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代沟英文范文

代沟英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代沟英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代沟英文

第1篇:代沟英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古代诉讼 诉讼文化 现代诉讼文化

一、传统诉讼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化所创造的成果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模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领域。这样就可以看出,文化体现在法律方面就是法律的制度、法律的思想,以及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因而,法律文化包括:法律制度文化、法律思想文化以及法律行为文化等层面。

古代的诉讼文化是经过长积月累被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普遍认可的一种诉讼模式,是法律文化的一个方面。作为内在于一国国民和社会普遍意识中的精神要素,其不仅影响着司法制度设置和运行,还支配着人们参与诉讼的心理和方式。

二、古代诉讼文化的内容

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其诉讼文化的含义大都是以民众抵制诉讼、惧怕诉讼、并且以诉讼为羞耻的。

(一)统治者力图构建无诉的法律制度

在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要达到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积极推崇息诉的政策,期考核下级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也就是看其断案的数量,如果一个官员所判决的案件越少,也就说明其治理有功劳,也就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地方官员也就是在这种考核标准的指引下对其所遇到的案件纠纷往往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用说教的方式劝说双方当事人私下、自然解决。

司法制度的设计,还有对诉讼的追求更是没有独立性可说。司法权被各级行政长官所掌握。虽然有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为代表的中央司法机构专门行使司法职能,但是当其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就集各种只能为一体了。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听从皇帝的旨意办事,司法权是要绝对的服从皇权的。在中央行使司法权的各级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说。在地方,更是没有专职行使司法职能的法官,各级的行政长官既是当地的父母官,同时也对本地方的司法工作全面的行使职能。

(二)普通老百姓长期形成的无诉观念的法律思想

在严密的封建统治秩序之下,老百姓就自然而然的对诉讼产生一种恐畏。遇到纠纷大都会是在私下解决,很少去对簿公堂。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所谓的“无讼”,是社会因为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人们不敢轻易涉讼,他们认为一旦涉讼,与对方的关系就变成敌对关系了,并且他人也会认为自己是见利的非君子。另一方面,掌权者在遇到案件纠纷尤其是一般的民间纠纷时往往不会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的,而更多地使用调解的方式使纠纷得到化解,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由于古代的法律大都被认为法即刑,人们往往把诉讼与刑法处罚联系到一起,这样就更使得人们不敢进行诉讼了。

(三)形成诉讼之外多元化解决纠纷途径的行为方式

美国社会学学者布莱克认为,人们并非把法律视为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实际上只是因为缺乏其他解决手段才导致了法律的增长。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们就是以自然村庄为单位聚居的,往往就是一个村落有几个家族组成,这样统治者统治者为了分担自己的统治压力,往往就是采取授权家族的族长或是宗法组织的家长解决纠纷的权力的办法。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避免了国家权力单一解决纠纷的局面,人们对待纠纷也就不只是能用诉讼来进行了。一般来说,民间诉讼“两造非亲则故,非族则邻,情深累世,衅起一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族长或是家长行使自己的授权解决纠纷以维持本辖区的稳定,通过多元化的诉讼之外的解决纠纷的途径使得案件没有经过司法途径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即使出现了极少数的当事人将案件纠纷向地方父母官提起诉讼,其诉讼的程序也是缺乏明显的程序形式要素的,这样就更谈不上程序正义的内容了。古代立法基本上都是法律的综合体,刑民不分、实体与程序不分,这样就使得程序法没有独立的司法地位。程序本身不仅对制约司法官员行使权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诉讼结果的正当化具有保障作用。先生曾生动地描述过传统的法官办案方式:“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大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脑’,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诉讼中人治主义的盛行、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丧失。

三、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诉讼文化

(一)传统诉讼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1.因对无讼的过分推崇,压制人们对权力的追求

