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广场设计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广场;园林绿化建设;生态设计;植物造景;人文精神;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 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反映城市精神、传承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场所,它是城市的“客厅、起居室”, 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公众游憩空间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城市广场的组成要素 , 以硬质铺装和园林绿化两部分为主,绿化设计营造的景观效果,对塑造有品位的城市广场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凝聚力、 向心力以及体现广场设计对人和环境的关怀等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绿化植物以其生长的特性所发挥的生态、 物理和化学效用,使之成为城市广场景观中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因素。因此,在进行广场园林绿化设计时,必须充分体现它的设计原则和广场主题特色,必需满足时代性和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目前城市广场的园林绿化设计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通过近年来工作实践中的思考,对关于城市广场园林绿化设计要点提出了些个人的意见。
2、当前我国城市广场绿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多草坪,少树景
近年来,西方广场设计模式在国内流行,新建的广场喜欢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 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国内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这种营造大面积草坪、配植低矮地被植物并图案造型的广场绿化模式,虽然可达到较高的绿地率,但绿量往往不足,在暴晒并“禁止践踏草坪”的广场空间上,往往形成广场空旷无人,缺少生机的效果。或者,为了追求“面子工程”,比排场、讲规模,忽视“人性化”的使用尺度等,这些做法,势必失去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色,以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环保价值。
2.2 格局类似,景观单一
目前我国城市广场园林空间的建设,大多以喷泉、草地、雕塑几个建设元素为园林构筑体,绿化为辐射配套,景观构成大同小异,毫无特色,植物造景似乎只是为了勉强的填补,完成绿地率要求,没有真正认真地去通过园林绿化建设,营造丰富的植物造景效果,或者适应空间氛围营造要求,去合理栽植绿化植物,创造季相变化、层次错落、富有特色的广场绿化空间,同时,功能分区也没有很好的体现“人性化” 的社会参与性规划设计, 使得城市广场的市民参与率极为低。或者,不实际地创造一些“噱头”,过于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忽视植物生态习性的科学性,如为渲染“热带风光”、“欧陆风格”,在广州地区盲目应用不适合本地的其他区域树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广场绿化缺少生机现象的产生。
2.3 缺少地方传统文化的体现
当前的广场建设,存在对文脉的把握不够清晰、对广场主题的概括和表现不够明显、对广场绿化进行的植物配置不能很好的体现文化特色等问题。一个城市宣扬的主题,一般应成为城市中心广场的主题,或者是多个功能分区中的最主要的功能区的主题,广场的绿化设计应充分挖掘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并围绕这个文化主题来实施,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通过植物习性、色彩,结合空间布局等方面来形成特色,从而体现城市的文脉,使得市民在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加强人们的参与性,体现地方城市的特色,使人“过目难忘”。
3、城市广场绿化设计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1遵循植物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植物造景的一个基础原则,在进行城市广场绿化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要十分熟悉各种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关系,并结合广场选址的地形、土质、水分、光照、城市人群活动特点及城市环境污染等实际情况,考虑绿化植物生存、生长发育受到的影响,以及植物本身动态的成长对广场环境空间的影响,尽可能选择多种适于本地生长的乔、灌木作为需要大片区栽植绿化的树种。此外,城市广场多位于城市的交通干线上 ,或与之相邻成为车流 、人流的交通枢纽,在城市广场进行园林绿化种植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抗污能力强及吸收各种废气强的植物。例如,广州地区的可选择木棉、细叶榕、紫荆、黄槐、紫薇、桂花、大叶伞、黄榕球等乡土树种,一则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性,在贫瘠的土地上可以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易养护管理,短时间可以达到美化效果;二则能反映本地特色,植物群落生长稳定,尽可能地避免了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因此,只有通过对各种树种及草本植物的生态特性充分了解 ,才能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 ,科学地配植 ,组成既美观又稳定的人工群落,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营造健康的生态小环境。
3.2构建优美广场景观
城市广场的绿化设计主要通过植物的栽植、配置来实现,首先应注重整体的美感,既有统一性又有一定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其次,要注意做到主次分明,并体现植物景观群落的要求。植物的配置,必须以基本美学原理,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原理为依据,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能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和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具体来说,植物配置应“师法自然”,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质感和色彩的植物,体现植物的观赏层次及色彩和季相的要求,形成美观、协调、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步移景异,时移景异的优美意境。广场绿化植物配置中还应注意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近期与远期有机结合,按照不同地类及路类以立体绿化模式,采取乔木、灌木、藤木、花草结合的方法设计出四季如春的广场景观,达到视觉节奏韵律以及静中有动等观感。绿地群落结构中配置较多的乔灌木及地被植物种类,格调就不会显得单一,并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持续良好的环境景观。如广州地区在绿化设计中可运用了多种适宜树种,高大乔木有木棉、大叶榕、刺桐、樟树、凤凰木、尖叶杜英、细叶榄仁等,中低层乔灌木有盆架子、紫荆、黄槐、鸡蛋花、玉堂春、美丽针葵、高桩榕、花叶榕、七彩大红花等,地被植物有银边草、台湾草以及草本花卉等,丰富的植物品种通过植物配置设计手法,营造了优美的广场景观效果,并有效提高广场绿地绿量。
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的配植,要做到与总体环境协调统一,与水体、建筑、道路与铺装场地及景观小品等其他景观要素相得益彰。在以植物为主体的植物景观空间中,要注意根据景观立意与艺术布局的要求,与地形地貌等因素结合,利用植物材料进行空间组织与划分,形成疏密相间、曲折有致、色彩相宜的植物景观空间。
3.3 营造人文景观空间
城市广场不仅是政治活动、纪念活动的场所,更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息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在广场绿化环境建设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重视公众的参与性,在绿化植物配置上要从多个层面去实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的市民对广场空间的需求,提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赋予广场更多的活力。如利用植物景观组织活动空间,使广场包含从庆典、集会、表演等公众活动空间及朋友会面、情侣交谈等私密活动空间,创造亲切、宜人、舒适的绿色空间环境。
