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逻辑思维的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逻辑思维
一、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大部分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所提倡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度较高。但是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价值体系没有做到充分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通常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所展开的阅读活动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导致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会有条理不清、逻辑思维过于混乱等多种教学现象的出现。虽然部分老师在新课改教学指导的要求与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其活动所蕴含的知识与价值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中的使用方法不当,教学方法主要使用的依旧是传统思想观念,老师根据文章结构脉络作为学生阅读教育的实施根据与发展方向,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讲解顺序,对文章展开适当的阅读理解,在此种情况下,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所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有效性较低,同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较大的作用,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要素
以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为基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过程较为缓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耐心与信心。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一定的常规性,学生在学习中会极易受到外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对学习成绩的提升造成影响。对于此种情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重视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中心价值,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价值,同时为营造课堂氛围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之后通过阅读能力的增强,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经过适当的引导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只有通过思维的有效运用、加强对文章阅读中的规律掌握,通过解疑答惑等方式促进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逻辑思维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与成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是具有连续性的作用,教师要保持信心与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的类型与内容逐渐增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个人体系的养成与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提高学生正确价值的认知,需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正确的习惯与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思维能力的养成。通过多种阅读活动的展开,强化学生的更好应用,促进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其所养成的思维逻辑能力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水平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老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的阅读效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掌握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思想,并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解。只有这样不断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其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也各不相同,在理解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不同的阅读资料,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真实有效的东西,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看不懂或者没有阅读兴趣的问题。在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先针对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不会漫无目的,而是认认真真,带着探索的心理去进行阅读。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越来越快,阅读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逻辑思维的养成力度
在语文阅读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语文阅读中,学生在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阅读技巧,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通过阅读所获取的更多的语文相关知识,在学习中所掌握的人生哲理、所理解的情感价值、所培养的思维观念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有所运用,通过对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更好的个人情操。为此,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找出与所看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相联系,通过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操作,提高知识的累积和总结,强化思维逻辑的培养力度。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71-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为了确保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都分别建立了教学评估体系,以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在如今所使用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还存在一些对教学质量的检测有着极大影响的问题,只有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一、数学教学中的评价体系简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落实,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教学的新标准,在教学中建立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在保证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增强,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提高。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如今教学要求的不相符,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创建,则很容易导致高中数学教学出现问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为未来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学评价体系要重视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以便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然而,如今高中数学教学中所应用的评价体系却过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选拔,而忽略了对教学质量的检测。即数学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情感变化却不予理会。这就造成了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出现了错误,其所具备的的真正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
2、教学评价的标准不够明确
在如今的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如今的教学目标也不相符。这就导致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与教学标准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如今的教学评价体系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而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发生变化,因此导致教学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3、教学评价方式不够丰富。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较常使用的评价方式是考试。然而,随着数学教师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教学评价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评价的要求。而且,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缺点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很容易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应用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时候,学生一般都是比较厌恶,这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心理。
二、形成性评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创新教学评价理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评价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如今教学的新要求;而为了确保数学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并带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随之得到增强,则教师需要对教学评价理念进行创新,以便使新的教学评价理念能够符合教学评价体系的新要求。形成性评价是如今较常使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够依据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也能够使数学教学评价过程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合理。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不断进行反馈,使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对成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成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提升途径之一。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之间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检能力。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学生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具备学习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检测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消极的态度对数学学习。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便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则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便使学生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确保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成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进行综合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成效,对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红梅.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和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4).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而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间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杰罗姆·s.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数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写道:“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们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可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是受到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影响,特别应提到的是爱因斯坦的重大影响。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还指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此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教材前述。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那种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H.A.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这对我们不无启发。
