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第1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计算机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4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25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教师必须要秉承新课改精神,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对计算机的片面认识,让计算机成为提升高中生学习效率的有利帮手。同时,还要使高中生形成基本的计算机素养,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是,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计算机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高中生对计算机不重视,在计算机课纪律性较差;师生互动效果不佳,往往是计算机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讲课,剩余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那么,如何发挥高中计算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确计算机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率

一堂高效的计算机课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缺乏教学目标的计算机课堂,学生如同一盘散沙,课堂教学效率较差。高中计算机教师要从实际学情出发,优化教学效率,提高高中生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让计算机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比如讲高中计算机《接收和管理电子邮件》时,我首先进行了学情分析:高中生对网络并不陌生,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聊天和上网查资料上面,对于电子邮件的使用较少,即使是QQ邮箱也很少使用,计算机教师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了解电子邮件的便利性。因此,教学时我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了解电子邮件是网络使用中的基本功能;学会搜索不同网站提供的电子邮件的深层次功能;熟悉网页形式的电子邮件的使用。然后我教高中生免费申请电子邮箱并利用电子邮箱发送信息,这一堂计算机课学生学习得非常认真。

二、构建高效开放的教学情境,渲染学习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对于高中计算机教学而言同样有效,通过构建高效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浓郁的学习氛围,让高中生在计算机课堂充分展示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讲Word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高中生对办公软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运用Word进行日常的文件处理,培养高中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时创设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文字进行处理的问题。例如通知、报告等,使用Word更加简单和快捷。可以请学生仔细思考Word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快捷和便利?这时高中生都踊跃发言,有的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就是利用Word排版编辑的,有的说我们看到的很多表格是通过Word制作的。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Word的发展历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高中生的实际操作,促进了学生对文字处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拓展学习思路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数字化的推广,高中计算机作为与信息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理所应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特点,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高中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比如讲Excel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了解Excel软件的基础知识,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将视频、音乐、图片等教学材料融合于一体,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接触电子表格。首先,我在电子课件中给学生展示各种电子表格,并且这样进行引导:同学们,这些电子表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学习。然后我在电子课件中给高中生详细地展示Excel的操作步骤,包括认识Excel窗口、输入数据、单元格的对齐等等。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将实际生活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精神和积极尝试计算机功能的热情。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表现欲望,高中计算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高中生找到学习计算机的乐趣,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提高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高中计算机教学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为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比如我定期组织高中生进行“班报设计大赛”,要求高中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通过排版、编辑、剪切、填充等技术,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班报,展现高中生的风采。再比如我开展“数据处理比赛”,给高中生提供一些复杂的数据,要求高中生利用表格的知识去分析和处理,高中生在各种活动中丰富经验,增长知识。如今,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学生容易感到身心疲惫,所以,高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帮助高中生活跃思维,增长见识,使高中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挖掘高中生的计算机天赋,锻炼实践能力

高中生对计算机技术并不陌生,他们当中有很多学生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拥有较高的计算机天赋,因此,高中计算机教师必须要善于挖掘高中生的计算机天赋,注重计算机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锻炼实践能力。我与学校进行沟通,为高中生开设了网上讨论区,学生可以在网上交流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互动和在线解答等。但是需要高中生结合学校的实际,为网站制订一份守则,以规范高中生的行为。我给高中生提供了一些参考,高中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很用心,所书写的守则很具有实效性。这些措施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062-02

On the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ment

CHEN Li

(Huludao Zinc Plant Technical School, Huludao 125003, China)

Abstract: Effective teaching, as a new concept of education,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educational society. People have realized its great eff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essay,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Basement, talks about the way of how to apply the effective teaching to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ompute application basement;effective teaching;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anagement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等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地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意义重大。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使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提出了“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接受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这三方面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设计好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行合适的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实效。

