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高速公路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速公路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速公路盈利模式

第1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多元化合作;品牌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保证车辆安全、畅通的重要配套设施。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完善,服务区在整个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通车里程的不断延伸、客流量的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服务区以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扩大服务项目的种类、数量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司乘人员的需求。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起步较晚,国内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尚处于探讨阶段,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为此,探讨和选择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服务区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一 服务区现有经营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投资建设,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国家投资、股份投资、民营投资和BOT模式。服务区的经营管理现有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自主经营,由运营业主投资、招收员工、独立经营,此种模式管理难度大,使用人员多,企业经营负担重,但如果经营得当,获取的利润十分丰厚。二是租赁经营,将服务区部分经营场所或设施租赁给乙方,由乙方完成经营管理,乙方按合同约定缴纳租金,此种模式管理难度小,收入甚微但稳定,经营规模大小不能掌控,文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承包经营,将服务区整体或经营项目承包出去,由承包单位自主经营,承包单位按合同缴纳承包金,此种模式基本无经营压力,经济利益可以保障,但目前选择的承包单位大多数是个体或民营企业,管理水准和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四是合作经营,瞄准难度大的经营项目,引进品牌,与专业公司合作,利用专业公司有效的经营管理,突出服务区的特色服务,此种模式利润丰厚,形象工程好,服务质量高,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经营模式。如果对这一模式加以拓展和完善,延伸其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将是服务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 开展多元化的合作经营是大势所趋

(1)合作主体实力雄厚,具备完成投资和经营的要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有效满足司乘人员的需要

服务区基本功能是满足司乘人员长途旅行中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满足车辆加油、维修需求。随着车辆的迅速增加,服务区逐步成为人流、车流、物流的主要集散地,要求服务区配套设施更加多样化、完整化,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一般服务区应当具备加油、餐饮、购物、汽修、停车和卫生间等基本功能,投资需4000万元;先进型的服务区或者大型服务区还有信息查询、汽车旅馆、客物流中转、展览陈列、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拓展功能,投资需过亿。服务区功能配套“小而全”,投资“大而散”,一是管理难度大,二是投资回收慢,借助合作伙伴的人、财、物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投资,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服务区是明智之举。

(2)合作主体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合理的合同设置有利于引进人才,加强服务区管理

服务区工作涉及酒店餐饮管理、商店管理、客房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物业维修管理、工程养护管理、物流运输管理等,岗位涉及财务会计、物流仓储、销售理货、餐饮服务、市场营销、保安保洁、厨师、食品采买、电工、资产维修、绿化管养、污水处理、汽车修理、工程招标、加油站管理等,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加油站、餐饮业等等特种行业在人才和管理方面更加严格。而高速公路目前不可能拥有那样庞大的人才队伍。与专业公司合作,利用专业公司人才优势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容易形成有效的管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合作主体选择范围广,可以根据服务区所处的战略布局位置,选择最佳的合作主体,极为有效地为我服务

高速公路这一特殊行业,决定了服务区的发展应建立在“公益为先、质量提高、效益兼顾”的基础上。近几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服务高要求的需求,服务区功能齐全、商品繁荣是发展的走向,且不同区域位置和当地经济特色,确定了应打造不同特色的服务品牌。我们可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服务区自身特点,以三项原则优化合作,实现服务区效益最大化:一是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二是管理和谐,服务形象好,有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三是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所需产品与合作主体相符。

(4)合作主体发展空间大,便于集中管理,强强联合有利于做大龙头产业,促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强强联合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甚至形成垄断企业,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高速公路因其封闭性的特征而具有自然垄断性,司乘人员只能在服务区选择消费。不断增加的车流、客流,隐含着巨大的服务需求,尤其是加油、餐饮、购物方面,服务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如果与加油、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大型企业联营,或者与全球500强企业合作经营,对于做大加油、餐饮、购物等龙头产业十分有利。

三 我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我省已经建成64对服务(停车)区,在建38对服务(停车)区,开通运营的有47对服务区、12对停车区。目前,服务区的经营收入,略大于该服务区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成本,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绝大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服务区经济发展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从近3年全省服务区总经营收入和油品销售统计(表1)数据看来,我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经济极具发展前景。

表1?福建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收入统计表

年度/项目 2009年度 2010年度 2011年度 2012年1-6月

总经营收入(亿元) 23.96 23.96 50.37 30.60

油品销售(万吨) 38.09 34.50 57.50 33.66

如何结合我省实际,把握商机,笔者就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第2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机电系统在其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得社会对机电系统的技术更新及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运管部门为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水平,采取先进的信息手段,建立了包括通信、收费、监控、配电、照明等子系统在内的机电系统,有力地保证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并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1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本原则

1.1坚持机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在机电系统建设除重视系统的先进性外,很需要更多地关注到系统的可靠性,并应当将其列为首选指标。譬如说关键机电设备或软件、数据存储设备等都应保有一定的冗余配置或拥有自保护功能,这样即便部分设备出现瘫痪性故障,也不会对机电系统构成较大影响,可满足系统不间断的运行。

1.2坚持设备的安全管理

机电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设计考虑不周或实际运行与设计标准不符等情况,致使机电系统遗留隐患,日常使用中的误操作也会形成机电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同时,在机电系统设备已基本实现全线、全省乃至全国联网的运行情况下,网络安全建设也成为设备安全管理的新内容。

1.3坚持设备维护的“预防为主,重点控制”

第一,坚实设备维护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主要是指加强设备的预防维护,依据设备分类,健全日常巡检与定期维护相统一的预防维修制度;重复性故障发生部位,应展开针对性的改善维修,防范同类故障再次发生;设备维护管理前移至事故萌芽发生阶段,由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完善设备状态监控,着重保证系统维护和设备完好率,尽可能地降低维修费用。