“人文景观”还要注重人文精神,保护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园林绿化建设营造体现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既市民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既能体验到优美、舒适的广场环境,产生归属感,又能让外来游客耳濡目染城市的特色文化氛围。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它的灵魂和精神所在、风韵和魅力所在,,因此,在城市广场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注重其与自然环境条件结合,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强调历史文脉的“神韵”,合理配置绿化植物,营造代表特色涵义的景观,与具有鲜明城市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地方文化韵味,使广场具有充实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广场思想和灵魂。
4、施工技术的影响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涉及专业范围广,并要求建成“移步换景”的空间效果,较为复杂,一个精湛的施工工艺可以营造非常精致的景观效果,比如,绿化植物的选配、移植技术、栽植朝向、配置的裂纹园林路、喷水小品等,这些元素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达成的景观效果,粗制滥造的效果经常给人无设计感,甚至“惨不忍睹”的感觉,而精湛的工艺,直接体现设计者的心思,合理的植物配置、材料尺度选择会营造舒适的感受,体现出整体园林景观的档次。可以说,城市广场园林建设达成的效果与施工质量控制及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城市广场园林绿化建设时,要加强工序、质量等的监督,避免留下隐患。同时,后期的持续性的良好养护管理,方能达到极致美景。
5、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有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具标志性、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的绿化建设,要为市民提供适宜公众休闲、有较高景观效果和文化作用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具有生态性、景观性、地方文化特色性,应满足生态、景观、文化、科普、防灾减灾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虽然目前城市广场绿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广场绿化生态设计、传承历史文化设计思维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施工管理技术的严格控制,城市广场的绿化建设将会向更适宜市民参与其中、更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育红.胡红. 关于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思考,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19期
[2] 郝建慧. 关于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思考,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第27卷增刊,2004.12
[3] 房忠谋. 当前广场建设中的问题探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5期,2006.10
[4] 黄家斌. 城市休闲广场中植物造景的研究,民营科技,2010年第10期
[5] 张嵩. 对城市广场园林绿化建设措施的探讨. 民营科技,2009年第6期
[6]陈永馨. 树景在城市广场景观中的意义,艺术教育,2006年第12期
【关键词】高层建筑;空间设计;规划设计
1 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
高层建筑的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它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十分重要。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发挥广场空间的巨大作用
广场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通过广场与外部交流,发挥建筑的使用功能。城市广场空间,不仅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载体,亦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全方位体现。广场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场一般由由建筑围合而成,但当进入广场的每条道路能够封闭视线时,或广场的角部封闭、中间开口,也能形成这种较为完整的空间围合感。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借助于周边环境以及景观要素,有效地扩大广场在城市空间中的延伸感和枢纽作用。
1.2 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
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 24m 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 为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拔地而起,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使用空间,更多的绿地面积,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高层建筑类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建造与自然环境。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空间塑造。
1.2.1 天际线的设计
天际线也称城市轮廓或全景,原指你站在城市中一个地方,向四周环顾,天地相交的那一条轮廓线。是由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构成的整体结构,或由许多摩天大厦构成的局部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城市如果是一个人的肌肤,那么建筑物的天际线则是服饰包装。对于相邻高层建筑的间距、高度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那些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建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建筑设计师要从规划方案及建筑工程所处的环境出发,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深入挖掘人文精神,立足长远,使得新生事物与其所处的城市空间和睦协调。天际线应该是城市基地、建筑物、构筑物、自然风貌的有机综合,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平面构图,需要合理规划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和城市的空间格局。
1.2.2 地平线的设计
地平线也称天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叫地平线。它是距天顶 90°的大圆圈,构成地平坐标系统的赤道,是地面与天空的分隔线。高层建筑物地平线的设计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如何站立起来,怎样开出地面,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1.2.3 空间要点
高层建筑物的空间要点设计是指对布局、格局、空间的物理和心理分割。设计师通常采用可调的遮避系统,可根据需要对空间进行多次界定,封闭时互不影响,各得其所,打开时整个空间浑然一体。建筑物的空间要点体现了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例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都体现了建筑空间的设计风格。加强美感和趣味感设计,把台阶的视线从低处引向高处。
1.2.4 人性化空间设计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随着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人对行为场所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生理上的物质条件满足,对于安全性、受尊重以及个人领域空间权、私密性等精神上环境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地域特色城市广场空间的构形反映了特定城市空间的几何学关系和空间秩序的组织方式。城市广场空间尽力体现“以人为本”这一主题。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良好的色彩环境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欢快与喜悦。人性化的设计应该把人和人造物的因素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在考虑人和人造物之间的作用的基础上去协调、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其它因素,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充分关注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精心保护特殊地段,熟练地利用植物和场地设施的设计和安排,更好地促进人们在户外空间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及娱乐等活动,并促使人们走向自然、接触自然。
