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学美术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美术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美术的基本知识

第1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本位学习;美国;英国;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719.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83-05

工作本位学习的产生源于学徒制。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学徒制逐步衰落,工作本位学习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正在被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大工业化的设备操作方式逐步被智能化的机器取代,使得社会职业工作逐渐由简单、单一的重复性劳动向复杂、带有一定创造性劳动的方向转变。新兴的以低碳、数字通讯、生命科学和创新型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创新。这些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特征是:产生在企业或组织内部;对企业和组织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该价值在特定背景下可能是很短暂的;许多知识不能像技能标准、过程手册或教材那样编辑成教科书供人们学习,而是在工作地背景中或最接近的环境中建构;知识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磋商,在特定地点和实践背景中建构[1]。在此背景下,工作本位学习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再次兴起,并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已成为美、英等国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模式之一。在我国,工作本位学习也得到了高度认可,其概念化模式已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开始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一、理论的视角——工作本位学习内涵的演变

在工作本位学习兴起的早期(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英国格拉斯格卡里多尼亚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新工作本位学习的定义,即:工作本位学习比工作实习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工作本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扮演一个工作角色或完成一项工作活动,所取得的一个有计划的学习成果[2]。2000年,博德(David Boud)等人提出,工作本位学习有别于工作地学习,是一种发生在全日制工作雇员身上的学习形式,是学习者从获得新技能到开发解决问题新方式的过程。无论其组织系统如何,非正规教育的认知通常归类到这样的学习中[3]。2005年,英国大学职业奖委员会(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提出工作本位学习应该区别于工作关联学习。为准备进入职业的人设计的职业项目应包括雇主要求的能力、国家职业标准;重要的领域课程不一定在工作地完成。学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不应该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承担工作本位学习的特别训练,也不应该是一个狭窄视野内的、被限制实施的工作关联学习,反之,它强调的是把参与和实施贯穿于整个工作活动中[4]。以时间为脉络,工作本位学习内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了两个要点(如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研究团队的定义):工作本位学习不应视同于工作实习;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工作活动中。该阶段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朴素应用,确定了工作本位学习的地点是工作地,知识学习应与工作背景相联系;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者参加工作活动,产生体验和认知。二是彻底区分了学徒制,明确提出学习主体的身份是学习者,而非“学徒工”,这样学习者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自,打破了旧学徒制人身依附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学习者的任务不再是观察工作活动,而是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学习。

第二阶段以David Boud等为代表,区分了工作实习,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本位学习的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工作本位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存在一个全日制的工作和从事该工作的雇员(学习者),这实质上强调了无论学习者原来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都要以雇员的身份加入到学习组织中。二是工作本位学习可以发生在非正规教育中。该阶段明确了工作本位学习与工作实习的本质区别,即学习者具有双重身份——学习者和雇员,这样就将学习和工作通过学习者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强调工作本位学习必须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确认了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阶段,工作本位学习内涵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此时,新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哲学和模式已基本确定,同时对应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潜在问题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具备了用较完善的理论引领工作本位学习发展的条件。如英国UVAC的定义较全面地概括了新工作本位学习的特性,进一步明确了其项目的形式、内容和组织方法等,并提出了学习者参与和项目实施应贯穿于整个工作活动之中的观点。

二、实施的视角——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

从1917年美国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开始,到 1990年通过《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强调学术和职业技能同等重要,并应用技术准备(Tech Prep)的概念,明确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职业项目的联系,强制职业技能教育内容整合到高中课程中,再到1994年颁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再一次强调整合学术和职业教育,要求使用工作本位学习方式,帮助建立“无边界学院”(Non-college bound),以使学生实现从学校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的预期,工作本位学习才真正成为美国教育的主流元素。

