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教育效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率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资料显示,“全国各省市在校大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2003年比2002年上升了65.3%,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比2004年又增加了97.1%。”尤其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2014年华东政法大学的“泼水门事件”以及近期的北大弑母案等更是震惊了全国,这充分说明了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迫切性。
(二)国家当下对公民法治意识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大学生不仅是社会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现状的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当下高校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情况,笔者以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调查对象为300名。
1.对是否知道国家宪法日日期被选项所占比率(%)
可见,高校学生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的关心程度不足,即使文科学生也只有50%的人知道。
2.对了解法律知识渠道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该问题为多选,从结果中可看出,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是高校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渠道的首要途径,其次是社会宣传、自身的学习和经历。
3.对法律知识是否足够被选项所占比率(%)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剩下的则基本认为他们的知识已经够用,应当说进行更多的法治教育还是符合多数学生的需要的。
4.对购物时是否会主动索要发票被选项所占比率(%)
这道题体现的是高校学生预防维权的意识。从结果可看到,大学生的预防侵权意识还比较薄弱。
5.对法律是否信仰被选项所占比率(%)
绝大多数学生相信法律但表示并不信仰,没有深刻了解到对法律保持绝对信仰的重要意义。
6.对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被选项所占比率(%)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认可法律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它是一般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更是少之又少,显示了大学生群体对法律重要性有很好的认识,对他们以后的依法治国教育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7.对大学里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方式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从结果看来,学生们对大学里的各种法治教育形式都是比较欢迎的,相对来说选择“在思政课中增加相关内容”的人数较少,笔者认为,除老师个人魅力以外,或与思政课的一些客观不足也有关系,笔者也将在下文进行相关讨论。
8.对目前学校课余的法治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该结果显示了高校课余的法治教育所存在的不足。次数少、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无针对性依次是当下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的宣传教育中的三大弊端。
9.对你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做法被选项所占比率(%)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遇到侵权时,都明白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二)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问卷调查数据结果的统计,笔者对当下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明白法治的重要性,但对法治建设的关心度不足
绝大多数学生相信依法治国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问题6),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却对我国法治建设关注度不够(问题1)。所以可以说,高校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关注法治,但这种意识在现实实践中却没得到体现。
2.明白用法律武器维权,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
大多数高校学生知道应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9),但在预防犯罪和证据保留这方面缺少必要的教育(问题4),这一点我们从只有28.0%的大学生会主动索要发票可以盾出,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问题3更是表达了高校学生自身对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的诉求。
3.相信法律的重要性,但自身对法律的信仰不足
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是保证法治社会建成的重要前提。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相信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问题6),可见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高校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还是有待加强(问题5)。
4.有进一步学习的意愿,但缺乏良好的学习渠道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问题3),而且他们认为学校宣传是帮助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最好途径(问题2),但是调查的另一方面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法治教育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问题8),如次数少、形式单一、内容宽泛等等。
三、当下高校依法治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刚才高校依法治国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学生依法治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思政课教科书相关内容上的不足
除法学专业外,学生在大学所能学到的法律知识大体来源于思政课,但在该课程的教科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一书中,法律内容所占比例偏小,在整本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只占不到三分之一,且相关内容绝大部分都采用宏观论述,缺少对实用类法律知识的讲述,现实指导作用不足。
2.法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没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该课程只能由其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担任,这样一来,授课结果必然会打折扣。即使是有法学专业的高校,也几乎不会让该专业的老师去讲课,所以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想在课堂上学到法律知识是很困难的。
(二)课余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课余法治教育活动数量的不足
高校的课余宣传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调卷问题8看来,高校课余宣传教育主要存在次数少、时间短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对学生课余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没有足够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对当下课余宣传教育活动的不满、期待它的进一步改进。
2.课余法治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过泛
诚如刚才所说,高校的法制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余宣传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调卷问题8看来,高校课余宣传教育存在着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过泛、受众面窄等问题。因此,应该增加和丰富课余法治教育活动的形式,使课余法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具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而当下高校的法治教育还存在大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还无法有效改善课堂法治教育的前提下,增强高校的课余法治教育宣传,是满足当下国家法治建设需要和学生需要的重要方式。
四、高校依法治国教育提升策略
在这里,笔者尝试提出建立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三级体系。
(一)树立依法治国教育培养理念
1.学校层面树立法治宣传教育理念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其对大学生的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基础的作用,对大学生今后法治观念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影响。高校层面应认识到大学生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确立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方针,坚持落实对学生长期的法治教育,把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方针。
