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

第1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一、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家园互信的开始 

(一)幼儿是沟通内容的中心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和家长的唯一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如何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质去进行教育,如何更准确、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孩子,这一切都需要园所与家庭耐心细致的沟通。所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家长理解我们的目的,如果想跟家长说明孩子的不足,避免言辞过于直接,选择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让家长明白,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更好发展,我们要跟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创设一个适合幼儿自身的发展方向。 

(二)真诚是建立信任的前提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容易沟通的对象,或是对老师不理解,或是对老师不信任。相信每个教师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尊重家长,与家长进行直接而真诚的沟通,相信一定能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二、开展丰富有趣的开放活动,是建立家园互信的必要条件 

(一)开展各类家长开放活动,有效促进家园合作互动 

为巩固和加强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程度,提高家园互动合作水平,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园所文化,幼儿园还可设置一系列的家长开放活动,让家长以多种方式参与进来,在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园文化、了解老师、了解孩子,使家长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理解孩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有些家长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出焦虑和担心,此时教师的沟通协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及时开导家长,给他们正确的教育观,以及指导家长如何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合作。 

(二)与家长共商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长通过一系列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表演、制作,不但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从中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使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有效利用主题活动的开展,引领家长配合班级工作 

(一)主题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之后的主要教育模式。它要求老师围绕一个主题活动,不断地根据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发现并提取有价值的教育教育内容,完善、补充和延伸这一主题。如在“春天来了”这个主题活动中,可以这样给家长介绍:春天来了,周围环境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一个培养孩子观察、探索、发现能力的好机会,请家长朋友们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或者来幼儿园的路上,跟幼儿一起观察周围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小动物的变化,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在网上收集有关动物春天变化的图片和资料,从而让孩子认识春天、了解春天,欣赏春天的美,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家长与孩子共学习、同发展 

通过主题的公布,引领家长了解本主题的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知道孩子学习主题的意义所在,以及对孩子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间接地让家长也学习到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家园共同合作、互动的前提下,巩固了主题活动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让孩子更自然更轻松地浸透在主题环境中。 

主题结束后,通过主题互动展示墙向家长展示各个家庭收集的一些图片和孩子们利用家长收集的材料做成的手工作品,为孩子的学习探索留下美好的足迹,也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分享和感受孩子成长的乐趣,意识到家长参与主题对孩子们的学习、发展、探索乃至成长有着多么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家园互动的水平,增强了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利用多种沟通形式,不忽视每位幼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幼儿园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家园沟通。比如利用电话、短信、邮件、微信等,不仅方便快捷,同时也解决了有些家长因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时与老师面对面沟通的问题,还增进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友谊。 

第2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关键词: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结合;方法

幼儿时期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与家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学生一生影响巨大,学生在幼儿时期获得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是非观、道德观、人生观。那么在幼儿时期该怎样对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呢?家校结合教育是最好的幼儿教育途径。

一、家校结合优势分析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

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想要获得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更想要获得的是情感与心理的发展。在幼儿生活阶段,幼儿园、家庭是其最主要的两个生活场所。在这种生活背景下,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力量的有效凝结,让学生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生活衔接更好,为幼儿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幼儿教育的效果,还能保证幼儿在家、在幼儿园都能保持同一个状态,为幼儿良好品行地树立打下基础。在未开展家园合作之前,很多幼儿都会展现出“家中小霸王,园中乖宝宝”的两种状态,这就是家庭与幼儿园缺少沟通而导致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园合作能够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将家庭教育效果扩大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龙生龙,凤生凤”这些话都突出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当中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幼儿的发展能够产生关键性影响。在开展家园合作模式后,家庭能够通过与幼儿园的有效联合,汲取和吸收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使幼儿园的教育行为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幼儿教师能够通过与家长的沟通,给予家长正确的幼儿教育指导和帮助,使家庭教育的优势、效果都能够展现出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为学校教育创造条件

