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第1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文化活动

所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指我国人民群众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自发性质的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在随之改变,而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各种矛盾,都影响并制约着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只有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才能综合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我国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代表着我国总体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加大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执行力度、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有效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提高群众的道德品质

做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群众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与新兴文化,还可以逐渐塑造群众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我国基层群众的总体道德素养。群众在进行文化活动过程中,会不断接收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修养及思想品德。

(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如果经济建设是我国居民的物质保证,那么文化活动就是我国基层群众的精神食粮。在保证我国居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群众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会使其生活缺乏动力和幸福感。各种文娱活动都能够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帮助人民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基层群众调节自设的文化结构,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娱乐的重要文化方式。在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国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准确把握文化工作的群众基础性。我国群众文化工作都比较面向大众,文化活动一般都是在学校、岗位、街道、社区、乡村等一些比较基层的机构或场合实施与开展,这就要求群众能够适应这些机构,并参与其中。

群众文化工作应具有针对性。我国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类型十分广泛,且群众的性格、爱好、文化喜好、性别等各不相同。因此,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采取“因类施教,因地制宜、因利致导”的原则。

群众文化活动在执行中应强调细微性。群众的文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关规定严格且有序的执行,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我国未来的文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对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具体内容的思考

(一)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项目都是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在开展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项目时,应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对活动的满意程度,以人民的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真正做到“服务于民”,牢牢把握群众的发展方向,始终将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增强群众文化的时代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少数的娱乐项目,为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国家应努力做好群众的文化工作,保持群众文化的时代感与鲜活感。只有满足群众当下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让文化活动蕴含更深厚的乡土人情,才能获得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首先,在执行群众文化活动时应准群把握时代的发展动向,清楚当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特点。其次,在凸显文化时代感的同时,应积极创新,使文化活动在发展中求变化。

(三)扩大群众文化的建设队伍

为加强我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应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积极扩大群众队伍。首先,应加强群众的文化管理,制定相关岗位的管理条例和制度,要求岗位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能力与资格,规范岗位职责。其次,文化内容的基础建设需要更多人才来支撑,国家应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从而促使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活动的建设中来,构成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四)建立完善的群众文化管理机制

一个国家只有将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做好,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准确把握“监督、服务、规划、协调、”等各种职能,理清文化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科学完善的群众文化管理制度。首先,政府应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在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积极推进并倡导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严格按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执行文化活动、开展娱乐项目。其次,政府应加大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发展人民的文化事业,保证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总而言之,为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加强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了解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发展群众的文化事业,在城乡的各个地区积极开展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及娱乐项目,使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金亚美.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24(2).

第2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乡村图书馆 图书馆管理 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92-02

一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乡村公益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它是促进乡村文化站功能发挥的重要途径。乡村图书馆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其接受和运用科学知识能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必须着力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设好乡村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

二 乡村公益图书馆的建设缘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及农村社会整体状况也获得了发展,但是农村的阅读现状不甚乐观。乡村公益图书馆应立足农村,专注于乡村公益图书馆建设,拓宽农民和农民子女的阅读视野。改良农村的文化生活土壤,进而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贡献力量。乡村公益图书馆将改变农村阅读,将让农村的孩子把有书读视为宗旨,让家境贫困的孩子能够有读书的机会。

三 乡村公益图书馆的宗旨

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宗旨,是要在乡村地区找到一些不屈的向上的灵魂,慰藉他们的孤独,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打开一扇门,并为其精神发育提供必备的精神食粮。

四 乡村公益图书馆的工作方式

乡村公益图书馆作为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其工作方式是:在中国选择一些县级地区,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公益图书馆网络,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系列教育、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拓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的长期追求。

五 乡村公益图书馆发展构想

1.图书馆建设构想

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乡村图书馆,和一些散落在各个村子里的小书屋(小书柜)构成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框架。

