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第1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体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1):117-119.

第2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一、发展水利开发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实则是低碳经济下,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重温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产业方式,是一种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是朝阳产业。说到生态资源,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由水资源还延伸出湿地、灌区、桥梁景观,以及水利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后,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水利旅游也有多重意义,其一,亲水是一种传统。探究人类文明史,人们是逐水而居,依水发展绵延生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写下无数咏水诗篇,他们寄情山水,托水寓义,以山水抒发多种情怀,可以说水利资源旅游自古有之,现在推广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水利。一座大桥、一座大坝的兴建,无不讲述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执政理念、工程施工水平,是一个水利工程发展史,游客的实地观看,可以强烈感受到浩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其三,游憩功能。水是流动的,水是包容的,有水涵养,动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田园风光。人们到了这里,身心得到舒缓,疲惫、焦虑、压力抛之脑后,这些地方既是天然氧吧,也是疗养胜地。其四,带动相关产业。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衍生出休闲、美食体验、冲浪、沙地城堡、踏浪滑沙等多种行业,既可以完善产业链、调整水产业结构,又能增加乡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其五,抓好保护工作。开发水利资源,离不开保护这个词,要高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源区保护、水工程维护,抓好水资源管理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结合防洪、河道疏浚、生态修复、资源整治等工作,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涵养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助力水利旅游经济

数字传媒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及声光电等技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及图形等媒体信息,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变成能管理、可感知和能交互的技术。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微信、微博,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小程序,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一张图片、一个信息,可以吸引几十万的网民围观,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都是广告宣传所急需的。该书指出,数字传媒技术能够为观光客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向游人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人们旅游获取信息和交流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该书作者也提醒水利旅游开发者,要重视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要与视频、动漫、投影、网络及计算机等数字传媒技术结合,通过现代设计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机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数字传媒技术与水利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融合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水利资源与运营中,要利用大众喜爱的自媒体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空间。将一栋栋极具水乡特色的民居场景,清澈的鱼塘边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嬉戏,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到水乡小镇赏花、看果、品果、拍照等图像广而告之,让潜在的目标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美景,激发游客的内生动力。乡村水旅游的愉悦感、满足感、舒适感,身处其中的参与和互动情趣,微分享悠然自得和妙趣横生,使旅游生活更加有趣和生动。当然,数字传媒还能提供加强的模拟功能,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利用三维立体和平面设计等技术设计出水乡旖旎绚丽的世界,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蓝图。总之,可以借鉴数字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出版及信息传递、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及创意设计等领域中的成熟技术和独创手法,为水利资源旅游与开发助力。

三、数字传媒技术在水利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第3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业;新农村;乡村振兴;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所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其以农村地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为载体,可以向游客展示更多的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休闲观光产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农村经济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农村地区不断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尝试将农村地区的环境、文化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规划,以此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旅游产业同质化严重,所形成的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些现存问题,进一步明确和掌握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尤为关键和必要,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章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怎样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1严格秉承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原则

休闲旅游农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始终秉承一些基本的原则,并不断增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严格遵循以下三点原则。(1)生态环境是休闲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必须始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开发前还是在发展过程中,均要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论证,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另外,从哲学角度来说,环境开发与保护既有矛盾,也有联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合理利用当前的生态资源,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去破坏生态资源,而是要始终确保发展可以与自然协调统一。(2)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着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诸多的政策,包括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等,同时严格按照统筹谋划和上下联动的思路,不断扩大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形成一些特色品牌。(3)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遵循层层推动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和层层开展督导的原则。在层层推动落实方面,要始终凸显出休闲旅游农业的特色,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落实政策文件,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可以发挥出优势,促使休闲旅游农业落地生根;在层层落实责任方面,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力度,并形成责任机制,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权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身上,确保日常工作的高效落实;在层层开展督导方面,考虑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因而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年前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年终有考核的督察机制。

