欲言,交流梦想与实践,每一本“真人书”都会分享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通过交流,读者们除了认识更多的朋友,更能体味全新的生活方式。
同时,学校积极征集各方意见,根据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开设了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的专题讲座。孩子怎样才能学会学习、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等,都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为此,学校动员多方资源,组织了多场生动的学术讲座,为家长们答疑解惑;并设计调查问卷及时反馈学习心得。以此帮助家长们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新信息,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例如,学校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闻欣教授,为全体师生家长作了“帮孩子成为学习赢家”主题讲座。她用生动而丰富的案例启发家长,教育孩子不但要用现代科学的理念,更要让孩子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家长们深受启发。“轮椅英雄”尹小星则为全体师生家长作了“培养‘五自’品格,成就美好人生”的主题报告。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徐州残疾青年,凭着坚强毅力先后征服了华山、泰山等20多座名山,甚至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他的故事征服了全体家长、师生。荔湾区发展研究中心姚丹副主任则与一年级家长面对面交流,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例如,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等。家长们认真听讲,更踊跃提问交流,积极向专家求教。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以“红棉树正气,鸿图导人生”为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正气立品的红棉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并欢迎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例如,学校邀请德高望重的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与师生交流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对儿童心理教育特点的理解等,并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全国中小学班集体研究中心唐云增教授则进行了一节“和唐教授一起搞活动”主题班会课。年逾七十的唐教授与学生交流了对生活的态度,对有意义活动的理解,对升国旗敬重的真实感受等。家长们积极参与,或观看视频,或与孩子、教师交流,获益匪浅。
“真人图书馆”积极回应时展和家长提升教育水平的要求,为家长和老师们提供了一场场精神盛宴。这样的互动深受家长欢迎,更增进了家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
三、创设红棉活动,促进“和悦”成长
新一代的家长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校园生活,更有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邀请家长深度参与校园生活,能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促进家校合作的“和悦”氛围。为此,学校创设丰富多彩的红棉文化活动,热情邀请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红棉文化,共同成长。
红棉树下立鸿图。学校希望学生像一只只展翅的鸿鹄,心怀梦想,志存高远。为此,每个新学年,学校都定期组织“红棉志愿树”主题活动。在挺拔的红棉树下,师生、家长庄严举行启动仪式。家长与孩子一起写下了新学期的愿望和理想,贴在“红棉志愿树上”。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也了解和学习他人的梦想,互勉共进,在同伴激励中坚定理想,不断奋进;家长则通过“志愿树”,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借助“志愿树”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亲子互动中,“红棉立品,鸿图立志”的红棉精神触动着孩子和家长的心灵,家校合作也因此变得顺畅而自然。
红棉厅里展鸿图。红棉演播厅是鸿图孩子和家长最喜爱的文化交流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与家长一起开展特色活动。例如,家委会组织了“法律知多少”“快乐成长基金启动”“青少年航海模型科技竞赛知识宣传”“百科知识竞赛”“礼仪小论坛”等活动。家长或登台演讲,或参与策划组织,或帮助孩子制作活动道具,全身心投入活动。
学校将红棉高雅、向上、热爱生活的品质融入生动的校园生活之中,鼓励家长和孩子组建各种社团,如鸿图家长义工团、鸿图校外辅导员、鸿图文学社、鸿图打击乐团、鸿图南拳队、鸿图志愿者、鸿图舞蹈队、鸿图演播队、鸿图无线电队等,孩子们定期在红棉演播厅进行汇报展演,展示个人风采。学校邀请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担当指导,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亲历丰富的校园生活,感受红棉文化,与孩子们一起欣赏美、体验美、享受美。
