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

第1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关键词:实验 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10-0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更新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不论是在各大城市还是村县等地方,对于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对于信息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播的形式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根据社会的快速的发展,社会对于电视、电影、等传媒类的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量也在不断的加大。那么作为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高校也就成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地方,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就更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专业。怎样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求的高水平专业性强的学生就成为所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及教师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单独从广播电视编导这一学科来说,开设在我国从产生到普及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那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算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过去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编导这个新兴专业也在跟进脚步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除了全国各大知名高校有这样专业以外,在各个省市的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也在不断开设这一专业。但是这种高速的发展就会带来一些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过快引领科技的不断更新进步,广播电视行业的各大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所使用的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这些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能够加快制作的质量和速度并与世界接轨,而作为高校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重要阵地,则不能及时地更新实验设备和与之配套的理论知识,在学校的实验硬件设备方面就会产生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脱节的现象。

1 调整核心课程讲授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环节的比例,通过开放实验室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1)在调整核心课程讲授课与实验课环节上,以新闻采访,电视短片制作、纪录片等几门课独立的开设实践课程进行阶段性实践教学。这几门实践课程独立的开设不但解决了初期实践教学课程的条块分割问题,还可以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和实践教学效果。其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还有很多课程,是可以增加实验实训环节的,如,广播编辑与制作,摄影艺术、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制作、电视采访学等,都带有着很强的实验性,处了增加实验课时之外还可以增加实验课程的总体分数,把实验学分与理论学分真正的从传统意义上分离开来,形成各自的学分模式。并按学期和年度的不同为各个学年开设阶梯样式的实验课,使之形成实验课环环相扣,不断递增的形式。在不同的实验课上可以利用三个阶段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能动性:①以个人为单位制作,提高学生个人对于整体操控的掌握能力,并能清楚的了解个人的不足之处;②以组建小组为单位,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③以小组之间的合作为单位,因各个小组实验训练内容不同,同时可以提高沟通的能力。

(2)通过开放实验室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其核心思想是一周七天全天性开放,从根本上开放和从传统意义上开放模式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把学生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完全解脱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考空间和更加充足的实验空间。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学校有效资源避免学生因时间限制而中断学生的创造发挥。

开放实验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放实验设备,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化地实施和改革。在整个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环节中,由于教学的手法和过去传统方式的教学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这种开放性实验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实验学习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基础实训实验。这一类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针对制作电视节目前期与后期灯光的运用和节目制作编排上的训练,通过摄像机以及非线性编辑系统实验设备的开放性使用,使学生可以运用课余时间练习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的气候所运用的灯光和摄影手段的多方面训练。第二种为复习性实训实验。这一类型的教学重点在于针对学生以掌握的节目编辑制作与创作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实验课教师拟定的一系列主题实验当中选择其中的一个系列,对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学习,在复习性实训实验的过程中将实验室开放,能够使学生的电视节目创作在充足的实践时间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更能将摄像构图、布光角度、机位设置、和电视画面编辑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复习性实训实验当中去。第三种为创作性实训实验。这一类型的教学重点在于由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练习,而练习的内容需要包括一定时间的限制、策划书、采访、和采访方案、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

利用实验室设备开放的有力条件,使学生能够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能够制作出精良作品的能力。在创作短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将全程进行跟踪性指导,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扎实性和前后期制作技能的熟练成度。制作完成后,并组织学生个人讲解、观摩、点评、总结。在实验室的开放过程中,重要的是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还可以逐渐发现设备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所需的与时代相符的现代仪器实验设备,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复已有的实验设备的破损,这样就避免了过去教师上完课后就把实验室门关上,学生没有实验的地方可去,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之后的便利条件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前期与后期制作。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大大增加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为学生做出精良的电视作品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学生提供了物质和时间上保证。

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室内完成电视摄像制作、视频编辑、摄像构图、布光角度、机位设置、和电视画面编辑等等。其他课程中的一些实验环节也是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运用课余时间来充实实验内容和复习性实训实验,加强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牢固掌握。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对于学生平时实验课学习有很多的帮助,更有助于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和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2 通过建设校园广播电视台给学生建立一个实验实习基地

近些年来通过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实验方式和手法也在更近脚步,不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设备都在力求和国内和国际接轨。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和校园报社等实验性强的校园组织。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力求在学生毕业后能到了公司能有一技之长。所以依托校园实验实习基地这个平台,可以建立起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式的实验实习基地,让学生可以和社会接轨。这不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以个对外宣传本专业的好方法。

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和校园报社等实验性强的校园组织,由于实验实习的工作性质和范围的决定,需要大量的采集信息,编辑制作,和播报工作。所以须要学生参与编排和播出,因此,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一个真实性的广播电视采编制作环境的熟悉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便具有了很强的实战性,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将传统意义上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真正的保持一致。

在一个电视广播机构中,一个电视节目的播出是由多个栏目构成的,校园广播电视台就可以根据电视广播机构的运行模式选择播出时间,设置不同的电视广播栏目。在这样的设置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根据栏目类型和目的的不同进行各门专业课的实验与创作了。使学生在宽泛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根据栏目各种不同的主题将课程中曾经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初级实验练习的制作方法和手段与实际创作结合起来。这种学了完全开放学校实验设备还开放了学习模式,是一种理论知识融于实际的有效途径。

3 毕业论文与作品结合的方式答辩

在近些年来毕业生的毕业形式多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出现,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并且学校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把这一原则放在首位,所以艺术类的学生只是通过论文的形式毕业,并不能完全能够展示出学生的长处。所以毕业形式以作品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对理论知识通过论文表现是比较符合艺术类毕业生特点的。毕业答辩是学生自我学习的最终总结。而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论文以外,对自己的另一方面就可以通过节目制作的作品最终完成的情况来判定。把大学四年所掌握的广播电视艺术原理、采集、编辑、播出等技能反映在一个电视作品当中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答辩,是一种检验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成果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毕业前最后的实验实践机会,以这样的形式完成最后的作品。这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能够通过大学四年实验的努力手里拥有一定的东西来说服即将走进的企业或电台。切身走入媒体行业,学以致用,通过实践的体会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媒体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第2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1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认知错误,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务实,而理论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能掌握过硬技术就行了,理论枯燥死板,没什么用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会拍会剪,懂技术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上课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扛着机器到处去抢新闻、去拍新闻。事实上,广播电视专业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就提到“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用广电、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打基础,树立专业意识和素养,是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广电实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理论却不重视。上课不听,认为理论毫无用处,与实践无关,割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学习的性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是一种紧张调动身心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累、紧张及不适,这是学习的固有属性,这就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很少主动学习,而课堂学习又进一步加剧了一些被动性,使学生更难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发挥教师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势,但是,现今还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比如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时,他们还是以书本和自己的教案为基础,死扣书本、教案,案例枯燥老旧,形式沉闷,感染不了学生,在广电这个与媒体有关的专业,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体呈现,有些教师最多只安排了ppt,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不了学习的消极性质,无法令学生提起兴趣,更别提提高课堂效果,这时候,就难免会有学生会开小差了。

