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数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多的学生对应用题学习是一知半解,对基础差的学生简直是一窍不通,有的甚至想放弃数学学习。这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极不均衡的现象,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六年级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均衡发展呢?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很多学生在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学习时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没有解题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没有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更没有具体良好的措施。导致对应用题的学习放弃,形成数学教学的不均衡现象。依据教育均衡发展原理,下面是本人从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上进行探讨。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读清题目,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弄清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如果题目没有读懂,后面你再怎么做也没有效果,读题、审题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特别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让其反复去读题,只有读懂题目的意思,才能对解题有兴趣。在读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把对题目的理解说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共同提高,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六第7题:一支工程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25%,实际铺完这段铁路用了12天。原计划用多少天才能铺完?我先让全班的学生阅读题目五分钟,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让其把对题目中不理解的地方说出来,让理解能力好的学生作解释。然后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说出直接条件是什么?如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25%、实际铺完时间12天。所问的问题是什么?如原计划用多少天才能铺完?这对学习差的学生也不算很困难。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间接的条件是什么?实际每天铺3.2×(1+25%)=4(千米)、铁路长4×12=48(千米)。让学习好一点的学生找出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原计划铺完的时间=铁路长度÷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即48÷3.2=15(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学习难点,使每一个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
学生对数学应用题学习的难点是没有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动态形象把数学应用题中的数学术语、数学名词、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展示出来,这就达到去繁留简的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如学习数学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时,学生很难抽象的正确理解相向和相遇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休课件演示马路交通的动态画面,同时制成能够拖动的直线,在动态演示一条马路上迎面行驶而来并相遇的场景时,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路线,并显示出两车相遇时的那条直线。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练十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第3大题第(2)小题: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多少小时两车相遇?很多学生对“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无法理解。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把“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用动态画面和拖动的直线的办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理解“两车相遇”这个数学术语。然后再把两车的速度与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先进的教学资源把数学问题变难为易,掌握了解应用题的方法。得到数学式子:660÷(90+75)=4(小时)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先进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
三、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条件相对均衡
不少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窍不通,极大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去学习,就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成功。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应用题;解题错误;数困生;数优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6-0012-06
一、问题提出
数学学习不良(MD)是学龄儿童中较为普遍的学习不良类型。美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约有6%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被诊断为MD,另外约有5%的儿童被诊断为有阅读困难(RD)[1]。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的教师报告:在他们的学生里,有26%的学生由于数学学习困难而接受特殊教育[2]。虽然数学学习困难对学生来说是普遍的,但是,在学习困难研究领域,与阅读困难研究相比较,关于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是较少的[3]。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初等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都表现为在解应用题上有困难,而且这一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严重[4]。
