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

第1篇: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

同志们:

刚才,X个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简要汇报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有关意见建议。

从汇报情况看,上半年各县(市、区)都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扎实推动工作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都实现了由负转正,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回升态势。一是在脱贫攻坚方面,各县(市、区)以扶贫项目为载体,有力推动扶贫资金拨付,加快扶贫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是在复工复产方面,各县(市、区)积极抓好疫情防控下的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三是在破解发展难题方面,各县(市、区)都能动脑筋、想办法,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措施,尤其是一些县(市、区)在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在谋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方面,各县(市、区)都做了大量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体上讲,各县(市、区)在谋划推进工作中能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不断提升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在发展改革中不只追求发展速度,更加重视发展质量,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各县(市、区)在谋划下半年工作上还存在思路不够清晰、问题找得不够准、重点不够突出、措施不够具体、提的建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会前,我们就会议汇报内容专门下发了通知,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入思考,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强化措施、加快落实。下面,就做好下半年工作,我再讲以下两点意见。

一方面,要着力补齐短板

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发展目标,抓住主要矛盾,加快制定措施,尽快补齐短板。

一是高度重视上半年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速-X%,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居全省倒数第三。其中原因之一是我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较快,尤其是三区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较多。如果这项指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我市生产总值增速就能增加X%。这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从统计数据看,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有示范区-X%、X县-X%、X县-X%、X县-X%;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有X市X%、X阳区X%、X县X%、X县-X%、X区-X%、X县-X%。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其中增长最慢的是示范区-X%。固定资产投资唯一一个负增长的是X县-X%。工业用电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是X市-X%、X县-X%、X县-X%、X县-X%。X市工业用电量降幅较大,主要是神火电解铝停产导致的,但工业用电量下降并没有给X市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X市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建筑业、农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的县(市、区)要确保第三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或由负转正,确保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相关县(市、区)要开展专题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三区要对建筑业增长较慢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示范区要拿出具体举措,力争建筑业增速第三季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农业的主要问题是畜牧业项目很多,但增加值增速较低。工业的主要问题是规上工业企业入库项目数较少,上半年我市入库规上工业企业X家,在全省排位靠后。其中,X市X家,X县X家,其他县(区)新增企业数是零。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全市下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增速。希望这几个县(区)要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原因,主动适应统计方式新变化,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引导企业做好直报工作。

二是高度重视创新中心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创新引领的发展。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创新引领,就一定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质量。近年来,郑州和武汉的快速发展,主要就得益于创新载体的打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创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立马见效。因此,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市里制定的“创新十条”,加快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弹性创新团队,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三是做好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一要促进产业集聚区集约发展,破解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次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不是简单增加产业集聚区的面积,而是要转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哪些是激励发展的、哪些是保护发展的、哪些是限制发展的、哪些是应该淘汰的。

二要坚持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各县(市、区)要围绕X-X个主导产业,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同时,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X个战略新兴产业。市商务局要抓紧研究“飞地经济”等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在主导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收益分配等方面拿出具体措施,鼓励引导各县(市、区)遇到与自身主导产业不符的好项目、大项目,积极推动项目在其他县(市、区)落地发展。三要推进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具体措施,明确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通过改革释放活力。

四是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各县(市、区)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都面临着人才紧缺等难题。市发改委要加强业务指导。希望各县(市、区)进一步找到发展短板、分析影响因素,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发展定位,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切实积蓄发展基础。在昨天的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列举了X市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例子。我以前提出让X市沿着煤化工资源往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力争尽早实现X-X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X市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目前煤化工产业发展效果已经显现。希望各县(市、区)都要静下心来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统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好几项具体工作

一要加大政策落地和企业帮扶力度,切实保住市场主体。一是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问题。希望市金融工作局持续在金融政策落地方面创造条件,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各项金融政策落到实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要做好企业信息平台对接工作,多管齐下,务求实效。二是发挥好风险抵押金和贷款周转金的作用。目前,市级资金已经到位,但各县(市、区)风险抵押金和贷款周转金都没有到位,希望各县(市、区)抓紧推动资金到位。

三是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支持力度。在疫情冲击下,X健峰帽业、大洋纱线等外贸型企业转得很好,实现了逆势上扬。但有些外贸外资企业仍面临很多困难,有些困难还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市商务局要围绕外贸外资企业退税、国家政策落地以及外贸外资企业供应链金融等问题抓紧组织开展调研,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要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扶持力度,对面临的问题不回避,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看待,真正把问题症结找出来,认真加以解决。

二要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二是紧盯竣工项目,力争早日建成投产。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要抓住发展机遇,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工作中,各县(市、区)围绕XG产业发展,谋划了一批项目,但整体上来讲比较乱、比较杂。希望各县(市、区)抢抓发展机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把握主导产业发展规律,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落实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要求,对XG产业等项目再研究、再谋划,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四要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确保实现发展目标。当前,正在进行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注重质量,抓住机遇,把所有补短板的项目实施好。要做好金融扶贫工作。从X月份通报的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我市大部分工作都位居全省前列,但金融扶贫工作在全省排名靠后。希望各县(市、区)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把金融贷款利好政策用好,认真谋划推进好项目建设。五要做好违法占用耕地整治工作。各(市、区)要高度重视,按照省、市会议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六要做好全市加油站税控机安装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抓紧将有关资金拨付到位,由市税务局统一招标,按要求加快推进,坚决打击“黑加油站”和劣质油销售等,切实通过税收杠杆控制油价、提升油质,防止税收跑冒滴漏。七要做好三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三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支出慢。目前,已经到位老旧小区改造资金X亿元,除X区支出X万元外,其他两个区都还没有支出。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所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把国家专项资金尽快拨付到位,确保如期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第2篇: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

