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兵;体能素质;军事训练伤
新兵是部队的新鲜血液,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训练伤是影响部队正常训练和部队官兵军事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从事军事训练人员的主要问题。新兵的入伍训练阶段是军事训练伤的高发阶段,我军的报告为7.9%~37.7%,外军的报告为4.8%~85.0%,其中过劳性损伤占70.0%~80.0%[1],不仅造成非战斗减员,消耗医药费用,而且丧失训练时间。训练伤发生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分析新兵体能素质与军事训练伤发病的关系。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部新兵344例,均为男性;年龄17~24周岁,平均年龄19岁。其中城镇户口92例,农村户口252例;初中学历23例,高中及中专学历23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6例。
1.2方法 ①依照中国人民总参谋部2006年11月颁发的《中国人民军人体能标准》,对344例新兵,在入伍1 w内,对3000 m跑进行普测。②根据2001年8月1日在全军执行的《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利用门诊,监测新兵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发病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新兵3000 m跑合格情况 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不同学历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000 m跑是部队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部队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能基本反映一个人的体能素质水平。本次调查中的3000 m跑测试是在新兵入伍后,在没有正式训练前进行的一次摸底考核,结果能反映我国目前兵源的一个总体素质。其结果显示,入伍新兵3000 m跑合格率仅为27.0%,高中以上学历合格率为24.9%。充分暴露出现在兵源体能素质较差,分析原因,可能是我国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一项关于高三学生体能素质水平现况研究表明,高三学生体能素质四项指标显著下降[2]。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兵军事训练伤73.1%分布于3000米跑成绩不合格的人群中,可见身体素质的好坏是训练伤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究其原因:①体能素质差、成绩不合格的人群中,大多不好运动、身体协调性较差;还有好多体型偏胖、下肢负荷较大,导致下肢训练伤的发生;②在平时的组训中,没有因人施训,眉毛胡子一把抓,体能素质好的人群,训练起来很轻松,体能素质差的人群适应不了部队的训练强度,结果导致军事训练伤发生的人群分布差异;③成绩不合格的人群极易产生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恐惧、抑郁等情绪,而新训骨干没有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
结合本次调查,我们建议:①要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②制定《应征适龄人员体能标准》[3],对体能不合格的实行淘汰制。现行的《征兵工作条例》缺乏对应征入伍人员体能水平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对青少年的体质要求中,只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规定了我国学生时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的导向性标准,但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选测试项目设置进行分析,对于军人完成多样化遂行任务需求较大的两项身体素质方面---耐力和力量,其内容设置与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缺陷,是无法有效评价应征适龄人员的身体能力是否符合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标准的。③新训骨干在对新兵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科学施训,循序渐进。要区分层次,体能素质好的要增加训练强度,体能素质的较差的人群可以适当的降低训练强度;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新兵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通过研究发现[5],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综合防治措施后,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并促使新兵及时了解新环境,面对、接受自己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新兵训练的成绩,训练损伤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李良寿.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情报,1993,7(5):241.
[2]李颖羽.高三学生体能素质水平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2,16:48.
[3]陈艳.制订《应征适龄人员体能标准》必要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32.
