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方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本身是解决建筑与周围交通、生活、人文的融合问题,严格来讲,这种融合是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的,城市规划规定了周边有多少设施、市政等等支持它。多数情况下,大家会提到形象、文化和生活的融合。解决的方式比较复杂,有时用对比的方式,有时用融合的方式。对于这么一个笼统的问题,实际上是每个项目上、每个设计师的基本站点,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师来说,唯一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环境,都创造出一个比较宜居,适合人居住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的时候,就已经有原始的设计意识,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史中不乏许多成功的城市设计杰作,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普南城(希波丹姆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对于彼得广场、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巴黎改建规划等,以及我国唐代的长安城规划、宋代的“平江图”、明代的北京城规划等。
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分离出来,还是近四十年来的事情,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式使用“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个词汇。 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它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的价值观的共存,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并通过对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的发掘、探索,提炼出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深刻印象,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充分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它感觉上的联系,城市设计必须尊重和发扬城市特色,保护乡风乡俗;另外城市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
二、城市设计中问题与解决方式
1、强调个体,忽视群体
城市设计区别于其他设计的关键是设计对象的不同。城市是城市设计的源泉,也是城市设计一切成果的归宿。因此,城市形态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城市设计就是要将诸如建筑、景观、市政、交通这些不同要素的规划设计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各个要素本身的设计,更要考虑自身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忽略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个性,忽视了群体。这其中,建筑单体的设计在这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最为突出。
诚然,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体,尤其是城市化水平空前高涨的21世纪,建筑在城市设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建筑设计实现、完善和丰富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设计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更好地落实。然而现阶段,中国城市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在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双重作用下,建筑的“失语”现象日益严重,不考虑文脉和环境而孤立设计的建筑案例俯拾皆是。
特里・法雷尔认为:“建筑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建筑具有丰富的综合功能,它总是处在特定的‘都市场所’中,是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事物,应该和城市文脉环境相衔接,设计建筑和营造场所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筑应该被看成是随时间、地点而变化的城市角色。”城市建筑具有当然的城市性。一个建筑的城市性或强或弱、或积极或消极,直接关系到建筑建成后与城市的兼容性和契合度。具有积极城市性的建筑绝不只是独善其身,而是有助于提升所处场地、街道甚至地段的环境品质,成为促进城市进化与更新的活跃因子。建筑具有怎样的城市性,取决于建筑在城市设计层面的完成度,取决于设计者的城市思考。
当然,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城市设计中的其它要素。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较大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功能和美学组织,它从整体出发,为城市设计的各个要素提供指导和框架,但不能代替个体要素设计。而城市设计中各个要素的设计则是以其本身为中心进行考虑,其周围环境与空间的处理,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定,因此,设计过程中常缺乏对于环境的整体观念和对周围环境的研讨,缺乏对于城市总体空间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城市规划的各个设计部门应协同工作,互相配合。建筑、景观、市政、交通设计都应当以城市设计为指导,充分认识城市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的设计与城市总体的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自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城市设计也应为各个要素的创作留有余地。
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设计的各个要素只是城市的微观单元,它可以小写,谦卑低调,功能至上,默默充当城市喧哗的背景,甘做配角;它也可以大写,气势张扬,神采奕奕,超越自身的功能使命,在城市生活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城市的名片。无论大写还是小写,与城市、地段以及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才是共同的目标。
2、城市特色消失
前面提到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很多城市设计放到小的区域内看很理想,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脉因素,并不一定是最佳的甚至成功的设计方案,因为其没有兼顾到城市固有的特色。
城市应该是各类建筑与地域的特点、地域的文化和传统的结晶。因为城市总需要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需要有它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因而,城市设计应该替城市发挥功能,不断的让人们想起这个城市特有的东西,它需要承载城市众多的文化因素,开发商和城市管理者需要将社会责任考虑到。在这点上,天津和上海就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历史的文脉和地域的特色。这两个城市都是以自身的水资源作为依托,并且很好的利用了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大量老建筑作为自身的城市名片,最大限度的展示出自身的城市特色。
其实,城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现今,我国城市形态整体上变化剧烈,大都缺乏统一的意象和视觉秩序,城市版图迅速扩大,城市形象长期处在不稳定状态,很多城市原有的城市遗存迅速被近乎无序的建设替代。观察形态构成的物质要素,绝大多数是粗糙、甚至是短期的,构成方式上很难用风格、文脉、肌理、色彩、视觉秩序等形态生成的基本法则去描述,连接形态要素的各种城市运行系统或也是不连续的,或是严重缺损的。这种发展通常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其内涵的进步远比表象的增长缓慢的多。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不只是众多的居民的聚集,也不只是众多建筑、广场、道路等要素的集合,从古罗马城到现今的纽约、悉尼、上海无一不是历史时代文明的象征和代表,无一不是全体居民及其地域精神的凝聚和历史文化的标志,无一不是地域的荣誉和象征的体现。所以说,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城市个性的认识与张扬,对城市意象空间的构建以及与地域背景、历史地理特点相应的文脉的表达。
