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75-03
学习心理是影响到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一重要因素。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的时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影响着这两方面的发展。因为,一中职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质量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担负着教育幼儿的作用,她们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深入了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课题组对相关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课题选取兴安师范学校、灵山职业技术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三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含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学生自身学习状态、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另外,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 630 份,回收问卷 587 份,其中有效问卷 584 份,有效率为 92.7%。
二、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因素的统计与分析
(一)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家庭因素是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的一个因素。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二是父母受教育程度;三是父母对学生学习的期望。
1.来自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问卷调查中,在问题“家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学习心态”(可多选),80% 的学生选择了“家庭经济状况”这一选项。调查结果也显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90% 来自农村,85% 的学生其父母职业是农民、工人,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务农和外出打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认定自己对于自家的经济困难背负一定的责任,想为家里减轻负担,分担忧愁。家庭经济困难使学生思想负担重,使之对于学习不能轻装上阵,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来自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85% 以上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水平,由于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教育缺乏说服力,学生不愿意听父母的教育。
3.来自父母教育期望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家长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有两种,一是大多数没有明确的要求。送孩子来上学只是因为家里人都要工作,没有人管,孩子太小,又做不了什么工,只能送来学校让老师帮管着,没有学多少知识的要求。家长这种对学生学习无任何期待的心态,使学生来到学校后学习缺少目标。没有目标,学生的学习就会缺少方向,浑浑噩噩,慢慢产生消极学习心理和行为。二是期望过高,自己受了没有文化的苦,希望子女不要重蹈覆辙,对子女要求过高。要求过高,学生达不到,就容易产生失望、失落的心理,从而不愿意学习。
(二)学生自身因素
问卷调查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自我认知五个方面。认为学生的这些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1.学生学习目标的影响。在“你现在所学的专业”这个问题中,只有15% 的学生是自己选取这个专业,38% 的学生是跟随他人,47% 的学生是由自己父母为自己定的。在问及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时有半数学生选择了一般和没有明确目标过一天算一天。在问及“你上学学习,期望自已?”这个问题时,25% 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要我来读,能拿个文凭就可以了,10% 的学生选择基本掌握就行了,35% 的学生选择没有认真想过,20% 的学生选择能较好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为今后学习或工作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是学习行为的指明灯。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从众性,学习目标的模糊性,不可能会让学生有好的学习心理、好的学习行为和态度。
2.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对问题“上课时你会经常逃课或迟到吗?”33.3% 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说明中职学生在对待课堂时间上还是有比较大的惰性。对问题“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是否会向老师请教”,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说明在对待不懂的问题时,学生会倾向于沉默。对问题“上课时间,你在课堂上通常做些什么?”33% 的学生选择了开小差玩手机和看小说,走神,聊天、玩手机、睡觉以及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见的学生占到剩下的三分之二;当被问及“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的态度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感触,无所谓的态度。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学习态度决定学习心态。学生自己敷衍的学习态度,注定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心态,不可能有好的学习结果。
3.学生自学习动力的影响。任何行为的产生,必须有使之产生的动力需求。因此,良好学习心理行为的形成,也必须要有学习需求动力的支持。在促使你学习动力调查中,47% 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是源自家庭的压力,或认为这是一种义务,34% 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知识品质,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做准备。学生自身学习动力的缺乏,让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的积极心态。
4.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影响。在问题“上课有做笔记的习惯吗?”50% 的学生选择有时记,有时不记。在问及“你是否经常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12% 的学生能经常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5% 的学生偶尔,53% 的学生从来不。另外对课余时间进行统计,55% 的学生课余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在 1 小时以内。“你会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查参考资料吗?”大多数学生选择偶尔。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行为观察验证发现,中职学生确实很少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课堂中能不开小差、认真听课、主动做笔记、主动参与老师教学互动的学生更少。行为是心理的直接反应,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充分说明她们没有具备积极的学习心态。
5.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针对“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35% 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强,65% 的学生认为自己差、不行;针对“你对自已学习状态的综合评价”问题,40% 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综合评价是满意,60% 的学生不满意或者认为较差。这调查结果说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对自己没有信心。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认同,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对其学习行为有积极的引领,促使其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三)学校因素
在学校因素调查中,学生认为在考核制度和环境氛围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有影响。
1.学校考核制度的影响。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严格,不管学生学不学,平时学得如何,考试考得如何,为了毕业率,到学生毕业了都给学生毕业。这样的考核方式打击了努力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也放任了不爱学习的学生,使学生抱有来学校混日子,混文凭的想法。
2.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在问题“你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或环境怎么样?”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不好,没有什么学习的气氛”。可见,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环氛围是不认同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环境氛围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如果学校的学习氛围足够浓厚,那么就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让学生变得爱学习,积极努力学习;如果学习氛围不好,不浓厚,那么学生也就随大流,就不愿意学。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上的消极观点、舆论、示范对中职学生学习的影响。
