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自然的经济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的经济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高三复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4-02

一、课标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设计思路

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本节作为高三的复习课,以课标和考纲为标准,整合知识,结合高考真题演练,使学习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地理各章节的整体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肤浅,不能真正理解整体性的含义,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建成,知识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设计思路:高三复习课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单纯记忆,难以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课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对身边地理问题的探讨,以及高考真题的演练,体会答题思路和方法,真正在学习中贯穿整体性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能绘制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图,能说出整体性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身边案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通过高考试题的演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全局观。

4.重点难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一组自然地理要素图片,导出本节复习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展示课标,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标准

过程一:提问: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整体性含义是什么?用图表表现整体性。(学生绘图,教师巡视指导,请一名同学上台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修改自己的学案)

过程二:探究活动一:

问题:说说石家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各要素有什么联系?(自由结组,讨论)(生)地形:太行山的山麓冲积扇。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河流:数量较少、水量少(相对于南方)。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棕壤为主。师生完善补充同学的回答,老师给出石家庄自然地理要素的图片,增强直观性。针对学生对土壤的认知度较低,教师对土壤的知识进行适度补充:降水少,冬季气温低,植被为落叶林,在这样的气候、地形、植被影响下形成了棕壤,它是从炎热多雨的南方发育的酸性、贫瘠的红壤到东北肥沃黑土的过渡性土壤类型。问题:石家庄会不会是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师生共同总结:在一定的气候、地形条件下,会形成对应的植被、土壤。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一致性,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这正是整体性的一种表现。

过程三:(师用身边案例过渡并激趣)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知识的获得从旅行中得来,双休日去不了远的地方,家门口附近的景色也不错。这是去年秋在封龙山的照片,大家看看怎么样?(学生简单评价)

探究活动二:

问题:封龙山植被覆盖率将近达到90%,这是多年植树造林的结果,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看,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有什么有益影响?(填绘在学案上)

师生共同总结:地理环境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过程四:引入热点问题:近期石家庄人最关注什么?(大气质量、雾霾严重)。给出材料。

材料一: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29日(2014年)电继北京、天津之后,石家庄29日公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成果。石家庄环境空气PM2.5来源中,一部分是区域污染传输贡献。材料二:根据研究结果,石家庄市政府出台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13年-2017年)》等文件,确定了“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的方向,科学施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落实,今年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某一要素的变化(材料里面的要素是“大气”),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练习反馈

1.近年来,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总结归纳

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体会一种思维方式,运用整体性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有必要正确理解这一基本原理。就目前来说,作为高中学生,那就是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全面分析,整体把握,能运用整体性原理正确分析原因,区位评价。

六、拓展应用

例1:(2014全国I高考为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答案】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要求学生先在学案上写出答案,对照课件订正答案)问题:如何回答自然地理成因类问题?(结论:从自然环境几大要素入手)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完成习题检测。

七、课后反思

第2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摘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循环经济体系;模式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腹地,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总面积为39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为264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境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集“峰奇、水秀、谷幽、林深、洞奥”于一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旅游资源享誉全球,使其成为奇绝超群的胜景。1992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1]。2007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区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旅游产业拓展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后劲、塑造行业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旅游景区的最佳手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概念。20世纪90年代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大力关注,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自1998年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迄今,已有许多学者对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城市的循环经济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环经济引入到旅游业并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对我国旅游业建立循环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指导。

王蓉(2004)、李伟(2004)、邹统钎(2005)、邓念梅,魏卫(2005)、舒代宁(2005)、杨美霞(2006)、李庆蕾(2006)、舒小林,明庆忠,李庆蕾(2006)、颜庭干(2006)、唐世英(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每个旅游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试图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调查基础上,探讨构建、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以解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武陵源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武陵源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1万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对核心景区的427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13.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立方米[7]。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头控制资源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源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武陵源有230余家饭店,床位1.8万张,平均入住率43%,武陵源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113.04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源耗费的一个方面,武陵源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75天,年平均耗费135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计算,一年产生的固体垃圾量达1412.55吨,尽管区内设立了1206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武陵源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年武陵源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203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109.5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武陵源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源头减少资源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武陵源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3.76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的日接待量1.8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武陵源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武陵源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源、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源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源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源,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武陵源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20%-40%的电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42.38万度电,减少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源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武陵源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84.75万元,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源,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00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0.95万吨左右。武陵源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200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武陵源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万吨,可节约成本64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226万个塑料袋,减少22.6万元的支出。

武陵源景区餐馆剩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环圈进行有效处理,如可以送到当地农民养猪场做有机饲料进行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后重新产生沼气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产生的有机饲料和沼气又可以作为新资源进行使用,把景区内部的废物变废为宝,

