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亲子沟通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亲子景观的概念
亲子景观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型景观里的一种景观亚类。只要提供父母和子女参与的可能,都可以称为亲子景观。亲子景观以家长和孩子双方的需求为核心,应满足他们双方的共同需求,而非任何一方的需求,因而亲子景观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2.观察与访谈———问题的提出
经过在邓迪市为期3个多月的观察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发现当地生活节奏较缓,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子同乐的场景。但在走访了市区几个适合儿童游玩的公园,如洛奇(Lochee)公园、维多利亚(Victoria)公园和巴克斯特(Baxter)公园等,发现大多设施陈旧落后,且数量少,已无法满足游人的日常需求。其中面积最大、人流量最大的巴克斯特公园,据官方统计数字,周末平均每小时大约有40个家庭游览,人流量是其他公园的2倍。经过观察和与游人的交谈,主要的问题是现存的游戏设施只能孩子玩耍,家长无法参与活动,并及时照顾孩子。游人期望完善公园设施的意愿较高。此外还单独访谈了公园管理主席艾琳•谢尔特(IreneShearter),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游戏设施数量不足、缺少遮风挡雨的设施以及没有适合家庭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并希望利用政府部门的资金,使巴克斯特公园得到切实的改善。因而,作者选取了巴克斯特公园作为改造设计的对象,为其融入亲子景观。
3.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基于观察与访谈的结果,本设计中采用分镜头脚本设计(storyboards)的方法为游人介绍公园未来的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以英国当地一普通家庭为背景,描述了周末的家庭生活,比起室内有限的玩具,孩子更渴望外出玩耍,呼吸空气、享受阳光与接触大自然,引出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而当家长带领孩子去公园后,却发现没有合适的亲子设施让他们共同游戏、分享彼此的快乐,这无论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还是对父母依赖的孩子来说,亲子景观的存在有其现实意义。
二、设定目标与初步解决方案
设计目标设定为“缩小代沟”(bridgingthegaps),旨在改造巴克斯特公园,为市民提供一个父母与孩子交流和互动的户外亲子乐园,和提供一种新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并通过相关利益者图、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的方法,得到目标群和相关的解决方案信息点———初步解决方案的提出。
1.相关利益者的分级
运用服务设计中的相关利益者关系图(stakeholdermaps),选出本设计重点访谈和交流的对象。图中按照影响力和吸引力两个维度构成二维坐标系,于4个等级中,选取最高指标的群体作为目标群(targetgroup),分别是父母、小孩和专家,其中专家分别为:斯瑞色•林(TheresaLynn)———邓迪市参议会艺术发展主任;艾琳•谢尔特(IreneShearer)———巴克斯特公园管理者;杰瑞•布瑞(GerryO′Brien)———邓迪市参议会景观建筑师;菲翁娜•凯伦•伍德(FionaKarenWood)博士———罗伯特高登大学健康和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员,儿童行为研究专家。
2.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发挥创造性的方法,通过集中专家共同思考同一问题,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反馈,引起思维共振和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意见的产生。而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文并重的思维工具,它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对公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了解后,采取了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法对亲子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学校、邻居、朋友、老师等人或事进行联想,并对头脑风暴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思维导图(mindmap)的归类和总结。通过归类的思维导图,清晰了然地看到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这样在设计过程中便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设计更周全。
三、确定基本的亲子项目
确定基本的亲子项目主要采用访谈法,并进一步筛选和利用辅助工具辅助设计思考。
1.实地访谈
为了尽可能多地得到关于公园中的亲子景观设计的意见采用了实地访谈的方法,主要有访谈卡片(prototypecard)和交流板(talkboard)2种形式。4.1.1访谈卡片设计出访谈卡片包括问答和绘画两部分,其中问答部分的题目针对成年人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分别设计,访谈了31个大人和17个小孩。4.1.2交流板为了长期收集游人对公园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游客间的交流与互动,针对大人和小孩设计了不同版式、大小的交流板,摆放在公园入口处和儿童游戏设施旁。
2.研讨会
在访谈结束后,源于生活和与家长、孩子交流后总结的信息,初步设计出25个基本的亲子项目。为了进一步筛选亲子项目,在复活节当天邀请了51位家长和50位小孩参加了研讨会,让家长和小孩分别对所设计的25个亲子项目进行投票。每位参与者各5张选票选出5个喜欢的项目,其中小孩的选票为橙色,家长的选票为蓝色。统计结果(表3),经过与公园管理者艾琳•谢尔特的讨论,决定:排除票数较少的7个亲子项目,并选取平衡度在0至0.3的11个亲子项目。平衡度越接近于0,表示受到家长与孩子双方喜欢的程度越大。
四、深入设计与服务成果
通过辅助工具(prototypes)中的三维思维板(ideasboard)和场景模型(scenariomodel)、合作设计(co-design)、研讨会(workshop)和访谈法进行深入设计,并产生最后的服务成果。
1.辅助工具
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直观表达设计想法的三维思维板和手工模型等辅助工具,供用户体验其功能,以期获得改善或功能优化的意见。
1.1辅助工具一:三维思维板
三维思维板,将之前的25个亲子项目做成可移动方块贴在板上,按照研讨会的结果,分为4个等级:第一级可以纳入最终设计中,第二级需要进行改善设计,第三级需要斟酌实用性,第四级则为不受欢迎、可删除的项目。同时,在右下方放入所收集的改善意见和想法;在右上方的公园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用比较简洁快速的可视化方式贴着一些作者的新想法,以清晰直观地辅助作者思考和传达给他人作者的设计方案。
1.2辅助工具二:场景模型
为了使往后的设计更具有空间感,将排在前5的亲子项目做成了场景模型。其中,音乐舞台位于中心大草坪上,以渲染传播快乐的氛围;烧烤区以防烟雾影响其他游人,放置在有植物阻隔的区域;绘画区放置在一个风景较好、安静的区域;跑步道和双人自行车道巧妙地分开,保证游人的安全又保持行车路线的畅通。场景模型的制作,可以帮助设计更贴合实际,是从梦想到现实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桥梁。
2.合作设计
合作设计是对相关利益者的统筹考虑的系统的设计思路。为了使25个亲子项目更具创意和更符合当地文化,召集了工业、建筑、平面和景观设计背景的6位当地设计师进行合作设计,本次合作设计由角色扮演(roleplay)和融合设计(rip&mix)组成。
2.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帮助设计者体验真实场景,让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提供给设计师新视角和新想法。作者将6个人分为2组,每组3人分别扮演家长、小孩和设计师的角色。根据作者提供的表格开始制定自己的虚幻角色(姓名、年龄、性别、爱好、家庭成员等)并想象自己的生活。家长和孩子需要想象当带着孩子或者跟父母去公园玩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公园的需求是什么;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倾听和记录他们的问题和需求,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并分析所带来的价值。结果显示,所考虑的主要为安全问题,如打架、车辆和自行车的安全,动物的安全(如流浪狗咬人),游戏设施的安全(建议增设负责安全的专员和各种急救措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以及卫生设施等。
2.2融合设计
