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基础实训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汽车专业近些年来已成为学生及家长推崇的热门专业,但是从汽车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实训项目化教育模式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技术人才教育的缺陷,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从汽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综合实训项目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为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汽车专业 综合实训项目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近年来,我国各高职院校针对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尝试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汽车专业人才提供了全新的方式。笔者对汽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以及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汽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在汽车行业人才不断受到重视的同时,汽车行业的教育模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汽车专业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理论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进行理论传授,汽车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汽车的故障检测以及维修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理知识以及机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入学时,首先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但是我国过于强化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差。
2.案例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育模式
为了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开始结合案例让学生亲自操作,之后教师对操作方法以及原理进行讲解,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技术能力,但学生就业时,还是无法达到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实际要求。
二、综合实训项目的概念及意义
综合实训项目是近些年来针对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出的全新教学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培训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实训项目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岗位综合素质进行集中训练,模拟实际工作岗位,并对该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进行培训。汽车行业各岗位的职责差别较大,综合实训项目就是针对汽车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综合培训,例如,汽车接待员专门培训其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汽车电工主要培训其技术能力,汽车钣金工及喷漆工着重培养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三、综合实训项目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尝试
在汽车行业中,故障判断是最考验技术的一项工作,故障判断主要是电工以及底盘维修工的工作。底盘维修相对简单,大部分是物理性异响的判断,针对该工种的人才培养,综合实训项目主要针对异响声音的辨别、异响原理等技能进行培训,辅助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专业术语解释能力。
电工是汽车行业中技术难度较大的工种,电工不仅要对电路故障判断明确,还要对最简单、迅速的故障排除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升级,电工还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跟进新车型的新技术。综合实训项目对汽车电工加强了具体、深入的技能培训,并对电工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进行了引导,使电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综合实训项目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对汽车技术工种以外的汽车相关工作的素质培训,例如,汽车维修接待的语言沟通能力。在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中,会模拟各种情况,对汽车维修接待的沟通能力进行考验,锻炼学生应对某些突发事件。同时,锻炼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内部沟通能力,判断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并为其安排维修任务。
在汽车行业,客户经理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岗位,客户经理能够弥补维修接待中的沟通不足,满足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在针对客户经理职位的综合实训项目化模式培训中,尤其要培养其在遇到情绪比较激动的客户时的应对能力,模拟事态现场,并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及指导。
四、小结
综合培训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未来我国教学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尤其针对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综合性实训项目结合了汽车行业中具体的工作内容,并针对这些工作内容对应的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进行了全面的培养,促进了我国汽车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未来的职业院校教育模式也应该运用综合实训项目模式,全面提升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解后循,宋卫东,赵世婧等.汽车维修电工(中级)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摘 要:本文就技工院校自动化专业PLC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探讨。PLC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自动控制装置。其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技工院校的机械加工、机电技术应用以及工业自动化仪表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组织、开展教学。
关键词 :技工 PLC 理实一体化
PLC,又称可编程控制器,是以自动控制技术、微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首。PLC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达到“两翼齐飞”的理想效果,这给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埋下了“隐患”。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大胆引入理实一体化模式,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一、PLC课程对于技校生的特殊优势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着学生的“关键能力”的提升上,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校生今后就业,适应岗位群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校生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他们的理论素质基础薄弱。而PLC虽然是以微型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控制装置,但是不要求使用者精通计算机方面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大多数PLC采用类似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梯形图”语言编程,清晰直观,简单易学,对于有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了解继电器控制线路的技校生很容易接受。同时由于PLC是通过程序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训室里设计和修改程序,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随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对所授课内容的接受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这些对于实训设备有所欠缺的技校来说,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使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具备了“先天优势”。
