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

第1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正经历着从计划到市场的全面转变,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投资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加强和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简称IRM)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外部股东与内部经理层之间的沟通,获得投资者的长期支持,还有利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升上市公司价值。

国内外公司治理的实践中,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的存在可以制约管理层产生不当行为,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公司价值。因此,有效、合理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对企业的良好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并完善相关治理结构,以满足新的市场需要。

然而,我国IRM正处于探索和逐步发展阶段,缺乏针对董事会特征的研究。有必要对董事会特征与IRM的有关文献进行系统评述,使二者的内在联系更清晰直观。

二、董事会特征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IRM的核心是信息披露,通过信息披露可以实现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投资者最关心公司披露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而且还包括广义的公司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以及市场活动信息。然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给经营者营造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股东监督权力被弱化,股东利益极易遭受侵害。因此,董事会制度作为监督与约束经理行为的内控工具便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评述:

(一)董事会规模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董事会规模是指公司董事会中的董事人数,董事会规模直接影响了董事会的决策和执行效率,Jensen(1993)认为,与大规模的董事会相比,小规模的董事会在信息沟通上有着比较优势,可以更高效的发挥监督职能。Lipton et al(1992)也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会随着董事人数的增加而提高,但过多的董事所带来的协调成本和组织过程的效率损失将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这种缺乏效率的大规模董事会反而更容易被经理人所控制。所以他们提出应限制董事会规模,建议把董事会的规模控制在10人以内,最好8至9人。

刘立国和杜莹(2003)等选取了因财务报考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董事会特征的角度,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大规模的董事会会削弱董事的监督能力,增加成本,降低财务信息质量,提高投资者所获取的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独立董事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指的是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Dechow,Sloan and Sweeney(1996)、Beasley(1996)、Persons(2006)等实证研究表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多数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更低,独立董事的介入有助于加强信息披露,而且随着独立董事数量的增加,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提高。此外,Beasley(1996)发现,随着独立董事持股比例的上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高。

常艳丽(200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并没有起到促进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作用。陈国辉等( 2009) 通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人数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财务独立董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财务独立董事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没有正面的影响。

(三)独立审计委员会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在于,从财务领域对公司的会计行为、财务报告进行监督,确保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审计委员会在公司财务呈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与财务舞弊行为密切相关。

El-Gazzar et al(2002)通过分析企业管理层责任报告发现审计委员会活动和内部控制对管理者的自愿披露行为有重要影响。Dechow,Sloan and Sweeney(1996)Abbott,Park and Parker(2000)、吴清华和王平心(2007)等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可以有效抑制公司管理层的财务舞弊行为,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披露质量。而Beasley(1996)、谢永珍(2006)等实证研究则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没有恢复公众对财务报告的信心,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与否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2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关键词】国家审计 角色定位 分析研究

国家审计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实行已经将近二十多年,虽然国家审计工作,审计的实施者依然是国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转型,其角色定位却已经伴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也渐渐延伸到财政的绩效方面,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完善必须重视的,对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的功能完善和提升将带来重要的价值。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方面,提出个人的分析与探讨。

一、国家审计角色定位存在的矛盾

首先根据现实特征,国家审计在实行过程中往往以核心作为核心,进而导致审计工作与一些司法部门存在职能的重复,也让自身定位尴尬,存在较多的矛盾。一般来说,我国司法体系的角色定位就是执法监督,主要是针对社会个人或者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审查,而且司法机构是我国法律权威性的体现,所以职能也是无法调整的,而国家审计若以合法性审计为主,那么角色定位往往存在一定模糊性,即一些针对性的监督职能未能体现出来。当然,在合法性审计的流程中,国家审计难免会与司法监督部门存在职能冲突,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违法案例中,如果按照职权进行划分,国家审计却缺乏关键的司法权,进而导致审查处一些重要问题却无权处置的尴尬地位,这也导致违法监督工作无法迅速落实,因而,审计合法性也是国家审计必须要具备的职能。而且市场经济的冲击愈加剧烈,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在不断扩增和延伸,而在强大的收支运作过程中,要在保证财政收支的效率和合理性,国家审计的角色转型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运作。