在这一环节的融合设计中,每个人需要从上一环节的设计成果中选出一样,然后再另选一样与之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分析提炼两种事物的某些特征、功能或使用者的反应等,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最后所设计的服务或产品有:儿童自救系统、饮料交流桌、教育设施和小型图书馆、树屋、游戏屋、海盗城堡、蘑菇避雨亭等。
3.青少年中心的研讨会
设计在青少年中心举行了研讨会,目标是了解孩子梦想中的公园,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测试现有的亲子项目,让孩子对现有的亲子设计提出看法。
3.1从孩子的角度设计
巴克斯特公园组织9位6~11岁对巴克斯特公园比较熟悉的孩子,让他们以绘画、手工、捏橡皮泥的方式来描绘在巴克斯特公园游玩时梦想中的游乐方式。然后组织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选出最受欢迎的5个设计,分别为多功能游泳池、瞭望塔、披萨城堡、机器人、机器人垃圾桶。在此过程中,作者还发现有声物体和电子类游戏更能吸引小孩子的兴趣。
3.2对亲子项目的检验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这些项目可能并不受西方孩子的欢迎。因此,作者让这9位孩子在亲子项目中选择他们不喜欢的,并列出理由。
4.访谈
家长与专家设计了1份调查表格,对巴克斯特公园的27位家长们进行了访谈,主要是让他们对不喜欢的亲子项目提出意见。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家长对活动项目的担心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允许亲子同乐,以及安全问题。因此,亲子项目的设计应更多地侧重于孩子的兴趣点,同时给家长提供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而专家的访谈,是为了使设计更完善、更好地加强亲子沟通,并融入其他领域知识。专家的建议,开阔了设计思路,使设计成果更具有包容性和专业性。
5.服务成果
通过以上的研究,最终决定以方案文本、效果视频,以及服务卡片(servicecard)来告知家长能够通过怎样的户外活动来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互动。方案最终以上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现状布置亲子项目,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带指的是自行车景观道,四分区分别指的是游戏设施区、DIY区、家庭花园区和运动设施区。
五、结语
【关键词】家园合作 尊重 平等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4-02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是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幼儿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只有家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和家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只有双方在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积极配合,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教师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只有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聘请教育专家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知识,使家长通过讲座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共同配合的重要性,从而能积极的配合幼儿园工作,并参与到家园共育的活动中来。
2.互动平台
利用家长园地、班级博客、微信等平台对家长进行指导与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法、幼儿园活动内容与目标、幼儿近期活动表现、需家长配合的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活动内容的同时,激发家长以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教育的活动中来,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二、创设沟通多渠道,促进家园合作实效性
1.接送交谈与电话联系
利用接送幼儿这段时间简单的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情况和表现,并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教师协助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孩子情况家园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共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电话联系更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联系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联系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家园教育同步化。
2.家长助教和开放活动
为了使家长对幼儿园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开展家长助教和亲子开放活动,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并在与幼儿欢庆六一、快乐游园、亲子运动会等亲子互动中更加了解、体验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生活,从而积极建立起主人翁意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幼儿园管理和幼儿教育中来,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互助合作伙伴。
三、尊重家长、平等对待,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沟通
1.以诚相待 主动沟通。
主动真诚的对待家长,是做好家长工作的关键,每天接送幼儿时间,教师都热情微笑的和家长打招呼,并且主动的将孩子在园的情况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感受到老师热情的同时也体验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家长才会信任老师,放心的将孩子交到老师手中,并且愿意和老师沟通和合作,只有家长相信老师,才会消除顾虑,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
2.运用技巧 巧妙沟通。
和家长达成共识是家园沟通的最终目的,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美,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孩子情况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在赞美孩子优点的同时,避重就轻的提出孩子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这样家长一般都很容易接受,也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只有家长积极配合了,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人而异 灵活沟通。
不同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对老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与家长交流时,要因人而异灵活沟通,对年龄大的家长就多反映一些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对于年轻的家长多反映一些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并争取他们的支持;而对于文化较高的家长,教师要引导家长了解客观的评价观和适当的教育理念,从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谈孩子的发展。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教师就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选择需要配合的工作时,也要量力而行,并做好简单的解释工作。
总之,有效的沟通,是做好家园工作的关键,是架起家园互信、互相理解、共同合作的桥梁,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师、家长共同化成长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亲子关系;初中生;道德教育;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83-02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后来被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借用来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父母与子女间的人际相互关系不仅基于血缘,也基于日常的生活。亲子关系作为人生建立的第一种社会关系,对构成独特个性、道德品质,建立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其他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永久性、亲密性和权利义务的特殊性[2]。