1.3学生缺少课堂学习自,主体地位被忽视

许多课堂和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灌输者,有些教师在上广电新闻概论的时候,总是自己“独霸”课堂,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都使学生像是一个旁观者和被迫接受者,这样学生当然找不到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对课堂失去兴趣,消极对待。理论课与实践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质,能激发自己的兴趣,而理论课则不然,全是概念和硬知识,使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这时,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将会越来越消沉,最后甚至发展到学生对老师产生看法的地步。

2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因素

从上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若干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2.1广电理论课本身的性质

上文也提到过理论课的特殊性。但广电专业相对偏于实践,所以很多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实践,加之广电理论课自身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实践中或多或少进行学习,这些因素使得广电理论课更加形同“鸡肋”。

2.2教师的自身因素及课堂影响力

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常言道“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老师对学习、尤其对课堂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对课堂的态度,老师的性格及课堂策略都至关重要。广电专业理论课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更加凸显人情味,老师在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时,如果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和形式,就会极大提高课堂影响力,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2.3社会学环境的影响

当然,课堂效果出问题,不只是课业本身、老师甚至是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整体忽视理论,有些人只有在实践中碰壁后,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注重学习理论,甚至轻视理论,这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堂的学习效果,因为,毒已入心。

3提高广电专业理论课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3.1利用多种手段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避免传统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沉闷,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固定模式,创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对于广电专业来说,更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形式,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这个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提出来,意在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在大学广电专业理论课中,甚至是所有大学课业中,“高效课堂”也弥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各方面课堂资源,尽可能大地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这在传统课堂中是没有的。学生在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理论的另一面,同时教师利用自己的功力和人格魅力,使得理论焕发新生。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关键是利用多种手段,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理论课的魅力,吸引学生,这不仅仅限于用个多媒体,用个ppt就行了,这只是表面的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广电专业老师,要会利用新闻、电影视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如在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播放与内容相关的影片和音乐,当讲到各种电视类型及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CCTV、BBC等著名媒体所制作的相关纪录片,在讲到中国电视的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在历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片段,在讲广电制作的理论课时,可以利用对比影片的方法来解释画幅、镜头等相关知识,讲到电台相关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用几个典型的国内外电台节目,如《美国之音》和《央广之声》来说明电台节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到新闻理论及新闻关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名家讲座和专题报道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可以利用主旋律音乐来烘托气氛。教师在上课前和上课间隙,也可以播放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和娱乐视频来调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上到一些与广电历史和时代性有关的理论课时,教师甚至可以找出自己以前收藏或保存的相关物品,比如磁带、老式收音机等,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段知识和历史更感兴趣。广电专业理论课虽然是理论,但与实践有极大关系,教师可利用相关案例,关注和表现时下热点问题,并结合语言的组织,幽默感的把控,讲课形式的设计,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不厌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的自主性

前文提到学生的自以及学生的课堂地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重视,都希望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有可能或应该产生存在感的时候,没有被重视和发现,整个人就会陷入到一种消极、无生机的状态中,从而对当时环境里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地位,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就是积极与学生互动,我们在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的时候,要会就概念和案例跟学生交流互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话,倾听学生对这个媒体和与这个媒体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都重视课堂这一段时间所讨论的问题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发表见解。课堂讨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它能让自完全抓在学生的手里。通过知识和案例的小组讨论,学生能融入课堂,找到存在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广电教师还可以进行随堂小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比如讲到广电编辑时,可以让大家随堂写东西;讲广电的特点时,可以让同学谈谈自己与广电的小故事等。互动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3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重视和理解

理论是枯燥的、无味的,但这只是它表面性质的表现之一,实际上,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理论推动实践,有多少大事都是在优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就以广电专业理论来说,从事广电事业,只懂技术,不懂得广电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以及现状,是很难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只懂技术不懂理论,在广电体系里难以生存,因为广电的基本工作,比如摄影、剪辑都有一套严密的理论嵌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现实,注重理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多看一些专业类书籍,同时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关注与广电专业相关的现实事件,让他们将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理论,不讨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在理论课堂上的积极性。

4总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现代这个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调动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上乐于、勇于打好属于自己的硬仗。

作者:李杰锋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进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思考[J].电影评介,2014(18).

[2]张英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第3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关键词:音乐专题;视听语言;大众传播

一、音乐与电视的融合方式

音乐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之一,已经存在数千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最早对音乐的理性元素进行了比较系统化的论证,而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乐论》《乐记》等专著也突显出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独有特色。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前,音乐学的研究语境一直处于传统的、稳定的、单一的格局发展之下,而电子技术及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使音乐学的研究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变革的触发点就是电视的发明。电视的发明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抽象的听觉语言进行具象的视觉传达,而无法具体表现的音乐情感也能够通过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进行表现。而对于电视艺术本身来说,音乐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及活力,传统意义上的以叙事、新闻为主体的二分天下的电视内容格局被打破,音乐成为抒情型电视节目的最直接表现方法。音乐同电视的融合大致上有如下几种方式:首先是音乐电视:即带有广告性质的MV,这同MV诞生的初衷密不可分,即利用可视化的媒介来对音乐进行广告营销,使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人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MV刚好能够达到这一目的,音乐人能够通过在MV画面中的直接或间接出现来获取一定受众的支持,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也能够因为画面的存在而变得愈加丰富。其次是电视音乐:即为特定电视节目而配的旋律音乐。较为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带动音乐作品的普及率,例如由于某一电视剧或电视综艺节目而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栏目音乐以及主题音乐。再次是现场音乐会转播或音乐会录像。这是音乐艺术通过电视媒介呈现的最直接方式,将本来存在的、正在演奏听觉作品的视觉形象通过电视表现出来,等同于现场音乐演出,不同的仅仅在于电视媒介的加入。而电视媒介的加入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优化了受众欣赏现场音乐会演出的效果,由电视转播所提供的画面往往是专业人士进行的优化选择,这使得观众更容易观赏到最为精彩的演出瞬间。最后则是本文所重点论述的音乐节目:即以介绍音乐家及其作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通过电视节目以达到将音乐知识获取更广泛的普及率的目的,尤其对于高雅音乐艺术来说,其受众范围的狭窄使其普及范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电视作为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对高雅音乐艺术知识的传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及价值。《寻找贝多芬》正是这样一档介绍贝多芬人生及其音乐作品的电视栏目,它本身已经脱离了传统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单向维度范畴,而开始朝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传统音乐学文本的基础上,同传播学、电视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表达样式更加直观立体而丰富,不仅将贝多芬自身的音乐故事进行视听化呈现,同时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使人物形象、音乐语言更为全面的表现出来。

