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

第1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9-01

一、概述

探究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些已知条件下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从而产生新收获的意识及能力。具有较强探究能力的人,能够不满足于既得知识,乐于开展新的尝试及探索,对未知充满好奇与向往,并能够开展合理的探索、尝试,并最终取得有价值的收获。在如今这个重视创新、重视自主探究的时代,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随着国内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内容。探究能力不但是教师的培养目标,同时以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起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又在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

2.1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初中物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在教师进行教学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即可以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通过描绘其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利用自己学过的物理知识对现象进行解释,从而达到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声、电的传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风雨夜打雷闪电的情形,为什么总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声?二者之间的时间差又意味着什么?能否通过这些信息计算出打雷处与自己的距离?教师可结合课本内知识点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对问题进行力解决后,往往会产生成就感,从而也会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2.2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设置探究条件

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其中最常见的为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相关性质。例如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教师来设计实验方法,规定实验物距、像距。这种模式下实验效率较高,但学生往往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缺少力自主思考的机会。为启发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可选择仅告诉学生透镜的焦距,随后请学生自主选择物距、像距进行实验,并从中总结规律。又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由学生来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造成影响。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假设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在亲自的尝试过程中体会哪些因素是有影响的。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对于正确的探究结论进行归纳,同时补充学生的遗漏点并做出进一步的分析、解释。

2.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反思意识

探究能力是一种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素质,但是,在重视探索过程的同时,也应避免陷入"只重过程,结果完全无所谓"的怪圈,而是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作为同等重要的两部分。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则探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及探究后的反思便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分小组的方法进行知识探究,并规定相应的探究时间,给学生以适当的压力,从而达到提升探究效率的目的。分组探究时间结束后,各组可选派一名代表就自己组内得到的结论进行阐述,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终所有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共同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并积极学习其他小组的思路、探究模式,进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彼此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己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开展的探究过程或所得结论为什么是合理的,如果错的话问题出在哪里,其他小组的思路又是如何展开的。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物理中探究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自新课改以来,广东省各初中加强了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探究中学知识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下文将以广州市某初中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

课堂设置:初二(2)班(实验班)

学生人数组:36人

探究课题:二力合成

探究内容:

首先,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大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在同一条作用线上的力是可以合成的,且力是矢量,具有方向性等基本概念。此后,教师提出了"如何理解力的矢量性,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反映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抵消现象"的探究主题,将学生合理分为6个小组,每组6人,规定以一个课时及课下时间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的方法完成小组内关于"二力合成"知识点的学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三道题目;此外,还应选择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力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力的分解,依据自己的分析对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且总结形成小组成果,在下一节物理课上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两天后物理课上,教师首先对上节课所提出的三道题目进行讲解,讲解完成后,由各小组同学对小组内问题做出汇报。汇报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分析、评价,并组织学生展开谈论,最终得到相应结论。

探究成果:

通过此次探究实践,学生充分发挥力自主学习能力,对“二力合成”这一知识点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小组式的探究学习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初步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优势,为日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探究过程中亦存在效率相对较低,部分学生探究方向偏差严重的现象,仍需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控制,从而实现探究学习过程效果的不断优化。

四、结语

初中阶段,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处在探究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物理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应将培养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科学设置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耐心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复习知识的目标,同时断提升学习效率,并进而完成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聂正良.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8

第2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一、充分理解“正能量”的教学内容,加强初中物理的课堂实例

物理是一门与社会实践内容息息相关的学科,占初中课程的很大比重,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责任教育放在初中物理课堂的首要任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帮助学生有效意识到物理素质学习理念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法,掌握当代人文教育的核心。初中物理教师要合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观和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配合当代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加入“正能量”的教学实际素材,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l展和社会的进步,结合新颖的教学理念,推成出新,并通过实质的实验训练,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充分动用思维能力,有效运用物理教材知识,扩展想象空间,提高物理素质。

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正能量”的教学内容,加强初中物理的课堂实例,让学生把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真正从“正能量”的知识中走进物理,学好物理。例如,在教学电路的物理知识时,教师要充分结合“正能量”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加强对物理这个学科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把各种综合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如下电路图中,想要加大电阻的利用率,要合理运用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知识,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有效发挥“正能量”的教学优势,丰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形态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要意识到人与自然不能协调性发展,环境形势也逐年变得严峻等严重问题,制定出有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计划,正视和留意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才能有效发挥“正能量”的教学优势,不断丰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物理课堂呆板而缺乏新意,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对课堂的厌倦和烦躁的心理,而“正能量”的教学内容,注重当代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发现物理的本质,让学生看到物理实际的理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

