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建筑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盈利模式

第1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供应 链式管理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078-01

当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已趋于成熟时,将其思想应用到发展正盛的建筑行业可谓是个很好的突破和发展。目前,国际上已经将建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作为一个学习领域进行研究、实践。

1 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和构成

1.1 建筑供应链的定义

前面介绍了建筑业的一些特点,其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筑供应链应该是从业主方开始,根据其需求出发,以整个项目的管理为核心,通过对信息处理、工程建设、资金周转等各方面的控制,从中标开始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售后服务等,将材料、设备等的供应商以及业主、总承包商和各个分包商等连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运作链接。

从整个建筑供应链角度来看,其供应的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从供应链上每个节点来看,不同部门企业则各司其职,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图纸和方案、建设单位组织安排施工、供应商提供物流和机械设备、监理单位进行管理和监督等,最终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

1.2 建筑供应链的构成

在建筑供应链的模型构造方面,由于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单个性、一次性的特点,所以供应链模型也需要较为灵活才行。

然后根据每个工程项目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可能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安排,然后得出适合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建筑供应链模型。

2 建筑供应链的管理要素

2.1 建筑供应链管理推广的动力

虽然建筑业与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使得在制造业比较成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能够在建筑业中应用。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建筑产品本身是固定的,但其建设过程还是一种流水作业的形式,从大体上依然是遵循着生产线的基本模式,只不过在机械设备、工作人员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来完成生产活动。

(2)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完成,主要表现的是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在进行生产过程之前必须做好完善的可行性研究。

(3)目前建筑行业中新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设计理论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等,都使得建筑业的生产分工更加细化,设计、建造、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专业化分工,这使得各企业具备了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些共同点的存在,建筑行业引入供应链管理这一在制造业比较成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便有了一定的基础,使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实施成为可能。

2.2 建筑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障碍

我国目前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实践还不够成熟和先进,建筑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应用也肯定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

(1)业主与设计、咨询单位之间的问题。

在项目开始时,业主会委托设计、咨询单位对项目进行评估、设计,然而设计、咨询单位不一定能够充分、准确地理解业主的需求。一旦项目设计方案不符合业主的需求,工程概预算不够合理,很容易引起各方面的问题并造成损失。基于此,目前一些设计、咨询单位需要与业主签订相关的合同来降低风险,可是这样也极大限制了设计、咨询单位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业主与总承包商之间的问题。

业主自身不可能掌握整个施工现场的情况,即使最详细的施工图纸和说明也没有办法涵盖所有的工程细节。而且,目前很多建筑物是以前从建设过的,所以必然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因此,通常会有些总承包商为了中标而提交不够实际的低报价,在工程开工之后再通过工作或是一些工程的变更等来提出额外的资金要求,形成一些不良的竞争,这显然不利于业主,也不利于整个建筑业供应链的合理发展。另外,总承包商与各分包商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类似的对抗性关系。

(3)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问题。

在建筑行业传统的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和需求方之间往往是能够达到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程度,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成为建筑行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需求方为了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供方,一般不能透露出完全的项目信息以防供应商增加要价。而在供应商这边,为了能够拿到供应合同,也可能会虚夸自己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其结果是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成本,也带来了一定的交易风险。这增大了需求方对物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商在遇到工程需求方面发展变化时,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不能够长期提供完善的服务。

2.3 建筑供应链管理提高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介绍,说明建筑供应链在实际管理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传统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相关企业在建筑供应链管理方面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努力来进行合理的应用。

(1)企业内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实施建筑供应链管理时,企业应当对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认真审核,选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大意义并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核心业务,将那些不重要的业务剥离出去,交由其它企业去完成,以便集中发展和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使组织结构重组在各个方面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此外,企业还应当在业务流程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使得业务流程符合整个建筑供应链的发展方向。

(2)建立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的时代,先进企业必须拥有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而这些管理方式的实施正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目前信息技术已经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准确、及时的信息可以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商机和管理模式等等,所以供应链的管理肯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与合适的伙伴发展长期合作关系。

在整个建筑供应链上,企业间都是供需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企业间相互合作,也会有竞争,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才会使得供应链管理得以发挥作用。一体化的运营必须拥有多家企业分工协作,不仅是每个企业内部,多家企业之间必须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 宫孟飞,冯婧,王永军.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发展趋势预测[J],建筑设计管理,2008.

[2] 张素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与选择[J].中国工程咨询,2010.

[3] 刘振元,王红卫,余明晖.供应链研究的新领域—工程供应链管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

第2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usually use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post-management as an impartant management.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risk sources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maylead to the construction accident,in this paper, PDCA model is used in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so as to reduce accident rate in construction safety and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关键词:PDCA; 计划;现场管理;施工安全

Key words:PDCA;plan;on-site management;construction safety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51-01

我国建筑业管理制度起步较晚,国内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施工现场,现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中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建筑安全管理,以保证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措施等在建筑企业中正确实施,对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企业效率有重要意义。

1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由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的4个英文字母组成。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也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是英语单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1]。依据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建立起来的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模式是企业质量管理中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2建筑安全管理中的PDCA循环

2.1 计划阶段(Plan)该阶段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制定企业的质量目标、方针、计划、标准、要解决的质量问题,并确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该阶段对建筑企业来说,包括企业制订某一时期安全管理计划,分析建筑现场的安全状况;提出安全工作目标;编制安全措施。在实践中,选定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依据主要是企业该时期的安全工作方针,上级有关部门对安全工作的指示、要求,以及企业当时的安全生产状况等。通过运用排列图、因果图等工具对前期发生的事故进行分类的统计,找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施工现场确认。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企业的总体安全措施计划内容,然后依据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情况,将其逐层细化到职能部门、项目部、施工队、及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并指定各自的负责人、检查人和完成期限,同时绘制出目标管理图。

2.2 执行阶段(Do)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对建筑企业来说,根据质量管理计划,将这些技术方案细化后,落实到个人,经过一个施工段后,企业质量管理计划的总目标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技术方案落实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实施进展进行分析、协调,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在实践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集相关目标负责人,分析各部门工作的实施情况,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2.3 检查阶段(Check)根据计划与目标,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总结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效果,找出问题。检查中也可能发现原先制定的计划里存在的问题。对建筑企业来讲,检查评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安全计划的实施程度,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在实践中应抓好下面几项工作:①材料检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②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于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程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等。③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④抽检。随机检查,比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是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

2.4 处理阶段(Action)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对总结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经验加以肯定,并以标准化,或指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参照;对失败的原因要总结,引起重视。在实践中,应该对实施情况检查并评估,安全管理负责人召集与安全有关的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将有效的经验用书面形式写下来,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存在问题,研究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如果人人有质量忧患意识,真正认真地去做,就能防治质量通病,质量才能再上台阶。

