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神经疾病的症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疾病的症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疾病的症状

第1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76

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高血压, 此疾病发病因素包含心理社会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长时间的压抑、愤怒、紧张、焦虑等情志属于引发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因素, 同时, 此也为此疾病患者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提升, 人们生活质量和方式也有所改变,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造成老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 随之引发各并发症也较多, 较为常见的则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 病程时间长, 需长时间接受治疗, 结果造成怪癖、固执等个性化差异, 逐渐加深怀疑、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1, 2], 治疗疗效受到影响。为此, 本研究将250例患者纳入到讨论中分组研讨, 旨在研讨心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药物降压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 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125例。对照组男70例, 女55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2±14.2)岁, 平均舒张压(82.3±5.8)mm Hg(1 mm Hg=

0.133 kPa), 平均收缩压(153.4±7.2)mm Hg;研究组男68例, 女5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5±14.4)岁, 平均舒张压(83.4±5.5)mm Hg, 平均收缩压(153.2±7.1)mm 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 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药物治疗(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371), 口服50 mg/d。研究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每日给予1次心理干预, 其内容包含:测量患者血压状况, 让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关知识, 了解疾病病程状况(终身性疾病), 但坚持接受治疗, 可较好控制疾病, 协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纠正错误认识, 协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规律作息、低盐饮食、戒酒戒烟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静房间中, 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势, 将注意力集中, 闭目养神, 均匀呼吸, 按双脚、下肢、躯干、上肢、面部等部位, 保持8 s左右, 让患者体会到肌肉紧张感, 再放松15 s, 感受到放松感, 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每次持续30 min。

1. 3 观察指标[3, 4] 患者治疗1个月后, 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状况, 同时需记录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控制状况, 对比讨论所得数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前, 研究组(51.8±10.3)分和对照组(51.6±1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血压比较 对比治疗4周后, 两组动态血压情况, 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分别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 Hg;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2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 眼科;颅脑疾病;检查;误诊

颅脑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大约有10%的患者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眼部体征,其中部分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而是首先出现眼部症状,故先到眼科就诊。本文就对在我院眼科就诊的18例颅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2006年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颅脑疾病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7~77岁,平均50.6岁;病程2天~2年,其中9例病程<10天;13例收入眼科。临床表现:主诉为视物不清者14例,有复视者5例(其中2例为视物不清伴复视),眼红(球结膜下出血)1例,7例伴有头痛。

1.2 眼科检查及诊断 (1)视力:18例中视力正常者3例,视力减退者15例(30眼),其中视力0.6~0.9者10眼,0.1~0.5者8眼,0.02~0.08者5眼,小于0.02者6眼,无光感1眼。(2)眼底:视神经萎缩7例,眼底出血4例,黄斑变性3例,视水肿2例。(3)眼肌:动眼神经不全麻痹3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4)视野:仅7例行视野检查,双眼颞侧偏盲4例,颞侧视野缩小3眼,颞侧暗点2眼,全盲1眼。(5)其他:球结膜下出血1例。(6)眼科诊断:视神经萎缩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球后视神经炎3例,动眼神经不全麻痹3例,外展神经麻痹1例,视神经炎1例,老年性黄斑变性1例。

1.3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8例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3例CT正常,这3例病中,2例行MRI检查(1例拒绝行MRI检查,临床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结果为脑梗死10列,垂体腺瘤6例,颅咽管瘤1例。

2 结果

16例转入(或收入)神经内科或外科治疗,2例自动出院。经治疗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例复视完全消失,1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右眼视力0.1,术后0.9。

转贴于

第3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 艾森克人格测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中图分类号: R57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3-0515-02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病因可寻的临床常见病,在经济、科技、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心理行为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发 挥作用的疾病临床有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 激 综合征)等。在这些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患者所表现的负性情绪,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让专 科医生无不感到棘手,因此越来越多的精神心理卫生专科医生的会诊对诊治胃肠疾病有一定 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7月至2007年3月住院患者,女2 0例,男5例,消化内科患者22例,泌尿外科患者3例,病程均超过6个月。

