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1篇: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some ideas for employment i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and wake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tourism management;employment;problem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07-01

0引言

近几年旅游业我国经济产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蓬勃兴起,由此也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为了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叫好不叫座的现实情况,笔者利用假期对辽宁旅游企业进行了调研。其高就业率的背后凸显出很多值得我们深省的问题。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上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就业大学生传统上被视为天之骄子,毕业后很多人的梦想是从事管理,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但是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从业者所从事的是服务性行业,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同时,旅游是碗青春饭的观点也影响了大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

1.2 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不突出笔者调查了辽宁省的几家星级酒店,企业集中反映的情况是目前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大量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操作能力是达不到企业要求的,企业需要重新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分析原因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的课程中很多都脱离实际情况。

1.3 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服务行业往往需要从业者能从事一些基层基础性的体力活动,一些旅游企业的领导反映学生到达企业后最缺乏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爱从事一线工作,对待加班等现象厌烦,一旦在服务过程中接触脏活累活就叫苦不迭,甚至有些毕业生直接一走了之。这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后续发展。

1.4 对薪酬待遇认识不足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入职门槛较低,初始的薪酬待遇较低,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及就业后较长时期的工作中攀比、嫉妒心理问题严重,他们往往将自己和其它地域、其它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比较,即使某单位及岗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薪酬待遇条件稍有逊色,就不顾自身条件、能力水平而彷徨或放弃,跳槽现象较为严重。

1.5 教育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旅游企业用人的要求和旅游企业的经理交谈中反映最集中的一点是你们所提供的毕业生达不到我们企业的要求,招聘后直接就能独立工作的太少,都要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学生空有理论没有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大多数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落后,学生学习后发现学到的内容在工作中已经是落后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缺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旅游行业一线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2对高职旅游毕业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对学生正确择业观的认识首先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使学生明确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什么样的。例如,以旅游酒店业为例,酒店管理人员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要做好高层酒店管理者,必须要有基层经理、服务员的经验,否则,很难管好酒店。

其次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行业的认同,培养他们敬业乐业的精神,授课教师这方面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与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光看现在挣多少钱,要看以后的发展趋势。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变部分学生心中旅游服务等工作低人一等的观念,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丽思卡而顿酒店的宣传口号“我们是为绅士、淑女们服务的绅士与淑女”。

2.2 建设新型旅游模拟实训系统现在很多旅游院校建立的旅游模拟实验室还不完善,一些酒店中有的设备设施得不补充,即使有,在目前企业中也属于落后的产品设备,笔者考察调研时,大连海景酒店主管人事工作的刘主任就提到学生在校学习的酒店预订收银软件属于90年代的产品,到达企业后根本用不上,这直接造成毕业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从事相应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领导要本着走出去的精神,考察目前旅游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法,拿来为我所用。除了采取普及实验室建设,更新设备等措施,另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和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实习期直接到旅游企业实习,利用旅游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操作方法锻炼学生,这样既可以减少实验室建设成本,还能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并且实现和旅游企业零对接的要求。

2.3 开拓新的教学思路以就业指导教学原有的教学思路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熟记、背诵等形式,掌握书中的种种理论,但现在的实际是不但要成为理论家,更要成为操作手。这样就要更新观念,建立新型的师资队伍,并且要加速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这是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重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生产实践,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并积极参与行业和社会的科技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理论强、实际操作弱的现状。除此之外还要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负责人到校讲座,更新理念,提高水平。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的解决是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想合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通过设定合理的就业思路,加快旅游模拟实训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掌握服务中的对客服务技能,具备主动服务的意识,进入工作岗位后合理定位,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於天.“浅析广东旅游专业高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消费导刊,2008,(15).