防治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相关部署,严格落实《安徽省2021年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皖大气办﹝2021﹞3号),以及我厅会同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的《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等工作要求,为全省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做出积极贡献,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继续强化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各地要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六个百分百”措施;县级以上主城区内施工现场严禁露天(或未密闭)搅拌混凝土、砂浆和灰土拌合;严控拆除过程中扬尘污染。实现规模以上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并与属地相关部门联网。

(二)持续提升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质量。根据《安徽省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标准》要求,排查和解决标准落实不高、措施不严等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内部管控机制。配合属地政府做好搅拌站布点规划和取缔无资质搅拌站工作;积极推进建设绿色搅拌站建设;实现搅拌站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全覆盖。

(三)持续推进城市道路扬尘管控。各地要加强城市道路扬尘管控工作,采取有效的降尘及防尘措施,降低道路扬尘。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持续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提高城市建成区和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二、主要任务

(一)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

1.压实监管部门职责。按照省大气办《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有关工作的通知》(皖大气办〔2017〕27号)(简称27号文)要求,各市要落实市政道路(含轨道交通)、国有投资建筑工程、拆除工程等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监管部门及层级监管责任。建立扬尘防治“三单制台账”(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实施清单管理。同时,市级监管部门要落实辖区内县(区、开发区)监管部门“三单制台账”全覆盖,按月更新“三单制台账”。

2.强化各方主体落实扬尘治理主体责任。各地主管部门要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按照《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定期检查施工现场落实扬尘防治措施情况。严格检查建设单位落实扬尘防治工作方案和扬尘防治费支付情况,确保经费按时拨付,未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新开工项目要暂缓开工。

(二)强化扬尘防治薄弱环节监管全覆盖

加强对各类园区(含自贸区)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管。加大对市政道路(含轨道交通)、政府投资建筑工程(含未批先建)和拆除工程(含未批先拆)巡查力度。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督查建设单位在开工和拆除前组织编制并上报扬尘防治专项工作方案实际落实情况;施工单位扬尘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监理单位扬尘防治监理责任落实情况。对扬尘防控措施不到位的项目,要加大监督整改力度;对屡改屡犯、消极整改、拒不整改等情节严重的责任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

(三)推进扬尘防治差别化管控

要结合《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重污染天气建筑扬尘防治应急预案》和本地实际,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协调联动,在属地大气办统一指挥下,互通工作信息,做好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分级分类管控,在重污染天气管控时严禁“一刀切”。注重奖优罚劣,差异化管理,对扬尘治理成绩突出的工地,优先推荐申报文明示范工地、省市优质工程等。

(四)提高建筑施工扬尘防治信息水平

积极推动“智慧工地”建设,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扬尘防治技术和设备,发挥科技在扬尘防治中的作用,提升施工现场文明和智慧化施工、信息监管水平。按要求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鼓励市本级建立统一监管平台,实现超标预警,远程控制施工现场降尘设施联动自动降尘。建筑工地出入口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对车辆冲洗情况可进行核查,视频监控资料需保留1个月,供监管部门核查和倒查。

(五)持续提升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质量

一是对照《安徽省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标准》进行全面排查,建立“三单制台账”,对照台账问题,按期整改。解决好已建料场大棚规模不能满足产能需求,铲车作业区无抑尘措施,筒仓和搅拌主机收尘不符合强制性脉冲除尘设施要求,废水废渣管控不严等问题;指导企业健全内部各项环境管控制度。二是搅拌站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全覆盖,并与属地有关部门联网。三是推进绿色搅拌站建设,新建、迁建搅拌站鼓励按照绿色搅拌站要求建设,扶持有条件搅拌站改建为绿色搅拌站。各市应出台绿色搅拌站建设激励机制,引导和扶持绿色搅拌站健康发展。四是配合属地政府取缔无资质搅拌站,按照省大气办27号文要求,做好无资质搅拌站摸底排查上报工作。

(六) 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

持续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提高城市建成区和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市重点区域全面实施道路湿扫、吸扫作业,城市主要道路机动车道每日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洒水降尘或者冲洗,提高城市道路保洁质量和效率,有效控制道路扬尘污染。严格渣土运输处置监管执法,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平台作用,加强渣土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

(七)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

加快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国家级装配式示范城市、基地建设指导和监督,坚持质量安全和宜装配则装配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技术,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培训宣贯。2021年是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大气污染防治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部署,强化对扬尘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实现扬尘治理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要认真组织,深入到企业和施工现场宣贯《标准》和《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用好农民工夜校,对照《标准》边学边改,使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和广大从业人员人人知晓,提高扬尘防治行为自觉。