1.2 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有腹痛、空腹感、呃逆、咽部梗阻感、腹泻或便秘、反酸,部分 有胸闷、肌肉酸痛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面红、多汗、手抖、情绪障碍、情绪低落、生 活 兴趣减退,对自身疾病的过分担心害怕、疑病现象,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24h睡 眠时间小于5h),躯体形式障碍。

1.3 辅助检查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全部经过电子胃肠镜检查,并排除食道、胃、结肠等器质性病变。

1.4 心理测评

“HAMD”(选用24项版本)评分结果[1]:得分超过35分达到重度抑郁状态者15 例,占60%;超过20分达到中度抑郁状态10例,占40%。HAMA评分:总分超过29分达到重度焦 虑 状态21例,占84%;总分超过7分表示肯定有焦虑状态4例,占16%。艾森克人格测评:17个被 测评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个性缺陷,集中表现在偏执、强迫、神经质三项因子分超过60分13例, 占入选人数的52%。

2 讨论

曾经有学者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特点和症状的研究中发现,“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受中 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双重控制,来自胃肠道的刺激通过传入通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 反应,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传出通路影响胃肠道的功能[2]。一般情况下,副交感 神经兴奋 可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道运动功能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其兴奋会引起消化道 括 约肌的收缩。有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可能通过影响脑-肠轴,造成消化功能 的异常,尤其心理应激状态下对肠神经的敏感性增加。心理因素对内脏功能的影响是多样化 的 ,对于不同性格特质的个体所表现的情绪症状各不相同,内向型的患者较多表现为抑郁,外 向型的患者较多表现为焦虑,从以上患者艾森克人格测评结果分析:女性内向型个性患 者多易发抑郁症,男性内向型个性患者易发生焦虑症,但是抑郁和焦虑并存现象也很普遍。 在会诊联络过程中还发现,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依次为家庭人员变故、工作环境变迁、收入减少、退休、人际关系等,这些负性事件所造 成的临床症状突出的表现为咽部阻塞感、呃逆、功能性腹痛等。反过来这些胃肠道 症状继续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还有早期生活环境、父母遗传、长期性的 应激状态都不可避免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机体最终发展为功能性胃 肠病[3]。有调查表明功能性精神心理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 ,精神病 学提倡这两种疾病共同诊断共同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首先是 心理治疗,即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治疗、暗示疗法、放 松疗法等,是十分见效的,其次是心理药物的使用[4]。近几年来抗抑郁药治疗功 能性胃肠病 已得到承认,近半数以上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对心理药物的治疗有反应,本院用5-羟色胺 再 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协助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好转、躯 体症状的改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心理卫生专科在综合医院与临床专科的会 诊联络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其它专科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共病的现象也很普遍。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心理与行为评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问题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9-39.

[3] 姚希贤,李益农,林三仁,等.功能性胃肠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 ,14:20.

第4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张女士日常工作主要是文案。半年前她隐约感觉右手臂麻木伴随疼痛,开始以为是长期在办公室的空调冷风下吹,以至患上了风湿病。她遵医嘱服用了不少中西药调理,但均无明显疗效。张女士网上咨询时,医生建议她检查一下颈椎。手臂麻木为什么要检查颈椎?张女士虽然有点疑惑,但仍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张女士颈椎的第5节向右后偏移,按压该椎两侧,明显有疼痛感。经拍摄颈椎X光片,证明她患的是颈椎病,有神经根受损的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由于颈椎的关节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而造成了骨压迫或刺激,伤及神经或血管,从而使这些神经或血管所支配的筋、肉、皮肤出现痛麻症状。

这种颈椎病以神经症状为主,会在颈神经分布的头部或上肢某部位,出现固定性、顽固性、位置很深的疼痛,患者会感麻痛、刺痛、钝痛、触痛或烧灼般的痛感,或麻木乏力、易倦怠等。

