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殖业的市场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经营者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不断变多。畜牧养殖专业户只有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这样,畜牧养殖业专业户在面对风险时的应急管理能力才能体现出来。其次,在畜牧养殖业专业户制定以利益为经营目标时,需要面对市场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有利于保障经营目标的实现。
2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分析
2.1技术风险
畜牧养殖业的技术风险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畜禽品种的选择、养殖过程的疫病防治以及饲料的科学配置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例如,在畜牧业商品流通过程中,禽类流行性疫病的传播有了相应途径,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疫病控制,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2.2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降低或其他结果的出现。由于禽类和畜类在人工圈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因素的抵抗力在不断下降,导致自然环境的大程度变化对其生存的影响十分密切。
2.3市场风险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开展惠民工程。交通运输和销售市场都得到巨大的进步,网络营销更是提供了巨大的交易平台。努力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加深市场各畜牧养殖专业户之间的竞争,从而导致市场作为风险影响畜牧养殖业专业户的经营和发展。
3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管理策略
3.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畜牧养殖专业户应当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利用理论知识的指导,构建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具体风险类别,并根据自身情况的实际能力做出合理的决策。
3.2加强风险分析
对风险进行科学和全面的分析评估,由于风险具有隐匿性、突发性和持续性等特质,所以畜牧养殖专业户需要做好事前的风险规避、事中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应急处理,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全面保障畜牧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了解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多方求证通盘考虑,为做好风险规避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极力减少风险给畜牧养殖专业户带来的利润损失。
3.3政府积极引导
随着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不断增大,政府的调控措施和经济形势对畜牧养殖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畜牧养殖业的风险管理中,政府应当利用对于利率、补贴、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调控给予畜牧养殖业养殖专业户一定扶持,这样有利国家对于减小贫富差距计划的实现。
4结束语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结合自身实际,引领辖区农信系统积极行动,加大对养殖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帮助广大家禽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渡难关。
巨野:金融套餐送到养殖棚
基于H7N9禽流感疫情,对该疫情的防控主要有封闭管理、定时消毒、搞好卫生等。要从源头上断绝禽流感:一是接种疫苗,给每只鸡打禽流感疫苗。二是探访外来人员一律禁入,对运输车辆严格消毒,工作人员进出鸡棚都要消毒。三是饲养场实行封闭饲养,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出入,消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源。4月10日,在巨野县养殖户陈雪荣的鸡舍内,技术人员冯兴存向养殖专业户传授防控技术。
“好多地方关闭了家禽交易市场,我这两天正犯嘀咕,信用社会不会催促我还贷款?没想到信用社让我吃了‘定心丸’”。陈雪荣感慨地说。
针对养殖业风险大,管理不好会血本无收,给贷款带来很大风险这一现实问题,巨野县农信联社决定在贷后检查的同时,聘请畜牧技术人员对养殖专业户进行免费技术指导,传授养殖大棚的购建设计、棚内卫生消毒、饲料配比、鸡鸭等常见病的防治技术培训。正确引导、帮助养殖户发展养殖业,确保巨野县养殖业稳健发展。面对突然袭来的H7N9型禽流感,巨野县农信联社正确对待养殖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信用社资金安全的理念,从关心养殖业发展的安全着想,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投放。他们对待养殖户的信贷资金不是放出去不管,畏难发愁,而是加大跟踪服务力度,聘请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到养殖现场,做有关病情防治、鸡鸭舍等环境设置等技术方面的指导,以减少家禽疾病的发生,确保养殖户不受损失,信贷资金安全收回。同时,信用社工作人员为养殖户出谋献策:一是帮助联系销路。二是建议将应出栏的家禽冷冻储存,等待家禽食品销售旺季的到来。三是动员养殖户购买养殖业保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户的损失。截至目前,该联社支持辖区建起养殖棚200多个,贷款金额1000多万元。已有30多家养殖专业户享受到金融套餐服务,没有发生禽流感传染病。
垦利:为养殖业输血
因受H7N9疫情影响,垦利县域内肉鸡生产遭受严重影响,肉鸡养殖业面临严重经营危机。为帮助广大养殖户和企业应对困境,最大限度降低该类贷款风险,垦利农商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把扶持养殖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工作重点,帮助养殖户和企业渡过难关。截至目前,该行为家禽养殖业发放贷款共计45笔,余额574.5万元,扶持养鸡大棚12个,存栏肉鸡25万只。
该行组织业务管理部、各基层网点深入养殖大户和企业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养殖户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摸清养殖户的思想动态和应对方法、下一步资金使用情况,积极指导家禽养殖业贷户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尽量减少损失。
该行加大对辖区家禽养殖贷款的扶持力度,对生产经营困难的贷户进行重点帮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对即将到期的贷款进行展期、借新还旧等方式,最大限度帮助养殖户和企业渡过难关。
该行还积极组织开展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密切关注疫情的变化和辖区家禽养殖业的发展情况。他们聘请农业专家为养殖户讲解防范疫情、处理疫情等知识,增强农户饲养的信心。
枣庄:“贷”动家禽养殖业
5月13日下午,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家禽交易市场,原本人声鼎沸的活禽摊点此刻寥寥数人。“实在做不下去了,禽蛋摊位虽然没有关停,但生意惨淡。”卖了20多年鸡蛋的张大姐说:“原先一天能卖40箱鸡蛋,现在10箱都卖不掉,连摊位费都快付不起了。”
销售渠道不畅,让处于上游的养殖户很受伤。最先倒下的是那些抗风险能力弱的个体养殖户,但大户的日子也不好过。枣庄市华宝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鸡孵化、养殖、饲料供应、肉鸡宰杀等于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原先一天卖100吨,现在才卖50吨,降低了价格,还是不好卖。库存大了,资金很紧张。”公司总经理王科忠着急地抱怨。枣庄市山亭区农信联社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为他追加了200万元贷款,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减轻利息负担。
针对此次H7N9新型禽流感疫情的侵袭,枣庄市农村信用社第一时间对辖区禽类养殖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听取养殖户的诉求,加强信贷支持,帮助禽类企业渡过眼前难关。对部分家禽企业贷款担保条件适度放宽,降低信贷门槛;给予受禽流感冲击的家禽企业延期帮扶,贷款减费让利。对存量家禽企业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予正常发放,确保该类企业资金正常运转。运用网银、手机银行等现代化支付手段开辟资金流转快捷通道,帮助养殖户实现加工、生产、销售、流通资金快循环。同时,密切关注行业损失情况,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损失评估,探索建立运行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问:出台《规划》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饲料工业是养殖业生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养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饲料工业抓住种植业加速发展、养殖业蓬勃兴起的历史机遇,集成动物营养、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外饲料原料资源,在拉动种植生产、保障饲料供给、提高养殖效率、促进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现代养殖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饲料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养殖业。目前,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饲料大国,年产商品饲料超过2亿吨,建成了包括饲料加工、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饲料机械在内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现代饲料工业初具规模,对养殖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点任务,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在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饲料工业必须立足农业农村工作大局,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把握住新的历史机遇,妥善应对好问题和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我们制定出台《规划》,就是要加强指导引导,推动我国饲料工业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发挥对现代养殖业的支撑服务作用和对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拉动作用。
问:从统计数据看,近三年饲料产量增速明显放缓,您怎么看今后一段时间饲料工业的发展潜力?
