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理解企业内部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我国内控评价规范;问题;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2
要探讨内部控制评价,首先要明确其定义。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现存问题
1.评价主体尚不明确
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实施的,呈现只重视外部评价主体,忽视内部评价主体的局面。但是,从实践来看,仅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不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
2.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1)内部控制标准的内容有待充实。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两大部分。从形式上看,虽然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内部控制框架的实质性趋同,但是缺少像美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这样的内容,使得我国内部控制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待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评价指引虽然也规定了其适用范围,但我国存在众多的小企业,在小企业中由于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因而完善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样非常重要。
(3)内部控制规范立法层次较低。纵观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轨迹,除了《会计法》第27条作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四点规定外,迄今还没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涉及内部控制的法律,都是部门的规章,容易使其流于形式。
3.评价依据缺乏统一性
我国自进入2006年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相关部门积极从事内部控制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工作。但是法规的执行范围相互交叉,法规的内容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同一个公司可能同时适用不只一个内部控制规范,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可能给公司造成困扰,在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缺乏统一的评价依据。
4.评价工具不够完善
总体来说,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关注的范围片面。现有的内部控制评价延续了以往结果导向的习惯,大都集中在对内部控制实施结果的评价上,缺乏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关注。
(2)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内部控制评估和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穿行测试法、抽样法、实地查验发、重新执行法以及专题讨论法。
这些评价方法都属于定性的评价方法,过于主观,随意性大、不确定性也大,而且也不容易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因此,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量化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评价报告中的内部控制缺陷在实务中无法恰当区分。《评价指引》指出,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核实的证据,确认内部控制缺陷,出具评价结论,编制评价报告,报送管理层和董事会审阅。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其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上内容虽然对后两者分别进行了定义,但是没有具体规定何种程度范围内属于重大缺陷,何种范围内属于重要缺陷,因此,在实务中依然无法恰当区分两者。
(4)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强。首先,在《评价指引》中,规定了评估及测试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含义管理人员容易理解,但是如何把这些正确高效地运用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获取需要的评价证据,还需要实施细则进行指导;其次,如何根据内部控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来系统地确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如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以及检查的频次、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等还缺乏实指引;最后,获取证据后如何进行归纳、整理,如何系统的进行列示,这就需要制定一些通用的、专门的评价工作底稿,供企业采用,这样也利于对缺乏评价经验的企业进行评价工作的指引,引导他们应该从哪些问题出发。
5.评价成本过高
美国颁布《萨班斯法》后,社会各界对其具体执行存在很多争议,其中以执行成本为甚。该条款的执行成本远远超过公司的预计,从而使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成本在执行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成本过高,导致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总成本超出其所避免的潜在风险损失与形成的控制效果之和,则这一内部控制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
从以上的论述得知,我国尚未可操作性的评估指南,从而大大提高自我评估的成本,限制了管理层自我评估的积极性。
6.披露不充分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评价结果如何,内部控制评价能否最终发挥其作用,需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促使内部控制的改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要求越来越高。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尚没有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也没有统一的披露格式和要求,导致自愿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比例较低,即使披露了,也是简单的几句话。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缺陷,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要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因此,以下就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二、改进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1)充实内部控制标准的内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供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原则性的标准框架,还需要转化为可供操作的具体规则,可以出台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南,作为基本规范的讲解,并对企业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指引进行说明。
(2)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立法。我国需要借鉴《萨班斯法案》对内部控制立法。通过立法,可以从法律高度规定企业适用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解决内部控制法规“群雄并立”的局面,从而使内部控制的评价依据统一起来,减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依据不统一的困扰。
(3)解决中小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问题。我国可以参照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的做法,对小企业如何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使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指导。
2.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过程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环节和活动构成。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几个环节,然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达到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评价的效果。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我们应该将内部控制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比性。目前我国学者已提出了好多内部控制评价量化评价模型,比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这些量化模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环境,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应该继续改进和完善这些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争取尽早建立一个适用范围广、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性和综合性集于一身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有力的工具。
4.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我们可以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操作实施细则,对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如何使用、在实务中如何恰当区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如何根据内部控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来系统地确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如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以及检查的频次、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同时,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常用的表格,将获取的证据进行归纳、整理以及系统地进行列示。
5.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分析
美国的风险基础评价法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充分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我们应该参考风险基础评价法“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同时将经济性纳入评价标准,在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使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起来。企业的本质在于盈利,无论是控制哪一类的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都是利用受约束的资源为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奠定基础或直接服务于价值创造。事实上,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控制关键点识别和控制流程设计都是权衡成本与效益后的理性选择。
6.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宣传、培训
内部控制评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鉴证能够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得以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行动和自身的投资风险做出判断,也有助于企业其他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和树立投资者信心的功能方面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及其评价指引的培训,使他们不仅从理论上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能将理论贯彻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内部控制评价是考察内部控制是否提供了合理的保证及合理保证的程度。《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周行健等,1995)认为,评价是指对价值高低、作用大小进行评判,也指评价的结论、结果,多用于人物、是非、功过、作用、作品、品德、行为等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从系统本身看,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持续改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信息反馈渠道,其可以对所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与政策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合理判断,能够进一步认清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由此对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其作用、防止和纠正管理缺陷的功能进行风险评价,进而针对内部控制评估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提出优化内部控制-的建议。
(二)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是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趋势,由于该趋势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效起着长期的制约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发现内部控制不合理的地方,且为了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效,企业有动力提高自我控制。二是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可督促和帮助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内部控制评价可使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各级人员提高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也使企业整体在实现目标时具备更有利的条件。四是通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使企业内的相关人员更好地认识风险的本质、风险是如何确认和评估以及企业应对不可预料的风险准备的程度,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实现企业目标。
(三)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每个企业都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了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从而依据风险的大小优化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而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四)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程度,即确定审计的审查方法、抽点及审计范围等。此外,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保证审计测试的质量,在审计测试中,无论是符合性测试还是实质性测试都存在抽样误差,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则抽出样本的代表性就强,审计结论风险就小;反之,则抽样测试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可能会有较大的风险。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评价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必须明确以下问题:内部控制由谁进行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内容有哪些;如何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客观地了解内部控制的真实状况。解决上述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把握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准确定位。笔者拟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等相关征求意见稿的分析,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进而对内部控制评价准确定位。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征求意见稿的内部控制评价
