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剧艺术赏析范文

电视剧艺术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剧艺术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剧艺术赏析

第1篇:电视剧艺术赏析范文

关键词:画面;结构;台词;主题;音乐;演员

电视剧《风之画员》改编自韩国知名作家李正明的同名小说《风之画员》,它以朝鲜宫廷画室图画署为背景,生动刻画了两位天才画家金弘道(朴信阳饰演)、申润福(文根英饰演),以及引导“朝鲜文艺复兴”的正祖李{(裴秀彬饰演)的生活、艺术和爱情故事。父亲无辜遭到杀害,申润福自幼被宫廷画员申汉枰收养并女扮男装被送入图画署。但喜欢以女人为主题作画的她却不为世所容,只有亦师亦友的金弘道懂得欣赏和爱护。他们受国王之托追查十年前的连锁杀人事件,随着调查的深入,国王和申润福的身世之谜也渐渐浮出水面。两人因彼此的理解、欣赏和关照而萌生感人至深的灵魂之爱。正祖得知润福身世,要其隐姓埋名,远离宫廷,最后申润福独自乘舟远行,离金弘道而去,留给人们无尽的感慨。此外,女扮男装的申润福和琴妓贞香之间的微妙感情更是引人深思,值得探讨和研究。那么该剧究竟是通过哪些方法和艺术技巧来展开故事的叙述呢?它又通过哪些方面提高了作品的审美特性达到其传播的目的?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唯美的画面表现方式

电视画面是电视剧表达内容的主要载体,是一部电视剧结构的主体。画面直观、形象,即使没有语言、文字、音乐等,也能传递信息,说明问题,而其他表现形式是依附于画面的。传播学界把现在图像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叫做“读图时代”,把靠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开拓市场、获取经济效益的传媒经济称做“眼球经济”。也就是说,一种媒介产品要想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首先必须做得好看。因此,制作精良的画面无疑是吸引观众的前提和基础。

在《风之画员》中,景别运用灵活到位。尤其在表现申润福和琴妓贞香、师傅金弘道之间那种朦胧迷离的感情时,景别以近景和特写为主。画面景深小,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突出表现了人物的表情、眼神,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在表现人物作画时,除了运用近景、特写表现人物专注的神情、手部的动作外,还多用全景镜头表现人与画的全貌,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

运动镜头多角度表现人与画。由远及近的推,由近到远的拉,上下左右方向的摇,垂直方向上的旋转,节奏均匀的移,这些运动镜头的运用给人一种轻松而自由的视觉体验。在表现申润福准备完成自己的自画像之后离师傅而去的时候,镜头分别从正面、侧面、俯拍等多角度表现其泪眼迷蒙、含情脉脉、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二、结构精巧 悬念重重

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对一部电视剧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按照逻辑来说,形成情节主题之后,第二步便是较细致地规定出情节本身,这就涉及到故事情节的设置,剧情结构的安排等形式要素,是电视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之画员》总体上采用了一种倒叙的结构方式。剧中一开始便是金弘道从宫廷回来寻找申润福的画面和他的内心独白:“从现在起我要说的这个人,让我既欣喜又痛苦;一回想起她我就欣喜,但即将要失去她,我又很痛苦;她既是我的弟子,又是我的师傅;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恋人……”这是《风之画员》的开场白。男主角悲伤的述说和凄美的背景音乐相结合,为整个片子奠定了一种伤感的基调,也给观众造成一种悬念。

从第一集开始,申润福为什么要女扮男装进入图画署,出现在她写生画中的女人为什么是贞纯王后,为什么图画署的元老们在图画署里寻查画女人像的学生未果时才想到了金弘道,到后来的正祖思悼太子缘何选中了金弘道和申润福来达到与百姓沟通的目的,申润福和贞香之间的感情如何发展以及她和金弘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到最后师徒两人究竟能不能够在一起。这一系列的悬念从头至尾一个个贯穿在剧情当中,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牵动着观众的心。

三、以“画”为线索,文化色彩浓厚

书法、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其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既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又有中国儒家思想的烙印。“画”中有中韩两国人民所共同认同的东西。

