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代沟英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 古代诉讼 诉讼文化 现代诉讼文化
一、传统诉讼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文明进化所创造的成果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模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领域。这样就可以看出,文化体现在法律方面就是法律的制度、法律的思想,以及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因而,法律文化包括:法律制度文化、法律思想文化以及法律行为文化等层面。
古代的诉讼文化是经过长积月累被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普遍认可的一种诉讼模式,是法律文化的一个方面。作为内在于一国国民和社会普遍意识中的精神要素,其不仅影响着司法制度设置和运行,还支配着人们参与诉讼的心理和方式。
二、古代诉讼文化的内容
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其诉讼文化的含义大都是以民众抵制诉讼、惧怕诉讼、并且以诉讼为羞耻的。
(一)统治者力图构建无诉的法律制度
在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要达到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积极推崇息诉的政策,期考核下级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也就是看其断案的数量,如果一个官员所判决的案件越少,也就说明其治理有功劳,也就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地方官员也就是在这种考核标准的指引下对其所遇到的案件纠纷往往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用说教的方式劝说双方当事人私下、自然解决。
司法制度的设计,还有对诉讼的追求更是没有独立性可说。司法权被各级行政长官所掌握。虽然有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为代表的中央司法机构专门行使司法职能,但是当其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就集各种只能为一体了。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听从皇帝的旨意办事,司法权是要绝对的服从皇权的。在中央行使司法权的各级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说。在地方,更是没有专职行使司法职能的法官,各级的行政长官既是当地的父母官,同时也对本地方的司法工作全面的行使职能。
(二)普通老百姓长期形成的无诉观念的法律思想
在严密的封建统治秩序之下,老百姓就自然而然的对诉讼产生一种恐畏。遇到纠纷大都会是在私下解决,很少去对簿公堂。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所谓的“无讼”,是社会因为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人们不敢轻易涉讼,他们认为一旦涉讼,与对方的关系就变成敌对关系了,并且他人也会认为自己是见利的非君子。另一方面,掌权者在遇到案件纠纷尤其是一般的民间纠纷时往往不会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的,而更多地使用调解的方式使纠纷得到化解,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由于古代的法律大都被认为法即刑,人们往往把诉讼与刑法处罚联系到一起,这样就更使得人们不敢进行诉讼了。
(三)形成诉讼之外多元化解决纠纷途径的行为方式
美国社会学学者布莱克认为,人们并非把法律视为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实际上只是因为缺乏其他解决手段才导致了法律的增长。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们就是以自然村庄为单位聚居的,往往就是一个村落有几个家族组成,这样统治者统治者为了分担自己的统治压力,往往就是采取授权家族的族长或是宗法组织的家长解决纠纷的权力的办法。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避免了国家权力单一解决纠纷的局面,人们对待纠纷也就不只是能用诉讼来进行了。一般来说,民间诉讼“两造非亲则故,非族则邻,情深累世,衅起一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族长或是家长行使自己的授权解决纠纷以维持本辖区的稳定,通过多元化的诉讼之外的解决纠纷的途径使得案件没有经过司法途径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即使出现了极少数的当事人将案件纠纷向地方父母官提起诉讼,其诉讼的程序也是缺乏明显的程序形式要素的,这样就更谈不上程序正义的内容了。古代立法基本上都是法律的综合体,刑民不分、实体与程序不分,这样就使得程序法没有独立的司法地位。程序本身不仅对制约司法官员行使权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诉讼结果的正当化具有保障作用。先生曾生动地描述过传统的法官办案方式:“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大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脑’,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诉讼中人治主义的盛行、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丧失。
三、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诉讼文化
(一)传统诉讼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1.因对无讼的过分推崇,压制人们对权力的追求
法即刑的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存在,导致人们因惧怕法律而疏远法律。在这种法律观念支配下,人们没有形成权利意识、权利追求被不当压制,遇到纠纷与冲突,不到万不得以是不会将对方对簿公堂的。在这样的大氛围中人们往往是遇到侵权时能够使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就谢天谢地了,而不会奢望得到合理的补偿,反而对其掌管行政的父母官充满敬畏之心,对法律的权威信仰并不存在,民主、自由、权利等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都不能正常的发展。
2.司法权力行政化,司法专横和司法腐败结伴产生
传统法律文化使我国的司法体制、法院机构设置、法官制度、司法运行过程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的色彩。从审判权的首要含义看,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时往往是积极主动的,而审判机关则应该是被动的方式行事。由于古代社会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不分离,行政长官作为司法权行使的主体时,行使司法职能时也都是主动的、积极的对其干预,积极主动的调查证据、询问当事人,有时还恐吓当事人,想方设法把案件给解决掉,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司法的腐败。从法官的产生来看,都是由上级任命的,就得按上级的意志办事,判出上级易于接受的结果,而不管结果是否公正。从此可以看出只要是审判人员的产生方式得不到改革,司法权就极易纵,进而滋生腐败。
(二)传统诉讼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1.解决纠纷手段的非诉化,有利于判决的易于接受
在古代社会的各种纠纷往往是通过私下的和解而得以化解的,这种私下和解相对比那种剑拔弩张紧张关系的诉讼来说气氛要缓和的多。这种非诉化首先是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相对缓和,双方都可以坐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而又相互的妥协,最终得到一个双方都要易于接受的结果,这样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非诉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司法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益
关系缓和的非诉讼调处方法有助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手段的法律,是一种硬性的以解决矛盾、纠纷为目的的,当事人在进行调解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平衡双方的利益出发,进而得出双方都易于接受的结果。硬性的诉讼方式本身有时只能使当事人被动的接受司法的结果,并不能使当事人从内心伏法。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道德情感教育方式更容易触及人的内心,在双发都参与的过程中使纠纷得以化解,进而出现上诉的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当他们遇到败诉时往往会对判决结果不服,而提起上诉,这也就使得上诉滥用的问题十分的突出,司法资源不够用,实质是浪费十分的严重,然而通过和解达成的结果,就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使司法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运用。
四、对构建现代诉讼文化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进行法治社会建设的今天我们不光要引进国外的经验,对我们的传统也要看到效用,取其有益的部分,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也有鞭策作用,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构建更加符合历史潮流的民事诉讼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讨。
(一)构建和维护好司法权的独立性