二、电视音乐节目编排与后期剪辑

《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包括如下几种探询方式与角度:被采访专家的评述、以第三人称角度的客观旁白、主持人总结出来的探询线索、贝多芬歌剧的内容暗示。以上大致四种探询贝多芬感情经历的角度按照插叙的方式进行编排,通常由被采访专家先对贝多芬的爱情进行大体上的评述,然后穿插电影片断并配合客观旁白,回到贝多芬所处的年掘其情感线索。接下来被采访者以个人的角度继续对影像中发掘的贝多芬感情线索进行描述,主持人则对以上部分进行总结并进行下一阶段的过渡。歌剧选段的运用是为了增加叙事的感染力并让叙事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当全篇完成时,编导却发现了在歌剧选段剪辑过程中的一个缺憾:没有将乐团伴奏切入到画面中来,因此对女主角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切换略显得单一。另外,作为音乐会主要形式的歌剧演出,其导播与切换节奏也能够体现出其技术魅力。配合以上四种探询角度的画面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类型:被采访者现场、主持人现场、电影画面、自然景物、建筑、贝多芬不同时代的画像、歌剧演出现场。电视专题片同影视剧的剪辑原则有所不同,以本片为例,其更具有特殊性,因为《寻找贝多芬》不仅仅是一部电视专题片,更是一部音乐电视专题片,声音元素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剪辑更多所遵循的原则是声音原则,或者说是声画关系,画面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主持人和被采访者的画面剪辑比较单一,每一个片断基本上由三个或三个以下同一人物不同景别的镜头构成。当第三人称进行客观旁白时,声音和画面构成了同步和并行两种关系,画面更多的是根据解说词的内容进行切换。部分带有自然景物的画面,如鲜花、水面、云层等元素,起到了象征作用。如贝多芬的诗句“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爱……”所配合的画面就是美丽的花朵和风景,象征着其内心世界对爱情的憧憬及爱情本身的美好。当叙述者的声音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时,片子的剪辑原则以画面为主,此时,剪辑更大意义上被看成为影视剧本身的剪辑,镜头景别的匹配、角度的匹配以及轴线关系需要重点加以考虑,但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画外音的制约。编导在选取电影画面时,还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画面内容并不完全按照本片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一一呈现,寻找贝多芬的情感线索,还需要省略电影叙事中同本片主题无关的内容,相应填充进来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建筑以及不同时代贝多芬本人的画像。当电影片断、自然景物等元素被剪辑在一起时,我们要保证画面的视觉连贯性。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光线、不同设备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质量自然有所差异,表现为清晰度的不同、明暗效果不同等等,这就需要后期进行相应的画面处理,带有怀旧感的电影片断是画面的主体,而现场用高清设备拍摄的自然景物以及建筑等则需要在明暗关系上稍做处理,达到两者影调一致。而清晰度的不同一般后期很难修复,编导巧妙地借助解说词的作用,将叙述时空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中穿梭,同两种清晰度的画质进行了严格的匹配。

三、结语

充分利用视听化元素,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是电视音乐节目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样也有利于将音乐艺术进行大众化传播,使高雅艺术得到普及,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音乐是音乐艺术的具象化表达方式,也是音乐艺术与电视艺术融合的最佳途径。

作者:赵珂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游洁.电视策划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张歌东.影视非线性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德]贝多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六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第4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少儿节目;发展;创新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5年的收视率统计,电视台的儿童频道收视效果增长缓慢,特别是在现今多样化的媒介背景下,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目前,少儿电视节目若想充分发挥积极的社会教育功能,向儿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则需要适应当前多样化的媒介环境,实行变革与创新,以便于更好、更全面地传递少儿教育信息,充分发挥教育应有的职能。

一、融媒体时代下少儿电视节目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宣传渠道滞后

网络媒介出现以前是电视媒介的天下,电视媒介出现之前,是纸媒的天下。网络移动终端爆发的时代,呈现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景象。例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风车》栏目组的主持人、编导、服装师、化妆师、道具师等众多工作人员,都是经过多年严谨工作制度磨练的专业人员,制作出的节目无论是画面效果还是节目编排都堪称精良,演员们的表演功底也是一流的,但是收视率与热度近几年却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低龄孩子们打开网络电视盒不经过中央电视台就能直接收看到《小猪佩奇》《超级宝贝JOJO》《海底小纵队》等优质的国内外动画片。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已逐渐失去了按时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广告播完再看电视节目的耐心。其次,地铁、公交等各种移动收视终端,也开始自主制作开发亲子类节目、美食类节目等,但这些节目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并且伴有不断滚动的小广告,使少年儿童在上学的途中就被迫接收了很多媒体的碎片化信息,消磨着少年儿童的耐心。最后,近年来少儿群体的手机上网使用率逐年攀升,各类手机APP,如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又以最短的媒介距离,“近水楼台先得受众”,吸引了一大批少年儿童粉丝。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中的碎片化信息又占据了少年儿童大量的时间。电视台的少儿电视节目如果不积极拓展融媒体路线,宣传面将会越来越窄,收视率也会越来越低迷。

(二)部分儿童剧演员群体形象面狭窄

作为一档儿童电视节目,“俯下身体看世界”是第一要务,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才能创作出更适合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如果不能“俯下身子”,其制作出的节目便不能贴合儿童的实际认知范围。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制作的《呼噜小精灵》节目就值得很多地方台学习,该节目的演员面孔年轻时尚,既有成人又有儿童,既有人类又有各种小动物的参演。制作轻松、幽默、富有教育意义的栏目剧,把“栏目”与“影视剧”相结合,创造了以情景喜剧的方式给儿童讲述校园生活故事的儿童栏目剧新形态。反观当前部分台的少儿电视节目,无论是作为节目主持人,还是一些少儿节目的参与人员,其不管是从言语行动还是穿衣打扮上都和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差距。在诸多少儿电视节目中,均可以发现与暴力行为相关的内容,这极易给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带来暴力的想法;并且在少儿电视节目的才艺表现中,时常能够看到年龄很小的孩子在节目中出口成章,但这并不符合当前孩子年龄成长的现实需求。如若这种不良状况长时间存在,则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形成直接影响。此外,因孩子年龄较小,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极容易模仿少儿电视节目中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不良话语、错误行为的情节与方式,这部分展示会给孩子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三)致力于从事少儿电视节目的人员储备不足