为什么有些患者只是头痛或手臂某处痛,这是因为颈神经有不同分工之故。颈神经的前支是分布到头和上肢,后支分布在颈背。当只有颈神经的前支受损,而后支无损时,颈部就不会有痛感。

风湿病的症状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颈椎病和风湿病都有可能是关节炎引起的,但是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实,风湿病大多有关节病变和症状,可高达70%~80%,约50%仅有疼痛,重则有红、肿、热、痛及功能受损等全面炎症表现,多表现为关节受累,侵及关节大小视病种而有所不同,关节疼痛肿胀发作后往往不遗留后遗症。

颈椎病的症状

第5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因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就诊,确诊为周围神经病

患者,男,26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多年。2008年5月患者逐渐出现双足麻木,来引起重视。几个月后,患者双足麻木症状加重,逐渐出现下肢无力、疼痛等症状,但双手无麻木及感觉异常。2009年4月,患者双下肢的疼痛、无力症状更加明显,发展到拎重物、坡路行走及跑步费力,遂来京就诊。

在北京桌医院神经科检查:颈屈肌力Ⅳ+级,双上肢远、近端肌力均为Ⅳ+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V级。双侧肢体肌张力对称适中,未见肌萎缩。双足痛觉明显减弱。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未引出病理征。睫毛征(+),余颅神经无异常。辅助检查:心肌酶谱检查示:CK 116g U/L,LDH 509 U/L,HBDH 563 U/L,CK-MB 66.9 ng/ml。心电图未见畀常。针极肌电图检查:左胫前肌、左股四头肌、右外展小指肌及右肱二头肌静止时均有自发电位,轻收缩时限、波幅均正常,重收缩均呈干扰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双胫神经、左正中神经、右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电位波幅均正常,双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诱发电位波幅下降66%。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0%,左正中神经、右尺神经、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经患者知情同意后行左腓肠肌和左腓肠神经活检。左腓肠肌肌肉和神经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活动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的病理改变,确诊为周围神经病。

点评 周围神经病是指周围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疾病可影响1支神经(单神经病变)或几支神经(多神经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①感觉障碍:初期常以指(或趾)端烧灼、疼痛、发麻等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等刺激症状为主,逐渐出现感觉减退乃至消失;感觉障碍的分布呈手套或袜套式,少数患者可有深感觉障碍,腓肠肌等处常有压痛。②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久病后可有肌萎缩。③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肢端皮肤发凉、苍白、潮红或轻度发绀,少汗或多汗,皮干、变薄变嫩或粗糙,指(趾)甲失去正常光泽、角化增强等。

周围神经病的诊断除了根据上述临床症状与体征外,确诊依赖于肌电图检查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神经组织活检病理检查。

本例患者以双足麻木的症状发病,逐渐出现双下肢疼痛、无力,体格检查发现下肢肌力轻度减弱,双足感觉异常。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0%,左腓肠肌神经和肌肉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活动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因此,可以确定本例患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

初步确定周围神经病的病因与替比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有关

追问患者病史: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07年发现HBV感染,HBeAg(+),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在当地医院给予保肝降酶治疗,肝功能不见好转。2008年1月复查,ALT 637 U/L,AST 394 U/L,T-Bil16.1 μ mol/L;HBsAg(+),HBeAg(+),抗HBe(-);HBV-DNA 3.12×107拷贝/ml。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甘草酸二铵、胸腺肽、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静滴治疗。2周后复查:ALT 234 U/L,AST 151 U/L,开始给予替比夫定600 mg/日+聚乙二醇干扰素a-2a 180μg联合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双足麻木,到医院复查,ALT 27 U/L,AST 29 U/L,T-Bil12.4μmol/L;HBsAg(+),HBeAg(-),抗HBe(-);HBV-DNA

点评 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复杂,常见于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缺乏症、酒精滥用、HIV感染等,也可因药物治疗引起。在周围神经发病机制中轴索运输系统意义重大。轴索内有纵向成束排列的神经丝和微管,通过横桥连接,从神经元胞体运输神经生长因子和轴索再生所需的多种物质至轴索远端,起营养和代谢作用。轴索对毒物极其敏感,药物中毒可导致轴索性周围神经病。

