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省国土资源厅:针对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五项整改措施。一是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努力破解土地制约的瓶颈。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争取国家多下达我省建设用地计划,多渠道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问题,大力开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努力增强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二是瞄准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加强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建立境外地质勘查基金,鼓励我省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到省外、国外找矿办矿。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继续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四是规范海洋工作,促进我省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形成。加强海洋法规、规划体系建设,围绕曹妃甸工业区、沧州渤海新区建设,搞好区域用海规划的编报和建设项目用海的论证、预审以及组卷报批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国土资源审批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电子政务工作。 省交通厅:着力研究解决涉及全局、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使解放思想的成果鲜明地体现在行业发展的实践上,体现在交通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谋划发展,解决今后五年交通“干什么”的问题。加强规划指导,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加快港口建设,发挥港口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龙头作用;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到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到2010年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油路。二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投资两类,对高速公路、港口、铁路等有收益的项目,继续推进项目业主多元化、筹资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一般国省干线养护力度,探索形成农村公路有效的管养新机制。三是大力推进“十公开”,进一步创新廉政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十公开”制度,在一般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中制定公开制度,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现公开,全面形成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的廉政工作机制。
省信息产业厅: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跳出河北看河北、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原有发展思路,重新审视我省信息产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举措,查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全省信息产业规模小,外向度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少,信息产业对我省GDP的贡献率低。二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配套能力不强,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三是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一些体制性、机制依然存在,制约了网络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四是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五是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六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七是思想不够解放,陈旧观念依然存在,不敢大胆突破,开拓创新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不强,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不足。
下一步将积极调整信息产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完善新的战略规划,研究制定多项鼓励信息产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举措,找准新的融合点、理清新的切入点、确定新的支撑点,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新突破,信息化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新成效,无线电管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新兴互联网技术让生活更智慧
如果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那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崛起和发展则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让百姓生活更便捷、高效、环保。可以说,科技发展融入民生,改变生活,是建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三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
智能终端基本普及,有助于移动社交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调查结果显示,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家庭中基本普及。76.9%的被访者家庭拥有2部及以上智能终端,16.8%的被调查者家庭有1部,只有6.3%的家庭没有智能终端。从上网方式的选择上看,已经有35.5%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方式来上网。
智能终端走进日常生活后,新闻、微博、影视、游戏、音乐等移动应用APP客户端逐渐增多,使得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方便的移动互联生活,加速了移动社交和信息获取,有助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当问到“您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时,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手机即时通信(64.2%),新闻客户端(38.4%),微博(25.4%)。
物联网应用让生活更智能化、智慧化。如今,作为我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物联网产业,在医疗健康、环境保护、交通控制、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已开始发挥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精细化地管理生产和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84.2%的市民或多或少接触或使用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比如二维码(条形码)扫描、GPS导航定位、公交卡(手机卡)购物消费等,表示“经常使用到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人群比例亦达到30.5%。
科技让城市管理更科学有效
科技进步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社会管理要不断提高效能和科学化水平,也需要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政务类办事功能、生活便民信息查询等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满足不同的办事、查询需求,另一方面便于市民表达诉求和呼声,促进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您是否享受过政府提供的住房、交通、民政等方面的网上查询和办理服务”时,只有21.2%的被调查者表示用过。尽管如此,通过追问其对政府网上服务的评价,发现市民的满意度较高,74.8%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
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助推智慧社区建设。《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到,“目前北京市社区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离居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将科技应用到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上,建设安全社区、和谐社区是重中之重。当问到“街道和社区的电子摄像头、门禁系统是否增强了您的安全感”时,71%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未来的智慧社区和家居建设,54.8%的被调查者最期待实现的是“智能报警”,18.6%的被调查者最期待实现“利用手机和电脑远程控制家电设备”,其他依次为紧急求助系统(12.8%)、智能建筑(10.1%)、机器人家政(3.6%)。
科技创新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本次调查着重从交通和医疗两方面,从市民感受来评价科技创新在解决社会难点问题上的表现和能力。
交通方面:信息化手段提升了交通承载力和出行效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以卫星定位、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和途径,在公共交通、电子收费、公众服务、应急指挥、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运行效率。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出行服务是GPS导航(37.1%)和路线查询(32.6%);市民认为最有帮助的智能交通项目中,位于前三位的是公交刷卡(47.2%)、GPS导航和电子地图(44%)、特殊事件(如封路、恶劣天气等)的短信提示(32.6%)。当问到“您使用的交通出行服务是否提高了出行效率”时,87.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提高,其中30.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提高。可见,市民对于利用信息化和科技手段治理交通难题给予了积极评价。
医疗方面: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就医满意度。目前,各项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上。就挂号服务而言,当问到“您主要使用什么方法挂号”时,约五成的被调查者使用电子预约挂号的方式,即分别有24.5%和17.1%的被调查者主要使用“上网预约”和“电话预约”的方式;但仍有55.4%的被调查者还是会采用“医院排队挂号”的方式。问及市民对预约挂号、电子病历、医保费用实时结算等信息化手段的评价时,64.2%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疗信息化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就医满意度,使得就诊流程简化、就诊服务方便、排队时间缩短。
市民对科技民生的需求与期待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势不可当地向我们走来,百姓生活和城市管理如何更智能?本次调查还询问了市民对科技民生的需求和期待,希望从中找出政府和有关部门努力的方向。当问到“总的来说,你希望将来科技能够服务生活的哪些方面”时,位于前三位的是:医疗健康(56.7%),公共安全(54.4%),教育(40.2%)。交通出行(35.8%)和环境(29.9%)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
移动互联网方面,我们从上网速度和链接质量、无线网络覆盖情况、收费、服务这四个方面考察市民对移动互联网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目前上网速度、链接质量,以及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将近七成被调查者表示满意;但对收费、公共区域无线网络普及程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只有四成或以下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见图)。目前政府和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应着力扩大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同时,降低通信、互联网收费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物联网方面,推动包含公交、公共事业、医疗等多功能智能卡的应用迫切需要。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其前沿产品——智能卡,已成为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张卡片可以集金融、交通、医疗、公共事业等功能于一身,才是数字生活、低碳生活的真正体现。对于将来“多卡合一”的智能卡,市民希望实现的功能中位于前六位的是:公交卡(88%),水电煤气(82.1%),医保社保(74.4%),公园年票(72.5%),健康档案查询(70.3%),手机卡(70.1%)。但对于“多卡合一”的智能卡,近六成的被调查者存有疑虑:35.6%担心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23.6%担心丢失了会更不方便。因此,智能卡的开发需要以法律保障为前提,重点考虑个人信息、隐私和财产安全。
