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色彩设计导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色彩设计导则

第1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 色彩规划 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经济、文化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体。而无论是现代化都市或中小规模城镇,完美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都源自于有意识的塑造,或是地方建材的普遍使用,或是区域自然环境色彩基因的应用、城市建设与人文背景的有机融合。而随着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化,城市色彩环境也由此发生突变,甚至于出现色彩环境失控、混乱的现象,影响到城市层次与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我国城市园林化建设处于转变阶段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时代精神与历史特征并具,中国特色浓重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道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设计水平条件相对落后的中国而言,城市色彩控制更多地体现为管理层次的问题。城市主色调明确、单一,更易于管理和规划,但在操作和管理方面始终缺乏明确的色彩控制标准,以致城市色彩规划中存在有混乱无序的诸多管理问题,包括:

其一,城市规划商业性色彩浓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正逐渐致使城市色彩规划丧失历史文化的积累,如无规划地摆置广告横幅,灯箱广告怪色突出、违章出现,等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建筑的固有色彩,并形成使人浮躁、目眩神晕的噪色污染,色彩文化被城市的商业海洋所湮没。其二,城市色彩规划孤立性强。目前很多建筑在设计中都试图以色彩来阐释自己的文化,但却往往与原有的意愿相背离。如灰色调现代建筑群中耸立的玻璃幕墙建筑,银色高楼中追求复古装饰风格的建筑,就很难实现建筑、周边环境的和谐以及城市色彩的协调。其三,城市色彩规划的伪时尚感。与艺术家相区别的是,规划师需要在考量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整体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来追赶建筑色彩时尚,为追求而追求,或者说违反建筑美学、文化底蕴的城市色彩时尚,只能是伪时尚。其四,城市色彩规划中的色彩污染问题。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出的新问题。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城市在环境色彩设计方面仍欠缺整体性的把握,色彩表现在个性化、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性上仍显差强人意。如杭州西湖边的大型广告牌、灯箱林立,就对西湖的美景不知不觉地构成了美感上的破坏。

二、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保障

(一)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

色彩被称为“最经济的奢侈品”,但同时它也是极难驾驭的。实际操作中,色彩规划要紧扣城市历史文脉,围绕城市色彩与自然环境的主题,从三个层次对城市色彩规划作出宏观把握,中观控制与微观引导,形成个性协调的视觉效果。

其一,就规划范围作区位功能与文脉分析,在宏观尺度上奠定规划管理的基色,对城市色彩控制的强度作出初步分析。其二,确定中等尺度的地块颜色,即人的正常视觉角度内可感受的色彩范围极限, 通过区域城市色彩的细分与混合,为居民勾勒出相对统一的色彩印象,使区域色彩显得自然、和谐,整体感强。其三,色彩控制在微观上应遵循由大体量建筑至小体量建筑的原则,从细微处着手,包括建筑构件的材质、颜色等都需要采用孟赛尔体系色彩数据化的方法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微观尺度色彩。尤其是大体量建筑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对城市建筑、建筑群乃至城市区域色彩的协调性都存在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微观层面的色彩控制应将重心置于大体量建筑上。

(二)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保障

首先,在规划层面要控制好城市色彩。正视我国现有城市色彩规划处于“炼金术”阶段的现实,处理好“彩色”的城市与“黑白”的城市规划之间的冲突,以及城市色彩控制的缺位状态。这就要求色彩规划技术框架应融入城市规划体系中,在法律层面得到可靠保证。宏观地研究城市,对城市性质、文化与发展作整体的把握;从总体——分区—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完善城市色彩规划的分层控制;要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到的“色彩设计原则”拓展到城市规划文本中,使之具备法律效力,而非仅停留于研究层面。

其次,构建城市色彩规划体系应遵循宏观至微观的尺度原则。①总体规划:完成全面的城市色彩现状调研,定义城市色彩属性,以此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各区域的色彩定位;②城市色彩导则:按照空间尺度、区块功能等层次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单元,在色彩规划导则的指导下展开具体设计;③建筑色彩及环境设计:包括建筑墙面、装饰、标识物等景观要素的配色都要适应总体和区域色彩规划的方向性要求。

(三)城市色彩调查

城市色彩规划的重点在于宏观和中观的色彩控制,城市色彩调查则是奠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与景观区域特彩的基本依据。具体而言,城市色彩调查应在鼓励民众参与的基础上,从以下4方面加以展开:

第一,自然色彩。城市色彩首先就是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呼应,如天津市在自然色彩的采集上就主要参照了土壤的分布规律,无彩色系灰色应用相对较广。

第二,文化色彩。作为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城市建设应尽可能地延续传统色调,天津传统色彩的色谱即来源于四大民间艺术品——“魏记风筝”、 “刻砖刘砖雕”、“泥人张彩塑”和“杨柳青年画”;南昌市在色彩景观形象则延续了红色系,借以彰显革命军首义的风采。

第三,传统建筑色彩。筛选现存较完整的传统建筑区域,选取典型性区域进行色彩调查。而后采用色卡日视比对的方法进行样品取样,根据“蒙塞尔体系”数字化地表达除取样色彩,通过对色相、明度和彩度三者的重复率倾向的归纳,即可得出区域色谱。如天津历史建筑就大多采用了天然石材的本色(老城厢的灰色清水砖)或砖的色彩(五大道的灰褐色过火砖)作为建筑主色调。

此外,现代建筑色彩也应当纳入城市色彩调查的主体,对建筑材料与外墙装饰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

三、结语

总体而言,城市色彩规划必须遵循由宏观、中观至微观的色彩分层规划方案,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有许多种方法,城市色彩总谱调查也应当紧密围绕城市园林规划的实施,与专家座谈、居民问卷调查以及色彩心理评价实验等手段向结合,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好城市的色彩主调。

参考文献:

[1]徐雷,毛丽敏.重塑失落的历史街巷空间——杭州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的意义解析[J].建筑,2006,24(5).

第2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影响一个校园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全面平衡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在提升校园环境色彩品质的同时实现展现校园文化精神,是实现校园环境色彩规划和设计的关键。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读已存在的条件信息和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据理想目标创造新信息的过程。因此充分理解影响校园色彩的各种制约因素是进行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前提。首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调研: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条件,以及收集设计校园环境的色彩现状和信息等(人工色彩和自然色彩信息)。然后对相关色彩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我们以表格方式按照环境景观色彩元素的种类进行分类,对调研对象的各种色彩表面材料和色彩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当一个调研对象包含多种色彩时,要注明主色、点缀色以及各种色彩的大致面积关系,对于某些观测对象出现过于复杂的色彩元素,则需对测量相关色彩元素进行精简,将有代表性的要素纳入色彩数据库。整个测量过程采用孟塞尔色彩体系的标注方法,即色相H、明度V、彩度C,用HV/C的数值描述一个色彩的特征。

二、明确制约条件

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建立在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控的基础之上,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之前必须对天津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原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需要与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紧密配合,从而制定出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总体策略。

(一)城市规划———天津市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原则。2009年天津市颁布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控制导则,导则公布了城市色彩的总谱及城市主色调。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色彩规划中将城市规控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历史街区、城市核心区、城市过渡区、城市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刚好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之外的区域,因此一般不作强制性的色彩规控要求,主要根据校园环境景观规划的性质、功能、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考量,并依据办公文教区的亮灰彩定位确定建筑主色调和辅助色。

(二)校园规划性质———北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原则。总体构思对校园规划理念的形成来源于对现代校园新老和谐化、生态园林化、专业特色化三大发展趋势的再思考。校园特色形成在于校园历史文脉的发掘与传承,以及时代精神的体现。从新老校园和谐共生、学科专业特色、生态环境特色三个层面入手,寻求校园文化特色与校园环境色彩规划理念共同的文化根源,营造校园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精神家园。

(三)使用者的意向和意见。建筑环境色彩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营造宜人的生存环境,设计师在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设计和引导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不可以将自己的色彩喜好强加于人,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制约因素。因此,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是设计师进行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在确立设计原则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师生对校园环境色彩设计的意见建议进行调查和分析。

三、确立设计概念

确立设计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符合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标准以及校园总体发展策略。二是基于色彩美学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历史与校园文化精神。本阶段通过总结归纳前期项目调研成果,结合对北辰校区空间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图通过对校区建筑色彩的规划控制展现百年学府深厚的历史文脉及其所蕴含的工大精神,为校区的改造、扩建、修缮所需的色彩管理提供可操作的规控依据,将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含蓄恒久、智慧典雅的校园形象为设计目标,逐步形成“一轴、一带、七区”的设计概念。总结归纳出北辰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原则:

(一)展现百年工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则。河北工业大学前身是北洋工艺学堂,创建于1903年,从“始肇清末工学之庠”到“救亡图存兴邦自强”工大精神始终伴随着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所百年老校所倾心的色彩,构成了校园色彩的标志及文化基调,体现了校园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是人文精神与校园环境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习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校园环境色彩设计既是一项提升校园环境品味的工作,也是延续学校历史与未来的重要途径。认真研究河北工大一定数量历史保护建筑的色彩传统,有助于平衡新老建筑之间的文化鸿沟。

(二)保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的延续性原则。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属性,使得色彩承载着更多校友对于过往青春的记忆和情感寄托。对于北辰校区的色彩改造已经超越了色彩理论本身的审美内涵。因此,哪怕是对于校区基本色调的细微改变,都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必须坚持校园总体色彩印象延续性的原则,在保留色彩的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平衡环境色彩中的“噪色”,细化环境色彩中的诱目性等级,努力营造一种智慧典雅的人文校园印象。

(三)把握色彩的整体节奏与质感表现的基础上控制改造成本的原则。建筑色彩离不开追求真实材料质感之美,建筑色彩建构材料肌理的质感表现离不开建筑材料选择的多样性。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石材、木材、砖材、金属、塑料、玻璃、陶瓷、混凝土、涂料等等。每一种材料都具有各自独特构造的表面特征,从而形成一种材料的视觉触感,也可以称为材料肌理或者材料质感。如何平衡材料质感与控制材料成本之间的矛盾,应作为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注重色彩关联性的原则。人们在对色彩空间的理解上,色彩的现象学比色彩心理学显得更加重要。色彩会因为背景色彩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对于色彩的印象,因明度和艳度的不同而产生同时对比,会引起对于色相判断的改变。我们把视觉认识与物理现实之间的差距称为误差。色彩心理中的这种色彩感觉或印象日渐成为色彩规划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便是色彩的关联性。对建筑和大型土木工程来说,建筑物是相对固定的,它所处的环境对于色彩印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周围环境的颜色就决定了哪些颜色的建筑会与它产生相和谐的视觉效果。例如:要设计一栋住宅的外墙色彩,那么就必须对周边环境的色彩进行调查。

四、归纳总结推荐色谱

分析研究校园建筑环境色彩现状,在校园中长期规划的总则下,初步确定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理念和指导原则。根据甲方的需要最终总结归纳出校园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推荐色谱,或者是“禁用”色谱。该色谱的规控原则是以“控制”为目的,在校园色彩规划中对校园建筑及景观的总体色彩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校园环境建筑景观中的改造与扩建提供相应的色彩参考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推荐色谱在控制“噪色”的基础上,必须给设计师留有足够的色彩设计空间,帮助设计师在校园色彩规划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营造和谐统一又丰富多样的色彩景观。结合上述原则总结出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的控制基准。

五、结语

第3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关 键 词 :城市 色彩设计 日本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城市色彩设计是将现代色彩学原理运用到城市规划中而产生的一门新的色彩规划研究学科。“城市色彩”(Urban colour)一语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对它的重视和研究是基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色彩混乱而展开的。①日本的城市化是在1869年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发展成为强国之一。笔者有幸到日本做为期一年的艺术设计考察,对日本各城市的色彩有强烈的印象,并期望能对中国的城市色彩设计有所启示。

一、知错就改的东京

没有一个城市在形成的初期,就有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整体规划。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规划而不得不多次调整的漫长进程。现在日本或西方的不少城市的特色感,特别是在色彩上,多是经过研究并细致调整后的结果。巴黎是较早开始城市色彩规划的城市,80年代更是将色彩规划作为政府条例颁布,其旧城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即使是必建的新建筑也尽量在色彩、体量和式样上与旧建筑统一,走进巴黎旧城会有置身中世纪的感觉。

东京在60年代为迎接奥运会的举办,到处大兴土木,在建筑上大量使用饱和色甚至是极色。不少人面对艳丽的建筑立面或玻璃幕墙,五颜六色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和广告,感到特别刺眼而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鲜艳的外墙颜色又很快褪色,城市因此变得污秽不堪。为此,不少人对东京的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部门提出了严厉批评,迫使日本官方在70年代初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上的偏差,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的决定,并委托都市色彩研究中心完成了《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后来该报告成为了东京城市色彩规划的蓝本。现在,有人提出了按奥运五色粉刷城市的“五彩北京”设想。笔者认为,这种为奥运会造气氛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做法一定要科学,东京就是前车之鉴。

二、留住历史的奈良

任何一座成功进行色彩设计的城市,必定要尊重自然地理环境赋予它的基本颜色,城市建筑的色彩设计尽量要与之和谐并适当进行对比。一座被蓝色海洋包围的城市,自然要区别于内陆城市的色彩。同时,任何一个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必定有一些历史文化积淀。

在日本的奈良,还有京都,建筑上因为承传了中国唐文化的特色,基本照搬了唐代的黄色琉璃大屋顶加红墙的土木建筑形制。今天的这两座城市,还完好地保存着拥有中国高僧鉴真像的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建筑。这些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建筑基本保持原样,至今还掩映在青翠的林木中间,显得特别的古意盎然,周围的新建筑也没有破坏这两座有着深厚唐文化色彩的城市,这是日本人自觉地对其精心呵护下的奇迹。在“二战”后期,美国实施对东京等城市的大轰炸中,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为这两座城市的完好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向盟军指挥官建议: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城市绝对不能炸,因为日本的古建筑不仅仅属于日本,也属于全人类,因此,这两座城市才幸免于难。

每座城市,因历史和风情的不同而对颜色偏爱有所不同,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城市色彩。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北欧的厚重和温暖等,这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千百年来民族审美的结晶。这些城市的现代化扩展显然应该尊重其色彩传统,以延续其历史文脉。但是国内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虽然有的还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少有民族特色的街道、古镇因为旧城改造而丢掉了历史的颜色,即便有一两处古迹留存,也基本不成群落。

三、严格执法的大阪

日本并不是最早为城市色彩进行规划或立法的城市。意大利的都灵市,早在19 世纪就注重城市的色彩规划,这一做法得到欧美很多国家的效仿。从实践层面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出台的措施就越细致,执法也越严格,今天人们能够领略到欧美各具特色的城市色彩,有赖于这些法规和严格的执法。

在1918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硬件环境(如交通、公共卫生、空气保护等)进行管理,但是没有具体涉及到城市的色彩;1968年《新城市规划法》开始涉及到城市景观的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各自城市特殊状况的相关地方法令也相继出台,城市色彩的研究课题也相应在70年代展开,研究成果很快在城市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中得到运用,建立了一系列地区性的色彩控制法规。上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型建筑与传统景观的矛盾,以及城市色彩污染严重的现象,1981年日本建设部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对城市色彩进行规划,并编制《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建筑活动。2004年,日本又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

特别是在大阪,1995年出台了世界知名的系统色彩规划方案。②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城市规划审批中增加了“色彩规划审批”专项。而这样的规定相当于拥有对建筑等行业的一票否决权。该色彩规划使该城市向着“水清、花香、草绿又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的现代城市的面貌前进。从实际效果看应该非常不错,每年有近100栋建筑面积大、楼层高的房屋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和检查。③

结语

城市色彩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系统,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运作,日本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城市色彩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反映,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认真研究。

注释 :

①张海兰,尚磊.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J].城市,2004,1:49.