小书屋是完全独立的小型图书馆,这个建设可能比较吃力,无论是图书还是当地的志愿者,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考虑建立,而小书柜相对来说比较简便易行,小书柜设立在当地的小商店中,由书屋与店主协商后,店主同意执行书屋的各项制度,并且承诺不收费的情况下,由书屋提供图书,商店提供柜台并管理图书,书屋定期调查,并提出意见。如果有牟利行为,即收回图书。将一部分主流图书集中起来成立书屋乡村公益图书馆的主馆。按照阅读层次和阅读人数的不同,将一部分书分流在在小一点的书屋(书柜)里,成为各个村庄的一个小的读书阅览点。一方面方便了读者,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在当地人力条件以及读者大众相对集中的条件下,按照书屋现行模式开办新书屋,并做好协助管理工作。

2.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构想

建设一个以乡村公益图书馆为中心的农村社区文化中心,成为农民的学习和活动中心,成为农村农民和农民子女了解世界、认知社会的一个文化中心,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农村提出实践意义。这个中心包括乡村多媒体教室,可以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以及播放电影,提供社区农民活动的场地和设备,成为体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面貌的一个核心展示平台。

六 目前乡村公益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1.场地问题

第一,经费不足。由于经费不足,只能利用农村现有的建筑资源稍加整饬而成,这些建筑资源包括:

村两委办公室。条件好一点的村庄,有几间两委办公室,包括广播室(可能兼民兵室)、会议室、办公室、活动室等,这些房间的利用率一般都不高,在这些房间的任何一间摆上书架即可完成一个图书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书架,将书整齐堆放在桌面上也可以。

村小学教室(图书室)。一般情况下每个行政村都会有一所或大或小的小学,由于计划生育的落实,现在入学儿童人数普遍降低,很多校舍空置。而且一般学校都会有一间学生图书室,可以考虑将这些图书室利用起来。

农村小卖店。小卖店一般位于村庄较热闹的地方,在其周边通常也会有很多村民在那里闲坐,如果小卖店有足够的空间,应该是很好的选择。

村民的房舍。如无其他选择,可以探寻处于村庄中心的农户,看是否有合适的地方,但通常对村民的借阅积极性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经费充足。经费充足,只需五千元左右,就可以在村庄的中心位置村民较集中的地方盖一间15~20平方大小的图书室。

2.图书问题

在目前书价昂贵的情况下,从市面上购置肯定不现实,农村为图书室掏钱的可能性不大,要有外力的支持才行。

从出版社入手。其经验,如前所述,北京已有志愿者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现在需要大家形成合力多发掘出版社资源,并将这一工作系统化、制度化。

网络募集。网络的社会动员力量是很大的,但目前分散邮寄图书的成本问题还不好解决。可考虑建立乡村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分省分区分县建立网络集散中心,在县一级与县图书馆或文化局合作建立图书集散点。

商业募集。较大的图书公司通常会有大量的库存图书,它们在各地城市也有网点,这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图书管理问题

就目前而言,志愿者缺乏图书管理专业知识,书目的分类等不科学,但是日常的图书归类以及管理仍然很琐碎,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图书管理员是一个全职的人员,尤其在目前的形势下,志愿者就比较吃力。因为是公益,没有办法给管理员支付生活费用,这个问题比较棘手。

在农村,寻找出没有成本的管理办法有:(1)发展农村志愿者。将一个社区中热心家乡公益的人发展出来,由他们来管理图书,他们应该是很乐意无偿地来做这件事的。(2)动员小学生志愿者。小朋友的志愿精神是天生的,只要有组织动员,他们可以有很大的热情来管理图书,因为这能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一般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担当此任,如组成4~6人的管理小组,两人一周轮流一次,每周六日下午开放。

七 对于乡村公益图书馆的思考

乡村教育不仅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求知的窗户,而且也使孩子们更好的流向上层社会,使“下流社会”的现象有所改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历来不缺少教育理论家,缺少的恰恰是实干家。和大多数其他公益组织一样,缺少资金。

再一个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的后遗症。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但应试教育这颗毒瘤限制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很多农村家长(城市家长也一样)往往认为孩子去图书馆看书耽误了学习考试,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孩子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使初中的孩子尤其是初三的孩子往往迫于各种压力只埋头于书本知识。而中学校长也片面追求升学率更导致了乡村图书馆事业开展的艰难。作为公益组织,乡村图书馆的存在就是要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最终目标是消灭社会问题。因此就农村教育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要改变农村的现状,需要各公益组织齐心协力更需要社会整体人文环境的改善。