一、初中生亲子关系
初中阶段是从依恋父母的儿童向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成人转变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迎来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思维模式由儿童时期具象思维转变成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在认知过程中运用假设和推理考虑问题的可行性。身体的发育,使初中生开始认同“成人感”,随之而来的是心理范畴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
初中阶段的亲子关系,区别于儿童时期单纯的听从与命令的互动关系,呈现不同于高中阶段利用原有的亲子关系影响为独立生活进行巩固的多方不稳定性。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过程,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3]。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作为亲子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在青少年时期,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共存关系。而王美萍等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问卷对648名初一、初二和高二的学生与父母的冲突强度和亲密性等方面调查研究,从性别、家庭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探讨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证明了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结合研究亲子关系的必要性。
(一)初中阶段亲子冲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将亲子冲突理解为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的不相容而产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4]。亲子冲突是人际冲突的一种,引起人际冲突的因素复杂多样。结合青少年发展的独特性,引发初中生亲子冲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父母的命令式教育模式与初中生“自我成人感”的矛盾冲突
1994孟育群等人对天津市普通中学初中学生639人,调查“子女与父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问题,占调查人数最多的一项就是“我要求独立自主,可是父母仍然把我当小孩子看待。”[5]青少年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把自己归为“成人”。按照对成人的自我认知,青少年把自身置于“成人”的社会地位中。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青少年的自我发展需求受到抑制,表现为反抗父母的权威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亲子间冲突产生。
2.社会大环境下的代沟
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家长与孩子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出现差异、隔阂以及冲突。用西尔斯的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就是“代沟”[6]。传统的“天下父母无不是”的观念与青少年所处民主、合作模式的新型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孟育群调查认为,与父母的主要矛盾是“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20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08%;“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有158人,占24.72%;“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同”有172人,占26%~91%;“在生活方式,穿衣打扮方面”186人,占29.10%[5]。从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对代沟的认识不清,与子女必要的沟通不畅从而导致矛盾产生。
3.初中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局限性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处在“疾风怒涛时期”[5],自控能力差,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把握思考的主动权,拥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父母在身体发育和心理构建等各方面呈现闭锁性。父母的素养不高或者对初中生的独特性认识不够,没能正确应对青少年的闭锁性表现,导致亲子间冲突的发生。
(三)初中阶段的亲子亲合
亲子亲合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它既可以表现在积极的互动行为中,又可以表现于父母与儿童心理上的对彼此的亲密感受中[7]。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初中阶段亲子冲突的增多,对其研究的领域和维度较全面,而对亲子亲合的研究关注度较低。
Smerana等人近期的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揭示,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在青少年期的发展模式不同,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合发展比较稳定,但与父母的冲突变化较大[8]。不同于亲子冲突的激烈和不稳定,青春期的亲子亲合现象发展较为稳定。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身心开始发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女生较男生更早的进入青春期,并出现第二性征。女青少年对性别差异的感知较男生要早。由此体现在亲子亲合现象中,女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亲密度要远远高于与父亲的亲密性。王美萍、张文新(2007)在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的研究中发现,母子亲合显著高于父子亲合。同时,通过对亲子亲合量表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女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极其显著高于与父亲的亲合,但男青少年与父母亲的亲合无显著差异。
二、初中生亲子关系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随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受到众多外界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在青少年过渡阶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一些特征与问题。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脱离
亲子冲突引起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表现为知而不行。青少年道德行为受到亲子冲突产生的影响表现为背离道德认知的叛逆行径。初中生在亲子冲突中自我认知受阻,通过在道德行为上以各种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发泄不满,展现自身的叛逆。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早已有明确的道德认知规范,但在行为中故意偏离。比如原本认真爱护学校环境的学生,因家庭中与父母的交流不畅、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叛逆的表现为破坏学校的植被,不再热衷于公益环保等活动来排解因亲子冲突带来的压抑,从而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差。
道德行为与认知的偏差还表现为不知而不行。初中阶段青少年的第二性征出现,父母与不同性别子女的亲合现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某一方亲子亲合的缺失使某些方面的道德认知能力不健全,造成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而不行。在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寻求道德认知构建时,亲子冲突的发生让青少年将有关的道德构建转变成冲突焦点,归于问题放置起来,导致青少年不知而不行。