学校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作用明显,积极的促进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是使学生健康发展的保障。幼儿园作为系统性幼儿教育的主战场,其所有教学改革策略、发展办法都是为了幼儿教育水平进步而做出的。但在幼儿园与家庭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不认同也不理解幼儿园的作为,这使得幼儿园在发展、转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家长的反对之声,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幼儿教育的进步,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园的一切行为都实在家长眼中所开展和实施的,并且在进行转变之前,都会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家长明白幼儿园的一切改变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出于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而赞同和支持幼儿园的战略发展目标,所以说家园合作模式能够为幼儿园教学策略的实施创造便利条件。

二、策略分享

(一)科学的设置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活动都应该有要遵循的规范,又要有要实现的活动目标,所以,规章制度的设置要先于活动的开展。以实现对幼儿园、家庭在合作教育过程中各种行为的指导与约束,为家园合作模式最佳效果的发挥提供支持。为了确保家园合作制度的规范、有效,其应该包含以下内容:①家园合作重要性论述。这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家园合作的作用、效果进行充分论述,让幼儿园、家庭都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家园合作对于幼儿教育的作用,为家园合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动力。②家园合作细则。这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家园合作的具体模式、流程、方法等内容的详细规定,其能够对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家庭的合作行为产生指导和约束作用;3.家园合作的责任与义务。这一方面内容主要论述在家园合作模式中,幼儿园、家长以及幼儿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做到责权明确,避免纠纷。

(二)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爱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条件与成长条件这一点也毋庸置疑,但是,爱孩子并不表示就具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最容易影响合作效果也最需要提高的部分就是家庭教育环节,为此想要保证家园合作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做好对家庭教育效果的提升,为家园合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从当前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来看,提升家庭教育的策略主要可以从提升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方法两方面入手。具体办法有幼儿园经常开展家长讲座,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水平,并为家的家庭教育技术水平提升提供指导。与此同时,幼儿园可以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幼儿教育当中来,让家长学习和吸收幼儿教师的幼儿教育经验,为他们的教育水平提升创造条件。

(三)多多交流

第3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70-02

家校合作是近年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新时期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则是关系到学生未来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的手段也更加丰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然而家校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进一步提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意识,增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对新时期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策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讨论,以供广大教育同行参考。

一、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任何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都需要有具体的制度作为其良好运行的保障。家校合作这一教育模式涉及到全体家长的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全面合作起来并不容易,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定规章制度的难度,造成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家校合作无章可循,即便花费大力气制定出新的管理章程和监督机制,也不一定能与学校传统的管理体系相吻合,因此还可能缺乏可操作性,存在执行难度大、流于表面化或处于较低的层次等状况,严重影响到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每所学校都应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对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所有管理人员都做出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对于学生家长,要明确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在家校合作的岗位设置、人员职责及考勤制度、学生应遵守的规则、合作关系管理办法、合作教育操作规程、合作资料管理以及合作档案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有条件的还可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家长分别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细则。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具体落实,还应当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有实践证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管,能确保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也应出台一些与家校合作有关的指导性文件,如采取适当的考评激励措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将家校合作成效与年终考核、先进评选、职称评定等挂钩。在落实具体制度过程中,各级专门管理机构对所属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或抽查,对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都要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

二、成立专门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很多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认识不够,常常是遇到此任务时才被动地将这项工作交给相关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做法,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目前我国的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多数城镇中小学班级的学生数超额,再加之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加大,造成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不仅要面对超额工作量的任务,还要面对教学改革的各种挑战。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已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再让他们走向社会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必然力不从心,只会导致部分人对家校合作失去兴致和热情。

成立家校合作管理的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组织和管理,明确机构中各部门的职权和分工,可以有效地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混乱等问题。家校合作直接关联的两个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它们的合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协调,目前家庭一方主要有家长委员会,而校方也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和沟通,并对家校信任方面进行宣传,进一步创设合作的氛围。实行新型的家校合作,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有活力的专兼职家校合作人员队伍,使之能熟练地为家校合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为此需要做的工作有给教师补习与家校合作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一些相关内容还应充实到有关课程当中;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等方面培训,帮助其摒弃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传统教育理念,远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提高家长的人格素质,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

