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一条线索是:围绕“四个转变”展开探索与实践
“四个转变”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需转变、管理方式需转变、评价方式需转变。也只有评价方式转变了、管理方式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习方式才能转变。
(一)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1、时间限制策略。通过对教师讲的时间作限制,达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的实现。2、空间流动策略。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室空间中的灵活变化和组合,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下基础。3、生成、互动策略。通过强调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角度互动,来促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4、习惯培养策略。除常规学习习惯养成外,狠抓自主能力核心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习惯的养成为转变学习方式和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策略。凡教学中的问题,要求和学生商量,教师不能自作主张。课堂外和学生商量,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有学生参与。6、互帮互学策略。培养“小老师”,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二)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我们主要是着眼于两个方面的转变:1、管理角色的转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当好帮助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求中当好提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在学生发展中当好指导者和平台构建者的角色。从以行政主导到以专业业务为主导的转变。2、管理立足点的转变:从以控制为主导到以服务为主导的立足点转变。控制和协调是在现有的资源范围中进行的,而开发和促进则能够不断发现和拓展资源,因而管理既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促进。控制性管理向教育性管理转变。
在评价方式的转变上主要着眼于四个多一点:个性评价多一点,评价层面多一点,评价人数多一点,评价方式多一点。凡是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尽可能的评价。尽量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规范等作用。
二、一条线索是:围绕“四个构建”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单元课型计划,构建模式范例
单元课型计划着眼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主导方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堂主体观。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和训练层次;二是认真研究初中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各学科教材的共性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学生的特点,初步构建以“教——扶——放”为主导思路的“单元启示课——学科自学指导课——学科活动课”为基本课型的单元教学模式;三是构建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四个层级的学法指导机制。学校用课型单元计划的最初想法是:一是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向,在明确的指向中,引导教师走向新课程;二是避免教师起于零打碎敲,止于零打碎敲的现象,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以教学文化积累的方式留存下来,为再度创新打下基础。
(二)建立自我教育工作机制,构建自我教育体系
自我教育机制着眼于学校生活。建立一个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实现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的学生发展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立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系统和目标的具体化与阶段化;二是构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操作机制和操作的系统化与精细化;三是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评价机制和评价的全面性与灵活性。
(三)实施微型单元课程策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单元课程策略着眼于校内空间。一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二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校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的几个模式,形成了结合农村学生特色的校本课程——视听课,每班每周安排两节视听课,影片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空中课堂接受的资源,有资源室的光盘、有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源,也有我校刻录的实况活动光盘。视听课,丰富了学生视野,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差距。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语文组教师开发了经典美文诵读校本课程,每天第一节课前由语文教师领读,内容丰富多彩;英语组开发了英语课本剧校本课程;理化组开发了趣味理化校本课程等等。
(四)追求教学段落的科学化与艺术化,构建微观教学优化体系
微观教学优化着眼于空间单元。追求教学段落科学化,按素质教育要求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行为,让教学快乐和效益双丰收。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工作中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水准不高而导致的“少、慢、费、差”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挖掘高标准的素质教育目标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比如考试问题,我校给考试的定位是:增长考试。基本思想是:学生要因考试而进步,因考试而合作,因考试而竞争,因考试而自信;避免因考试而自私,因考试而卑劣,因考试而怯懦,因考试而失学。追求和谐教育中的和谐考试。
例如中考复习问题,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复习工作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是赢得分数和素质双重收获的基本策略。在中考复习中,管压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身心备受摧残的现实面前,研究科学的复习策略,使中考复习科学化,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生动活泼的促进学生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倡科学复习,反对枷锁复习,具体表述为:提倡兴趣复习、反对打骂复习;提倡方法复习、反对题海复习,提倡策略复习、反对管压复习,提倡效率复习、反对耗时复习,提倡增长复习、反对损失复习等等。
三、围绕“四个支柱”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一—学校文化
素质教育的运行,要有一个适宜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学校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和要求重建学校文化,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崇尚文化”、“崇尚科学”、“崇尚美德”、“崇尚理想”、“崇尚真善美”的文化氛围能从形式到本质影响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活力。课程改革如果没有学校文化的深层次支撑,是无法真正开花结果的。我校始终把学校文化当做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深入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来抓,初步形成了以党中文化三要素,三原色,四支点为特色的文化建设格局。三要素:美、厚、新;三原色: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四支点:育德文化、教研文化、远程教育文化、艺术和体育文化。
学校文化要真正对课程改革起到支柱性的作用,就必须使被动的落后的观念和规矩改变为主动的先进的观念和规矩。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学校文化,每个学校文化都对课程改革会做出自己的反应。
(二)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二——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我校被确立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模式三项目学校。为能够实施好项目,使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迅速在实践中产生效益,学校在抓好科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科应用的同时,在全校树立“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使用”的工作意识,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了学校跨越式发展,为张掖市树立了“农远项目”应用的榜样。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新课改构建了新的平台,所带来的优质资源为农村新课改提供了新的源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是很难的。我们把目前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柱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三)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三——校本教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状态中研究。要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状态,就必须要抓好校本教研。
1、创新了校本教研的形式与内容。
学校积极研究新的研讨交流模式,力求避免过去个别教师上台交流,大部分教师当观众,载体单一的弊端,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载体上创新,尤其是思想上由原来总结经验、展示成果改为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多元目标。创造了以“全员参与,整体互动,立体相融深化校本研究”的研讨交流模式。
全员参与: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交流的主体,避免个别教师唱戏,其余教师当观众的现象。整体互动:将研讨的时间划分为两个单元。一个单元是集中的展示交流,一个单元是教学及研究的长时间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部门互动,师师互动。立体相融:从观念,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三个维度立体梳理,以案例,教学设计,说课,教后反思,课改论坛,和家常课等为载体整体推动。这个模式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模式运行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2、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初级中学教科研工作的规律,创建了农村初中教科研工作高效有序的校本教研机制。研究实验管理机制、研究实验机制、教研激励机制和不断完善的信息资料保障机制,这四种机制构建了农村初中教育科研的新模式。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一批批教师脱颖而出。