2创新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与设计模式

结合现阶段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特点,在创新休闲旅游农业开发模式时,可以优先考虑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开发模式这四种。以“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例,由当地政府负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由旅游公司负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由农村旅游协会专门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事业中,包括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住宿餐饮提供等,由旅行社负责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再以“农户+农户”模式为例来说,有很多农户对外来企业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存在着顾虑,不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或者土地交由企业来打理,相反更信任示范户。基于此,农村地区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尽可能地去树立多个示范户,形成特色发展区和合作关系,将更多的农户集中起来,增强“农户+农户”模式的发展能力。在休闲旅游农业设计模式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发展个体农庄、主题农园、产业庄园和企业庄园。以主题农园为例,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和市民农园,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事业紧紧结合起来,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再以产业庄园为例,在打造现代化的农庄时,可以将生产、销售、交流、教育、旅游和研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化的发展路子[2]。需要注意的是,所形成的产业庄园要充分体现出产业化的特点,同时可以满足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农家乐、特色村寨和民俗村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乡村旅游开发形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智慧化旅游产业理念引申进来,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政策

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依赖于党和国家所出台的政策文件,这也是确保休闲旅游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重点落实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品牌创建五个方面的工作。(1)用地政策: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执行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自办和入股等方式来经营管理休闲旅游农业,尝试将休闲旅游农业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向休闲旅游农业供给更多的林场和水面资源,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财政政策:当地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整合财政资金,将有关于乡村发展的资金倾斜于休闲旅游农业,尝试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的方式来加大财政支撑力度。除此之外,对于融资模式也要不断地去创新,尝试应用PPP模式、“互联网+”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中来。(3)金融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扩大信贷范围,帮助休闲旅游农业主体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要不断增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3]。(4)公共服务:当地政府要考虑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城乡发展的大系统中,打造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立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监管规范。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以此全面提升休闲旅游农业的公共服务质量。(5)品牌创建:通过“点、线、面”的方式来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点”上,要继续推介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要主动去发展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景点线路,并做好沿途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在“面”上,要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特色村镇。

4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园区建设工作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园区的建设工作,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包括观光农业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以其中的农业公园为例,当地政府可以考虑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将农业生产场所、休闲旅游场所与农产品消费场所打造成片,还可以考虑发展一些特色性质的文化活动,比如写作、写生、摄影。再以其中的森林公园为例,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确保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二是确保地形多变、林地开阔;三是拥有奇石、溪流和山谷。将这三点要素紧紧结合起来,打造系统化、生态化的农业复合生态群体[4]。另外,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可以将林、果、渔、菜、花结合起来,打造别致的生态景观,便于人们更好地去休闲、度假、野营和避暑。教育农业园和民俗观光村也是当前休闲旅游农业可以大力发展的形式,尤其是教育农业园属于一种新型的发展形式,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具体来说,教育农业园可以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所打造的农业经营形态既可以陶冶游客的情操,也可以丰富游客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带动休闲旅游农业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法国的教育农场、我国台湾地区的自然生态教室均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民俗观光村这一发展形势非常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情怀,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民俗观光村时,要充分考究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展示更多富有特色的乡土风情,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5结语

新时展背景下,休闲旅游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呈现出更强的生机活力。为进一步落实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工作,始终秉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原则,牢牢依托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鉴于当前阶段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后续要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的探索力度,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去,增强休闲旅游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服务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竹.农业休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4):137-138.

[2]王爱忠.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探索——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4):42,158.

[3]李建云,任国柱,李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J].新农业,2020(9):77-78.

第4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及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70%以上。改革开放之初(1978 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由家庭副业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2004 年,我国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到12174亿元。2009 年,全国肉类总产量 7642万t,禽蛋产量2741万t,奶类产量3518万t。在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畜牧业还可以大量吸纳劳动力,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有1亿多人。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规模化比重不断提高。但畜禽养殖仍然以“分散饲养”为主,千家万户养殖畜禽的生产习惯依然存在,并会在今后相当的时期内存在下去。2009 年,我国生猪散养户数占总养殖场(户)比例为 96.2%;蛋鸡为96.8%;肉鸡为98.1%;奶牛为76.6%;肉牛为96.0%;羊为91.1%。散养户饲养条件差、生物安全水平低,容易发病。在这种背景下,搞好畜禽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的特点,需要大量的兽医人员来承担疾病诊疗、免疫注射等兽医工作。