1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改、拓展、重组,灵活并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学习的内容相对滞后,使得课堂所学非将来之所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何在教授这些相对过时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这也是提高“教学内容”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将是形形的软件,是没有人教他们使用的,只有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不迫地面对生疏的软件,并主动地学习利用。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是不要老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随机性和多样性突出,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教师备课时应从多方面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时,教师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贺卡,由此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是都想在题材选择和技术的运用上力争做得更好,二是不限于课本的内容,产生对知识的不满足。这样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熟悉规律。教学任务完成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讲,取长补短。这样在对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幻灯片制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基本上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由于有了同步 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我学习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以下情况:当教师照本宣科或教学方法单一时,耐性较差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做出一些违纪事情;在做课堂练习时,笔者发现,往往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任务,没事干了,而能力稍欠缺的学生却拖慢了全班的教学进度。但如果教师不顾及这些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那么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这部分学生会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他们进而会失去学习信心,放弃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使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具体操作如下: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就近原则每三人一组,分成十个小组。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完成任务,并由组长考核组员学习成果。“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下学得知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能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兴奋状态,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述Word 2003图文表混合排版时,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举办一个民俗文化板报展。这样,就使同学们都忙碌起来,有的收集材料,有的编辑排版,使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真谛。

3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怎样才是“有效管理”呢?要控制好课堂,实现“有效管理”,学会观察学生的情绪尤其重要,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有效的评价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一句好的评价可能造就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造就一群人才。否则,也可能毁掉一个人才,毁掉一群人才。对学生的回答及在课堂上的表现,老师的评价应当具体客观。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或错误,对已经回答但不够完善的同学,应适当的加以引导,继续追问,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评价的态度要真诚,要以鼓励为主,短短适度使用赏识性评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使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方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第3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社会大环境、历史传统的诸多因素。

1.1高职院校生源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的生源差异大是所有高职院校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同于初高中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这就必然存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各地区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差异等诸多不同,这些都将导致同一批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另外还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这都将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开展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和极大的不便。

1.2师生自身态度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高等院校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这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弥补的。但目前真正制约着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还是师生的自身态度问题。一些学生来到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等毕业,这就导致了整体学习氛围不浓,消极被动情绪厚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教师也存在这种混日子的想法,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自身特殊性决定了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过历史中任何一门学科,在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环境下,教师自身的消极不进取态度无疑将对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十分不利。

1.3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更接近于传统的初高中教学理念,还是以填鸭式教育方法为主,课堂以老师为核心,学生怎为配角,很难形成互动良好的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不同于初高中教育的是,高职院校不在有高考试压力的学习推力,同时又不能及时转型,相对于高等院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牵引力又几乎为零,这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直线下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只有高职院校教育彻底失败这么一个结局。

1.4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这是高职院校相对于高等院校的天然弱势。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加之很难吸引到有实力和丰富经验的教师,长期的往复循环导致学校教学条件逐年下滑,在恶性循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都令人忧心,加之近些年的不断扩招,生源量增大,设备维护工作相对停滞,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做不到一人一机的问题。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不利。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味地模仿是很难帮助高职院校走出困境的,毕竟与其他教育机构有着诸多差异。要想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教育改革道路,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针对自身生源差异大,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以培养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模式转型,提高教学质量。

2.1因材施教,灵活教学进度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统一的教学进度安排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预期。可以对新生安排统一的摸底测试,将新生氛围一级班、二级班甚至三级班、四级班等,通过对低级班加大课程安排量的方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同年级学生水平基本一致,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学任务安排。

2.2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频率

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转变教学理念,完成教学模式探索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身上。正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丧失了初高中教育的高压力学习推力,因此必须寻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学习牵引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而是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配角,由知识输出者的身份向兴趣激发和方向引导者身份过渡。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过历史上任何一门学科,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确保自己所教授知识具有实用性,这是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也必须在这方面予以老师最大的支持,更高频率的定期培训不可或缺。

2.3新的教学模式尝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其本身也已经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因此,尝试诸多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借助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对短时间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2.3.1情景式教学根据我们所讲课程,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这对学生学习好坏有较大影响。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使用时,教师可先展示一组自动播放的演示文稿,最好是图、文、声并茂的,也可以利用VB中的控件实现交互界面的设计,使演示文稿具有动态效果,让学生在视听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的讲解,这就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刺激下只关心学习的结果。