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国家机构,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假如一味的使判决结果符合上级的口味的话,当事人不会从内心接受其判决,进而会质疑其判决,转而去寻求别的救济途径,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就会厌恶诉讼,这样的结果不单加剧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危机,还会使其抵制法律。所以,只有实现了司法的独立,让法院不受外界的干预,做出真正独立的判决,才能保证判决的公正性,逐渐培养起民众对司法的信心,真正实现对法律的信仰,这样公众就会自然而然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其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法治观念得以养成。
(二)公正执法,彰显法律威严
在宣传建设和谐社会主旋律的今天,主政者为了达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使一些判决结果违背公平正义的含义,这样的话当事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诉讼来维护合法权益,而是通过私力救济解决纠纷或矛盾。只有在社会中树立对适用法律作为最终的判决依据的话,完全的避开一些的政策的指导的话,公众对完全根据现行法律所作出的结果也是必须接受的,这样才会遵守法律的威严。朱苏力教授也说过“当法律规避不可避免甚至有必要的情况下,法律规避也许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规避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规避者意识到国家制定法或一种权威的存在,当他们努力规避国家制定法时实际上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国家法律的规则。”最终要做到彰显法律威严的目标,就要事事依法办事。
(三)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作为非诉解决机制发源地的中国,我们要看到非诉解决机制的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中对利益主体矛盾、纠纷繁杂的有效解决所起到的良好效果。不要把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唯一一种方法,我们要善于运用包括协商和解、仲裁以及行政处理等非诉解决手段对纠纷的解决,矛盾的化解。只有我们善于把非诉的解决纠纷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作为一个解决纠纷、矛盾的统一体,使其程序衔接恰当、功能互补,那么我们就可以使其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使我国显现解决纠纷的多元化、有效性,以实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
The dog has a golden hair, a pair of round eyes, a pair of ears listened warily around all the suspicious sound. The dog also has a pair of sharp claws, the tail become warped up, appear very arrogant. The puppy is very fierce, as long as hear or see what a little, will be issued a "warning", ready to "fight".
My dog not only naughty, and very musical.
One day, I idle, and put up the music. Who knows, after the dog heard, don't chew bones, immediately approached the tape recorder. I suspected that the dog found the music coming from the recorder! Puppy squat down beside the tape recorder, listening to music, one side with the rhythm of the music wag their tails to place in the past, just like a little musician in command of the band...
The puppy especially love to eat cookies. I will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put the dog when the fish hook. I take out a slender bamboo first, then use the other side of the line is a root in bamboo, reoccupy a milk garland biscuit series, on the other side in the rope is made into "rod". I make cookies have nowhere to come over the past, the puppy dazzling, I suddenly stopped shaking, hanging the cookies from the front of the dog, the dog immediately huanguo to god, to the cookies to rush, and I move biscuits to the dog behind him, let it closed on empty air. In this way, lasted for several minutes. Dog pretend "retreat", I also immediately off guard, who know the dog quickly turned to bite cookies, fortunately, I quickly reaction, dog bites to the line. This is my puppy.
我家有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狗。
小狗长着一身金黄色的毛,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一对耳朵警惕地听着四周一切可疑的声音。小狗还长着一双锋利的爪子,尾巴翘得老高,显得非常傲慢。小狗也非常凶猛,只要稍微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就会发出“警报”,做好“战斗”的准备。
我家的小狗不仅调皮,而且很富有音乐感。
关键词:代购;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在汇率、关税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商品价格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品牌产品价格差异更为明显。部分消费者为了购买国内未上架的新品或者为了消除价格差额,选择在国外进行购物,而部分没有机会前往国外购物的消费者则更加倾向于选择代购的方式。因此,对代购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国内商品代购现状
1.代购的特点
代购指的是消费者本人由于地域问题无法购买,委托他人在不同的地方购买商品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逐渐出现了代购热潮。一般情况下,代购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卖家提供的商品代购,另一种是买家制定的商品代购,属于B2C电子商务中的细分市场之一。代购的方式实现了消费者产品购买范围的扩大、商品价格的降低,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与普通的网络购物相比,代购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购物环节更加的高效与便捷。代购的方式能够帮助消费者消除在个人购物环节中所面临的外汇管制、信息卡结算、外语能力、资金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使消费者的购物环节更加的高效与便捷。第二,消费者具有较强的群体购买力。大部分代购消费者都是中高收入者,对消费品市场与国际消费潮流非常熟悉,其代购消费能力非常强。第三,个性化增值服务开发。部分代购商能够依据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实现自身的差异化发展,发寻购特殊商品、代为网上拍卖以及提供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
2.代购发展的原因
首先,代购为消费者带来利益。通过代购的方式能够购买国内还未上市的新产品,享受更为丰富的产品种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偏好。通过代购的方式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一般情况下,国内的专柜商品价格要比国外高很多,通过海外代购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消费者购买到心仪的商品,而且能够享受较大的实惠。其次,代购为代购商带来利益。通过代购的方式,代购商往往能够凑代购差价、服务费等方面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为代购商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最后,人民币升值成为了代购发展的外部动因。人民币对美汇率不断提高,对于用人民币购买海外商品的消费者来讲非常划算。
3.代购面临的困境
(1)正品的风险加高
由于代购缺乏稳定的货源,导致正品危险的出现。虽然很多商家都比较重视诚信,但是代购的风险依旧较大,尤其是一些商品鉴别知识较为缺乏的消费者。此外,货源不稳定导致代购服务平台中无法实现商品种类齐全,导致消费者的购物满意度下降。
(2)货物接收时间不确定
当前,代购的平均到货时间为7天至10天,甚至存在半个月以上的情况。在供应量环节方面,代购商家往往是在接收顾客的订单之后才进行商品采购的,再加上货源的不稳定性,导致商家在采购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并不确定,消费者货物接收时间不确定。
(3)售后服务不到位
代购商与货源上之间并不存在着稳定的合作关系,代购商在货物购买过程中的身份为个体消费者,一旦出现商品问题,代购商家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法。由此,代购的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完全没有实际作用。