2008年6月28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拉制鉴证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也同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正式规范和征求意见稿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评价主体的界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之一就是企业本身。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应根据内部控制主体分层次设定。出于成本效益考虑,笔者认为,不应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可以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配合进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还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这些规定明确了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检查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鉴证。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包括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的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将内部控制评价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实际上是企业的自我评价。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实际上规范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狭义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界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鉴证,实际上是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这两个征求意见稿给出了两个不同评价主体的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并不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部内涵,而对于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检查没有相应的规范。
(二)评价内容的界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界定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但首先要确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即要对内部控制的合理保证程度予以评估。而内部控制是否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以及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提供合
理保证,则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适当以及是否有效执行,这就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评价的主要着眼点,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运行”是指事物的循序运转,“执行”是指按照规定的原则、办法办事。从这两个词的词义上来看,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似乎将“内部控制”置于客观的位置上,剔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内部控制评价中对人的评价。而且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解释与运行的内涵并不一致,“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无论是设计还是执行,人作为主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因此,笔者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评价内容按评价主体的不同包含了执行和评价内部控制主体的素质品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控制缺陷和各控制点责任人的履责情况。《企业内部控制鉴证准则》(征求意见稿)将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界定为对企业与财势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使得内部控制鉴证的内涵过于狭窄,注册会计师虽然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以外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其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鉴证要与其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鉴证统一起来,因此,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鉴证的范围应包含整体的内部控制,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
(三)评价效果的保证 一是评价切入点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建立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来看,风险评估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评估风险承受度要结合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根据风险承受度的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而无论是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还是采取控制措施的过程中,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都是贯穿始终的;同时,应获取信息的内容与含量、信息如何沟通以及由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等,这些因素的确定都要结合风险承受度予以确定。因此,风险是内部控制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因素,这也就决定了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企业是否应结合内部环境评估风险,评估的风险承受度及拟采取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合适,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所获取信息的质与量以及沟通渠道的畅通性能否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控制措施的执行是否由适当的监督主体采取了适当的监督措施保证。相关规范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内部控制评价的风险导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列出了对于具体业务和相关制度支持应该关注的主要风险,并对其内部控制中应当强化的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做出具体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的风险导向,提出了风险导向原则,评价时应确定与实现整体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认定和报告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也强调在内部控制鉴证工作中应重视风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都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但对缺陷按照严重程度的分类规定却不统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根据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的严重程度分为缺陷、应关注缺陷和重大缺陷,实际上一般缺陷和缺陷、重要缺陷和应关注缺陷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为最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和鉴证意见能够被双方更好地理解,应统一缺陷的分类规定,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二是评价结果披露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企业结合年末控制缺陷的整改结果,编制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中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内部控制鉴证后,单独对内部控制出具鉴证报告,可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应该以某种形式提供给相关的利益关系人。但是,征求意见稿中仅仅规定了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注册会计师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没有规定企业内部如何披露;而且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结果如何披露缺乏相应的规定。
三、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
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包括:企业自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核和鉴证以及外部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的外部监督检查。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包括了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评价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由评价主体借助于对内部控制的评判发挥其管理职能和在审计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外部评价主体和内部评价主体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的工作。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全员性 从企业内部看,传统观点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在某种程度上,内部控制是组织中每个人的责任,所以每个人的工作说明书中均应有一个明述或暗示的部分说明该责任。企业内的每个人都在运用内部控制制度所涉及的资讯,或采取一些影响控制的其他行动;对于营运中所产生的问题、违背行为准则或其他政策,或不法行为的资讯,个体也均担负向上报告的责任。因此公司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应亲自参与评估。全员参与可使各责任主体及时了解在其职责范围内存在的缺陷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公司上下均对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认知度,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认真对待和控制,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教育将控制风险的言行贯彻到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行与部门间的业务环节中。在日常工作中,业务部门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将取决于部门以及员工是否能够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严格遵守行为操守规范,以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是否严格履行职责并与业务部门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监督内部控制运行的同时,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予以评价,监督作为评价的基础工作,为评价提供信息来源。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应在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独立董事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予以监督。根据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评价结果和资料,管理层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由独立董事加以复核。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涉及到对各关键评价控制点责任人履责情况的评价,因此,企业内的薪酬委员会等部门应予配合。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全过程性 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防范企业运营潜在的风险,需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评价,也就是要对内部控制实施确立标准、计量结果、分析差异、采取措施等全过程进行全面地检查和评价。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其有效性是该过程在特定时点的状态和情况,因此,评估者要分析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在某一时点的效果,以决定这些制度是否能对已制定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保证;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还要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个过程,内部控制评价应贯穿于企业日常业务和企业业绩评价中。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评价既要关注某一特定时点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又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某一时期中执行的有效性,在评价报告所涵盖的期间内,如果有任何重大缺陷存在的时间较长,则不应该认为内部控制在该整个时期内有效。
(三)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要对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须保证评价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维,首先了解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然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内部人员对该制度的接受程度,最后评价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恰当地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内部控制制度,还包括了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同时,评价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所谓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现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效进行、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与完整,在会计管理方面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与方法。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会计报告的信息造假、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等。那么,在国内外竞争环境不断激烈的前提下,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如何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实现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目标的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企业内部舞弊行为的发生,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因此,不断地健全与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目前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自2001年6月22日颁布并实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后,又先后颁布并实施了6项具体的内部控制规范,这从制度源头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对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企业只是将目光投向企业的外部竞争,而对企业内部的自身管理工作经常视而不见,最终导致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无法得到健全与完善。