第2篇: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做课题;数学问题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随着学生问题的提出,课堂的主人也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备课也由主观分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演变成寻找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教学反思也由反思教学行为转变为反思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将成为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变化量身定做的新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主动质疑有所欠缺,导致我们一系列的想法和理念无法完整的实现。

学生欠缺主动质疑,归根到底是缺少促使他思考的条件。

小组合作是按照学生的优劣搭配分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混搭在一起,导致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同等的学生激发他思考的动力,有些学生又觉得自己和组内人相差太多,不敢提问。

面对全体学生,老师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让一部分学生觉得不解渴,另一部分学生又感觉太难。

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让学生小组合作,但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很短,根本没有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提出问题的余地。

学生缺乏提问题的能力与热情,没有养成提出问题、反思问题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1.问题

问题是要求人们去完成一个任务,依他们的经验,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完成任务的策略。

2.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读书、发问、探究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以读书为启端,以提问为轴心,以探究为中心点的自主学习策略。

(二)培养学生产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有效策略

以往我们对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培养都局限于两个方面:时间上局限于课堂;问题产生的范围局限于书本,实质上是在培养学生如何去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不是去产生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做课题,可以从小课题开始,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拉长时间,策略上适宜安排即可。

1.课题的选择原则

(1)可操作原则。课题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可以是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生活经验能提出课题的问题所在等。

(2)重要性原则。课题要能给学生产生问题的空间,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选择教科书后的阅读材料或设计材料,也可以选择课本中已删节但对解决初中数学问题又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可以选择课本中的重、难点延伸出的问题。

(3)分层原则。新课标中规定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要引导他们选择不同层次的课题,比如,层次好的学生按照重要性、探究性选择课题,层次一般的学生选择难度适宜却有趣味性的课题。

(4)合作原则。在合作过程中能形成同学之间火花的碰撞,课题研究不同于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因此,在分组上应以自愿组合为主,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2.做课题前的准备工作

(1)恰当分组。分组要以自愿为主,能引起组内同学的共鸣,取得最大化的分组效应。

(2)选择时间。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提出猜想的习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要将时间划零为整,再统一时间做总结和规划。

(3)确定课题。按照分组情况、自愿原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探究或具有趣味性的课题。

(4)制定课题方案。根据课题确定方案,如,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或者由此问题可以延伸出几个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方案的确定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清晰明了,也可以以文章的形式,有理有据。

3.在课题研究中产生数学问题的实例(按重要性原则,以探究组为例)

(1)确定课题名称:1.5图形的平移课后设计题的探究。

(2)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如图1所示,直线L1,L2表示一条河的两岸,且L1∥L2,现要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桥,桥建在何处才能使村庄A经桥过河到村庄B的路程最短?

课本中出现这一题目时,学生感觉此题不难,出现的答案有两种:一是直接连接AB,二是在L1上随便找了个点C连接BC,作CDL2,再连接DA。这两种答案都是不对的,答案一的学生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答案二的学生知道河上造桥要垂直于河。两者都有可取之处,但又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一小组选择了这一课题。在学生的初步讨论过程中,他们把问题分解成为两个小问题:

①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路程最短问题有哪些?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②联系生活实际,如果我们自己从A村到B村路程最短,会怎么走?

这个过程就是问题产生的过程,也是分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3)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法,回忆讨论法。实践方法:联想生活实际,画出适宜草图,作图上分析。

(4)小组人员的分工:

徐嘉伟:负责人员分工,时间安排,讨论环节的组织,结论的生成。

张丹、张小芬:负责查阅课本及作业本、导学、试卷,整理与路程最短相关的题目。

徐晨孟茜、胡同:负责画出符合题意的草图,并进行图上分析,找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综合结论:利用一节数学综合课,小组人员齐聚讨论:

与最短距离相关的题X:一段笔直的公路L的同侧有两村庄A,B,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3千米,A,B与公路L的垂直距离AD=8.5千米,BC=3.5千米,要在公路上修一车站P,使车站P到两村庄A,B的距离的和为最短,最短距离为多少?

分析时出现的问题:如何能使线段(AD+BC)的长度最短?

根据题X的解法,学生过点B作L1的垂线并延长相等的距离得点B1,连接AB1与L2相交于点D,过D作CDL1,路径BC-CD-DA为所求。

学生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我问:谁能找到一个办法反驳这个做法?

学生再次去研究,胡同提出:如果是从点A作L2的垂线开始,其他作法不变,那么,得到的路径和刚刚得到的路径就不同,本题的最短路程是唯一的一条路,不会是两个答案,因此,方法不能服众。

从这个过程,我们发现,学生缺乏的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自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此时,张丹提出一个想法:为什么题X的解法用在此题上不行呢?