1.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读书成才又出现了新的理解。在以前,上学读书是人们最渴望的事,被认为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如今随着高学历低收入、低文化炫富F象的出现,使得“读书―成功;读书―致富”,这样的理念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学生不再单纯地相信读书学习的功用,例如在对“读书无用论”这句话的看法上,60% 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很有道理和有点道理。因为她们大多数认为家庭背景好,就有好前程,读书多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理念。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常常演变为“钱―钱”交易、“钱―权”交易、“权―权”交易。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和身心成长,使学生认为读再多的书,也是没有用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就业压力的影响。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情况造成了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应聘者供大于求,企业更倾向招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使得中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更容易产生挫败感,造成心理负担。这种就业压力蔓延到学校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三、改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对策
(一)针对家庭影响因素的策略
1.政府要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扶持力度。在广西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学生的生活成本一年比一年高,这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家庭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为了不让学生因贫困产生消极学习心理而退学、辍学,政府应该给予中职学校农村学生更大的扶持力度。
2.学校要加强与中职学生父母的沟通,促进其父母对他们的关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学校学生的父母由于大多数文化层次低,常年在外打工或务农,不懂或疏于对孩子的学习的管理,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家长这种放任的态度,滋生了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因此,老师、班主任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向他们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也向家长输送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正确对待自己孩子学习问题,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针对学生自身影响因素
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学习心理的因素,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才是发展自己、发挥自己的前提。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差的,不是学习的料,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学生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对学习充满自信,才能有动力去学。
2.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大部分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盲目的。学校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使她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比如:什么是学前教育专业?它的就业范围、前景、国家政策,学习了它后自己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能力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其学习方向的明确,端正学习态度和改进学习行为。
3.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可见并不是事件直接导致行为结果,而是与人对事件持有的信念、态度有关。中职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源自于她们对自己学习失败结果的消极的、不正确的认知归因所导致。例如:对于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料。而从不思考自己是否真的用心、努力去学习过。这种不恰当的消极归因,会打击她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对她们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改变她们对于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所持的信念,引导她们正确归因,促进自己的学习。
(三)针对学校因素
人都有从众心理。针对学校因素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学校要做好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读书氛围;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奖励措施;第三,对于学风班风好的班级和个人给予奖励。用积极的机制来引导和建立学生学习的良好行为和心理。
(四)针对社会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因而榜样的影响作用非常大。为消除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应做到:一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不让消极的言论影响学生;二要严惩不正之风;三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传播正能量。为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分析。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研究者认为在以上几个方面中,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通过学生内在的变化,影响其外在变化,改变其消极学习心理,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娜.中职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韦士源.中职生学习问题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李巧玲.如何指导中职学生克服消极心理[J].职业与教育,2007(11)
[4]高亚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以朝阳市经济学校学生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习心理 实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12-02
通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研究,了解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受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四方面因素影响,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消极学习心理问题的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自身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现阶段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自我认知等五方面,总结概括起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自我认识不全面,对自我的评价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没有自信;二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的出路比较迷茫,不懂路在何方,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三是缺少消极情绪调节的方法,不懂得如何调节不良情绪,让自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课题组认为要改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状态,就必须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三个问题。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实验方案
为了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三个活动(认识自我、专业了解、归因训练),每个活动下面又有三到四个小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来帮助学生克服他们的消极学习心理(如表 1)。具体活动如下:
为了研究实验活动的效果,课题组选取了三所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每所学校进行的实验都有所不同。兴安师范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灵山职校实施活动二(专业了解);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二(专业了解)、三(归因培养)。
二、课题实验研究结果
(一)实验活动有一定成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三所学校分别进行实验后,对比发现,进行过实验活动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普遍要比未进行实验之前要好。任课老师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龙老师对笔者的反馈:艳清,你们班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哦,学生学习比较积极和活跃了。又比如李老师:侯老师,你班学生这几次上课状态比较好,跟打了鸡血似的。
(二)自我认识与专业了解非常重要。本次实验研究活动分三个地方实施,每个地方实施不同内容。兴安师范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 我是谁;灵山职校实施活动二:专业了解;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活动一(认识自我)、二(专业了解)、三(归因培养)。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对比发现,一起实施了活动一、二两个内容的效果要比单独实施活动一、活动二的效果要好。实施了活动一后,学生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全面认识了自己,不仅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了自信心,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实施了活动二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方向,对以后的学习更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学生通过幼儿园见习,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之与自己的特点结合起来,指导自己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哪些方面应该完善。如果只是单独实施活动一,学生是变得积极乐观了,但由于专业认识不足,对学习还是缺少目标和动力;单独实施活动二后,学生对专业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由于自我认识的缺乏,没有自信心,缺少对学习的热情。所以,实验活动一、二要联合实施,效果才能更好。