近一二十年来,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对有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分析和教育干预,其中尤以研究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为这个领域的热门话题。原因是它可以帮助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更好地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综合关于数学应用题解题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如下一些结论:当应用题中包含了一些额外的信息或者出现了语句陈述不一致的条件时,学生的解题表现就会较差;数学解题图式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类型的识别和问题的正确表征;元认知因素则贯穿学生解应用题的全过程,影响学生的解题行为[5-8]。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应用题解决的研究主体主要包括心理学科研人员和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心理学科研人员关注的领域比较有限和微观,而教师的科研报告往往比较宏观和经验化,二者存在脱节。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现场实验,采用目前已被证明比较有效的错误类型分析方法,比较数优生与数困生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得出既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直接指向实践的结论。
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中发现,在面对不同的试题类型、题目类型和难度附加条件时,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数优生和数困生既表现出了阶段性特点,又表现出连续性特点。因此,本研究拟以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继续探究进一步的规律。
本研究的基本设计为:2(学生类别:数优生、数困生)*2(试卷类型:常规试题、非常规试题)*3(题目类型:变化题、合并题、比较题)。非常规试题中包含四种难度类型(隐蔽条件、概化思维、具体化思维、不一致比较)。学生类型和试卷类型为被试间设计,题目类型为被试内设计,难度类型为不完全被试内设计。最后测量的因变量为所分错误的类型和数量。通过分析数优生和数困生在不同试卷类型、不同题目类型和不同难度类型之下的错误类型和数量差异,探讨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错误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的选择
在某小学六年级随机选取由同一数学教师任教的两个自然班作为实验班。根据数学学习困难的操作定义: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比根据其智力潜能达到的水平显著落后,而且他们可能同时在学习、品德和社会性上存在问题。这样,本研究选择数困生的标准为:(1)本学期三次重要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居全班后20%;(2)让科任教师根据MD的操作定义和特点,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指出班内哪些学生属于MD;(3)满足两条排除性标准:排除智力落后(IQ130);排除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于是,在两个班中各挑出10名数困生(人数:男,10;女,10)。同时,相应选出了各10名数优生(人数:男,11;女,9)。共得到被试40人。
(二)研究材料和工具
1.智力量表
采用张厚粲等人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c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该量表经国内多次使用,已被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数学成绩
采用被试本学期三次重要考试的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学生类别的划分指标。
3.应用题测验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算术应用题主要分为变化题、合并题和比较题三种类型。据此,自编小学数学应用题两套(A卷和B卷),经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共同讨论和小规模试测,删除了过难的题目和没有学到的内容,并对题目的文字表述进行了较大修改,最后每套各保留了10道相对应的题目。其中1、2、4是变化题,3、6、8是合并题,5、7、9、10是比较题。
A卷是常规类型题,即问题表述与教材和平时练习题目相同。B卷的题目在题目内容、基本数量关系和计算难度上与A卷保持一致,但题干表述与常规类型题目不同,这无疑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具体而言,与A卷的相应题目相比,在B卷的10道题当中,1、8题包含了隐蔽条件,2、6题增加了对概化思维能力的考查,3、4题增加了对具体化思维的考查,5、7、9、10是比较类应用题中的不一致型问题。隐蔽条件是指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以直接的形式呈现,如7天以“一周”这个词来代替。概化思维意在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了整体概念,如在第二题(同学们去公园划船,三年级比四年级少去18人,少租了3条船。问平均每条船坐几人?)中,如果学生说由于不知道三年级和四年级各自有多少人,无法解答此题,则意味着学生没有把这两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没有充分理解题意。具体化思维是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根据文字表达和数量关系是否一致可将比较问题分为两类:一致问题和不一致问题。一致问题即问题中的关键词与正确的解决计划相一致,比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强比小明多1个苹果,小强有几个?关键词是“多”,而正确的解法也是加法;不一致问题即问题中的关键词与正确的解题计划不一致,比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比小强多1个苹果,小强有几个?关键词是“多”,正确的解法却是减法。这与小学生的语意理解能力有关联。一致题与学生思维习惯和平时练习相同,不一致题对小学生而言则增加了解题的难度。
在每一道应用题下面有五个小问题,分别是:(1)你认为已知条件充分吗?给出了三个备选答案:刚好充足、缺少条件、充足但有多余条件。(2)你认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3)列式计算。(4)列竖式、画图、演算等的区域(专门预留了一定的空间)。(5)如果你不会也没有关系,告诉我们原因是什么?这五个问题拟从学生的审题、找到解题关键、列式和结果的计算等方面考查小学生的解题过程。同时,要求做题过程中写出尽量详尽的步骤报告,包括所有演算、推理过程。解题前后的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在大样本的测验中尽可能地外化解题的思维过程。
正式施测前的小规模预测表明两套题目都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三)研究程序
1.自编数学应用题测验的施测
两个班同时进行测验,随机选取一个班施测A卷,另一个班施测B卷。每个学生一份测试题,独立完成,时间为50分钟。指导语中强调不是考试,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以利于更好地解题。正式计时前先由主试以一道应用题的解答为例详细讲解做题要求和基本步骤。测验时,每班都有一名主试(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班的班主任在场维持秩序,以保证测验的顺利进行。
测验后根据每道题目中五个小问题的回答情况统计所犯错误的类型和各类型错误的数量。
