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1.据报道,教育部于近日公布了2012年的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目前,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的落实、异地高考和分省命题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教育部还提出要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按法定增长,并要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2012年2月23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贯彻实施《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新闻会。该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洪流向媒体记者通报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了江苏省教育厅贯彻实施《条例》的主要举措。《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高考脚步一天天走近,考生们在精神与身体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时刻,是谁站在讲台上为你传道授业解惑?又是谁在你迷茫无助时,默默点亮那一盏盏心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回答曰:老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本期的栏目中,我们将向您重点介绍教育学――这一与教书育人息息相关的专业大类。
教育学作为人文类专业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学类和体育学类等两个学科大类。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学本科专业有14个,而我们在此则重点介绍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这四大专业及体育教育专业。
教育学类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教育活动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其研究对象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非学校教育。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面很广,除中小学教师之外,还可以到各类企业培训机构也需要教育学类人才。很多高校也会招聘教育系的学生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工作,薪资从1 5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学”并不等于“师范类”。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弄不清楚教育学和师范类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师范类是一个大概念,泛指所有为教育系统输送人才的专业,例如师范类有中文、历史、数学等专业;而教育学只是师范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教育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哲学、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等。
【院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而在这几所老牌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单位,在“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研究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知名度,在教育学界享有盛誉。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一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学科,它对学龄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帮助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该专业主要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从事学前教育类产品商品开发等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学前教育近年来成了就业的热点,幼儿园、早教机构、玩具公司、出版社、儿童康复中心都能够成为他们理想的工作单位。薪资从1 000~2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并非是女性职业。很多人都认为学前教育特别适合女性性别特征,所以男性不适于学习。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细致、耐心、关爱的女性特征确实符合了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一些特殊要求,但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众多,并不只有幼儿教师这一个就业领域,它有着广泛的职业选择,男性在学前教育中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我国近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就都是男性。另外,该专业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院校推荐】: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系由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一手创办,其中儿童审美――艺术教育、儿童道德和社会性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是其学科强项。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方案是以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名义统一招生,学生完成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自主决定专业与方向。该校学前教育学科的强项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在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和建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领域建树颇丰。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则注重特色的创建,开设了学前教育管理方向和学前教育艺术类方向,突出了“管理”特色和“艺术”特色,着重培养新型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和艺术类幼教师资。