中国一直提倡寓教于乐的节目制作观念,然而在节目创作进程中,由于致力于从事少儿电视节目的人员储备不足,在少儿电视节目的后期研发团队中,缺少对儿童知识的大量分析、支撑,最终形成有教无趣,有趣无教的现状,知识和娱乐性并不能融会贯通在一起,吹吹打打、高声叫嚷、“瞎热闹”的场景始终是当前少儿电视节目面临的主要问题。因缺乏对孩子年龄本性的深入了解,而难以接近孩子,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而导致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与进步受到约束,孩子的主体意识逐渐在观看少儿电视节目这一娱乐行为中丢失。伴随着越来越多少儿电视节目的兴起,对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现如今中国复合性与拓展性的人才无法充分满足现实需求。并且,综合型应用优质人才的培育,在人数上与质量上也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融媒体时代下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路径

(一)应用优质内容

少儿电视节目与其它电视节目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少儿电视节目针对的群众是天性活泼的儿童,然而少儿电视节目的编制人员却是成年人,其对成年人的思想与认识一清二楚,故而会向儿童呈现美好灿烂的成年世界,这种传递形式本质并没有错误,然而会造成“孩子未能提出问题,就获得众多答案”的不良局面。在被成年人给予正确标准的答案下,孩子极易缺少相应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只能被迫接受,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少儿电视节目的科学引导尤为重要,但现在更加需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少儿电视节目中获取知识、有所收获,协助孩子健康发展。故而,少儿电视节目唯有接连不断地创新出更多优秀产品,才可真正为儿童进行有效服务。

(二)媒体结合互动

融媒体时代下,自孩子出生后就面对着一个现实和虚构相结合的空间。家长们从孩子出生起就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传递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和孩子在交流碰撞中,以自身所具有便捷的媒体发表权与媒体接近权创造了一个双向互动的网络平台。孩子们从小就会观看“抖音”“快手”等App,甚至录制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心得。少儿电视节目也可以抓住这一点,与短视频平台进行紧密合作,推广出类似于“四川观察”这样的大粉丝群体的抖音官方媒体,以更快的速度打开宣传渠道,迅速吸收粉丝,甚至可以拉动一批“80后”“90后”的“回忆杀”风潮。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近距离的平台,增加和孩子们的互动性,录制更多正能量、易传播的儿童剧迷你小剧场,增强节目的传播量。把受众人群放置在主体的位置,如此在和媒体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受众能够获得相应的满足,运用此种思想理念能高效推动媒介融合互动。新媒体的产生、智能手机与电脑的广泛普及,致使少儿电视节目不再是一个单向的传输工具,其逐渐演变出更多生动、形象、活泼的互动网络小平台,使孩子们可以真正体会到少儿电视节目所释放的温度。

(三)培育专业人才

第一,专业化。即要求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编导应具有基础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少儿电视节目编导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可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化。并且一档优秀的少儿电视节目,无法脱离团队的协作,故而在节目协商与磨合的整个过程中,可应用头脑风暴,充分发挥团队中各自具有的优势,真正做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少儿电视节目针对的受众群体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故而身为电视人应当进一步了解儿童,可根据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孩子们的真正需求;第二,职业化。即要求少儿电视节目的电视人需要具备市场相应的敏感度,对于变化多端的社会市场环境,立即做出应对,把少儿电视节目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由此即需要电视人具有相应的市场敏锐度,时刻关注市场情况,唯有真正了解市场发展动态,才可推动少儿电视节目的持续性发展。所有的节目效果均为了孩子,为了扩展孩子的眼界,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少儿电视节目电视人最初的愿望和目标。经过长时间的探究与摸索,媒介融合已在流程重构等层面获得相应佳绩,然而针对稀少短缺的优秀少儿电视节目专业人才,仍然应持续引入优质人才。在融媒体时展的背景下,在所有专业少儿电视节目电视人的一同奋斗下,会涌现出更多优质少儿电视节目,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自由的童年。

(四)精准安排节目

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升少儿电视节目的社会竞争力,则应当制作具有个性化的品牌栏目,真正实现差异性发展。例如,东森卡通台针对的主要是7岁以下的孩子。这一少儿电视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把孩子的心理需求作为关键出发点,对播出的少儿电视节目实心、精心设计与编排。其编排主要划分为日常版块和周末版块,日常版块主要以自制少儿电视节目与动画片的播放作为横向编排,以三个重要时间段来进行合理编排,构成一定节目的收视规律;周末版块主要重视节目呈现的娱乐性与趣味性,加大卡通篇节目的播放量。这一做法能够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明确固定观众,如此便可清晰分辨出某一特定时间内的观众特点,不但能够提升节目收视率,还可保障少儿节目与插播广告的投放效果。

三、结语

少年儿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民族发展的希望。目前诸多电视节目为了加大自身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均十分注重开发少儿电视节目。但如今诸多少儿电视节目缺乏创新,其恰恰又是最需要发展和创新的,唯有通过应用优质内容、媒体结合互动、培育专业人才以及精心编排节目等方式,才可使少儿电视节目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雯.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凸显少儿节目的教育功能[J].视听纵横,2019(4):70-72.

[2]王倩.探析少儿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输出优质产品[J].记者摇篮,2019(9):129-130.

[3]王建宏.融媒体环境下少儿电视节目的创新探索———以青岛首个儿童版大型MV《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4):144-145.

第5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关键词:电视秀;舞蹈;肢体;舞者

代名词不一样,所代表的东西也不一样,同样所关注点也会大不相同。《舞动奇迹》、《舞林大会》、《舞林争霸》、《舞出我人生》及《奇舞飞扬》等等都是电视舞蹈节目的一员,那么对于舞蹈比赛而言,二者不同之处何在。

一、各自注重点不同

(一)注重面不一

电视show需要的是一种电视效应,希望观众在电视机前能与之产生共鸣,这说的共鸣这是他们想要的共鸣,即收视率。舞蹈比赛更加注重舞者的身体素能、肢体控制力、舞蹈表现力以及对于舞台的占有欲等等各方面能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的一招一式都反映出平时排练的每一个细节。

(二)注重体不一

电视节目更加注重人物与电视的交流,与电视带来的直接效应,然而这个本体对于肢体的注重也许在摄影机跟随的那一刻起,便慢慢的被忽略。因为,当舞蹈进入电视节目之时,就需要客观东西的帮助,一系列的包装使其更具完美的呈现效果。舞蹈中,本体则是肢体,舞者心灵运用肢体表现内心所想,最终传达给观众的一个媒介。观众坐在剧场下欣赏时,起码在展现的这几分钟是相对真实的,此时观众的眼球关注于真实的舞者,真实的肢体舞动,没有电视媒介的隔膜。