第4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一、规划体系实施情况

(一)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全面开展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今年9月底前完成了规划纲要,12月底前完成规划成果。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按照《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和《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要求,依据县城市总体规划,开展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资料调研与收集工作,并组织编制完成了控规草案。

(三)专项规划编制已修改

结合城乡总体规划纲要、县城市总体规划,启动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或修改工作,目前,已经确定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并完成了基础资料调研与收集工作。围绕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设施(包括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等)及工程管线综合、公共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包括防洪、消防、抗震、人防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认真进行梳理,对不符合城乡总体规划的做出了及时修改、调整,补充编制缺项内容,形成与城乡总体规划配套齐全的专项规划体系。

二、规划实施情况

(一)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组织编制完成了2013年度县城建设实施计划。具体落实分年度建设目标和重点,分类列出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明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资金安排、进度计划和责任单位。

(二)规划审批管理

制定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城乡规划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制发《县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县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县城市容貌整治导则》、《县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技术导则》、《县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导则》、《县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导则。严格审批管理。按照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进行项目选址,凡与规划不符的一律不予审批。严格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许可环节的跟踪监督管理,确保规划设计落实。对与规划条件不符、擅自修改已审定的规划方案、违反规划许可进行建设以及未按要求配建配套设施的工程项目,责令限期改正。加强实施监管。建立2年1次的城乡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完成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自查报告。建立城乡规划实施统计分析年度报告制度。严格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区”、“五线”管理。2013年8月1日至9月30日,通过了市规划局会同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管执法局,对我县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规划执法工作进行本年度专项检查。

(三)数字规划建设

为加快数字规划建设,以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按照全省统一的数字规划标准,完成了数字规划系统框架的搭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审批管理、监督管理、统计评价和综合服务五大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测绘完成县城周边100余平方公里的1:500现状地形图,购买了覆盖全县域卫星遥感影像图1200平方公里。

(四)规划展馆建设

县规划展馆新馆建筑面积1万平米,建筑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布馆招标。

(五)绿道绿廊建设。

完成了中华大街绿道绿廊规划,县城重要绿化节点规划方案、南部新城大街、大道、东外环绿道绿廊规划,并获得县政府批复,目前正在由住建局负责实施。

(六)城市设计

正在组织编制县总体城市设计,主要内容为文本、图册等相关资料。商业中心、文体中心、滨水地区等重点地段详细城市设计,深入研究县城风貌特色,通过对县城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分析,确定景观结构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组织构建街道、公园、广场、水系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提出特色功能区、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标志性建筑、环境艺术设施等规划设计意向和建筑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的控制要求。

第5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目前,随着城市的设计与管理日益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角色也愈加成熟,作为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之间的重要层次,对城市公共领域与城市景观的具体方案设计进行规定与指导,并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1]。多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的《城市设计导则》, 以将城市设计纳入现行规划管理体系,并与控规和规划实施管理有效衔接。

本文将就城市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研究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1景观设计导则的界定及作用

参考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2],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导则是一套规范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引性文件,旨在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设计引导,同时为政府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管理操作的技术依据。导则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原则,确定主要的设计原则与控制指引,对重要开放空间提出必要的设计指导与控制引导的原则、措施。

在各省市已的设计导则中,均有针对于城市景观及开放空间的专门章节和内容,作为针对建筑体块以外的开放空间及相关界面的控制性规定。而对于旅游度假区这一类以景观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依赖于景观特色和意向、对景观风貌与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地区,景观设计也需要更为专项的城市设计策略,来进行引导和控制。

2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关于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实践中,可以参考各省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关于公共开放空间控制要素的内容。

例如,《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中将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分为片区、地段、地块3个层面,控制要素涵盖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开敞空间及环境设计6个主要方面[3]。

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则将城市设计中需考量的要素分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与建筑设计要素两大类,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基本类、交通类、环境类和设施类4个类别的24个要素[4]。

此外,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就对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9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的景观设计指引与控制。

综合以上规范的要求及各类专项研究,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导则划分为片区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场地层面的要素控制两个层面。其中,片区层面强调整体空间构架与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需要明确区块内开放空间的结构体系、分类,提出主要的景观轴线、节点与空间属性;而场地层面则需要对包括街道景观、绿地、广场、水体等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即“通则”)与细化的设计要求与引导(即“细则”),如表1所示。

表1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层次与要素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实现对景观及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品质的基本控制。

3案例――固城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7]

3.1 项目概况

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毗邻固城湖,总占地面积约为600hm2。现状为连片的蟹塘,生态基底良好。规划依托“堤、水、林、田”资源,以现代滨水田园文化为开发理念,打造运动康体、休闲度假为主题,以滨湖湿地休闲、水上体育赛事体验、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度假旅游综合体。

由于整个度假区的建设实施与市场密切相关,其中的项目可能按地块由不同投资与实施主体分期建设,因此制定一套依托于控规层面的设计导则,对于保证度假区统一的环境品质和实施的灵活性很有必要。最终的设计导则分为建筑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导则两个部分,其中景观设计导则对于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的开放空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引导与控制内容。

3.2 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

首先,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对景观空间的结构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

其次,将地块层面的景观设计导则分8个方面进行编制: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植栽、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导则(由奥雅纳灯光照明团队负责编制)。其中,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4个章节,对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控制。而栽植、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则涵盖了所有的公共地界空间与非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对于8个方面的景观导则内容,分为总则、细则与图则3个层次。针对特定的景观系统,总则部分在旅游度假区总体层面进行结构控制,并提出通用性的要求。之后,对于每类景观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与要素。最后,将控制内容叠加于空间,从而得出具体的景观设计图则。

3.3 具体控制内容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整个度假区的景观开放空间以永圣湖与滨湖公园为核心,生态湿地与水系河道形成生态骨架,街道景观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如图2所示)

对于8个控制类别,具体内容如下:

3.3.1街道景观。首先,确定旅游度假区街道景观设计的通则。主要内容包括:创造连续的景观意象,提供舒适、安全、多样体验的步行环境。结合建筑退后范围作整体景观设计,保证公共与半公共及私人空间的连贯。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管理维护的植物和材料,有利于保育自然环境。街道铺面应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材料,增加雨水渗透,减少雨水径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使铺面略高于植栽区。设置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与雨水滞留池,促进雨水自然下渗,净化水质。

其次,将街道按照功能与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街道、门户街道、环湖慢道、堤旁路、支路景观5类,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创造街道景观个性。具体要素包括:a. 控制性要素:包括道路红线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两侧生态边沟宽度、道路公共绿地宽度及建筑后退红线宽度;b.引导性要素:植栽布局、树种建议、铺地建议等。(如图3所示)

3.3.2公共绿地。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空间架构体系和周边用地功能开展设计,创造具有层次、多样化、可以反映地区特征的公共绿地空间。满足各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提供完备的户外设施。鼓励连续步道与自行车道贯穿公共绿地系统,提供安全、舒适、多样的游赏体验。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维护的植物和材料,维护和保育生态环境。

公共绿地空间按功能可分为:滨湖公园、堤花园、生态净化湿地、滨河绿带四类。

对公共绿地景观的控制规范一般包括:功能、特征、重要景观元素、游径设置、植栽、铺地等方面内容。 此外,针对各类公共绿地空间的特征,对于座椅和休憩场所的设置间距,湿地和生态敏感区域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均有特别的规范与指引。

3.3.3广场。广场空间按功能分为:旅游游憩广场、停车场与交通集散广场、入口转盘广场。

广场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交通组织、人流集散功能设置广场,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风格宜现代、简洁,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铺装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石料板材、彩色混凝土、预制砌块等。

栽植方面,选择集中成片绿地占广场总面积的比例与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控制广场中的绿化。街道家具方面,设置喷泉、水池、座椅、花坛、雕塑等可供娱乐、观赏、休憩的设施,提倡可体验的雕塑,让游人参与互动。

3.3.4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分为湖体及河道两部分。总体来看,面状的湖体和线性公共游船河道均为塑造景区特色的重要元素。河道水体设计需满足基本的水利要求。结合开放空间和河岸两侧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控制,创造符合不同活动分区特征的多样化亲水感受。建议采用湿地植物净化和设置河岸植物过滤带等措施,保证进入湖体及河道的水质。

驳岸处理是水体景观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结合永圣湖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将规划区的驳岸划分为5种类型:滨水广场和码头驳岸、游船河道驳岸、生活运动休闲驳岸、沙滩驳岸和湿地驳岸。分别对驳岸的空间结构、材料、入水坡度、水滨绿带宽度进行引导性控制。

3.3.5栽植。旅游度假区的植栽总体原则包括:营造与度假区景观配合的自然环境,选择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适当配置芳香植物。植林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上,而其中60%用于种植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比1:1~1:2,乔、灌、草和湿地植物多层次的丰富搭配,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增强生态性。乡土物种比例达85%以上,提高生态稳定性,减少维护成本。增加物种多样性,布置多种类型栽植群落,吸引昆虫和鸟类,维护生物链体系。避免种植产生过敏源较高的物种。

3.3.6铺装。旅游度假区铺地总体原则包括:铺地的材质与质量应满足所有人群安全使用的要求;铺装材料宜选用可渗透性材料,注重节能与环境可循环利用;地面铺装的材料、质地、色彩和拼装图等应有助于体现地块的完整性和个性,与空间中其他服务设施要素综合考虑。

铺地按照材料分为6类。石材建议用于入口广场或环湖景区次要道路铺地等区域。砖石宜采用可透水的彩砖、砌块材料,可用于主要广场节点、转盘广场、景点内次要道路等景观节点。木质栈道、木桩等木制材料可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用于湿地相关的道路和场地铺装。嵌草主要用于生态停车场地面,与生态透水砖石配合使用。砂石可用于主要场地局部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推荐景区内道路以及场地使用可透水的面状材料。

