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

第1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73-01

传统的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训分离,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教师只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且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各自为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造成教学过程相互脱节,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鉴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完善,并且像电工电子类相关专业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拖动》等是一些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鉴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理论学习兴趣不高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等实际情况,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我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制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进而编写相应的教材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实践、理论一体化的课程标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单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一体化"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体现能力为本的中职教育特点。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问题,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使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修正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解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通过在教学实训中反复修改,我们制定了电工、电子专业操作技能实训教学计划。通过实际教学的检验,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其次,理论实训教材一体化。为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校组织专业教师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依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电子类教学大纲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对教材进行选编。当然教材中要体现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实训阶段目标的渐进性。而且各实训阶段要有明确的实训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等级等。

再次,实现师资一体化。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我校通过组织理论教师节假日到工厂参观见习,让实训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组织实训指导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水平;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鼓励其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促其成长;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最后,教室一体化。为了实现一体化教学,我校专门配备一体化教学教室,争取做到一人或者两人一台实训装置。我校现有电力拖动实习车间、电子实习车间、PLC实习车间、防爆开关实习车间及电动机变压器实习车间等,理论和实习环节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训操作,有利于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将来的就业即成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做好准备。

为了使一体化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事情:

1.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教法应用上,授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演示法"、 "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精心的课堂组织,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获取,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2.1 课前准备。主要进行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检查、学生分组。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性格、成绩、组织能力的互补性、均衡性。

2.2 理论讲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分析课题的理论基础,提出目标和技能标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课题的内在联系。可以采用启发法提问法等,并配合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示范演示。展示技能操作的全部或局部,示范演示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通过录像或让优秀学生进行。

2.4 提出任务,学生分组研讨。在分组讨论中,要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分工协作精神,并把小组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相结合。

2.5 课题方案的实施,线路的安装调试。这一环节以动手操作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首先各组根据设计的方案完成线路接线。在这一环节中要注重加强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故障的排除方法,提高专业能力。

2.6 课题完成效果评价,首先由老师对各组的电路通电检验,并给与相关的评价。然后从各组中找出一名代表讲解本组的最佳方案。其他组同学提出点评意见。

通过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深切体会到一体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自实施专业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以来,电工电子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生就业后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1,6(2)

第2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电工技术作为一门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与社会对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潜心研究,对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顺应时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二、电工技术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高职教材存在整体知识面较窄,相关的新知识内容太少,实用性的例题不多,注重的大多是对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不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一些教师的知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对这个行业如今所使用的新技术知之甚少,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要求脱节。

(二)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教学模式仍是黑板加粉笔、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教学互动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能将相关的知识和专业要求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被动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厌烦学习本门课程。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没有创新。

(三)考核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试而缺乏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电工技术课程所必须具备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导致其在进入高校后学习本课程时非常吃力,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再者,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有些甚至不愿意动手,结果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改革途径与成绩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学院存在的困难:实训设备少,实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学生训练次数少,实验仪器落后,开展培训的专职教师较少,参加培训的教师业务水平仍需要不断提高等等,拟定解决的途径有:

(一)进一步增加培训所需的工具与设备,扩大培训的场地

同时拟校外参观,与周边学校联合实施教学,解决校办实训场所设备条件或加工工艺满足不了生产实训教学需要的矛盾。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为电子电力工程系添置了大量的新型仪器设备,实际总价值达到200万余元。其中包括引进通用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触电急救模拟人、引进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数码投影机并提供一系列配套电脑二十多台,使可用电脑总数达到100余台等等,这些都为电工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使电工培训提供实际的操作平台。

(二)积极开展对高职院校、兄弟院校的考察学习,建立对口支援与合作关系,使有利于我们对该项目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积极与广西区内包括南宁地区、柳州地区、百色地区等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交流互访,在进一步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对高职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地探索,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展望广西高职的机遇与发展,努力争取为社会、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三)积极开展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竞赛

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家用电器维修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弥补实训教学不足,改变学生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学校科研向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2009年至今,我系派出大量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广西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经过激烈地对抗,我系的学生不负重望取得一次次优异成绩。如2009年11月,我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1年秋11月,我系学生获得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四)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培训体系

针对以往培训工作缺乏完整系统性、培训管理幅度力度较弱、培训科目及受训人员层次的问题,今年我系调整了培训的管理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员工培训工作的管理力,责成培训教师建立完善且综合的备案登记制,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此外,鼓励受训的人员对培训效果与系部领导及时进行直接反馈,从而促进全体培训教师业务素质的共同提高,极大改善了培训的质量。

