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

第1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

人文关怀,是西方世界的一个概念,它起源于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人要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还要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西方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概念的发展

从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来看,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包括: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肯定人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即在物质、精神生活中均处于主体地位,不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方面都占核心地位;追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的目标;注重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注重人们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不仅要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而且要致力于人的享受层面的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总之,人文关怀的内涵丰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

二、旅游景观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关怀,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关怀。物质方面的关怀是最基础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生存;精神层面的关怀是更高层次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发展和享受。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的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要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落实好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二是要重视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人文关怀,不能忽视对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构建美好的、和谐的相处环境。

三、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

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休息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目前在好多旅游景观中,基本的休息和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设计也不是很合理。例如:洗手间数量比较少、座椅和座凳设计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且比较缺乏;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描述不详尽,无法满足人们的知识;草坪上的警示语比较生硬,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等等。

由于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设计理念,要求关注人的需要,因而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游客游览观光累了的时候,很需要一些专门的提供休息和服务的场所及设施,比如停车场、凉亭走廊里配置的一些座椅座凳、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应尽可能人性化点。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本区域文化的传播,可以在旅游景观中尽量设置一些壁画、雕塑品,通过利用能形象展示旅游地区文化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人文精神。

(二)缺乏无障碍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计,指的是在旅游景观中应充分考虑到无障碍物和危险物。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尊重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的旅游景观设计更要有所体现。

然而在许多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比如一些旅游地只设有台阶,而没有残疾人通行道,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从而导致弱势群体无法参观相应的景观,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设计就缺乏无障碍的理念,相反却给他们造成了障碍。因此,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者必须要全面考虑,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途径,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平等参与的环境。

(三)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

旅游景观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此,应加强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景观的设计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旅游景观。

四、人文关怀在的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

人文关怀是园林设计的灵魂,也就是说,园林是为人而设计的,为人而服务的,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地制宜,对景观进行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和空间,满足人们的种种需求。要使园林在历史上长存,它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以苏州园林为例,说明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中应用的成功典范----苏州园林,它是东方文明造园艺术的典范,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旅游景观的设计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这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二者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观点都是重视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在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矛盾,人们只想着征服自然,却不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发展会引起反面影响,大自然迟早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苏州园林的造园家贯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这个因素,采取了独特的造园手法。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它的总体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榭皆临水而建,突出水资源丰富的特性,独具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把水作为园林的灵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平桥、配置的建筑及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共同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画面。拙政园的建造利用园地水资源的优势,实现自然与人相互融合,和谐相处。

(二)突出浓郁的家园情怀

浓郁的家园情怀也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苏州园林是古代富商、官宦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的结果,家园不仅是人们日常的栖息地、住宅地,更是人们向往的精神世界的家园,因而,苏州园林也一向被人们称为“文人园林”。许多文人都致力于造园、改园,他们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苏州园林的建筑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使得园林呈现出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在建筑中配置各种各样的点缀艺术品,比如匾额、楹联、书画、雕刻、家具陈设、摆件等等,这些都为园林的美贡献了一线生机与活力,使得苏州园林更具家园气息,为文人提供了抒感的理想家园和精神的寄托之地。

第2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古城,私家园林始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代城内外有园林11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虽然发生空前绝后的变化,但仍然保留着苏州古色古香的都市风格。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虽然不能给这座古城做贡献,但我们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当我们在游玩时,不该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画,看见别人在损坏的时候要上前阻止。

我们应当为生活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文化古城,而感到无比自豪。那么,无论在苏州的某个角落,都要自觉保护美丽的古城风光,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也为了能让苏州人民的后代都能看到古城风光,加入到保护美丽古城的行列中来吧!多一份保护,就多一分力量,亿万分力量结合起来,就会把这美丽的古老城市的风光保卫起来,让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圆满举行!