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在智慧交通方面,市民最期待实现的项目的前三位分别是:预告拥堵路段提供最佳路线(45.2%),停车电子地图和停车诱导(16.8%),手机预约出租车(16.2%)。在智慧医疗方面,市民最期待实现的首先是电子健康档案的跨医院、跨区域共享(49.7%),其次是家庭保健电子平台(21%)。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存在问题 政府职能定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93
[中图分类号] D630;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15- 02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攀升。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涌现。与此同时,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在此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
1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智慧城市的提出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国家开始将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其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相继颁布。“十三五”划中,国家明确指出了未来的智慧城市以及人民智能生活的发展方向。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够更加透彻感应和度量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系统,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治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对社会基础秩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革新,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各个城市都将信息基础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宽带覆盖率等都有明显的提升。交通管理、商业发展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250多个关于物联网的试点项目,建立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创新示范城市。在此基础上,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基础的物联网产业链。
2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依然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趋同,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思蓝图基本遵从了IBM所提供的架构设计,导致多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一致。二是目前智慧城市的基础技术供应有待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不够,基础薄弱。主要是人才缺失及产业链断环。四是城市发展规划理念不清、布局不当。五是资金到位困难。六是缺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3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基于以上六个问题,我国政府要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和完善其在经济建设以及民生建设方面的职能。
3.1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职能
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起着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明确管理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市政府要明确建设目标,针对本市特有的资源和环境做出符合本市发展特色的规划,避免由于城市模式趋同造成竞争优势缩减。
二是要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产业政策方面首先要培育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的成长,同时要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实现生态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其次要推动产业连的系统发展,鼓励企业从事下游产业,完善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最后是要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同信息化企业的实践发展相结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财税政策方面主要是要通过降税免税以及政策倾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融资体系上的制度安排。首先要通过发展风险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方式构建起系统的创业资金链,不断吸收民间资本以补足资金链短缺的问题,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落实困难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包括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担保以及互助担保等。
3.2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民生建设方面的职能
政府在推进民生建设方面主要是保障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的数量以及质量。要提高政府的供给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法律规范的建设。首先,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从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完整范本。为了规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市场风险以及信息安全风险,从宏观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发展标准是必要的。其次,不断促进信息化法制建设,为企业机密、个人隐私以及知识产权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要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要借鉴发达国家的ICT厂商的先进经验搭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建设整合城市信息数据网络,调动城市内的优势资源,实现城市信息的网络化、系统化,从而方便企业获取重要信息以及促进市民生活的智能化。
三是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的建设。在智慧交通方面要完善综合交通服务系统以及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的发展,提高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的提高以及避免交通拥堵的频繁出现。在智慧医疗方面,要通过电子处方的推广形成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统一平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智慧社区方面,通过推进电子政务、电视政务以及移动政务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是要营造一个有活力的创新文化氛围。政府要秉持“人性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引进具有分析处理数据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同时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应用最新技术研发产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爱萍.智慧城市政府治理的功能定位及提升路径[J].电子政务, 2016(4):98-103.
2012年1月5~6日,为提高深圳市医疗信息化技术水平,活跃学术气氛,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由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为期两天的“2011年深圳市医学会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深圳曼湾禾田居度假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广东省卫生厅信息中心李奕明主任、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罗乐宣副主任、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林德南主任等相关领导,近1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本次会议在规模、时间两方面都刷新了以往年会的纪录。
会议在罗乐宣副主任的新年祝福中拉开序幕,他对深圳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罗乐宣副主任强调了代表们应积极配合深圳市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充分利用此次学术年会难得的分享和学习机会,找出所在单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配合各单位领导更好的推进卫生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会上,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林德南主任介绍了2011年深圳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现状,总结分析了目前深圳市医疗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进步及不足,并再次为参会代表详细介绍了“139工程”。深圳市人民医院电脑室汤学民主任、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科吴永胜科长、宝安区人民医院赖伏虎主任、深圳市卫生监督局信息科邓奕明科长、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项目部郑静部长、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发展部谢山部长等相关专家也在会上分别介绍了电子病历搜索引擎的开发和应用、基于统一管理的疾病预约控制信息体系建设、等级医院评审中的统计管理和信息支持、卫生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与统一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化在各医疗机构的进展、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生电子文献共享平台等课题。
随着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医院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任何基础网络及数据中心的故障都有可能带来医疗应用的严重后果,基础网络及数据中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声誉,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首要关注点。本次会议协办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针对目前医疗信息化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了华为数字化医院网络及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该方案牢牢契合医疗信息化的现状需求,具有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安全性等特点。此外,华为还介绍了其云计算、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卫生行业的应用助力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方案。会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还邀请了各位参会领导及代表参观了华为深圳总部展厅及物流中心,让各位参会代表了解了华为技术最新成果,并真切感受到了华为公司在基础网络、统一通信、云计算、云数据中心等方面的领先实力及助力医疗信息化的决心。
英特尔创造的工具再也不局限于人们的生产力平台,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今年的第58届格莱美颁奖典礼现场,Lady Gaga出乎意料地给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印象深刻的超凡表演。她的表演融合了增强现实、英特尔RealSense实感技术、数字妆容、机器人控制、Curie可穿戴传感器.……甚至被称为一场来自未来的表演! 这不仅是英特尔与 Lady Gaga及其创意团队(Haus of Gaga)的一次跨界合作,业界还看到了这一个变化,“Intel inside”的低调英特尔,已经转变为充满年轻活力的高调英特尔。
是时候重新认识这家老牌的芯片企业了。毕竟,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它的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四两拨千斤之力。
