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城市设计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研究

第1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 城市设计;规划规划;研究

一、城市设计概述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面貌,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以及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贯穿了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设计的建设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人类社会开始聚族而居的时候,城市设计就已经存于原始的建造意识中,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历史上,曾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城市设计作品,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城市设计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和规划中分离出来。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设计北京学术讨论会明确提出: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丰富,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不断地加深 ,城市设计的概念从早期的建筑形态和物质空间方面的简单定义,到后来对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的全面理解,再然后是活动策划和实践过程的规划深化,最后成为情感寄托和地域文化的综合载体。城市设计所囊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可以说城市设计由于其所特有的文化性、综合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正在摆脱其从属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位,并逐渐取代后两者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核心内容。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其任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二、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安全和综合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注重偏重与城市的物质形态方面,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为了迎合“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的原则,要先发展传统观念,解决不足,再转向现代化的发展观念进行规划设计,促进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以和谐的城市环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增长、交通量的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问题,面向未来,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分期实施。在规划设计内容中,要注意城市本身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系统的实际,并结合城市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导向进行设计。设计中要吸收城市风土人情,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传统街区,以独特的城市形象面向外界。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上,要突出精品意识,尤其是对建筑物的尺度、色彩、体量要个性突出、形象新颖,集中体现建筑的功能与美观,凸显艺术气息。最好在实现投资效益的同时,同时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差异

城市设计师与城市规划师,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虽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各自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方面很大程度地共享重叠,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分工常常混淆。虽然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任务大同小异,但其实这两者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城市设计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实施性、文化性、亲人性等特性与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法规性、宏观性、协调性、功能性、控制性等特性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设计是一种思想,规划是一种结果。

城市规划强调对已有的上位规划和管理的遵守与服从,需要决定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涉入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的政治决策过程,尤其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规划制定的法定程序和公众参与,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等方面也得到不断强化。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联,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其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

城市设计的创新思维出发点却不一样,需要不断地调整研究对象和突破已有的设计思路,在已有的法定规划边界条件基础上,结合市民需求变化和改造投资项目,为建设更加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指导方案。而目前国内许多实践中总是城市规划先行,城市设计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确定的功能结构,规划师们遵循经济开发为主或汽车交通先行的原则,很少从城市原有文脉和特色空间出发,或是对具体的人群的行为需求来进行研究。所以实际上城市设计仅仅是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工具。

结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但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城市规划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实体等多方面,而城市设计只是物质实体方面的。因此城市设计只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层次和内容是相互对应的。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滨江地区防洪;滨江地区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方面我国上个世纪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法律规定了相关的防洪法规以及标准,着重强调了要重视城市的防洪建设,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环境意识逐渐提高,在加入对城市防洪建设的同时,对城市滨江地区景观设计的要求日益增强。

一、城市防洪工程以及滨江河景风光带的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分洪工程、水库以及堤、河道整治工程,是一个城市为了减少洪灾损失,控制以及防御洪水而修建的工程,它既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又是城市主要的景观界面,随着人们对现代防洪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人们对滨江河景风光带的设计也更加重视,滨江区是水域与城市毗邻特殊区,城市防洪工程与滨江河景风光带的设计结合不仅能够达到防洪、较少损失,保证人们安全的目的,还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与文化的需求,提供给人们一个消遣、娱乐的空间,这将极大的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堤防设计的多样性与景观协调

由于人们对城市堤防设计的多样性与景观协调要求,堤防生态设计,考虑到城市堤防设计的多样性、景观生态学等原理,主要有三种生态堤防设计。首先是自然型生态堤防。主要适用于岸坡被侵蚀得比较小的河段,这种河段对岸坡坚固程度要求没有那么高,因此可以用耐水性比较强、生长较快的柳树或者是耐得住干旱以及贫瘠地,不仅具有经济效益又极具观赏价值的草作为材料进行加固和保护提防。其次是现有混凝土护岸生态堤防。主要适用于非自然型护岸,要根据不同的景观设计对堤防进行改造,包括河滨道路设计、柴排梢栅、坡面打洞以及回填、复式断面等,这些景观设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天性,设置了人文的景观,又为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最后是生态新型材料城市堤防设计。主要适用于岸坡被侵蚀得比较大的河段,应用的是石头、土工以及木桩材料,防止护岸被侵蚀。因此,城市堤防设计的多样性可以实现与景观的协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城市堤防设计的多样性与景观协调的时候,要注意景观性、自然性、安全性、整体性、生态性以及亲水性等原则。

三、我国城市滨江地区防洪与城市设计

第一,翻板坝工程设计。考虑到区域位置、河流景观观赏的多个视角、方位以及动静等因素,参考相关成功的国内外资料、实例以及经验,不要设计过高的城区内拦河闸,高度控制在三米以下,防止泥沙淤积,附加的工程投资,距离太大,行人不方便观赏等现象。

第二,石笼垫设计。在严重被水流冲刷的岸坡附近,利用铁丝、块石等材料,编制网状结构体,保护水土防止其流失,可以在空隙多、透水好的地方种植植物,引导快速形成自然景观和群落。

第三,景观要与滩地设计结合起来。两者的利用要结合起来,由于提防建设的滩地洪断面比较广阔,为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的休憩提供一个很好的场所,可以在多处设置亲水平台,方便人与自然的接触,应用草皮在迎背风坡保护,形成优美的绿化带。

第四,关注城市总体设计以及防洪建设的设计。要将防洪建设的规划纳入滨江地区城市设计的总规划中去,要根据河流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城市发展设计要求、经济的可承受程度、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和谐的要求,注重协调道路、交通、安全以及市政府、周围市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规划,最大化的满足各方要求。