我表扬了张丹,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非常好,并让学生分析一下原因。

张孝芬提出:题X中A,B两点在L的同侧,而本题A,B两点在直线的两侧。

胡同提出:题X中只有一条直线,而本题中有两条直线。(这都是问题的所在,学生放弃了题X,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无果)

我建议学生不要放弃,因为我们现在所学的路径最短问题只有两种解决方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所以,还是要着手于题X。请学生再观察一下我们研究过的所有问题。

张丹:如果我们能把本题中的点A,B放在一条直线的同侧,那可能就解决问题了。

胡同马上问:怎么把A,B放一条直线的同侧?放哪条直线的同侧?

这两个问题交给学生继续研究,现在已经接近下课,接下来需要他们零散进行,另找时间交流想法。

再观察图2,他们虽然没有找到办法把A,B放在一条直线的同侧,但他们发现,如果图中的BC=B1D,那么,(BC+AD)的长度就是(AD+B1D)的长度,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路径(BC+CD+DA)的长度为最短。他们又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使BC=B1D?如何使点A,D,B1在同一条直线上?

经过几天的讨论,探究,学生得出结论:过点B做BB1L1且BB1=CD(CD为河宽,长度可得)连接AB1与L2相交于点D,过D作CD垂直于L1,与L1交于点C。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所做的就是最短路径呢?

生答:老师,我们也这样问过自己,您看:

我随便画了个路径BC1-C1D1-D1A,BC1=B1D1,BC1+D1A=B1D1+AD1,又BC=B1D,BC+AD=B1D+AD=AB1。在AD1B1中,

AD1+B1D1>AB1C1D1=CD,BC+CD+AD

学生讲得有理有据,这倒激起了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好奇,于是,我提了问题:在你们的作图过程中,没有做过BC=B1D呀?

有学生抢着说:因为我们作了BB1L1,CD也垂直L1,所以BB1∥CD,又因为我们作了BB1=CD,按照平移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的逆原理,那么B1D就应该是BC平移以后的线段,图形的平移不改变它的形状和大小,所以,BC=B1D。

学生在没有学过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能利用平移性质的逆运用来解决问题,虽然,还需进一步探究,但我觉得,可以适可而止了,毕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达到了做课题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善于提问,从而促进思考。

接着,学生完成了最后一步,总结:

①综合结论:河流的宽度不变,所以,CD的长度不变,(BC+AD)的长度最短即解决问题;长度最短问题利用的数学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平移可以将两点两线问题转化为两点一线问题;利用平移性质的逆用,得图3中BC=B1D。

②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题X的方法解决本题出现了结论上的矛盾;点A,B无法移到一条直线的同侧;平移的性质的逆用可以解决问题,但平移性质逆用的正确性尚需证明。

③反思。反思包括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和对生成结论的反思,反思对我们未来解决问题有指导性作用。

过程性反思: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解决本题,画一个符合题意的草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

结论性反思:我们平时都忽略了对结论正确性的验证,只知道解方程时将结果代入原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一定是方程的解,而实际上,不仅是方程,很多题目都有它自身的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方法,我们在解题时还需关注。

在学生做课题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也进行了适时的反思。大学问家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不疑;其次,渐疑;中则节节是疑。后,疑渐释,以致无疑,是为学。而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呈现问题,学生探究结果,这就把设疑和解疑分隔开了,学生之所以解决不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会通过设疑来寻求解题的思路和判断结果的确定性。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要确定培养的对象、时间、方式。我们的目的不是单单地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和热情,那么,采用做分层课题的形式,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动力,利用闲散时间,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当然,在操作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老师则要做适当的推动、指导和反思,逐步完善这一过程。我想,很多同行已更早地让学生进行做课题的活动了吧?也希望能得到其他老师的建议与指点。

参考文献:

第3篇: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技术 ;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由于其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特殊的环境条件,工程施工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占主要部分,而且通常施工地点、环境都十分复杂,特别是特殊季节的施工都为工程建设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做依托,然而,目前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依然存在问题,必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工程建设质量。

1、 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我国通过制定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等来规范施工技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然而,很多水利施工单位却不严格依照国家的法规政策来执行工作,使得国家法规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再加上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施工经验等相对有限,无法达到规格合格标准,使得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施工技术图纸不够规范