法即刑的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存在,导致人们因惧怕法律而疏远法律。在这种法律观念支配下,人们没有形成权利意识、权利追求被不当压制,遇到纠纷与冲突,不到万不得以是不会将对方对簿公堂的。在这样的大氛围中人们往往是遇到侵权时能够使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就谢天谢地了,而不会奢望得到合理的补偿,反而对其掌管行政的父母官充满敬畏之心,对法律的权威信仰并不存在,民主、自由、权利等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都不能正常的发展。

2.司法权力行政化,司法专横和司法腐败结伴产生

传统法律文化使我国的司法体制、法院机构设置、法官制度、司法运行过程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的色彩。从审判权的首要含义看,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时往往是积极主动的,而审判机关则应该是被动的方式行事。由于古代社会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不分离,行政长官作为司法权行使的主体时,行使司法职能时也都是主动的、积极的对其干预,积极主动的调查证据、询问当事人,有时还恐吓当事人,想方设法把案件给解决掉,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司法的腐败。从法官的产生来看,都是由上级任命的,就得按上级的意志办事,判出上级易于接受的结果,而不管结果是否公正。从此可以看出只要是审判人员的产生方式得不到改革,司法权就极易纵,进而滋生腐败。

(二)传统诉讼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1.解决纠纷手段的非诉化,有利于判决的易于接受

在古代社会的各种纠纷往往是通过私下的和解而得以化解的,这种私下和解相对比那种剑拔弩张紧张关系的诉讼来说气氛要缓和的多。这种非诉化首先是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相对缓和,双方都可以坐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而又相互的妥协,最终得到一个双方都要易于接受的结果,这样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非诉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司法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益

关系缓和的非诉讼调处方法有助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手段的法律,是一种硬性的以解决矛盾、纠纷为目的的,当事人在进行调解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平衡双方的利益出发,进而得出双方都易于接受的结果。硬性的诉讼方式本身有时只能使当事人被动的接受司法的结果,并不能使当事人从内心伏法。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道德情感教育方式更容易触及人的内心,在双发都参与的过程中使纠纷得以化解,进而出现上诉的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当他们遇到败诉时往往会对判决结果不服,而提起上诉,这也就使得上诉滥用的问题十分的突出,司法资源不够用,实质是浪费十分的严重,然而通过和解达成的结果,就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使司法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运用。

四、对构建现代诉讼文化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进行法治社会建设的今天我们不光要引进国外的经验,对我们的传统也要看到效用,取其有益的部分,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也有鞭策作用,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构建更加符合历史潮流的民事诉讼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讨。

(一)构建和维护好司法权的独立性

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国家机构,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假如一味的使判决结果符合上级的口味的话,当事人不会从内心接受其判决,进而会质疑其判决,转而去寻求别的救济途径,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就会厌恶诉讼,这样的结果不单加剧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危机,还会使其抵制法律。所以,只有实现了司法的独立,让法院不受外界的干预,做出真正独立的判决,才能保证判决的公正性,逐渐培养起民众对司法的信心,真正实现对法律的信仰,这样公众就会自然而然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其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法治观念得以养成。

(二)公正执法,彰显法律威严

在宣传建设和谐社会主旋律的今天,主政者为了达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使一些判决结果违背公平正义的含义,这样的话当事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诉讼来维护合法权益,而是通过私力救济解决纠纷或矛盾。只有在社会中树立对适用法律作为最终的判决依据的话,完全的避开一些的政策的指导的话,公众对完全根据现行法律所作出的结果也是必须接受的,这样才会遵守法律的威严。朱苏力教授也说过“当法律规避不可避免甚至有必要的情况下,法律规避也许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规避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规避者意识到国家制定法或一种权威的存在,当他们努力规避国家制定法时实际上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国家法律的规则。”最终要做到彰显法律威严的目标,就要事事依法办事。

(三)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作为非诉解决机制发源地的中国,我们要看到非诉解决机制的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中对利益主体矛盾、纠纷繁杂的有效解决所起到的良好效果。不要把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唯一一种方法,我们要善于运用包括协商和解、仲裁以及行政处理等非诉解决手段对纠纷的解决,矛盾的化解。只有我们善于把非诉的解决纠纷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作为一个解决纠纷、矛盾的统一体,使其程序衔接恰当、功能互补,那么我们就可以使其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使我国显现解决纠纷的多元化、有效性,以实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

第2篇:代沟英文范文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generation gap and calmly treat the generation gap, not only help yourself, also benefit others.