面向 21 世纪,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脱离农村的生产和实际
典型的情况是这样的:( 1 )农村科学教育极少和本地区的特殊农业情况相适应;( 2 )在学校里,所传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法只适用于意识形态,而不是为了实际需要;( 3 )农村科学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还被认为是和应该抛弃的、当地农民仍在应用的传统生产方式相对立的。
二、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的悬殊差别,农村学生的学习目的大都是为了“跳出龙门”,农村的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为升学和培养英才服务的倾向。课程的编制只考虑“升学”和“培养英才”的需要,很少考虑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素养。教材的编排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脱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不注重培养能力,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过少;注重学科课,忽视活动课;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因此,造成学科内容偏多、偏深、偏难,脱离实际,缺乏应用性和实用性。
三、课程实施过分注重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教育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农村课程实施表现缺欠之一,就是过分重视教学效果的分数,以灌输知识为教学的核心,忽视教育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过程,不注重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忽视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广泛的求知欲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是考试的机器,他们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目前,农村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课程问题在其中愈加突出。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课程改革,才能使农村教育走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学会生存”的一代跨世纪人才的轨道。 X
2001 年 6 月 8 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 7 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的课程标准正式出版。面对轰轰烈烈推进着的新课程改革,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实施,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笔者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深入学习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的目标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即面向世界、面向大众、面向市场。课程目标反映了 21 世纪的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特征的基本要求。深入学习了解新的课程标准,是每一位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方面的问题,例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的专题报道和专栏,各种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精心编写的标准解读等,这些都是让一线教师很快走进新课程的必读书。
其次,在教学工作中实践课程标准新理念。
新课程在内容上大力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从以往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学习知识的角色。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观,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全面拓宽个人的各方面的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努力成为“全能型”人才。
同时,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大加强了探究性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或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能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最后,学校当加强新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
任何理想的课程,都要通过教师实施,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此,培训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校长、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根据新课程的特征,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对新教学策略的掌握、教师具有根据实际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要通过建立、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制度,使教师受到广泛的、持久的培训,使教育工作者首先得到终身教育的机会。
1媒介融合对营销决策的困扰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扩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媒体市场格局,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和习惯,对广告运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产生影响。为了寻找目标受众,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困扰广告主的营销决策。
2广告与营销的融合新技术和媒体受众的偏好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娱乐和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融为一体,用“大广告”来推进市场营销。广告与其他促销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营销活动和媒体中,对媒体种类和形态繁多的广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一广告主的总体广告运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3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广告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和受众,增加了广告主开展广告活动和获取广告效果的难度,从广告主角度进行的经管类专业广告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广告专业的广告学概论课程突出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告学框架体系的构建。如何在双重困境之下推进高校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学为培养市场和营销人才服务,授课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因此授课主要是站在广告主立场上的广告教育,与普通广告学专业主要针对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的立场有重大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广告教学定位于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广告策划思维,掌握营销活动中所需的广告知识,立足于经管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诠释广告理论和构建课程体系。所以,课程定位仍然是实用操作性的“术”,但是这种“术”不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广告,而是如何“用”广告:了解广告运作流程,懂得如何运用广告活动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
2合理的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先行课,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作为先行课,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广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开设广告课程。课程设置要使广告课程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上能够互相衔接和呼应,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广告课程的内在结构方面,要符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建立适合经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广告课程不只是用一个固定的概论模式来涵盖所有专业需求,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其他广告课程来替代现行的具有广告学概论性质的广告学课程。例如,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网络广告学课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等多元化的广告课程设置。
3课程内容突出营销背景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广告的营销背景,不再纠缠在营销、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归属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场营销学的总体知识框架来统和广告学的内容。注重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间的配合,正确处理交叉内容,突出广告策划与营销策划的配合,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广告效果测定、媒体策略等内容都是重点。此外,也要介绍广告主与广告机构的沟通技巧,切实引导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正确对待广告。
4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告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科背景和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辅助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论知识的提升还不够,教师也需要加入业界实践。以教师自身的业界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广告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广告实践课程与学生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同时,配合广告学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采用案例教学,运用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也能很好地提高广告教学效果。
