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联通业务 应用主题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07-01

一.概述

随着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联通基础语音市场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中国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接近10亿户。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手机用户不可能持续增长,必将会出现用户数量、MOU(平均每户每月通话时间)和ARPU(用户平均收入)下降的趋势。联通运营商一直期待找到新的业务增长市场,而物联网的出现及发展为联通运营商带来用户规模、战略地位、资源利用、应用创新等众多方面机遇。

中国联通以“信息生活的创新服务领导者”作为企业愿景;重点实施领先与一体化创新战略,集中资源,持续建设领先的无线宽带网络;打造与信息服务价值链相适应的横向中国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满足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社会需求。中国联通拥有2张物理独立的光纤网络覆盖城乡的固定和移动网络,拥有中国50%的国际出口资源。全球超过2800款终端选择,同时也拥有全球产业链最成熟,技术最先进,性能最稳定的WCDMA 通信网络,我想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这些都会为中国联通增加在物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筹码。

二、联通公司三大物联网应用主题

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RD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等。与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发展空间较大,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机遇,联通公司发力物联网开发和应用扩展。中国联通总结了过去在物联网行业中摸索的经验,从生产到生活,全面地覆盖了各行各业,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生活三大物联网应用主题。

智慧城市的未来是能有效地管理和建设城市交通、监控城市建设安全、对政府执法和应急指挥等领域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案。通信网络作为可靠高效信息传递载体的物联网,高带宽需求的音视频同步稳定传输得以实现,关键数据安全传输得以保障,如果得到成功应用,城市安全管理、交通服务、执法建设等水平都能得到提高。交通问题是目前所有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车辆越来越多,道路使用情况越来越复杂,未来的交通是在每辆公车交车都有GPS定位,实时了解车辆位置,跟踪车辆行进路线,对即将行进路线进行评估,对全程时限进行统筹管理等,将实时传送的车辆位置与临时几个站点的距离进行计算,通过网络再实时显示在即将到站的公交站点显示屏终端上,而私家车也可以通过定位,及时了解所在位置附近的道路情况,及时确定行进路线等。

智慧产业未来包括建筑、物流、交通、安保、保险、农业等行业嵌入生产流程的物联网应用和适用于各行业的移动办公、掌上门户应用等。 有了这些物联网的应用,建筑施工安全完全可以依靠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物流行业车辆及人员管理通过定位以及网络和自动识别系统可以更加高效,保险行业也可以加快理赔速度,农业生产也因为有了科技保障,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关于移动办公的应用,实际上中国联通企业内部已经使用了“云”,自2013年企业内部网站全面改版为“中国联通云门户”,将专业应用、数据应用、工作流程以及其它应用均包含在其中,虽然只是雏型,但已能看到未来规模。“云门户”的理念是让工作融入生活,员工只要可以联网,就能随时随地工作,让工作更加简单轻松。未来的发展是将所有文档都可以保存在云门户的个人空间中,不必担心没有移动设备,存储设备等工作无法持续或者是准备大量纸质文档,并且工作中的软件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已经初具规模的辅助软件UMAPE中就提供了工作中必具的软件资源,员工不必再担心机器上没有正版软件或者升级不及时功能不完整而发愁,也不必担心软件安装先后顺序错误而无法使用,只要通过相关流程申请软件的使用权限,就可以放心使用。同时也将内部各种审批流程纳入其中,各部门间的审批流转都在云门户实现。例如:大庆市上报的一个新的资费计划,除了要走大庆本地审批流程,还要走省公司资费审批流程,加在一起至少要流转七八个部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在“云”端进行这样的流转,并且一个新的计划开始时,需要流转的各个部门就能得到相关提醒以及具体的到达时间等,一旦有什么问题可以预先得到一些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审批时间。

智慧生活未来包括手机支付、智能汽车、二维码、智能医疗服务应用等。现在生活中我们的卡越来越多,门卡、饭卡、考勤卡、信用卡等,未来物联网的应用可以让你不必再带着一大堆卡出行, 手机一卡通随时随地方便消费。目前联通内部已经使用手机一卡通,一部手机装上芯片和特定的应用程序后可用于办公、考勤、门禁、食堂等。物联网时代,医疗服务会更加便捷,社区医疗、移动医疗服务可以普遍开展,远程医疗应用也能让医学诊断和紧急救治得以可靠实施。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应用正不断融入各行各业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中国联通依托服务优势、机制优势、终端优势、通信优势以及网络优势,为开拓物联网产业奠定了可靠地信息产业基础,而其强大的数据传输服务能力以及行业探索精神也不断地推动着物联网产业在各行各业地发展,“物联网联通未来”终会得以实现,我们相信物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也坚信中国联通必将引领潮流,推动物联网发展走向精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许立东.全球运营商业务转型仍处摸索期亟需深化原有业务拓展新增长点[J].世界电信.?2011(03)

第2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03-01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以体验为主线,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数学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不断为学生提供数学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真正让课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能用得上。激励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动机

