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道桥梁隧道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群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下设铁道工程、智能交通、道路与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铁道电气化、铁道通讯、工程测量、工程造价、智能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备等符合交通土建一线需要的多种学科。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土建专业群通过“人才质量求高,教育模式求新,打造品牌求优,专业文化求实”的“四求”战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出了交通土建专业的精品。
人才质量――求高
专业发展走势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高校交通土建专业的发展有两个走势:一种是保持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一种是走“大交通、大土建”的路子,与国际接轨。作为铁路运输工科高等职业院校,何去何从?通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学校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一是专业定位应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专科学校交通土建专业在地位上处于本科与中专学校相关专业之间,发展服务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及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金字塔人才结构(塔顶为重点院校本科尖子,塔底为中等专业人才)逐步被腰鼓形人才结构(两头分别为重点院校和中等学校人才)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品牌、师资、设备、资金等优势,通过“商业存在”和“境外消费”等形式,将相对过剩的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力量向刚入世的我国转移,与我国高等学校争夺招生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一般专科职业院校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教育竞争与日俱增。
二是基层单位交通土建工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各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急需大量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原有的以培养尖子和骨干为主的交通土建工程精英教育,向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原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将由接受了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承担。
三是专业建设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交通体系方面,根据交通部制定的交通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今后30年我国的交通建设目标是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8万公里;国家铁路体系方面,铁道部提出至2020年路网总规模达到10万公里,在现有7万多公里的基础上,新增客运专线1.2万公里,其他新线1.6万公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交通土建专业人才。
四是专业建设离不开学校自身的实际,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定位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交通、地方、基层、应用技能型”等要点,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河北、依托行业,服务河北、服务铁路,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能型高等交通土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质量标准
人才定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土建专业群将人才定位在基层一线。科学的质量观应该根据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定义和确定其质量。对于培养面向基层的交通土建应用技能型人才来说,应该在具有较宽知识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与基层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技或几技之长,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综合素质高。
培养计划
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进行动态优化。
一是专业口径扁平化。按交通土建大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统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上设置教学模块,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选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专业或专业模块课程。
二是课程体系优质化。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如已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路勘测设计”、“城市道路设计”、“高速公路”合并为“道路勘测设计”;将“土力学”、“基础工程”和“桥梁”聚合为“桥梁工程”;将“弹性力学”和“路面力学”课由原来的必修课“精简”为任选课;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是实践能力技能化。从1998年开始,在实习内容中增加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训;在实训课内容中增加了综合型实训、设计型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目前,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安排了实训课或计算机应用实践课,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占教学总时间的40%。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单独考核,成绩单独进档登记,作为学生毕业评级的依据和指标。
技能训练
2000年12月,由河北省劳动厅批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所五年来,在河北省劳动厅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工程测量工、建材实验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电脑操作工及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其中,铁道工程技术、智能建筑和现代测绘技术三个专业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技能鉴定“直通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直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有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毕业中高级工占60%,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养模式――求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模式新,才能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院进行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和两种管理方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办学,试行“3+2”的“专科+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完成预备技师培养要求,在企业二年综合考评达到技师要求。五年培养计划,方案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统一管理。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到学院预选人员,提出培养目标;学院按照企业的要求变更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对所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些课程学生直接到企业去,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学习期间,根据实际从事的工作,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定题目,“真刀真枪”地做。在考核方式上,学院也改变以前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用人单位的绩效考核占30的比重。目前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单位已有15个之多。
