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水环境治理难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环境治理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环境治理难点

第1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一)跨界水污染严重所谓跨界水污染,指某行政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当地水环境容量,该行政区江河湖泊的出境水质差于入境水质,呈现水环境负外部性的现象.跨界水污染包括省、地级市、县、乡四个层面.其中,跨县水污染是最基本的层面,而跨省水污染是防治的难点.跨界水污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日常性跨界水污染,其特征是程度较轻,污染叠加,活动在某行政区的人们往往既是邻域上游污染的受害者,又是邻域下游污染的制造者.本来清洁可爱的江河出现了这样一种可怕景象:江河的上游是优质水,流经几个县市后就成为超标水,到了下游则全成为五类和劣五类水.另一种是跨界水污染亊件,其特征是污染程度严重,成果严重,激化了邻域之间的社会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发生过多次跨界水污染事件,其中在全国造成较大影响的有四起,分别是:2001年江浙交界的王江泾镇堵坝断河事件,2005年江苏苏州桃源镇的黑水污染事件,2007年江苏沭阳水污染事件,2013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跨界水污染事件是跨界水污染现象的极端表现,其屡屡发生的基础是跨界水污染现象的常态性存在.跨界水污染现象不根除,则跨界水污染事件就不可能杜绝,而处于流域最下游延长线上的海湾河口水环境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好转.

(二)江海水环境分治所谓江海水环境分治,特指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存在的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与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人为分割的制度安排和不协调现象.江海水环境分治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主管机构不一样.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由环保部门主抓,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由海洋(漁业)部门为主.海洋(漁业)部门职能众多,难以集中力量实施海域水环境治理,以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为例,内设处室13个,环境处只是其中的一个处室,难免顾此失彼,粗放管理.二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差异.以浙江省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2005-2014年的十年间,省级机关的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的专门文件共计10多个,而杭州湾地区水环境治理省级层面的专门部署是在2013年,省环保厅与省海洋渔业局联合«杭州湾区域污染整治方案».三是尾水排放标准和监管水准不一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标准明显低于江河湖泊,导致杭州湾两岸城市竞相投巨资在杭州湾(河口)岸边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长三角江河湖泊监测断面水质状况己做到月报,而海湾河口还处于年报.

二、江海分治制度的局限性

上述三个水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归结到一点———缺乏区域合作.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江海分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部署流域水污染防治时往往忽视对氮和磷的控制以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多年来,杭州湾的水环境处于恶化中.杭州湾水污染的主要威胁是氮和磷,化学需氧量的污染并不严重,而“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对钱塘江及杭州湾陆源污染物的监管和考核重点是化学需氧量,忽视了对氨氮和总磷的检测和控制,减排的主观努力方向脱离了杭州湾水环境的实际,导致杭州湾水环境的治理事倍功半.

(二)海湾河口水环境污染物由多区域排入,治理受区域限制先看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据有关方面调查,2012年,排入杭州湾的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为6416万吨,氨氮为260万吨,总磷为073万吨.其中,富春江电站以上区域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5495%、5243%和6246%,说明杭州湾污染物的一半以上由钱塘江上中游区域排入,杭州湾整治区域沿岸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五城市相关区域合计排放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4505%、4757%和3754%.从浙江和上海两个行政区污染贡献率分析,浙江排放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9321%、8836%和9182%;上海分别占679%、1164%和818%.[3]再看长江流域和河口地区,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调查,2005年,长江流域化学需氧量入海通量为20340万吨,总氮入海通量为11889万吨,总磷为719万吨.其中,长江上中游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713%、822%和779%;江苏省相关区域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209%、75%和148%;上海市排入的比重为78%、103%和72%.[4]

(三)容易诱发相关区域多种形式的非合作排污博弈没有区域合作制度的硬约束,各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缺失了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容易诱发相关城市多种形式的非合作排污博弈.不少基层政府对污染行为采取软约束,监管不力,有些基层政府竟然同意将污染企业布局在与下游邻域的交界处;更有甚者,把海湾和湖泊视作“排污公地”,如杭州湾两岸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较低的排放标准,为了减轻所辖行政区域的水环境压力,纷纷竞相投巨资在杭州湾(河口)岸边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2012年,仅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四市的相关区域,合计建成拥有入海(河口)排污口的污水处理厂38个,年污水排放量12140656万吨.该区域有一个县级市,自身并没有杭州湾岸线,为了改善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状况,向周边拥有岸线的县市租地,投资5亿多元,专门铺设了一条22km的尾水排放管,建设6个泵站,将本行政区的5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收集起来,集中排放到钱塘江河口之中.

三、江海共治区域合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所谓江海共治的区域合作制度,指把江河湖泊与其海湾河口的水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治理,促使该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合作防治水污染,推进江海水环境明显好转的一组制度安排.江海共治的区域合作制度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江海水环境治理一体化理念

摈弃江海水环境分治的传统旧观念,树立水环境治理江海一体化理念,把泛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安排该区域各行政区的水污染合作防治工作.以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根据水系流向特征,合作治理水环境的区域,不仅包括浙江省境内钱塘江流域的杭州、衢州、金华、绍兴、丽水5个设区市的22个相关县(市、区),而且应该包括杭州湾地区宁波、嘉兴2个设区市的11个县(市、区);同时,还应包括上海市的金山、奉贤、浦东新区的部分区域.长江流域及长江口地区情况比较特殊,长江流域是我国特大尺度的江河,流经全国11个省市,该区域的江海一体化治理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构建长三角区域内的江海共治机制,空间上可包括上海、江苏、安徽的相关设区市,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第二步,结合国家构建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构建长江流域及长江口地区水环境江海共治制度.