1、设疑导入,做好铺垫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是数学新课教学的前奏,它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起着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对小学生大脑皮层进行强烈的刺激,唤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点,就有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能有创新。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如:在学习《位置》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红绿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红绿灯各表示什么意思?红灯停,绿灯行。小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那么,请大家认真看一看:谁在谁的上面呢?这是学生们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师巧妙设疑,学生积极发言,兴趣盎然。教师板书“上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位。再出示小汽车、公共汽车、摩托车,让学生说说谁在谁的前面?学生观察后精彩发言,教师板书“前 后”。在设疑中自然的引出新课,有先声夺人之效,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怦然心动,学生带着愉快与好奇的心情去听课,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模拟生活,激发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全面的考察问题,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教师带着甜美的微笑走进课堂,让微笑感染学生,学生如临春风,智慧大门顿开,创新火花迸射。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用问题激发小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取生活数学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创新思维,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如: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装了同样多的水,并在杯子上做记号,先往一个杯子里放进一个用线拴着的小铁块,分别演示把铁块提上来,再放进去,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铁块放进水里,铁块占了空间,水就会上升)。教师及时板书:占空间。在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石块,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溢出来,有的同学喊“水淌出来了!”,追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较,你又有发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原因?学生能说出放进水里的石块比铁块大,即:石块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体积”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让学生每人拿出5个不同的物体并按体积的大小进行排列。然后引入“体积单位”教学。学生感受到了体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营造生活氛围,彰显数学魅力

1、自主探究,探真数学

数学生活化就是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变成自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问题的探究中落实自主学习。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有现实价值的。沟通抽象的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现实。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设计“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教师让学生拿5元钱去购物,如果他想去买8元钱的悠悠球,够么?你有什么办法呢?学生思考后,举手想办法:可以回去再拿3元钱;可以和同学借3元钱再来买;也可以买5元钱一本的连环画;有的还说去跟卖悠悠球的人讲价,让他打折,8元钱的变形金刚就卖5元钱呗,下次还会到你店里购物。低年级的学生就这样随机应变,教师真高兴。学生能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升华。

2、合作交流,享乐数学

第3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空间;教学反思“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图形我们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学生怎样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思考在认知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关念。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本人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探索了一些方式方法,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以教室为情境,让学生认位置;以学生熟悉的搭积木为情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二、主动参与,获取图形认识

课标在第一学段里对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如《锐角和钝角》一课我们可以从学生喜欢又熟悉的游乐场引人,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学生在游乐场找到的角和书中主题图上海的杨浦大桥中找到的角作为教学素材,把这些角用纸打出来直接发给学生,并给足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些角的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给角起名字环节设计,吸引全体学生都来自由想象,轻松表达,把学习气氛推向。

三、情境发现,增进应用的意识

教学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饼干有三角形的,橱柜灯是三角形的,耳环有三角形的、收音机是三角形的、纪律流动红旗也是三角形的。通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观察、比较、判断,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对三角形的特性,就是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明确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这样通过学生观察事物的直观活动,抽象出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从中感悟,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而完成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时,学生的认知过程逐步朝着具体、理性的方面发展。学生能够大量例举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学生例举出:自行车的框架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的拼组使自行车更坚固。还有电线杆的构架,篮球架的篮板设计都是三角形,这时我利用具体的生活情景,开拓学生的视野,认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金字塔就是三角形的,几百年来屹立不倒,楼房的框架及吊车都是三角形框架、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斜拉桥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风筝、风帆、北京的鸟巢都是三角形的框架。这样,使知识学习更贴近生活。更赞叹人类的智慧,在体验、发现三角形的特点时,更尝试运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一个同学的凳子摇摆不定,坐着很不舒服。我们怎样帮助这位同学呢?同学们小组合作纷纷拿起自己的凳子发表意见、动手做做。Y果学生发现了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四边形的对角钉一条木条,制成三角形,凳子就不摇摆了。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习的图形进行探索、思考、发现,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发现、体验。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图形的特性去解决问题,增进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自己动手,培养空间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我们就生活在宇宙这个大空间里,如,你想邀请别人去你家做客,就要说清楚你家的方位及去你家的行走路线。还有,我们的楼房,就要经历先有设计师把头脑中的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再由建筑师负责把它转化为实物的过程。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上学期在学习 “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空间观念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现实情境、而且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有位教师就利用从粉笔盒抽出粉笔和放回粉笔的动态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还有在学习“搭一搭”时,老师先出示两幅从物体前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平面图,然后让学生动手搭建空间模型,慢慢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五、加强感知,培养创新意识

第4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一、说课标。包括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一)、课程标准: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2)、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3)、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3)、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2)、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3)、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二)、内容标准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

让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二)、愉快、积极地生活

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四)、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一)、编写特点体现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

1、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活动性。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

3、开放性。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4、综合性。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二)、编写意图。

1、引导学生如何交朋友,乐群、友爱、互助、分享、合作。

2、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尊重、诚实守信、解决同伴冲突。

3、引导学生注意交往中的沟通、宽容、尊重。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5、遵循综合构建原则,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编写体例

《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在编排上都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的情景图、小调查、阅读角、故事屋、记录卡、小游戏等。

(四)、内容结构

三年级下册共4个单元13课,教材按照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安排了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对应一个单元)。

主题一“儿童自我与同伴”对应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

第1课:我是独特的;第2课:不一样的你我他;第3课:我很诚实;第4课:同学相伴。

主题二“社区与家乡”对应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

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

主题三“公共生活”对应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

第8课:大家的“朋友”;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

主题四“交通与通信”对应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

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第12课:慧眼看交通;第13课:万里一线牵。

(五)、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

每一册书都有体现横向联系的主题比如反应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儿童社会生活及点面结合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

也有不同年段的纵向联系: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都是“儿童自我与同伴”主题;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和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都是“家庭伴我成长”主题;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和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都是“遵守公共生活规则”主题。