2.3.2翻转课堂这是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高强度提高学生自身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知识的原始积累,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来说更平衡的水平上进行思考,而老师则更多的承担起方向指引、兴趣激发、深度思考的发起等责任。

3结束语

第4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095-0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一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化时代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一直占有非常占有的地位,从小学开始,计算机教育就被提上了日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的主旨是在于培养以创新和实践为核心的、以为人们服务为主旨的、以为就业作为导向的、具备专业性综合能力的现代技术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中职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践进行教学,以保证所培养的学生都具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使其能够适应当今现代化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工作单位的需求。

1 中职计算机课程基础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

就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课程安排来说,许多中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都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到了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和过于死板的技术导向上。与中国传统的理论教学问题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看似面面俱到地学习了诸多知识,其实只是填鸭式地接受一些皮毛,而不能做到精通。尤其是自从计算机教学在我国出现以来,我国的计算机的技术教学出现了一种“模式化”的死板技术导向,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极度僵化。

1.2 教材选取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呈现一种井喷式的爆发性发展速度,信息量爆炸性增长,各方面的资源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计算机作为时代的主体,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同某些传统的教学课程相比,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了其对于教学的要求非常高,对于教材的要求也非常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应用教学,其内容也应该根据当前计算机知识的改变所改变。但是目前来说,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相对老旧,即使是教材的版本不断更新,但是其内部的知识其实变化并不大。比如,某些教材上的计算机操作步骤的图解仍然是以windows XP 计算机系统为例的,但是实际上的计算机系统已经自Windows XP 以后又推出了多个版本,Windows XP 已经在逐渐的淘汰当中了。所以出现了一种学生在新电脑系统上找不到所学过的内容的问题,导致了一种“学难以致用”的尴尬情况。

1.3课堂教学和实践相脱节

从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教学的特点出发,其对于综合实践的要求非常高,单纯地依靠教师进行理论性的教学是不够的,更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当中,实际情况却是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对于计算机机房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机房环境差、计算机数量少、计算机质量差、计算机损坏后的修复工作滞后等。某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程时甚至难以做到一人对一机,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不用说在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解决一些计算机相关的问题。从社会角度考虑,现代社会和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社会上很难有立足之地。

2 对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应用教学优化改革措施

2.1 教学理念的改革

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要加强对于教学理念的改革,使中职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使其具有相关技术维护与技术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中专学生在当今社会具有相当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 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就势在必行了。首先,必须要改变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的,更多讲求的是“教”,而不是“学”,学生自主性差。要强化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主要应该学习的部分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程度的深化知识应用。但是在此基础上,也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常用的办公软件等可以利用到以后工作当中的知识教学。要以目前社会上对于工作岗位的诉求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另外,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教学,全面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培B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去打破传统。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学生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2.2 教材的改革

关于中职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教学,其包含的课程信息量比较大,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教材具有实用性价值,以满足中职学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教材一定要选择最新的,这个最新不是指教材更新的版本最新,而是指更新版本后其中的内容与计算机的发展步骤相一致。有些学校的教材会选择自己编排,如果自己编写教材的话,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排习惯,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新意,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另外,教学用的计算机要及时的根据计算机的发展更新软件,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训练的时候跟上时代的发展。

除了教材以外,教学用的相关案例与项目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案例和项目的实际应用性较强,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所以对于它们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它们的规律性,要根据实际课程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安排,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对案例和项目进行编写。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比较古板,讲求的是知识的急性灌输,一般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为学生灌输知识。教学手段的改革要为学生建立一种兴趣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也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着许多优势,其中最直观的优势就是教学的直观性与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兴趣,多媒体所展示的知识点与传统知识点相比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就一定要应用,单纯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让一个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的。古有赵括纸上谈兵,心中空有兵法却无法应用到实战当中。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让学生多自己进行操作,学校主要通过让学生去机房上机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有关数据显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更好。所以如何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制度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代的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都体现了这一点。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必定包含有好的教学考核制度。因为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目前所保留的传统的考试制度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既不能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也不能过度重视实际操作的考核。

3 结束语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教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以及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能够让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考试,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呈爆炸式增长,所以对于教学的相关环节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革和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案,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参考文献:

[1]焦铬,范双南,刘辉.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n程研究(中旬刊),2015(12):23-26.

