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韩合作办学;跨专业;韩语教学
中韩合作办学它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实质就是一门语言加一门专业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方式,它包括引进韩国高校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对于高中毕业的零基础的学生而言,韩语既是学生们在国内学习的基本科目,又是学生以后赴韩跨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工具。所以说,韩语在这里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如果纽带没有连接好的话,这部分中韩学生赴韩以后很难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在韩国生活交流都无从谈起。所以在国内打好语言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作为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本文将结合作者的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教学中的实际为例,分析了当前韩语课程在跨专业中的定位,并且结合山东英才学院中韩交流学生为例,对教学对象的学情展开分析,韩语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以期和同行们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中韩合作办学中韩语的教学质量。
1.中韩合作办学中韩语课程在跨专业中的定位情况
在跨专业中韩语作为一个教学科目客观上就存在着一些劣势。首先,传统观念认为英语是第一外语,韩语日语这样的小语种只是一个补充,不怎么重要。因此,大多数的高校就比较重视第一外语英语,而对韩语日语这样的小语种的重视就相对的不够。并且因为不是专业课,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中,韩语的地位更加显而易见。其次,韩语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跨专业中的韩语课程的设置其实也需要像专业韩语课那样把精读、阅读、听力、口语等课程融为一体来进行教学,然而实际上目前中韩合作办学中韩语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并且课程单一,仅仅是一门精读课。要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把初级韩语掌握起来是很有难度的。第三,大部分中韩办学中,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以其专业课为中心,没有考虑到韩语学习的特点来制定。举个例子来说,中韩学前专业的学生,专业是学前教育,所以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是以学前教育课程为主的,中韩艺术专业的学生,专业是艺术类的,所以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是是以艺术课程为主的,所以这样一来韩语作为一门跨专业课程就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主要问题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忽略了一点,如果学生的韩语能力考试不及格,那么学生根本无法赴韩学习。因此,我们对于中韩办学中韩语课程的设置问题应该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2.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与对策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的参加者和实践者。所以,要想形成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要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也就是学情分析,这样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近几年的韩国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学情,对韩国语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案例来分析一下山东英才学院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情况,以期从中找到更好的学习对策。
2.1 山东英才学院中韩艺术生学情分析
2015级中韩艺术生分两个专业,分别是中韩艺术设计和动漫设计,这个专业的学生总数是30人,其中中韩艺术设计师16人,动漫设计是14人。2015级中韩高职艺术生的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去韩国语学习。在国内学习的这两年里了,每学期都设置了韩语课,艺术专业课和学校的公共课。韩语课程每学期设置了128个学时,但是只是一门基础韩国语这样的课程,没有其他的辅助课程。在短短的两年的时间里,学生要达到韩国语能力考试3级水平,并且要通过3级考试,对于跨专业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个挑战。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中韩交流的艺术班的每位同学进行了学情了解。通过了解发现,两个班的30名同学中高考英语考试成绩及格的同学有10名,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同学都是英语不及格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因为笔者认为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英语的基础不好的话,也会影响韩语的学习,所以说有的同学的语言基础是很差的。并且这30名同学的专业课都是艺术设计和动漫设计,平时课下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们的专业课,也就是忽视了对韩语的学习。在语言基础差,努力程度不够的情况下,韩语的学习可想而知。所以这就要求韩语教师不断研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这些同学打好语言的及基础。