3.3.7城市家具。旅游度假区城市家具设置的总体原则包括:设施种类齐全,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要。尝试采用当地可回收性材料。 家具风格统一,并体现度假区特色与高淳当地文化。

城市家具可分为4类。公共休闲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交通通行家具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卫生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信息系统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艺术美化家具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对于城市家具的控制性要求为:公厕间距不大于500m,垃圾箱间距不大于150m。

3.3.8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景观照明导则包含了5方面原则: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舒适环境与参观者体验,促进对设施的使用。协助路线寻找并帮助游客在度假区中辨识方向。创造不同区域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控制来自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对邻近区域以及夜晚天空的光污染及光逸散。节约能源。

根据人的活动强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 将规划区划分为4个照明分区,包括:活跃的公共区域、服务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和环境保护区。对于分区内的道路、地标、建筑与景观照明分别进行了亮度、色温与灯具选择方面的指导。通过恰当的照明,保证道路与人行道照度,保障公共空间夜间使用安全,同时突出滨湖景致。生态湿地采用低照度照明,避免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在邻近自然保护区域的界面设置过渡区域,避免光溢散到保护区域。

4结语

景观设计导则作为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专类城市设计,控制内容涉及景观结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等多类要素。对于核心开放空间以及对于空间品质要求特别高的地区,如:城市公园、广场、旅游度假区等,需要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则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对景观品质的引导。

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有其特殊的关键控制要素,设计导则也需要有所侧重。如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中需要特别注重对于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与引导。此外,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设计趋于普遍化,多个与景观空间相关的生态控制要素,包括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原则、设计策略和指标,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以旅游度假区为例,对景观设计导则的分类控制进行了探索。对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开展更为精细化的导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研究及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

2008,z(1)

2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振羽等.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2000(4)

4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规划

深化设计,2013(7)

注:本文设计导则案例来自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公司、美国欧沃兰建

第6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城市的色彩,仿佛在吐纳之间,令人耳目一新。

与张长江老师关于建筑色彩的对话,始于他定居的城市--大连。

大连人爱海,这是众所周知的,在2005年“色彩大连”的方案中,张长江提出了“海浪、沙滩、彩色树”的构思。寥寥数语,已经勾勒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的气息,缤纷的色彩扑面而来。蓝白色的海浪,黄红灰砂石的沙滩,还有自北欧引进的彩色树种--紫叶李、蓝粉云杉、北美红枫等,共同描绘出色彩丰富的海滨之城。在城市的交通上,色彩的运用也讲求与城市呼应,出租车也采用了蓝白色调,与地标性的建筑相得益彰;坐在车上游览,便仿佛海中踏浪,别有浪漫情趣。

这样的提案,自然有其道理。沙石与泥土的颜色,是建筑材料的本色,具有丰富与稳定的特点,构成了城市色彩的基调与秩序。花与树追随季节变换的色彩,为城市带去不仅是绿,还有多彩纷呈与芬芳的艳丽。这一年,大连获得了“城市色彩大奖”。

作为中国京津之“喉”,大连这个海滨城市历来被视为兵家重地,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在此建军事船坞,屯北洋水师,在旅顺与大连之间有一个“水师营”,就是那时留下的地名。而由于沙俄与日本曾在旅顺交恶,因此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具有俄国与日本风格的建筑,并对大连的城市规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俄国在建筑色彩运用上采用树叶状铁片“鳞瓦”,漆中绿色,墙身红砖本色或抹灰涂浅黄色,白色勾勒线脚与门窗套,与本土建筑相同。日本的建筑体量上明显小于俄式建筑,烧结黑色的“之”型瓦,墙身也是红砖,但重要的建筑贴赭石色或浅黄色面砖。这些色彩大连都予以了较好的保护。

建筑色彩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人和自然,都有同等的意义。

大连的标志色是白与蓝,应用恰当是加分,若是不慎滥用,则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比如在旅顺海边的一个鸟类迁徙通道,有三栋小房子刷了天蓝色,晚上灯光一照,鸟类误以为蓝天,结果仅一天晚上就撞死了几百只。这说明颜色的使用是有科学性的。

另外的例子是:一家医院的建筑墙身刷上了粉红色,很容易让患者联想到出血的颜色,自然会产生惧怕感。大多数医院一般会采用浅蓝灰色,这样就会产生安全、镇静与康复感。这与宁静的音乐能抚慰人心,对伤病愈合起到好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是粉红色,在马来西亚太子广场的水上清真寺,在顶上加以采用,一改黄、绿、蓝色,不仅与朝觐者服装颜色一致,对郑和把中国的回教清真传到了马来西亚也是很好的纪念。

建筑从外而内的色彩,每天与工作生活相伴而而行。

家居的室内色彩,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由和开放的色彩,也是个性化的色彩。与居住者的文化、修养和喜好有关。有人喜欢温馨浪漫,有人愿享安静舒适,也有人钟情简约大方。洞房的色彩与医生和护士家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

采访互动的当天,正好是百年一遇的2010年10月10日,全球众多新人选择这一天结百年之好,在对话中也恰巧提起了新房布置的“趣闻”。

一般来讲,家居的色彩宜温馨、安宁,可营造出港湾般的宁静,但也不可追求所谓的时尚感,而布置成黑色,易造成压抑或恐怖的气氛。

有一次某电视台的“交换空间”栏目,还真有设计师这样布过色,结果一对新人,眼罩一摘,当场就懵了,差一点眼泪就掉下来了。尽管设计师可能觉得黑色很庄重,也有品位,但对于家居来说,大面积的使用,还是很特别的个案,赢得新婚小夫妻钟情,胜算极小。后来听说,节目过后,黑色立即就被“革命”了。

宜居城市,就是身心舒适之所。

提到宜居性城市,你第一个直觉反应会联想到哪里?是幸福指数超高的小国不丹的本塘市,还是美国的第一都市纽约?是江南水乡杭州,还是热带风貌马尔代夫?

其实很简单,我想一个令你身心舒适的城,就是你的宜居之城。

我们回到曾获“全球500佳”和“国际花园城市”等美誉的大连。

我国自古就推崇“天人合一”,在建筑环境上讲,就是讲求人工建设如何与自然相协调。大连作为宜居性城市,得天独厚地拥有三面环海与中纬度的地理环境,夏天高温一般不超过30℃,冬天低温一般不超过零下10℃。

大连最早的房子为“海草、石屋、金香玉”, 翻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连的老照片,我们会发现在石道街、李家屯、老虎滩等居住区有大量石头墙、海草顶的民居房,异常的朴实但却给人以惊艳之感,朝阳,背对土坡卧于坎下,洞口与墙角灰砖杩头,墙身石灰大白。用海滩石头垒起墙身,两坡屋顶上用从大海中捞起厚厚的海草搭压的住屋。就地取材盖房,这应该是先人既节约,又方便的住宅建筑方案。可见先人对“低碳”生活的理念身体力行。

还有宜居的建筑,也要考虑动物的迁徙,这一点西雅图这个城市就做的比较好,他通过城市建设规范,要求给动物的迁徙留出通道。

色彩运用的“界”与“戒”。

如果说“界”是指地域而言,这是有的。离太阳或赤道越近,人的肤色就越黑,而建筑色彩就越浅;反之,离太阳或赤道越远,人的肤色就越白,而建筑的色彩就越重。如果说“戒”是指有限定而言,这也是有的。比如说,如果对于商业竞争的色彩,不加以限制,那么城市的色彩污染就会出现。例如国内住宅的玻璃窗,一度热衷于海洋蓝或宝石蓝,这种色彩会将自然光进行过滤,短波将对眼睛的眼底会造成损伤。

自1988年至今的20多年的时间,张长江论证了“环境色彩管理学”的理论,论证了色彩导则与立法的重要性。这也就是“界与戒”的关系问题。法律可以制裁随意乱用色彩的行为,是控制人居环境色彩的有效手段。

第7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 城市设计 编制 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码:

1、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与问题

1.1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正是存在这样的客观需求,城市设计开始受到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亲睐。如南京市在2013年5月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其根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即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不但强调空间秩序、视觉景观、美学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等物质要素,还注重人、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要素,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1.2法定规划对城市空间营造指导的局限性