例如,在如下的四个选项中,要求学生找到能正确描述汽车匀速直线上坡时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根据题意,汽车是匀速直线上坡,所以速度是不跟随运动时间而变化的,A选项错误,而随着汽车的移动,路程不可能为0,B选项也能排除,由于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表达式为Ek= mv2,汽车质量和速度都不变,所以动能也不变,所以D选项为正确答案。

初中物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重点知识和核心教学内容都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件和生活元素分不开,许多例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重点时,要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正能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发动想象力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让学生能把本堂课的物理知识在相关例题中合理运用,让学生们感受到真理形成的不易,培养学生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对探索真理的渴望。

三、合理运用“正能量”的教学模式,保证初中物理的课堂质量

第3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 解决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的,仍然需要有直观的形象的支持。学生通过实验,能获得需要的经验。 鉴于此,初中物理课程应在小学开展的一些基于现象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教师指导程度不同的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要求的实验探究活动,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物理实验课程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教学质量。如何让实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试就行了。

2.实际实验课开设率不高,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今对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投入资金也不少,而物理实验却普遍受重视不够。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课时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实验教学效果也往往不理想。

3.教师对实验教学思想的熟悉不到位,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问题。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二、改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

1.明确实验目的,切实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让他们做好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仪器束手无策,那此次实验活动必然“收获无几”。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为真正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根本依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做实验时就没有了可遵循的原则,当然多半会导致实验“事倍功半”。

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导游,既要告诉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点,又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组织地指导预习,又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2.精心选取实验器材,充分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实验的设计和选材是关系到本节实验课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不长的实验课上尽可能地收获更多的细节,实验前的精心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就需要物理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细心选择满足当下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

以笔者教学的《熔化与凝固》一节为例,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很能说明问题。先在(10)班上时,师生共同学习了熔化、凝固定义后,很自然地过渡到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关系及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上,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时,同学们都认识到物体吸放热不均匀有可能影响本实验,不失时机地推出“水浴法”及通过不停搅拌等手段来使吸热均匀。然而“百密一疏”,在冰的选择上,我将碎冰(即用锤子将冰块一一敲碎)装入大试管,进行实验,结果并不理想。

痛定思痛,在(3)班再上本节课时,我对实验器材做了根本改变:(1)变贮冰保温瓶单层为“双层”,可让学生发现晶体固态物质在未达熔点前吸热升温而物态却并不变化的过程;(2)变碎冰为霜,使颗粒更细小,受热更均匀,无需搅拌;(3)变水浴为空气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到了许多意外之喜。学生充分理解了“盘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句话的含义。

3.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启发思维碰撞。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对其探究内容不能统一得过死,否则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而开放实验的结果必然带来百花齐放的局面,此时物理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和启发。如以《串联电路中电压特点》为例: 小鸟为什么在电线上没有触电?让学生用电压表测小鸟两脚两端的电压,得出什么结论?亲自体验得到的结论要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好得多。

在实验讨论时,让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经统计,本节课学生探究后,共提出以下这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导体两端电压之和;(2)当改变导体规格时,重做上述实验,结论不变;(3)改变开关的位置不影响结论;(4)用电压表测量闭合电路中空导线上两点间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零。

通过实验,各种疑问迎习而解了。在这百花齐放的时刻,情不自禁地被这些可爱的学生的探究精神感动了。

4.总结实验得失,升华理论和实验成果。

实验的及时总结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的学习导师发挥作用的时候。

实验中虽有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见解,也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师此时的作用可谓“画龙点睛”,不失时机地点评实验的得失可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教师还应采用更为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实验数据间的联系。图像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4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第5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方法 物理规律

一、物理科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物理科学方法就是研究、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在严格的科学条件限制下,通过严密的观察实验(观察与实验方法),严格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数学方法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内各部分之间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确定由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运动变化和因果关系,形成规律性知识。

物理科学方法渗透课堂教学意义重大。从人们认识到学习客观规律的过程看,应该经过三个阶段,即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归纳,进而总结规律。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物理科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案例

物理科学方法贯穿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有的整节课重点学习应用一种方法,有的一节讲授几种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谈谈我的做法:

2.1一节课重点学习应用一种科学方法

《力的合成》这节课重点理解“等效替代”法,应用这种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科学方法具体实施一些做法。

制作学案,采用“先学后教”模式。

自学指导:

① 阅读课本22页,填写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间2分钟)

② 小组分工、合作,用拉力器或水桶设计实验,并准备为大家演示讲解合力与分力。(时间2分钟)

静心自学:学生自学并用笔进行勾画,小组交流分工设计

小组展示,教师讲解:合力与分力概念注明讲解:理解等效

问1:学生展示的实验中,合力定义的依据?