(4)税额上调对代购产生不利影响
海关总署在2010年将个人邮寄进境物品免征税额从原来的500元下调为50元,只有个人邮寄进境物品的应缴税额超过了50元,都需要按照商品全价缴纳进口税。税额上调的政策导致代购商家不能够再通过个人包裹邮寄的方式来避免进口关税,导致代购商的利润下降。
二、 代购市场环境分析与目标市场定位
1.代购市场环境分析
首先,市场规模。我国的市场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形成了初具规模、极富生机的产业大军。当前,代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更多的内地消费者开始选择代购方式。其次,消费者行为分析。代购的消费主体主要为女性,女性的消费动机与行为存在一定的共性,与男性相比具有更多的不可捉摸性。女性的消费欲望容易受到直观感觉、环境气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由于某种不明确的原因而产生购买行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商品品牌的附加值,精美的海报设计、精致的礼品赠送等都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代购目标市场定位
通过相关的市场调研之后,将代购的目标人群定位为15岁-50岁的女性,其中包括大学生、白领、教师、政府人员等社会中层人员。这类消费者具有较为稳定的消费能力,而且适应能力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非常注重自身的生活品质。这种类型的消费者也是与网络接触较为频繁的人,在各种商品的推销、介绍及煽动性广告的影响之下,女性消费者更容易对产品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在新品、价格等方面优势的吸引之下,消费者更加青睐于代购行为。
三、 代购的营销策略分析
1.代购的品牌策略
当前,代购呈现出品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就如同生物链一样,之后包含多种物种才能够实现生物链的可持续发展。品牌多样化必然能够对消费者产生更多的吸引力,而且不同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爱好,对不同的品牌有着不同的需求。实现代购品牌的多元化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代购商应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第一,布置诚信文件,包括备案、经营资质、第三方认证等。此外,应该让老顾客对代购服务、产品、信用等进行评价,帮助代购商树立良好新型。第二,建立与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促进销售额的不断增加。所以,对代购业务而言,其推广期、成长期、品牌成熟期中,品牌美誉度、知名度以及忠诚度均要通过有效措施实现提高。
2.代购的产品策略
首先,品类管理策略。对于代购商家而言,通过品类管理策略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方便价值。在进行品类管理的过程中,依据相关性对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别进行管理。品类管理策略中包括一站式购物与个性化购物两个方面,一站式购物主要是通过对顾客需求相关性分析而扩大销售目标;个性化购物主要是通过对老顾客信息的掌握、应对而提供代购服务。其次,产品特色策略。代购商家应该树立自身的个性特色,例如只经营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产品,逐渐发展成为专业代购。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可以对品牌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便于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快速定位。代购应该实现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同时要确保产品的广度、深度等都较为适当,产品的功能也应该错落有致,更好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3.代购的推广策略
首先,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推广。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实现代购网站的推广,主要的方式包括搜索优化与关键词搜索。要对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选择影响力较大的搜索引擎,获得更好的推广效果。其次,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推广。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其市场机会也比较广泛。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企业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爱好、习惯等进行准确把握,提高营销的实效性、针对性等。电子邮件包括多种内容形式,有简单图文形式、代购网站链接等。同时,要在实际销售的基础上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营销模式的不断优化。再次,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推广。
随着移动互联软件的不断发展,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微博营销方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获得较好的推广效果。微信使用群体不断增加,而且微信使用群体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微信营销应该成为了代购营销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最后,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推广。当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社交网站有人人网、开心网等,这些社交网站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都是实名制注册方式,利用设计网络进行推广能够增强其可信度,充分利用网站的营销资源。
4.代购的定价策略
首先,实现成本最小化。代购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领先,不同的代购商家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代购方式,实现对盈亏的充分把握,实现代购营销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其次,实现产品低位定价。产品定价对代购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市场规律,并参考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确保定价能够满足代购商家的实际及未来发展。
5.代购的促销策略
在代购进行促销的过程中,要依据区域、季节、阶段的不同而进行,确保策划细致、准备周全。促销是销售作为有效的工具,通过促销活动能够促进顾客购买冲动性的增加。代购的促销方式主要采用直接促销,包括:第一,免费类促销策略。赠送顾客免费的礼品,通过这种方式让顾客留下较好的印象,一方面拉近顾客与代购商的距离,另一方面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第二,优惠类促销策略。顾客购买相应金额的产品是给与一定的优惠与减免,或者直接通过降价的方式进行促销,通过优惠类促销活动增加顾客的购买欲望。
6.代购的客服策略
首先,服务策略。当前,网点数量较多且良莠不齐,消费者对网购存在一定的疑虑,消费者并不会仅仅依据商品描述就购买,对商家的服务态度等都非常重视,往往会选择自己更加偏爱的商家进行代购消费。客服人员应该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而增加顾客能够感受到的建议价值与关系价值。其次,顾客关系维护策略。代购开始初期会缺乏客户基础,需要对客户进行有效的维护,从而发展更多的长期顾客。消费者在进行代购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非常多,代购商家非常容易出现顾客流失的情况,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对客户的巩固工作,重视售后服务体系与评价体系。最后,顾客见证策略。如果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并不确定,顾客的购物评价将是其他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因此,要采用顾客见证策略,将热销及顾客比较喜爱的商品进行重点推广,提高代购的说服力与价值,增加客户的信心、降低客户的思考时间。
四、总结
随着互联网购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代购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的商品与国外的某些商品相比在价格、质量、种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代购逐渐成为了人们所熟知与广泛应用的购物方式之一。代购的方式实现了消费者产品购买范围的扩大、商品价格的降低,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当前,关税调整等因素必然会对代购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代购商如何实现发展与盈利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代购商应该通过各种代购营销方式实现老客户的保留与新客户的拓展,实现代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兰,张梦晓.网络海外代购行为的税收法律问题探析――建立“海外代购税”初设想[J].税收经济研究,2012,05(63):69-73.
[2]林波,徐林萍.化妆品海外代购的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1(63):45-48+126.