第二,坚持设备维护的重点控制。要区别好设备的不同重要程度,将维修资源相对地集中于高速公路运营的重要设备和故障常发设备上,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分级管理和维修对策,在有效节约经费的基础上,满足正常运营的要求。

2机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针对目前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检测验收合格的机电设备

选择机电设施的时候,应该在产品的质量上严格把关,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且应对其性能进行必要的测试,与此同时,还应对备用的零部件或者设施,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计划及相应的安排,以备待查。

2) 保证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下运营

一般来说,机电设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运作。、冬日温度过低、夏天温度过高、雨天发潮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机电设备的运行造成故障,因而做好机电设施的防潮、防热、严避寒冻、杜绝污染、,是保障设备在适宜温度下运行的关键所在。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给转动设备添加剂、清扫设备里外的灰尘、检查及紧固螺钉、螺帽,在特定状况下,调整设备的工作时间及运作程序,更新设备等,均是排除外界因素导致的故障,加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全、规范运作的基础条件。

3)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使施工建设与设施更新改造更好的符合实际。在前期的工作中,应该做好项目的论证及实地的调研,认真听取运营管理者的建议,提高机电设施的实用性能,从而可以更好的方便机电维护人员的管理、使用与维修。且应该为今后的发展,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对建设路段机电设备的监管方面,应加强力度,并做好积极的防范工作,即与施工方积极探讨,确定完善的建设方案,加强工程监管,和施工单位的配合与协调工作要努力的完成好,在应急措施上应共同协商,在预防观念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理念,对于误伤的光电缆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利用线路迁回带通、套管防护等办法,最大可能的减小光缆、电缆的损耗,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电气化指标,并处理好收费和施工的关系。

4)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机电系统的维护队伍

拥有人数充足及过硬技术的维修队伍是提高机电工程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它保证了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因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因而其技术维护及维修的工作必须选择信誉高、技术实力强的维修公司来承担;而各分公司及管理所也必须拥有一批具备计算机、通信、机电一体化等知识、兼有一定系统维护经验、责任心强、具有钻研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做到独立地进行系统维护、及时准确地上报设备故障、指导收费人员规范操作。只有这两方面都过硬,共同作战,才可以为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才可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机电设备的故障和紧急情况。与此同时,还应确保这只队伍的稳定性,尽可能使系统设备在最佳状态运行,从而提高机电系统的使用效率。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使用期限已满,必须报废的设备,应该建立建全完善的系统设备退役报废制度,及时地处理退役设备,防止过期设备积压,给资产管理带来不便。

3管理措施

3.1 设备使用过程的管理

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日常使用中,经常出现很多的破坏行为,通信电缆、供电线路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违法车辆的抓拍系统也经常出现被毁被盗的现象,这对于高速公路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给国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有些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非法利益,就利用机电系统中的缺点进行贪污。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对高速公路建设时期加强管理,对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使用过程更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应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执法部门也应该对高速公路上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惩,维护道路安全。

3.2 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过去不完善的管理方式发展到今天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技术及经济状况、使用寿命已经成为了是否更换设备的决定因素。设备的更新主要指在当前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的更换。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设备更换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更换,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设备能否符合发展的需要,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的先进程度等等,在进行设备更换时必须全方位的考虑,选择最优设备。

3.3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施工方设计上的失误或者对安装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都可能遗留一些工程建设的隐患,另外操作人员的失误或者违规操作都会对机电设备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当前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都是全国联网的,我们还需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一旦系统遭受到破坏,有可能造成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瘫痪,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我们应该全方位的进行设备的安全管理,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

3.4维护人员的管理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人员是保证机电系统正常运行的重点。我国的高速公路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相应的机电系统设备分布的也比较广泛,机电系统可能出现各种故障,作为维护人员必须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立即进行修复,否则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品质的维护人员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维护工作的开展,直接关乎到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收周期,只有高度重视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要性,苦练“内功”,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为路网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于机电系统路网的增加,管理者应积极探索高效管理与维护的新途径,在实践中继续努力,大胆革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去年5月,这位老板愁眉苦脸地来找我,说他开了家大酒楼,连着亏损了几个月。接我过去一考察,我从他是干建材的,不懂餐饮出发,给他设计了一个扭亏的方案:

一是计算,先撤掉成本复杂的啥都做的“人有我有”中餐,改为当地“人无我有”而又极具差异化的肥牛火锅;

二是算计,为让他的楼面引人注目,我写了两条对联:“大嘴吃八方,还是这里香”,红彤彤的对联,高高挂起。

成功其实就是一点的调整

模式一变,他由每月亏几万达到如今进账几万…

什么是盈利模式?说白了是你掘“第一口金”发家时的赚钱铲子。是常人看不到唯独你察觉并下手快的“商眼”,比如当年麦当劳的连锁经营和戴尔电脑的直销法。

远瞧当年台湾人邱永汉落魄日本,穷困潦倒时,无意之中发现二战后的日本白糖奇缺,于是他让台湾那边火速而大量地寄糖,结果他一发而不可收;八十年代初,也是几个台湾人逃债跑到大陆,穷途末路之中发现,大陆人还在用大茶缸喊着“师傅”泡方便面,于是,一个“康师傅”的食品企业诞生了……

再看身边,2003年“非典”刚过,一片萧条的培训市场上,突然冲出一匹“黑马”——-深圳聚成培训公司横空出市,火爆神州。而且不到5年时间里,市场无限扩张,分公司开遍全国,员工达几千人,据说马上要上市了。聚成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其实就是把以往培训公司那种以招学员、开通课的“零售生意”,变成卖课卡、推老师、炒会议,以师为本的“批发老师课程生意”。

模式一变,财源滚滚而来

近说前不久,我开日本丰田"沙漠王子"越野车由成都去重庆,半路上车坏了,被拖回一家汽修厂,它位置偏僻,门前还在修路。我心想,别是遇到了骗子汽修啦?可进厂一看大吃一惊,里面挤满车,生意好的不得了。再一细打听,原来是老板自有“高招”!