第3篇: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

关键词:近零能耗建筑;室内舒适性;建筑能耗;精细化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从全球建筑能耗占比和中国建筑能耗占比来看,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大户”,建筑从建造到使用终止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从世界范围来看,欧洲作为世界上建筑节能领域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逐步通过近零能耗建筑的普及,向零能耗建筑和产能房的目标迈进;自2020年起欧盟的27个国家必须采用被动房建设标准,所有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美国也明确了建筑节能战略目标:在2020年“零能耗住宅”可市场化;到2030年所有的新建商业建筑达到近零能耗状态等。随着我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响应“30·60”双碳目标等,近零能耗建筑满足高舒适度和低能耗的双重要素成为各级政府绿色建筑管理部门的主要扶持和发展方向,正面临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的新形势。随着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的颁布实施,我国超低/近零能耗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民生建设需求角度,加快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意义重大,同时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零能耗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近零能耗建筑”的理念来自于德国的“被动房”。迈向零能耗建筑的过程中,根据能耗指标可划分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降低能耗的被动设计技术和主动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地运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在运行阶段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须符合我国相关标准规范,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的更高层次,可实现建筑使用过程的低碳化、零碳化。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实现建筑达到零能耗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我国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发展超过十年,当前,已迈入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的新阶段,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行近零能耗建筑,最终实现建筑零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建筑物必须在能源消耗、热负荷和室内环境参数等方面符合特定的标准,其主要技术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考虑室外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气候条件,被动式近零能耗建筑应与之相适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高保温隔热与高密闭性的建筑围护结构、建筑无热桥处理等适应气候的技术;二是实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的能耗标准,通过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建筑遮阳等设计,降低建筑能耗需求,并充分考虑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实现近零能耗的目标;三是符合高质量的室内环境参数及室内热舒适标准,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增加居住舒适度,同时,选取超低能耗、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三、近零能耗建筑建造的关键技术

我国零能耗建筑起步较晚,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技术及相关体系还亟待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精细的施工和智慧化运行,这也是近零能耗建筑建造三个阶段的关键技术应用。

(一)设计阶段的应用

通过近零能耗建筑优化设计,利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以及节能设备,在建筑的初期阶段将近零能耗建筑的能耗和成本降到最低。1.建筑围护结构高性能优化设计近零能耗建筑包括综合利用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建筑。建筑能耗的75%是由围护结构传热造成的,护结构(外窗、外墙、屋顶、地面等)设计是近零能耗建筑节能的关键。第一,近零能耗建筑外墙设计。影响外墙保温隔热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其结构设置和所使用的材料。从结构上来看,外墙保温方式有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保温,可通过增加保温层厚度和外墙高密闭性技术来提高保温隔热性能。从材料上来看,外墙常用的保温材料有加厚的石墨聚苯乙烯板(GEPS)、挤塑聚苯乙烯板(XPS)、250mm岩棉/双层等。第二,近零能耗建筑屋面设计。从结构上来看,屋面保温主要有架空式保温层面、通风屋顶、反射屋顶等措施。从材料上来看,屋顶保温层应保持连续性,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第三,被动式建筑外窗设计。外窗系统是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薄弱环节,窗框部位易引起热桥效应,是影响围护结构保温、防水和气密性的关键部分。从结构上来看,主要参数考虑建筑的窗墙比、材质和气密等级。从材料上来看,常用的被动式窗系统通常窗框大多选择铝包木、PVC包PS型材等,玻璃则采用三玻两腔中空玻璃等高性能材料,例如,铝包木三玻两空窗、PVC包PS型材三玻两空窗等。第四,近零能耗建筑无热桥、高气密性设计。建筑气密性设计参数主要考虑建筑气密层的位置、气密层的连贯性及气密层材料。无热桥设计注重保证围护结构的保温连续性,重视缝隙的密封以及各构件保温连接易形成热桥部位细部节点的无热桥处理措施。由此,通过对围护结构的“被动”保温技术综合设计优化,来提高建筑的保温、气密性,从而保持房屋内部适宜的居住温度,大幅降低房屋总能耗。2.重视自然通风、采光设计近零能耗建筑设计需要根据自然条件和场地条件,更多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建筑遮阳的平衡进行合理的节能。建筑首先需要满足保温隔热的基本要求,同时实现自然通风以及自然光采集。良好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减少15%的空调运行时间。在进行室内自然通风优化设计时,应考虑朝向、合理布置门窗位置、窗墙比、遮阳等,使建筑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通过自然通风实现建筑物夏季降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另外,设置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该系统由新风系统和热回收系统组成,新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高,同时通过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建筑能耗需求。自然采光具体设计靠窗地面积比、窗墙面积比来控制,同时注重实现采光和遮阳的平衡。3.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近零能耗建筑指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零,用能主要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中规定:对于近零能耗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需大于10%。此外,可再生能源作为实现我国2035年能源转型的主力能源,建筑领域应用重点包括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浅层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利用等形式。设计人员需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和建筑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供暖供冷以及空气源热泵系统等应用,解决建筑空调采暖、热水供应及照明能源需求问题,推进建筑技术整体能耗的降低。随着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推广,亟需进一步提升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从而降低建筑成本。

(二)施工阶段的应用

近零能耗建筑是追求细节的建筑,施工阶段每个细部节点都需要精细化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1.加强对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现阶段,我国近零能耗建筑处于发展和推广阶段,为实现高保温隔热及气密性,近零能耗建筑的围护结构相较于传统建筑结构更加复杂,施工技术、建材标准均高于普通建筑,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企业需要选择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施工人员,注重加强专业性技术培训,帮助相关人员快速掌握相关关键技术和具体施工工艺,提高现场工程师、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以实现近零能耗建筑专业化施工。2.重视高质量材料、设备的选取近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参数对建筑材料、设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近零能耗建筑保温材料的厚度是普通建筑材料厚度的2~3倍,且对窗户、保温材料等也有更高的标准。采购人员必须合理控制材料设备采购程序,将带有绿色建材标识或者高性能节能标识的材料和设备作为首选,对进入到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根据规定的复验程序进行复验,以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均符合近零能耗建筑的特殊要求,保证施工技术与时俱进,从而提升近零耗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3.全面提高施工质量在建造过程中,近零能耗建筑保温结构的连续性、建筑整体气密性和无热桥处理等都需要精细化的施工和管理。一方面,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现场工程师要提高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需要明确高性能围护结构、被动式门窗技术的施工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每一项施工内容都有相对应的质量管理措施。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对施工中容易产生热桥和影响气密性的施工部位格外重视,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施工细节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保障施工人员在作业时操作规范。从保温层、外窗安装、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被动式胀栓加固等安装到整个建筑完成都需要精准施工。气密层和冷热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整体效能,因此应根据相关施工规范,保证建筑的气密性,实现保温层的连续,外墙板拼缝保温节点、外窗保温节点、穿墙管保温节点等部位的冷热桥断桥处理及精细化施工,从而切实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三)运行维护阶段