2.2学习对策分析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跨专业学习韩语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可以把学生们分成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语言基础好,并且把韩语学习当成自己的专业学习,想利用韩语中有更大的发展的学生们。这部分学生一般听课比较认真,是课上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他们的学习韩语的潜力,从而让他们在今后的韩语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和获得成功感。与此同时,要纠正他们的固有的语言的学习方法(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他们高中时候学习英语的时候主要是以语法为主的学习模式,忽视了听和说,所以学的都是哑巴语言);要尽可能向他们全面地讲授韩语的语言知识以及语言相关的理论满足他们学习上的需要。第二种类型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学习韩国语的学生。随着中韩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加,"韩流"的盛行,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对韩国的文化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韩国语的歌曲、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韩国的动画等。这部分学生学习韩国语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爱好。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来说,就要注意培养他们听和说的基础并且要多推荐和他的爱好相关的一些韩语歌曲,韩剧的资料等等。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里要多与他们聊聊相关的话题,来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学习韩国语的兴趣。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被动的学习韩国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来是对韩国语抱有幻想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韩语是小语种可能比英语容易学习,所以就抱着试试的态度选择了韩国语,但是学习了一课以后发现也不是那么容易学习,于是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韩国语虽然是小语种,但是发音部分是比较难学习的地方,所以刚开始学发音的时候对于语言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的确是个挑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要想尽一切的办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把语言的魅力展现给他们,使他们向着兴趣爱好型学生发展。
3.对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法的探索
3.1韩语教学的分级教学方法
这里的分级教学方法是对教学对象,即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基础层次不齐,对语言的掌握能力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一个大体的语言测试。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一个疑问,都是零基础的学生,怎么来测试呢?对各种语言的学习及掌握,我个人认为它们的学多是相通的。这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已经学了将近12年的英语,对于英语应该大部分学生不是零基础,因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当然有部分地区高中是其他语种)所以,我们可以就英语给学生做个测试,通过学生的英语成绩暂时给他们分级来进行教学。当学生对韩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我们再进行韩语测试,这样就可以用韩语的成绩来进行正式的韩语分级教学了。 韩语教学的分级目的是为了使老师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因材施教,争取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学好。
3.2韩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法
近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正在掀起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浪潮,意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更应该搭上这艘混合式教学的大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但是问题的关键是韩语混合式教学法的设计。那么我们韩语老师怎么更好的运用好混合式教学法呢?以下就个人的一些看法,做一些探索。
3.2.1韩语课程线上教学的探索
韩国语作为一门小语种专业,发展到迄今为止,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健全的。
特别是关于韩国语学习的网络资料比较少。现有的网络资源也只不过是一些语音教学或者语音授课,似乎没有适合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学习过程的网络资源。面对网络资源的短缺及其客观性,我们可以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然后韩语教师利用线下的资源优势来帮助学生完成网上的学习。这同时也说明了,仅仅有线上的学习过程是不足的,需要韩语教学者线下的教学辅助来完成。
3.2.2韩语课程线下教学的探索
这里提到的线下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教学。这里的线下教学的前提是韩国语学习者已经在线上对韩国语有了一个学习过程,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韩国语知识。(当然这里说的是理想化的状态,也有一些学习能力不足,无法掌握基本知识的韩语学习者。)这就要求我们韩语教学者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否则会造成讲解的重复,信息的重复,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那么相应的就会要求韩语教学者对每一门韩语课程要有一个精彩的设计,使其和线上资源很好的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总之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这两者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李小英,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86-90.
