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基础效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好奇心强,兴趣浓。三年级的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接触英语这一学科,由于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学生对这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电视电脑,还是大街小巷,学生总会接触到一些简单的英语,如“Hello”“Happy birthday”“Good morning”“Year!”“No”“Happy New Year!”“I love you”等,使他们主观的认为:我也知道一些英语的,英语也不是很难的。加上社会与家庭的渲染与影响,学好英语是多么的重要,中考,高考占得比重有多重,一定要好好学,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要学好英语”的美好愿望。
2.感性学习为主。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复杂的音标、拼写规则和语法却难以理解、掌握。
3.强烈的向师性。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尤其是低年级,他们对教师有一种无条件的崇拜和模仿心理,喜欢亲近老师,喜欢课后围着你问东问西,想比同学知道更多有关新老师一些事情,如家在哪啊,喜欢的东西啊,QQ号码啊….
4.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意念。小学生很想在新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努力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让老师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渴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及肯定。表现在特别想成为英语课代表,小老师、领读员,大组长,成为同学中的榜样,享受荣耀的光环。
5.易受挫,易气馁。对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如果被老师叫到的机会很少或没有,那么会极大地挫伤他的积极性,不乐意的表情显露无疑,甚至会在接下来的课中不举手了,也不认真听了,直到再次受到老师的肯定,扳回面子。
6.注意短,爱走神。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对一件事情保持长时间的注意。
7.难坚持,不自觉。三年级学生对英语一开始还有三分钟热度,还能基本完成或掌握所学的内容,可是时间长了,因有些单词比较难读、有些句型比较复杂,课堂步骤变化不大,他们就会兴趣大减或索然无味, 个别的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后也能够坚持学习英语,自觉地把课堂老师的要求完成。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说:新课的预习,课后读的作业,考试前的复习等。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对策如下:
1.对于好奇心,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格伦( Lindgren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兴趣比智力对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影响更大。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25%, 智力占15%; 缺乏兴趣对失败的影响占35%, 智力对其的影响却等于零。”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应 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们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在英语课堂中充分展示这一语言的魅力,让他们爱上这一学科。具体的方法有: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尽量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比如,播放一些VCD英文歌曲,英语儿童节目,英语卡通电影等,这些都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感知英语,把学生放在一个英语环境里用英语的语音语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英语情景和气氛,使学生宛如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用英语表达思维感情的需要,兴趣也由然而生。
(2)明确学习目的,自觉调动兴趣。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环节。学生学习目的愈明确,学习态度愈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愈高。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掌握英语对自己今后的学习,职业的选择所起的巨大作用,使之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追求和向往,调动兴趣。
2.三年级小学生主要以感性学习,记忆为主,所以在教学英语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词卡、图卡、挂图、幻灯片、课件等等。越是教学手段丰富,学习的效果也就最明显,记忆的效果也最好。但也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在单词的教学中,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词汇量过少,可以以汉语做铺垫,在教颜色的单词时,巩固的这个环节中,可以问学生“老师的头发是……”学生会说“blac”老师的衣服是…..“blue”“老师的皮鞋是……”“brown”“云的的颜色是……”“花的颜色是……”等。“”对于较难读的“ice cream”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巩固,“夏天来了,我们最喜欢吃…..”学生会说“ice cream”“我喜欢草莓味的ice cream,你呢?”学生会说“我喜欢香草味的ice cream”“我喜欢巧克力味的ice cream”“我喜欢香蕉味的的ice cream”等,ice cream一词便会很自然的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了。
3.向师性。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和教师接近,学生对教师都有亲近、感激、仰慕的心理。如果他们喜欢教师本人,也往往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并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英语知识。怎样使学生喜欢自己?首先,尽量多地参与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并与学生交朋友。一旦学生觉得他们与你有了共同语言,就会主动与你亲近。其次,作为老师,还应具有爱心,应该对学生充满爱心。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你对他们的爱他们会感受到,一旦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心,向师性的形成就有了牢固的基础。最后,师生业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教师的信心就会增强,师生感情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老师在课堂上生动表演,幽默、风趣的话语,丰富的表情,讲一些英文笑话、国外趣闻等,都能促进学生的向师性
4. 表现欲指:小学生的表现欲是身心发展的反映,是固有的天性。这种“逞能好强”是不能强行压制的。作为教师,应合理引导他们的“表现自我”,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小学生酷爱被戴高帽,那么老师可以说“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能迅速读出老师在黑板上所指的单词”“看看谁是我们班的记忆王,还记得黑板上单词的读音。”“听听谁的读音最准确”“谁来当一回翻译家呢”往往此话一出,自告奋勇者无数。再有小学生特别喜欢竞争,对于小组之间的比赛非常热衷,常常“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可以适当安排组间比赛活动,可以有效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6. 三年级学生对一种事物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比如在一节课里,总是用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没有新鲜感,因此,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前提下,同时要严密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中,这就能更有效地制止与减少学生分散注意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状态。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课堂,使学生“动”起来,充分挖掘出教学环节的趣味因素,辅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一般有游戏,歌曲,表演,故事,绕口令,儿歌等。游戏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能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英语,提高记忆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一些较难发音的新名词时,我给他们做“Finding Game”,就是将一位学生眼睛蒙住,请另一位学生将单词卡片放进某个学生的座位里,再让那位先前被蒙住眼睛的学生找这张单词卡片,在他找的过程中,其他学生齐声说卡片上的单词,他离目的地越近,其他学生说单词的声音越响,当他偏离目的地时,其他学生的声音就随之变轻。这样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单词的发音。
我们还可以利用游戏来操练句型,如我在教授“---What’s this? ---This is a…”和“---What are these? ---These are…”这两个句型时发现学生们老是要把它们弄混淆,于是我就让学生做“Missing Game”:首先在PPT上展现一组文具的图片,每幅图片只有一个文具,如“a pencil, a ruler…”, 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一问一答,然后利用PPT将其中的一幅或多幅图片除去,教师点在某幅图片的位置让学生猜“What’s this?”,也就是“What’s missing?”,学生回答“This is a …”。当学生熟练了这一句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展现操练“---What are these? ---These are…”这个句型。我发现通过这些游戏,学生们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也特别喜欢。
大家都有感触,我们记住一首歌曲的歌词要比记住一句话容易得多。英语童谣上下押韵,节奏感强,语言精练,琅琅上口,简单好记。英语歌曲更具有优美的韵律,生动形象,吸引学生。运用英语童谣和歌曲来学习语言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I can sing a rainbow”这首英文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颜色单词;“Ten Little Indians”可以帮助学生掌握1~10 的数字;还有各种各样的“chant”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儿童活泼好动, 好竞争,爱唱,爱跳,爱说。做游戏,说、唱童谣、歌曲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有效教学;补偿;学习动机;好奇心;注意力;学习情绪
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品德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容乐观,影响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学社会环境、家庭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生教学行为等,我就影响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心理因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心理因素对思想品德课堂影响的几类问题