3结语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施工现场,把质量管理中的PDCA模式运用于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可以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易树平等.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3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系统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和普及,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急需从原来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快速步入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创新模式中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多是采用命令式管理,管理效率和质量不高,而且影响了项目工程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已然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能够在推动管理水平更上层次的同时,也能够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

1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1顺应市场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建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建筑领域乃至市场环境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了能够更好的顺应市场的发展,在新时期下把握发展机遇,建筑领域需要进行从内到外的改革式创新,才能满足市场和公众的需求。建筑企业内部的改革意味着工程管理的模式创新,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很难在市场新要求的情况下保持其作用的发挥,企业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创新型管理模式的带动下,能够帮助建筑企业进行工程管理的转型升级,采用现代化信息系统以及自动化的管理技术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管理效率,从根本上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了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提供理论依据,助力科学化管理

在时展要求下,管理模式与技术水平的创新是企业永恒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必然也需要创新力度的不断增强,而科学化的管理创新需要的则是系统有力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建筑工程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普及过程即是创新理念以及创新意识的传播过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凭借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现代化管理。这有利于在对工程项目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借鉴先进系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对工程项目中的管理对象进行合理的划分,并针对不同的管理项目进行相应的管理手段及模式,从而确保管理效率和最终效益。

1.3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项目管控

建筑工程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的运用进行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项目管控。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可以在借鉴信息化系统数据平台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结合全面详细的数据匹配与分析,通过对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材料资源的整合分配,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制,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进而实现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性和模式化。与此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在对工程项目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对工程进展的管控过程,通过该方式以实现建筑单位对生产以及管理的过程进行高效的把控,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要求,从而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发挥管理效力,确保工程运行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有力的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施工情况。此外,管理模式的创新也能够推动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升级,这也为工程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明确有力的制度保障。

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

2.1工程项目管理意识不足

极速发展的建筑工程行业,推使着企业主在工程项目中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能够确保工程良好效益的背后的管理支撑,致使工程项目对管理意识的投入不足,并未实现与工程高经济效益发展相均衡的内部管理,现存的管理模式多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对项目达成普遍实行强制性的要求,该手段不能对工程发展进行先进可靠的指导,加之企业管理人员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格局,往往更加注重对市场需求以及项目本身进行投入性支出,对于管理模式的升级则视作敝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与现代工程项目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项目优势无法体现。

2.2工程管理体系缺乏

在国内建筑工程取得突破进展的表面之下,仍旧存在着相应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的弊端,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和团队,同时,相应的管理理论也缺少高校以及培训领域的学科建制,致使创新性工程管理模式只存在于市场运行环境中,在工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相互的借鉴和引用,而缺乏相应稳定的理论及人才基础。囿于此,多数建筑施工单位不能做到项目管理系统的完善和优化,无法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程序的配备,仍沿用着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而未与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融合性发展。

2.3管理人员素养不足

管理工作者的能力体现在对工程项目全局的掌控以及在面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应对的能力,然而就目前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普遍情况来看,管理人员的素质尚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难以达到管理工作的要求。诸多管理工作者由于自身意识欠缺以及能力不足等原因,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缺乏运行调度、风险应对等有效手段,最终形成管理工作在工程落地的过程中出现掣肘倾向。

3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措施

3.1创新管理理念

观念和意识的创新是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基础,在对建筑工程理念的创新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随时关注市场发展动向以明确行业标准及发展模式现状,并且随时锁定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充分进行信息化技术与工程管理的结合性思考。同时要具备突破常规,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勇气,树立管理模式的正确认识,敢于改革与工程发展不相协调的管理弊端。此外,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知识培养对这种创新的理念加以巩固,用思想提升引导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创新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2创新管理体系

为了切实打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基础就需要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性革新,突破和改变传统项目管理中的权责不清问题,通过项目管理工作的统一授权,进行职责划分,并针对不同的建筑项目进行差异化管理,在提升建筑工程效率的同时确保工程质量。通过构建完整的创新型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市场的推广和和引导,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全面的市场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基础。

3.3创新管理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在于技术手段的创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国内外先进网络技术的借鉴和应用,加强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采用信息系统的快捷、高效、精准、节能等优势,逐渐进行工程管理数字化模式的更新迭代,在加强管理效率的同时,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发展,从而进一步为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打好坚实的内在基础。

第4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构建主义

就业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因而实用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理念,培养技能人才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听”是最基础的要求,因而英语听力教学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高水平的英语听力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水平、要求,在教学中落实“构建主义”,使得英语听力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整体教学氛围更加的灵活、生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一、构建主义教学

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依据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构建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构建主义教学的影响

在我国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先生“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观中,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学观的三要素:学生、教师、情境。其原则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性原则。构建性原则是指,学生是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是主动存在的;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的,根据学生的主动存在和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做出适当的反应;情境是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是真实存在的。同样在“情景与情境辩”论述中,姜大源先生从构词角度、教育角度等发面论述了“情景”与“情境”二词的区别,但最终总结到:“情境教学之中蕴含着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而情境教学是情景教学的高级阶段。”所以无论是构建主义教学观的“情景”,还是高职教育的“情境”都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三、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听力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虽然国家没有颁布针对高职大专英语教学的宏观性大纲,但许多院校都是在借鉴四年制本科的教学大纲在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发现,如达到四级的要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课时和学期数和本科几乎是一样的,但培养的质量却和本科院校差距较大。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该问题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这也恰恰是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不足:首先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招生录取层次,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因而在教学中高职学生明显表现出:词汇量少、语法认知不足、阅读能力较差、听力能力较差等问题。其次,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大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因而在教学能力以及知识储备上同一般高等院校英语教师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硬件设施不完善也是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完善的英语听力教学设施,无法为作为语言教学的英语听力课程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最后教学观念同实践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出入。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实践性综合人才,因而教学要求同社会发展挂钩,但是英语听力教学观念仍旧是“老一套”,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的发展变化。甚至一些教师仍旧用学科体系理论进行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

四、“构建主义”的应用分析

实践是检验理论最有效的方式,如何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融合构建主义创新教学模式,是当下高职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下面以某一教学内容作为实际案例,利用构建主义设计教学方案,以此说明在实际的英语听力教学中,如何落实构建主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析教学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语言表达方式,同时熟识、掌握本节内容中的词汇、语句。并在课程学习后进行听力练习,听懂相应对话并进行语言练习,完成相关听写任务。同时在完成教材内容和联系任务后,能够在特定场景中熟练使用相关英语语句。该教学目标中明确布置相关听力练习,令学生能够在课后练习中进一步锻炼英语语言能力,并通过英汉双语的语境、语法对比,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加深对英语的了解。