(三)注重者不一

电视操纵者都是电视传媒的工作人员,他们希望通过舞蹈与各媒体,各形式相结合,相碰撞形成综合体的电视类,大众欣赏的身边节目。而舞蹈比赛由于在剧场表演这样一个平台上,更多的是舞者、编导对于自我的重视,那就是说,舞蹈中,编导、舞者几乎是作品的核心与灵魂,一个编,一个展示,最终再呈现给观众欣赏。

二、各自带来的优势

(一)电视节目

1,宣传效应

电视媒体的宣传效果超乎人的想象。电视,千家万户都会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享受电视带来的喜怒哀乐。电视节目还会存在后期制作这一项,相对会剪辑好的一方面呈现在观众面前,那些不入眼帘的一切都会删减掉,也许放映的篇幅只是录制的一小部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正是频繁地活跃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荧屏上并红遍大江南北。1992年舞蹈《瑞雪》;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舞蹈《两棵树》;2006年舞蹈《岁寒三友——松、竹、梅》;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雀之恋》以及她与侄女杨彩旗在湖南卫视出演的《春》等。再到后来的一系列电视节目《非常静距离》、《舞林争霸》节目和《舞出我人生》,再一次让她家喻户晓。早在很久以前,杨丽萍已经大有名气,不过正是电视媒介的出现,更加使得让平民百姓进一步认识她。

2,广泛影响

当出现在电视荧屏前的那一幕,不知中华儿女有多少双眼睛在万众瞩目着电视前的对象,一夜之间,就会成为被谈论的对象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尤其是了解这个人,了解你展示在荧屏前的一切,无论真实与否。仔细想想,百姓认识的明星,大多数都是在通过电视机而认识,这样的受众比起剧场的影响要快很多,毕竟去剧场欣赏演出的人也为数不多,似乎都是圈内人在欣赏着彼此。

3,跨界相识

在这样综合体的环境下,会结实许多不同于自身专业的人士,无论从舞者、编导、导演、策划、摄影、服装及化妆等等的人。在参加电视舞蹈节目时,最大的收获也许莫过于学习许多不同于自身专业的舞种,不同舞种的训练,不仅只是身体机能的适应及改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接受,让学习芭蕾舞的舞者接受街舞,爵士,拉丁这样的舞蹈,听着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样,让街舞,爵士,拉丁的舞者去学习现代舞,在肌肉急速爆发上是没问题,不过在领会现代舞肢体的慢控制,流畅度时,还会有些不适应的。换言之,这正是一种挑战。好的舞者就是应该自如的运用身体,让身体为自己说话。

(二)舞蹈比赛

1,本体专注

舞蹈比赛对于舞者的肢体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很强的自身素能,更注重舞蹈作品本身,也就是说舞台上的每次舞动都代表着舞者是否足够优秀。在准备一个足够优秀的作品时,需要具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底,长期的体能训练,很好的身体素能培养,肢体表现力的学习过程,对于肢体解读的漫长过程…这些都需要刻苦勤练,最后才能把这一切的准备在呈现一个作品时释放出来。只关注舞蹈这二字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本体会更加优秀。

2,心无杂念

只需认真阅读肢体,感悟肢体带来的一切,享受舞台带来的每一瞬间,用自己的真心,灵魂去舞蹈。语言的传达功能很强大,同样肢体也有阐述自己想法的功能。让我们的心,我们的肢体,领略生活的美好,尽情的陶醉在舞的旋律中,随着美妙的旋律一起翩翩起舞,最终融合为“心舞合一”。因为真正的舞蹈属于心灵,真正的心灵独属自己。不要过度顾虑其他,只为舞蹈,人也会变得更加纯真,简单。

3,行业坚守

在自己的行业中努力,把最真实的本事展现出来,这应该是学以致用。术有专攻,专注自身行业,坚持专业职业素能,那么在这条行业的道路上就能有一席之地,在一席之地的领域中,做好自己,创作出优秀作品,那就不枉费对于行业的专供。艺术遇到比赛,相对不会像舞蹈最初那样的简单,但只要单纯的坚持自己所爱,坚持舞蹈的纯真,那便是热爱舞蹈的初衷,对于行业的坚守。

4,自身的电视舞蹈大赛

如果说到电视舞蹈大赛,那么就不得不谈起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其实舞蹈是有属于自己的电视舞蹈大赛,已经办有6届电视舞蹈大赛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例如《一个扭秧歌的人》、《醉鼓》及《盛装舞》等等。同样也推出了许多闪闪红星,例如黄豆豆,王亚彬,玉米提及刘震等等著名舞蹈家。

无论电视节目,还是舞蹈比赛都有各自特色。只要符合时展,使得舞蹈进步,那都会受广大人民喜爱,但如果在这条道路上丢失了舞蹈的本真,舞蹈的单纯,那么就失去了创办这类东西的意义,所以,让我们真诚地对待舞蹈,爱戴舞蹈。(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亚彬,《身体笔记:舞院女生的韵影心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张联,《电视节目策划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第6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关键词】 明星主持;大众接受

主持人明星化是电视台在商业社会环境下对明星效应的充分利用,标志着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多元化特点和主持人来源的非职业化趋势。如今,让主持人成为电视节目的“名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电视现象。

(一)主持人明星化的深层原因

主持人是整个团队智慧结晶的关键执行者。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生活在大家的视线里的,避免不了被受众品头论足。主持人应把自己的形象定位在生活和舞台之间,既要高于生活又要低于舞台,不能像在生活中的随意但是又不能给人以造作之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视传媒的迅速进步,受众更加注重主持人的表达能力、反应速度、主持技巧及相关的诸种要素。