2.培养学生个人树立法治价值观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受教本体是大学生本人。能否培养出具有法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其根本还是在于大学生本人是否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意义,是否有正确的法治价值观。
学校帮助学生明确国家当下的法治建设成果,明确学习依法治国理念对其今后发展的意义,可在开学时组织班会进行相关教育,在思政课上强化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进行相关就业法律的学习,在平时通过课余宣传进行补充强化学习。
(二)进行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
1.使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制度化
把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提升为对学生的基本培养方针,规定每学期要完成的法治教育工作内容;设立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规章制度,将其列入《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把学生的法治意识考核作为入党、评先进、评奖学金的标准之一;每学期开展大学生法治认识调查,找出其认识的薄弱处,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宣传教育。
2.使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体系化
要长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就必须要形成一个管理队伍,要形成网络,队伍要有职责,分工要有边界,但同时要保证相互配合。在此,笔者提议“学校统领,思政部带头,教务处监督,社团协助”的管理实施机制,通过以思政课为代表的专业课堂进行专业教育,以学生会、普法学会为代表的社团组织进行广泛宣传和补充。
(三)落实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措施
1.增进第一课堂法治教育形式
(1)加强思政课的形式创新。可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感受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可模拟课堂法庭,使学生了解法庭审判的相关程序;可布置小论文形式的作业,在资料查阅和写作中明白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学习。以弥补当下思政教科书法律内容相对偏少及法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
(2)加强大学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大学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和平的校园环境。
2.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
(1)设立专门的校园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如成立普法学会,专门进行校园普法可在学生会等组织的主导下每月开展普法活动,确保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
(2)丰富普法形式。在坚持以往的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专门策划举行有关法治理念教育的各项活动,比如法治理念讲座、法院参观活动、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表演等;也可以通过参与面向社会的义务维权实践活动来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有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还可通过编辑出版法治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学校、学院、专业、班级等各个组织层面进行传播、宣传和推广。
(3)利用学校自身的各种资源。如可利用校友资源,请从事相关法律行业的校友回校做宣传讲座;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讲座教育;可联系校外机构进校宣传;可倡导学生进行相关社会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学习。
3.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教育
新媒体能够“构造并呈现给公众一个拟态环境,而这个拟态环境极大地塑造了公众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比起其他宣传方式,媒体具有宣传面广、影响范围大、宣传持续时间长的优点。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笔者在此具体提出以下几种措施:
关键词 健康讲座 电话回访 支气管哮喘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30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0月~2009年2月收治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70例,男87例,女83例;年龄16~68岁,平均44±14岁;病程1~30年,平均14±7年。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3年修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合并症;职业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危重症者;语言表达能力缺陷者。
方法:①健康讲座:每月进行1次,一般选择双休日,在呼吸内科医师及护士指导下进行,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患者及家属随到随参加学习。内容包括《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学习和掌握定量雾化仪(MDI)和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吸入剂注意要点及使用方法;哮喘日记记录;自我管理方案制定等。采取讲大课、问题解答、操作示范、相互交流、发放哮喘教育小册子等方法。当日检测肺功能,并在医师、护士指导下进行哮喘病常识考卷及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问卷调查填写。登记并整理。②电话回访:患者留有联系电话,出院分3个月,6个月,1年由1名经治医师和1名专科护师进行回访。询问患者是否按出院指导按时服药及吸药。方法如何。是否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养宠物。是否保持室内环境洁净,避免接触室内外的变应原,减少剧烈的情绪表达等。哮喘病常识考卷及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问卷调查电话问答后替代填写。回访电话一般由患者自己接听,也可由日常照顾其生活起居者接受电话回访。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接受电话回访或健康讲座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哮喘常识考试、肺功能(PEF、FEV1)、年住院日、年急性发作次数、年医疗费用各方面好于对照组,且健康讲座在哮喘常识考试,年医疗费效果优于电话回访。见表1。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由于目前尚不能根治,兼据反复发作性,所以以居家治疗为主。患者及家属对其认识程度与自我处理方法对本病的疗效和预后至关重要。健康教育是患者及家属提高对支气管哮喘病的认识、配合诊治、预防滥治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程度,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多种,目前,主要有健康讲座、电话回访、成立哮喘之家等。本研究显示健康讲座、电话回访是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支气管哮喘病的认识、部分改善肺功能、缩短住院日、降低年急性发作次数、降低治疗费用。健康讲座、电话回访各有优点,两者结合较优。
健康讲座的优势是患者主动参与性好,能互相交流,患者的部分不良心理和情感状态得到了调节,从而提高了对支气管哮喘病的认识,提高了自我防护、自我处理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电话回访是健康教育的又一种方式,符合现代护理模式中护理场所由医院向社区、向家庭延伸的护理观念[10]。加强了医院与家庭的联系,对普及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我防治能力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患者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不够。近来也有研究认为,健康教育虽然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自我保健技能,但对其健康和肺功能状况甚至包括生活质量并无影响[11]。因此对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作用以及方式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萍,赵海涛.支气管哮喘分级治疗与管理[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224-226.
2 Kitch BT,Chew G,Burge HA,et al.Socioeconomic predictors of high allergen levels in homes in the greater Boston area[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00,108:301-307.
3 张建,徐燕玲.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0.
4 高彩红,葛雪香.支气管哮喘56例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12-2913.
5 NavaieWaliser M,Mersman C,Lincoln RN.Implementing a Pediatric Asthma Program:Enabling SelfCare Management through Education[J].Home Healthcare,2004,22:633-639.
6 黄晓卫,张建青,莫小青,等.自我管理教育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848-849.
7 徐永健,谢俊刚.重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24-325.