问2:四人和一人推车图片,一个人对汽车的推力是四个人对汽车的推力的合力吗?

通过探究性的质疑,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强化学生对“等效”概念的理解。

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要灵活运用“等效替代”法设计实验。对于初中生来说,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于高中生稍差些,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于是我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思维,理解并应用“等效”。

①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哪个容易控制等效?

② 选择什么器材显示作用效果?

③ 用一个力或两个去拉伸皮筋,如何操作使两次对皮筋的作用效果相同?

即如图:皮筋A端拉到O点有几种方法?

小组交流一分钟,展示实验方案。

教师注明橡皮筋B端用手固定,在记录纸上描出点,每次实验都要在皮筋拉伸到的位置描点。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对“等效替代法”理解到位并能用于实践。电学部分《等效电路》这一节就是这种科学方法的实践,学生在学习起来游刃有余。

2.2一节课运用多种科学方法,课堂显性化

如:《熔化与凝固》应用的有人为定义法、实验法、列表法、作图法、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我根据课程安排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列表法、作图法、分类法、比较法。

列表法处理数据是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和计算结果,以表格形式一一对应地排列起来,以便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联系。

分类法:分类法亦称归类法。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将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类)

第6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 课堂教学;尝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在初中物理电学课堂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物理学科电学知识上有提高和收获.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的模式,“行为”即“所作和所为”,“导向”即以行为作为一种向导.在初中教育中,教师一般以与课程相协调一致的行为和工作任务为一定主导方向,并通过对学科所要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创设出一种师生互动的交往的教学的情境,并把教和学紧密结合.通过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能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只有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才能彰显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互动与活力,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 对初中物理电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师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也没有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素质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行动引导,在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主动进行行动引导,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营造互动且具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互动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在教师的行动引导下,积极开展学习、体验、观察、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对他们思维的开发,一节有趣的物理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电学的兴趣,把书本上的内容灵活化、生活化,学生对知识点会记得比较深刻.在物理教学中,把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转换成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中注意设计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进行初中电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经验及效果

在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的物理上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介绍如下.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行动导向”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的获取新知识.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2].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各种实验和模拟教学,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理解家庭线路的流向.

2.激发学习电学兴趣,创设乐学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初中物理电学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联系实际的应用设置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重视电学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电学演示实验,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 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将电学教案与实际生活电学知识紧密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的互动性.

3.要强调“协作学习”的作用

协作的学习的环境与学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具体理解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初中物理电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这种协作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能被全体师生群体共享,使得整个电学教学的过程可以被全体师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的物理电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4.要强调对电学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生可自由探索与自主学习的具体场所.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电学知识提供教学环境,积极进行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电学学习工具与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

5.积极转换角色,促使学生探究参与

初中物理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方式,要与学生进行交往与交流,促使学生参与到物理电学的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互动引导的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3].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求知

1.重视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情景教学,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学习思考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电学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物理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也要有新意和启发性.同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物理电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

2.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行动引导,积极设计教学方式方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得学生在电学学习中,能快速地概括出各种电学、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及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通过积极引导,能缩短思考环节和推理过程,尽快地得到结果.同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物理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3.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开展电学教学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物理的乐趣,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与物理电学的各类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进行教学.特别要注重物理电路图的学习,在电路图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透彻解读实际电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4].

4.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比如,在上“电功率”这节新课时,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是整个电学的重点,可以先用大小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这两个灯泡在电路中工作中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出电功率,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区别开耗电的多少和耗电的快慢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电功率这个知识点.

四、总结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初中阶段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科目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主动学习、创造,这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要求.只有积极加强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何光华.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王德军.对初中物理的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J].教师之家,2005(5).

[3]姜小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29).

