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内部监督的主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监督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监督的主体

第1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监督;行政监督;跨区域领导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63-02

我国行政监督的形式很多,其类型可以简要概括为内部行政监督和外部行政监督。尽管现实中监督主体繁多、理论论证完美,但在实际中这些监督却往往流于形式。本文试图在对当前内部监督低效率现象的分析基础上,运用“经济人”假设理论导入跨区域领导下的行政内部监督设计,由此探索改进我国行政内部监督低效率问题。

一、当前我国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及其低效率问题

行政内部监督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中的专门机构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它们是

共同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国家法律和纪律,或对有关公共事物的处理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予以检查、调查、处理或提出建议。这些机构的功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专司自我监督的控制系统或机制。这种设置既着眼于依法行政的检查督促,又注重合理行政和高效行政的检查督促。相对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有其优势,所以在每个国家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部监督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行政内部监督主体受制于客体,内部监督主体缺乏相对的权力和能够同上级或平级组织抗衡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监督主体不能独立的对客体进行监督;二是监督多为事后监督(如事后审计、问责),没有进入到权力行使的过程之中,因此即使达到了事后监督的效果也于有效的行政无补;三是监督主体的自身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上级监督机关对下级监督机关缺少内部工作政绩的评价、激励机制,如监督主体同监督客体的利益高度一致,使两者之间会产生同样的利益反映,往往隐瞒问题,报喜不报忧;再者监督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共性大,使原本该发挥的高效难以实现。实际上,人们的“经济人”本性,决定了监督主体不可能自然地具有公共性,这种“异质性”必然制约内部行政监督效率。

二、“经济人”、“公共人”与行政内部监督主体的异质性

经济人假设认为: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视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1]政府官员不是高居于芸芸众生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灵仙胎,作为凡胎肉身的普通人,他们也是经济人。[2] “经济人”有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而不惜损人利己的行事倾向,“经济人”是有条件利他的,条件就是这种“利他”最终要满足其某种精神或物质的需求。但此种说法受到一些学者非议,他们认为,“经济人”假设不适用于公共领域。[3]政府官员是公共人而非经济人。[4]

折中的说法认为,人既是“经济人”又是“公共人”。社会转型时期,行政的“经济人”成分在量上要多于 “公共人”成分,行政机构内部监督的低效实为“经济人”现象的鲜明表现,而内部监督的优势,也因公共人的“经济人”本性而使其效果大打折扣。为更好的发挥监督作用,最好是以“经济人”为基础来重新审视行政内部监督。尽管“经济人”常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但现实的部门内部保护、地方保护主义、特殊利益集团、垄断集团的存在也说明“经济人”也以“组织”形式存在。当集体面临危险时,个人可能会为集体利益而做出牺牲,但当集体的利益和自己无关或集体利益的损害甚至有益于自己时,或损害远远小于个人收益时,个人可能毫不关心甚至损害集体利益,所以可以看到历史上出现的背叛有个人、家庭、部落、国家、民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个人而言,个人利益比更上一个层次的利益更重要,进而可以判定:在某些时候,小圈子的利益比大圈子的利益更重要,部门利益比部门之外的利益更受到重视和强调,这一判断能在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找到支持,同样可以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无数的例证(如中伪军、汉奸集团等为小团体的利益牺牲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前上海市委书记袒护身边的工作人员等)。经济学研究中把人视为一种理性的经济人,视人为理性动物,认为这样的理性经济人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理性经济人构成的组织也必然具有理性经济人的本性特质,它也追求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作用导致了行政内部监督的低效率。

组织的自利性不利于对各种已定规则的遵守情况进行自我监督。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是“家丑不可外扬”,这也使得行政内部监督常常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监督,行政部门在经济上、政治上极易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部门往往和监督对象形成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不能指望通过这种监督达到高效的监督目的。为克服“经济人”特质造成的公共权力运行的异质性,法院和检察院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异地审判的司法模式。借鉴这种模式,也应建立一种相对有力的监督机制来应对行政内部监督的异质性,即建立跨区域领导下的行政内部监督机制(以下简称跨区域监督):也就是相应的异地领导者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的程序领导本地的监督主体对相应的监督客体进行监督。