第3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产品和用品——再生资”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头节约资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环境保护的矛盾。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1万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对核心景区的427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13.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立方米[7]。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头控制资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有230余家饭店,床位1.8万张,平均入住率43%,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113.04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耗费的一个方面,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75天,年平均耗费135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计算,一年产生的固体垃圾量达1412.55吨,尽管区内设立了1206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年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203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109.5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的最优化。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头减少资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3.76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的日接待量1.8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水、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见图1)。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材料、可再生资代替污染严重的能和不可再生资。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20%-40%的电耗。如果在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42.38万度电,减少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提高水资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进行多次使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84.75万元,节约生物资,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00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0.95万吨左右。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200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万吨,可节约成本64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226万个塑料袋,减少22.6万元的支出。

景区餐馆剩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环圈进行有效处理,如可以送到当地农民养猪场做有机饲料进行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后重新产生沼气减少其他能的使用,产生的有机饲料和沼气又可以作为新资进行使用,把景区内部的废物变废为宝,如图2所示。

(三)对系统无法处理的废弃物要借助社会层面实现再利用

张家界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工业、农业处于次要地位。除了景区内部、景区与周边产业建立旅游循环经济圈外,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大型旅游循环经济圈。对于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和自身无法消化的废弃物可以与城市内相关产业相联系或者与周边城市进行外部大范围旅游循环经济圈。例如导游带团使用后的废电池、景区内部报废的房屋建设设备要集中起来,运到城市工业处或者运输到周边城市产业处进行处理,使废弃物变成资进行再利。

第4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牧童式经济 太空人式经济 对策与措施

一、生态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生态经济是指人们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效法自然,获得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生产力的经济社会转移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的轨道上来[1]。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由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并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为生态经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生态经济学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力为依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总原则[2]。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生态学原理

1、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生态经济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生态经济系统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系统包含自然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生态经济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动态平衡系统,自然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是一个正负的双向反馈,如果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大;反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必然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所以,如果要维持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实现协调发展,必须要靠它们相互之间的正负反馈调节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机制。而实现生态经济正常运转,必须要做到资源的可持续承载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使生态经济系统保持一定弹性度,这是生态可持续承载的基础、制约、支持条件。

2、从牧童式经济到太空人式经济

资源的有限性与牧童式经济。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高度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社会来说尤其如此。近代人类社会由于人口的猛增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更加尖锐化。

太空人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基于牧童式经济的特点,很多经济学家都确信,现存的经济体系是不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的,它所导致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将使整个生态系统趋于灭亡。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建一个良性循环型的工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类似鲍尔丁所描述的太空人式经济(spaceman economy),争取实现一个工厂排放的垃圾能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工业经济的物质和能量实现循环流动,其本质就在于工业的综合利废。

鲍尔丁认为,现在的牧童式经济将会被太空人式经济所取代,这种经济体系将能较好地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对污染物的有限容量相协调,这种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把地球看成是一艘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这意味着这种经济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具有极为完善的物质循环性能。这种循环性能将保证废旧商品不会成为环境污染物,而是转化为再生产的原料。从理论上将,这种经济实施后,地球上就不会再有废物。太空人式经济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原则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起主导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即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的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人类应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即人类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的思想。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作用于自然界,努力开发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2、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就要求生产过程中必须首先顾及生态效益,在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可以为工农业再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也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增强了实力,同时也可促进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入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3、正确处理生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表现,社会效益又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桥梁,社会效益是目标。发展生产的最终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4]。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工业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生态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迅速扩展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城市是人类根据自身愿望,改造环境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经济活动以工业为主体,人类在享受着城市发展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工业时代产生的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目前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使资源配置合理化,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生态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新产业的创新,如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环保工业,广泛开展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工程,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

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5]。生态农业正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其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农业主要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优良的传统农作技术及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管理,提出分层多级利用资源的生态工艺系统。目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有: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秸杆综合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如沼气发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磁能的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等[6]。

3、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消费是指既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又满足环境资源保护需求的一种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崇尚生态文明,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提倡重复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提高废物的资源转化率绿色消费的增长,带动了绿色贸易,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 ,将市场定位于绿色市场,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应用生态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市场,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7]。消费者也逐渐习惯了用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去思考问题、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比如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以其高品质、高价位逐渐博得了人们的青睐;商品华丽的外包装已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档产品甚至推出了零包装理念和措施;高科技纯天然的产品如天然彩棉已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

参考文献:

[1] 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林白新等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3~14.