二、国家审计角色定位方向

(一)财务审计角色

如果追溯到国家审计设立时的最初目标,首先需要体现的应当是对财政信息的审计,初期主要是注重合规性审计,到了后期才会转变为绩效审计。当然,无论在哪种审计过程中,国家审计势必会审查出一些违法行为,但是其本身不具有执法权力。所以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置,应当是移交相关司法部门,所以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应当不包含违法监督行为以及执法行为,应当需要格外注意。

(二)依据预算法案

预算法案也是国家审计的基础,虽然其名称为法案,但是与其他具有明显的差距,而其产生都需要国家在财政年度审批,而且财政实际的收入则需要每年编制,然后审批,如果法律定制完成,则长期内不再更改,而且法案本身具有法律效应,主要体现在财政预算方面如果存在违背法案的行为。另外,如果在预算过程中行为未能实现,则不能判定为违法。因而,预算法案在合规性审计的体现主要是政府以及项目部门是否根据预算法案标准进行预算,而且偏离标准的因素是什么,应当如何调整。当然,这些审计问题并不能作为违法行为的判定。而绩效审计的进一步拓展,就是对预算收支的合理性、效率性以及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估。另外,基于绩效审计,二次或者多次对以合理性、效率性以及效益为目标的管理进行评估,则以上评估流程都不能作为合法性审计的流程范畴。

(三)对比报告信息

在国家审计的流程中,审计的目标单位或者项目都必须提交相关的会计报告,而且国家审计还需要了解预算法案的落实情况,并且将会计报告的数据与预算法案的标准进行比对,以获取预算过程中的误差。所以,此刻最需要注意的应当是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且审计过程必须要了解这种真实性,就需要国家审计具有鉴证职能,而且考虑会计报表鉴证的专业性较高,政府部门只能通过国家审计进行,而且司法部门无法担当相应工作。另外,考虑到鉴证过程需要相应的凭据,即如会计规定或者制度等等权威性的法规认定,而相关审计人员则需要根据不同环境针对会计要素进行灵活的确定和计算,但是这些判定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的,也会导致报表鉴证与违法鉴证差别显著,也要求国家审计对会计报表鉴证工作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审计在诸多政府部门财务的监督管理地位是不会动摇的,但是考虑到以往国家审计在财务合法性审计中的地位尴尬,特别是对于监督职能与执法职能的界定存在模糊性。而且与一些司法部门甚至存在较多的职能矛盾和冲突,则更需要明确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范围,最后在审计流程的合法性与效率性的同时,国家审计的职能也应当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应当强化角色的转型以及职能划分的细化,进而发挥出国家审计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一、引言

我国在各种会计规范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规定,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令人堪忧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开信息,2011年52项,2010年48项,2009年57项,2008年49项,以上数据还不包括未被证监会调查发现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

作为会引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存在严重缺陷。会计信息质量也取决于股东,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强大的有关内部人员处于一己私利的考虑,可以利用其有利的职权关系,影响财务人员的行为,从而影响和控制会计信息披露的形成。

二、文献综述

1.股权结构。(1)控股股东的性质。梁杰、王璇、李进中(2004)认为,控制股东为国有股,容易出现利用行政手段控制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出程度。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在文章《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实证研究――来自上海、深圳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上论证了国有股比例与会计舞弊不相关。(2)股权集中度。La Porta等(1998)的实证研究和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经过实证分析都得出结论:股权越集中,越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大股东会因为利益的一致性,利用自己强大的权利并联合起来操纵会计信息报出的情况。