关键词: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务实战技能;课程标准
一、对高职课程标准的认识
高职课程是与职业岗位相融合的纽带,职业性是高职课程的本质属性。课程标准是专业培养目标在该门课程的具体化,是对学生“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及态度”和“学习结果”的描述,是高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可理解、可评估的具体指标。
课程标准的编制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依据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序化教学内容;依据相关职业(执业)资格标准,规范教学要求。
二、警务实战技能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根据司法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学生除了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政治法律素质,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突出的实战技能。因此,将警务实战技能确定为警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
(2)课程地位。“法警并举,文武兼备”是学院办学特色之一。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接受较系统的法学教育,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同时,还要接受警务化训练与管理,培养严明的纪律作风。在课程体系中,警务化管理是该课程的基础,军事技能训练是该课程的前置课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是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课程作用。该课程涵盖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所需的体能和专业技能等,对学生适应和谐社会对警务人才的要求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警察素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或观念支配下的课程要素的选择、组织与安排的方法过程。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对本课程进行设计。
(1)设计理念。坚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岗位发展规律、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体能技能训练规律设计课程。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过程中,确立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这“1”主线,以体能与战术训练为“2”个载体,通过第一课堂(课内专业课堂)、第二课堂(校内课外拓展课堂)和第三课堂(校外实习实训课堂)“3”个途径,突出职业性、实战性、实用性和发展性“4”大特点,强化职业情感、精神面貌、纪律作风、心理素质、体能战术“5”大重点,形成“12345”教学组织形式,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3.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依据学院“立足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山东、平安山东建设,培养政治法律素质高、警察实战能力强、岗位业务技能精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就业岗位的深入了解,以及在对其它相关岗位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合理确定以认同职业、增强体质、发展体能、提高技能为课程的总体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队列指挥要领,示范和指挥队列的能力;运用交通指挥手势,指挥交通的能力;运用擒拿格斗技术和攻防战术方法,制订现场处置预案和实施现场处置、加强自我防范的能力;提高临场指挥和协调配合能力;灵活使用警用装备,合理地运用所学技能,制止违法犯罪的能力;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运动损伤的基本原理、应急处理办法;理解体能训练的基础性、实战技能的职业性和职业意识、职业情感的培养途径;掌握队列指挥和交通指挥的基本手势和要领、警务实战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战术、现场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4)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灵活机敏、坚毅果敢的个性品质;具有良好的大局观念、服从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激发学生对实战对抗的兴趣,增强警务素质,提高职业认同感。
4.课程内容
(1)内容选取。课程内容的选取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遵循“适应岗位需求、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贴近基层、贴近岗位、贴近实战,突出职业性、实战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创建以体能训练为基础、以警务实战技能为重点、以警察文化为核心、以警察心理为抓手、以警务化管理为平台的警务实战技能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将警察体能和心理训练贯穿始终,其他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模块一主要包括队列指挥、交通指挥、基本技能等警体技能基本功,模块二为运动损伤特点与急救、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模块三为警务实战技、战术,模块四为擒敌拳及警械的使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等综合实战。
(2)内容组织与实施。坚持“严格要求、循序渐进、自我激励、精讲多练、战赛结合”的课程组织原则。通过强化教学设计、规范课堂教学、丰富课余训练三大环节,组织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注重学生警务素质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3)学习情境的划分原则。学习情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加工。该课程学习情境的划分将紧扣和谐社会对警务工作的需要和警务工作的过程,以体能训练为基础,掌握警务基本知识和警务实战技能,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在警察文化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竞争力,强化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兼顾后续课程教学的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实用、够用为度,拓宽警务基础能力、夯实警务专业能力、灵活岗位适应能力。
5.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组织。将课堂教学与特色训练活动相结合,实施动态化分层次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成适合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教师讲授、示范演示、模仿练习、综合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练一体、练战交融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
(2)教学评价。实施模块化评价。各模块考核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结合案例模拟实战,突出身体素质、实战技能和现场处置能力,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以评价为引导,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磨砺,技能得到锤炼,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高,实现学习态度的根本转变。
(3)教学手段。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训练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将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规则、要求更形象,技术、战术更直观。同时,依托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教学方法。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过程,而是集理论讲授、战例分析、示范模拟、技能训练和战术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围绕实战,展开灵活多变的教学和训练。除采用讲授、示范、练习等基本方法外,还需运用语言激励法、正误对比法、直观感受法、战例分析法、技战术演练法、模拟实战法等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战术的同时,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校教学与职业岗位顺利接轨。
(5)场所与设备配置。需建有综合训练场、障碍训练场、基本功训练场和警体训练馆等,配备室内地垫及护具、脚靶、拳靶、胸靶、摔跤布人、沙袋、等相关设备,并需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实战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警察的警务素质和警务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警务实战技能课作为警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根据和谐社会对警务人才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研究也只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后续深层次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2007(2).