我国政府对公益组织注册有严格的限制,但扶持力度不够,与国外相比政府做得还不够多。也许从严禁非法集资的角度讲似乎还有些道理,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挫折就放弃改革。

乡村图书馆的各项管理仍有待完善,如资金、资产和预算管理等。流程和风险管控也应该跟上,虽然不能和企业相比,但如果按照企业的模式去做,相信公益组织会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 ,2007.10.24

第3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群众文化建设面对全新的形势其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就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和其面对的困境展开分析,就如何加强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一、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

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有能力自己去经营和管理的事业,因此在丰富群众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肯定群众的重要性,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生活、娱乐氛围。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群众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型发展。一方面,随着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以及社会利益的变化,社会思想逐渐变得多元化,这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来满足他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但这与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应结合我国综合实力,着力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二、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实际服务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社会信息化的普及给群众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自发的文化创新活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群众文化建设与服务不能满足转型期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活动过于滞后,这也是限制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不协调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随之有了一定的变化。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建设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最终导致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不协调。同时,因与社会主义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群众文化不能与经济同步发展,这也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缺乏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会转型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因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群众文化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前面所说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脱节,致使群众文化活动无法满足人们逐渐提高的精神需求。另外,丰富多彩的私人文化生活也限制了群众文化的开展。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如果不能进行自我改善和创新,不能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目标,整合群众文化空间

对乡村和城镇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这些都属于群众文化的活动空间。首先,对新增的文化空间进行必要的调试,改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断进行优化和调试。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实现高效性、网络化、信息化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其次,要注重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重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大众”为主体,实现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创新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统筹发展

要加强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基础进行创新,将群众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中来,与时俱进,促进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群众文化形式,开展综合性、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扬长避短,并结合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立独特的群众文化路线。除此之外,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统筹发展群众文化,加强基础建设,合理分配资源,平衡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群众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服务人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要注重目标,整合群众文化空间,创新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翟媛媛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J].民族艺术研究,2011,(6):81-86.

[2]李秋霞.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分析[J].黄河之声,2014,(17):125.

[3]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下里巴人”的重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04(6):21-26.

第4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

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 、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 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 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5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继上次召开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已经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各乡镇在整治环境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秋收大忙时节,又赶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各个乡镇都做到了科学摆布,统筹安排,使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今天,县里又组织召开了现场会,一路上观摩了头台镇仁和堡村和大兴乡通兴新村两个典型村,从中可以看到我们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应该说,这两个村为全县的村镇环境建设,乃至于全县文明村镇建设都起到了样板示范作用,希望各乡镇认真学习,相互借鉴经验。

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觉得在这次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中,体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思想上,给予了足够重视。各乡镇都相继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抽调了得力人员,制定了详实的工作方案,并且在工作推进中,都创造性的研究并制定实施了工作业绩与资金挂钩,任务分片包保等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措施;二是在行动上,体现了很强主动性。在这次环境整治中,虽然我们一直强调重在治理和管理,而考虑基层各乡镇经济条件,没有强调建,但通过看现场、听汇报,很多乡镇不仅管和治,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进行物质和财力投入,修路、修路边沟,从而使这次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搞清洁规范上,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相应改善。三是在成效上,呈现了明显变化。从成果看,尽管各乡镇开展的力度不尽相同,但都在动。正值秋收,很多乡镇都把这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放在了修路上,一些屯路通过这次整治切实得到了修整,方便了农民;在柴草堆放上,借这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各乡镇都做到了早要求、早规划,提前动手,腾出场地统一堆垛,从而避免了往年柴草先进村、后动员出村的被动局面,既保证了村屯环境的清洁,也消除了“火烧连营”的火灾隐患。总的看,农村面貌呈现了卫生整洁、环境优良、秩序良好、管理规范的喜人景象。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与支持,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有力领导和积极组织。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可喜成绩表示诚挚的感谢和衷心的祝贺!