2.董事会特征。(1)董事会规模。从这一角度探讨与会计信息失真可能性的关系,之前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的观点或者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Zahra & Pearce(1989)研究发现,董事会的规模越大,控制管理层行为的效果越好。而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实证研究――来自上海、深圳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认为:董事会中董事的人数会对董事会的职能,规模过大则有可能会引起董事会的行动过于迟缓,内部容易产生分歧和监督职能不断弱化等现象。(2)独立董事比例。孙永祥、张融(2001)、秦玉池等人(2000)都提出执行董事比例过高会使得董事和不易掌握公司关键信息,董事会职能弱化,从而得出结论执行董事比例与会计舞弊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3.监事会规模。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得出结论监事会的规模越大,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夏文贤、陈汉文(2005,2006)发现,设置审计委员会,就是在公司内部设置了一重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屏障,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5.CEO两职状态。Forker(1992)发现两职合一与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CEO和董事长两职合一会威胁到内部控制质量和信息披露质量。Ferdinand A. Gul q, Sidney Leung(2004)指出,CEO双职性与企业自愿披露水平较低有关。然而,对于那些拥有较高比例外部董事的企业,CEO二重性与企业自愿信息披露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减弱,这一点表明非执行董事的专业知识减弱了执行总裁的二重性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

三、启示

1.股权结构方面。首先,“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源,应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改善股权结构,为了避免大股东操纵公司会计信息,建议股权不要过分集中。其次,为了增强管理层的责任心,高管应持有公司的部分股权,充分利用股权激励的作用。

2.董事会方面。(1)发挥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作用,保证董事会职能由董事会行使,而不是董事长独断专行。(2)首先,鼓励董事持有公司股份,这样有利于增强董事的责任感,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其次,要保证独立董事的高度独立性,要与公司的内部董事、公司管理者独立;再次,在合理范围内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使其能够发挥对内部董事与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

第4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能定义为“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所以,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即表明会计“能做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会计职能也在相应扩展。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也产生了分歧。这集中体现在对职能数量的看法上。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就在较大范围内对会计职能展开讨论,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到“七职能说”,“八职能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渐趋式微,其原因是任意增加会计职能,反而会造成各项工作的混乱。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1985年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也对此予以肯定。这里,笔者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一基本职能,从其实现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重新加以认识,展开深一层的讨论。

就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的关联关系而言,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离开了核算就无所谓会计,监督也无从谈起,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而离开了监督,会计就失去了生命,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灵魂”。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能使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目标。

二、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任务

现代会计的核算职能是现代会计工作的基础,它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又是会计部门参与决策的依据;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又服务于投资者,以及与企业工作相关的财税、金融及审计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抽象反映就是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会计对象,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可将其归纳为七类。它包括:(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四)资本、基金的增减;(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三、会计监督职能基本要求

追溯历史,人类会计监督思想的产生与从会计监督方面认定会计的职能,起始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阶段。其主要历史原因,是在此期间社会生产由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具体表现集中在“成本控制”思想、方法及其理论的萌芽方面。会计监督意指会计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经济业务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以及公共财产的完整性的监督。《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四、强化会计基本职能

了解了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一基本职能,让笔者更加清楚应该从一些可控的因素上提出和采取一些切实的有效的措施,增强会计职能。

(一)当前,我国发展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随之会计核算职能也出现问题。首先,在广度上,不少私营、个体企业尚未建立会计账簿,会计核算尚未普及。这样,一方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也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应做到只要有经济活动,只要有货币收付行为,就应当从会计上加以核算。至于采用何种记账方法,建立何种账簿,是否进行报账,应视会计主体的不同情况而定。能够采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应尽量采用,保证核算的规范和指标可比,优化会计核算职能。其次,在精度上,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尚待改善。传统的低文化会计的思想仍然存在,高学历、高能力的会计专业人员还是不能满足现有要求,同时,职业道德也需要后续教育的培养。这些都给我国的高等财经学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尖端的会计人才,更好实现会计核算职能。再次,从世界范围看,对国际会计准则借鉴不够。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其要求是:国际相应性,会计工作采用了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国际规范性,会计工作的组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上是可比的;国际适用性,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所采用的方法在国际上普遍适用。应该指出,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这也是我们优化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要求。