3、缺少活力
去年九月,广州南沙新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呼之欲出,其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甘肃兰州新区成立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级新区”出现。而在过去的新区建设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处处全新的新区,它的建设注重了资源的利用,同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地区规划,必然是整体考虑,城市设计中的各个要素不可谓不和谐,但是仍旧感觉缺失了什么。其实正是缺少了人的活动,缺少活力。这种情况很普遍,新城有景观,但缺活力;老城有活力,但缺景观。老城受条件所限,重新进行大的规划调整显然不切实际,但是新城完全可以通过全新的城市设计带动地区营建出很好的城市活力。
之所以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是因为现今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发展上正处于一种奋力的成长阶段,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城市建设是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由于城市规划的政府主导性,城市发展的需求定位较多来源于专家层面,甚至来源于权力机构,其中的公众参与度是微弱的,对需求的估计是宏观和概括的,城市品质的细节常常被忽略。
让我们来看看当前我国这样的两个现状。在现今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已经快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另一个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是这样的公园吸引的更多的只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的活动。而广场的存在则是一种功能更加复合的设施,它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绿地,但它的复杂性足够保证它的人气。
结束语
城市空间是承载城市文明的容器。 好的城市设计,既能一种舒适宜人以及视觉美感又能唤起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空间要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留下的那些印迹、细节是本应该可以在城市设计中被找到的,一个完美的城市,既应该有现在,更应该有过去和将来。
参考文献
[1]张建.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
[2]董高峰.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遍布欧洲的远古巨石遗迹约有5万余处,现在英国的巨石圈是最有名的遗迹之一。
“斯托肯”一词在古代英语里是高高竖起的石头之意。威尔特郡的这些“高高竖起的石头”位于伦敦西南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一根接一根地排列,现在成为了残缺的圆形,直径可达到70余米。人们只知道这些石板最高的达10米,大石柱顶上横架着的巨大石板,重的约有三四十吨以上,却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经历了多少年,它们又是为了什麼竖立在这儿的?这更增加了石圈的神秘性。这些大石柱群具有多种建筑的特点:包括一个两层的立石群、几组马蹄形的巨石建筑以及与单件立石或石盖不一样的“三支石”(两块立石支撑起一块过梁石)。
考古学家们用碳-14测定法测准了年代数据,后来再用最新的地质年代测定法(即热发光年代测定法)进一步证实了这个巨石圈比古希腊克里特岛上的诺萨斯、费斯多斯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泰林斯、派罗斯等地著名的石头建筑物还要早,也比古埃及金字塔要早。这些大石柱群分三个时期建成:第一阶段是距今约4800-4400年间,第二阶段是距今约4100-4000年间,第三阶段包括三个小阶段,最后是在距今3100年前全部竣工。建造大石柱群的石头,都不是原地固有的,全部是从200公里之外的地方开采和搬运来的,一部分是来自马尔博罗丘陵砂岩与威尔士丘陵的蓝灰砂岩。
有研究者从公元前50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写的一本《世界古代史》中偶然发现该书里有一整章提到远隔重洋的英格兰,“在这个岛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太阳神庙……月亮神每隔19年下顾此地。”研究者认为,古希腊历史学家记述的“太阳神庙”指的就是“斯托肯巨石圈”,这些大石柱群就是“太阳神庙”建筑物残存的一部分。如何证实“斯托肯巨石圈”是不是一座太阳神庙,并不是这篇文章的初衷。但是每年夏至这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恰与巨石圈外一块被称为“踵”的巨石排列成一条直线,说明它是想说:史前先民的宗教情感许多部将太阳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反映出人类早期膜拜自然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映射出人类在人性深处自大的潜意识状态。
美洲大陆上的太阳门
太阳门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它耸立在安第斯高原上。考古学家们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最早年代是公元300-700年,而太阳门和其它一些建筑应是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的。太阳门所在的广场台地宽200米,长300米,是一块巨大的有着先进的排水系统的基座,太阳门就位于它的一端,据推测应当是一座巨大神庙的门。
考古学家认为蒂亚瓦纳科曾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太阳门高3.048米,宽3.962米,厚0.5米。在整块巨石的中央凿一门洞。太阳门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每年的冬至和夏至,曙光就会穿过距太阳门一百米远的东方的小门,形成一道光柱一直照射到太阳门正中的太阳神像上;而每年6月到12月的时候,阳光也是从那个小门直射到太阳门上6月和12月的标志上。通过阳光的指引,古代的印第安人可以清楚地掌握何时是雨季,何时是播种时节。在今天看来,它虽然只是完全靠太阳来指引的太阳历,但是它所达到的精度和由此反映出的古代蒂亚瓦纳科人的智慧,依然令我们叹为观止。据说每年的9月21日黎明时分,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从门中央射入,这一现象是不是来自当时建造者的刻意设计,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门楣上太阳神所处位置,是十分讲究的,因为它正处在太阳门一个黄金比率的对称点上。如果是这样的话,9月21日黎明拂晓这个时间段,就会是建造者们特定选择的时间点,这里面包含着什麼样的宗教含义,只有等待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了。
这块被称为太阳门的巨石在发现时早已残碎崩毁,1908年经过一番整修,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石门上雕刻有浮雕,横楣上刻有花纹,门楣正中间雕刻着一个人形高浮雕,正面而立,头戴盔身着甲,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双手备持权杖,权杖两端装饰着美洲象征太阳的鹰的形象,因此后人把这个形象称为太阳神。在太口日神两旁平列着3排48个相对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它们头戴难形花冠,手握权杖,面向中间的神伏地而跪。3排中的上下两排是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顶部和底部有排列着的人头,大睁双目,手举秃鹰,朝向太阳神。
在图案上,我们注意到3月、6月、9月和12月被分别标示了出来,四季由此而分断开:从9月到12月,是当地播种的季节;从12月到3月,正好是雨季;3月到6月是收获的季节;6月到9月就是农闲的时候了。太阳门上浮雕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和复杂的寓意性,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现象的理解,其中也包含了深奥的历法计数系统。
由此可以见到史前先民对崇拜物太阳运行的认知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荒废的石头城特奥蒂瓦坎
在中美洲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北40公里的山谷里,隐蔽着一座神秘的古城废墟——特奥蒂瓦坎。
“特奥蒂瓦坎”在印第安人纳瓦语中的意思是“创造太阳和月亮神的地方”。特奥蒂瓦坎是一个曾经存在于墨西哥境内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大致始于公元前200年,延续了约一千年后至公元750年时消亡。据传,神部特奥蒂瓦坎的建立,是为了纪念从这里升起的“第五个太阳”,或者说是纪念发端于此的世界第五次复兴,那麼前四次复兴指的又是什麼呢?