(二)构建长三角跨省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8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己经创新构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两省一市政府参加,联席会议构建以来,2008年紧急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又策划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修编)»,两个总体方案对太湖流域两省一市合作治理水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推动部门、地方和社会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治污的重要工作机制.所谓泛流域,指包括流域及其海湾河口地区的广泛区域.根据长三角地区的实际,建议拓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责和功能,同时兼管长三角跨省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除太湖流域外,还应包括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依托这一重要机制,分别制定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促进长三角地区跨省泛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三)创建三位一体的江海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

三位一体的江海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是一个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入江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机制、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和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

1.区域入江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机制.要构建江海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机制,首先要搞清楚各行政区在一定时间内排入江河及其海湾河口的主要水污染物通量.一般来说,流域的非河口地区情况相对简单,采取断面监测的方法,只要在江河流经某行政区的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进行断面监测,就可以确定该地区入境水质和出境水质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通量,出入境断面的通量差就是该行政区排入江河的污染物通量.海湾河口地区情况比较复杂,水流流向受涌潮的重大影响,咸水与淡水交替,简单地采用海洋水质的通量监测方法有困难.目前拟采用分类相加法,一是海湾河口某行政区通过入海支流及河道排放污染物的通量,其计算方法类似于断面监测法;二是该行政区通过建在沿岸的若干污水处理厂向海湾河口排放污染物的通量,其计算方法是平均排放浓度与排放废水量的乘积;三是海域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海水养殖、船舶污染和事故污染.最后将三类污染物相加就是河口该行政区的排污总量.为确保监测数据的权威性,长三角省界断面的污染物通量由环保部华东督查办负责,地、县交界断面的污染物通量由上级环保部门负责.各行政区交界断面的污染物浓度和通量信息都应在泛流域内共享,并按月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

2.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所谓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指为保护、修复和改善泛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水环境不断好转,由相应的水环境治理合作机构或上级人民政府作出的、调节流域上中下游及其河口各行政区之间环保职责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组制度安排.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二是邻域双向补偿机制,即当邻域上游行政区呈现水环境正外部性时,应由下游补偿上游邻域;当邻域上游行政区呈现负外部性时,就由上游补偿下游邻域.2005年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对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中,浙江省在创新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在探索邻域双向补偿机制方面领跑全国.面对江海共治的新要求,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也应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其一,以海湾河口的水环境容量确定泛流域治污目标和减排任务,若海湾河口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可以分阶段、分主要污染物逐步达到改善水质目标,再采取倒推法按河口到源头顺序确定各行政区断面水质目标及主要水污染物的减排任务.其二,在分配各行政区减排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各行政区现有的排放强度,排放强度大的应下达较多的减排任务.其三,在长三角地区大力推广江苏、浙江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实践经验,切实把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邻域双向补偿机制落实到长三角每一个县级行政区,尤其应在跨省断面实施双向补偿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3.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水质交易机制是美国1990年代以来实施的流域治理的创新性政策工具,是排污权交易机制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提升和完善长三角排污权交易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长三角排污权交易机制已探索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完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干预偏多,市场作用较弱,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权交易混为一谈,夸大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成效;二是交易范围偏小,绝大多数限制在县域行政区,不利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交易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局限于点源之间的交易,局限于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易.根据长三角的实际,借鉴美国水质交易的经验,有必要创新探索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着重抓住三个要件.其一,充分发挥市场在排污权交易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权交易适当分开.其二,行政区域内交易与泛流域水质交易相结合,着重探索流域及其河口范围内开展水质交易的实现形式,提高水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三,进一步丰富水质交易的内容和方法,探索点源与非点源水质交易办法,研究距离目标水体不同位置的交易比率;借鉴京都议定书的排放贸易(ET)机制,探究泛流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的水质交易办法.

四、结语

第2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五水共治”、水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五水共治”背景

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浙江省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2013年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印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浙江省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按照“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时俱进提高设计标准,建设标准和保障标准,把治水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整治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防洪排涝、控源治污、截污纳管、饮水保障提升、高效节水等联动,统筹考虑防洪排涝与生态保护及修复等需要,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及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苍南河道水环境状况

苍南县山区溪涧纵横,平原江河密布,全县范围内有省、市、县、乡镇河道1970条,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2条、县级河道78条。河道总长度2327km,河流水域面积29.5平方公里。

1、水质不达标

由于江河水动力不足,水流速度慢,水体自净能力不足,加之存在截污纳管不到位,污水管网及实施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使苍南河道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江南平原河网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鱼类和其它底栖生物已难寻踪迹,沉水植物难以生存。滨水及陆上植物生长状况总体较好,但生长带普遍窄小,难以形成河道与农田或居住用地的天然屏障。