英特尔销售与市场事业部副总裁、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夏乐蓓前不久在英特尔中国开年战略会上表示,未来,将彻底颠覆我们生活的三大科技已经初露端倪:技术延伸人类感知、万物智能互联、数据分析与云的新势力。这被普遍解读为后摩尔时代英特尔的具体发力方向。
技术延伸人类感知
英特尔利用先进的RealSense实感技术使Lady Gaga呈现出了震撼的数字化妆容,以及大卫・鲍伊的全息影像。显然,这些技术不止展现于格莱美的舞台之上。
未来,科技能观察、能聆听、能感受,就如朋友一般。
通过人类感官和技术的融合,英特尔正在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计算体验。我们将可以见证从传统屏幕、界面,向三维计算和虚拟现实的转换,那是一个充满新的视野、声音、感受和对话体验的世界。一个完全沉浸式体验的世界已经开始。
Yuneec公司生产的TyphoonH无人机,采用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与实感控制技术,使得它能够自动躲避障碍物,还可以跟随人进行拍照或拍摄视频,这是以往普通无人机完全无法做到的。想象一下未来实感控制的无人机还将可以抵达人所无法触及的地方,修建更加宏伟的摩天大楼,躲避危险的障碍物开展急速救援,甚至可以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工作。
Ninebot公司与英特尔合作,利用实感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平衡代步车,成功把它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助理机器人。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革新,未来装载实感摄像头的机器人可以时刻为你看管心爱的宠物,还可以在你回家时了解你今天是否烦恼或开心,并为你端茶送水。
你可以感受到英特尔在努力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将会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英特尔的实感技术将会界定感知计算新领域。它是全球首个能像人类一样去“看”的摄像头,这重新定义了我们与设备之间的互动方式,利用这种新技术组合英特尔强大的计算能力,未来我们与设备之间的交互将会更自然、更直观、更加身临其境。
万物智能互联
计算的力量已延伸到人们所见并所能触及的一切事物中,远远超越了笔记本、平板电脑或手机等传统设备形态,智能家居、无人驾驶都是目前发展如火如荼的领域。
但全新的领域也已经打开。我们知道英特尔已经开始与BMW、Luxottica、Fossil、泰格豪雅等众多生活类品牌进行合作。万物智能互联需要更多的生态系统。
今年美国的NBA全明星赛,NBA就开始利用突破性的FreeD视频格式为球迷们带来令人兴奋的360度关键球重放和3D观赛体验。而且,这种跨越未来的颠覆已经发生在众多运动领域。许多教练员与运动员已经开始利用最先进的智能传感器装备记录、调整并将数据分析结果融入赛前训练中。这彻底改变了运动员训练、教练执教,甚至球探评估人才的模式。这些设备也将彻底改善球员的安全,改造我们的观看体验。
穿衣打扮也将变得不同以往。Chromat时尚品牌已经开始利用Curie模块设计智能衣服,衣服会根据用户的体温、肾上腺素或压力水平变形。未来会有衣服监测睡眠、体温、呼吸和压力水平,甚至可以得知你的心情。
夏乐蓓表示,英特尔使万物智能,万物互联的世界成为可能,这是英特尔在大趋势下开始着力的方向之一。革命性的Cruie智能可穿戴计算模块加上具备超强计算能力的酷睿i7处理器,还有领先的计算平台,为万物智能互联提供核心动力。
数据分析和云的新势力
依照应用设计不同功能的芯片,这不就是“超越摩尔”蓝图的现实版本嘛。而在它们背后,是大数据和云技术释放了每一个计算系统的力量。
这正是英特尔数据中心业务所做的事。这个领域的英特尔产品不再仅仅是处理器供给。英特尔早就在开源大数据技术、云技术上进行了技术部署,甚至是风险投资。
比如,英特尔和美国通用电气正在合作的GE Predix开放平台将助力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部署;内置英特尔的宝马互联驾驶系统实现了端到端的联网汽车生活方式,使得司机和乘客在不使用手机的情况下也能更好与世界连接;货车帮、阿里云和英特尔联手提供云服务,每天处理20万条新数据,提升物流行业效率。英特尔与华大基因和阿里云合作,建立起亚太地区第一个端到端的精准医疗云平台,加速基因测序和分析,使得基因分析、精准诊断和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可在一天内完成,促进精准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应用。
云与数据连接一切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在中国,英特尔正与广泛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合作,把智慧城市概念和想法变成现实,并在某些领域产生了影响,例如安全城市、智能交通、医疗等等。
可以说,英特尔的改变源自科技边界走向模糊,跨界成为常态的产业发展方向,这也是摩尔定律不得不从纵向的技术发展走向横向的功能拓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所谓“超越摩尔”。正如夏乐蓓所言,“从新的角度来看摩尔定律,它代表的是一种创新的节奏和价值的演进”。
一个企业的伟大就在于它一直还活着。
一天,当我在墨西哥的蒙特雷市进行演讲,大肆宣扬哲学理念时,我遇到一位远比我聪明的中年绅士。他坐在前排,打断我的演讲,并问我19世纪墨西哥的统治者安东尼奥・桑塔・安纳将军的哲学思想如何能应用到管理上?这位与我对话的绅士其实给了我以及在座的所有人一个答案:什么是实用主义的精华。
他的行为正是安东尼奥・ 桑塔・安纳所坚信的――任何可以奏效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我深深地折服于他给我上的这一课,因为实际上,所有成功的战略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成长。
但重要的是,这些促使收益增加的创意既不是凭空假想出来的,也不是建立在深奥技术之上的。这些创意的实施既不需要几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也不需要发行大量股票筹集资金。这些创意实际上是任何企业的领导者都易于理解并能快速吸收的战略。
简言之,在竞争中以智取胜需要的不仅是智慧、经验和商业感觉,同时也要求你能够迅速反应、灵活变通,随时准备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场竞争对于失败者的惩罚就是达尔文式的淘汰,而对于成功者的奖励则是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抛弃传统
综观全球,商机掌控一切。在这样一个变革和开拓的时代,一个在战略选择上充满无限智慧的时代,世界游戏规则的奖励只属于最精明的竞争者:无论你参与的是哪种游戏,你必须胜过所有对手。但幸运的是,世界在飞速发展。精明的竞争者可以抢占新领域,划分领地,甚至制订新的游戏规则。
同时,一部分企业没能感受到这个信息,继续以传统的方式经营企业。我称它们为“现今的公司”,它们就像好吃懒做的政客确信自己能再次当选一样。但是,如果它们还没有觉醒,那么迟早有一天,这些“现今的公司”将会从很多明智的企业那里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
20世纪90年代末,盈利薄弱的瑞士航空公司,受到正在崛起的英国航空公司和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威胁,这两家后起之秀都拥有更多的航线,成本也更低。瑞士航空公司向我寻求生存之道。我敦促其领导者整合所有的资产,并且作为欧洲第一家整体经营的空中旅行公司重新参与竞争,一如既往地提供完善的服务。
然而,瑞士航空公司的高管们不肯依据我的设想改造,因为这种想法与他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背道而驰。
不幸的是,由于大笔购入其他公司的股份,瑞士航空的资金迅速匮乏,巨额债务最终导致瑞士航空走向破产。2002年,德国汉莎航空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了瑞士航空公司。
事实上,商业世界已经成为一部巨大的发电机,为那些能加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型实践活动提供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说:管理理论已无新的突破,企业经营的新做法却层出不穷。如今在业务领域大部分的创新思路与促进增长的战略有关,因为增长是任何成功业务的目标。在以前,傲慢的高管和咨询顾问在豪华的高尔夫球场上为未来冥思苦想,但我可以证明,现在企业战略的新趋势已和从前的时代毫无相似之处。
独具慧眼
商机往往潜伏在每个被忽视的角落,特别是在那些被人们认为一无用处的领域。音艺比公司发现了音乐人和活动赞助商之间的缺口,并且找到了正确的方式去填补它。这个小小的缺口,竟蕴含着150亿美元的利润。
在这样一个年代,大批名人炙手可热,而成千上万才华横溢的普通音乐人却无人问津。对于这些人而言,受人关注并得到工作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来自波士顿的企业家帕诺斯・潘内和他的公司,让他们能够作别艰苦奋斗的日子。
当潘内发现这个巨大商机时,他已经是一家大型人才机构的高管了。由于大型机构只对已经成名并能给自己带来大笔收入的名人感兴趣,潘内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创立了音艺比公司,帮助怀抱梦想的音乐人和小型乐队联系那些求才若渴的赞助商。
音艺比公司类似于音乐界的媒人,同时为音乐人和赞助商两方面服务。公司对这些音乐人才不收任何佣金,每年只收50~100美元的会员费。会员可以在音艺比的帮助下,制作一个全面的电子宣传资料袋(EPK)。与此同时,EPK还可以在线提交给一个或多个已经在网站注册并且正在主动寻找音乐人才的赞助商。
我需要重复的是,像潘内的音乐“媒人”服务这样的创意其实就隐藏在普通大众的视线中。找寻这些创意并不需要一个商界奇才或者大量资金,既需要一双锐利的眼睛去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还要找出满足这些需求的最佳方法。
你可以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寻找如潘内所发现的商机。你需要确定好参与者――你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是竞争者,然后去分析你的产品、服务、信息和资金在这些参与者之间是如何运转的,问题又是在哪里出现的?在哪些地方还存在服务不到位的情况?然后试着以不同的方式将这些点连接成线,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获益。商机的寻找一半是科学,一半则是艺术。在这一点上,潘内精明过人。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即使是总部位于波士顿最南端的企业,也可以真正地走向世界。音艺比公司原本只有一间办公室,但它很快就成了世界的巨头。因为潘内从一开始就意识到音乐行业不分国界。
当潘内告诉我音艺比公司的注册演出人数达到12万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而,正是这一点使音艺比占领了这一市场。当你在构建任何基于社区的业务时,规模效应很重要。人们愿意接受那些能够提供多种选择的服务,当然,前提是你的服务质量和竞争者提供的一样优秀,甚至更好。
但是,实现规模效应可不只是吸引大家签合同。你的服务必须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价值。这才能让他们继续参与你的游戏,同时对你的业务做出积极贡献。赞助商、音乐人和终端客户都能从音艺比公司提供的服务中得到所需的价值,这种价值远比提供搜索服务本身创造的价值更大。
而潘内正是凭借这点使音艺比的收入从2003年的24.8万美元快速增长至2005年的300万美元,而2007年更高达800万美元。在美国《企业》杂志5000家私有企业排名榜中,音艺比位列第88。
跳出窠臼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轻松洞察商机,而其他人就算察觉到了什么,也只会把它看作是障碍呢?答案就是人们热衷于生活在幻想的泡沫之中――一个被假设、信仰或世界观包裹的密闭之茧。
这种幻想的泡沫在疯狂飙升的牛市里展露无遗。例如,投机者本应该考虑急剧增加的风险,但他们却被贪念蒙蔽了。他们说服自己,认为迅猛上升的价格会无限地持续下去,所以他们不断地买进。当有一天这个幻想泡沫破灭时,他们却猝不及防。
然而,商业泡沫的好处在于它们同样激励人们引进创新思想,去刺破商业泡沫。一分钟诊所的创始人就是商业泡沫的刺破者,他们用智慧战胜了那些在行业中自负的、依靠让人厌倦的想法生存的企业。
一分钟诊所的运营模式是这样的:服务台每周营业7天,时间不少于72小时。服务台清楚地张贴了可以就地治疗的疾病以及收费标准:这里能治疗20多种疾病,治疗费很少会超过59美元,且大部分都在医保之内。
当医疗界所有人把目光集中在解决诊断和治疗方法问题上时,一分钟诊所CEO迈克・豪却说:“一分钟诊所注重于改变医疗保健事业的服务模式。”这种转变既简单明了又意味深长。
如今医疗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病人可能失去了耐性,或不再愿意支付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老套的“医生主导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事实上,更多的人会利用互联网来了解自身的健康问题。他们也会要求医生更坦诚、更清楚地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该公司的成功实质上是来源于对医疗业务和零售价值的重要理解,迈克・豪将两者进行了灵活而清楚的整合。他们在医疗保健事业标准化、便捷化和价格平民化的方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目标也许永远也无法完全实现,例如心内直视手术和癌症治疗永远都不可能“现货供应”。但是,如果采取谨慎的态度,并且根据问题随时做出修改和调整,一分钟诊所的运营模式为什么不能够成为医疗保健行业在疾病治疗程序上的标准呢?
诞生于新世纪第一年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已经成为国内IT业界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秉承着12年的成功经验和继往开来的勇气与决心,2013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将保持一贯的高水准,群策群力,推动中国IT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3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将以“促进信息消费 打造产业经济升级版”为主题,多位政府官员、知名专家、企业精英等演讲嘉宾、数百家业内厂商代表将借此契机完成思想的汇集和碰撞,共同探讨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下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和快速进步,企业应该如何稳中蓄势,促进信息消费,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把握战略机遇,强化信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和巨大影响,合力打造产业经济升级版。
围绕信息消费,此次年会还推出“企业O2O峰会”和“信息安全峰会”两个分论坛,更深入细化探讨信息产业发展新趋势和热点问题。