(二)在明确会计监督的内容之后,若把会计监督放到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中,审视其质量,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73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现在,在会计核算中伪造、编造会计凭证,建立账外账的现象屡有发生,多数是由单位的会计人员或受指使、或自己所为形成的。让造假者去查假、打假,其结果不难想象。会计主管部门不应袖手旁观,不能仅仅充当制度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应当介入到会计监督之中,弥补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监督的不足。其次,现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新的会计制度的实行,对客观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发挥了抑制作用。但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只能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来约束。新修订的《会计法》,虽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治理,靠会计人员娴熟的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在日常核算中的自觉恪守。新闻宣传部门要披露打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实案例,宣传严格执行政策、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为会计人员营造一种守法、护法、执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采取措施,加强会计基本职能

1、扩大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积极推广会计终身教育。学习是工作之本。尤其经济发展迅速,要求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走在前列,这强调了会计人员学习的重要性。从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广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及其它各项素质。只有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了,会计的职能才能充分发挥。另外,还应该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使会计人员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可以应付各种复杂问题。

第5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一、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和效率评价原理

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是矛盾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会计委派制是现实中矛盾的产物,《会计法》、《公司法》明确赋予企业决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自主权,然而现阶段,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他非国有小股东的 “沉默”(“沉默”源于力量弱小、分散而联合成本较大),加之经理市场、会计人员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企业监督弱化,赋予的决定会计自主权反而成为企业经营者控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现“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手段,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而国家所有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被动一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风险。解决这一矛盾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强化财政、税务、审计部门监督以及注册会计师监督等“外部人”监督职能,防范“内部人”道德风险,然而由于“外部人”与“内部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两端,“外部人”的博弈成本是高昂的,“外部人”获取信息对称的努力总是滞后于企业信息的变化和更新速度,同时现行的外部监督机制及其介入企业会计信息的方式是事后监督,时效滞后,无法从根本上防范带有过程性特征、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的“内部人”道德风险,监督起作用时,损失已无法挽回;另一途径则是通过实施会计委派制,分化瓦解“内部人”控制阵营,将会计纳入所有者或出资者阵营,实时监控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财务状况,实现基于信息对称前提下的企业“内部人”之间的博弈,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责任主体相互制衡机制并与外部监督要求有效衔接起来,控制和防范“内部人”道德风险,其代价是,阻滞了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组成因素的内在联系,使会计职能外化于单位法人,导致与单位法人目标不一致时的机制风险。在当前环境下,显然第二种途径,即实施会计委派制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现实选择。

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对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主要有委派财务总监制和委派会计负责人制。财务总监制,由财政(国资)部门向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委派财务总监,进入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独立行使财务管理监督权,监督国有资产营运、重大投资决策、审查会计报表,对重大财务收支和活动实行与总经理联签制度,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和发放,并对其定期考核与轮岗。委派会计负责人,由财政(国资)部门或财政(国资)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向中小型企业委派财会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按“统一管理、统一委派、分职任免”的办法进行管理,对委派的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工资福利等统一管理。

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的效率评价原理。我们要判断一种制度的效率,就是要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的比率并加以评价。对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成本主要由委派制度运行成本、企业“内部人”博弈增加企业运行的成本及其可能引起的机制风险导致的损失、与外部监督相衔接而减少的外部监督成本三部分组成,而收益则主要由因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水平而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带来的收益、因强化财务监督遏制违规违纪现象而减少的损失两部分组成。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可以根据这一效率评价原理选择相应参数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作为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决策依据。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和效率评价原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是政府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的一种自我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则不像对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那样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就是政府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政府职能外延的载体,是广义上政府的一部分,因此,对之实行会计委派制只是政府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的一种自我完善,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产权矛盾。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目的在于以制度确保会计人员正常行使核算、监督和管理财务活动的职能,坚决抵制单位领导的错误指令,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可分为直接管理形式和集中核算形式。直接管理形式,是以政府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组织人事、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集中核算形式,是在保持单位资金使用权不变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机构和银行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资金结算,统一发放工资,统一财务公开,统一管理会计档案的一种会计委派制度。从实践看,两种委派形式各有利弊,但集中核算形式显然更具有理论上的纯粹性和典型性,因此在这里,笔者选择它作为讨论会计委派制效率的样本。