现行法定规划是以处理二维关系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等,这些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功能设施等做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达到改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的目的。其在以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三维城市空间比如形态特征、视觉形象、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城市的立体空间特色塑造是远远不够的。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与规划管理联系最为紧密的规划层次,是土地开发建设的直接依据。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的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中,仅在第三条提出需要对“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筑空间、体量、体型方面的研究深度较浅,不足以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同时控规在建筑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内容也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规划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单个地块的控制,难以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形成。

1.3城市设计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与有效的管理手段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作用更多的是突出其作为一种理念或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而没有赋予其明确的法定地位。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仍未把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城市设计一直以来都未能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只能作为规划管理的参考性文件。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效用取决于管理者对此的认识,城市设计的成果能否得到贯彻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在涉及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的协调力量是难以奏效的。城市设计的尴尬地位是城市设计难以得到贯彻实施的客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改进城市设计的运作机制,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才能实现通过城市设计协调开发建设、改善城市空间的目的。

1.4城市设计体系不清,分类混乱,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

目前我省开展的城市设计,根据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及规模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根据其研究目的又可以分为概念性(策划性)和实施性两类。各层次或各类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控制要素、成果深度又因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缺乏规范性是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城市设计的层次划分不明确,编制目的不清晰,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统一,无法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的严肃性,不利于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1.5编制成果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与法定规划缺乏有效的衔接

由于缺乏规范性,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成果深度因人(编制者和管理者)而异,有的研究内容过于粗浅、原则,控制要素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相应阶段规划管理的要求;有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又过于追求建筑形体刻画,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行为的过程性、动态性等特点,对控制要素的把握不准确,同样使规划管理缺乏可操作性。城市设计在编制的内容上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的情况,是造成城市设计难以实施的主观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说,城市设计无法直接指导规划管理或具体的开发建设。而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又存在编制的客观需求。法规环境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关系使得城市设计的编制始终游走于法定规划之外,其编制的时间、内容和深度都很难与法定规划相衔接,更无法做到在法定规划层面广泛地推广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之间的模糊关系也导致了各级城市设计在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

2、《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简介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是建设系统科技项目(项目编号为JS2007JH12)。该课题由江苏省建设厅主持、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经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还获得江苏省省优一等奖。当前,《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已经颁布实施,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该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创新点总结如下:

2.1、系统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模式、层次划分及其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法定规划体系有机衔接,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定需要,提出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和针对特定地段或节点地区的单项城市设计。明确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统一管理实施;独立编制的单项城市设计,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管理,按法定程序审批后转化为特定地区的管理规定。通过赋予城市设计相应的法定地位,为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提供保障。

图1 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深度关系示意(总规到单项)

2.2、立足江苏省情,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本课题针对各层次城市设计,提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的编制技术指引。课题研究明确了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研究重点,强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可行,体现科学性;明确各阶段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和成果要求,体现规范性;综合考虑全省的地区差异和管理水平,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留足创新空间和余地,体现普适性。

2.3、突出城市设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控制特性

针对城市设计编制指引的难点,即如何平衡合理控制与过度干预、设计创新与循规蹈矩、过程控制与终极产品、客观标准与主观判断等,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指引突出目标导向,强调过程控制特性而非终极产品控制,加强公众参与,合理引导,鼓励创新,并注重成果内容与规划管理手段紧密衔接,真正发挥城市设计指导和协调开发建设的作用。

2.4、探索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并体现在导则要求中

针对新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综合策划、经济性分析、公交引导、功能混合与交通减量等新理念,并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要求中,提高城市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

2.5、关注城市设计中新技术应用并融入到导则要求中

课题系统梳理了新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各类新技术的特点、使用平台以及应用效果等,鼓励城市设计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3、《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成果解析――以控规阶段城市设计为例

3.1、目的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划定的控规编制单元,深化研究片区的空间特色、景观体系、活动空间等内容,加强片区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环境塑造,并为下层次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二是通过空间形态的专项研究,对控规的功能布局、地块划分、路网体系、开发强度以及高度控制等内容进行检验、校核,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更加完善、合理、经济、可行,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

3.2、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针对建筑与空间、街道所构成的关系,综合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重点研究片区的空间形态、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局、活动通道特别是慢行系统、景观体系、开放空间、重要界面控制等内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明确控制要素和引导内容,提出景观塑造的重点地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3.3、研究重点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点包括功能布局、高度控制、景观风貌控制、慢行活动通道、开放空间、界面控制、地下空间利用、实施策略等内容。

功能布局、景观风貌控制等内容以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功能、景观风貌结构等内容为主,同时结合片区特点提出具体措施。片区的功能布局应注重推进土地混合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并结合各类活动人群的行为内容、行为特征进行空间引导,创造各类公共交往空间;景观风貌控制应重点研究视廊、节点、地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风貌引导,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对高度控制的研究鼓励通过GIS、三维建模等新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点等视线分析,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等因素进行经济性研究,兼顾与周边区域协调,提高高度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重点加强高层建筑布局引导,避免形成无序的空间形态。

图2GIS技术在控规阶段城市设计高度控制中的应用示意

对活动通道的研究,重点关注慢行通道即非机动车通道以及人行通道,慢性通道系统的组织应充分考虑与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的衔接。应加强慢行通道特点分析,如通过型还是游憩型,根据人在不同类型活动通道中的行为特点,对通道的尺度、两侧用地功能、服务设施、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开放空间、界面控制是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片区的文化内涵、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基地自然条件等要素组织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并考虑与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工程相衔接。要求对重要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绿地、水体及沿岸空间等进行具体研究,提出相关功能设置、生态保护等控制要求,并从经济性、生态功能、多样化景观等角度对植物配置、环境景观提出引导要求。界面主要指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以及广场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是人们感知城市面貌的主要场所,要求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山体、绿化、建筑等)、人群活动特点、景观要求等,提出界面控制要求,重点要求加强基准界面(即建筑外墙后退道路红线,也称街墙)的控制,并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与平面布局提出控制要求,对沿线建构筑物风貌、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

在涉及城市各级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等控规编制单元的城市设计中应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提出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规模以及功能布局要求,合理组织地下空间的交通流线,对地下步行系统、出入口、竖向联系、地块间的衔接等提出控制要求,对地下空间的环境、生态保护提出引导要求。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还应加强经济性评估和实施策略研究,以保证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根据规划范围内的开发主体、相关利益主体,以有利土地经营、促进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时序进行策划、研究,制定实施措施,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

3.4、成果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成果需相应纳入控规的文本、图件、说明等三个部分,因此该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深度应当充分考虑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第8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字:苏州 文化 街景 整治 导则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Key Words:SuzhouCultureStreetscapeRemediationGuideline

1、前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刘易斯•芒福德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渊源等因素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质,呈现出不同的城市特色。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发展浪潮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迅猛发展,高楼林立成为了象征城市进步的主要标杆。在这样近乎盲目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历史的遗弃和文化的忽视,直接导致城市失去个性,造就了一座座缺失特色、毫无差别、麻木而又机械的城市。在这样缺乏文化特质的城市里,人们没有归属感,城市没有亲和力,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与在其他城市生活毫无差别。如此,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就没有信心,城市也不能更好的集聚人气,吸引财富,长此以往城市便无法更加持久有效的健康发展。

苏州,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千百年来闻名中外的江南水乡城市,以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古典园林名扬天下。水乡古镇以及遍布于老城区各处的古典园林是苏州旅游的重要景点,除此之外,苏州古城区的街巷及河道近年来也快速发展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多的苏州街道成为大家耳熟能详极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平江路,桃花坞大街,十全街等,其中很多街道位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保护及文化价值以及对于苏州古城区的历史文化影响极其重要。这些建筑、园林、街巷等等,无一不承载着这座古城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这一切的保护和传承,都紧密关系着苏州古城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苏州古城区风貌最直观的展现窗口是这些贯穿于古城区的大大小小的街道,这些街道或车行或步行,是人们前往各个目的地的途径,也同时成为游人或市民通过的风景线。来到苏州的游客,最先体会到的苏州特色,便是途经这些街道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由此可见,最为直观的城市名片――街道景观,对于苏州这样蕴含传统风貌的城市极为重要,我们理应重视城市街景的历史文脉传承和特色保持,以及在当前城市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如何完好的将现代与传统结合,完善和更新城市面貌。

本文以苏州市老城区街景整治导则为例,探讨在城市街景整治中融入城市的文化内涵,协调传统与现代元素,维系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质,保护历史与城市发展并行,综合整治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形象、长久保持城市特色、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目的。