4.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也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以组织。大家知道,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结构”是随着物理思想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地、完整地围绕某一部分物理知识(如力学)介绍这种发展,较之分散地介绍某一部分历史事实,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即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3.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便他们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则应加强课外辅导,消除他们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以适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1.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
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3.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能否事先进行最优化选择,现在也有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诸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计算机进行事先的最优选择。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中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加,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关于教材前述
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的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地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H.A.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这对我们不无启发。
4.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也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以组织。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结构”是随着物理思想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地、完整地围绕某一部分物理知识(如力学)介绍这种发展,较之分散地介绍某一部分历史事实,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具有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关键词] 理性思维;人格;文理分科;教育
理性(Reason)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逻各斯(%d%\%h,logos)。在哲学中,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一极,也是良好人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利用理性的力量,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性思维是良好人格的养成的重要标志
1784年康德发表《什么是启蒙》一文。文中他论断:“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1]据此,这位被梁启超誉为“黑暗时代之救世主”的老人大声疾呼:“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2]
人格是对一个个体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化成熟与否的标志。人格养成应以社会需求为准则。目前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所身处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对人格养成的复杂影响是空前的。对此必须有所回应,正是当代大学生个体面临的最严峻迫切现实。
二、文理分科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
“按大学科分类,学科可归纳为理科与文科,这相应地与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逻辑思维、认知和社会认知紧密地联系着。一般说来,理科的学科能力, 更多地要与抽象逻辑思维,与认知相联系;文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与形象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相联系。”[3]文理分科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背景。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需要在分科制度的影响下面对各自的理性思维的问题和挑战。
以理科生为例,其理科能力,特别是数学能力,主要地与抽象逻辑思维联系着。抽象逻辑思维是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进行的思维; 是通过假设进行的思维,使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实现课题的目的。
再以文科生为例,其文科能力,特别是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学科能力,主要地与形象逻辑思维联系着。文学、艺术学科能力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出想象力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当然是形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想象的结果,往往也就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想象和形象思维很难从本质上去分清界限。形象逻辑思维的活动,有着抽象思维参与,从而使形象逻辑思维能作为一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
三、不同学科学生的思维缺陷以及理性思维相应的补益
在这种分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理科生的主要困难在于:抽象思维逻辑训练强化了他们面对科研学术问题时的反应模式,同时忽略了社会认知环节的提高和丰富。很多理工科大学生,面对科研问题时极富理性思维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井井有条;但在面对现实生活包括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却表现出一种心智上的昏乱。
另一方面,文科生的主要困难在于:在其成长过程中,理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形象思维片面发展。很多文科包括艺术类大学生在文艺创作时想象力极大迸发,但缺乏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的支撑,往往反应出一种知识和逻辑层面的不足。
以上两种情形对于人格养成而言,均非理想情况。理性应该是认知意义上和人性意义上的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其运行是主体的思维功能,其结果是思维着的主体对外部存在的理智审定。理性“是最高层次的理智,但还没有诉诸行动,还没有对外部世界发生作用,还是思想范围内的东西。”
因此,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文科生在擅长形象思维的同时,也擅长用理性思维筛选、接纳知识,以逻辑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实现理性照亮生活的启蒙目标;理科生能够继续用理性思维解决科学问题,同时克服理性思维的应用局限,将其拓展到社会认知领域,成就真正的科学思维。
诚如C.P.斯诺所言:“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盖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从柏林顿馆到南肯辛顿或切尔西就像是横渡了一个海洋……我们需要一种共有文化,科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解应成为20世纪普通文化的一部分”。今天,一种非常近似于斯诺所论断的“两种文化”的模式已经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凸显了自身的一系列缺陷,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正有助于治愈这种缺陷和裂痕。因此,无论对于文科大学生还是理工科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提高对于良好人格的养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
[2]同上
[3]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一期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B083。
作者简介:刘琨(1981—),女,汉,哈尔滨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美术基础理论教学。
一、造成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
1.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事半功倍,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对数学中的数字、定理、定义、公式、证明等都觉得得心应手,每当看到数学他就会兴奋,再难的题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有的学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但因某个老师的原因而变得感兴趣了;有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也有学生对数学原来有兴趣,后来因更换老师或信心不足兴趣减退.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数学兴趣浓厚的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很多,所以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的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弱,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数学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和小学数学相比较,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没有及时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一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较为明显的一个阶段.由于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一新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则慢一些,因此数学学习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更为明显的又一阶段,现阶段所使用的教材中初二阶段内容较多,逻辑性更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且初二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处于叛逆心理最强,认知不太理智的重要时期,所以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二、对初中阶段学生这种数学学习两极分化严重的教学策略初探
1.对学生我们可以做.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可采取适当方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花费了不少工夫在数学上,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导致最终失去信心而不想再学,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2.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教师可实施分层教学.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1)学生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进行分层,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可逐个分层.对学生的分层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分层备课.