由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个守规则的小学生”主题深入到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守规则”,再由近及远深入到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生活有规则”主题,再由点到面深入到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遵守法律”。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3、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4、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5、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二)、评价建议

1、评价内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团体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教材资源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活动

(3)、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2、课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第5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杨家埠 民俗艺术 包装设计 运用

当今社会,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影响力也逐渐增大,我国的民族特点与国际文化的交流逐渐深入和密切,中国风已经在设计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包装设计中的民族特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杨家埠民俗艺术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体现着民间淳朴的思想。在包装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杨家埠民俗艺术,创造出经典的作品。

1 杨家埠民俗艺术的特点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村是杨家埠民俗艺术的发源地,最初以木板年画为主要的代表作品,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场地分别为潍坊杨家埠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1]。经几百年的延续,杨家埠民俗的内容与题材逐渐增多,其中木板年画和风筝是最具特色的,并且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祈福纳祥之意,实用性也比较强,能够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服务。

杨家埠民俗艺术的画面没有系统的形式法则,这是不同于专业画家的地方,杨家埠民俗艺术作品的形式比较朴素,有着娴熟的技术,充分地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劳动人民的质朴精神,通过夸张、抽象等方式,以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现代设计的风格,杨家埠民俗艺术为人们展示出不同的世界。

2 杨家埠民俗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逐渐发生变化,装饰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变化。对于包装设计来讲,其风格的变化应从传统的文化艺术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更多是强调创作与个性化,包装设计其实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设计师需要明确自身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民俗艺术是生活内容的体现,认真学习民俗艺术的方法,并从中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

在现代设计中,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民俗符号进行提炼。创新不是简单地将民俗进行拼贴和复制,需要利用不同的元素进行再创造,如何应用杨家埠民俗艺术,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下创造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以往的包装设计中,文字是区别产品的重要形式,当前包装设计中整体的结构才是影响产品的主要因素。目前包装设计中主要是有结构和平面设计两种内容[2]。结构设计主要是包装设计的材料、工艺等技术方面的设计,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质地、机理等,将材料自身具有的特性与现代的工艺相结合,进而创造出最具特点、最能满足消费者心理的包装,实现人性化的包装设计。杨家埠木板年画中的雕版以及套色工艺,风筝的扎、糊、绘、放给现代的包装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借鉴[3]。目前的礼盒包装中合理地利用雕版技术,在礼盒的盒面以及礼盒开启方式上都是民间艺术与现代制作的有机结合。产品的外部包装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材料和技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扎制和印染的方法,使产品富有一定的民族气息和时代气息。在年画以及风筝等杨家埠民俗艺术中,人们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凸显吉祥文化,通过合理的编排,更加彰显地域特色,与现代设计技术相融合,使其在国际舞台上也能够闪闪发亮。

3 杨家埠民俗艺术与包装设计的民族特性

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方面的发展中应正视关系,在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积极引进外来文化,促进本土文化的进步,将民族的文化艺术融入到世界中,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运用民族形象进行设计,充分展现民族理念与形象。包装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当前我国的商品遍布全世界,商品中的中国风席卷全球,应积极借鉴和吸收前人的智慧与财富,积极发挥民族化的包装设计优势。

杨家埠民俗艺术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民俗艺术的继承与弘扬。在杨家埠木板年画以及风筝等传统民俗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创作,逐步将其应用到食品、家居、饰品等包装设计中,促进杨家埠民俗艺术实现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结语

艺术创作是在生活中抓住各种有利因素进行的,艺术的美其实是生活中美的升华。当前市场消费日渐增多,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包装设计中也应充分发挥艺术文化与美。杨家埠民俗艺术为包装设计提供了优秀的素材,使人们在包装设计中认识到要珍视民族文化艺术,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具有民族特点的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1]范振坤.杨家埠民俗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2,04:5-8.

第6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色彩;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69-02

一、认识色彩的必要性

对于色彩,我们都不陌生, 它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音乐艺术来说,美术属视觉艺术,音乐属听觉艺术。对于人类而言,色彩的获得依赖于眼睛,经过漫长的发展进化,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利用逐渐进步,迄今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传达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体系,形成为相关的学科门类。人们对色彩在审美上的认识和运用则构成美术学的一部分。对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言,掌握色彩知识和正确传达色彩,对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掌握色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衣、食、住、行无一不与色彩有关。因此我们应当联系生活、生产实例去了解学习更多的色彩知识,掌握正确的色彩原理,运用丰富的色彩技巧,改善、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加强我们正确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下面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多姿多彩的色彩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一)人类的服饰衣着离不开色彩