美国工作本位学习的目标定位是: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背景下训练技能和思维;发展个人成熟度;获得职业生涯重点领域的一般工作经验;获得个人职业观念(包括职业倾向)。基于该目标定位的工作本位学习实施模式为: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和学生之间签署一个协议;为每个学生定制一个特别的训练计划;记录和评价学生在工作地的学习;工作地的荣誉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并教他们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荣誉导师计划);学生在几种工作中轮换;为荣誉导师和指导者提供培训;企业提供训练地的教室;雇主为学校课程提出建议;企业服务于项目顾问委员会;企业职员要在学校任教和作报告[5]。该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工作本位学习主要发生在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并通过该机构使工作本位学习融入普通教育,成为学习者的一个教育选择。职业学院类似于行业和工业中的“合资企业”,包括本学区普通教育学校、相关学院(如技术学院)和大学以及地方各行业。其使命是为本学区的学习者提供达到教育和职业目标的机会,满足地方和地区劳动力的需要;课程设计以满足地方经济需求为前提,通过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和训练的无缝融合,达到地方各行业与教育一起合作培养最有生产力的劳动力的目的。

其次,设计了“软”能力的培养措施。培养职业愿望和职业素质等“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荣誉导师计划(Honor Mentor Program)。荣誉导师是在职业领域中比较成功且愿意将经验分享给学习者的人士,他们除了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职业相关技术的机会外,还必须承担学习者“软”实力培养的任务:一是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建议,并分享职业生涯学习中的相关“故事”,以人生经验促进学习者的职业愿望,从而使他们产生工作责任心、养成积极的工作习惯和态度等。二是要把学习者介绍给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本职业领域的其他人,其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使学习者拓展社交空间,开阔职业视野,训练职业思维,了解职业文化,发展职业洞察力,提高职业素质。

第三,工作本位学习是一个技术准备(Tech Pre)的过程,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通过在普通教育学校(High School)和技术学院(Technical College)双重注册(Dual Enrollment)的方式,可以同时选择高中核心课程、适应地方雇主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以及技术学院课程,并分别获得来自高中和技术学院的学分(有些学分可以转入大学),为接受高中后教育作准备。二是工作本位学习将学术学习和工作地学习相结合,提供了与专业顾问一起工作的经历,学习者获得了与课程相联系的真实工作世界的工作经历,养成了工作责任心、积极的工作习惯和态度,提高了职业能力,发展了领导力。三是学习者可以在多个工作中轮换学习,为今后进入工作领域或接受高中后教育作好多重准备。

第四,为荣誉导师和指导者提供培训。荣誉导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专业层面上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但在对教育哲学的认识、对现代教育方法的理解、对学术和实践知识关系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则需要进行培训,以保证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教育理念同步,与学生要求同步。

三、课程的视角——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

英国的基础学位教育(FDs)是由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和英联邦教育和技能部联合设置的一个两年的高等学历教育项目,它通过大学、再教育学院和雇主三者间的合作开展,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特别技能的各类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

表1 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型[6]