在充分肯定前一段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村屯里仍然能看到乱堆乱倒、畜禽散养、破房框子、墙茬子,屋不像屋、院不像院,柴草连着灶坑门的“破大家”现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认为建设现代农村、创建小康村镇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为了进一步抓好这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树立和谐理念,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向纵深开展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建设现代新型小城镇的一项基本内容。要实现农村环境和面貌的根本改变,就必须真正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经营农村环境建设上通盘考虑,统筹思考。一是要延伸触角,扩充工作项目。这项工作从设计到实施,从县里来讲是配套的,大家都知道,这次环境综合整治只是以“建小康村镇、树文明新风、创生态家园”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一个子项目,它涵盖的内容很多。除了常规的环境整治和管理之外,在明年总结表彰会后,我们还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进一步扩充,具体来说是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环境整治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群众素质教育等领域延伸。从现在开始,各乡镇除了抓好环境整治集中会战之外,还要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围绕农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文化现状、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和思考,为明年全面深入开展的“建小康村镇、树文明新风、创生态家园”这项活动做准备。在这里,我强调一点,那就是大家一定要树立长抓不懈的思想,我们开展的这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直到“六治”的内容得到了彻底整治,村民的日常行为得到了切实规范,村屯面貌得到了真正改观,村规民约切实深入了民心为止。二是要整体推进,消除村屯差距。在下乡的时候,我也走过一些乡镇村屯,在环境建设方面比较起来大不一样。有的村老百姓生活习惯好,穷富都有个过日子派头,东西摆放有序,院清屋洁,庭院规整,看上去就顺眼,但有的却是草木狼林,让人下不去脚,看不下眼,相形之下,差距很大。我觉得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部位就是这些环境脏乱差的薄弱村。一方面要对脏乱差问题再搞一次集中会战,进行彻底清理整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宣传教育和引导老百姓树立经营人居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各个乡镇在整治环境当中,也可以考虑召开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树立样板村,观摩典型村,让脏乱差的村看到差距,心里真正受触动。三是要依托载体,形成合力推进局面。环境综合整治本身就是一场人民战争,它需要的是全面发动,全员参战。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各个乡镇要采取活动载体牵动的办法,依靠载体把广大群众都组织参与到活动中。有些活动载体确实非常好,二站镇土城子村推行的卫生户流动红旗,和平乡工农村开展的诚信贷款评选星级文明户都是非常有效的载体。这在活动当中为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了典型,大家在活动中都相互比,相互看,荣誉感都有,彼此之间自然就会产生比学赶超的劲头。为此,需要大家在研究创新群众参与的活动载体之外,还要做到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活动不宜多,要力求精,抓得实。我想,只要群众愿意参与,主动融入,全县这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会战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二、要树立长远思想,坚持不懈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整治农村环境应该说很难,总让人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很多问题不是通过搞一两次会战,开几个现场会就能解决的。整治环境的根本实际上就是培育农民的环境意识,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搞集中会战容易,几天几个月就完了,但最后的结果是要看农民的这种意识有没有树立起来,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养成没养成。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下的是真功夫,做的是细活。各乡镇不要以为这次现场会开完了,这项工作就告一段落,抓不抓都行了。这种想法不能要,今后的文明村镇建设是一个长期长远的工作,县文明办要对此长期不懈地抓。目前,我们上上下下都在提倡实施为民工程、利民工程,我觉得这次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是为民利民惠民的具体行动,修路方便老百姓出行,村屯环境好了,老百姓过得舒适,应该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每一项治理重点都关系到千家万户,都是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着想,这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所需要和期盼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杜绝打快拳的思想,把这项工作持之以恒的抓下去,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有长期规划。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仍存在着诸多环境问题没有解决。在这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确定了六项重点整治的内容,哪些是重中之重,哪些需要集中整治,哪些需要长期管理,年终整治和管理的标准要达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各乡镇拿出详细科学的规划来,不能没计划性的蛮干。只有规划到位才能干到位。这几年柴草不允许进村,现在农民已经逐步树立了这种意识。要注重村屯建设的规划性,横成行、竖成趟,庭院建设决不能没规划的“抢地盘”,弄得里出外进,难管理。只有规划好了才能建设好,才能便于管理。通兴新村就是例证,一样规格的房屋和院落,道路通畅整齐,原来都是一样的村民,怎么一下子素质就高了,陋习就没了,根本的就是有规划性,形成了好习惯。二是要有长远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支撑和力量源泉。大庆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城,全市总动员,共同改造大庆,塑造大庆崭新形象,无论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是市民素质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我县也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城,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意识,那么作为基层,在响应和参与创建生态文明城的具体实践当中,也应该抓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样的契机,镇村分别树立自己的目标。目前看,我县的市县级文明村比例非常小,而且争创这方面的意识还很差,我想,在融入全县创建生态文明城的具体实践中,只有大家都能按照市县文明村创建的标准,逐步去完善和提高,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年底前,县里在适当时候要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结表彰会,对于在这次活动中成效明显的村,不是县级文明村的将直接命名表彰,对于已经是县级文明村的要提级向上推荐。三是要有长效机制。有句话说的好,“城市环境,三分建七分管”,作为村屯环境也是如此。我们参观的大兴乡通兴新村的环境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好,除了好的建设基础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有专人来管,仁和堡村也是这样。虽然在环境方面不能做到日清日洁,但至少可以通过专人管理的方法,对于一些出现影响环境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里,我建议各乡镇要认真研究长效管理机制的问题,很多乡镇已经把所在地的清扫任务承包了出去,有专人清扫;还有的乡镇自己购置了垃圾车,雇佣专人清扫;也有的乡镇实施分片包保、门前三包的办法,这些方法都值得大家相互借鉴。总之,机制要做到实用管用。今后,在检查考核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工作中,首先就要看有没有一支管护环境的队伍,有没有一套实用配套的机制。希望各乡镇要深入研究,只有推行实施这样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使环境整治的成果得以真正的巩固。