关键词:体育课;搞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61-0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檎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备好课,然后要上好课。
一、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又如教学原地推铅球时,运用蹬送转挺推拔等学生熟悉的动词来讲解。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质量;备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233-01
一、备好课是前提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备好课是前提,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时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的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是关键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使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确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生在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外和,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又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分析动作时,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一个动作错误(带普遍性)的同学示范后,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好在哪里,错在哪?”在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用鼓励的语气教学,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章执勤工作
第一条认真抓好反恐防暴处突的政治教育工作,在处置工作中必须遵循全局性、合法性、系统性、安全性的处置原则,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第二条勤务组织领导:根据市局总体方案,按照勤务的规模、任务、警力部署、时间、要求和规定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由支队长任组长,支队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正职为小组成员。按照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三条执行安全警卫、安全保卫勤务、反恐防暴处突、处置突发、巡逻等勤务,按照支队党委成员分工原则,实行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的领导责任制。
第四条勤务指挥系统实行市局指挥中心、支队指挥室两级指挥。勤务信息传递由支队现场执勤单位及时将执勤情况上报支队指挥室,由指挥室收集、掌握执勤动态,及时上报市局指挥中心,并及时传达上级指示、命令。
第五条各大队领导必须熟记市局、支队对各类情况的处置预案,做到分工明确,亲临现场。
第六条在处置工作中做到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树立支队整体观念,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律意识,讲究策略方法,注意文明执勤。
第七条执行各类勤务,必须保证武器装备和车辆的良好性能。保证人员、车辆满员在位。
第八条接到出警命令,按照预案迅速到达现场,按照指令及时准确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明确任务职责,做好警力部署、现场控制、果断处置的准备工作。在处置过程中,注意讲究政策、策略,做到教育疏导。
第九条执勤中保持警容严整,精神饱满,做到准时到位,纪律严明,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第十条执勤中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细心观察,全面分析,正确判断,机动灵活,做到坚持原则不呆板,方法灵活有界限。
第十一条执勤中,执勤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随意脱岗、离岗,严守纪律,恪守职责,确保执勤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十二条执勤中遇有重大情况和问题,必须及时上报,不得擅自处置,并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和命令。
第十三条严格遵守各项勤务制度,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以严明的组织纪律,过硬的军事素质,确保勤务圆满完成,树立良好的特警形象。
第十四条执勤中违反勤务规定,追究直接领导责任。
第二章武器装备管理
第十五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做到“动枪先验枪、用枪必擦枪”。
第十六条民警携带枪支必须同时携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用枪持枪证》,
第十七条建立职责明确的公务用枪管理制度,警务处为支队公务用枪管理的主管职能部门。
第十八条必须明确武器装备的管理责任,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使用、交接、保养、出入库登记制度,严格执行“三铁一器”、双人双锁、双进双出和责任追究制度,有专人二十四小时值守,保证随时领用枪支。
第十九条公务用枪实行集中保管,由专人负责领退枪支和登记工作。定期清点整理,检查枪支弹药,及时向支队主管部门报告弹药保管、领用和消耗情况。
第二十条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使用性能,做到勤检查,勤擦拭,会使用、会分解结合、会保养,确保武器装备始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二十一条在实弹训练中,必须严格执行射击场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第一,做好武器装备的防护和射击场的分工负责。
第二十二条为加强武器装备的管理,警务处每月对各大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两次检查,并在每周擦枪日活动中进行监督和不定期抽查。