本例患者除慢性乙型肝炎外,无糖尿病等其他特殊病史,无酒精滥用史,在替比夫定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治疗后逐渐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周围神经病症状;继续治疗,症状加重。干扰素和替比夫定都有引起周围神经病的报道。单用普通干扰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发生率较低,约为0.02%-0.03%;聚乙二醇干扰素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1%-5%。替比夫定单药治疗也有导致周围神经病的报道,但很罕见,约为0.3%。但是,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可使周围神经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至16.7%。因此,考虑本例患者的周围神经病与替比夫定和聚乙二醇干扰素a-2a两药联合治疗有关。

停用替比夫定和干扰素,给予神经营养治疗,周围神经病好转

停用替比夫定和聚乙二醇干扰素a-2a,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辅酶Q10和左旋肉碱治疗,1个月后症状逐渐缓解。2012年5月电话随访,患者除双足底轻度麻木外,无其他不适,下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停药3年来乙型肝炎和周围神经病均未复发,下肢活动基本正常。足部症状完全消失。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HBeAg阴性,HBV-DNA均在可检测值下限。

点评 周围神经病的治疗首先是祛除病因,然后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本例患者在停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随访3年未复发。因此可以确定本例患者的周围神经病为替比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所致。

替比夫定和干扰素单药或联合治疗对周围神经的损害可以为单神经损害,也可以为多神经损害;以感觉神经受损害为主,运动神经损害较少见;影响部位多为四肢远端,也可影响到口腔味觉。

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不仅影响到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也影响到周围神经病的发生时间和预后。替比夫定单药治疗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的发生时间是4~25个月,平均14个月;而与干扰素联合治疗的患者周围神经病的发生时间是2~6个月,平均4.5个月,明显早于替比夫定单药治疗的患者。替比夫定单药治疗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大多症状较轻,停药后绝大多数症状改善或痊愈,而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症状较重,停药后有半数疾病继续,症状无改善。替比夫定和干扰素单药或联合治疗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尽管恢复较慢,但一般预后较好,目前尚无引起死亡的报告。

替比夫定及干扰素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均不明。有学者认为,尽管替比夫定的体外研究中未发现其明显的线粒体毒性,但由于替比夫定可抑制HBV-DNA聚合酶活性,体内胸腺嘧啶长期浓度过高可能干扰细胞线粒体DNA的复制,导致患者的线粒体出现结构改变;而干扰素可以诱导RNA特异性腺苷脱氨基酶,使病毒和细胞RNA的功能发生变化,间接影响人体细胞线粒体基因。两药联合应用使各自潜在的线粒体毒性“叠加”,导致神经毒性增强。

第6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这是一种恶性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患病的人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后天到了手指,连控制眼球转动的微小肌肉也不例外。最终等待他们的是呼吸衰竭。

由于感觉神经并未受到侵犯,因此这种病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及感觉。像人们熟知的一论物理学大师、科学巨匠霍金、美国著名棒球明星Luo Gehrig就是“渐冻人”。该病发病率为4/10万,多发生在40岁以后,目前人类对于此病知之甚少。既查不到任何发病原因,也没有办法治疗,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年。

医学界对致病原因并不十分了解,5%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一部分是环境因素,如重金属中毒、铅中毒;不过90%的病例都是原发性,也就是不明原因。也有人认为造成运动神经萎缩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内的麸胺酸无法代谢,堆积在运动神经元细胞内产生毒性,造成神经细胞的缩萎。

临床表现

按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二型。

以四肢侵犯开始:首先是四肢肌肉某处开始萎缩无力,然后向他处蔓延,最后才产生呼吸衰竭。

以延髓肌肉麻痹开始:在四肢动作良好之时,就出现吞咽、讲话困难的现象,很快地进展成呼吸衰竭。

1.症状开始期:罹病初期,可能手无法握筷,或走路会无缘无故跌倒;有的是由声音沙哑开始, 无任何明显症状。此时需由神经肌肉科医师作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核磁共振等必要检查,以确定诊断。