三、构建网络平台,拓展互动空间

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有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簿、家长开放日、个别约见等,其中家长会和家访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两种合作途径。这些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在增进家校沟通、加强家校交流与合作方面确实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家校合作途径的弊端日益显露。如家长会的内容单一、互动空间太小,大多是教师反映学生在校的行为与成绩等,成为教师个人的“舞台”;家访需要耗费教师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且时机不容易把握好,在当前教师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全面的家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是应用最广泛的联络沟通工具,也可以在家庭与学校间架构便捷的合作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可开设专门的家校合作栏目,开通家校信箱、制作班级网页、建立班级博客、成立班级QQ群、搭建微信平台等。这些合作方式能够让家长方便地与教师及其他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分享交流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教师也能够借助这些方式与家长主动沟通,告知学生在校时的优异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家长合作商讨应采取的教育对策,有效地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及时互动。

四、加大开放力度,促进家校统一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社会。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通常次数较少,且无法提供家长参与的环境;通过网络的沟通也不能够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到学校的真实情况,在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方面有其局限性。

为更好地实现家长能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和监督,应切实加大校园面向家长的开放力度,创造更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家校统一。具体的做法有增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的频率,并且改变通常由教师为主导的方式方法,可采用交流、对话讨论、专家报告、参观游览等多种形式,给家长提供更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利用家长的自身特长或职业特点等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使家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也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

五、转变家访观念,优化合作环境

家访曾是学校通过教师主动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学普遍注重学生课业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出现班级人数超额、学生居住日益分散等客观因素,再加上部分学校和教师有了网络沟通更加方便能取代家访等错误认识,使得家访这种传统的合作方式被疏远甚至放弃。然而,家访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信任的合作关系是其他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有些对孩子教育的更深入的探讨,对学生家庭环境的更直观的体验,甚至通过直接情感交流感化学生心灵,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则必须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现代的教育体制要求学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要求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因此这种家校合作关系不仅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接受家长对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家访实现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现代教育也要求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小学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而便于因材施教,通过家访能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从而为其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常通过家访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校外表现,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氛围中,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的沟通,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也有的教师家访不很得法,也有的家长不善于配合,有时也会造成几丝尴尬和些许遗憾。但是只要教师能根据家访对象的客观条件进行思考,并注重家访方式的选择,往往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六、结束语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家校合作在中小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走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家校合作已成为提高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更大需求,家校合作策略也必须通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更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水平,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善,才能找出适合中小学自身发展的合作策略。

参考文献:

[1]盛天和.家校合作:教育和谐的必然状态――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下):25-28.

[2]蒋文龙,曾谦,马晓倩.利用网络博客探索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16-217.

第4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一、要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原因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他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能否转变观念,加强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将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实施校本教研,去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培养教师具备自主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特别是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它的价值在于促使我们创建一种有利于学校教师发展的氛围,使学校教师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调动和保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这既是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又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理论基础

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的理论基础来源主要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互助合作学习环境,每位教师的思维与智慧将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于个体差异,教师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通过与更强的伙伴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有交流需要、表现需要、求援需要、游戏需要。教师的互助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这些需要。

4.“群体动力”理论

在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依赖有利于教师的自尊、自重,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整体。

三、“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实践探索过程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对照我们的行动计划,努力巩固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抓好活动落实是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研究的保证

(1)落实反思活动

要求教师每周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育随笔等。促使教师反思,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2)开展教研竞赛活动,各校争创特色教研组

如,评选优秀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课题型教研组等,每种类型的教研组都有相应的评价指标。进修学校定期对各校教研组进行考核,对教研组进行督导,表彰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与努力方向。

2.在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互助合作使教师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我们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准备的发言稿都是厚厚的一叠,发言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精彩纷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读书笔记由被动应付变成自觉行为。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最突出的证明是专题研究后,教师都喜欢写论文了。教师不仅在县级的多了,而且不少教师还发表多篇CN论文。