廉政平台传正气。鸿图苑小学是荔湾区新反腐倡廉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以此作为“和悦”家校活动的创新点,充分发挥红棉廉洁教育平台作用。这一平台由五个部分组成:红棉报告厅,以报告会、演讲、经验介绍、讲座、上网交流互动等方式开展廉洁教育;玉兰展示厅,负责宣传古今中外的廉政文化情况;廉洁走廊区,重点展示学生作品、学校红棉德育特色介绍;红棉志愿树,作为学校的特色标识,更热情欢迎来宾写下留言和寄语,让每一位参观者书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廉洁活动区,设置廉洁娱乐跳棋游戏,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感悟廉洁的内涵;清湾苑则以意境化人,在这里,桂花四季飘香,图文并茂的喷画讲述着动人的廉洁故事,更有老师们原创的廉洁从教短信宣传资料,带给孩子们诸多惊喜和感悟。依托廉政平台,家长学校组织了诸多活动,如看展览感悟育儿心得,观影后在家长会上讲体会,以及参与大队廉洁教育主题活动、征文、谈心、有奖问答等。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观、游戏,许多家长还认真做笔记,并点击红棉网,与网友家长分享感悟。
丰富多彩的廉洁教育活动,让师生家长学习热情高涨。借此东风,学校和家委会联合社区,组建了廉洁教育特色宣传小队。师生、家长和社区人员担任宣传使者,活跃在社区街道,传播正品立志、廉洁诚信精神。学校与家长、社区一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与精神追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红棉树正气,鸿图导人生”,鸿图苑师生和家长在红棉精神的鼓舞下,不懈探索和实践,更一起成长,不断追求热情待人、诚信立身、正气做人、积极学习、勇敢探索的红棉品质。家校与社区资源整合的“和悦”探索与实践,让学校走出了家校合作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微信;沟通;家校;教育;方式
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七个年头,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懂得作为老师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与家长沟通好了,家长可以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可以取得家校协同教育的良好效果;与家长建立融洽的关系,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有效的开展家校沟通合作,是家长和教育者长期着重关注的焦点。但早期家校沟通合作的方式存在很多缺点和弊端。
传统家校沟通多以家长会、家访和电话短信形式展开。但由于学生数量多,教师时间有限,开展家长会和家访需要双方协定合适时间。导致家长会开设次数和家访次数存在很大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家长需求,形式大于实质。而家长会和家长多由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工作量过大,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班主任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家校沟通中。家长也无法通过这些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也就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通过信息化领域与现代教育手段的融合,“互联网+教育”使得教学过程也开始了变化,家校沟通合作的方式也正进行着一场巨变。家校互动平台也更进一步。
摇一摇、扫一扫、朋友圈、点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些新名词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微信,一种时尚的交流平台,凭借着网络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模式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俨然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新贵”。人们忙碌之余,总会抽空刷一下微信,既分享了美文,进行片段似的短暂阅读,又了解了朋友的动态,可以足不出户与远方的朋友交流,大大增进了朋友之间的友谊,可谓一举多得。当几年前无意间接触微信,我还停留在打发无聊时光阶段,偶尔转载过一些喜欢的“心灵鸡汤”,记录上一段瞬间的心灵感悟,留下一段温馨,只想供多年后的我慢慢回忆。可随着同事、同学、亲人等的不停添加,我的朋友圈日益壮大,尤其是其中家长朋友的与日俱增,哟,原来大家都在玩微信!欣喜之余,我也热衷于微信起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久而久之,微信朋友式的聊天模式,便于展示的宣传平台,潜移默化的心得传递,使我发现了它潜在的教育契机,愉悦的家校沟通悄然在微信中进行。
一、朋友圈――家校关系“萌萌圈”
进入了微信,我将我的朋友圈单独分组,便于定向联系。我的家长圈,我定了个美妙的名字“萌宝之家”,美其名曰:我们班级是充满快乐与幸福的一家人。每个孩子都是萌宝儿,我会亲切的称呼家长为“宝妈”。在圈中,我们的身份可不是老师、家长了。朋友圈,顾名思义,大家都是朋友。一句话、一个赞、一个拥抱,轻轻悄悄地传递着作为朋友间的关注、牵挂、鼓励。家长们与老师虽难得一见,但通过微信,却心心相印,如同多年好友一般,彼此间的称呼也一下子亲热了起来:
“亲”“美女”“亲爱的赵赵”“雯雯妈”“琪琪爸”……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萌宝之家”在微信中进行亲情的传递,真爱的互动!