现代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往往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经济效益上,存在重工期轻质量的现象,为了赶工程进度,在施工技术细节处理上不够严谨。在施工前期的图纸制作上不够规范,这就对日后的实际施工引来了诸多模糊之处,当实施施工与图纸设计存在冲突时,没有按照正确的“修改图纸―――施工方案预调整―――具体施工改进”方式及流程进行,这就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1.2 水利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制约了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发展。因为,施工企业是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前线单位”,如果施工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内部管理结构混乱,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机制,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施工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会降低施工企业在行业间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导致水利水电施工产业链的整体质量下滑。

1.3 缺乏先进技术,专业含量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革新上却赶不上时展的脚步,科研资金投入的不足,科研项目的停滞不前导致施工技术的最新技术往往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这也变相地提高了施工技术成本的投入,更拖缓了国内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发展进度。

1.4 检验设备不够先进

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施工成本,对施工设备的资金投入不够,设备老化问题严重,同时未能做到对设备进行定期的养护和检修。其中检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降低了施工质量检验和控制水平,这就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2. 1 全面提高施工技术

技术是工程建设的硬性条件,首先要全方位、客观地调查水利工程实际情况与特点,分析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要求每一个参与施工建设的单位、部门、人员等都能掌握科学的施工技术,获得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掌握并熟练运行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在各方积极配合下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主要应该掌握以下先进施工技术:

2.1.1施工导流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要涉及到闸坝工程建设,其中需要施工导流技术,导流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等等。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细致、周到的设计与规划,对于导流施工通常应该通过修建围堤来解决,施工导流技术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河水的疏通、引导提供便利,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在一个平静环境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参照国家规定要科学优选导流量,并根据水利工程主体的施工进度设计出科学的导流方法与方案,为了有效控制造价、加快施工进度,应该试着在枯水期展开工程建设,其中也要对应做好混凝土工程、土石方工程等的建设,不同于普通工程项目,水利工程有枯水期与汛期,这就导致其施工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必须综合平衡好施工人员、设备、资金、技术等分配与使用,有计划、有规划地安排施工,要确保堤坝施工与导流工程施工都在汛期到来前完成,从而为其中的水电施工创造有利的时间和条件。顺利躲过汛期,安全施工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重点、也是关键,因此,导流施工的安排需要以维护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为前提,导流工程施工必须做好施工规划与安排。

2.1.2 地基处理技术。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地貌状况来分析其

地基状况,进而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先将地基表面的杂乱层清理干

净,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类先进的地基处理方法,常见的灌浆技术为: 回

填灌浆技术、固结灌浆技术等等,地基加固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砂垫

层技术等等,其中桩基加固技术应该实行分层填砂、并振亚碎石等步

骤,类似的地基处理技术成本投入少,加固质量好。

2.1.3大片混凝土碾压技术。混凝土碾压技术在筑堤修坝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具体操作为: 用大规模的土石来筑造土石坝,引入振动碾压机械设备,采用大范围、大规模薄层碾压方法,压实并压干混凝土拌合物,从而达到抗渗透、牢固堤坝的作用,这主要是立足于混凝土占地空间小、强度高、质量优的特质采取的技术方法,同时土石坝施工过程相对简单,同以往技术相比,混凝土碾压技术能够有效夯实混凝土,提高其牢固度。

2.1.4 预应力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也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具有经济效益好、实用适用等优势,而且有利于对工程主体进行牢固、补强处理,基于这一技术的优势特征,将其利用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能够发挥良好效果。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主体的受力能力,积极加固并夯实了水利工程主体。

2.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管理模式

2.2.1 加大科技投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要抽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并从中创设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带动员工的创新热情。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2 加强技术及材料的研究。结合施工项目具体特点,安排必要经费,进行技术攻关和专题科研,力求与项目技术措施计划同步实施。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新技术培训,吸收院所科技人才,共同开展施工工艺开发和新材料、新机具应用研究。

2.2.3 优化管理模式。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管理手段,在引进行业内的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开创适合企业稳步发展的理模式。应不断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经济,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办法,加强企业管理改革,探索出适应企业本身特点的管理新模式,促进技术快速发展创实效。

2. 3 完善对施工人员与施工设备管理

要全面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技能水平,由专业、专门技术员做好施工记录,并实施施工监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技术人员要参与到工程图纸会审过程中,同时,也要提高施工工具、设备的质量,要根据自己实际条件来选择功能先进、成本合理、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机械设备,确保施工设备能够及时、高效工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要完善对施工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加强施工质量检查工作,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建设目标和效果。

3、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采取科学的施工技术,全面提升施工建设水平,明确施工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提高施工人员能力和素质,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的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武斌. 探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

[2]王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问题探析[J]. 吉林农业,2014,19.