第3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

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2、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3、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

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

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4、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

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5、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苏州古典园林素有“园林之城”之称。

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古典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6、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7、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长江三峡在湖北宜昌境内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中瞿塘峡位于重庆奉节境内,巫峡位于重庆巫山和湖北恩施州的巴东两县境内。

西陵峡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长江三峡其间有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峡大坝和三峡人家风景区,是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

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民币十元纸币背面的三峡夔门景观更彰显了长江三峡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标志地位。

8、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面积约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长约35千米。

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群峰倒映湖中,优美如画。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富有诗情画意。

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屿(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9、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

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

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10、秦陵兵马俑

兵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第4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生存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95-02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存危机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中国的儒道佛学等思想的影响下,由古帝王、官僚、文人士大夫等所创建的,虽然在每次的政治动荡和改朝换代中都会引起园林形式上的变化,但都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性的创作,它是没有割断历史和文化脉络而进行完善和发展的。然而,受现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快速发展影响,其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主题公园的冲击。由于上个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兴旺,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主题公园。这些公园既没有脱离于传统园林的构造思维,同时也蕴含了现代文化和自身的地方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再加上部分主题公园的成功,令投资者们感受到了主题公园的高效益与高回报率,因此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兴建主题公园的狂潮。从而使古典园林在今天的经济大潮中显得黯然失色,无形中给古典园林带来生存危机。

(2)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堪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粹。但它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一,在一定的程度上很难被现代年轻人所接受。由于年轻人是“新时代的产物”,其风貌和心理特征与传统园林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不相吻合,并且他们的价值取向又不断地向西方先进国家靠近,身上独有的民族文化色彩在逐渐的褪去。又由于我们往往有种错觉,认为像中国古典园林涵盖这么深奥的思想内容只属于“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分子”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玄机”。而且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片山多致”、“寸草生情”,在物我交融中展现人的品德、情感;它通过艺术的创造,把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有机融化,产生了超脱出现实、梦幻般飘渺的意境。如果不懂个中之内涵者是难以明了其中“玄机”进而获得审美感悟。因无法有效消化、理解景物之外的内容,普通游客从情感上或举止行动上都难参与到景观中去,即便是光临景区,也只有走马观花。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传统园林披上了“旅游文化”的面纱,却也掩饰不了被人们所淡忘的那份沧桑情怀。正如南开大学哲学系的沈(哲)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

2 生存空间的减少

(1)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误。虽然我国对园林管理有现成的公约或法规,但是这些法令、法规本身不够细致和完善,并且执行起来不得力。又因我国古典园林由园林局、文物局、城管、规划局等部门共同管理,而其中一部分又是各自分管。一旦某个古园林出现问题,从园林局的角度讲,只能在国家已经确定的古典园林范围内加强管理,对于那些没有纳入文物保护,又不属于园林局管理的园林,则鞭长莫及。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拥有经济资本的今天,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迅速的加快,大量没有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的古园林,只有被视作民房,在道路修建、旧城改造、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这些园林只能像普通民房一样被拆迁。现在的一些房地产商多数看不到园林本身对地产项目的增值因素,多会为了增加开发面积而盲目拆毁自己规划范围中的园林。

而在我国大多数古典园林处于城市之中,正所谓“城市山林”。根据现代“图―底”理论,可以认为园林这个“图”是处于城市这个“底”之中的,甚至整个城市都可纳入园林景观之中,但古典园林营造之初的那个“底”早已不复存在了。当代城市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城市环境与古典园林时有冲突,即便原来在郊野的风景园林也不可避免要面对周边环境迅速“城市化”的影响。曾在唐代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所描述的苏州美景全被今天的一片繁华的街区和闹市所吞食,并且我们所到过的几座古典名园也是在夹缝中喘息。

(3)自然损坏,缺乏保护性维修。中国古典园林的“年龄”大都在百岁以上,多为砖木结构,年长日久,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难免有损坏的,若未能及时保护性维修,便会慢慢崩塌。

(4)修建性破坏。现在我国相关部门也认识到了古典园林的价值,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加以保护、开发,但是方法不当,反而破坏了原有园林的风貌。本来一些景点是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为了吸引游客而建造的,比如圆明园遗址中的“海岳开襟”岛上的世界图腾展,此景点与园林的整体气氛极不和谐,在那样景观中,游客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感,只能是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还有些古典园林中的不少景观带就有明显的新造痕迹,已修复的亭、阁、桥、廊等用钢管及钢板焊接而成,建造水平低劣,令人看后百味滋生。