(二)道德行为失范
亲子关系中冲突和亲合等现象的进行预示着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对自我认知和发展的一种成长需求。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通过亲子关系的展现使初中生获得成长。青少年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道德认知的良好建立在初中生自我发展基础之上。亲子冲突中的自我发展不健全,促使初中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道德本身缺乏正确的认知。而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得以展现为具体的行为,产生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失范。有些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过多,常常通过吵架与肢体暴力来结束冲突。这样的处理方式造成中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健全。
(三)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亲合现象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作为焦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初中时期,青少年出现“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和角色认知产生重大影响。独生子女接受过度的亲合互动带来自我中心思维的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利己、自私,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自我中心的过于突出有赖于父母以掌上明珠的对待模式与子女进行互动。在处理个人关系和集体关系中,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从而达到目的。比如破坏学校纪律、不服从老师管教等。
三、结语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父母从小不断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让子女产生标准化和标榜化的道德认知。亲子关系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亲子关系是冲突还是亲合都会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造成影响。因此,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要以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为保障。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予子女独立的空间,建立信任感。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容易融入社会。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意识,科学有效地处理亲子冲突和促进亲子亲合。建立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给予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孟育群.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24.
[2]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89.
[3]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7(11).
[4]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5]孟育群.少年期的亲子矛盾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1994(4).
[6]段巧灵.青春期亲子冲突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21―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但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如何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成为教师思考并为之不断尝试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校合力的必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是多种层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现在一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有一定偏差,他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重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缺乏和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情绪问题不能及时疏导。当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便不分青红皂白地严厉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可事实上,要想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固然离不开老师辛勤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但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在家校合力方面所做的工作
1. 利用家长会,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例如,我的第一次家长会,是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召开,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见面,家长们都迫切地想要知道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想和老师沟通。于是,我将问题整理出来与家长共同分享:一是学习任务加重。小学是以语文、数学为主,课时多,内容少。初中阶段科目增多,阅读信息量大,要求理解的知识增多,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二是强调自觉性。在小学,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进入中学之后,由于课时的限制,上课的内容增多、信息量大,初中老师讲课的进度比小学要快,许多事情老师直接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成员率领大家完成。三是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活动天地一下子变开阔了。四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进入初中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容易产生叛逆情绪,让家长和老师觉得“不好管”。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地过渡,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学生活。
一、成立家长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长们面对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家长给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由于家长面对孩子少了,沟通少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孩子由于缺乏情感的支持,往往产生一些不良行为或由于心理负担而产生内心的不平衡、焦虑、无助等。当幼儿有这些表现时,父母往往不能发现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只是一味的责怪孩子不乖或简单的加以惩罚,这样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偏差也未必有改善。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有的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或由于对幼儿教育的误解,认为幼儿的成长与学习完全交到教师手中,幼儿的一切发展“全靠老师教了”;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是消费者,平时很少与教师沟通,也从不参加任何家园座谈会、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只等着验收幼儿的学习成果,这些家长往往忘了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师。在验收教学成果时,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家长们,以他们的价值观评价教育的成果—“学会了几个字?学会了多少计算?学会说多少英语单词?”家长只关注的是孩子记忆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感,个性品格和合群能力等影响幼儿一生的素质被忽略了。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