2.工作困难期:已明显肢体无力,甚至萎缩,生活尚能自理,但在职场上则已出现障碍。此时需要适度休息,以免病情加重。

3.生活困难期:病程进入中期,手或脚,或手脚同时已有严重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可能也无法行走、穿衣、拿筷,且口齿不清。

4.吞咽困难期:进入中末期,四肢几乎完全无力,说话严重障碍,进食时容易呛到,有些需通过胃管喂食,否则易导致吸入性肺炎。

5.呼吸困难期:呼吸肌已受影响,呼吸困难,患者可能卧床,需使用呼吸机,有些患者会住进呼吸治疗中心或选择居家照护,有些则接受安宁团队的服务。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只有针对多种可能致病原因开展综合治疗。多种针对ALS疾病不同方面的治疗组合包括:抗谷氨酸药物、神经保护剂、神经营养因子、对症治疗和干细胞基因治疗等。核准使用于治疗ALS的药物仅有Riluzole(利鲁唑),临床试验已经证实Riluzole可以延长ALS患者达3至6个月的生命,它的作用主要是延缓疾病的恶化,而不是根治ALS。此外,也有试验显示维他命E可以延缓疾病恶化,但是并不会延长病患生命。除了这些药物治疗外,一些物理治疗、水疗及安宁护理对患者都有所帮助。

物理治疗:维持较好的肌力与动作能力,并在身心舒适的状况下,保持日常生活功能的独立,以提升生活质量。如果已有一部份功能丧失了,在尽量保持独立的原则下,在治疗师的专业判断下,也可以考虑利用辅具来代偿和帮忙,例如,走不动了可以用拐杖,甚至轮椅来代步。

第7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 调查合并躯体疾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的概率,分析形成因素。方法 选择80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有躯体疾病和无躯体疾病分成两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填写一份关于性别、年龄、病史、躯体疾病情况以及所服药物情况的调查表格,并对所有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超过50例,发生概率超过62.5%,根据资料显示部分患者患有的躯体疾病已将超出两种,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里面,消化系统疾病的有23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有14例、神经系统疾病的有20、泌尿系统疾病的有8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病史越久的患者患有躯体疾病的概率越大,在长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的刺激下也会产生躯体疾病的可能性(P<0.01),特别针对年龄偏大的患者伤害较大,刺激病患的神经系统,身体机能蜕化。结论 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躯体疾病的概率较高,而且与年龄、性别、病史以及服药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率,为患者减轻痛苦。

[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临床调查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123-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疾病[1],长期折磨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轻者抑郁寡欢,脱离群体,重者则会自杀,长期压抑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而长久堆积,进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越发明显,发病概率也会提升,并诱发多种躯体疾病,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记忆力下降,身体各机能受到损伤,不但给社会带来困扰,更给家里增加了烦恼,带给患者家属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按时去医院进行治疗,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结合科学的治疗方法,避免造成躯体疾病的产生。为了进一步了解精神分裂症并发躯体疾病的相关因素,对80例患者进行系统调查,对调查结果做出具体分析,现报道以下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在15~60岁之间,病史在3个月~40年不等(心理障碍,精神发育不全等疾病予以排除在外),住院时间为最短1周,最长达到20年,将患者分为有躯体疾病和无躯体疾病两组,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龄、病史、身体状态、用药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医院提供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临床调查分析。

1.2方法

对8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用药情况、躯体健康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出常见的躯体疾病以及不同年龄段对发生躯体疾病的影响,资料的收集由专业人员负责,做到对患者相关资料的保密性。