答: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后,我国工业饲料在养殖业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在生猪养殖中约为75%,在蛋禽和肉禽养殖中超过了90%。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养殖业进入了生产减速、结构调整、区域转移、产业整合的新阶段,这种变化必然会传导到饲料工业。总体看,我国工业饲料将进入低速增长期,但仍有稳定的拓展空间。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2020年全国肉类、奶类和养殖水产品预期产量分别为9000万吨、4100万吨和5240万吨,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实现这个增产目标需增加1600万吨配合饲料。此外,生猪、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增加配合饲料1000万吨以上。同时,随着养殖业综合技术进步,未来5年饲料利用效率可望提高3%以上,节省配合饲料600万吨左右。综合“两增一减”三个因素,预计未来5年工业饲料消费年均增长约400万吨,增速约为1.9%。从增速看,与过去相比是放缓了;但从绝对量看,仍是难得的机遇。
问:饲料工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答:从产业自身看,虽然我国饲料工业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体看仍处于从饲料大国向饲料强国迈进的爬坡过坎期,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加快升级的矛盾和问题。如在加工装备、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差距,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不多;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不够紧密,产品销售环节多费用高;技术支撑机构人才装备建设滞后,基层监督执法体制机制不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和日常监管没有全面落实到位;抵御大宗原料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从外部环境看,“十三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空间拓展更难、质量安全要求更严、资源环境约束更紧等诸多挑战,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饲料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好新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全面提升产业素质。一是要产管结合,保障安全。既注重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又推进企业实施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等有效措施,保安全与谋发展并重。二是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技术潜力,以创新来提高竞争力。三是要坚持市场主导,激发活力。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都用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要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国外的饲料资源和技术引进来,让好产品和优秀企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问:落实好您讲的四项对策,应该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答:在具体工作层面,《规划》明确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巩固饲料原料这个基础,稳定供应谋发展。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保障能力,挖掘饲草料生产和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潜力。二是坚守安全这个生命线,提升监管能力谋发展。重点是着力健全规范标准、安全评价、监测预警、监督执法等支撑保障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有效衔接的监管制度。三是瞄准安全高效环保这个方向,依靠创新谋发展。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加快构建精准配方技术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动饲料产品质量升级。四是挖掘工艺装备这个潜力,节本增效谋发展。重点是以智能化、精细化、高效低耗、安全生产为方向,提升装备水平,推广先进工艺,推动饲料加工水平升级。五是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这个原则,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谋发展。重点是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全球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大做强饲料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农业环境成本;内涵;表现形式;成因;估算;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58-02
环境成本是环境损害的货币化,是衡量环境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全面步入新的阶段,随着我国加入WTO,更面临农业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学界对农业环境成本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我国对环境成本的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末葛家澎教授发表的《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工、有色金属、采掘业等重污染行业,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而且都非常有价值。随着农业、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学界对环境成本的研究领域发生改变,逐渐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成本的内涵、表现形式、产生成因、估算、控制等。
1 农业环境成本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农业环境成本通常是指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为了控制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预防性支出和农业生产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货币化。现有关农业环境成本内涵与构成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将农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内涵与构成展开分析。如赵玉杰等[1]从农业资源损失、人体健康损失、生物污染损失、控制及治理污染所需费用4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了描述;唐华仓[2]认为农业环境成本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其是农业生产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主要包括2个部分,即给环境造成的实际损失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控制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支出,是全社会一起承担的环境代价;李 季等[3]对水稻种植产生的环境后果、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特别对湿地开垦为稻田的环境风险展开了研究,对将由此产生额外的如洪涝风险增加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向平安等[4]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环境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5个方面构成,即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降低产量)、对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多样性损失);化肥及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水质的影响;农业生产行为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升高;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伴随的农产品产量下降。苏县龙等[5]认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2个部分,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损失以及间接造成生物种类减少的损失。
2 农业环境成本的成因
基于以上对农业环境成本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的分析,学者们还深入探讨了农业环境成本产生的成因。这些原因主要包括:化肥的过度使用;土地经营规模小;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不大,农用品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低,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大;单位农作物产量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等。具体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种植业环境成本产生成因的研究,特别是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畜禽养殖业环境成本成因的研究。
对于种植业环境成本的成因,马骥[6]调查了200个农户,他们分别来自河北和山东2个省份,并对华北平原农业化肥投入数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户的施肥行为因素包括农民教育水平、化肥价格、土壤质量、非农收入、有机肥的施用量、农民接受指导的意愿及其风险意识等;何浩然等[7]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影响农户施肥行为的社会经济和农技推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这一因子与化肥施用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利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张立国[8]对江西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水稻种植中的施肥行为显著受以下3个因素的影响,即有机肥的施用状况、生产者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等。
畜禽养殖业环境成本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陈 蓉等[9]在对新疆养猪业环境成本评估中认为:种植业大量施用化肥代替传统有机肥对畜禽养殖业环境成本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我国农村养殖场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特点,使养殖业废弃物的处理和集中治理难度较大,这大大增加了畜禽养殖业环境成本。姜 珊等[10]认为我国畜禽养殖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产集中,区域养殖分布不合理;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治技术的缺失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环境成本的增加。林启才等[11]通过对陕西省畜禽养殖业的研究,认为种、养链的断裂是产生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重要原因,另外污染处理措施滞后及产业化布局不合理也导致了畜禽养殖业环境成本的产生。
3 农业环境成本的估算
199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滇池地区为研究区域,按照化学氮肥占农田肥料的比重为30%、我国农田肥料的平均负荷为47%,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计算,得出每1 kg化肥氮素的边际外部环境成本为0.57元,治理和恢偷岢厣态环境的工程费用为18亿元。由此揭开了我国农业环境成本估算的序幕。现有关农业环境成本估算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2个部分,即不同研究区域的选择和不同评估方法的运用。
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大多数文献集中在某一具体的区域范围,如具体的省份,少有文献对全国农业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进行估算。国内关于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研究较早的有毛显强等[12]以探讨化肥施用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为主的研究。该研究以四川省大足县水稻种植为分析对象,通过在农业生产活动的环境经济分析中引入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支付意愿调查法收集数据,估算出该地区的水稻生产中投入1 kg化肥的外部环境成本为0.79元。吕 耀等[13]估算了苏南太湖地区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氮肥造成的外部经济损失,这些外部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太湖渔业养殖、生产生活用水等方面,估算结果表明该地区1996年由于农户的不合理施用氮肥行为产生的环境损失约为4.11亿元。刘光栋等[14]估算了华北典型的高产粮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失,估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失为860.8万元,即每1 hm2的耕地增加外部环境成本293.9元。许信旺[15]以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为分析对象,对2002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损失总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这一数值达到22.05亿元,占该地区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67%。
由于评估对象的不同以及区域差异的存在,学者们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意愿调查法、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机会成本法等环境成本评估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环境成本评估中。妙旭华[16]采用直接市场价值法和替代市场价值法对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年均农业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这一数值约为14.6亿元,相当于该地区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9.6%。李 晓等[17]以南方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将生态经济学方法引入农业环境成本评估,估算了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的生态破坏成本,其中早稻的生态成本为3.18元/kg、中稻的生态成本为2.44元/kg、晚稻的生态成本为3.02元/kg。李贵春等[18]对我国农田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等,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农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 225.45亿元,占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6.2%,占当年GDP的0.89%。
4 控制农业环境成本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农业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对策,以期控制农业环境成本。具体包括:一是维护土地的多样性。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保护好林地、草地甚至荒地,全面规划池塘、河道、沟渠,禁止耕地对其侵占。二是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的施用量。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生物有机肥的需求比较旺盛,而且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技术也日益成熟,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有机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以技术攻关为指导,提高认识,着力推广物理捕虫技术,例如在防治田间害虫时,可以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19]。
学者们普遍强调的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活动积极进行示范、教育,做好生态文明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并依托具体的生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工作,实现农、林、牧、渔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保护耕地的同时维护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中提高有机物的投入利用率;禁止燃烧秸秆,采用先进技术和机器实现秸秆的可循环利用;从源头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从而实现水体和空气环境质量的双重改善。提倡发展小沼气工程,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郭铁民等[20]结合福建省的农业省情,并结合福建省农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发展福建循环农业,应坚持“分层次、分阶段、分产业带建设”的规划原则。同时得出福建省发展循环农业的5种模式,即生态农庄模式、生态链整合模式、生态循环模式、区域型和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向平安等[4]在研究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评估中提出了水稻生产环境成本内在策略,即延长土地使用权,完善土地承包权,在实现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还需对土地资源的产权关系进一步明确;按“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对农药、化肥产品设置环境税;采取预付―返还的市场机制,减少农用地膜污染;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监测制度,加强农药、化肥环境管理。
5 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环境成本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农业环境成本产生的成因、农业环境成本的估算、控制农业环境成本的对策等内容。学者们所运用的许多理论和实证分析都具有参考价值。从目前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农业环境成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进一步研究。一是在对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成本的研究,只对直接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关于其间接效益尚未涉及。二是由于有关统计数据不全面,已有研究成果中农业环境成本估算结果比较保守,比实际损失价值略小,这有待于在以后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三是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已有文献对我国农业环境成本的分析极少数采用定量分析或其他定性分析方法,大部分都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因此导致这些文献的研究结果具有主观性较强的特点。
6 参考文献
[1] 赵玉杰,师荣光,高怀友,等.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损失评价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5):34-37.