他说,刚开业生意很差,他只好开着车到处闲逛,无意中发现成都通往各地高速公路口上,有许多急着赶路的外地车一坏,车主就抓耳挠腮。于是他花了几万元把散落各路口的汽修中介人“宴请”并召集起,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全省汽修“救援网”,生意顿时火爆。不过,他并没为此松劲,还在居安思危。他问我,现在这种盈利模式很容易被同行模仿,到了群起而效之时,我的优势就会递减,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说,江山易打守更难,为了能长久,你不能“忘本”,你是靠那些汽修中介人起家的,就要以他们为“本”,要想他们不被同行们拉走,你要精心维护这个网。

很快,他推出了三项“网络维护令”:一是绝不在高速公路上打广告;二是只接受这些“兄弟们”的中介,任何其他公路部门中介概不接受;三是对每次中介费,信守承诺,当场兑现。

眼下,他生意好的更是一塌糊涂……

成功肯定有方法,

所以说,必须要注重盈利模式。为了赢利,找到它;江山易打守更难,为了长久,维护它。

我是怎样策划“模式”的?经验有两点: 其一,炒作,要耸人听闻; 其二,选项,要人无我有。

“你想跟我睡吗?感觉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乍一听,你肯定以为是哪个夜总会小姐们拉客时的用语吧。错!这是我去年7月为浙江一家卧室用品企业,炒作招商大会时策划的产品广告卖点词,。经厂家铺天盖地的大肆广告传播,如今已成当地人人都能记牢厂商家喻户晓的流行语,而且这句出格, 甚至“出位”的广告,使这次招商大会也“爆了棚”。

更经典的是,我为吉利美人豹跑车成都4S店开业的促销模式:出跑车为婚庆开道,上书“美人豹,抱美人,今朝抱得美人归”!引起满城翘首以待,围观者众。

“借景”是园林建筑的术语,我把它用到一次农药促销模式上。那是6年前我与一广西老板驱车去长沙时,在公路边一个农庄看到一条幅,书:“总书记来到我们家,握着我的手说‘好’”!我灵机一动,马上让这个老板拿出一袋农药,走进农家送给那个农户,在条幅下合影留念。这个照片制成广告后,“总书记都说这个农药好”的消息,一传十,又十传百,被广而告之。这家企业的农药也随之销量大增……

盈利模式之所以很重要,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个微利时代,它的赢家法则是:谁能持续获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润,找到最具有差异化的盈利模式,谁就是真正的大赢家!

第4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第5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近期,国际市场做空中国概念股者引领一时,默默无闻的研究者与投资机构一举成名,欧美股神纷纷折戟。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者如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都晚节不保,其旗下富达中国特殊情况基金今年已缩水了15%,他在香港的两项投资也录得账面损失。而股神巴菲特如果继续持有比亚迪,恐怕利润不会仅仅少七成,这位常胜将军的铠甲上终于有了黑斑点。

在做空得手之后,欧美研究机构准备再接再厉,但他们此时离开了中国的现实,陷入了臆想的境界。

尽管中国概念股的股价在止跌回升,但海外机构做空中国概念股的势头却没有减弱。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之后,7月18日,惠誉国际评级机构在一份评估35家中资企业的报告中表示,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以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这些企业的主要劣势指标。惠誉认为这35家中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面临压力。

目前,许多中国企业被发现在财务或公司管理方面很薄弱,投资者的负面情绪在短期内可能仍将持续。同时,高企的现金储备和高估值可能掩盖公司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对家族企业和独立董事任职超过5年的公司也有一定的风险。我们承认中国公司确实存在管理与财务上的问题,但因此指责中国的会计准则则是“指鹿为马”。

国际市场唱空中国经济的主要渠道是中国房地产与地方债,这两个领域的确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不过这两根软肋还没有断裂,也没有刺中中国经济的心脏。西方研究机构看到了诚信问题,却将原因归咎于可笑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在上海上市。事实上,能够真正遵循中国会计准则不做假账的企业已经是十分难得。

中国经济真的进入拐点了吗?未必。国际资金想做空中国的银行股不会成功,他们忘记了中国高达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正在市场上兑现的国有资产;但国际资金对中国概念股的狙击却十分精准,他们找到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中国企业的造假命门。

中国正在迎来债务的隐性违约高发期。中国地方城司的企业债一旦向国内外市场彻底开放,猎杀行为将层出不穷。原因很简单,从评级到定价充满错谬,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市场进行的一场不求对错的自娱自乐游戏。

国内债务市场恐慌情绪蔓延,7月6日,多只城投债遭遇了恐慌性抛售。恐慌始自云南最大的地方平台公司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试图违约,为缓解债务危机进行资产重组的消息。

上海城投贷款从短期展为长期,是偿债能力弱化的明确信号,可为佐证的还有审计署日前公布的报告,其中称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债务余额为11168亿元。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处于建设期和运营初期,其收费收入不足以偿还债款本息,主要依靠举借新债偿还,全国高速公路的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借新还旧率达54.64%。而2012年和2013年,分别有24%和17%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

中国债券市场的风险不是债务主体缺乏偿债能力,而是从未建立起正确的债券定价体系。中国的债券市场取决于资金多少与政府的负担意愿,而不是经过市场考验的信用评级机制。

以地方债而言,当市场充斥货币时,有中央财政背书的地方债以低利率拍出高价,地方无论贫富,都享受高信用评级,地方债因此成为扶贫债。在央行收紧银根后,民间利率上升,此时无论什么地方的地方债都失去了吸引力。