1.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缺乏。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经常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取不规范、不科学的方式,只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的企业管理者片面地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视为是一堆手册、文件、规章制度,或简单地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对生产安全的控制,更有甚者将企业的内部控制认为就是对职工的管理、打压等。还有的企业管理者简单地理解为实施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增加岗位,出于对企业经营成本的考虑,不愿意在企业内部控制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些私营企业中,企业的经营者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一切经济活动必须听从自己的安排,所有业务内容自己说了算,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全凭借管理者的经验来完成,完全置国家的法律法规、各项会计制度于不顾,使得企业内部控制还是一片空白。另外,企业内部员工由于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漠不关心,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领导、会计、员工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氛围。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完善带来了障碍。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由于在认识上的差异,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管理松弛。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只停留在表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没有在内容上形成系统,更没有在执行上形成有效性。目前,很多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建设上还缺乏完善性,很多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被分解到各项目和办法中,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另外,有的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在哪个环节进行补救,这不利于企业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方位的落实。还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得不合理,在实际执行中经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现象,内部制度只是对下面职工形成约束,而对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的约束力为零。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近年来,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众多企业的不断涌现,企业的会计人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会计人员队伍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从思想、道德、业务等方面就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参差不齐,经常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例如:规章制度执行的不严谨、听从领导授意做假账、对领导或其他人员贪污舞弊不闻不问、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等。这些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已经无法适应企业业务发展与会计管理的需要。虽然有的企业也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但是,很多培训都是流于形式,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也没有从思想上对业务培训予以重视。
4.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内部审计,而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并不重视。例如:在审计人员的配备上,很多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而由会计主管或其他岗位人员兼职担任稽核人员。这就造成了自己监督自己、自己核对自己的现象。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根本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听命于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稽核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使得他们无法全盘把握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由于自身素质与分析能力的缺乏,内部审计人员只能对会计核算完成简单的勾稽、检查,对企业内部风险的监督、审计等缺乏纠正能力与风险防范意识。
三、优化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我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不断强化监督的力度,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顺利实行,在开展内部审计的同时努力做好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的监督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控制与处理工作。
1.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做得好,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防止腐败问题的出现,还能够有效地促进现代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为提高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稳定利益奠定基础。如果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缺失,严重的将会给企业带来经营的失败,甚至使企业走向破产。因此,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领导层、决策者必须对内部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意识,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机构职能,树立风险管控意识,不断优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绩效考评。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崇尚诚实守信、履行社会职责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氛围,为企业全面贯彻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选择与培养。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与完善的关键是依靠企业的财务人员来实现的。因此,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的更新、业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在相关选拔程序的指引下,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实践能力的考核、职业道德素养的审核等多方面来对财务人员进行选拔和培养。另外,随着企业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还必须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与再教育,使财务人员能够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行为必须不断地进行监督与激励,使其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对审计职能的执行,对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必须加强对事前监督、事后控制与处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保障企业各项财产的安全稳定。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大环境对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提出的要求,也是企业内部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要求。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信息技术将是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完善的最有效方法与保障。
四、总结
关键词:完善 企业 内部控制 措施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就目前而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实施,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有章可循。但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的不足、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严重、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和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有限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的不足
企业内控制度制度的不足,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缺陷。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制约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对企业而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持冷漠的态度,忽略了企业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关键点进行控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无法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操作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严重
在我国企业内部,由于企业内部职能划分不清,使得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严重。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极其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具体表现在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上,在涉及以上环节中越权行事,是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的。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受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的影响,不仅造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实效,而且还容易导致舞弊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因此,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也是当前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着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的现状。由于会计人员本身的会计理论知识有限,在进行具体的实务操作时,无法利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具备专业技术水平,但其道德素质较低,由于个人利于驱动,在办理会计相关业务时违纪违规现象严重,甚至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活动,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使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有限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有限,也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未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有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针对上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可以从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加强企业内刊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企业文化上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内部控制实现“软控制”,可以达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方面,企业应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的多种因素,以便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企业内部管理,进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就目前而言,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得到了贯彻实施,但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还是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势在必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要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奖惩力度,不合适的经理要降级,有问题的要免职,建立起职责分明的内部治理结构。第三,确定经理人员进入经理市场的基本标准,逐步建立经理人员竞争市场,通过竞争不断产生高素质的经理人才。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的方法,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会计专业素质和技能,同时加强对会计内审人员道德教育的培训,使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中,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使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思想上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自觉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其次,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对于会计专业技能较差的会计人员,要加大对这一部分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也是晚上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进行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杨光.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问题的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2]李东艳.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探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
[3]雷孝妙.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
[4]张士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关问题探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
1.控制环境失败
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重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那么,郑亚集团的内部控制环境如何呢?