整个城市遗址显示出,它是依照异常精确的城市设计方案建造起来的,布局安排得井然有序,城廓宽阔壮观,面积不下21平方公里,比著名的古罗马城还要大。而至今发掘出来的可见遗迹,据说仅仅只是原来规模的十分之一。
从已挖掘出来的废墟可以看到,特奥蒂瓦坎全城是以两条垂直相交的道路为基线,所有建筑物分别向东、西两面延展。主轴干线被称为死亡大道,长达1.6公里以上,中间有几段路面宽达42.3米。死亡大道这个名字,是因公元1325年从北方南侵的阿兹台克人到达这里时,看到城内一片颓败景象,他们误以为大道两旁的棱锥形高台建筑都是众神的坟墓,于是就称这条宽阔的街道为死亡大道。不过,这个名称也确实把特奥蒂瓦坎城缥缈虚幻的气氛烘染出来了。
在城市的中心区域矗立有两座金字塔,太阳金字塔与月亮金字塔。两塔的原名,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也许是根据印第安人流传的神话,或者是公元1520年以后到达那里的西班牙人的望文生义,它们分别被取名为太阳金字塔(日塔)和月亮金字塔(月塔)。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都用沙石泥土垒砌而成,表面覆盖石板,上有繁复艳丽的壁画。经考古学家鉴定,太阳金字塔大约完成于公元2世纪,其总体积约为100多万立方米。但它始建于什麼年代,已无从查考。
这座城市的建设有很好的规划设计,举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纪念物都布置在太阳金字塔的中轴线上的东侧,正巧同太阳从初升到最高点的轨道相吻合,这种布局反映出人们对天文观测的尊崇。崇拜太阳和研究星体对特奥蒂瓦坎人而言,一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可是到了公元550-600年,这里的居民开始废弃它,并在离开的时候掩埋了主要建筑。
每年的5月19日中午和7月25日中午,太阳就会直射在太阳金字塔顶上,同时,金字塔的西面也会准确地朝向日落的位置。而每当春分和秋分时节(3月21日和9月22日)这两天,中午时分,金字塔西南的最下一层会出现一道笔直的逐渐消散的阴影,从完全的阴暗到阳光普照,所花的时间不多不少总是66.6秒。另外,曾有人在春分那一天,在太阳金字塔顶上向南眺望,太阳就准确地在一块标有标记的石头处坠入地平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听到某设计师讲解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光之教堂,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建筑的生命和力量。在安藤忠雄的这一设计作品中,空间几乎完全被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空间,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单单看到这一图片就能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如果置身其中,肯定会被这一建筑营造的抽象、洗练、纯粹的空间臣服,进而沉溺于安藤神话的想象与忏悔,置身其中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这就是建筑的疯狂。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建建筑经历了“别样的”疯狂,人们似乎忘记了建筑是一门艺术,特别是近10 年来,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许多城市都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在此过程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现出来,“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
千城“一母同胞”
中国建筑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然而现在中国的建筑却出现式样乏善可陈的状况。这和抄袭跟风的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原来的“欧陆风”到后来迪拜的超高层,再到现在的“卡通风”,这些风实际上都是从西方刮过来的,很少有体现中国自己特色的城市建筑。
除此之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纷纷建设新城新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最新调查显示,12 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 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 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 个新城新区;在144 个地级城市中,有133 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 个新城新区;161 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 个,占41.6%。这些数据表明地方新城新区建设数量多、规模大,演变成了一场造城盛宴。
建筑“另类风”起
千城一面的状况,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建筑设计部门的不满,近年来,越来越多标新立异的建筑开始不断涌现。
因为外形独特,苏州一栋钢结构裸露的建筑“东方之门”被民众调侃为“一条特大号的秋裤”。但投资人杨休表示,未来还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再建4 座东方之门。
无独有偶,杭州奥体博览城体育馆与游泳馆项目俯瞰图也在网上疯转,根据外形,联想丰富的网友直呼其为“比基尼大楼”。
沈阳的方圆大厦连续入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卫报》评选的世界最丑建筑。大厦由台湾知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建筑造型外圆内方,正反两面都酷似一枚中国古钱币。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被比作“火锅筷子”。
上海中心大厦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金茂大厦一起挨得很近,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的外形酷似“开瓶器”,而旁边的金茂大厦则很像“注射器”,上海中心被则戏称为“打蛋器”。不少网友调侃,这回上海滩的“三大神器”筹齐了……
类似这样的“另类风”刮起频频出现,成为社会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如果在国际上谈及中国的经典建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仍然还会停留在中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上。
“钢筋水泥丛林”的背后
千城如“一母同胞”和另类建筑的频繁出现值得我们深思。
建筑大师管文斌在《城市出现特色危机》的文章中指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处像流水线似的在克隆着‘高大全’的城市形象,高楼林立,大道宽阔,全副钢筋水泥的面孔。行走在各个新兴城市,如同进入了‘钢筋水泥丛林’——单一、雷同、难见个性。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城市化中毁于一旦,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究其原因何在?记者总结如下:
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目前很多城市设计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仍旧沿用老一套规划设计体系,规划不合理,缺少创新意识,找不到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沿理念,所以造成了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城市规划千城一面的现象。
不重视城市人文:在城市规划设计只注重城市功能布局,不注重城市人文文化,结果设计和城市人文文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公式化、模式化情况严重,没有城市特色,没有城市灵魂,没有城市主题。
太过在乎城市“形象”:城市建设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有些政府把城市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做,而有些形象工程又是某些领导想当然的东西,不是从自己城市历史文化着眼点出发——挖掘出自己城市的主题,而是盲目地跟风、照抄、拼贴其他城市的内容。