8 张力燕,王华,郝青林,等.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国康复,2005,20:112.
9 钱亚珍,封亚萍,李亚萍,等.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健康教育效果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5(9):56-58.
关键词:电视教学片 编制 生物实验
利用电视和电视录像教材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电视画面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为所表达的教学内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使学生对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电视可以将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现象通过显微摄像而清晰地呈现出来,对变化极快或极慢的不易观察的现象,也能用适当的速度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复杂的现象,可借助电视的特技手法和动画等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运用电视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本文结合制作生物教学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过程,谈谈生物教学片的编制手法及其在教学中的效果。
1、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需求
电视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要制作出好的电视教材,对制作人员而言,必须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电视教材的实际需求,并根据电视节目的表现特点进行选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是化学类及生物类大中专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的一种电泳方法。它于1959年建立起来,目前已在分离分析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方面得到十分广泛地运用,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校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三种机制,即: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无论是在实验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验课讲解中都是教学难点,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必须借助板书和挂图才能说清楚。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也是令指导实验的教师顾及不暇的事。尤其是整个实验时间较长,一般需要6~8小时。在此过程中,实验操作一般都是分段讲解,缺乏系统性,易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一知半解。由于缺乏实验操作示范的规范标准,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实验成功率不高。根据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学科教师提出了制作电视教材,运用电视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以优化教学过程。
2、编制电视教材,解决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表现特点确定了电视教材的选题后,从制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怎样才能编制出一部高质量的电视教材呢?
2.1充分理解与把握文字稿本的教学内涵
根据教师编写的文字稿本,编导要充分理解文字稿本的实质和意图,深入教学,虚心向教师请教,尽可能多地了解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把握电视教材的整体结构。例如:在制作教学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种类很多,但是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常见的有:(1)不连续垂直柱状凝胶电泳;(2)不连续垂直板状凝胶电泳;(3)连续的盘状和板状凝胶电泳;(4)梯度凝胶电泳;(5)双向电泳。由于每一个实验都需要6~8小时,要把每个实验过程都拍摄下来,时间之长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内容重复,枯燥无味,体现不了电视教材的特点。经与教师充分研究,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前两种凝胶电泳作为制作对象,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根据教学中的难点,即学生对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理解不深,对实验过程感受不透彻等问题,我们把整个电视教学片构思设计为两部分: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和凝胶电泳实验操作方法(包括制作凝胶、加入测试样品、电泳过程、剥制凝胶、凝胶固定、凝胶染色、脱色),系统地演示从基本原理到实验操作的全部教学过程,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2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
电视教材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来展现教学内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编导无论是在电视教材制作的前期和后期,都应该自始至终围绕总体构思,把握好电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充分运用拍摄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形象而富有创造性地反映出教学内容。这一切都必须经过编导独创性的构思和摄制组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来实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的制作难点也就是教学中的难点。首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三种机制,即: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特别是浓缩效应在实验技术教学中一直是难点,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动画特技手法,将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比如,什么是电泳?什么是电泳过程?我们用动画制作出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涌动的现象,这就是电泳。同样,在表现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时也采用动画特技,将电泳开始后样品进入浓缩胶浓缩,在分离胶中分离,最后在凝胶中形成不同的谱带的基本原理制作出来。这样,把不可见的微观现象变成了直观生动的可见现象,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操作比较细致、复杂,有些步骤是不可逆的。比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过程,它是几种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整个过程要求一气呵成。因此,在拍摄实验操作示范过程时,我们采用了现场多机多角度拍摄,通过特技切换器,把实验操作分段按分镜头稿本设计要求,一次性拍摄完成。这样,既保证了示范教师实验操作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又使镜头衔接自然流畅,同时也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清楚了实验操作示范。拍摄加入样品、接通电源进行电泳时,由于整个电泳过程非常缓慢,大约需要3个小时,教学片中不可能实况录下这个过程加以利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运用了双镜头(特写和全景)相互叠化的方法,分时间段将样品进入浓缩胶浓缩、在分离胶中分离、最后在凝胶中形成不同的谱带等现象予以呈现,使整个电泳过程在几分钟的镜头中清晰、连贯地表现出来,视觉效果非常好。其他的一些拍摄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教师和摄制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得以圆满完成,片长28分钟。
3、推广运用电视教材,致力提高教学效果
制作出的电视教材,只有普遍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其价值。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是化学类及生物类大中专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其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为满足教学需要,推广电视教材的应用,我们向武汉 大学音像出版社提出了出版申请。武汉大学音像出版社组织了生物化学方面的专家和出版社评审委员会对该电视教材进行了评审,专家们在评审意见称:“该
片在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规范性上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能使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达到了突破难点、形象示范、启发思维、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使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校和单位利用它达到教学目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正式出版以来,教师先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校及函授本科、专科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先看后操作、边看边操作等)进行了多次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实验教学片形象直观,规范性操作指导性很强,尤其是实验原理的动画演示生动易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的学生看过片子后深有感触地说:“凝胶电泳实验,书看了好几遍,原理还是不清楚,电视上一放,一目了然,条理十分清楚。”还有的学生说:“要是我们的实验都能象这样先放录像,再动手做实验,我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将大大提高。”函授生中反映:我们的面授时间短,有些实验不能做,但是象这样的教学片放给我们看一看也很有收获。通过一些渠道反馈回来的外校使用的信息称:该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为基层单位开展该项实验并指导学生做实验起到了重要作用,实验成功率大为提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视教材的制作完成,不仅满足了本校的教学需要,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运用电视教材进行示范教学的优越性:(1)展示最优秀的标准的典型示范;(2)节省了到外校去观摩的时间和经费;(3)不受客观条件影响,按教学进度安排所需要的内容;(4)能使大量学生同时看清示范的内容,有利于突出示范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就业