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超极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互联网创新应用等新的计算范式、应用模式和计算设备铺天盖地袭来。信息领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信息消费的概念应运而生。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消费方兴未艾,日益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动力。如何把握新的发展契机,如何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了IT企业乃至整个产业所探寻的目标。12月6日,由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电子报、通信产业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计算机行业网(.cn)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将聚焦于此。作为国内IT 业界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2013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以“促进信息消费 打造产业经济升级版”为主题,探讨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下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和快速进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技术推动信息消费
技术的发展一次次推动消费热点的变革:上个世纪末,我们处在消费热点从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的“老三件”向冰箱、彩电和洗衣机的“新三件”转型。而如今,消费热点已经又一次改变:住房、汽车、信息消费。
每天我们需要通过手机和其他人保持联系,因此我们需要买一款手机;在碎片时间,我们会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登录微博微信,这需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开发相关应用;这些服务的背后,电信运营商要建设移动网络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各类网络服务。在这一条完整的智能手机消费链条上,每个环节都属于信息消费的范畴。
信息消费已经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宽带中国”建设大大提升了网络运行速度和质量,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购物、娱乐等;智能交通的建设帮助人们在驾驶时避开拥堵的道路地段,导航地图带着人们去想去的地方;智慧医疗方便患者选择心仪的医院和医生,缓解目前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些行为支撑起庞大的消费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1.7万亿元,较前年增长29%,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近93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仍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未来信息服务业的增长空间非常大。不久前,国务院更明确了信息消费目标: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庞大的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得益于宽带中国、智能终端、智慧城市、行业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在宽带中国方面,国家加大投入,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分步实现城市家庭宽带基本达到每秒20MB、部分城市达到100MB。在智慧城市方面,住建部今年确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通过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电网等建设,预计到2015年智慧城市将带来2000亿元的经济增量。在行业应用方面,云服务大行其道,传统行业应用、企业级应用都在向行业移动应用转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2011年有了爆发式增长,增长率达到90%。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探索向移动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了大规模采购,今年有望达到9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信息消费催生新服务模式
在信息消费驱动下,IT服务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用户主导消费形态引发IT服务的链条式反应,消费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变化,都会导致相关硬件、软件、系统集成等一系列服务变化。二是信息内容消费将会催生云服务,云服务将成为未来3年到5年IT服务的最大趋势。三是面向智能终端的IT支撑服务将取代传统的桌面端支持,电脑坏了再不需要到厂家维修点,而只需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客户支持人员,他就会帮你解决。四是系统集成服务焦点将从云中心向大数据中心迁移,基于天量数据的储存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服务,将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苹果。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改变了传统手机制造业的收入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元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iPhone系列利用信息平台,使各种应用软件在“应用商店”上,以有偿或无偿出让服务的方式,在提供并创造新服务和新内容的同时,拉动数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产生了全新的消费冲动。
不仅仅改变IT产业,作为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信息消费正在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打造产业经济升级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充分交互,使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正在加速构建新型工业生产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智能电网、太阳能发电、分散式离网发电技术实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交叉融合,使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进展。国际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已经充分表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诸多领域,并形成多方位的、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让信息消费天生具有较大渗透性。据有关部门测算,环保领域投入1元,产出2.68元;铁路、机场投入1元,产出3.76元;而信息消费投入1元,产出4.13元。可以预见,信息消费将成为驱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级。新的信息服务、信息内容、信息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的内在价值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为经济活动带来新的增长点,并拉动经济总量提高。
如果说,前几年,我国的信息消费应该说始终是被动生成的,从模拟手机,到数字手机、3G和智能化手机及移动互联网,一般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行为是被计算机的智能化和网络通信的智能化牵着向前演进。而如今,信息消费的增加,已经或正在主动地优化和调整中国服务性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结构,并为新产业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O2O,产业融合的典型
在信息消费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所创造的智能信息平台,无疑是新服务内容所创造的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即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以水平融合及新流通业态的方式,使信息固有的价值得以实现,并创造了新的需求市场和企业新的收入空间,最终拉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收入结构的优化,以及新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整合与创新。O2O,这个因团购而被创造出来的新业务形态,则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的典型。
对于互联网企业,O2O是Online To Offline,对于传统企业而言,O2O则是O ffline To Online过程。现在,对于企业来讲,O2O可以涉及的领域包括市场调研、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员工管理、仓储物流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这种能实现全商业闭环的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模式,随着企业发展核心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环境的逐渐改善、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企业应用的不断丰富,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
自2012年以来,O2O概念越来越热,但更多的是聚焦于团购、在线旅游、生活服务等消费领域,企业O2O一直被业界忽视。其实,企业O2O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凡是企业将线下的工作与互联网结合,都属于企业O2O的范畴。聚焦企业O2O,我们不仅会挖掘和关注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还会关注企业O2O生态圈中各个角色——企业用户、应用开发商,以及平台、网络、终端、安全、服务等提供商。它们考虑的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孤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他们必须和企业的业务更紧密结合,以客户为中心,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基于此,很多人甚至将2013年定义为企业O2O元年。
2013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特设立了企业O2O论坛,通过邀请业内专家来解读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趋势,让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分享他们在O2O方面的实践经验,让企业O2O的应用开发商和软硬件提供商来讲解他们在企业O2O领域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让生态圈中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一起探讨企业O2O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让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企业的业务模式重构和企业战略转型,共同推进企业O2O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安全,还是安全
安全与便捷永远对坐在跷跷板的两端,当便捷跷得很高时,安全可能就会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在每个人都可以更为轻松地购物,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支付的时代,系统的安全性实际上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数据的应用,网络社交、跨平台移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阅读、手机动漫等,越来越多的信息消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滋生的是病毒泛滥、黑客猖獗、信息泄密、网页被改等各种信息安全事故。我们在互联网登记的信息总是很轻易地被窃取,我们在互联网上行为或许纵,我们在进行网上支付可能被钓鱼……这些不仅影响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想促进信息消费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健康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完善的法律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水平的有力保障。通信主管部门应当与公安、银行、保险、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拥有用户个人信息资源的部门携手,从源头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将以往的部门规章等统一整合成一部法律,从而构建起一道信息消费的安全屏障。
12月10日,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为复诊患者开出首张互联网在线处方。两天后,互联网医院在线处方药完成了配送。在线看病的全流程实现闭环。