第7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能力;观察;操作;处理;设计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应该培养的实验能力主要是:了解实验的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从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胡技能和素质。

一、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观察能力是指对实验的现象、结果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测量的能力,它是正确获得实验结果的一种能力。任何物理实验都离不开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测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信息进行收集,并能运用简单归纳原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分析、总结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指对实验仪器、工具、操作过程等的动手操作能力,它是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主要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具体做法:

1.装配仪器、合理排布

有一些较为复杂的仪器需要首先把仪器的各个零部件装配起来,要求装配得正确、合理、完善,每种部件“对号入座”。对于运用多种仪器、仪表的实验要合理排布,其排布的原则为便于接线、便于检查、便于操作和便于观测,正确地把各种仪器仪表联结起来。

2.掌握仪器的调节方法

在装配联结好各种仪器后,要对仪器仪表进行预备性调节,要求学生掌握各类仪器的调节方法,例如对于有底座的仪器,要进行仪器底座的位置调节;各仪表要进行零点调节;各种旋钮要调到初始位置;热电子要进行预热;各种光学实验需要光具共轴调节等。

3.要按实验规则进行实验操作

要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各种仪器的使用规则进行实验操作,要逐步训练学生操作动作规范、正确、熟练快捷、动作干脆利落。

4.结束实验,整理仪器

实验结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拆除仪器仪表和整理仪器仪表,各类仪器仪表再调到初接入时的状态,如可调节电源的输出电压至输出最低等。

“看着走”。在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之后,教师可慢慢放手,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

三、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数据处理能力是指通过实验测得的众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某些量的变化规律或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能力。具体做法:

1.对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图线化训练

对于从实验观测中获得的数据,一些简单的情况,可以通过列表分析就可获得某些量的变化规律或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图线化。图线化中最简单的图线是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图,所以对于各种数据间的关系要尽量使其图线直线化。对于一些不能直接直线化的数据,可以通过适当变换使之直线化。

2.对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数据等的训练

从数据或图线上确定某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或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通过物理分析,总结出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的结果要在实验报告上表达出来。

在初中阶段的后期,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之后,教师可逐步培养他们自己独立设计实验、制作实验器材。教师应该创设条件,满足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切实提高他们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是指在理解和掌握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的基础上,具体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具体做法:

1.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究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创设问题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人地去挖掘学生内心的潜意识,增强他们的求知心理。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

2.培养学生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初中学生往往对提出的问题不敢作出大胆的猜想,或猜想偏离了方向,这就给进行实验设置了障碍。因此,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针对提出的问题,全面搜索有哪些可能出现的结论,而教师要积极引导,旁敲侧击,引领学生的思路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3.每次实验都要让学生明确设计实验的目的,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原理

所谓实验目的,就是回答为什么做实验的问题,有明确的做实验的目的,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实验原理。例如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原理就是要在改变入射光所在平面的角度、入射角的角度时,探究反射光所在平面和反射角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4.教给学生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要设计一个物理实验,就要首先对这个实验进行构思,实验的设计与构思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平衡法,其实质就是利用偏离平衡的因素的抵消效应,用已知的物理量去检测另外未知的物理量,如测量小灯泡的功率;二是转换法,就是借助力、热、电、光、机械等方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依据等效的思想,把一些不易观察不易测量的量转换为可观察可测量的量,如伏安法测电阻就是把测电阻转换为测电压和电流。三是放大法,借助于声、光或叠加等方法将物理现象或要测的物理量放大后再去观测,如微小量的叠加测量法;四是比较法,就是利用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对物理现象或物理量进行比较,如海波和石蜡的熔化;五是再现法,如用三棱镜分析太阳光。

第8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习题 编制

新课标要求,习题的形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习题的方式需要尽可能独树一帜,避免形式过于简单和重复;题目的内容需要尽可能避免定向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习题的难度需要多给予一点提示和引导,避免题目的难、深、偏、繁;习题的编排需要多一些总结归纳,避免就事论事;习题的背景需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使习题更加具备实用性。以下从多个方面描述新课标的物理习题应当如何编制。

1编制物理习题必须要符合递进性

递进性主要是指习题的多个问题之间,必须具备递进的关系,并且题目独立和条件充分,后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前者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答。

在进行欧姆定律教学时,其教学目标为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并能应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或解释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实验课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便需要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将实验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利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计算UI,并与电阻值R比较,看看电阻R与UI有什么关系?

例如,在阅读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78页之后,提取相关知识完成本活动内容。

(1)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述为。

(2)分别述说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之后。便可以编制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解答。

例: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左图所示。求:

①甲的电阻值是多少?乙的电阻是多少?

②将电阻甲单独接入电路如图1右图所示,当甲电阻两端的电压为6V时,则通过甲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③若甲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则甲的电阻值又是多少?为什么?