[3]陈姗,冯梦楚.海外化妆品代购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J].法制与经济,2014,12(39):128-131.
[4]谭佳音,李波.网络代购背景下制造商两市场定价策略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63):17-26.
关键词:现代影像;少数民族文化;选择;重构;《赛德克·巴莱》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122-05
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后,日本对台湾开始长达五十年的统治,他们对台湾人民大规模日化,对反抗的台湾人民大肆杀戮。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被迫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女人成为帮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头目莫那鲁道忍辱负重地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发动了台湾史上有名的雾社事件。
电影大师巴赞曾说过,任何“写实手法”都包含着一定的“失真”。因此我们最终看到的电影不是客观现实,而是经过“艺术的抽象”后的“抽象性、假定性和客观现实的化合物”,是“现实的幻象”。[1]影视艺术作为一门视听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美术、摄像、音乐、音响等多门艺术门类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和其他艺术品一样,自身并不能自主承载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理性的东西,而是因为有了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主动或被动的参与,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影像是当代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画面的直观可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语言文字不同所引起的“传播阻碍”,更加容易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所接受。但如上所述,少数民族影视依然要经过创作、拍摄、剪辑等过程,蕴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在里面的影视文本,它与真实事件在时间顺序、跨度和频率上都会有不少出入,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经过选择和重构以后的镜像民族文化。
一、影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
(一)影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
《赛德克·巴莱》作为一部民族史诗影片,全方位选取了赛德克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质,主要包括服饰、语言、民俗风情、信仰和宗教仪式等几个方面。
1.对赛德克族服饰的选择
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基本上都分为日常生活装和特殊日子,例如婚礼、祭祀等所穿的盛装。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只选择了赛德克族日常的生活装进行展示,不管是平常生活中,还是婚礼、祭祀活动,赛德克族男子的衣服只有一种式样,即白底上衣,袖口、大臂上以及衣服底部为红色条纹或者灰蓝色条纹,系腰裙,前胸围一块红色条纹或灰蓝色条纹的大方巾。赛德克族女性的服装样式和色彩基调与男性相近,均分红色条纹或灰蓝色条纹,但较男性的丰富些,除上衣围裙外,还多了绑腿,红条纹或灰蓝色条纹的方巾则是围在了整个身体前面,头上、耳垂上和脖颈上还戴有兽骨做成的饰品。
2.对赛德克语的准确再现
影片选择保留了赛德克人的语言。从开始到结尾,只要是赛德克族族人之间的交流,均用赛德克语言;在赛德克人与其他民族之间交流时,选择赛德克语与其他民族语同时进行。总体来说,电影以史诗、对白等形式,展示了赛德克语的全貌。如莫那鲁道部落的族人与族人的对话、莫那鲁道部落与其他部落族人的对话,整个影片的插曲均为赛德克语。
3.对赛德克族婚礼等仪式及仪式的音乐、舞蹈等民俗风情的展示
影片中采用了三首赛德克族民歌:《仇恨消失》、《赛德克·巴莱》和《看见彩虹》,并由赛德克族民歌手演唱,采取独唱、合唱以及和声的形式,表现了赛德克民歌浓厚悠缓、婉转动听的特点,特别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赛德克·巴莱》,使用女声演唱,悠扬的嗓音极具穿透力,犹如母亲婉约的歌声,充满着幽远的意境。对于民族风情的展示,导演选择的还有赛德克族的婚礼仪式,整个部落的族人聚集在广场,宰牛、喝酒、弹着独弦琴,围着篝火跳舞,一边身体左右摆动,一边交互抬起单脚,或原地转圈,充满力量的舞姿展现了这个民族的骁勇善战的性格特征。
4.对赛德克族信仰的展现
赛德克人信仰祖先崇拜,男性标志是刺在额头和下巴中间的黑色图案。影片中展现了赛德克人的文面文化,也是赛德克人“出草”出草是台湾少数民族猎人头习俗(猎首)的别称,就是将敌人头颅割下的行为。行动的动因。影片开端部分,当莫那鲁道出草回来后,族人为他进行了成年仪式和结婚仪式,在文面时,他的父亲对他说:“莫那,你已经血祭了祖灵,我在你脸上刺上男人的记号,从今以后,遵守祖律的约束,守护部落,守护猎场,在彩虹桥上,祖灵将等候你英勇的灵魂。”接下来的叙事中,我们了解到,赛德克人的信仰中,猎首是男人尊严和英勇的一种象征,猎首成功者才能在脸上文上本族的图腾。女性同样有文面的习惯,电影虽然没有展示女性文面的过程,但从电影的对白中也清楚说明,女性要善于织布,能够织出红色战衣的人,才能文面。这不仅是进入成年的标志,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死后能够认祖归宗的标志。
5.对赛德克族部分宗教仪式的深入刻画
赛德克族的传统祭仪主要有播种祭、收获祭、祈雨祭、捕鱼祭、狩猎祭和猎首祭等。影片主要选取了狩猎祭和猎首祭两个仪式,虽然选择了这两个仪式,但实际在电影中,重点并没有放在对两个祭祀活动的完整反映,而只是将重点放在展示赛德克人狩猎过程以及猎首过程中极具感观刺激的画面刻画上。
(二)少数民族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
赛德克族的文化是丰富深厚的,《赛德克·巴莱》整个影片不可能在四个多小时内完整展现赛德克族的文化,只能选取一部分展现在影片中,影响文化选择的因素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商业需求及导演的主观意向。
1.意识形态的制约
各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影片引进及上映前,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政治需求对影片的内容等进行审查以及进行剪辑修改。《赛德克·巴莱》在台湾是完整本上映,国际版,也即影片第一次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露面”,时长剪成了150分钟,但媒体观影后,还是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这主要是由于观众在文化信仰的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的。因此,导演又重新剪辑了一个154分钟的新国际版,在日本、英国、美国上映,影片中弱化了出草这一仪式,降低了这一民族古老仪式文化对观众的冲击力。导演只让观众知道有杀人这回事,而没有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香港上映的版本,导演则是把结尾的部分更换了,去掉了赛德克族群走上彩虹桥的部分,只是到莫那鲁道之女马红从医疗所醒过来就结尾了。这个时候,将军在讲话,在山上发现一只鸟,顺着看过去,就会看到有一道美丽的彩虹,结尾比较简洁,观众也很容易看懂。在内地上映的内地版本和新国际版基本一样,只是有两句台词发生了改动,第一句是花冈一郎与莫那鲁道在丛林间交流时说:“被日本统治不好吗?”改为了“被文明统治不好吗?”第二句是结尾,一名日本军官濒临死亡时叹息道:“为什么我会在这样遥远的台湾山地,看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改为了“为什么我会在这样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这一群如此面对死亡的战士?”
