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线上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以人为本;团体意识;项目式教学
在新课改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之下,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的内容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近来出现的一种叫“项目式学习”的生物教学模式逐渐走入大家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并且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在未来的教育模式中,它必将占据一席之地。据悉,已经陆陆续续地有许多教师开始把这种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它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在使用中仍然存在这许多的局限性,只有逐步完善这种模式,才能让他不断地造福广大的教师和学生。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作用
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初中的项目式驱动教学与传统的灌鸭式教育相比存在着许多的优势。首先,项目式教学赋予学生明确的目标,这就给了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的动力。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必须先要对这节课有个较为充分的了解,这就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教师的预习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地预习,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不用像传统的模式那样一个个地把问题讲清楚,只需要把重难点一一交代就好,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2.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其次,项目式教学的执行者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承担指导的作用,真正动手干活的是学生,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问题,走出象牙塔,做一个善于动手的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难以想象的好处,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应该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要求来完成任务,从而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会获得三样东西: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氛围里已经可以开始自主学习了(任务的要求有时候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比如说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这一节时,首先要对相关的物理光学至少有初步的了解),这对学生的高中和大学学习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二、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建议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进行和完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项目式教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效果,但许多教师都只是笼统地将这种模式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这对于长期执教的教师来说并非常态,教师若想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下几个要点是必须达到的。
1.引导学生认清意义
首先,在教学任务分配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项目的意义,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去执行这个任务并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只仅仅把它当成要应付的家庭作业。不是每个学生一开始就对生物感兴趣的,只有明白这个科目这项任务的意义时他们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如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阐明我们人体的构造的最基本单位――细胞的微小,告诉学生们在显微镜世界中的有趣小故事,激发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动力。总而言之,要让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做事,首先得让他们知道跟着老师思路的理由和益处,这个就是这种模式的意义。
2.明确教学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分配任务是必须要明确要求,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含糊,这不仅仅是教学要求,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名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在分配任务时要让学生在执行该项任务时明确自己应该得到的收获有哪些,应该搞搞清楚哪些问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避免哪些误区。总之,虽然包含了一些探索的成分,但这些都是教学任务,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绝对不能够让学生如无头苍蝇般乱撞,否则就是在耽误学生的时间也是在亵渎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3.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最后,教师一定要明确这种学习方法的主体。这是几个要求中最重要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但是绝对不能够包办,务必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动手的快乐,努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领会到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对生物学科的自豪感和热爱感。还要注意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己弄明白该项目包含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让学生在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每次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完善,学生感受到这种提高之后自然而然地就爱上了生物,这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循环。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生物的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人为本 从学生层面出发,阐明意义,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这个模式的学习中并充当这个模式的得益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教版;新教材 ;教材内容;新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75-02
一、引言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教材已开始展开试用11年了,经过在一线11年的实践,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2001版初中生物和2012版新教材(均为人教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教材设计的背景中对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选择、组织方式、教学目标、教材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总结旧教材的不足和新教材的优点。从而得出2012年版新教材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以寻求当前初中生物生物新教材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对新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广大教师理解新教标准及教材,以转变教育观念。
近十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内容多、图片不生动、形象,特征不够具体,教学目标学生不能一目了然,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走进教材,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独特的个性,理清教育价值,使教材内容清晰分明。
21世纪,生物科学作为一门最热门的学科,它将给人类带来一个崭新世界。 一代新人的培养又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前提首先是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1、2001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旧教材的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多,课时不够。