[2] 唐华仓.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35-37.
[3] 李季,靳百根.中国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估算:湖北、湖南案例研究田[J].生态学报,2001,21(9):1474-1483.
[4] 向平安,黄璜,燕惠民,等.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5(11):2187-2193.
[5] 苏县龙,蒋志德.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环境成本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39-4240.
[6] 马骥.农户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华北平原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6):36-42.
[7] 何浩然,张林秀,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
[8] 张立国.垂直协作方式对水稻种植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18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8(3):50.
[9] 陈蓉,马琼.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新疆养猪业环境成本评估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4):116-119.
[10] 姜珊,许振成,吴根义.我国农业畜禽养殖废弃物系统控制政策措施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4(11):46-49.
[11] 林启才,杜利劳,张振文.陕西省畜禽养殖业污染成因及防治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56-58.
[12] 毛@强,杨居荣,王华东.二次生产函数模型在生产行为环境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1997,17(4):480-486.
[13] 吕耀,程序.太湖地区农田氮素非点源污染及环境经济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4):143-145.
[14] 刘光栋,吴文良,靳乐山,等.人力资本法评估农业污染地下水环境价值损失[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3):372-375.
[15] 许信旺.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损失估算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7):31-37.
[16] 妙旭华.甘肃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13(2):100-102.
[17] 李晓,谢永生,张应龙,等.红壤丘陵区粮食生产的生态成本[J].生态学报,2011,31(4):1101-1110.
[18] 李贵春,邱建军,尹昌斌.中国农田退化价值损失计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230-235.
一、乡镇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易引发社会矛盾
当前,随着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规模畜禽养殖业已从城市转移至乡镇,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因此而有所减轻,大量的粪便、污水及有害气体给乡镇、农村群众健康造成危害。更严重的是工业化养殖带来的问题,有些养殖场为了畜禽快速出栏而喂食控制病害的抗生素,使动物粪便普遍重金属、钠盐和抗生素超标。由于无害化处理不彻底,生化指标极高的有害物质经雨水冲刷排入水体,不仅污染地表水,还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质,不但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同时也传播病菌,危害周边群众身体健康。而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引发受害群众上访,甚至与污染企业产生冲突,引发社会矛盾及刑事犯罪问题。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不容忽视,如何做到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案发原因分析
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引发刑事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引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未充分考虑环境容量,选址欠周
当前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主流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但如果缺乏科学合理布局及长远规划、迁入地环境容量的科学考量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处理的有效落实,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其结果得不偿失。统计数据显示,一只鸡年产生粪便20多公斤,而一亩地仅可消化10只鸡产生的粪便。规模化养殖的畜禽成千上万,产生的粪便随着雨水进入地下水体,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病菌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畜禽产生的恶臭同时也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给居民生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畜牧养殖调度集约的地区本文由收集整理,环境压力非常大。有的地方在畜禽养殖选址中未能将新工业发展因素考虑进去,造成未来人居逼近情况;或选址时就已靠近居民生活区,又缺乏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处理的有效落实,必然造成企业与居民的矛盾冲突。
(二)基层综治维稳与社会矛盾化解对接不畅,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问题处理不及时,埋下问题隐患
究其原因,相关职能部门没能对村民的合法诉求认真对待,各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合力,对矛盾的风险评估、分流调处、限时办结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处置不及时,造成矛盾越积越深,受害群众对正常申诉途径失去信心,转而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由于缺少理性的引导,群众被“受害者”情绪所控制,最终引发难以控制的暴力释放。
(三)对污染企业整治不坚决,问题解决不彻底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企业与污染受害者之间往往只扮演中间人角色,对污染企业整改、治理、环保验收关注度不够,或为保护税收治理态度不坚决,企业治理效果无法得到保证。有的企业在村民投诉后也进行内部整改,但只有村民代表对其整改行为进行监督,而职能部门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治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问题久拖不决。
(四)环评机构把关不严,环保部门存在监管漏洞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业务量的增多,有的环评机构服务发展意识不强,受经济利益左右,顺从业主意志,环境现状调查深度不足,环评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或掩盖敏感问题,误导环评行政审批;或以编制报告表代替编制报告书,降低环评等级等,导致市场运行秩序不规范,环评标准不清晰、制度不健全,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不高,影响了环评的公正性。同时,由于环境评价机构与环保部门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环保部门也未能对环评机构的环评报告书这个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进行严格审核,对环评机构缺乏有效监管,这也是造成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从长远来看,发展畜禽养殖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必须优先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一直累积直至暴发,最终导致付出更大的行政成本,严重的还可能影响政府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削弱政府权威。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解剖,检察机关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由政府主导制定产业规划
畜禽养殖产业的整体布局、实施与落实必须由政府多个相关部门联动完成,要结合本地种养植业发展规划,对畜禽养殖总体规模及总量进行宏观调控,要划
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禁止建设畜禽养殖业场、养殖小区。严格建场审批制度,限定养殖区域,选址与布局建造畜禽养殖场时应远离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及人员集中地区。地方财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本地区的畜禽养殖业品种、规模、总量等做好前期规划,同时要严格畜禽养殖企业的环保影响评估制度,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必要情况下应以听证、论证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或公众意见,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要严格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二)完善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机制