(二)主持人明星化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主持人明星化成为一种越来越鲜明的潮流。中央电视台也开始了打造明星主持人的尝试,出现了《小崔说事》、《小丫跑两会》、《咏乐会》等一系列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个性化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的官网也为主持人设立了个人博客及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互动空间。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主持人的品牌效应,比如一说起《艺术人生》,大家马上能想到朱军,那种节奏缓慢、煽情的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节目的醒目标签。还有一种情况是以金牌电视节目包装主持人,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新闻1+1》等,这种“量体裁衣”的做法使得主持人个人的知识涵养和整个节目的风格定位得到的充分的融合,主持人的努力能够进一步巩固节目的品牌定位,两者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白岩松、敬一丹、张泉灵等人的不可取代性。观众在认可节目的同时也认可了该节目的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出色表现也会为这个节目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省台方面,应属湖南电视台做得最好,他们将主持人明星化的打造和发挥做到了极致,在短短的十年间里将一个省级卫视办成了仅次于中央电视台得收视大台。而由湖南电视台出品的娱乐节目也打造了数个品牌价值栏目、屡创收视新高,在主持人“造星”方面也绝对是最大的赢家。如《快乐大本营》打造了国内首个主持团体“快乐家族”,何炅的机灵从容、谢娜的泼辣大胆、李维嘉的见缝插针、吴昕的邻家可人、杜海涛的憨厚可爱,五个人结合在一起得到了最大的互补,每一次的默契配合都能够使节目在精彩纷呈的同时笑料不断,节目收视率也长期登夺收视冠军的宝座。

(三)明星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所谓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可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的统一。”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之一,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传媒者。明星主持人的大众传播必须正确传播和引导大众舆论向正面且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必须要与节目本身的定位达到统一。节目本身只是一个传播载体,受众的需求才是关键,学会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感受受众的情感需要。学会情感转移、情感嫁接,才能让节目真正走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主持人明星化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经验在电视传媒行业被推广,但是明星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不坚定,往往会让主持人在充满诱惑的商业利益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之间进行矛盾的抉择。作为媒体,我们所需要的是专业且具有舆论影响力的主持人,而不是身兼主持人身份的明星;作为主持人,我们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要加强专业素质的锻炼,而不是为了某些节目效果而作秀,从而影响节目质量和主持人的职业形象。

(四)主持人明星化的大众接受

主持人独特的个人风格是区分此主持人和彼主持人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主持人的综合实力,是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和谐统一。千人一面、形式单一的主持人早已不能满足电视节目的需求及观众的选择。相比之下,明星主持人让观众感受到其真实的情感、独特的个性、与众不同的主持风格,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气质、个人才艺、个人气质、专业精神所打动,与观众的心理需求达到了完美的情感交流。“主持人”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称呼,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人,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参与网络调查问卷、手机短信、登陆节目或主持人博客留言等多种方式与其交流。相比之前电视“主持人播报”与“受众接收”的简单形式,观众对于主持人的期待感、依赖感得到了满足,这些无疑证明了主持人明星化是大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

CBS《60分钟》节目总编导唐・休伊特曾说过,“节目内容好比一道主菜,好的主持人好比“调料”。我们的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最后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道电视“大餐”能够让观众品尝的有滋有味。”我国主持人明星化尚且不成熟,在诸多方面需要改进。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国电视传媒节目主持人明星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曾怡著.山东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张政法.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次印刷版

[3]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4]吴郁著. 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第7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全媒体下的传媒专业教育现状

全媒体是指涵盖了所有传播媒介,同时又融合了过去单一传播媒介所未能达到的领域,由单一的媒介运营方式衍生出诸多的媒体运作范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变,源于以下两个层面的冲击:一是整个传媒领域的准入门槛降低,当用手机便可以完成现场连线、网络直播报道时,技术层面的壁垒已经不复存在;二是媒介融合趋势不断加深,跨越多种媒介形式的传播方式已然成为新的潮流,不可避免地对传统传媒教育领域形成冲击。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传媒教育改革应当且必须顺应媒体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于新的媒介生态,从培养适用性强、专业层次高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创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再造教学流程,革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从人才培养规模来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新闻传媒事业飞速发展而人才缺乏的背景下,我国大学开始扩招。只用了几年时间,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师范类大学、艺术类院校、民办院校、独立院校等,都出现了类似于播音主持、广电编导、动漫设计等传媒类相关专业,因此,使得我国传媒专业的二级学院,从以往的几个院系变成数百个,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办学的混乱无序状态。短短几年之后,大量的传媒专业毕业生集中涌入有限的就业市场。正规的报刊、广播电台很快人员饱和。在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下,许多学校的传媒专业沦为“鸡肋专业”,更谈不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由于各地盲目开设传媒专业,而传媒行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加之中文、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律等专业的可替代性,导致传媒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新闻传播专业已出现在就业困难专业排行榜上。

从人才培养素质来看 由于大部分传媒专业学生是以艺考生的渠道入学的,其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加之良莠不齐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传媒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每到毕业求职季,传媒专业学生在笔试和面试中,成绩普遍不及中文、历史、政治、金融、法律等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认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渐渐地背离了新闻学专业的实际价值。新闻专业或传播学专业远远没有使学生准备好认识与理解世界的能力。“在新闻或传播学院,学生更关注各种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技巧,而没有学会全面、真实、公正地报道,并保持其科学可信度。由于多数新闻或传播学院学生没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安排,他们在学识上没有准备好报道复杂的现实世界,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不知道到哪里寻找知情和权威的信源,也很难知道声称与核实、推论与证据、偏见与公平、伪科学与科学、非知情人和知情人的区别。”这一现象,值得所有传媒教育工作者反思。

从人才培养教学来看 目前,国内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往往围绕某一媒体来设置,呈现“单一化”“理论化”特征。如:编辑出版专业主要以平面图书、杂志排版、编校、发行来设置课程;广播电视专业以电视艺术理论、纪录片理论等理论性课程为主干,缺乏学科交叉与创新,轻视主干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传媒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及技能操作上过于单一。当前,除了极个别国内顶尖的传媒学府可以依托自身地缘优势及媒体资源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进入一线媒体的实践机会外,国内多数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高校,并不具备让学生进入真正的媒体、感知多样的媒体、理解什么是媒体的条件与环境。在全媒体形态不断深入的今天,传媒人才需求的领域、层次、类型皆发生巨变,5年前媒体所需要的人才,可能5年后就将面临淘汰或转型,但学校传媒教育依然远远跟不上媒体发展的速率。在媒体发展极其迅猛的今天,这种固步自封甚至停滞不前的媒体教育模式将是致命的。

由此可见,我国的传媒专业学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培养模式,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分析研究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并为己所用,是我国传媒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讲,国内传媒专业发展应对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延展学科内容,完善知识结构

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对于传媒复合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单一、仅具备本学科知识的人注定要被淘汰。比如,美国大部分地区的众多新闻院系非常注重本科阶段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年,他们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通识教育;学生只有修满相应的学分之后,才能够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修取专业课学分;总学分的设置也偏向于通识课程。由此可看出通识教育在美国院校的重视程度。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的新闻系还推行了双学位教育,以纽约大学为例,学生除取得新闻类的学位之外,还需要取得另外的专业学位。例如,在本科应修满的128个学分中,新闻专业课程所要修取的分数和非新闻专业课程所要修取的学分各占一半。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类学生需要修取的127个学分中,人文社科等通识课程的学分更是占到了63%。专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相当人文底蕴的传媒类人才。新闻媒体、电视台、网媒的工作者往往需要具有五花八门的学科专业知识,他们的传媒技能,则可以在工作中、实践中培养和历练。