The generation gap is often the devi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cause. People choose the different Angle of information, determine someone looks at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some focus on the same and similar. So people can not accept directly or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generation,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selectivity of intellectual.

The child's world, very different from adults, geared pretty tube, will hinder grea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This is lu xun said a word.

代沟,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离。就象沟一样,隔开了一代一代的人,影响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但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变革的脚步。如此看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 但代沟毕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而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我们也要通过种种途径作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其实,代沟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承代沟的客观存在,心平气和地对待代沟,这样不仅有助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

第3篇:代沟英文范文

We are the -- the future of The Times. We have our own dreams, we have our own in the future, we have our own life to live, all this, go to our own, you can never be with us life, the way back, but also to go on our own. Please let go of your generous hand, let us fly yourself.

Times are changing, the life also is changing. Different time, different people, have their own way. Dear, father, mother, we grow up, learn to walk, bumpy road ahead, let's face it alone, raising more than ten years, we won't forget, you also should have a rest.

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些青少年的思想,与我们所敬爱的上一辈人,永远无法融在一起,似乎没有为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们喜欢把他们的思想强加在我们新一辈人的身上,而我们,也必须接受这种“无理”的思想,如若不接受,也许,在大人的眼睛里,我们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叛逆、不懂事、翅膀硬了,可是,你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心中所想的一切,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埋藏我们自己的思想,不动生色。

第4篇:代沟英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策略

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教育部于2011年6月召开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8月《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2月江苏省发出《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布了《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苏方案》),从发展规划、思想发动到实施方案,两年三大步,步步都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江苏方案》则率先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试点项目多,覆盖面广,而且对试点专业、试点学校和试点区域都作了明确要求。现结合《江苏方案》,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考虑的三大问题。

一、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江苏的实际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满足的不是“一般需求”,而是“更高需求”。

首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随着江苏省初中后招生市场放开、中职后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对口单独招生等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通道是宽阔和畅通的,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一般需求的,但人民群众盼望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江苏省2009—2012年“专转本”报名人数分别为43342人、40589人、40130人、39173人,约占高职可以报考人数的20%,而每年安排的专转本计划则在毕业生总数的5%以内。另外,“对口单招”本科计划需求旺盛。2009—2012四年中本科计划分别占总计划的17.4%、27.7%、25.1%、23.7%,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笔者还调查了某个试点项目中职学校的2010级和2011级的94名学生,想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占70.2%,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占29.8%。从这些数据看,人民群众对接受本科教育仍处于“饥渴”状态。

其次,如何“满足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从业人员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结构为38:28:34,适应这一产业结构特征,我国职教体系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重。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高教大省”和“职教大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但其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己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低端制造业要转移到苏北和中西部地区,这样苏州将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人才。因此,苏州市提出“十一五”末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5.5年,平均已达到了本科层次。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目前,常州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1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5%,该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制约,单靠传统的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看,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还显得不够。

“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提升现有高职教育的层次与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更高需求,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更高层次高职教育的需求。

二、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点

2011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尽快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的脱节、重复、断层具体表现为专业上的脱节、课程上的重复和学制上的断层。

一是中高职专业上的脱节。首先是专业设置管理部门分属两个部门,名称难以统一,也缺乏一定的层次。其次是数量不对等。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共分类、78小类、532个专业。在目前的对口单招等考试中,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无法完全和直接对接,许多有升学愿望的中职学生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只能选择放弃。