(三)归因训练效果不佳。实验活动三,目的想通过一系列活动安排对学生认识归因,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归因,从而促进自己学习态度的改变。但研究结果表明,归因活动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没有因归因活动的实施而改变多少。在实施归因活动中,学生给予了老师配合,按要求完成了归因训练任务,但学习行为依旧如故,没有根据归因结果做出改变。因此可知,归因意识训练效果欠佳。究其原因,认为有如下几种:一是学生归因意识淡薄。学生思想意识中没有深刻意识到归因的重要性,对行为和行为结果改变的重要性,从而不认真按照归因结果进行改变;二是消极自我意识的深刻影响。对学生进行了自我认识训练,让学生能全面认识自己,增自信心。但总体而言,中职生的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学习就是差的,不管怎么样都是一样,消极认知削弱了积极性;三是存在畏难情绪,怕吃苦,从而不愿意去改变,去付出和努力。因此,要想归因训练取得成效,要加强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教育和意志的锻炼。
(四)实验活动效果容易反弹。在实施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实验活动可以取得一定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但是在实施实验活动时及活动后的半个月内,学生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还能够保持,时间一长,就松懈了下来,恢复原样。经反思,探出原因有二:一是中职学生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控制发展不完全,自我控制力差;二是给学生制定的目标太大,实现周期性长,困难大,目标能给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成功体验减少。因此认为,要想学生长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必须把大的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的更容易执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动力和信心,长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大目标。
三、实验结论
对于以上课题实验和实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整改,每个实验组都实施自我认识和专业了解活动;多开展归因意识强化活动,加大加深对学生归因意识重要性的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引领学生认识归因,树立正确归因态度,正确归因自己行为,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实行小步子化,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发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克服可从以下路径来进行:
(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前提,只有学生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
(二)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让学生明白自己学的什么,学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从而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人的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必将使其学习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三)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获得驱动力。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态度,源自于对学习的消极体验。不能使人愉悦的事情,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小步子化地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获得学习的驱动力,从而愿意去学习。
(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同一问题,不同归因,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就会产生不同的后续行为反应。如,面对考试失败问题,如果学生归为任务难度、运气不好,那么学生不会做出努力,没有学习的动力,影响其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那么会增加学习的动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她会努力学习。归因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活动,决定其未来学业成败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克服学生消极学习心理,归因很重要。要刺激学生建立良好学习行为,必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归因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归因,以思想引导行为,改变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改变消极的学习心理行为,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
【参考文献】
[1]莫 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孟 勇.归因理论在高校教育教W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克服路径研究”(GXZZJG2015B177)。
论文摘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构建完善、系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及学科专业技能等10项。
一、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面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虽然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体迅速发展、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不在于要传授多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奠定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其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必须全面,即既要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技能、艺体活动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教师智力技能,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研发、教育反思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专门要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觉已逐渐完善,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等随受教育的影响逐渐提升;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发展到抽象记忆能力增长;小学生己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这些独有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观察及了解儿童的技能、善于与儿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技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艺体活动技能等。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小学生逐渐学习到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其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如果小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同伴的肯定,将会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善于协调及组织管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技能,还要具备着眼于小学生的成长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能、初步心理咨询技能等。正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门要求。
(二)社会发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1.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而月_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文精神的构建一与审视、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小学生个性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等,这些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近年来在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留守儿童、社会不利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城市独生子女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教育反思、教育研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等教师智力技能,以满足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现实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希望藉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其中尤以小学教师为甚。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只要有一定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小学教师。其实,这种误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小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小学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增强小学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为小学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迫切要求。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重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而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重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等。这些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课程研发、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等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