(2)教师的互助、合作、反思得益于习惯的养成

我县各校教师自我反思呈现的方式除了课后记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叙事,这些反思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教师只有真正学会自我反思,才会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没有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成长才会有起步。

(3)互助合作促进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

我们进修学校牵头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后,很多热点问题出来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出来了,解决方式与从前完全不同了。学科教研员经常收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多数人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与大家商榷的观点,然后大家共同商讨、解决。

(4)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敏感性

互助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交流合作精神,培养教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交流合作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这种交流合作,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体经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营造了一种积极互动的交流合作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5)互助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有差异的,互助合作这种方式,可以把差异化为有效的资源。在研究中,我们进修学校采用录像反思的方式,将教师的课拍摄下来,通过多媒体存入电脑,大家看完后一起分析得失、与优秀录像课相比较、请专家和骨干教师点评,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几次对同一内容执教录像的比较,使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对“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反思与小结

1.我们在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合作实践中体现了以下特性

(1)参与的广泛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广大教师的参与才能促进校本教研的蓬勃开展。

(2)目标的发展性。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县各个学校的全面发展,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研内容的针对性。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

(4)教研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没有约束,大家畅所欲言。既研究大的教育方向,又研究具体的微型案例。

(5)教研合作过程的和谐性。研究加强了我县教师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有争论,有不同见解,大家相互包容、。

(6)教研活动中的团队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情感,使他们有了团体归宿感,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团队意识。

第5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关 键 词】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5-02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1. 家校合作的目的及意义。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在育人原则和目标上达成共识,功能上优势互补,形成认识统一、行动协调、步调一致的育人团队,共同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其作用在于化解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矛盾,消除对教育的认识偏差;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解决学校教育管理难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良性发展。当今正处于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演变,一些腐朽文化信息和糜烂生活方式侵占了一定的市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克服的,而“家校合作”可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有效完成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有关家校合作的相关要求,如在1992年2月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于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全力合作。因此,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分析

1. 家长观念落后,对教育的认识偏差较大。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村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家长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的学习、做人、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都推向学校。近年来,有许多问题孩子的出现使家长感到头痛,无能、无力、无助,管教力不从心,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难题,甚至有些家长抱怨学校、埋怨老师。殊不知,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着家庭的影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接受家庭影响越来越深,许多孩子几乎长大成人所表现的行为也是家长的复制与翻版。所以,要通过学校和社区各个部门教育家长提高认识,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和学校密切配合,是教育孩子安全成长的关键。

2. 缺乏制度的制约,合作行为不规范。家校合作是教育圈内的新生事物,它也遵循法制规范的原则,应在政策的指导和法规制度的制约下运作。但目前,我国对家校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定,虽然政府出台了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但都比较宏观,没有形成相应的法规制度,在各地开展过程中,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合作内容、形式、效果具有很大差异,未能发挥出政策和法规的导向作用,合作行为不规范,计划性差,随意性强,合作效果不尽人意。

第6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关键词]校企联盟;订单式培养;策略;食品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37-02

“校企联盟”是指学校和企业达成协议,企业为学校提供经费、工程实践条件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科研团队和平台等服务,并与企业友好协作共同培养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达成互利共赢的一种新的协作方式。

一、“校企联盟”提出的背景

根据调查数据,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科技能力的培养。[1]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缺少来自用户的导引,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1]国内食品企业也普遍认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比较缺乏,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由此看出,高校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但是政府、学校都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省教育厅关于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应声而起。

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其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通过“3+1”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食品及相关行业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中“3+1”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有针对性地完成1年的实践学习。这种培养模式是实现“订单式”培养的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但是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于校企合作不畅,往往导致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如何达成有效的“校企联盟”从而实现“订单式”培养,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校企合作的体系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食品专业新兴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课题组针对“校企联盟”实现的策略展开探讨。