二、PLC教学内容的选择
伴随着IT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PLC在前沿技术等方面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突破,许多发达国家都将PLC产业列入工业制造方面的优先选项。现在的PLC产品大致可分成美国、欧洲国家、日本三个流派,在我国的PLC市场上日本产品的销量最大。其中日本松下电工的FP系列PLC是其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第三代产品,代表着当今世界PLC的发展水平。FP1系列虽然是小型机,但它集CPU、I/O、通信等诸多功能模块为一体,具有体积小、功能强、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适合我国国情,许多中小企业都在使用。因此,笔者所在学院以“TVT—90系列PLC学习机”进行教学,以FP1系列PLC为例,阐述其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编程方法、应用实例及系统实验,同时对于高级技工、技师培养,则将一些实验板组合使用,加强编程难度,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PLC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学生今后独立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用理论完善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用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PLC教学中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定教学目标、任务
技工院校学生的培养要求与高职院校有较大不同,主要以“实用、够用”为目标。这就决定了PLC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应设定为了解PLC编程与接口技术,了解常用小型PLC(60点以内)的结构和特性,掌握常用小型PLC(60点以内)的I/O分配,会连接相应外围电路,掌握基本指令、功能指令,会使用编程软件,会根据需要编写简单的PLC应用程序,能对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由于PLC课程需要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因此该课程最好在第三学期开设,这样就和过程控制系统应用、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降低了教学的重复率。
2.强化实训教学
PLC实训室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工具和设施设备,主要包括PLC综合智能实训装置、PLC气动装置以及步进电机控制实训装置。实训课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强PCL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运用多媒体、三维模型、实物展示、实际操作等手段,直观讲解教学重点难点。
四、小结
关键词 电气控制 应用型本科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2
0 引言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作为电气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大学二年级开始教授,作为初学者,掌握电路的读图、电路的连接、电路的设计、结合实际情况改造电路等方面,对以后的学习、实践及具体的工程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
本文首先介绍课程的关联引申,在此基础上介绍课程改革的内容,再结合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解决,最后进行小结。
1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关联课程引申
在学习“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综合电子技术,电路等基础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为以后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做好铺垫。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适当的考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很有必要的。
1.1 基础课程安排
“电工实习”课程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开始前的基础,具体安排如下:首先通过视频介绍电工学相关应用场合;其次讲解日常生活中电路的基本构成;第三介绍基本电路元件,通过各种电阻、电感、电容及电位器等元件的实物,引入元件的测量及基本电路检修方法;第四介绍烙铁的焊接工艺,通过实际焊接练习,对基本工艺要求进行考核;第五通过合适的电路连接,验证单刀双掷开关控制的两地及多地灯具控制电路;第六总结前五部分,让学生在完成以上内容后,总结个人实践后的体会。
1.2 专业课程安排
在完成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后,“电路”、“综合电子技术――模拟电子”、“综合电子技术――数字电子”等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电机学”也同样作为专业课的入门级课程,在二年级上展开,这门课程为将来学习“电气控制”、“运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控制技术”及“现代调速系统与拖动”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在将来的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机,如何根据工业现场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
1.3 后续课程引申
在学完以上专业课程后,“可编程控制器PLC”、“智能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现代运动控制系统”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随之展开,这些课程对前期的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如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在结合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很容易出问题。
2 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与实践
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分于普通本科自身的特点,它更加强调的是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这门课程,对于其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操作、知识巩固、解决问题、实际应用等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课程教学内容。
2.1 教学学时问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该课程分48学时(主要上课课时)与32学时(试行调整课时)两种教学进度。
在48学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后16学时是进行PLC相关内容教学,此部分与接下来学期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内容有重复,同时在有限的16学时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编程、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及顺序功能图编程等内容,显得非常紧凑,教学效果一般。
在32学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低压电器内容,实践基本电工工艺操作;对正反转及Y―降压启动控制电路,详细讲解电路图组成及原理后,进行实操练习,再结合8至10种常用的电气控制线路,由简单到复杂的对4到5种典型电路,进行元件检测、网孔板安装、线路连接、检测调试、通电测试、考核评分,这种少学时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