暖通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应构建能耗、能效一体化运行管理体系。建筑运行维护阶段,除了采用能耗较低的采暖、空调方式等,采用智能化的用能控制技术,实现采暖、空调、照明及电梯、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建筑运行期间,以环境舒适度和系统能耗为目标,一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能耗使用情况分析,实现能源系统精细化运行管理。二是实时监控建筑物的内采暖、空调等运行过程,根据运行记录或异常情况分析,及时发现、处理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从而提升建筑用能系统的效率。

四、结语

第4篇: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

2020年,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12月21日,城区环境空气PM2.5浓度均值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75%;优良天数比例为94.1%,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常年保持三类水以上,达标率100%,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工作。一是抓党建“三化”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二是加强干部思想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到余江红旗干部学院学习,重点学习四中全会精神;七一开展“践行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镇叶塘孔家革命遗迹参观学习,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三是突出重点,绷紧党风廉政弦。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全局干部参加省生态环境系统召开的深刻汲取曹永琳案教训警示教育大会,并召开“汲取曹永琳案件教训”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各股室根据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岗位职责,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逐项逐条列出廉政风险点。对照排查出来的廉政风险隐患,分别制定需要完善防控措施,建立台帐,确保廉政风险隐患防控机制落到实处。共排查风险点9个。

(二)做好六稳六保相关工作。一是开展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及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908医院等12家辖区内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及丰瑞医疗公司污水治理设施、医疗废弃物处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切实保障环境安全。二是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每月第一周的周三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企业接待日活动,共接待企业17个计21人次,现场回应解决问题17个,为企业复工复产出谋划策。

(三)打好碧水保卫战。一是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入河排污防控行动。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对区境域内信江干流及支流的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进行水质监督监测,并进一步完善入河排污口相关台账,为水污染防治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加强河湖、水库水质治理。深入开展“清河行动”与“清四乱”专项整治活动,不断加大垃圾、违法建筑清理力度。区政府投入36万元,对河老河道段、白露河及信江段水葫芦进行清理,清理水葫芦量达两万余吨;完成了朱埠杨家鹰西桥下卸砂码头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及信江、白露河交汇处河滩菜地清理工作,有效改善了江河湖库等水域周边水环境。加大水库水环境治理力度。水利部门就全区水库水环境,水库投料等问题进行常态化巡查,督促水质治理,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

(四)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开展大气巡查工作。对辖区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秸秆禁烧情况进行不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市大气巡查组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转交相关部门处理。二是开展燃煤整治专项行动。根据《区燃煤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镇(街道)共摸排出燃煤餐饮店116家,均已完成煤改气。三是持续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上牌工作,做到应登尽登。四是四青、两个大气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已完成,待联网运行。五是开展省级和首批市级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四青街道鹰西社区低碳试点社区创建工作已完成,并由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确定为省级和市级低碳社区试点。

(五)推进净土保卫战。一是强化建设用地污染环境风险管控。完成了12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再核实。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1个污染地块和1个疑似污染地块信息。二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今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两个任务点:、镇村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已竣工运行。区农村生活污水规划已编制完成,为今后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供遵循。

(六)开展环境监察执法。今年共计立案6起,下达责改通知书22份,处罚2起,罚金1.5万元。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60余人次,检查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35余家,及时受理各类环境投诉50件,办结50件,办结率100%。通过重拳出击,有效震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七)夯实各项基础工作。一是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工作。开展区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发证和登记工作,已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行业的发证及登记任务。二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已整理收官。三是做好环境监测有关工作。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和对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四是加大环保宣教力度。积极开展环保公众开放日线上、线下活动共8次,线下参与共84人次,线上参与583人次,联合市局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宪法日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歌曲传唱,加大环保新闻宣传报道力度,在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积极转载省市重点文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知晓率。

二、明年及“十四五”工作计划

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部署,全力保护好绿水青山,持续巩固好生态优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争当美丽中国“样板”排头兵,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

(一)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日常大气巡查,主要对工地扬尘、秸秆禁烧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乡镇(街道)气站、高空空气瞭望站的运维管理,为精准治污提供基础支撑。严格落实《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全力推进有机化工和表面涂装行业VOCs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对新流入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应登尽登。2021年区PM2.5年均浓度确保达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0%以上。

(二)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定期开展监测,对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开展监督性监测,对所有登记在册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口开展水质现状监测。继续扎实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镇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保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实现全区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三)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大塘角山徐家新村、、镇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经验,以点带面,加快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进度。

第5篇: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捏脸蛋”为你整理了这篇城管局“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落实情况

(一)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质的突破。我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日益齐全,功能不断完善,共建成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生活垃圾填埋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有害垃圾处理厂,在建的还有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全市市县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2600吨,处理餐厨垃圾178吨。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模化。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通过户集、村收、县(镇)运、市处理模式,构建长效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广泛动员群众,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运行完好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51个涉农镇街、877个行政村均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建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推行新型环保建筑垃圾运输车制度,实现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车全部环保化,实行渣土运输法人化,对渣土运输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目前全市共有建筑垃圾运输企业26家。选择约100-200亩场地,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厂建设使用,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并与部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企业进行了初步对接,待市政府研究后稳步推进。我市2018年被列为省级试点城市,目前全市已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意识基本形成。2018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餐厨废弃物试点城市验收工作,以市政府令出台《芜湖市市区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现已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市收运覆盖全市县区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实现项目稳定运行。