第二十三条非警务活动严禁携带、使用枪支,不得携带枪支饮酒,非工作需要不得携带枪支进入饭店、商场和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
第二十四条在执行使用枪支任务中,由枪支管理专人负责办理出库登记,使用后必须立即入库并填写入库登记
第二十五条发生违规使用枪支案件和枪支被盗、被抢、丢失或其它事故的,必须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所配枪支单位发现枪支有损坏的,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枪支损害部位及损害情况。
第二十七条枪支与弹药必须分库、分柜存放。
第三章执法工作
第二十八条为提高我支队防暴处突、处置暴力恐怖案件、突发性事件、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的能力,逐步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任务,更好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人民警察法》及其它有关规定,结合支队实际制定执法工作规范。
第二十九条执法范围及方式
(一)各大队在巡逻执勤中发现的和群众扭送的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要作好登记及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
(二)各单位在处置各类群体性治安事件中,要依照《人民警察法》、《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公安机关警戒带使用管理办法》采取响应的方法处置。
(三)各大队在工作中接受上级交办的案件时,要按照《乌鲁木齐市人民警察巡察条例》、《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进行办理。
第三十条执法监督与案件审批程序
(一)支队的执
法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各单位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二)各大队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执法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三)未经支队领导批准,各单位不得擅自协助其他单位查处案件或帮助其他单位抓捕犯罪嫌疑人员。
(四)各单位办理案件要严格审批程序,按照市局的要求,逐级进行审核。
第三十一条其它规定
(一)在办案中能要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二)民警在办案过程中讯问和询问要到位、证据固定要及时、文书制作要规范。
(三)规范民警执法行为,严禁民警随意执法。
特警支队正规化建设规范之四
教育训练工作规范
第一章教育培训
第一条基本原则
(一)确保质量的原则。教育培训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基础抓起,要不断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
(二)服务工作的原则。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立足于队伍基本素质的实际,立足于工作的实际,做到民警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以此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
(三)分级培训的原则。支队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支队政治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大队、中队两极负责,分级培训。
(四)全员参与原则。支队民警必须人人接受培训,各单位必须保证民警定期接受培训。树立人人培训,终身培训的思想
第二条教育培训的内容。
(一)警衔晋升培训。按照公安厅和市局的要求,安排本单位不同衔级民警进行脱产培训。
(二)专项业务培训。对本单位全体民警进行知识更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法律法规和执法操作重点和业务知识,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服务意识、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协调能力。
(三)各级领导培训。针对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法水平和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三条培训的主要方法
(一)课堂讲解法。针对培训的内容,聘请有关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到我单位进行现场授课,详细讲解相关知识,解答民警问题。
(二)案例研讨分析法。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参加学习的民警进行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并找出不足,提高民警实际的水平。
(三)实际操作法。组织民警对学习培训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参观学习法。组织民警到优秀的单位和场所参观,请先进模范人物介绍经验、报告事迹,参加法院有影响的案件旁听。
第四条培训工作制度
(一)教育培训工作要严格落实考核制度。支队的各种培训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考试,并进行末尾淘汰。
(二)教育培训要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支队的培训要实行逐级请假和“三级管理”(中队、大队、支队)的请假制度。
(三)教育培训要落实奖惩制度。支队的每期培训结束后要根据学员表现,评出优秀学员并进行表彰奖励。民警参加上级机关组织的培训未取得相关培训证的,年底不得评功受奖,并扣除当月的出勤奖。
(四)培训要建立培训档案,把培训情况纳入队伍管理当中,教育培训结果于民警的提拔使用相挂钩。
第二章训练
第一条为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加强特警支队民警的训练工作正规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制定本工作方案。
第二条训练的目的是提高特警支队的整体素质,把特警支队民警培养成为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如山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第三条特警支队训练包括初级训练、专业训练和实战训练。
第四条特警支队人民警察训练坚持贯彻党对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为警务实战服务。
第五条特警支队人民警察必须保证每个人民警察接受训练。