企业债更是如此。在严格的审批之下,企业债成为保障房资金的重要来源,保障房的低盈利性被置之脑后而享受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投资者本来寄希望于无担保企业债进军市场,可以改变信用评级形同虚设的情况,但现实并不让人乐观,依靠企业债发行者的盈利模式,让评级机构失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有市场,却没有市场定价体系,当信用危机爆发时,市场唯一化解风险的办法是凝冻、彻底失去流动性。随着对债券违约的担心加剧,出现前所未有的评级调降,这将对信贷市场构成进一步打击。信用恐慌、地方债审计与资金紧张,已影响到市场交易。

有信用评级机构,有债券市场,有交易商,有规则,我们的市场从表面上看一切齐全,但实际上,定价靠货币,靠行政优惠,市场成为圈钱市,成为扶贫市,失去效率,规则成为摆设,独董成为花瓶,这是中国资本与货币市场的真正风险。

第6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民众在就业、利率、物价、房价、股票等方面的实际利益,提高了其对于财经信息本身以及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判断的需求,因此,宏观经济新闻实际上在危机过程中对国内受众的经济思考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这一启蒙还进一步引申到了行业以及行业当中的经济主体。比如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并推动了投资者形成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价值投资方式,民众对行业、公司及相关政策的信息需求呈几何水平增长。于是,各级各类的财经媒体都在证券交易时间根据媒体特点开设栏目、板块,以适应这种信息需求。财经新闻还主动承担了媒体监督的职责。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财经媒体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微观经济运行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近来路人皆知的“乔丹体育”和“活熊取胆”事件。两起事件都来自于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前者是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将自身品牌合法不合理地捆绑于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由此误导消费者并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后者是黑熊养殖企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再生产,坚持以活熊体内取胆的方式获得熊胆产品原料,并一再强调取胆过程的科学和人道。针对两起事件的报道,共同特点是专业财经新闻没有停留在对信息的简单处理上,而是在对行业和公司进行信息挖掘的过程中,发出对于经济秩序和道德底线的关注,并引发了全面性的社会参与,并将原本处于游离状态下的灰色地带最大限度地暴露于阳光下,实现了从经济现象向社会领域的延展。此外,财经新闻还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原有的权威认识。比如媒体对中央直属企业中石化动用巨额公款购买茅台酒事件的曝光,以及由此引发对“三公”支出的质疑,实际上突破了新闻报道原有的宣传功能。另外,近年来不绝于耳的矿难、环保、拆迁等问题的新闻报道游走于经济与民生之间,实际上为一些较为高端的财经媒体开拓了一条从经济基础上升到上层建筑的特定传播方式,使财经报道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财经新闻产业的发展阶段

同任何一个产业一样,财经新闻报道有其发展的过程和特定阶段。一般来说,产品的数量、质量、生产成本以及产业结构都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对于财经新闻来说,由于标的和受众的巨大差异,媒体在不同细分市场内的分工以及满足特定受众信息要求的能力是财经新闻产业成熟与否的核心标志。近几年来,财经新闻报道对受众的针对性越来越强,目前的财经媒体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界限并不清晰但体系较为完整的行业结构。这一结构的最底层包括数量众多的非专业性报纸、杂志以及一些地方广电体系和门户网站,其特点是信息量庞大而复杂。做这一类财经报道的媒体一般不具备自我采集和整理财经信息的能力,而是以转载或简单编辑后发表一些人云亦云的评论为主。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层次的财经新闻实际上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但其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仅限于经济信息的传递。中间层则主要由一些专业性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中央级的广电体系构成,代表媒体包括《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央视财经频道以及央广财经频率等。在这一层面的财经新闻报道主要面对最为广泛的社会中坚阶层,以及部分非财经领域内的精英人士。其经营特点在于信息及时、反应快、评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表述相对通俗、可理解性强。最上层也是数量最少的一层,主要由部分期刊杂志类平面财经媒体构成,以《财经》、《新世纪》和《第一财经周刊》等为代表。这部分媒体的时效性往往不及中间层次的媒体,但一般能够摆脱简单的信息传递渠道的定位,具有很强的信息挖掘和研究分析能力,也因此拥有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这一类媒体的受众主要为财经专业人员,且其产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启发性。不同层次的财经媒体也形成了差异化的盈利模式。这是财经新闻产业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最底层的财经新闻往往依附于一个综合性的媒体,仅能起到完善媒体信息覆盖范围的作用,难以形成实际盈利。中间层次和较高层次的财经媒体一般能够通过广告和受众两种利润来源形成可持续的盈利。但受到竞争激烈程度和网络新媒体崛起的影响,中间层次越来越难以通过受众来直接获得盈利,而较高层次的专业财经媒体由于其受众对产品价格敏感性不高,能够在产品销售环节获得定价方面的正收益。另外,在广告投放上,财经媒体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家电、服装、通讯产品等领域,但不同定位层次存在明显的差异。较高层次的专业财经媒体更倾向于毛利率高、宣传成本占比销售收入较大的奢侈品,以及金融、教育等现代化服务行业;而中等定位的媒体更倾向于品牌化的大众化消费品。广告定位的差异化也体现了财经媒体受众的细分,体现了财经媒体的经营与运行更为成熟与专业。有效的市场细分和盈利模式差异说明目前我国的财经新闻产业正在走向成熟。这一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广大受众的不同需求,并以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走向生存与发展的自我循环。