2.商业需求是动因
影片在传播民族文化、展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是一部商业化的影片,从徐若瑄、温岚等明星的加入,到它的创作和出品都带有商业的园素。在拍摄过程中,从主演到内容都全程保密,直到影片进入宣传阶段,在预告片中主角才露出了半个脸,这一神秘感,使得观众更加期待该影片。接下来,影片的营销手段包括:开通官方博客以汇聚人气、维系观众;电影上映前推出以两张电影交换券为一组的电影套票,有限量版的开镜套票、杀青套票和上映套票;周边商品开发,如电影原声大碟及一系列相关书籍的出版,推出电影纪念酒、电影纪念套币等周边商品;导演带领着团队到各大院线出席宣传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是商业电影的宣传策略。由于影片带有商业元素,就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影片中就需要具有吸引观众眼球的东西。除了历史事件本身,亮点就是赛德克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了,因此,影片在开篇就展示了这一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文面文化和少有的猎首仪式,这些文化虽然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例如云南的佤族就有猎首仪式,独龙族也有文面女,但这毕竟是少数,甚至是闻所未闻的民族文化,所以导演在众多的赛德克文化中选取了两个独特的文化展现在影片中,当然,它们也是贯穿整个影片的灵魂。除此之外,导演选用了赛德克古老的民歌作为插曲,并表现了该民族在婚礼时所跳的舞蹈和出草前的舞蹈,这些民族文化的展现,使观众认识了这个民族并很快地沉浸在了其中。影片上映后,在台湾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赛德克语热,电影原声大碟在世界各地畅销,人们开始向往雾社,想到当地旅游体验。
3.导演的主观意向
影片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展现,最重要的还和导演的价值诉求和喜好有关。导演魏德圣拍摄《赛德克·巴莱》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因为“我看到有趣或者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将它表现出来,通过我的作品和其他人分享,这就是我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种价值。”现在,人们大多已经不知道赛德克族和这段历史了,又或者人们不太愿意提起这段历史,“因为历史有些沉重的东西让人们不想回到‘原点’看事情。而有了这部电影,可以帮助人们又重新接近了‘原点’”,“电影所呈现的这种‘文明’与‘野蛮’的战斗只是想让观众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态度、美学、信仰和观念而已”。所以影片中贯穿着赛德克族代代口耳相传的古训:“人身虽死,但灵魂不灭,不但不灭,‘他们’还要回到祖灵们永久共同居住的地方去。”[2]我们看了影片中赛德克人骁勇尚武、不畏惧死亡的“生命观”,影片还突出渲染了赛德克人狩猎祭和猎首祭,甚至有莫那鲁道猎到鹿后直接开膛饮鹿血、吃鹿肝的特写镜头。
二、影像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构
影像由于其艺术特征的影响,它所呈现的内容都不可能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本真”的再现,一定带有创作者主观能动的作用,它所呈现的东西、呈现的角度都是导演的选择,因此,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并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少数民族文化,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构,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经过修改调整过的民族文化。
1.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中,大多都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吸引人、最本质的精髓,如《赛德克·巴莱》就保留了赛德克族世代恪遵不逾的祖训和赛德克人至高荣耀标志的文面文化,[3]这两个文化在影片得到了真实的表现,观众从这两个文化中可以了解和认识赛德克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
2.民族文化的叠加与修改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由于导演的创作目的、喜好以及商业目的等因素,导演会将少数民族元素叠加在影片中,如某民族的服饰、日常生活服饰过于单调,不够吸引观众,导演即把该民族的日常生活服饰和特殊日子所穿的盛装进行综合修改,使色彩艳丽,服饰复杂。导演也会把相近族群的文化嫁接到这一民族文化上。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莫那鲁道的侧面特写镜头,在他的耳垂上穿着雕有花纹的竹管作为耳饰,但我们看莫那鲁道遗留下来的历史照片发现,真正的莫那鲁道是并没有那样的耳饰的,经查阅资料,这一习俗主要属于部分东赛德克族,他们有竹管穿耳的习俗和拔除两颗上门牙的习俗,影片中莫那鲁道所领导部落属于西赛德克族。
除此之外,导演还会将民族文化中加入现代元素进行修改,或者直接忽略掉某一民族文化的部分内容。《赛德克·巴莱》中,导演对赛德克族民歌就做了较大的改动,在保持赛德克族民歌总的基调的同时,大量加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电影的配乐,导演请了新加坡籍音乐大师何国杰执掌谱曲与制作,又邀请了澳洲知名的交响乐队担当配乐演奏,以期呈现出电影气势磅礴、悲壮恢宏的场景感受。影片一开始的“出草”由澎湃急促的鼓点引出,随后是一段男声齐唱,加上泰雅人的民族乐器口簧琴和西洋乐器的配合,交织出了极强的画面感。影片中大量现代乐器和合成乐器的使用,使得插曲具有比较明显的台湾流行曲风格。
影片中,导演为了呈现“文明”与“野蛮”,让观众了解不同的文化态度、美学、信仰和观念,将赛德克族塑造成了极端野蛮的民族,首先,呈现了赛德克族的狩猎祭和猎首祭,实际上,在赛德克族的传统祭祀仪式里,播种祭和收获祭才是该民族的重大祭典,所以影片中,给观众的印象是这个民族除了打猎就是杀人,然后用兽皮和汉人换取大米等粮食,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他们主要还是靠种植维持生存。其次,影片中赛德克人出草时对部分老幼妇孺的屠杀,更强化了观众对这一民族“野蛮”的认识,这种野蛮已经到了一种缺乏人性的野蛮,可实际这也是导演的一种夸大,赛德克族祖训中对行猎对象是有规定的:不猎孩童、不猎妇女,尤其怀有身孕者、不猎老者、不猎残障者。所以,赛德克族并不像电影中描写的那么野蛮,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规范。
3.商业大片元素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
人们对于《赛德克·巴莱》的定义是一部史诗电影,所以,它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商业大片的元素。影片一开始,就用大景别加浓色地展示了雾社的优美风光,再配上交响乐演奏的带有赛德克族民歌风格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红色樱花林以及瀑布风景的展现,再加上歌曲与舞蹈场面对赛德克族生活场景的传达,带给了观众动静结合的美的感受。影片中对战争场面的拍摄,有超过1800个特效镜头,将战争表现得既紧张又绚烂,充满了暴力的张力,但又没有过分的血腥,在日本人炮轰马赫坡的时候,导演更是将烟火和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起来,不仅凸显了战争的残酷,还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这些元素的使用,实际就是美国商业大片所惯用的手法,因此,影片所表现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被艺术加工过的一种镜像式的民族文化。