2、河道周边水环境堪忧

由于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尚未全面形成,加上河道沿岸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河道周边的整体环境。一是河道水面环境堪忧,不少河道有杂物、漂浮物,个别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整个河床水面被水浮莲、水葫芦及藻类覆盖,二是河道两侧环境堪忧,不少城郊河道两侧成为周边村民堆放垃圾的场所,违章建筑沿河搭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三是部分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偏低,垃圾、杂物随意倾倒,导致河道排水严重不畅,影响河道防汛、排涝功能的发挥。

三、治理措施

治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往直前的决心、强势推进的力度、抓铁有痕的作风,是“狠劲”,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先进的技术、统筹有力的管理,是“巧劲”。两“劲”结合,治水才能事半功倍。

1、制度保障、各项工作责任落实

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和温州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强苍南县水环境治理,打造美丽浙南水乡,推进转型升级。苍南县出台了《苍南县“河长制”实施方案》,实现省级、市级、县级、乡(镇)及河道“河长制”全覆盖。

苍南县共有各类河道1970条,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2条、县级河道78条。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2条由温州市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外,县级河道78条由苍南县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河长”,并实行“一对一”结对管理,对联系挂钩的河道治理负总责。其余河道由乡镇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担任“河长”。各级“河长”的职责包括:负责牵头整治开展挂钩联系河道的水质和污染源现状的调查,制定水环境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重点工程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工作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河长制”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责任捆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

苍南县动真格、下狠劲,全面推进重大项目责任捆绑制度,专门成立了县治水办,严格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方法,给每个人都系上“责任制”,让所有项目的推进都有相应的个体河群体支持。2014年行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防洪排涝重点工程、重污染行业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工程、环卫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黑臭河治理等开展捆绑攻坚,明确任务、时间和责权,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要求严格监管,对照攻坚目标和攻坚承诺,全力做好落实。

苍南县2014年度“五水共治”工程投资26.26亿元,截止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额21.74亿元。其中清淤河道45km,完成生态河建设27km,整治25条垃圾河共34.7km,整治14条黑臭河共24km。全县22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已全部开工,其中终端工程中的基坑开挖、底板浇筑、池体浇筑、设备安装及主体完工等工程均已完成98.24、85.29、59.41、3.53河2.94;管网工程中的主干管铺设、支管铺设、检查井安装等工程已完成7.99。

3、科学治水、正本清源呵护生态

大干快上同时,更要注重科学的方式,以达成并巩固长期的成效。曾几何时,河床。河堤、河岸都被水泥修筑得严严实实的河流,成了某些城市和乡镇的治水“主流”,这种做法重安全、轻生态,造成河流严重硬化、渠化,弊端很大。

(1)、修复千里生态河道

以江南、江西等平原河网为重点,修复河道水生态,改善河网水环境,构建河流健康体系,除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拆违建绿 等工程措施外,要重点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吸收,结合水体 曝气增氧,重建生态食物链,改善生物群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提高河道美学价值,创造优美的水生态景观,要做到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强长效管理,确保修复后的水体转入良性循环。

(2)、建设江河景观带

以横阳支江西岸绿化为重点,建设景观林带。以萧江塘河、沪山内河、江南河网为重点,建成各具特色的滨河景观带,同时在适宜地段设置休闲、康体、运动、浏览设施,打造开发独具苍南水乡特色的滨河旅游产业。

(3)、河道拆建工程

苍南县继续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沿河违章建筑拆除和绿化景观建设。积极开展以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区域城乡河道两岸为重点的工作,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明确时限,落实“河长制”。实行严格的垃圾河、黑臭河专项整治考核机制,全力清除河道两岸违章,努力实现河道两岸“洁化、绿化、美化”。切实把河道环境变得更加绿色,更加生态,更加美观,更加亮丽。

(4)、实施活水畅江河工程

在污染源治理基础上,提高生态环境调水总量,实施活水畅江河工程,加强平原河网的水力调控,完善调度方案,提高调水效率。促进水体流动,减少水流盲区,改善河网水质,建设横阳支江节制闸工程,促进县城人工湖水体流通,同时完成县城河网7条主要沟通河道及35条县级河道的清障打卡任务,实现整个水系沟通。2014年开始实施、投资5000万元完成渎浦河、新建河、百丈河等7条河道清障打卡,起到疏通盲区,改善河网水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1、《苍南县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2014年3月

2、《苍南县江南平原综合整治规划》-------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013年5月

第3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关键字:平和县;环境整治;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一、存在问题

1、水土流失与污染情况严重

平和县种植溪蜜柚面积达65万亩,山地的过度使一些土地,植被遭受破坏。据卫星遥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94.09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16.92%。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全县化肥使用量每年30万吨以上,农药高于其他同类县份1倍有余。禁养区畜禽养殖出现反弹,粪肥或直接排入水沟、河道,或露天堆放,任雨水冲淋,直接污染水体。城乡生产、生活污水、垃圾渐增而处理能力不足,加剧污染源增多。据环保部门监测显示,平和县重点流域部分时段的水体中氮、磷等个别指标已超标,特别是枯水季节时,水流量小,水体富营养化明显。