要坚持“综合治理,城乡统筹,部门联动,防控并举”的思路,畅通基层综治维稳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对接渠道,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矛盾排查、风险评估、分流调处、限时办结和业务培训等综治维稳六大职能,打破部门界限,分析研判突出问题,明确责任主体,解决矛盾纠纷;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防范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排查调处矛盾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发生群体性事件,造成重大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表达诉求,为改革发展和经济繁荣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治理
要兼顾污染防治与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在实现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减轻经营者负担,确保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法规做好“末端处理”,即废弃物无害化、循环利用。畜禽养殖业污染废弃物主要是粪便、污水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作为宝贵资源,可以作为肥料还田或者制取沼气、发电等用途。如果处理得当,畜禽养殖废弃物绝大多数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的形式变废为宝,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对不同规模的养殖实行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污染防治责任对象。对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要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及进行环评等义务。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照管理权限,落实限期整治,对无法治理的责令关闭停业或搬迁。此外,要建立完善畜禽养殖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环保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加强污染监测,建立起政府主导,农业、环保、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联动的良性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评机构监管及环评报告审核,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切实加强对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建立对环评机构的资质管理、业务承揽及环评工作质量常态化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环评机构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对环评机构的环评报告书这个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进行认真审核,把好环评关口;加强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报告的质量把关,从制度完善、监测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对建设项目环保措施落实和污染物达标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科学评价,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水平。
一、禽流感疫情的基本情况介绍
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
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约是60%,家禽感染的死亡率几乎是100%。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卫计委”)通报,上海和安徽发现三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两例上海患者死亡。截至5月8日,全国内地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30例,其中死亡31人,康复43人。
二、禽流感疫情对养殖业的影响
3月份以来,我国先后有七省市上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对我国家禽业造成巨大冲击,据农业部最新提供的数据统计,家禽业损失已经超过350亿元。
根据财政部和农业部于2004年2月联合下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对疫点和疫点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禽类强制扑杀,对疫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所有禽类强制免疫,对非强制免疫地区按照养殖者自愿的原则进行免疫。
大规模扑杀及暂停交易,疫情首先在消费者中引起对禽类产品安全性的担忧,全国肉鸡和鸡蛋价格大幅下降,雏鸡和活鸡销售严重受阻,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下跌,养殖户遭遇巨大亏损。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初步估算,截至4月15日,肉苗直接损失超过37亿元,活鸡及鸡肉产品销售损失超过130亿元。波及企业和农户4400余万户。另据农业部统计,从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以后,家禽业每天的损失在10亿元左右,由于陆路航空都不再运输家禽,活禽和鸡苗无法流通,种禽企业不得不提前淘汰种禽和种苗,有的深埋有的焚烧,这意味着损失面进一步扩大,使产业链几乎断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禽产品市场的销售量大幅下降,价格也明显下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鸡雏和种鸡也带来了影响,也就是说由于前端市场的影响之后,鸡雏也出现了滞销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虽然近日家禽消费市场有逐渐回暖的迹象,但在巨大的经济损失下,这场因H7N9给家禽养殖业带来的创伤,短期内很难平复。
三、禽流感疫情对饲料业的影响
(一)国内饲料生产情况
近年来,我国饲料行业产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12年饲料总产量为1.96亿吨,同比增长8.55%。其中配合饲料16583万吨,浓缩饲料2402万吨,混合饲料622万吨。猪饲料产量约为7917万吨,占总量的40.3%;肉禽饲料产量约5464万吨,约占总量的28%;蛋禽饲料产量3207万吨,占比约16%;水产饲料产量1855万吨,占比约10%;反刍饲料产量810万吨,约占比4%;其它动物饲料占比2%。
(二)国内生猪市场情况
4月份,随着禽流感疫情的持续扩散,我国大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出现明显下滑。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012年3月我国生猪存栏量45464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5%,能繁母猪存栏量5025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4%;能繁母猪存量占比处于2010年5月份以来最高。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生猪市场对饲料的需求保持刚性。
但是,由于猪粮比价持续下跌,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已经处于中度亏损状态。据中华粮网监测,3月份国内育肥猪出栏价跌至13.91元/斤,我国猪粮比价为5.63,处于盈亏平衡点6.0以下。分析主要原因:一是春节过后,市场猪肉消费需求开始回落,加之3月份开始,由于“黄浦江死猪”事件的报道频率持续较高,消费者对生猪消费安全的担忧增加,导致春节过后处于需求淡季的猪肉消费需求更加疲弱;二是饲料原粮成本普遍上涨,玉米、豆粕等入厂价格分别较上年同期上涨4.2%和23.8%,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养殖企业的成本负担。受此影响,饲料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据某饲料企业负责人介绍,春节后猪用饲料销量较年前下滑20-30%左右。4月份,随着禽流感疫情的持续扩散,市场对生猪的消费需求将降至“冰点”,这或加重后期养殖业的亏损程度。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排除禽流感疫情的病源来自于生猪,因此若后期查出禽流感病源与生猪相关,则生猪养殖业面临着扑杀的可能,对饲料需求的影响将加大。而目前来看,生猪养殖业虽然亏损较为严重,但是生猪存栏量和母猪存栏量均保持相对高位,对饲料市场的需求依然保持刚性。
(三)国内禽类市场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家禽养殖量增加最为明显,且在全国范围内都呈现普遍的增长,总体来看,中国家禽养殖量增幅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西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家禽养殖的增幅相对略小甚至有部分省区下降。中国家禽养殖量区域差异也非常明显,东部、南部、东北地区养殖量较高,而西部地区养殖相对较少。其中山东、广东两省的养殖量远高于其他省区,家禽年出栏量分别高达156864.2万只、113617.4万只。
近期,随着H7N9流感疫情从南到北的持续扩散,禽肉消费市场遭受重创,禽类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据统计,从2013年3月31日通报人感染H7N9病例以来,不仅肉鸡量价齐跌,鸡蛋、淘汰鸡市场也跟随下挫。数据显示,2013年3月底,全国主产区白羽肉鸡均价为8.75元/公斤,但受H7N9影响,鸡价急速下跌,至4月26日,白羽肉鸡已跌至6.92元/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跌幅高达20.91%,白羽肉鸡产业深度亏损。受疫情的影响,加上活禽市场恢复交易时间不定,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严重受挫,国内肉鸡苗价格全线崩盘,由3月底的1.5元/羽降到目前的0.32元/羽,较2013年2月22日的价格高点(2.97元/羽)下跌2.65元/羽,跌幅高达89.2%。虽然部分孵化场采取半卖半送的销售策略,但销售状况仍没有好转迹象,局部地区鸡苗甚至出现无人采购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后果,不少大型孵化场大量降低产量,绝大多数小型孵化场暂停了孵化。H7N9事件同时对蛋鸡市场造成损失,鸡蛋价格被迫走低。商务部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19日,国内鸡蛋零售价格为9.99元/公斤,较2013年2月15日的价格高点(10.56元/公斤)下跌0.57元/公斤,跌幅为5.4%。