1.3 巧妙地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都是综合考虑的产物,建筑物的空间设计,必然要考虑到人、环境、人造物、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寻求其平衡。高层建筑的主要空间构成及其特征空间形态指空间的大小、形状、方向、轮廓、虚实、高低、凸凹、色彩质感、心理以及组织关系等可感知的现象,它决定着整个建筑空间的整体环境气氛、效果和视觉感受,是建筑空间的环境基础。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集合式”的设计理念也是一种增加信息量的方法。按照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整体的信息量总是大于局部之和。如在一块有限的建筑室外空间里,既有儿童游戏的场地,也有家长们看护儿童休息的设施,以满足多层次人的不同需求。通过高低错落变化形成强烈的虚实关系,利用虚空间巧妙借用了远处几个高大建筑物以透空的形体达到借景之妙。应用对比手法造成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2 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
2.1 防止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对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许多压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力求使高层建筑的布局局实现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环境的有机结合,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2.2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其底部必须和街区的城市结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设计时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总之,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元素,优秀的高层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间的明星建筑而是能一个创造人性的场所,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角度去考虑,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人性化的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真正地做到为群众服务,满足最广大的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伏贵岩,公茂福,周云杰.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设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6):120
关键词:公园景观;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公园和广场都是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形式存在的,对于塑造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是城市化的元素,公园提供了公共游览、观赏、休憩的场所,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场所,它具有有效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集中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规划好公园和广场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
公园和广场是城市的核心景观,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重要体现,公园和广场属于公共性、开放性的活动场所,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公园主要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散步和休息的场所,广场是主要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常以雕塑等小品形式来展示,开放式公园并不是简单的种植植物,只有将“人”这个元素放到开放式公园景观中,才能发挥出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以细致全面的调查、准确的评价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在开放式公园的生态效益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不仅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观感,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设计时应该把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自然式的设计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首要设计原则,也是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景观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发展目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环境,以接近自然为宜,目的是给人们带来最愉悦的心情。
2.2 以地方特色为设计原则
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特色,好的设计应该能将文化融入其中,在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该秉承着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区分城市之间景观设计的关键点,所以,在景观设计之前就要全面的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除此之外,也应该考虑到当地的人文背景和时代特色,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形式,这样人们身处在其中也会感受到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现的景观形式,好像景观设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特别是当外地游客来观赏时,也能深深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这就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文化科普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形式。
2.3 适应自然的设计原则
公共活动场所处在充满建筑元素的城市中,公园和广场提供给人们建筑元素之外的绿色场所,打破了城市僵硬的环境、烘托了气氛;设计时应该结合场所功能来选择主题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都十分的适应,容易达成稳定平衡的状态,最好选择对原产地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树种;在植物设计时应该丰富高低层次,把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高低上的层次变化,景观形式上也比较丰富,不会给人单一化的感觉。
2.4 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应该遵从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的开发,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也可以把周围房地产产业带动提升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和环境,尽量在不影响景观效果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设造价成本,营造一个简明的景观环境,选择适地适树的植物,克服当地的不良气候条件,减少后期维护费用,设计之前,通过多方面的调研,择优选择经济适用的景观设计方案。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要点
3.1 植物的景观设计方面
注重公园和广场的多层次绿化效果,通过细致的植物种植规划,从植物的纹理、色彩、质地方面极大的促进公园和广场的使用,实现人与植物的对话,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植物是四大设计要素之一,而且是设计的主体内容,用生态学和美学的原则和观点来营造植物景观,这是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植物的感官影响了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3.2 水体设计方面
水是设计中的另一个活跃气氛的元素,它给人以生命和流淌不息的印象。在水景设计中,形、声、色是三大设计要素,形就是水景的形式和形态,形式包括溪流、瀑布、喷泉等,形态包括静水和动水,形是最重要的一个设计要点,形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声是指水体发出的声音,如溪流的潺潺声、喷泉的喷涌声等;色是指水的质感,配合水边的植物和岸边的倒影来构成一幅动人的水景图,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灯光艺术更使得其星光灿烂。水景的设计要满足功能性和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好的水景作品应该要根据它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要求进行设计,以达到与整个景观设计风格相协调统一的效果。