家庭、幼儿园、社会一起构成幼儿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孩子的整个生活。其中,社会是个大环境,也是幼儿成长的背景,家长和老师则是幼儿成长的具体指导者。因此,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幼儿方面目标相同。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必须经常沟通,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
(一)开展多彩的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例如:三月,开展以“庆三.八 爱妈妈”为主题的家园联谊活动,通过谈妈妈、唱妈妈、画妈妈等活动了解妈妈、了解女性的工作和日常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妈妈、关心妈妈的品德教育。六一儿童节,在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下,开展幼儿综艺活动、艺术表演活动、讲故事比赛等。在大班幼儿即将离园之际,举行大班幼儿毕业典礼,邀请毕业幼儿家长参加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幼儿歌舞等形式,展现幼儿在园三年的学习成果。元旦来临,组织全园幼儿的庆新年联欢活动,以幼儿歌舞表演、亲子活动、游艺活动为主,老师、幼儿、家长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通过系列活动、家长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就完成与孩子游戏、与老师交流、与其他家长沟通,为家园共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二)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
家长的教育观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通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为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首先从家长关心的教学工作入手,通过各种活动及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并请家长做教学工作督导员,把教学效果评价拓展为幼儿、教师、家长互动的活动。教师对幼儿园教学内容分科分类分层次进行归纳,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标等全部汇总到教学反馈表上,家长在对幼儿了解后,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班级。既能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通过家园联系栏,建立互相沟通的教育平台
各班充分利用“家长园地”“请您关注”“家园直通车”等栏目,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需要交流的问题。利用家园联系栏,建立互相沟通互相鼓励的教育平台。教师定期在此平台上为家长提供幼儿近期的学习、表达、交流等状况,或及时填写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工作,以温馨、有效的沟通手段完成与家长的交流。最终实现家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家长问卷调查
组织家长问卷调查,主要从教育教学、卫生保健、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入手,每次的问卷表都要各有工作侧重点,旨在让大多数家长都了解、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共同促进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不同的调查表,家长会对幼儿园管理提出各种建议和要求,以便幼儿园调整工作计划、各阶段工作侧重点。
(五)重视家长学校的培训工作
【关键词】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37-01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一文中岳瑛对我国家校合作的历史和概念进行了研究分析:“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我国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家校合作的问题,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许多学校在教育实际中逐渐意识到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将家校合作进一步延伸扩展至社会各方面,并在实践中探索家校合作的方法和形式。”由此可见,教育者对于家校合作重要性的意识由来已久,并且致力于探索家校合作的良性发展。但是,由于家庭和学校在立场,观点和背景上的差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顺畅,甚至出现分歧。因此来自家庭丰沛的教育资源往往被忽略甚至是舍弃。
接新班的初始,笔者粗略了解学生档案后,会进行部分学生的家访,通过这种方式对班级学生以及家长,家庭背景有大致的认识。2012届初一四班学生家长整体表现出以下的情况:家长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并且关注点不仅局限于成绩,更加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家长难免“严苛”,因此班主任工作顶着巨大的压力。但同时,笔者更看到这样一群高素质的家长无疑也会是一笔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成为摆在笔者面前的大挑战。
二、家校合作的探索。
家校合作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是一项双向活动。由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和配合,学校则对家庭教育做出引领,指导。根据笔者的理解,学生是家校合作的服务对象,因此家校合作的作用力应该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简单粗暴地介入,而应该是相互理解,春风化雨般地协调各方的矛盾。不管对于家长或是学生,教师都应该是以“同盟者”的身份与双方交往,在得到认可的同时,让学校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和家长的内心。接下来,笔者希望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来分享自己的所得。
1.巧用校讯通
“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它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巧妙地运用家校通,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告状者”的角色。近来学生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班主任就是一个破坏完你友情,再破坏你爱情,还不放过你亲情的人。”虽是一句调侃,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班主任是多么不受欢迎。想要扭转这一局面,家校通就不该沦为告状工具,它应该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与老师沟通的桥梁。笔者在运用时非常注意时机和措词。
班里有一名聪明调皮的小男孩,经常小错不断。因为贪玩,静不下心学习,文科的背诵任务总是不过关。笔者多次通过校讯通与其家长联系:“某某爸爸/妈妈:某某是非常聪明的孩子,理科成绩非常优秀,多次得到科任老师的表扬,但是他的背默情况让我很是担忧,很不希望看到孩子因为非智力因素与重点高校失之交臂,请您拨空监督孩子的背默。谢谢!”多次这样类似的短信,让家长相信老师的诚意,不是因为生气或是厌烦,而是因为在乎喜欢孩子才被“叨扰”。并且在每次孩子有小进步时,笔者都会及时发短信给予表扬。在老师和家长双方的合力作用下,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同时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工具作为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表现的有力工具。但很多家长似乎由此找到宣泄的途径,老师自然地成了“接诉状”的仲裁官了。如果盲目地把家长的“愤怒”直接朝学生倾倒,很容易产生口角,造成亲子间关系的紧张。如此一来,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家校合作也将会障碍重重。若教师用开玩笑或是调侃语气,有技巧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共同商讨改正的方法,相信这样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家校通力合作的良性循环。