“乌镇互联网医院”是由桐乡市委市政府牵头、乌镇镇政府支持、微医集团提供技术支持与合作运营的“互联网+”医疗创新项目。它以乌镇为中心,试图通过互联网连接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医生、患者、药品和医保体系,建立起一个新型的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开业引发行业的极大关注。在线诊疗、电子处方、药品配送、收费模式等,无不搅动着传统医疗的敏感神经。
互联网进驻医疗核心环节
“乌镇互联网医院”地处乌镇大桥西一幢古香古色的小楼里,但小楼仅仅是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一个名片或者其存在的客观证据。在本质上,乌镇互联网医院是一个线上平台,因此它是无边无界无形的。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核心业务是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通过应用电子病历共享、远程高清音视频通信、电子处方的认证存储与流转、药品的远程配送等技术与业务手段,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与专家之间、专家医生与患者之间无需面对面,就可以实现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建议以及药品处方开具和在线医嘱。对有需要到实体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病情轻重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精准地转诊。在药品配送环节,乌镇互联网与国药控股、金象网进行了对接,作为医院实体药房的线上延伸为全国各地区群众提供服务。
为确保在线诊疗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乌镇互联网医院”当前主要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和复诊服务。患者在实体医院取得检查检验报告并获得初步诊断后,或者与医生已经有过线下面诊者,可以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实现来自全国专家的复诊。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全国范围内的医生和医生、医生和患者无须面对面,通过网络视频即可完成诊疗过程。”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表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诞生预示着互联网真正进入医疗核心环节,互联网对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进入“加速度时代”。
张群华介绍,“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全部来自全国各地主治以上职称的在职医生,大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他们以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方式注册到“乌镇互联网医院”,并在桐乡市卫生计生委进行注册备案。医院的医生均经过人工当面的证件资料采集与审核,以保证医生的身份合法与真实。事实上,接入“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微医集团为医生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微医集团旗下挂号网目前拥有1.1亿实名注册用户,与全国1900家重点医院建立了合作,累计服务量接近5亿人次。微医集团在互联网团队医疗方面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吸引了超过5000组顶尖专家团队入驻平台以提供在线会诊,超过20万名专家在线提供预约挂号、远程医疗服务,拥有互联网在线诊疗的实践经验。
“乌镇互联网医院”到底如何收费?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医院收取医生诊疗费与药费,诊疗费由医生自主定价,一般为几十元到几百元。实行平台与医生的分成模式,由平台为医生收缴纳个税。如果患者选择在平台购药,则需支付药费。“医院还为在平台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打造了远程医疗责任险,医生在平台上进行的每一次咨询服务都是有保障的。”
“乌镇互联网医院”该如何盈利?张群华表示医院的盈利点非常明确,除了问诊收费,医院还与制药企业合作推进一些收费项目,比如用药健康培训。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医院在线上开展“医生之窗”、患者教育等一系列服务,通过服务获取利益。
敦促政策细化落地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问世之前,国内已有部分医院开发与运营了网络服务平台,服务提供者为本院的医生,患者基本上是本区域的居民。还有些医院的网络平台只具备本院与下级医院间的远程会诊功能,不提供面向患者的服务,并且这种服务一般只给出治疗建议而不开具处方。与之相比,“乌镇互联网医院”可以连接全国的患者和医生,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完成诊疗过程,包括开具电子处方和配药。
然而,“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电子处方是合法有效的吗?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禁止医生私自远程医疗。国家卫生计生委员官员多次明确表示,“互联网上其他一些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
对此,“乌镇互联网医院”给出的回应是: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是多点执业注册备案到桐乡市卫生计生委和乌镇互联网医院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因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疗资格还在办理中,所以目前暂时依托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注册备案的医生在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院有处方权,处方也是以该医院为主体,因为完全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而线上的处方开具,由医生的数字证书为处方进行电子签名,符合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范。因此,“乌镇互联网医院”的电子处方是合法有效的。
政策尚未放开,“乌镇互联网医院”行事也格外小心。除强调“患者应先到实体医院进行初诊和必要的检查检验”“只为复诊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务”外,还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规避风险。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疗行为一定要规范,要尽量降低风险。按照国家现行政策,所有医疗服务都要通过医疗机构开展,我们就把电子处方、医生落地到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这件事由桐乡市政府在主导,在刚开始的顶层设计中,就是在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这个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平台。乌镇互联网医院是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线上延伸。”张群华表示,“乌镇互联网医院拿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红头文件,要我们先行先试,包括开展咨询、问诊、处方、电子病历等。”他透露,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委托挂号网组织研究制定《互联网医院指导规范》。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对道德伦理的冲击表现得更加突出。当前,伴随着我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的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已积累了部分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价格壁垒难以突破、信息孤岛劣势明显、多方主体合作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等现实问题。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中心、科技企业等多方联动,构建配套管理机制,从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化社会。
关键词:人工智能;老年健康管理;老龄化;养老问题
作者:向运华王晓慧(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情,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的同时,空巢老年人占比持续攀升,独居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74.7%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近4063万,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始终居于老年人各类需求首位。总书记明确指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健康老龄化成为健康中国时代和老龄化时代的重要命题。
万物互联的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资源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AlphaGo大胜人类棋手,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在某些领域走到了人类智慧的前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AI为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正在逐渐形成,为社会各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智慧健康养老由此产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大数据收集、需求的智慧决策与服务的精准投放。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打造“硬件环境+智能设备+互联网信息平台+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养老生态系统。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疾病预防、诊断、紧急救助、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如何有效联接医疗服务机构以确保老年人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的健康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这对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风险,缓解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立场博弈: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机遇与隐忧
(一)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起源于1950年“图灵测试”的理念,其首次被公开提出可追溯到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McCartney在美国会议上的报告。随后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1960年人工智能已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自动回答问题和分析图像图形等,20世纪80年代又获得了学习和认知能力。21世纪以来,物联网的加速普及、大数据的崛起、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高峰,逐渐形成了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开始具有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甚至自我创新的能力①。人类相继进入了网络社会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三者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时代②。