在教师对子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
(3)分层授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在课堂提问中有意识地让各层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获.
(4)分层训练.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都有所涉及.课外作业也可分为几个层次,如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5)分类指导.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辅导.对较低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较高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学生互相帮助完成,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
一、艺术的广告———形象思维的培养
乔治•路易斯的现代传播学著作《广告的艺术》,有“大众传播学圣经”的美誉。这位广告超人毫不掩饰他的观点:“广告应是一门艺术,完全源自于知觉、本能,尤其是天分。”特立独行的路易斯把艺术指导的角色演绎为创意的孕育者。从广告创意与设计的角度来看,一个出色的创意源自具有原创性、影响力和表现力的伟大想法,一个出色的创意具备艺术的基本属性。一个成功的具有创意的广告活动,是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去寻找与产品契合的艺术效果,从而唤起更多注意力与影响力。如何把广告主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更富有感染和影响力是创意与设计的使命。广告创意往往藏在隐喻、象征、暗示、夸张等手法的背后,以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塑造着广告的灵魂。一则富有艺术穿透力的广告,巧妙地将广告信息与传播主张寓于富有美感与情趣的美术、摄影、歌曲、诗词、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让受众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和认可传播主张,这也是广告创意与设计的最高境界。广告创意与形象思维密不可分,富有想象力的艺术表现是广告创意与设计的灵魂。想象是形象思维的较高级阶段,也是广告创意与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3]心理学通常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形象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抛开具体生动的形象材料,而始终离不开生动的具体形象,并且把思维活动用鲜活的形象表达出来,这一切正是广告人在广告创意与设计过程中必要的心理活动。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广告创意也无法形象表达。人类通过感知形象,对色彩、线条、形状、声音、解构、质感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其内涵属性关系,进而进行想象、联想和结构性的二次重构,创造出完整的全新艺术形态。在教学中,“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重要的工具与形式,将形象不断具体、加工和发展,或夸张,或概括,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这一过程是对具体形象与信息的二次加工过程,正如“旧元素新组合”。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如万花筒一般,原有的认知碎片得以激发、调动,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秩序。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在创意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认知碎片储备和打破原有秩序、重构形象的能力。艺术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一个部门”[5]。广告创意与设计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引导学生将科学思维的逻辑性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进行有机整合,但更强调设计思维中的形象性。广告创意与设计思维过程由形象思维主导,但创意与设计并不完全是幻想式的,其思维方式也不是漫无边际,而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正如所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将广告传播信息融于艺术表现形式中,提高广告的感染力和审美情趣,可以高效地实现广告传播目的,但在创意与设计过程中,也要遵循严密的逻辑性,考虑产品特性、市场特性、消费者特性、媒体特性等诸多因素。一个出色的创意产生,其基础是科学的,而创意与设计的表达是艺术的。广告策划以科学开始,广告创意与设计以艺术结束,科学与艺术精神在学生大脑中的植入,才会形成广告人的素养。
二、人性的广告———人本思维的培养
介于科学与艺术间的广告,离不开逻辑与形象思维。这里开始讨论的人本思维与成本思维并不是人的某种思维方式,而是描述思维的角度。广告是针对某些消费者进行劝服继而使其行动的传播活动。消费者行动与否取决于两个判断:一是需不需要,二是值与不值,此二者也即构成消费者体验的核心部分。依赖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才能拟定出实效的广告策略与创意。对于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进行广告策划与创意活动。广告人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即洞察人的需求,关注顾客体验,了解人性动机,想方设法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正如霍普金斯所说:“我们在广告业中找寻的人才,一向是那些能够把握大众脉搏的人。我们从来不问他的教育程度、文学素质,这方面的缺陷是很容易弥补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向我们证明他很了解人性,那我们会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加入。”[6]具有“人本心理学之父”称谓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以上消费者需求也可归纳为生理的“需要”和心理的“想要”,也可归纳为功能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菲利普•科特勒这样阐述对产品的理解:任何能够提供到市场供关注、获得、使用或消费,并可以满足需要或欲望的东西[7]。需求是生理的、物质的,欲望是精神的、感性的。产品的销售主张对准目标消费者的“需要”,提供可以带给他们实惠的承诺,而这种承诺必然要有强有力的支持点,因为理性思维者会判断这样的支持点是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起始于人,熟悉人性,洞察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创建与消费者积极沟通的情感利益点,满足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想要”,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促成消费行为的完成。依照消费者的情感需要,依照人性进行品牌理念设计,打造人性化的品牌,这都是广告人的使命。广告教学实践活动中无论策略阶段强调理性的逻辑思维,或创意阶段偏重感性的形象思维,最后必须落脚于“人的需求”,回归“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广告学即“人学”。广告学的先修理论,传播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等,无一不是“人学”。