三、对少数民族文化选择与重构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少数民族文化选择的思考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无法对少数民族文化真实再现或者完整传播,只能选择该民族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传播,那么,在对文化的选择上,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影视作品的顺利上映与播出,必须符合意识形态的要求。影视作品的拍摄、上映播出等程序都是要经过国家进行审查的,所以我们在对影片主题、思想内容的设置上,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影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国际版和内地版的修改就是契合了当地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片在上映时,才顺利地通过了审查。
第二,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应该考虑民族感情。少数民族影视拍摄出来后,本民族的观众会观看,会将自己真实的生产生活与作品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相对应比较,并做出是否真实的评价,这就要求导演在拍摄中必须要考虑少数民族的情感诉求,尽量客观、真实地选择该民族文化。如《赛德克·巴莱》上映后,赛德克族的后裔观看后,发现有的内容和他们的文化以及祖辈口传下来的历史有出入。本民族的观众只占影视作品观众的很小一部分,主体部分则是其他民族的观众,影片中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展示,就需要考虑历史、民族与民族间的关系等问题,要维护民族间的稳定与和谐。如《赛德克·巴莱》在台湾公映后,许多原住民观众就发出了抗议,他们反对把莫那鲁道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因为他曾猎杀过他们的大量族人,还有的则提到,根据他们部落的历史记载,雾社事件前,莫那鲁道曾带领族人和日军多次对其他部落进行屠杀。当然,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很难去考证,但这一现象的出现,能够为我们以后拍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提供一些借鉴。
第三,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在考虑商业目的同时,应尽量客观、全面地选择。由于当前所创作的大量少数民族影视作品都具有商业影视的特征,而商业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吸引观众眼球,迎合大众口味,这一特点很容易左右导演在选择民族文化时的判断。基于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影视作品中,导演用猎奇式的手法,挖掘民族文化中那些少有的、奇特的,甚至是落后的部分展现在作品中,以吸引观众,增加票房。这样的影视作品,虽然票房提高了,但却扭曲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不具代表性,也误导了观众对该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
第四,影视作品对民族文化的选择,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创作者自身的好恶。每个人在面对事物时,总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对其选择也会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少数民族影视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也会受到这一影响,但民族影视是对民族文化的呈现,导演在面对所要呈现的民族文化时,应尽量避免自己的好恶,不能我喜欢这一风俗或这一服饰,就在作品中集中体现,不喜欢这一文化就忽略掉它,而要客观地对能够体现该民族特征的文化都进行选择呈现。
(二)对少数民族文化重构的思考
少数民族影视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做艺术再现,因此,导演必然会对所选择的某些文化根据各种需求进行重构。
第一,为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再现,应客观记录与展示;必须杜绝为达到其他目的而进行不同文化的拼凑、篡改。一些少数民族影视,为了使作品中所呈现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吸引人,更具影响力,会将其他族群的文化进行拼凑、篡改,这样的作品虽然很快能够吸引观众,但里面对民族文化部分的拼凑和篡改,会引起少数民族对影片的不满,继而引起观众对该影片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呈现和传播。
第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现要全面,不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放大或缩小。拍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前,创作者应该对该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该文化进行艺术再现,不能为了达到导演的目的或者主观需求而对该文化进行放大或缩小。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导演想要表现“野蛮”与“文明”的斗争,选择了赛德克族的猎首祭进行无限的放大、强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赛德克族是残酷的、野蛮的,但实际上,在赛德克族的族律中,对猎首祭是有很多禁忌要求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猎首祭,而是只在播种祭和收获祭时才会进行,并且在猎首时,孩童、妇女、老者、残障者是不准行猎的。有评论认为,在影片中看到了赛德克人在猎杀日本人时,并没有放过妇女和儿童,但如果我们深入地体会后会发现,实际在这时,赛德克人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出草,他们的情感、精神已经升华到了全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反抗殖民统治、反抗压迫欺凌、保护家园的爱国运动。但影片中并没有完整、客观地呈现出来,影片中很少反映日本人从男人、女人到小孩对赛德克族的压迫欺凌也没有真实展现这一民族的猎首祭是怎么一回事,观众看到的只是残酷的猎杀。实际上,导演只需要在影片中设置一个镜头,诸如在某次猎首行动中,一个年轻人正欲行猎一位老者或小孩,这时年长者出来阻止,并告诉他猎首的禁忌,这样,观众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这个民族的这个祭祀仪式的内涵。
第三,为达到商业目的,可以在技术层面、艺术效果等层面进行开发,尽量减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修改或重构。我们在创作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时,为了吸引人,可以把故事设置得悬念迭起或将画面拍摄得美轮美奂,而尽量避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修改。如《赛德克·巴莱》中,优美的自然风光:青山绿水、漂亮的红色樱花林、彩虹的出现等画面就非常吸引观众,还有出草前,莫那鲁道站在山顶迎着初升的太阳跳起了祭祀的舞蹈,这一艺术效果的呈现,带给观众的震撼不亚于影片中的杀戮。
一部影片不可能完整再现一种文化的全貌,也不可能“原样”再现一种文化,因此,影片对民族文化的选择与重构是必然的,但在选择与重构时,创作者会受到意识形态、市场需求等因素干扰,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体会文化精髓,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再现少数民族文化,而不是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影片商业营销中的一种手段或卖点。
[参考文献][1]巴赞.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魏德圣谈:从历史起步 为台湾疗伤》[EB/OL].cn.
