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城市设计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背景

第1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人-物信息交流;交通信息的整合;可视化设计

“信息化”是20世纪末期以来,中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概念之一。信息化的概念起先由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提出,阐明信息化需要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之后,我国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明确了我国信息化概念界定的同时,确定了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对人类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行为的效率的提高作用。而公交车站是现代城市普通公众的生活的重要构成,也是城市信息的展示点,包括经济广告宣传、车次数据、城市交通线路、候车时间以及区位提示,同时服务于乘车大众以及经过公交车站的人员。

1 人-物信息交流

信息的传达与自身的标志功能需要依附于公交车站的空间布局、信息平台的可达性和运行能力以及反馈信息的实时监测反馈。

1.1 信息查询系统与空间布局

信息查询系统在现代城市中需要具备较快的计算速度以及系统承载能力和完备的数据库。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查询系统的平台方位,乘客路径的关系,同时要以创新的角度去推敲查询系统本身的产品设计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是否能够在最短时间完成一定客流量的查询需求。而这种产品设计原则要求在公交车站设计中将形的构成及形的主体印象融合于整体的设计中。在室外的自助服务产品设计中,公交车站本身的空间特点和构件类型决定了查询平台的设置高度、设计角度、造型比例的设定和材质的选择。德国的METARAUM设计公司在Pforzheim中央公交车站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中,运用了LED灯照明的布局设计,通过屋顶上设置的照明单元指示出不同站台的位置,形成公视觉信息的查询意识,做到空间效果与人-物信息交流理念的融合。

信息的查询服务的群体包括乘车人员以及需要行程指示的路人两种群体,这意味着空间的布局应侧重于公交车站设计的适应性以及对外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在设计中体现在空间构成的张力及色彩构成的醒目程度,主要依赖于视觉的冲击力、造型的层次。造型的层次与信息查询的步骤及信息范围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秩序的造型印象暗示,就没有高效的信息传达,而造型的视觉设计正是继承了图形传达信息的优点。

1.2 信息导向平台的直观可视化

在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中往往会用到模块化设计的概念,模块化设计中强调模块的重组可能及模块的适应性。在对既往公交车站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信息的导向在使用者行为意识中需要具有鲜明的分门别类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可在模块化设计中受到启发。在公交车站设计中,乘客需要的信息包括迅速获取信息及必要获取信息,设计师预先进行模块划分,并将这种具有一定暗示的划分类别转化为可视化的标志或使用设备。

现代城市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提出了功能、时尚、文化内涵等不同要求,在公交车站的运作中,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公交站台信息、设施、空间品质的影响。导向作用是公交车站的基本功能,也是信息化的特征之一,因此,信息导向平台需要以整体的角度去进行设计,这种整体的角度意在充分发挥公交车站的核心功能,并对公众的乘车行为做出有效的管理和人流的合理疏散,使乘客有序乘车、驾驶员有序发抵,即把公交车站作为信息处理节点。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将不仅依赖于造型的丰富性,还依赖于设计的模块化。模块化的布局设计首先将公众的视野焦点定位在合适的位置,并将信息导向有效地传递给公众。

2 交通信息的整合

2.1 造型艺术与电子显示屏的结合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设计未来的公交车站中,将电子显示屏与公交车站体块融为一体,以具有流动性的设计思路,将造型艺术和谐地应用于电子显示屏的设计中。虽然这种设计还没有实现的可能,但能够引发我们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应该做出的对公交车站设计的思考。电子显示屏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其造型的适应性也在跟随材料科技的进步。显示屏的比例尺寸、产品形象需要符合公交车站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的名片要求,同时需要考虑雨雪天气对产品操作带来的影响。在公交车站设计中,在体现现代城市设计理念的同时,要借助安全防护措施对公共设施进行保护,而电子显示屏作为使用量大、屏幕易被破坏的产品,需要设计师在公交车站设计中借助构件及材质的创新\用,达到维修频率的最低值,来提高公交车站的可持续性,保证长期正常的使用。

2.2 乘车数据的细节化收集

在公交车运营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数据,其来源参差不齐,无法一一反馈。乘客的候车数量、候车时间、路线重叠量、乘车路段的发抵情况,是属于实时更新又无法让乘客主动反馈的信息,管理人员也无法看守记录。于是公交车站这一个数据量很大的空间节点在以往的城市设计中并没有发挥其本身的集合信息的功能,所集合的信息对整个城市的规划以及交通的管理疏通具有极大的帮助。设计师在设计中如何把大量的数据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总汇在公交车站的隐藏功能中,是极富挑战的事情。它并不单是经过技术手段,而是对公众乘车规律和使用者行为心理的统筹。所以,注重细节的精细化设计可以发挥其用途,通过乘客接触物、雨棚、噪音反馈可以间接传送交通信息,在这方面的探讨将激发公交车站结构、空间本身隐藏的功能依附物,包括座椅、车牌等。