2.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瑞文智力测验
同时,查阅学生成绩档案,选取被试本学期三次重要数学考试成绩,以平均分作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标准;访谈每个班的数学科任教师,请他们根据MD的操作定义确定数困生,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同样选择标准确定数优生。
以自然班为单位全体施测是为了营造自然氛围,避免单独抽出数优生和数困生带来的实验效应。智力测验和数困生、数优生的选择最后进行,并要求该班数学教师回避测验整个过程等,避免实验者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
(四)数据处理
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错误类型统计
在本研究中,小学生解决应用题所犯的错误可总结为七种类型:第一类是审题错误,指将条件充足的题目错误地判断为条件缺乏或条件多余,从而没有作答;第二类是转换错误,指由于对第一步表示关系的运算产生了错误的表征,因而运算用了相反的运算(即应该用加法时用了减法,应用减法时用了加法,应用乘法时用了除法,应用除法时用了乘法);第三类是目标监控错误,指错误理解题目要求、只算了一步或只用了一个条件;第四类是计算错误;第五类是知识错误,指学生把不相关的数字进行运算;第六类上数字抄写错误,属于粗心或马虎;第七类是什么也没有作答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难度过大,根本不会无法下手,也可能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能做完。也就是说,“没做”的错误应该反映的是认知策略搜寻和元认知策略的缺失。
这七类错误除“没做”反映整体应用题解题能力最低外,其余六类按照其对未能完成题目的严重程度从高到低的大致顺序为:审题错误、转换错误、知识错误、目标监控错误、计算错误、数字抄写错误。越排在前面的错误越反映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越差,对题目的把握越表浅。
(二)数优生和数困生的错误分析
从两类学生在常规试题(A卷)上所犯错误的总数来看,相对前期研究的四、五年级而言,六年级数困生与数优生的错误都非常少,甚至出现了在较简单的题型上数优生的错误数略微高于数困生的情况。这表明,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A卷已非常简单,数优生、数困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数优生甚至出现了马虎、轻视的情况。
较少的错误中,在变化题和合并题上主要犯目标监控错误,在比较题上主要为没做和犯计算错误。
从两类学生在非常规试题(B卷)上所犯错误的总数来看,数困生的错误非常显著地多于数优生,统计检验的结果分别为χ2(1)=14.7275,p=0.000,χ2(1)=6.429,p=0.011和χ2(1)=9.000,p=0.003。
在三类题型上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类别与错误类型的关联均不显著。变化题:χ2(4)=5.194,p=0.268;合并题:χ2(3)=2.910,p=0.406;比较题:χ2(5)=7.143,p=0.210。这表明,对于B卷而言,六年级不同类别学生的错误的特点没有显著性差异。
题目类型与错误类型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χ2(10)=44.201,p=0.000,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关联,即学生在不同类型题目上所犯错误的特点有显著不同。
结合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在变化题上主要是犯审题错误和没做,在合并题上犯目标监控和知识错误较多,而在比较题上没做和知识错误占了相当的比例。
从所犯错误的总数来看,与前期研究中五年级在同样试题中的表现相比,数优生所犯错误的数量有明显下降,但数困生只是总体略有下降。
对数优生而言,附加条件类型与错误类型关联非常显著(χ2(12)=42.689,p=0.000)。主要体现为“隐蔽条件”下的“知识”错误,“具体化思维”上的“目标监控”错误,“不一致比较”题上的“没做”,不过数量较小。
对数困生而言,附加条件类型与错误类型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关联(χ2(15)=51.334,p=0.000)。除在“概化思维”上犯“审题”错误较多外,其他条件下的特点与本年级数优生相同。
四、讨论
针对六年级数优生与数困生在应用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试题适应性、难度适应性和错误类型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情况等进行了详尽分析,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数优生与数困生的比较,发现六年级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总体特点,为该年级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特别是为数困生的补救训练提供参考。
第一,从A、B两卷的错误总数看,在常规试题上,六年级数困生与数优生的错误都非常少,错误数不相上下,表现出了“高限效应”,试题没有了良好的区分度。在非常规试题上,数困生的错误显著地多于数优生。可见,到了六年级,数优生、数困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非常规试题上。也就是说,如果说常规题目可以通过思维成熟、年级升高和不断重复接触而自然提高的话,那么包含附加条件的非常规题目训练对于六年级数困生还是必须加强的。
第二,从不同题型看,在A卷中,数困生与数优生在变化题和合并题上主要犯“目标监控错误”,在比较题上主要犯“计算错误”和“没做”。一方面表明,六年级学生已全面掌握三种题型的常规解答;另一方面表明,目标监控、时间分配的元认知失误和能力欠缺依然存在。
在B卷上,六年级两类学生错误的特点一致,表现为变化题上主要是犯“审题错误”和“没做”,在合并题上犯“目标监控错误”和“知识错误”较多,而在比较题上“没做”和“知识错误”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特点与前期研究中的五年级非常相似,但六年级“没做”的比例较高,显示了时间分配的不足和解题能力,特别是解比较题能力上的欠缺。
第三,从不同的附加条件看,与前期研究中的五年级相比,六年级数优生所犯错误的数量有明显下降,但数困生只是总体略有下降。这进一步验证了关键时期的推测,可以看出五年级没有得到很好训练的数困生在升入六年级后依然不会有太大提高。
对六年级数优生而言,主要体现为“隐蔽条件”下的“知识错误”,“具体化思维”上的“目标监控错误”,“不一致比较”题上的“没做”,不过数量较小。对数困生而言,除在“概化思维”上犯“审题错误”较多外,其他条件下的特点与同年级数优生相同。可见,在相应题型的主要错误类型上,六年级学生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数困生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概化思维的问题。
五、结论
第一,测题类型上,六年级学生在常规应用题上表现出“高限效应”,非常规试题训练对于数困生尤为重要。
第二,题目类型上,常规试题中面对三种题型的目标监控和元认知能力需要加强;而非常规试题中对于变化类应用题要防范“审题错误”和“元认知策略缺失”等,合并类应用题要加强“目标监控错误”和“知识错误”的预防,比较题主要在于重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提高问题。
第三,从思维能力训练上,六年级之前是相关训练的关键时期。针对全体学生,特别是数困生需要全面加强概化思维和具体化思维训练、“不一致比较”题目训练和元认知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Ginsberg H P.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a view from develop- mental psychology[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7,30(1):20-33.