第五,管理道岸线设计。要加强保护以及清理相关的河道工作力度,做好基础管理工作,规划好综合治理河道方案,完善相关的法则,严格审查项目,提高其效率。

四、案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本文引入主要位于长沙市湘江风光带的设计,阐述滨江地区防洪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来说明城市防洪建设确实可以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两者可以实现并行,协调发展。湘江大道防洪工程C段是一项集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城市交通、城市旅游与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是湘江大道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方案设计的范围南起桂花池泵站,北至北站路泵站,东起湘江大道西侧,西至防洪工程的28.00m高程平台。全长1160m,设计范围内广场最宽处为65m。总用地面积约8.6公顷,长沙市湘江风光带的设计的城市滨江地区防洪要以广场设计为主,把握好广场设计的尺度、场所感、空间感、界面以及节点的景观设计。

图一 湘江大道防洪工程C段景观设计方案

(二)城市滨江地区防洪与城市设计遵循的原则

在满足防涝防洪的前提基础上,要力求做到滨江河景观设计完善。首先是安全原则。城市滨江地区防洪建设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做到减少洪灾损失,控制以及防御洪水,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没有安全原则和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是以人为本原则,要关注人以及自然各自特点,协调好人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维持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满足长沙市市民精神、文化、消遣等要求。再者是生态与经济原则,要合理的评估当地天气、环境,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场地,达到减少工程量、材料、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的目的。最后是文化原则,城市滨江地区防洪景观设计,最好能够包涵该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内涵,有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灿烂的文明,真正成为代表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

(三)城市滨江地区防洪建设与城市设计结合注意要点

第一,一改过去生硬的堤防施工完成后再去设计风光带的模式。在传统的堤防建设中,一般在完成堤防施工以后才进行风光带的设计这种模式,传统的堤防建设主要注意确定料场位置、选择开挖范围的、分析开采条件以及估算开采厚度、储量,平面高程加密控制点的建立,采用人工夯实以及机械碾压等,常常会在施工中忽略一些设计风光带问题,包括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硬质化处理岸坡,追求片面的保护面积,简单处理弃渣以及料场等问题,而这种生硬的堤防施工方式,在完成堤防施工之后才注意了城市风光带的设计,此时堤防建设已经成形,进行风光带的改造设计就变得极其困难,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堤防施工观念,在堤防施工的准备阶段一直到验收阶段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关注风光带设计,在进行堤线布置的时候不要与岸坡坡顶离得太近,不要刻意的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要尽量的维持天然河道原来的状态,堤防的走向保持要与河道形态一致,在进行堤线选择的时候,要全面衡量基本环境以及对周围生态的影响,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与环境不协调的浆砌石堤防,在岸坡的防护方面可以尽量的采用生物

第3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校内)、生产实习(校外)等的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先理论教学,再制定设计任务书,然后进行方案设计指导,后形成城市设计成果的教学方式。通常这种教学方式到最后的结果是老师们往往自然而然的倾向于注重成果的表达,这在成果评定过程中尤为如此;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设计理念的引导及思路的形成却被忽视,最后由于评分标准的不完善,变成了设计成果图面表达效果的比拼,导致城市设计的学习“重成果包装、轻成果内容”。事实上,当前的城市设计教学应告诉学生紧跟新型城镇化的时代步伐,真正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模式,变传统“量”的城镇化到当前“质”的城镇化,城市设计教育也应注重教学过程中思维和理念的培养,而不单单是设计的成果表达。可以说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角色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结果更为重要。总的来说,传统的城市设计教学结果是设计成果的大同小异,这也显示出教与学的笼统和肤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城市设计课程的封闭性,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相当薄弱。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今天,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当前需要的是怎样的城市设计人才,以应对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层面城市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一起思考,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3]。

2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2.1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并举

理论学习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培养其对学科新兴动态的敏锐嗅觉;设计实践在于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相互促进,要求学生除要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功底和正确的价值观外,还更需要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来提升,实现老师教学与学生实践的灵活贯穿,通过实践反馈的过程来加深理论学习,进而提高设计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2]。

2.2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

城市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导向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的综合能力培养具体包括:设计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设计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五种能力的培养;在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必须有明确的授课计划,辅之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能力,而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贯彻在设计课程始终的[2]。

2.3教学互动改革为重点

强调教学互动,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互动式,这其中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其积极主动去学习、分析比较的兴趣,具体教学技巧上,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答辩、方案互评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收集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及实际工程项目等,让学生进行多方案讨论对比。而在讲授理论课时,注重教会学生一个观点: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与错之分;要注重做一个成功的设计,就应该尽力协调各方的利益,实现共赢。

3城市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3.1“价值观与角色”的再定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教学,首先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利益,维护弱势群体,节约长效资源是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及落脚点。而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市场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得许多城市的开发建设都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设计原则,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中的重要指导手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设计师们也难免不“随波逐流”,因此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在现阶段显得更为重要[4]。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角色”的重新定位,这其中“角色”的第一个理解就是设计对象,设计过程中常以“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人为本”并不是仅仅只考虑“人”本身,而应是把“人”置于与人类休戚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亦或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角色”的第二个理解就是设计师本人的角色定位,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个人与团队的协调关系。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了解,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一个城市设计项目,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设计师能做好的,而是由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人员组成多元设计团队,其中不仅涉及到包括设计师、城市管理部门等城市建设相关专业人员,还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在这个团队协作过程中,多个专业成员都应参与其中,树立对城市设计任务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集各方智慧,协同设计并共同推进项目实施[5]。