3 结语

现代社会正是大数据的时代,所有物质资源将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转化为可以交互的信息资源,从而带动物质资源的最大化传递和共享。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在应用到现代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时,就要考虑设计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设计的侧重点在于贴合城市背景所要求的高效率、高标准、高品质。设计的操作需要设计师以前卫、时尚、掌握实事的态度去进行,在其过程中将启发设计材料、设计概念、设计品质的各种创新的可能性。而信息化背景下的设计又必须去总结乘客、管理方的行为特征和环境心理。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园林设计;生态环境效益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抑制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增温的一种重要措施。城市园林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园林设计也必须朝着生态性、低碳性和环保性等方面不断发展,要不断提升园林设计的低碳环保效益。

1 城市园林设计应用低碳经济理念的相关研究

城市园林设计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园林必须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且低碳经济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渗透和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之间的搭配能够有效提升绿化景观的固碳释氧的能力,在固碳释氧能力方面,常绿灌木的能力最强,其次是乔木,然后是常绿乔木,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要加大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比例,并且要对两者进行合理的搭配。其次,要合理搭配高龄树和低龄树,根据相关研究,树种的树龄越低,固碳能力越强,因此古树的固碳能力要比常规的树种强一些,但是古树的总碳贮存量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合理搭配高低龄树种,在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的基础上提升景观的固碳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另外,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的搭配也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研究发现,速生植物的固碳能力是比慢生植物要高很多,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择生长周期长、固碳能力高的植物,并且进行合理搭配,以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固碳效益。

1.2 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理念在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地制宜,这主要是指根据区域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水源情况等对选取水体景观设计营造的建筑材料,已达到降低水体景观营造成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其次,在设计水体辅助景观时,要合理控制成本,在辅助设计过程中降低相关能源和水资源的耗损。另外,在选择水体景观植物时,要从景观营造、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考虑。

1.3 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园林施工和维护工作中的应用

城市园林设计、施工、管理、维护等多个方面都充分应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首先,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生物多样性、景观层次性等相关功能的营造和完善。其次,按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园林施工。另外,在后期维护工作中,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都要注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

2 低碳经济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2.1 遵守相关规范和法律体系

为了确保城市园林设计发展的科学l生和低碳性,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设计。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常用到的法律体系有城市规划法、风景管理条例、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这些都是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2.2 丰富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投资主体

城市园林设计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城市旅游资源,在提升城市文化发展层次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的特色,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投资主体进行丰富。具体的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健全城市园林保证金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银行信贷政策,为相关的投资主体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政策,以此来加大城市园林的设计开发力度。另外,政府与银行的合作也是现代城市园林设计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3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课程评估系统;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

课程评估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北京大学一贯重视课程评估工作,并且根据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需要进行课程评估体系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课程评估经过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规模上经历了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专题抽样,再到全体参加课程评估的过程;内容上从最初的纸质问卷、手工统计,填涂答题卡、机器统计到网络评估;评估指标体系上从照搬国外评价指标体系,逐渐中国化,修正原有指标体系,到最终精简指标,不断形成适合学校情况指标体系的中国化、校本化的过程;实施上经历了由学校规定到院系、教师、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

2016年,北京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制定并实施《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明确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励体系,结合新建本科教学综合性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为更好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学校设计的“第三版课程评估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调整改进。

课程评估面临的问题及根本原因

课程评估虽然广泛用于学校教学中,但对于课程评估特别是学生课程评估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对课程评估结果的质疑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的质疑为:一是对评价主体的质疑。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的能力,只有教师对课程教授哪些知识、如何去教,有客观认识。二是对评价标准的质疑。有些教师认为课程评估指标相对单一,不能够反映课程的特点。三是对评价客观性的质疑。有些教师认为由于自己对学生要求严格,或者学生对教师有意见而报复性地评价低分。四是对评价应用的质疑。教师认为在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等方面应用课程评估结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质疑为:一是评估指标设置不合理,有些学生指出部分指标可能对某些课程并不适用;二是评估结果不公开透明,评估结果目前主要作为管理工具,学生并没有有效途径获得课程评估信息;三是学期末评估设置造成课程改进对评估的学生没有用处;四是对评估率的要求造成学生对评估的应付态度。

为了系统了解课程评估的问题,学校进行了课程评估数据的大量分析,总体来看课程评估结果能够相对客观地展示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发现存在以下几点规律:一是同一课程多次评价具有相对一致性;二是评分低的课程和教师具有相对一致性;三是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的一致性;四是课程评估中前后各10%的课程具有明显优劣特征。因此,课程评估仍然备受质疑的重要原因是在于评估设置的根本点,目前的课程评估主要作为教学管理的手段,而非教师教学发展和改进的方式。在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课程评估更加重视统一性而不注重课程的个性;注重结果的比较性而非课程本身的发展性;注重运用的客观性而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以教学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估系统设计思路

为进一步改进学校的课程评估,通过对国内外多所一流高校的调研和分析,目前课程评估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等显著趋势。

1.多种评价方式相互协调,加强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估是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一个全过程的检测和反馈的机制,从学期初的需求到学期中的反馈,再到学期末的总体评价,课程质量监控应该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学校改变目前期末评估的模式,采用日常反馈、教学调查、期末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以往的课程评估以期末评价为主,课程评估结果重心为总结性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关注,难以形成评价改进的闭环效应,加强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改进。

2.多元评价主体相互补充,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以往课程评估系统主要针对学生课程评估设计,新的课程评估系统设计需要整合目前的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互评、教师自评的综合评价体系;各种课程质量监控结果统合到课程质量监控系统中,采用公布和半公布的办法对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以学生评教为主,老教授专家组听课调查为辅,其他内容作为有益的补充。对不同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3.分级权限设置,给予院系和教师更大自