【2】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雨课堂;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82-03
一、引言
混合式教学概念是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最早由学者Josh Bersin于2002年提出,主要是对e-Learning反思后的回归。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课堂面授式教学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W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目前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及结合MOOC的创新课堂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小班授课制下教学效果改善显著。然而,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工具,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仍然处于割裂状态;另一方面,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在大班授课下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使得大班课堂的翻转难以实现。
因此,提高大班授课的课程参与度,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需要在现有课堂中融入一种促进互动和反馈的教学工具,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迅速而便捷地沟通。清华大学MOOC平台给出了解决方案:雨课堂。
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互动式智慧教学工具,将“学生课前―教师课上―学生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促成了师生互动。雨课堂通过使用微信号实现了教师课前推送教学内容、课上实时答题、弹幕答疑与学生多屏互动和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2]。
雨课堂的推出解决了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问题,为混合式教学的落实提供了便利。如何利用好这一工具,加快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步伐,需要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雨课堂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1.雨课堂的特点
雨课堂是应用于微软PowerPoint(2010以上版本)中的一个插件,能够与课堂教学、MOOC平台紧密结合,是一种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混合式教学实现手段,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3]:
(1)全天候。雨课堂的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乃至测试、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只要有数字终端和网络信号,课程的教与学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2)个性化。不同于MOOC,雨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了授课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对于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中没有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点“不懂”,教师通过管理界面能够及时了解有多少学生对哪些内容点了“不懂”,授课时可以动态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可以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此外,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零投入。雨课堂是零投入、便携式的智慧课堂。对于教学管理方,不需要投入资金购买昂贵的硬件设施,只要有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流畅的网络支持,雨课堂教学就可以开展。对于教师而言,亦无需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只要会使用微信,会制作PPT,就可以轻松玩转雨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开通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与雨课堂亲密接触。
(4)大数据。雨课堂的管理平台能够生成覆盖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的个性化报表,提供全周期、立体化的教学数据,帮助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驱动式教学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进度,这对教学效果改善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2.雨课堂的主要功能
雨课堂将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的优势相融合,并通过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实现全新意义的混合式教学。
(1)微信推送教学资源。教师可将课前预习PPT、课堂同步PPT、限时完成的测试题、作业等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给学生,还可以设置提醒功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共享名校视频资源。雨课堂不仅可以添加教师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等,还允许添加MOOC视频以及优酷、土豆和腾讯等平台提供的网络视频。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促成更大范围内的公平教学。
(3)弹幕实时问答互动。传统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由于各种顾虑回应不够积极,并且班级人数较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堂互动效果不佳。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开启弹幕功能,学生通过手机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答案会显示在屏幕上,然而学生并不知道答案是由哪个同学给出的,打消学生担心答错等顾虑,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促进了课堂问答互动。
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高等院校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要逐步建立工程思想,因而大多数学习者都会觉得这门课很难吃透。多年来,致力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歇,文献[4-6]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不同角度着手进行教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形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慕课、翻转课堂、私播课等的兴起,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2年以来,国内高等教育MOOC蓬勃发展,爱课程网、学堂在线以及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了海量、优质且免费的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更大自主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观看视频、在线互动讨论、完成作业与考试,最终还可以获得证书。
然而,慕课的兴起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将会被取代。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言,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决定了面对面教学仍然是必须且主要的教学形式。
具体的实体课堂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主动的批判性思考,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效果欠佳。
本文在上述背景和形势下,利用投资少、收效快、便于操作的教学工具雨课堂,开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建立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有机联系,取长补短,顺应翻转教学的改革要求,构建全新意义的教学范式。
四、《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
1.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根据某个具体的教学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构建“学情分析―教学要素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 的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W情分析指的是对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分析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哪些自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习者的熟练程度确定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教学要素组织包括教学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活动,教学中所需的教具、设备等的调试,以及整理所用到的PPT、视频、教学进程文档等教学资源,上传至雨课堂,生成微信二维码。
教学活动设计,是指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确立多种教学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从认知逻辑关系出发,协调讲授、讨论、问答互动等教学活动。
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该通过雨课堂的管理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课后答疑辅导等环节,以雨课堂为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达到情境上的统一。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忌将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进行简单叠加,只注重形式上的“混合”,而忽视内涵上的“融合”。为了避免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利用好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
基于雨课堂的《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实施结构如图2所示。
3.混合式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在网络学习、课堂学习、互动环节、小组项目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形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应用雨课堂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部基础数据,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同步学习、问答互动、限时测试以及在线考试,方便建立个人电子学习档案,有利于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形成客观的评价,也利于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反思。
混合式教学评价是基于过程的评价,相对于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
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相当于给教学的各个环节配备了精密的“仪表”,教师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在课程进行过程当中就知道哪些学生在学习哪些内容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阐述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混合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载体,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构建了新型的便携式智慧课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雨课堂混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每个环节的参与度,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实现大班授课真正意义上的翻转教学。
毋庸置疑,在唤醒学习的原动力、让教育回归人才培养本真的召唤下,混合式教学将大有作为。然而若要落实到规模化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全身心投入,还需要教师群体逐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更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在政策上、机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会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J].亚太教育,2016(24):1.