(二)分析学生基本情况

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并且在进入高职院校后还进行了一定的系统性英语听力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AB级考试,个别学生英语水平可以达到大学英语四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听力认知能力以及消化、接受新课程的基础。由于高职院校一般都会开设英语课程,因而从入学开始,高职学生便开始了听力技巧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说”上勇气不足,且发音不标准,因而英语课堂活跃度不足。

(三)分析教材

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比较符合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有些院校则选择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认为这类教材的系统性以及权威性更强。无论哪一种教材,在讲授前必须充分考量学生英语水平和课时安排,结合实际需要重组教材,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依照课时进度和实际教学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内容。

(四)确定理念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五)制定教学策略

分析听力内容以及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教学策略的制定中尽可能不呆板,创新教学模式,令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引导者而不是播音员。在课堂上利用更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者利用团队写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游戏的方式放松学习氛围,同时合理利用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鼓励不敢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如此不但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保证教学效果。在游戏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小组竞争中,失败的一组必须向胜利的一组贡献一名队员,在新任务中原本失败的小组可以展开营救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必然会集中注意力去“听”“说”。

(六)教学过程

首先为导入阶段,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最基本的英语问候对话,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热身”,同时进行小组的划分,并宣布课堂活动、游戏规则。然后进行新内容的学习,该阶段由教师主导,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授学生如何读、说、理解,该阶段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发音和阅读的比拼。学习阶段完成后可以进入对话阶段,该阶段由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己设定语言环境,继而小组之间比拼听力练习任务,并对听力练习中的语言要素进行总结,同时按照自己之前设定的语言环境编撰对话。完成对话编撰后完成第二次听力练习,并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自己编撰的对话。并将其他小组的对话内容写出来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宣布小组成绩,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这种“构建”式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学生的自我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框架展现出来,由学生添砖加瓦,因此课堂氛围更灵活轻松,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

(七)进行教学评价

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评价,通过作业收集的方式,令学生参与到教学反馈中,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同时再一次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更加灵活的游戏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转变了教学主客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将协作学习同自主学习有机融合,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想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保证教学质量,不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引导,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还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响应教学,真正的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尤其在合作教学阶段,教师应当依照英语水平、课堂表现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穿插分组,让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带动英语水平差的学生,让积极性高的学生影响不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调控,令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课堂角色和学习任务,最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构建主义理论创新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该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还能令学生在灵活多变的学习中加深对英语的感知、体验。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构建主义同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创建更加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以此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推进高职英语教学事业发展。

作者:张慧 单位:沈阳汽车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盛芊芊.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99-101+123.

[2]季彦君.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误区分析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100-102.

第5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青岛里院;空间模式;属性内涵;场所精神;传承与创新

Abstract:Qingdao Li-courtyard is a kind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mass-building buil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r people with low income. It came from European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ourtyard of northern region. As the carrier of Qingdao ordinary life, Li-courtyard has a dual function of both business and residential. It reflects the distinct patterns of characteristics on urban space, architectural pattern, function layout, space sequence and etc. Space pattern can carrier spatial property, and it can create the spirit of place together with users. We shoul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users, and expres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faithfully. This is the key to protect, heritage and innovate on architecture culture.

Key words:Qingdao Li-courtyard ; space pattern ; spatial property ; connotation of place ;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0-91(6)

1 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

青岛位于黄海海岸、山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青岛属温带季风气候,同时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夏季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风大且温低,主导风向为东南风。1892年清政府在此处设海上防务,称其为“胶澳”。1897年德国策划 “巨野教案”并于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署《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划定胶澳租借区范围,约定强租胶州湾99年。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将其命名为“青岛”,意图将其建成自由港、殖民地的发展典范[1]。

从1899年开始,德政府投入巨资加大对青岛市政及工商业的建设力度。1900年6月14日,德殖民政府颁布《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严格界定欧洲人与华人各自居住范围,划定欧洲人居住在城市南部海岸附近,华人聚居和集贸的区域则位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年,德殖民政府正式推出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当时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结合青岛已有建筑与自然地形,城市道路采取自由曲线形态,以棋盘式交叉为结构方式,如此形成近似方块形的街区形态。随着港口、铁路的开通,青岛工商业蓬勃发展、人口急剧增加,迫使殖民政府于1910年做出第二次城市规划。此次规划面积增加为80平方公里,人口15万左右,比10年前增加了一半,可见城市发展之迅速。出于促进经济发展角度考虑,规划中消除了欧华分区界定。据统计,自 1898 至 1914长达十七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德财政总计投入21016.9 万马克用于青岛城市建设[2]。

德占之前,青岛当地民居建筑采用中国华北地区典型的传统三合院、四合院形制。土坯泥房,一家一院,中轴对称,坐北朝南,这些符号赋予青岛民居典型的中式传统建筑特色。德占青岛之后,作为港口城市的贸易优势与工业化发展吸引了大批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城区人口迅速膨胀;同时,1911年之后,随着封建帝制的崩溃,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面临解体,小规模家庭日渐增多,这些都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商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地块,结合中国北方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格局,建造了大量两到三层商住两用的、院落式集群住宅以供应外来人口租住,称为“里院”。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里院建造达至鼎盛时期。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局统计,当时全市计有506处里院,房间计有16701间,住户10669家[3]。德占时期建造的里院多为2-3层带回廊的砖木结构楼房,属于里院早期类型;民国中后期则出现4-5层的砖混结构楼房,属于里院后期类型。单个里院的规模大小仅受限于所在地块面积,一个里院可容纳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住户。每组里院建筑之间紧密相接,因此建筑密度相对较高,从而可容纳更多住户。里院内部庭院属于居住者共有的半私密空间,而其临街建筑的底层则多用作商铺,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如图1、2所示。

2 青岛里院建筑空间模式特征

2.1 住宅街区及里院格局模式特征

2.1.1 住宅街区格局模式特征

德占青岛期间殖民政府颁布了细致严谨的建筑法规。比如,规定欧人区建筑物檐高不超过18m,楼层最高3层,建筑占地面积小于基地面积的60%,临街立面与道路平行,建筑立面形式不得重复,建筑风格必须具有欧洲文化特点,等等。虽然对华人区没有明确规定,但华人区住宅的建造肯定受其影响。如图3所示为原属华人居住区的大鲍岛区域街区规划及里院建筑群。大鲍岛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每块街区长度在30-70m之间,长宽比大约在1:1-1:6左右,充分凸显出方形格局模式特征。图4、5所示为大鲍岛区域四方路街区里院平面布局与立面图,街区总边长约为66m,由八个2-3层的里院靠背对接而成,每个里院只设一个出入口与街道相连,每个里院地面高度不尽相同。大鲍岛街区之间路宽10-12m,两侧建筑高度亦在10-12m之间,沿街建筑立面随道路坡度呈梯级状起伏,使城市街道呈现出阔朗明亮、规整有序而又富有节奏的空间意象[4]。