一般来说,教育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小学和中学,这是提供基础性的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利用这个技能加以实践;再往上是大学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作为教育,它要提供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能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对于大学来讲,更关注的是基于知识的使用,而职业教育则更多的是实用性的技术、技能。而那些研究机构,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创造出更多新的知识、开发新的应用。”欧特克亚太区新兴市场教育总监乔治・亚伯拉罕(George Abraham)认为1,“职业教育,更多的是要鼓励这些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去解决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制造”的重要差距之一是职业人才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中职学生所占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而我国高职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比例约为45%,高出世界平均值近一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多,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建立第二个以升学导向的教育制度,也不是建立第二个无职业资格的学历证书的教育制度,它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职业教育的每一级都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可根据劳动市场的需要就业,而在个人需要时还可重新回到职业院校再次接受教育,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又是符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的教育制度。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六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五个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第二个特点是深化产教融合;第三个特点是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第四个特点是扩大优质资源;第五个特点是服务社会公平;第六个特点是推进综合改革。2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我国职校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率均呈上升趋势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与2012届本科毕业生91.5%的就业率基本接近,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从量上看,高职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并不差。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学生637.51万人,就业率为96.85%。其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三类学校毕业生538.00万人,就业学生520.54万人,就业率为96.76%;技工学校毕业生120.21万人,就业学生116.97万人,就业率为97.30%。
2.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升学比例提高
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520.54万就业学生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392.50万人,占75.40%;从事个体经营67.65万人,占13.00%;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60.39万人,占11.60%,比2011年增加2.22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比例提高。表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取得新进展,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立交桥”初步打通。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但以学校推荐为主
2012年在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为363.01万人,占69.74%;异地就业156.37万人,占30.04%;境外就业1.17万人,占0.22%。学校推荐就业403.26万人,占77.47%;通过中介服务实现就业36.54万人,占7.02%;其他渠道就业80.74万人,占15.51%。学校推荐仍是就业主渠道,但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在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所拓宽。
4.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合理,但以第三产业居首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区域合理,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46.53万人,占8.94%;进入第二产业的173.89万人,占33.41%,比201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进入第三产业的300.12万人,占57.65%,比2011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5.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专业优化,加工制造专业就业走俏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确定的19个专业类别,加工制造类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均名列前茅,为别为107.56万、105.44万和19.99%、97.38%;石油化工类就业率居其次,达97.38%;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就业率在平均水平以上;教育类、土木水利类、轻纺食品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6.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向好,地区差距缩小
深圳、宁波、大连、重庆、江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6个地区就业率超过98%。广东、上海、厦门、北京、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四川、湖南、青岛、青海、广西、天津、云南15个地区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1年相比,就业率在98%以上的地区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各增加1个,表明各地区就业差距整体呈缩小趋势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仍需要提高就业质量
上海市职成教育所有关研究人员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同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2.我国职校教育中出现就业低移化问题
职校学生有相当多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素质偏低,而由中职对口升上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好,而文化基础一样薄弱。高职与中职是同类型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高职与中职在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相似处,为兼顾高等性,甚至出现高职学生技能不如中职学生的现象。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及培训机构之间的高职教育,陷入了理论水平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的两难境地,出现了职校教育低移的现象,这必然导致职校学生就业低移。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重视
职校以培养适应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既要求学生有职能,又要求有正确的观念和充分的职业准备。但经调查发现,职校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对未来职业也缺少了解;对步入社会的转换角色,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以致就业后在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低及自信心不足。因此,对中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三、发展职业教育对就业的作用分析
(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解决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问题。通过教育部具体的四项改革,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课堂、教材,教法,老师,所有的观念都要紧紧围绕市场,从而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的问题。
(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对促进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技术性和技能性,一切教育教学环节都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它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程体系完整性轻岗位需求等传统教育思想所形成的弊端,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便失业,也能从容应对再就业。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毕业生创业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打破“一政府,二国企、事业单位,三私企、个体”的就业观念,使失业者意识到“工作无贵贱之分”,有利于在就业选择中,更倾向于灵活就业。也可以自己创业,一方面实现了再就业,另一方面还能对经济做出贡献,带动就业,即实现了以培训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论:通过上述,发展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今后应该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持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少辉.中职教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
[3]许明.职业教育对就业增长贡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
[4]尹晓燕.职业教育培训破解就业难题[J].中国培训.2009.