2.2 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原先48教学学时环境下,除了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外,安排4次综合实训课程,占16课时,紧接著进行PLC方面的课程教学,在所学内容上没有交集,学生在理解上会一时接受不了,什么是可编程控制器,什么是语句表等等,前半段的学习情况才有所成效,又引申出一个不懂的新内容,在教学效果上不尽如人意。
在32学时的教学环境下,尽可能的少讲多做,16+16构成基本的学时,讲课实践对半分,但侧重点在于实践能力培养,前期讲解低压电器,接着讲解基本控制电路,随后讲解基本故障的检查及排除方法,最后通过几个实际安装电路,检验前期所学内容,进行实践考核,这样一来不会出现新的无交集内容,对之前所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自查,得出相应结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老师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引学生通过看、听、摸、测、排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2.3 教改后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两年的实际教学,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不单单是进行理论教学,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对于电路图的识图与读图、实际控制电路的安装、安装完成后的实际测试等问题,都需要花时间进行巩固,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提高了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懂低压电器原理的过程中,穿行控制电路的讲解,讲完后随即进行阶段实操,自己的电路自己测,最后通电测试,一次通过就有取得优秀的可能,再通过平时的考勤、作业及平时小测试的内容,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学生对于这种做法非常认同。
对于教学的老师来说,除了在讲课过程中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外,实操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解答,也是十分考验教师教学艺术的。问题的出现各种各样,指导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会给出各种引导学生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与解答,答案渐渐明了。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问题如何一一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很考验指导教师。
2.4 结合课程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加强学生实践课程的安排,对于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学校还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应用型本科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申报了建成了省级示范实验中心,作为实践教学平台的有力支撑。
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整合了三江学院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它包含“SIEMENS自动化示范实验室”、“飞思卡尔MCU/DSP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网络实验室”、“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六个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如: PLC自动化实验室、高频信号实验室、EDA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实验室、电气实训基地、ASEA测试中心、西门子示范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学院通过与南京市劳动局的积极联系与合作,建立了南京市劳动局三江职业技能鉴定站,该鉴定站可以对电子、电气、机械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中高级维修电工培训,近几年,还与南京市劳动局联合举办了省市级的技能竞赛,与南京地铁公司、中烟南京卷烟厂等单位合作开展了相关行业技能竞赛,目前具有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考评员12人,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3000多人次,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96%以上。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教学计划会根据不同学期,适时安排基础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与签署生产实习的相关企业,结合产、学、研组织参观实习、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
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实践能力的同时,学院适时安排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菱自动化竞赛,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楼宇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恩智浦”竞赛等,技能竞赛的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学校在每年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能使参与的学生,在电路设计、电子CAD、机械加工、PLC编程及应用、电气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以团队完成具体的创新训练项目时,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各自分工完成任务,相互沟通修改完成项目的分歧,最终通过现场测试验收的方式,完成项目的结题工作。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加强了学生在具体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锻炼其创新思维的养成,为其以后走上相应对口工作岗位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3 结束语
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及机械电气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实践课程,其所W内容应用广泛,实践性及应用性强,如何教好对应专业的学生,是我们每位实践教师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我校的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就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适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及课时,结合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采用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叶莹.浅谈电工实训教学的改革.才智,2013.2.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差异 实验实训一体化
在职业教育中,实验和实训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目前许多的职业学校,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实验与实训教学的差异,在应用中存在着相互替代的现象。理清实验和实训的关系,合理地组织和应用实验与实训于实践教学中,不断推进实验和实训一体化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发展后劲的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一、实验与实训的差异