④若甲电阻两端不加电压,则它的电流是多少?此时甲电阻的阻值是多少?为什么?

以上教学流程,根据本题目的答案能够发现,编制题目者的意图是就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的知识以及掌握电阻的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值无关。这类简单的概念如果通过重复性强的习题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将其背完,但是这样的形式很空洞无物,许多的学生都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如果使用以上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上一环节引出下一环节,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内容,客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递进式的习题教学,给学生更全面、深刻的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和创造空间。

2编制物理习题需要具备准确性和探究性

在编制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传统观念的影响,改善传统观念中全面性的原则,教师需要注意灵活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为摒弃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并且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需要学生的学习以主干知识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究、自主和合作达到最终学习目的。习题的内容需要选择精干的知识点,以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为主干教学内容,加强习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尽量使学生能够将习题的知识内容运用于生活当中,争取相关学科互相融合,使所有学科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认识更深,需要尽量使习题的编制更具备可探究性。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十三章“电路”教学时,学生对抽象的线路很难理解,对局部短路所造成的被短路电气无法正常使用这一较为抽象的现象无法熟悉的记忆,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此,在习题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设计更具备可探究性的习题,如:将甲乙两个灯泡一同串联如一个电路当中,如果将导线直接连接在乙灯泡的两个连接口上,那么两个灯泡的会以什么情况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相关的实验,并在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猜测如果直接连接在甲灯泡上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构?并且通过实验去证实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这样形象、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3物理习题需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

物理习题的内容、形式和难度都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改变,如果只是为了培养技能和巩固理论知识,则可以编制具备收敛性的习题,如果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就必须要编制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习题。总而言之,习题的编制目的性必须要明确,目的性的确定必须要谨慎。

例如,以下习题:

1.活动一:设计测量电阻的实验,并完成下面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理解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

①请分别画出测定值电阻电阻和测小灯泡阻值的电路图。

②将实验步骤写在下面(注意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

(4)数据记录:

a.测定值电阻的电阻值,并设计好实验表格。(可用第一节的测量数据)

b.测小灯泡的电阻值,并设计好实验表格。

(5)拓展分析:

①分析表1和表2中的实验数据发现,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变”的,而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填“变化”或“不变”)的,原因是____。

②某同学提出在测小灯泡的电阻时,可采取求平均值来减少实验误差,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③根据表1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定值电阻对应的U-I关系图象;根据表2中的数据在图3中画出小灯泡对应的U-I关系图象。 ④你在定值电阻的U-I图像上描出的点是否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怎样处理这种情况?为什么?

(6)交流与评估:

①如果在测小灯泡电阻时,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变几乎不偏转,而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请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在测小灯泡电阻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而电流表示数较大,请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类实验性习题的制作者和习题的描述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析之后,能够明显发现习题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电阻并通过电阻的概念进行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能够熟悉运用电阻的定律。每一个习题都具备独特的教学目的,通过明确教学目的,逐渐的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

4习题的编制需要注重归纳性和总结性

编制物理习题务必将学习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使学生弄清楚知识的应用、联系、内容和由来等,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多都是较为抽象的习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许多的物理知识较为难以理解,面对大量的物理习题,大多呈现走马观花的学习形式。其实,笔者认为初中物理的教学难点并不是学生对题目的掌握和摸索,重点在于教师在编制物理习题过程中,是否将相似解题方法的习题编制在一起,如果将解题方式相似的习题编制在一起,能够在评讲过程汇总更好的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习方式和解题方法。

例如,将两道关于计算额定功率的习题放在一起进行。有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源、标识2.5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和滑动变压器,一个额定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通过这些道具如何测量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有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标有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和滑动变阻器,一个额定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通过这些道具如何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一般情况下,测量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是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量,这两个习题的情况分别由图4和图5展示,由两图所知,两道习题都属于用一个测量表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题目,其理解难度较高,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并且在评讲之后学生也难以熟练运用。对此,就需要总结两道习题,并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学生总结归纳出解题的共同点。 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步骤主要为:(1)调动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工作。(2)测量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额定电流。(3)通过P=UI的公式进行计算。如果只是用一只电流表或者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小灯的额定功率,则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自由转换,将缺少的那只表转换为额定值电阻。总之,通过归纳和总结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解题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习题的编制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性

物理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教师在编制习题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物理是从生活当中所繁衍而出,习题的编制需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视力矫正、手机电池铭牌、电动自行车、居民所用的电表、水表等等。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睁着当中的典型案例和重大事件也是作为习题背景的良好素材。例如,神舟五号、三峡工程、天津爆炸事件等等。习题的编制可以渗透一定的科学发展观,例如,环境资源保护、节约能源等,将这一系列符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当作习题的背景,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通过学习,更加了解这些事件,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围绕在生变,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得到更有价值的领悟。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习题的编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得以转变。通过在物理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出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初中物理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志文.中学物理课程论[J].技术物理教学,2013,12(09):23-24.