小结
大学教育属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因此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大学教育也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凸显了大学教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就大学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并没有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的着弊端,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教学创新
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力求通过转变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方式,让现代教育朝着素质化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而就大学体育课程而言,在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改革仅落实在了口头上,而实际教育教学的展开仍没有大的起色。首先,大学体育教学的授课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施行大班教育,并且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仅以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其次,大学体育教学没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新方法和新理念都没有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对体育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1.2、教学改革失衡,部门合作不足
任何一个课程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都应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发展,不能片面的追求局部的改革而忽视了整体的协调。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造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败。首先,大学体育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对课程改革进行规划。而是仅针对体育教学的某一部分进行了改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革新,所以造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衡。例如,课程内容得到创新,但是评价制度难以适配;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教学方式仍旧保守等等。其次,大学体育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配置,经常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篮球场地有限,学生全班一起进行投篮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紧张,而其他运动场地又因为没有学生进行运动而造成了浪费。最后,没有对各部门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体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内部多个部门予以支持,例如,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等。如果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没有与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造成教学上的阻碍。例如,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物资配备不到位等。
1.3、学校缺乏重视,激励制度不足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学科一直不是重点考试科目,因此各级院校对体育教学都存在着明显的忽视性。尽管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也将体育改革纳入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但是部分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方面仍是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没有做好思想的宣传,并且也没有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都难以很好的满足体育改革的需要。其次,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普遍没有兴趣,并且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改革也缺乏主动性。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没有及时的出台激励政策,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改革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
鉴于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此在今后教育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相关大学院校应对自身的思想进行转变,加大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改力度,使得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程度可以与大学教育整体改革的水平相一致,实现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具体来说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构想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全面改革,实现综合发展
传统大学体育教育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大学体育课程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不仅增加了德育方面的教学职能,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升,让学生今后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所以今后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学院校应注重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性,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化发展。并且要对体育教学进行系统化管理,使得整体和局部可以保持一致。除此之外,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注重人文方面的教学,在带领学生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升自己的毅力,并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2、丰富体育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单凭体育教学的几十分钟很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鉴于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积极的开展体育活动。首先,大学体育教师应改变体育教学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侧重的讲讲体育背后的故事,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感情。其次,在体育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迎合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热情,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竞赛制等。最后,要积极的在课下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设立一定的奖励,增加学生积极性。
2.3、结合实际条件,开展个性教学
上文我们提到,大学体育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经常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并且大班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充足的练习空间。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把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结合教学资源情况对每一个小组进行差别性教学,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除此之外,大学体育教师还应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限制,结合本校实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在冬季就可以借助环境优势,开展滑冰教学。
3、结束语
1.1进一步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充分的利用现有和开发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打破教科书中固定知识内容的束缚,进一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进行提升。但在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含量的同时,也需要做好信息的取舍工作,需要根据初中语文学习的目标来对选择需要增加的信息。
1.2需要严格依照课程目标来选择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无论是对语文教材的把握还是对语文教学信息的理解,都需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素质来选择,但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学需要严格依照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避免在教学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篡改。