集中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高级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基本运作方式是在保持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资金使用权不变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取消会计岗位,撤销银行账户,其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行政经费、事业费、专款的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核算中心办理和承担。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其本质是政府直接介入单位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打破“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从源头上控制了资金收付,强化了财政监督管理,从制度上防止了单位任意支配资金的可能性,并对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编制部门预算起到信息反馈和决策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不应忽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面临的一些基本,首先是制度矛盾,会计集中核算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分离开来,分别由核算中心和单位行使,一定程度上使得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弱化,同时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种职能基于利益目标不同的反复“博弈”,产生交易费用,单位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是机制边界,由于核算中心的规模是有限的(这主要取决于实施集中核算的成本和收益比较),过大的、过于复杂的资金活动量往往使会计人员疲于应付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无力兼顾动态单位财务状况而实现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决策机制的有效运作。

第6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约束机制;社会目标;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30-01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逐步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反馈已成为必然。

1建立会计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整顿当前会计秩序,明确会计职能的本质特征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我们理想中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和运行,出现了许多目前管理制度无法控制的空隙。其结果是,普遍出现经营者利用当前所有者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监督不力的空隙,制造虚假财务信息,会计报表的数据、信息随经营者的主观意志而被肆意修饰,由此带来投资者权益遭受侵蚀,国家、职工和社会公众利益被忽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贪污腐化屡禁不止、社会分配苦乐不均等现象。因此,在现阶段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除了从经营者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外,尚负有向所有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集团或者个人提供会计信息的责

任。

2建立会计的社会责任,是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前提条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实现了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的相互分离,所有者除了以选择经营者、参与重大决策等方式影响企业行为外,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会计人员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上,在不违反国家法规的前提下,以维护企业利益为己任,通过具体的业务处理,确保法人财产的安全、完整和增值。当前,整顿会计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理应健全对企业的外部约束和监督制度,然而,外部的约束和监督的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的行为来体现。因此,建立和加强现代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前提条件是增强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及时向社会提供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和取得社会各界信任,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

3建立会计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经营管理职能

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职能应该回归企业,会计人员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然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企业微观利益和社会宏观利益从短期看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是,企业追求微观利益的前提条件应该是不损害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管理的目标不仅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且要兼顾社会成员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维护。会计人员客观、真实地向有关各方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不仅向社会提供了所需的服务,而且也便于社会各界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是企业综合形象的展示和披露。

4建立会计的社会责任,可以促使企业行为合法化和合理化

随着改革的深化,各方面利益关系不可避免会发生剧烈调整和波动,而由于权力和信息的非均衡,一部分集团的权益极易受到侵犯或忽视。因此,会计信息除了应该向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和政府提供以外,还应该向消费者、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等社会集团提供,以便于他们能够从自身利益角度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发挥监督职能。这样,通过信息披露面的扩大,来帮助有关利益各方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约束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之上。

第7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关键词】 董事会治理; 审计意见; 影响; Logistic回归

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审计工作结果最为集中、凝练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不仅能使政府部门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更能帮助股东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投资决策。其一定程度上也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另外,《上市公司章程指引》指出,董事会具有“向股东大会提请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职权,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负有解释说明的责任。因此,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结果,从而关系到公司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本文将以2009—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揭示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的各指标特征是否能够影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董事会规模与审计意见

Jensen认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董事会成员间的沟通和协调问题就会增多,董事之间的“相互仇视和报复”现象会增加,可能会削弱对CEO的监督,导致控制管理层的能力下降,决策有效性降低,无法有效监控会计信息质量,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Yermack利用1984—1991年间福布斯公布的美国500家最大公众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差,而且,绩效较差的公司被收购或兼并后,一般都会缩减董事会的规模。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董事会规模与收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正相关。

(二)董事会独立性与审计意见

董南雁等认为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可以减少经营者通过控制董事会而合谋剥夺所有者财富、占用公司资源谋取更多私利的可能性。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对公司的监督力度就越大,有利于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从而保证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公司收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独立董事的比例与收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三)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意见