三、跨区域监督在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实现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实现跨区域监督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也需要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在探讨跨区域监督时,人们首先就会考虑其运行成本问题,而当前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网络、通信技术已经使得跨区域监督具有了很大的实现可能性,这些技术条件应用于行政内部监督,实现其跨区域的领导,则既可以解决内部监督因“经济人”本性而造成的低效率问题,也不会因空间因素增加监督成本。网络化、信息化是一个技术条件,政府各部门需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基础,监督主体通过网络能充分获取客体的相关信息,异地领导者也对监督主、客体的相关情况充分了解。要实现跨区域监督,还需要强调文化意识性条件和一个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跨区域监督可以分为六个大区和两个特区(即香港和澳门,当然,台湾回归后特区将是三个,这个不影响模式的分析),然后按省、市、县几个层次将监督的原理结合起来。可以把华东地区的几个省市作为具体的例子进行研究分析。华东地区有六省一市(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江西省和上海市),可以考虑在省这一层次上上海市领导江苏省的行政监督部门……山东省领导上海市的行政监督部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环状的跨区域监督体系。其次市、县层次上进行同样的操作。此外还要说明的是中央要统辖、协调省级单位的跨区域监督,省统辖协调地级市,地级市统辖协调县,(当然有必要也可以把乡镇考虑进来)。这样从中央到地方的纵横都涉及到了。考虑到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低成本与便捷性,也可以设想地理空间上更大的跨越,如由甘肃领导福建的行政监督部门,黑龙江负责云南等。

四、跨区域监督机制引入后的优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1、跨区域监督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克服“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提高监督效率。现行的内部监督部门的财政来源于监督对象,这些监督对象又是直接的上级领导或是同事,也是一张饭桌上经常碰面的朋友,工资福利的发放常依赖于这些监督对象控制下的同一部门的财政预算,监督者个人的荣辱福祸甚至人生命运都取决于被监督者。这样,监督主、客体之间的共同利益太多,监督过程必然会流于形式,监督主、客体的利益共性使得监督过程几乎等同于自我监督,而组织与个人的自利本性必然使监督主、客体自然地形成利益集团。跨区域监督则可以通过相对外部的领导调节、财政依赖、绩效评估克服现有行政内部监督体系的弊病,使监督主体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并获取更多的资源而不断强化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挑毛病”也敢放开手脚、充满动力。

2、跨区域监督可以提高政府信誉。受个人和组织的自利本性支配,组织很难进行自我监督,而现有行政监督体系中的自我监督必然会导致官官相护的现象,因此老百姓怕惹祸上身,一般不敢把情况向监督主体反映。他们凭直觉和经验就知道从监督主体那里很难期望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所以造成了小问题不反映,大问题则搞大规模上访,甚至铤而走险。而外部领导下的行政监督主体是相对的外来人,民众少了顾虑,可以大胆的向监督主体反映问题、施加压力。监督主体相对独立的监督活动也会因之而提高效率,从而也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3、跨区域监督可以和监督客体形成有力的制衡。跨区域监督下的监督主体是相对独立的权力运行单位,不再片面依赖于监督的客体,看监督客体的脸色行事,其监督做出的决定也不会受到监督客体无理的干涉,保证了审计、问责、检察、批评建议等监督作用的发挥。

4、跨区域监督不会增加过多的运行成本。跨区域监督不增加额外的监督部门,仅将监督关系转换一下就能实现,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跨区域监督需要更换的或许只有“印章”。

当然跨区域监督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它仍不能完全避免监督的“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当地官员的一桌酒席可能胜于当地百姓的呼声,监督客体通过贿赂等方式仍然可以达到“蛇鼠同穴”的局面,监督主体对客体的环境条件的陌生也造成监督的困难;其次,在这种监督体系中监督主体也可能为规避责任而用制度、法律的话语应付领导和不熟悉法律和制度的民众,或干脆安于一个无功无过的中庸状态;再者技术上也不够成熟,如监督者可以用网络上的故障摆脱上级领导的指导和监督等。