(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
(简称“海南商联”),郑亚集团没有投资,法人代表是王xx本人。郑亚集团公司重事会作出决定,委托海南商联管理和经营郑亚集团股份公司;并在郑亚集团董事会1995年6月28目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董事会同意公司经营者(海南商联)按销售额1%的比例提取管理费。于是就形成了海南商联受托经营郑亚集团的运作模式,并与郑亚集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总部设在广州。从此总经理在外地遥控实施对郑亚集团和商场的管理。王xx既是海南商联的法人代表,又是郑亚集团的总经理,可以随意抽调人员与资金。这种制度安排的结果是亚细亚的信誉和人员被海南商联利用,亚细亚的经营利润被海南商联占有,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1992年11月,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xx就在海南注册了”海南亚细亚商联总公司。
又如,南阳亚细亚商场借到贷款两千万元,股东高xx却要了600万元,询拨到成都给其一位朋友做房地产生意,结果全亏,以两栋楼房抵债。抵债手续尚未办妥,高xx却对欠债人说,你不要向南阳还债了,你把两栋楼房给我,南阳的钱由我还。最终,南阳亚细亚分文未得。
上述事实只是郑亚集团暴露出来的极小部分,但已能说明郑亚集团经营者的品行与操守状况。
(2)董事会
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董事会,并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工监督引导的作用。在郑亚集团公司内部,董事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郑亚集团公司的注册日期是1993年10月,但直到1995年6月才最后确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集团公司决策层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之申,没有按章程规范化运作,董事会从未召集董事们就重大决策进行过表决,凡事都由总经理王xx一人拍板。1995年初,亚细亚的主要股东中原不动产公司董事长易人,新任重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表示股权纠纷问题不解决就不参加董事会。从此,郑亚集团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陷于瘫痪。比如,冠名权展于无形资产,其转让照理应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但实际上是王xx一个人说了算,只要他签字同意,别人就可建个“亚细亚”,如许昌、安阳、洛阳、商丘的亚细亚都是他签字同意的。在郑亚集团,总经理成了国王,董事会如同虚设。
(3)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
COSO报告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亦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那么,郑亚集团的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如何呢?
1.以貌取人。1995年底,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大型商场相继开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亚细亚从西安招聘了几百名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准备派往三地。由于不了解个人情况,只好对名观相,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的派往广州、上海或北京的商场当经理或处长,其他人员则当营业员。
2.随意用人。亚细亚商场艺术团的报幕员周XX,不值管理不会看帐,被任命为开封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
3.任人唯亲。亚细亚某领导的一位表弟,原郑州市郊的农民,被任命为北京一家大型商场总经理;某领导的两位妻弟,山东农民,也被委以重任;就连他家的小保姆也被任命为亚细亚集团配送中心的财务总监。
4.排斥异己。亚细亚曾有四位年轻的副总,因他们不附和总经理的意见,在1990年借故被派往外地办事处。1991年夏,亚细亚驻外办事处撤销,四位副总返回商场时,他们的位置已被别人取代,接着半年闲试,被调离商场。
这就是亚细亚的人事政策。
(4)企业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郑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中,租赁公司102万元,占51%的股份,中原不动产公司98万元,占49%的股份。由于郑亚商场计划在19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在5家以上才具备上市资格。由于种种原因,改建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未获成功。1993年9月,经河南省体改委批准,仅仅有过渡意义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是,亚细亚上市未能做成,但虚拟的股权转让己被河南省体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认定,即河南建行租赁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海南大昌实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广西北海巨龙房地产公司10%;中原不动产公司49%的股权转让给海南三联企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海南汇通信托投资公司18%.由于股权受让方未按协议及时把购股资金兑付,从此埋了了一个巨大的资金隐患。特别是后来中原不动产公司新任董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郑亚集团产权关系混乱局面就此形成。
郑亚集团设有一个“货物配送中心”,其职能是为郑亚商场本店和四家直接连锁店配货,该中心负责向厂家直接定货,目的是降低进货成本并防止各商场自行进货时吃回扣。但该中心配送给各大商场的所有商品,价格不但比批发市场上的批发价高出许多,甚至高于自由市场上的零售价!“货物配送中心”实际上成了一个大黑洞。
上述四个方面较清楚地说明了郑亚集团的控制环境情况。其内部控制环境若此,其最终结局亦在意料之内。
2.风险意识不强COSO报告认为,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郑亚集团如何进行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呢?原郑亚集团总经理王XX,对以往的经营失误总结了六大教训,其中有四条涉及到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问题。
第一是“对市场认识不足,对形势认识不足”。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不但遇到了国内商业同行的压力,而且国外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我们认为较先进的经营模式一下子就被冲得体无完肤。
第二是“过于自信、乐观、想当然,其结果是骄兵必败”。
第三是“面对零售业艰难的状况,我们的应变能力差,整个经营进入死胡同,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四是“抗风险能力差,一近事阵脚就乱了。”这几个教训说明,在郑亚集团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抗险能力极低。
3.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COSO报告认为,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必要行动。郑亚集团运作中几乎不存在控制活动,或者即使存在所谓的政策和程序,也是名存实亡,未实际发生作用。且看一组数据:亚细亚一年一度的场庆花费都超70万元;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叨万元,连借条也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5山万元商场帐面和收据显示是“工程款”;集团另一个股东1993年借走商场57万元,也无人催要盯997年,郑亚商场管理费用就高达18.6亿元。郑亚集团的控制活动若此,何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4.信息沟通不顺畅COSO报告认为,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须按某种形式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员工顺利且行其职责。在郑亚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据称,集团内部一不需要成本信息二不计算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报率,三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意控制队资金被大量挪用,却不知去向何方。在郑亚集团,T息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上层管理人员的话筒,信息随其意愿而变。
5.内部监督缺乏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人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在亚细亚,自开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偶尔的局部的内部审计中曾发现几笔几百万元资金被转移出去的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任何事情都是总经理说了算,属下当然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全无发言权,可见内部监督极度缺乏是既成事实。
二、由“亚细亚”引发的思考:改进我目企业内部控制
由亚细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皆存在问题,必然最终走向倒闭之路。尽管它只是我国企业的一个个案,但这种现象却颇具普遍性。目前,我国加入WTO在即,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给中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若以“亚细亚。状况去应对竞争,其结果不难预料。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经济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现实看,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难逃其咎。问题还在于,我国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有很多误解,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十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甚至对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没有概念。现状函需改变!
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可从两方面人手,其一是由权威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其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作出强制性的安排,做到二者并举。