实验是为了验证某种科学原理或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是一种验证性的活动。而实训则是为了掌握完成某项工作所需技能而进行的模拟性训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分:首先从目的上看,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或者验证某种规律,从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实训的目的是通过运用理论知识来掌握某种操作技能,本质是从理论到实践。其次从实现的步骤来看,实验一般分为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讨论总结、书写实验报告四步;实训一般分为实训课题讲解、安排训练及过程指导、产品或作品检测和评分三个步骤。再次组织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实验通常采用小组形式,而实训一般要求独立完成。最后从关注的重点和结果看,实验重视的是步骤的科学与合理、数据的正确、分析过程的科学、结论和理论的吻合,最终结果是实验报告;实训注重劳动安全防护、操作的规范性,最终形成的是产品。
从以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实验和实训都属于实践教学,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同,不能互相替代。
二、实验与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普遍达到1∶1,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甚至达到3∶7,可以说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但是许多学校对于实验和实训的区分并不明确,存在着用实训代替实验,用实验代替实训的情况。
案例1(电气专业):实验替代实训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是电气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这门课程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一样都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并且能够最终制作出控制线路板。但是有的学校因为实训条件的限制或部分教师实操能力的欠缺,并未开展实训教学,只是根据教学仪器设备提供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实验台上插接连线,编写和导入程序。由于缺少了实训环节,学生并未掌握使用PLC解决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达到教学要求。
案例2(电气专业):实训替代实验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需既需要掌握电子装接工艺,又需要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电子装接的工艺需要通过实训实现,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则需要通过理论教学加相关实验来解决。但是有的学校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仅仅采用理论加实训的方式,跳过了实验的步骤。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电子技术难学,听不懂。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我们要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来解决;实训是对生产工艺和过程的模拟、重现,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相应的操作技能,我们应当采取实训的方式。两者不能混同,不能互相替代。
三、实验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从实践角度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实验型、实训型、实验实训结合型。
以电气专业为例:电工基础是实验型课程,该课程只需用实验进行原理的验证;钳工技能训练是实训型课程,本课程没有实验,只有相关技能的实训。但是更多的课程属于实验实训结合型课程,实验与实训虽有差异性,但是两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只有推进实验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实验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模式
主要有以下两种。
(1)在实验基础上完成实训项目。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理论,之后组织分组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最后进行实训完成相关技能的训练(如图1所示)。
图1 在实验基础上完成实训项目示意图
(2)在实训项目中深化实验内容。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现方案,通过实验验证方案,之后修正方案,再实验,直到做出正确的方案,之后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最后通过实训制作产品(如图2所示)。
图2 在实训项目中深化实验内容示意图
2.实验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实验与实训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理论水平。一般验证性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但是还是“纸上谈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实训更接近于“实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将两者结合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理论水平。
(2)节约教学费用,提高教学效果。实训教学普遍需要消耗材料和使用设备,价格较高;而实验材料和设备大多可以重复使用,且价格较低。如果在实验的基础上完成实训项目,则可以节约大量实训费用,并且可以达到比单纯实验或实训更好的教学效果。
(3)节约课时,提高学习效率。实训教学由于必须遵守劳动安全防护和正规的工艺要求,同时以模拟生产为目的,复杂度较高,所需要的时间和实验比较会长一些。因此,推进实验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可以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
四、小结
实验是由“行”到“知”,实训是由“知”到“行”,只有合理地安排实验和实训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实验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技能与技巧,从而培养出既能完成一般生产劳动,又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耀武,程淑梅.论实验与实验相结合的普通微生物实验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
[2]施国荣.论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3]罗军.论中职数控专业“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关键词:仿真技术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M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180-02
1、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为此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如何建立新型完备的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体系,适时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等已成为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重要课题。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路仿真软件的种类和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实验室搬进课堂成为可能。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软件设计电路,模拟各种电路的功能,并根据需要实时控制,使电路功能可以分层次的展现,实现逐层深入的效果,使教学模式形象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仅以汽车闪光器电路仿真电路应用为例介绍Multisim10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
2、Multisim10简介
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10它可以对模拟、数字和模拟/数字混合电路进行仿真,克服了传统电子线路的设计受实验室客观条件限制的局限性,用虚拟的元件搭建各种电路,用虚拟仪表进行各种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测试。除了具有界面直观、操作方便、元器件库丰富、电路分析手段完备等优点以外,还增加了3D元件以及安捷伦的万用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仿实物的虚拟仪表,使得虚拟电子工作平台更加接近实际的实验平台,可以应用到电工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射频电路、单片机仿真等方面。分析工具广泛,帮助设计者全面了解电路的性能。对电路进行全面的仿真分析和设计。可直接打印输出实验数据、曲线、原理图和元件清单等。