二、晒照片――及时分享班级动态
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就餐情况,我就利用微信这个平台,及时地进行现场直播,晒上孩子的各种照片,以供这些家长粉丝们一睹为快。或分享班级活动精彩瞬间,或展示班级学习成果,抑或秀秀孩子的才艺展示,微信平台晒得热火朝天。
如,每年开学初,我都会在微信上展示孩子们的假期作业,精美的读书本,栩栩如生的画作,别致的小发明……宝妈们看了,马上会进行精彩的点评,大家都为表现出色的孩子喝彩!
班里的同学获得荣誉了,我马上在微信中分享――
热烈祝贺谢静文同学在太平区举办的《我的好老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诸如此类,“优秀升旗手”“三好学生”“班级小雷锋”等等,通过小小的微信,逐一向家长展示,家长粉丝们及时了解了班级动态,一个劲地点赞。他们分享着孩子成功的喜悦,欣喜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感受到老师平时教学的辛苦,育人的精心,对学校教育就更加支持,对老师也越发信任了,家校彼此的心贴得更紧了。
三、品美文――携手同行,共同育人
家长是教师教育孩子的最佳同盟者。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培养乐观开朗、明理友善、学习主动的孩子。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习阅历的不同,彼此教育起孩子来,毕竟有些不太和谐。比如说: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丢给老人带。老人们大都溺爱孩子,一味地民主,让孩子任意发展,作业不写,行;上学迟到,行;孩子行为习惯不好,行……再比如说,有些家长少年经商,通过拼搏闯下了一片产业,读书无用论,于他而言,就是真理……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太忙,没空管他的……
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该怎么办?我知道要教育好孩子,我的力量,势必单薄,我要寻求家长的理解,要与他们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样教育起孩子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微信中,我还尽量注意自己的措辞,“共勉”“分享”“让我们一起努力”“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反思中”……时刻谨记自己在微信中的身份,不要o人以居高临下的理论说教,而是本着自己也是家长的角色共同去反思、学习、共勉中,定位在以朋友的身份一起来分享、努力、加油上。
一、家长是学生德育体验的启蒙老师
翻开《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不难发现,现在教材的家庭作业突破了单一书面形式的传统,大都是布置学生就课程的学习与家长交流,或者是为正在和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做准备,使教学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个主题活动的家庭作业要用心、用情来精心设计,应该给点空间,给点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每个主题活动时,能够以自主、生动、活跃的心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努力完成作业,使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笔者在在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布置学生的作业是:让学生自行去采访父母和长辈,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或本地的居住、饮食习惯的资料,其目的是了解我国在农业文明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春节等节日文化,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对家庭成员的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体验人们过节的愉快心情。如《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的家庭作业设计:采访父母和长辈,本地的饮食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本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家长是辛劳的育花人,要默契配合孩子的德育实践和体验,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家长是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
家长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教学时,笔者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家长是交通警察的,在讲到要遵守交通法规的时候,可以请家长到课堂讲交通知识,这样比较有说服力。教学《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时,可以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学生们讲一讲“夏天怎样预防疾病”,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感到请家长参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仅学生们的亲自实践有了保证,而且使他们的感悟和体验落到了实处。所以,只要教师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合作者的意识,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把教学活动真正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空间里,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的作用。
三、家长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我在教授《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教学时,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家庭和社区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笔者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课堂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笔者把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一周上,并制作了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理解、帮助老人。由于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使学生尊老活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但解决了以前教学“只说不练”的问题,还解决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养成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活动受到了家长的高度好评,在学生交回的卡中家长们写到:“感谢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的孩子也学着关心、帮助老人。”“感谢老师的教育,因为要配合孩子的活动,我们家第一次过了敬老节。孩子要求我们一起给老母亲买礼物和洗脚,老人很感动,学校的活动也教育了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家长说一千遍,不如老师讲一遍,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多开展,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我们会全力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的。”
小学德育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家庭、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校的配合和联系中弹性的延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新. 家校合作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刘翠兰. 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 基础教育研究,2005,(09).
[3] 陈峥. 中美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比较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王艳玲. 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04,(07).
[5] 何非.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06,(09).