小学教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认识到该体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而,要加强自身各种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听说技能
这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是小学教师形成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听的技能主要指善于倾听小学生说话,引导其说话要逐渐增强逻辑性、条理性、突出主要观点的听力思维技能。说的技能主要包括:会讲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用词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语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说话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注意结合语境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
(二)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
“写一手好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职业威信的树立,这主要包括常用规范汉字掌握水平、“三笔字”书写水平、常用文体(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各类信函等)写作和简笔画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工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导人、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创设情境、板书、结束等方面;第三,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并认真批改;第四,教学结果的考核技能,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考核目的编制不同难度、区分度的试题以及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以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个体教育技能,主要表现在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初步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第只,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组织家访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等;第五,教育实践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五)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这是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小学儿童处于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对小学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全脑功能的开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技能、鉴赏技能等,鼓励儿童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技能。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主要包括:PPT,Flash等软件的使用及制作、音像采辑、信息搜索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多媒体综合运用等技能。
(七)课程研发技能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教师体现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课外活动深化为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往感以及各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另外,还要求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实施、评价和总结的技能。
(八)教育反思技能
良好的教育反思技能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的反思,具体指: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群体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改革的反思等。
(九)教育研究技能
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纷纷设立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教育科研。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十)学科专业技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1引言
学前教育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为幼儿提供智力上的启蒙,将会使幼儿终生受益。一直以来,幼儿教师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业任务,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随之获得了新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想要取得培养水平上的提升,就必须要尽快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项工作也在高速完善之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让学生的就业率达到“高指标”,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将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了提高其职业技能上,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刚刚升入大学,学习能力有余但是实践能力低下,再加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足够的奉献精神,也没有和幼儿相处的经验,这是他们职业素养迟迟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缺乏足够的职业信念感。目前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要求比较高,择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偏复杂且难度较高,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因为缺乏职业信念感,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性和爱心,时间一久,甚至会出现体罚幼儿的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还存在基本功不扎实、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还有所欠缺,这阻碍了他们提升自我素养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尽快树立和提升职业使命感。第二,职业习惯缺失。职业习惯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采取的惯用策略和思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不足,因而职业习惯缺失、职业内涵发展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年龄不大,心理发育成熟度还不足够,在单独管理一个幼儿园班级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发现幼儿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习惯性问题,在发生突况时也缺乏相应的控场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也出现怕脏怕累不愿意帮助保育员分担工作等情况。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都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幼儿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跟随社会变动发生改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经验主义仍然被很多人所推崇,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革新的速度过慢,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需求无法贴合,这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看出,在很多幼儿园中,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风评甚至不如一些“半路出家”的教师和保育员。总体来说,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职业素养偏低的问题正在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的各项表现以及成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尽快提升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坚持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信念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思想和理论开始冲击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体系,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正在逐渐蔓延,很多学生都丧失了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做出一些调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信念感,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引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落实,比如说专业讲座和报告、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等,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思想之所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信念感。
