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理学概述范文

法理学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理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理学概述

第1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担任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教学环节上也多以传授式为主,在新课程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当引导者、情景创设者和学习协同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创设物理情境,大部分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掌握。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实验教学,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大部分物理理论都来源于实验,学生对实验中得到的理论记忆会更加深刻,对物理概念和公式的由来会更加清楚,对于物理问题的解决才会游刃有余。教师还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课堂的趣味性,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增强应用能力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一切理论都是空谈,所以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一)要培养学生多练习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要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多动笔、多做练习,练习多了才能更加熟练和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

(二)要让学生养成不怯题的习惯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较长的物理问题就会胆怯,望题生畏,连题目的具体内容和问题都没有看清楚就放弃了。我的做法是刚开始给学生一些题目较长的物理题,引导学生把题目至少读三遍,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最后才去看题目中的问题,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在遇到一些较难的物理问题时虽然做不对,但是可以做一些分析,写出相关的公式,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三)要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解决物理问题重视的是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很多学生在解物理题目的时候往往疏忽了分析过程或者分析过程没有表现在解题过程中,还有作图不规范,做题过程层次不清晰,一些证明题论证不够严密,这些问题在应试过程中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要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近年来其他课改省份的高考题目,我发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题目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要求层次更高,不光要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还要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所以要在这一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练习。

三、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高一学生要面对12个教学科目,每一个科目的教学时间都比较少,而且物理每周只有四个课时,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极少,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极其重要。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

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的,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能提高一些。

(二)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物理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和总结,做到自我提升

第2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教法;学法;解题能力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中数学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学好数学,而要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根本,所有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让学生会解数学题上来。

本文以下,主要从学生,老师的角度出发,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现状

(一)教师方面

本人在以往的讲课方式、教学方法上,存在以下问题:

(1)讲课时,主要采取灌的方式,学生被动地听,大多时候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

(2)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

(3)给学生施加压力不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对学生的纠错只停在口头上的布置,很少落实检查学生纠错的具体效果。

(二)学生方面

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反映在下列情况: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同学课前没有预习的良好习惯,结果直接影响了听课,没有听懂课,不会解题也就成为必然。

(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既不预习,又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

(3)作业时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做作业急于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做好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

(4)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几乎是学过即忘。根据一百多年前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间就应及时复习。否则学过即忘。以至于看到题目就产生畏惧感,不愿解题,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熟练程度不够,成绩也就自然不能提高。

(5)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上课不记笔记,消极听课。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课本、资料上的习题从不主动解答,等待老师讲解。有些学生上课不记笔记,老师讲课时只管听,且听得头头是道,课后却找不着方向,原以为听懂了就记住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时间稍久就忘记得一干二净。

(6)休息时间不够,经常看见下课铃一响,学生扑倒一遍在座位上,睡眠不足。

二、应对策略

学生出现不会解题的原因来自教师、学生及其他三方面。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也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以下尝试:

(一)改变“教法”

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谈话式、探究式、讲练结合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其次,对于那些学了还是不懂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选一些他们自己能独立解答的题目,让他们也有能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确实需要指导。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和“猴子搬棒子”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是边学边丢。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数学学起来挺有意思的,当终于会自己独立地用几种方法解同一道题,当一个问题终于恍然大悟时,真是很有成就感。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3.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所以就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讲解中不一味节约时间,让学生学习经历“懂”、“会”、“悟”这三个层次,即理解、模仿、领悟。这就循序渐进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二)改变“学法”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自主性,不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不懂就要问,经常提问,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等,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你就有一个进步,你也会有一个好心情,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也会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3.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

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4.课堂、课后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

第3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概念

一、加强小学数学概念理解的方法

(一)利用语言,清晰表达概念的涵义

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以语言为中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来学习概念。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概念的本质,把概念术语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是又要严格区别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感。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是师生双方表达意见的工具和思想交流的载体,教师在讲解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要想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概念,关键就是要将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属性讲述给学生,让学生铭记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尤其是一些界定概念的关键词汇虽然很简短,但它所表示的含义却是极其明确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质数的概念是: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将这一概念讲授给学生时就一定要注意“1”和“它本身”这两个关键词汇。