[关键词]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5.165
1 问题的提出
团队合作就是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团队的组成不是一个人,除了要依靠卓越的领导者,每个成员都是使团队不断融合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现今,学生即将跨入社会,将面临很多问题,而如何尽快地融入一个集体,如何与他人很好地合作,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程教学,针对教师给定的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类似的科学研究,这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探究学习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体现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
2 应用的情况
(1)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于原本就枯燥的理论产生学习的兴趣。在目前的教学中,运用这一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
(2)通过团队合作的方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策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规划能力。
(3)通过团队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信息搜索与归纳能力有显著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PPT制作等计算机运用能力大大加强,共享知识能力、发现知识的能力、传播知识的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教师持满意或较满意的态度,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持欢迎或较欢迎的态度。至少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为最喜欢的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定为最喜欢的教师。
就像有的学生这样说道: “参加团队活动,感悟很多。让我找回了学习中被时间磨蚀掉却非常珍贵的东西:意志、激情与活力。这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是很坚强的,每个人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潜在的能力未曾发挥出来,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3 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合作的结果。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合作不成功的案例。原因很简单,就是队员之间互相推诿,谁也不配合,最终导致任务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而这个团队的全体队员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之间合作的必要性。还有的团队的队员在整个任务的协作中意见分歧很大,也最终导致没有很好地完成既定的任务。
4 模式下的思考
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天才个人,也需要他人的帮衬,唯其如此才能造就事业的辉煌。同样,很多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其根源不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合力”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
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成员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敬互重、礼貌谦逊;彼此宽容、尊重个性的差异;彼此间是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互相关怀,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利益和成就共享、责任共担。
团队合作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某种程度上说,团队合作能力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对于现今的高职学生,该如何培养和形成团队合作能力?
4.1 个人努力――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的内因
赢得他人信任是团队合作的前提,这种信任应做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个人品质的信任,而且包含对专业能力的信任。
团队成员应具备豁达的胸襟,充分信任他人,认可他人的个人品质及专业素养。或许你认为他人在某些方面不如你,但你更应该看到他人的强项和优点,并对他人寄予希望。每个人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型员工更是如此。有时一句小小的鼓励和赞许就可以使他释放出无限的工作热情。
4.2 高情商――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的外因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戈尔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而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窦胜功教授在《智商与情商》中引进了“团队情商”的概念,认为在高情商的企业里,可以将员工的不满化为建设性的批评,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高效率的合作网。
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企业欲在激烈的竞争中谋一席之地,必然要求全体员工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发挥团队精神,以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对于企业来说,应不断完善沟通机制和应变机制,从而形成高情商团队,引导员工形成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作为员工,应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完善自我,以形成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将团队合作的模式引进课堂,目的就是要学生们在团队中能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这一举动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和喜爱。
参考文献: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家园双方沟通的目的是形成家园合力,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因此,在作为幼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的家长工作中,如何巧导善引提高家园合作的有效性呢?
一、改变思维定式,重新定位“家长”角色
“家长”在家园合作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决定了家园合作中家长的参与程度及教育成效如何。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因为自己受过专业学前教育训练,并能经常更新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育方法,于是也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比家长更懂得教育幼儿,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把家长定位在了“配合者”这一角色。
1.家长是家园合作的“合作者”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发展可以说是整合从两种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的结果。幼儿园教育在实施和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有时候是需要社区的支持,有时候是需要更多人的创意和策划,有时候需要听取更多有益的意见建议,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家长的职业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通过参与合作来为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家园合作使来自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