(四)大力推进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补齐影响生活品质短板。2017年我市启动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建设一批、改造一批、开放一批,共新建公厕263座、改造公厕238公厕,开放厕所277座,达到城市建成区5座/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和主城区 “10分钟如厕圈”工作要求。

(五)打造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新名片。“十三五”期间,围绕长江沿线、镜湖周边、青弋江沿线、扁担河周边区域等城市重要区域,完成了“十里江湾”夜景亮化工程、镜湖区城市亮化一体化工程、青弋江南侧楼宇亮化工程、扁担河沿线夜景亮化工程,体现芜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增加城市魅力,充分展现了芜湖的活力。

(六)加快综合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完成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以上面积44.31平方公里,新建和改造管渠158.1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泵站,新增规模42.2立方米/秒,新建和改造雨洪行泄通道18.8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排涝综合承载能力。

(七)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注重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大道、绿化小品、城市绿雕建设,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到2020年,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显著提高。

(八)有序推进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浴牛塘景观带、欧阳湖生态体育公园、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龙山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美化亮化项目。浴牛塘公园已基本建成;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人民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龙山公园等6个公园已建成;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等5个公园均为生态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的生态公园建设计划,其中扁担河生态公园市水务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龙窝湖生态公园市规划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欧阳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6个公园均为区级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建设计划。

???(九)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启动芜湖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工作;建成并使用芜湖市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对餐厨废弃收运车辆运行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芜湖市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完成管线基础业务数据建库工作;建成智慧建筑垃圾管理平台,强化全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研发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对我市8座桥梁及2座高架桥安装传感器,检测挠度、位移、沉降、温度、索力等数据,污水管网安装了流量液位仪、COD检测站,监测管网内流量、液位和COD浓度。

二、“十四五”期间工作安排

(一)提升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计划从2021年至2023年,全面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一是实施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实施中江大道(卡子口下穿-北京路)交通提升及长江北路改造提升等项目,全面清理、整治城市市政道路路面坑凹不平、碎裂、隆起、积水、破损现象,实施道路刚改柔,打通断头路,形成互通互联路网格局;二是建设芜湖通沟污泥处理工程,保证通沟污泥处理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通沟污泥资源化,减少通沟污泥对于环境影响;三是全面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开展永安桥泵站二期项目新建,陡门巷泵站改建,弋江泵站、裕溪口泵站改造及排涝泵站双回路建设等泵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充分利用芜湖市山水滨江城市园林特点,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均衡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加快公园建设,实施元亩塘等公园建设;提升道路绿化、老旧公园,实施轨道交通一、二号线景观绿化项目、中央公园景观提升、赭山公园景观提升改造等,做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真正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需要;继续统筹谋划城市绿道建设,将城市绿道融入休闲旅游、体育运动、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绿道品质。结合“大绿化”任务,对新建园林工程,坚持“精建严管”的原则,按“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严格化监管”的理念,通过建设一批园林精品示范工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打造“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良好生态环境;开展芜湖市城市“大绿化”建设暨城镇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绿化任务,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工作,为老城区增绿添彩。

3.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一是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方式。统一垃圾分类标准、标识,探索推行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和智能垃圾分类等创新做法,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城乡一体化覆盖,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二是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纳入各类主体工程配套建设,鼓励新建小区按每300-500户规划配建一个四分类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老旧小区按楼栋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运作模式,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引导建设规范站点。按照垃圾“四分类”需求配备专业收运车辆,严格实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三是大力提高垃圾综合处置能力。按照统一规划管理,推进生活垃圾转运站以及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处理项目建设,形成以焚烧为主,综合利用为补充的多元化垃圾综合处置格局。重点推进无为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大桥开发区餐厨(厨余)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BOO项目建成投产。

(二)规范管理行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1.提升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健全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采取文字、音像等方式对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实现可回溯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作风纪律建设,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执法公信力。

2.提升违法建设防控能力。积极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活动,实行党员干部带头,有效推进违法建设联合惩戒机制建设,建立防违控违长效机制。

3.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加大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力度,实施联合执法,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在“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百分百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垃圾利用“减量化、货源化”。坚持环保优先、规划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主管、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经营模式,引进业界领先的垃圾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消纳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环境治理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体系,为推动建设“无废城市”奠定基础。

4.提升市容环卫管理水平。依法查处和拆除违法违规设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设施。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规范设置公厕标识标志,落实“一厕一人、洁净无味”要求,推进城镇公厕建设,方便市民如厕。

(三)优化工作举措,强化管理服务能力

1.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芜湖市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科学合理的划分市、县区、街道、社区管理网格单元,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真正把前端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部署,发挥数字化城管和大数据等互联网平台作用,建立起“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会化统筹、多元化参与、协调化推进、高效化运转”的芜湖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

2.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启动事部件普查工作,更新数字城管系统事部件数据。在现有工作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芜湖市城市管理综合指导手册》,修订完善城市道路分级管理、城市容貌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标准,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

3.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推动《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芜湖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等符合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法规文件的出台实施,力争做到法规体系完备配套,依法管理城市。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坚持依法办事,把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继续推行“721”工作法。