二、“校企联盟”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联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识。企业因为生产中的问题寻求学校的帮助,二者通过初步接触交流达成共识,建立合作的框架式协议。第二阶段,相知。企业将需要技术攻关的课题以立项的方式交给学校并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课题攻关,或派出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企业为实践基地,以学校的科研平台为保障,进行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最后企业利用学校的研究成果和人才改进生产。第三阶段,相依。通过前期合作的成果,校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打下基础。学校提供专利、技术和人才,企业以学校为依托,负责生产和销售,提供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条件,吸纳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企业所得利益与学校共享,从而有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三、“校企联盟”实施的策略

(一)政府指导,政策引导,引发“校企联盟”

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应有完善的政策使企业和高校趋向于合作,有一定频率的政府行为促成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事实上,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的合作意识很强,而企业的热情不够,这不仅仅是企业合作发展的意识比较滞后,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科学理念不完善的原因,而且也和政府的宏观导向有关。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尚缺乏完善的政策与法规支持,缺乏财政支持;在国家层面上,对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措施不力,多数校企合作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监控而流于形式。[2]要想切实有效地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政府的政策导向、行为引导和法制监管将发挥“校企联盟”孵化器的作用。

(二)高校助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提高企业“校企联盟”的意识

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还缺乏热情是导致合作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少数企业也尝试和高校合作以期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但是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特点导致他们对高校的期望值小于实际值,因此合作的深度受阻。如果要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学校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应放低身价,让企业尝到合作带来的甜头。高校也要积极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和规划,助力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培养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坚定企业“校企联盟”的意识与决心。

(三)专职教师到企业,巩固“校企联盟”

业内普遍认为教师的工程科技能力对培养学生工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没有在工业部门工作过的教师占52.2%,工作1-5年的占26.1%,工作5年以上的占17.4%。[1]因此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很有必要。近几年,湖北工业大学每年都举行青年博士下企业的活动,服务期为1至2年。这样一方面培养锻炼了专职教师,使他们更好地从事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对培养和巩固“校企联盟”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校企文化交流,夯实“校企联盟”

经常邀请知名公司企业的高层领导及人事、技术管理部门的人员到学院授课、办讲座及进行学术交流,介绍企业的现状、发展动态、技术需求及人才要求等情况,聘请部分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为本专业学生讲课,同本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和完善。

(五)校企基地建设,推进“校企联盟”

在湖北工业大学与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实习、研发和就业基地。在校内建设有“湖北省魔芋工程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食品及微生物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中心”。另外,还有多个工程教学研究平台,这些都对“校企联盟”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优秀学生选拔,从根本上落实“校企联盟”

本着对企业负责和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原则,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立志服务于企业的优秀学生,毕业后真正能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做实事并有能力解决企业难题,因此学校通过严格选拔挑选学生并引入淘汰和竞争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有了优秀人才做保障,企业在用人过程中对高校产生进一步的信任感,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更加有信心,更乐于接受高校人才,因此也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订单式”培养奠定了基础。

(七)“双导师制”培养,使“校企联盟”长效化

为了建立有效的“校企联盟”,在人才培养阶段,就应积极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前,校企合作之所以还不够畅通,主要是相互之间还缺乏足够的信任。所以,对于高校而言,要首先努力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需要从整个培养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入手。

首先利用校企之间的科研合作,积极争取一些有远见卓识、有较高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的企业家、管理者和高级工程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担任学生导师,让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产生责任感,和高校一条心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企业兼职导师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依靠学校轻工办学特点和优势,瞄准食品行业主要的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合作企业的共性和特点,与主要合作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高校对企业兼职导师的作用要予以积极认同。主要从几个方面体现这种认同:1.形式到位。学校正式为企业“教育基地”挂牌,为导师颁发聘任证书,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2.对兼职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应付出相应的报酬。3.对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的兼职导师要及时表彰,并给予进一步的鼓励政策。

(八)“订单式”培养,促进“校企联盟”的三赢

食品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到2020年左右,食品工业将成为我国就业人数和产值最大的产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但是食品企业产品种类多,规模不一,同一企业内有各种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如果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完全对接,将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发展,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在校企联盟的框架下,制订“订单式”培养方案并有效实施,可以达到三赢的效果。

“订单式”培养在一些高职学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系与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培养人才,在大三学生中选定一批优秀学生,由校、企、学生三方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知识、职业规划等内容,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技能教学的内容。[3]湖北省拥有一大批食品生产企业,其中很多为支柱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有各种层次的合作关系,需要大批食品专业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订单式”培养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符合行业需求、适应企业需求和不同岗位需求的人才。

[ 注 释 ]

[1] 陈克复.谈人才需求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于轻工食品领域的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5-8.