[3]冉廷毅. 分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及注意问题[J]. 科技经济市场,2014,05.

第4篇: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 远程教育 计算机课程教学 电大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66-02

1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高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18世纪后期兴起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引起对高等专业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英国原有的大学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1849年伦敦大学首创校外学位制度,促进函授教育发展,各种私立的函授学院,为伦敦大学校外学位的学员提供函授辅导。这是远程高等教育的开端。

进入20世纪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起来,各种教学媒体陆续出现,远程教育从函授教育形态向多种媒体教学形态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在英国创办开放大学成功经验的影响下,世界各地出现采用多种媒体教学的独立的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国际远程开放高等教育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和通信网络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院校合作、厂校挂钩和跨国教育等多种模式,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教育的全球化。

现代远程教育将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形成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和手段,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的重要手段。通常将远程教育分为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阶段,进入现代远程教育并不是完全抛弃了前面的两个阶段的教育手段,而是三者相结合以求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2001年教育部的我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体现了国家政策对远程教育的大力支持。

现代远程教育开设专业种类是比较广泛的。专业是否要开设,一般根据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计算机技术渗透进入了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不懂得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就可能会难以适应当前的环境或者是落在了时代的后面,由此,计算机相关专业也顺应时代的潮流相继产生,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得以广泛开展。

2 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大家以往接触最多的或者是自己有亲身经历的教育形式,还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学生集中在教室里,课堂是学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阵地,因此传统教育形式让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到亲切、熟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可供借鉴的内容也丰富、多元。相对而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较之传统教育的发展历史短,发展规模小,可供借鉴的经验方法较少,常常需要从国外引进,国情不同,教育现状不同,引进的东西需要经过整合,才可以拿到实践中去。本文所说的计算机课程也是一个新兴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诸多原因导致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2.1 复制传统教育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常常局限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采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照搬普通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区别仅仅在于将这些内容从课堂转移到了网络上,辅导材料简单、粗糙,多以文字形式体现,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图文并茂、没有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样的远程教育没有突出该教育形式的优势,忽略了远程教育的受众主要是成年人,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学习,学习形式也是以自学比重大这样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单一的课程设计致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难于开展,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从而对教学产生失望和抱怨。

2.2 师生互动薄弱

远程开放教育实现了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敞开了怀抱。无论你在农村、工厂或企事业单位,只要需要通过学习来充电,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远程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种开放的形式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为薄弱。在普通高校里,教师每堂课都有充分的时间直接面对学生,即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需要教师进行的疑难解惑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师生之间的交互是畅通的,即时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生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学习进度是个性化的,给教师的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教师不能直接接触学生,课程设计,教学辅导材料建设只能根据教材和教学经验来创建,经验总是根据过去的经历总结出来的,新的情况总是层出不穷的,所以这样的设计不免存在滞后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形式与教师沟通,但由于角色的差异,学生主动联系老师总是会有诸多顾虑,无形中削弱了学生与老师的联系。师生互动环节的薄弱,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即时解决,久而久之,学习很难深入,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2.3 重结论轻过程

教学重视结论,将学生考试及格率高不高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过于重视及格率的功利思想,势必使教学过程成为灌输知识,记忆知识,考查知识的过程。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课程设计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无需自学、探索,只需听讲、记忆就能掌握知识。掌握了知识不会思考、创新,学会了知识不会应用,于是带有终结性的考试就成为决定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

3 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远程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作者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并实践了一些解决方法。

3.1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树立服务理念,以服务促进教学,以服务促进学校发展。服务有被动服务和主动服务之分。被动服务思想指导下,教师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所提供服务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和内容;主动服务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在课程准备阶段,在课程资源建设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科学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所使用。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应该形成主动服务意识,全面分析学习者特征,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与时俱进。