跨区域监督在当前及将来的一段时期内可能还不为社会理解并接受运用,但是,笔者相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并走向实践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公共行政:经济人假设的适应性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董建新.政府是否是经济人[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第2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一、内部会计监督是法律赋予单位和财务人员的职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由本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通过日常会计工作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以及由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的内部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第二十七条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单位和会计人员必须自觉承担内部监督的责任和义务。如若不履行该义务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二、内部会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监督按监督的主体不同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本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内部监督大多属于事前监督,它可以规范会计行为,明确责任,奖惩分明,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避免因责任不清而导致互相扯皮、推委,甚至越权行事,可以制止一些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规范。倘若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那么再严格的外部监督也难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出现,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执行。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制度可以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一套薄弱的内部监督制度本身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犯罪的诱因。所以强化内部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很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也冲击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存在会计凭证失真、会计信息模糊、内部管理松弛、会计监督不力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内部监督制度残缺不全,严重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的会计人员放弃了监督的职责,认为会计工作只是记账、报账,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对一些明知违规的现象不予抵制;有的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更有甚者为了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弄需作假。另外还有一些单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简单,什么人都能干,所以安排一些无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做财务会计工作,这些人员无财务专业知识,对财务政策、制度本身就不了解、不熟悉,在政策和制度的执行中难免出现偏差、漏洞,丧失了内部监督的能力。这种种情况致使内部会计内部监督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严重的出现一些违纪现象,给国家带来损失。所以没有严格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必将导致管理的混乱。

四、公共财政框架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是阳光财政,行政事业单位的用财理财过程也应当是公开透明的,要做到这一点,除建立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外,必须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监督成为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为依据的有效监督,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

1\范预算单位的设置

凡独立核算的单位必须具备独立核算的条件,这是实行独立核算的前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业务的限制,人员较少,会计业务也较少,大部分没有财务专业人员,也不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合理分工,有的会计人员身兼数职,不能按要求进行合理分工,达不到互相牵制的目的。如有的单位会计兼采购,有的采购兼审批,更有甚的单位会计出纳一人兼。有的会计人员由于不是专业人员,不了解财务知识,发挥不了会计的监督作用。完全不具备独立核算的条件。笔者认为,对于编制在30人以下的单位不易独立开户,应实行财务集中支付制度;对于虽然编制在30人以上,但单位没有财务专业人员的,由财政部门予与委派或以系统、部门为单位,实行集中支付。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业务培训工作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有会计资格证。行政事业单位也不能例外,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从业人员资格的审查力度,没有会计资格证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同时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因为会计法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实践需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所以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熟练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预算、分析和控制,使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监督的认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单位内部监督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人员本身,而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认识、重视和信任程度,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合理建议的采用率,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授权”和内部监督制度的建立、完善及运行有效性等方面。只有单位负责人重视,才能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才能在会计监督过程中遇到内部或外部阻力时,给会计人员以足够的支持,才能自觉带头遵守有关的会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监督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的监督职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所以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监督的认识,是实行有效监督的前提。

4、完善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内部监督的核心之一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的会计管理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度上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防止会计事务处理中发生的失误和差错以及营私舞弊等行为,增强财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笔者认为各单位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及具体情况,依据《会计法》等法律规章,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制度的规定要体现相互制约机制,同时制度规定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一是坚持“钱、帐分管”制度,即凡涉及到款物的收付、结算及其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个以上人员分工办理;二是在会计核算上坚持复核制度,制单和审核要由两人分别负责,坚决杜绝制单、审核、财务负责人一人承包的现象;三是严格印章控制,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同时会计和出纳之间分工要制度化,不能一人包办代替;四是明确审批程序,即所有开支必须先经过财务负责人审核票据是否符合规定、开支是否符合政策、手续是否齐全后,再由领导批准核销,充分发挥财务人员“闸门”作用。

(2)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对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要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使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既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也要防止多头行事、各自行事。

(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查明实存数与帐面数是否相符,并查明不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正措施,做到帐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单位不仅要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还要保证财产清查制度得以具体落实。

(4)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单位内部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外,要有专门机构或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有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该项工作由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进行,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要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第3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 财务监督体系;问题;解决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3. 015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3- 0023- 02