2.利用班级活动的契机
仅仅依靠短信、电话里来维系家校合作,笔者认为收效甚微。如果家长也能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笔者认为这对于促进教师,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了解,让家校合作上一个新的台阶有着重大意义。
1)中秋博饼活动
厦门有着中秋节博饼的习俗。在这个庆团圆的日子里,笔者策划让家长们也能参与到活动中。因此选用了操场这个较大的场所,让孩子和家长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大人们参加到活动中不是以颐指气使的大家长身份,而是以“好朋友”,“好战友”的角色,统一作战,分享胜利的果实。有些孩子因为没有“战果”,在操场狂奔一圈后,又再投入到“战斗”中,憨态可掬。家长和孩子因为每一次的收获相拥庆贺,其乐融融。简单的活动把家长和孩子凝聚在一起。
2)亲子运动会
半个学期的相处后,笔者发现班级的孩子活泼开朗,精力旺盛,酷爱运动。根据这个特点,笔者又寻思着举办亲子运动会(如两人三足,接力跑等)。希望通过家长和孩子的默契配合,把他们团结在一起。活动中,家长们放下架子,和孩子共同商讨战略战术,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关系,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分担失败的落寞。
3)感恩节&母亲节
因为学科特点,笔者喜欢根据节日特点,强化孩子的情商教育。在感恩节和母亲节分别策划了主题班会活动和道德讲堂。把家长们一起邀请到课堂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游戏,教会孩子们感恩,同时也让家长在活动中看到孩子内心柔软的一面。很让笔者受鼓舞的是,许多家长在活动过后会来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对家长也是一个启发。其实对笔者也是巨大的鼓励。
4)班级总结会
学年结束,笔者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学年总结会,希望以此来对学生们过去一年来的表现做个点评,笔者决定再次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一起来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并提出殷切期望。因此模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奖活动,让班干部写颁奖词,表彰优秀的同学。在家长当中反响良好。
3.新颖的家访形式走进家庭
传统的家访是老师上门“数落”,家长唯唯诺诺,学生愁眉苦脸。这样形式也许在短时间内能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是在家校,师生,亲子间筑起了高高的围墙。笔者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寻找有利于家校发展的家访形式。
假期里,笔者偕同班干部,拿着奖状上门家访。对上学期成绩和表现优异或进步的同学,上门进行表彰。这对于孩子是一项荣誉,其实也是家长的骄傲,即使在其中也有些不足的指出,但这样先给个糖吃的方式更让他们乐于接受,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也动力十足。
家校合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调整,改正,并且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模式,在不断的学习中,笔者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学期伊始,学校总会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家长学校征询单供家长选择,再根据家长相对比较关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或问题作为家长学校辅导问题,体现“从家庭中来,到家庭中去”的原则。不同年段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方法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家庭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增加,很多家长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指导方式的转变。比如,学生邬冰莹的家长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感化孩子的最佳方法”,使其他家长感悟到:家长的洁身自律、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心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学校的各项活动更能彰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家长建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学校从家长需求出发,设计了不同年级、不同形式的授课内容,激发家长的学习欲望,调动了他们参与“家校对话”的热情。
授课的内容:一年级是“家教新技能”“好习惯,好人生”等;二年级是“家教中的教与导”“孩子成长过程的培养”等;三年级是“唤醒孩子的求知欲”“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等;四年级是“表扬和批评的艺术”“聪明父母教育孩子做三件事”等;五年级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的成功导航”等。授课的形式:讲座辅导、普及宣传知识、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周、家校联系小报《桥》等,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使所有的家长都能得到帮助。让家长学会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才能使亲子之间达成无障碍的沟通。让家长学会换位思考,把掌控变为掌握、放任变为放手、随意变为有意;让家长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成为家教指导者、孩子提携者、教师协作者、角色成功者。
开放交流,体验成长
“打开校门,走进校园;坐进课堂,亲身实践”,这是学校让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宗旨。一是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能够在开放日等活动中,比较全面、客观地通过观察、交流、互动等方式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在家长学校活动方式上作了创新。二是网上互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学校,走进了部分学生的家庭,学生、家长成为班主任的QQ好友。家长和老师们充分沟通,交流孩子的家校表现,交流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让彼此更加了解孩子,更好地交流协作;班主任为家长们推荐先进前沿的家教指导学习资料,使家长获得更多、更实用的教子真经,提高了家长携手学校合作的兴趣。三是头脑风暴。碰撞才能让智慧的火花闪现。学校通过预先的调查,了解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或话题,组织部分家长、任课教师参与话题的讨论。例如:由学校家委会成员参与的“培养孩予的自学能力”话题,就是在“头脑风暴”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家长就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妙招、学校教师的指导作用等展开了激烈讨论。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家长更多的话语权,达到了家长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目的。
内容摘要:本文以“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为研究宗旨,旨在使家长和教师对家园协作重要性有进一步的思想认识,并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亲子教育和家园互动,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形成家园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大教育氛围,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家园协作;实践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一、研究的背景