人类的穿着受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的影响。各国人民对色彩的爱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各自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人种肤色,民族生活,地理气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就一般色彩原理来说,由于色彩视觉上的膨胀与收缩原理,胖人不宜穿白色衣裤,瘦人不宜穿黑色衣裤;反之胖人会更胖,瘦人则会显得更瘦。一些国家因季节或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流行色。在西方古希腊时代,紫色是最高级的,被作为国家的服装主色采用。在我国古代黄色是帝王的专用色彩,因为黄色亮度最高。制成的龙袍,尤其灿烂、辉煌,它象征着智慧之光,象征着崇高的权威、地位。在清朝,一般老百胜不许随便使用这种颜色。又比如,炎热的夏季人们喜欢穿淡色衣服,这样显得凉爽,冬季则反之。医生着装白色,被称为“白衣天使”,因为白色最显干净,象征真理、光芒、纯洁、贞节、清白和快乐,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觉。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护士着装为淡粉色,因为从生理上而言,粉红色是“安抚色”,是令人安静并放松的颜色。从心理暗示来说,粉色可以使人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粉色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精神上而言,粉色可以使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疲惫的时候,看看粉色,有使人放松的效果。喜欢粉色的人则多数性格稳重、温柔,大多都是和平主义者。日常着装颜色的选配都会对人的情绪起到调节的作用。红色则象征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全然自我、全然自信、全然要别人注意你的一种色彩。不过有时候会给人血腥、暴力、忌妒、控制的心理印象,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因此与人协商事情或谈判生意,则应避免穿红色衣服;如果预期有火爆场面时,也不宜穿红色衣服。当你想要在大型场合或登台演出中展现自信与权威的时候,红色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如果觉得自己最近总是精神不济,干啥都觉得没劲和缺乏成就感,不妨买个红色的挎包,换个绿色的手机外壳,让自己多体验到一些朝气蓬勃的活力气息,可起到调节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服装和化妆的颜色搭配,不仅可以使人享受艺术的魅力,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会使你的生活更加和谐。

(二)饮食方面,颜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很大

颜色对精神和生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刺激人的心理。如有的颜色可以使人增加食欲,有的则可能使人倒胃口。国外有一个关于色彩对心理影响的实验:主人请客,备有满桌佳肴,宾主入座,主人开了红灯,于是肉食显得特别嫩,马铃薯显得鲜红,宾客食欲大增。正待开宴时,室内忽然变成蓝色。这时烤肉变成腐烂的样子,马铃蓍也像发了霉,客从立刻倒了胃口。我们中国菜在饮食方面讲究色、香、味、形、色居于首位。色彩和光线一样,也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它不但影响人的视觉神经,还进而影响心脏、内分泌机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西方心理学家中有人提出,常见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对人的生理有不同的影响。如红色能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进血液循环;橙色能诱发食欲,帮助恢复健康和吸收钙;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绿色则有益于消化和身体平衡,具有镇静作用。对正在节食减肥的女士,建议把家里餐厅布置成使人产生凉爽感的蓝色,绿色或灰色,这样不但可以使人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最重要的是会缩小你的胃口。当今社会食品包装的色彩更是种类繁多,面对商品竞争对手时,食品包装一定需要经过科学的色彩设计才能具有优势,从而使商品在销售中居于优势。

(三)建筑和居饰方面,色彩的合理设计性与科学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封建时代的宫廷建筑的颜色设计多为为:蓝天、黄瓦、绿檐、土红墙,对比强烈,非常壮丽,这是为了显示帝王威严。人们常见到的医院病房及家居卧室墙壁颜色都必须精心设计,这些地方应以淡而柔的色调为主,这样显得安静、祥和,有利于休息。在精神病院常以冷色来治疗急躁狂症病人,而以红色治疗抑郁症。有人作过这样一个试验:将马房一半刷蓝色,一半刷成红橙色,然后将两匹马分别牵入两处。结果蓝色马房处的马很快就安静下来,另一半红橙色处马则过了一会才会安静,并且还发现红橙色马房里有苍蝇,而蓝色的则没有。科学家们通过人的脑电波随所视颜色而有所变化的实验发现,脑电波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对红色则是警觉。蓝色令人想到孤独、沉思、独立和平静,它是真理与和谐的颜色,常常用于冷却、安抚、调整和保护。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烦躁不安时,到海边或公园转转,心情会很快恢复平静,这正是蓝色和绿色对心理调节的结果。这些类似色还有帮助降低皮肤温度、减少脉搏次数、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等作用。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个性特征来选择房间中的颜色布置:如果你属于办事效率高,生活节奏快,慢不下来那一类,那么你的生活可以多一些冷色调。例如可以选择用淡蓝、绿色装饰自己周围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容易让你安静和平。反之,如果你属于内向、郁郁寡欢、有事自己承受、不爱宣泄那类,则应选择暖色调,如大红、橙黄色装饰,使灯光明亮鲜艳,多给自己兴奋和鼓舞为好。又例如对厌倦了厨房生活的家庭主妇,可在厨房里多增加一些“快乐”颜色,如鲜艳的黄、红、蓝及绿色等,颜色越多,便会觉得时间容易打发。日常工作中竞争令你紧张、精神压抑的朋友可以在办公地点或家里客厅多一些浅粉、浅紫色调,让自己在办公时或一回到家尽量感到温和、舒服、安全……但无论如何,房间墙壁涂色有个总原则,即不宜深暗,也不宜过分鲜明。