[3]郭明正.《赛德克·巴莱》背后的历史真实[J].看历史(台湾),2012-03-29.
Modern Images′ Se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Ethnic Cult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lm Seediq Bale
ZHANG Ting-ting
(Media Institut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构思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32-01
近年来,虽然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文化的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环境艺术设计的发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存在有一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形式平庸,内容浅薄的现象。环境艺术是人类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不断融合的缩影,是社会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表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传统文化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环境艺术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传统文化与其进行有效的结合,能为人们创造更适合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并且保证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使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空间。
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构思
1.1 兼收并蓄的构思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并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运用“兼收并蓄”的构思理念,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吸收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两者进行融合。为此,一方面要求设计者必须充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契合点,从而实现“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的构思理念。另一方面,要平等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虽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重大,但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只有在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才能设计出符合国人审美观念的环境艺术品。
1.2 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和”,指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不同”则是说相互交和的文化可以保持原有的特色,并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回归铺平了道路。在这种构思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化的艺术处理,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效果。比如,位于我国长春市的新皇宫、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北京奥运会的设计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的设计灵感。
总而言之,和而不同的构思理念,不仅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典型的西方文化环境设计理念,两种文化在交和中又各具体色,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散发出独特的现代气息,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1.3 融合求新的构思理念
文化如果没有不断的创新,就会停止发展,最终走向衰亡。因此,在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并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应当引用“融合求新”的构思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敢于思考和尝试,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才会获得新的发展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获得发展。
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要能够通过外在的形式进行表达,也要结合传统文化的理念,将其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展现丰富的外观形态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充分地体现出来。如今,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主要的应用有如下几种:
2.1 图形的应用
传统的图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直接附着在某一项现代的载体上,这样便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也能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图形本淼囊庖濉U庵种苯拥脑擞锰逑值氖且恢终合的观念,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和创新,同时,需要考虑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契合,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出图形的意义,赋予现代环境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上海的经贸大厦虽然建设历史较为久远,而且设计者不是中国人,但是,其形象和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其设计师受到陕西大雁塔的启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了钢结构的建筑中。
2.2 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布局,都通过合适的物品陈列和文化图案来承载文化情感,这种表达手法被称为隐喻。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仍然受到青睐,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组合的方式来表达环境本体之外的情感,这也是传统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
2.3 形神并举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应该用现代的审美观点进行审视,并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线条表达上具有长宽度和方向,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厚重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能使环境艺术设计充满诗情画意,也能使传统文化的精神获得更大的展现空间。如著名的苏州博物馆,既有传统的文化元素,又不乏现代审美概念,多层石板组成的山水结构充满了中国情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但是“继承”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而是要针对设计的主体与实际环境选择适当的思想部分进行加工创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与当今社会的优秀创意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
3 结语
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既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同时,也能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沟通,消除对立感,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系统全面地看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构思的地位和意义,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理念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羽薇.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2).
[2] 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4).
晚饭时,把饭拌在鱼汤里喝得稀里哗啦,桌面上的话题却转到父母那一辈喜欢的歌星偶像。电视里重播起山口百惠的经典之作《血疑》,我看了两眼没引起任何共鸣。可却听说在当年电视台播放《血疑》时,几乎全国人民都围在电视机前为山口百惠唏嘘不已。
家中的抽屉里还存着妈妈当年买的名为“张行”的歌手的磁带,据说当年他的一首《迟到》风靡了大江南北。“这人是谁啊?不觉得有那么好听啊”,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这就是当年与今天的区别。