(二)利用材料,建立概念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教学“分数”时,单位“l”是这一教学的难点,教师就可先向学生提供各种操作材料:一根绳子,几张水果图,几张动物图,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等,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而明白: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从而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又如在教学一年级学生理解“O”时,教师可通过视频短片播放“猴子吃桃子”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在这一视频中,盘子里原来有2个桃子,但是在猴子吃完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接着老师就可发问“没有桃子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积极思考。之后教师又拿出了刻度尺、温度计等计量用品,让学生充分理解“0”所代表的意义。

(三)提出问题,启发对概念的理解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教师懂得如何提问,所提问的问题要从课本内容的重点出发,要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不能太过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必要问,这种问题只能使课堂表面看起来热闹,而实际上却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是学生通过短暂思考、简单计算、简短讨论就可以知晓答案的。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的内容,不可跑题。要想要问题关乎主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钻研教材,深度发掘问题;在讲课时又要积极应对变化、巧设疑问,适时“抖”出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讲“比例尺”这一概念时,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就可联系拍照巧妙发问:“你们照相时,觉得照片上的人和你自己一样大吗?为什么会比你本人小很多,看起来却一模一样?为什么可以有不同大小的照片?”接着就可指出在生活中往往需要把图像缩小或放大又不改变其形象。之后教师再举出地图的绘制,最后引出比例尺的概念。教师很好地综合了问题引入法和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到非常真实、有趣,也容易理解。

(四)利用对比,辨析概念区别与联系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似,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这就非常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比与比例,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偶数与合数等。即便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年纪所接触的内容也有深浅之分,比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到了,但是当时对儿童的要求只是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而到了六年级再认识圆时,对学生的要求就更进一步,不仅要求他们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求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就应逐步渗透后续内容。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教师就要特别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问法,步步追问,比如针对“质数与互质数”教师就可以问:“什么叫质数?什么叫互质数?质数的对象是几个数?互质数的对象是几个数?”教师也可直接呈现出几组数,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后从中选择。

二、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是前人在大量生命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归纳、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智慧结晶。随着数学的发展变化,数学概念本身也会不断地充实与发展,如果教师只是掌握几种教学法就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将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组合起来,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沈白英,梁镜清.小学数学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第4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离散数学;客户体验管理;“爱德玛”法则;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21-02

Abstract: Discrete Mathematics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computer specialty, but this course has too many basic conceptions to understand. Six aspect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riente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bility, grasp the first class to stimulate learning enthusiasm, introduce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 into class, and build high quality network courses to realize blended teaching, and reform test mode. Those six methods promote significantly the effect of the class at the end.

Key words: Discrete Mathematics;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AIDMA Law; Blended Teaching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离散数学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离散系统的状态、关系和变化过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形式化描述语言[1]。通过离散数学使学生掌握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了解这些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了解这些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严密的抽象思维和缜密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后续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模糊数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原理多,不容易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对课程内容不太感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不够理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革。

1 “计算思维”导向,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作为三大科学思维方式(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之一,得到当前国际计算机界广泛的关注,是当前计算机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计算机科学不仅是计算机编程,还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离散数学采用抽象的数学符号系统作为知识的表现形式,注重抽象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计算思维是高度统一的。基于计算机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贯穿计算思维,开展教学[2]。

2 抓住关键第一次课,先声夺人

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认识事物时,由于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在形成总体印象的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更大。人们总是以对事物的第一印象为背景,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相关信息。因此第一节课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让学生感到离散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乐趣的。第一次课我们需要向学生展示以下内容:学习离散数学的重要性、离散数学部分知识应用介绍、离散数学课程的任务和目的、离散数学的特点、离散数学的难点、离散数学的学习方法[3]。