随着人感染H7N9病例的不断增多,国内禽蛋消费陷入低谷,养殖亏损逐步加深。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开始调整策略减少鸡苗补栏。甚至部分养殖户不敌亏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放弃种蛋,终止苗禽养殖,从家禽养殖业内撤离。据了解,受此影响,目前禽类存栏量同比下降约三分之一。在禽类存栏量下降的当前,饲料销量也出现大幅下滑。据业内人士反映,按目前市场形势评估,部分饲企预计4月禽料消费将环比下降20%-30%,有的甚至高达50%,而5月份的禽料消费或更差。一方面是4月份肉鸡补栏异常低迷,而养殖户在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原本就缺乏补栏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上游种鸡企业开工率的下降,禽料消费或进一步下降。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考虑到鸡苗孵化时间(21天左右)和养殖户养殖信心的逐步恢复,禽类养殖市场的真正回暖尚需时日。若疫情不断扩散并且持续到6月份,预计5-6月期间肉鸡的补栏量将下降30%,饲料消费亦下降30%,从月度禽料需求来看,如果按照月度禽饲料生产量700万吨来计算,预期禽流感带来的禽饲料消费需求下跌210万吨左右,禽蛋类饲料玉米添加比例约为60%,则对应玉米消费用量约下降130万吨,豆粕消费量下降31.5万吨。
综合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饲料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0%左右,如果按照月度饲料生产量1600万吨来计算,饲料销量下降幅度约为320万吨,综合猪料及禽蛋饲料玉米添加比例65%推算,月度玉米使用量将下降210万吨,豆粕使用量将下降51.2万吨。
四、疫情对饲料原粮的影响
(一)回顾历年疫情对原粮市场影响
今年是“非典”爆发的第十个年头,除此之外2004-05年爆发了H5N1禽流感,2009年爆发了H1N1猪流感。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疫情对于家禽业以及生猪领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相似点。第一,疫情爆发时期,恰巧处于家禽或者生猪的季节性下跌周期。第二,疫情在爆发初期,对家禽或者生猪行业冲击巨大,价格往往加速下跌。第三,疫情平稳过后,价格都会产生大幅反弹,且持续上涨。整体来看,疫情发生的结果就是导致在一定时期内畜禽价格出现不同幅度下跌,而相应时期的玉米、豆粕等受到的影响则较小。
1、2003年非典
2003年2-6月份,国内爆发“非典”疫情,由于快速扩散的病毒以及难以治愈的后果所造成的社会恐慌情绪,导致国内肉禽蛋奶消费大幅减少。出于控制疫情扩散原因,国家对畜禽交易、流通、消费都严格限制。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当时生猪及活鸡价格分别下跌和6%和8.9%。
尽管“非典”期间造成饲料玉米的用量减少,但当年有近1200万吨的陈化粮流入饲料市场,饲养企业对玉米的依赖度不高;同时国内玉米大量出口,加之深加工需求旺盛,很大程度上支撑了玉米行情,这一时期国内玉米价格呈缓步爬升态势。
豆粕则在基本面偏弱与疫情的共同配合下,4月下旬价格出现了200元/吨的大幅回落,但在5月上旬迅速反弹。
2、2005年H5N1禽流感
2004年1月国内发现禽流感疫情,由于“非典”刚结束,相关部门措施得当,疫情在3月份被快速控制,除禽类价格出现下跌外,猪肉价格相对稳定。玉米行情虽因禽流感影响,短期内小幅滑落,但在疫情受到控制及物价上扬的共同影响下,价格快速回升。
2004年冬季,东亚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2005年10月,东南亚、欧洲等地相继传出H5N1禽流感感染报告,中国国内也检测出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当时国内生猪价格正处于周期性下跌,鸡蛋也处于季节性走低时期,在疫病的影响下,畜禽养殖业受到冲击。在这场历时近6个月的禽流感影响下,生猪及活鸡价格分别累计下跌25%和19%。这一时期国内玉米价格受新粮上市及疫情影响有所下跌,但很快因市场收购活跃、饲料需求坚挺而回稳走高;豆粕价格在2005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一路下滑,降幅达250元/吨。随后开始反弹。
3.2009年HIN1“猪流感”
2009年5月份,我国检测出人携带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例,由于这种病毒是一种能感染人类的变异猪流感病毒,在国内又称之为“猪流感”。受此称谓影响,猪肉消费大幅下滑,生猪价格在4、5两个月的跌幅都在10%以上,但对禽类行情影响不大。2009年一季度,受前期国家对东北玉米实施临储收购政策的影响,不仅东北玉米价格走高,更导致华北与东北玉米价格倒挂并出现关内玉米“逆流”东北的现象。尽管5月份发生的“猪流感”开始于国家对玉米的收储结束,但由于收储政策效果显现,加之深加工需求旺盛,玉米价格稳步走高。
豆粕方面,现货市场需求原本低迷,遭遇此次寒流突袭下行趋势更加明显。4月末国内豆粕46%蛋白现货价格下跌200元/吨至3100元/吨,五一过后开始反弹。此次“猪流感”只是短期走势波动的导火索,真正主导各种品种价格的仍然是市场供求和宏观经济走势。
综合分析,在每次疫情爆发时期,均是配合当时市场基本面情况对玉米、豆粕市场造成进一步的阶段性利空影响,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改变市场长期运行趋势。研究历史走势可以发现,价格剧烈下跌的时候,多数出现在基本面不佳的情况下,而在消费旺季、供给不足时禽流感对市场的影响是较为微小的。
具体来看,在疫病爆发和结束时期,受到的影响较小。而畜禽产品价格则在疫情发生后的3个月内都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而3个月之后,相关产品价格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或恢复性上涨。一方面,由于疫情爆发时会在短期内对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造成极为明显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消费量坠入极低水平,加上恐慌性的市场抛售行为所导致的供应激增,价格大幅偏离正常值。当疫情得到控制、购销心态恢复稳定,之前受到影响的畜禽行情也会回归到正常。另一方面,严重程度不同的疫情对畜禽的生产与供给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畜禽生产养殖存在滞后性,往往影响时间越短,后期的价格变动幅度越小;如果疫病影响时间较长,那么后期则会出现因供需失衡而导致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
(二)目前疫情对原粮的影响
1、玉米市场
根据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统计,今年4月份禽流感爆发以来,全国玉米市场均价从月初的2275元/吨降至月中的2250元/吨,降幅25元/吨,下跌幅度并不大。在当前政策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影响玉米行情的主要因素就是供给与消费。禽流感导致的畜禽价格暴跌直接造成相关的畜禽饲料消费大幅减少,进而影响到饲料玉米的消费量。但因禽流感影响而减少的玉米消费,仅会对玉米行情产生阶段性的影响。
由于去年10月份以后小麦与玉米价格逆转,加之国内养殖业发展及消费结构的改善,市场对饲料的需求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饲料行业产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12年饲料总产量为1.96亿吨,同比增长8.55%。其中配合饲料16583万吨,浓缩饲料2402万吨,混合饲料622万吨。分品种看,猪饲料产量约为7917万吨,占总量的40.3%;肉禽饲料产量约5464万吨,约占总量的28%;蛋禽饲料产量3207万吨,占比约16%;水产饲料产量1855万吨,占比约10%;反刍饲料产量810万吨,约占比4%;其它动物饲料占比2%。
根据当前各类型配合饲料的加工情况以及玉米、小麦的比价关系,饲料企业基本上多用玉米作为饲料中的能量来源。其中,猪料中的玉米添加比例多在65%~70%,肉禽料的添加比例多在55%~60%,蛋禽料为60%~65%。由此可以粗略估算,月均用作禽类饲料的玉米消耗量在420万吨左右。如果H7N9疫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那么减少的也仅是一个禽类补栏周期的饲料消耗量,也就是说,6月下旬开始,此次禽流感对饲料玉米行情的影响将逐渐淡化。
2、豆粕市场
对比历史来看,今年禽流感暴发的强度与2009年比较相似,属于严重型事件。2009年上半年处于生猪价格下跌导致行业亏损的淘汰周期当中,也与今年极其的相似。从价格表现分析,2009年疫情暴发期间豆粕价格下跌比较明显,同样,今年4月份禽流感爆发以来,46%蛋白豆粕价格从月初的4300元/吨降至月中的4000元/吨,降幅达300元/吨。本次禽流感的爆发对豆粕需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肉禽方面,蛋禽次之,生猪影响甚微,通过电话及其他信息渠道了解,禽流感爆发以来,豆粕销量减少约有2成左右。
实际上,春节至今,基本面不支持豆粕上涨依旧是豆粕下跌的根本原因,而禽流感恰是在关键时刻又压上来一根致命的稻草,促使养殖业下游消费淡季更淡。前期虽然猪肉价格快速下滑、生猪存栏量逐渐减少、生猪养殖亏损状态,不利于拉动豆粕消费,但受大豆原料短缺支撑加之油厂弱油挺粕,豆粕价格相对坚挺,而月初疫情的爆发摧毁了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脆弱的支撑。
(三)后市展望
1、玉米市场
目前禽流感疫情确实对养殖户和民众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玉米阶段性消费的负面影响对短期粮价形成明显打压,但禽类价格最终作用于玉米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从中期来看,随着国内玉米的有效供给减少,特别是优质粮源供应偏紧,而需求快速提升,行情将稳步走高。
截止到4月30日,东北临储玉米收购已经超过2700万吨,后期市场流通性偏紧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今年东北玉米品质欠佳、优质玉米供应偏紧、大量玉米流入临储、贸易粮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后市养殖业的恢复将对优质玉米价格形成有效支撑。华北市场玉米在前阶段的大幅上量后,基层余粮快速下降,目前仍存有较多余粮的农户出售意愿亦较低,与此同时华北市场在需求方面则较为稳定,山东及河北的深加工企业、河南饲养业,加上目前华北各地储备库的固定采购,刚性需求的存在或将促使后期华北粮价维持弱势企稳趋势。