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专业一般以学前和学龄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它主要探索智力落后、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行为异常、学习困难、超常等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这些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包括鉴定、安置形式、评估等问题,并进行盲文、手语等特殊教育方法的训练。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薪资从1 0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别,该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有纯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特别有爱心、耐心,以及一定的奉献精神。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鉴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大陆第一个高校特殊教育学系创建于1997年,即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该系虽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居领先地位,并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特殊教育学博士点,并拥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教研室等下属教学科研机构。
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交叉学科,融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它主要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需要掌握不只是知识理论,更多的是实践能力,比如教学设计能力,构造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教学媒体的开发、应用、科研、管理的能力等。在高校中设置的学科名为教育技术,且在本科阶段有师范和非师范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技术专业前身名唤“电化教育”,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文科学生要选择这个专业需要做好从理的准备。由于专业的偏理科性,电视台的影视编辑、各类学校的计算机老师、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维护人员,甚至软件公司的程序人员等等这些工作他们都可以胜任,且薪资从1 000~3 000元不等。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应用,具有较强的实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注于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和中小学师资培训;华东师范大学在信息化教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同时也在积极推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体育学类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学类专业包括5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它和以上4个专业同属于教育学门类之下,毕业后都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体育学不单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主,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文理兼备,涵盖了体育基础理论、生理生化等各种知识。体育学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教育、管理、咨询等工作的体育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相关职业。
体育教育:培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体育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及科研、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中等以上学校和体育部门。
社会体育:培养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各级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 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
运动人体科学:培养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的师资,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各级医院康复科、福利院、疗养院、教学单位、宾馆康乐部。
运动训练:培养从事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教练员。要求掌握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毕业后能够从事运动训练队的教练工作。就业去向为各类体校、各级运动队。
民族传统体育:培养从事武术(套路和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武术院(馆),各级体育局及武术运动队、公安、部队、武术研究机构等。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会从事体育领域里的各种职业而不仅仅是运动员,因此体育学类专业的人才除必须具备各种体育基本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主要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体操与健美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体育统计学等。
论文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汉字;自由联想;心理分析;心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b)-140-02
Psychoanalysis of freely associating Chinese
ZHANG Defang1, MA Enxiang2
1.Xianning Central Hospital in Hubei Province, Xianning 437100, China; 2.The Center of Clincal Labortory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Psychoanalysis of freely associating Chinese is found by the writer. He and some clinical workers have worked at it for 20 years. The results of their studying and practising confirm that it can show the associationor's subconsciousness and characteristic psycological problems. 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which can assist diagnostic talks of psychoanalysis. Its main feature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method is simple, it time little, analysable contents wide, application convenient to use it, results good better. Repeated association in different time can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 and don't affect its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Freely associating; Psycgoanalysis; Psychological diagnosis