3 问题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离散数学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往往不够,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背景知识加强理解和掌握,拓展问题分析讨论并总结结果[4]。例如,在讲到欧拉图时,介绍欧拉的生平事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出七桥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通过背景实例加深对欧拉图的理解。

4 把学生当顾客,先进管理理念引入课堂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90后,这一代人渴望成才,但是缺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精神。“手机控”、“消息控”成为普遍现象。课堂上也完全离不开手机,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引入“客户体验管理思想”[5]和“爱德玛”法则。我们把学生看成上帝,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有良好的体验。

客户体验管理是战略性地管理客户对产品或公司全面体验的过程,笔者借鉴琚建平提出的客户体验管理框架实施学生体验管理,学生体验管理分三部分进行:洞察学生体验世界建立学生体验课堂建立持续改善的回馈机制[6]。

“爱德玛”法则即AIDMA法则,英文为“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消费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简称为AIDMA。艾德玛法则要求能够首先做到引起注意,然后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加强记忆,最后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笔者把该法则应用于课堂,首先用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对章节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进而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5 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实现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引进面对面教学来改进网络学习的不足[7]。但是混合式教学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必须有微课和网络平台的支持。网络平台是混合式教学所需教学材料的载体。课堂所需材料都需要在网络平台及时上传,学习中的问题可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讨论,作业可在网络平台及时提交批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上传课外扩展的学习资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混合式教学。

6 改革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离散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考核方式改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降低到50%。总成绩=平时成绩(50分)+期末成绩(50分),期末成绩通过闭卷考试进行,实行考教分离,考试时间和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参加学校期末统考,老师命题阅卷。

平时成绩=考勤(10分)+课堂表现(20分)+ 网络平台学习(10分) + 作业(10分)

其中,(1)考勤按照出勤次数/总的上课次数计算出勤率,换成得分。(2)课堂表现分为随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环节。随堂提问环节考查学生听课认真程度,随堂打分。课堂讨论环节按小组进行,随堂给分。(3)网络综合平台学习按照网络综合平台学习次数和学习时间给出相应分数。(4)作业共4次,每次2.5分。

7 结束语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计算思维导向培养创新能力、把学生当顾客先进管理思想引入课堂、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实现混合式教学和改革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四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进行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期末总评优秀率从40%提高到60%,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屈婉玲,王元元,傅彦,张桂芸.“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育,2011(1):38-41.

[2] 路美秀,王玉山,巫小蓉. “离散数学”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3(5):47-58.

[3] 谢志强. 讲好离散数学第一次课.计算机教育[J].2011(16):95-98.

[4] 赵青杉,宗春梅,孟国艳,郑晓霞.基于问题驱动的离散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94-96.

[5] 李伟伟,宁玉富,柳欣.客户体验管理在公选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56-58.

第5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电力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77-02

2010年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下,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对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善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运动控制系统”的先修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从国内各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陈旧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型电路、控制方法和应用在教材中并未提及,造成学生学与用脱节,该问题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2.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授课方式仍大行其道,课堂氛围沉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许多学生将学习目标降低为通过考试获得学分,这与卓越计划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相背离。

3.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院校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还利用各种仿真软件演示电路的波形。但多媒体的利用并不充分,基本上还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学校的相关教师或教学团队纷纷尝试教学改革。三峡大学开发了电力电子电路flash动态演示课件,直观生动地再现了电路的动态特性;[2]重庆科技学院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3]合肥工业大学采用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4]北京科技大学提出了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5]上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为广州大学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工程生产实际给出若干案例,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在教师地引导下组织文献查阅、研究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的设计后,通过报告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汇报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掘者,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十分突出,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因此已经在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6,7]

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也综合了电子技术、电路、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因此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综合性。同时,“电力电子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达到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新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为:

1.提出课题(案例)