2.家长也是家园合作的“支持者”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的对话、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智慧的结合,将加深我们对教育、对人、对社会的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心态去对待。教师要以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用积极的心态理解和接纳家长在沟通中的表现和行为,换位思考,家长也会更加积极地支持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
二、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优化家庭教育,提升家园合作有效性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因为,教育孩子并不是哪一方能单独胜任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灵活化,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家长朋友,我精心选择了适合不同类型家长朋友的家园合作方式,以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教育能力,提升家园合作的有效性。
1.“积极型”家长
面对“积极型”家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教沙龙”“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这类家长将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小经验、教训、心得等,用故事、快板、表演、笑话等方式传递给其他家长,与大家分享健康、实用的家庭教育理念。此外,还可以和这类家长一起研究幼儿案例,对各方面问题都较为突出的幼儿,或幼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案例研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方案至再观察再反思,构成螺旋式推进的循环行动过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2.“附和型”家长
“附和型”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懒于思考,被动接受。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家教园地”“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此类家长阅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和图片,获取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理念。积极引导家长通过“家园同乐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制作活动”等形式,直接感知幼儿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感悟亲情并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还可以利用家长自身的职业优势,请家长到班级讲解职业故事,变被动为主动,变懒惰为勤劳,主动参与到幼儿和教师的活动中,学习、实践与幼儿的有效沟通,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3.“批判型”家长
这类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希望从教师身上获取的是孩子进步的信息,但往往教师反馈的可能是孩子的一些负面的信息,或者在沟通中,教师的语言过于直接,让家长难以接受,家长容易出现抵触情绪。面对这类家长,教师首先要换位思考,用包容的心去理解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对家长的心情表示理解,那么就能使带着负面情绪的家长冷静下来,客观多维地看待事件,心平气和地分析,那么家长也会对自己有失偏颇的行为进行反思,营造了家园合作的氛围。这类家长虽然对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但由于较缺乏教育技巧,又容易受到负面网络教育的影响,对教育总是存在着意见多多的现象,教师更应该通过“家长互助活动”“家教沙龙”“家长学校”“博客”“家园联系栏”等方式,对这些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帮助家长重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家园合作的过程是我们理解《指南》的过程,也是《指南》精神从幼儿园走向家庭,实现幼儿园与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家长的素质和表现如何,我们都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在家长工作中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心对待家长,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家园合作,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更有利于孩子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在县级现场会上听了两节小学五年级德育课,内容都是让学生学习有关与人“友好合作”的知识教学(课题――团结友爱)。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大胆创编教材内容,设计出了多个蕴含“团结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活动设计形式很新颖,内容也很有教育意义。遗憾的是,两位教师的设计仅仅停留在使学生“感悟”每项活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上,却没有让学生进而“明确”每项合作活动所反映的是什么“合作”技能,以及如何掌握这种“合作”技能。所以,看过课之后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只“画龙”而没有“点睛”。现整理三则课堂教学活动实例评析如下。
一、用头颈接力传球游戏
教师选择男、女各一组学生,每组六名学生。游戏规则是每组第一人用手将皮球放在自己的右侧肩上,用头颈夹住后传给本组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再用头颈传给第三个人,如此完成接力鹘樱最后一人接过球后方可用手将球取下放入球筐内,在规定时间内记下每个小组传递的皮球数量,多者获胜,整个竞赛在欢快的音乐中进行。竞赛开始之前教师仅仅让每个小组的两名学生演示用头颈传递球的过程,游戏结束后教师采访获胜方:“为什么能够获胜?”回答是“因为我们大家团结合作了,所以获胜”;而失败方的学生将失败原因归咎于“我们没有团结合作”,教师认可了学生的回答。
(评析:竞赛的设计很有趣,但是师生的回答都是不准确的。本课中失败方在整个竞赛中,每个人参与合作的热情都是非常高和友好的,只不过由于其中两名学生因没有掌握接球和传球的技术要领,一人使皮球掉在了地上一次,一人传接速度很慢,影响了整个团队的传接速度而落后另一个团队三个球。分析此游戏中成功的关键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接球和传球的技术要领,保证在自己身上不出现传珠和接球失误的同时,尽量快速完成传递过程,即合作学习要素中的“个体责任”。如果竞赛前教师能让每个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接球和传球练习,并注意提示学生在竞赛中尽量避免紧张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竞赛场面就可能更激烈一些。)
笔者认为,在竞赛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语应当明确本项活动的内涵:两个队在合作过程中都非常友好,获胜的关键除了团结一心外,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保证自己承担的责任能够实现(在传递球的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还要有一定的传递速度),只有这样全队才能取得胜利。同时,希望落后方下次继续努力。
二、搬移办公桌
教师先指定一名身体比较矮小的学生,让其将教师的办公桌从讲台左侧移至讲台右侧的教室门口,这名学生没有能够搬动桌子。随后教师又指名另一名高个子学生上前来搬动桌子,这名学生仍然没有搬动桌子。这时教师让两名学生试着将桌子抬起来移走,两名学生随即将桌子移至了教室门口。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简短谈话:
师:你们为什么能够搬走了?