(5)经营性破坏。旅游业的兴旺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极端“功利主义”色彩影响下,目前在很多被保护起来的园林内部兴建起了许多经营性项目设施,以谋求最大经济利润为基本目标。如酒店、冷饮店、儿童乐园等,这就使得原有景观的布局遭到破坏。这我深有体会,在苏州看见一些园林中就出现了摄影篷、露天舞场、冷饮店等设施,一片喧嚣的景象打破了人们所憧憬的恬静氛围。苏州园林是我国文人园林的代表之作,古代人们探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全被我们的后人给糟蹋了,令人心痛,也使人反感这些“画蛇添足”的内容。

3 寻求持续发展的道路

3.1 意识形态的更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物,它所呈现出的是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传统文化为生命力,是传统文化的浓缩和集中,其对文化的表达更突出精华,与文化专题旅游相比更注重文化的交融和交流。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所蕴涵的内容,文化并非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专有名词,它稀释于大众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说知识分子是文化的自觉缔造者,那么它的延伸和深化则需要大众的集体参与,否则文化便会在曲高和寡中僵死。大众在个体生命的实践活动中不自觉地缔造了文化,用生活解释了文化的真正含义。当然,世俗文化和庸俗文化会在某个程度上削弱异域文化的精致,却也显现了文化的包容和活力。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利于我们现代人在游览古典园林过程中,感悟到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精髓,赏析到历史进程中各阶段艺术文化的特征,同时也陶冶我们年轻一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

3.2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众所周知,时下旅游市场竞争很激烈,而旅游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景点从业人员作为旅游文化的直接传播者,其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让我经历的恰是这样一幕:在我游览苏州园林时,这里的一位导游讲解员把几个园林的构建历史背景混为一谈,让人一头雾水。我们都知道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文人园林),它们的构建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从而也形成了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我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三番两次向导游员提出一些问题,可能是她一直没有遇见过象我这样难缠的人,结果她要我在游园前把园门口的说明看清楚……目前我国有许多与旅游相关的大中专院校和培训基地,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来,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国外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古典园林的生存和发展还得依靠我们这些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人员为它争得一席之地。正如南京市旅游局规划处李尚勤处长所说,现代人在寄情山水之间,更渴望听到脍炙人口、充满诗情的讲解,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因而景点从业人员首先需要把握的是讲解要忠于景点原貌,尊重历史事实,让游客真正学到知识,这是需要科学把握的一个基点;其次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游客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其“导”的艺术;最后是始终要有饱满的热情,善于与游客沟通交流。在互动中增强讲解的实际效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进行开发性的保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记怀禄曾指出,古园林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保护意义深远。他认为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来抢救古典园林:

(1)迅速对古典园林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弄清楚每处古园林的具体情况,然后分类、记录、归档,目标是掌握各类古园林的保护现状。尤其是对未被保护、面临消失的古园林,要制定逐个保护方案,进行抢救。比如把那些未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园林,逐一记录、拍摄并测绘,留下一份尽可能完整的资料,以便今后搬迁修建不失原有的风貌。

(2)出台园林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扩大古园林保护范围。这个制度一方面应该操作性强,管理严格,对于园林中的建设施工行为应该有严格的程序,不能仅由经营者说了算;另一方面应该涵盖面广,园林局、规划局、城管、建设局、文物局等部门都应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加强各自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园林保护的关系。城市化建设与保护古园林是不相矛盾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限制园林保护区内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逐步拆除影响景观构成的不和谐建筑物。当然城市建设也不能因保护古园林而停滞不前,而园林景观又透视着一个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且数量有限,能为城市增色不少。由此国家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园林保护的关系,尽量多的保护古园林,对于一些实在没有办法保护的历史名园,应尽量异地再建恢复全貌。

(4)国家还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出台政策等鼓励全社会,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保护古园林。古园林之所以保护得不好,除了人们认识方面的不足外,另一方面就是现存的古园林分布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以及持续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专门人员无形中资金问题就成为一个核心。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记载了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浓缩了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堪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粹。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使我们祖国珍贵的古典园林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得以有效的保护,并使其珍贵价值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发挥出来。

第5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关键词:盐商文化;扬州盐商;旅游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48-03

作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是国家树立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范和品牌。近年来扬州市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旅游收入不断攀升,2015年扬州市入境游客5.12万人次,外汇收入5865.74万美元,国内游客5027.21万人次,旅游收入592亿元。通过搜集整理网络口碑评价发现,目前游客主要集中于瘦西湖景^和个园,受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的影响,普遍认为扬州是以自然风光取胜的城市,到访以观光为主,对扬州文化认知度不高,停留时间短,扬州旅游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资源分析