当前,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思想品德课堂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
1.学生将思想品德课程视为放松的、无所谓的副课,学生纪律松散,导致课堂教学组织难
2.学生容易产生偏激的行为,如不能参与正常学习活动、发出较大的声响、捉弄他人,其他同学不能正常学习
3.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同学之间聊天、搞小动作,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
这些实质上是学生要获得一种主课上无法得到的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或学习上的压力,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平衡机制。
二、基于学生心理因素产生的课堂纪律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1.不良的学习动机
由于思想品德,只是传统教育上的一门“副课”,导致学生普遍轻视的思想,也因此产生了不正确的学习动机,把它当作一门为“主科”减负的放松课。
[对策]主动与学生相互交流,尽可能利用一些课堂或课外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的必要和重要性,纠正学生抱着无所谓的学习动机,激发其正确的学习目的,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大致可分为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种。外部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创设条件,如获得奖赏、老师当众的赞扬、参与活动竞赛等方面,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内部动机侧重于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培养对思想品德的求知、探索、兴趣等,求知意愿强学习的动力就大,效果就好,更容易激发学习动机。不可否认,游戏和活动是思想品德课的一种重要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学上,将游戏、活动和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放松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述多姿多彩的中外文化习俗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中外在衣食住行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惯的资料,上课时通过“比一比,看谁像”的活动,比较中日、中韩等在人际交往中习惯的不同,体验多姿多彩的文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当然,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丰富的情感和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价值观。
2.消极的学习情绪
青少年的大脑皮质结构和机能方面发育虽已基本完成,接近并达到成人水平,但其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心理承受力不太强。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经过努力后,却没达到预期目标,于是开始失望,学习情绪开始低沉、身心上产生疲劳。有些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采用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方法,在课外给学生请家教,剥夺了他们必要的娱乐时间,学习已异化成学生不堪忍受的负担,学生内心深处滋长厌学情绪,而且由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控,大脑容易疲劳,课堂上情绪低迷,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低下。当学生的自信心受挫,就容易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的心理。心理受损,则容易产生学习的抵触、抗衡等心理,甚至是与老师、同学产生冲突、破坏教室设施等消极行为。
[对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视频”等。如设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导入,我首先播放一段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视频,使学生了解瘦肉精事件、台湾塑化剂等事件,然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查它们对人体的危害,学生踊跃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找准学习的切入点,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调控教学的难易程度和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经过一定的努力后,获得喜悦,树立起个人的自信心,并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机,减少其他的课堂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上思想品德课的意义。
3.流失的好奇心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好奇心流失。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无力去改变一些客观因素,而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策]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品德课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抛开课本上的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如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体现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药家鑫事件的争论认识到公平正义的重要、生命的价值;原重庆公安局司法局局长文强受到法律严惩体现党反腐的决心;“2010上海世博”成功举办,“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教师可以把这些新鲜的材料提供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关注、收集材料。如通过手抄报、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的积极性,满足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收获成功的喜悦。总之,只要活学活用,能面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
4.薄弱的注意力
据中国关注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对中国青少年注意力的状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全国五大区域的城市,调查对象是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当具体回答“能坚持多久集中精神地听课”时,结果不令人满意。在一节课中能坚持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的仅有39.7%,大部分只能坚持15~30分钟。近八成青少年承认在上课时“有时走神”。不难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缺乏一种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策]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各级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主动地学习。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任务不相符合时,不仅使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即时评价,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并用发展的、鼓励的语言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鼓励、赏识等教育方式为主,我们在批评教育时,应注意不要直接的训斥,而要用舒缓的语调指出其行为的不当,这样避免引起学生内心的对抗,而是理性的认识和有意弱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关注其积极与进步的行为,如表扬后进生能够参与学习实践,并择机在班上展示其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老师关心、也有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调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
大学时期是青年个性心理成熟和知识能力增长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宿舍度过,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基本场所,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
1、学生宿舍是思想自由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敏锐、反应敏捷而且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的群体,由于宿舍的轻松、自由、随便的气氛,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潮流、理论学说就会在宿舍里传播、交锋、交融,在这种思想自由交流中,同学之间的各种思想和观念相互影响,宿舍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观念形成、智力发展的重要场所。
2、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社会交往和相互影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共同住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生活,需要学会适应其他同学的个性、生活习惯。学生宿舍成为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这里是他们学会如何友善地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和与人沟通的第一课堂。同学之间在生活中也相互影响,往往使得同一宿舍成员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形成相近的思想观念。如在学生管理中常常发现学习成绩好、上进的同学往往在同一个宿舍,而生活自由散漫、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往往住在同一个宿舍,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3、学生宿舍是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也是学生自习的重要场所,即使经常去图书馆、教室自习的同学也总会有一定的时间留在宿舍看书。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在宿舍用电脑学习和上网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学生宿舍的学习功能更为突出。
由于学生宿舍对大学知识增长、价值观形成、人际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宿舍管理,把宿舍管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宿舍管理也悄然发展变化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用新方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宿舍管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与计划体制下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相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面临以下问题:
1、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宿舍管理的教育功能弱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后勤部门逐渐从学校剥离,实行社会化运作以后,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学生思想教育及日常规范教育放松,出现无人抓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在学生宿舍管理范围上,对于哪些由后勤服务实体负责,哪些由学校负责,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使得宿舍管理处于暂时弱化状态;二是不同利益追求给学生宿舍管理带来难度。管理权限不清,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和后勤实体各自追求利益的不同而形成的,对于后勤实体来说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利益,而校方往往更注重社会效益,对宿舍管理过程参与较少;三是后勤服务实体在宿舍管理过程中,往往只是监督检查,对学生的违规违纪问题只有批评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处分权,对学生影响力不大,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四是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人员具有物业管理经验但缺乏学生管理经验,大多数是临时工,政治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造成管理人员素质与服务对象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胜任管理工作。
2、住宿条件多样化和学分制管理体制对传统宿舍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住宿条件和收费标准都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支付条件来选择不同等级的宿舍居住,同时,在推行学分制的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学生可以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时间毕业,弱化了班级集体作用。这些新变化,客观上打破了过去以班级分配宿舍,系班主任或辅导员直接深入学生宿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使以班集体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弱化,使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增大,而后勤社会化后的学生宿舍教育管理功能缺失又进一步削弱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的宿舍交往来看,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大学生住在一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交叉性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纵横向沟通,但也往往因作息时间的不一致性而导致矛盾,也会因知识背景的分离性和年龄的差异性而导致宿舍之间人际交流障碍,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一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传统的宿舍管理方法与理念与新形势下大学生宿舍管理的矛盾。
在传统的宿舍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偏重于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如卫生检查、安全检查、文明宿舍评比等。这些方面固然重要,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这些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手段和方法往往不适应或不足以加强对学生的"育人"管理,如有些学校规定"在学生宿舍不得使用高于400W的电器",这一规定限制了学生在宿舍使用电视、电脑、热水器等生活学习用品。这对于电器化日益普及的时代,显得十分不适应,也引发了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又如,对同宿舍学生之间的矛盾,宿舍管理部门往往是根据学生提出的申请,对其进行宿舍调整来解决,而这种解决方法只是治标并非治本,并没有起到使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学会相互宽容、理解的做人之道;再如,对学生在宿舍用电脑上网或游戏,很多学生管理者担心学生受不良影响而对学生多加干涉,而学生往往对此持有逆反之心,造成了负面的沟通效应。
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应对措施。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宿舍这块课堂之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1、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必须深入到学生社区。
陈至立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议上明确提出,对高校学生的宿舍管理,要贯彻落实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学生宿舍的物业管理可以由后勤集团、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部门管理,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则主要由高校负责,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学生宿舍管理中教育职能必须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直接负责,要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进宿舍、进楼层、进社区。具体来说,学生处、学工部和学校团委应联合起来,形成统一工作平台,并将工作平台直接建立在学生社区,将过去在机关中以发文、发通知、发号令的工作形式转变为到学生宿舍直接为学生排忧解难,服务学生、管理学生。专职辅导员应进驻学生社区,与学生同食宿,白天在学校办公室上班,晚上有人在学生公寓办公室值班,及时掌握学生社区的动态,解决学生突发事件,贴近学生,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在学生管理部门直接深入学生社区中,可能出现物业管理与学生管理职能相互混淆、多头管理的局面。浙江大学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所实行的"延伸合作代管模式"和"组建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宿舍管理合二为一的方法值得借鉴。"延伸合作代管模式"的基本运作方法是学校与开发商以合作共建的形式签约,将宿舍管理权移交给学校派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开发商以委托代管的形式将物业管理工作一并交付,开发商拿出部分物业管理费作为聘用物业管理人员的支出,从而直接将学生宿舍置于学校管理之下。"组建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模式"的基本运作方式是,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或以工商注册的专业化教育管理服务机构通过与学校或开发商签订合同的方式向学生社区提供专业化的学生管理服务,其主要职能是宿舍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专业化管理机构的队伍由高素质、高学历的教育管理人员和具备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后勤人员有机组成。以上两个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与物业管理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减少管理环节,避免多头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队伍。
无论是采取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分离的方式还是物业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任务。如果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水平有限,客观上他们在管理学生中的自信心就显得不足,与大学生的沟通、控制、影响能力也会大大受到影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宿舍管理是教育育人的重要方面,在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聘用中,不能仅从降低经济成本着想聘用普通服务人员,应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聘用能够在人格魅力方面影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指导学生、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学生管理队伍,使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既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
3、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
应改变过去学生宿舍管理中"以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为主的传统管理理念,实行为"以人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新管理理念。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应将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处理各种问题与矛盾中本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的思想化解问题与矛盾;要及时修改不适合的规章制度和进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更新,达到"物"、"制度"与"人"的合理要求相互协调与适应,从而降低管理难度和减少管理矛盾;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因循善诱,帮助大学生解决青春期的焦虑、人格障碍,以及学习压力、社会交往不当或失恋引起的心理失调等精神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馆、价值观、是非观,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方式和应对挫折方式;利用校园网站,建立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交流信息平台,使沟通渠道更为多样化,沟通方式更符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段,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使学生宿舍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达到管理育人的目标。
4、重视学生参与管理。
在管理中,参与是增进沟通与促进信任的重要手段。让学参与宿舍管理有利于学生认识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自觉遵守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激发他们共塑具有"文明、上进、创新、和谐"氛围的学生社区环境的热情与自觉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往往停留于学生参与检查宿舍卫生、文明宿舍评比等内容,参与管理的学生也大多为经常有机会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班干部,参与管理的层面浅,参与管理的范围窄。应将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范围扩大,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可以参与更多的学生宿舍管理事务,尤其是在建设一个良好的学生社区环境中更需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青春热情来塑造具有大学生风尚的学生社区。
参考文献:
[1]楼仁功、赵启泉:宿舍管理社会化的几点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1.2。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体育;社会心理;路径;态势