3、Multisim11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汽车闪光器电路仿真实训
模拟电子线路是研究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它主要包括晶体管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有源滤波电路、信号产生及变换电路和电源电路。教师按照传统课堂教学讲解该类知识点时,需要大量的板书画图,课堂效率较低,学生接受情况不理想,而通过Multisim10虚拟实验台可直观而形象的说明电路特点,把传统的理论讲解与仿真实验有机结合,将动态分析等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有层次的、形象的展现在虚拟电子实验台上,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效提高实操实训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仅以汽车闪光器仿真电路为例了解电路的组成、原理及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仿真实训总结使学生明确振荡电路的频率影响因素。
3.1 引导学生搭建仿真电路,分析电路工作原理
首先打开软件,选择欧式符号标准,调出相关元件、修改参数,连接仿真电路,最后连接所需仪器、仪表,进行观察和分析。该电路核心是多谐振荡器电路,它由完全对称的左、右两部分组成。即2个三极管VT1和VT2、2个电解电容器Cl和C2、4个电阻R1、R2、R3、R4组成。其中每一级的输出耦合到另一级的输入。各级交替地导通和截止,每次只有一级是导通的。尽管在时间上是交替的,可是这两级产生的都是矩形波输出。所以多谐振荡器的输出可取自任何一级。通过电容器轮流充、放电作用,使三极管轮流饱和导通与截止,形成多谐振荡,多谐振荡器输出端低、高电平发生周期性变化,在转向开关闭合后引起转向灯周期性闪烁变化。如图1所示。
3.2 利用仿真电路,进行⑴~⑸仿真操作,注意观察相应波形的变化
(1)开启仿真开关,断开负载,用示波器观测多谐振荡器输出波形,并计算振荡器的波形周期及频率,并与频率计算关系式所得数值进行比较;(2)开启仿真开关,闭合转向灯开关,观察转向灯灯发光情况,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3)关闭仿真开关,改变电阻参数的数值,闭合转向灯开关,重新开启仿真开关,观察转向灯发光情况,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电容保持不变,同时增加电阻使R2=R3=10kΩ时,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周期变化情况);
(4)关闭仿真开关,改变电容参数的数值,闭合转向灯开关,开启仿真开关,观察转向灯发光情况,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电阻保持不变,同时增加电容使C2=C3=47μF时,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周期变化情况);(5)同时改变电阻、电容的数值,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周期变化情况。
3.3 小结
(1)根据仿真实验观察到的波形变化,分析振荡电路中电阻、电容参数的改变与多谐振荡电路的频率之间的关系。(2)根据实训方案进行仿真设计,按照实训流程认真完成仿真实验,选择相关元件型号和参数,为下次汽车闪光器的制作打下基础。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原课程体系分析
1.1 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 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 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 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 具体做法
3.1 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 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 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Abstract: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xperi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learning basic skills as well as basic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heory and methods. Electrics and electronics experiment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eachers should be guided by innovation education for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experiment teaching.
关键词: 电工电子;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Key word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innovation in education;creativ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78-02
0 引言
电工电子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又是独立设课的实践课程,且覆盖专业广,学生人数多。由于电工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得电工电子知识越发重要,而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型思维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工电子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技能,为以后学习该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理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注重前人已有的成果,忽略能力的培养,忽略创新性思维。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的接受现有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没有乐趣,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系统的复杂化的趋势,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以下方面作探讨。
1 结合平时的生活,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电工电子是和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电工电子知识和规律涉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因此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个声光控制电路,要求使用方便并且节约电能。对于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思考,最后能很好地提出设计方案。课堂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节能理念,考虑对照明灯的选择,实现使用方便和节能的最佳组合。再例如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喜欢的电子小产品,比如收音机,对讲机等,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拿来使用。通过趣味制作学生兴趣倍增,便于同学之间交流学习、相互探讨。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相应的电路原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体会到电工电子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启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创新的动机。
2 实现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工电子这门课具有丰富的实验,又有很多课程设计和实训活动。能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在上完理论后按照教师制定的步骤操作一遍,记录几个数据,写一份象征性的实验报告,即可完成。而理论课却又比较枯燥,教师在讲具体电路时没有实物可看,没有现象可以观察,学生更提不起兴趣来。这样,电工电子课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就被忽略掉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有必要实行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导出理论。实现理实一体化必须要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实验室,使得教师可以一边讲理论知识,学生一边进行具体的操作。理实一体化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会讲专业理论,还要熟练掌握实验和实践操作。