(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进修

建立了由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目前,参加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均达到12人次以上,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均为讲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中、高以上层次与高职称,保障了培训的顺利进行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以实训室为基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包括电工上岗证培训及电工职业资格证培训,提高我系毕业生的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或解决学院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强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地位,扩大学院的办学规模。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培训教材大纲要求,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和配套的教学方法,每位参加培训工作的教师均备有较为详细的培训教案,从而保障了培训的质量;对每位培训的学生均严格要求,杜绝缺课现象,保障学员学习的时间;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保障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经过一年多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我系组织了多期电工上岗证培训,培训对象均为我院的在校大专学生共有150人,培训一次通过率均在90﹪以上。目前,150名学生已取得电工上岗证,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学生在学完电工技术课程之后参加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电工证,为今后工作拓宽路子,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授课能力得到加强,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队伍。通过培训,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摸索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做出有益的尝试,为培养学生学习电工技术技能能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子,在新形势下为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第3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课程;课程设置;实施项目化教学

针对机械加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院实际情况,提出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式的建构具体想法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构借鉴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CBE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课程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学校课程模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职业能力模块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快乐的活动。

围绕机械加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参照我国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我们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各个能力模块要求不一样,课时安排的多少也就不同,核心能力模块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由浅至深的规律,我们对每个能力模块进行分解,以具体的训练课题来细化,如车工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

二、课程设置主要特点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要讲究“实用与够用”。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钳工、电焊、车工、电工、数控等几种技能,每学期安排一到两个技能项目,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针对当前学院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对传统教材进行删减、修改、重组、补充,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技术手册”。我们已经编写完成了《钳工加工技术与实训》。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特定能力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全面进行培养。

三、实施情况

最大可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造、建设实训场地,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多媒体教室、液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使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条件,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按照考核要求,设计“一体化教学考勤表”、“钳工基本操作能力考核表”、“刀具刃磨能力考核表”、“测量技术考核表”、“典型零件加工能力考核表”等,形成一套与一体化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操作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每个模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分别承担教学讲义(教材)的编写及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或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参与教学与管理。

教学组织安排过程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又具有关联,根据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

四、取得的成果

学生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原来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现在变得直观、生动,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工机械实践能力明显加强,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高级工的要求。方法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系统工作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能力有所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有成就感,学风、班风有明显好转,同学之间能互助交流,团结协作,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创新能力有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积极思维,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自己动手做出了一些产品,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我院还与本市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院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样,我院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

总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院、分院、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颜珍平,吴献文,颜谦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教材开发,职业教育研究,2012,(5).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关键词:机床电气;项目课程;课程重构;教学实施

一、课程原教学状况与改革思路

(一)课程原教学状况

《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仍然是以知识为本位,“学问化”色彩很浓,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二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教学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也是验证性的居多,学生缺乏知识的有效应用能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四是缺乏项目考核评价体系,期末采用终结性的理论考核,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所培养的学生也无法胜任维修电工岗位要求。

(二)课程改革思路

项目课程是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智能特点,“参照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和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增强其岗位适应性。

本课程适宜采用项目课程模式,围绕课程对应的维修电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基于行动能力重构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重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置教学项目,基于能力本位重构课程评价体系,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同时,将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课程之中,体现课程的职业性。课程实施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形成并重的原则,体现其实践性。

二、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进行的,本课程以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调与检修为项目载体,重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的重构

传统高职院校关于课程目标的描述,大部分宏观笼统,用普通能力的描述方法来描述职业能力,使得对课程内容的分析难以真正深入到职业内部,这必然导致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取代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成为空中楼阁。本课程基于行动能力重构课程目标,目标描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描述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从职业能力的输入描述课程目标;第二段具体说明学生在具备上述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最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它是从职业能力输出描述课程目标。通过对维修电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够绘制和识读电气工程图,能完成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能进行机床电气故障检修,并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和爱岗敬业的品德和认真细致、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二)课程结构的重构

传统的学科课程按章节编排,先学理论知识,再通过练习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示例

由上图可见,要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起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只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整体化的结构性改革。

本课程采用递进式任务课程结构,以项目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如图2所示。具体到“常用低压电器”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将常用低压电器等相关知识点分别融入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检修五个项目中,使学生在围绕项目为中心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图2 项目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示例

(三)课程内容的重构

1.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传统《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课程的内容大体遵从线性序列化,单元孤立,课程内容以知识为本位,“学问化”色彩很浓,应对其进行解构,建构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正确识读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电气原理图及电动机型号选用电器元件及部分电工器材,完成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排除电气故障,填写维修记录,因此以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为逻辑主线设计项目体系是合适的。本课程教学项目设计见表1。

表1 《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2.各项目任务单元的衔接递进关系

从构成本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来看,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任务单元都涵盖着不同的能力目标,其排序是按照从易到难的关系递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载体也是实训室中都有,无需专门购买,便于工作任务的逐项开展。通过“阶梯式”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维修电工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阶梯式”技能训练链

(四)课程评价的重构

传统《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课程评价的典型格式为: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通常以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作业等为评定标准,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确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知识本位的评价方式,很少顾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其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导致其效度往往很低。相对知识本位评价而言,能力本位评价更符合项目导向的高职课程的基本思想[2]。能力本位评价在内容上,强调具体工作任务完成的成绩,即是否具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在方法上,采取工作样本测验,即从某岗位中抽取典型性的工作任务(工作样本),然后以被评价者完成这些任务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推断他们是否获得了相应的工作能力;在标准上依据由雇主、行会、劳动部门等共同参与开发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形式上,通常采取个别化评价方式。