第7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关键词 合作文化 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8

Research on the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on Culture

DING Xin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Due to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culture, it has seriously hampered the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culture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 is a shortcut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guarantee of high-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 words cooperation culture;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0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中提出,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①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和希望,工作环境缺乏合作氛围。基于合作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希望通过有效的互动、合作来提供各自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共同发展意愿内化为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最终依靠这股自觉自愿的动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1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合作文化概述

1.1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其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教育行业的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求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法,逐渐由专业新手向专家能手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文化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位教师的行为是所在学校环境与教师个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合作文化视阈下的教师发展是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更是持续开放的专业探索与专业进步的过程。这样就能不断强调要通过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合作,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并提升专业精神,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1.2 教师合作文化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提出,教师合作文化主要由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两大部分组成。哈格里夫斯崇尚自然合作文化,它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互相依存、互相帮助和互相信任的一种同事关系,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利益观的基础上自发自愿形成的,这种合作文化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真诚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②

哈格里斯夫将教师合作文化概括为五个特征:即自发性、自愿性、有效性、时空性和不可预测性。自发性主要是指教师合作文化或合作需求来源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以尊重、信任、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为前提的。自愿性是指合作产生于教师中对其价值的理解,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合作活动。有效性是指教师合作出发点和目的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果,使合作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时空性和不可预测性是指参与合作的教师在一起工作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合作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常常无法预测。每位教师都是个性化的个体,通过构建合作文化,对于提升教师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③

2教师合作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当中,形成了一种消极竞争的不良风气。教师之间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虽然同事之间在一起工作,但是互动交流很少,没有共同的目标,合作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以“独行者”的角色出现,形成了各自为政、孤立的局面。当遇到困难时,大多是以孤军作战为主,而不是主动要求同行或专家给予指导,一些教师过分地保护自己的教学隐私,不愿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排斥同行的评价,更不愿意对同行的教科研等工作做出客观专业的指导。如果高职院校教师继续保持这种消极的、自我封闭的、保守的态度,是非常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的,今后的发展将是非常有限,将面临许多困难。

3教师合作文化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3.1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正确的合作意识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应该是建立在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文化之上的。一方面,教师必须尝试从以往孤立封闭的教学氛围和文化中走出来,尝试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教师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虚心地向其他同事学习,进行交流、探讨和反思。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思想上明确开展合作并不意味着个人要放弃对教科研问题的独立思考,更不意味着要排除个人的创新和主见。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参与合作的信息和激发内在的合作动机,合作是双赢的,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此外,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教师合作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不懈的努力,还要去超越自身、超越他人,发挥良性竞争在合作中积极有效的作用。高职教师要放宽放远眼光,进行全方位协作,与同行、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企业专家交流探讨,分享经验,相互协作,共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3.2 坚持自主平等原则,营造乐于分享的氛围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建宽松、真诚、尊重、乐于分享的合作氛围,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营造教师合作氛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个人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共同拟定发展目标,以共同的价值观规范教师的合作行为,实现教师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诉求。其次,学校要摒弃以往自上而下、单向制约关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从源头上保障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奖励在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激发教师参与合作的热情,共同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最后,学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特点,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内外交流,全面调动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合作效率,帮助教师获取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