通过表1的课程设置,可以从四个维度分析描述上述实例。从课程结构看,工作本位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实践课程可以是通常意义上的实习课程,也可以是与实际工作并行的一个工作任务;既有与工作相联系或相同的真实工作任务,也有学位理论课程。多重的课程形式和类型可以产生多样化的工作体验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者信念、规范、知识和技能等全方位能力的提高。从学习者注册状态看,可以在雇佣和非雇佣两种状态下完成学习。工作体验既可以安排在学期内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但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时间长度,以便能够使真实工作世界中的问题和议题持续映射到学习者头脑中,从而产生相应的认知效果。从学习地点安排看,工作本位学习并不总发生在工作地,也可以通过在教室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实现,如表1中的图文传播基础学位项目。因此,真实的工作地点和教室(包括实验室)等都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场所。看起来貌似简单的学习地点确定问题,实质上是基础学位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哲学的反映,这说明工作本位学习不仅是将学习归属于工作实习和工作场地学习,更是一种用于认知的教学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学习与工作过程之间恰当的联系模式,这也是工作本位学习进入教学法领域的基础。从实施过程看,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来源于自身经验,并且这种经验必须通过参加项目安排的各种学习活动获得。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是“做”,观察、讨论和思考等学习活动均以“做”为基础;教学实施要在有实践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要将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深深地嵌入到相应的社会背景中,以产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工作本位学习更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首先,工作本位学习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与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情境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作本位学习具有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变革的自然属性。其次,工作本位学习的本质属性是发生在工作中的学习,这就决定了该学习模式具有随生产实践内容改变而变化的特性。认识论表明,生产实践内容的变化将导致个体获得经验类型或形式的改变,继而引发经验建构历程的改变;同时,随着个体经验数量的积累,经验呈现出关联生长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升华。例如,农业生产中的小麦收获作业,采用镰刀人工收割时,作业者获取的经验形式是手工作业的相关技能,通过直接参加作业过程建构经验;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时,需要操作机器完成收割、脱粒、包装等多个工作环节,这就使经验在范围和内容上变得更加宽泛,知识含量更高,关联性更复杂,要通过实践、书本、多媒体等多种学习途径建构多元化的经验认知历程。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不同经验认知的具体过程的变化,产生在工作背景之下,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因此在工作中学习是完成经验建构的高效方式。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既要坚定实施工作本位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又要从社会需求的视角不断审视工作本位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其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工作本位学习并不总发生在工作地

认为工作本位学习一定要在工作地进行是一个认识误区,混淆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工作过程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经历的历程,该历程按照时间结点有规律地运行,其中各项作业均具有瞬时表现性,过时以后自然消失。而学习过程则不然,其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认知过程常常表现出滞后性,这是因为经验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到认识需要时间。尽管任何工作过程一定是发生在工作地的,但这并不代表学习过程一定要在此发生。事实上,工作本位学习强调在工作背景下学习,而工作背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可以是工作地,也可以是实验室或教室(工作室),有利于工作知识和技能认知的一切场所都可以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场地。

(三)重视工作本位学习内部元素关联的复杂性

工作本位学习内部关系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量。宏观上,是经验和其建构历程的关系,即经验、环境、学习者及其相互间作用的关系,是教育哲学的反映。中观上是各项学习内容(项目)之间的关系,即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培养(如工作态度、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领导力等)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之间的关系。微观上,表现在每一项工作任务中知识与学习者认知形式的关系,即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应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操作原则、组织环节等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工作本位学习项目所有的环节都要在工作地实施吗?特定环节在什么环境下发生更利于促进认知过程?通过多次实践、总结、个人协商、小组讨论等哪种形式升华经验?亦或是多种形式复合使用?采用学科体系、工作体系或其他体系表达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各元素间呈现多重化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个元素的变动,可能会引起不同层面数个关系的改变,因而要在工作本位学习设计和实施中加以综合考虑。

(四)工作本位学习具有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

工作本位学习以促进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以学习者获得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为目标。它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型,而是依据项目中各元素的特性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者的不同状态综合考虑,确定其模式。如可采用不同课程结构的模式(见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的多种模式),也可采用不同学习类型的模式,如美国工作本位学习中的实地考察(Field Trip)、跟随工作的实地学习(Job Shadowing)、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青年学徒(Youth Apprenticeship)等。

工作本位学习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学习模式,但已有证据表明,在工作活动中多数情况下是学习者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概念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使用,这与许多教育学者对工作本位学习的预期完全不同。因此,设计工作本位学习目标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产生欲速不达的情况。

五、展望

工作本位学习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有学者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提出,反思实践涉及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个人体验及思考,这个行为应该通过专业训练,组织和个人应该灵活地采用组织学习模式,建立终身的吸取经验的学习。一些学者从机制对学习过程促进作用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和协商学习应包含到工作本位学习中。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在正式的工作过程中最易发生非正式的学习,提出应该对实践认识中的知识创造过程和规律进行研究,以提升这样的学习。从实践的角度看,工作本位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继续深入地融入普通教育之中,这就要对融入方法、机制以及效果等进行研究和评估;二是通过工作本位学习,如何实现教育价值的增值。例如,采用什么机制可以使工作本位学习更好地促进知识迁移;如何提高学术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协调性,如何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获得工作经历两方面都有更好的收益等。

参考文献

[1]Simon Roodhouse, John Mumford. Understanding Work-based Learning[M]. Surrey: Gower Publishing Limited,2010:14.

