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药学学科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学学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学学科建设

第1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一)学科发展模式雷同,特色优势不够突出

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多数的资源都安排给中医药学科,建立了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渐扩展到药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当中,最后才衍生出农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所以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中,管理学科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足,很多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大而全的效果,却忽略了学科特色的形成。就中医药院校的学科总体情况来看,中医药学科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但因为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也导致学科特色没有得到良好展现,管理学科的又是得不到展现。

(二)学科资源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因为其发展还不够完善,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般而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教师的引进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较多管理学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都会选择财经类院校或一些综合类院校就业,很少有管理类人才愿意直接到中医药院校就职,这也大大增加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资源的发展难度。

(三)专业建设基础薄弱

现如今,很多综合类大学的管理学专业已经有了较多的进展,因其起步时间较早,又有较多优秀的经验借鉴,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则因为其起步时间较晚,仅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专业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不能与其它管理学专业进行抗衡,所以其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

(一)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更是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的学科建设模式,整体而言,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有充足的创新意识,在法律法规及相关策略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智库组织平台。这一平台要主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探索相关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选择,为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

(二)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针对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不断提升中医药院校对于相关管理学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组建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医药院校管理者要更加严格地遴选、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明确学科带头人在中医药管理学科方向的重要责任。完善学校学科管理结构,注重师资团队年龄的结构化和稳定性,实现学科背景的多样性。

(三)凝练学科方向,合理配置资源

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会严格根据相关的管理学科发展需要,凝练学科方向,实现管理学和中医药学的紧密结合,围绕中医药管理学的方向,加大重大项目的主动设计。同时要根据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相关特点进行布局,合理规划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加强研究机构等相关建设,给予相关学科配置相应资源,充分发挥研究学科阵地的重要优势,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第2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关键词】浅析 中医药英语学科 建设发展与挑战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和教学机构都已经将中医药英语学科作为重点建设的学科。明确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组建专业的中医药英语培训团队,对提高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一、建设中医药英语学科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学科所使用的英语不同于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英语,中医药英语学科所学习的英语是专门为中医药知识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服务的,学习的内容完全存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之内。另外,中医药英语学科英语的文法与日常使用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大多属于科技文体,因此,中医药英语是一种不太容易学习的学科,而这一学科的知识也是其他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人所不能替代的。中医药英语学科主要是将中医药学科的知识同英语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学科,并且结合了翻译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特点。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能够将我国众多中医药典籍翻译成英文,促进我国中医药理论的传播。另外,中医药英语学科还能够为我国中医药领域培养许多全能型人才,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能够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借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建设发展历史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就已经开始发展,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并不顺利,在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建设初期,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发展较为稳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更是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状态。但是,随着八十年代后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受到了冲击,很多大学都将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也使得我国很多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了基础英语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修正了一些问题,中医药英语学科也又一次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培养中医药英语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并将中医药英语的教学与基础英语的教学结合起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将中医药英语教学当做重要的教学任务,自2003年起的八年间,全国三十多所高等学校将中医药英语纳入教学计划。

三、中医药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

1.中医药著作翻译研究。中医药著作的翻译研究是中医药英语学科研究的重点,将中国传统中医药典籍标准的翻译成英文,是弘扬我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将每一个中医药典籍上的名字准确的翻译成英文,既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英文翻译功底,也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只有翻译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古文的含义,才能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指导下,准确的将传统中医药典籍翻译成英文。

2.中医药知识对外宣传研究。中医药知识的对外宣传工作是中医药英语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向,对外宣传工作是保证中医药知识被世界更多国家理解和接受的重要工作,而不同国家在医药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是宣传研究的重点,研究人员还需要将不同国家的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促进中医药研究与其它国家的医学研究相结合,共同借鉴对方的科学经验。

3.中医药英语教学研究。中医药英语教学的研究以教育学和中医药学科等几个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专业的中医药英语知识的人才,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中医药英语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经验加强重视。

四、中医药英语学科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加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因此,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将中医药英语的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并组建中医药英语的科研平台。例如,教育机构可以将中药药材的名字以及中药使用的术语制定成规范的英文表达方式,并对所有的中医药英文著作进行规范,还要将规范的中医药英文表达方式及时告知外国科研机构,使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可以在共同的科研平台上进行中医药学术研究,为我国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是保证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关键,深入的分析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并提出未来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建议,对提高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利.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设置情况调查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285-286.