1 财务监督定义以及分类

1.1 财务监督的定义

财务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对组织的财务活动以及财务关系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而展开的监督管理行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督主体指的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组织或者单位。一般而言,财务监督的主体可以分为内部监督主体和外部监督主体。内部监督主体指的是企业内部自己设置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而外部监督主体则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中介机构。而财务监督的客体指的是财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监督的依据主要是国家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1.2 财务监督的分类

财务监督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2.1 根据财务监督的性质分类

按照财务监督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自身监督。国家监督主要是指国资委、审计局等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所进行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企业自身监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自己设定财务监督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

1.2.2 根据实施的时间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实施监督的时间不同,可以把财务监督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开展以前所进行的财务监督。事中监督则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财务监督。事后监督主要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发生之后对财务结果所进行的监督。

1.2.3 根据监督的主体进行划分

按照监督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所谓内部监督指的是企业内部自身的监督机制所进行的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外部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监督,主要包括外部债权人、证券机构等。

2 财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我国股权结构不甚合理,这就导致我国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因为我国大部分的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造形成的,从而导致我国企业中国有股所占比例很大,甚至高达80%。这种一股独大的现象,导致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非常严重。而且,这种股权结构的存在导致股东大会无法发挥效力。

2.2 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我国企业董事会成员的组成导致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董事会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分析我国企业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可知内部董事占绝大部分,而且有些公司的经理人员直接兼任董事。这种不够规范的董事会机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

2.3 监事会独立性不强

监事会对董事会的财务监督控制机制失效。一方面我国监事会成员的提名多由公司大股东决定,这就产生了寻租的动机,从而导致监事选举的可操控性。另一方面,财务监督的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在进行监督时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另外,财务监督的执行力不强。虽然有的公司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财务监督机制,但是执行力不强。

2.4 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审计机制,而内部审计的职能多由公司内部的财务人员完成。这不仅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而且加大了内部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发现问题的职能,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职能,这就导致问题最终无法得以解决。

3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

面对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面对公司委托成本的上升,企业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体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公司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完善我国公司的融资机制。针对我国股东大会失效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我国公司融资机制来改善。通过优化公司的融资机制,比如民间借贷机制等,来避免现存的一股独大现象。另外,还应当改革我国股票的流通机制,建立健全股票投资、流动以及退出机制,从而使股票能够自由流通。合理化的融资机制,有利于促进财务监督体系的优化。

其次,完善董事会的职能。公司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及法规,充分发挥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职能。

再次,完善公司监事会的职能。在监事的信上,应当公平、公正,用人唯才。

最后,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一方面,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特别是加强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完善公司在财务监督方面的不足。同时,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时,还应当赋予内部审计解决问题的职能。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公司的外部监督机制,以弥补内部财务监督方面的不足。比如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监督机构的作用。

总之,内部财务监督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司的内部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公司的内部监督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从各方面、各个角度加以考虑并付诸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明霞,刘晔. 浅析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J]. 经济问题,2007 (3):116-118.

第4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近年来,随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PAcc)培养院校的增多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MPAcc论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培养院校的MPAcc培养模式还不太适应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在招生、培养和学位等环节还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手段,这给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4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文件中指出要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因此,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外部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对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显得尤为重要。构建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有助于从制度和操作方面来保障MPAcc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培养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督保障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生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学位办的黄宝印 等[1]认为建立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是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之一。甄良 等[2]认为开展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总结,尤其是开展我国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实施重点到阶段性成果的实践总结,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梅红 等[3]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活动应促进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评价理论、工具、形式要和具体情境结合,高等质量保障活动应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覆盖内、外部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全面促进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保障MPAcc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现状为例,将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中提出的COSO框架引入到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中,深入阐述了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构成和实施过程,并针对如何完善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进行了一些思考。 