扬州繁华以盐盛,盐文化是扬州城的文化灵魂。自汉以来,扬州留下了很多盐的足迹,特别是在漕运发达的明清时期,大量盐商汇聚扬州,使扬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在城内至今仍保存众多盐商园林、住宅以及会馆等遗址、遗迹,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申遗的牵头项目――以瘦西湖和个园为代表的扬州盐商园林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行业的瞩目。通过对盐文化内涵的挖掘,树立扬州文化旅游品牌,拓展盐文化旅游链,让游客接近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感受城市特色文化,并使游客自觉自愿地留下,是扬州市旅游业未来发展之路。扬州盐商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总结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建筑旅游资源

扬州盐商文化内涵丰富,其中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盐商建筑最能直观的让人认识、理解盐商文化。清代康雍乾年间,是扬州盐业发展的顶峰,也是盐商财富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时期,现存盐商建筑多为当时所建,其中主要包括园林、住宅、寺庙、会馆、书院等,目前开发运营情况最好的当属盐商园林。清代嘉庆后,扬州共有二百多处上规模的园林,清刘大观云:“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扬州盐商园林主要有两种――湖上园林和城市山林(住宅园林)。其中5A级风景名胜区瘦西湖是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我国住宅园林的代表。

扬州盐商并非是扬州本地人,他们多是徽商、陕商和晋商等多个地域的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盐商是亦商亦儒的群体,他们在靠盐业发家致富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与文化事业。基于此,在扬州还留下了宝贵的盐商会馆、盐业管理机构、盐码头以及慈善机构和书院等盐商文化遗存。

(二)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明清时期,盐商不但创造了扬州的繁华经济,而且带来了当地的文化繁荣,他们兴雅集、办诗会、筑书楼、刻藏书,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促进了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的形成,推动了扬州文学艺术的发展。

扬州工艺美术文化驰名天下,扬州琢玉、剪纸、铜镜、漆器、盆景、刺绣等工艺大师汇聚,除此而外,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木偶等多种民间艺术均体现了扬州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扬州盐商的官邸宅院收藏了大量的扬州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这些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可以使得游客在游览时领略到扬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作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发源地,扬州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至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盐商巨贾,不下数十万人,他们为扬州带来了各地的烹调技艺。清代的康熙和乾隆曾六下江南,盐商们为了取悦帝皇,更是召集全国最好的厨师,以最好的扬州菜献食,清朝乾隆时,扬州文人李斗所著的地方风物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行宫为皇帝、百官准备的“满汉席”菜单,这是见诸文字的第一次对满汉全席的记录。

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热衷于宴请,“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家家配有私厨,客观上促使扬州形成了“会吃善品”的清雅之风,并因此造就了今天的淮扬菜。

传统的饮食业为扬州留下了相当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店富春茶社、菜根香,代表性美食扬州蛋炒饭、镇扬三头、扬州包子等。

(四)休闲文化旅游资源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更是扬州人休闲活动的形象代表,清朝即有文献记载“扬州人好品茶,清晨即赴茶店,将腹而往,日将午始归就午餐。”到了晚上则要到浴室休闲娱乐,沐浴的同时,伴有修脚、按摩,更要喝茶、聊天,极尽休闲之能事。扬州盐商日常喜欢乘坐由运盐的驳船改装而成的画舫徜徉于瘦西湖上,吟诗作画,开怀畅饮,著名的扬州画舫自此而来。

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在2010年、2013年两次人选“中国十大休闲城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休闲已经成为扬州城的主流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扬州市旅游接待人数逐年上升,但游客对扬州的印象仅停留在以瘦西湖和个园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游览上,游客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带来.的后果是游客停留时间短,以一日游和两日游为主,对当地经济带动性不足。

自古以来就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的说法,但就目前的旅游发展来看,扬州不仅瘦西湖名气没有杭州西湖大,园林的名气更是不如苏州园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扬州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文化挖掘不足,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体现,更缺乏独特的品牌形象。

同样,在旅游市场的宣传营销过程中,缺乏创意,主题形象不突出。以瘦西湖和个园为首的景区单打独斗,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品味不足,不能充分代表扬州旅游形象。