第3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同等级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发展水平及地域影响参差不齐。有的重点学科发展水平较高,可多数重点学科,尤其是校(院)级重点学科,却处于科研综合实力低下、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出现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课题研究思路狭窄、研究内容缺乏科学前瞻性且平淡无价值。同时,重点学科人才运行机制呆板、学术梯队不合理及物质设施落后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此状况,若长此以往,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并无两异,以致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落后状态,甚至有倒退的危险。如此下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忧虑!

2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

目前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多是对其学科内容进行全盘考虑,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中医药传统学科建设的整体思维框架,结果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建设进程极为不利。笔者认为,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手段,对重点学科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研究,这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而对于改变中医药落后的状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远缘杂交,必然产生优良品种。”因此,在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的前提下,把中医药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结出丰硕的成果。并且只有这样,才可能揭示中医药学的内涵,找到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中医药重点学科才可能清醒地找准自己发展的位置,吸收一切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成果,并引进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科的综合研究开发潜力,从而进一步揭示学科的本质。只有不同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才可能循序渐进地由点到面、全面推进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而不同方向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发展了,中医药学才可能由薄弱到强盛,最终实现现代化,才可能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永升教授认为:“多学科研究中医将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可见,寻找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即找准学科课题的研究方向,多学科结合,便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关键之所在。当然,对于中医药课题的提出,都要求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甚至要求具备科学前瞻性,有的课题还要求具备社会实用性。尽管中医药课题都是围绕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有关内容提出的,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联合进行研究,但不同等级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课题研究重点及层次应有所不同。因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研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2],对于校(院)级重点学科,主要应针对校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等内容进行初步的基础性或实践操作性研究,如对某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结合临床见习的可行性研究等;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其课题则要求对该省范围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发展战略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对某省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整理与开发运用研究等;当然,国家级重点学科,其课题要求档次高、目标大,课题内容必须具备科学前沿性及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主要应针对国内外在中医药教育、理论、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显著或者无人研究的领域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多学科联合的深入研究,如对中医药国际教育前景预测及实施手段研究、艾滋病中医诊疗理论与技术研究、戒毒的中医机制与方法研究,以及对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结合发展的模式研究等等。

3重点学科建设措施与办法

31人才运行机制建设中医药课题的提出能否具备科学前瞻性、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以及研究结果如何,关键还在于重点学科的人才运行机制及结构配置。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人才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关于学术带头人的遴选,不能仅凭年龄、职称加以考虑,而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层次、工作科研实际能力、是否具备前瞻性课题思维,以及管理才能等方面的内容加以综合考虑,尽量避免把学术思维僵化、固步自封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确定学术带头人的前提下,根据重点学科课题长期研究方向的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招聘录用所需人才,从而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学术科研梯队,但应注意重点学科老中青专业人员的配备比例,一般宜为1∶2∶3。同时还可引进外单位非医药专业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或选择本学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知识技术,以弥补知识结构之不足,为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结构及智能储备。

32物质设施建设物质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题的研究条件及重点学科建设的进展。同时,对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保证重点学科的顺利建设与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都应增加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并根据重点学科的等级、学科性质、课题研究内容及层次的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设施和福利保障,这是保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切不可忽视。

第4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主线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当今流行的辅助教学手段[7]。各院校药理课件内容、设计不一致,且有些药理课件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药理学教学课件,是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经反复论证,需制作药理学38个单元教学内容课件近2000张。课件设计、制作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中心,主要体现3个特点:①课件集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以增强课件的趣味性。②课件集案例、图表、习题为一体,使学生多听、多想、多记、多写、多说,增强课件的互动性。③课件的另一亮点在于增加了习题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当堂吸收各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时限性,可以通过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建立QQ群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将成熟的教学课件于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所建立的QQ群中,与学生共享,可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完全听懂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二是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添加新的信息;三是开辟论坛平台,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便于答疑、解惑;四是通过学生提问督促教师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开发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