[2]周建军,李安华.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3):245-247.

第5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医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98-03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HANG Xiaohong, LU Hong-bing, LIAO Qimei, ZHANG Guopeng, LIU Yang, ZHANG X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cience, th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ode and examination mode of the course were reformed and explored.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to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college compute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reform in education; medical applications

1 前言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发表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也称计算性思维)一文,将计算思维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和普适思维方法提出。目前,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共识[1]。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从2008年起,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开始采用这种课程结构,全球很多大学成功主办了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在我国,MOOC同样受到很大关注,很多知名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开设了自己的MOOC课程。

本文对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解决目前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学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开展面向“计算思维+”的MOOC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探索,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模式探索。

2 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类课程的地位认识不足 计算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培养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将担负起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目前,大W计算机作为基础类课程的观点逐步得到教学行政部门与高校的重视,其教学内容也正在实现由“基于知识的技能传授”向“基于应用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变过程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定位认识模糊,出于惯性的作用,课程教学目标更多地侧重于软件工具的操作使用。在教学中注重计算机所具有的工具属性,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特定的范围内有效解决了学生技能培养的需求,但过分倚重课程内容的工具性,必将导致学生对计算的正确认知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2]。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存在矛盾 医学院校由于医学课程门数及内容繁多,加上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压力,很多学校大量压缩基础课程的学时,导致第一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矛盾突出。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上教学计划,多数内容不能详细讲解。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感觉学了许多内容,却没有学透,甚至有的学生感觉计算机基础课程很难学。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了解学生的情况与需求,进一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组近几年坚持做了问卷调查。本次约26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刚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感觉收获较大的学生仅占约60%,远远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甚至约50%的学生觉得本课程的理论课难度大、不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选内容,那么讲哪些内容才能让学生接受并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医学专业学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对医学专业学科的支撑越来越显重要。如今的医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严重脱节。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众化教材,这些教材基本内容相同,教材编写者基本上形成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等方面与医学专业学科结合程度不高,引用的案例医学特色突出不够,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结果是:使得本来学生感兴趣、愿意学的一门课程,随着课程的开展,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反而降低了,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尤其是为什么要学习程序设计。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大多数城市在小学、大多农村在中学就普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很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21.4%的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28%的学生会安装各种系统和软件,1.9%的学生懂得一门计算机语言,1.6%的学生取得过国家计算机相关证书。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采用大班统一授课的模式,并没有针对教学对象的水平开展层次教学或分班教学。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教学没有达到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模式不能完全体现教和学的效果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采用“实践+理论”的考核模式,理论和实践成绩分别占一定的权重。理论考核主要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试卷的命题多以知识点为主,题型形式固定,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难检测学生多样性的学习行为及个性化的智能水平。实践主要以学生平时完成的上机作业进行考核,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实践作业多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板进行,并没有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 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综合教改的探索及分析

目前,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共识,能否利用计算科学对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并应用计算机解决基础及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正是计算思维能力在医学应用中的体现。大学计算机课程除了独立的课程内容外,还与其他学科与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任务。培养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不是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完全,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教学理念向“计算思维+”升级过渡。教学理念是教员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员的教学理念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和对计算思维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从计算思维向“计算思维+”的过渡。在教学设计层面应更加注重突出计算思维的指导理念和在社会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在教学实施层面归纳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计算思维核心概念,在设计层面和实施层面同时完成向“计算思维+”的升级。

2)教学内容与“计算思维+”的深入融合。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基于“计算思维+”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与建设,针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明确讲/不讲什么,为什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等,以及基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对知识点的讲解进行设计,形成计算思维与知识体系关联与有机融合。

3)开展面向“计算思维+”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实践。随着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模式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中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教学困境。MOOC在创造在线环境、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与提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利用在线数据进行定量评估、增强教学效果、改进课堂学习等方面已展现出极大优势。教学组基于建设的MOOC,在本校开展面向“计算思维+”的混合学习探索与实践。课程基本情况如下。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各医学专业新生。