二是中高职课程上的重复。学校办学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裂痕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所致。在目前的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上,更多的还是考虑学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均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且各自为政,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重复现象在所难免。以对口单招为例,虽然要求高职院校对中职升学的学生要独立组班,但由于人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执行并不到位。

三是中高职学制上的断层。在中高职衔接方案研讨过程中,学制争论一直是中高职院校长纠结的问题,那就是 “3+2”“2+3”之争。高职学院院长希望中职两年、高职三年,顶岗实习安排在高职阶段,中职校长希望中职三年、高职两年,顶岗实习安排在中职最后一年,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能够到高职院校进行补救,这些争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利益和方便管理之间的博弈。

(二)政府统筹力度是解决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的关键

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关键点是逐步理顺和规范中高职专业名称,加强中高职课程的对接,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力度,《江苏方案》明确要求,中高职衔接所选试点专业必须是试点学校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试点学校必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地区则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的范围内开展。

一是统筹中高职专业的对接。统筹中高职专业目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过渡措施,《江苏方案》明确提出,在试点项目中,原则上低层次院校的专业服从高层次院校的专业名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以高职为主,中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专业以普通本科为主。

二是统筹中高职课程的对接。《江苏方案》要求,在衔接试点的院校中,由高一级学校牵头召集参与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对接要融入校企合作、实践导向和双证融通三大要素,建立统一的课程组织机构,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使用统一的教材,构建“中职为基础、高职为目标”的内部有效衔接机制。

三是统筹学制的相对稳定。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江苏方案》共设计了3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完成3年制高职和5年制高职学习后,再进入普通本科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在政府的统筹下,各层次院校的学制都得到了规范,给中高职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试点高职本科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切入点

(一)曲折而艰辛的“三条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09年在重庆市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会上表示,上中职中专的孩子今后有望继续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以江苏省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看,中职中专毕业生要读到专业硕士大致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普通本科学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中职对口单招一般在总计划安排30%左右的本科计划,因此,能够走通这条路是比较幸运的。第二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高职院校,通过专转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江苏每年专转本总计划控制在毕业生的5%以内,高职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报考,但从2014开始,高职三年级的学生才允许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在录取率提高的同时,对于想走这条路的学生来说,机会又少了一次。第三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高职院校,再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接本”、“专升本”进入本科,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但是“‘专接本’自学考试或‘专升本’则均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被认为与普通本科不能相比。”因此,这类教育难以形成规模。

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虽然有三条路能够让他们实现专业硕士的梦想,但这三条路条条都是曲折而艰辛的路,并且他们是以放弃原来的教育体系和技能学习经历为代价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机会的,他们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薄弱的文化基础却屡屡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困难。这里显性的是个人资源的浪费,隐性的却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想而不现实的“第四条路”

除了上述三条路,使“上中职中专的孩子”能够读到专业硕士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设计了第四条路,即: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从理想来看,这条路应该没有问题,但从现实看,有两大问题需要要讨论,一是应用本科院校自身是否认同这一制度?具体讲就是“不愿意”和“不容易”两大问题。

首先是“不愿意”。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术人才培养目标,现在要他们回到职业教育体系来,他们自身恐怕“不愿意”,“宁当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根深蒂固。其次是“不容易”。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特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难以与职业教育实现全方位的对接,另外在招生计划的安排上也有难度,因此这种衔接可能会造成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尴尬。

《江苏方案》虽然也安排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但明确要求“该项目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体现了对“第四条路”的审慎态度。

(三)充满希望的“第五条路”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各级(层次)教育分为A、B两类,也就是说,从中学教育阶段开始,教育就划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从而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平等的地位。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看,普通教育体系比较完备,而职业教育还是“断头”体系,且普职互通的“桥梁”太少。职业教育的“直通车”怎么通、“立交桥”应该怎样架、“最后一公里”怎么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回答的问题。《江苏方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安排。

《江苏方案》积极探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率先确定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别与2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这也是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试点项目之一。目前,联合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已由两校共同制定完成。新生入学后,4年学业在高职院校完成,教学质量监督、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由本科大学负责。