第六条特警支队训练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第七条特警支队警务部门是训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管理训练工作。
主要职责:
(一)制定训练计划、标准、规章制度,组织编发训练的研讨。
(二)指导、监督、检查、协调组织训练工作。
(三)组织评估训练工作效果。
(四)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实施其他临时训练。
第八条初级训练是对特警支队新录用、调入人员的训练。
第九条经考试录用或者从非公安机关调入公安机关人员,初级训练时间不少于3个月。
第十条初级训练统一执行公安部政治部制定的训练大纲。
第八条所列人员初级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公安业务基础知识、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其中,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的时间,不少于训练总课时的50%。
第十一条专业训练是特警支队警务实战所需要的技能要求进行的训练。
第十二条专业训练内容和方式由警务处和业务大队共同确定。
第十三条根据新颁布的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实施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专业训练组织开展知识技能更新训练。知识技能更新训练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与专业训练结合实施。
第十四条实战训练是特警支队业务大队根据案例及情况想定进行反复演练的训练。
第十五条根据训练任务的需要,建设训练基地。
第十六条加强训练基地的正规化建设,保证其能够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
第十七条根据训练大纲、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参加训练的人民警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和试题编制内容,根据训练种类由警务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对全部或者主要课程(科目)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复训或者补训。专业训练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对训练课程(科目)进行考核。
摘要运用当今体能训练的热点核心力量等方面的知识,结合长时间的训练实践对技巧啦啦队运动员技术稳定性问题从核心力量训练的角度给予分析,并提出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与方法,希望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提高技巧啦啦队技术的稳定性。
关键词核心力量技巧啦啦队动作稳定性训练原则
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1985年,Panjabi提出了脊柱稳定性,认为脊柱稳定性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研究:被动脊柱骨、主动脊椎骨和神经控制单元,首先被应用于医学康复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发现核心部位肌肉对人体的运动能力有很大影响,被广大教练员应用于竞体领域。
近年来,核心力量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提高了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和促进了上下肢的协调用力,本文从技巧啦啦队技术角度出发,对身体的稳定性训练进行探讨,将核心力量训练在技巧啦啦队的训练原则进行阐述。
一、核心力量的界定及解剖学结构
(一)核心部位与核心力量的界定
核心部位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从技巧啦啦队的训练中核心力量的功能角度出发,认为核心肌群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区域,包括附着在脊柱、髋、骨盆周围的深层肌肉和背部、腹部以及构成骨盆周围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系统。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及结缔组织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所产生的力量。核心力量是一种与上肢、下肢力量并列的,以人体解剖部位为分类标准的力量能力。
(二)核心肌群的解剖学结构
在解剖结构上,人体的核心部位既包括了肩关节、脊柱、骨盆和髋关节等骨骼以及它们周围的韧带和结缔组织,也包括附着在这些骨骼上的肌肉。
表1 核心区的肌肉起止一览表
肌群 肌肉名称
起止点都在核心上 起点在核心上 指点在核心上
盆带肌 髂肌、腰大肌、梨状肌、臀大肌、臀小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
大腿肌 骨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股、二头肌、半健肌、半膜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背肌 回旋肌、多裂肌横突间肌 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
腹肌 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 腹直肌 腹外斜肌
人体核心肌群的排列可以分为三种:纵向、横向和少部分的斜向排列。核心肌群的这种多维排列是人体产生屈伸力、侧屈力和扭转力。核心肌群的多维排列是构建核心肌肉训练方法的客观依据。要求在构建训练方法时,必须根据肌肉的解剖结构均衡发展各部位肌肉。根据人体的三个面(即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设计人体的不够方位的屈伸、侧屈和旋转多维运动。人体的核心肌群,在人体的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对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二、动作稳定性是技巧啦啦队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技巧拉拉队的动作中可以将技巧拉拉队的稳定性分为静态动作稳定性和动态动作稳定性两类,静态动作稳定性是对姿势和平衡的保持;动态动作稳定性是维持动作的产生和控制,包括灵活性柔韧性力量协调能力。在技巧拉拉队中,动作失误的最大原因就是由于动作的稳定性不够造成的。