旅游文化的宣传任务需要由旅游从业人员来完成,而当前扬州市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正规系统的培训,对扬州市盐商旅游文化知之不多,难以领会文化精髓更不能将文化内涵予以展现传达。

三、产品开发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需借助文化来提高品位,增加魅力。如何改变扬州市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现状,如何摆脱简单的“门票经济模式”,是扬州市旅游产品开发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确立盐商文化旅游主题

主题文化是凝聚旅游产品特色、吸引旅游者发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关键,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近年来,扬州虽然对部分盐商住宅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开展了盐商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建设,但从游客评价上来看,在其开发过程中盐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仍显不足,盐商文化旅游主题并未凸显。

扬州市盐商文化旅游的产品设计开发应是在梳理扬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结合盐商对扬州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结合他们结交、资助士人,营造、扩建宅园,热心文教事业,并孕育出了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等闻名的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来确立扬州市主题文化。在确立盐商文化旅游主题的前提下,对旅游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宣传,使游客一接触到盐商文化、儒商文化就会想到扬州,就想去扬州旅游,到扬州旅游就会想到要体验扬州盐商文化产品。

(二)塑造“盐商文化天下第一”的品牌形象

旅游城市形象不明确、文化概念模糊不清,游客体验感知不佳,便难以获取良好的口碑。当前扬州的城市旅游形象口号为“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并以由五亭桥、杨柳、古城墙、仙鹤、月亮、桃花构成的美丽图案为形象标识,虽然该口号和标识展示了扬州‘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但是扬州最珍贵的盐商文化特质没能得到体现。

要实现旅游业的持续性发展,扬州市应注重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从运河申遗与盐商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出,盐商文化即是扬州历史文化的核心。树立“扬州盐商历史文化遗迹天下第一”的形象,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时时体验到扬州盐商文化内涵,得到精神和心灵的享受。

(三)深化盐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在盐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将文化元素融人到旅游的各个环节,在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中贯穿文化内在价值,开发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体验属性的旅游产品能够为扬州市旅游提升附加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在吃的方面,盐文化资源最丰富的扬州是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发源地,扬州可以在扬州菜和扬州早茶、点心等现有饮食资源的基础之上,推出盐商家宴式餐饮体验服务和相关的系列饮食项目,让游客在园林古巷、亭台楼阁的雅致环境中享受饮食文化的美,体味盐商文化的内涵。

在住的方面,将扬州市内现存适合居住的盐商宅邸加以整理和翻新,在不破坏旅游景区整体环境氛围的前提下,建成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高档次的主题酒店或客栈。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切身体验盐商的生活意境,提升游客的文化感知度。

在行的方面,内部交通的改造上可以考虑引入公共自行车和旅游黄包车作为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参观游览扬州市各古街古巷和盐商历史文化街区,使游客能够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扬州市的盐商文化内涵。

在观赏游览方面,可以考虑组合扬州盐商文化主题旅游的线路。创建以主要园林景点为核心,以周围盐商住宅、会馆、书院建筑和街区古巷为衬托的相互结合、相互依托的扬州盐商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再辅以盐商旅游节、烟花三月节等节庆活动,让游客在观赏扬州盐商园林景观的同时体验到扬州盐商的经营历史、饮食休闲、文化艺术、节庆礼仪,从而深刻了解扬州文化内涵。

在娱乐休闲方面,扬州盐商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休闲习惯,听戏、观剧更是扬州盐商的一大娱乐。如今,扬州的早茶、听戏、沐浴、温泉、修脚等休闲活动全国知名。在扬州盐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继续挖掘休闲文化内涵,创新表现方式,让游客在观光游览之余,充分感受、w验盐商的休闲娱乐生活。

在旅游纪念品方面,在盐商的推动下,扬州工艺美术文化驰名天下,如何将漆器、玉器、剪纸、刺绣、灯彩、绒花、玩具这些工艺美术制品赋予扬州本地文化内涵是进一步开发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

高度重视对主题酒店经营人员、导游及讲解员等相关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形成全员解读、宣传扬州盐商文化的良好形势,树立扬州旅游文化形象和品牌。

第6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苏州,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精致儒雅的园林是这个城市的象征,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举全市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高增长、高质量、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循环经济链和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100%,规模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生态工业园建设。三是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为优化开发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推进“绿色行动”,打造“人工山