[2]McLeod T M,Armstrong S W.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mathematics:skill deficits and remedial approaches at the intermediate and secondary level[J]. Quarterly,1982,17:169-185.
[3]Ginsburg H P.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A view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7,30:20-33.
[4]Diane P B,Brain R B,Donald D H. 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LD who have teacher-identified math weakness[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9,33(2):168-177.
[5]李晓东,张向葵,沃建中.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J]. 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
[6]Fuchs L S,Fuchs D.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profiles of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with and without comorbid reading disabilities[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002,35(6):563-573.
[7]张庆林主编. 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一、系统分析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开始前,教师要首先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顺序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些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次,要全面了解全班情况,知道每一位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六年级知识特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二、抓好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中,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
一是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部分的知识点,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一一区别开。如:让学生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等等。
二是开拓视野。在数学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反馈教学。比如:a的3/5与b的1/4相等,比较a、b大小(a、b都不为零)。解答完这个题,再给学生出一道题:甲班4/5的人数同乙班3/4的人数相等,那么,甲班同乙班人数谁多谁少?
三是公式推导。比如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让学生进行回顾,亲自实践。
四是知识对比。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尤其是小数、分数的乘法意义,学生容易混淆。要从整数乘法入手,看学生是不是写成几个数相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
五是计算能力。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连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都算错,更不用说应用题了。教师普遍认为是学生太粗心、不认真。追根溯源,原因还是在教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式子,进行分析,看是否能用简便方法,然后结合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学会了做题方法,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地反馈教学,让学生把知识掌握了,应用更灵活,计算准确率就高了。
三、能力的培养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复习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之巩固画图和测量的技能。
二要培养一题多变的能力。重点要抓住母题,使学生知道题目源于母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改变条件、问题和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启发学生多思考,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应变及解题能力的目的。
三是培养操作实践能力。如:八宝粥公司请包装公司设计一个能装12罐八宝粥的盒子。八宝粥罐子为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3厘米。你准备怎样设计?(提示:包装盒一般可设计成长方体,问需要多少硬纸板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应该想办法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即先确定八宝粥罐子怎么摆。)这时不能急于让学生做,可以先让学生找易拉罐摆放,通过亲身实践,他们可以把题解出来。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几种方法都一一列出来,让他们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能选出最省料的方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
小学阶段的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去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语文教学是众多学科当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1],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运用科技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教师在课前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疑:为什么作者说他有两个母亲?他的这两个母亲都是谁?然后再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优秀片段,例如“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话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能够懂得感恩自己的母亲。例如在学习《中华少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播放名人的朗诵范本,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不认识字词的读音,还能够通过聆听朗诵,感受这篇文章的情感,懂得要热爱祖国的道理,自己应该怎么做。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能否愉快良好的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想象与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教师可以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运用信息技术放映一些山中下雨的图片,或者是可以播放一些山中下雨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融入到这一情境中去,在学习《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语句,通过“沙啦啦,沙啦啦”这一象声词就能够想象到山雨的具体特点以及它曼妙的声音。