自2001版课改后,本册书共三个单元,28节内容。一学期课课时最多36节。8个学生实验、6个探究、3个调查。教材的编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难于舍去次要内容,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教学实践中,这一学期时间格外紧张,很少有人按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2)教材的插图不形象、对比性不强。
书中插图全是平面图,不够形象。许多比较插图,没有放在同一平面一条直线上,不好比较,学生印象不深刻。
2、人教版初一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1)教学内容适当,有利于教师学生更好的掌握本书内容。
生物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012版,本册书也是三个单元,却只有23节内容,5个学生实验,3个探究,1个调查。把那些不常用的,如“病毒”,比较不容易理解的“生物圈”,彼此之间联系较大的合成一节,如,“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由两节合为一节了。这样一学期下来,不但教学任务完成了,而且学生有时间动手,更有得于他们理解生物,解释生活中与生物有关的问题。比如“合理密植”就有机会带去看下。
(2)展示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现代社会中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
十一年时间,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了许多新内容,如:P27“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介绍了2008年发现生活在太平洋7.7千米深处的狮子鱼,而以前那么深的地方根本还没发现有生物。在“植株的生长”这节的作业题,就介绍了现在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给植物打针输液输送营养这种常用方法。“生物的特征”一节,多了一个重要特征:“生物都是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P78,微藻与生物柴油。“植物细胞模式图”中多了“线粒体”这一结构,把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有了更多的联系。
(3)新教材插图都是立体,认知性,可比性较强。
每节内容里都有丰富多彩的立体彩图,这种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可读性强,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同等重要,具有很好的直观效果,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起到重要作用。如,练习“使用显微镜”方法步骤的6幅图, P28“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节的6 幅图,P84“常见的被子、裸子植物”各6幅,放在同一直线并列,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比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介绍得详细,学生一看就懂。
(4)教材多了6个栏目。
①“通过本节学习 ,你将知道”, 不仅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对体现教育重点,活跃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承上启下,对研究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示知识内容的因果联系,沟通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能使教师、学生在预习和学习时能知道本节要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更能掌握好生物知识。
②“想一想,议一议”,增加了情境倒入,让学生觉得生物学更有趣,而更喜欢去学习。
③每一节课后,都是有网址链接,鼓励学生课外查询,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④每一节的关键知识点,都用加粗字体提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⑤“?”后有问题,如:P21“有人说,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引导拓展学生去思考,丰富课外知识。
⑥课后题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知识点。如:P8的2小题“生物的特征”;P65的第1题,就把“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P107的2题“花的结构图”。
(5)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设有:“小资料”栏目,专门有“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密切联系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社会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材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
教材还在第一单元P2、P9、有专门文字插图,记录观察、调查的一般过程,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调查了。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生物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如,P2的“想一想,议一议”就会把人带进一个生物的世界,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
(7)教材做到了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统一。
教材虽然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但都较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继承和发扬了突出“双基”和发展智能的统一,而使其智能因素蕴含得更丰富,体现得更加明显充分。
(8)教材重视与社会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如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9)教材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设计能力的操作能力。
总之,通过初一生物新旧教材的特点进行比较,生物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的发展。现代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适应教育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以期教师把书教授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赵云. 走出教材:风雨之后的彩虹 中学生物教学[J],2005(3):卷首.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和外延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的概念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O年代创立。思维导图是由一个中心向周围有层次的发散的图形,由词汇、图形、线条、编号等构成,应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各级分支。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思维导图的中央部分是使用者设定的主题,它可以是一节课的学习重点,一个复习要点,一个奇异想法,一个演讲的主题等任何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然后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它的产生很多相关的不同分支,然后再不断的向外扩散,这就是人脑的自然放射性思维。
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现在在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托尼・博赞“对头脑的贡献就像霍金对宇宙的贡献那么大”。波音公司在设计波音747飞机的时候就使用了思维导图。据说,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设计波音747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要花费6年的时间。但是,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他们的工程师只使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波音747的设计。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1.脑科学基础
随着脑科学的研究深入,人们认识到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脑负责逻辑推理,语言,数学等语言性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点,右脑负责抽象,图像,颜色,空间等非语言性思维,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性、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左脑又被称为思维脑,右脑又被称为创造脑。由于大多数人习惯以右手为主,这就造成左脑较右脑得到更多的刺激,产生更多的神经突触连接,这种左右脑不平衡的发展和不协调的工作使人脑的思维能力大打折扣。
“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脑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右半球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
2.认识心理学基础