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国际人工智能专家N.J.Nilsson将人工智能视为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及怎样使用知识的科学③。其后,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从类人、理性、思维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着手定义,有学者进而从学科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解释,如国内学者吴汉东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综合诸多学者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基于人类的设定与要求,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或软件。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现存的生产、工作与交往方式。2016年美国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指出,AI系统在某些专业任务上的表现胜于人类。1997年国际象棋、2011年Trivia、2013年Atari游戏、2015年的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2016年AlphaGo等AI产品的问世与应用,成为AI超越人类的里程碑事件,见证了AI的智能水平和社会意义。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愈发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于自动播插与灌溉、日常田间管理、采收与分拣、产品检验、虚拟在线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量④。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制造等生产线,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服务业领域,微软“Cortana”、苹果“Siri”、联想“小乐”等智慧客服系统为大众所熟知;几乎所有股票交易员已被机器人取代,投资顾问、风险审查和安全防范监控监管都普遍智能化。公共服务领域中,人工智能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用人脸对比技术来筛查犯罪分子;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与手术;人工智能用于智能评测、个性化辅导等等。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心理服务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弱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已基本实现⑤。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机遇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物联网迅速普及,大数据快速积累,算法模型与运算能力持续突破,智能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现实契机。从人工智能技术层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到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工业4.0、智能农业、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与智能教育等,均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我国正处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峰,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增长37.9%。据估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⑥。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生理参数识别设备和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等智能采集老年健康数据,为老年人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以及紧急救助服务,克服时空限制,将健康管理贯穿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整个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为健康管理尤其是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模式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缓解医护人员短缺提供了现实可能。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欧盟关于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的基本规定是不少于8人,挪威以17.27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是9.8人和11.49人,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和南非,分别是7.6人和5.1人,然而我国每千人拥有护士数仅为2.36人。即使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5‰计算,我国护士缺口也多达350多万,如果按照欧盟的标准,则缺口更大。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专职人员数量少且增长速度缓慢。民政部2009年开始统计社会服务职业技能人员中的养老护理员,截至2016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仅8528人。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8.3%,按照3:1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超过1300万的护理人员。同样,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仍不容乐观。如何“以少足多”是摆在当前我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之一。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化解这一医疗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人工智能环境下,智能护理等机器的应用与推广,大大减少了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需要,虚拟医疗助手替代护士,在医生诊疗之外提供辅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既减少了老年人前往医院就诊的次数,又有助于提高护理能力。显然,这些对于缓解老年健康供需矛盾有积极意义。
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一直以来,医疗服务效率都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医疗服务效率,即医疗机构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医疗服务领域的核心命题与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受制于传统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与民众期望仍有差距。新时代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不仅需要制度的变革,也需要服务工具的革新。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优化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医学影像占医疗数据的90%,而且这一数据仍在攀升,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1%,远不及影像数据增长速度。借助AI技术分析医学影像,将大大缓解医院缺少医生的压力。此外,语音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也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普通医生从日常机械式的医案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录入的效率,降低失误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应用在老年人某些特定的病种领域,几乎可以代替医生完成疾病筛查任务;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既能保证精准定位,减少老年患者的疼痛,又能防止传统手术易带来的传染疾病等危险;人工智能参与药物研发,对于提高针对老年患者潜在药物的筛选速度和成功率,缩短研发时间与成本有实际意义。综上,人工智能的嵌入打破了以往医治全程医生亲力亲为的运作模式,智能机器的自主研判与决策能力,对于降低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医疗机构、医生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有积极意义。
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由于疾病通常在发病前期表征并不明显,到病况加重之际才会被发现。而且由于老年人机体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衰退,对于疼痛和疾病的反应变得不敏感、不典型,很多病症易被忽略或误诊,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其中有多数老年人即使不舒服也不愿前往医院进行诊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大缓解了这一状态。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可以实现疾病的风险预测和实际干预,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参数,其双向数据传输、在线沟通、便捷有效的特点,一方面可帮助老年人实时了解与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享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服务,满足其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其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和自我照顾,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前移和全民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负担。此外,居家健康管理系统能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数据,有助于建立完备、标准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使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的运转更为高效、准确。
(三)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隐忧
万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同样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其对伦理的冲击就不断被讨论。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道德伦理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与人工智能的一般伦理问题相比,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表现得十分特殊与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更为加剧,二是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更显突出。
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体现在隐私泄露、社会孤立与老年人的“物化”三个方面。首先,为更好地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智能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和智能设备需要采集老年人日常起居全时段、全方位、无盲区、长周期的海量生理数据,其中绝大多数的数据属于隐私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和挖掘,就能得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信息,一旦被无意或有意泄露,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以进行精准推销甚至精细诈骗等违法活动,这对于易受骗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忧,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正如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于弱势群体运用特别的隐私保护政策①。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尽完善,如有关病历资料保护的法律或文件(《刑法》《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中多为宣示性条款,也尚无老年人隐私安全的针对性文件。如何保证健康数据在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数据应当被保留多久、谁拥有隐私数据的访问权等都是智能老年健康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隐私方面的具体伦理问题。其次,智能机器监护老年人可能导致减少老年人社交、子女的陪伴。关于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护理机器人的老年人易出现社会孤立现象,进而导致尊严受损②。过多的智能既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和交流的频率,也使子女或亲朋责任感降低,对老年人的关怀止于虚拟问候,而不再是频繁地看望与聊天。有学者认为,健康助手功能会使原本亲近的护理关系转换为远程的虚拟的照料关系③。从而加剧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感与孤独感。如何缓解和调节老年人心理问题是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最后,老年人的“物化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具体伦理问题。所谓物化,Kitwood对其的定义是:像对待无生命物质那样对待人:推、拉、拽一个人,不把他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Astell曾认为辅助机器人可能会机械地控制使用者,并逐渐使其变得失去自主性④。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操控式的服务过程有可能损害老年人自主意愿,老年人普遍认为不应该限制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他们不希望所有人知道他们在家中跌倒,因为某些跌倒仅是小事,自己可以克服,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应通知别人。然而这与智能护理系统一旦发现护理对象跌倒,就立即发送消息给亲人或医护人员的护理策略相矛盾⑤。机器人应在何种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意愿,减轻其心理负担,维护其尊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方面。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问题都不容忽视。考虑到护理服务涉及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同,偏远地区、农村的互联网都不畅通,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⑥,老年人往往无力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健康管理机器,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如何在研发和推广智能设备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购买力,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伦理问题。