(四)在行与用方面,色彩则被应用之处更多

在当下生活中,学生所用的文具、书籍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设计成各类各样的彩色的,那是因为脑力劳动过程,色彩可以起到缓解疲劳的心理作用。在公路交通中,色彩被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标志设计,例如:交通指挥灯中的红停绿行被约定俗成,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指挥作用。再如救火的消防车,被漆成红色,表示用于紧急危险的火灾。在我国的春节,人们的风俗习惯是挂红灯笼,贴红对联,以红色来象征喜庆快乐。因为血是红色,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还可以引申为革命。同时在我国,红色似火,又是吉庆、热情的象征。这些差别决定于人们对它们所联系的具有同样颜色的实物的印象,或者受社会文化和个人理解的影响。在生产劳动中,颜色的深浅还能给人心理上产生轻重感。浅色让人感到轻些。例如:工人搬运同样重量的箱子,黑色与绿色相比较,工人感觉上会觉得绿色箱子比黑色箱子轻。其实,箱子的实际重量并未变化,主要是由于色彩通过视觉使人在心理有轻或重的感觉。这是由于颜色对神经的刺激度不同,对精神的压迫感不同引起的。绿色一般是生长中的植物的主色,因此绿色代表着活力、生长、宁静、青春。黑色在心理上是一个很特殊的颜色,它本身无刺激性,但是与其它色配合能增加刺激,黑色是消极色,单独使用率低,可是与其它色彩配合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黑色具有象征的两面性,它既有庄重、肃穆、内向的积极特征;又有黑暗、罪恶、寂寞的消极特征。黑色象征崇高、严肃、刚健、坚实、粗莽、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黑色被广泛地认为是悲哀、严肃和压抑的颜色,但在积极方面它被认为是经历丰富和神秘的色彩,把黑色作为主色调,通常要非常谨慎――如果你准备设计儿童书店,黑色就是最坏的选择,但如果是摄影棚或画廊,黑色可能是最佳选择,毕竟对艺术家来说,黑色是最有魅力的色彩。过去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的桥身是黑色的,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由于每年从桥上跳水自尽的人数太惊人,伦敦市议会敦促皇家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追查原因。开始,皇家科学院的医学专家普里森博士提出这与桥身是黑色有关时,不少人还将他的提议当做笑料来议论。但是在连续三年都没找出好办法的无奈情况下,英国政府试着将黑色的桥身换掉,这下奇迹竟发生了:桥身自从改为蓝色后,跳桥自杀的人数当年就减少了56.4%,专家普里森因此而声誉大增。

色彩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应用的例子还很多,举不胜举。这主要是因为色彩在心理上反应着重要的知觉、情感以及思维等的变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是因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颜色之所以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在于颜色源于大自然的先天的色彩,蓝色的天空、鲜红的血液、金色的太阳……

严格地说色彩本身并没什么情感含义和象征意义,也就是说,色彩情感和指示作的产生来源于创作意图与欣赏者的感受所构成的共鸣。客观世界的物体总是以一定形和色被人们所感知的,人们在与色彩的反复接触之后,便在大脑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形成了概念。但是色彩的情感不是绝对的,它要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以及个人的社会低位、性别、年龄、文化修养、文化程度、对色彩的偏爱等等的不一样,对色彩的情感联想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色彩作用是相对的,所代表的意义也是相对的。当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色彩知识,不断提高我们对色彩的审美能力、运用能力,人类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世界也会更加绚烂。

三、结语

我们人类学习和掌握了正确的色彩对日常生活及生产的重要作用后,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运用千变万化的色彩装扮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合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绘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7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点,一天它得到同伴的信息——B点有美味的食物,现在有三条路,它走哪条路到B点最近?

生1:走中间一条路。

师:得到食物之后,小蚂蚁想去和住在C点的好朋友一起分享(板书C点),那它怎样走到C点呢?

生2:连接BC两点画一条线段。(师连线)

师:与朋友分享完食物,不知不觉天黑了,小蚂蚁要回家了。小蚂蚁靠着自己的味觉,沿原路返回。它慢慢地爬呀爬呀,好不容易从C点爬回到B点,它继续爬呀爬呀,终于到家了,可惜天已经亮了。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么走?

生3:从C点直接回到A点。

师:你真是一只智慧的“小蚂蚁”!(师连接AC两点画一条线段)

师:依我们设计的方案回家,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形状?(板书:三角形)这两种走法里蕴藏着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新知识呢!今天这课节,就让我们继续来认识三角形。(师完善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走进生活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

生4:路边有三角形的交通标志。

生5:三明治上有三角形。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衣服上的三角形,三角形的房顶,自行车上的三角形,大桥上的三角形……)

三、动手操作

师:生活中的三角形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做三角形,体验操作的快乐。(课件出示活动A:“我动手,我快乐。”)

师:谁来读活动要求?

(1)操作。

师: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做一做、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三角形的方法多。

师: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的规则。限时两分钟,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但只想出办法还不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才能算。(学生先做三角形,然后小组汇报)

(2)分享。

师:把你们组的做法与大家分享。(生汇报交流)

师:老师也利用小棒做了一个三角形(如右图),请欣赏。(学生提意见)

师:真牛,还敢反对老师!我哪儿不对了?

生6:点没对好。

师:我接受你的建议(边说边移小棒),现在对了吗?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三角形终于完美了,数学上把像这样首尾连接在一起的现象称作“围成”。

四、自主学习

1.师: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书本第22页最下面有介绍,大家看一看。(生看书)

师:通过看书,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名称?

2.学生介绍,师相机板书:边、顶点、角。

五、合作探究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形都有三条边,猜想一下: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7:一定。

生8:不一定。

师: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拿出抽屉里的材料(有一块磁力纸板、三块磁铁和两根吸管),思考一下,两根吸管怎么围三角形?你们有办法吗?

生9:剪一剪。

师:两根吸管都剪了?