3.2做好心理关怀,营造专业氛围
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性别分布非常不均匀,八成以上的学生都是女生,她们在经历过升学考试之后,心态上往往都还需调整,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一些濒临毕业的学生更是面对未知的未来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要尽快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引导他们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组织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期初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设定一个目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氛围。
3.3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要求幼儿教师拥有多种多样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要求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将过去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修订,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优越性。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情感,校方需尽快落实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幼儿养护实训室等,同时,高校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实效性,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多方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许多弊端,相对来说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乐趣,久而久之,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将会停滞不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根据时代进步的规律专注提高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考察,让学校教育和实践工作相结合。
3.4采取轮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认知
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学生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专业学习以后,最后一年需要离开学校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确认自己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同时学会新的实践技能,在实践工作中促使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过去的实习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可控性因素不多且随意性非常高,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年龄班,这使得学生接触到的幼儿数量少且不具备普适性,学生很难从中得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普遍认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们轮岗实习,开拓他们的视野,在大中小班分别进行实习。同时,还应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认清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厘清保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幼儿的时候始终保持一颗尊重和热爱的心。同时幼儿园方面也应该给出一定的规定,让学生们能够尽快扭转错误的认知,打破他们不愿意参加保育工作的现状,明确实习过程中各种事项的操作标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变得更具体,增强实习的实际效果。
3.5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及素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几点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教师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养,为学生们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拥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和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新入职的新手教师在这方面就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之处,他们往往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缺乏想法,这使得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不利影响。因而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即将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请在职的拥有多年任教经验的幼儿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首先,对设置的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更受重视,文艺方面被轻视,一些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音乐课程不够全面,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是很困难的,近年来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能培养好音乐技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会缺少竞争力。因此,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其次,教学的内容显得陈旧,所选用的教材也比较落后。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还不够完善,而相关领域专家对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些导致了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方面对教学方式及教材的选取还有待完善。最后,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要达到培养音乐素养的人才需要通过课程这一途径实现,即课程的设置是对学生素质养成产生直接影响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应该是以培养素质人才为中心的,而在学生就业来看,许多学生在就业时并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能力,没有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理论脱离了实际。
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受到重视并逐步完善,但现状表明还是存在问题,探究原因,我们可以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素质有一定的差异性。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普通的中学毕业生。学生的文化程度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要求,但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并不乐观。这是由于招生方式上学前教育专业相应的放宽了其招生限制,不需要专业性测试,因此,许多素质并不满足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学生被扩招进了职业学校。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作为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多层次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技术,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我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目前学前教育音乐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权威的专家较少,标志性的成果也不多,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实施对策
(一)明确学前教育音乐方面应包括的课程
设置键盘课程。所谓键盘课程是指一系列的演奏课程。主要包括钢琴、电子琴等演奏技巧,结合理论基础教授,在学习基础音乐知识并对作品进行鉴赏后,将钢琴、电子琴等的演奏技巧与儿歌的弹唱、儿歌的即兴伴奏、儿歌作品的分析以及儿童打击乐的编配等内容结合起来,为将来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儿童打击乐是既满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开展节奏教学的好方法,由此,应将键盘课程纳入到音乐课程中。设置声乐课程。设置声乐课程是要将声乐的基础理论分析、歌曲的演唱技巧学习与儿童如何合唱、排练等内容纳入到音乐课程中来。声乐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独唱、合唱以及视唱练耳等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在声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突出声乐的技术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把握好节奏感、掌握表演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发展。设置基本音乐理论、视唱练耳课程。没有专门的基本理论知识做铺垫,那么在学习键盘乐器,声乐等方面总是显得不能全面理解,会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显然是不可取的,由此看来,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是有必要开设的。视唱练耳课程是主要锻炼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等乐感的课程,开设此课程显而易见在对键盘、声乐等方面的学习上有着它的积极促进作用。设置艺术综合课程。所谓艺术综合课程,主要是包括了舞蹈基本功的学习以及儿童舞蹈编排、美术、手工的学习、儿童语言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综合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各艺术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将各门艺术的理论知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现代教育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音乐课程的属性