在技巧啦啦队的比赛中,难度是制胜的关键因素,而在难度的提高中,身体的稳定性又是训练的难点和重点,所有的难度都是在保证身体的稳定性的基础上顺利完成的。随着技巧啦啦队的不断推广,技巧啦啦队的难度也不断提升,在国内的比赛中,单臂的七级难度不断出现,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花样,这就对我们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巧啦啦队动作的完成时依靠全身协调用力,将重心控制在一条重力线上,也就是尖子与底座要将重心保持稳定。尤其是底座队员,要协调用力将尖子的重心控制到自己的重心上。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我们都知道力从地起,但是我们技巧啦啦队的作用点在手上,这就要求我们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核心力量,才能将力量从腿传递到腰再向上直到作用于尖子。只有具有良好的核心力量底座才能安全地、高规格的完成各种动作。尖子也是必须有良好的核心力量,才能在不稳定的脚下,保持身体平衡,稳定地完成动作。
三、技巧啦啦队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的关系
核心力量的训练与传统的腰腹训练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训练部位上,核心力量训练重点在于深层的小肌肉群,而腰腹训练则在于外部的大肌肉群;其次在练习的形式上,核心力量训练可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采用一维、两维和三维的运动;在负荷上夜游很大的不同,核心力量训练一般是克服自身的重量或是小负荷的力量练习。
核心力量与传统的腰腹训练不同但是却互补,在安排训练是应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有针对的发展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四、技巧啦啦队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核心力量训练的负荷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和轻负重为主,这是因为核心部位是人体肌肉力量的薄弱环节,参与工作的肌肉大部分是位于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它们不可能承受大的负荷重量。因此技巧啦啦队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结构从易到难,数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难度的训练原则。核心力量训练更加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而不是快速度和高负荷练习。
1.稳定状态的无负重练习
在稳定的状态下,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要负荷的练习。这种练习是为了激活、募集附于脊柱的稳定肌和运动肌,是运动员能够更好的体会核心肌群用力和控制自己身体。
2.不稳定状态下的无负重练习
借助气垫、健身球等辅助器材,使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要负荷的练习。可以激活、募集到更深层的小肌肉参与到机体的运动中。
3.稳定状态的负重练习
在平衡状态下借助器材模拟实战情况进行的训练。这种练习时在徒手练习对集体刺激不足后的进一步练习。由于这种方法强度更大,做一可以募集更多的肌肉参与工作。
(二)结合专项原则
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运动实践证明,身体素质的训练必须与专项相结合,核心力量的训练也是如此,核心力量的训练还要跟腰腹训练相结合,根据技啦啦队的技术特点设计出符合技巧啦啦队的训练方法,否则就变成一般性力量训练。
参考文献:
[1]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18-220.
[2]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1131.
[3]王卫星.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12-15.
角落活动由诸多的学习区组成。诸如娃娃家,益智角,美劳角,音乐角等一个个小小的区域,供幼儿任意 选择。它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划分得多与少,材料的投放可以由浅入深,这样幼儿会在比较容易接受的 基础上产生兴趣,学习起来会更加专注。
教师设置诸多的学习区是为给幼儿创设良好的自主环境。但对于各个区的指导是很难面面俱到的,总会有 所偏重,使某一学习区具有其特色。对于3-4岁的幼儿,多是从家里直接来到幼儿园,对幼儿园的一切都很 陌生,不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来活动。但经过我们一年来的努力,班里开展的角落活动真是各具特色 ,孩子们再也不是刚入园时哭闹不休,胆小怕生的样子,而是生龙活虎般的小家伙了。孩子们的个性在此得到 了充分的展现,幼儿园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娱乐场所。幼儿之所以每天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入园,势必有他所盼 之事,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来园后第一个选择的活动区就是音乐角。孩子们之所以这般喜爱音乐,我想是和我一年来的潜心钻研和有目的的培养分不开的。在此我想浅谈一下创设音乐角的体会。
首先要明确创设的目的。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为重点,其次是培养幼 儿的节奏感,对音乐的感受力及加强音乐技能的训练。
接下来就是创设过程以及材料准备。音乐角相对于其它角,它需要有一个较大的空间,利于孩子们又唱又 跳,隔音效果还要相应的好一些,以免影响其它角的活动,背景的装饰最好能衬托音乐角的气氛。至于材料的 准备,要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幼儿打击乐水平的 提高,逐渐出现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等一些复杂的乐器,让幼儿更加灵活而逼真地表现音乐形象。
活动区的精心创设,并非装饰,更重要的是发挥其教育作用,让孩子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但对小班幼儿 ,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如何使用乐器,如何跟着音乐敲击,与小朋友之间怎样合作等。这就需 要教师既做指导者又做参与者。
通过实践,我认为开展音乐角活动,大大丰富了角落活动的情趣性。它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陶冶幼儿的性格,体验愉快情趣
这一点是其它活动区所不能相比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动的艺术 ,音乐区是幼儿个性充分体现的最佳场所。通过幼儿来园后第一个选择音乐角这一现象就能充分说明,幼儿对 美好情感的体验是多么需要啊!