[3]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2016(8):235-236.
[4].《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EDA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增刊):37-3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电子书包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1]。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然而,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理论认识不到位、实践过程形式、探究资源匮乏等。
根据全球著名的新媒体联盟的《2011年地平线报告》预测,“电子书包是对未来学习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之一,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普及”[2]。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电子书包其承载性、交互性、移动性能较好地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如何让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创新,实现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完善,也成了目前教育技术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现状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展开了各种方式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然而我国探究式教学起步较晚,尤其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上都较为不成熟,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和特征,缺少策略与方法步骤方面的研究和指导。
2.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工具、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实时测评、共享交流[3]等依托电子书包平台;邵征峰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PBL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该模式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对电子书包与学科整合的一次探索[4],李占勇认为电子书包能满足小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具创造性与个性化的新型人才[5]。
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探究提出电子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如图1。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基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了研学问题,结合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体现在:课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课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建立笛模型;为实现数学生活化,组织强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达到学以致用;课后通过设计相应课外拓展任务,让学生达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图1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2.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一节探究课《沏茶问题》为例说明以上模式的应用。本节课是基于“双课堂教学平台”应用环境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理念的探究课。这节探究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寻找最优方案;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课堂实录,学生乐于通过电子书包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运用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以“电子书包”打造的虚拟课堂开展研学,教师利用虚拟课堂备课,创设问题情境,制作网络学案;在讨论区前置性任务主题帖:自主学习书本p104例1,并推送相关探究学具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借助动画学具初探让妈妈尽快喝上茶的最优方案,以回复主题帖的形式在互动区上传自己的沏茶方案。这样的前置性任务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共享交流。课堂以“感恩节”为背景,评选“孝道之星”为情境,设计“为妈妈沏茶”、“帮妈妈设计一个最佳工作方案”、“给妈妈一个惊喜”3个感恩任务贯穿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拨动情弦,点燃智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感悟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成果展示,组织交流。先让学生弄清沏茶要做哪些工序,再集体展示虚拟课堂中学生课前上传的部分沏茶方案。教师挑选若干种典型的、有代表的方案,组织小组讨论哪一种方案既合理又省时,引导学生对比、评价不同的方案,让学生从多种方案中探寻出最优方案,逐步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可借助虚拟课堂推送的2个参考微课,分别是横向流程图和纵向流程图,自主学习绘制流程图,并利用流程图优化原来设计的沏茶方案,上传到互动区,再进行共享交流、线上评论、线下汇报,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实时测评,提升应用。教师设计了分层练习:基础必达、拓展自选,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基础必达”测试等习题巩固新知,充分体现了虚拟课堂及时反馈的优势,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作有针对、有重点的评讲,改善了过去“面面俱到”的低效状况;再结合拓展自选题进一步强化新知,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5)评价总结,知识建构。通过学生探究和评价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点,并利用电子书包评测功能,进行研学评价测试。
(6)课外拓展,迁移应用。教师以微课形式在网络学案上推送华罗庚与“统筹方法”的相关资料,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线上拓展任务,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可在“电子书包”中获得提升任务和探究资源进行对本课题的拓展学习。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出发,结合电子书包环境对教与学的支撑作用,设计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运用中突破了时空、思维限制、改变师生角色,是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时也是对电子书包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次探索。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并不能一蹴而就,后续我还继续遵循教育设计研究方法在迭代的应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出更多适合于电子书包的数学教学应用模式,从而更好地利用电子书包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数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20-123.