1.3统计学分析

相关资料采用spss 11.2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方法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的80例患者中,超过50例患有躯体疾病,发生比例已经超出62.5%,从性别上看两组发生躯体疾病的概率没有太大差异;从年龄上观察,45岁以上患者患有躯体疾病的概率为81.8%,比例远远高于45岁以下的患者;根据病史时间进行对比,病史高于15年的患者患有躯体疾病的概率为70%,比例远高于15年以下的患者;从无合并症患者来看,病史小于15年的患者发生概率为67.5%,显然高于病史大于15年的患者。不同年纪所发生的概率不同,发生疾病程度也不同,消化系统患有疾病的患者有23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有14例、神经系统疾病的有20例、泌尿系统疾病的有8例,这些并发症时刻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具体情况请看下列表1,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需要按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得不到系统性治疗,很容易并发躯体类疾病,通过对80例患者调查情况看,45岁以上的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人数>45岁以下的患病患者,躯体疾病主要表现在高脂血症以及心电图发现异常等并发症[2],躯体疾病可以遍布在身体各个系统,针对80例患者中患有躯体疾病的病患来讲,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有23例,主要是由于消化不良导致胃溃疡等现象;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有14例,由于不规律的休息,导致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有20例,神经系统疾病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是最容易并发的一种疾病,神经系统遭到破坏,便会导致脑淤血、脑供血不足等病状,老年人还容易痴呆甚至变成植物人;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有8例,相对来讲人数较少,但它所引发的症状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尿路感染、泌尿结石等顽固性病变,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危害病人身心健康。

患者长期接受治疗很少外出活动、内心孤独、饮食不正常以及长期受到抗精神病类药物的刺激,很容易并发躯体疾病,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服用会直接刺激到神经系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对改变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有所改善[3],但长期服用便会导致患者体重不断上升,血液循环不规律、血压急剧升高的现象,因此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状的同时具有很大的副作用,体内钾元素逐渐缺失,引发心肌障碍,以上因素都会导致临床上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躯体疾病。

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发生的几率是很高,它与患者的年龄、病史以及服用的药物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躯体疾病的概率也会变大,病史年头越多越容易引起躯体疾病,年龄增长,身体各部位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加上长期住院缺乏锻炼,很容易患有高血压、心律不齐等疾病,并随着年纪增加而愈来愈严重,导致造血功能下降,大脑供血不足等现象。患者每日所吸收的营养增多,容易导致脂肪堆积,造成肥胖等现象[4],应该适当加强身体锻炼,抑制疾病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在他们的世界里面没有时间观念,整天精神恍惚无法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加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刺激神经系统,进一步加重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的患者在以前的并发症基础上产生新的病情,对于这类患者要减少药物刺激,多从心里面给予支持鼓励,加强户外锻炼,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注意饮食的均衡,随时补充体内所需要的营养,按时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躯体疾病,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治疗。

时刻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避免引起躯体疾病,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做到及时观察病、按时进行检查身体、随时接受治疗,同时提高医院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重视态度,加强医生整体素质,让患者生活在被关爱的环境里面,提高治疗质量,降低病患的痛苦,最大限度的提供给他们生存的空间。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要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存活意识,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长期抑郁下去,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增强患者的自我救助能力。

[

参考文献]

[1] 袁勇贵.共病诊断的意义[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18l-182.

[2] 李春阳.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合并躯体疾病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2):100.

[3] 王坚,叶银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1,2(4):221.

第8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运动障碍疾病。它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黑质区域,此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对人体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随着年龄的增长,合成“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变性或死亡,大脑“多巴胺”的减少不能维持调节运动神经正常工作时,患者就会出现一系列运动障碍的症状。通俗来讲,就是“让你不能动的病”。目前,帕金森病已是常见的中老年中枢神经变性疾病。

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明确。目前,发病原因与老龄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家族中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帕金森病的人群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3倍。此外,接触除草剂与杀虫剂中的人群比其他人群的患病风险高。

帕金森病起病缓慢,主要症状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类。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四大症状。非运动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睡眠紊乱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帕金森病的治疗

对帕金森病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护理等。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而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补充。

药物治疗 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六类:

1.复方左旋多巴制剂。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3.抗胆碱能制剂。4.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5.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6.金刚烷胺。对于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患者不可自行用药和调整用药。