2、城市街景

2.1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物质形体环境构成的(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在城市物质形体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文化活动也同样归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因此,城市景观具有物质和精神文化双重属性。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影响着该地的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从而使得人们创造的城市文化环境也不同,导致城市景观的外在表现也都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城市的实体与空间处理,城市的整体轮廓线,城市与自然因素的结合等等。从城市尺度的大规模区块,到小尺度的小品雕塑等,都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在城市景观的客体上涉及了城市的功能,艺术形象、技术水平等,主体上则涉及了人的视觉和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

2.2 街道景观

城市是由道路、建筑、环境景观等元素组成,最能够直观向人们展示城市魅力的,除了各类特色景点之外,便是时时刻刻供人与车辆通行的街道了。道路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它既承担交通运输的任务,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道路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它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道路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它承载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也熏陶了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气息。

道路两边的建筑、自然环境、开放空间、道路上及两边的绿化甚至街道小品、公共艺术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街道的景观,它们都是组成街道景观的重要外在元素,是直接影响城市风貌的重要直观因素。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中最有活力和感染力的空间形态,它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容纳了丰富的城市生活气息,它最能反映城市的人文背景,最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街景犹如人的面容,特别是有着不同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传统街道,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本文中,我们研究的“城市街道景观”概念,是一座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研究街道景观,可以说是了解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切入点。因为街道,无论是商业区、居住区还是休闲区,都是人们参与最多的公共空间,在这些空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兴衰、公共艺术的演变、公共设施的更新及地形地貌的变迁。这些人为或自然的变化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记忆,展现这个城市的气质、品位和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的街道景观记录着城市变化的足迹。在当前大规模进行城市更新建设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对时尚与个性的追求等都在逐步地影响街道景观的建设,准确把握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街景整治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指导城市更新建设,展示城市内涵、传承城市文化及保持城市特色具有深远意义。

2.3 苏州街景

苏州古城内道路很大程度上保持传统的江南水乡城市的道路格局及街道空间尺度,街道两旁的建筑基本延续了江南特有的“粉墙黛瓦”的建筑形式。由此可见,最能直观体现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元素之一,便是苏州古城的各式传统的街道景观。正因为街景对于整个古城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形体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和保护过程中,传统街道的景观设计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而街景整治则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和保持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

2.4 街景构成要素

城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街道两侧独特风格的建筑物、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和指示标牌、特色的绿化、有趣的小品等等,这些往往都能成为这座城市中景观的代表。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元素,直接影响街道空间的氛围,可分为:建筑、道路铺装、街道绿化、城市街道派生的场地、街道照明、景观小品及沿街广告、招牌等,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就是对其构成要素的进行改造。

2.3.1 建筑

从广义上来讲,建筑涵盖了一部分景观和园林。建筑应与景观、街道相协调,以突出地域风格。沿街建筑色彩和天际线的变化,都是表达不同街道氛围的重要因素。建筑与街道的整体环境形成相互统一的有机体,构成街道的整体形象。

2.3.2 路面与铺装

路面相当于街道空间的底面,起到连接构成元素的作用。在街道的人行道上,通过铺装的材质肌理、颜色和图案的变化,来引导人流和界定空间,它是街道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硬质铺地是街道的外衣,是美化街道、活跃空间的重要手段。

2.3.3 街道绿化

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不同规模、功能的街道,都会影响植物景观的塑造。街道绿化是一种软质景观,其外形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展示出不同的形态,创造出一个动态的街景。在城市街道设计时,应把绿化看作城市街道的一部分来综合考虑,注重植物种植的层次感,合理配置树种,在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功能的同时,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从而提升城市的生态形象。

2.3.4 街道小品

街道小品如花坛、座椅、雕塑和喷泉等,它可以打破街道沉闷的气氛,使街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街道小品是文化、历史、宗教和民间艺术的载体。通常情况下,交通性街道的景观小品尺度较大、造型相对简单,并且数量较少,在快速行驶的途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生活性街道和商业步行街人流较多,可适当增加艺术品的展示。

2.3.5 附属设施要素

城市街道的附属设施包括建筑附属物、广告牌、店招、灯光照明及基础服务性设施等,它可以有效地营造街道环境氛围,展示街道的独特魅力。

(1)街道灯光照明:针对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灯光照明设计的侧重点也不相同。针对交通性街道,灯光设计应侧重导向性,要求简洁、醒目;针对生活性街道,灯光设计应将街道空间、建筑特点、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针对商业性街道,应侧重装饰性灯光设计,营造出商业街的夜景氛围;针对观光性质的街道,灯光设计应在符合基础照明之外,具有小氛围空间营造的特点。

(2)沿街广告牌、招牌:芦原义信提出将建筑物本来的外观形态所形成的街道立面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沿街广告牌、店招的功能是通过符号语言生动的传递商品特征、经营及销售服务方式等商业信息来招揽顾客的,是影响建筑“第二次轮廓线”的主要因素。欧洲城市的街道立面多是由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形成的,而亚洲国家多数是由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形成的。

(3)建筑附属构件:主要是包括空调、热水器、防盗窗等外挂设施。建筑附属构件随意安放在建筑外墙,与建筑外立面及街道整体风格未能协调统一,造成街道空间的“视觉污染”,因此也是影响街道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3、案例研究

纵观国内外城市的街道,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牛津街、纽约第五大道、北京长安街、哈尔滨中央大道、浦东世纪大道等等享誉世界的著名街道景点,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3.1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被法国人自豪地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总长1800 米,最宽处约120 米,它是巴黎市区绿色网络的主轴。但从 20 世纪80 年代起,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现代的建筑侵人城市中的传统区域,香榭丽舍大街的容貌受到损坏,人车关系混杂,人行道一半以上的空间被车辆占用,致使交通严重阻塞;街景出现“视觉混乱”的现象,就连建筑物本身也贴满各色广告,遮去了它原本高贵典雅的形象。巴黎市政厅改造工程于1992 年推出,取消道路两侧的停车道,建设850 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为人行道腾出大量的空间,并用浅灰色、蓝点花岗岩铺设,给人一种安静祥和之感;拓宽人行道,增种两排法国梧桐,绿树掩映;在景观长廊的基础上,重新安装公共设施,将有光泽的灰、黑色铸铁搭配,形成优雅、端庄的风格,忠实于香榭丽舍大街的传统形象。

3.2 纽约第五大道

纽约第五大道分区管制,其特定区为保持沿街百货公司及零售店铺的特色,对新建办公大楼作出以下规定:沿街地面层必须保留供零售业使用为加强橱窗的连续性,正面不得中断作为办公入口,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在85英尺以下的部分,应沿建筑红线兴建;街道东侧的建筑物应沿建筑红线兴建,以保持第五大道现有的“墙面” 景观;街道西侧的建筑物高度在85英尺以上的部分必须退缩50英尺,以保持大楼之间的适当间距;广场不得沿街布置,鼓励开发者用有顶的通廊代替广场,办公人口可设在廊内。这些严格的规定虽然对单幢建筑的设计创作带来了很多限制,但是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使第五大道不仅保持了主要购物区的风貌,而且增添了街道的活力。

3.3 上海浦东世纪大道

法国夏氏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和拉德方斯开发公司为浦东世纪大道所作城市设计,强调轴线大道两侧界面的统一。由于大道与浦东原有的棋盘式方格网街道斜交,在大道上形成了许多异形地块和多叉路口,这既给设计带来了很大难度,但另一方面又使大道的边界具有鲜明的特征。设计者的目标是让上海的世纪大道如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成为高品质的公共生活空间,成为整个城市象征。

3.4 哈尔滨中央大街

始建于1898年被誉称“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步行街全长1450 米,现已发展成最繁华、最独特的哈尔滨商业街。在街道景观的改造处理上,非常注重对沿街空间环境、建筑细部和景观小品的设计。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利用与之相交的20 多条辅街的空间,设计成游客的休息区。丰富的建筑艺术景观区,使中央大街与人文活动有机的融为一体。中央大街的街道景观展现了它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经历了百年的岁月,仍然绽放光彩。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都进行了城市道路街景整治,大多结合重大事件进行“城市道路美化运动”,如北京因举办奥运会进行道路环境整治,上海结合世博会开展“迎世博500天行动计划”,广州结合亚运会开展城市道路环境整治规划,这些城市的实践,都为苏州老城区道路街景整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4、苏州老城区街景现状问题

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城市带来了诸多契机,但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苏州老城区基本完好保持了苏州传统江南水乡的城市风貌,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老城区逐渐由以居住为主导的功能向着更多元的功能转变。由旅游和借旅游契机发展起来的附属商业、服务业等功能在古城中逐步占据了更多分量,由此引入大量游客以及外来从业人员充斥着整个古城区,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流动人口引发了众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拥挤,古城面貌的破坏等等。城市的负担日益加重,古城传统风貌的损害也日渐显露。单单对古城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的保护已经明显不足以完好保证古城区的整体风貌,因此,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亟待实施,以更好的保护老城区特色风貌。