3 进行模块化教学,提升创新意识
电工电子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学生可以运用关系去记忆、去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教学模块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总结,而且这样的总结方法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模块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工电子采用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可以根据实践项目的需求,自主选择模块,构建可供开展个性化研究和探索的实践平台。同时,必须做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平台等方面向学生充分开放。学生的兴趣实验、学科竞赛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比如在介绍触发器时,先介绍基本RS触发器,学生掌握以后再自学JK触发器、D触发器和T触发器。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学生也就会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培养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也为后面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4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软硬结合、虚实结合
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课是直接用元器件进行实验,这样需要准备的器件比较多,而且受元器件和测量仪表的局限很多实验在实验室做不起来。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配备计算机,安装相关的软件,提供丰富的元器件库,多种仪器仪表和完善分析功能。即提提供一个虚拟的电工电子实验工作台,进行仿真实验。省去了用实际元器件安装调试电路的过程,既经济又高效。在仿真实验过程中元器件的参数可以随时更改,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开支。学生在准备动手做实验之前可以先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正确与否,设计能否实现,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硬件实验。避免了盲目的硬件实验的开支。而且软件可以提供许多实验室没有的元器件及测量仪表,极大的方便了学生。
5 减少基础性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基础验证性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验中可以给电路故意设定故障,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验证,还要动手测试故障电路,找出故障原因,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另外可以提前让学生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路带到实验课上一起做。综合性实验项目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探索性和可行性之后,选出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独立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施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综合性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总结,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
6 提供学生竞赛机会,激发创新能力
电工电子竞赛有助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且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应该考虑到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新技术应用的趋势,突出学用结合,学是基础,用是根本。并且有相应的奖励政策。通过竞赛能够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的设计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在竞赛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树立学生自信心,为今后的实验教学提供帮助。
7 小结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加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电工电子的实验教学质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永航.浅析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8).
【关键词】实训课材料的四个转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73-01
中技、中专以及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通过备课、导入、上课、小结与课后练习五个基本的教学教育环节,训练学生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将专业理论课形象化的重要过程。实训课的备课一般要认真完成五项程序:
一 备好目标,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和灵魂。指导教师首先要结合具体实训课题充分参考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认真钻研理论内容和实训材料,把握知识点的分布。同时可以根据即将进行课题的工厂实际操作情况和要求以及当前课题发展的情况从心理层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用人单位的现实要求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根据教学大纲的重点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
二 备好材料,准备实训用品
实训课一般都会用到许多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物品需要我们在课前要准备齐全,并使其处于完好状态。合理选择设备和材料元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训指导,并且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遇到仪器出现故障时不慌乱,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引导学生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
三 备好过程,增强应对能力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上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出现仪器设备故障。这就要求实训课指导教师事先要反复试做实训中的每项内容,做到规范熟练,应用自如。常规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具体有如下五方面。
1.备实训步骤的准备
实训步骤即开头导入本实训课题、引出课题的主要原理;展开课题,讲授理论、示范表演、学生操作、集中讲评等环节按照科学规律进行分段安排,交替进行,达到实训目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最后巩固实训效果,强调实训课的知识重点、操作要点。
2.备实训方法
根据实训内容,可以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主要有:灌输式讲授;启发式讲授;多媒体讲授;示范表演训练;学生操作训练;集中讲评训练和参观授课七种方法。
3.备实训时间安排
根据实训课题的内容,合理分配和利用实训时间,要确定本工种实训期间的各个实训环节的时间安排;必要时还要确定每个环节内各分支环节的时间安排。
4.备实训课前,学生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式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问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二是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5.备授课板书
授课板书对于授课过程、结果、结论是一个明确的展示,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强整体印象。板书一般包括:总标题、各个环节的分标题;教学内容引导式的问题罗列;涉及课题的概念讲解;课题工作原理的阐述与电路分析过程;课题结构回顾以及小结教学内容。