第7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三网融合:信息时代大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催生了大量与互联网有关的新兴行业,把人类带人了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时代。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地在世界各地兴建、延伸和交织。电子科技的发展逐步进入了通信、计算机和有线电视三大热门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阶段。业务的综合化和数字化,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互相融合(三网融合),实现网络的彻底智能化、畅通化正成为一种趋势。

三网融合的概念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密切相关。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决定耗资约4000亿美元,历时20年,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也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美国政府的报告中,信息高速公路被定义为“国家信息设施是一个能给广大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能使所有人享用信息,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图像或影视相互传递信息。”美国在实施该计划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网络间的连接。当时美国的电信法规为了防止垄断;严格限制电话、电脑和电视公司相互进入对方市场。这些规定客观上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给网间互联带来一系列困难,成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1996年美国修订《电信法》,取消电信、电视互不进入对方市场的限制。从此,美国的电信业、电视业和计算业实现了爆发式发展。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三网融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欧美及日本在三网融合方面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形势。在美国,原先分属不同领域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差异越来越小, “语音+视频+数据”一体化的模式日趋普遍,并正朝着“语音+视频+数据+无线”的方向发展。在法国,家庭消费者已充分享受到了三网融合带来的好处,市场研究机构Pyramid在一份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到2014年法国50%以上的家庭享受三网融合的服务,法国的三网融合目前正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我国的三网融合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要“三网融合”,并将之列入国家“九五”、“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但时至2009年成效仍不明显。时间进入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步伐。并在会上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一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新融合新格局新享受

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审议批准了北京、上海、哈尔滨、大连、南京等12个城市作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近期又有权威人士表示,试点指导意见也即将出台,标志着三网融合逐步进入深水区,产业竞争格局也必将出现新的变化。从微观角度来看,三网融合的直接受益者将是三大网络运营商,广电网、电信网、以及互联网,虽然具体的融合方案仍未出台,但IPTV(交互武网络电视)控制权交给广电网后,政策倾斜使有线网成为三网融合的主角,成为三大网络运营商的最大受益者。从三网融合的最终目标来看,三网融合就是要达到运营商各发挥所长,为消费者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节,从而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因此,从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电信网也得到更多的客户,三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从宏观角度来看,三网融合将不仅仅是三大运营商的融合,而是整个产业的融合,三网融合将带动上游设备提供商下至内容制作商的整个产业链的变革,整个产业链由近及远将不同程度的受益。

业内分析师指出:三网融合历经数年曲曲折折的最终因素,还是三方利益的权衡问题,从三大运营商各自的利益角度考虑,广电要的是控制权和主导权,而三网融合赋予广电的不仅仅是控制权和主导权,还带来了广电AURP值(用户平均消费额)的上升,但同时也将广电网从之前地方垄断经营拖入三大网络运营商的竞争局势中来。对于电信网和互联网来说,融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客户群体,电信网与互联网较早地实现市场化竞争,更能适应三网融合后的竞争格局。

对于消费者来说,三网融合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以前看电视、打电话、上互联网,用户需要不同的线路,并向不同的运营商支付费用。当三网融合以后,只需一条线路,即可实现此前多条线路的日常信息业务。如果选用无线接入,家里甚至都不需要接线了。随着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相对垄断状态被打破,各大运营商的竞争将会加剧,用户选择权增大,生活、办公及娱乐时可选择的内容更丰富、更便捷,资费也会打包下调。

三网融合引爆新机遇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芯片技术、屏幕技术的演进与成熟,消费者的生活习惯随之变化。为更好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一个全面融合与变革的新信息时代已经开启,有线、互联网、电信三网融合,屏幕(终端)的融合、平台和内容应用的融合,其中平台和内容应用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决定因素。融合带来更广阔的天空,不论是终端、网络还是平台,融合之后的市场规模将比单一领域市场规模扩大数倍,各个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有线网络:主题投资内涵丰富

三网融合的加速推进,有利于有线网络的价值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有望加快,有利于提升有线网络的质量,增强有线运营商的长期竞争力;二是网络整合有望加速,省网整合和跨省扩张,有利于有线运营商用户规模效应的提高;三是互动增值业务和与电信运营商的错位竞合业务,有利于提升有

线运营商的ARPu值(用户平均消费额),四是布局上游内容,谋求从媒介向媒体转变。

看好大都市有线网络,宽带接入业务需要网络支持双向互动,而中国有线网络实现双向化改造的比例不到15%,且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京沪广深)和省会城市。因此,从网络现实基础分析,三网融合业务更适合在大城市首先推进。当然,从用户消费能力上看,大城市也比较适合开展融合业务。

电信服务:竞争加剧长期利好

中金公司认为,三网融合以后,电信行业高利润高垄断的宽带业务将会面临广电带来的竞争,但短期来讲对电信运营商冲击不大。首先2-3年内只是试点,加上广电运营商目前网络双向化的程度很低,又不是整网,区域性较强,不具有出口带宽资源和移动接入,整体营销能力不强,对于电信运营商宽带方面无法构成很大的威胁。如果电信运营商面对潜在竞争,加速对宽带市场的开发和占领,反而可能对短期的盈利有一定的提升。

长期看是利好,因为电信运营商可以在IPTV方面进行发力。IPTV在很多方面都比有线电视更具优势,包括业务展现内容和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管控方面比较安全、系统扩容需求相对有线小以及全网经营等。而且我们认为凭着运营商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营销经验以及扎实的网络准备,在IPTV方面的运作会比广电做宽带更占优势。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宽带能力上都做好了准备,至少在城市基本上都做到了2M宽带覆盖能力,这已经可以提供基本IPTV业务了。高速宽带来说,中国电信城市8M以上覆盖能力也有70%,联通现有4M以上宽带覆盖能力也能达到65%左右,对进一步提升IPTV服务质量提供了基础。