董事会通过董事会会议的形式形成决策和行为,来完成对公司经理的监督,使经理层依据股东利益行事。虽然董事会会议召开的次数可以看作是董事会活跃程度的一个度量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经理层对报表造假的可能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董事会增加会议往往在股价下跌之后,较频繁的董事会议可能意味着公司内部有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董事会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承担着“灭火器”的作用,而不是事前的防范。因此董事会会议的增加可能意味着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收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正相关。

(四)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情况与审计意见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自由度,降低企业的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也很可能会导致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滥用权力,进而削弱董事会监督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性。Fama和Jensen认为,两职分离的领导结构有助于解决公司中剩余风险承担和控制分离带来的问题;Lipton和Lorsch认为,如果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就难以完成其相关的职能,从而推测,当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合二为一时,就会导致内部人控制董事会,成本增加,从而增加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4: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与公司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正相关。

(五)董事报酬与审计意见

在我国董事声誉激励和股权激励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薪酬激励仍然起主导作用。Beasly认为要使董事会的监控有效实施,不仅需要董事成员具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需要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激励;Spatt指出,由于董事的冲突问题,在适当范围内增加董事报酬将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履行职责,由此推断增加董事的报酬有利于激发董事的积极性,加强董事对管理层的监督。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5:董事报酬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六)董事持股比例与审计意见

美国全美公司董事联合会认为董事拥有相当数量的所有权份额可以在董事、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更强的联盟;默克发现当董事会成员持股保持在一个合适水平上时,公司的托宾Q值为最高。因为董事作为股东,有很强的动机行使监督权,正是这种对权益的所有权创造了有效的,为使这种机制持续下去,董事必将再次成为股东。由此推断董事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可以激励董事努力工作,起到更好的监督经理层的作用,加强公司的治理,利于公司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6:董事持股比例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二、实证模型与数据获取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审计意见与董事会特征之间的关系,本文将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实证模型,估计模型的表达式为:

Y=Ln(■)=β0+β1Size+β2Inde+β3Meet+β4Daul

+β5Sala+β6Hold+■βiControli

其中P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及预期情况见表1。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本文以2009—2010年沪、深两市1 83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类、被特别处理、发行BHN股、数据异常和无法获取等公司样本,最终得到有效观测数据2 845个。本文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于CSMAR和WIND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等财经网站。考虑到2007—2008两年上市公司数据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影响研究目的,选用了2009—2010两年作为研究时间窗口。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与单因素分析

表2列出了样本公司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董事会规模的均值都在8—9之间,说明我国的董事会规模基本符合《公司法》规定的5—15人,只有少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偏小;董事会独立性的均值为0.36和0.38,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符合我国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的规定;被出具标准意见上市公司和被出具非标准意见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情况这两个变量的各方面数据相差不大。

从表2还可以看出,被出具标准意见上市公司的董事报酬比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高,并且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董事报酬的标准差远大于被出具标准意见的,可见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的董事报酬较低且差别大,初步推断董事报酬和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被出具标准意见的公司的董事持股比例比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高,初步推断公司董事的持股比例与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

从单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报酬是公司被出具何种审计意见较强的诱因,而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持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被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的影响相对较弱。

(二)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对模型的拟合度检验,Nagelkerke R2为0.432,与二分变量最佳拟合优度0.333相差不大,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在统计学上有较显著的意义。表3是按研究设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可证明假设3;董事报酬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假设5成立;只是我们发现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董事持股比例与审计意见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即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正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董事持股比例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的召开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增进董事成员之间的交流或者设置战略和监督管理层从而增强公司的内部治理,加强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是董事会往往在公司绩效方面出现问题,业绩下降之后才召开会议来解决问题。董事会会议的频繁召开已经成为了公司困难时期的一种反映,是发现和消除隐患的措施,而不是提高治理的前瞻性措施。因此董事会会议频率的增加会增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董事报酬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表明,对董事进行报酬激励是调动董事会成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董事成员的薪酬激励,可以提高董事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可以加强他们对公司战略设施的部署,加强对管理层监督的力度,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履行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控职责,减少管理者的财务舞弊行为,使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减小。

四、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影响,其中,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报酬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和董事持股比例与审计意见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显著性。但这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完善董事会的激励制度,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定期总结,把召开董事会的主要目的转移到增进董事之间的交流,加强对公司现状的全面了解,监督管理层,制定相应政策,部署战略计划,使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使得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设,加强独立董事对公司决策的参与度,增强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的信息对称性,发挥独力董事的监督职能。

总之,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解决上市公司出现的违规问题,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等重要责任。健全的董事会机制必然会提升公司的治理能力,使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更加愿意出具标准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 张俊瑞,董南雁.公司治理与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6(11).