生:靠的是合作。
师:一个人力量再大也搬不走,通过与人合作就能搬走了。
(评析:这项活动设计很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与有关“合作”知识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很深刻,但是师生的谈话内容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本项活动时,教学目标的定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像这样的活动需要与人“合作”。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进一步利用本次活动蕴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明确:当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时,就应当想到要采取与人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什么任务都要考虑与人合作去完成。那样的话,人的独立性就会淡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也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两人抬水
教师指定一名身材较小的女生到讲台前,让其将一个盛满水的水桶(约25千克)移至教室门口,这名女生没有提动水桶。之后又请上一名高个子男生,让两人共同抬水。步骤分两步进行,首先教师将水桶置于一根木棍的中央,让两名学生开始抬水,结果因女生力气小没有抬起来而失败。之后教师让两人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看到的是男生将水桶移至接近自己握棍的位置,然后两人将水桶按教师要求成功抬至教室门口。随后师生谈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师:两位学生在第二次合作中取得了成功,其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合作中需要团结友爱的精神。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91-01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又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只是在活动的形式上稍微做了些变化,但其发挥的学习效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收获。
一 在合作学习中加强英语意识的培养
从客观原因上来讲,现在受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合作群体的氛围,不善交流,缺少合作意识。而我们在学习中应强化群体意识,设计的英语学习活动,不仅在课堂上,即使在课外,都必须有一个合作群体。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Teenage problems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活动,分组讨论“What problems do teenagers have?”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开展下一项组间竞赛活动,各小组依次说出一个青少年存在的问题(问题不得与其他组的重复),理由其他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根据各组提出问题和解决的量,对各小组做出评价。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分享。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英语会话能力。
二 在合作学习中加强英语交流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习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运用。在现有的教学实际情况中,语言的学习是为了“学”(进一步到高层次的学校学习——升学)而学,因此强化了语言点、语法知识等的传授,忽略了语言功能的传授。好多学生能考试而不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尽管近年来增加了英语口语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进行口语交往的能力。当然这迫使学生在英语口语交往中跨出了艰难的一步,这种“英语的语言交流”,对镇住“中考阵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交流学习的能力。
交流学习,不仅仅是进行语言的交流,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在人格塑造方面进行培养,从人际交流到学生心灵之间的沟通。
培养英语交流学习的能力,可以要求同学们在可见的交往中用英语交流。先营造一种用英语交流的氛围,强化英语语言交流的意识,教师在课间与学生交流时,带头用英语交流,从简单的单词、词组、短语,甚至句子,只求让对方了解明白,就显示了交流的成功,然后逐渐过渡到用英语会话、谈论等。有的学校创办英语角,但这仅仅是限时、限地的狭隘的学习氛围。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后各种场合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给学生们有锻炼的机会,起先可以是强制性的,慢慢地学生就能适应这种氛围,最后起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三 在合作学习中加强个人责任感的培养
语言交流中少不了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参与,而参与者必须强化个人的责任感。下面就笔者教学案例7B main task来谈一下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
T:Now It’s your turn to write a recommendation letter. First,work in groups,wrist down the words which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people’s Abilities and personality. Then,write a letter to recommended one of your classmates for the award.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S1:I don’t know how to say“自信的”in English,Could you help me?
T:Oh,It’s“confident”.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学生补助并加以鼓励。教师巡视到另一个小组,发现有一名学生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
T:Why not join them?Is there anything difficult?
S2: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the recommendation letter well. So I want to read the letter again.
T:Oh,you should read this part.
教师指导该生阅读有关部分。而后,又在各小组间巡回。在一个小组内,教师发现有学生在列推荐信提纲。教师加以鼓励并向全班介绍。四人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补充对方不完善的信息。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应汲取别人的长处。
上面这个案例,在小组活动的确定、小组合作的管理,尤其是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仅体现为一名组织者,也充当了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细心观察各小组活动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语言活动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在这中间,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