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一些城市贪大求洋,热衷于国际招标。而国外一些设计公司把一些在本国无法标新立异的东西统统推向中国市场,这些标新立异的东西和中国城市的文脉、人脉、地脉没有一点血缘关系,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建筑出现,给城市造成极大的硬伤,而城市的管理者并没看到给城市造成的伤害。
抓住灵魂解决同质化
提及欧洲的建筑,我们会想到代表古希腊灿烂悠久文化的雅典卫城,代表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光芒的罗马古城,还有巴黎的建筑修旧如旧让这个城市昔日风采重现,建筑让城市闻名于世的同时,建筑也成了城市不朽的灵魂。
面对我国出现的城市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抓住城市的灵魂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城市建设规划“同质化”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城市规划重新洗牌,找寻城市的灵魂所在成为关键。以人文文化入手,规划出城市的主题,以功能布局入手,在城市主题文化基础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这其中需要找准城市主题定位,城市文化品牌构建,这样,城市特色、城市灵魂、城市主题就完整的构建出来,城市主题就突出出来,城市的品质光芒就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显现出来,城市就有了个性和品牌,在此基础上城市的灵魂就会突显出来,这便是解决城市“同质化”的最好方法。
找准城市的人文Style
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说:“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他还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论文摘要: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作为城市空间的主体,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空间的利用频率及人利用空间的方式直接反映了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因此环境的品质在与人的对话中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与表达。文章通过对临沂市人民广场典型节点的使用活动分析例证了上述关系,并提出实质性的意见与建议。
0前言
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是行为的潜在因素,只有在适当的行为配合下才能产生影响;行为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它可以激活环境因素,也可以创造环境。行为的发起者——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人们对交往的需求,对知识的需求,对激情的需求等,都可以部分的在公共空间中得到满足。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富于吸引力并且易于接近的,以便能鼓励人和人的活动从私密走向公共环境。
《希腊游记》的作者,古希腊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保萨尼亚曾经说过,“没有大型公共建筑和广场的城市不配称作城市”。城市广场,作为公共空间中极具代表性一种形式,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中不可替代的标志性区域,常被誉为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和“客厅”。显而易见,城市广场上的人的使用活动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具有多样化和人情化的特点。本文所选择分析的区域,便是位于典型公共空间中的使用空间。
1区位环境分析
临沂城作为鲁东南地区商贸中心,山东省最大的行政区,拥有常住人口为63.7万(2002年),旅游、打工造成的流动人口达到70万次。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及市民们在城市中对休闲活动需要的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人民广场的形成。
临沂市人民广场位于临沂市中心区——东起临沂市主干道沂蒙路,西至新华一路,南起银雀山路,北至红旗路(图1),用地面积20.18hm(本文在此不讨论其面积的合适与否)。为保证广场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南北向的八一路在大约广场东西向中心从广场地下穿过,将广场地下功能分为2个部分:八一路以西为大型地下商场和超市;八一路以东为大型地下停车场以及部分以保龄球馆、KTV等为主的公众娱乐设施。广场西面为住宅区与商住楼,西南角为以电子产品销售、服务为主的商住楼;隔红旗路相对的是临沂师范学院分校及新开发的高层住宅区和商场;隔沂蒙路相对的是多层住宅区,广场东南角为桃园美食城、桃园商场及桃园超市;广场南侧为黄姑桥小区(多层)以及新开发的高层商住楼。总之,广场周围分布有市民及旅游者感兴趣的地点,可以解决衣、食、住、娱乐、健身等多种需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能吸引众多的使用者。
2小环境分析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到,人民广场本身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区域,其四周的绿化起到软化边缘的作用,使得广场与周围的区域之间存在一个富于柔性的自然过度,形成空间上交融和渗透的和缓的过度区。
广场具有明显的布局及视觉上的轴线关系,有较明显的功能分区,每个区域有鲜明的标志物,使得每个区域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山高水长”雕塑,无论从平面布局还是视觉关系与色彩,都具有明显的形象特征,使之成为人民广场附近较大区域范围内一种方位感导向,成为该空间结构的暗示。本文所选择分析的为包括该标志在内的节点A。A点位于广场东西主轴上,西侧为大型圆形集会广场,东、北、西均为可进入式绿化(图2)。
3典型节点
该节点平面如图所示,其本身也可看为是一个大区域中的小区域。由于其所含元素的特异性使得该区域成为整个广场大空间范围内的典型小空间(图3、4)。①领域性。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玛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等级”理论,他认为人类有5种主要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层。这5种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尊需求指的是空间的私密性和归属感。相对于整个广场而言,本区域属于半公共空间。②使用活动分析。人类生来就有“凑热闹”的本性, 喜欢观察别人也希望别人注意自己。使用活动或活动支持和允许这些活动发生的形体环境条件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要求,他们是相互影响和补充的两个方面。
3.1活动类型分析
简·格黑在《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空间的户外活动按活动对形体环境条件与质量的依赖程度划分为3个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图5)。针对活动类型,笔者进行了调研与分类结果如表1。
3.2步行线路分析
人民广场的地理位置是决定人流方向与大小的主要因素(图6)。人的行为本身具有就近的天性,尤其在目的地可见并且障碍物可穿越时,必然会选择最直接的线路。由于该节点位于几个较大的商业服务与饮食娱乐之间,必然增加了该处的被穿越人次,从而使穿越该区的线路变的较为复杂(图7、表2)
映最为直观。通常情况下停驻时间的长短与环境质量的高低成正比。高质量的环境能吸引人的选择活动,给人以良好的空间感受从而刺激人从私密环境走向开放的公共空间。研究人的停驻行为尤其有利于空间模式的创造和使用者取得感情上的认同和共识。
笔者通过对该节点调研可见,雕塑周围A、B、C、D4块草坪边均设置可坐设施,在统计时间内A、B与雕塑东北的E点停驻行为使用频率最高。仔细分析原因,发现此三处多有树阴或阴影可遮阳。1、2、3、4的使用频率不同也是同一个道理。停驻行为反映环境质量的直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图8)。