[2] 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58~359.

[3] 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7~329.

[4] 林育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5~206.

[5] 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6~7.

第5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1.1有利于节约地球资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其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节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极大程度地减轻了资源供给压力,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1.2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环境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在于降低投入,减少生产生成,从而保证产出最大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资源在产出率、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较大。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低投入,同时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使资源能够尽量发挥出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尽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1.4有利于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更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污染少、效益高、资源再生利用率高,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建议

2.1不断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要对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其在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可以通过加大废弃称排放收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等手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能够自觉坚持以低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为前提,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有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较高的技术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要注意开发共性与实用性技术,最终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大开发与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相关的关键技术。在资源节约方面要加强废物回收利用、替代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开发工作,使循环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的计划、生产、运用和管理一系列过程之中,交将其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之中,加大力度去开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术。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不同企业间产品间的链接技术、加大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实现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有效的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第6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1. 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怎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①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五个统筹)、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a.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d.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高一政治必修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2.高中必修1政治《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设计

3.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7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现代林业;智慧林业

1林业生态化

生态红线是我国继“1.2亿hm2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我国虽然有庞统的生态系统资源,但是其可视化程度低,普通公民并不能对生态红线直观地感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破坏自然资源、侵占生态用地时有发生。“数字林业”产生的大量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分析,“大数据时代”具有可视化分析的特点,对于林权登记、一类、二类资源调查相关数据等大数据特点,可以通过图、表,甚至是检索简介就可知道此地块的地类、特点、性质等基本信息,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

2林业的产业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深居山区的农民了解了市场的需求,使林业产业化为山区、农村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致富空间。而拥有市场关键在产品竞争力。因此产品规范生产和技术要求至关重要,这同时又激发一些从事林业生产的企业研究林农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促进生产技能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化以其特有的兼容性,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融合,国家、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的融合,以及跨行业、跨地区的融合,使各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按市场规律进行配置,扩展林业及林业经济舞台和空间,优化了经济结构,深化和扩大资源利用,有效地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林农收入水平和林业整体经济实力。

3林业社会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林业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服务缺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建立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据时代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势在必行。通过大数据的联合,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政府职能部门合理设置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新型林业合作经济体系,对林农的生产提供相应的指导。利用大数据平台的共享性,使农户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促进林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总和|其建设包括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推广体系、融资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4林业旅游化

大自然的美是生态给予我们的回报,这也践行了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旅游行业的格式化和框架。通过相关平台的融合,为一些小众群体的生态林业旅游提供便利。如桃花盛开的季节,相约去赏花;葡萄成熟的日子相约去采摘,炎热的夏季相约去林中避暑等,从周边的农家乐到私人定制的路线,总能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中找到大数据的一线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各地生态旅游都独具特色,这也就为林业旅游的多样性提供便利,为林业发展旅游化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

5林业的科技化

第8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全球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它是发达和进步中的国家现存的全球化问题,干扰着全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安危与国家的全局性的策略情况也受到了严重的阻挠,它与中国特色的问题有关,也与进步中国家的部分问题有关,经济可持续进步的深入延伸是金融可持续进步关键问题。文章想要将指出/金融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根本上来将其实际的目标加以实践研究,与此同时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而不是对其复杂的理论观念实行笼统、深入的探讨。

一、金融发展的有效策略方针

首先,金融在定质和定量的共同进步被称为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是由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两个方面构成的。金融体制能获得更合理的进展,也使金融在经济理念中得到了提升,可见金融效益是通过质性金融进步所改进的。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之间既是相互抵触的,但也是相辅相成的。质性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量性金融发展,然而量性金融的发展的推进还需要质性金融发展来协调。例如各国在80年代金融资金数量的快速增加在金融进展中体现的较为明显,金融效益不断低落的原因是在大多数的房地产和股票的投资金融数量过多,没有考虑到质性金融进展的情况因而造成的经济泡沫。所以,对于金融可持续发展不光要两者统筹兼顾,更要加强质性金融进展。

其次,将稳固发展和飞跃性发展两者相统一的发展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金融可持续发展,它所必备状况稳固的金融。一方面,金融可持续发展奋斗的标准之一是发展的稳固性。然而金融进展的停止不前以及经济进展阻塞都是金融困难所造成的。这也就表明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需求是应当有稳固的金融发展。想要保证金融效益的提升,并使金融和社会经济技能的相互和谐发展就需要金融创新,它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飞跃性金融发展是被金融可持续发展所包含在内的并非排除在外的。金融可持续发展通常大部分情况展现的是稳固的金融发展,只有在少部分时间段展现的是飞跃性金融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能进步等原因干扰着金融创新。因此在如今较为稳固的经济体系和技能时期,金融创新应当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进步趋势