2乡村兽医及其现状

乡村兽医是指尚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经登记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人员。根据《动物防疫法》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的规定,乡村兽医可在规定的乡镇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并根据其服务内容收取相应的费用;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优先确定乡村兽医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的从业行为属于兽医执业行为,由于我国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刚刚起步,2010年才在全国开始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执业兽医队伍还很弱小:另外,大量的在乡村从事兽医服务的兽医人员还达不到执业兽医资格认证的水平,只能纳入乡村兽医队伍。可以说,在养殖业一线,特别是广大农村从事兽医服务的人员,大部分是乡村兽医。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乡村兽医66万人。但是,乡村兽医队伍的现状令人堪忧。①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据全国各地的报道和内蒙古的调研资料显示,乡村兽医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高,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的很少,一些是祖传兽医或兽医学徒出身。大多数乡村兽医人员未经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中虽然大多数都取得大中专文凭,但全日制学生并不多,函授生所占比例大,村级防疫员也只经过短期培训,大部分仅仅掌握打预防针和医治简单疾病的技术。由于工作艰苦、待遇不高,大批的兽医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养殖业第一线工作。②人员老龄化。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兽医人员因为有编制限制,近年内很难空编进人;农村的许多年轻人也因为乡村兽医工作辛苦,收入不高而不愿意从事学习并从事兽医服务工作,纷纷进城打工,导致人员老化现象严重。③职业道德素养差,服务不规范。乡村兽医的服务水平普遍不高,有些法律观念淡薄,事业心和责任感差。个别人员以销药盈利为目的。甚至出现经营假兽药情况,缺乏兽医应有的良知。④经济收入低,工资无保障。由于乡村兽医的诊疗服务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民,所以诊疗收费很低,还常有赊欠现象,许多乡村兽医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依靠兼任村级防疫员的工作补贴。据调研,不同地区的防疫员补贴标准也差异很大,少的年补贴只有两三千元。目前乡村兽医队伍的现状与防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迫切需要加强乡村兽医队伍的建设。

3乡村兽医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兽医技术人员是畜牧兽医科技推广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畜牧业走进千家万户、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模式还是以家庭养殖为主,户数多,又分散,疫病防治工作难度非常大。由于畜禽患病,使农民和养殖户的畜禽因延误治疗而死亡的情况经常发生。严重影响农民养殖的效益和积极性。对于农村的畜禽疾病防治,目前还主要依靠乡村兽医。所以,乡村兽医是农村畜禽疾病防治的重要力量。

我国目前实施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根据农业部的规定.优先确定乡村兽医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防疫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环,村级防疫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服务于国家强制免疫计划,为负责区域内的畜禽进行强制免疫的疫苗注射,所以乡村兽医还是我国实施的以免疫为主的动物防疫制度的重要实施者。另外,动物防疫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经常处于动态管理之中。村级防疫员是国家动物防疫政策与养殖场(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的防疫工作具体由村防疫员落实到养殖场(户)。乡村兽医在日常的诊疗服务中,密切接触畜禽,他们最可能首先发现疫情。农业部也指出。乡村兽医可以兼任动物疫情的观察报告员,这样就使动物疫情报告系统网络延伸到村,使防疫和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的重心下移,有利于重大动物疫情早发现、早反应、早处置。所以乡村兽医在疫情报告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加强乡村兽医管理的建议

在畜牧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对乡村兽医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管理也要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上来,使乡村兽医人员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提高对乡村兽医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乡村兽医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各项动物防疫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加强乡村队伍建设,可以把动物防疫网络延伸到基层,把动物防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进一步做好乡村兽医登记管理工作。根据农业部的要求,乡村兽医要实行登记管理。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到当地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兽医登记。对符合条件完成登记程序的及时审核颁发乡村兽医证书,加强登记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兽医档案,规范乡村兽医队伍。

(3)加强乡村兽医培训工作。根据当地乡村。兽医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兽医培训,提高乡村兽医业务素质,推进乡村兽医逐步向执业兽医发展,逐步提兽医队伍。逐步提高乡村兽医业务水平,提高动物防疫综合能力。

第5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乡村振兴

1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和推动更加关键,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任务,都急需农业科学技术加油助力。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势所趋。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对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高度重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不断研究,每年都有一大批科研成果问世,但由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广袤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对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一旦广大农民被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武装起来,农业生产将会迸发出极大的效能,农业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也将会大幅提升,这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

2当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单位领导对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安排部署、检查督促和组织保障不到位,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来对待。

2.2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基层还缺乏统一有力的组织实施体系,从县、乡层面看,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体系不健全,或者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且有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只有一两个人,平时日常工作就难以应付,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抓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及推广工作。在村级,更是很少有人去抓这项工作。这使得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组织体系上出现断层,使得广大农民群众无法接受到正常的教育培训。

