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师课堂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

第1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精益来源于精益思想和精益实践,精益可以应用在各个行业,从制造业、医学,到创新产业、个人成长等,当然也可以应用于解决教育问题。精益是一套工具、一种管理系统以及一种能够改变教学组织和教育管理的方法。精益是一种方法论,能够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浪费等,使得学校及教师为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精益是一种思路,重新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价值流,重新思考教育教学的价值。精益教育的本质就是应用精益思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消除教学过程中的浪费,抓住教学中的真正价值流,提高教学效率。

精益实践是指从问题开始,进入实践现场,探寻解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通过从问题开始,在进行“问题—假设—方案—验证—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行动,验证问题解决方案。优化生产流程和行动过程,消除浪费和损耗,找到真正的价值流。

本文主要通过精益教育探索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可能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问题、情境、知识点、行动。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问题和情境是相互关联的,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是由一个现实情境铺垫的,现实情境可能是源于生活、工作或学习,也可能问题和情境是联结在一起的,必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场域;另外,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应用某个知识点;当然,一个知识点也可以解决多个问题;站在孩子们学习的视角,要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应该分析问题所处的情境,在行动中应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学习者个体才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这是教学设计中很关键的几个要素。

精益教育实践环

精益教育是针对教学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建立需求假设,设计一个解决方案,行动中验证假设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结论。因此,形成“问题—假设—方案—验证—结论”的教育实践环,如图1所示。

如果我们发现教学活动中的某个问题,如发现团队协作问题,我们可能会引入游戏作为解决方案,在课堂行动中验证这个方案,并得出是否有效的结论。这是精益教育实践环应用于具体教学问题的体现。

精益教育案例——《造纸桥》

我们使用精益教育实践环来设计和实施了《造纸桥》这堂课,详情参见本刊2013年第一期文章《造纸桥——跨行业教学活动的设计体验》。在《造纸桥》这节活动课中,经过四轮教学设计和两轮教学行动,课堂教学实践验证,找到了具体的问题,我们试着做了解决方案,进入课堂尝试解决问题,得到验证的结论。我们的确让孩子们设计出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符合要求的纸桥。为了解决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们建立的假设是: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造一座桥?要做成什么样子?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给孩子设计了《山姆大叔的故事》。由于纸桥制作过程要求产出产品——纸桥,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也就是利用问题引导是否可以最小浪费、最大节约,第一轮教学活动设计,我们采用的是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纸桥,后来,从问题根源出发,我们选择了只需要孩子们制作桥面,不制作桥墩。经过教学验证及孩子们的表现,得出结论:《山姆大叔的故事》解决了孩子们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1.发现问题

精益教育强调解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第一轮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知道怎么来设计桥,到底设计一个怎么样的桥,目标不够明确。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情境,我为什么要造一座纸桥?于是设计了一个真实故事,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在美国的西部有一个大峡谷,山姆大叔住在大峡谷的西面,他每天需要开车一小时到大峡谷东面的采石场去工作。现在,我们要帮他设计制作一座桥,让他只用5分钟就能从他的家开车到采石场。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大峡谷宽25米,而山姆大叔和他的车加起来重量是两吨,那么我们若要帮他设计这座桥,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在这堂课上,请孩子们来做一次桥梁设计师,为山姆大叔设计一座桥,用报纸、胶水和不干胶等来代替造桥的木板、钢材和水泥等材料。桥的要求:跨度不小于25厘米,宽不小于5厘米,承重至少200克。

教师提出制作纸桥的要求,并检验制作的纸桥是否解决山姆大叔的问题,也验证设计的纸桥是否满足需要,详见图2精益教育设计模式。通过切中研究问题,以改善后续教学环节,设计桥梁阶段孩子们急急忙忙动手制作,常常忽略设计图,而在动手制作阶段孩子们没有达成共识,根据自己的感觉造出“空中楼阁”,作品展示阶段,孩子们评价没有评价标准或过于主观等。

2.建立假设

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假设。此教学活动设计中,假设孩子们清楚制作一个怎样的纸桥,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去实现制作一个这样的纸桥,最终,也一定能够设计和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纸桥。

3.制定方案

教学过程是由导入、讲授、探究、制作、展示作品等一个个环节组成,而这样一个教学流程哪些地方是可以优化和改进,哪些步骤是可以不要,哪些步骤是需要加强的?怎么能够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受益?这些是摆在教学设计中最大的问题,也是改进教学价值流中最关键的环节。

以《造纸桥》为例,一开始并不是从问题导入课程,而是从身边的“九眼桥”、“哈尔滨大桥坍塌事故”等来导入这个课。发现这样导入课孩子们不清晰怎么来设计桥,到底设计一个怎么样的桥?我们加强了问题导入环节,教学过程是从探索问题开始,从一个具体的、可测量的问题开始,以这个问题为缩影,开始让孩子们探索设计纸桥、动手制作纸桥和展示纸桥。那么,从一个问题开展的故事,是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又针对教学价值流中的设计环节,做了加强,给孩子们打印了《桥梁设计表》,让孩子们将桥梁设计的草图、修改图及最终图都画在设计表中,强调设计思维,加强引导设计,便于制作和展示时观察。制作环节中,取消制作整个纸桥,而换成只设计桥面,桥墩由老师现场提供。团队重新设计了这堂课的导入环节,重视设计环节,减少制作纸桥的时间。因此,解决了关键问题,消除浪费和损耗,找到真正的教学价值流。