课程评估重要的核心之一是课程评估指标的设置,现有的评估问卷设置权限主要集中在学校,新的课程评估系统将问卷编制权限分发到院系和教师,根据院系和教师的需要进行分级问卷设计。期末评价问卷采用学校和院系两级权限设置,学校和院系可以根据权限分别设置相应问卷的问题。教学调查给予院系和教师全部权限,根据院系和课程特点开展调查,指标设计能够更加适应院系和课程特点。

4.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和反馈,促进教学改进

原有课程评估结果主要用于院系和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师个人教学改进和提高的针对性不足。新课程评估系统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l展工作,强化评估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评估结果更公开、更透明,使评估结果成为学生选课的参考。同时,课程评估结果与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紧密结合,对新教师和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帮助。

课程评估的主要类型

第4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世界城市;北京;郊区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41-03

一、相关理论及述评

(一)世界城市研究中的短视症――忽视中小城市和郊区

世界城市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沙森提出,是指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位于世界城市网络顶端的城市[1]。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三个,分别是纽约、东京和伦敦。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已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但世界城市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短视症,使得世界城市理论显得不完整。一方面,它只关注于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高层、顶级城市,而对中小城市视而不见,对二者间的关系更是着墨不多。另一方面,在世界城市内部,它只关注核心区,而忽视对郊区的研究。研究者若是从世界城市角度出发,不可避免地会强调少数一些最重要的城市,即世界城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会被忽略,使我们无法全面地认识全球城市系统的动态性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2]。相应的,在世界城市内部,如果只强调核心区域,如CBD,而将广大的和郊区置于视线之外,也无助于全面认识世界城市的功能发挥。

世界城市通常有一个核心区,即中心商务区。在这里,银行、公司总部林立,成为控制全球经济活动的中枢[3]。现有文献,在具体到特定世界城市的功能区块的研究中,核心区及主城区是被关注的核心和焦点。相对而言,对世界城市郊区的研究,是一个较少有人关注的领域。而针对郊区的研究,多数国外文献关注的角度又有所不同,主要是关于郊区化的讨论。这是一个从城市化阶段和进程的视角切入对郊区进行的研究,其尺度往往较大,即不局限于特定城市,由此,针对世界城市郊区的系统性关注和研究也显得缺乏。

(二)郊区化――新型城郊关系的崛起

1.郊区及郊区化的概念。郊区是一个相对的、不稳定的地域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内涵均有所不同,很多学者常用的“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城乡结合部”等概念与其有不同程度的交叉[4]。由郊区衍生出对郊区化的讨论,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日本地理志研究所所编写的《地理学辞典》中这样对郊区化定义:郊区化是指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膨胀的影响,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合的近郊地域变化的过程。市中心和建成区的住宅、工厂、学校、办公楼等城市设施外迁和农地转变为住宅地,构成景观上的郊区化;向中心市区通勤者的增加和购物地发生变化等,构成功能上的郊区化。

2.郊区化助力美国大都市区的崛起。美国的郊区化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5]。研究大都市区的权威学者卡尔・艾博特发现,1950―1980年间“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80%以上发生在郊区”。基于此,美国有关统计和学术部门已用大都市区和非大都市区的概念取代了较宽泛的城市和乡村的概念[4]。1995年,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在提交克林顿总统的《全国城市政策报告》指出,“今天可能把美国经济看成是以大都市经济为中心的‘共同市场’更为准确。”在某种意义上,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都市区。美国的大都市区的崛起在城郊关系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新型城―郊关系的诞生,即郊区的独立性增强,并继而减轻了对中心城的依赖。

3.城郊之间的辩证关系。郊区可以调适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舒解城市压力。郊区是中心城市功能外延的产物,或者说是大都市区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是与中心城市相对立的两个部分[4]。美国大都市区的崛起依靠的虽然是郊区化的力量,但这其中也暴露出城郊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郊区独立性的增强,与主城区争夺人口、税基和产业;城区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从这一点看,城与郊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应该看到,虽然郊区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中心城区仍很重要,不会因城―郊关系中中心城地位的相对下降而下降,中心城仍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所在。另外,需要辩证和历史地看待美国城市发生的中心城区的衰退现象。美国的大都市在看似衰退的人口外迁、产业外迁的过程中,历史性地完成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心城区的空间实现了功能转换,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升级得以顺利完成。

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郊区的作用

北京在奥运会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提出以世界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愿景,这是北京作为国家首位城市,主动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积极举措。但如果仅仅将北京与现有世界城市进行简单对比,从“表象”的差距入手,线性地得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路径和着力方向,将只会导致一些表面文章式的建设,而无法深入到世界城市建设的核心。 因此,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必须抓好内功。其中之一便是做好城郊关系的协调。

北京的郊区与西方城市的郊区不同,其郊区虽有城市化的元素,但其本质属性仍多属于乡村的范畴。而西方国家的郊区是城市化的郊区,并不存在二元现象。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新型城郊关系的构建。