把自己喜欢的漫画本子用很拉风的硫酸纸包第一层,用透明包书胶来包第二层;听歌儿只听日文、英文歌,听中文是很丢人的事情。这是现在,2013年的某个时段。席绢、亦舒、琼瑶……很多当年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作者都失去了踪影,偶尔能够在街上打折的小书店里找到论斤称卖的旧书。之后,我想,这些事情不可避免地也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被我现在只有2岁的小妹妹在十几或二十年后不屑一顾,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代沟这东西是一定永远存在的。
每个人的珍藏,原来,都会在时间的洪流中流向名为昨日的暗光。重点不是“珍藏”或“时间”或“暗光”,而是在“每个人”上。你无法保护它,谁都无法保护它。新的声音来了,新的土层覆盖了断面,新的流水来了,新的花开了……
那些对于我们而言很美好的事,只是对我们而言。
关键词: 英语写作 正迁移 认知
引言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彻底忘掉母语,尽量多用目的语思维。这样的做法对不对?母语在英语习得中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应不应该把母语彻底“打入冷宫”?当然,过度地运用母语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语的习得,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合理地运用母语知识和母语策略可以促进正迁移,强化英语写作学习的效果。
1.文献综述
1.1迁移和语言迁移
迁移最早是心理学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学习或训练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的概念是在迁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指之前学过的语言因和目的语之间存在异同点而对目的语所产生的影响。迁移主要强调的是A方面的知识会影响到B的习得,如果A和B都指的是语言,便是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Ellis(1994)指出,正迁移又称促进作用,是指目的语因和源语具有相似性而受到已习得语言的影响,有利于使EFL学习者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负迁移又称干扰作用,指已掌握的语言对目的语习得所造成的妨碍和干扰[1]。
1.2相关研究
近30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就母语对目的语写作的正迁移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母语的正迁移仅仅体现在写作构思或篇章结构方面。如,Friedlander(1990)研究了母语对外语习得的作用,发现L1可以促进L2的学习,因为“ESL学生如果能在写作构思时结合母语话题区的知识,那么在写作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计划性,文章质量也会更好”[3](p.125)。刘东虹(2002)认为,母语策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英语写作,但是主要不是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而是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如构思、谋篇布局等[4]。
但是,我们认为,L1对L2写作的正迁移实际上会体现在写作的各个层面。本文将分别从母语写作知识,写作策略和能力等角度全方位分析L1对L2写作的正迁移现象,并结合相关认知理论对此现象进行阐释。语言正迁移建立在两种语言相似点基础之上,故本文着重讨论汉语和英语在写作方面的共性。
2. L1对L2写作的正迁移
2.1母语写作知识
2.1.1词汇
词汇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汉语的正迁移可以促进英语写作时的词汇写作。以合成词为例。合成词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有两种基本的组合形式:复合词和派生词。复合词由词根和词根组合而成,汉语的复合词主要有以下形式:N+N,Adj.+N,V+V等,这些知识都可以映射到英语中。例如,N+N:书柜book case,死刑death penalty,代沟generation gap等;Adj.+N:黑板blackboard,超市supermarket,高薪high salary;V+V:梦游sleepwalk等。派生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有前缀和后缀之分。前缀如汉语中的“误-”和“mis-”相似,误解misunderstand,误用misuse等。后缀如汉语中“地”是副词后缀,基本对应英语中的“-ly”。冷静地calmly,慢慢地slowly,顺利地smoothly等。汉语构词法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正确、丰富地甚至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词汇。
2.1.2语法
语法规则制约句子中词汇的形式和位置。在英语学习起步阶段,汉语的正迁移现象在语法上的体现较明显。首先,基本句式非常相似,分别有主谓(宾)、主系表等。如:他走了。He left.或者:他看了书。He read a book.又或:他是学生。He is a student.这些基本句式在英汉语中各个语法成分的语序也基本相同,祈使句的构造和功能也类似。其次,词组层面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并列、偏正、动宾和介宾等。如并列关系:既经济又健康both economical and healthy;偏正关系:美丽的国家beautiful country;动宾关系:打篮球play basketball;介宾关系:在中国in China。汉语的语法逻辑关系有很多和英文类似。
2.1.3语义语用
在词义方面,母语翻译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其抽象义。学生写作时,如果遇到英文表达困难,则可以利用汉语词作为媒介或索引来查阅汉英词典。词汇意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类似的一词多义现象。语用学的观点认为,意义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动态性,因为词义会随着语境(context)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英语和汉语一样,使用词汇的时候,要注重语境赋予词汇的动态意义。
2.2母语写作策略
2.2.1构思策略
解构写作任务时,先确定立场和主要观点,随后可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式想出并记录尽可能多的分论点。接着从所有列举的项目中选取最切题、最有说服力的几项并加以归类、概括和命名。这种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外语习得者有意识地在英文写作中运用这些策略,有利于提高英语写作效率,加快学习进度。
2.2.2连贯策略
这一个月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做一位老师的乐趣,每当站在讲台上,被一双双纯净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时,作为一名老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但是,正是为了实现这种价值,我也为之付出,努力了很多。
初为人师,总免不了几分紧张,于是备课更是不敢懈怠,实习第一天,当我带着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夹杂着几丝羞涩与忐忑走上讲台时,我知道这将是历练我的一个舞台。
上课比我想象中的要顺利,然而我知道问题是潜在的,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对中小学生而言,多少有点生疏和困难,要教好它,就得让他们产生兴趣, 于是,我便采取了一些方法,课余时间帮学生起英文名,讲讲英语小故事等等,与此同时,自然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没有了交流的代沟,学生围着你问这问 那,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经历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渐渐地活跃起来,然而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学生们开始不守课堂纪律,小学班上的学生的确很好动,注意力又 容易分散,开小差当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很想用“罚站”,“罚抄”等来“治”这些学生,可那样无疑加深师生的隔阂,而置之不理又导致我喊破嗓子都只有很少同 学在认真听,于是,灵机一动,在每个小组之间展开纪律评比,结果学生们马上自觉起来了,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管理学生,有时候还真锝巧用方法。
我吃的是高粱米、棒子面、地瓜干;你吃的是麦当劳、营养套餐。
我玩泥巴,捉蛐蛐,用小刀刻木头枪;你玩变形金刚,养芭比娃娃,滑旱冰。
我爬树,上房,跳墙,游河;你练书法,弹钢琴,学英文。
放学路上我上蹿下跳,和伙伴尽情玩耍,这是我最快乐自由的时光;你每天由父母接送,偶尔晚10分钟回家就有人急得报警,这是最让亲人胆战心惊的时刻。
我的理想是当,做英雄,以身殉国:你的梦想是当大款或歌星,为所欲为,出国留学。
我让老师扇了两耳光,不敢告诉家里,父母打骂我比老师还狠;你被老师说了几句,马上去找家长,你妈妈会托人向老师说情,爸爸可能会打电话到教育局投诉。
我同学差1分没考上高中,回家种地去了;你同学差100分没考上高中,他家长交了5万元赞助费,让他进了重点高中。
我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不屑于回答,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老师对你千叮咛万嘱咐,让你看书,你不屑一顾,说又不是给你学的,你急什么急。
我上大学时,每月国家给补助45元钱,4年大学我没跟家里耍过钱;你上大学时,每年交1万元学费,只要你一回家,父母就得到处借钱。
我天生节俭,“越穷越光荣”,有钱也不敢显露出来;你生性大方,越富越气派,没钱也要全身名牌,假装有钱。
我学了十几年“温良恭俭让”,也没领悟到其中精髓;你受了十几年素质教育,却看不出素质有多高。
我毕业后直接到接收单位报到,一干就是十几年;你毕业后,天天跑人才交流会,换了一家又一家单位,不是你炒别人,就是被人炒。
我每月拿出一半工资,赡养父母:你每月把工资花光,还跟父母要“补贴”。
我感到生活越来越富裕;你却感到钱挣得越来越少。
我如果手头不做点事,就无所适从,我每天都很忙——繁忙;你打一天网络游戏,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你每天也很忙一瞎忙。
我一辈子没有出人头地,但对得起天地良心;领导总看不上你,你却对他们点头哈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