2.1.2 里院格局模式特征

青岛里院是由中国开发商为满足中国人居住要求而设计建造的集群住宅,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内向性特点,体现出脱胎于传统北方四合院的发展脉络。由于院落空间为里院居住者所共有,因此轴线的作用仅在于组织建筑,而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内涵;更由于里院建筑须平行城市道路走向设置,因此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意识大幅减弱。为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建筑面积,开发商除沿地块边界设置建筑外,还在庭院内设置公用设施,如上下水、卫生间,或增设建筑将庭院分隔为二,由此使里院格局在方形或长方形的基础上呈现多种形态,最为典型的格局是口、 日、 目、凸、L及斜角梯形,如图6所示,由此形成独院、两进院、三进院、套院等多种院落格局[5]。无论采用何种形态及院落格局,里院格局均呈现出内向聚合、组团明确、层次清晰、灵活规整、随形就势的模式特征。

2.2 里院空间功能布局与序列模式特征

青岛里院是一种结合了中式传统合院与西方回廊式建筑的商住一体式多功能住宅楼,将居住、商贸、社区组织与城市管理等功能集于一体。在当时社会发展阶段,针对人口膨胀的问题与实现有秩序的城市生活目标,青岛里院作为一种集合多种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2.2.1 居住功能布局模式特征:

里院建筑的居住功能由两类空间承载,一是居中的庭院,二是以轴线对称的布局模式设在庭院四边建筑内部空间;此二者同为构成青岛里院居住功能布局模式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其中对建筑内部空间来讲,除外墙面临城市街道的底层房间侧重商贸用途之外,其余房间均用于市民居住。

(1)建筑内部空间布局模式特征

建筑内部空间为居住者提供家庭独享的私密生活空间。以图7所示向阳里院为例,该里院系建于德占时期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为套院式格局,里院大门与城市街道直接相接。里院共计二层,每层用固定砖墙依次划分成多个房间;其中与里院大门相接的方形部分规模较大,约可容纳15-20家住户。除一层用于商贸的房间划分成单间之外,其它全部用于居住,并根据房间所在位置和面积大小,划分成单间、套间两种房型,以满足不同规模的家庭对居住面积的需要;虽然单个房间尺度较小,但集群规模较大。一、二层房间进深一致,层高在4m左右,因此多设有夹层以增加睡眠空间(根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局统计结果可知,当时平均每个家庭拥有一间半的房间,由此居住条件可知当时平民阶层的经济能力)。每个家庭所拥有房间在功能上并没有明确的属性界定,当家庭人员较多时,往往将客厅、卧室、厨房、餐厅混合使用,或占用门前廊道空间[6]。用于居住的房间均将门窗开向庭院,并与U形廊道相接,其中外墙临街的二层房间开有后窗。无论方位朝向,所有房间都处于平等地位,并非像传统四合院住宅那样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卫生间和生活用水供应设施设在庭院中间,并由此将庭院分成两部分。里院大门、门廊、庭院、U型回廊及设于庭院内的外部楼梯,构成里院建筑的水平与垂直动线;作为开放共享空间的廊道由于连接着房间,虽然应属于庭院,但在实际应用中介于私密和半公共之间。里院建筑屋顶外部造型为双坡式,因此,须与其他里院建筑靠背相接的房间屋顶为单坡造型。

(2)庭院布局模式特征

居中设置的庭院是每个里院的中心,为居住者提供了共享的半公共生活空间。脱胎于中国华北地区四合院格局的早期里院,曾一度设照壁于院内正对大门的地方,后因城市用地紧张而逐渐消失。照壁是对空间、领域的私密性的一种强调,虽然消失不用,但由四周建筑围合而成庭院在其空间的领域属性上仍然明确无疑。作为人们生活其内的一个重要的半私密空间、接风雨纳阳光的“能量花园”,庭院具有多种功能,如晒太阳、做家务、儿童游乐、夏天进餐、娱乐放松、宣讲集会等。庭院内的设施一般均为里院成员共享的财产,如卫生间(庭院空间不允许的话,则将卫生间设于建筑转角部位)、生活用水、回廊与楼梯;尤其生活用水区域成为里院成员日常交流与娱乐闲谈之地,回廊则为参与者提供俯瞰的视角和更具主动的关系。居中的庭院将共享设施居中设置,以一种均衡向心的方式昭示着公平共享的理念。

2.2.2 商贸功能布局模式特征

里院作为商住一体建筑,将建筑外墙临街处的底层空间门窗开向街道,并且开间较大,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现代商业意识特征。此种布局既可切实提高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丰富城市街道的生活气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城市生活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又不会降低内向型居住空间的安静氛围和安全性。因此,单纯从商贸功能出发,此种布局模式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目前很多商住一体楼盘即采取的此种格局。另外,由于每间商铺面积一般较大,租户还可将其分成卧室和商铺两部分,以形成前店后寝的格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里院建筑是用于租售的商品房。建筑内部的居住空间虽然尺度各异,但格局方正,门窗一律开向庭院;空间内部不设有独立卫生间和上下水,缺点是影响生活质量,优点是每个空间都不受功能应用的限制,且因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而便于灵活组合,因此非常利于廉价出租与售卖。

2.2.3 社区管理功能布局模式特征

青岛里院一般只设一个大门与城市主要街道相连,里院内部类似袋形空间,给人提供较高的安全感;与大门相连的门廊较为狭长,昭示一种私密性,使门廊尽头的院落体现出一种与外界隔离的集群领域感。里院内这种具有集群性特征的居住群体,是组成城市社区的小型单元[7]。与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的围合向心作用相同,这种庭院中心、建筑围合的方正式布局为居住者提供互相了解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同时这种集群共享的环境促使居住者形成团体认同意识。对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这种环绕庭院共同租住的闭合式布局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特征,居住者对里院内公共空间的平等共享可有效减弱每个居住者的独享占有意识;这种平等共享和团体集群意识相结合,既便于居住者之间形成团体认同,通过邻里互助建立亲密的情感纽带,从而使外来人口能快速融入当地生活、获得城市归属感,又便于社区组织和安全管理。另外,室内空间方正,回廊动线可视,所有建筑面向中心庭院,此种布局模式非常便于管理者掌握居住者日常活动规律,从而为养老机构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2.2.4 空间序列模式特征