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课题小组,小组可由教师划定,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选取实践性较强的5个案例,分配给5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个课题,课题的选择由各组自行协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力电子技术”,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注意案例的难度,案例不能过于简单,需具有挑战性,但也不能难度过大,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甚至令学生失去兴趣。经过实践,笔者给出的第一批5个案例为:级联式晶闸管整流器的设计、高功率因数PWM整流器的设计、SPWM逆变电源的设计、矩形波交流电源的设计、高频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当然,案例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向上一届学生索要案例设计结果,同时考虑到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每一届教学中都将对案例进行修改或更换。

2.研究学习

各课题小组根据案例的要求,进行分工合作,首先要充分理解教材,判断案例涉及教材中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深入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及学习方法,通过图书馆、期刊网等文献检索工具的帮助,查阅相关文献,对课题进行拓展学习。由于课题涉及的电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理论较多,需要学生阅读较多的文献。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和讨论,并进行材料的整合并为报告做准备。

3.仿真研究

由于学时以及实验条件所限,学生无法对每个设计出的电路进行实验研究,为了检验设计结果的正确性,可采用仿真验证的方法。目前,有多种仿真软件可以仿真电力电子电路,其中最常用的是Matlab/Simulink和PSIM。这两种软件已被许多教师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学生动手使用的并不多,实际上,这两种软件易学易用,学生无需在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案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用设计的仿真程序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设计完成后,要给出不同拓扑结构、不同控制策略、不同电路参数和控制参数下的主要波形,并由此确定最佳拓扑和参数。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与教师交流。

4.报告讨论

报告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尾阶段进行。由于学时的限制,为每个案例分配的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课题组推举一位报告人,报告人应在报告前做好PowerPoint讲稿,报告时用5分钟的时间介绍案例的要求和设计结果。余下时间由全体学生讨论设计的合理性,学生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由报告人进行解答,报告人解答不了的,由该课题组的其他成员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加以把握,最后对案例设计的结果进行点评,并记录学生在报告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

5.撰写小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每个学生提交一份与案例相关的研究性小论文,教师应要求每个课题组内各成员间的小论文内容有区别,即应侧重于自己所研究的那一部分。

6.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报告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小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性,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为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以“SPWM逆变电源的设计”为例,可将案例拆分为若干子课题,如: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三相逆变电源的设计、常规SPWM调制方法研究、梯形波SPWM调制方法研究、鞍形波SPWM调制方法研究等几个子课题。在小组成员较多的情况下,可令其中一部分同学用Matlab/Simulink仿真,其余同学用PSIM仿真,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相互独立的任务,还可将不同仿真软件得到的结果进行相互验证。

四、案例举例

本节以“矩形波交流电源的设计”为例来说明案例的实施效果。

教师给出的案例为:矩形波交流电源在原油脱水等工业现场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案例中矩形波电源的设计指标为:输入为三相380V/50Hz交流电;输出为单相矩形波,幅值5kV~20kV可调,频率0.1kHz~20kHz连续可调。要求学生设计出系统框图、主电路、驱动控制电路,并对原理进行仿真,给出仿真波形。

经过研究、讨论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其中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此外,学生画出了主电路,并选择IGBT作为降压变换器和全桥逆变电路的开关器件,选择SG3525作为控制芯片,选择EXB841作为驱动芯片,画出了控制和驱动电路。

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教师的肯定。但是在仿真中,学生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调节输出矩形波的幅值,这是因为教材中电路原理讲得较多,而与控制有关的内容有限。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的论坛提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及时给出了建议,即将采样得到的矩形波幅值除以变压器变比后得到全桥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此幅值与降压变换器的输出相同,与给定电压比较后得到误差,再用PI调节器产生占空比信号。学生获得建议后并经过小组的进一步讨论,最终得出了仿真结果。

此案例将电力电子技术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完成此案例后,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

五、结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一个学期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相符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法的实施与有限的学时存在矛盾等,笔者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2]孙坚,王强.数字环境下“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式的改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115-116.

[3]飞,李正中,邬红,等.工程案例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01-102.

[4]杜少武,张毅,黄海宏,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逆向思维教学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94-97.