论文摘要: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归纳和演绎为思维工具,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历程做一系统的分析。通过描述学科的发展脉络,提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起点,呈现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认为在我国该学科发展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处于迟滞阶段并指明了原因;同时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学科概念,尝试性构建学科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体育社会心理学—做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能够拓展体育科学的研究范畴和角度,深化和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体育中的科学规律,进一步推动体育科学中的理论研究,充实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在实践中为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体育中人的行为、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促进体育、人和社会三者的良性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的来利用体育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在运动心理学科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发展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最初的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和体育紧密相连,lam年美国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进行了有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个体竞赛成绩(即社会促进或说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影响的研究,这是一个典型的体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被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 W . Allport)认为是社会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他认为只有实验程序被引人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出现。这一研究也早已经被公认为运动心理学的发端,同样更有理由认为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源起。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动心理学在缓慢的发展着,对于体育中社会心理方向的研究更是很少。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心理学开始发展繁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日渐深人。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正式展开研究,当时主要是探讨运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196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研究“运动、观众、和选手行动的交互作用”,此时标志着体育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从2D世纪70年代至今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快速发展,并趋向独立。下面是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主要文献的基本情况:
从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团体的研究,包括运动团体、观众团体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团体、领导行为的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包括体育与个性发展、人格发展等;一些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攻击、竞争与合作,社会促进等;社会认知:包括动机、归因等。
2、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
2.1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伴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由于运动心理学有直接为竞技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优势,使得其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起步阶段,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文献,见表2:
这些研究文献多数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在2002年由张力为、任未多主编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一书介绍了我国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的产生是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2.2近年来有关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文献分析 虽然有了以上一些重要研究文献出现,然而有关的社会心理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却仍然不多,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一些学科发展基本问题的研究也非常匾乏。笔者查阅了1998一2003年期间7种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文献数量情况如表3: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1998一2003年的6年时间里7种刊物中有关社会心理的研究文献数量总计76篇。前4年中文献数量很少,但从2002年开始,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文献数量有明显大幅度的增加。
从发表文献的研究数量分布来看,总数76篇中有24篇是针对体育与不同群体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方向的研究;关于不同群体参与体育动机与兴趣方面的有20篇;有10篇是关于个体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关运动人格与个性的9篇,其余的13篇分别是关于体育中攻击行为、主场效应、领导方式、归因方面的研究。颜军在“1990一2001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10年间运动心理学论文中有82篇是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占运动心理学论文总数7.7%。由此看出目前我国的体育论文中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标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群体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发展,体育动机与兴趣几方面。缺少对体育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的结构模式与凝聚力、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团体的社会心理效应等;同时对于社会归因、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社会态度也少见;对于体育领域中球迷骚乱、偶像崇拜集群行为、赌博、兴奋剂、贿赂等失范行为的研究十分不足;体育与社会心理的交互作用过程,体育与社会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研究几乎没有。
从论文的质量上看,种类上表现为调查描述性研究较多,实验性研究几乎没有,重复研究较多;基础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不足,总体表现为与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结合的不紧密,对国外的前沿研究把握不足,研究整体上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处于迟滞状态。但是已有的研究和当前体育发展形势无形中为其发展打下了基础,推动着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人。
3、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结构体系
3.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界定一门学科的概念涉及到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意义,同时还要界定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边界关系,这些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决定了学科发展的前景。
国内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团体中成员在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关系。在这个概念中指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团体中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没有指出学科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概念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研究对象增加了一个方面:即团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学科所隶属的科学范畴。从两个已有概念中我们看出双方都忽略了体育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体育中的人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宗教信仰、体育中人的风俗习惯、时尚流行、偶像崇拜、这些内容同样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是在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已有的学科概念的内涵不足以说明体育社会心理学全部的研究对象。
根据以上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与体育中的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心理现象和行为;它是把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3.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依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
体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研究,例如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模式、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归因、人的社会性动机和需要等,这类研究是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
体育中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是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关注的一个研究内容,包括了和体育相关的各类群体的研究,运动群体、观众群体等。研究它们的群体构成模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道德规范、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如社会助长、从众、集群行为和失范行为等。
体育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研究:这个方面是研究中比较重要但是却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体育与人的自我概念、心理发展;体育与人的社会态度;体育与宗教信仰、体育与社会价值观、体育与民族心理、体育与人的社会认知等.