3.2“空间与时间”的再认识

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创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空间,而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终极目标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追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注重对“空间”的理解,其核心涵义就是协调好城市形体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一系列动态空间及静态空间,并以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感受作为空间定义的标准。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形态永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终极状态。因此,积极应对并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城市问题是城市设计工作的特点。因此,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指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城市设计的重点不是终极蓝图的描绘,或是脑海定未来场景的遐想,而是预测并揭示这些终极蓝图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机理,并在设计成果中建立一个可优化可调整的作用体系,给将来实施者和使用对象以弹性发展的余地。

3.3“观念与技能”的再培养

新的时代背景对学生的“观念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建立全局观和整体观,协调好设计地块与周边乃至更大范围区域的关系;培养学生“小中见大”的能力,从事物的局部了解其整体与全貌,包括城市设计中对不同尺度序列空间的把控和协调,做到空间起承转合、合理并流畅。培养学生学会洞察人与场所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发掘场所中人的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并培养其学会调动自身的情感,站在业主的角度,去重视使用者的感受[6]。“技能”的再培养核心在于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设计意识和视觉分析理论、调查分析、观察阅读、设计表达能力、图示交流能力等方面。同时,应培养学生与多样人群进行交流和交往并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设计语言”的技能,作为城市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多地去与委托人、使用者、反对者和决策者交换意见。

4结语

第4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规划体系;总体城市设计;措施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然而,尽管我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全国各地城市原本的特点以及个性逐渐被埋没,每一座城市整体给人的感觉越来越相似,这种消失了传统特色的城市设计并不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未来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必须能够适应我国城市规划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城市建设的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和总体城市设计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

我国经济进步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包含行政、法规以及运作等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包含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具体运作,如实施、监督、管理以及编制等细节内容。其中核心体系为城市规划编制。大到城市规划小到村庄规划都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详细的规划以及总体的规划两种形式共同存在于城市和镇的规划过程中,从而能够提升细节规划力度,提升城市规划质量。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成为城市规划编制运行过程中的核心[1]。同时,村、乡、镇、城市以及城镇等规划体系是根据不同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然而在规划过程中存在法定和非法定规划两种方式,专题规划、发展规划以及概念规划等是非法定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以上划分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内部,城市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内容,但是城市规划的整个流程当中都存在城市设计的思想。

(二)城市规划同城市设计之间的联系

在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城市规范拥有更加广阔的覆盖面。将核心作为土地的有效利用,重点设置为功能的合理布置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特点,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能够对形体环境以及二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这一规划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以及未来发展等多种因素。而我国现代的城市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已经能够应用综合控制环境、社会、人等多种因素替代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在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设计建立在城市规划基础上,而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设计进行利用从而获得空间以及形象上的创造[2]。事实上,从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产生的根源,城市建设体系当中,既包含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也包含景观建筑学等内容。在对城市设计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反向,该领域具有高度综合性,在同其他几门学科保持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体系当中。

二、在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的措施

(一)坚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向融合的设计方法

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够提升城市设计效果和功能,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对城市规划体系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应对城市设计的本质进行了解[3]。首先,城市设计是重新构思城市空间的一种理念,它建立在现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是城市规划整个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城市设计控制、引导城市中建筑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方法功能,为提升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城市规划中,始终存在城市设计这一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对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因此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必须提升二者的融合程度,提升城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依赖程度。现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拥有三种表现形成:首先,以一种思想方式存在,无形的影响城市规划状态,人们可以从城市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等内容中发现城市规划的踪影;其次,针对城市规划中的特定城市空间环境来讲,这些项目的指导以及设计都需要城市设计进行装箱的规划;最后,城市设计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局部和整体的城市设计。现阶段,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三种形式进行充分的利用[4]。

(二)提升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作用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运用城市设计展开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以下两点认知。首先,重新认识控规的特殊性和实质。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控规以层次的形式体现,它能够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特殊的建设项目以及特殊空间进行规划,在引导以及控制城市建设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控规发挥功能的主要方式是详细划分土地、充分应用建筑技术管理规范等,从而促使城市规划过程中呈现出开发控制型特点[5]。城市设计建立在控规层基础上,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为城市总体设计与规划,控制中观层面的设计主要指的是对空间环境、建筑以及城市体型的设计。其次,特定的联系和互补性存在于控规和城市设计之间。理性研究有形物质形体空间是控规的主要特点,而城市设计在应用过程中,更能够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以及风格等进行充分的体现,这些物质具有无形性。然而二者的紧密联系存在于目标、方法和内容当中。对二者进行科学的综合应用,能够更好的对城市空间进行组织并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由于控规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构思来自于控规[6]。如果城市设计在控规层面基础上,不行将控规的规划功能以及总体设计思想进行综合应用,有效指导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积极进行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过程中,不行对城市设计与控规的联系进行充分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为人们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然而,我国的城市建设必须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应同我国城市现行规划进行紧密的结合,相关人员应及时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方法,从而提升各项措施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促使城市经过规划和设计以后,能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并拥有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功能。

作者:李小晓 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咏梅.行动规划视角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以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2,05:42-45.

[2]梅刚,王永强.城市设计导则与我国规划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理论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153-155.

[3]周显坤,谭纵波,董珂.回归职能,明确事权——对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辨析与思考[J].规划师,2015,07:36-41+54.

[4]陈宏军,施源.城市规划实施机制的逻辑自洽与制度保证——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实践[J].城市规划,2007,04:20-25.