[3]管钰琪,苏小兵,郭毅,祝智庭.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财务软件应用
G712.4;F232-4
近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课堂的老师的教、学生听再也不在适应现代信息化生的需求。于是一种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走进课堂。蓝墨云班课是蓝墨科技推出的一款移动教学助手App,并且App的iOS版和Android版已经同步开放应用。《财务软件应用》是广厦学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操作性强,工作流程复杂。针对目前90后的高职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高、手机依赖重、理实结合能力较弱的现状,笔者提出基于云班课的移动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学习,在15级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财务软件应用》课程财务链部分“固定资产管理”和“薪资管理”2个模块的教学中应用,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对象分析与方法
(一)教学对象选择与分析
采用方便取样法取广厦学院15级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90人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在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年录取的成绩、在校专业课的成绩比较均相当。课程开始第三学期,周课时8节,授课老师都为同一人。
在课程开设前做了一个关于更喜欢哪种教学模式调查,调查的结果为:2班有74%学生选择“自己先操作,老师再总结”,23%学生选择“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操作”;而1班有32%学生选择“自己先操作,老师再总结”,68%学生选择“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操作”,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确定2班为实验组,1班为对照组。
(二)方法
1.教学方法
在整个财务链教学过程中,重点选择了“薪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2个模块作为试点项目。
(1)传统教学法
即“讲授――演示――操作――跟踪答疑”的教学方法。由老师先分析案例、讲解系统的工作流程,然后老师进行演示操作,演示完毕后学生根据任务进行模仿操作,过程中老师进行跟踪答疑,完成学生进行关键操作界面截图上交电子稿作业。课后,要求学生手写并提交实验报告,同时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练习。
(2)基于云班课的移动教学模式
老师和学生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云班课App,老师在课程开课前创建教学班级,将生成的课程邀请码告知学生,让其加入并关注动态。
课前准备
①理论知识点梳理:前一周,老师将系统涉及的理论知识点的PPT、工作岗位及工作流程图片、相关拓展知识点链接、学习任务要求等资源推送到蓝墨云班课平台。学生根据理论点做好相关知识、工作流程的梳理和学习。②微课视频录制和剪辑:老师将案例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再将这个若干个任务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录制和剪辑,一个任务视频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在课前2天,通过蓝墨云班课上传视频。学生根据操作任务单,对照教材案例步骤在手机上进行反复观看,熟悉大概的操作节点。③学习反馈。课前1天,老师在蓝墨云班课的“讨论答疑”区设置活动,学生对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感受通过文字、图片和语音进行留言。对于问题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互答。对于感受部分,老师进行整理,形成新的学情分析,重新调整课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中教学
①课堂签到:老师利用蓝墨云班课里的签到功能,在上课铃打完后马上进行签到,时间一般控制在40秒钟,老师可以随机采用一键签到或者手势签到。对于个别已经到课,但是未及时完成签到的同学,进行情况了解并教育。对于确实事假或病假的同学,要求课前在头脑风暴活动区设置的请假留言版块进行上传请假的相关证明,并及时对该部分同学进行事假和病假的标识。②课堂测试:老师将案例文字的注意点设置成题目,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主要借助题目提醒学生案例中的操作注意点,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达到了教学重难点知识点上的突破。③操作难点、重点演示。老师对于学生反馈的操作任务难点再次进行课堂的演示并讲解。④学生自主操练。学生根据任务单进行案例的模仿练习,一般老师课堂明确好1节课操作的任务范围,学生可以参考教材的步骤,也可以参考录制的任务视频。⑤课堂答疑:对于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在“讨论答疑”区设置“本次课操作问题请留言”的活动,学生通过提交错误界面的图片或者文字进行留言,学生中能回答的问题,学生间进行回复答疑,个别难点问题,老师进行回复答疑。对于答疑准确及时的学生,老师进行点赞加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⑥经验交流、总结:对于课堂中老师发现的学生操作技巧由老师进行点名交流,并在课堂表现区及时增加学生课堂表现的经验值,一般控制在2分―3分;对于课堂的流程总结,老师利用课堂表现中摇一摇的方式进行选择学生分享交流,并对应加2-3分的经验值;对于老师总结的操作技巧,由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演示。⑦作业上交:学生在老师设置的作业区按照要求提交作业。老师可以根据作业的内容设置评阅的方式,一般有老师评阅、指定学生评阅、学生互评3种方式。
课后活动
①课后测试:老师针对操作过程中易错的知识点和操作注意点进行编辑测试题,推送试题,设置测试时间和重复答题次数。一般情况设置为学生可以重复多次答题,学生“提交试题”后就可以看到评分、答案和解析。要求学生达到满分为止,以帮助学学生巩固本次可相关内容。②头脑风暴:开放实验室,学生课后可以自主练习,老师利用“头脑风暴”进行学习复盘,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③投票问卷:老师问卷,涉及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自我评价本章节。
3.评价方法
(1)评价试题及方式