诊断性会谈是门诊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但有时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尚不能了解患者特征性心理及其原因,影响了心理咨询的时效。国内也曾有通过对词的自由联想来探讨中国人法律概念的心理结构[1]。罗建平提出“汉字人体意向”,通过汉字原型分析,心理师可以深入到来访者的无意识层面,从而对他加以引导[2]。笔者于1988年发现并致力于研究自由联想汉字与人的主题潜意识和特征性心理问题的关系。经与部分临床心理工作者20余年的共同研究和临床应用,证明自由联想汉字心理分析对特征性心理问题有较高的检出率。
1 理论假设
自由联想状态下,回忆的汉字与内部言语有密切联系,这些汉字集合类似和接近于内部言语的结构。内部言语是人脑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言语,它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结构比较松散,不完整,常常使用片断性的语句,省略句子的大量成份,但这种片断的词或词组与完整的句子保持一定的联系,一个词或词组就可以代替一句话或一系列的意思[3]。因此联想汉字通过了解内部言语而实现洞悉人的潜意识。
自由联想汉字的内容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即优势思维的内容最有可能被记录下来。一个人的特征性心理问题应为潜意识或意识中最为关注的思维对象。作为这些思维媒介的特定汉字即为联想的注意对象。另外,不同的个性,可能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代表这些感兴趣事物的词也就成了注意选择的对象,而被回忆出来。这样的汉字就被打上了个人的心理烙印,而使其能够反映个性和特征性心理问题。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汉字的发音元音占优势,具有音乐美感。音乐可以表达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由回忆汉字是与情感相伴的内部声音回忆与渲泻。汉字是单音节的,联想汉字可以组成有变化的声音节律,因而汉字组合表达人的特定情感和情绪。
自由联想汉字在反映精神防御机制的某些方面的同时(如潜抑、否认、置换、退行等),也受精神防御机制的影响。联想汉字通过象征、化装等防御机制反映所代表的事物扩其意义。通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方法分析联想汉字,可以判断潜意识、特征性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2 分析步骤与方法
2.1 联想要求
联想前尽可能集中注意力,然后连续自由联想20~30个汉字。但不能联想词组或句子,对联想汉字不能有任何事先的限制与约束。联想中不能有意识地检查已回忆的汉字。一般不限制联想时间。
2.2 分析步骤
在对联想内容进行逻辑检查后,给汉字注音、标上声调,反复诵读,体会整体音韵节律产生的心理感受;找同形、同音字和自然词组,并按不同方式对汉字进行归类统计处理。然后作出心理分析意见。
3 心理障碍的主要分析方法
3.1 症状表现分析法
笔者研究诗歌创作与负性情感及心理表现形式发现:诗人有意或无意地选用情绪词、疑问词或疑问句、使用叠字等表达负性情感及其心理。联想汉字也有此种现象出现,称为负性情绪的症状表现。通过分析这些表现来判断特征性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3.1.1 字联与音联被试者在联想汉字时,都意识到联想的汉字不能相同。但实际上,经常有人回忆出了相同的汉字。联想汉字中出现同形字的现象,称为“字联”,而出现字形不同但字音相同称为“音联”。字联、音联现象的出现与被试者的心理障碍有着非常一致的关系,字联与音联愈多,心理障碍的程度也愈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特征性心理问题的存在有关,即心理情结强烈困扰潜意识,在大脑注意的选择性作用下造成重复回忆。这些同形、同音字所代表或象征的意义,可能是心理障碍的方向。
3.1.2 感觉词和情绪词联想汉字中出现感觉词和情绪词,多表示联想者有相关的感觉和情绪。
3.1.3思考、决策动词及疑问词联想汉字中出现思考、决策及疑问意义的词,多表明联想者的心理有矛盾冲突,是心理不平衡的一种常见表现。
3.2 音韵分析法
根据联想汉字声音的平仄构成、声调的高低和音韵的落差等变化来判断联想者的心境、情感及情绪。如燥狂为主的神经症患者,联想的汉字音律趋于高亢;抑郁为主的神经症患者联想的汉字,音律趋于低沉。思维奔逸的精神障碍患者,联想的汉字音韵多流畅;思维退缩的精神障碍患者,联想的汉字音韵缺乏抑扬变化。
3.3 寻找主题潜意识
通过上述分析方法初步判明心理障碍后,还要通过寻找联想者的主题潜意识,进一步确立诊断并找出心理、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下述几种方法:
3.3.1 词的分类、排列组合和断句法对联想汉字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与组合,同时把这些排列和组合标点,进行断句处理,结合症状、音韵分析可找出心理、精神障碍的方向或原因。
3.3.2 认知心理学分析认知心理学认为[4]:人类知识表征的3种不同方式,它们是命题表征、脚本和故事结构。安德森认为一个命题是某种像句子一样的东西,但是它比较抽象,它像句子的意义,而不是句子本身。可以用词来表征命题。脚本是由香克和艾贝尔森提出的,它描述的是事件,是知识表征的较大单位。它把许多构成命题的信息综合在一起。故事结构是脚本结构的进一步扩大。笔者发现,联想的汉字中确有类似命题和脚本的结构。命题与脚本实际上就是反映主题潜意识的一种方式。
3.3.3 性象征的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原因是性心理失调。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联想汉字的性象征,可以判断心理、精神障碍是否为性心理失调所引起。
4 讨论
4.1 方法简便,应用效果好
自由联想汉字只要求回忆30个汉字,联想时间为5~10 min,医生分析处理汉字一般20 min左右。联想者只要掌握常用汉字就可以运用它,切合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的文化心理状态。患者等候门诊心理咨询时,可由护士让患者填写一份《汉字自由联想表》,这样可以大大地节省诊断性会谈的时间,并使医生把握谈话的方向。
4.2 分析内容广阔,应用灵活
一是发展了荣格的词联想测验,能够反映联想者各个方面的潜意识,各种心理问题均能捕捉。二是对联想内容没有限制,充分考虑联想者的个体差异,符合心理是复杂多变的特点。三是不仅可以发现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而且可以分析个性心理特征,有助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另外还可以用于团体测验,如正常人群的心理检测,以便发现那些处于心理异常的临界人群,有助于心理、精神障碍的早期发现。
4.3 长期反复使用不影响其效度
自由联想汉字中,联想者很难从一组孤立的汉字,看出它们所代表的心理意义,不会因重复使用而产生抵抗心理。另外,同一个人间隔一段时间重复进行自由联想,还可对特征性心理问题进行确诊,进一步了解特征性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可评价心理咨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健林,李朝旭.中国人法律概念的心理结构探究[J].心理科学,2000, 23(2):248-249.
[2]俞陶然.汉字中竟藏有"心灵密码"[N].新闻晚报(省略),2006-12-25.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1.