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

“十五”以来,苏州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绿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

城市绿化规划彰显导航作用。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内涵,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加以精心打造,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加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先后编制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8个景区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了《苏州市三角嘴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建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绿色生态系统。

城市绿化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一是古城内绿化突出园林特色。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文庙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实施了“百园”工程,城区基本达到350米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二是新城区绿化体现现代特色。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大手笔建设大型绿地。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中心,建成融现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新景观。高新区借助自然山体规划公园绿地。吴中区挖掘太湖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环太湖生态湿地公园,相城区则积极打造“水相城、绿相城、花相城”。三是城乡绿化共同发展。苏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了太湖、阳澄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

创新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宝贵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研究推广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普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对高架道路柱体、桥体、以及墙体等实施垂直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并通过《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立法保障。

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和谐融通

苏州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古城、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昆曲、古琴、评弹、苏绣等非物质遗产的弘扬,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苏州市政府不仅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而且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作为我国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城市,苏州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为了提高管护科技含量,建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测中心,研究制定古典园林建筑、设施等监测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历时两年的国家“十五”863科技公关项目――“苏州园林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基本达标

苏州市结合创建生态市、节水型城市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周边风景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重视人工湿地的保护。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控制。

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化城市生活环境。苏州,“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称号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苏州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推进。苏州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清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苏州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

第7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方法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能够传递教材内容,完善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但从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阅读课堂的个性化缺失问题仍然突出。由于阅读教学缺乏个性化,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了解其内涵,阅读教学的转化、内化、迁移作用不够明显。基于此,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重视落实以下五种策略。

一、营造好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需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差异性,充分保护学生的探究欲与好奇心,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创新和进取。由此可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保持自身个性,通过阅读完成自我知识的构建,以此促进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传统阅读课堂上,教师为了学进度,往往划定统一的阅读教学标准,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忽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严格按教案进行课堂规划,在教学中按部就班,课堂就如同工厂流水线,教师的教学思路被严格限制在教案中,不但生硬呆板,还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引入个性化阅读。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文本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思维与感官的反应灵敏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意境、读出品位。

例如,在阅读《散步》一文时,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有利于体现个性化阅读成果。怎样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怎样体会母亲和“我”的态度?“我”在“散步”中心理出现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这些问题单凭教师的理论讲解是很难深入进行的。只有学生在阅读中细心揣摩,将自己置身于阅读情境当中,才能对其中的心理变化与文本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体会出文章中折射出的人性与亲情之美。这些美好情感的体验正是构成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元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判断,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观点,进而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这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关注学生阅读当中的精神互动

阅读教学涵盖了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之间的多种互动,是一个成体系、持续化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与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发掘文本内涵,对文本精神进行深层解读。要对解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也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所要传达的思想与价值。解读目标的设计有两个着眼点:第一,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第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这两个目标对阅读文本进行选择,并设计相应的教学重点,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

在确定阅读目标之后,教师要规划出有利于文本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情节与内容,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文眼”,减少阅读课堂的无用功。文眼的确定有利于促进个性化阅读的深入开展,学生根据主题定位,能够寻找到文本的内在精神价值,从而以更新颖的角度解读文本内容。例如,在《背影》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描写父亲行动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父亲的形象;从作者的心理描写中感受到含蓄而深沉的父爱。两处文眼有利于学生把握阅读重点,进而探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内涵。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清阅读脉络,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益实践。

三、个性化阅读与拓展教学相结合

读教学本身形式多样,教师要充分发掘阅读教学中的拓展空间,实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转化作用。读与写本身是一对孪生姐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更利于体现阅读的个性化与实践化。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增加教学弹性,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知识拓展中,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指向更明确,拓展方向更清晰。