第5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理念与低碳城市设计的关系

关于低碳理念,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低碳理念,就是人们对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看法、态度和构想。即低碳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降低碳排放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的构想。目前低碳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但对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认识不足。作为城市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的设计不能脱离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应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理性选择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只有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充分认识“减碳”的重要性,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城市设计路径,才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对低碳城市也没有确切的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的标准,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其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艺等各个方面。低碳城市建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项目或几个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而应是城市全方位的低碳化过程,贯穿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故低碳城市应定义为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改变现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基于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城市设计思路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设计规划是低碳城市设计的前提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主要在四大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其中交通占17.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因此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应把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建筑、交通、工业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能真正实现有效减碳的目标。而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包括“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仍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这直接导致我国低碳城市盲目建设。

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与低碳理念存在错位。低碳城市最终体现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局。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热衷于新城区建设,且新区规划宽敞、豪华,与城市空间紧凑化、城市生产低碳化相矛盾。低碳城市设计应规划先行,根据原有城市特点、资源特色,依托老城区,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完善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生产规划与布局,建筑设计科学合理,低碳节能,不仅能减少无谓能源消耗,还能避免城市趋同化现象。

2 推行“碳税”和碳交易制度,使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

碳排放属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使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如征收碳税,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碳排放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即碳排放许可权交易。碳税制度应首先在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推行,但征收碳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碳排放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税,从而给予低碳排放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补贴,增外环保投入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还可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即碳税征收的用途应是奖励低碳行为和低碳研发,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抑制企业碳排放量,鼓励企业积极减碳。通过征收碳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大单位和个人的碳排放的成本;实行碳补偿、碳交易制度,激励有效的减碳行为,约束高碳行为,鼓励低碳行为,奖罚结合,通过合理的碳排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问题。

3 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低碳理念的推行和低碳城市建设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已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但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碳排放量化目标并不明确。低碳城市构建亟待一个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否则“这样大规模,没有目标的“低碳城市”口号,更像是一场“低碳秀”。

量化碳排放目标只是方向,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才是具体的减碳手段。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推进建筑节能,在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统计核算信息阳光计划等。定期、公开公布城市碳足迹数据,有利于对低碳城市减碳行为的监测。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即个人或单位的碳耗用量。碳足迹信息公开制以公布政府部门、高能耗企事业单位及“明星”个人等主要对象的碳足迹排放数据,通过城市决策者的示范效应推行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风气,能有效地改善高消费倾向意识较浓的城市消费趋于理性,减少对高排量、高级消费品等的需求,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4 完善低碳城市设计理论和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

低碳城市提倡高密度、多功能混合。但是有研究发现土地高度混合虽然会使交通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劳动生产率最低,会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后果。低碳城市的“低碳”要到什么程度才叫“低”?这些都说明了低碳城市在建设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加入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并注意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5加强低碳城市的管理实施机制

低碳城市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运营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力度。协调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在一个有序的、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6重视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

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语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带来严峻考验的宏观背景下,在降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向气候应变思路转换的发展趋势下,对城市设计的有关方法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愈加紧迫而重要,因此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在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管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和如何落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对于我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体系构建》[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5)

第6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烟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文脉传承;活力营造;创新发展

1.项目概述

1.1 项目缘起

烟台市历史文化悠久,“山、海、岛、城”城市空间特色明显,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城市肌理被逐步破坏,特有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渐丧失。为了维护和延续烟台城市特有风貌,规划对历史遗存丰厚的烟台山至塔山区域进行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设计,以期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激发老城活力。

1.2 项目特点

(1)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历史文化核心承载地

规划基地位于烟台城区的中心位置,东、西边界分别为解放路和胜利路,北起烟台山,南至塔山,总规划面积3.23平方公里。规划基地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区域内集中了2个国家级历史街区,分别为烟台山-朝阳街历史街区和所称里历史街区。基地内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整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同时,基地周边也存在多处城市级文化设施,主要有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文化广场和科技广场等。

(2)是“山、海、城”景观地位显要的标志性地段

基地北端烟台山灯塔是城市地标,南端塔山三合塔是城市的制高点,项目基地是烟台“山、海、城”特色的集中体现区。同时,从城市发展脉络和空间演变来看,基地内形成了从城市起源到开埠通商一直到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和空间格局。

1.3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街区保护力度不够,原有城市文脉割裂

总体来讲,规划范围内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不够。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两个历史街区周边的城市开发,也没有很好的考虑在功能和空间上与两个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衔接。空间和功能上的割裂,使得城市文脉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

(2)片区活力不足,功能有待优化

项目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区段,是城市历史文化核心承载地,现状旅游服务、特色商业和文化休闲功能缺乏,严重制约了历史街区和烟台滨海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此区域整体缺乏活力。近现代住区现状公共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居民日常游乐休闲的需要,导致住区日常生活活力不足。

(3)城市风貌有待进一步强化

基地内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淡化,历史街区周边建筑风格、色彩、体量不协调,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新建建筑正逐渐蚕食朝阳街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街区的风貌完整性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

1.4 规划目标与重点

(1)改善和提升旧城区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

(2)明晰和凸显城市整体空间发展脉络,增强和扩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及凝聚力;

(3)保护和传承烟台城市特有文脉,留住烟台城市的记忆;

(4)通过有机更新,创新发展,打造和培育 “形象突出,特色鲜明,文化厚重,富有活力”的城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