我国传媒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专业局限,知识面狭窄,反倒处于竞争劣势。这就需要传媒院校在学科内容设置上下功夫,将与一线媒体业务活动联系较紧密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法律、经济、历史等相关背景学科,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硬性规定传媒专业学生必须修一门“第二专业”,或者同时修几个学科的课程,在学分达标后才可以毕业;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当适当穿插其他学科内容,“宽口径、厚基础”将是传媒专业学生的理想知识结构。

跟踪媒体步伐,改革教学模式

传媒专业教育主要是以技能教育为主,这意味着,从事传媒教育的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有多么高的学历,但是一定要有非常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在授课的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传道授业。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是新闻教育界的佼佼者,以硕士层次的新闻教育闻名于世,但是该校全职或兼职的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少之又少,大多是学士或硕士学位。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美国的传媒教育大多都是“精品教学”。上课人数一般在20人以内,而授课的方式多以研讨的形式为主,教师们讲得比较少。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新闻写作、影视创作等,需要学生结合作品和素材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学生之间需要展开充分的讨论,任何一个想法都要展现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再对其进行点评和引导。而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如传播理论、电影批评等,学生就需要在课下花费精力,下功夫去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这样一来,课外阅读量非常大。而学校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看学生自身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像美国的这种传媒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较为辛苦,但这却能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关注,并且得到锻炼和成长。

全媒体时代传媒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社,更大一部分择业空间在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平台等。目前,国内已经有高校逐步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型专业。这类专业的自身定位,有别于传统的新闻传媒教育,着眼点放在未来的传媒空间,这种具有前瞻性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与此同时,硬件条件不充分的院校,可以从主观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采取更接近实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增强校媒合作,提供实战平台

美国的传媒教育领域非常重视与媒体的联系。媒体中不乏有一些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全职教师的人数,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在影视教育领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好莱坞这一优势,与大型电影公司加强合作,其电影制片专业的兼职教师都是好莱坞的大师级人物或者公司的CEO。美国电影公司的许多新决策,学生甚至先于公司内部人员知道。同样,许多传媒学院对业界也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世界知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就设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该奖项不仅为学院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也对新闻媒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设有密苏里新闻奖,为了增强与业界的联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又成立了雷诺兹媒体智囊团,专门为媒体提供智力支持。”

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成功经验,凡是开设传媒专业的国内高校,都应当加强同本地媒体之间的业务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一旦与前沿媒体形成多维度的合作,这将会有效促使学生从容地从校园迈向业界媒体,使传媒专业学生基本具备步入业界媒体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学校、媒体双方合作,根据媒体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要求,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新课程进行改造与再开发,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进行改正。同时,学校与媒体还可以建立双向考核机制。考核的轴心和桥梁是以专业教师为中心,媒体工作人员与学生建立双向的考核考评机制。大家可通过向学校反馈、双向互评的方式,对彼此工作提出建议与意见。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媒体可结合自身的优势,将理论储备知识提供给媒体和学生,并给予指导性意见;教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向媒体工作者讲述理论的建议;同时,双方可根据需求及意见,不断调整实习岗位,力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业务技能。

结束语

在全媒体背景下,传媒教育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才为根本,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教育体系,创建全真实践环境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有祥.广播电视艺术类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观察与思考[J].现代传播,2012(11):115-119.

[2] 李希光.中国新闻教育走向何方[J].当代传播,2009(2):4-7.

第8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摘要本文提出了进行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生源涵养,建立生源基地的观点,并对其必要性和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招生 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 生源基地

abstrac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bout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base of film and art talents resource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ies and the concerned principles.

key words enrolmentfilm and art talentsbase of talent resource

广电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门类,它综合了音乐、美术和文学各种形式,用画面、声音和语言来传达某种信息,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语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有着非常明显的文化产业的属性特征。伴随着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广电影视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拥有较高收益和较具投资价值的朝阳产业,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WWw.133229.COM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着手进行制定和实施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具有强竞争力的优秀广电影视艺术人才。高校进行生源涵养、建立生源基地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始加以思考和实践。

一、进行广电影视艺术类生源涵养,建立生源基地的必要性

1.高校招生生源需求扩大,生源竞争加剧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广电影视产业的发展,开设广电影视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的增长。如以2003年和2007年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表演和动画等6个广电影视艺术本科专业的院校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全国开设有广电影视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比例在不断增加,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势必造成生源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取更多优秀的艺术类生源,高校走进中学,走近考生,加强高校和中学之间的联系,进行生源涵养和建立生源基地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有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艺术人才培养更需要一个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我国的中学阶段教育主要是以普通的智育教育为目标,而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是介于普通智育人才和艺术人才(专业美育人才)之间的特殊人才,现行的中学教育和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的高校教育不能很好的接轨,因为普通的智育教育满足不了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对美育的需求。

因此,模仿体育、音乐和美术人才建立生源基地的培养方式建立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生源基地,进行生源涵养和生源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实现相关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嫁接和互动就显得非常必要。

目前,生源基地的建设已列入了一些知名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如中国传媒大学已和广东的英豪中学签订了生源基地协议,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某些特殊专业已在省外某些中学建立了生源基地,浙江传媒学院成立了实验中学。这些生源基地为学校输送一批优质的生源,实现了高校和中学的双赢局面。

二、进行广电影视艺术类生源涵养,建立生源基地应遵循的原则

为更好地保障生源基地,发挥生源基地的积极作用,高校和中学建立广电影视艺术类生源基地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规范操作原则

招生工作历来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很严肃的工作,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尤其是广电影视艺术类专业招生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招生录取原则,将教育部提出的招生“阳光工程”落到实处。高校和生源基地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选拔和培养人才,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招生政策和纪律,从源头上杜绝人为因素对招生的干扰。

2.相互促进原则

建立生源涵养基地,高校和中学考虑的因素应该是“是否有利”。高校应该考虑是否有利于吸引更多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报考;是否有利于广电影视艺术类特殊人才的选拔;是否有利于中学输送人才;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学的办学地位和实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材和成长。建立生源基地必须有效激发高校、中学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相互促进,才能使生源基地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发展。

3.平等自愿原则

由于受到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高校和中学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建立关系的双方首先必须相互了解,完全遵循自愿的原则;其次,要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增加主动性,,才能促进生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第三,高校要放下架子,重视中学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平等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两手抓原则