关键词:知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知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90-0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人,想要对人进行教育,做好对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做到可以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人、了解人,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知觉具有复杂的特征,它不仅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时,总是会处于一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并且我们往往会因为自身心理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在认知上出现偏差,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因此,了解知觉原理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与知觉恒常性,明确心理学认知理论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式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对于克服认识上的偏差,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对象无疑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什么是知觉
所谓知觉,指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知觉不同于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们后天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知觉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按知觉过程中某种感官所做的主要作用分为听觉、视觉、动觉、视―听觉;按知觉的对象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另外错误的、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知觉叫作错觉,有意的知觉叫作观察。所有这些共同组成了知觉的内涵与外延。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理解和利用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有四大基本特征,即我们经常说的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第一,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直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各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把握该事物。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总能够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比如我们在夏天见到西瓜,不仅从感觉中看到西瓜又大又圆而且是绿果皮红果肉,而且知道西瓜又沙又甜,很解渴,虽然我们没有吃西瓜,但是通过以往的经验,知道西瓜的口感,这就是我们对西瓜的整体知觉印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改革开放新局面和十新提出的城市化社会转型,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非常活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有整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从整体把握受教育者的特点。当今社会,每个教育对象都有自己的气质、个性、情感诉求、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可谓是形形,如果逐一去把握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知识,积累各种各样的例子和典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越来越迅速地做出判断,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也要形成一个整体,既能体现我党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又能包括新时代的新问题,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时效性。
第二,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人们对同时作用于自身感觉器官的所有外在刺激物并不都进行反应,而是只针对其中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这样人们才可以把注意集中到某些重要的刺激或某些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的干扰,从而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感知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愿意把一些知觉对象优先筛选出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过程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客观方面来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活动性与新异性都会使人们产生知觉的选择。就对象本身特征而言,重要的东西、独特的东西、鲜活的东西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主观方面来看,人们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也都会影响知觉进行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该要充分了解每一个个体的需要、态度、情感、兴趣等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应该注重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的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多举办主题鲜明生动、形式新颖独特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事物结合起来,从而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对一些学历水平不高的群众更适合用一些感性教育的方式,而对大学生等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来说更适合用理性教育的方式,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把握不同群体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通俗地说,知觉的理解性也就是指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总是愿意用知识经验去解释与判断被感知的事物,把它归入到一定的系统当中,从而能更深入地感知它。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上的指导、时间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知觉结果也不同。比如说老中医与年轻中医相比,更注意到一些病理上的细节;成人与儿童相比,成人在看一段文字的时候往往更能看出这段文字的深意,察觉到一些儿童察觉不到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对教育对象进行必要的言语指导,讲究语言的艺术,坚持启发式的疏导,多用引导的语言,少用排斥的语言;多用探讨的语言,少用命令的语言;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生硬难懂的语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知识特点。比如在“马加爵事件”中,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马加爵的内心状况与性格特点,及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积极地语言引导他的行为,相信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有目标有方向,对教育对象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用目标去激励教育对象,激发他们积极地、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思政工作者,在平时的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尽量避免错误知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正确对待,正确引导,不能粗暴地进行批评,不顾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第四,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外界刺激变化的情况下,人们依然会把事物感知成为一个稳定不变的整体。比如说我们在山上看山下的建筑,会发现这些建筑非常渺小,但是我们不会认为它们真的渺小,而是因为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我们站得高站得远导致看起来很小,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对人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人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基于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反映,从而更有可能基于客观实际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断的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大家对教育内容有一个长期持久的认识,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经常改变对事物的认识,而是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同时,更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知觉的恒常性经常会导致刻板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定要避免对人的刻板印象,切不能依靠主观感觉判断人,更不能因为受教育者突然的一些变化而对其产生错误的看法,应该通过长久以来的认识来正确看待教育对象,并且结合环境加深了解之后再做出判断。
三、正确认识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一)正确认识和运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往往是在头脑中形成的最鲜明、最牢固、占据主导地位的印象,并且总能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首因效应往往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因为第一印象好而对他人全盘肯定,或因为第一印象不好而对他人全盘否定。所谓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处于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的刺激不断出现时,印象的形成往往主要取决于最后期的刺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不是对立的,它是人们在认知问题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分别强调的是最初和最末的印象对人形成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对比较陌生的人或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首因效应往往表现得比较比较明显,而在对熟悉的人或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近因效应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看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积极作用,争取给受教育者留下美好的最初和最末印象。通过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可以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者与教育的内容,而不是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从而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消极作用,自觉避免它们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因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产生的对受教育者的认识偏差,既要避免第一印象的不好而造成之后的不合理偏见,也要做到不因为最后的印象差而否定前面的成绩。唯有做到这两点,教育工作者才不会犯全盘肯定或否定的错误,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工作对象。