2.历史街区文脉保护和传承的设计策略

2.1 强化历史街区保护

加强朝阳街、所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城市肌理;对待历史街区,不搞推倒重来的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通过功能梳理、建筑质量评价,实施重点改造,整合资源,体现特色、注入功能、完善设施、改善环境;使保护与发展协调互动。

朝阳街历史街区以“全面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再造海港开埠文化氛围”为目标,突出各历史时期的近代开埠建筑风貌特色和街巷广场格局特征。所城里历史街区以“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传承胶东民俗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气息”为目标,突出奇山所城明代海防城堡的街巷格局和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特征。

2.2 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轴

(1)更新改造向善街街区,实现三个街区的融合衔接

规划分析借鉴了朝阳街历史街区、所城里历史街区特色空间组织模式,对向善街街区进行了更新改造,将其打造成为“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以文化休闲为主题的新都市客厅”。规划通过小街区密路网、主题合院、折坡屋顶等规划设计手法的运用,在空间组织模式、路网组织模式、空间尺度、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建筑色彩等多个方面南北两端的历史街区进行了协调和衔接,充分体现城市了肌理的传承,历史文脉的延续,风貌特色的融合,并通过历史文化轴线的规划,将三个街区有机串联融为一体(图1-3)。

(2)形成延续的历史文化景观轴

规划历史文化景观轴线北起烟台山,空间上与烟台塔相对应;南至体育公园,空间上与塔山三合塔相呼应。作为历史文化核心地段的统领,整个历史文化景观轴南北串联创意商业街区、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体育公园和军事文化教育设施,形成以文化、旅游、商业、娱乐、运动休闲功能为主,尺度宜人、空间开合有序的反应不同时期城市建设和建筑景观风貌的活力轴线。在历史文化景观轴的打造中,规划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恢复传统街区风貌,保留街区传统民俗风情和原生态生活方式,进行现状业态的调整和升级,并注入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的新功能。

2.3 传承文脉,塑造“历史画卷、文化长廊”

从城市文脉传承的角度考虑,规划提出了打造“历史画卷、文化长廊”的整体构想,以实现和强化城市肌理的南北延续和城市文脉的古今传承。

(1)历史画卷

充分体现规划地段不同区段发展建设、土地使用、景观风貌的不同侧重,协调历史街区与城市更新区,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以奇山所城城市发源地为基点,南北展开,形成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风貌特色的“历史画卷”。

(2)文化长廊

深入挖掘烟有的历史记忆,整合、延续城市的空间肌理和历史文脉,以人为本,加强地段内文化项目的策划,以文化为魂,贯穿整条发展带,使规划地段成为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长廊”。

3.街区活力激发和改善的设计策略

3.1 完善功能设置,激发城市整体活力

针对街区整体活力不足的现状,本次规划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确定商业商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生活居住为该区域的主导功能。

规划强调更新区段与周边功能的充分衔接,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不同功能用地的构成比例。通过对街区现有功能的置换、提升,特色服务、文化创意以及旅游休闲功能的植入等措施,增强了街区功能的多样性;设置混合用地,体现功能复合。街区功能的完善和多样复合设置,使得更新街区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能够保持活力以适应新的发展。

3.2 加强项目策划,催生市场活力

为了确保城市更新项目适应市场需求,更好的沟通开发者与规划设计者、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操控能力,需要将项目策划的方法引入城市更新规划中,以满足城市更新规划复杂性、投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城市规划自身完善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1]。

因此,项目重点加强了业态和项目策划的内容,以期在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市场活力,更好的推进城市更新的健康推进。

3.3 构建慢行绿地开放空间体系,承载日常活力

为激发和承载居民日常活力,规划结合整合改造,沿福来里街规划设置休闲绿道,串联体育公园、居住社区绿地、山体绿化;通过东西向绿化,增强与周边南山公园、文化广场等开敞空间的联系。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营造,规划注重打造该区域的慢行交通系统,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需求。

4.创新发展的规划建议

4.1 延续、创新住区组织模式

规划通过对现状住区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在延续现有住区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宜居性的住区空间模式创新建议[2]:

(1)在现有的干路网框架下深化城市支路网,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住区结构;

(2)有效衔接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构筑开放道路网络,缓解交通拥堵;

(3)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沿支路形成生活次街,加强与城市互动;

(4)形成点、线、面协调布置的绿地开放空间系统,注重院落绿地开放空间和活动场地的营造,形成确保住区安全的“监视网络”。

4.2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更新设计导则

规划将城市设计导则与法定控规图则有机结合、衔接一致,对各地块进行二维量化控制、三维设计引导和公共空间设计控制,既突出了城市设计的重点和特点,又做实了控规的内容,增强了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3 构建时序控制的规划建设引导

保护更新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应突破过去只管结果的思维定势,构建时序控制的规划引导,使规划转到既管结果又管过程的动态规划方向来[3]。作为一种动态的规划手段,把城市更新空间开发的诸多要素如政策、市场推动和时间序列结合,在正视城市的现实状况、科学预测未来城市发展规模和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时间阶段对应的城市空间开发的区位、规模和类别,是一种按照时间序列所作出的城市空间全面开发的规划[4],将以往规划中终点的合理变成过程的合理。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有序改造”的原则,合理安排了开发和改造时序。

4.4 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

(1)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

城市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避免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提倡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街区有机的自发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小规模更新,实现新的具有传承的生活秩序。

(2)提倡原著民参与,扩大参与者范围

在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引进官方与民间资本,引导原著居民主动更新维护,既延续他们在那里的生活,又适度进行商业开发运作,实现街区的自我保护更新。

(3)采用“捆绑式”开发模式,吸引企业参与

历史文化核心地段的保护更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地区的城市建设,其建筑高度、开发强度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其经济效益有限,甚至亏损。在这类地区可采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城市局部地块开发相捆绑的模式,通过新地块高强度的开发弥补开发企业更新保护的经济利益,以激发开发企业保护更新参与力度。

5.结语

本文以烟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设计项目为例,结合规划设计需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城市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在“新常态”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更加优化的保护更新道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实现城市有机、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宣艳.项目策划方法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23-24.