空间序列主要指人在向目的空间流动过程中所穿越空间的前后顺序。里院虽是商住一体式建筑,但居住是其首要功能,因此里院空间序列主要指居住功能空间序列。

城市街道是居住者进入青岛里院空间序列的起始。在由城市街道进入里院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在起标识和导向作用,一是大门入口,二是入口附近的沿街店铺,由于沿街店铺为招徕顾客往往设有醒目的招牌或突出的商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在街道上处于移动状态的人来讲,入口附近的店铺相比较大门入口所起的标识和导向作用更为直接和鲜明[8]。里院入口可设于任何朝向。与里院入口相连的是相对狭长高大而光线较暗的门廊,夏日门廊内凉风习习;穿过门廊进入明亮的庭院,庭院是地面一层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区域;过庭院、经楼梯上到二楼,穿过光影浮动的回廊进入私密的房间。里院空间序列及节奏变化特征如下所示:街道与店铺(大开大放:开敞,明亮)入口与门廊(强收束:狭长,幽静)庭院与楼梯(半开半放:半开敞,明亮)回廊(弱收束:狭长,半明亮)房间(收束)。由此可知,对里院建筑来讲,从公共街道到内部房间之间的空间序列已不具有传统四合院住宅空间序列的伦理内涵,但在空间开合、光线明暗方面富有韵律和节奏,并且该节奏由强到弱、由紧到缓呈渐低趋势,与人的心理期许协调一致,并自然止息于幽静的室内空间,此为里院空间序列最为典型的模式特征。

3 里院模式特征的传承与应用

3.1 明确空间属性特征,发展城市文化

居住者所处空间环境的属性特征,会对居住者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者对空间属性的外在认知会逐渐内化为其思维模式,成为居住者行为方式的直接根源;随着人群的扩大,当这种理念认知和行为方式衍变为无意识的群体性模式时,就会引导、带动当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里院脱胎于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方形围合模式和内向型空间布局,有利于强化居住者对居住功能的属性认知和心理认同;但是,虽同属院落式格局,多家共享庭院与传统的一家一院式居住模式有根本不同,这种超越家庭独享的团体认同无疑会利于社区意识的增强和提高;同时,由建筑四面围合而成的庭院属于保守安定的生活空间,而底层开向城市街道的商铺则属于现代生活的公共空间;因此,对青岛里院来讲,居住空间的保守性与人员流动的开放性之间、生活空间的私密性与商卖空间的公共性之间、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与融合,既构成里院空间生动丰富、逻辑清晰而富有张力的属性内涵,同时对居住者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赋予青岛城市文化以平等友爱、开放包容、兼具个人与集体意识、打通传统文脉与现代观念、富有热度与活力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贯通过去与未来的不断积累与发展的过程。深入挖掘青岛里院建筑空间模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发扬光大,将会为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3.2 借鉴场所精神作用,创新现代设计

空间模式是塑造场所精神的前提基础与环境载体,使用者的心理诉求亦是赋予空间精神内涵的关键因素。只有当空间所承载的场所精神与使用者心理诉求达到和谐共振,使用者在空间环境中获致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才会使空间拥有强劲的生命力。二十世纪初建造的里院,其空间模式特征确与使用者心理诉求和谐一致。里院的服务对象多为进城农民、年轻小家庭及城市中低收入者,他们拥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及邻里认知理念,如院落围合家庭、远亲不如近邻等;因经济能力有限,其诉求的核心是在陌生城市获得一席安身之地。因而,布局简单合理、建筑密度较高、规模尽可能大、便于容纳更多家庭的里院以空间功能明确、价格经济适中而与中低收入阶层的心理诉求相遇合;同时,布袋式围合空间所传达的安全稳定、空间序列与目标心理的和谐一致,均有助于居住者尽快建立空间认可和精神归属;庭院、楼梯、回廊作为充满活力的共享空间满足着邻里之间的社交欲望及娱乐需求;尺度亲切的街道两侧店铺依次排开,既便于经营,又利于生活;因而,亲密质朴的平民情感、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就是里院空间模式与使用者共同承载与构建的场所精神,而今这种精神已成为青岛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从青岛里院设计理念与手法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借鉴和重要启迪,无论是进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活化,还是建筑设计创新方面,都要全面探寻相关因素,深入分析空间模式特征及用户文化心理,忠实塑造使二者能和谐共振的空间场所精神内涵,使设计创新与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使作品能充分反映所在地区建筑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使建筑空间获得强劲的文化生命力。

4 结论

青岛里院是青岛城市重要的构成单位。德殖民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形成的方格网状肌理构成了老城区异域风格面貌,而里院既适应于城市规划格局,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脉,体现出内涵丰富的空间模式特征。里院以经济务实的设计理念,合理地建立起与地形、气候、文化背景、居住生活、城市经济发展与安全管理要求等诸多因素的良好关系,使里院空间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使城市建设具有延续性和生长性。里院设计理念颇具现代特征,我们应深入研究和思考,力求获得启发和借鉴,从而为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提供动力与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1]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J].德国研究,2006(1):52.

[2]曹胜.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1):106.

[3]陈雳.宰馐逼谇嗟航ㄖ研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

[4]赵晓芳.青岛德占时期建筑的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

[5]赵丽丽.青岛老城街区改造模式的探析[J].山西建筑,2011(3):5.

[6]贾倍思,张理晖,杨玉平.中国早期殖民地集群住宅形态学比较及研究[J].中国名城, 2013(5):41.