例如,在《幽径悲剧》的阅读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沉,而文章的写作背景也较为复杂,有些学生表示“在读完文章之后心情压抑,情感消极”。为了实现积极向上的阅读教学引导,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积极情感,体会作者“困与幽径而不消沉”的情感意图,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情感。鼓励学生以读后感、阅读随笔等形式,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写作与阅读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的阅读心理变化有迹可循。从阅读到写作的拓展,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弹性,同时也使语文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效转化,为个性化课堂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个性化阅读与课堂表演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表演也叫即兴表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某一具有表演价值的片段来引导学生进行的即兴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体会,将文本中的内容当场表现出来。以表演形式丰富阅读教学课堂,迅速提升学生的关注力和参与度,促使学生对阅读有更全面、更生动的体验,尤其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表演实现了文字与肢体语言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教学效果,这对于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强化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表演更能体现学生认知、情意与身体运动的协调发展,有效突出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升、创造能力的强化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阅读教学与课堂表演相结合,不但是阅读教学的创新,同时也使个性化阅读效果更加突出。尤其是将课堂表演形式引入到一些学生感到内容枯燥、缺乏阅读兴趣的文本中,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苏州园林》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说明文缺乏阅读兴趣,尤其是科普知识,更觉得枯燥无趣。但以表演形式展示阅读内容,并以此形成积极的课堂互动,则有利于阅读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使阅读趋于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将学生转变为“旅游团”角色,教师担任“导游”,结合多媒体与课文内容展示苏州园林的画面,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表达观赏苏州园林的感受,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有何感想”,在师生互动表演中,一场“游园小记”的故事顺利展开,学生在表演中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促使了个性化阅读效果的提高。

五、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同样需要以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评价模式的束缚,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使学生在阅读评价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多元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发展性评价的形成。发展性评价不但关注陈述性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的评价基础。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中,不但要有总结性的评价,更要引入过程评价,在定性评价的同时,还要引入定量评价。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阅读感受有直观的了解,以此提升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的质量。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犹如教师带领学生去探索神秘的知识宝库,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够采撷到其中的智慧之花。

参考文献:

第8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要与学生交朋友。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如一位老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在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之后,昂扬的激情在师生之间顿时弥漫开来。整个课堂顿时变的活跃起来。

三、结合学生特点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激发学生思维,产生思辨价值。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趣。

四、通过多种手段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9篇: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范文

关键词:地铁1号线潜在旅游价值苏州特色都市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 A

1概念引入——旅游资源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

事实上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便是吸引旅游者,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交通压力的日益突显,苏州开始进入轨道交通时代。综合国内各学者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借鉴国外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地铁不仅提供快速的交通条件,其本身也可以作为城市内部旅游资源单体间的纽带以及城市文化内涵的传输者。

当然,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苏州轨道交通目前并未成为已开发完善的城市旅游资源,但随着轨道交通的完善、在地铁站内部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逐步融入苏州特色文化元素,轨道交通将成为苏州重要的旅游空间资源。因此,重视轨道交通的潜在开发利用价值对于苏州的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苏州地铁1号线旅游性开发与利用

随着地铁1号线的启动,苏州开始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地铁1号线除了具备贯通东西片区,缓解交通压力外,仍具有一个潜在的价值——城市地下空间旅游资源。我们所熟识的多为城市地上空间的旅游景观,而对地下空间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探究涉及甚少。随着地下交通的推进,地铁不再单单作为交通工具,还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将城市各功能组团的核心价值,通过元素提炼融入到地铁站的景观设计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对于苏州这样城市特色鲜明的地区尤为重要。

2.1苏州地铁1号线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2.1.1开发与利用现状

景观设计主题分析

地铁1号线站点主要特色主题要素示意

在景观设计上,苏州地铁站,以白墙灰瓦的地铁出入口、宽敞明亮的站台、清晰典雅的指示牌,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苏州“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各个站点根据线路站点的不同区域特色,打造不同的人文主题。

地铁1号线其中9个站点,有进行特色要素的融入设计。涵盖高新区、古城区、园区。高新区的站点设计内容侧重苏州自然、文化的传承和童心、生命的萌发,包括木渎站、玉山公园站、儿童乐园站;古城区的站点艺术设计侧重传统和当代吴文化传承,包括广济路站、乐桥站、仓街站;园区的站点艺术设计侧重现代科技和人文精神,将承载于星港街站、科文中心站、星湖街站。

2)景观设计特色元素分析

沿线24个车站的地面风亭及出入口等附属建筑,古色古香,与站点周边风貌融为一体。特别是室内装修各有本土特色,成为展示“吴文化”的连接点。如人民路为代表的古城区车站,以黑白灰为基调,造型简洁明快,寓意古城的“古韵今风”;以玉山公园为代表的高新区车站,引入清新的蓝、绿色,在建筑小品的选择上也偏重简洁明了,寓意新区的“青山绿水”;而工业园区的车站则以暖色调为主,代表着活力与奔放。在一些空间较为宽敞的站点墙面、顶面设置艺术墙,以苏州历朝历代的名人等为背景,表达站点周围的人文、历史,成为一幅穿越苏州过去和未来的地下长卷。