虽然短期内疫情造成的恐慌心理对饲养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但饲料需求仍然存在,如控制得当,中期以后禽流感影响将逐步消除,市场各环节购销信心将得到有效提振。目前销区饲料企业库存普遍偏低,后市刚性需求的存在是推涨的主要动能。进入5月以后,随着气温快速上升,流感病毒在高温条件下难于存活,疫情影响将逐渐衰退,禽类养殖将陆续恢复。预计5月份国内玉米行情将维持当前的低迷态势,如果近期内期、现价格出现超跌,将是市场最佳的采购时机。但在采购过程中,要加大优质粮源的掌控力度;进入6月份后,行情趋稳并有回暖迹象;随后的7、8月份将稳步走高;9月份,需要综合新季玉米的长势、玉米与小麦的价差、养殖及深加工行情等多种因素来判断后期行情走势。
2、豆粕市场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对策;江西宜春
中图分类号 S181.3;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20-02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宜春市在全市开展了一次农业面源污染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并剖析原因,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对策。
1 宜春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宜春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种植业污染。全市耕地总面积为35.33万hm2以上,水田29.33万hm2,年施用化肥达90万t,流失氨氮达990 t,年使用农药达20万t,年使用地膜达0.9万t,残留达320 t。育秧盘、农药瓶及化肥、种子包装袋等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年产秸秆达2 560万t,除部分用作饲料或肥料,其他的被用作燃料或焚烧。二是水产养殖业污染。全市水面养殖面积4.67万hm2,年投入饲料达60万t、药物0.5万t,产生废水达42 500万t以上。水库养鱼投饵施肥养殖后,虽然产量得到大幅增长,但水质日趋恶化。三是生猪养殖业污染。随着全市生猪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排污成了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全市生猪年出栏达600万头以上,据结算养猪场年排污水量达1 600万t以上,有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赣江、袁河、潦河、锦河等主要水域,已影响该流域附近人们的正常生活。
2 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系不完善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近几年刚启动的工作,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在管理、评估、监测、技术、信息、教育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2.2 养猪场建设不规范
早期建养猪场不需环评和审批,随着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无序竞争、乱建养猪场、滥排污随处可见,尽管近年来进行了整治,但力度不够。
2.3 治污资金投入不足
养猪排污治理投资大,设备运行费用高,回报率低,业主投入很少,近几年虽然靠项目资金进行了排污治理,但资金有限,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2.4 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民关心的是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所以种植业中超标超量使用农药化肥、乱丢废塑废膜和焚烧秸秆现象以及养殖业中任意增肥养鱼、养猪场污水直排等现象时有发生。
3 对策
3.1 种植业污染整治
3.1.1 进一步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切实加强监督与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特别是要提升化肥农药监测能力,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常规监测和评估;要进一步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预警预报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做好预警预报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确保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全程监管。
3.1.2 开展综合整治活动。以“三减一禁一提高”(即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和畜禽粪尿污染,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违法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药、化肥、动植物生长激素等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资废弃物回收,修建废弃物收集池,对农膜、农药瓶、育秧盘及化肥、农药、除草剂包装袋和残膜等进行就地堆放、集中回收、集中销毁,由农村保洁员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大力推广使用降解农膜,提倡人人拾捡农资废弃物的文明行为,鼓励商家进行兑换回收[1]。
3.1.3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通过节肥、节药、节水、节膜、节能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普及,达到源头减污的目标。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型肥料产品,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加大绿色防控示范和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力度,倡导生物防治,有效保护害虫天敌,切实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1.4 推进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严格规范农业生产操作行为,通过创建环保型农业生产模式,典型引路,示范推广,带动农民按规范规程进行清洁生产[2]。
3.2 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3.2.1 加强管理,严把审批关。严格落实生猪养殖“三区”规划,实行生猪规模养殖场准入制度,控制养殖总量。开展3项整治行动:一是对禁养区域内的规模养殖场要采取责令拆迁行动;二是对限养区域和可养区域内的规模养殖场要开展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行动;三是对可养区域内新建猪场要实行限批严审行动。今后凡兴建猪场必须报县级畜禽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审批,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养殖场。严格执行落实“四同时”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工程建设要与污染防治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的才允许建设[3]。
3.2.2 完善治污设施,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要以标准化建设项目为抓手,依托项目助推养殖场转型升级和粪污防治设施改造,重点促进规模养殖场完成减排任务;要强化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措施,杜绝病死畜禽乱抛乱弃造成的环境污染,积极推动规模养殖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要积极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示范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农牧结合、达标排放、发酵床养殖、有机肥生产等粪污处理与利用模式;要精心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生猪养殖场栏舍智能化控温、自动喂料、防疫消毒、排泄物处理和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改造和完善,建设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设施先进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进一步提升养殖场设施化装备水平[4]。
3.2.3 加强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养殖企业的治污工作要进行定期督查,将治污措施落实到位。要建立治污设施监管机制,定期对粪污处理设施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用;要建立退养监管机制,组建退养监管队伍,对退养猪场定期进行检查;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治污工作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跟踪问责;要健全官方兽医监督巡查制度,全面开展养殖场登记备案工作,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建场、违规排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处理。
3.3 水库养鱼污染整治
3.3.1 加强水库渔政监督管理。全面实行水库养殖《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约束渔民养殖行为。
3.3.2 开展渔业洁水保水行动。对大中型水库和饮用水水源所在地水库要实行“人放天养”,合理增养滤食性鱼类和土著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库水质。
3.3.3 建立水库水质监测体系。在大型水库设立水质监测点进行水库水质检测,适时掌握水库水质变化动态。
3.3.4 加强水库渔业生产监管。禁止水库网箱投饵养鱼,禁止使用化肥、复合肥、畜禽粪便等进行肥水养鱼,禁止使用违禁药品,保护水库水质。
4 参考文献
[1] 卜文文,沈静霆.宣州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8):96-97.