[2][6]Linda Burke, e.g. Toward a Pedagogy of Work-based Learning: Perceptions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Foundation Degree[J]. Journal of Vocation Education & Training, Routledge: Talor & Francis Group, Vol. 61. Num.1, 2009:18.23.

[3]Boud D., Symes, C. Learning for Real: Work-bas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Symes, C.& McIntyre, J. (Eds)[M]//Working Knowledge: The New Vocation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Buckingham University Press,2000:14.

[4]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UVAC). Integrating Work-based Learning into Education: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Z]. Bolton: University Vocational Award Council.

[5]Thomas R. Bailey, Katherine L. Hughes, David Thornton Moore. Working Knowledge: Work-bas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New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86.

Interpretation of Work-based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UK

GONG We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176, China)

第2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 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3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C633.9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78―01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其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美术鉴赏教材内容繁杂,知识容量大,如果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策略,则很难使教学顺利进行,也不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讲透基本知识。奠定美术鉴赏基础

要想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实效,其前提则是,美术教师应给学生讲透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进行鉴赏奠定基础。点、线、面、色是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美术作品的不同种类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组织和表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手段。如,西方绘画中的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皴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达手段,才能使他们的鉴赏之路变得通畅。

二、明确鉴赏程序。搭建美术鉴赏之桥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十分茫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鉴赏的程序,找不到美术鉴赏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告诉学生美术鉴赏的基本程序,为学生搭建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桥梁。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下列问题式程序进行鉴赏:1.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叙述所鉴赏作品的内容,尤其是作品的细节部分。2.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促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3.你认为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4.会对作品作出何种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

三、加强学科整合,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单纯地观察美术作品,学习其创作技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为此,美术教师应加强学科整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等学科资源,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如,在教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园林“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意境及“移步换景”的视觉魅力,教师可播放以《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的反映中国园林特色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并详细介绍中国著名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及园林内的楹联、匾额,适时引用一些描写中国园林的经典诗词,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如身l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学生鉴赏层次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载体,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组织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合理拓展教材内容,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层次。如,在《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鉴赏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对教材内容予以了适当的拓展,给学生详细介绍了青花瓷用色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然后,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对青花瓷艺术进行专题鉴赏,并播放歌曲《青花瓷》,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最后,为学生展示表现青花瓷造型的剪纸作品,并用深浅不同的蓝色颜料在其上绘出花鸟图案,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青花瓷是青花艺术与中国水墨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青花瓷艺术的魅力,又使他们的鉴赏层次和鉴赏品位得到了提高。

第4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1、学生由幼儿园转入小学,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

2、学生的绘画习惯养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3、美术课的课堂常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指导。

4、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学技能与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五个单元共二十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础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一年级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三、教学目的任务:

1、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2、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

四、教材重点,难点:

1、学习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等。

五、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措施;

1、重抓习惯养成教育,美术课堂是较为活泼,但所接触的材料也较多,这就需要学生们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想象画,主题画的训练,以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并能把自己所想象的表象在美术作品中。

3、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生活中的多种材料综合到美术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应用多种材料表现美好的事物。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2】一、教材的分析:

本学期美术共18课,教材的内容充分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学习。内容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简单、具体的形象。本学期在绘画的具体形象上有所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简笔画,把基础打实。

二、学生知识能力及情况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学生的差异很大,有许多学生基础很薄,需要时间和教师的个别注意。从幼儿园上来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很重要,让学生对美术产生的畏惧感逐渐的消失。

三、教学目标任务:

1、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认识美术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美术活动,加强绘画的技能。

2、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美术的兴趣及爱好。

3、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观察能力、想象力、形象具体化的观察力等。

四、教材重、难点:

1、学习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等。

五、针对该年级的教学计划:

该年级学生男生较多,学习很活跃,在课上纪律需要维持,学习简单的简笔画,提高具体思维的能力。

六、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美术课术新课程标准,加强有关艺术课教育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研究、钻研美术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抓住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及代表性的学习内容。

2、认真备课,不打无把握之仗,备课内容要体现创新,即力求实用,又方便灵活,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3、按时上课,上足课时,布置作业要有灵活性并能及时批改学生作业。

4、加强课外辅导,特别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5、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如实践能力比赛和测评。开展评选优秀作品展评活动。

6、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绘画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七、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新入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正规化的美术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好玩的,而且新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心理因素也不一样,在绘画上、工艺制作上一定有着自己的创造思维、想象能力和自己的个性,但这些会造成学习的不一致性、习惯不统一化,给美术课的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对待这些刚进入课堂的小朋友,我们在情感态度上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小学生在思维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展的空间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机会,激发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能发现美,有创造美的想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22课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非常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形式多样有趣,为学生设置了很有趣味的情境,注重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尝试和体验,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学习,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使教学更方便有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适当补充利用本地可利用资源充实教学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认识色彩,了解美术学习用具,掌握涂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美术活动

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

第5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兴趣;创造性思维;基本知识与规律;文化情景

美术欣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欣赏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美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力、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手段。学生通过欣赏,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可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正确培养学生学习与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欣赏的内部动力。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或一味地让学生去欣赏图片,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其欣赏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结合和被欣赏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最简单的理论知识来向学生论述,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听得明白。同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和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穿插其中,使作品能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吸引住学生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作品,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慢慢地欣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讲课的个人魅力也是抓住学生兴趣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去研究,挖掘新的方法和故事,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中,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讲解和评述,而不去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导致最后教师只是讲完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而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却不知道。在欣赏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教师可以在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刺激和挖掘自身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来主动地讲解作品,并且对于学生讲解的内容,教师应加以引导,不能学生刚一讲解就加以否定,这会打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使其不再愿意参与到欣赏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以欣赏者的角度来解释作品、欣赏作品。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认真备课,对于课堂内容要精心设计,采用新颖的方法教学,使美术欣赏过程由教师被动地欣赏作品的过程转变成学生自己积极创作的过程。每个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观察作品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教师不可以由于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就将其抹杀,教师要接纳和鼓励不同见解的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和理解,这能够使学生慢慢地形成创作性思维,并敢于讲解给全体学生听。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更多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教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欣赏作品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过于追求结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使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陶醉其中,发挥联想,进行美术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与规律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知识,不同的美术种类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工艺美术,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还要注意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审美性。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6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参考文献:

[1]郭绍刚,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第7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摘要】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使其掌握基本知识, 能认识和欣赏美, 又要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所以, 美术课上如何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听、想、说、玩、画等“多元化”活动中愉快地主动获取知识, 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的过程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使其掌握基本知识, 能认识和欣赏美, 又要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所以, 美术课上如何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听、想、说、玩、画等“多元化”活动中愉快地主动获取知识, 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几年, 我在美术教学的实际工作中, 注意以激发兴趣、培养愿望为抓手, 同时全面照顾,使各个因素都向着积极方向和谐发展。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1.激发学生兴趣, 从引导方面入手在美术教育的开始, 引导方法是很重要的。必须在开端就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热情, 才可以用良好的开头做铺垫,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里介绍两种方法。第一, 猜谜导入。要十分注意年轻学生内在知识和喜爱谜语这一特性, 在课堂的开始引用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可以视课堂的内容而定深浅, 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 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 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 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第二, 欣赏导入后设置悬念。