本课程贯彻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构建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会”。项目化教学过程符合工作过程的六步法原则: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一)教学步骤与组织方式

一般机床电气维修流程是:准备阶段(包括现场调研、故障信息采集、工具与备件的准备等)现场维修阶段(包括对故障的诊断、检测、分析、故障定位、修复等)维修后处理阶段(机床重新投入运行后的维护及技术管理工作)。由此,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基本步骤确定为:准备知识(确定维修任务)制定计划(制定维修计划与方案)实施计划(分析、检测并修复电气故障)评估反馈。这样开展教学工作,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教学组织方式采用小组教学,以便于建立弹性化的活动教学方式。分组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即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还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小组的规模根据项目情况和教学要求,每组4-5人。对于小组管理,引入企业等工作场景的管理模式,将各小组及其成员分别根据项目需要委任为“经理”、“部长”等,不仅使教师能有效管理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管理他人的能力,有利于职业角色的定位。

(二)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局限于项目教学法一种方法的使用,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如对必备的学科理论知识,采用传授法、启发教学法的效果较好;基本技能就要示范,规范学生操作行为;故障维修以项目教学法为主,项目中较小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等。表2展示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的情况。

(三)教学资源的配置

项目课程改革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软件、硬件、师资等,特别对教材、实训场地、师资有较高要求。结合课程改革,我们参照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精心设计编制了《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项目教程》。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基于机床维修真实工作过程;精选典型现场维修实例;能力为主、应用为本的职业导向内容体系;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为适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与课程配套的电工技能和机床检修两个实训室进行改造,按照企业生产环境进行实训室的布置,创造逼真的工业生产现场环境,并引入企业文化,按现代化的6S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文明生产、文明作业的职业氛围。由于角色的变换,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在素质上要求教师是“双师型”,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很难开发出适合的工作任务;其次,教师在观念上要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深入理解项目化课程实质,认识到学生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能把知识与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结合[3]。针对以上要求,我们采取两个对策: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制度,通过到国家示范院校参观、学习或请课改专家培训学习先进课改思想,鼓励在职教师定期深入企业锻炼或兼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二是专、兼职教师协作,同时安排两名教师(专职教师1名、企业兼职教师1名)进行项目化教学,专兼教师在共同工作中切磋交流,大幅度提升教师的项目教学能力。

四、效果与反思

《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课程内容逻辑性强,实践性强。采用项目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学习性工作任务之中,真正做到了工学融合,以“工”促“学”,以“体验”促“思维”。学习成果表现为电气线路的装接作品或检修成果,给学生带来喜悦和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5个教学项目19项任务的渐进学习,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高了观察、想象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我院两届机电一体化专业十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本课程学习的调查和能力考核,结果表明:课程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均有较大的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有较大的提升。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集中表现在: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教师课改意识不强、课程开发理念模糊;“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训设施投入有限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

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222.

第5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摘 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国网浙江武义县供电公司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坚持培训创新,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不断完善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热情,引导员工岗位成才,强力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建设,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创新管理 素质工程 成效理念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培训理念

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公司牢固树立“培训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舍得在培训上花钱,加大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培训硬件条件。

化巨资建成了占地5332平方米的高标准培训基地。目前新培训基地内设有可容纳百人教室和44座电脑教室各一个,中等教室三个,学员宿舍13间(可供52人就寝)、教师宿舍2间,10kV配电模拟室、抄核收计量故障模拟室、综合实训室、低压故障模拟室、低压设备安装室、电动机测量室等各种专业培训设施一应俱全。室外实训场地占地近3000平方米,装配完整的10kV高压及低压配电线路及设备、耐张紧线及引流线安装、低压终端制造、低压三相四线制线路接地线挂设、登杆及双横担安装、接户线安装、拉线上下把制作及定位、动力配电箱安装、扎线绑扎、配变接地电阻测试工位等学员实习设施,具备开设53项培训项目的能力。良好的培训场地和设施、设备为全公司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新基地启用四年来,已累计承办各类培训班、竞赛、比武、考试等活动200余期、18000人次。成功举办了“三位一体”配电、营销技能比武和内部技能评定。

与此同时,该公司投资近亿元分别新建了八个供电所营业大楼,每个供电所均设有培训教室和多媒体培训设备。

(二)创新培训管理

1.建立“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成立公司职工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全公司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各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覆盖全公司的“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形成了公司领导、专业部室、单位班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教育培训工作联系机制,为各单位配备兼职培训员,协助单位负责人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为各基层单位配置培训联系老师,每月到联系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指导,定期开展授课,督导培训等工作,提升班组培训质量。