《风之画员》中,申润福因春游写生冒犯了贞纯皇后并结识了琴妓贞香,因在集市抢看金弘道的画作而与金弘道本人结识,而后二人通过民俗画向正祖反映百姓生活、民间疾苦从而推动改革,最后因一幅没有脸部的画像逐渐揭开正祖父亲和申润福父亲的杀身之谜。正是一幅幅“画”将这些情节一步步串连起来,使观众既是在欣赏故事,又是在欣赏画作,给人一种充满文化意蕴的美的体验。《风之画员》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受到诸多年轻人的欢迎,这与其以“画”为主线的叙事技巧是密不可分的。

四、充满诗韵和哲理意味的台词

电视剧的台词是一项运用语言的艺术。要做到台词既通俗易懂,同时又充满美感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风之画员》就很好地运用了这项艺术。金弘道向申润福提问“何为绘画?”润福:“绘画就是思念。思念可以成为画,画也可以惹人思念。有怀念的人,因为经常想起,所以要画下来,因此思念就会成为画;而看到那个人的画,虽早已忘却却又重新开始思念,这不正是画惹人思念吗?”这一段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了一番对画的独特理解。剧中正祖要求金弘道通过一幅没有面孔的人物画查出画员之死的秘密时有这样一句话:“人会死,山会变,画却会流传千年。只要你是懂画的人,就能解开画员之死的秘密。”简单一句话便道出了画中所承载的灵魂和精神是恒久的这一哲理性命题。

五、值得探讨的主题

英国电影理论家欧纳斯特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中指出:任何一个结构良好的剧本,都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说明它的中心动作。对于电视剧来说,它的“中心动作”就是整部剧的情节主题。但有了情节主题并不意味着整个电视剧所表达的主题就是确定的。

《风之画员》的主题则是表达含蓄且备受争议的。有人认为它讲述了一个彼此相知、相爱,在心灵上相互依靠但又终不能在一起的凄美的爱情主题;有人认为它是对一个只留下名号和画作的被世间埋没的天才画家的想象性塑造和纪念;也有人认为,它表达了一个关乎女人但与爱情无关的主题。剧中的贞香不仅有着美丽容颜,高傲的气质,更是一个敢爱有担当的奇女子。她是润福透过镜子对自身的凝望,在润福的笔下总是有女人,那是一种无奈的膜拜,而贞香代表了润福不能示人的另一个自己。那样一种情感,是润福对自我灵魂的透视,与爱情是没有关系的。

六、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

音乐可以烘托渲染画面的气氛。它在表现场景气氛时比较抽象。当音乐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时,音乐表现的气氛会因为画面的提示而变得更加清晰,而画面又给音乐以确定性,这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和抽象的表现方式的结合,让人们更强烈的感受画面所表达的气氛和人物的内心情感。

衡量影视剧中的音乐运用的是否到位主要涉及到两点:一是音乐本身是否悦耳动听,二是是否和剧情相符,也就是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而在《风之画员》中,这两点都处理的很好。剧中的背景音乐主要有两支曲子――《月下情人》和《风之歌》。前者节奏缓慢,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在剧中通常在表现申润福和贞香以及金弘道之间的感情时运用。如此美丽动人的贞香,如此让人感到温暖的师傅、友人、伴侣,而自己却不能用真实的身份来面对他们。满眼泪水,却又无可奈何。《月下情人》的淡淡哀伤伴随着那凄美的画面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人物内心情感的波动。《风之歌》节奏缓急有致,如同一个人在述说自己的感情,时而平静温馨,时而热烈动人,尤其是在表现申润福和金弘道之间那种亦师亦友亦恋人的复杂而含蓄的情感时,一曲《风之歌》便把观众带入了一种紧张而动人的气氛当中。

结语

上述七个方面对提高《风之画员》审美性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该剧在传播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在。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种新型的受众理论,体现了新型受众研究理论中“受众本位”和“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思想。

《风之画员》以其新颖的题材,独创的主题,个性鲜明的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奇曲的风格,变化的形式技巧等,刺激了广大受众的审美心理。这种极具审美特性的影视作品正是对“受众本位”和“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最好诠释。

希望以上的分析能够为大家更深入地赏析韩剧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也希望国内的影视剧制作者们能够从“受众本位”出发制作出更多审美价值更高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主编.《电视创意产业》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

[2][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3]武海鹏主编.《电视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