3.3 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提供宽泛的发展空间

构建专业共同体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教师专业共同体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存在,以教师自愿为前提,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坚持以“合作分享”为中心,把教师联结在一起的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团体组织。教师之间敞开心扉,采用合作互动形式分享经验、资源、技术、价值观等,有效地缓解同行间的孤独感和防备感,让大家轻松地投入学习,并最终养成合作的习惯。④

教师专业共同体以支持、信赖、共同学习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如科研讲座、课题研究、教案比赛、微型教学与设计竞赛、集体备课、读书会、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教学沙龙等,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彼此信赖、开放地共享资源,交换意见,并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共同解决疑惑、共同完成项目,各成员在合作共同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并逐渐形成一种平等对话式的文化氛围。对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专业共同体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机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沟通平台和互动方式来分享感受,少走弯路,极大地丰富知识体系,改善教学实践。

3.4 健全合作评价机制,促进团队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还无法从传统的评价方式中走出来,过度强调评价的目标和机制,把对教师教学科研评价的结果作为对教师奖惩、职称晋升的标准。这种重奖惩轻发展的评价做法过多地关注评价的选拔和筛选功能,而忽视其发展功能,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导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淡薄,形成了一种暗自竞争、相互防范的不良氛围,严重制约了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改变现行的以教师个体为评价对象出发,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从单一的个人评价转变为以各类团队为组织形式的捆绑式的开放性评价,制定可测量和具体定位的常规化的评价标准,采取多元评价手段,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从团队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参与项目的程度。学院也要充分体现对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视,如把团队合作的工作纳入奖酬及绩效系统中,鼓励更多的教师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经验,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合作意愿,强化团队意识,培育团队精神。

基金项目:2014年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合作文化视阈下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RJ201420)

注释

① 文雪,廖诗艳.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10(10):59-61.

② 于鸿雁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107-108.

第8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调查研究策略

一、引言

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家校合作发展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并未将“家校合作”深入到不同层次的学校中,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如今这个多元化发展的开放性社会中,各种思想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碰撞,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的发展与教育开始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每一个人在集体和社会中进行成长,家庭作为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教育的效果直接对每个人的未来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点,决定着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两大阵营,更是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目前很多城乡结合部小学都非常重视家校合作问题,学校还通过很多方法实现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校而言,家校合作还不完善。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较差,很多家长的素质不高、学历偏低,学校采取一些家校合作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需要。例如:我校曾经使用网络平台的方式实现与家长的沟通,但是,对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家长们而言是非常不合适的,他们租住在一些民房中,每天天不亮就去工作,深夜才回来,经济收入的拮据使得他们无法购买电脑;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本来是想实现和家长们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但是对于这些外来务工的人员而言,参加学校这样的活动就是浪费时间,他们不想请假减少劳动报酬来参加学校的这些活动。可见,这些家校合作的活动和方式并不适合笔者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小学,这些做法也并未考虑到家长的不同境遇和需求。

2.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缺乏合作意识

通过对笔者所在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后,笔者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在家校合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职责,只有一小部分学历较高、思想意识较为前卫的家长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应承担的职责。可见,大部分家长并不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合作教育中。例如:笔者所在的小学中,很多家长是附近菜市场中卖菜的、卖鸡蛋的、卖大米的,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挣钱,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把孩子交给学校了,所有的教育问题就必须由学校来承担,自己没有任何需要承担的责任;笔者在城乡结合部小学担任班主任工作很多年,发现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没上几年学,文化水平不高,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寄托到学校教育上。

2.家校双方职权不分、相互推诿现象明显

笔者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中教师与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的分工做出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有一部分家长也认为教师应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承担大部分责任。可见,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职权分工不明确、相互推诿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小学中,有一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认为:孩子应该自生自灭,上不上学都一样,反正将来都要从事体力劳动;还有一部分家长将教育孩子的问题推卸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可见,这些观点都是不负责任的,在教育活动中,家长与教师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家校合作环境和氛围

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学校围绕教育的主体――学生实现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合作,因此,良好的、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每一个家庭之间必须站在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家校合作问题,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共同协作,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活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的内容