第一,应综合考虑课程的设置,强化音乐领域内各门课程的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全面掌握知识,避免了相关课程的重复开设或交叉开设,浪费资源,还体现了人文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渲染,使学生们体会生活、审美以及情感等与音乐这门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强化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无疑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并且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能够享受音乐、创作音乐。与此同时,还应该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对正确的音乐教育方法的认识,这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将音乐和其他课程,如美术、文学等,相互结合,也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要突出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音乐课程,要从实际的需求出发,即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掌握的理论基础、基本素养等方面。了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受新知识的程度,有无差异性,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充分支持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的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思想调查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之根本,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成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专业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决定着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活动中的方向、态度和行为表现。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
为了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进行了解,特制定了调查问卷,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
以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为例,对在校的285名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定向生148名、非定向生137名,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问卷主要从学生的专业认识情况、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了解程度、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专业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一、专业认知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喜欢小孩子,喜欢当幼儿教师”,占30.1%,有的是“服从家人的安排”,占43.3%,有的认为“学这个专业应该比较简单”,占9.6%,甚至还有一些是“没办法,考不上高中,只好来读这个专业了”,占12.4%,还有4.6%的学生是其他原因。可见,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只占三成左右,大部分选择这个专业是由于别的原因而选择的。
关于“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有多少”,29.8%的学生表示根本不了解,68.1%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点,只有2.1%的学生表示很了解。
关于“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86.2%的学生是听熟人说的,2.1%是通过报纸、杂志,6.7%是通过电视广播,5%是通过网络。可见,学生入学前对该专业了解较少,了解途径主要是道听途说。
二、职业了解程度
关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83.3%的学生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或比较辛苦,在经济待遇方面,4.6%的学生认为非常高,15.6%认为比较高,46.8%认为比较低,32.9%认为非常低;在社会地位方面,5.7%的学生认为非常高,19.5%认为比较高,52.5%认为比较低,22.3%认为非常低。
关于“你同意当一名幼儿教师是非常有前途的吗”,3.5%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22.3%表示基本同意,46.8%表示不确定,19.1%表示基本不同意,8.2%表示完全不同意。
关于“你同意幼儿教师只要唱歌、跳舞、画画等技能好就可以吗”,11.3%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30.6%表示基本同意,42.2%表示基本不同意,15.6%表示完全不同意。
关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你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哪些”,按选项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爱心、童心、责任心,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教育教学能力,年轻、有活力,知识面广,学历和资历。
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也不够,学生认识到了要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但却普遍忽略了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了解程度
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方面,62.1%的学生表示有一定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没兴趣甚至反感。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56.4%的学生并不认为“只要及格就行了,反正到幼儿园也用不上”。15.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或坚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可见,部分该专业的学生并未意识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直接的关系,有比较明显的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
四、专业态度方面
48.6%的学生认为幼儿教育没什么专业可言,有些非学前教育专业的人也能做好幼教工作,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16.7%的学生非常热爱,58.5%有点喜欢,24.8%无所谓和不喜欢,这说明学生对幼师职业的兴趣中间态度多,两端态度较少。在专业归属感方面,8.2%的学生会在别人问起专业时加以隐瞒,47.2%的学生不好意思,但仍会如实相告,45%的学生会自豪的向别人介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有一定的归属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归属感较弱。
通过调查,可知该校大部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专业认识不清晰、专业思想不稳固、专业情感不强烈、对专业学习的认识不深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学前教育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巩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传统思想认为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只要带带孩子就可以,要巩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而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各种力量共同努力,一方面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转正”,尽快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另一方面,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使幼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其次,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一方面,在新生入学阶段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可以采取讲座、座谈、班级交流等形式,甚至可以邀请一些幼儿园教师或近几年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谈体会,通过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另一方面,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也要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当中,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逐步了解、逐步清晰的过程。