广电影视艺术类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影视表演等,一般按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排名进行录取;更多的另一类如播音与主持专业、摄影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等,在艺术类考试合格的基础上,一般按文化成绩排名进行录取。两者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有区别。两手抓两手过硬原则要求坚持广电影视艺术类人才既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又同时需要有较好的艺术素养,在两手抓的同时加以具体的区分,但不能走到偏重的地步,过度强调文化素质或艺术素养都是异化现象。

三、进行广电影视艺术类生源涵养,建立生源涵养基地应该考虑的办法和措施

1.做好生源涵养基地的筛选工作,拟订生源基地合作学校的条件

(1)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会和许多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对部分考生产生了“潜在”的吸引力,而中学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时也会鼓励学生填报这些高校。因此,选择广电影视艺术类生源基地要把每年高考录取中生源素质较好、报考人数较多和艺术教育较有特色的中学作为选择目标。

(2)建立广电影视艺术类生源基地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师资力量和生源数量。就当前情况看,广东省、山东省和河南省每年报考美术类的艺术考生人数都在十万以上,无论是外部政策,还是师资力量和经济条件都具备了建立广泛影视艺术类生源基地的条件。

2.签订生源涵养基地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

高校在中学建立生源涵养基地,是为了改变以往那种松散形的联系,加强在招生方面双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生源基地建立以后,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招生信息,进行志愿填报辅导和咨询;中学可以免费宣传高校,在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双方在此过程中都要承担着一定责任和义务,因此,双方应该在互相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职责,把责任和义务等合作事项做出书面的条文规定,自觉履行和遵守。

3.举行生源涵养基地的挂牌仪式,争取学生家长更多的支持

在中学举行生源基地的挂牌是生源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挂牌仪式,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双方关系的建立,赢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支持双方关系的发展。生源基地挂牌既是对高校的宣传,也是对中学的一种肯定,也可以让家长全面了解高校的发展和现状。这种关系的明确有助于双方加强责任感。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广东建立了生源基地,浙江传媒学院在河北、黑龙江建立了生源基地等等,均产生良好的效应。

第9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阐述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陕西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使得地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区域化,高等教育区域化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陕西省作为典型的“高教大省,经济小省”,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之间相互脱离的状况日趋严重。那么,陕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本省经济互动发展存在什么样的瓶颈问题及如何解决,文章就以A学院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地方经济的互动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的运行模式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式学习模式和职教合作模式,同时,我国也建立了许多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其中,王达萌等(2012)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中就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冯士芹(2012)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角度给出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华冬萍(2003)指出人才已日趋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充满活力的可变因素;任少波(2006)等人认为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尤其是承担区域知识创新重任的研究型大学与都市圈发展存在着密切互动的关系等。

以上学者主要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为出发点;主要在处理问题的角度上和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性,不宜于广泛推广使用。而对陕西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肤浅和单薄,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本文拟从陕西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探索一条实现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推动“富民强省”和“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

二、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陕西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42所(不包括高职高专和独立院校)在全国排第5位,以全国排第16位的经济总量取得如此成绩是很不容易的。而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甚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之间必然存在诸多矛盾,下面以A学院为例,分析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

1、A学院现有学科专业

A学院现开设文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大门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类,新闻传播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流管理与工程类,旅游管理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经济与贸易类,林学类等14大学科门类;英语,日语,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艺术设计,表演,国际经济与贸易,园林等19个本科专业。

2、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 综合性不强。我国高校现行有12个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以及管理学。而A学院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农学、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只占到了全国现行的50%,说明A学院的学科门类还不够全面,距离综合性大学还有一定距离。

(2)部分学科专业结构稳定性差。由于从“金字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果将A学院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描述成“金字塔”图,不难发现,A学院的6大学科门类中只有管理学、艺术学和文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工学的专业结构稳定性一般,而经济学和农学的稳定性非常差,也可以说不存在稳定性,稳定性差直接会导致该学科的发展。

(3)资源共享率低。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和文学门类下专业较多,且专业间联系性较强,因此这三类专业间教师和实验室等资源间的共享率很高。相反,其他三大门类下只有一个专业,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实验室等资源贡献率低,因而成本投入也就比较高。

(4)专业老化,特色不明显。A学院缺乏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并且,专业设置往往围着招生宣传的需要转,重视专业名称能否跨上社会热点,而对专业实质性内容关注较少,这往往造成换汤不换药的状况,教学执行者在专业名称上不断地改来改去,但在专业本身的发展上投入的精力却很少。

(5)缺乏科学论证。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无视现有的资金、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不考虑自身的特色,盲目争办热门专业,使得整个学科专业的分布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新专业设置以后,又忽视了新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低下,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3、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本文从专业类型行业符合度方面来阐述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其中,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指该专业类型与本省重点产业领域相符合的个数/本省重点产业领域的个数。

陕西省现有3个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7个产业类别(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产业及生活业)和37个重点领域(包括粮食、煤炭等),通过将A学院现有的14个专业类型与陕西省37个重点领域进行对比统计得到,A学院外文类、工管类、物管类、旅管类、经贸类、电信类、计算机类、电气类、交运类、设计类、戏剧类、林学类、新闻类及中文类共14个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依次为:0.005、0.019、0.014、0.008、0.01、0.008、0.024、0.016、0.003、0.014、0.003、0.003、0.005、0.005,由此可知,A学院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整体不高,其中,最高的计算机类为0.024,最低的戏剧类、林学类及交通运输类,仅有0.003,这说明A学院开设的专业还不能很好的为本省经济服务,也说明A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

三、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1、降低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增强办学自

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曾指出:“高校同质化严重”,受评估和中央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巨大差距两个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让各高校健康发展,必须降低高校办学的“同质化”现象,以此来增强办学自。

2、加大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通过对陕西部分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查分析,发现陕西大部分高校存在求大求全现象,即由特色鲜明的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所设置专业的专业重复度较高,人才培养质量明显下降,行业相关度较低,这就导致了高校不能积极主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更不能发挥它引领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应该以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来建设学科和专业,更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由领导或者专家组开会讨论申请新专业的方法,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申请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专业,以更好的突出特色。

3、注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好的效益,陕西和全国情况大致相同。究其原因:第一,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仍仅限于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及争取经费,却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科研选题之前没有深入调查,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第三,企业不愿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第四,缺乏政府的激励制度和完善的权益分配制度等。因此,要使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只为了评职称、争经费或挣课时(一些学校用科研项目来顶替课时),大多数高校课题的科技成果只是做了很多理论上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

4、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中行业的相关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中行业的相关度都不高,因此,提高该相关度可以使得A学院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