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时代到来

影视行业趋势向好。目前,中国影视行业的渠道单一,电影主要为电影院,电视剧主要电视台,电影票房收入60亿元,国产电视剧交易金额为50亿元,产业规模并不大,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尤其三网融合后,电影和电视剧均有望进入有线付费、IPTvN互联网渠道,将极大提升同一内容的市场价值。

动漫市场存在巨大提升空间。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儿童人均玩具消费约为10美元,不仅远低于美日的300美元左右,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4美元,主要原因在于动漫玩具比例较低、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和品牌意识不强等。三网融合后,动画片的播出渠道也将增加,有望提升国内动漫玩具的比例,结合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动漫玩具的市场空间有望获得巨大提升。

付费频道价值有望得到重估。当前国内付费频道收入非常低下,三网融合后带来的渠道开放,将刺激有线运营商(数字电视)和电信运营商(IP,TV)对于差异化付费频道内容的需求,届时付费频道的价值有望得到重估。免费电视台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多渠道介入也有利于提高其覆盖人群,对广告价值的提升也有一定正面作用。当然从长期来看,如果海量的互联网内容进入有线网络,将加大与传统内容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一 软硬件设备行业:率先受益

广电与电信运营商为在将来的融合环境中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地位,必在融合完成之前加强自身资源的竞争力。按照当前成本静态计算,广电行业为融合宽带数据业务而改造现有网络的必要资本开支达到1985亿元;而电信行业为提供IPTV等业务对现有宽带网络升级改造的资本开支也将达到944亿元。与广电和电信相关的软硬件设备行业将直接受益于这2929亿元。其中,机顶盒投资(含数字和双向机顶盒)预计501亿元,光纤缆投资244亿元,光通信设备投资1241亿元以及运维支撑系统(BOSS)88亿元等。

接收终端:3c融合

中国屯子商会副会长王宁指出“三网融合将成为中国消费电子发展的一次机遇,三网融合政策的推出将推动消费电子的发展,未来手机行业和电视产业及终端产品将步入智能化、网络化时代。”

第8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与经济结构的上述调整相对应,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也在减缓,事实上,2012年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下降。“刘易斯拐点”在2008年左右已经出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无法像过去那样主要来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长,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要素投入效率的提升。

由此,一个与过去30多年大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结构开始浮出水面:逐步转向以消费、服务业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更多地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这样一种新结构与增长速度放缓是适应或自洽的。

近年来东部沿海几个经济大省市增长率已经下了一个台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起步,当进入经济阶段转换期后,这些地区增长速度合乎逻辑地率先回落。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加快,部分低效企业被市场淘汰,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逐步趋于稳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东部地区的经济运行在较低增速区间趋稳,意义不应低估。东部沿海地区稳住了,中国经济大局基本稳住了。东部沿海地区增长走稳,或许预示着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增长也将逐步走稳。

同时,在经济增速回调过程中就业总体稳定,未出现大规模失业问题。就业总量对增长放缓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问题引起更多关注。当然,如果短期内增速下滑过快,总体的就业压力仍有可能变得突出。

企业盈利水平对增长放缓的适应性增强。以往在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0%左右或低于10%时,企业亏损情况会比较严重,亏损额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以上。自2012年5月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在10%附近及以下,但企业亏损状况总体好于历史水平,亏损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维持在0.8%左右。与此同时,行业盈利水平出现分化,包括煤炭、铁矿石、化工、钢铁、有色等在内的重化工行业销售利润率大幅下滑;包括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家具、金属制品、家电等在内传统优势产业销售利润基本稳定;而包括医药、仪器仪表、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等在内的高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呈上升趋势或保持较高水平。这表明,伴随着结构调整和升级,不同行业的企业正在逐步形成与7%左右的GDP增速和10%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相适应的运营机制。

从宏观层面看,一个重要变化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2013年中曾一度出现增长下滑压力加大的局面,宏观决策者并未简单推出货币财政刺激措施,而是采取了稳预期、抓改革、促转型的综合对策。从增长阶段转换、发展方式转型的角度看,非常有意义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主动管理预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预期管理。当宏观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处在上升时期,预期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防止过热,政府提出的增长目标往往低于实际增长率。而当经济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后,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时一方面要防止原有的高增长冲动,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过度悲观预期,使增长速度短期内大幅下滑。预期管理的要点是给出这一时期增长的合理区间,特别是给出增长率的下限,从而引导社会各方形成较为合理的增长预期。去年宏观调控中提出的增长合理区间,是预期管理的有益尝试,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通过调结构、促转型获取新的增长动力。与以往高速增长稳定期不同,增长阶段转换期的特点是原有的增长动力减弱或衰退,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启动或培育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有的增长动力快速减退,而新的增长动力短期内接不上来,从而导致经济的大幅下滑或大起大落。日本、韩国在这一时期就曾出现过类似情景。此时极易采取的措施,就是试图以货币、财政等宏观政策刺激经济。然而,宏观政策通常在潜在增长率既定条件下对减缓短期波动较为有效,而无助于中长期意义上的增长动力转换。推动这种转换必须依靠“结构性改革”。当然,并不是说宏观政策不再有意义,当增长速度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时,采取适宜的刺激措施仍是必要的。 “新常态”下实现“六可”目标

接下来的问题是,目前这种增长走势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从大的背景看,我国经济仍处在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期。这个中高速增长的“底在何处”,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高速增长回落后的均衡点可能会高一些,比如在7%左右,或者6%-7%之间。

与此同时,眼光应当放远一些,力争今后一两年实现增长阶段的转换,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增长轨道或者状态。对此可以给出一个概念,比如“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或者 “中高速稳定增长期”。其含义是,中高速增长的“底”已经探明,比如说7%左右;这样一个速度能够稳得住,且能够持续较长一个时期,比如五年或者更长时间。