三、树立责任意识,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第6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事业;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39-01

一、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群众文化活动活动虽然得到了健康蓬勃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活动资金来源渠道不广。一是活动经费来源渠道不广。目前群众文化活动主要采取企业冠名、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费来源渠道不广。二是文体设施建设不足。三馆一站设施状况和人员配备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第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缺乏。一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舞蹈、剧本创作、导演、舞台美术设计、音乐设计等方面。二是乡镇文化站人员不足,免费开放存在困难。三是民间艺人老龄化。民间艺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多种传统艺术样式面临失传。

第三,精品力作名牌偏少。一是品牌打造力度不够。本土文化内涵需深入挖掘,活动内容设计、规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活动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文艺作品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对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和研究不够深入,作品创作在内涵挖掘上有待加深。

第四,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一是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社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不一,开展活动的频率和档次参次不齐。二是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内容欠丰富,影响力不大。

二、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探讨

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来看,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为契机,努力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一)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为文化工作提供可靠保证

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切实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一是充分挖掘各类文化人才资源。积极动员文艺骨干、业余爱好者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为一批有时间、有能力、有热情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提供用武之地,不断壮大群众文化队伍。同时,在逐步健立完善制度,组建一批专职基层文化队伍进入社区、村组,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二是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动员、引导学校、企业、村组、居民小区、共建单位等积极推进相互协调沟通与交流。要积极创造条件,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各队伍之间的接触与沟通。通过文化建设论坛、经验交流、联谊活动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加强管理与引导。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向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要适时组织研讨,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对管理科学、演出质量高的文化队伍要不断挖掘潜力,要在活动中发现特色、培育特色、突出特色。五是加强对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指导带动作用,每年至少要组织文艺骨干进行1~2次集中培训,有条件的还要组织参观考察活动,加强对外地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以提升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阵地和设施建设,为文化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把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建立健全乡 (镇)、办事处、村组、社区三级文化网络。要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如青年之家、党员活动室、农民公园、歌舞厅等,大力扶植和巩固群众业余演出队、民间剧社等,真正建立融文化、娱乐、科技、卫生为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三是突出商业文化特色。引导其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在新设施建设方面,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特点、功能完善和美观实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筹建工作。