1.3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语文环境,从而为师生之间、读者和编者之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具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对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更好的提高学生对文本钻研的兴趣,通过高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而吸取精华所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加快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往往都是围绕中考进行的,往往会加大课堂难度来确保学生成绩的提升。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习优秀学生的培养,而对其他学生较为忽视,更没有针对不同学生选择差异化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加快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不仅需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做到因材施材,利用分层教学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也能够更好的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2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课文情境,在这种气氛中,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2.3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快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力度,充分的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确保语文教学效果。
3利用多维化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的精细化
教师要确定多维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考试,又不能唯考试是从,要重视学生语文思想、语言表达、语文写作、文学阅读等多方面的培养。就写作中的万能材料来说,背记几篇对学生写作有直接帮助的材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停留在那几篇材料上,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因此,教师应每周给学生发一两篇优秀作文、重要素材给学生阅读,学生每周都能了解到新的素材和写作作品,常年积累下来,自有话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学科,过于死板粗糙的教学过程对于发现学生潜力和爱好帮助不大。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通过启发、情景模拟、角色饰演等模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启发教育。对传统的模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
4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还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工作。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5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专业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根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依靠教师来完成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这就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则需要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首先,必须要大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因为教师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有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之后才有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科研工作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教师可以通过对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然后以科研任务为动力来不断探讨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后,初中语文教学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运用好生动形象及富有感情的语文,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以愉悦的精神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和对情操进行陶冶。
【关键词】小学 体育课程 新课改 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领会不深,出现了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考虑创新,不顾继承等问题。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由于受到场地和资金的制约,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无法正常展开,从而制约着体育改革的向前发展。
2.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3.体育器材不完备,一些学校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操场跑道年久失修。
4.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二、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1.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薄弱、体育经费的匮乏、器材的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限制,制约了小学体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有利的因素,促进小学的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向前。
2.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解读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逐步地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的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使不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在体育课上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顺应体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3.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要互动起来。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运动人体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就必须改进现行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学导式”、“发现式”等各种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改革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看做成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上,努力的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者结合起来,以及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五个方面统一协调起来,既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及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要大力发展其个性。
5.转变观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的教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校内教育活动,而是要把校内体育教学同未来社会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自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小学体育课程就包含在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之中,而在开设体育活动类课程结构之前,应该先由各地根据自己的特色编写的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大纲,然后教育部门在充分参考各地方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相对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而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以育人为根本宗旨,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6.优化体育理论教学方式。体育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极具推广的价值,它包含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卫生和健康方面等一系列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没能进行很好的整合与重构。因此,目前还没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选择以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同时整合交叉各个方面的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的知识结构,使得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与中学、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相衔接。建立以健身,健康为主线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体育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小就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的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初中生物 新课程改革 引导策略
一、 课改实践中的问题
1. 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就有活动项目 66 个,即探究 6 、实验 8 个、演示实验 4 个、调查 3 个、设计 1 个、模拟制作 1 个、课外实验 5 个、进一步探究 5 个、技能训练 8 个、观察与思考 9 个、资料分析 7 个。要使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大班额的班级此现象更加严重。
2.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的等待,过分放任学生;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3.教师“角色”的错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凸现学生主体,以为要把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二、引导策略
1.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1.1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1.2制定相应的规则
实施课改中,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2.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2.1找准讨论的“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昼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2.2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更合理?