3.4坐与座的分析
人们在选择与人交往或长时间停驻时多选择坐着的方式。坐姿利于人在交流中克服心理障碍,人们往往选择坐姿来体味物质环境之美。当然,只有可以选择坐姿的良好的物质环境才可以吸引人长时间停留。
通过对该节点座位使用情况的统计(图9),仍是南侧两处的使用频率较高。双向座位人们选择面对雕塑(即a、b、c、d方向)的比率为30%,有多数人选择面对绿化——柔性的绿色空间的方向(即图中A、B、C、D方向)。可以看到,物质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而且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取向。如同自然界的向光性一样,人类对于优良的物质空间环境也有潜在的趋向性。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问题
4.1.1可停驻空间与该区域缺乏有机的过渡
各类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和缓、流畅的过渡。从总平面图可见,广场四周空间质量好的区域仅占据了广场进深的1/5左右,人的步行本身具有就近的愿望,有一个例外就是远处的空间环境质量优于近处。中心标志区与周边柔性环境距离过远且中间缺乏可停驻的绿色空间过度,自然会使得该空间使用活动较少。
4.1.2缺乏柔性边界,场所
感有待提高过硬的硬化处理以及绿化处理上的不足使得该区域缺乏领域感、安全感和从属感。整个广场公共空间关系不明确,尺度过大且缺少明晰的边界,因而无人问津。
4.2相关建议
我们知道,户外活动的综合景象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物质环境就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它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些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才会发生。户外空间质量不理想,就必然限制了自发性活动的展开。而改善该区域白天使用活动的频率及性质的根本措施在于改善它的小气候——也就是它的微环境。因此,对于问题一,笔者建议进行景观修正,将通往核心区域的路径改为可遮荫的绿色走廊以引导步行者的进入;对于问题二,笔者建议广场周边增加乔、灌木的种植,改善边界柔性,增加广场与周围城市空间的柔性过渡。
5结语
建筑与空间的设计都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准则的。公共空间的目的便在于吸引人们从私有地域向公共地域的过渡,它必然要求空间使人能够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使人有外出的借口与动机,使人有地方可走,有事可做。空间的利用频率及人利用空间的方式直接反映了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环境的良与否在于人的对话中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与表达,也只有经过与环境的对话方能感知环境得当与否。
笔者所做的分析一方面在于研究身边熟睹之场所中人的行为与环境互为因果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其一可以在以后的设计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其二也在力所能及的小尺度上为完善空间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一、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由于种种原因,秦皇岛的旅游景观开发,一直呈现出“天女散花”式的特征,不能有效地体现旅游形象和发挥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实施旅游立市有必要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和整合。加快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秦皇岛旅游产业,以提高全市旅游的消费拉动力、产业带动力和市场影响力,这是我市实施旅游战略的重头戏、大手笔。旅游项目建设方面要重点谋划一批旅游休闲项目,充分研究我市的旅游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到高、中、低端旅游项目搭配,旺、淡季互补,高端项目应该发展高尔夫、室内海滩、御式温泉、高档酒店、旅游房地产开发,要重点面向京津高端消费个人尤其要面向全国高端消费群体,搞好旅游房地产开发,在抚宁县南戴河、昌黎县黄金海岸推出一系列风格各异的大型国际主流文化生活社区;低端要发展乡村游、户外登山、长城访古探幽、野外汽车宿营地、婚纱摄影基地、海上垂钓、观鸟基地。大力发展秦皇岛全年旅游项目,春季赏花游,春季观赏杏花、桃花、梨花,举办秦皇岛梨花节、桃花节;秋季旅游,要有计划的推荐长城登山赏叶游,大力发展长城赏叶游;在冬季要大力发展滑雪、登山、休闲体育等旅游项目。形成春天赏花,夏天戏水,秋天观叶,冬季健身的四季各有侧重和特点的旅游项目。
进一步促进秦皇岛与天津、北京、东北等地旅游的对接和融合,依靠它们的旅游优势,打造京津冀、环渤海、东北地区大旅游圈。互相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帮助,联合开发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要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包装,并在生态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农业及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方面予以密切合作。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无障碍旅游合作,加强旅游信息一体化,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打造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资源品牌。
二、突出优势形成特色
秦皇岛集自然精华和人文荟萃于一体,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优势。有历史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北国黄山”之祖山、碧海金沙的黄金海岸、浑然天成的南戴河旅游度假区;诞生了有中国“玻璃工业摇篮”之誉的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中国最早的桥梁和道岔制造企业山海关桥梁工厂、具有中国最大干船坞的山海关船厂、亚洲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培育了闻名世界的京东板栗和享有盛誉的石门核桃、南大寺水蜜桃、昌黎玫瑰香葡萄,生产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昌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干红城”。这些都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的目光。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秦皇岛作为特殊的旅游城市,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必须突出港口旅游特色。因港口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稀缺资源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排除了同质资源的竞争。从旅游者的角度看,稀缺资源具有更强的辨识度和认同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因此除在山、城、水等方面突出特色外,还要在“港”上作文章,港口旅游决非狭隘的工业旅游,也决非狭隘的港区旅游,应是一种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之旅。作为连接陆域和海域的交通枢纽,港口也是大陆文化和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融合的过渡地带。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总之,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港口旅游也是大陆文化和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对话的过程。因此要增加游客与港口的亲密接触,拉近游客与港口间的距离,增强游客对港口的亲近感。这也是打造我市旅游特色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旅游线路上要有地方特色:既要有以北戴河海滨为中心的浪漫海滨之旅、又要有以榆关、 山海关中心的长城寻梦之旅,同时还要有以碣石山为中心的秦皇寻古之旅,以卢龙为中心的孤竹文化之旅,以青龙为中心的满乡风情之旅,更要有以“高尔夫、温泉度假、登山、海上垂钓、赶海拾贝、婚纱摄影”为中心的健身休闲之旅的旅游线路;人造景观也有一个地方特色问题,只有结合当地的文脉特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才能从特色上吸引游客,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良好的投资回报。可以肯定,照搬“深圳模式”、“无锡模式”或者其他模式是行不通的。