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本好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我们通过学习国家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考试政策,查阅药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临床用药的新变化,结合药理学教学大纲,编写了《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一书,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医药卫生院校发行。全书将近20万字,每一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基本理论、强化训练等,学习目标部分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基本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本单元所涉及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又利用图表横向、纵向整理了相关内容;强化训练部分以试题形式编写,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拓展题和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涉及A1、A2、A3、B、X型题,与现在社会各级各类考试题型相一致。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系统、全面整理了药理学的全部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习资料。

开发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

多次修订、完善现行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建立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入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值得在同类医药院校中推广实施。全书整理实验33项,几乎涵盖了目前同类院校各个专业要求开展的全部实验,对实验知识的介绍更加全面,加入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不仅具有传统实验指导的优点,还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对每一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了链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示。由于理论知识点与实验设计相链接,为教师、学生真正提出问题,并查阅文献资料作进一步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在现行药理实验基础上,逐步开展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比如,在镇痛药实验中,我们创新了实验方法[9],采取热板仪法进行小鼠镇痛实验。另外,开展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综合性实验,可将血压的升高或降低与尿液生成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针对现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实验。主要依据此模式开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撰写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最后确定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可提供的探究性实验题目为:①氯丙嗪与冬眠合剂抗缺氧作用的比较;②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家兔血压、呼吸、心率的影响;③未知药物的降压作用;④在人工降温的情况下,氯丙嗪对家兔体温、血压、尿量的影响。总之,探究性实验要在实验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

开发药理学教学案例库

第5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关键词: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制药工程是以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为主并相互交叉的新型学科[1]。制药工程专业经十几年发展,开办院校目前已增至二百多所[2]。《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3-5]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和必修课,该课程的前身是《制药工程基础》,2013年学校重新修订了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对该课程增加补充了车间设计等相关内容,将课程的名称改为《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强化了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该课程的相关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新内容和新要求,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我们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

1课程设计的设置思想和教学目标

(1)设置思想《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设计在学习《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制药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能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选择公式进行设计计算,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与结果。(2)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先修了《机械基础》、《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制药工艺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由《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教学环节可实现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本课程设计需要学生运用制药工程中各类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及设计计算等知识,完成制药设备与车间的设计,通过该设计,学生应主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获得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设计及绘图的能力。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获得初步独立从事制药工程设计的基本素质。

2课程设计的题目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七学期,完成《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理论课教学后进行,由于前置课程《中药药剂学》、《制药工艺学》、《化工原理》等相关专业课已经学习,学生对制药的整个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固体剂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剂型,在药物制剂中约占70%,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多种剂型。在车间设计类型中,我们选择了最常见的固体制剂车间设计[6-8],药物剂型选择了应用较广泛的三种类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主药药物名称则每年结合学生在第六学期开设的《中药药剂学》的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开展药物的选择、剂型的确定,查阅文献来确定药物的处方、制备的方法。课程设计就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将实验室的小试实验转换成工业化生产,确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固体制剂车间的设计,并将设计成果以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6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1、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严重短缺,政府的教育工作要求与资源配置相脱节。增加教育投资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中央政府曾经承诺,20世纪末政府对教育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要达到4%,事实上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教育投资比例不增反减,离4%越来越远。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例平均值为5.1%,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属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 ]尽管近年来我省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占GDP的比例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科学课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习得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知识。科学课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具和学具,没有相应的教学器材、仪器、设施,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目前迫切需要增加教育投资,使科学实践活动能顺利进行。

投入不足还突出表现为政府推动力度不够,各种媒介宣传面不宽、不深入,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政府推动是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科普阵地建设投入,鼓励支持学校、文化站建好科普阵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相关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有效地让广大中小学生处于一个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科学环境之中。