以上是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结构体系的基本划分和概括,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方向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研究态势,不同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复杂的内部关联。
3.3我国体育杜会心理学发展形成目前迟缓态势的原因 1)我国学术研究者没有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这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没有取得学术主流地位。2)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匾乏,最具研究实力的专业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很少主动介人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而专门的体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备的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造成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不足。3)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基本论述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经历学术争鸣和探讨从而达成学术共识,已有研究内容和范围狭窄。4)研究方法单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献综述、经验概括较多,对比研究、严谨的调查研究、实验性研究不足,致使研究上很少有新的突破。
3.4体育社会心理学形成独立学科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 体育社会心理学科的出现是有三个原因决定:社会中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关母系学科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关注视角。据此,得出该学科的所需要的独立条件,外部条件:社会发展对解释和解决体育领域中新现象、新问题的学术渴求增加,从而加大投人来推动;与体育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充分发展,社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等;研究的队伍增强、研究内容的充分深人、研究方法、工具的专门化等;相关的社会制度来支持并得到应有的学术关怀。内部条件:学科自身发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问题增多致使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人,并有一定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形成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群体活动;研究方法的完善和专门化。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对策措施
实验教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内容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改革以后,高校开始扩招,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但数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心理学教育水平的同步增长,许多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发展得尚未完全,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一)缺少足够的心理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不均衡
目前我国的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拥有适应心理学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各类心理学实验设备和实验人才的只有国家级、省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虽然一些高校也适应社会发展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这些高校并不具备完全的发展心理学的条件,没有充分认识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也不尽完善,一些心理学课程比如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都不能真正提高心理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满足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普遍缺少足够的心理学实验室,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学试验机器,比如生物反馈仪、眼动仪,学生没有接触过实验器材,就没有开展实证性应用研究的能力,因此心理学知识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心理学实验室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各高校的校园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基础设施的投入,随着高校开始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也加大了,高校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仪器和软件,但是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模式并没有得到更新,建设模式大多为:心理学实验台加上几十台电脑再加实验教学软件,这种实验模式不仅单一,并且只能满足基础层面的实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更高需求,这种单一的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模式阻碍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不能推动心理学专业高速发展,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单一的心理学实验模式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教师,购买教学设备和软件只是为了应付心理学实验室评估,由于没有专业教学人才,学生上课只能靠自己摸索操作机械,导致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心理学实验室缺乏严格性及器材精确性
心理学实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与物理、化学等学科实验不同,心理学的实验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的心理活动和它们的行为规律,因此心理学实验就必须密切关注试验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被试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比如确保人类被试者的知情权。在实验过程中,主持试验的人与被试者之间会产生交互作用,比如指示语效应、实验者效应和被试者的能动效应,同时主持试验的人会在试验中产生一系列情绪,比如期待、疲劳、厌倦等,这些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被试者,如果主试者没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实验经验,那么试验也会进行地不熟练,不利于被试者正常流露感情,影响实验进行,心理学实验的主试和被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器材必须很严格、很精确,才能准确捕捉试验中的任何一个小变化,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四)心理实验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高校的心理学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一般为传统和现代心理物理法实验、反应时实验、感知觉实验和学习与记忆实验,教学过程一般是学生根据实验手册进行模仿完成实验,但是这种机械简单的模仿只能起到使学生理解心理实验过程目的的作用,无法深刻理解变量的控制、自变量的操纵、实验设计模式,因此也就不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达不到心理实验教学目标。有调查表示,在没有实验教师的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完全无法独立开展心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也完全不具备解决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7年开展心理学研究生入学统考考试后,实验心理学的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增加了许多心理学实验,比如定向遗忘实验、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阅读和理解论文的能力,但目前的高校心理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五)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设备没有更新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忽视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来自于个体在反思和协调自己中获得的知识,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模仿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心理学实验教学属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行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需模仿教师,达不到训练技能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受到了压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且落后。目前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设备大都属于创立心理学院之初而购置的,长久使用使这些仪器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已不如前,影响了心理学实验课的进行。
二、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对策措施
(一)加大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力度,迎合心理学专业发展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因此目前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传授与应用技能并重,同时还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至少应具备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能、熟悉多领域的心理测评,拥有操作仪器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换言之,现代心理学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应用技能以及基本的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加大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验室器材,满足不同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需求,比如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心理机能训练实验室的建设、综合研究心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心理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管理实验室的使用,保证并提高利用率。与此同时,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就是优良的实验教师团队,高校在建设心理学实验室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广泛吸纳优秀心理学人才,聚集专业素质高、应用技能好的师资力量。
(二)在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中坚持院校特色
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为在常规心理学实验仪器的操作学习下使学生具备严谨科学的心理学实验态度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熟练实验过程。所以说,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就是基础心理实验室。在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应坚持院校特色,结合自身财力和人力状况购买实验器材,在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器材的选购,保证器材的利用率,根据自身院校特色规划好心理学实验室的发展定位。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精确化、仪器化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室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学生模仿,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高校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应渐渐转化为学生本位,注重学生自己对实验器材的摸索,教师主要起指导及纠正作用,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方法,创新实验研究。根据专家研究,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掌握的能力有实验基本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试验专业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指的是掌握眼动实验技术、脑成像实验技术、脑电实验技术、行为认知实验技术、生物反馈实验技术和行为观察实验技术等等,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精确化、仪器化是时代趋势,也是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内容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在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必将阻碍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文春,曾祥炎.地方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222-225.