1.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首先,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直被视为企业内部事务,属企业管理当局责任范围内之事。纵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历年来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解释、修改、再修改的过程,不难发现,MCPA过去一直认为内部控制目标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方针等,不管对这些目标如何进行排列与组合,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与经营服务是其共同特征。以往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大部分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和审计方面,重在改进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直到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oreignCorruptPracticesAct,简称FCPA),该法案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这种行为发生。该法案在其会计标准条款中AccountingStandardsProvision)规定,业如达不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可被罚款1万美元、责任者受5年以下的监禁。至此,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应履行的一种法律责任。1991年11月,美国联邦委员会发表的判决指南指出,如果发现公司即使有一个雇员犯罪,该公司将受到强制性罚款,罚金数额可高达数十万至儿百万美元。这一法规的出台,强化了管理者对遵守法规的重视,遵循适当的法规、规避可能的罚款所带来的损失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曲美国注册会计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学会(IMA)共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认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1)经营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并对内部控制作了新的扩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该报告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用如同早期的公认会计原则,其未来在管理界的地位也如今日的公认会计原则一样”。COSO报告很快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世界各国及各专业团体纷纷效仿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研究,并采COSO报告的最新理念,了自己的文告。可见,建立一套有关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
其次,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股权较为分散,企业所有者(包括权益所有者、债权所有者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一般只能通过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所有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作为外部人与作为内部人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二是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从这两个目标可以看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是企业对外部利益集团负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标准,是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条件。
最后,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看法,更新观念。目前,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认识还很不统一,甚至还有不少错误认识。而且,企业界、司法界、会计界等不同行业与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一,彼此就此进行沟通时,缺乏共同“语言”。即使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多局限于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仅可以为各方人士的沟通与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还可为企业评估和改进其内部控制提供标准与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联合我国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包括理论界、实务界、各种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构等,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人的研究,建立一套如COSO报告那样内涵与外延统
一、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准则或提出指南,使企业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等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要将内部控制的全新理念与精神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尽量使管理当局用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标准、注册会计师用以审计内部控制的标准与投资者用以审视内部控制的标准相统一,以减少可能的期望差距。
2.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外都力量予以保证。为此,美国审计鉴证准则(SSAE)第六号与台湾《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要点》等要求企业对外界公众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及有重大问题报告,尔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对企业的一般做法是,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评估,出具对外报告,包括无重大问题报告,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虽然不同国家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与做法不一,而且对于内部控制是否不再只是企业内部事务的观点也存在争议,但不管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带来的效用是显见的。因为,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责任一旦加重,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注册会计师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与缺失,实实在在地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也会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这样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效用,即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不过,在我国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1)我国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一方面,这是我国需要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也正是这一点,使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困难重重。因为要对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出具管理报告或发表审计意见无疑是困难的,受到的阻力也会比较大。(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我国还未提出过类似美国COSO报告的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现行具体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观念还未更新,还停留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而且也只是从审计的角度的。新修订的《会计法》虽然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因为它不是专门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规定的,因此在内部控制的实务方面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无据可依。(3)我国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当局能否如实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并且对于其自身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的承诺,企业管理当局能否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注册会计师能否如实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否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广大社会公众对内部控制报告及审计报告能否正确认识与应用,会不会形成很大的期望差距,造成不必要的诉讼与纠纷。(4)我国投资者普遍素质不高。这就形成两个问题: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他们有无增量信息;会不会被他们误用。这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审计有无实行的必要性问题。(5)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对内部控制责任的划分、T化、奖罚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困难,再加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重大性问题、责任分摊问题等本身就是学界研究的难题之一,因此,在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就不言而喻了。