[2] 夏德强,呼小洲,张海亮.西部某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222-223.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近几年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发展。这样的大背景给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农业保险是财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障农业发展,提高农民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参与社会管理的角色。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国内外农业专家普遍认为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6年,山东省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对试点工作原则、政府保费补贴比例、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承包公司选择等相关政策作了调整完善。在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规模逐步扩大,保障能力逐步增大,市场主体逐步增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保险公司的视角研究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运行状况,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若干对策建议,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为简便起见,下文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人保财险山东公司”。
1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1山东省农业保险市场情况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农村人口占比超过65%。2006年山东省农业增加值达1927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山东又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省,2006年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达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出口规模连续7年位居中国第一,并实现连续6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山东省又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旱灾、洪灾较为严重。1993年以来的16年间,山东省农作物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的平均水平为28.94%,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的平均水平为14.44%,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例的平均水平为47.94%[1]。农业保险市场面临着较好政策的基础下,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
1.2山东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①1982-2005年山东省农业保险总体业务发展情况。山东省自农业保险恢复以来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逐渐呈现出速度由快到慢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0年间,山东省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由4725万元降到1680万元,年平均递减幅度为22.98%。分析山东省农业保险数据可知,1994年之前,保费收入逐年增加,发展较快,但自2005年开始,保费收入规模基本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出现萎缩;保费收入规模过小,风险保障能力较弱。
②2006年至今的发展状况。2006年以来,山东省的农业保险进入了重新启动的时期,山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2007年是山东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开始回暖,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2006年的723万元增长至1.0297亿元,2008年保费收入为34351万元,增长了近50倍。从2006年开始,保险密度也呈现上升趋势。农业保险深度增长速度也较快,由2006年的0.12%迅速增长到了2009年的7.20%[3]。2006-2010年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分别为375万元、1803万元、16450万元、37407万元和22921万元。2007年开始,山东省农业保险简单赔付率开始直线上升,主要是因为2008-2009年期间,山东省发生了较多规模较大自然灾害,如旱灾、雪灾等,导致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变大,从而使得赔付率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
2人保财险山东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状况及存在问题
2.1总体经营状况
①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数据及变化情况。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7年试点运行以来,人保山东公司业务发展较快,但随着承保公司的增多,人保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份额慢慢降低,保费收入也随之降低。2007-2010年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占农险比例分别为27.43%、68.07%、95.59%,政策性养殖业保险占农险比例分别为72.57%、31.93%、4.41%。数据变化如图1所示。
②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率变化情况。2007-2010年人保山东分公司已决赔付农险案件数、受益农户户次及已决赔款数如下表1所示。2007-2010年4年中,2007年赔付案件数最低(1478件),2009年赔付最高(78234件),同时2007-2008年赔付案件增长率最高,这都与2008-2009年间自热灾害频发有直接关系;2007-2010年共使966863户农户次受益,充分发挥政策性了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已决赔款数2007年最低(528万元),2010年达到最高(17221万元)。结合以上数据计算出2007-2010年人保山东分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简单赔付率依次为8.62%、15.58%、61.59%和129.10%[1]。可以发现,简单赔付率最低的年份为2007年,但自2009年开始,赔付率超过60%,2010年甚至接近130%,过高的赔付率使得人保公司经营农险积极性得到挫伤,预计2011年全年承保数量、户次都会降低,赔付率也将会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2.2政策性养殖业保险发展情况
人保财险山东公司自2007年开始承保政策性养殖业保险。政策性养殖业保险主要包括大牲畜保险、小牲畜保险、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和特种养殖保险五大类,总体发展情况如下:分析表中数据不难看出:①养殖业农业保险2008年承保数量、保费收入、保险金额均取得了较快速增长(均超过30%)。笔者认为,在2008年引起养殖业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承保面的扩大、农民风险意识的增强、承保公司的增加。②2010年保费收入及保险金额增速放缓,保费收入出现负的增长(-90%以上)。导致人保财险山东分公司养殖保险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农险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公司市场份额慢慢变小,形成多家公司参与竞争的新格局。③2007-2019年期间,参保农户户次也呈现逐年增加的现象,2010年减少较多。④人保山东分公司承保能繁母猪保险成果显著。⑤特种养殖保险在人保山东分公司没有进展。政策性养殖业保险主要包括大牲畜保险、小牲畜保险、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和特种养殖保险五大类。五类养殖业保险2007-2010年保费收入具体数据为:2007年大牲畜保险、小牲畜保险、家禽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四大类收入为104万元、0万元、4.40万元和0万元;2008年大牲畜保险、小牲畜保险、家禽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四大类收入为57.9万元、5727.1万元(能繁母猪保险)、0万元、0万元;2009年粮大牲畜保险、小牲畜保险、家禽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收入为83.7万元、7117.3万元(能繁母猪保险)、0万元和0万元;2010年大牲畜保险、小牲畜保险、家禽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四大类收入0万元、588.0万元(能繁母猪保险)、0万元和0万元。
2.3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发展情况
人保财险山东分公司2007年开始承保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蔬菜园艺作物保险和水果果树保险四大类,总体发展情况如下: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①种植业农业保险2008年承保数量、保费收入、保险金额均取得了较快速增长(均超过100%)。笔者认为,在2008年引起种植业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承保面的扩大、农民风险意识的增强、承保公司的增加。
②2010年保费收入及保险金额增速放缓,保费收入出现负的增长(-0.35%)。导致人保财险山东分公司种植业保险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农险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公司市场份额慢慢变小,形成多家公司参与竞争的新格局。
③2007-2010年期间,参保农户户次也呈现逐年增加的现象。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蔬菜园艺作物保险和水果果树保险四大类。2007年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蔬菜园艺作物保险和水果果树保险四大类收入为1011万元、0万元、0万元和609万元。2008年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蔬菜园艺作物保险和水果果树保险四大类收入为9329万元、2663万元、11万元和587万元。2009年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蔬菜园艺作物保险和水果果树保险四大类收入为16146万元、2497万元、527万元和916万元。2010年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蔬菜园艺作物保险和水果果树保险四大类收入10444万元、1810万元、340万元和498万元。
2.4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思想认识不足。系统上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管控存有片面认识,习惯于传统思维和传统做法,对新形势下科技对粮种的改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所引发的农业保险承保环境的重大变化认识不足,一讲农业保险就认为是劣质业务、亏损险种,影响了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今年中央政策性农险承保过程中,部分支公司对政策性农险承保工作重视不够,嫌麻烦、怕承担风险和责任,导致部分试点公司工作主动性不高,没有按照省政府要求全部开办。
②管控不平衡。目前,地区间业务发展、经营管理上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从业务发展方面。多数分公司连续几年开办政策性农险,农险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质量不断向好,如德州、济南、潍坊、日照、莱芜、泰安分公司。而个别公司在思想上不重视,在困难与问题面前缺乏办法,导致农险发展一直没有打开应有局面。从经营管控方面,多数试点县农险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农险经营水平较高,而个别分支机构在前期检查中发现农险管理不够细致,承保流程和档案管理不符合公司要求,差距较大。
③农业保险品种相对欠缺。目前,人保财险山东公司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共有农险类条款二十多个,条款拥有量不可谓不多,但有限的保费收入仅仅分布在小麦雹灾、火灾以及林木保险等几个险种上,这几个险种的保费收入占农险保费的80%左右,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明显欠缺。
3完善人保财险山东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前文中已对人保财险山东分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项目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究,结合山东实际及相关政策特点。笔者提出推动人保财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也为商业保险公司指明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参与社会管理作用。
3.1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扩大试点范围
引入市场机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公开招标,优先选择抗风险能力强、保险责任符合当地实际需要、保险金额与费率相对合理、农民愿意接受的保险公司承办试点业务,采用竞争机制引导保险公司优化条款关键内容,调整费率水平和保险责任范围。另一方面,坚持“推动但不强迫,参与决不包办”的原则,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入专业中介机构协助政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代表政府制定农业保险具体实施方案,组织招投标,设计保险条款,监督检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使用管理情况,协助承保公司理赔,以提高政府行政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扩大试点范围方面:一是扩大试点县。在巩固现有试点的基础上,把那些产业优势突出、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参保呼声高的农业大县(市、区)纳入试点范围,拓宽承保区域,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分散风险能力,使这项支农强农政策惠及更多的农民。二是扩大试点险种。充分尊重试点地区的意见,由各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选择一些优势农产品列为试点险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三是扩大经营主体。随着农业保险市场成熟度的逐步提高,有意向、有能力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断增多,让更多的保险公司有机会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分散能力,降低保险交易成本。