3.3 照明景观设计方面
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城市公园和广场的照明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照明就是利用各种灯光效果来塑造城市的夜景生活,对于美化城市生活、展示城市的发展个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夜景照明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照明技术,广场上的夜景照明与其他场所的照明还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广场上的雕塑、树木和建筑物,在外界环境漆黑的条件下,用灯光显示被照物的美感,同时也要使公园和广场上的照度足够指示行人的道路,首先确定好照明方式,再选择照明光源,布置好照明灯具,进行照明的优化控制。公园和广场上的夜景照明需要在把握整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场所的实际条件,分析各景观元素的具体特征,通过整合空间内各种元素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生态设计要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经被设计者倡导了很长时间,随着全球化的环境价值的发展,生态设计观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人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的,也要将设计作为大自然循环的一个有效手段,要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开拓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
3.5 做好景观内的分区工作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把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落实到位,按照景观的设计功能进行合理的分区,在平面上加以细致的划分,再落实到立体结构上,将休息、游玩、观赏区明确区分,这样既保证了人们的休息,又保证了小孩子这类易动人群的游玩尽兴。
结语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景观功能进行研究,分析景观设计的要点,突出城市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的风貌,为市民提供一个悠闲自在的户外活动场所,以陶冶市民的情操,给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增添了一丝活力和生气,也便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要想做好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就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注意设计要点,用心去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吉梁.浅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J].才智,2011(03).
关键词:换乘形式、商业开发、配线
中图分类号:U2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bstract: The subway Wanjiali Station, the transfer station of the Changsha Rail Transit Line 3 and Line 5,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Wanjiali Road and Hongshan Road. Commercial land and Residential land are the main Planned land in surroundings. Base on fully considering attracting passenger flow, travel convenient and combine with commercial development, choose the feasible transfer mode and wiring.The reasonable、viabl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ubway station is rais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Transfer modeCommercial developmentWiring
1.车站概述
万家丽北路站是轨道交通3、5号线换乘站,3号线沿洪山路东行,5号线沿万家丽北路北行,两条路交叉口设万家丽北路站。车站周边在建住宅小区较多,为新规划建设小区,建筑物密度较大,主要有:西北象限的月畔湾小区,西南象限的藏珑湖水国际花园小区;东北象限的恒大雅苑;东南象限地块未开发建设,其余均正在建设。
万家丽北路为长沙市南北主干道,车流量较大;由于洪山路尚未全部实现规划,车流量较小。
根据现场收集到资料,交叉口对车站起到控制作用的管线主要有埋深4.5米5000mm×2000mm的混凝土污水管和埋深4.9-5.7米直径600mm的给水管;万家丽北路西侧路边架设有110KV高压电塔。
2.设计要点分析
2.1建设时序
3号线将于2015年建成通车,5号线2020年建成通车,因此3、5号线万家丽北路站按照同期设计,分期实施考虑。
2.2行车运营组织
根据线网场、段设置整体规划,3 、5号线均在北端设置车辆段一座,远期规划5号线与9号线设置联络线。
为实现调转运营车辆,运营车辆送修,向新线运送物料,线路之间的车辆救援等功能,根据本站周边现状,有设置联络线的条件,推荐本站设置联络线。
2.3站位及换乘方式的研究
万家丽北站位于万家丽北路和洪山路交叉口,3、5号线基本沿两条道路铺设,车站设置此处最为合理。
本站两条线路均为新建线路,且均为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票制相同,因此不考虑非付费区换乘方式。
(1)换乘方式分析
台到台换乘:换乘路线简捷,方便,但需要线路支持,且近期需要预留远期车站的节点,对远期线限制较大,其次客流较多时容易出现拥堵,适用于两线车站站台相交或站台平行,且两线建设时序较近。
站厅换乘:换乘客流较为分散,事故隐患较小,且设置灵活,但换乘高差损失大,换乘较不方便。一般作为站台换乘和通道换乘的辅助方式,适用两线建设时序相差较长的车站。
通道换乘:设置灵活,换乘路线较长,换乘不方便,适用于周边条件限制,两线车站站位距离较远
本站两线十字交汇,具备台到台的换乘条件,因此可不考虑通道换乘方式,且3号线与5号线建设时序相差5年,因此本站推荐台到台的换乘为主,近期预留换乘节点。
(2)按照车站布置形式分析
3、5号线分别沿洪山路和万家丽北路铺设,线路成十字交叉,车站可采用“T”字型、“十”字型、“L”字型等布置方式,针对不同的换乘方式进行分析比较,见表2-2。
换乘方式比较表 表2-2
比较项 T字型 十字型 L字型
客流组织 换乘路线长,方便性较差。 换乘客流集中在车站中部,换乘路线较短。 换乘客流集中在车站端部相交点,换乘路线较长,方便性差。
一般设置原则 当客流分布不均匀时,且两线建设时序相差较远时,多采用该换乘方式。 在线路相交时,且两线建设时序较近时,车站应优先选择十字型换乘,可以兼顾路口四个象限的客流。 当客流分布不均匀,或者有各种限制(如地形、地下管线、等),其次当两条线建设时序相差较长时,采用的换乘形式。
市政过街系统结合 兼顾万家丽北路、洪山路双方向过街。 兼顾万家丽北路、洪山路双方向过街。 不能兼顾万家丽北路、洪山路双方向过街。
是否需要预留节点 不需要预留节点 需要预留节点 不需要预留节点
对远期线车站是否有制约 对远期线车站制约较小,远期车站设置灵活 对远期线车站限制较大。 对远期线车站制约较小,远期车站设置灵活
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T型换乘方式对周边客流吸引较好,且兼顾市政过街功能,换乘距离较短。远期车站设置灵活。因此推荐T字型台台换乘方案,预留远期5号线车站换乘节点。
(3)岛式与侧式的选择
从线路角度分析,3、5号线均可采用岛式站台、侧式站台车站,可实现岛岛、岛侧、侧侧换乘。但由于本站为3号线中间站,且本站所处位置为城市的主干道,道路交通繁忙,道路红线宽度限制,周边建筑物较多且大多数为在建高层,若采用侧式站台车站的话,受盾构区间的影响,将导致明挖段长度过大,对交通疏解较困难,且侧式站台车站比岛式站台车站宽度要宽,工程量远大于岛式站台车站,因此为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降低土建工程造价,推荐车站采用岛式站台车站,换乘形式推荐岛岛换乘。
2.4与周边规划结合
通过仔细分析本站站址周边的环境后,笔者认为万家丽北路站可作为“TOD”模式的重点站。
(1)与开发结合的必要性
轨道交通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本工程对其沿线地面、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提高城市整体功能的作用。合理的综合开发不仅为建设方谋求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工商业、房地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繁荣,加快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能带动客流的快速增加,有利于提高票务收入。
(2)万家丽北路站重点与开发结合的条件
本站东南象限地块尚未开发,该地块属于恒大地产集团长沙公司,规划为5-30层商业及办公楼,具有开发结合的可实施性。
(3)与开发结合的形式
①出入口、风亭与下沉广场结合
可为地块开发提供便利的地铁出入口,方便开发方向的客流,提升开发的市场价值。风亭设置造型灵活美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到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②结合联络线设置地下商业开发