2 COSO框架与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2013年5月,COSO的更新版《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得到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框架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方法,明确提出了与内部控制五要素相关的17项原则,及其与这些原则的主要特点密切相关的81个支撑属性,并说明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基本要素。在COSO框架中,监督意在评估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之中,具有一定的超然独立性。“监督”要素置于金字塔的最顶部,在整个内部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OSO框架中监督的实施途径可以是内部审计,也可以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OSO框架主要关注企业的内部监督,而MPAcc人才培养过程除了考虑培养院校的内部监督,还要考虑行业部门、学术组织、用人单位等第三方机构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外部监督。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分析,本文借鉴COSO框架的内部监督相关理论,并对其进行扩展,在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过程中同时考虑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维度,及其这两个监督过程的持续评估与改进。 

3 基于COSO框架的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有效的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是MPAcc培养院校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措施,实现自身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引入COSO框架内部监督相关理论,并将MPAcc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范围扩展到外部,且同时考虑监督过程的评估与改进,构建了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的基础是MPAcc培养院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庆理工大学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注培养走向前台的卓越会计师”,培养较高层次、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高端会计人才。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就是围绕其培养目标实施的,由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持续评估与改进所构成。内部监督主要是以培养院校为主体而建立的组织与程序系统,它是MPAcc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的基础。外部监督是通过各种政策、制度的规定以及发挥外部主体的作用,为保障MPAcc人才培养质量而建立的监控系统。持续评估与改进是改进MPAcc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评价、外部监督的策略与方法,并为MPAcc人才培养实施内、外部监督提供有效的保障。 

第5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本质;结构;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46-01

1 内部控制的概念

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①企业战略;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③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④资产的安全完整;⑤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同时,《基本规范》认为,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2 内部控制的本质与结构

企业组织关系包括设立关系和运行关系,这两种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而内部控制的本质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在企业组织关系中,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的等级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监督。制衡和监督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且制衡是监督发挥效用的基础。制衡和监督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内部控制的结构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当涉及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和企业内部各分工主体的利益被侵蚀时,应以制衡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而涉及企业不同层次主体确定的责任目标不被实现时,应以监督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

3 内部控制要素

3.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各部门在财务工作中的权责,只有企业全员共同努力,才能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其次,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另外,应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监督内部控制是否切实在工作中实施,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等。最后,企业应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3.2 风险评估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内部控制目标,并持续不断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准确判断出与企业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同时确定其风险承受度,进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制定风险严重程度的先后顺序,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权衡风险与收益,确立合理、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险应对策略。

3.3 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能够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处理程序,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高信息的有效性。企业还应建立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等,使企业更加有效地掌握信息。

3.4 内部监督

第6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监督;内部;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加强会计内部监督,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避免企业财务资金的流失,有著重要作用。

一、企业管理中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所谓会计监督,就是通过检查和分析原始凭证及各种财务指标,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处于规范化水平,保障企业各项财务及业务往来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确保企业效益得到有效保障。加强会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活动有序开展,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贪污、资金挪用等不良现象,逃税、私设“小金库”等,使得企业及国家资财造成严重流失,此类现象屡禁不止,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党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成熟,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程度不够造成。因此,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翡翠有必要的。实际上会计内部监督是一种企业的自我约束行为,贯穿在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能够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够合法开展,确保财务收支等在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开展。通过监督活动,加强对日常会计工作的核算及事前决策、事后分析的监督力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业务及管理水平,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国家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

(一)审核和监督会计凭证、账簿等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需要对会计凭证、账簿进行审核,检查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准确、完整等,同时根据会计法规要求,对原始凭证加强审核,对于存在的不合法的、不真实的、不完整的、不正确的原始凭证要坚决查处,从而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

(二)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监督

会计内部监督,另一个重要任务和职责就是加强对财务收支的检查和监督,依法形式监督职责,检查企业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法、有效,符合相关法律规定,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在开展企业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过程中红,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从而更好的控制财务收支状况,做好事前、事中管理,促进财务收支的有序开展;第二,及时检查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及时处理或退回,或者要求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正;第三,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相关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避免这类收支纳入企业的财务收支中;第四,不予办理违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及会计制度的财务收支。