为此,我们并不建议对我国所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而是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首先,上市公司的运作较为规范。国家为了保护众多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对其规模、业绩、运营体制、治理结构、财务制度等都有特殊的规定,其管理人员素质也相对较高。其次,上市公司的利益牵涉面最广,直接关系到我国各大中小型投资者的利益,其业绩好坏、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都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直接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此外,上市公司可以对所有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企业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运作的轨道。
关键词:内控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目前,国内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问题较为严重,已成为阻碍企业健康发展乃至于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也较为繁多,如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相关财税政策等方面,这其中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加强企业日常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经营方针的执行、经济目标的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财产的安全性,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内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二)内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企业的投资人及决策层对于所披露会计信息决策方面的有效性及企业决策层进行分析判断时,所需要会计信息的数量多少。我国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真实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谨慎原则。2.二者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密不分的。首先,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现着管理当局的内部治理理念,职权划分及内部授权制度。内部控制要求会计人员要在遵循国家相关会计法规、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以防止出现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低下,职权划分不清、内部授权混乱、内部操作财务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会计信息质量是无法想像的;其次,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通过客观、有效的会计信息的传递,管理当局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可对相关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激励及评估,使得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发挥其应有的内部控制职责。可见,防止虚假会计报告的出现,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而企业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反作用于其内部控制工作,使得管理层有的放矢的提高其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内部控制环境中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质是管理层对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内部治理方面理念的体现,一般来讲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与其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有着紧密地联系。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存在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的管理层将其工作的侧重点都放在如何对外开发市场、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如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及数量上,而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内部控制工作相对轻视。另外国内的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大多数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即愿意将其所熟悉的亲戚、朋友安排到企业当中委以重任,而对于外聘的诸如财务人员、内审人员却缺乏足够的信任度,从而形成企业的管理层及权重部门缺乏一定的监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内部控制应有的功能。由于企业管理层当局内部控制意识的淡薄,使得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我国早在2008年,就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其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健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上却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工作上的授权不明晰、责任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将影响到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的有效实现,也容易使得企业产生资产流失的情况。更严重的是,由于相关内部控制的不健全,企业内部很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牵制度不够,越权审批的情形,影响到企业对外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会损失企业投资人及债权人的相关利益。
(三)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不到位
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不到位,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的又一个因素。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系统设置不合理及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首先,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上还缺乏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还是属于其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处于一种平级的状态,因而在其执行内审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其他部门不配合工作的情况;另外,企业的内审部门人员的绩效考核也不能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之外,使其在从事具体工作中,难免出现畏首畏尾。其次,内审人员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不到位的另一个诱因。企业的内审工作大多数由财会专业出身的人员担任,虽说会计、审计不分家,但是毕竟还是有着一定的专业性上的差别,从而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同时,一些内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不敢“碰硬”的思想,因为害怕得罪人的心态作祟,即便审计出问题,也未必能够如实汇报,从而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隐患。
三、解决内部控制工作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意识
企业的决策层要在其思想根源深处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应该知道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加强,企业即使实现更多的销售、实现更多的回款,也由于其内控工作的缺失,使得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因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意识必要要首先提高领导层、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意识水平。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说的就是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在国家财政部颁布相应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制订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得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执行。这同时,也使得内控部门,在执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三)设立强有力的内审部门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工作的质量及水平会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结果上。企业首先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其部门领导应由相当于企业“班子”成员担任,其审计工作应该直接向企业的权力部门如股东会或是董事会负责。另外,企业应该聘用一些审计专业出身的人员担任审计工作,部门领导最好是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这样便可以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审人员应该怀揣一颗勇于担当的责任心,要敢于同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良现象做斗争,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意见,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出其应有的水平。
四、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对于其会计信息质量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企业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克服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而起到保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作用。最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晓霞.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4(21):123-124.