2.3教育培训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不高。同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属于农业主管部门,为全额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由于受编制员额限制,每年招收的数量极少,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进入教育培训队伍,致使教育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承担起新时期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任。

2.4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有待改进

部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时不注重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注重了解广大农民的所需、所急,培训内容空洞,形式机械枯燥,农民不愿听、不愿学。而农民迫切需要的各种适宜的农业技术却不能及时培训,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教育培训物质保障不到位

有些地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有些虽然纳入财政预算但不能及时足额拨付,有的甚至挪作他用,导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办公设施陈旧,无法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加大领导重视力度

“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领导重视是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决定因素。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认识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和支持力度,配齐配强专门教育培训人员,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要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包括领导责任和具体责任,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融入各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格局。

3.2健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

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担任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分工领导担任副组长,由政治素质高和精通教育培训业务的干部具体负责。要重点加强县、乡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切实把这一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筑牢。要建立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结机制,采取函授辅导、短期培训、现场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水平。要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培训机制,通过网上授课、视频指导、“两微一端”等形式,对农民群众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培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育体系构建,促使教育培训工作紧跟时展的步伐[2]。

3.3加强教育培训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培训队伍对于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舍得拿出精兵强将,配齐配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力量,抽调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岗位,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能干好。要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鼓励支持他们通过自学、函授、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要采取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聘任等形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专家库,协助做好教育培训工作。要健全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以教育培训实绩为主要内容、让教育培训对象评判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要畅通出口,加大教育培训人员交流换岗力度,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活力。

3.4紧贴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要面向农业生产实际、面向农民和市场需求。在开展教育培训时,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研究制定好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做到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符合农民文化水平、符合农业市场需求,避免漫无目的搞培训,确保教育培训起到应有的效果。要组织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人员深入村居田间,对农民群众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培训,切实通过培训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问题,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积极对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通过他们再教育培训其他农民群众。

3.5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物质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要采取大户赞助、有偿服务等形式,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在经费物质保障上向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倾斜,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配齐配强必要的工作设施,特别是各类信息化教育培训设施,确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第6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1.1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的现状表现为,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程度,理论上来讲 ,农村的文化发展从相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些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非常不理想,探索其中的原因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因素。这里谈到的经济因素不仅包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比例,还包括农村经济机制的问题这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经济体制的发展会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我国农村自从开始实行以来,其经济模式从最初了计划经济开始逐渐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但是并不彻底。我国自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随城市经济一道进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 长期如此,农村的文化发展也逐渐落后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1.2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制约因素

农村文化的发展收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农村地区的拥有着具有丰富特色文化资源的,但是实践中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得农村丧失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来促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并且,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对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不均衡,他们没有意识到将资金投入到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这使得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农村文化的不到发展;另外,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有一个重要因素,要向农村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建设,需要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熟悉文化业务、了解文化经济、具有丰富的文化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文化单位缺乏人才的现象更为严重,文化服务业所需的大量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很大,这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3探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方法

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和支持。这种帮助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农村居民的文化思想意识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推行“文化下乡”政策,为农村居民送去相应的文化作品与优秀的文化活动。大力兴办文化产业来振兴与发展农村文化的发展的意识,使文化的发展能够深入到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这让才能够使农村居民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激情和创造力;另外,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要推行文化讲座,举例子让农民们看到和目睹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进如此,还可以让村民们享受到优质的文化生活,更愿意积极的参加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投入。

2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前景

2.1利用旅游文化资源

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点是把农村的文化活动与当地蕴含的旅游文化相统一,这不但有利于农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我国许多的农村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娱乐休闲的很好场所,去农村游玩儿不仅仅是欣赏沿途风景优美的乡村风光,还希望可以走到乡村深处的秀山秀水与田园风光。既然农村的旅游文化丰富,那么,发展农村的丰富旅游资源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人们在旅游去领略风光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正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文化形式。我国的农村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

2.2利用政策优势发展文化建设

国家给予农村的相关政策是农村发展文化建设的一大优势之处。近年来,为了推动农村整体的进步发展,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如大力推行农业知识讲座,为了保证村民们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讲座,许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利用听讲座送礼物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知识讲座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的学习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提神农民的文化素养;还有些地区的政府设立了乡村图书馆,给农民朋友们提供了农闲时的休闲活动,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农民们利用相关的农业知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此可见,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这政策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文化的大步前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3利用区位因素发展文化建设