第5篇:代沟英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构思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32-01

近年来,虽然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文化的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环境艺术设计的发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存在有一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形式平庸,内容浅薄的现象。环境艺术是人类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不断融合的缩影,是社会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表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传统文化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环境艺术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传统文化与其进行有效的结合,能为人们创造更适合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并且保证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使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空间。

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构思

1.1 兼收并蓄的构思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并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运用“兼收并蓄”的构思理念,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吸收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两者进行融合。为此,一方面要求设计者必须充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契合点,从而实现“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的构思理念。另一方面,要平等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虽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重大,但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只有在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才能设计出符合国人审美观念的环境艺术品。

1.2 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和”,指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不同”则是说相互交和的文化可以保持原有的特色,并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铺平了道路。在这种构思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化的艺术处理,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效果。比如,位于我国长春市的新皇宫、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北京奥运会的设计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的设计灵感。

总而言之,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不仅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典型的西方文化环境设计理念,两种文化在交和中又各具体色,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散发出独特的现代气息,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1.3 融合求新的构思理念

文化如果没有不断的创新,就会停止发展,最终走向衰亡。因此,在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并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应当引用“融合求新”的构思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敢于思考和尝试,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才会获得新的发展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获得发展。

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要能够通过外在的形式进行表达,也要结合传统文化的理念,将其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展现丰富的外观形态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充分地体现出来。如今,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主要的应用有如下几种:

2.1 图形的应用

传统的图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直接附着在某一项现代的载体上,这样便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也能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图形本淼囊庖濉U庵种苯拥脑擞锰逑值氖且恢终合的观念,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和创新,同时,需要考虑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契合,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出图形的意义,赋予现代环境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上海的经贸大厦虽然建设历史较为久远,而且设计者不是中国人,但是,其形象和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其设计师受到陕西大雁塔的启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了钢结构的建筑中。

2.2 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布局,都通过合适的物品陈列和文化图案来承载文化情感,这种表达手法被称为隐喻。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仍然受到青睐,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组合的方式来表达环境本体之外的情感,这也是传统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

2.3 形神并举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应该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进行审视,并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线条表达上具有长宽度和方向,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厚重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能使环境艺术设计充满诗情画意,也能使传统文化的精神获得更大的展现空间。如著名的苏州博物馆,既有传统的文化元素,又不乏现代审美概念,多层石板组成的山水结构充满了中国情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但是“继承”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而是要针对设计的主体与实际环境选择适当的思想部分进行加工创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与当今社会的优秀创意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

3 结语

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既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同时,也能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沟通,消除对立感,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系统全面地看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构思的地位和意义,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理念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羽薇.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2).

[2] 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4).

第6篇:代沟英文范文

晚饭时,把饭拌在鱼汤里喝得稀里哗啦,桌面上的话题却转到父母那一辈喜欢的歌星偶像。电视里重播起山口百惠的经典之作《血疑》,我看了两眼没引起任何共鸣。可却听说在当年电视台播放《血疑》时,几乎全国人民都围在电视机前为山口百惠唏嘘不已。

家中的抽屉里还存着妈妈当年买的名为“张行”的歌手的磁带,据说当年他的一首《迟到》风靡了大江南北。“这人是谁啊?不觉得有那么好听啊”,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这就是当年与今天的区别。

把自己喜欢的漫画本子用很拉风的硫酸纸包第一层,用透明包书胶来包第二层;听歌儿只听日文、英文歌,听中文是很丢人的事情。这是现在,2013年的某个时段。席绢、亦舒、琼瑶……很多当年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作者都失去了踪影,偶尔能够在街上打折的小书店里找到论斤称卖的旧书。之后,我想,这些事情不可避免地也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被我现在只有2岁的小妹妹在十几或二十年后不屑一顾,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代沟这东西是一定永远存在的。