【关键词】经济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对策
1.引言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近年来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发生的恶性管理舞弊事件,都要求企业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构造有效运作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文献回顾
本文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企业是市场中的企业,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此外,还考虑了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系统的特征,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界定企业内部控制的边界和范围,并从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1]。
从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内部控制经历一个从零散到系统、从分散到统一的发展过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曾被视为是一种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企业届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可以使公司保持在实现利润目标和完成公司使命的轨道上,并且使这个过程中的风险减到最小;可以使管理层能够处理迅速变化的经济和竞争环境、多变的顾客需求和偏好,并重新构筑新的增长;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减少财产损失的风险,并有助于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2]。所以,各国政府监管部门、研究组织和企业都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出具可靠的财务报告以及遵循法律法规的首选手段。但是,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引爆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颗重磅炸弹。其后续影响颇大,其一,它给政府监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采取了更严格的监管;其二,它迫使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者重新审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已有研究成果,反思当前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对策。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控制法律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行业特色比较明显,在内部控制的定位、目标以及评价和报告体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尚处于从分散到统一的发展过程中。从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来看,有的是会计控制,有的是管理控制,有的是内部控制,其范围、目标、内容和体系各成一派,自成一家,处于一个“诸侯争霸”的局面,但总体上层次较低,没有能够从企业本质、企业整体效率的角度来研究内部控制,进而构建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从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来看,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远远不够,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把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仅仅理解成对政府监管规则的一种遵守,态度积极,但反应却不灵敏,从整体上来说有效性较低[3]。这些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企业经营效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财务舞弊行为较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资本市场的萎靡和投资者信心的降低,这一切都在安然事件后的美国得到了验证。鉴于这种现状,我们比欧美国家更需要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力度,加快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预期经营目标,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确保企业相关资料的准确与可靠,贯彻落实企业的经营方针,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系列自我评价和调控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营私舞弊和不法行为,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3.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企业面临的经济改革任务要求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就是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的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并执行这些决策以及监督其执行力度,从而达到落实企业内部责任制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目的,促使企业成为现代化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法人主体。
3.2 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的要求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行为,督促他们及时准确的提供企业所需资料,为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撑,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从而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5]。
3.3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要求
在资本市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今天,企业的投融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其科学合理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确保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
当前,部分企业尚未针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部分重要岗位缺乏必要的相互监督机制,无法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准确真实[8]。人事政策不完善,部门职责尚未进行明确分工,不能有效地规范会计行为。另外,企业制度不全面,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仅由领导拍板,加大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4.2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将其看作一个监督机构,弱化了其应有的功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十分有限,无法全面的在企业内部查错纠错,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无法实现防范于未然。虽然我国虽然建立了由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的外部监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内部审计活动,从而收效甚微。
4.3 企业管理者内控意识较弱
受传统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影响,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认识不足,只将其理解为章程操作,无法将其运用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产生经济效益,还会阻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致无法有效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
4.4 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管理层对其业务素质并不重视,这加大了企业财会人员违规操作的可能性,由此无法保证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真正的风险与收益,给企业经济秩序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5.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5.1 重要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的重要事件。
5.2 全面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全面覆盖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5.3 适应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相适应,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5.4 制衡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在企业治理结构、权责利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关系,同时兼顾企业的运营效率。
5.5 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耗费、节约成本,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6.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探析
6.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必须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财务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以及内控监查制度等;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做到账物分管,确立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11];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建立重要领导离任进行责任审计的制度;重大项目的投资、担保、抵押、质押及关联方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都要建立严格的层层审核制度;同时,建立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晋升、淘汰等人事制度,制定严格的个人收入和工作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并做到考核及时、奖罚到位。
6.2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内部审计是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确保企业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树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将审计机构直接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下,与其他只能机构相分离,充分发挥监事会对公司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其次,完善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从违规违纪审计转向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为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咨询服务作用;再次,重视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
6.3 强化外部监督的力度
为了强化企业的外部监督,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府监督部门(如工商、审计、财政、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和社会监督体系(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和社会舆论等)。在监督过程中,政府的各监督部门要合理分工、明确责任,重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系统,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与评价(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各种管理控制方法是否有效贯彻执行;内部审计是否独立;企业能否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等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确保注册会计师能以独立、客观、公正地第三者身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另外,要鼓励新闻媒体发挥社会舆论监管的职责,时刻关注和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
6.4 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把最高管理者自身和其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企业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履行职责,确保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必须要让监事会监督董事会、经理层和公司财务,将财会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纳入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同时要对公司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合理的规范配置。
6.5 建设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企业管理层要建设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在企业管理层和基层中开展有关内部控制的培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12]。在企业采购销售环节做好监督和控制,操作业务要透明化、公开化,严厉打击商业行贿、受贿等行为。
7.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才能使企业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企业要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制定实施相应措施,实现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把企业风险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苏红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1.
[2]陈素珍.浅谈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对策[J].会计师,2009.2.
[3]张海兰,冯建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3.
[4]班规秦.试论企业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5).
[5]张彦.关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经济出版社,2010.5.
[6]李玉川.浅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现代商业,2010.6.
[7]周林.新经济形势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J].财经界,2011.3.
[8]赵丽丽.浅析企业内部控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0.3.
[9]林艳.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J].会计师,2010.4.