有些农村地区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发展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国有很多农村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例如,有农村地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东西南北的文化在这里可以得到相互交融,推进文化交流的同时更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还有些地区是沿海的渔村,对外经贸联系较多,这样的经济水平拉动了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区位因素对于发展建设前景自然是相当的广阔。因此凭借区位因素获得文化发展的农村地区可以借助这一优势来大力建设文化。

第7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村度假产品;开发要素;开发模式

1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概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度假现象和产品则出现的更晚,2001年前后,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中老年退休人员到乡村进行短期度假行为,可以视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开端。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也渐次出现。如乡村度假中心、乡村度假庄园、乡村度假公寓、乡村分时度假等。

2乡村度假旅游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正受到热捧和支持。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乡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因为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能够缓解乡村地区的衰落问题,包括乡村居民收入、就业、公共服务、教育、社区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潮(由乡村向城市迁徒);而且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体验,诸如自然的生态环境、原生性乡村文化、淳朴的社区氛围、与世隔绝的谧静体验、远离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提升。在这种意义上,度假旅游乃至乡村旅游被公众和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它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乡村发展的“万能剂”。

在我国,基于政府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乡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乡村度假旅游虽然是新生事物,也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升到了解决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来看,乡村度假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乡村度假旅游者在乡村地域内消费所带来的区域直接经济增长、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接受雇佣而形成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受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乘数效应而形成的区域间接经济拉动。

(2)社会文化发展。包括乡村人口的回流、公共服务的改善与提升、地方居民素质的保持与提升、地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技能的保护和复兴、地方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以及由于社会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3)环境保护与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地方政府和居民将自发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境改善的动力,虽然有时这种动力会给原生乡村环境带来反作用。

然而,乡村度假旅游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们的过分夸大,使得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往往忽视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特性而盲目发展,也会给乡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如加剧乡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乡村原生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等。所以,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要关注乡村度假旅游带来的利益,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不利,从而扬长避短,使得综合效益最优化。

3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类型

3.1国内乡村度假产品类型

虽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

庄园式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乡村特色庄园来开展旅游度假活动,它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邻近风景区或乡村景区,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网络;庄园与乡村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其档次也较高。这种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以北京为常见,如北京密云红酒庄园、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等。

(2)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是指结合分时度假房产来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产品方式,在产权上,旅游者拥有部分产权,在经营上,由开发商或运营商进行经营管理。考虑到房产的特性,这类度假产品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乡村,且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且空间上与周边环境或乡村、设施相融合,其档次为中高档。这种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以海南为常见,如海南天来泉、中南森海湾、海口新世界、博鳌分时度假等。

(3)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建设度假公寓,旅游运营商通过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产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淳朴的偏远乡村,从而在空间上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绝性。其服务设施相对简单,档次偏中低。这种度假产品以杭州地区为常见,如杭州山沟沟、千岛湖家外家、临安天目云溪、红灯笼乡村家园等。

3.2国外乡村度假产品借鉴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由观光农园等其他乡村旅游产品扩展和延伸而来,如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等。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了乡村度假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上。

(3)德国。德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

(4)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

3.3乡村度假产品发展新动向

随着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目前旅游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①新的产品形态。如成都郊县的郫县鹿苑会所,就是一种以“博物馆+住宿”类型的新形态。

②新的组织形式。如海南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是一种以俱乐部制的乡村度假新组织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题。如宁夏玉泉葡萄庄园,突破传统休闲度假主题,以葡萄酒为主题,集生产、研发、旅游、教育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庄园。此类新的度假主题还有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4基于市场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乡村度假旅游市场研究

当前,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乡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以法国为例,1998年,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近几年,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其中1/4是外国游客)国内外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

近年来,我国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长态势。2000~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公民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旅游年递增分别为16.8%、17.7%和19.1%。根据邵祎和程玉申对国外度假旅游双轨现象的研究,及王莹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的乡村度假旅游是以短期度假的市场需求为主,大部分旅游者度假逗留时间小于3晚。