第6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自组织;施工管理;自组织管理模型

自组织管理模式(Self organization pattern简称SOP)关注施工阶段的管理,重视对建筑工人子系统的管理,它的理论依据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管理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

自组织管理新模式SOP中采用了激励与被激励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模式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太大冲突,易于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劳务工人子系统处于整个施工管理系统的中心地位,并协调各个子系统运行。关注施工系统中各类人员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契约管理中,提出签订心理契约协议的方法来保障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心理契约,因此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发展方向。

1 SOP模式的总体设计

1.1自组织施工管理的思维模式

(1)施工系统总体循环模型构建

超循环自组织就是以循环作为亚单元,并通过功能连接起来的再循环,通过循环过程的进行使系统具有自组织所需的全部性质,能够稳定地、相干地、自我优化地进化。按照超循环理论,施工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是个超循环过程,应该遵循图1中的总体循环模式。

(2)建筑施工系统“涨落―有序”亚循环单元模型构建

施工系统在形成阶段,与独立开放的自然系统相似,需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根据施工系统的定义,施工系统输入的物质和能量应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信息。

(3)自组织施工管理的思维模式构建

自组织施工管理模式的思维模式包括的四大模块是:一是系统输入模块,主要控制系统的输入;二是系统涨落模块,该模块只要是激励系统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有序模块,该模块主要保障系统的有序状态;四是系统功能模块,该模块使系统实现预定功能。见图2。

图1基于自组织超循环理论的施工系统演化模型图2自组织施工管理的思维模式

(4)输入模块

施工系统的输入模块是自组织管理的开始,项目施工的每个阶段,都有人力、设备、资金和信息的输入,因此在输入模块至少应该包括劳务部、设备部、资金部和信息部四个基础部门。

(5)涨落模块

涨落模块是施工系统能否实现自组织的关键,从施工系统自组织的实质入手,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应用心理契约协议实现施工系统的涨落,心理契约协议主要实现两大功能,激励和约束。

(6)有序模块

有序模块是能否实现自组织管理的关键,有序包括三个方面: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公平的考核制度。

(7)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是施工系统实现价值的关键,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四个专案团队,分别是投资控制专案团队、质量控制专案团队、进度控制专案团队和合同管理专案团队,这一点也是与传统的施工管理“四控两管一协调”区别开来。

(8)自组织施工管理模式

自组织施工管理是四大模块构建的管理模型,它用四部门保证输入,解决建筑工人序参量的优化;用心理契约协议保证涨落,实现合同关系序参量的优化;用三项措施保障有序,优化整个系统;用专案工作团队柔性管理,实现功能价值。

1.2 自组织施工管理模式运作模式

(1)施工系统的心理契约

自组织管理运行模式的开端是施工系统的心理契约。在一个建筑项目施工系统形成阶段,建筑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的不同,心理契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说明任何一个施工系统演化的起点都是杂乱无章的心理契约,在项目组织的初期,施工系统的心理契约在工程管理制度的约束下逐渐趋向有序,在激励下趋于高度一致。

(2)心理自组织和行为自组织

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自发性高涨,这需要有完善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其次是人力子系统学习性强,这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明晰的行为标准保证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再次是责任心强,这需要完善的培训来保证,完善的培训使得建筑工人素质提高,得到长期的雇用,归属感强,责任心提高,最后得到的效果是文明有序施工,文明有序施工有赖于优化的工作流程。

(3)施工系统的进化

自组织的突变论认为,突变是系统进化的方法,因此自组织运行模式设置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施工系统的突变点。能够向高阶进化的关键点有四个:明确的标准,完善的培训,优化的工作流程,有效的激励考核。

2 工程实例分析

2.1M项目简介

M项目分东、西两区,东区为35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其中地下三层为地下室,地上五层为裙楼,裙楼以上为30层塔楼,西区为三层地下停车场。项目占地1035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185平方米,地上38343平方米,地下17843平方米。

2.2项目自组织管理模式实施过程

2.2.1 项目施工系统演化动力分析

在施工系统处于稳定态时,系统内部存在稳定状态参量P i,它是系统的存在状态的量化,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合”,外界在一定时间内向系统输入“同质”参量P input系统作为耗散结构,要向外界的耗散掉一定量的“同质”P output,进而维持系统的高度有序结构。为了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引入以下三个参量:耗散率A0、相对输入量Al,相对耗散量A2。

(1); ;(2) (3)

在工程实践中,施工系统的输入参量Pinput、表现为承包商输入到系统中的材料・资金、机械、人力等物质与能量;施工系统的耗散参量Poutput:表现为施工系统中建筑工人的工资消耗;施工系统中的Pi表现为己经完成的工程价值。代入公式(1)、(2)、(3)得A0、A1,、A2见表1。

表1施工系统相变参数值

Pinput 1764937 2418213 2494744 1946327 2597123

Poutput 124583.8 150782. 7 143814.7 146546.9 171104.6

Pi 1140224 3216621 6151614 8441410 11496849

A0 0.070588 0.062353 0.057647 0.075294 0.065882

A1 1.547887 0.751787 0.405543 0.230569 0.225899

A2 0.109263 0.046876 0.023378 0.01736 0. 014883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项目施工中,相对输入能力很强,相对耗散能力很弱,相对耗散率较低,不超过7%,这样的施工系统受到很大的压力。系统耗散结构发展的趋向是输入能力逐渐降低,耗散能力逐渐提高,两者差距逐渐减小。表中A1和A2之间始终维持较大的差别,A0稳定在0.6附近,说明施工系统耗散能力差,内部结构无序,缺乏外部激励。激励是施工系统的外部动力,此项目前期施工阶段,没有面对建筑工人的激励措施,也没有面对施工管理人员的激励,即使在工期很紧的赶工阶段,也没有任何的激励措施,系统演化的外部动力不足;层层转包和分包关系,使施工系统内部结构混乱。这样的施工系统在理论上是无法长期存在的,2010年2月20日,DSLH项目施工系统解体,建筑工人被全部换掉,这一现象吻合了施工系统的相变分析。

2.2.2优化序参量

项目前期管理中产生了两大问题:工期和质量。问题暴露出来后,地产公司领导层聘请工程管理专家,针对管理现状进行补救,措施主要针对建筑施工系统的三个序参量:组织架构,合同关系,建筑工人。

(1)建筑工人序参量的优化:第一:地产公司要求换掉项目前期施工的全部工人,各级承包商重新提供劳务工人队伍,由甲方和施工单位共同组织遴选。重点对工人技能和素质进行调查考核,凡是通过考核的工人,由施工总包单位统一颁发项目某工种证书。工人上岗开始,一周内完成安全教育,并记录在证书中。该做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方便了对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和管理。第二:强化核心队员岗位职责。项目中核心队员岗位手册有如下规定:有义务向现场巡视的专案团队队员主动汇报上一阶段遇到的情况;定期参加施工单位举行的安全与技能培训;参加施工单位例会,了解施工单位的总体计划;解决自己团队中工人遇到的一般性难题,并安排工作。

(2)组织架构序参量优化:第一:理顺管理关系,规定所有进场单位全部由现场执行的总包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甲方不在参与对分包的管理,由执行总包单位统一调度。第二:重新组建扁平化的管理架构。甲方与监理,会同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组成了质量专案团队,统一由甲方土建工程师领导,定期巡视现场。