[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社编辑部.2002-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
注解:
【关键词】特色化;多样化;人性化;国际化
随着我国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密切,思想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优势,是十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确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挥高校教育中主阵地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概括起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趋势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我国的每一所高校,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如果高校学生没有修完思想政治教育课,就不能毕业。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同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高校教育,如专业教育、能力教育等,有着重大的差别,使其有着自己鲜明特色。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为指导,同时又以宣传为重要使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的指导下来进行的,离开了就没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等,都坚持了的基本精神。此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宣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在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而且使我们的国家不断地走向繁荣进步。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义务成为宣传的主要载体,使能够被全国人民所了解、所接受,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从而让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趋势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而多变的开放的大学教育环境,也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所以,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努力地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使教育方式多样化,以适应大学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大学生新的需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外,又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以及让大学生自己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实施已经极大地改善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让广大师生体会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未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会更加多样化,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这样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将会更多地把大学生从课堂内引向课堂外,从校园内引向社会,让广大的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和社会的实践中来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定会取得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较好的效果。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采取强制性的灌输模式,教师是以灌输的主体身份出现,大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被灌输者,只能是客体。要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解放出来,就必须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沟通。这就要求作到,给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成为能够主动、积极接受教育的主体,成为自己的想法被充分尊重而不是被强迫接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客体来对待。未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和沟通模式上会更加人性化,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参与精神得以发扬,逆反心理得以有效控制,自主、自立、独立负责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形成,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长。
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在日益全球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一定会受其深刻影响,日益走向国际化,这也是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因为我们的教育不能在封闭中、与世隔绝中谋求发展,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在封闭中、与世隔绝中获得发展,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存在着很多弊端需要克服,这不仅需要我们自身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把外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的管理模式、可行的教育经验等有益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总之,我国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开放式的教育,将不断地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向国内社会开放,还要向国际社会开放。在开放中,进行交流、融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谋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现状堪忧,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1 德育教育方式内容与学生的的需要不协调。高职学校现阶段的的学生都是1990后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的年代属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普及,大众娱乐消费盛行,而家庭教育不到位、社会教育舆论导向不明确,电视和网络的娱乐节目浮躁不堪、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高职学生中大多数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性情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兴奋,要么极端悲愤,遇事缺乏理性,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失去自控,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心里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对生活做好的逆境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生活学习自由散漫,进取心差,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不够乐观;由于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与集体相处难,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对社会现象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个性心理发展不够健康,存在着严重的说谎、欺骗行为,性格暴躁、孤僻、狭隘,妒忌心理强,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攻击性和偏执性,对社会的缺乏理解和宽容。凡此种种,说明学生急需要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很不到位,往往拘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局限于德育课本的简单的讲解,缺乏和现实需要的对接,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讲着枯燥无味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心猿意马,盘算着自己的娱乐活动。
1.2 德育教育改革与网络时代的发展不协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极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德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低级趣味、黄色内容、娱乐游戏等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往往缺乏自制能力,对负面的内容缺乏客观分析,思想往往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有的学生看社会是满眼的黑暗、满眼的污秽,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另外,网络的虚拟空间,也容易让学生深陷其中。很多有网瘾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功的感觉,就在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寻找成功的感觉,结果深陷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改革虽然考虑到了网络时代的特殊性,但总体来看还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3 德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不协调。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它不但要培养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的高尚敬业精神,更要应该让学生拥有事业成功的良好个性。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凡成功的人士,往往不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强、智商高,而是因为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做事认真,有韧性,能持之以恒,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应对挫折的顽强,不畏惧失败,不畏惧挑战,大胆谨慎,执着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一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自立自强的意识,有较高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应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准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普遍重教学,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管理轻引导,重思想工作轻个性培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极不协调。
1.4 德育资源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要不协调。种种现状说明学生迫切地需要加强思想心理引导,需要系统科学的德育指导,而高职院校往往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少,对建设专业型专职德育教师队伍支持不够,对改善德育教学条件的物力支持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还是靠班主任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专职的德育工作者,缺乏大量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另外对专职德育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德育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德育工作被动落伍,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对策
2.1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需要的人才起码具备,一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二是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三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所以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教育的重要目标。片面的技能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院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把它放到首要的位置看待,增加德育工作的投入,积极建设创新型、专业型的德育教育队伍,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鼓励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新课题开展研究,同时改善德育教育物质条件,切实地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科渗透。作为专门的集体性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但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更要注重不同学科的渗透,把德育教育贯穿到语文、法律、经济、政治等多门学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接受美的熏陶、正义的感染和正面人格力量的影响;要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引进时事热点问题,引进学生关心的话题,引进现实的话题,增强说服力,让学生从现实的真实例子出发,分析真假,辨别是非,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人生;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单一授课的局面,适当增加讨论、研究、思考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教育情景,一段视频、一节新闻、一个法制节目都可以作为教育的载体、探讨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思考、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良性互动中提高教育的效果。