根据国外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经验和国内目前乡村度假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表明,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逐步形成,其开发时机日渐成熟。同时,我国城市数目众多,其中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达到34个,百万以下的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超过200个,这将形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

4.2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

黄远林认为:“乡村度假是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因此,在产品开发上,既要注重一般度假产品的共同要素,如舒适的设施、全面的服务等,更要突出特色要素——“乡村性”。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4.2.1原生的乡村环境

乡村度假旅游有别于其他度假形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乡村性”,具体而言就是原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具有乡村特征的环境是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先决条件。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风情,原生的自然环境,这既是开发乡村度假的旅游背景,也是构建乡村度假活动的主体资源——环境的自然性、原生性和优美度是乡村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乡村性”在于原生性,它包括原生的自然环境和原真的人文环境,是基于未被大规模开发而保持的自然状态。当然,这种原生性乡村环境并非指一切都按原始状态保存下来,如脏、乱、差的乡村环境,都是需要按照旅游环境要求加以整治改善的。

4.2.2舒适的旅游设施

乡村度假旅游设施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不同的乡村度假产品类型具有不同的旅游设施标准,如庄园式的标准相对较高,且设施内容要求全面,公寓式的标准较低,设施内容甚至与乡村社区实行共享。黄燕玲和黄震方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调查显示:舒适性是偏好休闲度假的居民外出度假考虑的重点。不管什么标准、什么档次的乡村度假产品,都必须遵循“舒适性”的原则。

4.2.3周全的旅游服务

如果说原生的乡村环境和舒适的旅游设施构成了乡村度假产品的“硬基础”,那么旅游服务则构成了其“软环境”。考虑到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不同类型和档次,我们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在于“周全”,即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全面的,这个要求也与一般的度假产品相适用。至于有些学者所提到的个性化乡村度假旅游服务,我们认为是基于周全性基础上的提升阶段,对应着中高档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4.2.4多样的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同样构成了“软环境”的一环,这也是使游客滞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乡村环境,而且内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及“特色乡村休闲娱乐”也体现了“乡村性”的特征。乡村度假产品的文化娱乐活动,除了地方特色文娱外,还可以结合一般度假产品的文娱内容,其前提是与乡村环境及“乡村性”相谐调和统一;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资源进行文娱创新,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和滞留乡村度假旅游者。

4.3开发模式

4.3.1“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以独立法人方式全资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在开发和经营上,开发商与村民(或村集体)之间相对独立,村民(或村集体)往往不能在乡村度假开发经营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北京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就是由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旅游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的乡村度假产品。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旅游开发商能够全面控制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既定开发经营目标。其缺点是容易产生产品与周边乡村人文环境的隔离,甚至导致村民对乡村度假区的敌视态度。

4.3.2“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牵头,农户(或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建设,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经营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一般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杭州瑞天公司旗下的千岛湖金竹半岛“家外家”生态养生度假公寓项目。

“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农户(或村集体)参与开发过程,从而直接受益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经营。其缺点是加大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且开发商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经济纠纷。

4.3.3“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和农户(或地方政府)合作入股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建设完成后的度假单位委托旅游运营商经营管理。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海南中南森海湾是由中南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由上海传世经纪公司运营管理的乡村度假项目。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多方资源,通过专业化合作方式形成开发合力。缺点在于层级较多,管理与利益上的纠纷也相应加大。

5结论和展望

基于国外的发展轨迹和国内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曲线,对我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乡村度假旅游大有发展潜力。基于此,我国未来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组织方式和产品主题多样化、复合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95-98.

[2]A.FleischerandA.Pizam,RuraltourisminIsrael.TourismManagement,1997,18(6):367-372.

[3]C.M.HallandJ.Jenkins,Thepolicydimensionsofruraltourismandrecreation.In:R.Butler,C.M.HallandJ.Jenkins,Editors,Tourismandrecreationinruralareas,Wiley,Chichester,1998:19-42.

[4]刁宗广.关于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6):39-42.

[5]RichardSharpley.Ruraltourismandthechallengeoftourismdiversification:thecaseofCyprus.TourismManagement,2002,23(3):233-244.

[6]蔡建雄,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7).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8]DavidJA.Douglas,Therestructuringoflocalgovernmentinruralregions:Aruraldevelopmentperspective[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5,(21):231-246.

[9]邵祎,程玉申.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6,21(3):93-96.