二、现实考察: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困境
(一)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216.9亿元,比2016年增长52.8%,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有望超过700亿元①。其中,“人工智能+融合医疗、金融、教育和安防等领域企业”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目标市场行业首位,总计占比40%。国家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积极探索老年健康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先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人工智能服务于老年健康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信息化与大数据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与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有效嵌入的基本要素,因此医疗信息化的实现和医疗大数据资源的壮大是推动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光纤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逐渐向高龄人群渗透,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触率和应用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早在2011年,老龄办和民政部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试点工作,试点项目50余个,据统计覆盖老年人口仅3000多万;2014年民政部和发改委确定在全国选取了42个地区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支持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初具规模,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积累了大量老年人有关的数据资源,其中包括老年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建设,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嵌入奠定了坚实根基。
其次,国家高度重视,政策与法律建设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为推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指导性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如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年12月工信部公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2018年1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提出确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医疗、养老等多领域的应用。各省市积极响应,出台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意见,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应用确立了方向。另一方面,为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我国不断推出信息建设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治理层面的相关法规已有100余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侵权预防和网络犯罪惩治等多个领域②。具体到医疗行业,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都着重强调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等,都指出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要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完成信息动态更新。这些直接或间接性文件的不断完善,为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最后,在技术与政策环境的激励下,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从易得的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床、健康服务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多智能设备参与到老年人健康管理领域。近几年,房地产商、保险公司、养老机构积极推出高端养老项目,健康服务机器人也随即而来,其中天津哈士奇机器人作为全球首台健康服务机器人成为标志性事件。而后,机器人也开始应用在福利中心和养老机构,仅杭州就有70家养老机构和40家照料中心引进了“阿铁”养老机器人①②,机器人具备健康检测、健康顾问、紧急报警与陪伴逗乐四项主要功能。同时依托“互联网+”搭起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桥梁,一是通过智能健康腕表随时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相关研究表明可穿戴智能设备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都有所降低③④。二是“开心”等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通过人体感应、摄像头远程监护、声源定位、语音识别等系统为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监护、用药提醒、数据分析等健康服务,约87%的受访者表示类似于“开心”的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会对空巢老人有用⑤。三是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等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通过机械骨骼、轮椅机器人等助力老人康复⑥。从监护到治疗,人工智能在各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中的初步试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思维。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难题
人工智能为老年人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仅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从应用范围来看,价格壁垒难以突破,老年健康管理中人工智能缺乏动力。医疗行业本身就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已推行多年,但仍有很多问题为人们所诟病。人大代表罗卫红曾提出目前医养结合虽初具成效,但仍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难以保障护理需求等问题。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设备造成的健康管理服务费用谁来支付、怎样支付,目前国内尚未达成共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智能健康机器人多出现在养老机构,而非居家老人家中。不可否认,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非常重要,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尤其是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与失能老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论是9064模式还是9073模式,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居家养老。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监测、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亟需人工智能的嵌入,然而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装备价格较高,老年人个体往往无意愿或无力购买较为昂贵的智能感应设备,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后续健康服务能否持续跟进,比如一个智能腕表就价值几千元,如果后期的服务没跟上,老年人损失就会很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考虑各方支付意愿,其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可推广的范围。如何围绕大健康战略来定位发展人工智能,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二,从信息化建设来看,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的信息孤岛劣势明显。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推进医疗服务大数据建设,建设老年群体数据库与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相关数据标准是基础。“人工智能+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因为我国的医疗数据在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家庭间存在信息孤岛,即使在同一个医院提取和利用数据仍涉及很多操作手续。与此同时,虽然各地政府一直在强调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但进程并不乐观,多数老年健康服务仅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体检获得数据,共享在街道一级,实现市级统一平台建设的省份屈指可数。除了技术条件的制约,更多的是缺乏全局的考虑与统筹规划,民政部门、统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医院等多部门之间的责任模糊,各涉老部门缺乏沟通与配合;各地区各自为政,缺乏共享理念和共享动力,有效的沟通不足,相互之间在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语义表示、数据库类型,乃至硬件管理平台上存在差异,医疗信息数据不能有效实现地区共享,阻碍了人工智能赖以为生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既造成了数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也限制了数据信息资源功能的最大发挥。可见,要想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积极突破数据壁垒势在必行。
其三,从健康服务相关主体来看,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机构本身不生产人工智能设备,而是通过引进人工智能设备服务于老年人,科技企业才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者。服务机构最了解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产品,而科技企业则在技术上独占优势。二者通过跨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明确研发内容,最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以满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在该领域的开拓相对滞后,除了发达城市的大型房地产公司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应用人工智能参与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企业间的人工智能合作外,多数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跟进。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驾驭能力也离不开同科技企业的有效合作。两者有效合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人们不得不思考的当务之急。
其四,从研发主体看,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受制于稀缺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任何相关技术方面的突破都依赖于人才,可以说其发展能力取决于人才数量。《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AI领域的人才缺口达到百万量级,2017年工信部发言人指出在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稀缺的专业人才资源是制约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一大短板。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AlphaGo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设计者DemisHassabis本人就是天才棋手①。因此,人工智能老年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集计算机专业技术与健康养老服务行业实践于一身,才能研发出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缺乏,且多集中于制造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虽然一些科技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在医疗领域结合上缺乏深度,直接针对健康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更是不足,阻碍了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行。