3.2 引领式教学方法

电大的远程教育受众是面向全社会的,是开放型大学,学生分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开放教育的学习者的地域分布广泛,采用传统教学形式,在固定的时间,将学生集中在固定的场所,进行面对面的实时讲授是非常困难,不易实现的;同时,学习者的学习要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的生产劳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时间远远少于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课程的教学无法采取普通高校的课程教学进度。针对电大开放教育的特点,教学过程以网络环境为支持,采取引领式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引领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课程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在教师引导和带领下,学生有目标、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课程内容,教师、学生之间交互性学习活动是课程的主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各方面发挥引领的作用,包括资源引领(注重课程资源的学习导航设计,重点突出、知识拓展、链接有效)、情境引领(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进入情境体验,帮助进行知识建构)、任务引领(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则通过屏幕监控、远程协助等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答疑引领(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的方法进行再度教学)等。

3.3 电大在线资源建设

电大在线平台是电大开放教育的主要阵地。该平台涵盖了开放教育各学期开设的全部专业与课程,将中央资源与省建资源整合,提供了全面、完整的学习资料。电大开放教育的全部在籍学生都分配有平台帐号,学生通过简单的登录操作,即可进入平台,享受该平台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电大在线平台是引领式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技术保证之一。

电大在线平台的重要地位直接决定了平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央电大提供的相关课程的文字、视频等资源的基础上,省校的课程责任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本省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进行资源建设。

3.4 建立多种沟通渠道

电大开放教育如何克服师生无法顺畅沟通的弊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也要求学习过程包含大量的交互性学习活动,因此需要建立多种师生沟通渠道。目前采用的沟通渠道有实时课堂,课程论坛(BBS),短信平台等。

实时课堂依赖一套教学软件,该软件提供虚拟课堂环境,教师在服务器端进行引领式教学,学生在客户端可以实时收看教学视频,并可以通过声音、视频等通讯工具与教师和同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其他学生进行语音和图像的交流。实时课堂采用计算机技术,将课堂教学模式转移到网络上,既实现了实时交互,也克服了空间、时间的限制。

电大开放教育为每门课程都建立了课程论坛,由课程责任教师担任论坛版主。成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在论坛中发帖提问,由课程责任教师提供针对性专业答疑。这种沟通形式没有时间要求,成本低廉,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完成操作。

短信平台提供了快捷的沟通方式。课程责任教师可以通过短信平台编辑短信内容,面向学生手机发送。

3.5 即时考核(尽快掌握学生动态,试题设计偏重理解)

伴随学习过程的开展与深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阶段性考核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考试形式借助于网络技术,由一套作业考核平台提供考试服务。该作业考核平台拥有完整的试题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织试卷,合理安排测试时间。该平台考核过程面向教师与学生开放,考核过程公开透明,便于教师总体掌控教学与学生自我检测。

4 小结

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远程教育领域的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针对现代远程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均是基于电大平台的,搞好计算机课程远程教育需要切实转变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全面覆盖教学各个环节,多方位多角度建设多种类教学平台,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与创新,创造总结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注释:

百度百科.远程开放教育[DB].baike.省略/view/

1072736.htm.

第5篇: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

为提高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化复合人才的需求,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实行双语教学。随后,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在高校实施和推广双语教学的文件。如2004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把“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定为A级标准。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2007年1、2号文件都强调开展双语教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的国际经济法学课程与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密切相关,其将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首当其冲。目前,一些高校的法律院系陆续开展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效果不太理想,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引发了关于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一、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之必要性

(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

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时代愈加重要,法律职业者要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法律文书、用外语直接交流,而不能再借助于“翻译”。这样,法律实务要求法学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其双语教学势在必行[1]。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经贸活动日益频繁,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急剧上升。然而,我国严重缺乏精通英语,熟悉国际经贸、投资和金融等方面法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处理WTO方面的国际贸易争端为例,我国经常要花费数百、甚至上千万美元聘请外国律师来提供法律服务。国际经济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WTO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国际法律制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该课程旨在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了解各国贸易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国际经济纠纷解决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中文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二)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