人数:500人左右,共4个普通班+MOOC实验班。

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授课教师:3~5位,实验员+助教。

授课时间:12周,共40学时。

其中在学习注重知识的宽度,主要内容包括视频、讨论、作业与测试等,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线下教学注重深度,内容主要包括重点难点讲授、小组研讨、互动答疑、实践展示、实践操作、线下考核等,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线上的宽度学习和线下的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效体现“计算思维+”的考核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期终考试成绩作为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注重学员获得知识的准确程度。这种考核模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要求,特别是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要求的评价,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科学反馈。对于MOOC,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更关注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解决现实及专业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需要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模式,如表1所示。

面向“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多层次考核、问卷调查和MOOC平台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学生混合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反馈指导教学的改进和调整,从而使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

1)多层次、多角度考核模式的定量评价:可采用表1所示的考核模式,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学习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对照分析。

2)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视频自学、课堂教学、看书自学等混合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视频的质量、课程设计、存在问题等的主观评价。

3)基于MOOC平台的课程学习数据分析:通过对MOOC平台提供的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行为收集、多样化考核及成绩的自动处理数据,以及伴随教学过程自动聚集的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得到对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量化评价结果,指导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进完善。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提出的改革探索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第6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影响

大数据(BigData)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大的数据集合。它作为一个比较抽象而且新兴的词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人们对于这些数据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即大数据的字面意思;从广义上来说,大数据是应对庞大数据集合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工具的集合。它具有大量性、多样化、高速化、价值高和密度低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相对于之前的旧时代来讲,所涉及的信息量和搜索量有很高的提升。然而这一重要改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要求,所以现代的学生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来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将大数据与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当前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存在差异

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计算机的认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加上很多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迟到、睡觉、玩手机,对于老师上课所教授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没能熟练掌握,在计算机应用中不能单独实现相关操作。此外,由于当前学校对于计算机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太过于统一,无法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基本上现在计算机应用的教材都是包括三部分,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计算机行业作为一个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对于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也是很迅速的。学校没有根据计算机发展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教学,学生们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学生们自然也感受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学校还是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未重视学生接受实际的应用教育,缺少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三、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积极转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下,学校的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只是通过课堂来传授学生知识,应该力求与时展相同步。虽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带给人们的优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对学习的场地和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避免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弊端,防止学生在上课时出现疲乏的情绪,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而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知识进行讲解。

(二)及时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现在受到互联网大数据的严重影响,如果学校不对所用的教学课本进行更新的话,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训的质量。所以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对计算机课程教材进行采购时,应该先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脚步。此外,由于课程教材的编制印刷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而且大数据时代技术变化速度极快,这就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用教材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改变当前打印技术的落后状况,教师们应该在备课的阶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入一些与先进技术相关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当前的一些新技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在大数据引导下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仅是只重视学生的操作结果,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例如,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慕课”或者是“微课”等一些先进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它可以实现大量优质资源共享的效果,在全国的各个地区正在积极扩广。相对于“慕课”来说,“微课”运用的是精细化管理的教学模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暂停或者重放,方便学生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提高学生教学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学校可以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来充实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将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通过“微课”或者是其他一些在线的课件进行预习及复习。这样的化,不仅有效扩宽了师生之间的学习渠道,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们都能做到学有所用。

第7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引导;自我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8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0 引 言

现在各个职高学校为了培养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应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相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生自我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后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也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都不能熟练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后自我感知和体验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升职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的主要学习方法,这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来讲,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各种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完成实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在一种自主主动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自己实践和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完成新的教学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现,是教师在将整个教学内容细化成相应的若干个教学任务,而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实践,来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进而在整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新的教学内容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设计整个教学的主线,在课前准备环节,完成当前教学内容的实际任务的分配与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研究与分析下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和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问点,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此外,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问题,设计的任务要难易分清,从而保障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任务完成来学习新的知识,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减少教师干预性,教师要转变个人的传统观念,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核心和主体来开展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个人体验、个人感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创建教学场景,引入教学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引入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考虑情景教学法,在课程任务设计时,通过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分析,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从而将设计的任务融入到教学场景中。例如:在“PPT演示文档”课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个精美的、动态效果绚丽的、声文并茂的、载入动画视频的PPT。通过新颖的文档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讨论并分析制作出PPT的步骤,并以此为基础细分成一个个简单的任务。