后发的世界城市需要充分把握国家因素,把世界城市建设路径纳入国家发展的轨道上,找到适当的位置;需要清醒认识本土特点,通过战略设计,把本城市性格和资源积淀发挥到最大[6]。郊区是整个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北京的郊区是其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储备性资源之一,因此必须从北京城市世界建设的整体规划来审视郊区。郊区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一是提供北京世界城市功能生长的新空间;二是提供环境公共物品,从而为维持和实现世界城市的可持续提供支撑;三是提供优质居住空间以吸引高级生产业及创意阶层人士以北京作为其职业生涯驻地。

1.郊区提供世界城市功能生长空间。城市地位的变化是由城市所获得的专门功能决定的[7]。同样的,城市不同区块的地位变化也是由其所承担的专门化功能决定的。北京的远郊区县已从城市的附属区域变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托地区和大量承担市区疏散功能的重要地区[8]。郊区应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功能,并由此承担起部分世界城市功能。北京的郊区应提前应对并适应北京未来作为世界城市所带来的产业变化和空间布局变化,未雨绸缪。在这方面,一些郊区已经有所行动,比如主动承担起国际会议集聚区的落地。

世界城市全球控制能力的变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主要反映为其吸引资本,吸收政治以及技术创新冲击的能力的变动,这决定着世界城市等级的变化[9]。在新的科技革命以及新的世界城市的孕育过程中,北京有很大的机遇和机会,而这些机遇和机会很多蕴藏在北京的郊区,例如北京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生命科技园等都位于郊区。

2.郊区提供环境公共物品。审视形成中的世界城市,忽视物质环境是一种特别短视的战略,因为最终的发展条件会变得太糟糕,以致国际商业势力将寻找其他更适宜的地方,在那里人们不用呼吸含铅的空气,每小时的交通速度高于50公里,干净的水不仅仅来自瓶装水中[10]。随着资源环境因素逐渐演化为城市发展的硬约束,未来的世界城市将是在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的标竿城市,这一点将迥异于现有的世界城市。而郊区正是为北京提供诸如清洁的空气、水源、绿植等环境公共物品的重要区域。首先,北京定位于环境保护和涵养的区域被称为生态涵养区,这一区域包括远郊5个区县以及房山区、昌平区山区部分,区域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8.9%,是未来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其环境保护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北京的环境质量。其次,北京的绿色隔离带地区也多位于城郊结合部。绿色隔离带是在城市区域设立的一个稳定连续(或基本连续)的绿色开放空间。最初设置绿隔的目的是基于美学和环境的考量,目前已成为众多国际大都市控制城市规模无序扩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从1994年,北京市开始建设城市绿化隔离带,规划在城乡结合部地带建设125平方公里的绿色隔离带,涉及的规划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经过努力,北京市的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了2010年底的45%[11]。

3.郊区是北京未来重要的宜居区。总体来看,世界城市在宜居方面的表现呈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的高度集聚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供应方面表现出高水准;另一方面也由于人类活动的集聚而导致住房、交通、环境质量等城市生活方面出现低品质状况[6]。从美国的大都市区的构成来看,功能相当集中的市中心商业区和以居民为主的郊区,是其两个基本要素[4]。推动城市发展的创意阶层人士以及高级生产业的从业人员多选择宜居的郊区居住,这些人士及其带来的人力资本创造了城市中最具活力和控制力的部分,因而是诸多城市争取的对象。随着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商品化的房地产开发重心向郊区转移,加之城市当局疏散中心城人口的努力,北京也日益呈现居住郊区化的倾向。未来应不断提升北京郊区的宜居水平,增强其对创意阶层人士及高级生产业者的吸引力。

三、政策建议

1.统筹郊区建设,增强腹地实力。世界城市纽约依托的美国东北部区域、伦敦依托的英国英格兰区域以及东京依托的日本东海道区域,都是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区域[9]。相比较而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缺乏可供支撑的腹地,京津城市群的概念目前还局限在地理层面,有待在经济层面上不断提升。放眼国内,和拥有长三角的上海和拥有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相比,北京的腹地实力也明显较弱,无论从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是国际化程度来看,北京的腹地都要逊色。应该看到,北京的郊区是未来京津大都市区的天然填充物,由此也构成世界城市的重要腹地,在北京世界城市功能形成的过程中以及在京津大都市区全球控制力形成的过程中,郊区有很多文章可做。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应忽视郊区的建设,应统筹考虑郊区功能和定位,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调,以使其世界城市功能的形成有较强的腹地支撑。

2.建立城郊良性互动,优化世界城市建设。高级生产业的就业中心通常是在城市中心,但高级生产业的从业者的其他居住、娱乐、休闲、交通等需求则有赖于整个城市,当然也会有赖于城市的郊区。北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郊区的现代化、城市化,促进新城发展及其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同步带动人口和产业的空间优化,使城市化品质(如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向郊区普及,缩小甚至消弭城郊差。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出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发生的郊区兴盛而中心城市衰退的现象。郊区化与中心城区的调整应同时进行,北京未来作为世界城市,郊区与主城区的关系应是良性互动的。

3.避免世界城市的一些通病。社会极化是世界城市最为主要的通病,这造成所谓同全球化接轨的创意阶层与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之间的对立[6]。世界城市的空间与阶级分化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同团体之间的巨额收入差距:高级公司管理人员与低技能工人之间;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之间[12]。由这些差距衍生出诸多隔离现象,比如居住区隔离、教育隔离和就业隔离,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的郊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隔离通常也被认为是西方国家过度郊区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北京的郊区作为未来吸引高端人口的宜居地区,应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城市,可以通过规划、收入分配及调节、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等手段弱化乃至消除各种隔离现象。

参考文献:

[1] 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 黄叶芳,梁怡,沈建法.全球化与城市国际化:国际城市的一项实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7,(2):1-9.