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几乎贯穿了国际经济法的始终,这些法律的原始文本通常都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然而,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符号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使我们在将这些法律文本翻译成中文时,难以完全表达原意,甚至不理解或曲解原文的含义。例如HighSea(公海)一词,如果根据其字面翻译,则无法理解其意思。国内国际经济法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为翻译版本,有些翻译和原文含义有偏差,不够准确,甚至同类中文教材就同一专业术语的翻译也有差别,让人不知所以。最直接的办法是使用英文原版法律规定,按照英文原版词义和语境去理解。用英文传授该部分知识比中文教授更为准确。

(三)处理国际经贸纠纷实践的需要

国际经贸纠纷往往发生在英语环境中,而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国际经济法学中文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普遍与实践脱节。案例表述为中文,其具体出处无从考证,即便是真实案例,也因教学时间限制而做了简化处理,国际经贸纠纷中的合同、提单、汇票、信用证等书面材料均处理为中文,甚至只保留其部分内容,使得真实案例的全貌被掩盖,原本复杂的实际案情被刻意简化,甚至关键情节不清,与国际经贸实践严重脱节。实施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双语环境的培养和熏陶下,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法律以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国际经贸纠纷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涉外法律实务工作打好基础。

(四)法学研究的需要

法学研究活动中,学者们若能直接参考英文原文文献,将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缩短和国际同行的差距。如果参考的材料都是二手货,难免失真,何谈结论的正确?加之水平高的人很少搞翻译,水平一般的人翻译又不可靠,因而只有原文可靠。通过双语教学,夯实法律工作者和法学研究者的专业英语基础,使法律实务和理论研究都能跃上一个新台阶。从高校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映来看,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如,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曾随机抽取300名文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结果如下:关于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有83%的学生可接受,17%的学生担心。关于开设双语课程的影响,有94.5%持肯定态度;86%的学生认为可能拓展就业范围;45%的学生认为加重了学习任务。

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含义之辨析

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校实施的“双语教学”的含义是分析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含义的前提。目前,包括法学教育界在内的学界对“双语教学”的科学含义却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例如,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成为提供我国新时代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其本身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有人定义为:它是在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只使用母语,同时广泛使用外语的一种教学活动。有观点认为:它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政策,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有人根据外国字典中的定义将双语教学理解为:“双语教学提出的最初目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3]客观地讲,这些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均忽视了“双语教学”一词在我国的演进历史和法理基础,因而缺乏准确解释“双语教学”含义的根基。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政府强制推动的教学模式之一,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规定,严格讲应称之为“外语教学”。教育部《意见》第8项“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英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这是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法理基础。按照上述规定,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含义有以下4点。(1)本科教育需要逐步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部分学科、包括法学的“外语教学课程”需要在2004年后达到总课程的5%~10%。2004年,教育部又规定:把包括法律在内的一些专业课程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作为高校评定为A级的标准之一。(3)暂不能进行外语教学的高校可采取“外语教材,中文授课”的过渡式教学模式。(4)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双语教学”实际是指“外语教学”,即某一课程的教学要全部或绝大部分使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来进行,而不是用中文和外语共同进行教学。根据一些高校的资料看,“双语教学”是指除外语课程外,采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50%以上(含50%)的课程。所以,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一词的官方含义是指除外语课程外的外语授课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公共或专业课程。由于英语是我国所有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外语,所以,教育部所称的“双语教学”实际就是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在“双语教学”的精确含义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授课的课时占50%以上(含50%)。#p#分页标题#e#

三、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实施之困

(一)选择何种双语教学模式之困

目前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1)全外型模式,亦称浸润型模式,即所开设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课程考核等环节完全用英语进行;(2)混合型模式,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环节用英语与中文相结合进行;(3)半外型模式,即采用英语教材,中文讲授的方法。后两种模式统称为过渡型模式。目前,多数学校采用过渡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英语学习专业名词和进行简单解释和表达,重点的描述和解释用中文,导致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四、六级考试来衡量,其中通过四级是基本的要求,而各高校四级通过率很低。二是各高校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普遍较薄弱。目前各高校承担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是本国教师,其中许多教师原本是外语专业人才,他们仍然照搬外语教学方法用于国际经济法学教学中,使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成了外语翻译课。另外,许多从事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没有国外法学专业的留学经历,对国际有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了解较少,其能力与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选用之困