2.2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教师引导

在实际任务提出之后,教师就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根本,开展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让学生将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与当前课堂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个人回顾和课前预习的方式,来积极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分析当前的任务的主要应用技术,通过查阅资料、查找相似的解决方法,通过个人实践、探索及创新来完成整个任务。当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的作用则是以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通过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教师要注重个人的引导,切勿由于新的教学方式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情绪,要时刻引导、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自己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认真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的方式,教师的引导不一定是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桥梁,让学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PPT演示文档”的具体任务,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从简单的文字插入与编辑、PPT文档页面排版等内容入手,然后到字体颜色设置、动态效果设计、音频视频插入等逐个完成相关任务。

2.3 任务总体评价,总结与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并且通过分享的方式来展示任务完成的方式,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总结、分享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提升空间,最终实现相应课程内容的学习。

3 结 语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通过设计专门的任务、实施相应的任务教学以及最后的评价、总结与反思整个过程来完成整个教学,从而提升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模式改革

一、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西方各国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同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在高职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毕业生在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54.5%,专业能力47.7%,目前,高职学生技能适应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的广泛发展,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员工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是高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而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环境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方法单一,教师队伍薄弱。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职业素质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各高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丰富和扩大教学资源。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或者认为理论够用就行,技能培养为主,但光有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够的。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而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职业道德修养”一门简单的课程所能解决的,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分析研究各个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样,有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信息课程开不了或者课程量很少,学生接受电脑的机会很少,因此入校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就表现不一样。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入校前接触电脑机会少,连打字都不太会,相关知识大多来自中学时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但课时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上网玩游戏和网上聊天获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因材施教,任课老师应该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当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会计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坏、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击、服务器意外故障等等,使会计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还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同时对不太重要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从而不影响课程总学时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安排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课外的作业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任务,可以采取分组形式,以小组计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自主进行相关训练。对于一些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有校园网络,可以让学生参与学院网站的日常维护,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电脑设计比赛,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们必须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以教学研究课题形式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课程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而老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学生作业,布置作业任务,回答学生提问,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是做不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多,涉及面广,尤其需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素质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笔试+上机考试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笔试,一卷决定最终成绩,运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反应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还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我们在试卷命题上改变过去只顾知识面涵盖范围的做法,而是转为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而且最好是按专业命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把课堂测试、课堂操作实验、课外作业任务、小组协作活动表现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全面、准确、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三,明确考核流程及成绩评定标准,以前的成绩评定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不明显。应该打破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订立新的评价方式和评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中加大职业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组协作活动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同时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让学生明确考核的标准。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9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有教育模式及课程教学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高效贴合教育改革需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自我教育观念,积极创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以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目标。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现状

(一)高职生计算机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普及化,但是由于地域差异、经济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校园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存在明显差距。来自城市中的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课程,其中必定有部分学生已经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在进入高职学习前就已经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如:自主浏览网页、制作学习课件等。相反,来自贫苦地区的学生因为资金的问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课程,在进行高职院校后是第一次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相分离

高职教育院校内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理论知识作为学生技能学习的基础,实践则是强化技能的主要手段。现有大部分高职生都存在这一问题,在课堂学习时对于教师教学的内容都可以理解,但是在自己进行实践操作时不知如何下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并没有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统一。教师若是将其提问转换部分条件,学生就不会做了,严重缺乏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课时编排不合理

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落实课程改革过程中,为校园内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权利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2]。部分高职院校选择缩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包括学生的上机课课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发展,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样一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不断增加课时却在不断缩减,严重引发了诸多相排斥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内容讲不完的问题。若是一味的追求教学速度,学生则会产生学习混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若是此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必定会严重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当前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但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却没有跟上教育发展的进度,导致学生无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产生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高职生计算机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是为了应对期末考试,严重忽视了高职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