2.强化计划管理。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总结部署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制订教育培训的工作措施,落实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使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真正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到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月培训、季考评”工作模式,公司每月向基层部门和单位下发培训工作计划,每季组织普考,并实施末位考核制度,提高了培训效果,保证了培训质量。

3.实施培训信息化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建成全公司多功能在线培训系统。系统涵盖在线培训、在线培训过程监控、在线考试和在线考试过程监控等内容,具备在线学习培训、命题出卷、在线考试、阅卷查卷、成绩管理、分析报告、题库管理、系统管理、多媒体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开发投运后,彻底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培训方式,充分简化培训的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具有实用性、协作性、完整性、灵活性、规范性的特点,实现了多工种、多层次员工的在线学习培训考试,成为目前班组自行组织学习考试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培训模式

1.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为提升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该公司非常注重培训的全面性,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标准制度宣贯列入班组培训重要内容,与技能培训一起作为班组培训的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忠诚企业、勤勉务实的良好风气,提升员工队伍的“精气神”;通过标准制度的宣贯,使班组员工明白管理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按标准、制度去控制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班组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设农电工全日制业务技能提升班。随着业务的发展,近年来, 该公司从社会上招用了近200名农网配电营业工,因他们大多为非电力专业毕业生,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根据班组员工素质差异,为进一步强化一线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素质工程建设,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供电服务水平,该公司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培训,举办了农电工业务技能强化提升班,每期进行六个月的脱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标准化作业和装置标准实训、现场施工负责人培训四大项内容,争取通过三年时间完成近年来新进农电工的全员业务技能脱产轮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严格培训工作纪律,对学员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集中住宿、集中学习,统一作息时间,并定期考评、总结,确保“人人过关”。

3.积极探索其他培训新形式。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资深培训讲师,举办班组长综合能力提升训练班,探索班组长队伍建设新途径。扎实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努力构建师带徒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师傅传帮带作用,调动青年员工学习业务技能积极性,促进青年员工岗位成才。发挥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培育优秀技能人才。

(四)创新培训载体

以“三位一体”竞赛活动为载体,深入贯彻上级“人人过关”培训要求,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员工整体素质提升。

结合企业实际,出台“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方案,每月组织营销、配电、变电专业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考试,并进行排名通报,以考促学,注重实效,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技能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加大技能竞赛奖励力度,对在市公司级以上获奖的员工进行重奖,以榜样的作用激励员工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企业素质工程建设,实现全员素质提升。

(五)创新激励机制

为提高全体员工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岗位成才,该公司大力实施培训激励机制创新。

出台《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激励管理办法》,把教育培训、技能考评、绩效考核和岗位薪酬相结合,将内部技能评定结果与岗位激励兑现相结合,极大激发了班组员工的学习热情,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根据员工的职业技能专业等级,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技能评定,内容涵盖理论考试、实操考评和品行评定等,并对考评结果严格进行奖惩,做到奖惩分明。同时,结合年度个人绩效考评结果,对农网配电营业人员实施差异性技能工资激励,拉开激励档次,实现了薪酬与技能、业绩的紧密挂钩,强化了对员工的工作激励。

第6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重在培养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其教育方针。本课程是专业培养的最后课程,前导课程比较多,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教学难度大、知识面涉及广、师资培养和设备投资多的特点,而且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尤其电方面的知识对于机械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解掌握难度较大。传统的课程标准是基于学科体系架构设计的,设置单独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是集体化和被动的。这样,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虚拟实验室、先进故障检测诊断设备和实验教学用数控系统平台等,也难以真正改变理论与实训教学相脱节的现状,难以充分发挥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的作用,常会造成学非所用、学非所需、边学边忘、知识与能力割裂的状况。另外,由于数控系统品牌多,技术发展迅速,不同数控系统机床在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存在不小差异,传统教学体系一般只以一种数控系统为主进行教学设计,缺乏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的需求脱节。传统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本课程就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设计课程标准体系,开发融合“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源自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紧随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以岗位涵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实践学习过程、岗位工作过程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结合起来,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学生能够在逼真的企业环境中做到边学边用,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征。由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与企业专家进行基于职业的深入分析,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并提炼出专业的岗位群、能力群和一级典型任务群,建立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群,并给出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性质、目标、地位和理念等,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对接,落实专业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企业和实践方面专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经多维度的企业调研,对岗位群及其成长历程和发展方向进行研讨,对课程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岗位需求和岗位技能等进行分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针对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分析,获取一系列二级典型工作任务;由教育和企业专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形成若干个内部各任务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教师团队和企业人员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设计,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得到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产品和工艺等。情境及其内部各载体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习情境和情境下的各载体都有相应的能力目标。这一环节将实现课程与企业间对接,落实职业能力。由教师团队和企业人员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设计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然后进行基于任务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和推动改革,课程实施中要进行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开发、改进和革新,要对重要资料和经验等进行保存,并向专业委员会和课程负责人等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用于课程调整或进一步改革。这一环节主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执行,落实培养。学习情境的开发包括5个方面,教学组织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开放教学、协作教学和设计教学等形式,教学组织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应具有多样性。课时安排指对每个学习情境和情境下每个项目所占课时的分配。课程评价指在学生完成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后给出的最后评价,采用百分制,主要依据平时项目完成的鉴定结果分、期末笔试分和学期综合表现等。教学支持指课程实施所要具备的软硬条件,包括教材、网络教学、实训设备、图文视频等资源,投影仪、幻灯机、网络、虚拟平台和计算机等教学工具,逼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等环境,课程专家、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和助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的互惠和资源共享。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核心,分五个方面,针对每个学习项目,都要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以“六步法”的工作过程为引线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指学习者所需的问题情景、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要考虑学校场地和宿舍、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学习活动设计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和教师指导等设计。过程控制是针对任务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的教学控制,可以是观察、口头提问和书面问卷等,以一个或多个工作过程为单位进行鉴定,最后给出任务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的改革就是基于上述的思路逐步推进和完善的。