[10]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6,21(6):44-48.

第8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6年前,湖北襄阳的李秀桦、张玉涛和邵爱民3个彼此并不熟悉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他们决定以“捡拾”和传播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为己任,成立了“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之后,他们开始了对襄阳地区古山寨、古民居、古法造纸、老河口木版年画等的探访和记录,几年间,“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也从最初的3个人壮大到几十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城市变迁、保护文化遗产。

像邵爱民等人一样,随着公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当中。记者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了解到,目前还没有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非政府组织(NGO)。但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近年来,由大专院校、企业、个人等发起成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普通公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像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深圳松禾基金会、甘肃兰州大学文化行者等都属于此类非政府性质的民间文保组织。

据了解,我国民间组织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一般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

CHP成立以来发起了很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阿尔羌少数民族文化振兴项目是广受好评的保护项目之一。

释比文化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而阿尔村是羌族释比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羌族人民上千年来的故乡阿尔村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针对这一状况,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美国和瑞士使馆共同赞助下发起了这一项目。他们通过网络公开招募和选拔,成立了一个由民族学、影视学、法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志愿者工作小组。同时,CHP在阿尔村当地也成立了一支由释比、村干部及热心村民等组成的核心志愿者队伍。他们通过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采访长辈、拍照及拍摄村中的礼俗活动等多种方式对阿尔羌文化进行记录,最终,一部旨在保存羌文化的纪录片和书籍《阿尔档案》问世。

2011年7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东棉花胡同的蓬蒿剧场,阿尔记录

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报告会正在这里举行。时任小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云霞,向关心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界人士介绍了阿尔羌少数民族文化振兴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王云霞介绍说,在充分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的困境下,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试图帮助他们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并不回避或反对现代化,旨在建立一种民族尊严,帮助少数民族意识到他们自己文化的价值。

“这本关于羌族文化的书包含了口述的文稿、民歌及节日音乐,为留给后世而记录的。而这部关于少数民族文艺振兴的感人至深的纪录片是此次项目的成果,展示了阿尔村的生活和民俗。”CHP发起人何戍中认为,“我们相信通过这个项目,新一代的羌族文化领导者诞生了。”

除发掘、保护非遗的民间组织之外,在我国也出现了旨在扶持文化遗产保护非政府组织的NGO/NPO。

其中,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是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此类组织。它于2007年8月28日在民政部正式注册登记,是享有海内外募资资格的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社会各界热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代表和主要捐赠人组成的理事会,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唤醒公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责任,配合政府调动民间力量修缮和保护中国文化、历史遗迹,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在大西南的贵州,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规定,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在贵州省民政厅正式登记注册,属非公募民办公益性组织,其宗旨是调动老龄资源与城市资源,援助中国西部省区贵州的教育软硬件、农村公共卫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个领域。

深圳的松禾基金会从筹备之初,就将保护与传承多元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希望通过组建民族童声合唱团,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在小学普及系统、持续的艺术教育,让民族文化之美在孩子身上成为一种本能。

出于对我国文化遗产的热爱,这些民间组织利用各具特色的理念、方式进行着非遗保护的自我实验。NGO可以发挥政府发挥不了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民族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组织既是民众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着官方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武汉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认为,民间文化组织与民间文化原本具有天然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以当地文化组织保护当地的文化,这种地缘优势具有亲和的人际关系,而且由于当地民间文化组织对当地的文化研究优势,置身于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当中,耳濡目染,对本地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自然更为深刻。

针对目前非遗的保护现状,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民间组织从业人士,他们都表示,我国的文化保护NGO还是太少了。

关于怎么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说:“关键在于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归根结底是一种全民的文化建设活动。比如民间的技艺、工艺,假定没有社会对它的支持和需求、没有广大民众的热爱,靠个人绝对不能把这个传承下去。其次才是那些优秀代表者,他们把祖祖辈辈非常宝贵的遗产汇集在一起,并且掌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光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民间组织由于其来自民间又面向民间,因此它们能发挥政府发挥不了的作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红恩指出,“NG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其运作的关键就是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全民参与。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文化遗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按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他认为,民俗活动最根本的一个特点是群众的自发性。对这种自发性的引导和发挥,不但体现非遗保护的人民主体地位,也是非遗保护持续性、有效性的基本主张和举措。 此外,NGO组织中有很大一批专家和学者,他们不仅是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具有丰富的保护、重建和开发经验,而且对这些文化遗产情有独钟,更知道珍惜和爱护这些宝贵财富的重要性。