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運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提升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最伟大的产物之一,信息技术所运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在教育教学当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提升写作能力[2]。小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不但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让自己成为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自制力较差,课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并没有分配出阅读的时间,更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而小学六年级更是意味着要进行初中繁重的学习生活,学生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进行写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分配出一些时间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去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让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阅读积累书中的优秀片段,经典语句[2]。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母爱的伟大、童年的快乐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学生可以将从这本书中积累的优秀片段进行合理的改变,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表达自己对母亲深深地爱,表达自己对童年流逝的惋惜,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总而言之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趣味性较低,大多枯燥乏味,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去放映宇宙当中各大星球的运行情况,并告诉学生这些星球当中哪个星球是地球,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特点,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可以对课文中这段话进行朗读“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与放映视频当中的地球的位置进行对应,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当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还能更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信息技术值得在其他学科教学当中运用。
参考文献
在他传研究领域,迈克尔・特拉特纳的发言《翻译的价值:重商经济论与波卡洪塔斯的种种传记》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关于美国印地安人波卡洪塔斯的传记文本,考察了白人殖民者如何在传记的话语文本中利用“翻译”行为消解印第安人的民族性和民族利益。印第安人波卡洪塔斯生活在17世纪的美国,据说曾经保护过一个白人殖民者,后被英军俘获,皈依了基督教,并与一个白人殖民者结婚。19世纪在美国领土扩张时期,波卡洪塔斯的传奇故事被重写。特拉特纳认为,这次重写其实是利用传记手段,不顾史实,为重商经济论及其逻辑目的服务。事实是,在这些殖民者的文本中,印第安人波卡洪塔斯的婚姻改变了她,她由“野蛮人”变成“文明人”,她的身份由土著人被“翻译”成英国臣民。结果,作为美国土著人的波卡洪塔斯从此消失了,她的(印第安人的)大片土地财产摇身变成了她英国/美国后代们的家庭财产。
艺术史专家朱力・F・考德尔从性别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关于画家的传记电影。考德尔认为纪录片电影、传记电影和传记文学表现的内容常常不是同一种景象。纪录片往往通过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美化、神化片中的传主,传记电影则乐于反映画家的另类一面――如乱搞男女关系、酗酒滋事、浪迹于社会边缘等等。电影里直观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把画家的创造性与商业空间和艺术的“真实”价值联系起来。考德尔同时指出,生活在霸权主义艺术生活框架和身份模式当中,性别的差异阻止了女性画家被“翻译”成艺术天才的可能。
玛丽・路易斯分析了有关“9.11”事件的两部图画文本。一部是“9.11事件”处理委员会的有关美国政府在事件前后所采取行动的最终报告《9.11报告:图文改编本》,另一部是亚特・斯皮格尔曼创作的画册《在没有双塔的影子里》。路易斯认为,有两种理由可以说明图文解说形式也是历史传记之一种。理由之一:连环画图片中隐含着一种特殊联系,表现在画面上可见的东西是作者不可见意图的外化。理由之二:“创作性非虚构”,即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的艺术创作。《9.11报告:图文改编本》意在解释晦涩难懂的政治名词,和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与《在没有双塔的影子里》同样是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同样的作者意图,因此图文本的文件形式并不能损害政府文件的严肃性,也影响不了读者对公共政策意图的理解。
阿拉娜・贝尔研究了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的传记对青少年的影响。她比较了传记《为精益求精而奋斗:格伦・古尔德的故事》和以古尔德故事为基础创作的获奖传记小说《大师》两个文本,认为为青少年写作的传记与为成人创作的小说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两部作品既利用了部分的写作主题和写作规范,也抛弃了其部分写作规则,从而实现了儿童文学中主人公形象应当如何扩展、如何实现身份认同并质疑民族名人的身份和集体记忆。
会议另一个主要议题是自传研究。提莫西・多・艾当斯研究了美国人莎拉・苏拉利的自传《没有肉的日子》。艾当斯认为,作者希望利用自传最突出的特点――“展现与掩盖”――在其中找寻平衡,通过写作自传在私密性的生活与公开性的公众生活之间取得调和,把她在美国、巴基斯坦和英国生活以及家人身陷其中的政治动乱及暴力都糅合在一起。
约翰・D・巴波的发言《流浪与文化翻译》细读了三部流浪他乡者的学术自传经典:萨义德的《格格不入》、雷拉・阿海默德的《边界通道》、卡罗斯・爱拉的《等待哈瓦那的雪》。巴波认为为了理解并适应外来者身份和周围环境,流浪者不断进行着文化翻译,用故土的价值观和符号译解眼前的新环境。当人们用理想的价值观重新解释流放时,流放成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献身精神的象征。远走他乡也变得不止是一个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倾向、一种通过不断记忆培养起来的意识。上述三位作者就是不断把他们对故土的记忆和乡愁翻译成新的内容,形成个人身份的组成部分,构成自传写作的叙事策略和他们最终价值观与责任感的象征。
日记研究同样受到与会者的关注,赵白生在《并置效应:中国日记家对美国生活的阐释》中通过研究和吴宓的日记,揭示了日记的传记性与自传性的并置效应。从这个角度说,日记家既是传记作家也是自传作家。赵白生认为,和吴宓不断把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较,把美国文化“译写”到自己的日记中来。作为传记作家和自传作者,两人的日记形式都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形式透视出跨文化身份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5倍,高不变,面积会(
)。
A
.
扩大到原来的5倍
B
.
扩大到原来的25倍
C
.
不变
D
.
缩小到原来的
2.
(2分)甲×
=乙×
(甲乙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那么(
)
A
.
甲>乙
B
.
甲<乙
C
.
甲=乙
3.