[2]姜子云,寇冬泉.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5,03:86-90.
[关键词] 市场营销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
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虽然在我们的常识,或甚至可以说时我们预期的角度看来如果我们解决了商品中使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客户的态度就应该直接趋向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满意。但是双因子归因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当通过修改产品设计等方式解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的不满意的地方之后,实际换来的只是客户对于被修改的相应产品的没有不满意的结果,而通过为客户预先着想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将其对客户说明演示,符合客户心目中的优质产品之后,客户会更加的满意进而增加使用的频度。
虽然关于这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我们的常识有出入,但是通过对“双因子归因理论”的理解,对于我们实际的把握客户对于商品功能设计的满意与不满意的归因心理变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的包装宣传阶段,我们最为常用的是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方面的知识,在宣传中创造商品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销售业绩。此外对于所谓的“明星”企业的宣传所造成的品牌效应,使得大多的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阶段
这是商品营销的实际阶段,与用户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多。在销售产品时,掌握了社会心理学中尤其是顾客心理的人际知识的销售业务员往往可以进行更有效的销售。
在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之后,销售人员可以与客户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根据了解与判断客户的态度,使用人际沟通技巧转变其消极态度,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1.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沟通可以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使客户了解并接受产品。沟通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与客户之间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相互之间的不利的认知偏差,并创建有利的认知结果,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
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首因效应(通常所指的第一印象)。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印象不光是对人,也可以对物,对企业。
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的增加该客户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
并且有相关的统计研究数据指出,客户有较高的概率会选择购买他们所想购买的种类中第一眼看中的商品,这样就无怪乎各大超市纷纷将物品分类存放,并将其中最好最贵的物品突出存放,以便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近因效应(通常所指的最近印象)。最近的印象对认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即第一印象起主要作用;然而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是断续的被人感知时,则是近因效应起主要作用。
所以熟人的推荐往往比由客户陌生的销售人员的推荐更为有效。而且,间断性的拜访与定期的商品售后回访更加利于产生近因效应,提供商品销售的业绩的潜在增长更加有利。
对于“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还有通过对产品的在持续的有选择的时段进行宣传曝光,造成的曝光效应,使得人们增加对其的喜欢,更有可能去购买这些产品。
晕轮效应。它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好或坏的特征。
以貌取人是晕轮效应的一个典型事例。“品牌效应”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可以算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用户的需要,消除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建立对与产品的有利认知,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目前有很多的销售人员都在通过此种方式推销产品。
2.态度以及说服
态度可使人们对相似的事物有相当一致的行为。态度比认识和信仰更为强烈,并且通常在长时期内较为稳定,因此态度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在商品销售时,建立客户的对产品信心,并逐步转变其对商品的不利态度,这就需要销售人员通过说服引导用户接受并购买产品,这就需要用到社会心理学的说服模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地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缩小。过分夸大产品信息会使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说服者会从中获取过多的好处,而不如从客户角度说明信息更为容易被客户所接受。过分缩小相关信息则不易引起人们对于产品的重视。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的宣传会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使客户认为只有听从劝告转变态度,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则说服宣传选择和其态度比较大的方法能够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
当然说服要有适度的原则,因为恐惧感引起的态度改变是成倒“U”形的,即当恐惧感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可能反而会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是用户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改变也不会影响现有情况,导致其态度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
(3)可以适当的使用正面说服、反面说服,以及正反结合的说服来对客户进行说服。正面说服就是由销售人员来进行销售的说服,反面说服则是由已经购买商品的用户进行推销,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更有利于客户对于商品的了解以及作出相关的比较,最终以理性的趋向做出决定。
(4)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人们,利用暗示、模仿等心理作用促成销售。例如举办商品相关的有奖活动,请准客户参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客户对商品的兴趣,并且也扩大的商品的知名度。或召集准客户开商品产品说明会,并在说明会中有意安排一些准客户,会上当面洽谈、签单,其他与会者可能会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签单。
再例如营销人员可以向客户介绍某个对该客户有影响的人物买了什么样的商品,通过暗示等方法使其可以模仿或仿效他人购买相应的商品。
在商品营销工作中,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但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商品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我们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作出更适用的产品,从而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商品营销的流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春平:寿险营销中的社会心理学.保险研究,2002(8).P42-43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及发展
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应用之前,应先明确积极心理学概念,并了解其发展历史,以此作为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学的一次革命性发展和创新。积极一词源于拉丁语positism,最初表示内心冲突和潜在的内在能力两种意思,之后被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1]。所谓积极心理学表示借助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从积极角度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并对被研究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做出判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等几方面,主张关注人性优点和价值,并兼顾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次改进和完善。
(二)积极心理学发展进程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到了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对人类潜能加以分析和研究,使得积极心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关基础理念体系基本形成。但是二战的爆发却影响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在战争时期,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更加侧重于对人们精神疾病及心理创伤的治疗。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体系也变得更为完善,研究内容也变得更为宽泛,强调以人们潜意识中的乐观积极心态,引导其自身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此来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2]。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能够对人类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对学生及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学生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积极心理学的有效应用,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放松,吃喝玩乐、荒废学业现象突出,没有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发现,对就业表现为迷茫甚至是恐惧,存在严重的消极心理。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做好职业规划和发展计划。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轻易言弃,敢于拼搏、敢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锻炼自身的不屈心性和坚韧品质[3]。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主观意识的引导作用,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发掘自身的内在品质,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潜移默化过程学生便能够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促进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对高校的作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积极心理学,不仅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会推动高校的良好发展。首先,可以帮助高校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思政教育体系所暴露出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多。而积极心理学的有效应用,是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体系的一次改革和完善,在提供新工作角度的同时,也拓宽了思政教育范围,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成果的提升。其次,可以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思政教育工作?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由专门的教育人员组织执行,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对其工作理念及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摆脱传统工作模式的束缚,结合思政教育体系新的特点,调整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注重师生课堂互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利用更多空闲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提升、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便更好的承担起思政教育工作的重担[4]。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基于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多方面作用,必须探索有效路径,采取科学措施实现其良好应用,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先科学利用心理测量技术,如《牛津幸福量表》、《主生活满意度量表》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才能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消除学生存在的消极、不健康心理,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可以通过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测评结果制定科学可行的思政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教育目标。高校在利用心理测量技术时,应构建完善的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等,确保测评内容的全面性,提高测量结果的可观真实性。