4.行动验证——进入课堂实践场

精益实践强调进入实践场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最初的教学活动设计到教学活动实施,Thoughtworks产品设计师张玳两次进入真实课堂教学场域,去解决老师遇到的问题。

针对小组合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在制作纸桥之前,各组先选出组长、材料管家、时间管家和记录绘图员,组长负责协调好各个同学分工和协作的关系,材料管家负责管理材料及节省材料,时间管家负责提醒大家把握各个阶段的时间,记录绘图员帮助填写设计表。以下是李双君老师的教学体验:

他(张玳)的设计方案中我很认同三方面:首先以一个故事引出了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具体明确的活动目标,这一点很值得借鉴。随后就进入学生对目标要求和材料条件等的分析阶段。其次我赞成张玳提到的“培养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从分析问题入手,而不是盲目地开始设计和动手操作”这一观点。他的教学设计突显出了这一点,且用具体的问题、追问方式达到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目的。另外就是他建议时间也交由学生“时间管家”来控制提醒,材料的合理利用交由“材料管家”来负责调控,我也意识到有必要培养锻炼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同时,考虑到实际的学情、我自己备课的习惯、教学特点等因素,我在张玳设计纲要基础上做了些修改,主要是进一步细化明确了一些具体环节和教师语言。后者主要是为了避免自己在教学语言上若不作相应预设就容易出现“散打”的现象。另外,配合教学设计的改变,上课用的PPT和学生所用桥的设计表都作了相应修改调整。

随后在上周二(11月27日),按照这种新的课程设计,我又在六(2)班执教了《造纸桥》一课。总体感觉学生在分析、设计阶段如我们所愿有了较大进步,有序和有效的思维活动更多了。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我感觉课堂在从学生的制作后期到展示交流之前这段时间不够紧凑高效,否则还可以节约一些时间出来;有的小组合作还不是很默契配合;一些小组的时间管理员和材料管理员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这跟平时缺乏这方面训练有关;师生的时效观念都有待提高……

5.得出结论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发现这堂活动课孩子们的设计图明显优于上一个班,设计图有草图、修改图和最终设计图。其次,孩子们只设计制作了桥面部分,最后搭在老师提供的“桥墩”(代表峡谷两岸)上来测承重性。和之前上课的班相比,作品的结构设计明显优化了,承重性好了很多。采用精益教育实践环我们得出的结论:设计的行动方案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精益教育实践环中,或者得出另一个结论:解决方案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重新设计解决方案,重新验证。也有可能是问题不明确,或假设不正确,也就需要重新寻找问题,再次进行假设,再依据精益教育实践环逐步思考和行动。

第2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作者简介:

张友志(1973-),男,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和区域经济学研究, (E-mail) 。

摘要: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法学、医学和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教学实践之中。文章重点研究了教学案例的选择及撰写、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等工程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有关理论及实践问题。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程管理; 案例教学法; 建构主义;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TU7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22-05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的互动响应过程及结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三者互动的媒介,教学目标是三者互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因此,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包含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三个方面,分别以强调教师积极作用的反省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强调学生知识建构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基于知识类型学的现代知识观为其典型代表[1]。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1870 年哈佛法学院首先倡导案例教学法,1889年案例教学法成为哈佛法学院的教学特色并逐步被其他大学仿效采用,1984年“世界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应用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案例教学法发展日趋成熟[2]。目前,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法律、经济、管理、医学、教育、建筑、机械等学科的专业教育活动[3-7]。

一、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宽广的专业覆盖范围。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一些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专业定位和就业去向的认识不清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有待提高。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认可及符合职业需求的高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案例教学法对于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少数几门主干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8-13],很少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角度系统地研究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法[14]。

一般地,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学案例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等教学过程(图1)。为此,下文准备按照教学过程对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涉及的相关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与撰写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并撰写恰当的教学案例(case materials)。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并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选择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时还必须注意如下一些问题[2]。

第一,教学案例应具有理论内涵。教学案例应当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知识及能力要求相吻合,并有明确的定义、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还应与教学时间、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介等教学条件相适应;因此,不是所有课程和全部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

第二,教学案例应清楚、具有真实性。首先,教学案例内容清楚明确,案例叙述连贯并有整体性,避免过于琐碎的细节描述或含混不恰当的用语;其次,教学案例应满足真实性,教学案例主要来自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案例,但可进行必要的修改加工和理论提炼。

第三,教学案例应规范、可读性强。教学案例主要包括标题、正文文本和附录三部分。正文文本至少包括主要概念及理论、主要事件和情节结构、主要问题及困境等基本要素,附录则应包括教学目标、启发性思考与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教师评论等基本要素。教学案例应难度适当、不超过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不妨碍教学目标和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增加案例可读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第四,教学案例应包括冲突元素。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解决教学案例中预先设置或制造的工程管理实践困境,这种精心设置困境(dilemma)的情景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和协作解决问题。好的教学案例应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