(3)合同关系序参量的优化:第一:明确项目中的心理契约,与项目各方领导决策层签订心理契约协议,对各方心理契约给与认同。第二:针对建筑工人序参量和组织架构序参量中需要各方配合的措施,在心理契约协议中给与了特别明确。第三:加快合同谈判进程,对工期和关键节点用经济合同给与确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完善合同关系序参量对施工系统的影响作用

2.2.3增设外部激励

(1)惩罚与奖励制度,每次验收中,当问题连续三次出现时,视问题大小至少罚款100元;前面出现的问题,连续三次检查没有发现,给与同样数额的奖励。

(2)在固定工资的条件下,引入分级补贴制度。

(3)帮助劳务分包单位建立质量问题查询制度。在工人队伍中引入了充分的激励制度,使得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慢慢的得到了解决,工作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昆荣.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2]林艳.制造企业自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第7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模块式;立体绿化;建筑节能

现今社会,国内对模块式立体绿化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少。模块式立体绿化是建筑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外观,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最大程度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从而加强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利于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推进。

1 模块式立体绿化与建筑节能

1.1 模块式立体绿化的概念与分类

模块式立体绿化是在工程建设的层面上,运用绿化模块对建筑物表面进行绿化的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外表面的美化和节能环保、减少材料消耗和改善环境等诸多功能。按其绿化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屋顶绿化的整体系统是由具有良好蓄排水功效的绿化模块,可以预防基质流失,且具有防腐性质的透水土工布以及自动化的喷灌系统等3部分结构组成。垂直的绿化系统包含这几部分:由主板和辅板相拼接组成的绿化模块,具有良好吸水和储水功效的防腐烂水土工程,可以提供内部种植土的植物培育袋,在墙面上固定设置供安装模块的安装架和自动滴灌系统等。绿色模块安装后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改换和调配设置,植物的品种按照需要进行种植,具有自由拆装十分便捷的特点。

1.2 建筑节能与模块式立体绿化的联系

伴随着20世纪末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世界性的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建筑节能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逐渐在全球展开推行。建筑节能着重于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各国为此开发了大批量的产品、技术支持和应用推广,节能效果日渐明显。模块式立体绿化作为建筑节能的战略之一,在不同模式上做绿化可以影响室内环境的温度值,减少室内对空调的使用,以此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例如,绿化屋面比非绿化屋面的辐射温度要低,它所发射的长波辐射就少,这有利于降低能量损耗,有利于改善建筑物的热状况,并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模块式立体绿化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而且对建筑外表也具有一定的美化作用,融合建筑技术与绿化艺术,使建筑物的空间潜能与绿化植物的多种效益得到完美结合和充分发挥。

2 当前模块式立体绿化城市建设及其对节电的影响

2.1 模块式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建设

城市模块式立体绿化是在城市的范畴内,最大程度运用地面上多样化的立体条件,选取各种优良植物种植在人工环境内,从而改变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存环境。利用植物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在夏季更为明显,而且可以使墙体昼夜温差变小:一方面减少了高温对墙体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减少了白天由墙体向室内及外界环境传导的热量。立体绿化可以充分地占用城市范畴,比如,建筑垂直绿化和对屋顶的绿化,城市中对坡面立体的绿化和从河道上进行绿化以及对植物的立体组合进行绿化。

2.2 模块式立体绿化对空调电风扇用电的整体影响

通过对垂直绿化建筑、屋顶绿化建筑和裸建筑的空调平均消耗电量和节电率的影响进行调查,所调查的建筑内部空间为54.6m3、屋顶的全部面积为18.3m2。调研时,屋顶绿化建筑的每天节电量为0.69kwh,立体绿化建筑每天的节电量是2.45kwh。和裸建筑作比较,屋顶绿化建筑单位面积可节约用电量0.0501kwh/(d.m2);单位容积节电量为0.01451kwh/(d.m2);立体绿化建筑单位节电量为0.1452kwh/(d.m2);单位溶剂的节电量为0.0511kwh/(d.m2)。

3 模块式立体绿化对建筑节能影响的意义

3.1 有效保护建筑物

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护结构温度波动变化的减少来实现,与此同时,还可以防止紫外线的直接映射和酸雨对建筑物的侵蚀。在减少结构裂开现象和碳化现象的同时,增强建筑物的持久耐用性,延长使用寿命,使建筑物能在各种自然天气下不受到破坏。

3.2 模块式立体绿化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模块式绿化通过在建筑物外部遮住阳光的照射,降低建筑物的室内温度,从而减少夏季居民对空调和风扇的使用量。根据测试可知,植物所能遮荫的范围,阳光照耀的强度只有阳光直射面积的几十分之一甚至1%。繁茂的枝叶如同一件厚重的“大衣”,大大降低了太阳的折射力度,同时,也降低了温度。尤其是城市墙面和路面的反射热度最为明显,进行立体绿化,能够显著地避免这方面的影响。但凡是被植物覆盖的墙面温度都可以降低3~8℃,特别是朝西的墙面,建筑被绿化覆盖后降温的效果更为明显,极大地减少了对空调的使用。立体绿化可以使建筑物保持热量,防止热量流失,有利于提高居民居住的建筑冬季取暖的效果,增强能源利用价值。

3.3 有助于控制雨水

立体绿化可以吸收大量的降水量,具有强大的暴雨雨水管理功能,可以作为一种纯天然的水温调节器和净水器。夏季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对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雨水严重侵蚀建筑物表面,一些积水长时间会致使地下建筑物发生水灾损失严重。立体绿化像是一块强大的海绵,可以推迟并且缓冲暴雨带来的损害和压力。

3.4 对卫生和健康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紧迫的城市生活给我们身心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城市中的绿色建设,勾画出绚丽多姿的绿色风景,形成千姿百态的绿貌,同时,遮掩建筑的不雅之处,使枯燥刻板的物体变得生机盎然。将我们的身心与自然紧密相连接,从而释放人们的压力,给我们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通过立体绿化,为黯淡无光的墙体装扮上绿色画面,缓解身心压力。

3.5 净化空气

立体绿化通过自身可以吸收空气里的有害颗粒,从而显著提高空气质量。有些植物的枝干和叶径有着细细碎碎的绒毛或者凸起不平的脉络及分泌油脂黏液等,可以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灰尘,起到清洁和过滤空气的作用。与此同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CO和CO2的一个过程,并且一些特殊的植物还可以吸附SO2以及碳化物等有害物质。