生10:剪其中一根就行了。

2.师:就按他的办法操作。下面,来看活动要求。

(出示活动B:“我探究,我成长。”)

(1)围一围:同桌合作,将其中一根吸管剪断,再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师(强调):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只剪成整厘米数。同桌分好工,一人操作,一人配合并做好记录。

(2)填一填:记录员把实验情况填到表格中。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活动效率真高!哪些小组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介绍时说清楚你们是把几厘米的吸管怎么剪的,用哪些长度的吸管围三角形的,最后有没有围成。

生11:我们把10厘米的吸管剪成了6厘米和4厘米,再与8厘米的吸管围一围,结果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把你的数据记在黑板上。还有围成的吗?(生汇报交流)

师:我们也来关心关心没围成的那些小组。举手示意一下。你们怎么有点沮丧啊?不用难过,你们发现了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同样很有价值。哪组先来展示一下?(生汇报)这组有价值的数据一定要记录下来。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提供数据?(生汇报)你们很勇敢。还有吗?

4.教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一组的作品有点意思,来展示一下。你们围成了吗?这个三角形围起来怎么这么费劲?要不,再往前挤一挤?

生12:不同意,这样就不是首尾相接了。

师:你们太厉害了!老师差点都上当了,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大家来看电脑演示。

师:试一试,现在围成了吗?如果真的连接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再试一试。(电脑演示重合的画面)恭喜你们,猜对了,这组特别的数据一定得记录下来。

师:10厘米的线段还可能和哪两条线段也会重合?再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情况也是这样。

生13:10,1,9;10,2,8;10,3,7。

师:看来,错误有时会引起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5.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

生14:为什么有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很有数学眼光,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研究。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些数据观察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先自己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和小组伙伴交流,然后每组指定一名发言人,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15:我们组认为较短的两边之和要大于最长的那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从他的回答里,老师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他们想到要把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进行比较。(板书: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其他小组的意见呢?(生答略)

师:那么,在围成的三角形中,其他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呢?我们用一组数据来验证一下。(出示4、8、10,师板书:4+8>10,4+10>8,8+10>4)这说明什么?

生16:三角形随便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这里能随便找吗?用哪个词更恰当?

生17:任意。

师:你看,用这个词就能清楚地表达你想说的意思,数学语言就是这么奇妙。

6.师:那么,在没围成的三角形中有没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找一组数据来研究。(出示:4、6、12,12+6>4,12+4>6,4+6<12)

师:咦,这里也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8:它不是任意两边,还有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小于第三边的两个加数,在三个数中有什么特别的吗?(比较小)那么,我们在比较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比3次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找哪两个数相加比较好?(生答略)

师:那么,怎么更简便地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19:只要用两条短边相加大于长边就行了。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智慧!

师:刚才4、6、12这组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现在把4换成“”,你认为在方框里填什么数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20:填大于4的数就行了。

师:大于4的数都行吗?一起数一数。(师生一起数)你有话说吗?

生21:方框里不能填大于19的数。

师:刚刚我们都沉浸在数数里了,只有你在用心思考,真了不起!说说你的理由。

生21:如果方框里填20,8+12=20,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看来,这个方框是有限制的。刚刚我们只考虑“+8>12”的情况,所以想到无数个,但随着方框里的数不断增大,它就摇身一变成了大数。看来,考虑问题要全面。(板书:4<<20)

六、活学活用

师:现在你能解释小蚂蚁走的路线和我们设计的路线,谁近谁远吗?

生22:小蚂蚁走得远,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活学活用,真了不起!

七、检测反馈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单导学”理念设计的,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得到实现。

1.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境。“情”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课伊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小蚂蚁找食物的三条路中哪一条最近”的问题。在小蚂蚁嗅着自身的气味回家和学生设计的回家路线中,我告诉学生“这两种不同的走法里蕴藏着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新知识呢”,然后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2.走进生活,亲近数学。

这一环节教学,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欣赏老师收集的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成长、进步,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力设计,体验快乐。

这一环节就是活动单上的第一个活动“我动手,我快乐”,活动要求是:(1)操作: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做一做、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三角形的方法多;(2)分享:把你们组的做法与大家分享。同时,我提出要求:“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的规则。限时两分钟,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但只想出办法还不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才能算。”两分钟内要想出多种办法,还要动手做出来,不合作肯定不行,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活动单导学”使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和展开。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分工合作,尽其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学习取得进步。

4.自主学习,形成能力。

“活动单导学”的宗旨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教,不需要通过操作就能解决的内容不安排小组活动”。如上述教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所以无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我们在研究“活动单导学”模式之初,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活动单就是教学流程,拿一份活动单就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这是不科学的。如果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编进活动单,那活动单就失去了指导活动的价值。

5.合作探究,愉快成长。

“活动单导学”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手脚,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上述教学,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猜想“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同桌合作进行验证。这样设计,巧妙在只给学生提供两条线段,需剪一条,再围一围。学生在围的过程中会初步认识到:当被剪的一根吸管长于另一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否则不行。学生在对同伴提供的几组数据进一步比较中,结合围三角形的情况,就能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一旦不依赖教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挖掘出更多的潜能。

6.当堂检测,拓展思维。

课尾回到课始的故事,首尾呼应,一气呵成,然后出示一组练习,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课堂的亲身感悟与经历,学生解决问题没有障碍,轻松愉快,收获的是新知。

第8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中职 ; 三生 ; 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被肯定却双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心理品质是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而对回报期望值双明显偏高。特别是心理脆弱,一旦碰到学习或生活中的一小点挫折,就想不开,容易走向极端,容易做出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所以要加强对中职生的“三生教育”,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自觉遵守法纪,学业上得到进步。