评价试题选用用友教考系统中2015财务信息化A卷基础设置、固定资产和薪资部分的操作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生进交卷,教考系统进行自动评阅出操作成绩。在蓝墨云班课中设置理论部分的题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和提交试卷,由蓝墨云班课进行自动评阅处理论部分的成绩。考核总评=理论知识(30%)+操作技能(70%)
(2)教学效果的认同
老师利用蓝墨云班课的问卷功能设置教学效果问卷,比较2组建经管学生的学习效果。问卷的内容包括5个项目: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提高自学能力,能调高课堂学习效率,能提高理实一体化能力,能p松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喜欢这种学习方式,采用“是”和“否”2级评分法。发放对象90人,完成问卷90份,收回90份。
4.统计方法 利用Excel统计函数进行分析。
二、结果
2组建经管专业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三、教学应用结论
通过在云班课中推送资源(包括操作视频、问卷、测试、作业、头脑风暴等活动),主要突破了课堂教学及其管理中的几个难点,我们分析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方面
1.“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被引入课堂――课内外,学生主体地位更突出
利用“云班课”,实现了课前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学习视频资源、非视频资源等,并以此为监控,观看到每位学习的预习状况。这样解决了课前预习环节,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操作。教学的空间也从课堂、教室延伸到手机和网络,让手机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对习惯利用零散时间通过手机等无线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交互通信而获取信息的90后的大学生无疑是“投其所好”。表2的结果表示,实验班的学生都比较认可蓝墨云班课的移动教学模式,95.23%认为激发了学习,明显高于对照组。
2.学生操作软件时遇到的瓶颈被破解――自身学习+同伴互助
现有的操作视频资源,已经基本涵盖整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能根据阶段性学习及自身学习需要,通过学习相应资源。特别是,课堂中遇到的一些软件操作上的疑难处,首先可以通过再次观看视频解决,其次,可以通过疑难讨论,在云班的讨论答疑处咨询同伴进行解决。同时,由于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解脱了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使用软件的工作量,还给学生更自主的学习与实践时间。表2的结果表示,实验班的学生92.85%的认为能提高自学能力和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个也远远高于对照组。
3.手机成为了学习的工具――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专业学习中
随着手机智能化越来越高,以往学生课堂玩手机是管理者和教师都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现在,通过大量资源推送,可以将学生注意力从简单的娱乐(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更多的转移到学习专业知识上来(看专业课程的视频资源、学习资料等)。
4.一定程度上看能客观反映学生课堂教学实效性。
从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在测试、作业及任务上的的参与度均较高。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也能反映出学生确实利用云课堂及其所推送的资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表2的结果表示,实验班的学生90.48的认为能提能轻松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这个也远远高于对照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出勤管理有效便捷
云班课上的学生签到,能让教师一目了然得看到学生是否按时出勤及请假的一些情况等,避免了以往个别学生出现迟到的情况时的种种托词。
2.课堂表现及时记载
能及时记载下学生个人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真正能做到好学生高平时分,有效的激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给学生一个公正的评分。
四、小结
在近3个月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财务软件应用》课程采用蓝墨云班课的移动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蓝墨云班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延伸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更好的将理实相结合,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老师在轻松中教。但是由于实施时间不长,本研究样本数量不多,只选择了2个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结论对《财务软件应用》所有教学系统是否完全适用,学生对该模式是否能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关注,老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建立移动视频资源,都还需要后续实践中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原凌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蓝墨云班课在《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东方教育,2015,(9)
[2]杨艳雯,王小根,陶鑫荣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与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
[3]谭春兰.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6):219-220,240
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呢?