(一)课程定位、目标及理念

我院地处重庆市,依据地区产业特点,数控专业被我院定为重点建设专业。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专业就业岗位正从较低层次的操作工向较高层次的装调、维修和管理等岗位迁移,本课程被列为我院数控、机设和数设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电工电子、数控加工、机械装调、PLC在机床上应用和机床联调等都是其先导课程,该课程为数控维修顶岗实习和获得国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按照“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本课程的社会能力目标有团队工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纪律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方法能力目标有培养学习方法、逻辑思维、分析创造、信息获取、判断、解决问题策略和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等;专业能力含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体现在情境目标和子任务目标上,技能目标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掌握常用机床维修和检测工具仪表的使用、掌握数控机床的调试与检测方法、掌握数控机床常见机电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能从事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课程理念为:确定目标明确、现实可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体验为先导、执行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相结合的理念方法。

(二)课程内容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体现了对象、手段、方法、组织、产品和环境6个要素,我们确定了表1所示的8个学习情境,并精选了企业典型维修案例作为项目教学任务,每个项目都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每个情境都对应岗位,任务设计遵循简单到复杂。以FANUC、华中和西门子系统的机床为载体,各小组抽签选择载体。

(三)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

1.教学支持

经多年课程资源开发和条件建设,我院已拥有自编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并精选出一些同类教材作为参考,有丰富的图片素材、视频动画、挂图、电子教案和教学仿真软件等资源,并组建了网络课堂,含电子学习、电子作业、虚拟实验室、电子测试批改、资料下载和视频动画播放等功能,有投影仪、幻灯机、局域网、摄像机和大屏幕液晶电视等教学工具,拥有国家级和多个市级称号的校内实训基地、FANUC应用中心、校办工厂和工学结合教室等校内环境,与重庆长安、中国嘉陵和重庆机床集团等32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拥有一个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多数教师都是双师型,满足了理论教学、实训和科研的需要。

2.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最终评价由各项目总评占25%、实验报告及课后小作业占10%、期末理论考试占45%和综合实训考核占20%组成,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综合实训考核有8个题目供6组学生抽签选择,每个实训题目都细分为6个工作过程,让组内成员抽签选择过程任务,按工作任务顺序逐个完成并现场打分。3.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工作过程导向和实践行动内容为主,以科学性原则和理论的知识为辅,学习情境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行动导向模式教学。

(四)课程的实施

1.教学准备

项目教学开展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学生的基本状况、学习实际需求和本次学习内容,做好自评表、互评表和教师记录表。

(2)做好学习环境、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和准备。准备好任务中教学用的工具和设备,提前设好故障点,将相关说明书、学生用记录表、原理和结构图、工具、仪器仪表等分类集中摆放,让学生自行查询和使用。

(3)准备好任务页、解决思路页和联网电脑。任务页可发给学生,解决思路页可供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仍有困难时备查,每看一次思路点要扣取相应分,若还未能解决,可申请询问相关教师。

2.任务实施

按照表3所示设计的“六步法”实施教学,完成如下工作。

(1)明确任务完成场景和工作学习任务,下达任务书,告知学生资料、设备和仪器仪表的位置和不同阶段的选用要求,针对项目中重要和比较难的知识和技能点进行现场集中讲授,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采用板书、多媒体和幻灯片等进行图文讲解。

(2)按异质分组的原则,将5~8人分成一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先进行现场的“望、闻、问、切”,充分了解故障现象及产生过程等,查阅相关资料和记录单。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指导学生从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数控系统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学生给出任务解决、零配件和工具选用方案等,进而给出该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步骤,由组长负责填写资讯汇总表和行动计划表,并进行组内分工。教师在该阶段也要做好过程控制、阶段性鉴定、学生综合表现记录及问题和经验的保存。这一阶段鉴定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行为表现、提问和阶段成果来给出相应分值。

(3)学生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和任务页的步骤要求,进行故障排查和设备调试,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分工协调和操控安全,严格执行科学的方法和步骤,采用循序渐渐的策略。教师要积极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单独或集中指导,必要时可进行引导性示范,但不能包揽,同时教师要做好该阶段的控制、鉴定、记录和保存工作。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的鉴定方式。