2、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低

平和县城乡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然偏低,仅县城建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4万吨,只占70%。且部分污水管网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及时,管道破裂、堵塞问题时常发生。在平和县城旧城区中有一条内河,承担县城四分之一人口及企业污水排泄,每日4000吨左右污水在县城中山公园附近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花山溪,是重点排污口。在垃圾处理方面,县城虽然已经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却因技术、设备和资金问题,自投产以来基本处于停产状态。2012年10月以来,每月处理量20吨左右,远远低于日处理60吨的消耗能力,而县城日产垃圾在60吨以上,仍需采取填埋方式,目前该县垃圾堆放与填埋场地选点都存在一定困难。

3、县城重点排污口亟待整治

调研发现连接平和县城西林村、平和一中、大坂洋工业区、联星村、育英小学及市尾市场、九一七社区的排水沟,承担着县城40%常驻人口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泄任务。此段排水沟中部分(如一中门口排水沟)没有硬化,部分沟底(如原县农用车厂路段排水沟)多年没有清理,堆积大量淤泥,并且该沟涵未被纳入县城排污管网,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治标”工作不力

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显性”问题突出:县城垃圾处理厂没有正常运行,垃圾处理量达不到要求;过度山地开发种植溪蜜柚,大于25度山坡地也开荒种果,未被有效制止;果农盲目滥用、过度施用化肥、农药,未得到有效引导和控制;在项目引进上缺乏甄别,对一些高污染的企业把关不严;流域水环境的水质、垃圾、水葫芦、采砂等未进行综合整治。

2、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投入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平和县是农业大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财政严重依赖工业、土地开发。2013年公共财政总收入7.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5.7亿元,因经济实力薄弱,不能为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有力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资金缺口较大。

3、严格执法不够

水环境综合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部门技术装备差、环境监理和监测技术能力不能满足执法和管理要求;执法环境不够宽松,执法过程中干扰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禁使用高毒农药、滥用化肥整治措施不够有力;一些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污染物非法排放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对水质状况信息透明度不高,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若干对策思考

1、理顺体制关系,形成长效机制

一要理顺整治协调机制。水环境整治涉及到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国土、交通、公安、经贸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往往职权交叉、缺乏沟通,这会导致在治水时责任不明,行动不力。所以,应建立一个专门的水环境综合协调机构,由县政府明确责任人统一指挥,让该机构将各部门的相关职能协调统一起来,在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并针对水环境突发事件编制应急方案,管理调用资金和治水装备,组织专家队伍,训练专门人员,未雨绸缪、防范未然。二要科学划分生态核心区。“五江源头”分别位于我县的南胜、国强、大溪、芦溪等4个乡镇5个村,且相隔甚远,生态各一,不利于建立整片相连的保护区。因此,可按照“一区五点”的模式,在各个水源头划定10--2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40--50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建立“五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保护,依法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维持生物多样性,使之成为水系源头稳固屏障,确保青山常在,碧水常流,永续利用。

2、突出重点难点,形成良性循环

一要实施生态修复。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有关水环境整治的要求,以科技为支撑,适度推广河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水利项目建设。结合“三改一拆”、“三清工程”等专项整治,拆除河道沿河违章建筑,在沿河建设休闲绿化带,建设生态驳岸、人工湿地等,利用植物、斜坡,削减入河污染,重点整治一批群众反响强烈、整治呼声较高的重点难点河道,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二要开展清理河(溪)道活动。针对枯水季节,河流水流量小,易造成水环境营养化等问题,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各乡镇(场、区)特别是九龙江流域沿线乡镇,定期开展河道大清理活动。同时,建议加强河(溪)道采砂监管,坚决依法打击各类乱采乱挖和侵占河道行为,确保汛期行洪安全。

3、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完善设施

一要完善污水管网建设。针对县城污水处理厂因污水供应不足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影响合同履约。建议县建设部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定期对县城污水管网展开全面排查,及时修护泄漏管网,提高污水收集能力。要设立污水管网维护专项经费,建议从污水处理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管理经费,经招标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污水管进行日常维护,以便及时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活、生产污水和垃圾不断增加与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要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进度,尽快促成投产。二要完善排水设施建设。重点整治连接县城西山片区西林村、平和一中、大坂洋工业区、联星村、育英小学及市尾市场、九一七社区的排水沟。建议协调县建设局、水利局、小溪镇等相关部门,对县城西山片区开放式的排水沟和原农用车厂路段封闭式排水沟进行“开膛破肚”清理;建设部门牵头调研该区域的排水沟纳入县城排污管网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整治方案。

第4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水利经济 增产增收 塘堰整治

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为着力点,建设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首先要健全水土保持相关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县结合实际,积极同计委、国土、建设、环保、法制等部门协调,酝酿出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在广泛征求区(市)县及相关部门意见后审批。该《办法》一旦出台,不仅可以进一步规范我县城乡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县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法制化、制度化,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而且还能使水利经济在增产增收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 如何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监督力度

近年来我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一是继续做好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近年来在各乡镇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平方公里。二是广泛开展水土流失面上治理工作,利用集雨节灌、塘堰整治等工程,通过修建塘、池、沉沙凼及沟渠来收集利用雨水,同时理顺了坡面水系,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面上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三是继续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我县按照生态强县的目标,开展水保生态修复工作,共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四是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乡镇等地通过开展土地整理,理顺排水沟渠,修建蓄水池等水利水保措施,整治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五是发动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2011年我县出资200多万元,在自主经营的土地、矿山范围内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同时加大了城市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力度,保护生态的理念日益增强,生态工程不断涌现。