[3] 宁越敏.世界城市崛起的规律及上海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1995,(2):21-26.

[4] 王旭.“逆城市化”论质疑[J].史学理论研究,2002,(2):5-15.

[5] 吕拉昌.新经济时代中国大都市的郊区化机制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6-10.

[6] 屠启宇.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路径取向与方法拓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9,(6):77-87.

[7] 李国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2,(6):263-270.

[8] 叶立梅,陈新国.北京的国际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调整[J].城市问题,2003,(3):25-29.

[9] 李国平.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J].城市发展研究,2000,(1):12-16.

[10] 约翰・弗里德曼.世界城市的未来:亚太地区城市和区域政策的作用[J].国外城市规划,2005,(5):11-20.

[11] 余钟夫.北京市城乡结合部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12] 余丹林,魏也华.国际城市、国际城市区域以及国际化城市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3,(1):47-50.

The Relationship of City Zone and Suburb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into a World City

――Theory of Reference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HAI Hao-fang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rban Institute,Beijing 100101,China)

第5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工程类别                                                       计费基础  费率(%)

    ----------------------------------------------------------------------------------

    机关、工厂、学校及一般道路绿化工程                             工程概算      3

    ----------------------------------------------------------------------------------

    公园、游乐园、风景区、城市重要工程、立交桥、居住区、街心花园、 工程概算      4

    及开发区的集中绿地的园林绿化工程

    ----------------------------------------------------------------------------------

    高标准公共建筑的环境绿化。宾馆、饭店、疗养院的庭院绿化。高级别 工程概算      5

    墅、度假村的园林绿化工程。古建筑、仿古建筑、景观建筑、喷水池及

    复杂的园林小区等项委托工程

    ----------------------------------------------------------------------------------

    古建修复、屋顶花园、室内花园、复杂喷泉及需要调整改造的园林工程 工程概算     另议

    等较为复杂的单项专类工程

    ----------------------------------------------------------------------------------

    

第6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室内家居;集成化背景墙;视觉空间;拓展设计

引 言

集成化背景墙是室内装修的新概念,淡化了功能分区对室内装修的影响,是较小户型的家居得到了统一、整体的装修设计、施工,有利于室内家居更大应用价值的实现,同时,有效的拓展了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提高了室内空间的艺术感和舒适感,提高了住户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是未来家居装修的新趋向。此外,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巧妙应用壁画、光影、色彩等手段,就能起到很好的空间拓展效果,这些做法也是当前室内家居装修设计的常用手段,对营造小空间的大环境有积极意义。

1巧用壁画扩展视觉空间

绘画不仅能增强室内装修的艺术性,对拓展室内空间也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三维立体图在家居装修的应用,使集成化背景墙在视觉空间扩展上的效果更佳显著。例如,集成化电视背景墙设计中,可应用投影布幕代替传统的电视,再将背景墙设计成一幅完整的、立体的风景化,拉伸室内空间,形成视觉上的空间延伸。还可以将背景墙设计成推拉门,合在一起是一幅画,推开是可以任意支配的储物空间,这样更能体现背景墙的集成化和实用性。此外,还可以结合底板铺设,使画面与地面、天花板统一起来,形成更加立体的画面,增强人的真实感,提升室内空间的趣味性、艺术性,使室内空间得到更有效的视觉扩展感。又如,在餐厅背景墙设计中,以立体壁画延伸视觉空间,如选择一幅山路图,郁郁葱葱的植物中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给人营造强烈的视觉空间感,让人觉得如置身大自然中用餐,面前这条路通向远方,视觉传达给人的信息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达到扩展视觉空间的目的。此外,背景墙壁画不但可以与地板、天花板装修结合起来,还可以与其他墙体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广阔的视觉效果,如背景墙设计成为茫茫草原,天花板可装修成蓝天、白云的色调,周围的墙也可适当应用绘画加以润色,使室内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避免了单一色调带给人的压抑感和审美疲劳,壁画结合灯光,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气氛,增强局势的艺术感、空间感,提高人们的家居质量,使人获得更好的放松和享受。