推荐万家丽北路站在东南象限设置联络线,与主体围合空间的地下一、二层设置商业开发。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吸引更多客流。
③结合地块设置城市广场
结合地块开发,将车站与城市广场融为一体,衍生城市广场的功能和意义,突出城市广场的中心地位和凝聚性,创造性的发挥轨道交通的特点和优越性。
(4)万家丽北路站与开发结合的方案
经过分析国内外成功实例,结合万家丽北路周边的规划情况及环境特性,建议万家丽北路站加强与周边物业开发的紧密结合,与周边地块内的商业地下室形成合理及完整的地下空间,利用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地块物业开发共同提升整个社区的商业开发价值。
①考虑将车站的出入口和风井与地块开发结合,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地块开发的影响,出入口与开发结合还能有利于轨道交通客流的吸引。
②考虑将车站公共区东南侧完全打开,与联络上方物业共用一个大厅,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空间。为东南象限预留连通接口,即可为车站东南象限地块的地下、地上空间开发增加沟通通道,也可为地铁提供自身物业开发的机会,创造地铁建设的外延效益,补充资金。
③考虑在地下一层及地面层设置地铁集散广场,与地块的城市广场相结合,为整个地块开发及周边社区提供集散及景观休息功能,增加该区域的中心凝聚力。
综上所述,推荐本站结合联络线设置情况,其上部空间做物业开发,并与地块商业开发联通,在东南象限做下沉式广场。
3.车站功能设计
3.1方案一
方案一3号线车站跨路口设置,远期5号线车站布置在路口南侧,采用“T”型节点换乘,可以实现同台换乘。近期车站实施时预留节点,并在车站北侧预留盾构井。两条线之间设置联络线,考虑利用联络线与车站主体间地下空间进行物业开发。
车站共设有8个出入口。近期车站实施5个(其中物业开发两个),出入口分别设置于四个象限,满足客流要求,兼顾行人过街功能。车站共设7组风亭,3号线设3组风亭;5 号线设4组风亭。详见图3-1。
3.2方案二
方案二3号线车站不跨路口设置,远期5号线车站布置在路口南侧,采用“L”型通道换乘。两条线之间设置联络线,考虑利用联络线与车站主体间地下空间进行物业开发。
车站共设有8个出入口。近期车站实施3个,出入口分别设置洪山路道路两侧,满足客流要求,但不能兼顾行人过街功能。车站共设4组风亭,3号线设2组风亭;5 号线设3组风亭,风亭分别设置于万家丽北路东西两侧。详见图3-2。
3.3方案三
方案三3号线车站跨路口设置,远期5号线车站布置在路口南侧,采用“T”型通道换乘。近期车站实施时换乘节点,不为远期区间预留盾构井,盾构需过节点。
车站共设有6个出入口。近期车站实施4个(与远期5号线共用1个出入口),出入口分别设置洪山路道路两侧,沿道路红线设置,满足客流要求外,兼顾行人过街功能;远期5号线车站独立设置2个出入口。
车站共设4组风亭,3号线设2组,5 号线设2组。详见图3-3。
3.4方案功能比较
方案功能优劣比较表
方案内容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 站位及总平面 跨路口设置,兼顾过街通道,能更好地兼顾不同象限的客流。 不跨路口设置,不能兼顾过街通道,不利于客流吸引。 跨路口设置,且兼顾过街通道,能更好地兼顾不同象限的客流。
2 客流
组织 进出站 进出站客流流线顺畅 进出站客流流线顺畅 进出站客流流线顺畅
换乘
条件 3、5号线同台换乘,换乘距离短,换乘快速便捷。 3、5号线站厅通道换乘,换乘距离长,换乘较不便。 3、5号线站厅通道换乘,换乘距离长,换乘较不便。
3 与周边规划结合 联络线及渡线上方做物业开发,并在联络线上方设置下沉广场,与地块物业开发紧密结合 联络线及渡线上方做物业开发,并在联络线上方设置下沉广场,与地块物业开发紧密结合 联络线及渡线上方不做物业开发,联络线采用暗挖法施工,只预留结合口,与周边规划结合较差。
4 配线设置情况 3、5线均设置单渡线,两线之间设置联络线,实现近远期资源共享。两线均设置渡线,两线之间车辆调度便捷,利于行车运营组织。 3号线无单渡线,5线设置单渡线,两线之间设置联络线,实现近远期资源共享。3号线车站无单渡线,两线之间车辆调度较差,行车运营组织比方案一稍差。 3、5线均设置单渡线,两线之间设置联络线,实现近远期资源共享。两线均设置渡线,两线之间车辆调度便捷,利于行车运营组织。
5 综合评价 方案一,车站对周边客流吸引好,附属设置对周边景观影响小,渡线及联络上方空间做物业开发,与地块商业开发紧密结合,远期经济效益好;近远期线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符合绿色地铁理念;且联络线上方物业开发与周边地块开发性质紧密结合,方案可实施性强,虽然规模较大,但综合考虑推荐方案一作为实施方案。
4.结论
本文论述的长沙地铁3号线万家丽北路站方案设计,主要是针对换乘车站换成形式、配线设置以及周边物业开发结合一些想法,目前万家丽北路站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希望与相关设计人员共同探讨研究,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
1 概 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进行消费活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生活的必须品,而是转向了一种生活、休闲、体验身心享受的方式。因而,以往的单一商场的经营模式已难以使人们得到满足,将购物、放松、娱乐集于一体的综合的、新型的消费场所渐渐成为必须。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并且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的建筑事务所,正在逐步加入到中国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的项目中来,他们不但注重内部空间,也注重外部空间,着重强调外部空间在景观、人流、功能沟通等方面的作用,这使国人对商业综合体的认识受到了深深的影响,对国内的各大、中城市新兴的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虽然我国城市的商业综合体设计在市场要求提升与对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学习的基础之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客观上来讲,我国的商业综合体设计依然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并且我国对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的探索也是才刚刚开始。对于我们来说最迫切的是将我们思考的高度提升到城市发展层面上,站在利于市民生活的角度,进一步加强深化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的研究。
本文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高度之上,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点,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总结、提炼出来,希望对将来的设计工作做出指导。
2 外部空间构成要素
2.1 商业综合体外部形态
任何一个建筑,只有当它和所处环境融合在一起,以及跟周围的建筑一起,能够组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时,这样才能将它的价值与表现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也一样,如果与环境、群体相脱离,孤立的存在着,即使建筑本身非常的美,也难免会因为没有烘托而大大降低美的程度,这就是设计师在设计商业综合体的外部形态时,所必须纳入考虑范围的问题。
2.2 商业综合体外部交通过渡空间
商业综合体外部交通的过渡空间包括:建筑外部的停车场、出租车的上下站、项目入口广场、地铁轻轨的出入口和与城市人行道相连接的天桥、连廊等等。如果要想有效的避免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车流、人流的混乱,保持外部环境秩序美,同时创造出静谧的休息和购物空间,使城市环境和建筑外部环境和谐的相处,设计者就必须要慎重并且合理的对交通过渡空间进行规划,城市综合体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如图1。
2.3 商业综合体外部商业空间
商业综合体不仅是商业与城市复杂的关系,在当展脉络中的一个节点,而且将人们在处理商业与城市的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了复合。我们在考虑商业综合体外部商业空间时,必须注意到同时它也是城市公共生活重要的承载空间。在今天,伴随商业化的发展,消费渐渐已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城市公共生活的方式。对商业综合体商业空间的设计,一般都继承了大型购物中心与传统商业街的特点,同时还尝试将适宜的商业空间的尺度与夸张的商业空间的大尺度相结合,这样可以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复合型的商业空间。
3 设计要点及设计原则
3.1 交通便利性
3.1.1 交通空间的设计
上文已提到过,商业综合体外部交通的过渡空间包括:建筑外部的停车场、出租车的上下站、项目入口广场、地铁轻轨的出入口和与城市人行道相连接的天桥、连廊等等。事实上,商业综合体的交通便利性与这些设施的组织和规划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设计好商业综合体的外部交通环境,以达到交通畅通无阻,同时还要维护秩序,将商业综合体的其它功能和交通活动互相干扰降到最低的目的。
3.1.2 导视系统的设计
导视系统,其建立在空间规划的布局之中,它由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的感受出发,在空间的内部营造这样一种体感,目的是给使用者带来一种舒适、亲切的整体空间意向。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的商业综合体外部环境,它的导视系统不但要求完整,而且必须系统,其中又可分为:文化休闲、办公交通、商业场所导视系统等等。