规范的教学案例对于成功实施工程管理案例教学至关重要。案例形式既可以是别人已经撰写的案例材料,如何伯洲编著的《工程建设法规与案例》中编辑了众多的建设法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甚至学生自主开发撰写的案例材料。案例内容可以是工程管理实践中有关工程技术的问题,但以

专业性质而言,工程管理教学案例应当以工程管理过程中有关工程经济、法律和管理的问题为主。案例有时来源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但更多的应来自于真实的工程实践,应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虚构的。教学案例(case materials)不同于例题或举例(example),举例在多数情况下是虚构的,而且举例高度简化,缺乏必要的工程情境,学生难以进行知识迁移。教学案例也不等同于具体的工程案例,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对工程案例进行必要的概念总结和理论提炼后方能用于案例教学,例如:可将罗布革电站建设中有关索赔的事件改写成规范的工程索赔经典教学案例。

三、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模式及方法策略

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冲突。台湾的张民杰对师资培训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的7种实施策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反对在整个学期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课程,多数学生赞成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特点交叉使用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2]。

同样地,在实施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等因素至少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干课程;二是确定主干课程中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三是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模式。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有三种模式[15],可以单独采用,但多数情况下可以交叉综合采用。

其一,教师主导型。通常在教学时数比较紧张、低年级学生教学、课程刚开始或者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时采用,即:教师讲解理论—展示案例情境—教师分析问题—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学生讨论质疑—教师总结评价。

其二,师生互动型。通常在教学时数比较宽裕、高年级学生教学、课程后半段或者教学内容理论难度适度时采用,即:教师布置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启发和指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总结评价。

其三,学生主导型。通常在高年级学生、课程后半段或教学内容理论难度较低时采用,根据教学时数既可安排课堂时间,也可安排业余时间进行,即:教师布置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以个人阅读、团队或学习小组等形式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质疑、点评学生方案—教师总结评价。

工程管理专业涵盖了工程实践中可能的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等问题。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单独或者综合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此方法通常适用于理论难度较大、有比较明显的争议和存在多种解决方案的工程管理案例。分组讨论时教师设置具体的工程管理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明确主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可以在小组内、小组间和全班进行。比如,在施工技术和组织课程中,给定具体的技术参数和施工条件,设计不同的施工方案供学生讨论,对比各施工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定或优化施工方案;又如,可设计几种工程投标策略供学生讨论。

质疑咨询。此方法通常事先设置工程管理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在课余时间提出解决方案,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解决方案,接受教师或其他学生的质疑咨询。比如,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情境自行编制按揭贷款方案,并汇报自己的方案,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质疑咨询。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汇报、质疑、答疑和存疑几个环节,遇到不同的、有争议的甚至错误的方案,不轻易否定而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分析启发。在一门课程或某一章节刚开始、教学内容理论难度较大以及学生还不具备必要的知识积累时,可由教师先进行概念讲解和理论分析,然后根据教学情况设置必要的案例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实训操作。对于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在理论分析、功能介绍和操作示范后,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课程中,教师先讲解演示工程项目网络图的绘制过程,然后由学生上机操作实践。

沙盘推演。工程管理实践中有各种角色,如甲方、乙方、监理,项目经理、采购经理、销售经理,招标人和投标人等等,他们的地位和职能不同,由此决定了同一事件或问题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工程施工索赔案例教学中,让学生扮演甲方、乙方和监理等角色,根据案例情境提出索赔解决方案,并相互讨论质疑,锻炼学生的工作角色意识。又如,在工程建设法规课程中,让学生扮演建设法律关系中的不同当事人相互进行辩论。

教师的态度和作用对案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当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尽可能保持中立,尊重学生及其主体地位;关注和帮助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理解、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甚至错误意见。教师应当认识到案例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循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持续地改进案例教学过程。

四、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可分为教学前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跟踪评价和教学后评价。教学前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状况、课程情况和教学环境等,以便采取正确的案例教学策略和方法;跟踪评价则可实时监控教学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后评价可以完整地了解案例教学的成败,为改进教学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学校教学评估专家组等学校层次的第三方评估外,教学效果评价还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是学生向教师反馈案例学习感受,包括个人在学习小组中的表现;教师评价是教师对案例教学行为的反省和检讨。

案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案例教学对完成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以持续改进案例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评价教学案例的理论性、规范性和复杂性,判断教学案例是否适合学生、课程目标和教学环境要求;(2)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效,如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学习及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个人成长等;(3)评价教师案例教学组织效果,如班级气氛、教学计划与组织、教学方法与策略、讨论的连贯性、教师的作用和态度等。

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反思,因此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首先,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评价案例教学效果,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反馈意见、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座谈会和讨论会、平时作业、课程测验、实验实践环节等。

其次,侧重教学过程的跟踪评价,兼顾教学后评价。工程管理案例教学法在本质上要求教师认真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过程中的表现,加强对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实践等环节的考查,适当降低测验考试所占权重。对部分高校的调查了解发现,多数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非常看重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70%,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出勤合计仅占30%。因此,可采取“三三制”方案,即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课题教学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成绩应低于50%。

最后,评价学生案例学习成效时,既要看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看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贡献,将学生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合计作为总评成绩。

五、结语

文中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及方法策略、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等重要问题。研究表明,选择生动典型的工程管理案例,通过组织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工程训练,借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不是无条件的,成功的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需要建立在若干重要条件和教学实践基础之上。