二、治理、监督和管理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多次率领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题检查指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县现场办公,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并就新形势下,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办法。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于2010年中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制定了计划,部署了工作。

(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抓好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任务

2011年是全县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重要的一年。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并确定启动1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农村水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县水务部门责无旁贷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各新农村示范点的水务项目实施方案。二是按照实施方案指导各区(市)县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防洪排涝、安全饮水、生产用水、排水治污和水环境治理等水务工作。在实施中,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加大对新农村示范点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三)以统筹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城市水务管理新模式

一是创造性地实行六城区农业和环境用水统一调配,全年调配环境用水近8000立方米;二是首次科学调配3个时段的雨洪水近4000立方米,改善了城区水环境质量,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扬;三是为改善市域生态环境,创新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湿地的建设方案,将在年底完成沱河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规划设计,人工湿地治污工程也纳入年度计划,现已完成初步设计,预计8月下旬开工;四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并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论证和咨询,及时提出了改善我县中心城区水环境的基流保障方案、分散就地处理与集中二次处理及生物处理相结合的城区污水治理方案,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五是清理整顿沱河排污口的设置,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江河排污口实行严格审批,对全县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普查登记和建立数据库;六是完成了争创人居环境工作涉及的水环境和生态用水的调配工作。

(四)以规划统领整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要求,开展了《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及“十二五”规划》、《沱江河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对关口水库规划的前期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为全面提高我县城市防洪能力打下了基础;加强对优先发展重点镇水利工作指导,制定了《推进优先发展重点镇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完成了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的水利发展规划工作。

(五)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5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 问题 建设 发展

一.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相当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

1.1 水污染严重

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1亿多吨,这些污水有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1.2 水资源严重短缺

由于城市增长快,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集中、量大、增长快,因此缺水现象首先反映到城市。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如辽宁省的城市每天缺水8.5×105吨,每年因缺水而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2.空气污染加剧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一般占80%以上,很多已经超过90%。煤含硫和灰份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迅速的城市化伴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形式严峻。

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目前我国约70%的城市人口遭受到高噪声的影响,在70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在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4.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占地5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

二、城市环境建设面临的难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筑行业方面,城市的基础建设受到了很大关注。环境工程也是一个衡量城市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准。包括城市建设当中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行动、公园的建设和节能建筑的发展问题等等都是相关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新的城市建设发展条件之下,城市环境建设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从具体的实际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城市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无公害的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

2.城市的污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问题。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城市环境建设的相关措施

1.确立新的城市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全国城市分布特征、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和因地理条件带来城市环境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差异,综合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确立按层次分类的城市发展的环境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环境战略,制定不同类别城市发展环境目标规划,用于修订和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行动,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合理划分环境治理权限,建立权威性的环境管理机构

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权限。在环境治理中,为解决跨地区或跨国环境问题以及保持全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标准的相对一致性,需要中央一级政府具有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职能和权力。同时,许多环境问题同各地自然、经济和技术状况密切相关,具有地域性特征,这需要地方自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应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及各自发挥作用的空间,才能协调二者的行动,形成共同治理环境的合力。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重视根据环境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来划分各级政府权限,实现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自主的有效结合。

3、积极筹资,加强和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水体污染的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步伐。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箱式收集、密封清运;建立家庭和社区分类收集体系,实行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建设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市政道路建设,提高道路运行能力;适度发展立体交通,实现街巷路面硬化。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建设立体绿化示范工程,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4、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离不开科技进步,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样也离不开科技进步。在城市环境治理中要重视通过技术研究,开发污染控制、节能、节水等新工艺和技术,在降低污染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使企业在经济和环境保护上实现“双赢”。而环保产业的兴起,不仅可以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也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重视科技进步,加快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是治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6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持续提升,各级环境管理局重点监制环境治理等工作,关注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量化指标的提升,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状况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放眼具体的实际工作,环境工程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难点,建设体系亟需完善。

一、环境工程的概述

环境工程是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新兴的科学技术,旨在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并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系列举措。环境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如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等,内容复杂难以把握。就当前来看,该技术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建筑建设以及园林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可见,环境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二者不可分割又共同影响着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应该重点放在追根环境污染源上,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关注环境健康的前提下致力于城市各方面的发展。

二、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城市污水处理不妥善。

城市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城市流经污水等。生活污水是家庭、商业区、城市卫生公共设施等排出的粪水、洗涤污水,这些污水通过地下排水道进入污水池,经污水厂处理后排出,可循环使用。工业生产比重大的城市会排放更多的工业废水,其中含有的腐蚀性、难降解的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威胁。城市流经污水成分复杂、随季节变化。流经一个城市的水受到该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会给流经的下一个城市带来污染。总之,污水处理关系到城市运行的命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无法及时、集中处理污水,污水回收利用率差,这都是污水处理不妥善的表现,需要不断改进环境工程举措。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未达标准。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更大量的生活垃圾,更棘手的固体废物处理难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商场垃圾、生活垃圾和餐饮服务业中产生的垃圾,这类生活垃圾日产量非常巨大。观察数据得知,大型城市每天会产生几千吨的垃圾,小型城市垃圾的日产量也在百吨以上。如果对这些快速频繁产生的垃圾处置不善,城市每个角落会被垃圾堆满,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大部分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掩埋、焚烧的做法上,没有进行无公害处理,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投资和运转成本,也烧毁了垃圾中的有用资源,造成浪费。可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无公害化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难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的城市绿化事业与城市化速度、“住房”建设不匹配,可以说我国以牺牲绿化园区的建设换取对商业区和高档住宅的扩建,导致城市拥挤、居住品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园林建设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显著减轻噪音污染、改善大气质量,还有助于优化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片面地扩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区的建设,只会使城市密度畸高、绿化空间不足,严重阻碍绿化园区的建设和其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可见,我国当前的园林绿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的高速发展进程不相协调。这种状况不仅不能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贡献力量,反而阻碍了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又一难题。