第三,发挥校园文化功能,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进行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形成并严格执行规范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们严格按照幼儿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活动方面,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与该专业相关的活动,如基本功展示、各种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提高认识,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新型的“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徐丽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徐特立研究,2010,(2):19-23.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班主任专业素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由此看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输出是对这一根本之根本的一种保证。近年来,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并具有优良的幼师道德修养。其次,要具有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主要指该专业的人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以及实践方面的素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其未来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需的专业素养内涵也更为丰富,综合国内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研究,并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可将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定义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须具备的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集合。在未来,幼儿教师须具备的条件将更为严格,因此,专业素养必将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推进和引导。
一、班主任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中的优势作用
1.班主任能快速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
现阶段,职业教育在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临沂技师学院自2013年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希望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成为辐射区域内学前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整个学校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专业水平。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范围广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大多通过家长或教师的简单介绍,其中一些家长受到“上技校只为毕业找到工作”思想的影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操作轻松,特别适合女生,便让孩子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这导致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内涵的认识普遍缺失。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教幼儿声乐、美术和舞蹈,无须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刻苦的技能训练,这些误区导致很多学生的选择过于盲目,而在真正进行专业学习后才发现自身的欠缺。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教师,能够以更适合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树立对学科专业的认识,并纠正学生的厌学态度。
2.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提升专业知识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面临着提升学历和专业学习的双重压力。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多,有学历提升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等。然而,临沂技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初中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过人文社科、法律法规、自然科学等通识知识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而通识知识是幼师考核所包含的内容。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4—16岁,作为“95后”,他们个性张扬,情感丰富,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因为缺乏自控能力、成绩差等原因,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望,经常产生茫然、不安、苦闷的情绪,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单纯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相对困难的,而班主任在课堂之外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较多,在扩展学生专业知识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3.班主任的师德魅力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观念培养不可轻视。德育教育不仅要融入课堂,更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塑造。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同时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对于师德的认识多受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影响。例如,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自问题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学生极易产生自我封闭等负面情绪,他们渴望教师的关怀,但又容易因为脆弱、敏感而与教师对立。教师对此类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另外,班主任能够通过观察学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对学生面临的生活、家庭和学习上的压力进行疏导,这也十分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班主任的核心调度作用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既有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口语、舞蹈、美术、声乐等专业技能。新生在入学之初大都不具备任何专业技能,加之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缺乏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极易产生厌学、自卑等负面情绪。班级各类活动的调度和安排容易出现技能高的学生扎堆、技能弱的学生旁观的现象。此时,班主任的核心调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鼓励技能中等学生和开展不同层次的班内活动,促进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能力锻炼和提升,使掌握技能得较慢的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逐步提高。
二、班主任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工作方法
1.巧用人生规划课,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
拥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成绩。新生入学伊始,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该专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开端,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开设人生规划课,向学生讲明专业发展方向并指导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人生规划书。规划书中应阐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业特长、优劣势分析、个人分析和未来职业规划,班主任可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扩展,例如早教机构、亲子园、培训机构、幼教传媒等幼教单位,也应鼓励部分学生成为非幼教类人才,成为创业者或其他门类的工作人员,并树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正确认识。通过制订人生规划,不仅可以使学生重新对所学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树立了长期的奋斗目标。同时,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人生规划,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明确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学历提升打算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度更高,且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班主任可以适当提高对他们的专业要求,多锻炼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其继续深造,使其在幼儿教育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而对没有学历提升打算且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晰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学生不热爱学前教育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推动班主任管理工作预期目标的实现。
2.利用网络和图书建立线上和线下双向专业知识补充体系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信息获取途径。对班主任工作来讲,网络不是“雷区”而应是一片知识阵地,学生不是被有效的信息占用就是被无用的信息占用。因此,班主任要及时开设自己的微信平台或班级讨论群,适时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分享有用的信息,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线也能学习,在家也可讨论。针对网络带来的弊端,班主任可定期组织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进行网络相关知识的宣传,联合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尽可能防范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网络生活中。线上信息多为短小的咨询,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便是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途径。班级图书可采用学生捐赠和班费购买的形式进行补充,每周设立固定的阅读时间以督促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学习。通过建立线上和线下专业知识补充体系,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展现高尚人格,引导学生尊重教师