4.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基于现有的芜湖市数字化城管平台,构建适应芜湖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以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为指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创新融合,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执法等业务系统。新建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和城市管理执法系统,整合地下管网地理综合信息系统、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公厕导航管理系统、芜湖市建筑垃圾智慧管理平台、渣土管理系统,实现内部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各系统业务的互联互通。建立公众服务平台,完善公众的建议、监督机制。打造智慧城管数据中心,扩大智慧城管区域、类别覆盖面,建设智慧城管标准规范、运行监管保障体系 ,夯实智慧城管智能感知、数据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平台,拓展市容秩序、市政设施运行监管、大数据决策、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智能化应用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城市智慧排水”管理体系,通过对流量、液位、气体、水质等实时监测,实现对管网、井盖、泵站、出水口、渠道、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实现远程监控管理,努力打造智慧管理模式,为创建国家排水防涝示范城市夯实基础。

五、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城管工作亮点

(一)园林绿化品质明显提升。新建的多项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如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等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江城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其中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最佳打卡圣地,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彻底改变了弋江路周边常年尘土飞扬的状况,使弋江路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市区排水防涝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排涝工作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全覆盖养护、精细化管理,不断夯实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工作,市区多年未发生“看海现象”,特别是在2016年、2020年严峻汛情下,也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积水现象,皆能平稳、安全度汛。

(三)市管市政设施量大幅增加,品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随着芜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市管市政设施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到2020年末,市管市政设施包括道路650万平方米、大型桥梁15座、城市立交22座、人行天桥13座、桥涵24座、地下人行通道2座、路灯及亮化灯具111312盏、雨水管网480公里、过路涵及盖板沟11.9万立方米、污水管网243公里、雨水排涝泵站25座(装机33797KW)、污水提升泵站20座(装机2999.5KW),市管市政设施量相对“十二五”期间有了大幅的增长。

(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试点先行先试,积极打造示范片区,全市共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

(五)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运。构筑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基本建立餐厨垃圾收运体系,顺利通过国家试点城市验收。现每日收运餐饮单位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资源化产生沼气和油脂。

(六)全面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统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实现环卫作业市场化。全市现有环卫工人9204人,市场化公司54家,每年市场化经费投入4.7亿元。

第6篇: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

(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 安徽 淮北 235099)

摘要: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目的是改变中职教育点多面散、效益不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探讨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目的、意义、方法和内容以及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目的;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19-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现代职业教育,旨在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安徽省2014年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对市域内职教资源包括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进行资源整合,引导职业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正积极建设职教园区,加强中职资源整合,以职教资源整合为背景的中职新校区建设、专业布局调整与产业对接、中高职衔接与职教集团建设、校企一体化办学与产教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等正在实施中。职教园区建设与中职资源整合为新一轮职教改革找到了落脚点,职业教育正在为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释放人才红利,为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在为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尝试。

职教资源如何整合?整合如何运作?整合后的学校如何管理、建设?教职工思想如何统一?各校办学精神如何传承?这些问题都需要职教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整合的目的

当前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有四对:一是国家意志与百姓的认识相距甚远;二是就业贡献与百姓选择存在差距;三是国家行动和地方响应、各方响应差距甚大;四是职教资源分散、多头管理、体制不畅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对称。整合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梦、打造职业教育梦美好理想的需要,是破解影响职教办学难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职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整合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整合要解决好如下问题。

(一)解决管理体制不畅、政府管理职能不清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办学体制,大部分职业学校由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部分由人社部门或其他行业部门管理,一小部分由企业管理。学校虽多,但规模小、条件差,“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多头办学,政出多门”,导致主管部门越位、管理职能缺位,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统得过死,协调时互相扯皮和推诿,责任分担时互相不作为。培训资源分散,企业员工培训经费不落实,企业用工市场化,劳动准入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标准,学生进入企业几乎与农民工同等待遇。条块分割和管理不畅、职能不清的现状倒逼职教改革和资源整合。

(二)解决招生条块管理和地方保护的问题

中职生源严重不足,市属学校招生难,其主要原因,一是生源过少,目前初中毕业生数量已进入谷底,农村初中校存在较严重的初二、初三学生流失现象;二是区县教育部门以考核的形式对辖区职业学校进行生源保护,市属职业学校招生宣传根本进不了区县职业学校校门;三是部分民办职业学校和外地职业学校可有偿招生,而本地公办职业学校却不得有偿招生;四是普高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职业学校生源越来越少。

(三)解决专业分散、办学规模小的问题

据安徽省教育厅的《201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的统计,中职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与人才紧缺的需求不相适应,专业布点重复,建设水平低,所设专业与产业发展需要不能高度契合,大部分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0个专业中,占全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总数的61.1%。专业重复设置导致资源浪费、特色不鲜明、恶性竞争,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顽疾,不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

(四)解决师资共享和设备设施共用的问题

职业学校师资、实训设备、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实训基地比较零散;举办一个专业,需要引进培养一批师资,专业不办了,师资就富余了,而新办专业则需要引进新的师资;文化课教师富余、出不去,专业教师匮乏、进不来;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即使有合适人选,也因现行人事制度,很难充实到职教岗位上来;现有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能团队化且数量少,“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实习实训就一个区域而言也许能满足办学,但分在各校就显得尤为不足。

(五)解决校园面积小、办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我省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校园占地面积不达标、校园教学实训实习场所不足的情况,到目前为此,全省中职学校占地面积200亩以上的屈指可数,70%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办学空间局促,建筑面积不足,实训和学生活动场所不配套,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严重影响了我省中职学校参与国家级项目的评审和在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六)解决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内涵的问题