三、环境工程建设难点的应对措施

(一)引进城市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机制。

城市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机制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城市的人口变化、生活步伐,需要坚持落实和完善经营制度,加强对各级城市建设运营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研发、采用新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完善政府服务、运营和建设一体化的监管机制,从源头提高城市环境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强化城市的绿化管理职能,将城市植被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调研城市的垃圾、污水排放状况,超前建设相关处理系统,使污染治理系统同步于、甚至超前于城市开发的进程,避免边建设、边污染的现象发生。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环境工程项目工程浩大,特别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的发挥。环境工程的前期工作包括规划、土地、立项、环评、贷款等环节,其间遇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关部门的管理考核,形成科学有效的评比考核制度。政府尤其需要在规划、项目、资金和责任等方面狠抓落实,在建设初期就注重环境的评估和维护,减少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应当重点突出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的监督和引导,协调好环境建设部门、土地资源部门和有关城建单位的利益,从政策法规和技术上,引导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工作。

(三)改良工艺和设备,物料循环利用。

优良的工艺和技术不仅应考虑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更要把控制物耗和能耗作为要义。我们国家目前取得的改进成果有:在烧碱生产中利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利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引进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利用干洗麦粒取代水洗麦粒。如此一来将显著减少“三废”的排放,并在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形成可观的综合效益。环境工程建设不仅要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倡导对废物的循环利用。例如用水闭路循环系统,将水的供应和使用一体化,分质处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采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属,从乐果废水中萃取乐果等,都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对提高资源的多次利用效率很有价值。

(四)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支持环境工程建设。

环境工程耗资巨大,其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重点支持,也需要吸纳更多社会投资者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完善垃圾的无公害化分类处理、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有必要扩大投资规模,并建立更加规范的体系予以维持。城市承载着每位市民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肩负着维护和建设城市环境的责任。吸引实力强的企业加入到环境工程建设的队伍中来,为支持环境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将极大地促进该项工程的有序运行。充分的资金为环境工程建设注入活力,一方面提供了可靠的设施支持,提高了环境治理效率,另一方面建立起环境引导机制,规范了环境工程建设的运行,充分调动了参与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社会多元的投资力量都规范到有序支持国家建设的队伍中来。

四、结语

环境工程建设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由此看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发挥民生职能支持环境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每位公民应树立环保意识,加快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城市建设,2009,7

[2]关伟强.浅谈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2010,10

第7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1 生态安全保护

1.1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以全州生态区划为基础,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示范工程和监管能力建设,指导各地优化整合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脆弱区、生态良好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促进产业合理布局。落实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各项保护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进一步示范新的共管机制,加强环保监督管理手段,促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1.2 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

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区和生态乡的创建活动,在大兴镇生态乡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创建生态乡镇工作,每年不少于1个,直至所有乡镇创建完毕。

1.3 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逐步建立资源开发监管体系,提高矿产、水、森林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能力。加大对李仙江、小黑江流域水电开发的生态监管力度,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2 动、植物保护

黄连山中山山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黄连山中山山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包括:绿春骑马坝乡的西北部、三猛乡东北部、大兴镇南部、牛孔乡镇的南部等区域,面积15275.55hm2,占绿春县国土面积的4.9%。

本区属于黄连山中山山原地段,海拔1500~2500m,土壤主要以棕红壤为主降雨量达4000mm左右。

黄连山中山山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热带季节雨林、山地雨林、湿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绿春苏铁、白颊长臂猿、黑长臂猿、印支虎、马来熊等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为目的。本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一是,地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地带,生境高度敏感;二是,各种资源开发带来的保护区的生境破碎化;三是,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对珍稀动植物栖息和迁移的影响。

根据其自然环境特征及主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防止生境破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二是,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用途,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与自然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三是,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乱采、乱猎;限制外来物种引种;四是,限制经济开发活动,发展生态旅游。

3 水涵养保护

3.1 藤条江、小黑江和李仙江中山峡谷水源涵养生态区的建设

藤条江中山峡谷水源涵养生态亚区,包括绿春县的大黑山乡、牛孔乡大部、大水沟乡、大兴镇大部、骑马坝乡东北部、半坡乡、戈奎乡、三猛乡北部、平河乡北部。

本区为李仙江水系和藤条江水系上游地区的分水岭地带,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降雨量1500~2500mm,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植被类型为山地垂直带上分布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土壤垂直地带性表现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的垂直地带性依次表现为赤红壤、红壤、黄棕壤、黄壤。在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中,本区的生态功能是李仙江和藤条江下游地区的水源涵养。