三、科学规划完善设施
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城市规划,要在统筹兼顾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城市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宽视野,体现时展新要求,规划布局要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上大气、设计上适当超前、布局上科学合理。此外,规划必须具有权威性,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应,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在科学细致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既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抓住机遇,立足长远科学定位,又好又快地开展城市建设尤其在城市道路、垃圾处理、医疗卫生娱乐休闲以及教育设施等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上,要深入调研、寻找差距、深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完善各种功能设施的建设,把为游客提供优良的旅游环境和服务条件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改善和解决交通问题。在交通方式上,一般游客选择乘坐火车出游的较多,而长期以来,秦皇岛站规模小,始发终到列车极少,因此,应协调铁路部门,扩大火车站规模完善设施,争取有更多的列车由秦皇岛始发终到,在暑期旅游旺季应增加暑期临时旅游列车,增加临时售票窗口,解决买票难坐车难问题;完善市区到周边主要景区间汽车班线交通并逐步实现公交化运营。使游客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顺畅的到达他们想去的景区,既为旅客提供方便又能从而总体上增加留住秦皇岛的时间;扩大旅游包车规模,交通运管部门应根据旅游客运市场供求状况,积极发展旅游包车项目,实现旅游运力均衡发展,优化旅游运力供给结构,满足不同层次旅游出行需求,以适应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停车场建设,随着自驾游比例上升,停车场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的现象日益突出,暑期出现严重的车辆拥堵和停车难现象。对此,市中心商业区和各主要景区必须尽快完善停车场及进入通道建设,谋划建设大型立体停车场,满足游客停车需求。新建街区一定要规划建设好停车场。对大型建筑原规划的地下停车场要恢复规划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禁止改作他用。要对停车场的收费行为进行规范,由政府投入作为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的停车场、公共机构门前用于办事车辆停泊的停车场原则上实行免费使用。
要高度重视公共厕所的规划和建设,公共厕所既显示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显示了这个城市里的公民的素质。小小公厕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水准,反映着执政理念是否以人为本。对此,我市应该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长期困扰市民生活和游客需求的老大难问题,加大投资力度修建公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看到明显的成效。要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环境协调、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
四、提升形象加大宣传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概念,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它是城市精神形象和城市景观形象两个方面和的有机结合。以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为龙头,按“以山为景、以水为魂、以长城文化为主线”的思路,全面加强城市市区、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内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极大提升城市品味及城市形象。
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消除陋习,提升公民素质,增强市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培育良好的城市精神形象。在精神文化方面,要加大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结合我市悠久的历史背景、浓厚的文化底蕴,多创造一些优秀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激起广大市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创造积极向上文化的自信心,投入到摈除陋习,为秦皇岛添光彩活动中去,调整好广大市民的精神状态。无所事事、不愿努力、缺乏奋斗精神、竞争意识、不求上进的心态只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建立竞争机制,树立起精神。从市民行为角度看,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通过出台新的、完善老的管理细则,并确保长期有效的执行,逐渐培养“讲道理、明礼节、守规则”的习惯和秦皇岛人文明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进一步塑造秦皇岛整体形象,弘扬秦皇岛优秀文化,展现秦皇岛良好的精神风貌,提升秦皇岛美誉度,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充分展示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全力打造旅游大主题,确定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牌地位。
关键词:理想城市人本主义路径广东
The Research on Vision and Path of Guangdong "Ideal City" based on People Oriented
Abstract: Through review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exploration of ideal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ransitional change, and states the methods that tak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as the core and building the Ideal City of diverse、humane, to guide futur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Creating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Create a colorful life, Shape a variety of space" as the main directions, to promote the c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ward the ideal.