二、与集体教学的有机配合,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幼儿进行辅导
小班集体教学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 5-20分钟,稍纵即逝,仅仅靠这一点点时间来给幼儿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和角 落活动中进行。教师可以把重点和难点在集体教学中渗透,个别辅导放在角落活动中进行。比如学唱歌曲可以 全体进行表演,边唱边跳可以在角落活动中教师辅导或引导幼儿自编自演,还可以编成打击乐进行节奏训练。同时为园里的大型娱乐活动幼儿的表演项目提供了可能。
三、活动区的游戏多样性,对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音乐角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也 是运动量最大的学习区,它可以通过舞蹈、游戏、律动等多种方式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乐,孩子们边唱边跳 ,手舞足蹈,无形中加大了幼儿的体能训练。又如幼儿在欣赏一首歌曲的时候,自然会根据歌词内容联想到美 丑善恶,这样就加强了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净化了幼儿的美好心灵。一曲《我的好妈妈》充分体现了幼儿对 妈妈无限的爱……
四、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增强协同合作的能力
对于3-4岁幼儿,他们还缺乏彼此间的交流,幼儿 从熟悉的家庭一下子进入到陌生的集体,是急需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同伴关系的,而音乐角的设置,恰恰增大 了同伴之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协同合作演奏同一首乐曲,可以拉起手来跳同一支舞,是完全无需老师插足 而自发形成的这种同伴关系的。相比较之,其它活动区多是幼儿独立进行的或是只有单一固定的伙伴,而不同 于音乐角,幼儿更换的频率高,每日的活动伙伴都有所不同,因此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从而改变其不良性格
[关键词] 体育课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一、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具备《标准》中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是对学校教育本质功能的重新定位,它指明在课程的设计,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客观评价等诸多方面加以解决。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重视体育教材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对象意识不强,教学始终在演“独角戏”。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标准》要求我们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将教学的人的主体意识,将教学的重点应从重传授转向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标准》指出:“关注个休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确定学习目标与评价方法,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要学习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自主体育的思想教学过程,要有教育民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认识自己,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一节好体育课要有明确目标
目前,比较认同的学校体育目标是多元化的阶段性目标,小学是以学会基本动作为目标的运动教育,更多地注重体育兴趣、爱好的增减,初中学生以掌握各种运动项目为特征,注重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高中和大学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注重体育能力的素养的提高。具体到每个学校,都是围绕着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每人目标又划分出不同的水平目标。采取的是目标管理,这和以往有很大的改变和不同。
一节好体育课的内容要围绕目标来选择。《标准》进一步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要求方面发展,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内容,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三、一节好体育课要求任课教师要做到“四熟”、“四活”和“三精”
“四熟”,是熟《标准》、熟教材、熟动作、熟学生。熟《标准》,是因为《标准》是教学的依据;熟教材,是因为要把握一堂课中学生作示范,对培养学生的整体动作印象起直观作用;熟学生,是国为学生的程度不一样,教学中的要求要因人定量。
“四活”,是指课堂气氛活、授课方法活、学生思维活、处理手段活。课堂气氛活是要求教师教态自然,精神要饱满,要以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情愿,仪表、姿态要得体,声音洪亮、清晰,不然,就不能得心应手。授课方法活,是因为一节课中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练习时间有限,要想有一个好的效果,就必须仔细地思考,反复推敲,不能抱住一种方法一成不变。把学生的思维搞活与强弱的矛盾,如果对学生不诱导,不启发,不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思维线索,学生就会感到盲目,无所适从。处理手段要活,是因为体育课堂多以室外活动为主,教学环境多变,学生流动性大,注意力易分散,有时会遇到预料不到的情况,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处理手段,务必给学生一个明确或适当的答复。
“三精”,指讲课的内容任务设计精、主干课程设计精、教学语言讲解精。如果讲课的内容任务设计精,就能够概括全貌、勾勒轮廓、开门见山、故事开路、寥寥数语、恰到好处,就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和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主干课程设计精,是因为主干教材是课堂核心,只有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分散或转移难点;教学讲解精,是以语文的概括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特征的,一堂好的体育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师生语文上的交流,所以体育任课教师就从“精练”入手,博中求精,才能够达到课堂互动。
四、教学组织方法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旧的体育教学方法长时期处于主体状态,其变化缺少逻辑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其中包括练习方法的创新,教学态度上的转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学习内容的创新。比如,增加乡土教材,开发利用新兴体育项目等方面的创新,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喜欢体育课。
五、一节好体育课呼唤综合型、科研型体育教师
《标准》要求,现代化体育教师加强知识更新,提高多方面素质。《标准》对体育教师文化水平、知识面、学历、科研水平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天的体育课堂与以前大不相同。《标准》下,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品格对学生会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要完成肩负的重任,就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博览群书;丰富文化知识,以及熟练的示范动作技能等,成为综合型的高素质体育教师。
六、一节好体育课要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