对北京华贸中心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横向百叶窗元素因其富有现代感而被提炼了出来,经过抽象和归纳,用现代的手段、方法在导视系统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不仅发挥了自身功能,同时还很好的与项目整体设计元素相配合,也体现了这一区域的特色,北京华茂中心导视设施如图2。
3.2 商业价值性
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的综合效益中,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的前提就是商业氛围。想要达到良好的商业氛围效果,必须考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消费的舒适度、景观的艺术形象、环境要素控制、休息娱乐等活动便利情况等等。营造商业氛围,既要运用传统建筑设计的方法,还要与现代科学的方法相结合,比如: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现代信息的处理方法等等。
3.2.1 典型商业空间的设计
商业综合体的室内部分一般为室内步行街,采用的是天光顶,由于受到建筑形态的限制,无法对整个商业区大空间形象集中的展示与宣传。而由于室外广场本身具有外向性,再加上强烈的空间感、较大的规模,自然而然的担负起项目总体的商业形象对外的展示与宣传的功能。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LOGO塔的设计,沿街设施的布局等。在设计广场时,广场空间应该分成一些亚空间来加以使用。亚空间在划分上必须清楚和微妙,大小应以人为本,不可太小,否则人们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私密的房间,并且对已经在那儿的人造成了侵犯;也不能太大,人们会觉得孤独和疏远。而星巴克室外空间咖啡座的布置非常合理,如图3。
3.2.2 贯穿环境的商业空间的处理
我们对商业综合体的外部商业空间的考虑时,要想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应该从空间角度进行梳理,处理的主要手法包括:空间动态化的处理、空间组织通透的处理与共享空间这三种。例如,香港太古广场,亚洲地区混合用途的发展物业最成功的之一。其下层与香港地铁的金钟车站相连接,这使它成为了交通枢纽中心,以地上一层做为基面,通过商场的屋顶花园、地下超市与酒店公寓的底层架空等,使之达到了立体空间的通透效果,香港太古广场的鸟瞰如图4。
3.3 空间艺术性
3.3.1 建筑形体组合秩序
建筑形体组合秩序包括:轴线关系、围合关系、中心关系、线性关系;混合关系等。
3.3.2 建筑与城市周边的整合
建筑与城市周边的整合包括:类比调和、对比调和、渐变调和、谦让保护等方式。
3.3.3 自然景观设计
自然景观设计有绿化、水体。其中绿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要具有景观效应,并且还能够改善人们所在的物理环境;水体的塑造在多数情况下以各种喷泉、水池、小瀑布、溢水并配以多种雕塑和小品,来组成以水体为中心的水体景观。
3.3.4 功能完备性
对一个商业综合体的室外环境衡量的标准,不仅仅要看它是否交通便利、是否组合美观、是否景观优美,还应该看它的辅助功能设施,是否经过精心的设计,是否使用便利,是否齐备,是否能够烘托商业氛围,是否强化了项目的主题,甚至还要看这些设施,是否与当地文脉一致,是否独具一格。从城市的角度出发考虑,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功能完备的程度,直接对所在城市区域的整体环境的质量等级有重大影响。
3.4 设计原则
3.4.1 人性化原则
设计,是人的设计,人是设计活动的使用者与实施者,设计的标尺和目的是人,没有一个设计活动不是以人为中心,否则,就不能将之称为设计。因为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的使用的需要,所以在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必须时刻关注人的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把握住审美风潮的动向、社会心理的需求,以人在使用中的体验作为最高指导,这就使人性化原则。
3.4.2 划一性原则
从功能方面来讲,划一性是安排城市功能和项目功能的准则;从视觉方面来讲,划一性也是与设计的美学特性相关的重要原则。商业综合体和城市之间将要构成什么关系,这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者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单体建筑,到建筑的外部空间,再到城市的环境,商业综合体的外部空间在商业综合体和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和建筑、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和城市环境,它们之间的划一性都是建筑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4 结 语
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城市快速的建立起来。在这些商业综合体建造的过程中,前面已经有人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但是目前国内的商业综合体在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作为商业综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不但对商业综合体本身功能的运转与环境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担负着公共空间的作用。所以,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对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要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总结,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希望对我国商业综合体建设有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种子播种与土壤的管理
1.1.1花卉播种的管理。在进行草本花卉种子播种时,注意选择种粒比较大的种子,播种之后,上面覆盖好土层,这些土层不宜太厚,否则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吸水,阻碍种子发芽生长,要注意种子发芽的光照条件,土层厚度以种子不会暴露为准,厚度适宜的土层才能促进种子萌芽。
1.1.2花卉种子的土壤管理。草本花卉是在盆体中培育,根系生长受到限制,培养土质很重要,应当注意土质酸碱度合适、肥力好、通风和排水性适宜等等,促进种子生长。
1.2后期养护
草本花卉在开花后的美化效果保持是很细致的工作,开花后期一定要加强管理,注意施肥,经常除草,保持花卉需要的通风和光照,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对花卉的侵袭。
1.3植物搭配合理进行植物搭配是运用草本花卉艺术美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城市植物造景艺术有共同的规律,草本花卉开花期约50天,可以根据低层植物群落特点,在其中进行混合搭配,利用高低不同、色彩深淡混搭,也是很好的互补效果,例如槭树与小檗,槭树树叶深绿,高约4m,小檗浅绿色,高度约1m左右,在槭树林旁边或者四周种植一圈小檗,就形成了独特的不同层次的对照美化效果。
2草本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2.1园林花卉的应用形式
2.1.1应用于美化城市的欣赏作用。在现代城市的美化园艺运用中,经常应用草本花卉的搭配,在城市地带、不同地点、不同地块,形成各种花卉交织搭配的美丽风景,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欣赏效果。同时,草本花卉可以分开摆设各种不同颜色,塑造不同空间和不同层次的造型,为城市、美化生活带来了亮丽的色彩和美丽的风景。
2.1.2应用于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的作用。草木花卉作为绿色植物,它有很强的生长适应力,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良好的环境效应,它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产生氧气,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水平,在美化城市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对于城市的空气不再恶化起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2.2艺术性分析
花卉园艺是一种搭配的艺术,草本花卉以它五彩斑斓的鲜艳色彩,成为美化城市的园林艺术中最吸引人们视觉的亮丽风景线,注意花卉搭配对运用园林艺术美化城市是很重要的,在进行花卉搭配组合艺术运用时要注意几个因素:首先是花卉搭配的观赏性艺术价值,选择的花卉要色彩鲜艳,品种丰富多彩,才能构成美丽的风景,有对人们视觉的吸引力,增强花卉搭配组合的欣赏价值。
其次是花卉搭配的组合艺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完美,搭配要与城市园林的整体背景和主题景观协调,不能相悖,要根据当地城市的景观造型特点,搭配组合要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求,选择合适的草本花卉,使颜色搭配与城市园艺整体景观形象相互映衬,形成美化效果。
关键词:泉州西湖公园;城市园林景观;传统闽南建筑文化
Abstract:Thepaperisconcernedwithplanningparkentrancegateincitilizationregionenvironment,combinedwiththedesigningofwestgate&northgateofQuanzhouXihuPark.Theenvironmentandinhabitantdemandofthecityareemphasizedtoreachtheharmonyandunityofarchitectureandcity,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rchitectureandhuman.