2.3 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德育功能。要想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除了改革课堂教学,还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感受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学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对德育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不但指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与进步,也指劳动创造人的新思维新思想,在劳动中使人的意志接受锻炼,性格变的坚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在磨砺中促进身心的成熟;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选活动,现在电视的娱乐节目往往会组织“超女选拔”,而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服务明星、专业明星、体育明星、技能比武明星”和“先进宿舍、先进班级”等评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增强自信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2.4 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作用。网络的负面作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多的戒除网瘾的机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应重视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到有节制上网,有选择看内容,有控制地做网络游戏。鼓励教师探索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新途径,提倡教师开展网络与德育的课题研究,尝试寻求新的德育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特点,增加富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找在现实的学习和活动找到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逐步摈弃不良上网及游戏习惯。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诊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5 重视营造良好团体氛围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途径大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引导;二是自己通过实践或思考自行认知;三是自觉接受团体文化和团体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人和他周围的人在语言行为上是相互影响的。看到周围的人都崇尚英雄人物,那么自己也要选择个英雄人物来崇拜,看到周围的人都表现热情大度,自己在待人接物也要变的大方,否则就要被人耻笑的。反之,如果一个团体多数人都崇拜歌星超女,那么其成员也会纷纷仿效。因此作为学院应积极创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遵守团体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班级,也应该积极创建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加强班级建设,选择品质高尚、热心服务、工作积极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以期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示范,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倡导进取,反对颓废;倡导文明健康的习惯,反对言行上的恶习;倡导团结协作,反对窝里斗,倡导珍惜集体荣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进而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所处人际圈子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班主任个人力量大的多、有效的多。班级或团体中正确舆论站优势,一些错误的言行在班级中就没有市场,一旦出现就会立即受到舆论的谴责。因此学校、班级和其他团体都应加强文化建设,极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接受团队价值文化,遵从团体的集体公约,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6 重视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德育教育要抓住问题学生群体这个重点,做好转化工作。问题学生转化不好,往往容易出大事故。问题学生有的是家庭破裂从小心灵受挫折,有的是性格孤僻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有的是沉溺网络。不管哪种情况,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关爱和正面肯定,因此要用炽热的感情热爱问题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善于发现问题学生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增强自信,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力争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转变,切实地做好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春锦著.《道德教育贵修身》,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 词汇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82-01
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其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入学前掌握的英语词汇较少,也没有专业的听与说的训练,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不起来,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效果。因此,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显得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较多的英语词汇并有效运用,才能全面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
1 当前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1.1 教学表面化,没有教学环境的真实感
当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呈现表面化,没有真实的教学环境。老师只是要求掌握词语的意思,会读写即可,而对词语的词性及语境的运用不够重视。另外,学生们因为感受不到真实的英语环境,体现不到真实的交流感觉,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对英语单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缺少了自身的主动思维能力。这一模式导致记的快也忘的快,而且还掌握不了词汇的运用环境。
1.2 拘泥教材,照本宣科
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拘泥于英语课本教材照本宣科现象较多,老师孤立的自己教授单词是词汇教学中的一大弊端。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同,孤立的讲解没有侧重点学生专业的特点,缺乏与其专业的整体协调,没有效词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而且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解会占用很多时间,学生的记忆也显得凌乱,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总结提炼,从而掌握英语的词汇。
1.3 学生接触词汇少,理解不深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薄弱,掌握的词汇量较少,而高职的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为3000个。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为了考试而去死记硬背英语单词,对单词词义词性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灵活的运用了,很难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长此以往,不但使英语的词汇教学与学生的听说读写脱节,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
2 几种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2.1 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词汇主动性
兴趣决定结果。学生只有自己迫切的主动想学习词汇了,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积累词汇的同时,要加强引导,注重创新学习方法。避免出现学生过度依赖老师的现象,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学习词汇的重大意义,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2 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1)营造真实语境。
英语词汇教学中,真实的语境对学生记忆词汇非常重要。学生平时是处在母语的对话环境中,找不到英语交流的真实感觉,继而影响他们对英语词汇的记忆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真实语境的营造,使用英语来教学,通过英语来对词汇或者短语进行解释,也可以和学生进行简短的提问和对话,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记忆能力。
(2)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词汇。
教学要源起课本,又要超越课本,这是每一个英语教学者期望的一个境界。高职院校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除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记忆词汇外,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词汇,网络、电视和英语报刊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载体,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主动学习。主动阅读各类英语材料,不仅能有效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增加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水平。老师可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制定具体的要求和目标,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趣味性强的读物,再通过学生们用英语讲体会或者讲故事的交流方式检验学习和记忆词汇的效果。
(3)组合动词词组,设计图画词典。
可以由学生随意的写出几个介词,再和老师给出的动词来搭配组成词组。然后分级进行讨论,讲清词组的用法和词义。老师可以继而提出由学生使用动词的词组来写作文或者讲故事进行交流,加深学习对词汇记忆的印象。老师还可以指定出一个比较容易画出的题目,由学生按照自身掌握的词汇画出空缺部位。边讨论边画画,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词汇的记忆力。
(4)往复循环法。
在心理学上,研究得出遗忘是由快至慢的。结合到英语词汇上来说,就是指刚记熟的单词,在刚开始的几个小时内忘掉的速度最快。几天之内如果不再出现的话,记忆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完全遗忘。所以,预防完全遗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经常的及时的进行复习,这也是教育学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所在。英语词汇的背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每天学习新的词汇之前,要对之前所记的词汇进行复习,然后再继续新词汇的记忆,往复循环下去。表面上看,这种方法好像影响了记忆的进度,但是对所学词汇能起到巩固的作用,加深所学的词汇记忆。
2.3 统筹结合,把词汇教学和高职专业相统一
高职院校的英语词汇教学要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摇篮,终极目标是造就社会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词汇教学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来制定,针对专业的不同需求,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词汇教学体系,做好统筹结合。例如:针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进行词汇教学时,应多侧重于公司和市场、谈判和销售等领域的词汇;针对旅行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词汇教学时,就要多侧重于旅游和购物、酒店和机场等相关词汇的教学;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就要侧重于机械和设计、图纸与产品等词汇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在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3 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中,通过词汇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掌握英语的水平,从而提升英语的教学效果。本文所提出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法还只是冰山一角,还需要高职英语教学者继续优化词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和观察能力,以及对英语词汇的解析及应用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雷刚,唐文丽.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2]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周丽敏.对当代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建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09(7).