即在教师引导下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 产生美的向住, 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 在此基础上教师巧设悬念, 旨在激发兴趣后提出疑问, 而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 可谓出乎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之中。最后, 使学生感到:“原来这个我也会”。2.广泛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媒体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 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因为媒体的使用, 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 变抽象为形象, 变模糊为清晰, 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 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 理解规律, 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因此, 教学中如果能够尽多地将媒体介入, 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术课也可以通过幻灯投影从视觉角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同时, 还可录制与课文内容吻合的配乐录音, 调节学生心态, 为完成创作创设一个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进入其境, 然后进行创作

网址来源)/article/74/623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8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培养;艺术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艺术熏陶功能,集中体现了中专生的人格特点,对培养中专生综合艺术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本体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对中职艺术生的美术教育提高艺术人文素质的主要层面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中职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中专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中职学校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中专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中专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 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有效评价方法

一、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的内涵

(一)基本问题产生的背景

纵观整体,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在“双基时代”(1949—2001年),美术教学的课程目标更倾向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时期,在三维目标时期(2001—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当中的过程与方法中进而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时期,从2015年开始,“核心素养时期”登上中国课程的历史舞台,美术课程目标的有所改变与进步,美术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进,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关键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着重于如何通过基本问题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以一种探索式统整美术教学的方法去全方位地塑造人、进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问题的含义

基本问题的概念是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所提出的,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是具有确定性目标在现有情境下结合学习者个人在生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所存在的。首先,问题需要一个存在的平台,需要呈现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当中,这是一种学生持续性思考的过程。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处处需要美术,小到同学之间互赠贺卡,大到楼房建筑的设计。所以基本问题在美术课堂的提出需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所遇到的问题。

(三)美术教学中的师生的角色定位

21世纪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养精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一个人的素养结合了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养成,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都是素养提高的一个过程。针对美术学科而言,一个学过美术的人和一个没有学过美术的人在观察方法和能力、美术欣赏方法和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都会有差别。[3]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开拓性人才,一切美术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适合社会生活能力为主要目的。美术教师要具备探索式统整美术教学的能力,具有概括基本问题与剥离小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要把那些在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而又时时困扰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统整为有利于开展美术教学的基本问题从而简化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小问题,不断给学生有新信息的刺激,基本问题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强调美术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增加解决问题中美术知识使用的连贯性、系统性,保证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性、灵活性与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确认教学目标的适合性,使学生提供解决小问题的方案彻底落实到基本问题的源头上。力求做到所统整的基本问题目标具有伸缩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这无疑是师生之间探究合作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的意义

在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解决问题当中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不仅涉及到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会涉及人际交往、审美能力的体现、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各项学习的能力等,在这种美术学习过程中无疑是一种对跨学科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实际问题存在的敏锐程度以及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去剖析、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能力。可把发现的难点细节书面化,让同学们针对难点逐一突破分析,制订解决的问题策略,归纳整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信息搜索、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学生叙述与论证能力

在学生为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对同学提出解决方法的看法、建议与质疑进行讨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着有条不紊的叙述能力与论证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以美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所习得得隐性能力。

(三)提高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术,这不只要求美术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围绕着主题对制订解决方案进行不断修改,更好的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采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方法

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是从“基本问题”为源头,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载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探究过程中,来完成对专业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精确理解以至于可以灵活的运用知识与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需要区别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这个问题应该倡导的教法是主题单元式。试想一节美术课40—45分钟,对待美术知识的深度学习程度是极其不够的,学生由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的整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一个个课时的完成和一个个单元目标的积累使其提高原有水平达到质的提升。主题单元式学习内容相对集中,结构化强。在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中教师是充当主题内容、基础问题提出的组织者,学生是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探究者与主动学习者。

(二)掌握好基本问题的教学过程

在进行主题单元式的教学之前,美术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制订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提前将小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熟悉上课模式、充分思考与讨论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积极帮助学生定义问题,预判出学生在探索问题中所遇到的困难。充当课程主题的把关者,使整个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与伸缩性,时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基础问题这个核心点做讨论分析,以防止学生偏离本课主题。在授课之后,要注意每组学生对本主题内容的学习反馈,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做到课程内容之间的首位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