2巧用光影扩展视觉空间

光影的结合往往会给人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在室内装修中,巧妙的利用自然光、人工光可以达到很好的扩展空间效果。第一,可利用镜子增加室内光的强度,同时形成逼真的影像,达到拓展视觉空间的目的,例如在狭长的空间背景墙上安装整块的大镜子,可起到很好的扩大空间的目的,但应注意,在较小空间中,频繁的使用镜子会增加居住的压迫感,使人觉得拘束和不自在,因此在家居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应注意镜子应用与周围环境的一体化,避免镜子的“泛滥”应用,同时,可采用带有磨砂花纹的镜子,弱化镜面反光,能有效的减少人在室内空间的不自在感,达到更好的装修效果。第二,可利用自然光营造明亮的室内气氛,增强人的视觉空间感。例如,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尽可能的增加光亮,采用落地窗使整个室内空间有一种扩散感,在背景墙设计上采用通透的手段,避免室内空间的彻底隔断,光可以通过背景墙穿透进来,形成室内较强的光感,背景墙与落地窗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满足了住户对功能区间的分割要求,又避免了小户型的过分复杂分割造成的拥挤、凌乱,形成错位的视觉感官,增强了室内空间的扩展感。第三,可以利用人工光源增强室内的光感,营造视觉空间的扩展感。例如,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加入灯光元素,灯光自下而上形成散射,使背景墙更具立体感,形成了上层空间的扩展感,使整个室内空间获得视觉上的扩展。或利用点光源装饰背景墙,增强墙体的空间感,使人室内空间显得深远、广阔。第四,利用色彩增强室内光感,提高室内空间的视觉扩展感。例如,房间光线较暗,可应用亮色装饰背景墙,使房间的明亮感提升,从而达到扩展视觉空间的目的。又如,在背景墙设计中加入明亮的线条,面与线的结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空间扩展效果。

3巧设分区扩展视觉空间

对于较小户型而言,功能分区的巧妙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集成化背景墙的设计会给整个室内空间增添意想不到的视觉享受。例如,利用吊柜使室内的上层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扩展下册空间,提高背景墙的集成化,使背景墙主题拓展到地面、天花板等领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装修风格,营造视觉上的空间拓展感。又如,拓展背景墙的功能,在电视背景墙设计中,缩小电视所占的空间,将墙体设计成不同空间大小的格挡,用于摆放书或展示物品,使背景墙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扩展可利用空间的目的,提高室内环境的视觉空间感。在餐厅背景墙设计中,采用活动座椅,将客厅与饭厅之间的格挡设计成不完全封死的背景墙,或设计成可活动背景墙,形觉上的空间延伸,增强两个厅的视觉延伸感,给人营造一种大空间的感觉。总之,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将所用功能综合考虑,形成整体的功能空间分割、布局,尽可能节省空间、营造视觉上的空间拓展感,使小户型房屋显得温馨、简雅、大气。

4其他手段对视觉空间扩展的影响

装修是一门丰富有趣的艺术,通过装修设计、施工,能够给人视觉、感觉上的强烈冲击力,营造出不可估计的室内氛围。在室内家居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除上述手段,还有很多方法能够达到扩展视觉空间效果的目的。例如,利用色彩条纹增强室内的空间感,在装修中将天花板设计成条纹样式,条纹一直延伸到背景墙,与背景墙融为引起,形成一定的视觉效应,使人在视觉上形成空间的扩展感,在实际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却能带给人大空间的感受。又如,利用不同材料打造不一样的背景墙,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如,利用金属材料打造镂空的背景墙,结合珠帘、挂坠等打造现代感极强的艺术墙体,展现出一种个性、大气之美,也使人的视觉感受在金属质感、空间通透的影响下更为开阔。再如,将折叠床、活动椅等可隐藏家具的应用与背景墙设计相结合,实现室内空间的扩展,营造宽阔的视觉感受。

5结语

室内家具装修设计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在设计集成化背景墙时,一定要全面的考虑户型的整体结构和整体装修方向,结合装修主题合理的设计背景墙,并结合绘画、壁画、雕刻、光影、色彩等诸多装修元素,深入思考每一个装修细节,使家居装修形成统一的风格,在拓展空间感的同时给人留下温馨、高雅的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李爽,浅谈客厅电视背景墙的设计方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3):94-95

[2]李雪山,家居装修中墙体手绘的运用[J],飞天,2011(10):96-97

[3]丘小桃,创造室内空间新意境――谈室内软装饰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3(05):44-45

作者简介:

第7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森林城市;绿化工程;建成区

1 背景意义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保障。

森林城市是森林与城市的联合体,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城市生态问题反思后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是城市建设“回归自然”的具体体现。

国家森林城市,是为积极倡导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是生态建设典范。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沿海,东与锦州为邻,西与山海关毗连,南临渤海湾,北接朝阳市,与大连、营口、秦皇岛、青岛等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葫芦岛国土面积1.04万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0.57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703.7万平方米。2011年葫芦岛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提升葫芦岛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合葫芦岛实地情况和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以及《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导则》等相关依据,葫芦岛市编制出台了《葫芦岛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五彩休闲海滨城,生态宜居葫芦岛”的规划建设理念。并提出依托城市中心城区,打造精品绿化工程的建设指导思想。从2011年提出创建以来,打造了一系列的精品绿化工程,在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相关要求的的同时,切实优化了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使“创森工程”成为一项深入百姓的民心工程。

2 建设内容

2.1 总体思路 城市中心建成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化理念,倡导以乔木为主、灌木搭配、花卉点缀的绿化模式,实行破硬建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屋顶造绿的绿化方针。