结构性知识也称理性知识,是指某一领域内各概念如何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性知识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认识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与一般的线性笔记相比,思维导图不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而且色彩丰富、富于变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应用思维导图学习时可使大脑兴奋区域增多,建立多条神经通路,使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深且多,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教学实践说明初中生对画思维导图这种新颖的记笔记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它使记笔记的过程成为学生创造的过程,不再只是教师板书的复制。在学生画思维导图时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这样不仅对知识内在的联系体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使知识形成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这样在总复习时学生就能自己归纳知识框架,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了。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于教师的板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笔记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都要涉及板书问题,板书是教师利用文字符号和图表等形式,简明扼要地呈现教学要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将有助于有意注意,提高记忆效果,改善学习质量。无论是教师的板书,还是学生的笔记,都应追求概括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和有效运用,以及学生良好的笔记方法,无疑将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教师首先对思维导图的历史、应用,及效果进行介绍,然后由教师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板书,示范思维导图的画法,并鼓励学生学着用思维导图完成笔记:在教师引出这节课的题目后,带领学生画出本节课的主题,即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主题下包括以下大标题:就由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发散地画出几个一级分支,并用不同颜色的曲线表示,在曲线上写上能够说明此主题的词语。根据教学内容,一级分支下面还可画出更多级的分支,将相关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写在曲线上,教学内容完成了思维导图也画完了。经过大约6课时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由学生独立归纳课堂笔记。这样学生的笔记就是由一个个的思维导图构成的。
有关“酶”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使他们体会、观察到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画法之后,教师可把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如标题)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主题。随着单元教学的进程指导学生逐渐完成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一般需要在1张八开纸上完成(如图)。平时教学中某一章或单元的知识往往需要几节课甚至十几节课才能完成,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记笔记,往往感觉知识非常零散,如果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就抓住了学习的中心,围绕中心层层展开学习,不断完善和补充思维导图,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了,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也就完成了。思维导图式笔记使与某一学习单元相关的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表现出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应用于教师的复习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复习
最初的一段时期内,每节课前的复习提问教师都要求学生先阅读上节课的思维导图,然后再回答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应用思维导图复习既快捷又易抓住重点。由于每个学生的笔记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比较美观,他们非常愿意在课后应用它进行复习。这样2~3个月下来学生就养成了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的习惯。这样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需要参考平时的思维导图,将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并找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画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思维导图,反映出一个学期的重点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这一过程一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启发。然后在这个思维导图的统领下用好每一章的思维导图。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目的。这样复习课中学生参与的深度大大增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往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常会对各章节的内容前后联系缺乏认识,不理解各章节作者编排的思路,总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够系统连贯。通过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有序整理,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掌握各章节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内化,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生长的知识系统。
2.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导图,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它的产生很多相关的不同分支,然后再不断地向外扩散,这就是人脑的自然放射性思维。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画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使学生思路清晰,有利于开发空间智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创造性的有效记笔记的方法。在绘制导图的时候,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激发右脑。在阅读学习笔记时,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更加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
关键词: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核心概念也可称作概念性知识、重要概念、关键概念。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1]关于核心概念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认为,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都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1]核心概念的研究是国际上理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部分中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201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是: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十个一级主题下,共列举了相应的50项重要概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则明确提出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教学研究正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不少教师对概念与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片面,仅仅将核心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名词术语或者定义,过于关注零散的信息,没有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情境的运用,将概念以孤立名词解释的方式让学生记忆。目前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有时偏于传统,单纯地“讲概念”,一味地“讲定义”,而忽略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概念获得的思维过程,所以学生只是单纯地背概念,很难迁移应用。通过对初中生物学50项重要概念进行充分的专业研讨和课例研究,我们主张将核心概念教学与最优策略进行适切性对应,选择思路主要从以学生为本理念到自主学习实施,从设计教到设计学,依据学情、核心概念、课程资源、教师优势的不同选择最优教学策略。以下是普适性较强的七个中学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一、建构模型