三、未来选择: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关键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老年健康管理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同时也对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需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以促进适应时代诉求的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
(一)构建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的管理机制
DouglassC.North指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②。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迫切需要现有机制的突破与创新,当前必须做好三个层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形成专业的领导机制。人工智能科学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整合了此前散落在人社、民政、卫计委、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医疗职能,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健康领域的嵌入提供了契机。在老年健康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纳入医疗保障局的工作内容,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全方位部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格局,从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健康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床、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从智能家居设备、养老服务机构智能设备,到智能医疗机器,从老年人健康数据建设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与护理等,培养一支兼具智能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新型领导队伍,确保政府部门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二是培养多元主体信息共享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依赖于数据,因此,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一方面需要挖掘分析大量老年健康数据,以便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服务中心、老年人等相互间的数据连通与安全共享,促使多方有效参与老年健康管理。加快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迫在眉睫,要着力提升多元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和技术素养水平,促进多元主体相互间协同配合,协调老年健康数据在各部门间的流通,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及供需的有效匹配,从而打破数据壁垒,为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建构道德伦理矫正机制。享受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对道德伦理的挑战。首先,进一步完善信息保护机制,减少甚至消除老年人对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的担忧。其次,科学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虽然现有的人工智能在某些层面和维度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了人类智能,但其工具性色彩没有改变,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不是取代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儿女的关心、好友的慰问以及老年人必要的社交互动都不可或缺。最后应通过技术发展,为人工智能注入情感,促使人机交互更加和谐。
(二)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载体的老年健康技术系统
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地养老机构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通过智能化处理系统和便捷高效的急救处理流程,即系统能自动采集老年人身体状况数据并进行分析,当发生意外跌倒或生命体征数据出现异常,智能呼叫相应的医疗机构,使老人及时、准确地获取医疗服务。为此,应重点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方面,建设针对老年健康管理的智能处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强化老年健康的数据挖掘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建设,有效整合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进程中的各类非数值型、非结构化数据,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虚拟等,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老年健康数据的处理效率,并以此形成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和知识获取等组成的老年健康管理系统,为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创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医疗流程。智能系统的生命在于应用,老年健康管理途径与方式的优化必须以智能处理流程的创新为依托。其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动检测,根据不间断、全方位的健康数据跟踪,智能评估老年人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智慧决策,确定老年人在健康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其二,智能系统要在识别老年人紧急救助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通知医疗机构,使老年人及时得到救助。至于医疗机构的选择应符合分级诊疗原则与就近原则。这对于减少老年人独居风险,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校—企—医/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科技企业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是老年健康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推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三者的深度协作,以达到通识成材、借势运力、以智发展的目标。
其一,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美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我国明显滞后。据领英数据显示,我国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AI人才占AI人才总数比例不足40%,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美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22.7%、37.4%和39.9%,而中国为3.3%、34.9%和61.8%,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科技企业需要高校的理论与人才的支持,而高校则可借助企业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推进科研理论进展,将研究价值落地。因此,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吸引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加强与科技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将技术教学贯穿到实训项目中,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贯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软硬件技术与医疗服务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将有助于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加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应用打开新局面。
其二,搭建医疗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平台。近年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华为等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本身就涉及多重技术,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关键技术必然存在差异,加快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医疗服务机构既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引入智能技术,又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智力优势,培育服务人才。这就要求医疗机构积极通过研发外包的途径,由科技企业打造契合老年健康管理需求的智能软件与硬件,加快老年健康管理智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产品从监护提醒类、健康监测类,到医疗设备类、陪护聊天类,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开发心理健康护理机器人,实现智能产品的多元化与精准化。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通过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提高本机构内部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
(四)构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产品的定价与补贴机制
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推行受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囿于无利可图与老人抱怨收费高现象并存。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既不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严控低价,应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与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平衡市场主体盈利与老年人经济承受力来促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合理确定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的价格。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过高的价格会忽略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过低的价格又影响社会资本的收益率与参与积极性,阻碍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任何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都由无风险利率和对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两部分构成,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合理的投资收益率应等于或略低于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虽然老年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健康管理设备,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其选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受年龄、身体状况、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有必要分地区、分群体进行大面积的调查统计,找到不同身体状况与经济状况的老年人有能力和意愿支付的平均价格。根据计算出来的市场价格与老年人可支付的价格,分类别分等级进行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要免费配置相应的智能设备。
此外,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在认知能力、感知行为、风险对抗等诸多方面仍比较笨拙,应在加强人工智能嵌入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科学评价人工智能应用过程的技术适用、服务质量等环节。推进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