首先,需要适当压缩课堂理论教学时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大大压缩而“节省”下来的自我学习任务和自主时间将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工程管理实践情境(或困境)中亲历体验和主动学习;因此,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其次,实行“双师型”专业教师体制,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赋予特定的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必要的理论内涵,并对工程案例进行理论加工进而形成规范的教学案例。这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和必要的工程实践背景,因此,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工程一线和工程单位实践实训,鼓励教师取得多种工程师执业资格并到工程单位任职。

再次,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案例资源库,组建案例教学研究室。工程管理案例资源形式多样,既包括工程资料、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规范、工程影像资料、工程管理文档等工程案例,也包括进行了理论加工的各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为提高案例资源库的利用效率,应尽可能实现案例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以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教师间的共享利用。

最后,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实施应当建立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之上。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是还原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实践的本质属性,专业培养和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工程管理实践问题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即培养工程管理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参考文献:

[1] 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 张民杰.案例教学法[M].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6.

[3] 张剑峰.管理类案例教学与案例分析方法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27.

[4] 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50-153.

[5] 陈耀,张亚维.经管类案例教学实施的组织规划[J].江苏高教,2003(1):128-129.

[6] 张玉英,李向东.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19.

[7] 马治国,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6(2):24-27.

[8] 崔武文,韩红霞,王喜燕.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5):51-52.

[9] 刘祖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6):285-287.

[10] 余剑英.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156-158.

[11] 王永生.工程案例教学:让科研走进本科生课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94-96.

[12] 安蓉,王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工程案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33-135.

[13] 何崟,邓晓梅.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与评价探索[J].项目管理技术, 2010(10): 89-92.

[14] 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99-102.

[15]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2):49-51.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n cas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NG You-zhi, GU Hong-ch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P. R. China)

Abstract:

第3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工程热力学;研究生;教学方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研究生教学应追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方向,反映新知识、新成就,采用有益和有效的新经验、新方法、新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举足轻重,而课程的教学方式被认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为学位必修课。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却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程或自己的研究工作当中去,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要求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的新教学方法将与大家共享,以其对研究生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1.精略结合的教学模式

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浓缩课程的精华,采取“细嚼慢咽”与“蜻蜓点水”两种截然不同的讲课模式相结合的策略。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等其他教学方法,采取课堂上的“细嚼慢咽”精讲模式。对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教师则采用“蜻蜓点水”式引导、归纳总结、学生自学等略讲模式。精略结合还体现在对课程中例题的处理上,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涉及热力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淡化具体的求解计算过程。

2.恰如其分的双语教学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概念多、理论性与工程性均较强的课程,且紧随时代不断发展。若采用纯中文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更加容易些,但对他们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了解国际相关知识、及时扑捉行业发展动态是不利的。倘若在课堂上教师完全采用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较大,势必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应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在课件的制作及课堂教学上仅仅对专业名词术语采用英语模式。这样既不会增加课程的难度、不影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对今后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及国际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3.鼓励学生“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与讨论式教学

对于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增强自信,鼓励学生从学会“质疑”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质疑”使教学形式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师生的“群言堂”的转变。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灵活应用启发引导与同学间、师生间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例如,在每一章授课结束后学生可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理解不透彻的内容,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加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也可结合一些社会现象,或针对一些在学科发展中曾令人困扰的问题、热点问题向学生发问,而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堂内外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如对熵及熵变的理解、关于“水变油”事件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等等都可以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课堂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切磋,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欲望,再配以教师的总结与点评,可强化理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势必增加教师教学的动力和压力,鞭策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4.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大部分基本理论内容讲授后,可针对工程中的实际相关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例如,在讲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这一章后,针对实际气体混合物的配制计算问题进行案例教学。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掌握该类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对今后工作中涉及这方面问题打下深刻烙印。又如,在讲述完化学热力学内容后,针对本校专业特点,可针对发动机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强化了运用热力学基本理论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学生在研究生论文中进行理论分析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5.采用“双5教学法”

“双5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起始5分钟教学法”及课堂教学“最后5分钟教学法”。任课教师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开始5分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5分钟内对上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把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转移到本门课程上来,同时注意对相关内容的上下衔接,对本节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涉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课堂精讲教学过程中,课堂最后5分钟也十分关键。在这有限的5分钟内,教师不仅可进行总结、布置讨论题,还可以采用“答题交条”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答题交条”就是教师出一道涉及本节课程内容的比较重要的、或易出错的、或趣味性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姓名与学号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并在离开教室前交到老师手中。“答题交条”意义有三:首先,可充分利用最后的5分钟,强调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或易出错的地方,或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其次,可初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该方式可作为一种点名手段,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答案的正误、出勤都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对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促进作用,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完“焦耳—汤姆孙系数”这节后,若能抽出课堂最后5分钟,可出一道关于“水蒸气绝热节流后的温度变化趋势”问题,以强化生活及工程中水蒸气节流现象的特征。又如,在讲过理想气体性质后可出一道“若一个门窗开着的房间室内空气的压力不变而温度升高了,问室内空气的比热力学能及总热力学能将发生怎样变化”的简答题,以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周围的事物与现象。