经过现场调研,发现目前老城区内街景的现状大多存在建设标准低、道路设施设置混乱、维护不到位、街道公共空间环境欠佳等一系列的问题,老城区街景风貌的改善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系统性的提升。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筑立面

街道两侧建筑设计、建造年代不一,建筑外观风格、色彩相差较大;建筑群体之间缺乏协调,一些重要路段建筑立面设计风格反差过大。虽然大部分建筑保持苏州传统的“粉墙黛瓦”风格,但处于商业区的建筑大多都采用了玻璃幕墙或者颇具现代风格的石材做外立面,且颜色选取也与城市整体色调反差大,而建筑高度又多为三层以上,这样就造成城市街景较杂乱,破坏了城市街景的传统风貌,同时也无法展现城市特色。

早期建筑设计中缺乏对建筑附属设施的统一考虑,空调外机乱挂,遮阳棚、防盗网样式杂乱、随意搭设,十分影响建筑的美观。还有很多建筑后期维护力度不够,许多老旧建筑外立面墙体涂料脱落,或破损较严重。

4.2 道路设施

老城区的道路红线较窄,两侧建筑密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困难,存在严重的路边停车现象;人行道铺装破碎或受到杆线、空调室外机的影响,部分道路盲道设施不健全,缺乏对残障人士的考虑;街道家具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休息设施;部分街道小品质量较低,缺乏苏州本地风貌,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环境设施布点欠合理,手法落后,没有对城市景观起到“点睛”的作用。一些市政公用设施数量偏少,且因缺乏适宜的管理和维护,道路两侧的架空电力、变电箱、电信线路也严重影响了道路景观,且存在安全隐患。

4.3 道路绿化

老城区道路绿化以行道树为主,主干道绿化树种主要为香樟、法桐、重阳木等,部分次干道和支路绿化衰败较为严重,需要补种或者整体更新。部分商业街如凤凰街树冠浓密,对沿街商铺店招有遮挡。整体来说树种、色调较为单一,仅有少数道路种植色叶树。很多街道的植物维护力度不够,多有残损、枯萎,影响城市形象。部分路段因道路狭窄,树池占据很大空间,使得本来就狭窄的道路更加拥挤。

4.4 店招广告

老城区沿街商住混合建筑较多,沿街商户部分广告店招比较凌乱,影响了街道立面的整体性。一些广告牌遮挡了建筑立面,屋顶广告改变了建筑原有的天际线,对街景立面有较大的干扰。尺度过大的广告牌影响了建筑物原有的采光通风功能;部分超大尺度的广告牌对行人的安全产生威胁。店招颜色、材质、尺寸各异且繁杂,选色鲜艳,使得整条街道街景顿时变得杂乱无序,严重的影响了建筑立面形象,造成原本极具传统风貌的街道特色全无。公益广告数量相对不足,现有的部分公益广告由于后期维护不到位,破损严重,还有部分信息缺乏后期更新,信息过期严重。这些也都是影响城市特色形象展示不容忽视的问题。

5、导则引导

5.1 研究范围

本次的老城区街景整治导则涉及范围是苏州市姑苏区辖区内,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所围合的区域内,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不包括背街小巷,总长度120公里,共82条市管及区管道路。路面及道路两侧城市界面。

5.2 整治内容

主要对沿街建筑界面、道路设施、道路绿化、广告标识、夜景照明等城市街景环境五大系统进行整治。

5.3 技术路线

(1)总体梳理

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老城区街景整治的内容、重点和策略,提出老城区街景体系总体构架,对组成街景的各环境要素进行指导。

(2)分类引导

根据老城区街景体系构架,按照不同的风貌要求和整治重点,对老城区道路进行分类引导,强化不同道路在街景总体格局中的角色与个性。

街景整治工作体系图

5.4 道路分类引导

5.4.1城市景观主轴线

干将路和人民路,纵横贯穿苏州老城区,连接苏州各个主要功能片区,已成为展示苏州风貌形象、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名片。在整治中,应强化中轴线功能,对于重要的文化设施和历史设施等城市节点,要有面向道路的开敞与展示。结合街道对景、出入口等关键节点设置一系列景观标志,展示苏州文脉。

这两条路沿线的建筑,主体以黑白灰系列为基本色,允许部分点缀色,展现浓重的苏州味道。绿化宜采用“园林外移”手法,运用“盆景化、精致化”的园林造景手法,提升绿化景观品质。主要路段的广告色彩以“淡、素、雅”为主,观前街区段、南门商圈段允许适当采用跳跃的色彩,保证整体色彩的协调。路面铺装鼓励采用历史故事、苏州传统图案等特色铺装。街道家具的设计应与苏州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相协调。

5.4.2传统风貌强化型道路

此类型道路尺度人性化,不少道路都是机非混行的商业街,以特色的小型商业为主;还有部分作为旅游区的主要通道,两侧功能简单,交通目的性强。街道两边建筑大多是传统坡屋顶、采用较为素雅的色彩。围墙、景观小品等环境设施也大多为传统样式。这类道路是苏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传统风貌保护区的必经途径,整治立足于提升道路的沿街传统风貌,强化旅游设施,提升服务水准。

将苏州建筑的传统元素运用现代的手法变形,取其神似,灵活运用以营造苏州风格。利用现代材料或者本土材料表达文脉。采用清水青砖、清水红砖、石材作为立面材质的,保留原材质、原色彩;其他建筑以青黑色的坡屋顶、白墙为街道主要色调。不符合地区特色的商业可逐步引导其向旅游相关业态转移。广告店招采用有苏州特色的颜色、图案及组合方式。鼓励采用传统形式的店招店牌,同时尊重和鼓励个性化店面装修和店招店牌设计,但要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表达特色。

5.4.3滨水风光营造型道路

护城河滨水风光带、山塘-上塘河滨水景观带是苏州两条重要滨水景观带,两条滨水景观带沿线的道路定位为滨水风光营造型道路。整治、修缮河道两侧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持粉墙黛瓦的新苏式风貌;对于沿路色彩过于鲜艳、风貌与传统苏式建筑不协调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涂料墙面的可以改变涂料色彩,非涂料的墙面可以逐步采取更换外立面材质等手段。户外广告根据护城河两侧岸线特点和空间类型,可结合路灯设置,宜采用飘旗或灯笼造型,允许设置墙体广告,宜垂直墙面布置。与护城河滨水绿化带紧密融合,以通透式乔木绿化为主,提供树下休憩空间。在水岸较宽敞的地方集中设置公共活动设施。

5.4.4古城风貌协调型道路

该类型道路有宽有窄,有次干道和支路,大多为机非混行的一块板或三块板断面设计,具有良好的空间尺度。这类型道路上车行速度较慢,临时停车较多,人流大。道路两侧界面连续,临街面大量分布有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等功能。提倡建筑集约化改造,即集中改造屋顶、顶层和底层,被树木遮挡的中间部分简约处理。对一些体量较大,风貌与古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通过立面改造,使之与苏州古城粉墙黛瓦的整体格调统一。尊重目前已用树种,以不遮挡沿街商铺招牌为宜。规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经批准设立的非机动车停放站点设置色调规格统一的锁架及通透护栏。统一设置标识系统,不得占压盲道。

5.4.5现代风貌展示型道路

这类道路除个别支路外,主次干道交通功能突出,是城市交通的骨架。道路路幅较宽,多采用三快板形式,同时,由于车速较快,使用者对沿线景观的体验更注重整体印象。

通过立面改造、增植表皮的手法,使用穿孔板、木格栅等轻质镂空材料对部分建筑的墙面、空调外机进行整体性风貌改造,实现立面出新,风貌协调。户外广告需与建筑主体良好结合,户外广告设置密度可适当增大,每100米户外广告可设置4~10个商业性户外广告;结合商铺现状条件,设计简洁时尚个性的店招,采用统一底色与字体,构成整体感强的界面形象。设计色彩丰富的绿化种植,可种植色叶树,绿篱可改成花篱以体现主干道的热情开放。行道树及分车带的乔木和灌木以不遮挡沿路建筑招牌为宜。规范停车,经批准设立的非机动车停放站点设置色调规格统一的锁架及通透护栏,统一设置标识系统,不得占压盲道;逐步清理归顺架空线缆,实行入地埋设。城市小品和雕塑要体现苏州文化的历史与意向,不追求苏式元素的简单复制。

结语

街景改造的目标,是在尊重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展现城市特色,散发城市魅力。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骨架,是展现城市景观最直观的窗口。建筑界面、道路铺装、绿化、节点、照明、细部设施等则是构成街道景观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历经时代的变迁,无一不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质,城市的特色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元素的有序组合而呈现出来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城市特色保持及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而对于城市街景的改造不能教条式的一味生搬硬套,必须在深入了解地域历史及文化的前提下,运用设计的语言去演绎,并融入城市生活,达到城市形象提升与市民生活改善的“双赢”效果。

现代苏州城已处于大发展的时代,作为城市重要景观之一的街景,以保持和提升苏州古城特色为目标的改造整治是一个涵盖内容复杂,涉及相关部门繁多的重要发展内容,期望通过本次的街景整治导则的引导,能够在未来改造过程中更加彰显古城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杜白操.城市街景设计.世界建筑,1981(6):38-41.