(二)正确认识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所谓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人或物的认知,往往有一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认识倾向。正如同大风天气前的月晕会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人们如果认识到客观对象具有某种优秀的品质,就认为其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这个认知对象就被一种肯定的晕轮笼罩;相反,如果人们认识到客观对象具有某种低劣的品质,就会认为其在各个方面都很低劣,这个认知对象就被一种否定的晕轮笼罩。这种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刻板印象则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对客观对象产生某种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影响着对人们的认知和评价。刻板印象是人类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有时可以通俗地看成是人的思维定式。刻板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知。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也是人们在认知问题上表现出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人们的崇拜心理,后者强调人们的守旧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一方面要正确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影响,积极树立教育典型,挖掘特殊人物的优秀事迹,引导教育对象的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要自觉抵制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出色或者差劲而对教育对象进行全盘的肯定或者否定。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利用刻板印象这种惯性定式更好地发挥成功典型的“晕轮”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克服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作用,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固有印象去判断和评价教育对象,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个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正确认识利用知觉理论,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且可以为今后更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新局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视野和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更好地处理问题,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社会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之中包含的系列数学公式、定理以及抽象的数学符号,决定了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晦涩难懂、单调乏味。致使迄今为止数学课堂的教学很难摆脱以师生“授”“受”关系为特点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为此,如何通过数学教学的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增添数学课堂的动感因素,促进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实现数学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是当前数学教学和学习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建构主义学习观受到学界一致推崇。与之同时,以教育心理学为重要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虚拟现实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教学和学习中,向人们昭示了教育信息时代的来临。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已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须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即一方面要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进行数学教学和学习,同时还要巧妙而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以提升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效率,实现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最终目标。
一、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费尽心力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将其视为无趣的符号游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精心讲过的题型,学生作业或考试中仍然谬误百出等等,这些现象在传统的讲授为主及题海战术教学方式中常常出现,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进行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反思性、创新性,提倡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真正意义的数学知识建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在学生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被提取,也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进行重新建构。从而把数学新知识正确地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是对数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灌输式和题海战术,强调机械学习和记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意识和能力,题海战术抹杀了学生对认知技能的自主建构。这是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看成可以随意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数学教学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数学教学不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简单的“告诉”者,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问题进行探索、交流和质疑,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最终找到合理解决方案。
建构主义是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及师生“授受”关系的直接否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意义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教师的职责是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合作学习、指导策略选择,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为了摆脱传统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弊端,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指导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数学教学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以为用了电脑、做了课件、上了网就是用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或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或在教学内容中充分罗列信息资源,课件制作华丽无比,教学内容喧宾夺主。建构主义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数学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景创设、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即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
因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其实质和落脚点。新型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反映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不是在单纯教数学,而是要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信息资源,以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的数学课堂也并非是教师把数学有关原理、公式、结论等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而是借助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协作学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认同,以及网络教育的普遍开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少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已逐渐由传递授受转向以“情景创设、启发诱导、协作学习”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强调教学结构的改革的同时,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也要跟上,如果仅仅在内容、手段、方法上做文章,而教育思想、观念不改变,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即使内容、方法再科学,信息技术再先进,也不会有新的突破。
所以,数学教学的改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结构的变革。唯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才是有声有色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那些晦涩难懂、单调乏味的数学语言才能变为学生感兴趣的符号游戏,真正被学生所接纳和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刺激强化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收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资料:
[1]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现代教育心理学》.张爱卿.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3] 《认知心理学》M.W艾森克、M.T基恩著,高定国、肖晓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现代教育心理学》丁家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效果;教学策略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因此专业技能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从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情况反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其状况不容乐观。有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职业技能与中专学生无异,在同等情况下,宁愿选择中专学生以降低工资成本。导致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欠缺、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具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从大环境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忽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导致教育结构不合理,出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从高职教育的现状看,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重视做“大”而忽视做“强”;二是在思想观念上仍然固守学科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与教材强调的是知识的学术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及编写教材;三是专业技能课程效益低。专业技能课程是获得直接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养成积极职业态度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我国职业教育界,仅仅将专业技能课程称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在观念上并没有将其当作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就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和能力的发展。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从教学环境本身加以探讨。
影响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因素
学习效果是个体的智力、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技能学习而言,克伦巴赫(J·Cronbach)认为:“最好是把技能定义为习得的,能相当准确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的一种操作。”与技能的“习得”、“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比,我以为,影响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即主观层面的因素,另一个是学生个体以外即客观层面的因素。
主观层面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加涅1997年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指出,学习结果分为五种:(1)信息,指能用语言文字陈述表达的知识;(2)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3)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识技能;(4)技能,指习得的、有意识地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5)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这五种学习又可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与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将人类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几乎成为一切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共识。根据以上分析,我以为,影响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认知因素。受认知因素影响的学生智力发展相对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他们通常是孤立学习,机械记忆,难以上升到意义学习、逻辑辨义的层次,难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动作技能费时多,效果却不如其他学生。
2.情感因素。受情感因素影响的学生智力正常,反应灵活,只是由于学习态度、动机、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而致动作技能学习困难,具体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态度消极,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能始终如一。
3.动作技能因素。受动作技能因素影响的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机械,动作呆板,死记硬背,动作技能的学习迁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较差。
客观层面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源层面的因素。笔者对江苏省近年来就读高职院校的专科新生的录取分数线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就读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高分人数少,低分人数多,特别是2005年、2006年招生录取实施平行志愿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笔者在对学生的志愿选择及以往的学习表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感受、学习动力状况的自我评价与学习体验、未来职业选择等作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学生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并不了解所选学校的性质与所学专业的目标,很多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渴望学习,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相对欠缺,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认为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文科生学习理科的内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入学后往往看不清学习职业技能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必然会影响高职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
2.学校层面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中发生的,包括学习动机、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无一不受到学校这一集体特别是教师的影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被鼓励和被肯定,尤其在中学阶段,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高中阶段,学校往往重视对高考策略的研究,忽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进行分析,对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的措施不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与期待,面对高考,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和不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近几年来,关于本科生教育质量下滑的议论较多,事实上,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技能知识含量不足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3.社会家庭层面的因素。奥苏伯尔还认为,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教育条件)也是应该加以讨论的一个变量,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学生对学业成功的渴望和成就动机以及学生对学业的态度均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不良风气、不良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社会上知识技能与收入不成正相关的现象,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文化素质与教育理念的家长对教育赋予的不同评价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要求、奖惩目标的不同,都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转贴于
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效果的策略
合理确定专业技能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努力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层级关系,从任何特定的学习目标出发,都可以找到一些作为先决条件的更简单的学习目标。换句话说,一个特定的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务掌握之前完成。我以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学生持续地拖欠“子任务”从而难以实现“终点任务”造成的。通常一套完整的专业技能可以分解成同时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局部技能。譬如,《实用组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点且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操作内容较多,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按章节划分为不同的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学任务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地说,可以将本课程的内容分割为六大任务:(1)局域网的解决方案;(2)局域网的布线与连接;(3)局域网的操作系统与客户机的配置与管理;(4)网络应用服务器的架构方法;(5)网络的管理与安全;(6)局域网的典型应用。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操作,自己分析设计具体的“子任务”及解决办法,课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让学生互评,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预见每一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给予学生适度的期望和要求,激发他们向“最近发展区”努力。
激发动作技能学习动机,驱动专业技能学习的动力系统动机是学习动作技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他认为,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奥苏伯尔的动机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认知内驱力与自我实现的人的“了解与理解的愿望”有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大致与“尊重、自尊”的需要相对应,附属内驱力则与“爱和自尊的需要”相对应。显然,奥苏伯尔的动机理论强调的是学习中的动力系统即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按照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而动机又是由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因此,我以为,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应通过“需要”即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对学生未来参与竞争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引发社会性内驱力,培养远景学习动机;通过“好奇心”即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时产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培养强烈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成功的体验”即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提出适度的期望并寻找可能成功的突破口,使其获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获得新的成功。
创造专业技能学习情境,提供专业技能的有效指导与示范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从而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过程。由于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觉察自己的一部分动作,而难以看清整个动作的表象,因此,创设情境与指导示范非常必要。