二、课外的综合能力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尤为关键。“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换位教学

该换位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结合课程相关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换位教学的汇报材料(如讲稿、ppt)并进行汇报,从而锻炼学生对所研究素材的自学、整理能力及表现能力。

2.写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在课程开始时先布置下去,在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难点、重点及学习心得进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上交。该课程总结表面上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整理,实质上是学生在整理过程中的进一步强化吸收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发现本轮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生根据所研究方向,选定或独创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试验的可行性调研与分析。若试验条件具备、方案可行,则要独立准备及开展实验,并以实验教师的身份对同学进行讲解,最后要写出实验报告或实践总结报告。

三、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近几年逐步在“高等工程热力学”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步建立,使教学评价上完成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课堂基本理论知识的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综合素质考评,占总成绩的50%,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讨论及换位教学情况、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及创新性实验的论证、准备、操作、报告等内容综合评定。

第4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课题式教学方法;TRIZ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41-02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各级学校教育学生的共识,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师和学生等因素组成的整体,其中教学方法是关键,根据授课对象特点及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老师能否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努力调节形成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使学生更多更快的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本科教学教育与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与观念改变阶段,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还不多见。TRIZ理论是基于知识的理论,是系统化的方法,是创新问题解决理论[1,2]。TRIZ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管理中,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也可使教学双方受益。如何使我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肯动脑又能动手,既不缺乏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八一农垦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以引进TRIZ理论为契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例如在食品营养学和食品添加剂授课过程中采用了课题式研究与TRIZ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题式教学法的优势及应用

课题式教学方法是一项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课题设计目标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由教师根据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创设一系列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型题目,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式教学方法核心内容和宗旨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老师课堂授课来获得知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师生互动,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定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体现出课题式研究的创造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从属性地进行学习,而是利用各种学习手段主动地、创造性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师生共同处于互动学习当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总之,课题式研究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师在创新中的方式、方法的探究。

二、TRIZ理论的来源及精髓

TRIZ理论由前苏联科学家、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4],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有效的创新方法。TRIZ理论包含着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TRIZ理论的核心是技术进化原理。在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将待设计的产品表达成为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中的工具,如发明原理、标准解等,求出该TRIZ问题的普适解或称模拟解,最后设计者再把该解转化为该领域的解或特解[5]。

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TRIZ理论为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主体如接受课堂教育的学生设计了一种有利于创新的重要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学习、熟悉、领悟并应用这种方法将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运用相关的科学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高校创新教育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作为理论指导,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6]。

三、课题式研究和TRIZ理论相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TRIZ理论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而课题式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意识方法创新,以及双方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TRIZ理论能在课题式研究进行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和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来说,我们进行了以下形式的教学研究方法探讨。

(一)应用TRIZ理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思维创新活动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课题式教学方法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目的设立一系列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要求创设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才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4]。TRIZ理论包括的原理有很多种,其中利用TRIZ创新原理中的分割原理,可考虑将一个物体分割成几个独立部分,或使物体成为容易组装和拆卸的形式,或是增加物体的可分割程度。解法:将沙发、组合柜视为一个整体,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考虑将这一整体制作成可以组装的拆卸式结构,如靠背、坐垫、扶手、支架等可自由组装起来。分割理论也可应用到教学中,例如把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进行求解,获得需要的答案。在课堂上笔者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非食品添加剂又是引发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最主要的祸首,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这个大问题拆分成各个小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有同学把这个问题分解成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食品的制作、真假食品添加剂的鉴定、食品销售等待解决的小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TRIZ理论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TRIZ原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并进行相关案例拓展,同时让学生参与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们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也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给出一个题目,首先通过问题分析和定义把这些实际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问题通解。学生针对该题目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研究求解,给出结果。再如评分式教学法,即教师及学生代表充当评委角色,首先给出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如何更好地将膳食指南应用于百姓的日常饮食?”然后针对学生给出的多个解决方案进行评分,选出最优方案。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TRIZ理论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最终要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能否培养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而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在面对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时心态不够积极,不会主动想到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而是消极对抗与逃避。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以及主动将书本理论应用于实践成为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TRIZ理论创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创新工具,成为解决技术难题的有效手段。但是创新的前提仍然是建立在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应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以TRIZ理论应用为主线,构建关注学生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体系。例如,在学习食品营养学中膳食调查这部分内容时,针对调查的目的及调查人群,如何设计合理的调查表成为教学难题及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实践性很强。有些同学盲目的依从于他人设计的调查表,照搬照抄,很难设计出满意的调查表。如果应用TRIZ理论原理,先依据调查目的,把要调查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调查表,再经过调查和实践解决好每一个小调查表要调查到的信息,最后汇总成完整合理的膳食调查表。通过这样的思考与设计,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语

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新的理论和知识的融入将对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思维及方法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TRIZ理论不仅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创新的兴趣与信心,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TRIZ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课题式教学是众多教学方法中最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之一。TRIZ理论在课题式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课题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课题式研究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行TRIZ理论与创新技术,并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对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TAN R.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a Fast Clasping Mech-nism Based on Function Means Tree and TRIZ[EB/OL].TRIZ Journal,

Oct,2000,http://.

[2]杨廷双.TRIZ理论入门导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赵新军.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顾林.TRIZ理论在技术预测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6,19(3):18-19.