三、实效的广告———成本思维的培养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四、结语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特征;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领域都是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和所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复杂,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我国的设计模式正在从过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元模式,设计行业已上升为高科技行业,因此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创新思维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1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可以认为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以贮存的知识和新获得的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产生独特新颖的认识成果的精神活动。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建筑的平面、空间、形态、结构、材料、设备、设计理念、设计手段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整体或者局部所进行的首创性设计活动,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
2.1 反思性
反思性是说,建筑创新思维的“新”在于它不同于习惯思维或重复性思维,它来自于对现实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并从中找到突破口。
2.2 超越性
超越性是说建筑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经验、思维定势的超越,对原有信息有取有舍,有的突出有的消沉,对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设计。
2.3 实践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在于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活动都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建筑需求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师的思维不断前进,不断地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
2.4 相对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创新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它的表现力就会下降,这时就会去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一代代被替换。一位建筑师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同时代的创作,更离不开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
2.5 辩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3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在一些建筑设计中,或者说是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强调非逻辑思维轻视逻辑思维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经过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学习后,也没有完全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往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无从下手,或是不着边际的东拼西凑,或是套取以往的经验模式,或是从某一张画片中选取类似的形体,往往会使后面的设计无法深入,有时甚至发现致命错误而设计方案重新开始。以后还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反复后,才会积累一些经验,但是这始终是一种直觉和形象的设计方式。
影响建筑创作的因素是复杂的,而这些因素之间,例如功能与造型、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遵循一种固定的由此及彼或非此即彼的逻辑形式。越是复杂的工程,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作用越是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和模糊的状态。对于它们之间这种动态的、网状的联系,往往无法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认识;相反,作为主体认知方法的一种形式--非理性,却常常能帮助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整体而正确的判断、安排和评价。这是建筑创作的特征和规律,也是建筑作品之所以能有万千变化的原因所在。非理性—一般所指的灵感、直觉、潜意识,在建筑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创作的过程,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转换的过程。深入的理性思考,常常会唤起非理性的灵感,而灵感的出现,又促使理性思考得以深化。这种转换是反复的,不着痕迹的,而且,对于像加纳国家剧院这类建筑来说,这种转换愈是不着痕迹,愈是自然流畅,建筑作品的层次和格调往往也愈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建筑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而且各种技术也飞速的发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胀,如果仅仅依靠直觉思维是很难将设计作的很好,难免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沦为一个失败的设计。当然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而完全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也会使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新意,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探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方法,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即系统的设计方法,使设计过程更加合理和系统,以减少设计过程的反复,树立一种系统的观点,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设计更为有用。
4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
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结合当代先进技术,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