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在开设联合新专业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如智能建筑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学院与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智能建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由此而开展的《校企联合开设新专业模式的探讨》教改项目已被列为河北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省级立项项目。
“2+1”和“2.5+0.5”培养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学院就实行了“2.5+0.5”方案,即学生在基层实习半年,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学院还选择了地下工程与隧道专业实行“2+1”模式:前2年在校完成必需专业课的学习,提前预分到工程局结合现场和重点工程实习一年,以熟悉工程,培养能力,最后一年返回学校再予提高,进行针对性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在“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的管理体系中,政府监督是导向,社会监控是保障,自我监控是基础。自我监督的作用表现为自律、自省、激励,能够更大限度地弥补不足,更正失误、鼓励创新,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多年来,学院和各系都专门制定有教学督导条例,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备课、教研室业务活动,学生学习风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质量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校外聘请了有名望的资深专家对办学条件、教学投入、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等独立地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教学目标管理制为基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寓于教学目标管理工作中,坚持教学目标管理制度不动摇。通过教学目标管理,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在开展教学目标管理活动中,坚持“质量出自计划”的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计划工作放在教学质量管理的首位,通过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在实施中及时加强教学检查(特别是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监控和评价。
打造品牌――求优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影响教学质量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师资。专业建设中最应强调的重点是师资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师”为师资建设理念
从“双师”和“名师出高徒”的教育管理理念出发,学院提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采取培养、引进、稳定、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师资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采用自培、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加高层次师资规模。截至2006年底,教授达到26名、学科带头人16名,专业带头人30余名。
二是学历结构大大改善。到目前为止,博士后2名,博士8名,博士和在读博士后占教师总数5%,硕士占教师总数的75.6%。
三是双师队伍形成规模。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到2006年底,80%的教师达到“双师”要求,60%教师持有工程师、监理师、经济师、会计师、建筑师、物流师等多种证书。
四是教师的科技成果明显增多。近两年,获得各种奖励56项;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525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80篇(其中被SCI、EI、ISTR收录论文20篇)。
课程建设力争形成“重点群”
在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基本形成“重点群”。具体措施:
一是“测量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融思维能力与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工程项目加强实验锻炼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测量工程”、“隧道工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二是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系列课,建立“以知识板块为主线,加强工程应用”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保、删、增、合”等措施,使教学内容“精、新、强、宽”,改“整齐划一的教学”为“按大类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开设创新性讨论课,探索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课教学试点等。另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课程被评为部级优秀课程。
三是对“工程制图”、“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除通过开发(或利用)CAI课件(或制作电教片)加强形象教学外,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面上还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工程制图”课教学中融计算机绘图、构形设计与传统的工程制图于一体,按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工程测量”课教学中开展经过劳动部认定的测量工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以新结构、新规范为依据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新结构的教学。
四是对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系列课,以“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法规(规范)为主线,并结合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经济特点,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五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承担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工程测量选题,采取派出去(即派学生到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结合对方的设计任务,由对方派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和请进来(即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来学校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采取答辩检查、毕业答辩、校督导组答辩抽查的室(系)、校三结合的毕业设计检查考核新模式,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以“一流”为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先进水平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有亚洲第二、国内第一的智能建筑实训中心,同类院校中水平最高的无线远程道桥健康检测中心,进口了一大批具有当代最新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训中心和建材实训中心也具有先进水平。
校园文化――求实
通过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人才
各工程局都承担着繁重的铁路交通建设任务――钻山沟、住帐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铁路基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基本上面向铁路工程局铁路施工第一线。因此,解决需求与培养输送的矛盾,是学院工作重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积极推进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合理地配置铁路基建所需人才。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学院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让工程局直接参与招生就业计划的制订。学院成立了由20个工程局和工厂组成的校企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事宜,从而提高了培养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到位率。