关键词: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39
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为传统农业部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为现代城市部门培养现代产业工人,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对企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都有重要贡献。因此,如何评价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个人、企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何对职业教育进行评估?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主要是从职业教育评估概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但是,目前国内学者较少从宏观层面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评估,也较少关注职业教育评估与地区经济社会、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融合、联动研究。本文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的评估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
1.2 现实意义
农村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不仅是证明和评价发展成效,而是反馈信息和提高效果。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进行准确、系统地评价,并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于农村职业教育各组织部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全过程进行改进,从而让农村职业教育产生更大的成效。因此,这对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评价困境
2.1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评价主体主要从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学生自我评价视角设计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弊端。首先,这些评价主体都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行为主体,属于内部评价,忽略了行业、社会为评价主体的外部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这些评价主体均属于职业劳动力的供给方,属于供给评价,忽略了企业、行业和社会为主体的需求评价,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节,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
2.2 评价方法不科学
评价方法不科学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选择、评价过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首先,评价指标选择多为定性指标,难以进行量化处理,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次,评价指标的选择具有随意性,针对性不够;评价体系照搬照套,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而降低了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评价效果;第三,作为单一主体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学生、企业等其他主体参与程度不高,其评价结论不权威,评价结果用途有限;第四,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方法多采用等级评定法,在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大,评价结果也比较模糊,难以进行量化比较。
2.3 重微观评价轻宏观评价
目前国内对农村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微观、中观层面的评价。微观评价主要倾向于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评价;中观评价主要倾向于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评价。国内学者较少从宏观层面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发展效果进行研究,无法系统衡量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效果与贡献。
2.4 重结果评价轻信息反馈
从农村职业教育评价的实际操作来看,各评价主体过度关注评价本身,“为了评价而评价”,而较少关注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挖掘,不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以及后续解决问题。这样农村职业教育评价仅仅作为一种评价“形式”的存在,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2.5 重质量评价轻效果评价
从农村职业教育评价内容来看,目前主要针对职业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很少有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率、发展效果和社会贡献进行评价。因此,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的缺失,无法准确、系统地评价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和社会贡献,更无法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改进完善。
3 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3.1 发展效果评价体系维度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维度的概念,不仅要同时兼顾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和个人等各行为主体的组织或参与效果,而且也要同时兼顾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社会效益等各方面效益。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的实际需要,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
3.1.1 学习度
学习维度主要是从农村劳动力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学习职业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因此,学习维度是四个维度中最基础的维度,主要评价农村劳动力的学习效果,本维度主要包括学习时间、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三个方面。
3.1.2 满意度
满意是农村职业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通过组织或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感受与心理预期进行对比的一种心理状态。满意度是对这种心理状态的度量,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农村职业教育各行为主体,满意度主要包括政府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个人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其中,政府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个人满意度属于职业劳动力供给方的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属于职业劳动力需求方的满意度。
3.1.3 应用度
应用度主要是从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农村劳动力主体而言。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组织农村劳动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其主要在于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和学生技能应用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性很明确,不仅希望学习到实用的技术技能,而且更希望能够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收益。因此,应用度主要用以度量农村劳动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程度。
3.1.4 投资收益度
投资收益度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体系中的核心维度,本维度主要是对农村职业教育各行为主体的投入和收益的度量。本文中的投资收益度主要包括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两个方面,投资成本包括政府投资成本、职业学校投资成本、个人投资成本;投资收益主要包括学校投资收益和个人投资收益。因为政府主管部门不是盈利单位,所以不包括在投资收益指标中。农村职业教育各行为主体共同分担、投资,促进农村职业劳动力顺利就业,实现职业技能的收益转化。
综上所述,学习度、满意度、应用度和投资收益度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的维度结构。四个维度既相互关联,也相互独立,各维度均可以独立设置相关评价指标,各维度评价指标综合形成了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3.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体系框架