一、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二、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分层次提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
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
三、提问要精而准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 因此,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反比例函数与实际问题”这节课,引入的时候是这样的情景:
师:阿基米德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你知道吗?
学生愕然.
师:交流一下,然后再告诉大家.
学生叽叽喳喳讨论后,一位男生举手:“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师:对.可是,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首先他得有地方站住脚,其次,还得有足够长的杠杆……
是物理课还是数学课?是要讨论“愿望”的可能性还是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在“杠杆问题”中的应用呢?一个很好的想法却因为提问没有针对性,最终变成了整堂课的败笔.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有效,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形式的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他们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四、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提问:(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并得到解决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问:(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过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这样,分层设疑提问,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五、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主要是考查对已学知识的记忆),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 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纪 《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x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 反思 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 黄丽娜 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石晨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后带回家,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距离缩短,(9、10、11、12、1)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四: 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分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在11月12日进行了期中质量检测,全校学生全都参加,及格率为97%,优秀率为78%。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关键词】以生施教 教学实效 途径策略
学生在各自的发展上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对有差异的学生应该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成长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此,高中数学有效实施“以生为本”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始终关注“教如何更好的为学服务”。
一、设置多元化的层次目标
生本教育的理念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关注每个学生,潜心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差异,并根据学习过程中信息感知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如果忽视学生的这些差异,将严重削弱教学效果。教学活动都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设置多元化层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常可以设置为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面对兴趣较低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概念,并会简单运用;提高目标是面对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但没完全掌握知识内容的学生,使学生在基本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目标是面对知识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对知识融会贯通,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单调性”的目标设计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设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每一维度上的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
【教材分析】函数单调性是在高中阶段讨论函数“变化”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本节内容主要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怎样利用导数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由特殊到一般,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函数极值和最值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系统的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基本函数。学习了导数的定义,理解了导数的基本涵义。但还没有过利用导数作为工具来研究函数的经历。本节课拓展到了三次函数,它的图象、性质较为复杂,如何来研究它?利用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来研究三次函数,通过原函数和导函数的图象来刻画和加深学生对函数单调性与导函数关系的理解。
无论对于哪一层次学生,为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选择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1.依据学生准备水平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新内容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教授,不做重复的工作。比如对学习准备水平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层层探究,解决问题,给他们补充拓展型的练习;对学习准备水平相对落后,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有效的指导,给他们多提供直观材料,把抽象问题生活化、具体化,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如果学生对基本概念已经掌握,教师就不应在概念理解上花时间反复练习,而应该设置运用概念处理实际性问题的教学活动。例如抛物线概念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圆锥曲线,初中就已经学习了抛物线方程,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抛物线的例子,比如抛掷铅球、铁饼、标枪等,它们飞行的路线就是抛物线。另外学生对椭圆和双曲线已经较为理解和掌握,学习抛物线的轨迹,相对来说就轻松了。抛物线较其他两种圆锥曲线的不同之处是抛物线上的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以此就可以派生出很多巧妙的解题方法。例如:已知点A、B在抛物线y=2x2上,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若l经过抛物线的焦点,求线段AB的中点的横坐标。
【分析】按照常规的解题方法,看到此类的题目立刻想到中点弦的有关问题,把设l的方程设出来,然后与抛物线联立方程组,再利用韦达定理求解,其次还需讨论直线l斜率存在的情况,但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这个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