[5]董冀媛,李晓理,董洁,等.CDIO模式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97-98.

第6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

关键词:古希腊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当代政治哲学

?学术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古希腊的政治哲学

学术

?古希腊是西方的政治哲学的发源地,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实现了它的第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关于政治哲学的主题及其他一些主要问题都已经有了雏形,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深入全面。政治哲学在理论上和思想上的丰富多彩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体现。当时的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具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其一是为政治哲学家们所主张的政治哲学观念找到一种终极性的依据,这是第一个特征。其二是政治哲学的原理、观念、原则以及相关理论受到当时的政治实践影响,多以城邦政治为中心展开的。

?正义是古希腊的政治哲学中一个最为基本的主题。毕达哥拉斯学派运用“数”来解释万物的本原,追求和谐,而且用数的关系来表示和谐。在他们看来正义就是数的平方,因为平方数是由若干相等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这便是一种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战争具有普遍性,正义就是战争。但是关于将正义看作和谐还是把正义看作战争这二者之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一时期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大哲学德谟克利特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其他一切利益,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国家与其他学者的国家在性质上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民主制度他所积极主张的,只不过他的这种民主制度的根基乃是等级制度与奴隶制度。

?柏拉图的思想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高峰。他一方面从其哲学立场出发以其哲学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正义以及其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基本结构。柏拉图对正义的探讨乃是他的全部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的方法也就是他的辩证法,问答加归谬的方法,借以找到所探讨的事物本身,而后者在柏拉图看来就是理念。柏拉图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理想国》的主题就是正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与柏拉图不同,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和他关于理想国家的观念上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所以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种政治共同体之中。城邦是一种自然的制度,是从最自然的人与人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言行都以某种善为其目的,因此,人类的联合体也同样是以善为目的的,城邦是一种最高的联合体,以最高和最广泛的善为目的。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我们了解到,政治哲学一方面与所处社会、历史环境的哲学思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限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乃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滥觞,也是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源,虽然历经批判,但是即使在当代的主要政治哲学流派里面,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思想的影响。

?

二、 现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覆载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十五、六世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马基雅维利被称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为现代政治哲学提出经过系统论证的基本观念、概念和方法的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社会契约这样一种理论设计确立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既然某种外在的神的旨意和先天的道德规范是不存在的,那么人世间的规则就必须由人自己来订立。而人之所以具有这种资格,乃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权利。从自然权利到一个国家的主权,霍布斯完成了人类依据自己的理由来建立社会或国家及其规则的理论论证。洛克也是通过社会契约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产生,与霍布斯不同,他认为,即使在自然状态之中,人们也都能够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而所以要订立契约以建立公共权力,乃是因为自然状态是不稳定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公共权力拥有立法、行政等权力。卢梭关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和个人权利等问题的一些主要观念是与洛克大体一致的,然而后人对卢梭的评价却意见纷歧而至于大相径庭,最极端的观点将卢梭看作是现代极权主义的祖师。后一种评价的最主要根据就是卢梭提出了公意的观点。卢梭认为,建立国家或社会的目的乃是社会的公共幸福,但是只有公意能够按照这个目的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康德的实践哲学深受卢梭的影响,这就是对人的尊重,而这一点奠定了康德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从而也就奠定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人是目的。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的,但是这并没有使他的政治哲学更具现代性,他的政治哲学既太受其哲学体系的束缚,也太受他所在的那个王国的局限。黑格尔虽然也强调自由,注意到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在他的政治哲学里面,国家才是至高无上的东西。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方法论上的影响,与社会契约论相反,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将人类社会的制度看作某种客观的、外在的因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必然产物,除了顺应这种规律,人的其他活动都几乎是无足轻重的。

?现代政治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与现实激烈的革命和其他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冲突一样,不同派别之间的观念也始终处在于针锋相对的斗争之中。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派别和斗争的内容有其变化,但基本趋势是越来越晚期,两大派的阵营的分野就越鲜明。

?