2.2 主要内容 结合自然地形及人工设施,规划中心城区森林体系重点建设内容为:“一环、两轴、两通廊、四带、多点”。

一环:加强中心城区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和北部山体的荒山绿化,保留好城市周围条件较好的自然山水,形成一条环绕中心城区界控制城市无序发展的绿色环带,使其成为导入优质外部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两轴:加强龙湾大街和锦葫路两条道路绿地的建设,形成两条花园式景观大道。两通廊:构建由高速道路出口至市中心的东互通-疏港公路、西互通-海辰路两条道路防护带,通过高标准的绿地建设,形成两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四带:分别为五里河、连山河、秦沈铁路、茨山河等沿城市河流和公路、铁路所形成的防护绿带。多点:以绿化网络为依托形成的便于市民活动休憩的点状公共绿地,包括各类公园绿地、楔形绿地等。

2.3 绿色廊道建设

2.3.1 道路绿化工程 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对近期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及两侧一重山的造林绿化美化。

2.3.2 水系绿化工程 以葫芦岛市境内的五里河、连山河、兴城西河、五里河、女儿河、小凌河、六股河、茨山河、大凌河、清水河等几大河流两岸及乌金塘水库、宫山咀水库、大风口水库、平山水库、龙屯水库和张相公水库等几大水库周边为重点,对河流、水库、沟渠沿线及周边进行高标准绿化。

2.4 树种规划

2.4.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葫芦岛市域范围内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绿化模式。

2.4.2 师法自然,适地适树 遵循葫芦岛地带性植被的演替规律,树种选择时以本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尽量不要选择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种。

2.4.3 高大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相结合

2.4.4 生态、景观、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兼顾景观与经济效益,突出生态公益性。景观风貌方面,要实现树种观赏特性多样化,扩大适宜观花、观形、遮荫树种的应用范围;经济效益方面,应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适当选择栽培历史悠久的名特优经济树种和生长迅速、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3 结语

葫芦岛市依托中心城区,通过创建森林城市,打造精品绿化工程,建立功能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其降解污染、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减轻温室效应等方面的作用,使城市生态环境日趋良性循环,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努力,将葫芦岛市逐步打造成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天蓝水碧的生态宜居滨城。

第8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吉祥图案;传统服饰;设计美化;运用

一 吉祥图案的概念界定

吉祥图案指以含蓄、谐音等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性纹样。狭义的吉祥图案是特指明清时期的一种图案现象,而广义的吉祥图案是指所有含有吉祥寓意的图案都可称为吉祥图案。吉祥图案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二、吉祥图案在历代传统服饰设计中所表现的特征

中国的吉祥图案艺术是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生的,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人类对自然力的敬畏,人类向往超越自身之力的愿望、巫术、原始信仰的大背景下产生,主要作为人们求福纳吉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商周时期服饰图案运用己具鲜明的象征性,有严谨的理性特征。战国时期服饰中的吉祥图案具有浪漫自由、关注人性、强调主观意识并具理想化的特征。秦汉时期服饰中的吉祥图案具有明快大气、动感奔放、简练多变的特征。隋唐时期服饰中的吉祥图案具有华丽优美、雍容大度、丰满的多元化特征。宋元时期服饰中的吉祥图案出现了优雅清淡与写实性的特点。明清时期服饰中的吉祥图案具有繁缛鼎盛、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 吉祥图案在传统服饰设计美化中的运用

2.1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2.1.1 巫术影响下吉祥图案在服饰中的发展

巫师在行巫术时往往穿戴各种特殊的、异于常人的装饰品,以显示其超于自然的能力。原始社会先民举行祭祀、崇拜等重大活动前会在身上装饰羽毛、兽皮、兽骨等饰物。原始巫术消亡后,辟邪纳吉的吉祥服饰在民间流传了下来。人们常用似字非字的图形或神人、猛兽图案作为护身符保佑自己,期望以一种神异的震慑力来辟邪消灾,获得心灵上的庇佑。

2.1.2 传统礼制下吉祥图案在服饰上的体现

从有阶级社会开始,礼制在中国就确立了下来,统治阶级将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另外在服饰图案的色彩方面也有详细精准的要求。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与身份地位的服饰,在礼制的精神下规范地生活。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2.1.3 宗教思想浸润着传统服饰中吉祥图案的运用

在中国古代,对人们影响较大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宗教特定的服饰和图案对传统服饰的设计美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佛教中的“宝相花”“八吉祥”等图案广泛运用在传统服饰中。道教所信奉的“天神灵物”“三清四御”“九天玄女”等题材被人们描绘、刺绣在服装上。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表明人们内心的美好追求,反映人们祈望吉祥美好的心理。

2.2 祥乐内涵的传承

2.2.1 喜庆节日丰富着吉祥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像重大节日、盛大庆典、婚丧嫁娶等都有吉祥图案的身影。如出嫁女子身着的绣有凤鸟图案,象征吉祥富贵的凤冠霞披;刺绣的鞋垫上绣上龙风呈祥或祥瑞含义的花鸟鱼虫等装饰纹样。

2.2.2 生殖求子愿望推进着吉祥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

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祈求多子的生殖崇拜成了人们最重要的信仰之一。“鱼戏莲’’是运用在民间服饰中常用的求子图案,“鱼戏莲”其实就是男女结合,期盼多子的写照,表现了男欢女爱和对多子的向往。