因为焦点F在l上,l又是线段AB的中垂线,则|AF|=|BF|,则利用抛物线定义点A、点B到准线的距离也相等,即|AM|=|BN|,所以线段AB平行于x轴,即线段AB中点的横坐标为0。这个例子通过教师适当的指点和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抛物线的概念来解题,同时又加深了对抛物线概念的意义建构。
2.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异化处理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数列中的分期付款应用性问题时,针对学生的特点分组合作分工,对分期付款做调查研究:A组学生负责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的信息,B组学生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C组学生组成小组到银行实地咨询,D组学生负责汇总资料,形成结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学内容按计划完成,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3.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确定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偏好视觉途径学习,有的学生偏好动觉途径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与人合作交流,有的喜欢自主学习;有的学生爱表现自己,而有的学生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偏向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有些学生喜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数学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笔者对于偏好视觉途径学习的学生,尽量以直观的材料和实物满足他的需要,对于偏好动觉途径学习的学生,尽量让他动手操作;对于活泼、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给他交流的机会;而对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让他上黑板板演;对喜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数学问题的学生给他提供相关的资料,帮助他理解知识内容。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在《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中也指出:“教师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的越多,他与学生的交往越全面,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越广泛,那么教学方法就会越灵活、越有成效、越明确,因此,多种被选择出来的方法的综合就是最优化的。”如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通过少量的练习就完全掌握了。这时老师若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为照顾其他学生而停留在他们掌握的内容上,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觉得课堂索然无味,所以需要老师敏锐的洞察力,适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高标准的学习内容。同样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大部分学生都掌握时,他们还存在困难,那么就需要老师及时给予指导,所以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师要通过讲解、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例如“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圆的直观图、西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从而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他们的不同需要,让他们愉快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应灵活多样:(1)利用学案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个别指导、小组讨论、集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3)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4)注重课堂数学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
四、设计个性化的数学作业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和充分的选择。比如在作业的设计时我们可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发展题。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可先熟悉教材、看懂课本上的例题,仿照例题完成基础题;对于已掌握基本概念,但还缺乏灵活运用的学生,要求做好提高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在发展题上多下功夫。通过有梯度的作业,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受到适度的挑战,在努力后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低者学有所得,中间者有所思考,高者有所创新,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学有所用。例如在布置解不等式的作业时可这样设计:
【A组基础题】解下列不等式:
A组作业中解不等式是基本要求,B组作业中就有了分类讨论的思想,C组作业要求比较高,对于0 或x
除了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外,笔者认为在作业设计中还应考虑到以下两个原则:
1.及时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所以在学习完某个知识点后,应布置及时的作业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多样性原则。在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布置多种类型的作业。一般可以分为概念型、方法归类型、开放探索型。
(1)概念型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落后的学生,通过此种类型的作业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例如说明以下问题,并根据所问举出相应例子:
①当直线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设直线方程时的注意点是什么?
②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是如何定义的?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在ABC中,向量 和 的夹角是否是∠A?请说明原因。
③求解线性规划题目中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方法归类型作业。主要针对的是已掌握基本概念,能初步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通过这种类型作业的练习,让学生自主的去归纳、总结、反思,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他们更快的向第三个层次发展。例如:试归纳下列数学问题的求解方法:①数列中求数列的前n项和Sn有哪些方法?②立体几何中,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有哪几种?③说出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方法,并举一两个例子。
(3)开放探索型作业。主要针对的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帮助他们拓宽考虑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已知函数y=x+ 有以下性质:如果常数a>0,那么该函数在(0, )上是减函数,在( ,+∞)上是增函数。①研究函数:y=x2+ (常数a>0)在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②对函数:y=x+ 和y=x2+
(常数a>0)作出推广,并研究推广后的函数单调性。本题推广后需对x的次数分奇数和偶数进行分析,渗透了类比推理、分类讨论的思想,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挑战性。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的不同来调整教学,并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人人进步,人人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 差异教学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孙艳玲. 生本数学:从整体入手获得意义[J]. 人民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