(一)利用互联网功能,不断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主张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自主解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此种“一人言”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职教育中实行很长时间,虽然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信息网络不断变革的当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守旧教学模式背景下,高职生的学习个性无法得到全面满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其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教学计算机理论性知识内容,严重轻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已有的学习基础,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若是离开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将不知从何入手,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成效。其三,传统守旧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严重分离,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培养,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个性精心设置学习内容,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眼下,现有各大教育院校都开始尝试构建校园网,为了更加高效落实计算机基础知识资源共享,高职院校需要利用校园内部网络举办计算机基础大赛,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进一步深化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交流,在网络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校园内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其不再受制于空间与时间的影响,积极模拟计算机学习情境[4];同时教师需要定期进行抽检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来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信息网络还可以使教师、计算机课程、实践操作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寻找存在的教学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利用互联网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教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有效实现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课外延伸,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不断发挥出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全面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凸显的教育问题,进而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积极落实分层教学,创新改革测评模式

由于高职生计算机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教师需要在学生入学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的测试,将班级中具备一定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学生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相分割,积极开展层次化教学。通过有效的课程引导鼓励学生依据自我喜好兴趣进行选择,将班级中计算机学习基础能力相差较大的学生划分成几个等级。如,沈阳市某高职院校在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内部学生分成为学前班和进修班,在将学生进行分级时,需要将其课程也进行有效划分学习层次[5]。其一,将高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合理划分,如:实用性计算基础课程及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课程。在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需要以学生刚刚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数据,将成绩达标的学生划分至进修班,将一些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划分至学前班。对于学前班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结合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对于进修班的学生而言,教师则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以实验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将传统考试测评机制合理转变成为上机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新型测评模式,利用校园内自主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下载诸多相关的课程知识、训练题、模拟操作题等资源,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6]。在进行测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时,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上机实践操作能力、及笔试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一来,不仅有效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质量,同时也十分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三)积极更新教材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实际创新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改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有效转变教师只关注等级测试的教学理念,降低等级测试通过率为教师带来的无形压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据班级中不同专业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深化对其知识的认知,进而自主构建高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框架。其次,高职教育院校需要积极定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按照一定连接规律构成的具备价值性与可实施性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结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则是由诸多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体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想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必须要落实好教学内容与课程知识体系间的优化问题,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需求,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课程,科学选取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7]。最后,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及时取缔一些陈旧老套的教材内容,尽可能多的选用一些可以反映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前沿知识的内容,有效强化教材的实用性与前瞻性。

(四)积极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方案,自主构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完善,经济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对于职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高职毕业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对于高职院校内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学计算机基础时,要一直坚持以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为主要培养方向,积极创新改革相关教育理念。在创新职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贴合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实际开展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遵循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科学处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自我所学专业课程间的内在关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积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其一,在实际构建高职院校内部非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教师群体的教学创新思维及合作能力,围绕师德建设重塑校风、班风[8]。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有效深化教师群体关注学生、关爱学生的工作服务观念;积极培养校园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积极创新、廉洁从教的工作涵养。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需要长期以批判性的思维看待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出教师自我的教学引导作用。其二,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计算机专业知识执教能力,要站在全局角度解析课程知识,积极树立改革创新的教学观念。通过不断深入解析计算机教学理论,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活动,有效强化自我教学科研能力。其三,在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先进教师的引进。因为社会上对于计算机发展非常重视,同时网络化发展的推动,将计算机发展推向,但是很多计算机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教学方式上也比较落后,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加大对于专业教师的引进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在进行教师引进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探索出科学适当的合作形式开展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的知识,加强教师在团结与合作上的精神与意识。

(六)不断协调计算机等级测试与基础理论教学间的关系

通过有效协调计算机等级测试与基础理论教学间的关系,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内非计算机等级测试结构,对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中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将应用作为教学观念、内容、方式的主要导向,以此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具备计算机意识,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创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高职院校及时提高对其的重视。为了有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育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文彬.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66-67.

[2]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322-326.

[3]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39-42.

[4]晏莉娟.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6]程铃钫.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0,11:98-101.

[7]李文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农业网络信息,2013,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