建构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手段。建构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常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能力。通过模型,有利于抓住事实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简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帮助人们认识生命世界中的本质,以便预测和指导实践。生物学研究中通常建构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对模型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标准(2011年版)》第七主题中的核心概念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2]对此核心概念教学,学生制作DNA模型最切合。由于DNA的结构是微观而且立体的,学生先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再配合多媒体动画,就容易建构关于遗传物质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简便易行的材料进行模型制作,用矿泉水瓶盖代表脱氧核糖,用同一种颜色的截断电线代表磷酸根,把瓶盖和电线间隔地连接起来代表DNA单链,用四种颜色的截断电线代表四种碱基,通过不同颜色电线连接代表碱基配对,把两个DNA单链通过碱基对构成平面双链,最后扭动双链变成双螺旋DNA模型。值得注意的是,物理模型在学习关于细胞、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等概念时,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二、绘制概念图
概念图是围绕特定的主题创建的知识结构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绘制概念图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概念意义建构的有效教学策略。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整个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概念图更侧重研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绘制概念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清晰和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培养对概念的分析、比较、理解能力,从而加强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剖析。《标准(2011年版)》十个主题中的核心概念教学,都可以采取绘制概念图的教学策略,但对于初中生身心发展水平来说很有难度,需要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中学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似、相关概念的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异同,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策略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类比、列表等方式,可以在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血管类型,血液成分,动物的类群,动物的行为,细菌、真菌与病毒,免疫,等等诸多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展开分析、学习,帮助学生以系统的思维快捷、清晰地建构概念。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列表对比如下:
四、运用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够适时地运用科学史进行相关核心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渗透生物科学素养,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严谨性。例如,学习“细菌”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可以利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研究肉汤变质问题的典型案例。这是巴斯德的经典实验之一。教师向学生介绍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巴斯德发现细菌等微生物存在的实验过程及推理,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科学探究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有效理解“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这一核心概念。
五、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初中生物核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不仅要用脑思考,还要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诉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这一核心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动物保护色的形成,可以用彩色的吹塑纸作为背景,模拟动物生存的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代表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用小纸片作为“猎物”,学生则作为“捕食者”。学生经过多次“捕猎”后发现,与背景色颜色相近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通过游戏体验到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六、实施真实学习
真实学习是通过展开真实世界的问题与任务让学生进行学习。实施真实学习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支持学生的真实实践,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概念。在讲授生物学核心概念时,教师要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概念,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概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实施真实学习,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概念,是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最佳策略。比如:讲到“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这一核心概念,可以让学生结合禽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非典等传染病,了解病毒的危害和防治知识;讲到“滥用抗生素”的后果的时候,可以联系“超级细菌”案例,让学生自己谈谈产生“超级细菌”的原因;学生通过识别和描述校园或公园中多种动物栖息地和丰富度,用自己收集的数据研究生物的多样性概念。总之,生物学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学习和了解到许多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
七、优化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计算机和多媒体的画面更加形象、具体,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营造出色彩缤纷、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从而激发求知欲望,有利于建构核心概念。目前中学生物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错误的观念,很多教师在应用教学媒体时,缺乏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盲目崇拜现代教学媒体,代替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用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传统的黑板。对于生物学这门学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比较多,而有的教师则用计算机模拟完全取代生物学现象的实际观察,或是通生成过程中的人,它是人文主义价值观在教学评价体制中的具体实施。从小班的贴纸奖励到一年级的集章奖励再到高年级的集分奖励,从传统的人后赞誉到人前当面表扬,再到线上的微信点“赞”,发展性评价拥有不同的表象,也引发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与以往用于鉴别与遴选不同的评价,它提倡重视学生个性与优势的发展,重视人文性,重视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激情。发展性评价要更好地实现学生整体的终身发展,必须整合三个维度:信度、效度、时度。信度是评价的能量维度,是评价可信程度的体现,是课堂评价的内质,并最终影响评价的绩能。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发展,捕获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挖掘合作历程中的星光,适时适度地进行点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少用大而空的赞扬,更不能进行反黑为白的夸赞。效度是评价的空间维度,是评价有效程度的体现。过大的评价点和面会使课堂容量过饱和,过小的评价点和面则会使过多的知识点被遗忘。时度是评价的时间维度,是评价时代程度的体现,也体现出不同时代学生的特征。这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但要将有时代特点的评价语言带入课堂,还要勇于将线上网络评价领入课堂,让课堂教学在时代脉搏的律动中引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当然,“四论”课堂教学法仍需要不断实践与提升,如果我们可以将“四论”课堂教学法在不断螺旋上升的进程中进行到底,那么“以学论教”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现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美]GrantWinggins.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胡文科.浅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运用[J].新课程,2014(2).