1.创设情境,使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或渴求。譬如,《实用组网技术》这门课程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环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创设情境教学的优良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与互动学习交流。创设情境时,一要注意情趣与情境的交融,二要联系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三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2.指导示范,呈现动作技能的全部过程,引导主体参与活动。指导示范,一要注意启发与反省,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过程中产生观念、论证观念,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二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要从“引”到“扶”,从“扶”到“放”,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切不可喧宾夺主;三要注意防止信息负担过重,许多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要使指导示范有效,必须慢速分步进行,因为初学者在刚刚接触一个新的动作时,往往顾此失彼,很容易因信息量过多而导致超载,当超载发生时,动作技能的学习也就终止了。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高职教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经历真正的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门类、结构与内容的开发必须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以职业岗位上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技术实践知识,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关注专业技能与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教师不能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但可以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研究影响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因素,旨在探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在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转换,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组织者、策划者,同时要成为共同的学习者、正确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者。专业技能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且教师的导应是隐性的,学生的学应是显性的、自主的。
参考文献
[1]加涅(R.M.Gagng)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加涅(R.M.Gagng),布里格斯(L.J.),韦杰(W.W.).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成功教育 英语教学 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而这种新形势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也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将智能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英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观念。加德纳(1993)认为智能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在加德纳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Armstrong. T,2003)。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系统,它最大范围地强调了现实中人类存在的几乎每个领域的智能。在加德纳看来,人类的智能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智能的整体性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九种智能,每种智能同样重要,各智能间统筹协作、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创造的产品需要多种智能共同发挥作用。
(二)智能的差异性特征
不同的环境和教育使人们在智能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每种智能在不同的个体身上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强项和弱项之分,各具特点。
(三)智能的实践性特征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和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不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走向社会之后能否获得成功。
(四)智能的开发性特征
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和不同的高峰期。多元智能水平发展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与训练。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各种智能和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要把多种智能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其潜能,培养其思维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能,只是智能组合的方式及表现形式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才表现出了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其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也是英语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重点。
二、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提出于80年代中期,其目标是追求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准备。而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教育。从这方面看,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于其中的“尊重需求”马斯洛是这样解释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则是他们实现角色转化的前提。如果他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得不到正面的、积极的反馈,就会缺乏主动和自信,就不能正确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造成对社会的认识不清。
由此可见,成功的经验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成功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给英语教育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启示: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都有所不同,同时暗示了其实所有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不过在才能的类型上存在差异而已。作为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基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标准化的成绩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使一部分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一部分学生则尝到了失败的痛苦,长此以往,只会造就出更多“差学生”以及“只会考试的机器”,这与我们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分数的高低,只是因为智能类型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不同。韩愈曾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伯乐型”的教师。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用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在了解学生、赏识学生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的优势为评价的出发点,不要忽视学生任何一点点进步,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强项智能,如果智能强项得到较好的培养与发展,是能够产生正迁移,促使智能弱项也得到发展的。所以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以个体所拥有的智能强项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开发其潜能,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智能强项,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词汇的教学,让逻辑数理智能占优势的学生通过归纳来记忆,让音乐节奏智能强的学生把单词融入音乐来记忆等。与其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如还课堂给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再者,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自己在优势智能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将其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这样一来会感觉到他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的体验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可以带动英语学习的进步。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从以分数定成败的选拔性评价走向注重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在这种轻松自由的评价气氛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并把评价看作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非是那种“一分之差,天上地下”的紧张焦虑。再者,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和闪光点,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对于极善于课堂表演的学生,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这方面的智能优势;而对于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创造开口的机会,并对其取得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智能强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这才是成功的英语教学。
四、结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不但能完成教学中要求达到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目标,通过成功经验的不断累积,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方面的素质。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陶行知先生也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作为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迎接“成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2]Howard Gardn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15.