第5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 1岩体力学; 2顶岗实习; 3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TU452-4

1、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本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安排本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基础后专业,在技能培养方面,将理论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力争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岩体力学》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受力条件(例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下岩体应力、应变、破坏、稳定及加固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岩土、地质、环境、水工、能源、土木、水利、冶金、交通、矿业工程等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2〕。《岩体力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程实用价值。

2 、《岩体力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很盲目,定位不准确甚至错位;这样的认识导致教师备课、讲课、学生听课等等环节都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层面,即专业、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历证书阶段,没有更加进一步的把职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证书对接起来。

(2)理论内容偏重轻视了实践环节,本门课程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合理的体系,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对于我们高职高专,已经显得理论的比例过于繁重,实践明显不足,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大批出现的高分低能学生,课堂和生产严重脱节。所以在传统的研究型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应做比较彻底的改革。

(3)教材适应性较差,传统的研究型教学使一批又一批的教材偏于理论,轻于实践,学生学习难度大,乏味,因而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一套理论难度适中、够用,实践比例偏大的教材、学材和与之配套的影像资料等。

(4)教学经费的严重不足,由于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一个教师、一根粉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形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极低。

(5)生产实践教师的缺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有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从校门又走入校门,从理论中来又到理论中去了,更有甚者教材中的部分验,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照本宣科,讲起来乏味,听起来不知所以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6)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岩体力学课程涉及多个相关学科领域,其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杂、试验项目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课程较难。所以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特点,并更好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对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理清概念、明确试验原理及数理统计方法;难点是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原理能够分析不同工程岩体在不同的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

解决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上遵循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岩体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上较难理,但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解精讲重点、恰当复习、图文并茂、穿插一些案例结合理论,利用学生求知、求趣、求新的心理引导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

《岩体力学》本身的特点和传统的粉笔+黑板书写速度慢,单一,呆板,信息量小的缺点,课堂教学适当结合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多、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的优点,提高授课效率,调节学生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准备多样的大量的图片、影像素材,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近期的工程现场视频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资料,从而使学生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大量运用启发式:岩体力学课程中很多都是有大量的统计得出来的,亦多为经验公式,均有使用条件,在教学中强调经验公式地方性、条件限制性致使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时,不能照抄照搬一定结合生产实际,再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去修改完善经验公式,学生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真正多起来,ppt、录像、动画、网络视频等等。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学院教学改革以来,大力加强教材的建设,提倡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编写一些实用性强,灵活方便的学材,教学效果比较好。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比较长,所以大多数落后于新的科技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新科技新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学材的编写,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能够与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术进步同步,效果显著。

(4)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配套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希望学会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扭转“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力支撑。

教育部副部长鲁晰指出:中长期来看,产业加速转型和高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匮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率先技能化。招聘教师要求参加过生产、或让现有的教师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并把这个工作量化,即要求教师必须每年参加一定量的生产才可以授课。

(5)《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的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

A、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一个案例入手,例如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和治理L江的一项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区内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其中秭归县千将坪滑坡比较典型〔3〕,以此为契机,布置任务,同学们查阅资料,用岩体力学观点去分析滑坡的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课堂可以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边坡稳定分析的要素,内容充实、方法灵活,自然会有显著的效果的。

B、课堂实验环节要严格执行岩土试验的操作规程,《岩体力学》课程课内试验共有5―8个试验,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标准中要求的每个试验的操作;并组织一年一度的岩土试验竞赛;组织力量强大教师团队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岩体力学实验指导书》该指导书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几个试验从原理、实验设备和操作步骤都有具体、详细的讲解,规定了规范的实验报告格式,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C、现场参观和理论知识结合,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的飞跃。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个施工现场:边坡、洞室、岩体地基,让学生认识这几种工程岩体的地质、 地貌、应力等问题。参观后要求学生编写参观体会和简单的报告。

D、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实习质量我们需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完成学习期间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使学生工作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岩体力学》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此次《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改革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先进,实践教学能够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达到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岩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岳晓光.《岩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年第07期(76)

第6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高等院校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在学校的系统学习且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全日制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普遍,普通高校对此却没有特别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职场新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衔接时间对于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尝试性地探讨普通高校如何推行“双证书”制度,用以补充和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希望能够进行推广,探索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商科人才的定位上差别不明显,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设计上大体相同。各校表述不同,但大致内容雷同,基本都涵盖了“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等等。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上述的内容,基本包括通识教育类、学科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和专业方向或模块类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在符合专业教指委要求的同时也添加了实践类的课程,但学生普遍感觉,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到工作单位后却力不从心,究其原因,这与实践类课程偏少和学习不连贯有关。有些学生为了弥补此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培训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事实证明,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充实忙碌,毕业后就业机会较好。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将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实务类课程的学习贯彻始终,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与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育考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一致,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更加符合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