作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群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外界带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对其师德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班级管理核心的班主任必需时刻展现出高尚的人格,以此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及其未来从事的职业。首先,班主任要有优良的师德,正直无私,以身示教。其次,班主任在语言上要大方得体,多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使学生逐渐热爱幼师职业,从而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视。最后,班主任对待班级事务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班主任在各项工作开展中热情澎湃、攻坚克难,将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形成认真的态度。
4.利用层级活动和兴趣小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来自农村,一些农村学生认为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于城市,也未经过任何艺术培训,技能等自然要比城市学生差。这其实是一种主观观念的误导,班主任应该帮助这类学生摆脱自卑心理,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专业素养。首先,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要多组织开展班内活动,例如舞蹈竞赛、音乐沙龙等,并降低班级活动的选拔限制,让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也积极参加班内活动,选拔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参加院系活动。其次,班主任要逐渐淡化“优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艺术技能”的传统观念,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与教育技能才是优秀幼儿教师必需的,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最后,针对农村学生通识知识面较窄的现状,教师要为学生创编活动积极创设条件,设立以帮扶为主的兴趣小组,调动大家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素养的提高。
三、小结
1.来自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笔者对山东某师范类专科学前教育双语专业一年级约2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52份。问卷建立在Hutchinson&Water的模型基础上,包含四部分:当前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低到高五个等级);学生对该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与评价;学生对英语课堂学习内容的期望;学生对ESP课程的了解和期望。其中,学生被问及自己当前的英语水平时,认为英语水平是初级(偏低)的,约占12%,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初级(偏高),占37%,中级(偏低)占29%。
2.来自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结果为了体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学前双语教师的期望和需求,笔者对12家双语幼儿园进行调查问卷,另外还有18份电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英语专业知识的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两部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88.9%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法;65.6%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英语口语训练;35.3%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英语语音课;44.4%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美术和音乐的课程培养。这一调查结果为合理设置学前教育双语专业英语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调查结果引起我们对EGP英语教学的反思,针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86%的学生认为内容趣味性差、实用性不强。201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幼儿园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应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丰富多彩的词汇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和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定位分析,更加明确了师范类双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双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应把EGP和ESP相结合,形成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基于调查结果和研究讨论,笔者对学前教育双语专业的ESP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ESP课程设计要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前双语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加强学习者英语职业技能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方面,注意英语学习与学前专业、幼儿双语教师的职业及实践教学相联系,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3.对于教学方法的启示学前教育双语专业英语教学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幼儿英语教师,因此在ESP教学中应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特殊需求。
4.需要加强ESP师资培训ESP课程的开设需要专业的ESP教师,这就需要EGP老师转变角色,因此组织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参加ESP师资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度;专业成长道路;见和建议
一、前言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幼儿老师的需求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幼儿老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会间接影响到幼儿老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选择从事幼教行业的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有不少男生加入,研究学前教育男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势在必行。
二、调研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研结果
在调研中发现该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学习的认同度不高,兴趣不大,对课程安排偏重理论教学不够满意。二是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认为实习的顺序和内容安排合理,一方面实习时间安排不科学,除每次实习安排在期中,影响学校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还在前后两次实习间隔时间较长,也影响实习的连贯性。三是对幼儿园里的实习指导和实习行为、实习评价稍有不满。他表示幼儿园并未真正依据学校的实习安排指导,主要体现在每次实多是在做保育工作,较少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东西。四是认为专业前景不乐观。该生并不认为男幼儿教师是一个有前途的职业,反而是一个付出和得到不能成正相关的,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在调研中还发现,该生在大学四年中对专业的认同度是有着高低变化的,该同学专业认同度最高时是在大三的时候,其次是大四;专业认同度最低是在大一和大四下学期的时候。,具体表现如下:大一,被调剂到学前教育专业,在抵触中渐渐适应。大二,学习动力由强到弱,专业认同度不够稳定。大三,榜样力量促使前行,专业认同度达到顶峰。大四,在毕业实践中深刻感悟自己不适合幼儿园工作,决定毕业后不去幼儿园。
(二)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资料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影响该生对专业认同度的原因如下:从个人方面表现在,一是理科出生,又是调剂录取进入该专业,对自己有失落,对专业没认知,没兴趣;二是没有专业所需技能基础,对开设的技能课程学习缺乏信心;三是实践中感受本职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资待遇不高,生态环境不太利于个人可持续发展。从学校和幼儿园方面,既没有充分考虑和尊重男生的相别和个体差异,开设是与男生学习和发展的特色课程,也没有在实习环节真正给以男生自主和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空间,在实习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如计划没有落实,不能体现实习的层次性,差异性,递进性等特点,让男生渐渐失去对实习的效能感。实时数过长,每次实习时间间隔也长,而且又在期中,既影响了学生其他专业学习的整体性,又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从社会方面,尽管国家和政府,集体和个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和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但是,并未真正落实到位。更由于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经济的诸多因素,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并不高,对男幼儿教师的认识更是如此。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工资和福利待遇在社会诸多行业相比也是处于较低水平。实在无法让男幼儿教师对从事这一行业充满希望。
三、提高男生专业认同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