因此,专家们表示,非遗保护不仅是政府职责,更需发动民间力量、吸引民间资金,形成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因为大量非遗项目存在于民俗活动中,民俗活动是非遗长存长盛的沃土。保护民俗活动,就是发挥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非遗项目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NGO作为文化遗产管理中重要的公益组织,是公众参与最有力的模式,它能够积极参与遗产管理中的法律制定,能够代表公众与政府对话合作,引起 社会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关注,甚至可以代表公众对文化遗产管理中出现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督。

国外民间组织的经验启示

民间组织参与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然趋势,民间组织由于自身的非营利性使其能够在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遗产的非经济价值,从遗产的根本属性人手,更中立、更客观地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起步较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国家。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日本首先启用了“无形文化财”一词,并率先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所谓“活态保护”,指的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有存续的传承人和组织。日本人认为文化财是全体国民共同的财富,对它们的保护和管理应该由全部国民共同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地方居民为中心,并得到专家的协助。日本的文化财产保护社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专家学者为会员的,主要负责的是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为文化遗产管理事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另外一类是文化遗产的所有者和爱好者,他们负责文化遗产的修葺、展示、保护和传承。日本比较有名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有平民白发组织的香川县琴平町的“町并保存会”等。

第9篇: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范文

1 学生水平: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晚

首先,我县学生因为身处苗族聚居之地,我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九的是苗族,从小在自然村中长大,母语是苗语,汉语为第二语言,与其他汉族学生相比,英语已经是他们学习的第三种语言了。尽管教育部要求从“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然而,由于很多乡镇师资、经济、条件落后,投入不足,学生没有英语学习坏境及口语锻炼的生活空间以至于小学毕业,都没有接触基本英语知识,连英语的26个字母和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都不会。特别是我们盘石镇,中国一百个贫困乡镇之一,经济条件、思想意识都很落后的乡镇,全镇小学目前只有镇完小开始开设英语课,远远达不到现用初中英语教材的基本要求。

其次,我镇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障碍,他们欠缺良好的沟通意识与应有的沟通能力,习惯用哑巴的方式学习英语。大多数学生及家长不重视小孩的教育,抱着初中毕业就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分担家庭经济压力的念头;而忽略了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英语学习。

2 师资队伍:山村英语师资力量薄弱

在这几年中,尽管国家提出发展新农村的政策,教育部门也在大力提倡鼓励英语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可是积重难返,在大量缺少英语教师的山村,能从事英语教学和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却屈指可数。特别在乡级初中,还有一部分未受过专业培训的英语代课教师,支撑在山村的教育战线勉强从事英语教学,有的英语教师语音、语调都不专业,甚至于有的还不能正确把单词的重读音节读出来,怎么能让学生学到正确的语音语调。全镇2所中学,6所完小。而专业的英语教师只不过五六个,英语专业教师供不应求,谁愿意留在贫困落后的山村这里的教育呢?

那些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留在贫困山村潜心教育的老师们,虽然艰辛但谁不想培养正真的人才,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呢?但学生基础较差,留守儿童较多,令老师们事倍功半;当前的评估考核虽然一再强调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可是在山村里,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就是教师的本事,这些让英语教师感到举步维艰,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加上山村教学设备、条件的落后,更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城乡教育客观条件的差距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职称评聘条件需要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3 社会坏境:没有锻炼英语的空间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除了课本外,没有其他教辅资料和学习工具供学生学习参考,无法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让他们的受教育的效率相当低下,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得到一点收获;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平时学生都以自己的苗语进行日常交流,生活中很少用到英语,家长不会积极地督促学生很好学习英语,就算有意识想督促孩子学习,可是自身能力的欠缺也让他无能为力,语境的缺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英语羞于启口,从而日益削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坏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未能改变农村落后的教学

人类思想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对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存在天然语音差距的外语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必须借助教学辅助工具,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营造多层次的感官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CD、DCD、VCD远程教育等现代高科技教育技术以进入课堂,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这样的教学坏境下,应用现代教学设备来创设英语情景教学,让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深刻的感官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发师生在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共鸣,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便于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设计出更合适学生学习的课堂规划,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