三、当代政治哲学

?我们这里所谓的当代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这个当代相对于西方思想和社会的巨大转折而言,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而就整个世界在基本方向方面突然之间趋同这一历史现象而言,当是在二十世纪末开始的。后一种变化对当下的世界以及对未来的人类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它尚未在政治哲学里面反映出来。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在于,政治哲学实际上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衰落。尽管如此,在这一个时期仍然出现了一些对当代社会产生不小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数是在批判现代社会时提出来的,比如,西方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而自由主义传统的思想家通过批判专制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深化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解,发挥那些体现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观点。这些批判、观点都是颇有价值的,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导向政治哲学的复兴,但并没有达到这一步。

?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标志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复兴。第一,罗尔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提出新的价值主张和规范,第二,建立了自己的方法以论证自己的主张,第三,从外在的方面来说,罗尔斯的理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诺齐克针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重新论证了自由至上主义(个人权利至上主义),提出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的主张,而像泰勒、桑德尔等人以黑格尔哲学为背景主张和重新论证共同体(社群)相对于原子主义式的个人的重要意义。在欧洲,哈贝马斯的理论也因与罗尔斯的直接论战而突现出他的折衷主义的特点。政治哲学的这次复兴运动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这场复兴所引出的争论似乎没有上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争论的那种尖锐和针锋相对的气氛。它所表明的究竟是问题太过困难而无法解决,还是问题无需解决,尚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1]张翠:浅论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嬗变[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1期;

?[2]李淑梅: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性建构方式及其启示[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第7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古代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浅析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在地学方面,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一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

同时,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第8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法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63-03

“数学物理方法”是在微积分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典型物理问题,特别是场论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经几代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数学物理方法”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复变函数、数理方程、积分变换和特殊函数等知识构成课程内容框架。随着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应用的需要,“数学物理方法”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数学物理中的几何方法、数学物理中的计算方法、非线性数学物理等内容,而“数学物理方法”中较深的内容和新发展起来的分支已经作为研究生课程或本科的选修课程开始进入教学体系。

“数学物理方法”是物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历史上看,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使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完成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理论物理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做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的准备,并初步掌握一些典型的物理学模型理论的数学建模方法[1],它既是数学课程,又是物理课程[2],为后继开设的“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电路分析”等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计算工具,而且也在理论和实际研究工作中广为应用,在本科物理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由于这门课程的数学内容与有关的工程数学相近,其有关的实例与一些工程问题的物理模型紧密相连,所以,这门课程在部分高校也是某些工科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选修课程。[1]从大学素质教育的作用和课程的结构特色来看,“数学物理方法”应当属于最能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特色的课程群。它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着力提高数学与物理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现状分析以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开展,以及近年来应用物理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学校逐年扩招,由此带来的生源变化也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给“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课程注重逻辑推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数学功底要求很高,但是它又不同于单纯的数学课。同时,本课程内容有着非常广阔的物理背景,实用性很强。因此,我们认为,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单纯地追求理论上的完美、严谨,而忽视其在各种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不必过分地追求一些定理的严格证明、复杂公式的精确推导,更不能死记硬背,而应重视其应用技巧和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示学生注意在概念建立、定理提出的过程中所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体现历史上的创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些问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它需要深厚的数理基础,数学推导过程和结论往往冗长繁杂。由于扩招后学生基础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所涉及的物理学知识相对滞后,课程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同时,应用物理及物理背景深厚的相关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各学科专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对“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从内容到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很好的教材。

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在与该课程有关的领域中,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使教学内容更为深化并得到拓宽。因此,高校和相关学院应适当重视,加以扶持,使教学组成员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此外,还有一些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急需组织力量建设一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系统化、模块化的多媒体课件,以配合课堂教学,增大信息量,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育形势的变化和新问题的出现,造成“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理念、教育思想都面临着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尝试与具体做法