由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很多专业年招生只能达到一个30人左右的小班,无法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整合,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可实现高级技工班、技工班、对口升学和中高职衔接班等不同方向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学生多了,班级多了,实现“订单培养”,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院校就多了,这样,既能避免校际恶性竞争,又能缩小企业的权利空间,增强学校合作办学的权利,使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教学改革优势互补,系部制管理能促进有效且有序的竞争。另外,资源整合可加大政府的管控和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校长也就能抽出时间跑合同、跑订单、跑招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处要钱。

二、整合的内容

(一)整合管理体制

职教资源整合,首先,要解决职业教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避免主管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可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各类职业教育的体制,将现有分散在行业部门管理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交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规划、协调,由人社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其他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从资金、设备、用人等方面积极配合支持。其次,是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委员会,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管理、协调和经费投入,解决政府管理职能“越位”与“缺位”问题,督促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使职权、拨付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二)整合办学资源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重点是整合重组职业学校,把办学能力薄弱的职业学校或规模小、面积小的职业学校与实力强、规模大的职业学校进行归并,对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的职业学校实行关、转、并、停甚至托管。迁址新建上规模校区,被并学校的老校区和土地、楼体建筑等可采取置换、拍卖等形式,用来弥补整合后新学校的建设资金。老校区中有规模的学校可举办义务教育或学前教育,也可专门办成公共实训基地或培训中心。整合各校实训教学资源,改变实训设备分散、教学实训设备落后的现状,以利于学生技能培养。

(三)整合办学理念

将几所学校整合成一所新学校,难就难在管理理念和办学思路的整合与统一,难就难在人员的融合。因此,要在充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各校现有办学模式、理念的基础上,在资源重组、人员合理安置、各项资源最优化处置的基础上,对接区域产业需求,遵循职教办学规律,科学制定新校的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牢固确立校长的法人地位,开展企业化管理试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同时,完善职业学校二级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能;坚持内涵建设,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与模式创新,努力打造“职业教育航母”。

(四)整合专业建设

专业是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华东师大教育研究中心薛国仁、赵文华博士归纳出专业的定义为: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专业教育,专业好,学校就办得好。同一专业设置的学校越多,专业集中度就越低。整合时应以专业为纽带,优化和调整专业布局,设备跟着专业走,师资跟着设备走,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进行归并整合;根据产业发展选准专业方向,实施专业群下的专门化专业建设,集中精力打造优势专业,既要避免重复设置,又要凸显办学特色。要强化教学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以有利于专业专门化培养、优化升级,提高专业设备、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结构。

(五)整合师资队伍

要打破单位部门行业界线,按专业群方向和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对师资进行重组,分文化课、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三支队伍进行合理调配和区分。对富余的基础文科文化课教师可经转岗培训,任教管理类、文化旅游类相关专业基础课;对富余的数学、物理教师可经转岗培训,任教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基础课;对富余的工人可安排到实训室看管工具和设备。各校长期聘请的优秀兼职教师继续聘用,条件许可的可通过绿色通道和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进入职业学校任教。要对现有的优秀专业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形成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

(六)整合培训项目

要在职教委员会领导下,组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委员会,平衡各方利益,统筹培训项目,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项目、资金加以整合,实行部门联动,计划由各部门下达,培训教学由职业学校实施,避免重复培训和资源浪费。要切实加大对培训教学和弹性学制教育的研究和管理,积极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农村失地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失业转岗人员、退转军人等,开展有水平、有价值的技能提升培训,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终身。

(七)整合校企合作

要凝聚行业企业力量,建立政、校、企对话机制,成立由市教育、市发改委、市财政、市商务、市人社、市经信委等政府有关部门及主要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骨干职业院校等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会,明晰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组建区域职业教育联盟,以专业对接产业,建立双理事长管理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同给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校企合作资源;积极吸纳上规模企业参与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股份制校内车间(工厂)共建,实施订单培养和企业冠名班教育,开展产教融合,努力落实“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做工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素质育人一体化”,真正实现三对接。

(八)整合招生就业市场

各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稳定的招生就业市场、招生渠道,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资源。整合时可优先整合招生生源基地和就业安置基地,重构优质基地,统一市场;协调相关各方利益,优化各校骨干招生就业人员,在精简培训后,形成新校招生就业骨干;切实加强招生统筹,规范招生市场,这样既可保护资源,又可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带来的内耗和无谓的消耗。

三、整合的途径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思想、触动灵魂。目前,大家认识不统一:政府认为投入了这么多钱,要见成效;教育部门只能进行学校整合,无力搞资源整合;被整合学校教职工认为路途太远、新校区周边生活设施不健全,很难适应,加之个人把青春热血和活力都奉献给老校,干了几十年学校却不存在了,感情上难以割舍和适应;市民认为把十四五岁的子女放在新校不安全;招生人员认为学生上学就是感受城市生活,不会跑到离城几十里路的新校去。