Keywords:QuanzhouXihupark;citygardenslandscape;traditionalMingnanarchitectureculture
1环境特点与设计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9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hm2,广场道路面积1.72hm2,绿化面积16hm2,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的翠色相呼应,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清晨,来这里休闲散步、晨练的市民如梭织,或把茗而谈,或竞舟而逐,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景观;景观雕塑;设计
景观雕塑一直是艺术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作为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更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代的景观园林设计中,艺术景观雕塑设计,更是成为了凸显园林艺术氛围,烘托园林整体气氛的重点,受到艺术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喜爱和重视。
1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概述
1.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通过艺术处理对园林景观的优化和再造。现代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应用价值,还要符合生态学与美学原理。通过景观设计对周围环境要素的虚拟改造,能够使人造的园林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提高建筑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从而提高建筑和园林的舒适性、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现代的景观设计包含景观雕塑设计、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步行街设计、游泳和休闲地设计、国家公园设计等内容。
1.2景观雕塑设计概念
景观雕塑设计时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很多著名的园林其艺术表现都离不开景观雕塑的设计。景观雕塑作为能够影响整个艺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更是成为很多艺术景观的设计主题,并成为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设计虽然是为艺术景观设计服务的,但由于景观雕塑卓越的表现力,以及在艺术景观中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容易成为区域环境的标志和象征的载体。因此,景观雕塑的设计不仅是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还极大的促进了艺术景观设计的发展。
1.3景观雕塑的发展
景观雕塑是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在远古社会,景观雕塑作为一个部落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含义。这种景观雕塑的雏形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某些精神上的意义,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文化表现元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现代的景观雕塑已经超越了宗教、皇权、神权等精神上的表达意义,更多的深入到各个领域,并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景观雕塑不仅是彰显区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很多优秀的景观雕塑还成为了区域文化的代表,极大的促进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现如今,景观雕塑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座新修的公园、广场、绿地都会采用景观雕塑来凸显期文化内涵,表达设计主题。景观雕塑设计的自由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景观雕塑具有极佳的文化表现力,诸如广州的五羊石像、厦门白鹭洲的白露女神雕塑等,均传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感,引领着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城市的底蕴,并成为城市的象征。
2现代艺术景观雕塑设计
2.1符合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景观雕塑是静态的艺术,其材质和质感决定着景观雕塑必须和周围的人文、艺术环境相融合,才能获得生命。在进行园林景观雕塑设计时,首先要创造一个健康的空间气候,保证景观雕塑能够和周围的风、绿植、建筑、地貌相呼应,并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现力。为了避免景观雕塑设计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设计时一定要减少外来特殊物质的引入,避免对原有生态和文化系统的破坏,并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域特点。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雕塑的外形受光照的影响,做好对太阳直射光线的控制。
2.2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
景观雕塑的基座是雕塑与环境直接联系的基础部分,也是保证景观雕塑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优秀的景观雕塑设计,不仅其雕塑主体会具有突出的艺术和文化表现力,其基座一定也能够和雕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并帮助雕塑与自然环境做好沟通。重视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不仅能够增添景观雕塑的艺术表现效果,还能够提升景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度,提升整个景观雕塑的艺术性。景观雕塑的基座设计包含碑式、坐式、台式和平式四种,这四种样式都各有特点,适用于表现不同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其中碑式多表达纪念意义,而雕塑仅仅起到点题或装饰的作用。坐式则以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表现手法为主,是古典风格雕塑常用的基座样式。台式所表现的效果更加亲人,多用于主题雕塑的基座。平式则显得比较自由,多用于广场、草坪或水面上,能够实现雕塑与环境更加完美的融合。
2.3景观雕塑的情景创造
景观雕塑不仅能够美化环境、丰富生活,还能够承载一定的人文和历史意义,因此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更多的以彰显文化主题着眼,具有标识、引导、分割与点缀的作用。现代的景观雕塑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韵律、节奏、对称、形体、点线面、体量、色彩等,并注意景观雕塑的情景创造。利用景观雕塑的这些抽象因素,能够表现出具体的精神感悟,因此,在景观雕塑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怎样把各种公共因素转化成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符号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关键。把公共性的种种因素分别加以分析研究,根据它的外在显示的特点概括、提炼成为具有精神品位的城市视觉识别形象,从而形成景观的主题。
2.4景观雕塑的创造性思维
景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载体,在设计时一定要采用创造性思维,因此,单纯的模仿是无法使景观雕塑具备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思维设计的景观雕塑,其题材、形式、体量都是为了表现某一主题或精神含义设计的,因而具有独特性,通过景观雕塑的设计与环境的辉映,能够赋予景观雕塑生命活力。因此,景观雕塑首先要有视觉冲击力,并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站在文化的高度,处理与创作有关的问题。综上所述,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是艺术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要完成优秀的艺术景观雕塑设计,必须赋予景观雕塑文化内涵,做好基座设计,并重视情景创造,注重雕塑设计的原创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更加优秀的景观雕塑设计。
作者:常志坚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景观学在我国是新引入的一个设计学科。它使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能更好地树立这样一个概念: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孤立地进行“线性设计”。本文以苏州金鸡湖景观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生态规划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一、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苏州金鸡湖景观