目前,很多家长和学校已经将家校合作理解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承担的、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它涉及到不同的层面。因此,家校合作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长之间,而是整个社会。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也不是陈旧的、传统的智力教育的范畴,应该逐渐将家校合作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审美艺术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终身教育中。

3.抓牢家校合作的关键点

家校合作的主要阵地是学校,是校园,因此,抓好家校合作的关键点是保证家校合作效果的关键环节。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组织主题班会能够使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文明、一种文化的传承。

总之,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的边缘地带中,经济发展处于从郊区向城市化发展的状态中。只有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联合教育,更好地进行探索,才能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祖国所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曾菊琪.论新时期我国家校合作中的认识误区及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55-157.

第9篇: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拟情景;分工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0-01

小学数学相对于其它阶段的数学来讲,或许仅仅是一个最为贴近生活的阶段。它逻辑性不强,只需知道最为基础的公式,口诀即可。然而这个阶段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我们更得认真对待,有策略地教学。现在国家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合作模式”,这样小组合作,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重要的是在小组中合作,可以让他们培养团队意识,知道合作学习的优势。因而,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好评。这样学习,可以让学生自身在课堂中扮演主角,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教学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自身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更深理解学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事业心,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陈词上,曾经指出过,如果在过去时,能够只身一人完成诺贝尔奖项,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特别是在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独立完成奖项是不可能的,他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大家一起参与工作,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否则,即使是再聪明的学者,也不可能完成任何的发明。由此可鉴,我们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不仅仅要给学生大脑输入教学内容,重要的是要讲究策略,培养个性鲜明,动手能力强大,善于沟通协作的新一代学生。这样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分组合作,增强学生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分组,分组是有讲究的,合理分组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可以让其学习自己的不足,因而策略分组是最为关键的。分组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自身能力,兴趣爱好,心态等方面进行评判。有这些作为评判基础,我们就可以合理分组了,当然,学生个人意愿也是要考虑的。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到4~6人,每组中学习成绩应均衡,以免引起学生的不满心理。选组长时,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高,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这些仅仅是铺垫,重要的还是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相互友爱,坦诚相待,在学习无聊时,应举行一些小游戏来调节氛围,这样不仅加强了组员间的感情,有增强了其自信心。

二、合作学习时要做到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有些学生偷懒耍滑,不参加到学习中;有些同学也会随意寻找合作伙伴,在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况,这样谁的意见都不能清楚明了。甚至还会出现更乱的局面,这样的小组学习,不仅发挥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重要的使班级更加混乱,因此,我们需要发挥团结合作的优势,让小组成员都清楚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如在学校课文时,小组长应合理分配给每个成员相应的任务,让他们个人负责自己相应的任务,这样不仅加强了责任心,也让每个人都加入到合作学习中。最后大家都坐在一起,代表对其同学的意见或更深的理解,这过程中都需要有记录员记录整理其它成员的发言,检查员也得检查各成员吸收情况。老师在这样的情景中扮演总指挥的角色,可以适时改变组员的角色,让其全面参与进去,发挥不同的作用,以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积极总结合作经验,设置模拟情景

要组织好小组合作,老师就要在此期间不断总结累积合作经验,同时,要常常组织班会,让大家交流经验,谈谈心得体会,有利于以后的合作学习。这样,老师也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适宜的时间创建合作情景。在总结时,老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老师总结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寻找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在第一次给某班学生上课时,我先大概了解了本班男女的比例,这样在分租组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学习课文时,我会把每段分配到一个小组中的每个同学,让学生各自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语段,词语。以后让他们小组合作,讲出自己认为的重要知识点,其它组员开始点评,最终达到大家意见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很快的进入合作的角色,也体会到合作的好处,最终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她们明白了合作的优势。可见,老师积极总结经验,设置模拟场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这样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强者更强,弱者也在逐步进步。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在各个方面有所提高。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有效措施。就现在的教学模式来看,对于合作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老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应该提倡合作学习,让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育路线。我们应该改变对合作意识的原先态度,持积极的心态去探索真正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小组学习,增强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