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应具备若干特征,包括经济增长率从原来10%左右,逐步过渡并稳定在新的均衡点上,比如7%左右;经济结构呈现转折性变化,增长将更多依托消费、服务业和内需的带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加快,资源环境压力舒缓,增长的可持续性增强,劳动生产率提升能有效抵减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相对充裕的工作岗位,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基本适应;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化解;企业总体上能够实现稳定盈利,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等等。

对这一增长新常态,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六可”的目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做到这六条都不容易,这里想强调一下“企业可盈利”。看起来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这一条很关键,是其他几条的基础。如果企业盈利水平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财政收入将可能更大幅度下滑,财政、金融风险不可避免地加剧,企业也将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而增加就业,反而可能减少工作岗位,民生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也无从谈起。所以,“企业可盈利”应被视为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性指标。

以往中国企业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征,即当经济增长速度高时盈利状况好,速度降低后盈利水平下降。“企业可盈利”,就是要随着增长速度放缓而实现企业盈利模式的转换,在增长速度7%左右时,大多数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盈利。实现这一转换涉及到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诸多关键要素,如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方式的创新以至商业模式的改变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产业乃至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盈利模式转换能否成功。 增长放缓的动因与挑战

回顾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性现象,即消费的增长基本稳定,未出现大的起落;出口对增长的直接影响有较大的或然性,总体上说占一个较小的比重;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增长。而在投资总额中,过去五年平均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分别约为25%左右,制造业投资则在30%以上,这三项可以解释全部投资80%以上的变化。而制造业投资的变化,较大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以及出口产业的带动。所以,大体上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由高投资拉动,而高投资很大程度上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拉动。

就基础设施投资而言,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峰值在2000年前后相继到来,此后呈逐步下降态势,今后一些年,这两个比重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

由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密度已与发达经济体接近,高速铁路建设位居世界前列,移动通讯工具普及率较高等因素,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速度增幅有限。

据预测,今后十年铁路营运里程数、公路营运里程数、每百人手机拥有量、每百人电话主线拥有量年均增长率将分别为2.34%、1.45%、1.55%、3.63%。借鉴可比较的国际经验,如果通过改革形成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预计2023年东中西部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分别为17万亿元、11万亿元和10万亿元左右,年均增幅分别为6.25%、8.29%和5.98%。尽管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空间,但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保持投资的高速增长了。

房地产投资增速变化则更为明显。以占到房地产投资70%左右的住宅投资为例,据课题组预测,2014年-2023年期间,城镇住宅存量预计净增108亿平方米,住宅套数净增约1亿套。如果再考虑到综合折旧以及城镇扩围所导致的住宅存量增加,今后十年期间总共还需要建设1.25亿套住房。届时城镇居民的住宅条件将明显改善,住宅总量约为3.4亿套,户均接近1.05套,按家庭户口径计算,户均套数则超过1.1套,接近发达经济体的住房户均水平。再根据住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推算出未来十年住房需求沿时间轴的分布,年度住房需求的峰值大致在1200万-1300万套之间。相应地,住宅投资也逐步接近历史峰值。2013年,城镇住宅施工面积大致在48亿平方米左右,折合4600万套。根据历年住宅新开工、施工以及竣工面积之间的关系,2014年-2023年期间,新开工住宅套数年均值可能不超过1000万套。按此节奏,预计住房新开工量峰值将在2015年之前到来,而住房施工和竣工的高峰可能稍微靠后。2014年-2023年期间住宅投资总体增速较过去将有明显下降。

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由于历史需求峰值的出现而下降,与此同时,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拉动的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能过剩严重,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速也相应下降。出口增速回落到10%或以下水平,也相应减缓了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这样一个逻辑链条已经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展现出来。由此可以推论,即随着主要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驱动的投资高增长的结束,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时代也相应结束,增长阶段的转换势在必行。

增长速度回落的幅度,将直接取决于投资增速的下降幅度和新增长领域的成长速度。从需求角度看,当投资增长放缓后,投资比重将会下降,消费比重相应上升。如果以为这一变化是消费增长加速所引起的,那将是一个误解。事实上,它是投资增速减缓的副产品。相应地,在产业领域,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包括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也是工业和服务业增速相对改变的结果。此外,出口增速的下降也使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当消费、服务业和内需占到更大份额,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时,所对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条件都要求发生系统性变革。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放缓,背后则是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体制政策环境的深刻变革。 以深化改革促进转入增长新常态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应对增长阶段转换期的挑战,争取在不长时间内平稳转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最重要的是把《决定》提出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为了顺利推动下一步改革,需要提出和实施正确的改革策略,安排好改革的重点和优先次序。

首先,注重改革内在逻辑所决定的关联性,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同时注重关联配套和协调推进。下一步所要推出的重大改革,往往包含了一系列内部相互关联紧密的举措,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关联性改革的协调推进,防止改革措施的分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和顾此失彼。应将已经提出的大量改革措施归纳为若干重要领域的改革,而在每个领域,重点、关联和优先顺序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顶层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其次,坚持底线思维,把改革进程置于风险总体可控的基础之上。改革总是或多或少会有风险,改革能否成功,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对相关收益和风险的权衡。对改革可能遇到的风险要有足够估计,做好应对预案,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同时要争取尽可能好的改革成果,扩大改革过程中的可选择性和回旋余地。有一些改革措施本身就是直接防控和化解风险的,从而为其他改革创造条件,这类改革措施应当排在优先位置上。