四是逐步把自发的、分散的群众文化活动引上有组织、高品位的发展轨道。 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强区”、“民间艺术乡(镇)”、“文化先进社区”、“百强文化队伍”和“十百千”文化工程、“村村书架”工程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在城区要以广场文化为重点,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群众自娱自乐,达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农村要以乡村文化为重点,以农村文化大院为依托,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动员社会力量,定期开展适合农村特点、适应群众口味、乡土气息浓厚、具有时代特征、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宣传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表演把科学知识、文明新风送到农民手中。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工作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文化工作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无论是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还是表彰先进、开展活动,都需要必要的资金。有关部门应尽快协调、解决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文化工作经费无法单项列支、上级有关文件无法落实的问题。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委局在健全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的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本着群众文化、群众参与、自愿赞助、从中受益的原则,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要不断拓展文化设施投资和建设的路子,走“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实施“文化带动”战略,树立文化大产业大市场的新理念。要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改进文化工作运转方式,走政府主导、与社会联办、与企业联办,走市场化的路子,争取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文化阵地建设可走“资源共享”的路子,引导有关单位把已有的文化教育设施,由封闭转为向社区开放,由开放发展到与乡镇、街道联办,形成文化教育阵地资源共享、加速发展的良性机制。

第7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建设;美好乡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那么群众性的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基础工程,是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大力协作,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当今,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出美好乡村建设,也给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美好乡村建设包涵了乡村文化建设

美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到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受益最多的是村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包涵了乡村文化建设。

(二)乡村文化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美好乡村建设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乡村文化建设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美好乡村建设的任务是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实施。达到村容整洁,农业生产发达、乡村文化生活丰富、环境友好,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乡村文化建设显然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二、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就是以农民为主,有意或无意表现出来的群众文化体系。包括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既包括村民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理想追求和娱乐方式,也包括家庭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校园文化。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乡村文化是美好乡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乡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活动,对推进村民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普及法律法规知识,传播农业技术,教育群众,培养道德情操。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村民凝聚力。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着重建设文化设施,培养文化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让村民积极参与,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3.有利于乡村社会管理。由于经常参加文化活动,增加村民之间的友谊,增加交往,增加了解,增加亲情。达到有事同商量,有难一同帮。文化活动越多,就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4.是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党的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明确要求,就是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5.增进团结共办大事。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村民和谐氛围,统一思想,增进自豪感和自信力,可以办村里以往人手少、资金少、不能办的大事。

6.对破除封建迷信效果明显。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更能深入人心,对一些伪科学、反科学及落后的封建迷信,赌博、打牌等不良行为抵制效果较好。

7.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

三、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乡村文化是最基层的文化,大多是群众自发的、集资办理文化活动。资金少,规模小,层次低。以节日文化活动和祭祀文化活动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是乡村文化发展较慢,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乡村文化受高层次文化的影响较大,加上电视、电脑的普及,先进文化快速的传播,使人们对文化品位的需求越来越高。造成乡村文化活动逐渐减少,也使乡村文化离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越来越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范围小。常限于本村、组。当今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村民受文化程度、年龄、民间习俗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现代文化活动的认识差别较大,对文化的需求,在层次上很难统一,甚至认为办文化活动都是政府部门的事,大多不愿参与。

(二)缺少文艺专业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村民会演一些格调不高,艺术性不是很强的文艺节目。比如:棋类、秧歌、民俗民谣、老歌、杂技等。但是村民自发办文艺活动的很少,大多都是靠政府或文化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因而规模不大,档次不高,范围较小。甚至是为了应付一些事情,走走形式。

(三)乡村文化活动经费较少。虽然政府部门已把乡村文化活动纳入了民生工程进行补贴,但对乡村群众来说,庞大的社会群体,一点补贴,也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乡村文化缺少源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文化活动向高层次发展。

(四)乡村文化活动季节性很强。农忙时很少举办文化活动,农闲时还需要看气候变化。所以,举办乡村文化活动受时令、季节、场地、设施的影响较大。

(五)文化设施较少。乡村普遍缺少文化活动设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公共资产及设施破坏严重,新兴的基础设施又没着落。