[2] 杨建辉.无锡市住区空间模式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9.

[3] 段莹.武汉市旧城更新过程特征及时序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69.

[4] 夏南凯主编,张林兵、王耀武、鲁赛参编.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93.

第7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分析方法与设计构思

山、水、田园是莱山办事处片区的主要自然与文化特质,规划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将规划区现有的自然资源环境与传统农耕文化相融合,试图营造出山水田园现代化新城的意境,是本次规划设计的灵魂。

思路一:山水格局、田园生态要素整合从前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片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基础资源,通过对相关资源作用与影响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提取出山、水、田这三类核心资源要素,作为构成片区生态基础设施骨架的主要内容。通过GIS技术手段对片区地形地貌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并结合坡度、坡向、用地分析等初步构筑了对片区山水田园生态格局的直观印象。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片区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地形关系,梯度变化明显。东部为自然山体,西部为大沽夹河的干流。东部山脉与西部夹河共同构成了整个片区的自然山水空间背景,并呈现出一山一河多水库的山水格局。通过土地利用分析得出,片区现状主要农业用地分为水浇地与旱地果园两类,水浇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夹河东侧,旱地果园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围绕光山形成集中的果园种植片,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个片区两类型农业分布区域泾渭分明,农业耕作肌理非常清晰。综合片区内外山水、田园要素分析,我们认为整个片区自然生态格局可以概括为“H”型的空间生态骨架,田园则作为主要的生态基质,覆盖绝大部分区域。

思路二: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相融合区位上,该片区毗邻莱山经济开发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主打生态休闲与温泉疗养的院格庄片区。区位和资源上的优势为发展城郊型产业提供了前提。因此,依附莱山区主城区形成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的功能组团将成为片区定位的主要原则。

思路三:人的行为活动的引入人的行为活动对于一个片区功能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导人群的定位主导人群定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片区的主体人群,即片区常驻人口核心构成部分来分析。片区未来将融入到莱山区内部,作为烟台主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将成为该片区的主体人群之一。另外,考虑到片区内现有大量农业人口、较好的农业资源与农业产业基础,农业人口在未来仍然会占据片区人口的一定比例,因此从事城郊型农业生产的这部分农业人口也将是片区主体人群的一个重要部分。然后从片区服务人群分析。前面提到片区具备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优势,这为片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前提。因此片区服务人群应该定位在烟台主城区人口。(2)行为活动类型定位从前面主导人群定位分析,影响片区功能行为活动的主要包括三类:城镇人群日常生活、出行、消费等活动;农业人群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来自于主城区与周边地区的流动人群度假、消费等活动。第三类行为活动由于受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影响,多集中在周末与节假日,时间安排多在一、两天以内,活动类型倾向于休闲、健身、体验文化与自然这类参与性的活动。

思路四:绿道网络体系的构建综合前面的分析,此次规划对片区的功能定位应该是能融合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因此寻求一种能实现这种融合关系的空间载体将对片区功能定位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体系。绿道网络体系就是一种能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融为一体的规划手法,它的存在不受城市建设用地的干扰,可以很好地实现人、城市与自然三者的融合。就莱山办事处片区而言,构建区域绿道网络体系,对于加强水源保护、城镇空间建设品质、挖掘文化打造特色形象、发展城郊型休闲度假产业等都有非常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目标展望与功能定位

新城建设总体目标:山水田园休闲之城通过对上位规划的解读与周边发展格局的剖析,再结合片区现状资源与产业结构特点,我们梳理出了新城建设需要整体把握几个关键词,作为确定总体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构成。关键词构成———“山水、田园、休闲”。其中“山水”为新城的城市印记,“田园”为新城的文脉特质,“休闲”为新城的都市气质。三要素融为一体,打造一个印象深刻、特质鲜明,气质优雅的生态新城。

“山水”———城市烙印从区域原有生态山水肌理入手,提取山水要素骨架,以确保片区原有的山水格局与生态肌理的特质保持不变,通过生态恢复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人工干预手段,打造新城独特的形象印记———“山水印”。“田园”———文脉特质文脉是一种文化与记忆的延续,是一种历史的挖掘与表达。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否认、不可丢失的东西,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本质血脉所在。胶东半岛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两大农业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的核心组成部分,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农耕文化渊远流长,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享誉海内外。根据对片区农业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深度挖掘农耕文化要素,并通过对一些主要片区与重点地段的景观、风貌的控制,构建一个农耕文化网络体系,打造新城独有的农耕文化特质。“休闲”———都市气质以区域绿道体系为支撑,结合片区步道、自行车道、城市公园、文化广场、湿地公园、滨水生态景观带、各类主题农庄、俱乐部等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公共空间网络,让休闲气息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通过对片区内、外部经济发展格局的分析,以及片区自有资源的梳理与研究,从烟台市与莱山区两个层面提出了片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1)新城在莱山区中的功能定位莱山区南部商物流服务中心与生态产业园区、以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为主导,体验式休闲为特色的田园文化旅游度假基地。(2)新城在烟台市中的功能定位烟台市域南部空间拓展轴上的核心节点、以水源保护与生态维育为重心,以山水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山水田园新城。(3)新城功能定位烟台城市南进的桥头堡,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生态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的现代山水田园新城。