笔者经过调研、征求相关意见和思考后,拟以某市为例,谈一下对该市四校合并融合成一校的意见和建议。

(一)成立相应的整合管理机构

整合初期,可由市政府牵头、市教育局配合,组建整合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教育局局长担任,下设人员调配组(组长由市教育局副书记担任,落实机构设置、管理和竞聘,做好人员处置、分流和安置,纠正整合中的不正之风)、财产清核组(组长由市教育局计财副局长担任,负责所涉及学校固定资产和债权债务的排查、评估、封存,负责老校的土地、校舍置换或拍卖等,市监察、审计、财政部门人员审核监督,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专业建设与质量管理组(组长由市教育局职教副局长担任,负责做好专业整合、教学标准、教育教学管理考评等,实施职教集团建设、产教整合与校企合作,规范新校各项管理,指导整合工作,积极做好宣传和安抚工作)。分别召开干部会、教师会和学生会,讲政治,讲纪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校并、合的意义传达到每位干部、教师和学生,确保队伍稳定、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四校整合组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根据办学规律,整合时可按文化艺术和理工两类分校整合,一所学校应以3~5个专业为宜,这样便于专业建设、办学统一和教学改革推进。由校长室、处室、系部形成的三角形管理模式可能导致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和遇事扯皮,处室和系部职权交叉,不利于教育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与统筹。笔者建议:整合后的学校内应设党群及学生管理处、教学科研及督导处、招生就业及培训处、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实现社会化运作),按照专业对接产业的要求,对专业进行全面整合,遵循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做好专业储备。可设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艺术及教育系、财商旅游系和公共教学部,设立数控、电子、计算机、商贸财经、汽修、旅游、艺术、学前教育等实训中心,采取校企共建和股份制方式管理,实现生产型实训,降低材料消耗。这样的机构设置一是有利于统一集中有效管理,二是有利于系部自主办学,三是有利于专业统筹规划和建设,四是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可化塔为台,实现扁平式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三)取消官本位制,全面实行竞聘上岗

职业学校从思想形态、机构设置到工作和管理模式,已高度体现出官本位形态,事无巨细都要发红头文件,俨然像一级政府,官员一级一级地对上服从,布置的多,落实的少,只要不出事故、不得罪上级领导,一切万事大吉。在这种体制下,怎么可能搞好职业教育?因此,新校区建设和职校整合,首先是管理体制的变革,建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将学校管理和教学效果分解为若干可量化考核的标准,对人员绩效工资、招生数、安全管理、教育教学业绩、教科研成绩、产教基地生产效益、技能大赛成绩、各项业务考核、学生就业质量、技能鉴定和行业认证过关率等全部分解,形成以校长室、处室、系部、专业教研室负责制或承包制的分块管理模式,实行上下级与同级之间纵横、双向监督与考核的机制,一年一考核,两年一任期,干好了、指标完成了继续干,干不好则自动让位给能干好者,这样可实现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达到有德者、有能者居之的目的。人们就会把全部精力放到事业上,而不是放到所谓的“和谐”与“融洽”上。

(四)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因教设岗,优绩优薪

多年来,职业学校行管后勤人员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不胜任专业教学的人员多,只好把他们放到后勤岗位;二是有些岗位如教务员、学籍管理员、会计、保管、办公室及相关管理岗位等,因有一定的权限,大家都抢着干,领导则往往将与自己关系较近、有背景的人员放在这些岗位上;三是各校工人太多,没有技能,也不愿意进实训室,只好放在后勤岗位;四是部分文化课教师和已没有学生的专业教师不愿意转岗,而愿意赖在后勤岗位。因此,有必要科学设岗、科学定岗。笔者认为,一是各处室可设主任、副主任、干事各一名,系部设主任、副主任、秘书各一人,所有人员必须兼课,从而改变现行岗位臃肿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全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课教师全部投放到实训室中承担理实一体教学,文化课教师除愿意转岗任教专业课和满足文化课、综合高中教学任务外,如有富余,根据自愿原则,可由市教育局分流至初中学校,55岁以上的可提前离岗,腾出编制采用新人新办法,由人社、教育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对需要转岗的教师可推荐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其他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参加专业课国培,进企业接受生产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形成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要按照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绩效分配向一线教师大力倾斜,拉开差距。要设立“领雁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团队”培育工作,设立理实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和名班主任津贴。实行淘汰机制,将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及态度不端正、师德不合格、长期不到岗的害群之马剔除出去。实行“教学咨询师”制度,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担任“教学咨询师”。

(五)切实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整合的目的是实现专业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按照“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专业”、“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理念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专业群建设为目标,对各校原有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加以保留,合并相近专业,对老专业削枝强干,花样翻新;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或人才需求已饱和的专业,进行“无情砍伐”;对照产业发展建设专业,确保举办一个、成功一个、壮大一个,实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学校办学对接区域经济。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室,负责专业建设,真正做到专业设置面向市场、对接产业,适度超前。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建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

(六)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形成发展合力

将具有不同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学校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关键是人的思想的统一,包括领导管理理念的统一、办学底蕴的交融、教职工归属感的融合、教职工思想的统一等,新校领导班子要按照现代职业学校的要求明晰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校办学目标,科学提炼各校办学精华,传承整合各校人文精神,统一发展思路,要统一专业课程和教学标准,制定好各系部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师生的敬业精神和争先意识。

(七)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集团,搭建资源共享和中、高职衔接平台

通过职教园区和融全市中、高职院校于一体的职教集团平台,实行中、高职专业教师和实训设备以及校园文体活动场所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标准相对接,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相衔接,实施3+2、3+4、2+1+2分段接力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中、高职衔接互通的立交桥。要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集中服务的网络资源库,建设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的职业教育资源库、课程教学共享资源库、公共图书信息平台、招生就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信息平台等。打造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依托行业企业实现产学研综合发展,培育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现代职教品牌。

参考文献:

[1]庞春梗.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略[EB/OL].[2013-11-10].http://blog.sina.com.cn/pcg365.

[2]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4).

[3]田秀萍.浅谈资源整合对职教改革的重要作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1).

[4]张福华.如何整合重组职教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EB/OL].[2013-08-19].http://hbrc.com.

(责任编辑:王恒)

Reflections on Resource Intergr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E Da-xue

(Industry School Anhui Huaibei,Huaibei Anhui 23509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