2、农村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难中之难。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重城市,轻农村”的配置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日益拉大。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和教育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等手段,来实现对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整合。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只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缩小与城市教育硬件设施差距,完善教学设备,丰富教育资源。其次,要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针对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学历层次较低的情况,教育部门要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农村科学教育需要加快形成一支科学教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由于条件限制,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师普遍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较低,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不足,在科学课教学中仍普遍采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需要大力推进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农村科学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快农村科学教学专业化进程。再次,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市学校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生教育实习、支教、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学校工作等方式,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

第7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3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和具体内容

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目前科技文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于中国医药事业当中,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加强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

(1)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年轻学科,中医药信息这门课程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一些高校已开设的中医药信息课程主要包括:“中医药文献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公共卫生网络信息资源”、“医学网络资源利用”、“现代图书馆利用”、“医学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医学软件设计”等课程。

(2)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科体系的一个新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科,它的发展充满包容性和进步性,不断地吸收着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将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的交叉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中医药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又要对中医药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不断发展。

(3)中医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两方面。文献是信息的载体,中医信息学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利用一些相关的中医文献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归纳整理,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中医药文献学、中医文献检索等学科与中医药信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

(4)建设强大的中医药信息学的教师队伍是进行中医信息学的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医药信息学由中医药学和信息学两者交叉产生,它需要的是既要了解中医药学,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全面人才,而目前这样的人才还是比较缺少的,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因此,要进行中医药学的学科建设,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培养相关人才的发展要求。

第8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关键词]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87-03

为贯彻落实并深刻领会教高[2006]16号、[2011]1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以职业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确立职业核心能力,以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最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进行现代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1,2]。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源头,全面推进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所软硬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1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1 确立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首先拟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对象(包括药学行业专家、医院药剂科、社会药店、医药物流公司和制药企业),采用面谈和信函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调研这些医药行业企业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一般员工;其次确立不同的调研内容,制定调研表;第三通过调研获得药学就业岗位,做出岗位工作项目表,对药学就业岗位进行解析、整合、归纳,制定出《药学专业岗位标准》(见表1),获得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需求数量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撰写了调研报告[3],最终确立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德、智、技、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良,立足河南,面向医药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药学专业基本技能,可在医药行业企业从事药品生产、营销与物流及药学服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

1.2 构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成立药学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根据制定出的《药学专业岗位标准》,把药学专业岗位的若干知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制定出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并深入进行药学专业技能课程知识点的剖析,最终撰写了包括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药学服务等8门职业技能课程详细知识点和课程标准;剖析职业技能课程知识点的同时提出了对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多次与各职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定了各职业基础课程要讲授的知识点及深浅度,并撰写了各职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最终构建以《药学专业岗位标准》凝练出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撰写制定了《药学专业教学进程表》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编相应的理论和实验实训课教材。

1.3 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贯穿在整个药学专业改革过程中。关键是组建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要到实习基地学习和带教;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专职辅导员也应到实习单位学习,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学生实习。药学系目前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从年龄方面呈老中青阶梯结构、大多为研究生学历、双师素质占70%,校内教师均多年从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010~2011学年,药学专业成功申报院级教学团队;2013年,被学校推荐申报河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药学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培训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2010年以来,共有10名教师到药厂、医院参加行业培训;8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

1.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药学专业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达到4329 平方米,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高效液相色谱室、紫外-可见光谱室、药物制剂实训室、模拟社会药房、中药标本室等,拥有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 220 万元。校外有多家实习基地,目前正在与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华润河南医药有限公司、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好德快大药房、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等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洽谈。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毕业生跟踪调研亟待完善

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对一年后的毕业生跟踪工作因为通讯方式等原因难于实现,还需要再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在未来一年,将有针对性地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以来的第一届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细致的就业跟踪,并形成跟踪调研报告,以此作为课程内容与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