四 备好对象,了解学生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实训课前,除了组织好学生认真预习外,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参加实训班级的学生情况,将其合理编组,鼓励实习操作团队协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动手锻炼的机会。
在实训内容和讲解方案的安排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和不同的实训类型,制定出相应的讲解指导方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和掌握。比如基础较差的学生,讲授就应尽可能详细,多做示范指导,甚至对个别学生要手把手地教,使其真正弄明白为止。只有手把手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缺乏、不懂不会的阶段,这些学生才能从心里面喜欢实习,无论以前有多少知识点没有掌握,甚至一点不懂,只要认真地听好实习方面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解就会使原来抽象的东西获得感官的认知,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实习积极性。而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从培养他们独立操作能力和开发创造性出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根据实训的目的和要求,自己设计制订方案,独立完成全部过程。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师要做好训前预测,预测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基础、技能掌握情况及容易出现的错误,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驾驭实训课的能力。
五 备好教案,认真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个必要环节。在进行了上述充分准备后,还要在反复阅读大纲及实训指导书的前提下认真编写教案。教案是我们备课的最后工序,是将备课的心得,即上课的设想、步骤、方法等进行整理、概括、归纳总结的过程,是指导教学实施过程的具体方案。在编写实训教案的过程中,也要把实训中的重点、难点突出出来,把实训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实训中应注意的事项,都要在教案中重点指出,以便在课上胸有成竹,明确地指导学生实训。
实训课要时时要求师生遵守“安全第一,实训第二”的原则,提出明确要求,听从指挥,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PLC课程 技工院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PLC课程是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PLC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提升PLC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PLC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PLC课程主要研究PLC在机电设备、电动机控制等方面的运用,让学生了解PLC控制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等。具体而言,PLC课程知识目标主要包括理解PLC工作原理、系统结构、PLC的种类、PLC网络通信原理、电气自动化工作原理等。
2.能力目标
提高技校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电气设备诊断与维修的高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培养学生具备使用PLC编程软件的能力,熟悉掌握PLC常用指令,会安装和调试电气设备等。
3.素质目标
通过仿真环境模拟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纪律性,培养学生工作严谨、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
二、PLC课程实践内容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要求,针对职业岗位性质,选择典型项目组织教学。具体而言,PLC课程实践内容主要包括PLC控制系统应用以及机电气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两大部分。
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代表性的PLC教学项目,主要有电动机控制、机电设备控制、工业网络通信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PLC课程学习,整合学生在前面学习过的电工电子技术中变频器技术、自动化检测仪表、触摸屏等知识,形成系统控制体系,另外,为后面要学习的机电设备与维修课程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对机电设备的维修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及途径
1.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展开教学,具体过程包括教―学―训―做―评五个环节。以“故障排查训练”教学内容为例,课堂教学过程可以设置为: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案例导入学习任务;学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现场案例出现的故障检测与确定;训的过程中,不同小组互相设置故障;做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分组排除故障,各个小组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评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互相交流,学生在课堂总结评价。
2.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1)顶岗实习。技工院校应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教学是以校内教育为主体,即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并重进行。第二阶段教学是学生在工厂顶岗实习为主体,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与培养。为了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学校应该为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双指导老师”。校内专业老师负责学生学习指导与技能训练,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学生主要的技能训练,“双指导老师”以及班主任全程监控管理顶岗实习的学生。
(2)订单式培养。技工院校执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学生量身打造,零距离培养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3)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中厂”。学校也能将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投入到企业中,在企业内建立“校中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为了实现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对接,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学校应该与校外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任务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制定,企业出场地、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四、小结
教学改革是技工院校永恒的话题,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关键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职业兴趣可以作为教学改革成效的衡量标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远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笔者学校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与途径,比如采用项目教学法、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等改革举措培养人才。多家用人单位反馈,本专业学生企业岗位适应强,综合素质都相对比较高。学校机电与电气类专业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改革初步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彰云,邹增丽.高职院校PLC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