[2] 向锐.董事会特征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

第8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探讨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运行中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客观评价,以促进其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在各类经济事项中有效推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带了相应的挑战,如何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成为当前审计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时期,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和不断变化,企业必须适时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来适应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步伐,必须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以促进企业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审计所缺乏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制约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是新时期内部审计职能建设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首先,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保证内部审计部门、专职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同时,在董事会之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垂直管理,并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保证内部审计充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设立独立的审计监察部或内部审计管理部,配备与公司规模相适应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并满足每年的基本内部审计覆盖面及一定时间期限内的轮审工作要求,有效防止审计舞弊现象,以确保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企业设独立审计部,负责公司内部审计。审计部受审计委员会指导,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审计部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同时,审计部应当保持独立性,不能于财务部门的领导之下或者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另外,可采用内审人员的“统管自聘”模式,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二、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发挥内部审计的经营管理职能作用

新时期,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需求及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及时、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新形势下,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经营管理职能作用。

(一)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按照“提前介入、前程跟踪、始尾相连”的思路,根据“全面审计、重在预防、依法监督、”的要求,严把“前移审计监督关口”防线,由过去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跟踪审计模式转变,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提示,并将落实整改贯穿于跟踪审计工作全过程,促进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建立跨部门审计数据库,开启“联网实时监控”审计模式。通过联网审计,审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获取联网单位电子信息数据,运用预警、监控、审计分析等功能软件,对联网单位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全过程和实时监控,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运行进行实时监督,有问题系统立马就会预警报错,这样可以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能够及时发现、纠正和预防权力运行中的违法违规等行为,实现对权力更加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三)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审计。计算机系统能够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劳资、仓库、销售、生产等会计资料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从而促进审计人员能够以网络查询、分析和检查的方式,对内部以外的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实施经常性、即时性审计及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审计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远程监控,从而体现审计工作的办公自动化。

三、加强内部审计转型,发挥内部审计服务与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

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对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范围包括企业的制度、生产、管理等全领域多层面。其目的是加强企业经营的管理,防止出现企业内部漏洞,是效能等于监管。它的最终期望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内部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在监督中服务的工作,也是在服务中监督的工作,其实际上,内部审计监督被提出作为突出重点,就是为了满足内部审计服务的效能性。它是对企业内部人员活动的支持和制约,是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企业的枞横方向上依附的监控器。内部审计是单位的审计监督,综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本着内部管理的完善,根据单位的管理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内部审计对于外部审计来说,内向性的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是对企业内部进行检查和评审,是对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提供审计参考。当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检查出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之后,会进行相应的处理或处罚,这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目的是通过内部审计来督使企业各部门的活动规范化和管理完善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有效地减少了违规操作和违纪现象,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内部审计和被审计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也只能通过建立共同方向,才能使得内部审计服务和内部审计监督达到高度的统一性。

第9篇:会计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 

 

1 国外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以查找错误为导向,单纯的监督、控制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警察”角色,发展至今日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 

1.1.1 以“控制”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20世纪40至60年代,在内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 

1.1.2 以“流程”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内审职能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变成以业务流程为关注点,对组织内关键业务流程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 

1.1.3 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演进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应时而出,主要关注对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的风险的辨识,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1.1.4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是包含了财务管理、业务经营、流程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功能或某一区域。 

1.2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早在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内部审计的定义虽几经变迁,但“独立”作为内部审计的显著特征一直被包含在有关定义中。根据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2003)也指出,恰当的报告关系对实现独立性、客观性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义务的必要因素。IIA进而提出“双报告模型”。IIA建议:CAE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的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另一位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 

2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后,就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为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级逐步走向职业化。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的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