[3]裴正薇.MI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29.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331.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
关键词:检测方法;实训;质量
一、引言
对于职业中学来说,学生的技能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影响到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高中有竞赛”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目前,各间学校都在很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从中外借鉴引进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为了提高实训质量,保证学生的技能水平,项目教学正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说,项目教学的落实能有效的保证学生技能学习水平的保证。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项目教学这个载体,更有效地保证学生技能学习的效果,提高技能水平,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必须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拟从项目教学中的检测环节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究,抛砖引玉。
二、当前教学检测环节的现状及分析
当前职业中学实训技能教学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每个实训项目都有严格的检测评分表,通过对学生完成项目的零件进行评价,评定学生的实训质量,找出学生技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反馈给学生,期望学生在下一次的实训练习中可以改正。以车工工艺项目教学一,简单台阶轴的加工为例,项目图纸如下,评分标准见下表。在整个检查过程中,首先是学生使用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等量具进行检测,然后老师再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复检,根据结果评价学生实训作品以及在实训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要求。这样一个检测方式及结果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抽象。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只是利用量具测量出一组数字,从这组数据来判断零件加工合格与否。如评分标准第一条,外圆尺寸要求在φ38~φ37.95mm之间,如果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测量值是φ38.1mm,那么该处尺寸超差,要扣分。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结果,学生能知道的信息就是超差,比要求的大了0.01mm这一组数字。对于加工出来的零件大了或小了会造成什么样的效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
(2)枯燥。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合理的测量手法进行测量、读数,学生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来检测。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本身就是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态度存在的问题的学生,要他们学习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求他们长期保持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做一件事情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3)单一。项目的检测工具很单一,老师、学生一般都使用卡尺、千分尺等通用的检测工具。这些检测工具是所有的机械加工项目里最常见、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虽然现在有很多先进的检测设备,如激光检测等,但对学校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投入大笔的经费来购买先进的检测设备。
造成项目检测手法抽象、枯燥、单一的原因是机加工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可以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但这些无法避免的原因却是造成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罪魁祸首之一。爱玩、贪玩、好奇是中学生,特别是现代的职业中学生的特点,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检查方法可以说不单单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是造成学生无兴趣的一个障碍。可以想象,在心理特征是爱玩、贪玩、好奇的中学生心理,抽象、枯燥、单一会产生什么影响。
检测环节的优化在于如何让检测结果变得具体、有趣、多样?只要满足了这个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了,技能水平的质量必然能上一个台阶。
三、优化项目教学检测环节的一些想法
根据上述思路,检测的优化在于让检测的结果具体、有趣、多样。笔者从通止规的应用上找到了灵感。在一些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中,往往制作一下极限尺寸的通止规检测。通规能通过,止规不能通过,则产品合格。像前面所提到的简单台阶轴这一零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易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如下。
套筒是一个盲孔,孔径的尺寸可以安照简单台阶轴的外径极限尺寸做成通止规。为了方便把台阶轴放进和取出,套筒的上部可以考虑做一个螺纹密封孔。在检测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台阶轴的情况判断,台阶轴的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水平。通规套筒放不进去的,尺寸大了。通规能进、止规也能进的,说明尺寸小了。如果尺寸是合格的话,由于套筒是盲孔,根据大气压的物理现象可以知道,台阶轴不回掉下来,或者以较慢的速度掉下来,这样我们就那么观察台阶轴肩与套筒端面的距离H或者台阶轴的掉落时间来判断谁的尺寸优劣。这样,使得检测变成一个直观的、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就容易理解,同时,这样检测也使得检测变得更加有趣一点。
归纳起来,使得检测手段变得具体、直观、有趣、多样的思路就是,把零件加工中的检测数字通过一定的物理现象、物体运动、光电效果等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这些现象来明白自己加工的零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导致的效果,从而达到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一方也培养自己的质量意识,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
四、优化检测环节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优化检测环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在优化检测环节时候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广大老师共同努力,认真思考配套的检测方法,而且该检测方法必须是操作简单、直观、学生感兴趣的。
(2)优化的检测方法不能抛弃传统单一的量具检测,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所设计的检测方法虽然有趣可行,但机加工的特点决定了,量具检测是检验手法的主流,学生必须要掌握。因此在检测过程,我们不单单不能抛弃传统的量具检测,而且要通过量具检测的结果,帮助学生分析该检测结果导致的外在表现,提醒学生养成质量意识。
五、结束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们职业中学应该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优化实训项目、优化检测手法等都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让学习变得有趣,变得精彩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同一条战线的老师们,努力探索吧。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鲁斋.教育之科学研究法(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200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