[关键词]课程改革 在职教师 师范生 职业技能 微格教学
[作者简介]李学杰(1966- ),男,辽宁沈阳人,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河南 周口 46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SJGLX25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66-0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提高等对教师教学所应具备的理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执行者,广大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职业技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要求,成为各级教育机构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我们从2010年至2012年对河南省某市中学教师教学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探寻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培养策略,培训和强化在职教师及高师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资教学水平。
一、调查目的、内容与方法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基本内容或要求的了解状况和职业技能的运用状况,能否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进而为加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和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提供参考,为地方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培养策略。
2.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方法。(1)调查对象:2010~2012年河南省某市举办的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骨干教师来自于本地一区一市八县74所中学。其中:市区7所,占9.46%;县区11所,占有14.86%;乡镇56所,占75.68%。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实际回收296份,回收率87.06%,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100%。(2)调查内容: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容或要求的了解、职业技能的运用状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师范生踏入教学岗位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等。(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的问题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问卷形式,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 调查结果
1.在职教师的基本情况。被调查对象涉及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和体育、音乐等学科。他们的学历、职称、教龄情况分别为:专科学历教师24人,占8.11%,本科学历教师272人,占91.89%。其中中教高级教师16人,占5.41%;中教一级教师124人,占41.89%;中教二级教师148人,占50%;助教8人,占2.70%。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4人,占1.35%;6~10年教龄的教师64人,占21.62%; 11~15年教龄的教师128人,占43.25%;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100人,占33.78%。从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骨干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或具备中教二级以上教师任职资格,有着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职业技能的运用情况。在对教学中职业技能重要性、掌握难易的调查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讲解、语言、提问、反馈、课堂组织等技能非常重要,导入、板书、变化、演示、结束等技能比较重要。其中运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技能较难掌握,其他依次是语言、组织、教态变化、讲解、提问、反馈强化、板书、导入、演示、结束等技能。同时也发现,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方言较重、普通话欠标准。
调查中,有74.00%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进行新课导入,有4.39%的教师不能自然有效或不知如何进行课堂导入。50%的教师能够有条理、有特色地设计板书、板画,其他教师自认为板书设计一般。有50%的教师认为授课时语言能表达清楚并吸引学生,41.89%认为能表达清楚但缺少语言魅力。43.24%的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并做到及时恰当和全面客观,还有5.74%的教师不能做到客观、及时、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54.05%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45.95%的教师因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学和工作中及时接受新信息的意识和改革创新观念不强。所有被调查者都能够在新课改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但能在课前和课中及时反思教学的各仅有1人,占47.30%的教师还是习惯于在课后反思。虽然对教学现象能够有所反思,但在教学研究方面做得很好仅有12人,占8.1%,有36.49%的教师不知道如何针对教学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
3.职业能力培训和提高情况。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各科教材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从框架结构上把课程按不同系列划分为模块或专题,在内容上和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调查中,51.35%的教师能够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学习不足,教学中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教学,仍继续“拿新瓶装旧酒”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访谈中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把改革的理论及时转化成学习方法还掌握不好;新教师刚踏入教学岗位有着高涨的热情、满怀的憧憬,但缺少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思想上还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地掌握,需要认清自我身份的改变,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体会、多总结,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者。
在对教师接受培训的调查中发现,在职教师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微格教学及训练方式不太了解的占53.04%,基本了解的占41.89%,其中年轻教师多曾接受过微格教学培训,一些老教师则根本没听说过。在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途径方面,有70.27%的教师参加过计算机或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43.92%仍习惯于面对面的讲授模式,48.99%愿意接受网络学习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仅有7.09%的教师能够适应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模式。有77.03%的教师认为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86.49%认为今后需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和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提高自我的职业技能。调查发现,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达33.78%,他们在培训当中对新知识、新信息的适应和接受能力偏差,而教龄在10年以下的年青教师则接受能力较强、掌握培训内容较快。
三、调查的反思
1.教师教育观念和整体素质仍需继续更新和全面提升。调查发现,在高中新课程实践教学全面实施的初期阶段,个别基层乡镇学校的少数教师受传统教学大纲等影响,主观上仍习惯于用老思维、老方式对待改革中的教学环境,思想和行动的准备不足造成对新课程教学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急需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地学习研究,切实把改革的理论及时转化成学习方法。同时,调查中也反映出年轻教师对新形势、新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若要培养满足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还要从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和师范生教学思想、职业技能的培养抓起,促使师范生在校期间了解和学习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自觉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
2.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模式仍需探索革新。当前,高师院校教育课程设置不能及时反映教育改革的信息,师范生从中学到大学的经历使他们缺乏对新课改的充分理解,教育实习中也多以大学或中学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参照。教育理论课程的应用性、时代性不强影响和制约着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和教学能力的形成及提高。与部分国家教育实习相比较,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职业技能研究与训练不足,“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不到位,教育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难以保证学生教学基本能力掌握等问题。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教学实践的形式仍缺乏连续性和循环性,成为影响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改革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的设置,探索职业技能训练的策略和模式势在必行。
3.新老教师的衔接与专业发展仍需提高。新课程实践教学中,落实课程改革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解决师范生作为教学新手的观念冲突,加快新教师专业成熟进程,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是各级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教学改革迫待解决的问题。高师院校应值此课改良机,深化内部管理,调整课程结构和比重,利用自身学术优势和良好社会形象,吸引优秀学生,培养合格教师;利用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开设各种形式“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缺乏的条件性知识,强化教师专业技能,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和专业发展需求。
四、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模式