2.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几年尽管已有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行业培训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但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应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保证每年都有教师参加行业培训或其他师资培训的机会。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准的药学专业师资培训班,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博。加大与药学行业企业一线的合作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医院及同类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实习或专项进修。从药学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基础的实践教学教师。实施“传帮带”计划,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实行教授、副教授指导制度。教学团队指派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负责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同时青年教师担任助教时要完整听课。通过实行试讲制度,由专家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细致分析,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指导教学技巧,传授讲课艺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研水平。加强与国内知名医药行业企业的联系与技术合作,聘请更多药学专家作为学校药学专业的兼职教师,建立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掌握最新技能的兼职教师队伍。

2.3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直接手段,应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由于药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学校投入经费有限等种种原因,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校内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药学系的现有实验、实训室,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用房进行重新调整,实现统一安排,统一调配,优化资源配制,逐步建成规模大、水平高、管理科学的药学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同时由学校牵头,为药学专业和省内外知名药厂、医药物流公司、医院等医药行业牵线搭桥,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要建设好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帮助行业单位解决一些行业急需解决的、而专业教师又力所能及的技术难题,以便行业单位愿意长期接收学生实习;同时教育学生诚信、敬业、具有创新精神,有服务于行业单位的能力,将来也可在实习单位就业。

总之,药学专业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取得更大的进步,还需药学系全体师生继续做出较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保英,李凌云,彭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3):41-42.

第9篇:药学学科建设范文

一、声乐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由于我校是一所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学生的来源和以后的去向主要都在以蒙古族聚居地为主的基层。针对学生以后就业特点,主要是培养基层中小学音乐师资和基层文艺团体骨干,所以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声乐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与歌唱姿势;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歌唱的咬字、吐字规律;歌唱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三种歌唱方法的研究,歌唱教学方法的研究;童声歌唱方法研究;声乐作品研究;变声期如何保护嗓音。声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参加各学期的各种形式的声乐观摩,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演出,以及文艺比赛活动等。从以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上看:主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我系目前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有在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共9人;外聘教师共8人。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认真分析。如:学生声音条件的差异;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声乐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走上适合自己成长与提高之路。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歌唱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①气息的控制能力。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运用能力。开始可强调单纯的呼吸练习,如:闻花式吸气、惊喜式吸气、狗喘气、弹唇练呼吸、哼鸣等。这些气吸练习,都可使腹肌更有力,横隔膜更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持声音。②声音共鸣能力。要想得到有充分共鸣的声音,必须先做打开腔体练习,如:用抬头的方法张嘴、鼻腔打开练习、喉咙打开练习、胸腔打开练习等。然后引导学生声音如何走向,使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在头部放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共鸣的声音。③咬字、吐字的能力。有了很好气息支持的声音,下一步解决的就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

3.我们的声乐发声方法是一直采用“四位一体,声音一线”的声乐教学法。四位是指练声或歌唱时四个动作要协调统一,即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的力量协调统一。这四个力量分别是,第一,舌面始终向前舒展。第二,后咽壁向后上方用力扩开。第三,舌骨、软腭、小舌头向上前方用力抬起。第四,腰部周围肌肉向外扩开撑住。在歌唱中这四个力量缺一不可。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塑造人体这一优质乐器外,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做有效的调控,歌唱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生理状态。要想得到优美的声音,演唱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声乐课上就应强调。

4.结合学校民族特点,教学当中必须注重母语演唱本民族歌曲,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民族声乐课程由于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了课程配置,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得到丰富、充实,学习效果有较明显提高。实践性教学将重视课堂的教学、排练、舞台实践演出等,力求统筹安排,规范有序。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强舞台实践活动,增强舞台表演能力、舞台创作能力、互相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舞台实践,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与掌握声乐技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院以往一直是对学生歌唱技能训练进行“一对一”和“小组课”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声乐理论指导,甚至是声乐理论教学的缺失。因此,我们对声乐教学的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实践(实训)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课的具体组织形式是:“集体(大)课+小组课+技能(小)课+艺术实践课”。

1.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以“技能(小)课”+“小组课”+“艺术实践”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技能(小)课”是声乐实践(实训)课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一对三排课,一对一教学”(即一学时安排3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充分保证对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四、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