苏州古称“烟水吴都”,历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誉,因而水乡风光成为“吴风景”的重要特色古苏州以园林、曲水见长,均在“尺寸之地”内做文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向东西两翼发展,均是以现代规划理念设计、发展的新城镇格局;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景观设计各方面均有别于苏州原有的古典特质。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西距苏州古城约4km,水域面积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还大1.88k㎡,是构成苏州工业园区新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市总体规划中最大的市内景观区其规划目标是使金鸡湖成为以游憩活动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并作为苏州市未来现代化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规划总面积11.38km。苏州金鸡湖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在于:
1.景观的二元性
金鸡湖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设定有别于传统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景,而成为表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缩景,同时通过引进西方园林景观的精髓开发一个全
新的新苏州形象。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休闲、生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正符合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2.景观设计中注重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城市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内空间、建筑与建筑相邻空间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调合各种空间使用要求(如建筑、树木、广场等),对空间进行划分、支配与使用。在金鸡湖景观规划工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典型空间的处理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共存。
(1)开放与围合空间
水巷邻里、金姬墩、玲珑湾,因为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相对要求宁静、休闲的氛围,因而考虑定性为围合空间,在沿湖岸处与周围岸边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湖滨大道、望湖角、波心岛为开放空间,以满足市民集会、演出、散步、娱乐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边缘线空间
金鸡湖沿湖湖岸线曲折漫长,在设计中分为轻质、硬质驳岸体系,大部分将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区域考虑建筑、绿地与湖面的组合关系,设计了一些硬驳岸。
(3)车流与人流空间
金鸡湖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车流、人流系统与景观本身的关系。金鸡湖外围为宽阔的42.5m的城市干道,进入沿湖100~250m范围内则转入城市支路与步行道系统,这样能保证湖区的休闲、宁静。
(4)景观空间
处理上注意步移景异,防止为追求某种几何图案而出现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间,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识地进行曲线化,空间之间的转化通过坡池、材质、高差的变化,沿湖散步道系统分上、下二层等。
3.设计哲理
金鸡湖的景观设计通过采用最为精巧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大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使用当地建筑风格来与苏州旧城相呼应。但同时以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本土品种并考虑了全年候不同季节的植栽设计。
4.世纪广场的生态设计手法
金鸡湖世纪广场位于老城区附近的苏州工业园的未来中央商务中心的心脏地带,该处不仅作为主要林荫大道的终端焦点也为周边的未来写字楼区提供了一个休憩放松的城市绿洲。世纪广场的设计概念意在加强与苏州老城内古典园林的对话但是同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空间框架来体现一种现代生态的气息。充分利用基地突出的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在与林荫大道呼应的位于草丘顶上的同心中央广场,与水平的规整设计的乔木植栽带之间创造了许多小型的空间作为人们的休憩座椅区。作为特色地景的草丘,周围环绕着两条步道。一条步道临着带状弯曲而平静的水池,在周边开放性的空间当中提供了一处独到的静谧之地,而另一条步道则采用纯朴自然的铺地以及非规整的乔木丛来加以强调以在树木成长之后创造一种围合感。这两条步道的设计旨在人工与自然的空间之间建立更为合理的过渡与联系。在世纪广场的总体框架中通过四季植栽的配置以及利用银杏树的多变纹理色彩创造四季的不同意趣,这些运用生态手法塑造的景观元素强调了不同时间段空间景观变化的重要性。
二、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通过金鸡湖的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滨水区生态规划原则应至少满足如下几点内容:
1.以生态性为规划理念,结合艺术性和多元性规划设计以开放性、经营性、功能性、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规划的理念为原则,其中以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为要点。在“生态性”理念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作为宗旨,充分利用本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保证一定比例的植物用地面积,营造以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生态保护的切实效益,控制游客数量。在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恢复手段为主,结合各种必要的人工生态措施完善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体系,使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呈现典型原生态的特征。苏州金鸡湖在景观生态规划“多元性”理念指导下,合理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尽量创造多样的用地功能,完善、丰富生态保护区的用地结构。以建立观光湿地、休闲绿地、赏鸟湿地保护区域、观光水域、会议展览五大类主题功能进行景区规划,创造一个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旅游、休闲、会展、居住综合性开发区。在“艺术性”理念指导下,综合本区自然资源、现状用地的特点,艺术地确定整体空间景观形态。在具体的设计主题、形象立意、结构布局、空间组织、交通方式、建筑设计、绿化景观等技术环节中应用艺术的设计手法,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空间的典范。
2.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设计指引规划控制指引,指为了对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对用地进行了地块划分并按地块进行设计指引。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按场地特征的不同分区恢复生态环境,以使生态的恢复适合于这一地区。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的分区特征,分别恢复生物多样性系统,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另外,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色彩上对开发强度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体上的控制和指引,从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与使用的空间管制。从金鸡湖的景观生态规划来看,以观光为主要功能的观光湿地是公益性用地,以人工湿地为主。保护现有的水杉林,设置木栈道穿插其中供游人游赏散步。在现有水塘的基础上,在尊重原有场地肌理的前提下,结合人工湿地,营造水生植物园以及水生植物生态污水净化系统试验园,达到观赏与生态科学教育的目的。休闲绿地则以植被的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进行原场地的生态环境整治,适当建设设施并引导游人合理利用。赏鸟湿地保护区域,以保护为主,维持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同时人工堆岛制造滩涂,以便吸引更多的鸟类,但游人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公园内原有的水塘与金银湖相通形成观光水域,保留其原貌并建设观光设施。从以上可以得出在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指引将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明确而有力的帮助。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