每个人的珍藏,原来,都会在时间的洪流中流向名为昨日的暗光。重点不是“珍藏”或“时间”或“暗光”,而是在“每个人”上。你无法保护它,谁都无法保护它。新的声音来了,新的土层覆盖了断面,新的流水来了,新的花开了……

那些对于我们而言很美好的事,只是对我们而言。

第7篇:代沟英文范文

关键词: 英语写作 正迁移 认知

引言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彻底忘掉母语,尽量多用目的语思维。这样的做法对不对?母语在英语习得中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应不应该把母语彻底“打入冷宫”?当然,过度地运用母语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语的习得,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合理地运用母语知识和母语策略可以促进正迁移,强化英语写作学习的效果。

1.文献综述

1.1迁移和语言迁移

迁移最早是心理学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学习或训练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的概念是在迁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指之前学过的语言因和目的语之间存在异同点而对目的语所产生的影响。迁移主要强调的是A方面的知识会影响到B的习得,如果A和B都指的是语言,便是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Ellis(1994)指出,正迁移又称促进作用,是指目的语因和源语具有相似性而受到已习得语言的影响,有利于使EFL学习者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负迁移又称干扰作用,指已掌握的语言对目的语习得所造成的妨碍和干扰[1]。

1.2相关研究

近30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就母语对目的语写作的正迁移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母语的正迁移仅仅体现在写作构思或篇章结构方面。如,Friedlander(1990)研究了母语对外语习得的作用,发现L1可以促进L2的学习,因为“ESL学生如果能在写作构思时结合母语话题区的知识,那么在写作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计划性,文章质量也会更好”[3](p.125)。刘东虹(2002)认为,母语策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英语写作,但是主要不是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而是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如构思、谋篇布局等[4]。

但是,我们认为,L1对L2写作的正迁移实际上会体现在写作的各个层面。本文将分别从母语写作知识,写作策略和能力等角度全方位分析L1对L2写作的正迁移现象,并结合相关认知理论对此现象进行阐释。语言正迁移建立在两种语言相似点基础之上,故本文着重讨论汉语和英语在写作方面的共性。

2. L1对L2写作的正迁移

2.1母语写作知识

2.1.1词汇

词汇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汉语的正迁移可以促进英语写作时的词汇写作。以合成词为例。合成词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有两种基本的组合形式:复合词和派生词。复合词由词根和词根组合而成,汉语的复合词主要有以下形式:N+N,Adj.+N,V+V等,这些知识都可以映射到英语中。例如,N+N:书柜book case,死刑death penalty,代沟generation gap等;Adj.+N:黑板blackboard,超市supermarket,高薪high salary;V+V:梦游sleepwalk等。派生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有前缀和后缀之分。前缀如汉语中的“误-”和“mis-”相似,误解misunderstand,误用misuse等。后缀如汉语中“地”是副词后缀,基本对应英语中的“-ly”。冷静地calmly,慢慢地slowly,顺利地smoothly等。汉语构词法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正确、丰富地甚至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词汇。

2.1.2语法

语法规则制约句子中词汇的形式和位置。在英语学习起步阶段,汉语的正迁移现象在语法上的体现较明显。首先,基本句式非常相似,分别有主谓(宾)、主系表等。如:他走了。He left.或者:他看了书。He read a book.又或:他是学生。He is a student.这些基本句式在英汉语中各个语法成分的语序也基本相同,祈使句的构造和功能也类似。其次,词组层面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并列、偏正、动宾和介宾等。如并列关系:既经济又健康both economical and healthy;偏正关系:美丽的国家beautiful country;动宾关系:打篮球play basketball;介宾关系:在中国in China。汉语的语法逻辑关系有很多和英文类似。

2.1.3语义语用

在词义方面,母语翻译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其抽象义。学生写作时,如果遇到英文表达困难,则可以利用汉语词作为媒介或索引来查阅汉英词典。词汇意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类似的一词多义现象。语用学的观点认为,意义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动态性,因为词义会随着语境(context)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英语和汉语一样,使用词汇的时候,要注重语境赋予词汇的动态意义。