针对这种情况,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依托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我们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针对我院及全校的“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求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自2001年起,我们就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校级课题“物理系列课程专项建设”,开始了本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探索。经过反复研究和比较,选用最新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在授课过程中尝试结合物理前沿知识,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能力;完成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的制订或修订,建立了配套的试题库和多媒体课件,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认识到,优化组合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我院本课程师资队伍为老、中、青三结合。课程责任教师以身作则,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参与数学物理方法教材编写的讨论;青年教师主动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院领导对该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比较重视,有意识地安排青年教师讲授相关的后续课程,如“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使得学生熟知本门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连带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能合理取舍、突出重点,并能将枯燥的数学结果转化为具体的物理结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院在“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改革方面的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针对我院三个不同专业以及全校已要求开设和拟开设“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各专业的定位、相关课程设置和具体要求,全面深入地展开调研,在保持教学内容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及学校相关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具体需求,对现有教材作进一步取舍整合,制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并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反映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实现因材施教,体现专业特点。

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实施按专业需要的分级教学模式,在保持知识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内容的取舍各有侧重。尝试推行案例式的研究型教学,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结合专业的应用,撰写小论文,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利用前修的知识,围绕某一类特定的数学物理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模块”,以老师讲授为主;“科研模块”,将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留作窗口,供学生钻研、讨论,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讨论模块”,选择部分科研模块的课程,结合专业设计,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中的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黑板+粉笔”和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相结合,初步建立了一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并且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例如,大多数泛定方程在任意给定的边界条件下无法求得解析解,这时数值解就很重要。因此,我们正在着力开发相应的课件使学生可以任意划定边界,并能显示出在给出的边界条件下该泛定方程的数值解,使学生对各种定解问题解的差异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在尝试通过MATLAB等软件将一些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定解问题的求解结果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扩大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依托校园网网上教学平台,开展网上交流、讨论、建模等活动,建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设为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和机会,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浓厚的教学氛围。

最后,为确保教学质量,实行教考分离。建立和健全了教学档案和课程试题库;考试采用专题讨论、课后论文及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实现全方位、综合性的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情况。

“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工具,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准备;长远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高的要求则是开拓创新思想的培养。[3]我们希望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的进展和自身的探索实践,不断地巩固教研成果,开好示范课,以期对校内甚至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同类专业基础课程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 注 释 ]

[1] 刘国光,卢民强.数学物理方法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大学物理,2004(6):59~62.

第9篇:法理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58-02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既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1]。

1.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主要包括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第二,自信心和意志力。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第三,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主要包括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数学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2.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进行情感与态度的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因素。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情感与态度也得到同步发展。

(1)充分利用内容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小学数学教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列举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数据及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理解,既可以感受到数学在刻画、描述现实世界过程中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报效祖国的热情。

(2)充分挖掘数学背景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材不但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结合有关内容介绍一些关于数学发展与数学史料的知识,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例如:结合圆周长的教学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探索圆周率的计算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深入了解祖冲之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2]。

2.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案例教学法。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关数与形方面的生活经验的系统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现实性,使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对数学产生真实感、亲切感,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参与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实际意义,受到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

2.3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渗透情感与案例教育。教学活动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既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也是知识教学与教育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和有关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结合起来,将教育渗透于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例如,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数字本身枯燥,再加上要把枯燥的凑十法用语言说出凑十的过程,学生学习起来更没有兴趣了,我采用的小策略是"给数字赋予情感",学生就很有兴趣学习了。

2.4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在众多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长期受到教师鼓励和肯定的学生,其自信心明显好于学习成绩差、很少受到教师表扬和肯定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每个正常的学生都有能力学好数学,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及讨论交流的机会。既要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更要向学习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条件,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例如:对学生的作业应采用分类要求。对优秀生应让他们在完成基础题后,还应完成一些具有思维难度的练习;对中等生,应在完成基础题后,鼓励他们去完成一些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一些学习上暂时还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一些基本练习,并让他们获得与优秀学生同等的奖赏[3]。

3.结论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全面贯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别差异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学中去,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把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交给具有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去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宏宇,戚建明.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电力教育,2013,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