2.2.3 避邪纳福思想承载着吉祥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

从远古人类文明伊始,带有辟邪护身含义的装饰品就逐渐出现在世界各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出了很多新的变体形式。在我国,如“五毒肚兜"、“虎头帽”、“长命锁"等一类辟邪配饰具有世俗性和直观性,其内容通俗易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2.3 工艺技术发展的推动

2.3.1 刺绣工艺推动吉祥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

中国刺绣起源很早,过历代的发展,刺绣的技艺突飞猛进。传统服饰上所绣的吉祥图案工艺精湛,题材广泛,包括云纹、花草、瑞兽、珍禽等图案以及象征避邪、纳祥、祝福等寓意的的命题。,运用丰富多彩的刺绣针法,表现为精美的刺绣纹样。从服饰、佩饰到日用刺绣品,吉祥图案占有重要的位置,令人不能不惊叹民间艺术家神奇的想象力和巧妙的设计构思。

2.3.2 织锦技艺推动吉祥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

锦是中国传统高级多彩提花丝织物,其花纹五彩灿烂,造型活泼生动。我国有蜀锦、宋锦和云锦三大名锦,它们各有特色,誉满中外。蜀锦主要用单色线或金线织成团寿、团龙、万字文,通过服装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祝福。宋锦将折枝花卉、夸张变化的缠枝莲花、穿枝牡丹等用作织锦图案。“状花”和“织金”是云锦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品种,龙凤纹、如意纹等常常出现在服饰中,使服装显得富丽堂皇。

2.3.3 印染技术加快了吉祥图案在服饰中的运用

中国印染技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扎染、蜡染、夹染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花方法。唐宋时期扎染盛行,其图案寓意吉祥,“牡丹绶带”寓意富贵长寿,“鸾凤和鸣”寓意夫妻和谐。蜡染图案具有独特的效果,内容丰富,“三羊开泰”“万象更新”等主题都彰显了服饰浓郁的民族特色。夹染多用于民间织物的印染,其织物的花纹通常具有对称的特点,图案运用象征、谐音和借比等手法来表现不同的吉祥寓意。“连年有鱼”“鸳鸯戏荷”等图案运用广泛。

中国吉祥图案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情民俗不但在传统服饰的设计美化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也给当代服装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

参考文献

[1] 杨 宁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2009年05期

[2] 陈 红 乌江流域民间传统图式美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011年03期

第9篇:城市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作业设计;螺旋式教学;分层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著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与此相适应,学生有效的学习就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为处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在相应阶段的学习背景下,同样需要相适应的课后作业加以有益的补充和辅助教学,这也就是笔者所述的“螺旋式”作业。

一、作业情况现状分析

1.作业分级设计不够,降低了学生自我效能

有的作业太难,一半甚至以上的学生难以完成,这使这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打折扣,失去了对自己在学习上的信心,那么要再保持对知识的探求精神就难了,并且,作业也会失去它作为检测手段的意义,失去了参考的价值。

2.作业量超过学生承受范围,“减负高效”成为一句空话

不少学生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小学生整体都表现出很高的学业水平,但学生睡眠不足,学业负担偏重。若学生整天埋首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堆中,失去自主学习的时间,那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何而来?而在作业中有两年后才需要达到的水平,或者两年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的练习,何必再反复出现占据学生宝贵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将习题精简化、实用化才是作业维度“减负高效”的出路之一。

3.作业检查方式及评判标准单一,作业即重复操练的习题

正是因为习题的滥而不精,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采用的又都是“高负低效”的题海战术。不少学生甚至是优等生常因为完成了学校作业而没有时间去阅读,去拓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运用能力,学生由于失去了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往往出F平时题目会做,高考题却一知半解。而一味只会做题,也使学生失去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也会出现高考优异,报考志愿却无从下手,考上了大学,却无法对所选择的专业产生兴趣,其结果在大学毕业后依旧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作业真的只是重复操练习题吗?

二、提高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学生方面:紧扣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建立可持续发展学业

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促进自觉学习、丰富学习经历,而且也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的宽度。对于高中各阶段学习的同一学生而言,学习的能力和特征伴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进步,学习的任务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在专题一中要求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在专题二氧化还原反应实例中,要求判别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运用电子得失守恒掌握配平,每一次的课后作业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可一蹴而就。第一次的要求可作为第二次教学准备的内容,为后段的教学奠定基础,但若把第一层次和第二、三层次的作业混淆起来,无异于拔苗助长,习题占据时间而得不到相应的检测效果。

2.教师方面:预设作业,精选新创,形成作业递进系统

从该维度上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深刻体会到在出题与选题方面的艰难,若找不到适合学生训练的针对性习题时,则需要编题进行补充,但那样反而更加困难。

关于教师在如何择优题、合适题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择题观。择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已有的习题看成是一片“森林”,在这片“森林”里找寻合适的“木材”,找到那些最适合学生本人基础的针对性题目。其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更多创造性资源。作业的价值本质不止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检与练习的知识平台,还兼有扩充学生知识容量的功能,故而教师应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更新颖、更全面的教学资源。再次,增强学校间在教学材料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后,更多地利用教材之外的文本类或多媒体资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也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如,开展课后网上授课、交流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布置作业检测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却往往因作业与检测目标不符而得不到应有的检测效果。因此,如何站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角度上设计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检测效率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