[10]马彦玲.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及如何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0.4.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地规避了资产损失风险。但在内控制度建设中,一些企业缺乏对内控的正确理解,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没有取得实效。本文从内控的本质入手,分析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以期能对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有所帮助。
2006年是中国企业的内控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情况具有一定普遍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会计行业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2006年,要力争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基本打造出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体现自主创新,具有中国魅力和影响力的,适合我国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笔者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一、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从本质上说,内部控制是为了防范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这是国内外内控目标中普遍强调的两个方面。
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中的风险不利于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从政府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风险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当风险事件发生时会波及社会公众,影响社会稳定。众所周知的郑百文的造假重组、美国安然公司会计违规等等都成为当时的热点事件,不仅使许多投资者个人蒙受损失,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冲击。
从内部控制与人的行为的角度分析,内控是建立在员工并不总是为了他们公司或雇主的利益而努力的这个理论基础上。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公司规模和复杂程度成正相关。由于员工与公司经营者所追求的利益的区别,使雇员可能产生以下的潜在行为问题,包括:雇员或管理者有某种欲望,如需要更多的金钱;存在满足这种欲望的机会,例如可以接触公司的现金;他们拥有将不适当、不道德行为合理化的能力。
雇员对于个体不适当、不道德的行为问题合理化的解释通常会有:他们认为没有从公司获得足够的报酬;别人也是这么干的;他们一有机会就会归还拿走的现金等;监督者们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行为;没有人因此而真正受到损失。
这些合理化的解释,是员工不良行为发生的动机,也是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由于以上原因,从1992年12月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开始,我国陆续出台了多个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从2001年起,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涉及企业会计活动和相关业务活动的多个方面,包括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固定资产、存货、工程项目、筹资、对外投资等。在我国许多企业内控意识淡薄的今天,政府颁布的内控规范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成为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依据。近几年,许多企业投入人力财力搞内控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管理界的进步。但是,许多企业不结合实际,内控制度建设注重形式,忽视内部控制的真正目标,虽然形成了一些内控制度,却不能起到控制作用,不具有可操作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决定企业内控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效果不好,归纳起来,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脱离企业实际,简单照搬政府的内控规范。所谓“花瓶子”、“空架子”,这类制度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起不了作用是必然的。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不科学,文字表达累赘,条目繁多,不切重点,事无巨细都有详细规定,有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文后居然达到上万页之多,所以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要让所有的执行人员理解、消化透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所以多数同志看了就头痛,有些同志根本就没理解或一知半解,执行效果可想而知。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考核。考核是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要为整个的内部控制把关,考核不到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著名的邯钢集团有一句名言“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否决”就是把关,大家怕的不是核算而是否决。
许多人认为,有制度比没制度好,笔者认为,有效的制度有比没有好,没有从内控目标出发、没有从企业管理真正需求出发而建立的无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也罢。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优化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一般来说,实施内部控制所形成的控制成本应当低于由于控制而减少的风险财务损失,这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实际中,一些企业注重内控制度建设的同时,忽视了成本效益的考虑,认为内控制度所带来的管理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只要能控制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成本无需更多考虑。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和企业的其他行为一样,应当服务于企业的利益目标,是否符合企业利益目标,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当是判定内控制度优劣的基本标准之一。企业不仅要在内部控制的整体上体现成本效益原则,也应在内控的不同环节体现这一原则,风险较大的业务环节要重点控制,风险较小的业务环节做一般控制。
内部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一些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后不再修订和完善,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原来有效的内控制度控制效果下降,甚至完全失效,许多新的风险业务环节缺乏控制,内控的成本和效益也会失去平衡。实际中企业不断调整内部控制、优化内部控制是必要的。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后,应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发现和改进没有达到预期控制效果的内控环节。有效的内控制度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断进行优化,去掉不必要的控制环节,强化控制的有效性,以降低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同时,内部控制是为有效避免风险,实现管理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属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应当是企业自觉的行为,内控制度的建设应以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为切入点,结合实际,建立真正有效的控制体系。
四、充分认识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的复杂性
电子信息系统控制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当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活动越来越多地基于电子信息系统的时候,内部控制呈现出复杂性。传统的内部控制是以人为主的内部控制,电子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是人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和控制方法都有变化。电子信息系统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笔者并不想过多探讨如何实现电子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只是想说明如何正确认识电子信息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
首先,电子信息系统下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仍然是人,人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一般认为电子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是“人机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人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的。实际上是人通过计算机实施控制,把人的控制意图通过计算机体现出来,人是控制的主体,计算机(或电子信息系统)是控制环境和控制工具。计算机控制更多地表现出技术化、机械化的特征,单纯依赖计算机控制会使企业业务管理活动缺乏应变能力,影响业务活动效率。内控的本质是管理,管理应具备一定灵活性特征,内控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避免风险业务事件造成的损失。因此,电子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灵活性和技术性的统一,以人为主的控制,任何忽视人的内控体系都是有缺陷的。
其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的特点。
近年来,如何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风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建立在解读、评价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随着诸多学者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丁友刚、胡兴国(2007)认为,随着经济与组织环境的变迁,内部控制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经济环境下的实物风险控制,发展到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以及合规性风险控制。最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李国忠(2009)以中国神华为例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础框架;(2)建立风险动态重估机制;(3)建立经营指标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5)开展风险管理考核;(6)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陈关亭、黄小琳、章甜(2013)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的非标准化。他们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框架)(COSO 2004)并结合我国相关规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研究指标权重,联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简称FCE)构建模糊评价数学模型,实现了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转变,合理解决了在模糊环境下综合评判多因素、多层级内控系统的不易定量、不宜精确判断问题以及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致的主观因素影响,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李维安、戴文涛(2013)分析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者产生的根源,从战略管理角度构建了三者的关系框架,既理清了理论方面存在的误区,又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3.1 把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互独立起来
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在相关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有时候先做起来比争论更有意义。
3.2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
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这方面的理解有差异或者关注度不够,除非出现强制性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其实这些理念、概念的出现并不是说企业就缺乏这些,事实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将散布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相关元素按照框架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补充、修正和组合。
3.3 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尚末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其中尚末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指数、指标和权数有所研究,但无论观点还是结果都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如2012年的厦大内控指数和迪博内控指数(陈汉文,2012;胡为民,2012)即对我国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内控水平给予了迥然不同的回答―在百分制下内控指数均值分别为65.67和87.55(差异值21.88),排序差异率100%,指数值差异率100%,入围差异率77 %(其中,排序差异率指两家根据内控指数统计出的百强企业顺序排名差异率,指数值差异率指相同的入围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差异比例,入围差异率则表示进入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不同企业差异比例)。与此同时,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自评报告和外部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却认为其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
3.4 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
在企业实践中,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按照相关部门或主管单位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4.结论
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会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企业财产的安全和战略方针的贯彻和实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尖,在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否完善。因此,我国企业还需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进取。
参考文献:
[1]黄丽霞.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初探[J].管理纵横,2010(15)
[2]周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
[3]周莜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