这里所说的“即时评价”,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针对在练习的学生及时进行“口头评价”或“非语言行为评价”,能够与学生达成一种无形的默契,达到师生双边互动,顺利完成动作的激励性评语,使得一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即时评价”的方法应简便易行、公平、合理,充分体现公平性、激励性、发展性原则。不能只进行体能训练,而忽视态度、意志、情感、习惯、身体形态、技能等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运用“即时评价”,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多运用“好”“很好”“不错”“相信自己”“坚持一下”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如能始终把“即时评价”贯穿在一节课堂之中,会有显著的课堂效果。
七、一节好体育课应创造一个热烈、轻松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作用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理论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许多高校正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型人才的地方。因此,人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培养21世纪专门型人才中发挥积极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一起形成培养我们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跨世纪的全面发展新人的完整教育体系。从体育本质看,它不仅造就人的健康的体魄,它还造就人的美好心灵。又由于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是师生两方面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更具有参与性与实践性。因此,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就应全面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一、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可以包括两点:一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二是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办学宗旨。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其特性主要包括全面性、全体性和个体性。全面性是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体性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个体性是指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来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体育教育中,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个体性等特点。
那么,也可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1.体育教育是以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的教育活动,但是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对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实质就是通过体育促使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能力和精神几方面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发展。体育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体育教育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渗透到体育之中。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从体育美学的观点讲,体育中的美育主要指通过协调发展身体,来塑造匀称的体态、完成有力、熟练敏捷的优美动作,以及培养开朗的胸襟、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
2.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 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个性的发展要求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诸方面创造性地主动得到发展,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3.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既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在人的素质构成中起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担负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对高校体育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体育已从单一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向教育、竞技、娱乐、生活、促进个体社会化等融合的方向变化而形成了多元化功能;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从单一的生物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评价过渡。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使学生的体质、心理、品德、适应能力得到最大发展。所以说体育学科育人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高校体育教师应做到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制定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目标。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新内容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进行体育教学,顺利完成高校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2.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第一,高校体育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第二,在学习前对学生讲明学习的难点,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
3.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结合。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高校体育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高校体育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示范讲解、测试、预测、提问等复习方式,通过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提高运用高校体育技术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健康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
4.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规律,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最具影响力,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文明礼貌,勇于改正错误。高校体育教学既有高校体育理论课,又有体能训练课。因此,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吴亚娟.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
[2]万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10).
[3]苏桃,刘文娟.论图书馆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