本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红河干流上游面山的水源涵养和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一是自然保护区生境破碎化;二是林种结构单一;三局部沟谷地区土地过度开垦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根据本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自然环境特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二是封山育林、改造林种结构,提高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三是严格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

3.2 藤条江、李仙江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设

藤条江、李仙江中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绿春县的大黑山乡、牛孔乡大部、大水沟乡、大兴镇大部、骑马坝乡东北部、半坡乡、戈奎乡、三猛乡北部、平河乡北部等区域,面积21987.71hm2,占绿春县面积的7.1%。

本区为藤条江干流地带和李仙江的一级支流地带,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降雨量1500~2500mm,主要植被类型为山地垂直带上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土壤垂直地带性表现明显,由于地处多雨地带和河谷区,土壤侵蚀极为敏感,全区土壤侵蚀高度敏感的区域占了区域面积的33.52%,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本区的主要生态功能是红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一是土壤侵蚀隐患大;二是河谷地区土壤垦殖率高,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森林破坏严重,森林质量差;四是局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一是改变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严格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预防水土流失;三是发展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生态林业,提高本区的水土保持功能。

3.3 小黑江低山河谷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

小黑江低山河谷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绿春的半坡乡、骑马坝乡南部、三猛乡东部和南部、平河乡的大部等区域,面积123257.11hm2,占红河州面积的3.86%,绿春县面积的39.93%。本区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红壤,降雨量及为丰富,年降雨量可达2500~4000mm。植被保存较好,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依次分布有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本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红河南岸的林产品提供和水源涵养以及保障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大部份地区土壤侵蚀极为敏感,若地表破坏,则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林产品无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根据本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预防水土流失;二是,加大封山育林强度,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三是,发展生态林业。

4 环境保护

4.1 加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化建设污水管网系统,确保污水管网配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好供水、节水与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设施建设。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的资源化或无害化示范。到2020年全县50%的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初步建成城镇排水管网系统。严格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审批程序,确保污水有收集、运行有经费、建成能运行、排水必达标、管理有监控。全面推行收取污水处理费有关政策,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

4.2 加大城镇生活垃圾“三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前期工程投入,促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形成回收利用、填埋、焚烧和综合处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垃圾处理系统。到2020年底全县县城及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4.3 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城市环境热点问题,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根本目标,以公众关心的环境敏感问题为切入口和工作点,着重解决城市噪声、油烟扰民问题,以及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建筑扬尘和垃圾管理与控制问题。通过“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安静小区”、“绿色工地”等建设工作,努力保持或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5 水环境保护

5.1 保护好饮用水水源,调查绿春县饮用水水源的环境安全现状,编制《绿春县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建立一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点),制定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切实强化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抓好饮用水水源和水质保护工作,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旅游、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对已经污染的城镇供水水源,加大治理力度,改善饮用水水质,提高饮用水质量。

5.2 李仙江、小黑江出境河流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对李仙江、小黑江流域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工业污水提昌“零排放”或者达标排放。城镇建设必须实行雨污分流,完善污水管网,因地制宜地对城镇污水分片处理达标后才排放,提昌中水回用和污水深度处理。

加强面源治理。对农村分散的生活污染源,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在条件适合的区域继续推广沼气池建设;结合当地实际使用湿地和小刑污水处理站等措施对分散面源治理;对农田面源,通过制度创新为有机肥的生产和推广使用创造条件。推广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缓释等技术。

6 工业污染治理(控制)

6.1 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

重点抓好工业循环经济试点试范工作,探索和实践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抓好试点试范,以点带面,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流域面源污染,开展以社区和农户为单元的农业试点试范工作,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6.2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重点抓好冶金(含有色)、建材、化工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并逐渐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措施推广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服务行业等社会领域;组织开展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善全县环境保护系统清洁生产技术推行、审核服务体系,加强对超标排污单位的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其清洁生产技术改进和升级,加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推进清洁生产的深度和强度,对新建项目的清洁生产提出更严格要求。

第8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神圣职责。民权县县委书记王仲田曾表示,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既要经济上的金山银山,更要生态上的绿水青山。在“三化”协调发展中,民权县强力推进“一城三区”发展战略,成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十佳示范产业集聚区和河南省冷链物流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民权县人民政府县长姬脉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减排任务,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背景下,民权县环保局坚持“两保一高”即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的工作要领,科学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保中服务经济发展。

三年多来,民权县环保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污染减排为主线,紧紧围绕环保目标,落实省市环保治理方案,持续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与监控力度,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使全县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与此同时,全局上下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立行业良好形象。2012年5月,民权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成功创建为市级“群众满意的环境监察基层站所”。

明确目标 落实方案

民权县环保局每年都紧盯年度环境质量目标,认真实施省市节能减排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环保工作。一是围绕水环境质量目标,加强水环境治理。二是围绕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进行空气监测。三是围绕污染减排目标,加大监管力度,努力实现上述两项环保目标。为此,他们有效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每年均制订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严格按总量削减计划将COD和S02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企业。2011年,通过调优结构加强管理和提高污水收集率等措施, 把减排目标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其二,加强地表水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2011年,按照《商丘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在完成对龙泽湖、秋水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建成项目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定期监测,对COD、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年初,由县环保局牵头,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9个乡镇44个自然村集中开展了一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共清理垃圾1200余方。同时,严禁在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健全机制 筑牢防线