(4)在项目完成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验收标准进行任务实施中关键点的自检和互检,并给出自检和互检的模糊评价,最后由教师给出检查阶段的终结性评价。

(5)学生计算维修成本、记录工作过程和经验、提交总结报告、成果展示、尝试给出维修和保养方面更好的建议。教师要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综合表现进行总评,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阶段表现记录和最后总评,填写项目考核表。同时,做好信息保存和反馈工作,把问题所在及时反馈给学生,把过程经验保存下来供教学改革研究用,并由教师给出改进和修改建议。

四、改革效果与结论

(一)改革效果

本课程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选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课程改革的实践收到了显著效果,我院数控、机设和数设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12和2014年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项目二等奖和一等奖,2013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一等奖。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被单位部门所器重。

(二)结论与建议

第7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具备电子线路的设计、应用能力。该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学生通过将仪器测量的实验的结果与Multisim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异同,加深理解、充实、提高理论知识。

Multisim仿真很好地解决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困难问题。学生可以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的再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由于Multisim是一款软件模拟,不能真实地反应硬件,有时仿真结果即便正确,可实际操作时却会遇到问题,且单纯的依赖仿真软件,无法提高学生对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因此,Multisim只限作为硬件入门、项目前期选型和仿真分析,笔者建议在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中采用虚拟电子实验仿真和传统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要求学生先对要做的实验进行仿真练习,了解实验的仿真结果,然后进实验室做相应的实验,最后将仿真的实验数据和实测的电路数据进行比较,通过查找电子电路故障,分析数据误差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训里,学生在制作实际电路的时候,也可先用这些软件进行仿真,通过不断的调试电路的元器件的参数,得到理想的实验数据,再合理改进电路板的安装与制作,避免了重复制作电路板和购买元器件,将虚拟抽象的电路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电路。一旦学生制作电路板的成功次数多了,将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Multisim仿真软件的介绍

Multisim有一个完整的集成化设计环境,具有直观的图形界面,庞大的元器件库,强大的仿真能力和分析功能,完善的虚拟仪器功能,从而成为各类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首选工具软件。

Multisim10.0是EWB的升级,是目前推出的一款高版本的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时需要的元器件、电路仿真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

(2)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外形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

(3)软件带有丰富的电路元件库,提供多种强大的电路分析方法。

(4)作为设计工具,它可以同其它流行的电路分析、设计和制板软件交换数据。

二、Multisim仿真软件在模电实验教学的辅助应用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特点及现状,结合Multisim仿真软件的功能特点,在模电实验教学过程中,把Multisim软件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进行辅助,对改善实验课程教学现状起到积极的作用。

1.课案实例

以分析共射极单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实验为例,说明Multisim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的辅助作用。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实验电路模块和仿真电路图如图1所示,Vi幅度为10mV,频率为1 kHz的正弦波信号,开关K1、K2闭合,K3打开,RW可调电位器取值为5OKΩ。

(1)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仿真测量。

应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测量静态工作点。

设置信号源输出为0 V,打开仿真开关,分别读出万用表“XMMl”,“XMM2”和“XMM3”的电压值,如表1所示,仿真数字万用表的测量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模块的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先用数字万用表判断图2中三极管Q1的是否正常,然后依据所给的电路图接线。由于直流工作点的分析是在电路电感短路、电容开路的前提下,因此只需将图2电路对应的直流通路接好即可,输入信号可不做处理。实验模块实际的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将仿真数据和实测结果比较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属于音频放大电路,或者叫做低频放大电路,这种电路的频率特性是对于50Hz-20000Hz之间的频率信号有正常的放大作用。在这个频带以外的频率不能正常放大。低频电路通常布线简单,电路稳定,所以仿真的实验数据和实测的电路数据仅存在较小的误差,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万用表内阻的存在,有时会使得实验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原因二:硅管UBE的导通电压为0.5V―0.7V,锗管的导通压降0.2-0.3V,不同的导通压降的值也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2)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电路静态工作点设置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转移特性曲线的仿真。建立如图3(1)所示的仿真电路,将电流表I1的起始值设置为0A,终止值为1A,增加的电流值为0.5A;将电压表V1的起始值设置为0V,终止值为12V,增加的电压值为0.1V。IB和VCE的转移特性曲线如图3(2)所示。仿真后,结果表明,当负载电阻为3 kΩ时,输出特性曲线作交流负载线 ,估算出Q点的位置。当输入信号较大时,Q点取的过高,容易产生饱和失真,反之,产生截止失真。