(三)开展财产清查,提高财产监督力度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在资产清查监督方面首先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进行实地盘点,核对账物账目,及时检查出入问题,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其次,要做好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工作,确保企业的现金流人和流出处于合理范围,要建立对企业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债权债务的清查核对制度。通过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理清企业的资产,确保各项财产处于安全和稳定运行,检查实存数与账面数的一致性,确保会计信息应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市场千变万化,企业会计内部监督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时效性,从而能够及时的对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活动做到及时准确的监督和判断,及时找出企业问题所在,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获得进步。

三、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企业要重视会计内部监督

为了更好的抑制会计造假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就需要认真重视和开展企业会计的内部监督活动,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标准制度及管理办法,为会计内部监督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约束力度

企业一方面要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增强紧迫感,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明确会计人员的具体职责及权限,使得职务与职责清晰明确;第二,在企业实施重大对外投资决策时,以及重大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及其他重要经济活动时,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监督,促进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确保经营活动稳定、安全开展;第三,要确保财产清查范围合理、科学,确保清查的程序科学、合理;第四,定期审查会计资料,确保审计方法和程序科学合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三)要明确会计的责任主体,提高企业管理者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企业管理者或者负责人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自身要增强法律意识。第一,企业管理者或者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等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相关要求,认识到自身的法律责任,高度重视和规范会计行为符合相关规定和法律要求。第二,认真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分辨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有效管理会计行为,防范会计风险。

(四)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企业要做好内部会计监督工作,还需要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通过相关学习和培训等,不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会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在工作实践中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坚守会计职业道德。

总之,开展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凯文.对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4(01)

第7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监控;内部监督;设计缺陷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均规定监控为其构成要素。监控这一概念实际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使用的监控的概念,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监控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内含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所采用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企业日常的重复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一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它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的系统有效性。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应对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当经常地进行评价。在企业主要战略或管理层发生变更、进行重大的收购或处置,或者经营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当关注企业所有重要活动有关的每一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当根据所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来确定。

个别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形式,即由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对其活动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别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为其常规性的职责,或根据企业董事会等上级机构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框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了解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所针对的内部控制的每个构成要素,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测试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框架》还要求对评价过程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强调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编制和保存内部控制相关记录的情况,为有效性评价提供支持。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向上报告,其中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定义为缺陷,明确了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交易或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控

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概念相同,监控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

持续监控活动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它实时地、动态地应对企业变化的情况,并植根于企业之中。持续监控活动一般由经营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

个别评价是用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动有效性越高,则越不需要个别评价。个别评价范围和频率,由管理当局根据本企业的情况作出决定,它取决于企业风险的重大性以及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过程中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企业的主要战略或管理当局发生变更、进行收购或外置、经济或政治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经营或信息处理方法变更时,则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价。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当着眼于风险管理在战略制订以及相关重大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风险管理中,个别评价有关的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方法等内容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基本相同。

关于缺陷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缺陷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它表示一个发现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或者一个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机会。企业风险管理缺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来源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个别评价,此外还来源于企业外部。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有已经识别的影响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以及设定和实现其目标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所识别的提高企业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机会等。报告的渠道既包括向直接的上级报告,也包括越级报告。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实际上等同于上述监控概念。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二)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三)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

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所谓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建立的内部控制不能充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谓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实施控制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内部控制不能按照建立阶段的意图运行,或运行中错误很多,或实施内部控制的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和目标等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某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设计得很完善,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内部控制的缺陷可以是单项的缺陷,也可以是多项组合的缺陷。

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除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

(四)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活动,可以等同于个别评价。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结合各项业务活动分散进行内部监督,后者针对企业内部某一特定业务或某一特定领域或部门进行局部内部监督。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个系统整体进行评价,以论证其有效性。企业应当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第8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利用获得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工作指导、调节、约束和促进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事业单位体制只有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深化和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和时代需求。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完善现有制度,创新管理理念,通过现代化手段来发展会计内部控制。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内部的违法违规行为及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和国有资金安全问题等,也对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要求。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已建立起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认识浅薄

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否对于健全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但很多事业单位却不以为然。不少事业单位认为只要能够达到财务和会计标准就可,忽视会计控制的整体运行情况。这样不但降低了会计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也使得不少事业单位在会计和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良好的内部控制认识是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实施的保证,因此事业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尚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我国财政部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但由于该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单位,对事业单位而言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在执行时没有规范的标准进行参照,实际执行缺乏约束力,随意性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效力和结果。