《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个别家长认为自己与教师应该“各司其职”: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孩子在幼儿园归老师管。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不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并认为要求家长参与是幼儿园在推卸责任。针对这些教育现状和园所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家园协作实践性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和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家园这两个同时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中,幼儿园教师有责任主动地做好家长工作,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家园协作关系,进行科学的指导,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大教育观,促进家园协作关系。
1.对孩子的意义
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合作,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使我们在家园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方向更明确,行动更自觉。大多数的研究认为,亲子间的依恋对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决定性。而我园开展的入园前亲子阶梯性实验活动,便会将这种感觉延伸到新的环境中。如:通过亲子共同参与活动—阶段性分离—完全分离的三阶段适应过程,从而使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会有一个很好的过渡。不仅会让孩子体验到家长与教师间是有连接性的,还会使孩子感觉到他们的父母是被他人重视和尊重的,他们会有自我价值感,因此会乐于参与活动。
2、对家长的意义
家长和教师的合作,使家长觉得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了支持者,这种支持是及时的,有益的。另外,教师有着处理孩子各种问题的经验,有着一些专业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的教育信息及技巧,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有关教育的第一手知识。
3.对教师的意义:
任何在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每个孩子的需求及人格都有其独特性,教师们往往对于特定的年龄段的发展知识有一定了解。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的认识是垂直的、纵向的,教师的认识则是水平的、横向的。因此,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正好在认知上得到了互补,在教育上达成相互的合作、支持。同时,父母对于教师工作的合作意愿,能使教师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受到了重视与尊重,促成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创造力、经验是有限制的,家长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为各个学习领域的扩展提供了空间。
所以,幼儿、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方能正确引领幼儿成长。
三、研究的界定
1、通过家园协作实践性研究,旨在使我园教师及家长对家园协作重要性有进一步的思想认识。教师在尊重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取得家长的信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家长的参与在幼儿的发展中成为一种积极活跃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亲子教育和家园互动活动,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得到自育的目的。因为只有家庭和幼儿园紧密结合、互助协作,才能使教育效果最优化,才能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研究途径与方法
家园协作既然是这么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园互动方面动动脑筋,多创设一些家园互动的有效途径,使得家园互动不在是一个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位的工作,使得我们的家园互动取得有效的成果,才能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组织家长,专业学习。
要搞好教育,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幼教理论、教育理念、教育法规的学习活动。可以召开专题教育座谈会、育儿知识讲座等,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家长传授一些家教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家长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活动,使得家长掌握基本的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学到良好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
(二)开放活动,家长参与。
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宝贝才艺大比拼、节日联欢、家长开放日、家长参教活动、游园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国内教育活动的一般进程和某个教育活动的具体进程,了解教师启发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情况。另外,在某些教育活动中,还可以请家长来园帮助教师一同完成教学活动,例如,我们邀请在部队工作的家长,来为我们大班的孩子进行军事化训练,从而提高幼儿对叔叔日常作息的了解和崇敬之情。通过家长亲自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平日上课的一些情况,让家长在实践中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取得家长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家园互动工作的开展。
(三)示范园地,沟通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日常的交流、电辅电访,及时了解到家长近阶段在育儿方面的困惑之处,针对家长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文章供家长学习借鉴,这样才能发挥到家教园地的真正作用,为家长提供有用、有价值的帮助,而不是一味地从专业杂志上复制一些东西提供给家长。
(四)家园参与,取得共鸣。
家长会是我们每学期都必须开展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家长会形式,多动脑筋,调动起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而不再是只有老师说,家长听。教师可以根据现阶段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是本月班级要开展的主题活动方案都可以以谈话的形式让家长一同来讨论,最后通过家长的讨论一同制定出教育方案,取得家长共鸣。
(五)拓宽渠道,促进交流。
现象一:大班组要开展“惊奇一线”的课程单元教育活动,各班在家园路路通上消息――请各位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线(如:电线、毛线、棉线等,实物和图片都可以),也可收集各种线的工艺品(如:刺绣、绣花鞋、中国结等)带来幼儿园与同伴一起分享……一声令下我们看到配合的家长会带上各种各样的线或线的工艺品来,有的则随便带一种应付一下,无所谓的会向教师解释一下自己忘了,更有漠不关心的还不知道这件事。
现象二:“我们觉得‘亲子学习单’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利,也比较有趣味性,可我们白天工作很忙,晚上回家又有忙不完的家务,还要花时间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确实很累;有的内容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去做,特别是一些制作内容,加上孩子表达不清又不能独立完成;孩子缠着我们带这买那,真头疼!不知道幼儿园在搞什么?建议一切东西都由幼儿园准备……”――摘自家长问卷。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可否认,就是因为我们并未重视建立与家长之间的平等、互动与合作关系,而是一种隐含的被迫关系。家长表面唯诺,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来,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帮助,也有认为这些应该是由幼儿园为孩子准备的,当然无法发自内心地支持幼儿园的活动。
而在越来越重视与幼儿建立平等互动关系的今天,与家长建立平等互动合作关系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我园将“互动合作”这个重要理念应用到家园联系中来。这种“互动合作”既包括了教师与幼儿间的相互沟通,更包括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我们认为教师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教师、幼儿、家长三者都是学习的主角,这三个主角是一个合作的学习团体,这才是提倡互动、合作、参与为基础的幼儿园教育。因此,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家长、教师与同伴的互动合作中建构的。