4、蔡健臣.城市街景与现代文明――兼论常州街景文化.新建筑,1993(2):51-54.

第9篇:城市色彩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第五立面,城市建筑,规划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of a lot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landscape, that affect most of the material of roof for city facade, clearly show that the fifth elev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mea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ifth elevation made bold, pilot, steadily promote roof greening initiatives. Advocated by the use of spac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us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for the purpose, a large space system intensive population, economy, science.

Keywords: fifth elevation, city building,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新!为您提供类似表述,查看示例用法:

伴随着都市的发展,大量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只要我们有机会登临这些城市的所谓标志性建筑的观景平台环顾俯视时,人们会俯视到城市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建筑屋顶)及诸多地面景观要素。我们不难发现几处由第五立面呈

现出的大煞风景之处。要么是刚性平顶屋面上破损严重的隔热板要么是柔性防水材料历经日晒夜露加之排水不畅衍生的杂草,要么是随意搭建在屋顶的破旧构筑物这一幕与一幢幢新建建筑的立面形成强烈反差。这一问题若不能认真对待逐步加以解决将成为城市的又一顽症。这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对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第五立面控制与管理的意义

城市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人的精神状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把城市建设的得漂亮一些、美丽一些、绿色一些、干净一些、整齐一些、通畅一些,这是广大市民所热切企盼的。西安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有众多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西安市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的引导,力争建设具有鲜明古都风格的城市,特别是随着《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唐皇城复兴规划》的陆续颁布实施,西安在恢复古都风貌和加强城市特色方面的步伐正逐步加快。

城市的第五立面是城市规划结构形态的立体化展示、对人们获得城市特色及其景观结构识别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第五立面是一个具有极大使用潜力的城市剩余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屋顶的功能在人们的意识里只是围护作用,通常被当作竖向空间的结束面,屋顶上的空间利用率并不高,屋顶作为建筑空间也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却被忽略。近年来城市建筑屋顶空间与城市土地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共同

构成城市立体空间资源,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如何发挥城市空中资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建筑第五立面从而成为城市的又一个重要节点。第五立面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人是环境建设的主体,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环境建设中的主力军,成为我们美好家园的风景线。因此,要全面推进西安市屋顶的规范性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提高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维护屋顶市容卫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项工作靠少数人不行,靠少数部门也不行,必须确立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效益的认识,通过爱环境、讲文明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广大城市居民参与市容管理活动,使市民群众自觉地维护城市的整洁,共同塑造一个“净化、美化、亮化、序化”的西安城市

规划编制部门经过研究归纳,总结制定出具有西安地方建筑文化历史特色的屋面形式、语言符号,结合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功能特性、布局分区,以及地形地貌、风格高度等要素,并根据各层次规划的不同深度和指导作用,在城市总体设计中设立第五立面规划子项,运用城市设计语言和方法,科学合理地提出各设计阶段的建筑第五立面的规划设计导则和技术要求,将能较为有效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

例如,出台《城市建筑屋面设计导则》对城市屋面设置构筑物时要在重视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外型设计美观,以便其在屋顶设置时能兼顾屋顶景观形象。又如,随着太阳能在城市居民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太阳能热水器云集在城市的屋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以往设计师们在设计时一般没有考虑屋顶存放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以致现有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设置混乱无章,破坏了屋顶原有的构图,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却损坏了城市的景观形象。因此,对利用太阳能特殊功能要求的屋顶要进行合理的景观化设计,应把太阳能板(管)纳入屋顶的组成部分整体设计,统一构图,同时将其水箱等附属设施隐藏在屋顶的背面,这样既满足功能要求,又满足景观要求。

2、试点先行,稳步推广屋顶绿化美化

屋顶绿化是改变屋顶景观的极佳方式。据专家们介绍,屋顶绿化是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提高绿地率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保护生态、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遮荫覆盖、降低室温和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景观,在节能、环保方面效益更是巨大。在欧洲(如德国的许多城市),以及现在的许多北美城市,都把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看待,一如城市的园林绿化一样,其建造和维护费用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城市的财政预算里。国内很多大城市也已积极推行了屋顶绿化美化,如上海,为推动更多企业单位投入屋顶绿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对中心城区的居民住宅屋顶绿化,政府全额补贴;按照城市建筑物屋顶绿化设计要求,在技术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公建上人屋面种植植物,进行绿化或设置屋顶花园。同时,为充分调动各建筑物产权人的积极性,经市规划、绿化部门认定,可将公建屋顶绿化面积折算后计入项目绿地率指标,调整出的绿地面积可用于建设单位停车泊位。为鼓励直管单位改建,从2002年起,凡列入当年屋顶绿化实施的项目,每完成1平方米,由政府奖励建设方10元,并按照“谁使用、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从实际操作情况看,屋顶绿化还是相当可行性的。据了解,上海市地面绿化养护一年平均费用为每平方米11元,除了一次性投入建设费用外,上海空中绿地年平均养护费用已低于地面绿化。目前已经研发的轻型屋面绿化种植系统已基本成型,通过对防水、排水、贮水,基质的保水肥、透气性、防渗漏,植物的抗旱、抗高温、抗涝、耐贫瘠性能,系统的荷载、景观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3-4套屋顶绿化系统。因此西安市要从自身条件出发,预先选定一些住宅区或楼房作为屋顶绿化美化试点,从试点中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广,稳步推进屋顶长期的绿化美化工作。

3、加快改造,打造城市亮丽的凌空风景线

城市天际线是表达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城市屋顶是城市天际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中高层、多层和低层建筑的组合,高低错落有致,可以形成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的城市天际线,而各类型建筑屋顶上良好的空间形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西安市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时代精神,将这些特定的要素进行提炼,形成某种抽象的符号,并应用在城市标志性建筑屋顶上,就能形成城市的标识和精神象征,营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如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厅,其顶部运用了上海市的市花——玉兰花进行构图,既表达了上海的地域特征,又寓意上海的繁荣昌盛,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又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其独特的屋顶成为悉尼港的地标,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

要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首先要对已建建筑物进行清理、整治,清除屋顶杂物,拆除违法搭建物,整治广告牌、天线等,在不影响正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对屋顶蓄水池、空调冷却塔等设施进行遮蔽和美化处理,使屋顶达到整齐、洁净的效果。其次,要加快屋顶的形式、色彩的创建和改造。一方面可以建立“符号式”屋顶,逐步将原有形式单一的平屋顶改为形式多样的坡屋顶,以形成新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合理搭配屋顶色彩,使屋顶敷上具有一定个性的色彩后,一改过去单调沉闷的灰色景象,反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感受城市屋顶色彩的机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此外,还要加强屋顶的亮化改造。屋顶的亮化是夜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勾勒出了整个城市的轮廓,拓展了城市景深,使城市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天际线在夜色中再现出来。因而在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情况下,可以考虑运用具有动感的照明技术,丰富西安城市夜景,展示一幅精美的城市图画,改善城市景观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使城市充满了生机活力。

4、完善法制,强化屋顶规范管理的有力保障

依据《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唐皇城复兴规划》建筑控制范围将我市划分为老城保护控制区和新兴城市建设区。结合《西安顺城巷及周边建筑环境整治与改造工程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标准,对重点地段建筑屋面一律“平改坡”,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统一,并对其立面加以修饰、改造,达到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基本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统一。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征,以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的空间大系统。法制是实现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把城市管理纳入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才能有效地实现城市管理。西安市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就要实现依法治理。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西安市目前除了市容标准和屋顶绿化有些规定外,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要规范屋顶管理,就要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健全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屋顶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只有统一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才能变消极为积极,自觉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