基于对以上调查和访谈中表现出问题的反思,我们综合分析各方面研究成果,总结并提出了以下教师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自学领会课程改革精神。为全面落实和实施高中新课程实践教学,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教师应深入学习各学科新课程的相关标准,积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加强在职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强化在职教师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理论自觉性,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及时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2.整合教育类课程,强化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为了深化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课程功能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匹配的科学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其次,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课程结构,进一步凸显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第三,在课程内容上,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大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改革的力度,实现专业学科知识教育与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段教师发展的现实要求。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别知识结构和学科素养。最后,在课程实施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出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误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及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重视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专业特长、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结合新课程教学内容和中小学教学典型实例,整合高校教育类相关课程,丰富高师院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时代性和应用性。结合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及时把各科学科教育学课堂搬到中小学教室,吸收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帮助高师院校在校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促使他们及时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从而更加有效地向专业化发展。
3.革新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教学体验。借鉴国外为成为新教师的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提供专家指导、建立教学技能跟踪档案和每年不间断地进行教育实习等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时间,使教育实习活动从“集中短期完成”改成“长流水式”,改变国内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时间短、形式相对单一、教育实践阶段过分集中的现状。同时,促使师范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吸收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通过积极主动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努力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来促进实践,促使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有效地向专业化发展。
4.利用微格教学系统,加强教学模拟训练。微格教学作为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方法,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通过理论学习、提供示范、编写教案、教学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再实践、再反馈、再评价等循环形式,被训者在教学和训练当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技能呈螺旋式上升,从而不断地得到深入和提高。因此,“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反馈评价”微格教学训练模式成为在职教师和师范生在校期间迅速提高职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对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采用行动研究,“教、学、研”融合一体。行动研究是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以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困惑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教育现场,在教育情境中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通过“行动”和“研究”的双重活动,观察与记录教育实践情况,反省教学研究结果,将教育实践、研究和学习有机结合,从而谋求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发展,进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6.建立教师发展档案,促进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是为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教育成长设立的一种记录方式和策略,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动态发展依据。为教师建立个人成长发展档案,可以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汇集和总结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证据与材料,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作为教学新手的观念冲突,加快新教师专业成熟的进程,帮助师范生和年轻教师尽快地走向岗位、反思教学,迅速成长为教学队伍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2001-06-07.
[3]李惠男,王彩霞.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现状分析及教改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4]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实行,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也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和发展,虽然现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都在实践过程中严格执行着教育改革的理念,但是通过对高中阅读教学的研究,发现其中仍旧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将现阶段的情况进行改进,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效率,进而对教学质量起到更大的帮助和提升作用,广大教学工作者就要强化教学标准,对语文学习的相关规律进行充分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应策略。基于此,将对高中语文展开相应的研究,全面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对高中语文阅读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因不仅是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进行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强化,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接下来,本文就将对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索更为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虽然教育改革实行多年,但是就现阶段的阅读现状来说,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体现在:(1)高中生阅读量逐渐减少。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高考,因此,其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在这个背景下,学生想要得到全面的发展,通常会选择放弃一些阅读时间,造成学生的阅读量逐渐降低。(2)阅读兴趣和品味下降,阅读兴趣开始向着感性化的方向发展。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品味也将发生极大的转变,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在现阶段实行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想要全面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在今后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以下策略:
1.强化学生兴趣意识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有兴趣,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中,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原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承认,其具有一定的枯燥感,所以想要提升阅读质量,就应该对其阅读兴趣进行培养,加强其对语文读的兴趣意识,从而帮助其对语文阅读教学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种方式,勾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2.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提升阅读效率
在对高中生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知识掌握,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进一步开展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在阅读能力提升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整体思维方向进行把握,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这也要求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多给学生一些阅读时间,通过对其指导工作的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并且在开展阅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其主体地位的思想和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其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在阅读开展以后,充分表达自身观念和想法,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和环节也要及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将得到有效强化,从而对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帮助,为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稳定的基础。
为了改进现阶段的情况,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效率,进而对教学质量起到更大的帮助和提升作用,广大教学工作者就要强化教学的标准,充分研究语文学习的相关规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虽然教育改革实行多年,但是就现阶段的阅读现状来说,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在今后的阅读教育中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381(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