第9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一、分化原因探究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形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物理知识是由诸多概念和规律(定律)组成的。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生产实际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观察和实验手段得以落实、深化。很多概念、规律既具体又抽象,更严密,逻辑性、实践性强。所有的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假如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时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也很密切。可谓文、理两科特点融于一体、兼于一身。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物理知识又有别于数学知识,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如数学中的比例式a=c/b,可以说a与c成正比,与b成反比。但在物理中像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密度公式ρ=m/v,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等都不能按数学的思维去理解。再加上这次我们地区改革力度较大,物理用沪科版教材,也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

由于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这就势必给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相应的困难。

2.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年龄处于13~15岁左右的初中生思维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熟悉多以感知为主,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熟悉。物理知识虽以“物”论“理”、以“物”喻“理”,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过“物”得以明示,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来的,有相当的抽象性。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总结等。在就是接触物理前,脑子里虽有一些前物理概念,但不少前物理概念既根深蒂固,又与科学的概念相去甚远。如“力是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科学的概念,与学生目睹的事实有冲突,全新的概念很难取代前概念。并且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加强,非凡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一些问题积累多、遗留大、基础差的学生就更感困难,从而使物理难学和分化似乎成为必然。

3.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也是导致物理难学,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影响,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围绕“中招”转。考试评估要求高,而且难度大,非凡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假如不是面向全体,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常使不少学生考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严重影响今后的物理学习,八年级下学期的“分化”就突显出来。

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管教,不管“导”、不管“学”,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即使是演示实验也仅停留在把实验作为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层面上;不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难以体现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使本来生动活泼的物理变得“生吞活拨”。物理教学要么有“物”无“理”,要么有“理”无“物”。学生觉得物理真是“无理”,不是听不懂,就是爱好衰减,或是高分低能。

二、防止分化的对策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要发生变化,必须转变一个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把机会交给学生,把问题放给学生,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讨论探究,让学生教学生。教师起点拨指导调控的作用,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新教材的内容意图。

做好思想工作,和谐师生关系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前提。在物理学习中两极分化发生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八年级下期,学生轻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做好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2.突出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产生于生产实验实践,也在实验实践中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全部科学知识和体系都离不开实验和实践。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熟悉物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聪明,培养学生的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学生起初只所以喜欢物理,不单单是因为物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理课上有很多实验,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直接爱好,也是他们学好物理的思想基础。对此,我们时刻注重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将学生的直接爱好转化为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努力创造条件做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以通过实验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3.重视爱好激发。

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他们最初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爱好,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师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础。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闻名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爱好是成功的秘诀。因此,我们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并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如同身临其境,从而触境生情。

具体过程是:①创设物理情境,降低教材难度,恰当运动激励机制,激发爱好。②加强和改进实验,培养爱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条件,力争做好每节课的实验。③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应用,巩固爱好。④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和实验,发展爱好。

4.抓习惯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时一地的物理学习行为可比。不仅可以使“尖子生”得到应有的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中、下等生在物理基础知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种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科学的先进学习方法,也是防止两级分化的有效方法。

一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两不代替。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每节课中至少要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或自己阅读、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认真做练习和核对答案,教师积极巡视课堂去指导优生,辅导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做一些调查研究,以便在下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做好小结。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作题规范化,促进知识系统化,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二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和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重点放在八年级阶段,非凡是八年级上学期至关重要。我们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物理的良好态度,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爱好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5.加强学法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学是“教”和“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全部活动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自己如何教,更关心学生怎样学,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指导,突出“授人以渔”的方法。

近年来,我们物理教研组在学法研究和指导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方面总结出“五步程度阅读法”;对学生关心的怎样学好初中物理问题,总结出“学好物理六字诀”;就课堂听讲提出了“怎样听好物理课”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五记”与“五忌”,“怎样进行章后小结”,“记笔记的诀巧”和在物理复习中“重方法,求效益”等等。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6.实施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