这样,既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要有别于高职院校的双证教育,积极培养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上述理念的具体体现。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必须着手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校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也不应该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简单交集,更不应该照搬高职院校的做法,而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高端职业资格的培养。普通高校的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已大量设置了与本专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但因为没有明确指明适应哪类考证,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参加考证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校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也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在修订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通过比较筛选,选定了既可作为补充学习又被广泛认可的资格类考试课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销员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国家理财规划师、BEC剑桥商务英语、报关员资格国际商务英语等考试。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上既可以安排在学期进行中,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的安排职业技能培训,既改变了过去某些实践环节的专业课实习名义上是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但实质上因为人多分散而很难管理,况且实习的情况也很难评价,甚至有个别同学没有参加实习。现在将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融入其中,按其考证要求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结束后参加考试,考试通过者不仅能获得两个学分,而且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建立了“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积极培育和营造考证氛围

虽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考证意识开始被唤醒,但却由于缺乏相关的指导,盲目考取的证书要么是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证书,要么就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奔波到校外参加培训。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的需求,学院可以有组织的与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内训合作,签署协议,构建和运作人才培训平台。为配合双证书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好的氛围,制订相关的培育“双证书”人才的实施方案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筛选适合的项目,也是指导学生避免盲目考评的指导手册的作用。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现至关重要。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学科中的理论教学与专业中的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该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施,离不开双师型师资。因此,将通过下述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积极鼓励和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培训,要求教师获得培训资格。鼓励相关的教师参加培训和考试,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

具体做法:根据专业学科相关内容,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并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要求在不同的岗位培训,由企业负责人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实际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鉴定。鉴定结果将会成为“双师型”教师聘任的主要依据。“双证书”的聘任方法及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在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生产和技术培训等环节的工作中增加了进修的机会,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师、外贸企业人员、政府部门人员、培训机构人员长期担任本专业群兼职教师。本专业长期与兼职教师保持联系、交流与沟通,通过给本专业教师与学生作讲座、座谈等形式,使专业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五、创新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许多职业资格的授课内容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求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而且要求授课的方式也与国际接轨,即其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互动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此,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气氛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各学科的思想方法,实现学生潜力的最大开发。在课堂中先创设问题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再激发探究欲望内容为核心,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推理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后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后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能力。

六、改造和新建实验实训基地

“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因此,本着“以教学为主、以产促学”的原则,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基地建设:

1.引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只有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型复合人才,学校教育才能长治久兴。作为地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市发改委、外经贸委、经委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专业建设中,加强与这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络与沟通,正确解读相关经济政策,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2.联合涉外企业打造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主要考虑与大中型企业合作,探索校企双赢合作机制。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实习前,公司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争取学生带薪上岗,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专业组派出指导教师针对岗位实际和实习课题,及时发现面对的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集体研讨、专家点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邀请一些合作单位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把部分业务操作流程直接搬入校园,方便学生观摩和参加企业实际操作。

3.激发学生热情,鼓励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在高校挑选人才的唯一关注对象。与现如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成为他们更注重的考察内容。可以预见,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急需创新型的人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因此,科研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判断标准,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大学培养大学生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电子商务、ERP沙盘模拟等。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学习,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将结合。

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样,在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以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可以根据每年的学科竞赛选拔该学科的专业优秀知道教师担任组长,制定详细的辅导方案和选拔方案,在不同年级中进行选拔,筛选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学科竞赛后,由专业教师及时总结,无论选手获奖与否都分析其成败的关键,用以积累参赛经验。这些总结对学科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有条件时举办一系列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有助于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芳奎.试论“双证书”制度的教学体现[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4.

[2]丁立明,张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0):15-16.

第7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双场合一;师生互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201 -02

一、现代中职教育中有效互动的必要性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我们中职学生大多基础比较薄弱,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一技之长,必须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发展新的能力。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曾有过失败的经历,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所以我们应该先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结合微课视频、操作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我们中职专业教师应该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符合电工电子学科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做出及时的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在每一次反馈调整过程中,我们都在逐渐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双场合一”互动模式,优化教学课程。

(一)优化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熟练的装配工人、焊接工人、品质检测技术工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也便于学生更快胜任工作岗位,“双场合一”教学将职业环境、岗位情境等要素融入学场,通过与企业师傅的直接互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习惯、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与职业情境相互作用,掌握真本事和真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

“双场合一”教学过程中,系统提炼职场典型要素,以企业产品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企业监控方式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将中职学生的学习置于企业生产的情境之中,寓“情”于“境”,以“情”导“思”,以“思”促“行”,使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实现学场与职场的有效关联;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加强这些学习要素迁移的引导,使之能够作用到学生今后的职场工作之中,促进其终身发展。例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级放大电路部分,采用“双场合一”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以制作典型产品电子助听器为主线,课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实现互动,布置预习任务,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导入部分,请学生代表上台体验并分享助听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实施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师生现场互动,还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实现网络互动,避免学生因害羞导致问题的积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任务完成后,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借助了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帮助学生明确当下企业的要求。

(三)优化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目标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再结合教材分析、授课班级的学情分析确定的。“双场合一”课堂教学要求围绕生产,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着眼发展,以突出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融合,优化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学习任务,乐于学习专业知识,完成技能训练。