1 珍惜生命

让每一位中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对因为家庭的原因而造成的问题学生的教育。

1.1 认知人的生命 人是有智慧的生命体,有诞生、生长、成熟、生命延续、衰老、死亡等过程的生命个体特性,又具有社会特性,使人一出生就置身于一种比自然更复杂的关系之中,使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成为一种被社会关系包裹的生命,把人置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就是人的生活。通过使学生对人的生命的认知,一个人不管宝贵与贫贱,对每一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一些迷恋网络游戏的中职学生甚至把现实中的生命与游戏中的虚拟生命混淆,以为现实中人的生命也可以死几次,在现实生活中为满足虚荣心、寻求刺激而打架斗殴,蓄意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乃至死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命的认知不足。

1.2 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中职学生在心理上表现为脆弱、逆反、自卑及敏感,行为上表现厌学及经常出现各种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严重的甚至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以致死亡。这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在自己得意时,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对别人的什么事都看着不顺心意,以殴打、伤害他人取乐,造成他人的伤亡,对别人的生命不尊重;但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便会选择放弃、逃避,做出自我伤害甚至轻生等的行为,完全不顾及社会和家庭的感受。要使他们对生命产生敬畏和尊重,可以通过美好生活的展现和期待进行正面的教育,如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更要通过对生命受到伤害乃至死亡的残酷现实进行警示教育,如以社会现实中轻生、交通事故等造成伤亡的血淋淋的例子进行警示:伤残的痛苦、死亡前的恐惧、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等,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他们感受到自己需要家庭、家庭需要自己。我们要明确告诫学生:“贪生怕死”是一切生命体的本性,只要思想、行为正义,绝不可耻!

1.3 珍惜生命 要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从学生的情感、兴趣和需要出发,给学生指明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能。如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中职教学中适当减少理论课的比例增加技能训练比例,使理论学习不好的学生在技能学习方面获得成功,有所成就;变革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如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机作为学习终端等,克服学生厌学的行为。采用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2 学会生存

狭义的生存是指遗传使命和自然生命的延续,广义的生存还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社会交互作用的生存。中职学生别是双差生心理上最叛逆,往往无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视社会的普遍规则,从而使他们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况。都非常有必要在中职学校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2.1 学会生存 首先要使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现社会环境中掌握求生的本能,使自然生命得以延续。一是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学会逃生,如地震、泥石流、突发火灾、洪水等。二是学会避险,不做攀爬围墙等建筑物,不在危险的场所停留,如江河湖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毒蛇毒虫出没地方、雨天雷区、危险的娱乐场所、危险的厂矿区、危险品仓库。三是工作生活中学会防止触电、防农药和药物中毒、防煤气中毒、防食物中毒、防高温中暑、防严重传染病的感染(如艾滋病)等。四是学会抵制社会不良诱惑,不吸烟、不酗酒、不涉黄赌毒、不参与传销活动、不参与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等。五是要掌握求生的本领,如学会游泳;学会自救,如毒蛇咬伤自救、食物中毒自救等;学会求救,如在判断自己生命可能受到伤害或已经造成伤害时知道110报警或120求救等。

2.2 学会立足社会,求生存,求发展 要肯定的是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但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设备、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通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使中职生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立足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要用以往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成功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为幸福生活奋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工作中,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肯定通过努力取得了成绩,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3 享受生活

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特别是在社会上“作恶”、在学校“作乱”、在家里“作横”的双差生的教育,让他们懂得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和合理的物质生活。

传统教育观念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黑色动力系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挣大钱,出大名,做“人上人”。但事实是,更多的人只可能是人中人,是普通的人,如果用这样的观念来评价,那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充满了失败者,而失败者对自己唯一的解释是“吃的苦不够多”,学习成为“苦”的根源。而不少“吃得苦”的“精英”分子,也有不少放弃生命走向不归之路。

尊重多元,生命的多样性让世界丰富多彩,在肯定并尊重生命多元化的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从生命的本性,了解人的局限性,在利人与利已中,发现存在着多样性的选择,“损人利己,为人;利已不损人,为人的底限;利已利人,智慧的为人;损已利人,高尚的为人”。在几种的为人中,至少把持住为人的底限,高尚的为人值得期待,但不必强求。所以人的生活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享受生活要有正确的生活观,享受生活就应该是在生活中找到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同志说过“鞋子适合不适合脚知道”,金鞋子、皮鞋子、布鞋子,对脚来说肯定不是金鞋子,人的生活感受也是同样的道理,财富多少、生活奢侈甚至腐化不一定有好的感受,如即使生长在封建帝皇家庭也有其生活的烦恼甚至是生存危机;生活简朴活得充实不一定不幸福。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人生观;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随遇而安,确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活上的挫折。自己感觉到幸福、快乐的生活才是好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在个人的生活目标追求过程中享受快乐才是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 苏海针.生命教育内涵之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