(二)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时,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一方面,应借鉴西方国家成功教育经验,主动、积极引进国外心理学教材,结合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特点,创新传统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教材内容等,紧紧围绕积极心理教育构建完善的心理学课程体系,辅助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应提倡并推广跨学科渗透教育形式,加强思政教育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现心理学在各个学科中的良好渗透,延伸思政教育深度和广度,实现对教育效果的良好改善[5]。
(三)关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大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变化的重要时期,对学生未来成长及发展影响深远,在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心理健康辅导及思政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应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疏通并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其次,注重对学生自身积极潜能的挖掘,通过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创设情境等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品质,在认识获得、品质养成过程中实现自我修正和自我教育。
(四)培养学生积极社会心态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优渥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宠爱,使得很多学生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不懂得宽容与感恩,抗压抗挫能力较差,缺乏积极社会心态。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借助积极心理学作用培养学生积极社会心态。通过感恩沉思、感恩记录、表达感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使学生能够及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同时,应采用类似方式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使学生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发生矛盾时减少学生的怨恨情绪,并尽快平复自身情绪,以包容心态对待他人,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的社会心态。
(五)加快教育方法改革创新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使得传统工作模式及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方法也应该及时作出相应改变,这就需要加快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首先,应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渠道,加大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比如,可以采用专业知识讲座、专家研讨会、征文比赛、辩论大赛等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条幅、标语、校报。公示栏等途径,使更多学生学习了解积极心理学知识。其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比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正能量的话题,使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念,以实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教学软件 界面设计 应用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扩展创造了条件。而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而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能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线性模式,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这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知觉、注意、记忆等方面分析其在在教育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状况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给许多心理学分支以巨大的影响,当前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
近几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这些理论对于进一步认识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是学习者与课间交互的窗口,学习者通过界面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进行控制。而认知心理学把人类认识过程与计算机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类比研究,根据计算机加工操作信息的精确度和速度,对人类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的阶段性、信息转换方式、信息流等特性进行推论研究。所以多媒体教学信息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必须具备和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的特点。
二、知觉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人们觉察一个物体比较容易,那么要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得多,需要加工时间也较长。
1.知觉加工――自上而下
学习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学习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信息的表征形式要选取恰当的模式,以利于学生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一堂数学课,在讲授乘方的概念和运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在界面上直接呈现乘方的相关知识,简单地口述乘方和乘法运算的关系。但对于那些未学过乘方运算的学生来讲,直接地呈现该知识则阻碍学生的信息接受和加工,所以在呈现模式的选择上要利于知觉加工的模式。
2.知觉加工――自下而上
知觉不仅依赖于感知的主体,还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例如当界面向学习者呈现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诸字母的各个特性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学习者会将这些信息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字母再被进一步加工而形成单词,这一过程说明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低水平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所以在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上,要做到系统化、合理地安排知识点之间的排列顺序,使前面学习的知识能为后面知识的学
习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三、记忆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1.短时记忆的应用
组块是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的记忆单位。学生在感知信息时,总是把当前呈现的信息内容划分为适合自己记忆的组块。组块的方法可以是空间分组、时间分段或根据有关概念进行语义分类。因此教学媒体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特征分析推测出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并据此对欲将呈现的媒体内容预先进行组块设计,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所谓有限性,即指人在感知事物时瞬间有效地感知,并能对其进行加工的对象是有限的。大量的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证明,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同样的知识内容只要改变组块的形式,就有可能大大扩充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这样,通过组块重组,就把原来超出短时记忆容量导致很难记忆的问题,变成很容易记忆的问题。
2.长时记忆的应用
强化复述、分类归纳是引导学生记忆的策略。我们知道,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但要使记忆长久保持,就要多次复述和对信息加工,使之保持较长时间,然后输入长时记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就是我们强化复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可将信息反复不断地呈现给学生,实现强化复述、积极引导学生记忆的功能。这样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在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增加了学生识记和提取此信息的线索。例如:在“四结合”识字进行中,学生利用认知码输入汉字,必须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字形、笔顺和间架结构等,否则计算机就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输出相应的汉字。有的学生因对汉字掌握不准确误编码,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片空白,常常是急得满头大汗。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经过改正,对该汉字便产生了牢固的记忆。实践表明,通过学习认知码,请计算机当先生,对于培养学生分类为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记忆保持规律的适用
同时,记忆规律表明:材料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首先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感知信息的深加工过程。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应根据这一特点,拟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在编排内容时可将重点内容放在开始的位置,教学辅助内容、过渡性内容置于中间位置;也可以直接给出目标要求,使学生明了教学的目的;每一次教学结束之前,将本次教学呈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之,根据记忆保持效果规律安排对媒体教学软件界面的信息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各媒体要素的特性,遵循认知心理原则,运用各种视听媒体元素,构建学习者能迅速沉浸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界面软件设计成败的关键。以此为导向和出发点,教学软件设计的多数问题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彭聃龄等,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3]周守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心理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05,(2).