环境保护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计,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监管队伍,建立一套长效监管机制。为此,民权县环保局着手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2011年,民权县环保局聘请省监测中心和市监测站的专家对民权县监测站16名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监测人员全部达到持证上岗。近几年来,民权县监测站从未出现过违规操作现象,无重大监测安全质量事故发生。为规范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达到中部地区三级标准化监测站的标准,他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新建的环境监测中心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同时,申请国家专项资金购置充实监测设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监测能力, 使民权县环境监测站初步拥有了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监测功能。

二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几年来,民权县环保局深入学习和认真培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努力塑造环保队伍公正严明的执法者形象、文明执法的服务者形象和廉洁高效的奉献者形象。在工作中,他们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每月12日是民权县环保局政风行风在线的日子,环保部门的上线率为100%,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均能得到及时解答或处理。

依法行政 严格监管

其一,坚持“三同时”原则,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把好建设项目的立项关、选址关和环评关。同时,加强同发改委、工信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协作,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共同把好环保审批关,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2011年度共审批项目148个,无一重污染行业,也未出现未批先建的环境违法现象,新上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其二,严格监管,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一是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监管。规范和加强环境监管,保证企业治理设施稳定运行,确保达标排放。二是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对全县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对设备陈旧老化、治污设施与生产设备不匹配等问题,责令限期整改治理。三是狠抓重点污染源在线监管工作。

其三,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对于“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拆除生产设备,恢复原状。做到发现一家,查处一家,决不姑息。

其四,及时处置危险以及医疗等废物。全县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产生的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生态文明 在于创建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乡村。作为全省15个连片整治试点县之一,民权县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切实把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文明乡村结合起来,并将生态文明创建纳入县、乡两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范围内。北关镇王公庄村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国家级生态村;伯党乡和人和镇被省环保厅确认为省级生态乡镇;花园乡袁柿园、伯党乡翟庄村和袁坡楼、双塔乡大曹村和冯寨村被省环保厅确认为省级生态村;双塔乡和顺河乡被省环保厅确定为省级生态规划乡镇。

建立农村长远环保机制,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民权县环保局成立了农村环保科(室),其主要职责:一是加强农村环保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确保城乡环保统筹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对乡镇环保工作人员指导和业务培训。乡镇政府普遍建立健全了环保工作机构,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的环保人员,及时把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农村千家万户,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进程。

居安思危 确保安全

第9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市15个镇(街)共有自然村2911个,截止2017年底,累计完成777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其中2017年实施了43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至目前,共有403套相对集中处理设施由第三方专业公司实施一体化养护。2018开始我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采取PPP模式实施,计划于2018-2020年间完成全市158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19年开工建设703个村庄,至目前已完成62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铺设污水主次管网654.4公里,安装相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50套,建设污水提升泵站247座。

二、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夯实工作举措。2016年11月初,我市结合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全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相关保障措施。同时,为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严格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流程,指导各镇(街)开发区做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制定出台了《江阴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操作办法》(试行)。另外按照全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一张网的总体思路,2018年3月,科学编制了《江阴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18~2030)》,并于2018年8月14日由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核通过。2018年8月份完成了《江阴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及城区黑臭水体整治PPP项目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考核,确保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创新建设模式,高效实施推进。为深入推动我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污水治理投融资建设运营创新模式,2018年开始采用PPP模式实施村庄污水治理工作,优选资信好、投融资能力强且有从事城乡水环境治理专业能力的企业,实施我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于2018年10月中标江阴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及城区黑臭水体整治PPP项目,并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相关工作。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提升建设质量。围绕总体目标任务,从2016年起,我市全面启动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扩面工作。在工程建设中,进一步集中各方力量和资源,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特别是引入了第三方项目管理公司,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严格规范施工程序及技术,全流程监督管理到位。

1、严控施工质量。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面广量大,为严格控制工程进度及质量,我局成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小组,分片区专门负责现场巡查工作。工程检查采用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结合的方案,对工程管理相关人员到场情况、手续及资料情况、沟槽开挖回填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施工找那个常见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签发整改通知书,并严格要求各相关单位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2、严控工程主材。为确保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涉及污水管道等主料的质量,定期对村庄污水工程涉及的污水管道、检查井等进行抽测抽检,并及时通报材料抽测抽检结果,针对检查有问题的材料签发整改通知书,并严格要求各相关单位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3、严控施工进度。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小组定期召开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会,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协调问题等进行对接,每周汇总各片区进度,每月对推进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对存在进度偏差的分析原因,并在下一阶段施工中加强措施,确保进度没有偏差。

四是强化运营维护,巩固治理成效。为确保建成的村庄污水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我局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第三方运营公司对全市的村庄污水治理设施实施专业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运维工作,并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对出水进行定期检测,并实施考核,进一步巩固了治理成效。

三、2020年工作计划

围绕“确保2020年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这一目标任务,我局本着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的原则,抓紧部署落实明年各项工作。

1、排定实施计划,提前组织实施。进一步梳理并确定年度实施村庄名单,制定年度工作实施计划,提前与各镇(街)开发区进行沟通协调,尽早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特别要尽早确定泵站和污水处理设施选址,为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实现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