四、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乡村文化建设关乎最基层的村民的切身利益。党和政府要像重视经济发展工作那样重视乡村文化工作。以往只提任务,不讲落实。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文明的窗口,体现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不断推广运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发展乡村文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政府部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补偿力度。要从文化强国,弘扬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战略高度去抓乡村文化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大力宣传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政府重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地,添置文化设施。比如在规划中明确文化广场或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多功能活动室,组建乡村文艺团队,发展文化共享工程,让文化深入基层,深入民心,惠及更多百姓。

(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1.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配备村级文化专职工作员。比如农村书屋管理员,文化共享工程管理员,或组建农村文化工作自愿者队伍。对乡村文化进行培训、指导、帮助。

2.县、乡文化馆、站对乡村文化活动要加以指导、帮助成立文艺团队,出面组织活动,进行业务培训。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传播文明,惩恶扬善,普及法律法规知识,传播农业技术,为经济发展服务,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第8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 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54-01

前言: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群众文化内在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它们都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要素,朴素的内涵悠远的传统,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以及它在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传统的节日里,那种喜庆和谐的氛围,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气息。群众对传统文化具有很强承载能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传承能力,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传递和发扬着传统文化,而在承载、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又不断的相通、相融,进而达到和谐。

二、群众文化促进和谐

远古的人们为什么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手段?因为人们思想桎梏不开化,生活困苦不殷实,缺乏教育和规范,还没有形成充实的的文化方式,更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群众的文化素养越高,对社会的认识越深,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就相应越高。

实际上,广大群众总想生活得幸福、快乐些,而幸福、快乐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暖,往往需要在他人交往中获得精神享受,要交流、沟通,又必须有内容、有形式、有场所。所以,更多人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所融精神、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文化形式,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从而促进邻里和睦,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倡导科学发展,让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成为时代的主线,让健康精神文化充盈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广大群众在文化享受愉悦的同时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在享受文化权益的同时自觉的承担社会的文化责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三、群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对于我国来讲,传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基础,并且慢慢演变为文、德、乐于一体的传统群众文化体系。群众文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在职场之外,自我发起、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文化,他们在创造并参与文化的同时,也享受着文化的熏陶。

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要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群众文化正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将相关社会主义民主精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使用能让广大群众理解信服的方式加以宣传和普及,可以很好的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内涵,引导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素养。群众的文化、精神层次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才会越高,使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了,社会也就更趋和谐安定。由此可见,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互惠互利的,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四、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1、要做到“以人为本”,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切实开展公益服务性质较强的,以“关爱群众、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彰显人文关怀,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成果,使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3、有效地针对当前社会文化多样化,致使群众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使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健全,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着重广场文化建设,从而使得社会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得以有效地发展,支持并指导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升群众受益面,使得更多地人群参与或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五、群众文化的推动和谐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从根本上没有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实际上,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们“文化人”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审视,乡村文化产业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结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挖掘民间艺术,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开展“文明户、环境卫生户、五好家庭户”等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形成学文化,争做文明人的良好风气。只有不断的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倡导道德礼仪,激励敬老爱亲之风,使文明礼貌成为村民崇尚的美德),进而让“树新风、促和谐”成为自觉行为,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让人们通过活动这个平台,在交流中讲文明、树新风、进而促进和谐,以至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黎平 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一、黎平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是中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和侗族文化中心腹地。

黎平是中国革命老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生态示范区和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及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旅游黄金线上的侗族风情文化旅游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黎平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中国旅游最好的两条黄金线路之一,被联合国乡土文化组织确定为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十个圣地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

黎平的民族文化艺术原始古朴、原汁原味、绚丽多彩,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而被人类文化学家称为“隐藏着的文明”。黎平侗族大歌多次赴海内外演出,早已蜚声中外,是“清泉闪光的音乐”;黎平侗寨苗乡村落古老,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和谐,传统文化气息馥郁,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可多得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黎平民族节庆更是热闹非凡。有“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之说,堪称“百节之乡”等。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中国鼓楼文化艺术节”堪称侗族精华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贵州省政府、黔东南州政府批准的唯一盛大的侗族节日。