第9篇:智慧交通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技术;技术伦理;哲学思考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人类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有了越来越多关注。大量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以及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得全球气候出现灾难性的变化,“低碳生活”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新概念出现就变得恰到好处。而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不仅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的降低能耗缩短开支,还主张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上做出适当的简化。只有在全民总动员的环境背景之下,加上适当的政策引导才能使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真正实现降低。其次“低碳技术”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电力、交通、化工等部门,在一些关于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勘探开发上也有充分的应用,在油气资源、煤的清洁利用这些方面也略有涉及。不得不说,“低碳技术”取得重要发展是全球经济能否取得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都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环境资源在人类肆无忌惮的使用下已经开始匮乏,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资源更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我们人类生存于这张网中,从这张网中吸取营养同时也受到诸多限制。能源匮乏必定会使我们的发展受限,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在人类所掌握的有限资源的条件制约下,必须要谨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下,要不想人类自身走向灭亡必须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要想更好生存,就必须学会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必须用长远的目光去衡量问题,并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提出补救措施,应该自觉自律的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人类自身。

在过去的几百年来,发达国家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化过程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 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 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 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 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 理念才幡然觉悟, 有了新认识。他们逐渐抛弃“高碳”的生活消费方式, 回过头来治理污染。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应重蹈覆辙, 要尽量循环利用资源,运用低碳技术,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才是明智之举。

二、低碳技术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技术意志剥夺了人的主体性

现目前低碳经济中的技术意志在无意间剥夺了人的主体性,把人类变成了机器。就以目前的状况分析,技术意识的眼中一切生物甚至是人类都是一种工具,其存在的价值就仅仅是存在工具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自动性、控制化都变得越来越接近于人的工作,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甚至能够做到比人的工作更加精确,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都被机器所替代而人类也自愿被机器所取代。这导致人类在工作中的自主判断能力越来越低,迟早会变得麻木失去属于人的生机与个性,创新精神也在不断失去,到最后发展到只会听从指令办事,失去了属于人类自己的意志的地步。当技术拥有技术的时候人类就会失去其意志,这是现代技术中存在的理性悖论。

(2)低碳技术的科层制

现代的低碳技术早已不仅仅活跃于生产领域,它早已延伸至政治与社会中的领域,而这一切都使得低碳技术形成科层制这一理论制度。科层制的建立基础是依据严格等级秩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制度,即上下级之间存在的一种“需要命令”,它是科层制中最主要的管理思想。它代表着客观思想上的权力表现范围,属于客观的权利矩阵。在这样的权力矩阵当中,所有职员以及各部门官员都被纳入这个权力矩阵当中,充分体现出权力的使用与服从的关系。它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逻辑规范就像装配线给生产企业带来的逻辑规范一样。正因如此,政府和社会都成为了一架有庞大结构的机器,只关心“机器”运行的效率却完全忽略工作 的效果,严重控制了社会心理。人的自由意志、追求真理精神、批判精神将会慢慢被腐蚀掉。

(3)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之间发生断裂

从时间角度来讲,技术面向未来,才使其具有先进性。然而伦理面对的过去,才使其存在难得的稳定性。因此,技术的“真”以及伦理的“善”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地带。其次,从空间的角度来讲,技术具有其独特的开放性以及前瞻性,正因为这些特质使得技术能获得足够的利润,使研发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而伦理却具有一定封闭性及保守性,以获取自身意义上的归属感以及安全感。简而言之,就是技术中存在的“利”与伦理的“善”之间产生了断裂。要想弥合这种断裂,需要人类高超的智慧,需要缓和技术及其伦理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伦理视角下低碳技术的哲学思考

(1)政府行为规范

截止到现在,我国都没有制定相应的“低碳生活”法律规范,没有明确的“低碳生活”条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居民已经在实际中实践着“低碳”原则。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少得益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和谐观,这些在古时候就提出的行为规范直至现在都为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并成为可持续性发展计划的理论基础。我们伟大的执政党也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项决策充分说明了我国党和政府完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对发展实践中的许多新课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新矛盾中就包涵了“低碳”这一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提倡低碳生活及低碳技术的运用,势必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促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真正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企业行为规范

对于高碳企业来讲,在低碳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高碳企业必须开展适当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合理的低碳技术创新还能使企业在诸多方面获益,虽然也使企业面临新的风险。高碳企业应加大新技术开发力度、促进结构优化调整、构建企业低碳技术伦理文化。虽然技术不断研发的过程中会使得企业短期的收益较之平常会有所降低,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回报。

(3)个人行为规范

地球是我们懒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实行低碳生活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并合理使用低碳技术产品、自觉抵制高能耗与高消费生活方式、树立低碳生态价值观,做低碳生活的拥护者。将科学使用资源、保护地球家园、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贯穿到每一位公民、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去。每一位公民,都要终身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低碳生活共识;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带头推广低碳生活行为,增强低碳生活自觉性,做低碳生活的先行者。

低碳技术对我国目前发展贡献是十分大的,在相关政府的技术开发、引导、推广作用下,企业科学合理借鉴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相关低碳技术,做到国家发展低碳,企业发展低碳。人在社会中的能动性无可厚非,在生活中个人也应该遵循低碳生活原则,以做到“绿色地球,人人有责”。

结束语:

在生态危机、资源匮乏的今天,要想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认清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关系,要明确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低碳经济的顺利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低碳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本保障。不断改革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步伐,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确立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用低碳生活及低碳技术实行的价值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简朴、本真、绿色的低碳生活更大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倩.低碳技术的价值伦理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2):174-177.

[2]高春花,张一弛.低碳城市建设的伦理规制[J].伦理学研究,2011,(6):98-102.

[3]毕克新,黄平,马婧瑶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技术观[J].中国科技论坛,2013,(9):107-112.

[4]张宏武,尹嘉慧.我国低碳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33(5):33-38.