规划理念

规划以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纯朴的胶东民俗风情及农耕文化为基础,以生态保护、旅游休闲为特色,同时融经济发展为一体,提出如下理念:

山水—田园—城市”复合建城理念。通过对片区内生态要素的认知,山水、田园是片区生态格局的主要构成,因此,首先对山水田园要素进行梳理,构筑整个片区开发建设的“H”型生态主骨架,并辅以农田为主要生态基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与景观保障,打造独具特色的片区空间形象。

“整体保护与簇群开发并存”的可持续理念。通过GIS技术手段对片区用地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整个基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得出片区用地建设适宜度分区,作为此次规划建设用地选择的核心依据。结合生态主骨架确定了对片区东部以光山为中心、具备较好的生态基础的区域进行整体保护,以确保片区生态主骨架完好;另针对为主骨架控制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现有村庄进行簇群状开发,就地安置居民,并通过休闲农业、度假服务等产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之外———休闲健身”理念。城之外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久居都市繁华,内心对自然、田园的渴望与向往。规划以田园文化为特色,重点打造,深度挖掘。通过绿道网络将文化与田园风貌景观结合,形成打造区域性的休闲健身网络,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载体。

“快慢融合的都市风情”理念。快与慢的结合是生活最美妙的旋律,城市作为都市生活的载体,理所应当为这种旋律提供舞台。规划通过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营造快、慢结合的一体化交通系统,为保证城市都市生活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基础。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在空间结构上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山、河、湖的环境资源特点,以东部山体、西部夹河及夹河支流改造形成绿化网络,以城市干道形成城市发展主轴,形成功能区与绿化网络、城市发展主轴相互交错穿插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规划按照“一廊、两带、三轴、四片”的功能主结构进行展开。“一廊”指依托夹河支流改造,光山湿地公园建设,形成的生态景观功能主轴;“两带”指依托西部夹河与东部山体形成的两条自然生态功能保育带;“三轴”指依托林门高速路、莱院路、烟乳线形成的城市发展主轴;“四片”包括“南部生态产业片区、中部综合居住功能片区、北部行政商贸综合片区、西部物流产业片区”。

第8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山地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整体设计;方法

前言

我国山地城市较多,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60-70。如何做好山地城市的开发工作,是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重点。在山地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修建城市,如何做好山地城市规划和山地城市整体设计,是当代规划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整体设计两部分进行分析,揭示在山地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目的。

1 山地城市规划

1.1 城市规划相关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1.2 山地城市规划特点分析

山地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其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在规划过程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同于平原城市,相关规划人员要注意规划过程的合理性。另外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地形限制,可能导致城市不集中的情况出现。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用地规划也是山地城市规划的重点难点。下面本文将介绍山地城市规划要点中的用地布局要点进行你个分析。

1.3 山地城市规划的要点

(一)合理的用地布局。自然条件是城市规划的母体,城市规划要基于自然条件。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基于山体的地形地貌多变特点,城市的用地面积将受到限制。相关规划人员要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保证对土地利用、资源利用、地形地势利用等利用效率。

(二)合理的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布局。出行已经是人们当前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步骤。对山地城市来说,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导致了城市交通设施布置和城市间公路布置等收到巨大限制。往往山地城市的公路长度会远远大于城市公路长度。所以在进行相关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适应交通需求的原则进行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布置。例如在山城重庆的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如果利用平原城市的中心放射性规划,施工量会很大,另外也不适应城市的交通流需要。所以在重庆的道路规划过程中多半采用自由式网络规划。依托地形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有效的减少了施工难度和施工工程量,是山地城市交通规划的合理布局。

(三)合理的城市用地分配。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山地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是保证城市规划顺畅完整的前提。山地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往往比平原型城市表现更为显著。在居住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行政设施用地等方面,规划人员应该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例如,部分山地城市都存在着绿化用地受限制、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往往是在对城市用地分配上做的不够尽善尽美导致的。在山地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引山用水的技巧进行绿化、景观布置。

总之,在山地城市规划中,相关规划人员要做到既重视又合理规避“人-地矛盾”,通过相关规划技巧的使用、布局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的平稳有序布置等来避免人地矛盾的放大化。

2 山地城市设计

2.1 城市设计相关概念

城市设计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2.2 山地城市设计不同点

山地城市设计不同于平原城市设计,在山地城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山体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而合理规避。同时在当今的城市设计中,往往存在着无序设计的现象,导致城市被分成几部分,无法形成统一合理的利用效果。山区城市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支柱产业、矿产资源等一系列经济因素,对山区城市的设计方案进行符合经济要求的改变。

2.3 山地城市设计的思路

山地城市设计在整体上应该把握以人为本、地尽其用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思路上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山地城市脉络设计。道路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尤其在山地城市这种天然交通较为困难的地区。设计优秀的道路,是改变山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结构紧凑的城市设计。在山地城市设计过程中,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决定了设计方案的成败。在相应山地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集中城市各区域,进行居住密集化、商业密集化、工业密集化处理,达到土地的高效利用。例如,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市多山,在本溪工业区设计时,设计人员创新性采用复合工业区设计,实现相关产业的复合化、密集化。据相关数据表明,密集型工业园区的布置,为本溪市提供了2.2万平方米的剩余土地。所以相对结构紧凑的城市设计,能给城市土地带来更高效的利用空间。