调试实际电路模块寻求最佳静态工作点:第一步,初调静态工作点时,应在断开输出端,空载下进行。首先,调节上偏电阻Rw使得VC=9V左右,然后由信号发生器在输入端加入幅度为10mV,频率为1 kHz的正弦波信号,慢慢增加输入信号的幅度,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VO,会出现单边失真。单边失真分两种,即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如图4(1)和图4(2)所示,可调节Rw使之消除。截止失真时示波器的波形会出现底部削平的波形,原因通常都是,静态工作点设置的太低,需要调节三极管基极增大下拉电阻的阻值,或降低上拉电阻的阻值;饱和失真时示波器的波形会出现顶部削平的波形,原因通常都是,静态工作点设置的太高,需要调节三极管基极降低下拉电阻的阻值,或增大上拉电阻的阻值。第二步,再加大Vi,若还出现比较明显的单边失真,继续调节Rw消除之。反复调节,直至加大Vi出现的输出波形是双向对称失真,如图4(3)所示。此时,减小Vi,使输出得到最大不失真波形。第三步,关闭低频输入信号,测量静态工作点,即为最佳静点。

(1)单边失真(截止失真)

(2)单边失真―饱和失真

(3)双向对称失真

图4 失真波形

分析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仿真和实测均能很好反映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即静态工作点过高,则输出的波形饱和失真;静态工作点过低,则输出的波形截止失真。最佳静点的确定,仿真与实测值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温漂引起。

2.Multisim仿真技术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优势

(1)在不增加实验总学时的前提下,可实现Multisim仿真技术与模电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先做仿真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然后带着问题做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Multisim提供了两种电路的分析方法:一种是虚拟的仪器仪表测量,另一种是仿真电路的分析工具。仿真软件的使用可以提前让学生熟知实验需用的仪器仪表及测量的理论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采用仿真技术可设计不同的方案,使设计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按照“理论教学――软件仿真――实验环节”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善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实验的能力,通过虚拟的仪器仪表将实验的理论结果再现,使学生在做实验时能有的放矢。

(5)Multisim拓展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实验教学的方法。

第8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 考核评价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仅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选用、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实际能力,同时具备运用标准、规范、手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开发时按照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驱动化教学中,这种教学法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练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实施后如何评价教学效果?如何考核学生学习质量?笔者结合本课程具体教学情况,对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希望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二、项目驱动教学的特点

项目驱动教学是通过“项目工程”,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应用原有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其特点:

(1)项目驱动教学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项目驱动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效果更好。(2)项目驱动教学将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引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3)项目驱动教学将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工作为中心,让学生记忆深刻,一旦学会,知识更加牢固。(4)项目驱动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沟通合作能力。(5)项目驱动教学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加主持人,注重学法,学生行为上既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项目驱动教学的机会,又有协力合作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6)项目驱动教学能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讲解、演示、实验、训练,使学生知识、技能、能力融会贯通。

所以说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

三、基于项目驱动教学必须要强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因此考核比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基本上采用通过一份试卷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只占最终成绩很小的一部分,这样的考核只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与部分应用,对学生能力形成,素质培养等不能很好地考核评价。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明显不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他们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一切都围绕着项目来进行,老师只是各种问题、各种素质、各种能力如何形成时的指导者。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因此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就应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完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家用缝纫机的拆装”项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了解缝纫机的基本构造及各重要零部件的名称、功用,以及引线、钩线、挑线、送布等四大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对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平面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应用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对“家用缝纫机的拆装”中涉及的平面机构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当进行讲授指导,再由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深化学习,使整个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考核以学生完成“家用缝纫机的拆装”项目的整个学习过程情况评定。采用对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考核,大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也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及通用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重视对学生能力高低认定的具体手段和实用方法。在对学生能力高低进行考核和评价时采用以下全方位的考核:

1.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理论知识考试,又要有以考核实际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对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考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注重知识应用;对技能操作考试以学生动手为主,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实际操作技能。

2.结果与过程结合

既要有以项目完成质量好与坏,合理与不合理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项目完成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态度等考核,重视过程的完整性。

3.自评与互评结合

既要有以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评价,重视学生主体学习与反思,又要有以他人对学生个体的相互评价,重视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按照以“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将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该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由学习过程态度考核、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及理论知识考核四个部分组成。具体考核评定标准如下:

(1)学习过程态度考核(10%)

学习过程态度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实训态度、协作精神、操作规范及安全常识等。学习过程态度具体体现到职业岗位上就是职业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很注重员工能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爱岗敬业、团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学习过程态度考核项目由学习态度、实训态度及个人品格三项组成,各部分成绩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中优等对应分值10分;良对应分值6分~9分;中等对应分值2分~5分;差等对应分值为1分以下。学习态度由教师考核,实训态度及个人品格由小组评价。

(2)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30%)

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贯穿整个学期,主要考核学生在每次课程项目训练中知识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技能、实训报告形成能力、自学能力等。在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中,各部分的成绩由学生在课程项目中的表现来获取,各部分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任务完成情况中优等对应分值26分~30分;良对应分值21分~25分;中等对应分值11分~20分;

差等对应分值为10分以下。

(3)综合能力考核(30%)

综合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如电动机带传动驱动的减速器设计项目,用到齿轮机构、轴与轴承、传动比等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分析能力、知识选择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及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综合能力考核中可由学生、教师一起做评委,成绩取平均值,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中优等对应分值30~25分;良对应分值20分~24分;中等对应分值11分~19分;差等对应分值为10分以下。

(4)理论知识考核(30%)

对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试及口试的方式进行,注重知识应用,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通过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把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的考核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锻炼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协作互助、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梅晓妍,王民权.电工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刊.2008.(13).