Keywords: Ideal City;People Oriented;Path;Guangdong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 :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广东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快速城市化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特别是珠三角核心区的城市出现了人口急速膨胀和常态化的交通拥堵、绿地和生活空间不足、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社区级公共设施紧缺、城市传统特色和记忆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感受到挑战,城市变得不够理想。
目前,广东正处在社会转型与历史变革时期,城市化由量的扩张步入到质量提升阶段,“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十二五”广东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落脚点。作为以城市布局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城市规划领域,如何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幸福广东”为方向,探寻一种切合广东发展实际的理想城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2、理想城市的追溯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
作为产业、人口、资源的集聚之所,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载体,城市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1古代的理想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在中央集权、王权天授背景下,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城市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一时期的城市理想以关注城市的物质形态为主。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在个性与完美的哲学思想引导下,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的理想布局模式[1],即以棋盘式道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强调城市的秩序和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进一步阐述了城市选址、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人类追求人性解放的崭新一页,城市开始强调生活的多样化和对中世纪城市的改造,阿尔伯蒂等建筑师提出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及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模式,城市出现了许多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街道广场。
2.2工业革命之后的理想城市
近代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城市内部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城市问题大量出现。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异化现象,城市规划领域的探索者们从理论上开始研究城市新的结构和形态来适应这一变化,寻求最佳的理想城市模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强调城市与周边乡村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与生态。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以展现城市的现代感为主,强调城市光辉夺目、金碧辉煌的现代特征。
随着西方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关注的重点出现了转向,“人本主义”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主流。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开启了人们对城市多样性的关注,从保持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角度,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她强调城市的多样化和活力,拒绝冷漠的街道和单调的建筑[2]。“新城市主义”进一步发展了她的观点,强调在城市规划领域,要以“人”为核心,通过建设紧凑的社区、缩小地块尺度、提倡功能混合等方式,来方便人的生活,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以“人”为核心的这种价值观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一直延续至今。
综合来看,关于理想城市的探索,从古代强调城市物质形态的“美”,到工业革命之初的机械主义、功能主义强调功能至上,再到20世纪后期的人本主义和新城市主义,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经历了从形式到内涵、从物质到人性化和注重生活变化的思维转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气候变化的加深,城市开始出现新的探索,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紧凑城市、服务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城市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诉求日益强调多样性。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以提升“人”在城市中的核心价值为导向的。
3、广东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顾广东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城市化在加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城市问题开始集中出现。或许是因为城市规划理论的滞后,城市规划建设还深受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机械功能分区的影响,城市过分的强调现代、气派而忽视人的需求,城市化进程也过多的关注于经济增长而忽视人居环境与生活品质的改善;或许是由于深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现行的城市规划缺乏对快速城市化发展需求的应对,建国后确立的城市规划体制、标准、规范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城市新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时有出现,城市的宜居环境和人性化建设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建筑密度过大,绿色休闲空间不足
或许由于广东位处温带和亚热带的结合处,城市布局不需要过于强调日照间距问题,以前的城市建设对建筑间距的考虑较少,导致目前的城市开发建设强度过大,压迫感较强。过密的建筑布局,使得广东城市的开发强度缺乏节奏感和韵律感,难以做到“疏密有秩”。
高强度的建筑布局以及多元发展模式带动下,政府缺位导致的公共空间失控,使得城市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普遍不足。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对绿地率的强制性约束,部分大中城市存在以大面积集中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的现象,分散化的社区绿地和生活休闲空间不足,城市居民缺少交流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3.2交通拥堵日趋严重,慢行系统不成体系
现代城市主义影响下的城市新区建设,普遍存在道路网宽而疏的特征,城市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下的“树状”交通体系和过大的街区布局模式不利于密集的人流与车流的疏散。中心区交通拥堵成为目前广东省各大城市、特大城市共同面临难题。广州珠江新城、深圳福田中心区与国外特大城市中心区对比发现,在相同交通用地比例情况下,珠江新城与福田中心区的路网密度明显低于纽约、巴黎、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6]。同时,由于公交分担率相对偏低,私车数量的过快增长,城市道路难以满足过快的汽车增加速度,车与路的矛盾尖锐。
在城市交通改善的过程中,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道路拓宽导致部分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被挤压,自行车渐渐被“赶到”了边缘地带,部分地段的步行交通不成体系,难以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
3.3地方特色逐步丧失,城市建筑景观单调
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城市,往往在一些重点地段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构筑物或建筑物,来体现其地方特色、人文特征或精神追求等等。广东的城市,特别是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在重点地段塑造其城市代表性标志物,如广州塔,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其他地区或其他城市,则仍然缺乏高品质、高水准的标志性、特色性建筑。
同时,由于城市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导致街区感和街道特色逐步丧失,建筑景观单调,可识别性差,与世界认可度较高的典范城市尚有差距。
4、广东理想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愿景