3、会计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合理

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是会计内部控制业务的核心环节,其有效性和合理性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方法体系尚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兼岗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各个职务分开执行,但在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一人多职现象。如出纳同时负责记账,记账人员同时负责复核工作,这严重损害了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独立性,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二是授权审批制度缺乏科学性。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授权审批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事业单位不能明确授权审批主体权限和授权审批的金额权限及审批的流程,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甚至实行领导“一支笔”制度,几乎所有的重大事项并不采取民主决策,而是由单位领导抉择。领导权力得不到权衡和制约,使得和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三是缺乏流程控制。事业单位内部对于某些经济事件的审批流程不明确,缺乏事前规划和控制,使得资金走向不透明。还有些事件的审批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单位还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流程,严重影响了财务人员审核执行工作。

4、会计内部监督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主要原因是:第一,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按照有关部门来设置内部监督机构,内部监督工作无人问津。第二,很多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监督机构,但形同虚设。这些事业单位内部往往不重视内部监督,或者领导故意干涉内部监督工作,使得内部监督机构无法进行财务管理和核算的监督工作,内部监督职能不能正常发挥。第三,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工作不能独立进行,因此二者也不能发挥相互制约职能,削弱了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会计内部控制各个部门不能相互牵制与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处理各项工作,会计工作及监督工作不能公正进行,导致危害单位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5、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

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部门及其主管等部门,这些部门更加注重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及合规性方面的监督,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等问题关注程度不够。除此之外,外部监督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缺少了有效的外部监督,使得事业单位失去了外部推动力和外部监督约束。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1、加强财务会计人员控制责任意识

在事业单位内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作为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事业单位负责人应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及有效性管理,并承担起管理责任。同时,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各部门领导应积极开展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活动,调动内部员工参与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关培训及学习形成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在岗位上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与此同时,财务主管部门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做好事先规划,抓好执行过程和效果,将会计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2、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因此事业单位应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做全做细。第一,对于尚未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业单位要尽快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学习和借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做得较好的单位,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尽量使得建立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注重制度设计及贯彻等方面的创新。在制度的起草和制定时,要多吸收单位内部人员的意见,使制度决策民主化,保证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在制度设计时,要结合事业单位内部情况,确保制度的实用性;在制度实施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性。第二,对于已经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尚不健全的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一旦发现内部管理失控,一定要尽快找出失控环节,找出解决失控环节的解决方法,不断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和实施时一定要具体到每一项工作,使得会计内控工作的执行有章可循,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管理。

3、健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方法

第一,明确财务会计活动的职责分工。事业单位内部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分工,特别是关键岗位。界定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及权限,使内部职工根据分工从事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第二,实行严格的岗位分离制度。严禁事业单位内部职工一人多岗,各岗位独立工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真正发挥制衡作用。第三,强化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对于控制财政收支及资金流向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应格外重视。因此,在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财产预算的控制,增强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特别是主要的收支预算,要经过科学民主的决策之后再决定。

4、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检查

内部审计作为事业单位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要素。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事业单位应该尽量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意识,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权威性和独立性。第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事业单位要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培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素养,加强法制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第三,对企业的内部环境进行适时的检查和评价,熟悉了解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并据此做出风险评估。第四,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估。第五,对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及时发现会计内部控制的缺陷及不足,并据此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在内部审计的监督下,可以促使事业单位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使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5、加强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对于保障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要加强外部监督,需要在立法、执法、审计及监管等方面共同的努力。第一,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及审计等部门共同配合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帮助事业单位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以财政部门为主,强化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约束性。第二,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透明性。

三、结语

可以看出,我国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尚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执行。因此,事业单位应增强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方法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经济工作顺利开展,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燕: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若干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

[2] 王志强: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3(3).

[3] 熊政德: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2(1).