第三,重视改革的增长效应,把那些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改革放在优先位置。这一点在改革初期尤为重要。通过改革激发增长活力,有利于调节利益关系,增加共识,为后续改革的深化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增长效应也是检验改革措施合理性的基本尺度。如果一项改革措施无法最终显示对增长的积极作用,其合理性将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按照这些原则,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坚性改革,对那些看得比较准、条件大体具备、风险可以承受的“硬骨头”问题,集中力量和时间,争取取得决定性进展。另一类是探索性改革,对那些方向和目标大体明确,但改革路径和方法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领域,允许和鼓励地方、基层开展试点,给出较大的“自选动作”空间。在试点的基础上比较、选择,将那些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上升为全国性政策。

从应对上面提到的增长阶段转换所面临的挑战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从五个方面推进改革。

一是防控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当前财政金融风险隐患集中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应正确处理局部风险和全局风险的关系,通过改革强化约束、增进效率,以局部风险有序释放争取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分类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建立明确的惩戒机制,在条件具备的城市试行地方发债,规范和重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

当务之急是确立有关当事者切实承担风险和责任、推动改革和重组,又有利于防控全局性风险的违约处理机制。加快全国不动产信息系统建设和联网,明确全面开征房地产税的时间表,推动征地制度改革和集体土地入市交易,从而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稳定房价预期,并逐步改变地方政府的收入模式。按照节能、环保、安全等标准,通过市场竞争推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重组。哪些企业胜出,哪些企业出局,要由市场作出选择。在企业破产和兼并重组等问题上,要坚持企业自主原则,防止政府搞“拉郎配”;要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防止地方保护。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企业退出和重整创造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上,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辟再就业门路、组织职业培训、为兼并重组提供必要金融支持等。

二是以破除行政性垄断、促进竞争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非贸易部门的低效率,集中体现在基础产业。在这一领域的放宽准入上,应该有一些标志性的大动作,既要“放小”,也要“放大”。

具体来说,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的基础产业领域,放进去一两个大的竞争者,能够产生有效竞争。比如,铁路改革,要拿出几个区域或大的项目,让外部投资者,包括地方政府和民营投资者去组建新的铁路公司;石油领域,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国际性的石油交易中心,放宽、放开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打通国内外市场,允许地方炼厂做大做强,同时开放上游勘探市场,包括页岩气勘探市场;在电信领域,允许以民营资本为主发起形成大的电信运营商,通过竞争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提高投资效率,也可以增加投资,使改革红利对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得到体现。

三是以降成本为重点促进企业盈利模式转换。从广东、浙江等地的情况看,当前对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是六项成本,即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流通成本、知识产权保护成本和准入成本。

降低这六项成本都亟待相关改革的深入和突破。需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用地结构,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使用;加快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改变金融资源的配置扭曲,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快流通领域的开放和改革,打破垄断、鼓励创新,把过高的物流成本降下来;进一步通过多种途径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市场交易发展,改善企业的创新环境;以落实负面清单模式为重点改革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焕发活力提供更大空间。

四是以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服务业是中国下一步增长潜力最大、新增长点众多的领域。要把服务业作为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着力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更要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开放,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首先应允许国内资本进入,尤其对民营资本,要打破各种隐性壁垒,形成平等地进入、竞争、使用生产要素的条件。继续推动“营改增”扩展到铁路运输业等领域。从而有力地支持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第9篇:高速公路盈利模式范文

2009,钱荒迫近!四川灾后重建,资金缺口1.3万亿;上海念起“穷经”,投资资金缺口千亿

面对“保增长”的首要任务,一场地方政府融资的技考随之展开。无论打造“国有投资集团”,还是创新信托融资,抑或“拿来”外债促发展,汇集多种融资方式,地方政府的“钱”途渐渐打通和拓宽。

当前,我们亟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并借助地方融资平台产生放大效应,而重庆市则塑造了一个有益尝试的案例。这种尝试被世界银行称为“重庆国有投资集团模式”。

所谓“国有投资集团”实质上是重庆建设性投资集团。

重庆市领导层基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建设不能全靠财政直接投入的认识,着意培育和壮大相应的投融资主体,相继组建了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地产集团、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交通旅游集团、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等建设性投资集团。

为了充实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金,重庆采取了“五大注入”措施:一是国债注入,即把分散到全市各区县200多亿元的几百个国债项目的资金所有权统一收上来,并按项目性质归口注入相应的投资集团。二是规费注入,即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市维护费等作为财政专项分别归口注入投资集团。三是土地集团收益权注入,即重庆市政府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功能,并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四是存量资产注入,即将重庆市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上百亿元存量资产,比如路桥、隧道、水厂等,划拨给相应的投资集团,从而成为投资集团的固定资产。五是税收返还,即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将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

“五大注入”总体上给投资集团带来了700多亿元的资本金,并且先后获得银行2500多亿元授信额度和1000多亿元实际贷款,发挥了可观的再融资平台功能。

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重庆市通过“三不原则”和“三大平衡”等保障措施来规范投资集团良性运行。

“三不原则”:一是重庆财政决不为投资集团作担保,使政企之间保持严格界限,防止财政债务危机。二是投资集团之间不能互相担保,避免出现连环灾难。三是财政拨付给各投资集团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受财政掌控,必须专款专用,不准交叉使用、互相挪用。

“三大平衡”:一是投资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50%左右,实现净资产与负债的平衡。二是投资集团必须保证现金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现金流的良性周转。三是各投资集团在接受政府部门下达的具体投资建设任务时,要坚持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必须要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以保证投放与产出平衡。

对于投资集团投资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出现暂时亏损的,重庆市政府的解决方式也有三个:其一,在相应时间内调整收费标准,“以时间换空间”弥补损失;其二,以政府补助和收费提高相结合,确保投融资集团的利益;其三,以投融资集团经营性收入弥补公益性亏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