3.6 吸收噪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大城市中机动车和建筑工程越来越多,我们的周围常常被噪音和振动所萦绕,减少城市噪音已经被我国环保总局提到了正式日程上来。模块式立体绿化为噪音形成了一个缓冲区,当噪音通过繁盛的枝叶传来时,不同程度的受到反射和折射。另外,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和绒毛能够吸收声音,大概有1/3的噪音会被吸附掉,大大缓解了居民区与工作地的噪音传播。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改变城市绿化用地紧张问题,模块式立体绿化被广泛地应用和深入地研究。城市中的建筑墙面,大多是由无机材料建造而成,而大自然中的阳光和热量被不断地反射,使墙面的热度向空气中扩散,导致建筑周围环境温度提升较快。近年来,为抑制这种现象,立体绿化被列为重要的解决方案,与建筑节能同时进行,极大地利用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并且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参考文献

1 黄海.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立体绿化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D].山 东建筑大学,2013

2 吕伟娅,陈吉.模块式立体绿化对建筑节能的影响研究[J].建筑科学, 2012(10)

3 陈吉,吕伟娅.模块式立体绿化在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运用[J].住宅科技,2011(12)

第8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常玲(1982-),女,辽宁兴城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讲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建筑智能化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2DB3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34-01

一、立题意义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它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联合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承担了本科教育三分之一的任务,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也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同时,随着国内外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类院校电气类专业培养模式、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类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专业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简单,实验所用的技术与市场主流新技术有明显差距;开设的专业实验课以演示和验证为主,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很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结合工程应用的实践环节少,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上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放在首位,建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有能力、有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现如今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多样化人才。

现以城建学院建筑电气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建筑电气类专业具有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能力强的多样化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主要工作与内容

1.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在校内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建筑电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知识应用与学生兴趣方向等情况;到高校相关专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情况;走访在专业技术方面比较突出的毕业生,了解他们的成才经验、专业知识与成才的关系、专业知识对成才的作用;聘请建筑设计院专家、建筑施工部门专家、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等开展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研讨会;深入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公司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2.优化教学体系

根据大量的调研回执和相关资料的查阅,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按建筑智能化专业特点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指导书以及2007级和2008级专业实践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料,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独立学院的培养建筑智能化特色的、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3.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兼顾建筑电气类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的指导思想,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融合。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加大专业基础课和反映专业特点的专业课学时,特别是三大电的课程学时比例加大。二是加大实践环节学时,使实践环节设置充分体现先进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同时增设了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协调,使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保持整体的一致性。三是在教学计划中注意体现专业特色,增加建筑智能化特色课程。

4.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目前本课题组教师全部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0%的教师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参加科研的比例达到100%。

5.狠抓毕业设计质量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让学生经常接触实际,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在学期间得到实际工程技术知识的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智能建筑技术方面工程设计、研制,将设计和研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在毕业设计中,切实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按照课题组的形式开展选题、调研、搜集材料、论证、讨论、试验、实地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多角度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切身体会整套实训项目设计,有效推动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带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6.大力建设实验室,改善实验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建筑智能化的专业特色,学院不断加大对建筑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1280m2,设备总件数为78台,设备总投资为331.9万元。目前,实验室、实习场所设施齐备,各项条件都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7.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以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建筑电气类的学科特点,研究创新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步骤及实施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第七学期设置了16学分专业实践。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部门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专业任课教师一起担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另一方面研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工程训练,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目前,已建立专业对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校外实习基地11个。它为学生提供自行设计、独立完成工程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巧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地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

三、结论

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订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构建反映建筑智能化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将过去单独研究某一个环节的方法转变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统一的整体,使各环节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基地,结合智能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更是适合独立学院教学要求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界家,冯群,魏惠芳.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5):87-89.

第9篇:建筑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公共英语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一步一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校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终究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建立一种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式英语教学模式来满足时代的需求。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8-21岁。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大多个性张扬、强调自我,感情丰富,但性格叛逆;其行为方式极富创造力,但同时也稍显缺乏责任心;他们在改革开放优越的物质条件下长大,但思想却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偶像不再是成龙和比尔·盖茨,取而代之的却是周杰伦和李想。这些特殊历史背景使得社会上对他们的评价多有偏颇。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的成长需要经历阵痛,少年的成长需要时间的考验。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教育的本质绝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训练技能,它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使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成长,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在这个强调自我的年代,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过于鲜明,很多人做事只从兴趣出发,难以克制自己的欲望,这就给教学的进行设置了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努力发掘他们的潜力,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调整课堂结构

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教授将中西方的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对比:

teacher textbook

mastery of knowledge

grammar vocabulary Learner task/problem

development of skills

interaction function/uses

是中国外语教学与西方外语教学的对比图。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教育模式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为达到着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分析,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西方的教育模式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各种语言任务或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并发展技能。中国的外语教学文化是输入为主的文化,西方的外语教学文化是输出为主的文化。输入为主的语言学习效果是不完整的,没有足够的输出条件、机会和量,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技能。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知识“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

(二) 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课程实用性

学语言目的是沟通交流,公共英语改革要回归实用。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于学生人数众多,基础薄弱,教师教学方法的理想化与学生实际水平存在偏差。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英语教育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以就业为最直接目的培养学生。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出的调整有很多,例如:教材的选用更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更多样化等。开设结合专业特点的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设计应用英语、网络传播英语等,并尝试各种技能证书考试的辅导课程。

二、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一)拓展选修课内容

在一般的公共英语必修课的内容选择上,因受到教材、课程设置、考试形式等的限制,内容比较固定。然而,选修课则不然,即可以打破题材的限制,又可以有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如果题材选得好,课堂就像一个强磁场,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学生们每天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来源也很广泛。除了上网,看电视,还可以阅读报纸和杂志。 所以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远远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选修课内容选择面很广,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都可以涉及。其次,课堂节奏要适当。教师在进行一定时间的口头讲授以后,一定要及时调节课堂模式,或要求学生针对所涉及话题发表观点,或鼓励其举一反三进行联想。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把学生保持在一种大脑兴奋、精神集中的状态中。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竞赛活动,如讨论、辩论、猜谜,鲜明的荣辱感会使学生在这些比赛时不甘落后。另外英文小品和同步配音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到课堂上来演示,这也是检验他们自学能力的最好途径。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

平时的课堂中学生的状态不同,水平也有差异。但选修课在这方面则有所改善。能够选择英语方面课程的学生,大都基本具有一定的基础,且兴趣浓厚。在给这样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内容要新颖,话题要丰富,强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在给学生上中西文化对比的选修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主题并要求学生自己去做调查和研究,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①比较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②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作用;③比较中国的佛祖和西方的上帝;④ 比较中国的清明节和西方的万圣节;⑤ 比较中国的蔡伦和美国的爱迪生…

作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育工作者,任何尝试性的思考和探索都有可能在整个高职英语教学的前进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在改革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将使我们的学生在三年专业院校的培养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