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高质量教材直接关系到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内出版的能全面涵盖国际经济法领域基本知识的双语教材较少,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表述过多,法律描述的内容和角度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这些教材存在着涵盖内容出入较大、重理论轻实务、一般性介绍内容多而具体法律规则少等问题。有些高校虽然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但多为集中介绍或评析某一国家涉外立法或者专门介绍某一类国际条约,其内容很难涵盖国际经济法学的诸多内容,且存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阅读和理解难度大及教材成本较高等问题。有的高校则使用自编英语教材,其中也有个别优秀的教材,但普及率不高。还有一些院校考虑学生接受程度,采取中英文教材并用的方法。网上公开的某些法学院校的国际经济法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竟然90%是以中文来撰写的。

(三)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之困

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法学教育方式,即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主,注重理论教学。由于目前各高校班级人数多,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可是少,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和学生深入地用外文讨论或沟通,大大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外实践环节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涉外法律纠纷的能力。实践中,不少法学院校也开展了包括模拟法庭、专题辩论、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然而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多关注国内民商法、经济法以及刑法领域,鲜有涉及国际经济法领域,或者即使涉及到国际经贸案件,也是采用中式法律思维模式分析、讨论案件,学生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主要源于英美法系的、以判例法为主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这会使学生将来真正接触涉外法律实务时不知所措。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需要根据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通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来实现。目前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结构化考核方式,学生总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多以课堂提问和平时作业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评价标准模糊,难以客观、全面体现教学效果。期末考试作为最主要的考核途径,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问题,例如,有些院校用英语出题,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这种考试方式难度最大,试卷评改标准也不易把握。还有些院校用英语出题,要求学生中文作答,难度降低,但学生需在两种语言情境下来回转换,使得双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完善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应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

开展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用英语学习和理解有关国际经济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表达思想而最终获得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中、英文并用的过渡型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两种频繁互换的语言环境下,母语思维定势的存在使中国学生难以真正适应英文思维模式,而且中文和英文的交互使用导致双语课程成了翻译课,达不到开设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宁缺毋滥,不要让其成为应付检查和评估的摆设。如果要开设,必须采取全外型教学模式,当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应安排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讲授,而且考虑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作为选修课,仅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选修。毕竟国际经济法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非是通才教育。在全外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用英语讲授、提问,学生也完全使用英语回答和讨论,使学生沉浸在国际经济法律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从理论上讲,由通晓外国法律的外籍教师实施教学是最理想的,但限于条件,实践中双语教学任务主要还是由一些专业扎实、精通英语的本国教师来承担,因此,各高校要加大对国际经济法双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提供出国深造机会或与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将英语水平强、国际经济法学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培养成双语教师。二是在外语类高校、师范院校中开设以培养双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专业,将专业外语及有关双语教材纳入必修课程。三是引进法律专业的归国留学人员培养成双语教师。

(三)重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教材建设

原则上,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应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数据翔实、案例丰富、语言纯正、逻辑性强,贴近国际经贸实务。但购买费用过高、教材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以及较少涉及中国有关涉外经济立法等问题。所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只能是权宜之计,最终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学仍应选择我们的自编教材。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使用由对外国法律和国际条约有深入研究、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多年、英语基础扎实的资深教师编写的国际经济法学自编双语教材,但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上各高校做法还不太一致,所以,可以考虑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既能满足我国对外经贸活动需要又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高质量国际经济法学双语教材。#p#分页标题#e#

(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

在国际经济法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创造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可能地适应国际经贸法律实务环境。例如,在校内可以开展有关国际经贸案件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国际经济法专题辩论和疑案辨析等活动;在校外,学校可以与外资或涉外律师事务所、外资企业、政府外经贸部门等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考核应在坚持结构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平时成绩。考核点包括英语表达能力、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能力、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法律思维、实践能力等;考试试题均采用英语表述,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考试时间确定用中文、中英文结合或者全英文答题。

(五)双语教学中贯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

1在重点大学做好双语教学试点重点大学的学生外语及综合基础好,大一学生即可使用英文授课。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就有一门经济学基础课用英文教材和全英文授课,学生反映很好。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教授在武汉大学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重点大学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还可以编写出版中国自己的英文教材,同时还培养了师资,为其他学校的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普通本科可以缓行,生源较差的本二学校可以不搞双语教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