(三)适当的空间填充。在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山地城市区域间隙,可以通过良好的设计加入城市景观、城市绿化、城市公共设施等一系列的设施。从而柔化区域间的过度感,并且为城市的风景、文化等都有良好的体现。例如,贵州某城市,在工业区域和住宅区域中间增加了以公交公司和绿化设施相辅相成的过渡带,从而有效的避免的工业区产生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给居住人民带来危害。同时由于工业区到居住区人员流动大,合理的公交系统布置,为该城市的高速高效、节能环保方面带来了帮助。

3 总体规划如何和城市设计相对应

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不同。城市规划从大战略出发,城市设计则以人为本。另外山地城市规划侧重于数据表现城市特点,城市设计更倾向于图像表现城市特点。

山地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而山地城市设计更倾向于土地使用效率的高效性。山地城市规划更倾向于宏观的城市表现形式,而山地城市设计则是从细部微观来表现城市。

4 总结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行,西部多山城市的开发已经成为城市开发的主旋律。长久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重点都多半集中在平原型城市。针对山区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较少,相关范例较为缺乏。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山大国来说,这样不失为一种设计缺失。通过相关山地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应该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山地城市规划和设计准则。

充分结合山地地形地貌的自然条件,应用科学有效的规划手段和设计方法对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了当代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手段。通过本文对山地城市规划的剖析和对山地城市设计的剖析,通过借鉴、解决等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通过对用地效率的良好提升,能够使山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效结合,打造优秀山地城市。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支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建设,任何规划都不能只从眼下利益出发,城市的规划设计关系到城市发展,而要从能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一、目前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2、生态环境没有做到合理布局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单要看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态环境。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对大型和重要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具体部门还是领导都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

3、不应该过分的聚集,形成网络模式 目前,我们在认可大城市的背景之下,针对其怎样发展的事项,现在有两类看法。第一类是大饼模式的。剩下的一类是相对不集中的,多个中心并存的网格样式。实践证明,使用第一类的话,我们的城市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人口过度的聚集,道路非常堵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经层次的不利现象存在。

4、节能环保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现代城市住宅的设计仅仅考虑的是外观的设计,在节能环保方面基本没有设计,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能源被浪费掉了,比如说北方供暖,如果考虑到管网对热量的调节,房屋保暖设施等方面有所改进的话,改地区在供暖所投入的资金方面至少降低6 成。政府在宏观控制方面进行调节,会使效果大大改善

5、道路设计不具备科学性

部分道路只知道要拓宽,但是路面的配套设施也没有在拓宽的时候设计进去,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比如部分道路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要将道路两边的树移走,绿化全部去掉,施工结束后又不进行重新栽种。

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1、在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上创新思想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功能需求不断扩张性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合理处理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建立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节约保护资源,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设计理念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性化理念,将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功能、与自然共处的功能、舒适宜居的功能完美诠释;强调和谐的基本准则,合理的确定城市化的程度乃至城市发展空间,严格遵守绿地、历史保护区、给排水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规律,合理有效的规划城市的建筑功能;在思想上具有规划配套的思想。用发展联系的思路规划城市设计,达到一座建筑的矗立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资源,提高建筑居住的性价比指数。

2、在城市功能结构规划上创新

城市的功能与城市的规划密不可分,好的城市设计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增长空间,更多发挥城市功能效应。在城市规划功能上的创新,对于规划的目标、城市功能定位、未来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布局、设施配套都作出了规定,为城市功能设计提供了标杆。具有 “区域整合、多元融汇、有机聚合、核心引领”规划理念。城市的规划要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具有创新的思想,才能不断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实现城市强大的功能,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

3、在城市规划文化特色的创新

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上要摆脱单一设计的思想,应该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因素统筹进行。城市的建筑应该具有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能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城市规划建筑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品位与内在价值的体现。在设计历史浑厚的城市建筑中,要在细微之处体现当地的文化与民族风情,丰富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总之,要在规划设计中凸显特色、尊重历史、创新设计风格,将建筑作品赋予时代性和整体协调性,扩展城市规划的功能效果。

4、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5、 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

加大对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的研究和引进,如新型快速充电纯电动车。大型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控管技术、末段处理技术以及发动机技术的研究, 以便能够对温室气体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回收。依据城市当前的能源结构以及交通现状, 考虑引进国外对碳税征收的方式, 按照一定比例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征收使用税。在城市中大力倡导乘坐公交车, 尽可能采取功能重构、环境改造、空间紧凑的布局方式,路程较远时提倡公共交通, 路程较短时使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

6、对于大气污染展开的应对

在城市的环境污染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即尾气。除此之外,还有废弃物或者是一些别的污染等。车辆在行驶的时候,释放大量的气体,车辆通行带来一些声响,有非常多的尘土,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的健康,而且会有道路堵塞现象发生,该项内容在城市中出现的几率非常的大,民众没有任何的好的措施来应对这种现象。在国外的一些地区,对于这种问题已经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具体的讲就是掌控车辆。目前发达区域,它的市中区域的车辆不断的变多。在市中心设置停车区域,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像是北京之类的城市可按照此类措施,合理的掌控老城的车流情况,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非常的大,假如将其出口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把它们放到国内市场中,就会导致一定的不利现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车辆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与之协调的设备等的建设速度并不和它保持一致,因此一些区域经常性的会面对道路拥堵,各个角落都变成了停车区的现象。目前,我们逐渐的意识到城市应该掌控车流,而并非是让车流来掌控城市。

结束语

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城市规划的科学指导,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应体现环保节能理念,进而保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月菊.浅谈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