一、倾听家长心声,收集家长经验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当“演说家”的习惯,要静下心来当耐心的听众,为家长“诉说自己的心思”、“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机会。善于倾听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前提,教师只有善于倾听,家长才敢在教师面前讲真话,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
随着冬天的来临,大班组开展了“追赶跑跳碰”的课程单元教育活动,为激发幼儿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体质,培养竟争意识,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我园大班组还开展了“趣味亲子运动会”,会后以个别交流和家长问卷的形式向家长了解近段时间幼儿园活动的感受,即收集经验。有些家长提出了疑惑:“我们每天晚上问孩子学了什么?孩子每天都回答我没学什么,就是玩。”有的说:“强身健体当然重要,可学习知识技能也重要啊,比如多认识些汉字、背些唐诗、三字经。”更有直言不讳的:“和我家同龄的孩子已能算出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可我的孩子每天学10以内的还要逼着才肯学。”有的则更多地表现出忧虑:“游戏固然很重要,可是到了小学立即转变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孩子会不会不适应呢?”……
在倾听家长的这些心声后,我们分析认为家长对我们的教学并未完全理解,我们拟定了初步的计划、措施,并根据情况做及时相应的调整。
二、指导家长学习,转变家长观念
根据家长的疑惑,我们寻找了大量有关“多元整合理念”、“皮亚杰的建构论”及有关“幼儿探索发现学习”教育理念的学习资料,汲取较容易理解,较有实践性的文章供家长学习,让家长明白基础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不是单纯训练技能。我们还邀请幼教专家来园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并结合班里实际的档案记录实例,仔细分析每个孩子在各种学习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家长深有感触,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原来看不到的或忽视的孩子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简单技能的培养只是短时期的成果体现,而素质能力的培养则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展示幼儿活动,关注孩子表现
1.环境展示。
走进我们的活动室,你会感到充满孩子的气息。每个角落都是孩子的作品和活动档案记录,我们将孩子的表现记录下来,分析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利用图文结合张贴在活动室周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他们是被老师关注的、信任的、重视的,而且是能干的。环境更成为和家长直接进行交流的手段,让家长每天都能驻足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看到孩子们在园的创造活动,和我们一起聆听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2.近期播报。
我们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座谈会,运用幻灯形式向家长播放近期幼儿参与课程单元活动及游戏情况,并做详细说明,运用实例分析孩子们的语言、行为,让家长了解孩子是怎样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做,闪光点又在哪里……引导家长注重观察孩子的过程而并非结果,发现孩子并不是简单的“玩”,而是探索发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创造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等就是在所谓的玩中潜移默化培养的。
3.个别交流。
为了更好地体现尊重孩子家庭的个体性,我们运用幼儿个人档案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我们每周贴出个别交流时间预约表,由家长填写日期、地点。教师和家长在此时间直接交流孩子的发展变化,家长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孩子潜能的发挥,教师及时听到家长的心声,还可及时反馈。
小班实施“天才小厨师”课程活动时,轩轩奶奶看了成长档案中轩轩亲手制作的三明治的过程,惊讶地说:“真想不到孩子这么能干,原来他就是这样玩的,真有意思!”大班丁丁小朋友的爸爸在个别交流时也反馈说:“丁丁那天回家一定要和我去量量大树有多粗,原来你们开展了‘拜访大树’的课程活动,确实有点小科学家的样子!”
事实证明,个别交流既保护了家长和孩子的隐私,又让家长感到孩子的成长同样倍受教师的关注和认可。
四、实施换位思考,能够彼此体谅
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我们老师常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和家长探讨孩子的问题,这从表面看无可厚非,符合我们工作的要求,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来说,也非常需要把位置颠倒过来,要善于替家长着想,实施换位思考。能从家长的立场上思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考虑到家长的困难,设身处地为家长谋划,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从而赢得家长的信赖,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比如我们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亲子学习单”这个问题上教师与家长是如何来实施换位思考的呢?
1.教师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
发放的亲子学习单难易程度怎样?要是家长找不到适宜的材料来配合主题活动怎么办?爷爷、奶奶带的孩子能完成学习单吗?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如何办呢?做生意早出晚归的父母还有多少精力来辅导孩子呢?单亲家庭的孩子又会怎样?收集东西会增加家长的负担吗……
2.家长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
布置一定的家庭任务有其必要性,能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家长应理解意义,尽量协助完成;能增进亲子感情,利于孩子动手动脑;教育孩子的任务是家园共同担当的责任……
如此沟通和换位思考后,我想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们的每项工作都会考虑合适的“度”,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设置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有时采用“由教师辅导”完成;不易收集的材料由幼儿园想办法准备;家中没有电脑的孩子可把幼儿园的资料带回家;可根据班里家长情况分类灵活布置家庭任务……这样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是取得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好方法。
五、采用协商方式,建构学习内容
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是通过几方面意见协商和综合来决定,而非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可理解为:首先与家长交流时运用孩子的口吻,采用协商口气而非命令形式。比如,通知A――各位家长:本课程单元配合要求是请您和孩子一起:1.准备新年需要的物品,整理清洁屋子;2.画画年画,剪剪窗花,装饰屋子迎新年;3.全家谈一谈新年愿望,做个新年计划。通知B――亲爱的爸爸妈妈:新年快要到了,我又长大了一岁,再过几个月,我就要跨入小学的大门,做个小学生了,可我还不会制定新年计划,也不知道该怎样过个有意义的快乐的新年,爸爸妈妈,你能帮帮我吗?
显而易见,通知B明显体现了孩子、老师、家长是一个共同参与的学习主角,是平等、尊重、相互信任的。当彼此的关系是如此时,我们期待的效果则是非常满意的、愉快的。我们就是经常运用这种协商的口气汇报孩子的活动近况、进步或请求家长的帮助。以孩子的口吻与家长说话更容易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另一种协商则表现为建立沟通的最有力桥梁――家委会。有些课程计划的实施是在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共同建构、持续和双边的协商关系中产生,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决定孩子怎样学、学什么的机会,同样也希望家长共同决策幼儿园的重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