(2分)如果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60%(甲、乙是均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
)。
A
.
甲>乙
B
.
甲
C
.
甲=乙
D
.
无法确定
4.
(2分)如x×
=y×
=z×
,(x、y、z均不为0),那么(
)。
A
.
z>y>x
B
.
y>x>Z
C
.
x>y>z
D
.
z>x>y
5.
(2分)甲×
=乙×
,甲和乙谁大,(
)
A
.
甲大
B
.
乙大
C
.
同样大
6.
(2分)下面四个算式中,计算结果最小的是(
)
A
.
×
B
.
÷
C
.
×1
D
.
÷
7.
(2分)小东体重的
与小刚体重的
一样重,那么(
)
A
.
小东重些
B
.
小刚重些
C
.
一样重
D
.
无法比较
8.
(2分)六(1)班人数的
等于六(2)班人数的
(
)
A
.
六(1)班人数多
B
.
六(2)班人数多
C
.
两个班的人数一样多
9.
(2分)如果A×
>
,那么(
)。
A
.
A>1
B
.
A<1
C
.
A
=
1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0.
(2分)甲数等于乙数的
,甲数比乙数小。
11.
(2分)小优邮票的
等于小华邮票的
,小优的邮票一定多。
(
)
三、填空题
(共4题;共17分)
12.
(2分)填一填.
找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37×3=111
37×_______ =444
37×21=_______
37×_______ =_______
13.
(6分)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积_______.
14.
(3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15.
(6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
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0-1、
11-1、
三、填空题
(共4题;共17分)
12-1、
13-1、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确定小学数学的课程总体目标是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整体发展与实现。新课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突出强调要进一步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数学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定位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实施的灵魂所在。小学数学新课改以后,究竟如何将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呢?在对部分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对于某些具体课程大家并不能十分确定将哪一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便是教学目标相同的课,由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可能千差万别,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确定小学数学课程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数学思维,如何以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又如何按照教学设计来进行课堂实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本文以小学数学六年级《扇形》一课为例,系统展现了如何明确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思维能力,如何设计与完善教学问题,如何组织教学任务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扇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相关内容的调整,“扇形”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扇形的内容是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基础,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学习的,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学好扇形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节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图1)。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首先呈现了名称中含有“扇”的物体,引出问题:什么是扇形?然后结合图示,以直接介绍的方式,把扇形这个数学名词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台湾部编版的教材则是在介绍“弧”“扇形”“圆心角”等术语的含义以后,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弧长或圆心角的计算。通过对几个版本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考虑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扇形,通过圆和扇形之间的转化关系来促使学生掌握扇形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已经掌握了角的度量,比较熟悉平角、直角等知识。在六年级(上)第五单元里已经认识了圆,学会了用圆规画圆,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图2中涂色的部分,哪些是扇形?
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都了解扇形会有“两条直的边,一条弯的边”,说明学生对于扇形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扇形的认识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极少数学生能感觉到扇形与圆心角和半径相关,而扇形的大小与半径和圆心角怎么相关,学生全然不知。
(三)设计思想
在“扇形”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扇形”的物品,然后直接介绍“扇形”“弧”“圆心角”等术语的含义。《几何原本》中这样定义扇形:由顶点在圆心的角的两条半径和这两条半径所截一段圆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但是如果这样按照定义直接介绍扇形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扇形和所在圆的关系更是难以理解,学生也不知道扇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因此,在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遵循从猜测、探究、验证、结论到应用的规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出扇形的概念与特点,我们设计三步探究活动来突破难点。活动一:通过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关于扇形灌溉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圆规画出扇形,初步感知扇形的特点。活动二:求出扇形相关的面积,理解扇形与所在圆、圆心角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活动三: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扇形的定义和各组成部分。
三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地利用扇形和圆的关系来探究扇形,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扇形的定义,能够计算一些简单的扇形相关的面积。
思维能力:能够利用扇形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够自主探究发现扇形的定义和扇形与所在圆、圆心角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能了解推理问题的一种思路,即猜测、探究、验证、结论、应用;理解“化归”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感悟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计算简单扇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探究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并能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三)教学实施
1.情境引入,问题准备
师: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喷灌装置(如图3)吗?
生:见过。
师: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种喷灌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生:那个喷嘴转的时候,水就浇灌,喷嘴转多少度,水就一直浇灌多少度。喷嘴浇过水的地方应该是个扇形。
师:很好,既然大家都见过类似的喷灌装置,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和喷灌有关的问题。
2.问题探究,自主发现
(1)初步感知扇形
师:某小区有一块草坪(如图4),现在B点处安装一种喷灌装置,喷头可旋转120°,最远喷射距离为10米。哪些地方还需要人工浇灌,请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图中哪些地方是自动浇灌,哪些地方是需要人工浇灌的?