[3]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4]李会敏.自主合探究性学的巧妙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
【关键词】初中 物理 课堂 教学
1 活跃的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明白,我们面对的教授对象是初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存在着很强的探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初中物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还比较好奇,有较强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把握好这一点,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将这种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保持下去。比如,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演示一些基本的物理小实验,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讲出自己对小实验中物理现象的见解。通过这种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这种民主的教学方式,将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基于兴趣的学习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有着极大的影响。
2 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多是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的模式。因而,对于初中物理这门课程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也要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初中物理课程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加强物理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另外,物理学习的科学性比较强,目前不少学校配备了物理实验教室,对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学生初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往往会比较兴奋,思维也比较活跃,通过在物理实验室中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并且这种学生边实验老师边讲解的模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知识理解。
3 有趣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备课,想办法将讲授的内容简洁便于理解而又不缺乏有趣性。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能只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备课,还要求同一组的物理教师经常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探讨,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跟上现代社会物理课程的发展和物理知识的进步,对物理教学课堂内容不断创新。对于增加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趣性,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精心"设疑"。
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苗田灌水能防霜冻?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深深吸引学生探索。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兴趣,应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3.2 "正反"对比。
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受种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错误,对于他们在知识上暴露出的缺陷,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样通过正反对比的思考和分析,可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3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内,着意提出一些要求有创造性或独特见解解答的问题,就好像摘桃子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那样。这跳一跳引起的思考和探究,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4 鼓励学生提问题。
让学生向教师质疑,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我主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
3.5 运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克服题海战术,培养探索精神。
通过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解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好的解法应及时给予表扬推广,鼓励把知识学活,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6 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凡是课本上规定的实验我都认真做好,同时还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例如,将一只鸡蛋放火装满水的烧杯中,蛋沉底,用竹棒搅动杯中水,蛋上浮,学生惊奇。此时,我告诉学生空心的竹棒里装有细盐,盐溶于水,溶液密度变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上浮,使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此外,我还将故事法、游戏法、辩论法、演示法、竞赛法等激发兴趣的做法引入课堂,以趣激学,始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作用很大。
4 科学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将直接反映出学生对一节物理课的学习和把握情况,因而课后作业必须要有科学性。物理作业的要求不在量的多少而在于质的好坏。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科学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加强作业的备课研究,精选物理课后作业题, 提高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精选物理课后作业题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出来,或教师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物理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和检测,而且避免随意性,练得恰到好处,完成习题的时间严格控制在18分钟以内。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决定了物理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总之,初中物理教育对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影响重大,作为教师必须发挥在物理学习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体。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创新和改革,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顺应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郝桂友.做好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宿州学院学报,2012,(05)
[2]朱昌华.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2,(02)
[3]朱荣道.例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13,(03)
[关键词]数字视频资源;教育教学;价值;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179-0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将先进的教学资源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数字视频资源具有真实、具体以及直观的特点,学校通过视频公开课的形式能够向社会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以及传播文化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索建立数字视频资源内涵和意义。
一、数字视频资源的作用
(一)数字视频
数字视频是指利用数字设备对活动影像直接拍摄,并且以数字的形式对拍摄的视频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储存和最后的传输工作,将拍摄到的视频信号在设备上再现的信息媒体。影像的内容通过数字的形式可以记录在磁带、移动硬盘或者光碟上面。数字视频是在对视频图像进行模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二)数字视频媒体设备的分类
数字视频图像在具体的产生时间上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且其压缩、播放以及储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注资视频数据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央视教育视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以及计算机软件学习等视频数据库。根据注资视频所呈现的方式和途径不同,还可以将其分为计算机媒体类、通信业务类、广播电视类等数字视频形式。根据其存储的具体介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硬盘存储、光盘存储和磁带存储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强。
(三)水准视频资源的作用和特征