[4]刘亚平,郝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4.
[5]程素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2002,(5):14-15.
[6]廖树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4,(6):144-145.
[7]微小彤.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4,4(13).
[8]邱文祥,詹惠茵.网络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总(236).
[9]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01.7总(174).
[10]李康,梁斌,蔡兴勇等.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2-23.
[11]R.赖丁,S.雷纳著.庞维国翻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12]Jeanne Ellis Ormrod著.彭运石,彭舜译.教育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普通心理学实验作为心理理论的基础,会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心理规律,从而检验心理教学理论的准确性。因此,在心理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一、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教学尤其要抓住这个要点。恰当的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而且,利用心理学实验展示,学生可获得理论过程与结果,吸引学生对实验与理论的关注,使学生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的许多实验装置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如:由侧抑制导致的马赫带效应、深度知觉的实体镜、做注意分配的双手协调器、人工概念形成的叶克斯选择器等。
表1演示马赫带现象的纸盘以马赫带效应为例,马赫带效应:是在一电动混色轮上,用一个圆盘、内是一正六角形制成,正六角形内是白色的,外围是黑色的,混色轮高速旋转形成的。如图所示:在旋转状态下,黑白相间的A点会形成非常暗的一条带,B点会形成非常亮的一条带,这两条带子既是所谓的“马赫带”,由侧抑制导致。课上老师如何讲解关于马赫带的问题,学生都难以理解,到实验室一做这个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马赫带效应的现象。由此,学生掌握了马赫带效应的理论,并连带对其他心理学理论有更深的体会,心理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提供适当感性知识满足学生好奇心
在心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因学生本身并未深刻了解心理学知识,对复杂的情况也无法用心理学解释。此时,若心理学老师能够适当结合心理学实验,以实验为核心呈现现象本来面貌,学生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性知识,并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以短时记忆为例。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给出一系列电话号码,然后让全班学生体验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因为短时记忆记录的信息通常是 0.5-18秒,远远低于1分钟。而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平均值为7±2个。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笔者给出的是一组无意义的音节,一旦超过7±2范围,学生的记忆就会发生失误。但如果给出的一组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音节,则学生的记忆广度明显增加。这也符合短时记忆强调的意识性。即人们在记忆材料时会将信息转化成视觉编码进行记忆的。实验后,学生获得短时记忆的感性知识,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心理教学效率。
三、全面提升学生实验与观察能力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普通心理学实验,可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转化的生动、直观且有趣的实践。在心理学实验中,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对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会更认真倾听,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学生会对实验顺序有更深刻的记忆。由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大大提升。为更好地验证这一点,笔者曾在心理教学课堂实行了图形与句子类型、句子理解速度的关系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率先强调正确肯定句子(TA)与图形研究,发现图形匹配速度最快达到了1秒左右;而后,再进行正确否定句子TN)与图形研究;其次,错误肯定句子(FA)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最后,错误否定句子(FN)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实验步骤结束,得出结论:TN=FA+FN-TA。这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步骤严格,注意事项多,笔者一一解说,并在实验过程中偶尔提出相关疑问让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显著提高。且通过这项实验,观摩性的心理学实验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体验更深刻,因而同行老师可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心理教学。
四、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普通心理学实验与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不同,其实验材料更多来源于人本身而非可触摸的实验材料。因此,普通心理学实验的取材更方便,直观性更强,被试者体验更深刻,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更符合理论。学生本身也可动手操作部分普通心理学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能获得大力提升。例如在学习 STROOP效应时,念字和命名是非常常见的认知过程,学生相互之间可直接进行实验。
笔者所在班级的A同学和B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刺激字和书写字体所用颜色相互矛盾时,字的颜色会干扰字义的认定。但C同学在做同样实验时却未发现这种情况。为了再一次验证,笔者又邀请D、E两名学生完成七项被试任务。其中D负责念字,E负责唱色,并各自记录所用时间。全程以拉丁方设计避免实验练习或疲劳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字义不会受命名干扰。因该实验全程由学生自身操作,老师从旁指导,使得学生在获得实验结果,理解心理理论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会就自己的实验过程或结论提出疑问,亦或创新实验方法,有效提升了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