生:喷射距离为10米,就先在将圆规两脚的距离量成AB那么长,然后以B点为圆心画个大圆,图中在圆里的部分是自动浇灌的,剩下的是人工浇灌的,就涂成阴影。
(2)理解扇形与圆的关系
师:你们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赶快把你的思路写下来。
学生交流汇报。
生:阴影部分面积=梯形面积-扇形面积师:你们是怎么求出扇形面积的?
生:扇形这个角是120°,是圆360°的1/3,所以扇形的面积就占所在圆的面积的1/3(如图6)。
师:那大家说说扇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出示半径不同、圆心角相同的扇形和半径相同、圆心角不同的扇形。
学生讨论汇报。
(3)认识扇形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新的图形——扇形。谁来准确描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扇形,或者说扇形有哪些特点?
学生汇报交流,认识各部分名称。
教师板书:扇形、弧、半径、圆心角。
3.观察比较,联系巩固
师:请判断,图7中的阴影部分是不是扇形?
学生汇报总结。
师:求图8扇形的面积。
生:扇形的圆心角是60°,占所在圆的1/6,所以这个扇形的面积是所在圆的1/6,所以扇形的面积=3.14×6×6÷6=18.84。
4.拓展提高,解决问题
师:你能求出图9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生:用大扇形的面积减去小扇形的面积。或者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再除以4。
5.课堂小结,感知收获
师:同学们,这堂课大家觉得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扇形,扇形是由顶点在圆心的角的两条半径和这两条半径所截一段圆弧围成的图形。扇形有半径、圆心角和弧。
生:我们还知道了利用扇形的圆心角占所在大圆的几分之几来求扇形的面积。
师:很好,大家收获了这些知识,还有其他的吗?我们是怎么研究扇形的?
生:我们就是先画图,然后比较扇形和所在圆的圆心角,在求扇形面积的时候,都去找圆心角,看它和所在圆的关系。
师:总结一下同学们刚刚说的,在今天的扇形的研究过程中,动手画图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确实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联系旧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把不会的知识转化成之前学习或研究过的知识。那么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习的开心吗?
生:开心!因为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
师:数学知识很有趣,他们之间的联系很有规律,只要去探究,就会有发现。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落实为依据进行设计和实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探究观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当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正确评价与引导。学生利用圆规画图,找出扇形和所在圆之间的关系。
练习拓展:在学生做练习拓展题目时,巡视指导,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现场生成,捕捉到良好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听取他人意见或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新知进行再思考、再创造。
课后交流: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后交流,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推理、化归等数学思想的体悟和收获。
思维能力教学一学年前后测对比试验结果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四所小学的四个班级参与实验,两个为实验班,两个为对照班。实验班实施为期一年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讲授式进行教学。为排除前测中各班级的瑞文成绩差异性对结果的影响,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前测与后测的瑞文成绩进行处理。首先使用K-S检验验证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的正态分布性,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瑞文成绩的K-S检验结果表明,这四组成绩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性(Sig>0.05),且这四组成绩间没有关系,相互独立,可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瑞文量表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测时,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瑞文成绩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96,Sig>0.05);经过一个学年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瑞文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F=2.63,Sig<0.05)。
虽然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在差异,但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排除这种差异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前测两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后测时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且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处理因素(即思维能力教学)的影响,学生的推理能力比常规的讲授式教学取得更好的发展。
总结与反思
第六单元余数的除法
单元卷(2)(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直接写得数
(共1题;共1分)
1.
(1分)
(2019二下·横山期中)
用竖式计算。
(1)
35÷7=
(2)
40÷6=
(3)
62÷8=
(4)
49÷5=
二、想一想,填一填。
(共10题;共12分)
2.
(2分)
(2019一下·京山期末)
瓶里装有25个乒乓球,每个乒乓球兴趣小组每次训练需要7个球,一瓶球能满足几个小组同时使用?
3.
(1分)
(2019二下·龙岗月考)
被除数是59,除数是9.商是________,余数是________.
4.
(1分)
在(
)÷9=(
)……(
)中余数最大是________。
5.
(1分)
(2019二下·商丘月考)
把16个草莓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________个,还剩________个。
________
6.
(1分)
(2019二下·龙岗月考)
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________×8
5×________
________+20<52
________-15<23 ________-6<27
7.
(1分)
(2019三下·武侯月考)
________÷2=32……1,________÷4=20……2.
8.
(1分)
(2019三下·龙岗月考)
÷6=28……,余数最大是________,这时被除数是________。
9.