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整饮食,利于药物吸收而达到最佳的疗效。患者的饮食调整如下:

1.患者应食物多样,每天吃300克的蔬菜,1~2个中等大小的水果等。患者应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内用餐,让饮食成为生活享受。

2.患者应经常食用适量的奶类和豆类,限制肉食的摄入,少吃油荤和动物内脏。因为动物蛋白质中一些氨基酸成分会影响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

3.患者应每天喝6至8杯水,摄入充足的水分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有的患者会出现口干、口渴、眼干的症状,可通过饮水改善。

4.患者应服药半小时或一小时后进餐,这样可以避免因食物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心理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中约有40%~55%的人出现抑郁现象,19.8%~67%的人出现焦虑现象,主要表现为易疲劳、主动性降低、兴趣减退、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心理疏导是帕金森病伴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包括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关心和体谅是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安排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工作,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如看书、读报、听广播、绘画、养植花草等。同时病人要多参加社交活动,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当症状较重时,可在心理治疗的同时,结合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

帕金森病的自我判断

1. 动作慢,有时感觉到一侧手臂有一点僵硬、不太灵活,这往往要引起注意。老年人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颈椎问题,如颈椎退变等,往往会误诊为颈椎病,实际上有一部分病人是帕金森病。

2. 出现手臂或身体其他部分震颤。

3. 走路时,发现一侧手臂摆动的幅度比另外一侧摆动的幅度减小,也可能是早期帕金森病的表现。

4. 走路时,常常发现一只脚擦地,另外一只脚正常,这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表现。

5. 发现面部没有表情、不眨眼和双目凝视的情况,或出现情绪低落、不快乐或恐惧的情况,以及在睡眠时出现拳打脚踢、大叫等猛烈的动作的情况,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表现。

6. 出现嗅觉减退或缺失。有研究人员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基本上都会出现嗅觉异常。50%的帕金森病人根本没有嗅觉,35%是重度嗅觉损害。

康复治疗 :地板训练

帕金森病需要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维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康复。在家庭地板上进行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易学方法。在地板上放置一块地毯、一个枕头。

第一步 在开始训练前,应确保你的膝关节可以正常活动。先将受疾病影响较重的一条腿的膝关节置于地板上。

第二步 然后,将另一条腿的膝关节置于地板上。

第三步 双腿的膝关节置于地板后,依次向后移动,使你的上肢撑于地板上,处于爬行姿势。如果感觉你的上肢能支撑体重,就可以继续进行此训练。

第四步 爬行到你准备躺卧的位置,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伸展你的腿和手臂。

第五步 最后,将身体翻转侧卧在地板上,并将头部舒服地倚靠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上,准备再开始锻炼。

由于在上述训练完成时,患者可能会稍感头晕,请缓慢从地板起身。

第9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神经病学和神经免疫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尤其在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宣武医院率先开展了采用OCT技术早期鉴别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的研究。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诊断,鉴别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主要累及CNS白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相关,最终导致CNS髓鞘脱失、少突胶质细胞损伤,部分可有轴突及神经细胞受损。MS诊断多是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提示CNS病变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发性,且需除外其他疾病。随着对MS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新的检查方法的出现,人们对MS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临床工作中,如果能够对MS进行鉴别诊断、去伪存真,无疑能为治疗和干预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具体谈一下哪些疾病容易与MS混淆。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与MS两者同属于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本病与MS在临床、病理、免疫方面有相似之处,但ADEM发病急、病程短,多是单相性疾病。急性期两者不易区别。ADEM好发于儿童,病前多有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起病常较MS更急,迅速达高峰,更凶险,常伴发热、剧烈头痛或神经根放射性痛、脑膜刺激征、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球后视神经炎少见,病程比多发性硬化短,多无缓解复发病史。ADEM是急性脊髓横断性损害,呈对称性炎性脱髓鞘样改变,全身炎症反应明显,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均增高。