“推进人与自然的融洽,促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进步、生活富足、环境优良的文明进步路途,生态环境应当改观,能源运用频率明显增高,同时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长”这是想要全面设立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报告。我国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经济社会长久稳固的发展离不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然而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途却是漫长而沉重的,我们应当从如下方面来实行金融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进展:

第一,金融可持续发展供应优良的社会前提是需要社会诚信整顿,金融状况改良。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根本是用心塑造出以信誉宽松、管理模范、公正竞争、纪律优良的金融诚信状况。其中稳固的政治场景、高效的市场经济场景以及健全的体系场景是改良后的金融场景。金融体系、诚信体系、法律体系、内控体系等这些优良的体系基础是金融产业能够有效营运所凭借的。

第二,成立精确的金融财产联系。想要推进金融企业自主运营、自我束缚、自我权衡、自我进步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需要设立财产精确、责任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体系。

第三,科学谋划、有效开发、合理动员、改良配置金融资源。若要推进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财税政策的调解,防止重复建设,降低资金浪费,实施经济与金融的适当协助、优良轮回,应当使社会大众的金融资源理念和金融参与理念持续提升,并且拓展招商引资力度。有效谋划区域金融发展的明确目标、有效实施金融组织及其网点。

第四,多样化金融产业主体的培养。各类经济部门的资金需要是简单机构的金融机构制度不能合理供给的,因为它们所需要资金的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由于简单的产权组织成为金融资源流动的障碍,导致金融资源的设施效益的下降,多种类型、多种层次金融资源设施的需求被多元化的金融产业主体所顺应,因此它们要求有多元化的金融组织能够供应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第五,完善市场化利率运营体系。调整金融资源设备效率的合理权衡,以及金融资金价格与效益水平的整体显示就是利率。需要完善市场化利率运营体系,合理施展利率的权衡作用,是由于利率减退在在传统谋划经济体系条件下是资金清算的用具和方式,它对金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成效和指引成效被减弱的原因。

总之,金融业的效率目标和综合经济有时候也是相互违背的,因为它是单独的经济部门,各效率在金融发展现实程序里面通常也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简单金融因素是有效率的,但对于总体金融就并非是效率的。想要金融和经济的相互和谐统一进步,并达成金融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在确保微观效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提升综合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芸.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17-18.

第9篇: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

一、思品教育与生态教育“双赢”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和生活责任教育,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引导。”同时,在国情意识教育中也指出: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状况,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这要求思想品德课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将学生生活周围鲜活的、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究、感悟、体验这个过程,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思品教育与生态教育结合同样也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已出台,为我们描绘了生态广西建设的宏伟蓝图。届时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合理利用率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繁荣,建成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竞争力强的生态产业,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基本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个生态广西将呈现在大家眼前。

(三)生态教育的实践

南宁市教育局已将系统的《生态南宁》教育纳入南宁市初中拓展课程体系,并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一个重要要求:各实验学校要将《生态南宁》教育有机地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思品教育与生态教育“双赢”尝试措施

“双赢”尝试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内容整合形成双赢;二是过程整合形成的双赢

(一)内容整合形成双赢

1.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生态教育的结合点。初中7~9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有许多与生态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教师要加以认真地梳理、分析与归纳。在九年级法律与秩序版块中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2.编制生态教育校本教材。编制绿色生态教材,将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故事、相关自然学知识的科普知识,讴歌大自然的生态美文、国外的先进生态理念及实践介绍等内容一一涵盖。在教材的纸张选材、封面设计、插图搭配、版式规划、内容体系上处处体现“生态化”趋势。

3.开设生态教育课程。指在校园时空范围内开设的各种“思品—生态”课程;开展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体交叉课,使思品教育与生态教育互相渗透,有效整合,实现双赢。

4.构建思品—生态社会。指走出学校和家庭,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构建绿色思品课堂,在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内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养成生态动机、生态义务,形成生态创造能力。

(二)过程整合形成的双赢

1.开展绿色课堂活动。指在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各种“思品—生态”活动,如保护环境的教学过程中开展“针对邕江水污染这一严重生态危机,设计公益广告”活动,学生在一堂课内提交创意。通过这些创意活动,潜移默化地将生态意识移植进每位学生的心理。

2.倡导绿色课外活动。把“思品—生态”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开展“绿色演讲”“绿色知识竞赛”“绿色班级建设”等活动,将“思品—生态”教育引向纵深立体空间,创设更多转化双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