4.1广东构建“理想城市”的优势与条件
广东在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条件,为其构建宜居文明和充满幸福感的理想城市可提供足够的支撑。
4.1.1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本底
位处岭南的独特地域特点,使得广东拥有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滨海和滨水环境、类型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和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资源。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使广东拥有了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型理想城市所需的自然元素。
4.1.2多元开放的文化和社会群体
紧邻港澳及海外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广东独特的岭南"中西交汇的文化",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以及多元的文化使广东这片土地和居民拥有了较强的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广东的城市建设也深刻体现了这种多元文化,既有传统的岭南建筑,也有大量外侨引入的西方建筑,汇聚了中、西建筑特色。
4.1.3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造就了广东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府投入能力,为广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构建文明多样、体现幸福感和人文关怀的理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2广东构建“理想城市”的目标与愿景
当前,广东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历史变革时期,珠三角核心区的城市已总体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品质提升转型的阶段,城市化迎来了继第一次规模扩张之后的第二次品质提升期[7]。因此,广东理想城市的构建,应当结合当前广东发展的实际和国内外最新动态来确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依然占据西方城市规划领域的主导地位。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谈到对理想城市的理解,认为好的城市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能够为人提供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无污染、舒适的宜居生活。他强调练好这些“基本功”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天天感受到的正是这些基础的元素。在广东,决策层也意识到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求广东城市的发展要避免贵族化,要避免功能单一和贪大求洋,应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城市。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雅各布斯的人本价值观和马斯诺的“人的五个需求”理论,我们认为,广东未来的理想城市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核心、处处体现人性化特征和人文关怀的充分活力和多样化特色的“人本城市”。这样的城市应该是环境优美的、生活智能方便的、公共空间变化多样和特色丰富的。
5、广东构建“理想城市”的主要路径
5.1 以绿道、社区绿地建设为重点,增加居民与自然的接触面
景观设计大师麦克・哈格认为大都市地区最好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按照自然的演进过程保护的自然开放空间,一个是城市发展的系统,当两个系统最大限度相交融的时候,这个城市就会舒适怡人[8]。广东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将山体、水体、农田等生态空间尽量保留下来,避免出现城市与自然接触面迅速缩小的被动局面。
在城市内部,要引导绿地集中布局的模式向分散均衡化布局的模式转变,尽可能提高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实现500米到达公共绿地的覆盖率。因此,从提高城市宜居性的角度出发,在人口相对稠密的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和“三旧”改造,通过功能置换来推动老城区的公共绿地数量和均匀分布。
5.2 提升滨水地区的开发品质,增强亲水性与开放性
彼得・霍尔认为滨水区再开发作为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与20世纪50年代修建高速公路和60年代的新城运动相提并论,足见滨水地区对城市的重要价值。广东各市的城区几乎都涉及滨水空间,针对部分城市中心区滨水地段还处于以生产功能为主的低水平开发阶段,本文建议通过城市设计与优化布局,提升亲水性和多样性,通过多级、立体化护岸等方式设置亲水设施来创造亲水的生活平台;同时,要尽可能地体现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强化滨水地区与城市内部的视觉联系和慢行交通联系。
5.3 优化城市功能组织,避免钟摆式交通的困境
理想城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避免机械的功能分区和大规模的居住、就业分离。广东的部分城市在新区建设方面考虑欠妥,单一的居住功能导致高强度的交通需求,形成了钟摆式交通,如广州番禺的郊区大楼盘与天河中心区之间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议在大尺度方面,要优化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结合TOD的土地开发模式加快城市向多中心布局模式发展。
5.4 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和发扬历史文脉
理想城市是有历史、文化和时代痕迹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不能割裂历史,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此,要注重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民俗文化等的挖掘与发扬,对承载其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民居等应予以重点保护和合理开发。
5.5 引导小尺度混合开发,增强街道与社区活力
或许是由于对柯布西埃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误解和滥用,或许是因为规划体系和规范标准的滞后,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区不断涌现,传统宜人的、人性化的城市街区逐步被抛弃、被改建、被拆除,导致街区的连续性和围合感缺失,城市环境出现了非人性的尺度和冷漠疏远的感觉。因此,理想城市应寻回那种正在丧失的亲近感,以小尺度开发重构传统街巷的肌理。要通过整饰改造传统街区的景观文脉和空间环境,增加亲切感和生活气息。
面对城市新区大量的宽马路、大街区现象,建议新区降低道路红线宽度,增加道路网密度,营造宜人的街区感和尺度感;同时,提倡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采用较小的道路交叉口设计,让机动车速在道路交叉口降下车速来;鼓励在景观宜人的区域实施人车分流,创造连续性的步行空间等等。
5.6 打造开放式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宜居魅力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建筑的混乱布局和公共空间的缺乏,理想的城市应尽可能地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连续性和围合性,重塑连续的视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城市重点地区,要营造以广场、绿地、商业服务及公共服务为中心的多样的公共开放式空间,增强居民的参与性与吸引力,也展示城市的魅力与宜居性。
6、结语
通过对城市理想的脉络梳理和城市发展历程的探索总结,本文认为“人本主义”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人本主义”理念将成为主导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作为国内改革开放前沿的省份和转型变革期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广东目前正处于第二次城市化转型阶段,即将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市化向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对自然干扰最小的城市化转型。因此,这一时期应紧紧围绕当前面临的最主要城市问题,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核心,构建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理想城市,来推动广东的城市走向理想。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2
[2]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01
[3] 徐新. 紧凑城市:宜居、多样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M].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6
[4] 陈蔚镇,卢源. 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 [M]. 科学出版社. 2010.08
[5] 广东省宜居城乡建设的对策思路(2009). 2009.09
[6] 广东省宜居城乡建设评估报告(2010). 2010.12
[7]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南方日报. 2011年01月20日
[8] 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