(四)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用是优化电工电子教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教师比较关注课程前后的系统性,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比较忽视,结果导致学生听不懂,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双场合一”教学围绕典型产品展开,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只是接受能力,对书本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更加注重知识点应用方面的引导,使教学内容简洁明了,也帮助学生将来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例如制作电子助听器教学中,由于工作原理相对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加上在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样化的问题,学生准确分析并排除故障有一定难度,所以将教学难点确定为调试电子助听器和探究工作原理,在调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组的故障现象,并分享到班级QQ群,教师整合全班的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工厂里电子助听器常见故障维修图标,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在探究原理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利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优化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打破传统“一言堂”教学,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典型产品创设了生产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关联度。利用任务驱动法,将所学知识融入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适应企业以生产任务为主线的管理形式。问题导向法,将任务分解为一个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既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缩短差距,又给予学的好的同学提升的空间。此外,还有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归纳法等,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例如在制作电子助听器教学中,就利用了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协作互助、翻转课堂、学做合一等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优化教学手段

“双场合一”的教学资源建设基于目前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分线上和线下两种资源,包括学生工作页、学习知识包、微课和SPOC学习平台等。这些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为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工作任务设计生产方案,通过师生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双场合一”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

电工电子学科专业性较强,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是重要的互动方式,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教师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该找准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问题。

(二)教学规律需严格遵循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费尽心思。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来丰富课堂。但不能只顾学生的喜好,一味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专业课教学缺乏严谨性。更不能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放羊式”教学,对学生不闻不问,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同时做出正确引导,适时检测,循序渐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保障企业师傅与学生合适的接触时间

由于企业师傅在工厂里有相应的生产任务,不会一直在学校,所以企业师傅应该适应现代学生使用的网络交流方式,例如QQ、微信等,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应给予重视

一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应该分析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8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字:高中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法也随之改革。信息窗代替了罗列的各种条件和问题,由教师讲解课本出示问题变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那如何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老师总是抱怨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并没有仔细的研究教材;没有认真的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引导的方法或引导的问题不适合于学生。教师应在上课前认真的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设计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环节。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归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就成了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一个真正的合作型小组有着相同的目标,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便会产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不但提高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时,出示140÷26,让学生自己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有的学生是把26看成是30来试商,有的是看成20,也有的看成25来试商,然后就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哪种更简单一些,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平等参与,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鼓励学生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观点偏离教学思路或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不符就简单粗暴的抹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一束鲜花28元,买5束送2束,一次买5束,每束便宜多少元?出示题后,让学生思考并试做,学生们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教师马上进行表扬及让他讲解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出了多种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多种方法解题时,不要马上给予否定,应让他们先讲讲方法,看方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解题和灵活的思维。

四、教师要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使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烙饼问题》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家长烙烙饼吗?孩子们很惊讶:怎么上数学课老师说起了烙烙饼了呢?我接着说:把我们课前准备的圆片当作烙饼,我们来看看到底在烙饼中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们很兴奋,都投入到了新课中去。本节课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

第9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精讲精练 学习方法 错例分析 思维发展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几年,笔者经历了多次教学改革,但无论怎样改革,其宗旨就是提高课堂实效,真正向40分钟要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各得其所、学有所用……让课堂教学生动和深刻起来,充满理性和灵动。

一、精心预设,做“用心”教师

预设是成功的准备,课堂预设是有效课堂的第一步,课前教师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才有可能高效。否则,偶尔的高效也是一时的精彩,是没有根基和发展的瞬间。新课程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和成效,教学预设要更多注重课堂生成和学生发展实际因素,特别是师生互动方面,必须最大限度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和解决方案,这是教师对课堂实际随时机智、灵活采用的即时预设。

二、提高课堂实效,做“智慧”教师

(一)灵活处理教材,准确把握重点

对教材的灵活应用,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文化底蕴和灵活多变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一节好课并不都要求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只需抓主干,抓重点即可。这就要求教师“通识”教材,科学并有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即结合本地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再创造,以服务于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教给学习方法,注重提炼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也就可以独立进行学习。如算法多样化教学,教师要相信学生,既然他们能想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那他们一定能比较出各种方法的异同优劣,在课堂上我常常不急于“统一”优化,而是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能更好地提炼、优化学习方法,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

(三)精讲精练,促使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只有短短40分钟,时间十分有限,人人都会的问题,可一带而过。而对比较难的问题,教师讲解则要精炼,切记不能重复机械练习,让优生学得无味,差生模仿记忆。具体做法: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思考去寻找、发现数学,即真正做到“关键时”引导而不代替,帮助而不强迫,促使学生思维发展。

(四)精心设计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灵活应用知识间的结构,科学地设计典型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题的分析、判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对学生搞“疲劳战术”,练习题也不能贪多求快,而应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释放能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错例分析,做到对症下药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应该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错因分析,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充分运用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抓住问题的实质,科学地解决问题,让错题变“废”为“宝”,让学生正确对待错误,从错误中获取知识,明确努力的方向,得到最大的发展。

(六)多媒体运用要适时、适度

现代教学手段固然很好,但不是多多益善,更不能泛滥应用。在教学中要让其出现在“必需之处”,要把握好运用的频率和实效,以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如有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就没有必要再播放,有的内容理解比较困难,那就不妨让其“循环播放”,帮助学生理解。总而言之,多媒体应用要尊重课堂实际,让其发挥独特的优势,切忌过度的应用,这会造成对学生的干扰,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善于总结、反思,做“成长”教师

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次认识,并由此产生自律和策略的调整,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他的成长会最快,因为反思可以优化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懂得在教学上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