二是根据铁路发展与改革需要,根据工程部门担负的任务情况,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长线专业有的暂时停招,有的减少招生数量;短线专业则尽力增加招生数量。
三是为工程局单独建立“人才市场”,每年都专门召开只有铁道工程单位参加的“双向选择”会议,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早见面,效果非常显著,“成交率”每年稳定在95%。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严格的实践教学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学院平时对学生的管理培养,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每年新生一入学,学院就注意上好“三堂课”:一是铁路行业和所学专业教育;二是严格的新生军事训练;三是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校风教育。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
关键词: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技术;质量管理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先进的施工技术进入铁路领域,为了保证客运专线的平稳性,许多地区已经采用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这种轨道结构的变形缓慢、耐久性好,是轨道施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立足于常见的无砟轨道施工技术,探讨无砟轨道施工的管理对策,促进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技术要求
传统的标准轨道是由轨枕和钢轨组成的轨排,路基通常由碎石填铺,不仅粉尘大,维修频次较高,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客运专线相比传统铁路运输效率更高,负载更大,这些特点都对铁路轨道的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铁路轨道需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此外,还需满足客运专线的乘坐舒适性,从而满足客运专线的使用需求。
1.1平顺性
平顺性是无砟轨道设计修建的重要指标,平顺性决定了无砟轨道的舒适性,对客运专线的行驶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在无砟轨道施工中,需要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控制误差,从而保证客车行驶安全。
1.2稳定性
传统的轨道容易在长时间的使用时发生变形,这会严重的影响客运专线的安全,因此控制轨道变形情况,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而无砟轨道在耐久性和稳定性上都远远高于传统轨道,因此相比传统轨道,无砟轨道的维护工作少,使用寿命长,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资源,从而达到控制铁路运营成本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1]
1.3可靠性
无砟轨道的道床通常采用混凝土、沥青等混合材料制成,不易变形,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铁路的修建当中,尤其对于客运专线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相比传统的轨道结构,无砟轨道的结构更加稳定,能够保证运营安全。此外,无砟轨道的目标是满足客运专线的运营要求,保证时速在三百五十千米以上的客车运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无砟轨道的整体质量,满足客运专线三百五十千米每小时的运营速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从而提高无砟轨道的可靠性。
1.4耐久性
目前,客运专线轨道结构设计的使用寿命普遍采用六十年的标准,这对轨道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无砟轨道的设计时,需要根据路段的环境情况,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从而保证不同路段的安全性能够保持一致,这对促进我国客运专线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轨道经济效益最大化,要针对无砟轨道的常见病害,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使无砟轨道能够满足客运专线轨道使用时限的要求,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延长无砟轨道的使用寿命。[2]
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病害的位置以及形成原因
在本世纪初我国将无砟轨道的概念引入,相比国外的发达国家,我国在无砟轨道运用上起步晚,工程实例不多,可借鉴的经验较少,然而我国在无砟轨道建设实践上,已经累计了一定经验,加强无砟轨道常见病害的研究,对于病害的防治、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常见质量病害的发生位置
地基、路基是无砟轨道的薄弱环节,也是无砟轨道病害的集中区域,因此工作人员需要针对无砟轨道特点,进行病害的分析。此外,桥梁隧道工程之间的过渡段,也是病害的常见位置。[3]
2.2产生质量病害的原因
无砟轨道的修建跨度较大,因此在不同的路段,质量病害的产生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分析地基变形的原因,并提出病害的预防措施,提高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的稳定性。首先,无砟轨道施工受环境影响较大,某些路段的地下水比较活跃,对无砟轨道的路基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要加强无砟轨道周围防水设施的建设,避免因排水不畅导致的积水情况。此外,沉降现象也是常见的质量病害现象,会造成无砟轨道的路堤沉陷,从而威胁客运专线运营的安全,增加维护工作量。无砟轨道断裂也是常见的质量病害,多见于隧道桥梁的过渡段。
3无砟轨道技术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切实做好排水系统的施工
地下水或降雨是导致无砟轨道路基沉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有效的防范由地下水带来的无砟轨道病害。一般来说,积水对无砟轨道质量的影响要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长期的浸泡,无砟轨道结构断裂属于直接影响;路基部分因长时间的浸泡,出现沉陷的现象属于间接影响。无论是直接、间接的影响,都会对客运专线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4]为了保证无砟轨道的平顺性,相关工作人员需了解施工路段的地质水文条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在进行排水设施施工时,应该结合当地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施工,从而保证排水设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2严格控制下部结构物沉降变形
下部结构物沉降变形,是影响无砟轨道正常运行的重要病害,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研究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原因,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无砟轨道安全性与稳定性。针对下部结构物变形的情况,要通过扣件系统进行调整,修复无砟轨道结构。如果沉降变形程度过大,就要对该路段的无砟轨道进行拆除重建,保证无砟轨道下部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无砟轨道施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施工中严格控制沉降变形,保证无砟轨道下部结构沉降变形在扣件系统可调整范围之内。
3.3提高测量精度
测量精度是保证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测量人员需提高无砟轨道施工测量的精度,在进行前期的测量作业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要对无砟轨道本身进行测量,第二要对线路下方结构物进行测量,测量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无砟轨道的平顺,使客运专线能够稳定的通过无砟轨道,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各接口的平顺过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质量,首先应该明确质量病害,并深入分析质量病害的成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如严格控制下部结构物的沉降变形、提高测量精度、做好排水设施的建设,促进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的整体质量的提升。
作者:周生勇 王雪宇 单位:中交三航局宁波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吴大勇.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
[2]曹德志,孙柏辉.《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编制原则及技术要点[J].铁道标准设计,2010(S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