3.2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督促承保公司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的农保业务要单独核算,探索建立再保险体系。由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公司向中国再保险集团或其他再保险经营主体申请再保险业务,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化解农业巨灾风险。树立“防重于治”的灾害应对思路,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巨灾风险分散方案,加强对巨灾风险的监控和预测,提高应对巨灾风险能力。要强化再保险渠道分散化解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并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要建立农业保险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换机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鼓励各公司创新方式,应对农业保险业务可能面临的巨灾风险。对于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等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保险公司要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助其通过再保险等风险分散渠道将风险予以转移分散。
3.3创新经营方式
农业保险的对象在农村,人保财险山东公司必须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点:一要着力解决中心乡镇无保险服务网点,行政村无保险代办人员的问题,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做好保险农村机构网点布局工作。二要本着“管理有效、服务到位、费用节省、群众满意”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做到中心乡镇有保险服务站,行政村有保险服务代办员。行政村保险代办员应主要从优秀农民中选拔,他们对驻地农村情况熟悉,具有开展业务和做好售后服务的优势。三要加强对农村保险服务网点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熟悉保险、热爱保险、会做保险,建设一支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诚信度高的农村保险业务服务队伍,以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其它涉及“三农保险”发展的要求。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广大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提高和端正广大农民的认识,是落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前提和基础。部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主要在于缺乏对保险的认识,防范、转嫁、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意识不强。要让政策进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增强农民保险意识,保险公司要积极落实保险“三下乡”活动要求,把做好保险宣传工作作为组织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环节来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通过分发保险宣传资料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泛地宣传,让农民通过宣传资料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尤其要结合重大典型自然灾害事例进行宣传,以增强宣传效果,提高农民自愿参保的热情。
3.4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目前山东省未能列入国家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享受相关支持,阻碍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可通过以下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第一,人保财险山东公司应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政策性农险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重要意义、业务流程、保险法规、优惠政策、保险方式、保险诚信等,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宣传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宣传那些受灾之后受益的典型实例,消除思想顾虑,提高投保信心;第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赔付评估委员会。由农民代表和承保政策性农险的保险公司协商选定专家组建赔付评估委员会,提供灾害勘察、定损等专业技术服务,形成评估体系,减少认定争议,对受灾农民进行及时赔付,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第三,制定简洁条款。督促承保政策性农险的公司推出“透明化”保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关键条款。
关键词 动物疫病;防控;现状;问题;对策;江西会昌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02-02
针对动物疫病传播和流行现状,全面提高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技术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有效遏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降低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畜牧业发展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疫屏障和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 会昌县畜牧业概况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东南邻福建武平,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地跨北纬25°29′~25°55′,东经115°29′~116°2′,辖19个乡镇,26个居委会,242个行政村。总面积2 722.18 km2。全县总人口5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4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7%,有畲、壮、回、苗、满、侗、傣和高山族等16个少数民族,通行客家方言。生猪饲养量47.703 6万头,牛存栏2.979 2万头,羊饲养量1.584 5万头,家禽饲养量69.502万羽,畜牧业总产值84 924万元,占农业产值43.68%,畜牧业是会昌县的一项主导产业,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任务相当艰巨。
2 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2.1 防疫意识不强,某些传染病有所抬头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从事养殖业生产,但是大部分的养殖户的文化程度不高,养殖技术落后,防疫意识不强,造成动物疫病的经常发生,致使疫情严重扩散。
2.2 畜禽交易频繁,流通监管难度大
目前,畜禽贩运户及车辆流通十分频繁,畜禽及其产品交易量不断增加,远距离跨区域调动日益频繁,市场流通渠道日益增加。因此,人员、车辆带毒的几率大大增加,使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途径更为广泛。
2.3 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村级防疫员的收入处于较低的位置,使得现代年轻的防疫员和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留在农村的防疫员大多都是跟随老防疫员学习再进行动物防疫工作,这种学习方式使得现在农村的动物防疫技术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防疫经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
3 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污染
动物疫病造成很多的畜禽染病死亡,由于染病的畜禽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置,极易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甚至导致更多的畜禽染病。特别是一些小型的饲养场及农户,没有良好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再加上饲养人员的防疫意识不够,无害化处理不规范,严重污染环境。
3.2 养殖户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大部分的养殖户仍然认为疫苗的注射可以完全避免畜禽染病,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养殖户在给畜禽注射完疫苗后就不再对其进行免疫,最终造成很多畜禽染病死亡。
3.3 滥用药剂
很多动物防疫人员未能真正掌握防疫原理和技术,很容易造成其在诊断过程中误诊或者是免疫失败。同时,由于其不能科学对动物进行治疗,滥用药剂导致病菌的抗药性增强,最终使药剂的防治效果降低。
4 对策
4.1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采取综合防控配套措施
会昌县畜牧业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动物免疫是关键。因此,针对动物疫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减少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所有从事畜牧养殖的人员要提高其对动物免疫的意识,配合做好动物免疫工作。
4.2 建立完善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应急防疫和长效防控的关系。新时期的动物疫病防控要由应急防控为主,转向长效防控为主、应急防控为辅。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管理、运作机制,同时在免疫评估、检疫规范、流通风险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三是加强责任体系建设。特别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动物防疫责任,强化部门、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畜牧业主体的防疫责任体系,实现群防群控。四是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规范现有的基层兽医队伍,同时吸纳更多的有技术、有知识的人员到基层从事畜牧防疫工作,提高其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
4.3 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了部分地区的动物防疫水平,但是还有很多地区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低,制约了动物防疫新技术的发展。因此,应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其防疫水平,适应养殖业的快速、稳定发展[1-5]。
4.4 制定重大动物疫病扑灭方案,建立预警机制
一是强化动物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在目前对动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监督的基础上,实施外引动物风险评估制度;二是采取果断措施,对重大动物疫病的畜群实施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三是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与追踪,只有通过检测,发现疫病,才能消灭疫源,真正发挥监测评估的预警作用。
4.5 加快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开展春、秋两季防疫,同时还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的措施的落实;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的指导、培训;监管动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卫生行为;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监测、普查、净化、疫情报告、防疫检疫;组织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等各项工作。因此,没有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熟悉、专业化、职业化的专业技术队伍,很难高标准完成当前动物防疫工作。
4.6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兽医执法体系
树立以法制为中心的动物防控观念,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宣传知识,增强全社会依法防疫的意识,实现由政府行为向以法制行为为中心的转变。兽医卫生执法机构要严格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依法处置,限制流通,坚决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增添检疫检验设施设备,提高检疫水平,严格执行定点屠宰、严禁私屠乱宰,对畜禽肉品严格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动物肉品,绝不留情,一律按有关法律法规作无害化处理。
4.7 努力转变饲养方式
当前最重要的是科学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重视集约化饲养和龙头企业带动。按照会昌县畜牧业“上果园、进基地”的发展目标,在适宜畜禽养殖的山地丘陵重点建设一批畜牧业养殖产业基地,以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载体,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使产业发展与市场相对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4.8 加大动物防疫投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社会赋予给动物防疫工作的社会功能,动物防疫行政主管部门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工作要求。为了确保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更大、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政府应随着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量的增加、社会物价指数的上涨,增加对动物防疫的经费投入,以保证动物防疫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1,6-11]。
5 参考文献
[1] 鲍伟华,鲍训典,孙泽祥,等.动物疫病的危害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宁波农业科技,2011(2):19-20.
[2] 苏银柱.浅谈乡级动物疫病防控现状与对策[J].畜禽业,2012(6):54-55.
[3] 张仁美.浅谈动物防疫的社会功能以及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索[J].畜牧市场,2004(8):48-50.
[4] 刘世英.宁南县生猪防疫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四川畜牧兽医,2010(2):17-18.
[5] 莫棣华.养殖业遇到的问题与对策(之一)[J].广东饲料,2008(3):15-17.
[6] 张守明.如何发挥动物防疫的社会功能[J].河南畜牧兽医,2008,28(S1):33-34.
[7] 周绪刚.动物防疫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7(6):22-23.
[8] 莫棣华.养殖业需要应对的四大难题——疫病 污染 安全 品质[J].中国禽业导刊,2008(2):3,19-21.
[9] 朱向卿.靖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2(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