[3]侯文顺,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3.

第9篇:电工实训结果与分析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双师型教师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85-02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必须达到60%,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出更高水平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办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

1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涵及遇到的问题

多年来,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也进行广泛的讨论,从开始的“双职称”概念(即讲师+工程师),到“双证书”概念(即教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再到“双素质”概念(即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能熟练指导本专业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且使用效果良好的教师。这个规定即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内涵是强调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而我院目前的教师很多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尤其是新进的老师,刚出学校门又进学校门,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全面提高我院教学质量的关键。

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采取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但有些教师下厂较盲目,进车间和教学完全是分开的,收效甚微。

(2)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利用寒、暑假期,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到这些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回来后由于还是原来的教学模式,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没有用武之地。

(3)实施“产学研”结合,但很多老师一提研究,就想到高深的理论研究,不能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割裂之间的联系,没有实效。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这种措施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途径,但是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简单的认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是提高实验课时,结果实训教学与实际脱节,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2 高职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可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和课程改革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内在动力,来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反过来,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要把高职课程开发并实施好,使课程目标得以完全实现,关键要建设好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不仅应懂得职业能力分析,还得知晓如何将它转化为课程,如何制定课程标准,如何整合课程内容,如何设计课程结构,如何科学地安排好教学计划,最后编制出好的知识教学指导方案等等。成为一位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项目教学法是目前在本课题组正尝试推行的新的教学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以项目带动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涵盖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项目教学的内容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由于项目教的教学项目是以生产和服务中的生产加工项、培训项目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开发的,整个教学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教学项目负载论知识,体现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有机融合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以项目为中心实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世界的弊端。

项目教学的尝试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项目教学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

教师要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才能从整体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企业见习、实习等途径了解企业,积累工作经验。

(2)项目教学的实施将促进教师理论与实操能力较大提高。由于项目教学是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场极大的挑战,即使以前在企业从事过该岗位的教师也面临某些知识、技术的更新。

(3)同时项目教学还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所以,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内在动力,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教师自我提高、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课程改革中“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经验成果与发展

3.1 大力学习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项目化”教学模式虽然已试行很长时间,但很多教师对其内涵的认识仍有些模糊。因此,我们聘请相关的专家教授举办“项目化”教学专题讲座,介绍当前项目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我们去机电职业学院参加戴士弘教授关于“高职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的讲座,认真听取了戴教授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报告,启发很大:今年5月8号,在张晓松校长带领下,机电系专业教师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学习,对项目化过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法有了直观认识。

3.2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和考核

“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加强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和考核,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激发了老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内在动力。机电系对专业教师进行了各项高级技师的培训,王洪福老师参加了电工高级技师培训,袁梁梁老师参加了钳工高级技师培训,曾如平老师参加了数控高级技师培训,他们全部通过了考核,取得了高级技师职称。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贴近岗位的职业能力,机电系教师参加了考评员的培训,胡金鑫、姚成金、任丽、王辉、李新鑫、朱云峰等10位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了钳工、汽车、数控、车工等考评员考试,进一步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3.3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帮助教师进行教材开发

组织教师结合自己在企业锻炼中得到的经验,通过工作任务驱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整合,本课题组曾锡琴主任开发的《数控车工快速入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教材,实用性强,加强了行业的联系。

3.4 领导亲自制订可行的实施计划、树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

项目化教学必须有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开设项目化教学示范课、交流课,本学期三位老师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进行授课尝试:胡金鑫老师《装配钳工高级》、姚峰老师的《计算机绘图》、郑丽芬老师《模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并且对全系开展了项目化教学展示课。全体老师通过交流,认为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有较真实的岗位工作的体验,主动性增强,由于能够学以致用,无形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对各自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使实训适应项目化教学的需要,机电系部安排郑丽芬、姚峰、申小君、胡凯波老师等等参加科教城实训指导教师培训,取得了模具加工、车工、数控加工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大大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5 学院牵头联系工厂,安排专业教师顶岗实习

通过学院牵头,机电系部练习,安排我系胡凯波、郑丽芬、徐伟等专业教师去江苏常州容天乐轴承公司实习。几位专业教师分别在数控加工部门、模具车间、机加工部门实习,与部门技术员、工人打成一片,理论联系实际,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高职业院校高职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逐步实施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今后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落实具体的措施,强化质量管理,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进一步加大现有教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邢彦明,刘向前.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探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

[2] 曹海英,冯海燕.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基于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学习[J].学理论,2011(22).

[3] 祁敏霞,刘颖.加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