1.能够将真实的场景再现在我国航天设备天宫一号和神九对接的任务当中,就是运用数字视频资源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对其视频图像进行有效监测,然后根据传回的航天员的图像信息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航天员在良好身体状态下顺利进行太空工作。2.资源的再创造数字视频资源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庞大的,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能对自身的资源内容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和评议,可以在二次加工和再创造过程中,对数字视频资源建设进行不断完善。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追求与社会同步,并以紧跟时代潮流作为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范围不断完善,从而达到在社会发展中不至于出现落伍的状况,他们在信息的追求上更注重准确和快捷。数字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完成了对神秘感和新鲜感的探索,并且在对新知识获取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一种愉悦感。3.方便传输和易储存数字视频资源具有方便储存的特点,并且在进行长期储存过程中其信号也不会受影响。在传输的方式上也非常方便和快捷,既有单项传输也有网络传输。单项传输主要有磁带、硬盘、U盘和光盘等,网络传输主要是通过WMF、RM、ASF等格式将资源进行传播,然后经过互联网媒介将其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二、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上也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教育院校通过数字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开辟了一条能够双向互动和交流的知识传播途径。我国视频资源的建设是在2003年开始的,并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国数字视频资源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通过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专家来共同打造具有中国教育性质和发展需要的公开课体系,从而推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院校中的运用和借鉴,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资源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一些国外教育院校开展了一场“开放教育资源的”的运动潮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把其所有的课程资源都上传到网上,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更多的求知者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这些年来,由于数字摄录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外大规模的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推动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断走向国际化,并逐步实现了其向语音和视频等方向的迈进。
三、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通过现阶段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数字视频资源在那些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实践课程当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对实际操作教学的示范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示范进行教学是现在教育院校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课程当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到相应的现实环境当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对有线电视网络干线进行架空电缆操作时,首先需要先将电缆的吊线准确地固定在电线杆上,然后再将电缆固定在吊线上,在进行放线或者收紧吊线的过程中,要防止电线杆发生倾斜等情况,在两个挂钩的间距处理上还要根据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其留足余量。但是由于环境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带领学生跑到现场,然后爬到电箱杆上进行实际的架线操作和讲解,而数字视频就能够较好地弥补上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对现场操作拍摄的视频信息进行演示,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若想观看细致的地方则可以推近镜头对其局部进行放大操作,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观看电缆的操作过程,观看怎样用夹板把吊线和电缆固定在电线杆上,怎样使用挂钩将电缆较为牢固的固定在电线杆上。通过这些细节的演示和观看,让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关键环节内容记忆和分析,从而创造出与实际操作一致的全新和真实的教学环境。
(二)发挥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作用
很多人都有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知名大学学习的梦想。随着现代网络数字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这种梦想将会变成可能。数字视频技术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对那些世界知名院校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并且听师讲课也成为一种可能。现代大学视频公开课主要还是以学校的自身建设为主体环节,并通过那些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完美、有效的结合,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美视频课程。名师公开课不仅仅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有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一种精神高超的教育艺术魅力以及完美精准的教学设计,名师通过自身真实自然的教学感悟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智慧气息。数字视频资源下的视频公开课为学生和老师构建了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把学校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环境相融合,让更多的院校能够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知识资源的互通。视频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终身教育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群体都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找到优质的信息资源。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出学校传播文化以及服务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作用。
(三)对互动教学方式的扩展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数字DV等电子产品快速兴起,学生喜欢用相关设备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用记录的影像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思想的表达,用DV等设备来诠释他们想当导演或演员的梦想。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我们通过这些年的“DV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自己选题、自编、自导和自演的DV作品,其课堂效果和氛围是比较好的。学生通过对自己表演的作品的欣赏,在对其进行点评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比较兴奋和激动,比如《花》的视频就是学生自导自演的作品,该影片在选题上比较简单并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影片当中,通过对校园环境以及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描写,对大学生在爱情、亲情和友情三方面感情的碰撞进行诠释。学生在怎样守住爱情、不能忘记友情以及感谢亲情等方面表演得相当精彩,并且还感动了观看的很多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热情,课堂当中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随着数字视频资源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人们在资源的表现形式上也从过去的静态向现代的动态模式转变和发展,数字视频资源在今后的发展完善中,定会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要发展目标。教育院校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状况,利用数字视频资源为学生教育和学习提供强劲的教育资源支撑。数字视频资源在具体的运用中不仅能够为实践操作起到示范作用,其在文化教育资源的传播以及扩展教学方式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推动教育院校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宏文,戴闯,马丽娟.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探索,2013(1):34-35.
[2]田凤秋,周德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及制作原则[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27-29.
[3]胡迎宾,黄少颖.高校数字视频应用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8):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