2.2母语写作策略

2.2.1构思策略

解构写作任务时,先确定立场和主要观点,随后可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式想出并记录尽可能多的分论点。接着从所有列举的项目中选取最切题、最有说服力的几项并加以归类、概括和命名。这种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外语习得者有意识地在英文写作中运用这些策略,有利于提高英语写作效率,加快学习进度。

2.2.2连贯策略

第8篇:代沟英文范文

这一个月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做一位老师的乐趣,每当站在讲台上,被一双双纯净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时,作为一名老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但是,正是为了实现这种价值,我也为之付出,努力了很多。

初为人师,总免不了几分紧张,于是备课更是不敢懈怠,实习第一天,当我带着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夹杂着几丝羞涩与忐忑走上讲台时,我知道这将是历练我的一个舞台。

上课比我想象中的要顺利,然而我知道问题是潜在的,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对中小学生而言,多少有点生疏和困难,要教好它,就得让他们产生兴趣, 于是,我便采取了一些方法,课余时间帮学生起英文名,讲讲英语小故事等等,与此同时,自然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没有了交流的代沟,学生围着你问这问 那,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渐渐地活跃起来,然而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学生们开始不守课堂纪律,小学班上的学生的确很好动,注意力又 容易分散,开小差当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很想用“罚站”,“罚抄”等来“治”这些学生,可那样无疑加深师生的隔阂,而置之不理又导致我喊破嗓子都只有很少同 学在认真听,于是,灵机一动,在每个小组之间展开纪律评比,结果学生们马上自觉起来了,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管理学生,有时候还真锝巧用方法。

第9篇:代沟英文范文

我吃的是高粱米、棒子面、地瓜干;你吃的是麦当劳、营养套餐。

我玩泥巴,捉蛐蛐,用小刀刻木头枪;你玩变形金刚,养芭比娃娃,滑旱冰。

我爬树,上房,跳墙,游河;你练书法,弹钢琴,学英文。

放学路上我上蹿下跳,和伙伴尽情玩耍,这是我最快乐自由的时光;你每天由父母接送,偶尔晚10分钟回家就有人急得报警,这是最让亲人胆战心惊的时刻。

我的理想是当,做英雄,以身殉国:你的梦想是当大款或歌星,为所欲为,出国留学。

我让老师扇了两耳光,不敢告诉家里,父母打骂我比老师还狠;你被老师说了几句,马上去找家长,你妈妈会托人向老师说情,爸爸可能会打电话到教育局投诉。

我同学差1分没考上高中,回家种地去了;你同学差100分没考上高中,他家长交了5万元赞助费,让他进了重点高中。

我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不屑于回答,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老师对你千叮咛万嘱咐,让你看书,你不屑一顾,说又不是给你学的,你急什么急。

我上大学时,每月国家给补助45元钱,4年大学我没跟家里耍过钱;你上大学时,每年交1万元学费,只要你一回家,父母就得到处借钱。

我天生节俭,“越穷越光荣”,有钱也不敢显露出来;你生性大方,越富越气派,没钱也要全身名牌,假装有钱。

我学了十几年“温良恭俭让”,也没领悟到其中精髓;你受了十几年素质教育,却看不出素质有多高。

我毕业后直接到接收单位报到,一干就是十几年;你毕业后,天天跑人才交流会,换了一家又一家单位,不是你炒别人,就是被人炒。

我每月拿出一半工资,赡养父母:你每月把工资花光,还跟父母要“补贴”。

我感到生活越来越富裕;你却感到钱挣得越来越少。

我如果手头不做点事,就无所适从,我每天都很忙——繁忙;你打一天网络游戏,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你每天也很忙一瞎忙。

我一辈子没有出人头地,但对得起天地良心;领导总看不上你,你却对他们点头哈腰。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