(1分)
÷9=6……,当最大时,是________;当最小时,是________。
10.
(1分)
(2019二下·吴忠期中)
÷4=9……,余数最大是________。这时,被除数是________。
11.
(2分)
先分一分,再填空。
(1)
14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可以分给________只小兔,还剩________个萝卜。
________
(2)
14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________只小兔,还剩________个萝卜。
________
三、计算
(共1题;共1分)
12.
(1分)
(2019三上·惠安期中)
用竖式计算.
①78+465=
②556﹣379=
③490﹣461=
验算
④409+394=
⑤60÷8=
⑥53÷7=
验算
四、解答题
(共1题;共2分)
13.
(2分)
同学们要去丛林玩探险游戏,每辆小车可以坐8人。
(1)
38人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还剩几人?
(2)
要想38人一起出发,需要几辆车?
五、解决问题。
(共4题;共4分)
14.
(1分)
数学小医生(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1)
(2)
(3)
15.
(1分)
妈妈买了40个山楂做冰糖葫芦,如果每7个串一串,一共可以串几串?还剩几个?
16.
(1分)
下面的题算得对吗?若不对,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1)
(2)
(3)
17.
(1分)
二年一班在儿童节开联欢会,同学们一起吹了44个气球,每个小朋友要分5个,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还剩几个气球?
参考答案
一、直接写得数
(共1题;共1分)
1-1、
1-2、
1-3、
1-4、
二、想一想,填一填。
(共10题;共12分)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1-2、
三、计算
(共1题;共1分)
12-1、
四、解答题
(共1题;共2分)
13-1、
13-2、
五、解决问题。
(共4题;共4分)
14-1、
14-2、
14-3、
15-1、
16-1、
16-2、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7-0181-0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一方面关系到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关系到小升初的知识衔接,因此,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非常关键,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提高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
一、构建轻松氛围,利用多媒体教学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传达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增加情感交流的桥梁。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时会感觉枯燥乏味,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求教师们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努力为学生们营造轻松的氛围。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媒体、互联网教学越来越受到青睐。对于学生们来说,此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吸引力,也有助于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控制能力差,无法全神贯注投入课堂教学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作为六年级的数学教师,想要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就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及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
二、进行合作备课,加强课后反思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教师的课前备课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教师的集体智慧也应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很多教学的研究和成就也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察、说课、评估等,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进行公开轮讲,并从中选出最为吸引听众的案例。这种方式的备课,有效地做到了分工合作,既符合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也可以让具有不同长处的教师们优势互补,达到既定的效果。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理念的形态,更加的开放、轻松,交互性也变得越来越强。在课前做好备课的同时,在课堂实践之后也要做到查漏补缺,分析自身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知识的遗漏,并和学生们积极进行沟通,明确他们的困惑和易错点。这种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的双重模式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实践能力,发展自主学习
数学教师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的关键参与者,应把课堂上的被动学习变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成为教师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教师单纯地授课会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而理论的传授加之以实践的方法会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比如对于圆的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自行进行测量,找出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们的组织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找到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也可以变得丰富多彩。
四、做好学情研究,完善后进生辅导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状况。在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帮助中下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尽可能消除学生的困惑。对于依旧没有掌握知识的后进生,教师除了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辅导外,还要充分的利用课下时间展开思想教育与辅导工作。要通过思想沟通,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后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比如,在“分数乘法”一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就没有掌握好分数乘法的步骤,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要点,比如“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最终算约数”,然后举例分析,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运用。
五、积极开展复习,优化知识结构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较多,特别在期末复习阶段,由于旧知识已经遗忘了较长时间,所以再次运用就比较吃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六年级学生数学知识的复习工作,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记数学重难点知识,降低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研究发现,其教学内容中都非常重视对过往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与联系。如在分数四则运算的几个章节里,就安排了“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平均数应用题”等旧知的复习。例如,“小明的妈妈了买了18个苹果,但是有6个坏的不能吃,家里一共有3口人,问如何再能平均分配呢?”此题就融合了数学应用题、四则混合运算知识。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很多学生答案分别是“18÷3=6或者是列式为18-6÷3,先算了18-6,錯误地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含义”。对于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及缺陷,教师要及时地展开复习补救工作,为学生温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温习、掌握各单元知识要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
六、引入科学理念,完善评价体系
小学生喜好表现,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到及时的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持鼓励、肯定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自己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得更好。当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去开导、劝诫学生。要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学习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的引入、吸收合理科学的评价理念,通过课堂测评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联合测评的方式,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工作、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及不足。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做好各方面教学工作的管控,才能有效地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新旧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凤艳.刍议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7,(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