二、黎平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黎平既拥有富足厚重的文化资源,又坐拥旖旎迷人的自然景观,但这些资源的融合发展之路在黎平尚处于探索阶段。“白天看寨、晚上听歌”成为黎平旅游的写照。黎平的民族文化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充分体现黎平民族旅游文化的精华,没发掘其文化内涵,要使其作为贵州独特模式的民族文化县、作为黔东南推向全省乃至全国的民族文化旅游的首选之地,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一些制约创建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冲击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都市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绚烂古朴的人文景观、浓郁纯粹的民族风情,正面临逐渐丧失的危机。

(二)没有注意让游客参与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试创造条件让游客体验其中,需要通过广泛运用多种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让客人沉浸其中,努力为游客创造一系列难忘的经历。黎平的“玩故事”在这方面虽有尝试,却做得还不够。在这项活动中,一些节目都是由政府聘请的专业艺术团表演,游客只是观众。游客不能直接参与其中,不能切身体会文化,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并不是游客想要的效果。

(三)是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忧虑

从旅游设施和服务上看,停车场没有,甚至连公共厕所也很少而且简陋。常听到游客在抱怨。这样水准的设施和服务,实在难以博得游客们的好感。游客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回,口碑难起。

(四)宣传品牌欠有力

当今“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陈旧,“守株待兔”更不现实。“芦笙节”、“牯藏节”等节日本身就是很好的品牌,但没有充分利用。

(五)是经费问题。

(六)旅游人才匮乏

一些地方的旅游接待人员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还兼导游,有的连半路出家都不是。这样的接待势必降低旅游文化品位,扫游客的兴趣。

三、我县乡村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发展黎平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托黎平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四大产业品牌。

一是打造旅游演艺品牌。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旅游演出迅速崛起,肇兴镇、岩洞镇、茅贡乡等地相继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展演活动,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要整合利用黎平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进一步开拓旅游演出市场,积极开展商业性演出活动,打造一批具有黎平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

二是打造民族手工业品牌。黎平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独特,但也存在品种少、做工糙、旅游纪念品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加强工艺创新,应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民族手工业,使民族手工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加强产品创新,优先抓好拳头产品,有针对性地研发新产品,更大程度地满足国内外游客在黎平旅游购物的需求。

三是打造民族民俗旅游品牌。黎平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侗族、苗族、瑶族等的民俗民风,也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应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情风俗,推出黎平民族风情系列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文化体验型旅游项目,有机地把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村镇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基础设施不仅要方便游客的游走观光,又要注意与侗家风情相谐调。侗人家走的是石板路,住的是木瓦屋子,最好的就是保留村寨中固有的居住样式,已经被破坏的要修复,完全损坏的要争取再现,就算要修新的东西也要使其与传统的村寨面貌相谐调。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能盲目跟风,一味的“赶时髦”是不明智的,民族村寨旅游必需与乡村的整体格调一致。只有能让游客玩好、吃好、休息好,才能保证吸引更多的旅游人次。总的说来就是要保持景区基础设施的便捷的、优美的、乡土的、民族的、生态的。

(三)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为解决经费筹措难的问题,除政府进行一定必要的投入外,无论在创建前期还是在建成后的具体运作的过程中,都应遵循市场规律。乡村旅游,是政府、村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经济。

(四)要创造条件让游客参与到民族中去。

民族村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不能仅仅是僵硬的陈列展览和艺术表演,而是应该让游客参与到文化中去,让他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感悟文化的魅力。

如双江乡黄岗村属纯侗族村寨,是侗族“抬官人”文化和男生侗族大歌的发源地。黄岗村侗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情韵原汁原味。黄岗村民族节日较多,最为隆重的有正月初七“抬官人”和“6・15”祭天节。如能让广大游客参与的民族歌舞与体育项目的体验活动,使游客能全方位地感受民族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与身心体验,让游客不仅仅是黎平民族文化的“旁观者”,而且也是“参与者”、“传播者”,这对黎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重要意义。

(五)加强培训,重视引导。

要把乡村民族旅游做活、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首先要让当地村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次是对他们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三是要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的导游队伍,体现乡村民族旅游的本色性、淳朴性。

(六)加大力度宣传民族旅游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族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通过县、州级乃至省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从前期的准备开始便进行跟踪报道,力争使开发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深入人心,尽可能多的拓展潜在游客。同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筑巢引凤,借鸡下蛋,弥补资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