2.1.2与沿线主要景点关系阐述

地铁1号线很大程度上是与干将路重合的,干将路是极具苏州特色的城市主要道路,如果说干将路是苏州城市特色的地上空间景观,那么可以将苏州地铁1号线定义为干将路地上空间景观的地下空间延续。

地铁1号线将木渎主要景区、苏州乐园、观前景区及金鸡湖景区串联起来,完成了从自然到人文到现代旅游景观的穿越。由于地铁交通的便捷性,各串联景点也随之得到更多的注意。然而,在各不同特色的区域,站点的设计并没有与这些景点结合,比如观前景区的站点设计应该是古色古香的,应该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区域的。

2.2苏州地铁1号线旅游开发利用景观规划设计对策研究

很多人认为,自然景观是审美的目标、观赏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需要人们去设计。因此,旅游界对于景观设计并不敏感。然而,地铁是一种人造的旅游景观,对景观规划设计有着独特的需求。只有恰当的融入苏州的特色元素,才能够成为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城市旅游资源。

2.2.1景观设计地域化

“旅游景观”之所以区别普通的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在于旅游景观的地域性,地域性本身就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景观设计,必须服务于旅游项目的定位,在地域性的整合下,形成项目的独特吸引力,凸显“独特性卖点”。例如苏州,地铁的古城区段景观设计就应该是江南古色古香、雅致的,这才能将旅游者带入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空间,在候车及步行的时间内,细致感受城市的文化内涵,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有时比真实的苏州园林更为长久。

2.2.2景观设计生态化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们对“景观”,尤其是“旅游景观”,越来越强调生态模式。相应的景观生态技术,包括生态材质运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耗能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与技术等等。这一旅游景观设计的要点,并没有在苏州地铁1号线中有所体现,如果说生态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资金,那么本土化植物的引入应该是可借鉴的措施。比如在地铁站进出口可设置本土特色的绿色植株、景观小品,旅游者即使不选取地铁作为交通手段,特色鲜明的景观小品仍可给旅游者留有印象。

2.3苏州地铁1号线旅游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2.3.1从交通环境优化的角度

都市旅游的形象从游客进入城市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真实的在游客脑中形成,“行”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游客形成完整印象的载体,所以交通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心理。

2.3.2从城市文化彰显的角度

按照混沌文化理论的说法,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又塑造出不同的文化个体,这个文化个体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有些文化性格是未开掘的隐形的,要通过城市的具体载体融入城市文化来放大城市的文化性格。地铁交通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贯穿城市、舒适便捷。

2.3.3从旅游品牌建设的角度

从世界著名的城市地铁运营案例来看,地铁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高程度就是创建形成独有的品牌,如伦敦地铁、巴黎地铁、香港地铁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铁品牌。地铁旅游资源的推进就是为了能够创建独有的地铁品牌,进而为其都市旅游品牌的打造走出关键的一步。

3苏州地铁线路远景旅游开发利用分析

由规划图可知,远期苏州轨道交通将覆盖苏州市域,市域范围内的主要旅游资源都将通过发达的轨道交通串联起来。然而,将每一条轨道线路进行特色旅游景观设计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应当选取与苏州市域范围内的主要景观连接度较高的线路,对其进行特色设计。一方面,旅游景点多的线路旅游者选乘的几率较大,也可以较好的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讲究“亮点效应”的旅游景观设计中,应当主次分明,才能凸显旅游线路的特殊性。

4 结语

本文基于苏州地铁资源的潜在性旅游价值,从苏州都市旅游的串联与提升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理论为角度进行切入,结合苏州地铁实际资源和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尝试构建苏州特色的地铁资源旅游系统,并以此来彰显苏州都市旅游形象、深化都市旅游产品、拓展都市旅游空间,充分诊释地铁资源的旅游发展要义,全面利用地铁资源以服务于苏州都市旅游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可,周琳,于惠中.地铁经济对南京江宁区旅游形象建设作用探究[J].科技风.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