第9篇:内部监督的主体范文

摘 要 我国现阶段会计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存在很多问题,如存在着不现实的逆向监督,忽视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等,要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会计监督弱化

一、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系统是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的,它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但主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由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两部分构成。社会会计监督即指民间审计监督,它是中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鉴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政府会计监督指由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督,它是宏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它要对政府负责,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证券监管、银行监督、保险监管等形式。各种政府监督检查部门,所针对的单位、监督检查的目的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强调的都是对单位会计活动及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从一般意义上讲,民间会计监督与政府会计监督共同构成了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社会会计监督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信息的鉴证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实现为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而政府会计监督则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核查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维护国家利益。

新的会计法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会计监督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界定,明确了它是由内部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共同构成的。完善的会计监督系统,必须在有效的运行机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这就需要对会计监督系统存在的前提、产生的根源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二、会计监督的作用

1.对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考核、监督与评价。经营管理人员是受雇用的,要使公司能够有效地运行,管理者必须尽心尽责,因而对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监督,这 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十分重要的是要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如果不对经营者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我们所说的对经营者的监督也往往会流于形式。为此,应当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者评估机制。但现实上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一般应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会计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信息等指标,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会计可以通过提出这些指标,反映情况,回答是否完成任务。这就是会计的监督。

2.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在反映基础上进行监督。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寡是被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情况所决定的。针对国有企 业的现实状况,《决定》要求每个企业必须重点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这是切中时弊的。上述的各种管理都离不开会计,因为企业会计系统的每个环 节均是一个控制过程。此外,会计还可以对公司的损益进行独立衡量。会计上的利润指标及其占有资产百分比指标等等,虽不是十全十美,却具有“独立性”可加以证实,是比较客观的。

3.对物质利益分配的执行进行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它不仅是一种分散决策、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更为本质的东西是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资源配置的背后起根本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确是 一种分散决策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把从一个脑袋的决策变为千百万个脑袋的决策,这是同计划经济一大根本的区别。但人们为什 么愿意发现、获得并利用信息,是因为它可以从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就是市场经济背后的激励。

三、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部监督体系中存在着不现实的逆向监督。《会计法》用了三条之多强调单位内部监督,其中虽然包括了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但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因为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是受单位负责人的委托对内部进行监督,是上下级的关系,会计和审计人员随时就有被解雇的可能。所以,单位内部监督实际上是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审计人员 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部门及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因此,单位负责人就有可能对外提供虚假而又“合法”的会计信息,从而也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2.忽视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所有者和债权人是企业外部利益最相关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必须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到管制,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比如红光实业上市公司的虚报瞒报,包装上市,坑害了广大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究其原因主要一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主观随意性过大,更有少数执法人员私心太重,一旦得利,便放弃原则,“大问题也可变成小问题”,“有问题也变成没问题”。重查轻罚或者是只查不罚,使问题愈演愈烈,甚至导致犯罪。

3.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执行主体,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的地位,对服务的单位依附性较强,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

4.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会计准则。会计监督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否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一般来说,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越高,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会计的监督作用就越大。

四、完善现阶段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充分发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础作用。会计资料直接出自于单位会计人员之手,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直接对象都是单位的会计资料,没有单位内部监督,其 他监督均无从谈起。单位内部监督虽然属管理者的行为,但《会计法》从中国实际出发,仍然对单位内部监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了内部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监督内容、监督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单位内部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

2.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的资源。尽管现实中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注册会计师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在不断改进独立审计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队伍是社会监督的主要力量,除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项目,其 他会计监督主体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有必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国家要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两个方面,是会计监督执行主体内部管理的两个层次,有必要将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两道防线来加以研究。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焦点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是企业会计信息向社会公众使用者输出和为企业内部使用者输出的一致性。在具体执行财务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货币收支关是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重点。将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分层管理,可以构成会计内部责任分工和多层监控的程序,保证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的顺利执行。在企业会计监督执行主体内部分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两个层次来它理,形成会计信息开式系统和会计信息闭式系统的协调运作,对加强会计监督职能是有利的。

五、结束语

总之,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是实施有效会计监督的必备条件。既要具备系统本身运作所必需的环境,还要使会计监督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遵循一定的作用机制,完善会计监督系统的外部环境优化和内在作用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参考文献:

[1]廖文龙.刍议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体系.会计之友.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