脑动脉炎

临床表现也可以出现类似于MS的情况,主要包括肢体瘫痪:可为中枢性偏瘫、单瘫、三瘫、双上肢或双下肢瘫、双侧瘫,伴偏侧肢体麻木、偏盲、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亦可表现为癫痫发作、多动症状、失语等,各种失语症状均可出现,但以运动性失语为多,可伴假性延髓麻痹、颅神经麻痹症状,还可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反应迟钝、呆滞、傻笑、智能减退,定向、计算和记忆力障碍,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可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与MS不同的是:脑动脉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男性稍多,起病可急可缓,症状复杂多变,可有钩端螺旋体病、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病史。脑动脉炎患者的血沉多增快;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梗死灶。

横贯性脊髓病

与早期脊髓型MS有时不易鉴别。本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急性起病,发热,开始时双下肢感觉异常,常伴有背痛、腿痛,病情在24~48小时内达高峰,双下肢瘫痪,尿潴留或失禁。开始时常为软瘫,偶为痉挛性瘫痪,以后很快变为痉挛性瘫痪。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脑脊液淋巴细胞为(50~100)×106/L,蛋白为l~1.2 g/L,病程中无缓解复发,常留有较重的后遗症。而MS起病相对缓慢,病灶较弥散,两侧不对称,缓解复发多见,脑脊液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增高。

热带性痉挛性截瘫(tropic spasmal paraplegia)

亦称嗜T-淋巴细胞性病毒相关性脊髓病(human T-lymphotrophic virus-1 associated myolopathy,HTLV-I associated myolopathy,HAM),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疾病,多在35~40岁发病,女性较多。痉挛性截瘫是其突出临床特点,颇似MS的脊髓型。脑脊液淋巴细胞可增高及OB阳性,VEP、BAEP和SEP异常。放免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检出血清和脑脊液中HTLV-I抗体,以区别于MS。

脊髓压迫症

单纯的脊髓型MS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后索受累。脊髓型MS多见于老年女性,这种情况应仔细排除因肿瘤或颈椎关节病变而致的脊髓压迫症。在病程某段时间出现根性疼痛常是脊髓压迫症的表现,MS则少见。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和因神经根受累引起的严重肌肉萎缩可见于脊椎关节病变而MS很少有以上症状。作为一般规律,在脱髓鞘性脊髓病的早期可见腹壁反射消失,男性出现阳痿和膀胱功能障碍,而颈椎关节增生的病例则在晚期出现上述症状,或者根本不出现。CSF蛋白含量在脊髓压迫症可显著升高。但无其他MS特异性蛋白的异常。最有价值的鉴别方法是MRI和CT检查。

其他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神经白塞氏病、硬皮病等。在CNS白质可有多个病灶。这些疾病的CNS损伤与潜在的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性或针对自身DNA或磷脂的自身抗体水平相平行。多先有或合并有其他系统性损害,但也有脱髓鞘或大脑半球的病损先于其他系统器官受损的例子。5%~10%的MS患者携带抗核或抗双链DNA抗体而没有狼疮或其他系统损害的表现。有人指出MS患者亲属中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比预期率高。红斑狼疮在MRI上的病灶很像硬化斑,视神经和髓鞘都可受累,甚至可反复发作,类似于MS的发作形式,但病理为小血管炎或栓塞而致的小区域梗死性坏死,而非脱髓鞘炎症,个别也可见炎性脱髓鞘性病灶而无血管性改变。目前认为将上述类似MS情况看作红斑狼疮或相关疾病的特异表现。

颅底凹陷症和扁平颅底

这种患者短颈,放射检查可确定诊断。因颅底骨发育畸形以及颅骨孔、桥小脑角、斜坡和其他颅后窝肿瘤等引起的神经综合征也可被误诊为MS。上述情况,一个孤立而部位特别的病灶可引起脑干、小脑、后组颅神经和上颈髓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而易被认为是一播散性病损。如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可以用神经系统某一区域的一个病灶解释,就不应诊断为MS,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