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体系框架应该从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出发,从多维度、多层次和多方位构建具有现实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体系,对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效果和社贡献进行准确、系统地评价,对提高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就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四个维度的基础上运用复合指标法构建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体系框架,以更全面、真实地评价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效果和社会贡献。本评价体系框架分为学习度、满意度、应用度和投资收益度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十五个二级评价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评价内容。具体指标含义见表1。
4 结论
湖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果评价体系框架主要是对发展效果和社会贡献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既要强调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论的重视,也要重视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评价体系存在的根本意义。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可采用单项评价、组合评价、综合评价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评价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权重确定、评价方法尽量客观、量化,避免主观性。另外,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有差异,各评价主体的评价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应用评价体系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的增删和修改。
参考文献
[1]王玉,陆霞.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探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王林琳,李红艳.职业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廖秀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贾璇,徐大真.关于职业教育满意度研究的文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5).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084-02
2011年8月国务院新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国民教育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1]。研究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2]。早期教育关乎儿童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社会的未来,因此通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对未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教育发展趋势下,该院开设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研究多年,且效果显著,现将该院2009年8月―2013年5月期间,214例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14例接受早教婴幼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18例,女96例,平均年龄(1.8±1.6)岁,同时随机选取常规保健婴幼儿206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婴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 选取标准
两组婴幼儿均健康正常,无早产、窒息问题,以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和感染疾病。
1.3 早教方法
对照组幼儿,在出生后每6个月进行头围、体重、身长等常规内容的检测,以及营养搭配、喂养方法、疾病预防与指导等常规保健服务,家长可自行对婴幼儿进行教育指导。接受早期教育婴幼儿除以上常规保健内容外,我院参照鲍秀兰0~3岁教育大纲[3],根据婴幼儿实际月龄制定早教方案,为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具体训练内容和方法。早教方案涉及智力发育、潜能开发、心理发育、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以及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等多项内容。为更好的完成该次试验早教训练计划,需向家长说明各项测试的结果以及早期教育的意义,使家长能够充分配合早教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段发育特征,进行相应的早期教育训练。不足1岁的婴幼儿需每天进行视、听、触摸等新生儿时期的感知和动作训练,比如鲜艳色彩的刺激,以及播放适合新生儿时期的多种风格音乐等;满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可进行听、说、做、口型模仿等多项训练,从而培养幼儿的情感沟通、语言表达和思考的能力。接受早期教育婴幼儿,还需根据实际月龄进行相应跟踪检查,不足1岁婴幼儿,需每个月进行检查,1~2岁婴幼儿每2个月检查1次,2~3岁婴幼儿每3个月检查1次。并参照婴幼儿智力量表分别对社交行为、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以及MDI、PDI进行测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更贴切幼儿实际情况的早教方案,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1.4 评定标准
检测结果划分标准:≥130分为优秀,分数在110~129之间为聪明,90~109之间为中等,80~89之间为中下,70~79之间为偏低,分数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婴幼儿常规保健检测比较
两组婴幼儿在常规保健检测中,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婴幼儿头围、身长、体重、发育等常规检测内容,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婴幼儿心理、智能方面的比较
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婴幼儿在智能、心理等多项检测结果中,具有明显差异,在语言、社交行为、适应能力、精细动作,以及MDI、PDI测试中,早教幼儿明显优于常规保健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婴幼儿在常规检查中均符合正常标准,但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语言、社交、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比常规保健幼儿体现出明显优势。
3.1 婴幼儿早期教育优势
该次试验对比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开展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脑部发育、心理成长以及沟通、适应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有益影响,实验研究资料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心理、语言沟通、社会行为、精细动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MDI、PDI测试中,各项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常规教育幼儿,通过有效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心理、智能的发展,开发幼儿观察思考、沟通交流、精细动作等多项潜能,同时有助于婴幼儿健康人格、气质的培养与形成,为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正确方向与基础。
3.2 婴幼儿早教重要性
婴幼儿0~3岁期间是大脑逐渐发育、成熟的重要阶段,幼儿的可塑性和开发性都很高,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开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各项潜能的挖掘与开发。有资料显示,我国儿童发育程度与行为能力普遍存在偏差,偏离率为10%~20%[4],这与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指导方式,以及相应外界环境刺激有密切关系,而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则是弥补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这一教育缺憾,其性质是开发幼儿智力和社交潜能,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
对于0~3岁的幼儿,通过日常抚摸、按摩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早教日常训练可以刺激幼儿的皮肤,调节内服功能以及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智能发育,特别是0~1岁的幼儿,此时是幼儿提升获取能力的重要时期,给予良好的环境刺激和感知、智力等训练对幼儿脑结构与功能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5],因此,通过必要的早教训练,可以在黄金期内提升幼儿听力、爬行、定向能力和视觉追踪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获得更优质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全脑功能的状态如何,取决于智力多元性和脑功能的定位性[6],而这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培养与形成与婴幼儿生长、发育黄金期的心理、智力开发有密切关系,根据婴幼儿实际月龄进行相应的语言、认知、运动以及交往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和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开展早教训练对儿童应变能力、自信心、心理、智能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